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其它]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5: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B17.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当尔之时,就是佛说这个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这个时候。这个须菩提,就对佛说了;须菩提听见佛这样赞叹这个经的功德,于是乎就又请问佛,说,“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所有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发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心,“云何应住”:他怎么样才能住心?怎么样他才能降心呢?要怎样子令他这个心才能无所住呢?怎么样子才能令他心降伏了呢?要离开相而降伏其心呢?这个,前边也有这么一段经文,但是他那是问的自己怎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自利的。现在呢,是说所有一切人 ,怎么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怎么样降伏这个心,怎样能住这个心。 “佛告须菩提”:佛告诉须菩提,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发无上正等正觉这样心的人、这样的人,“当生如是心”:他应该,生出这一种心来。怎么一种心呢?“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他说,发这种菩萨心哪,就要灭度一切众生,就要去度脱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灭度一切众生已”:他把这一切众生都度完了之后。这个“已”;“已”就是度完了。“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那么在这个菩萨的心里头,没有一个众生是他所灭度的。为甚么呢?他无所执著。如果要有所执著,那就有了四相了。“何以故。须菩提”:甚么缘故,他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呢?都灭度一切众生已,还没有一个众生是他灭度的呢?“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假设这个度生离相的菩萨、度生离相这一位菩萨,“有我相人相。”怎么叫“有我相”呢?他有一个我能度众生,这就叫有了我相了。怎么叫有人相呢?他说,我能度人,这有了人相了。我能度众生,这是我相了;又我能去度一切的众生,这个众生是我所觉的。那么能有我度、自度、度他这种的相,就变成众生相了。你再要有自觉觉他的这种的心,这就变成了一个寿者相了。所以也没有能度,也没有所度,也没有一个被度的,要不著一切相。所以,度一切众生而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 如果有这四相呢,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这他就有所执著啦,不但法没空,人也没空;人也没空,就有我执;法没空,就有法执,所以即非菩萨。“所以者何”呢?所以然的缘故是甚么缘故呢?“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本来是没有一法可得,没有一个法相可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他祗是一个名而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菩提!在你的意思里怎样啊?“如来于然灯佛所”,在这个地方又恐怕一般的众生怀疑,那么既然三藐三菩提、成佛也无法可得,那么为甚么又要发心呢?所以,佛又解释,说,“如来于然灯佛所”:如来我呀,在于然灯佛那个地方,“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说,我在然灯佛给我授记的时候,我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我有法所得吗?“不也。世尊”:这个须菩提,听到前边释迦牟尼佛这种种的议论、种种的发挥、种种的道理,他已经明白这个般若无法可得这种的道理了。所以他说:“不也。世尊。”没有法可得。“如我解佛所说义”:这个“如我”;“如我”,他这没有说是一个决定辞,他就是说好像照著我的意思,来解释佛所说这个道理,他没有敢下这个肯定辞,没有说一定得这样子。这是按照我的看法,是这个样子,那么不知对不对。这里还有一个活动的口气。好像我来解释佛所说这个道理,“佛于然灯佛所”:佛在以前然灯佛那个时候,“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实在无有少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5: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佛言”:释迦牟尼佛听见须菩提这样子的解答之后,所以就说啦,“如是如是”:说,是这样子,须菩提!你是这样子解释法,我也是这样子解释法。“须菩提。实无有法”:这个“实无有法”,是斩钉截铁,说的决定辞,说,实实在在的没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不要生出一种怀疑心,以为佛在然灯佛那个时候,有一个甚么秘密的法得到,这是错误的见解。释迦牟尼佛在然灯佛的时候,没有一种秘密法而得到这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若有法”:假设,须菩提!要有法可得的话,“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假设要有法,我如来得这无上正等正觉的话,“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这个然灯佛,在当时,我在第二个阿僧祇劫遇见然灯佛的时候,他就不会给我授一个记别号。甚么叫授记呢?授记,就是预先授一个记别号,就是好像一个预言似的。说,好啦!你等到来生,一定做一个有钱的人。好像我现在,给某一个弟子授记,说,你今生护法,发这么大的心,你等你来生,一定是很有钱了!这也是一个授记。这是个比喻。 那么现在这个然灯佛,给释迦牟尼佛授记,就说,你等到将来的时候,在甚么世界,甚么世界?就娑婆世界,成佛,叫释迦牟尼。这是,给他预先授一个记别号。“则不与我授记”:如果我有少法可得的话,然灯佛就不给我授记了。他就不会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你在来生就做佛,“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寂默。能,就是能够不能够那个能;仁,就是仁慈的仁,仁爱的仁。寂默:寂,就是寂然不动的那个寂;默,就是默然不语的那个默:寂默就是不讲话。这个能仁,就是随缘;寂默呢,就是不变。既随缘又不变,既不变又随缘。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动不碍静,静不碍动。能仁就是一个动;寂默就是个静:动静都在这个定中。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就叫能仁寂默。 “以实无有法”:因为,实实在在地没有法可得。这个“阿耨多罗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法可得这个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果位。为甚么呢?这种果位是自修自证的,不是从外得来的;是你本有的,本来就有的,不要向外驰求。不是说,我们藉著外缘,藉著外边的力量来,使之自己生存,不是这样的。这是自己修才自己能得。虽然得,但是还毫无所得。因为本来也没有失过,所以也就无所得。“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因为这个,所以然灯佛,他就给我授记,给我授一个记别号。“作是言”:作这样的一个说话。“汝于来世”:说你在这个来生,“当得作佛”;应该成佛了,你的名号就叫释迦牟尼佛。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何以故”:甚么缘故呢?“如来者”:这“如来”两个字即诸法如义,就是,一切诸法都如如不动的这个样子。那么如如不动,又有一个甚么相貌呢?没有一切相貌,所以才说无法可得;你要有法可得,这个法是个甚么样子呢?是个青色的?是黄色,是赤色,是白色的呢?是个长的,是个方的,是个圆的呢?没有名,又没有色,又没有相,所以,这是诸法如义。这诸法如义就是如来一个意思,所以,你要有法可得就不是如义了;你要有法可表也就不是诸法如义了。“若有人言”:假设要再有人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如来得到阿耨三藐三菩提了。“须菩提。实无有法”:实实在在的,我告诉你,无有少法可得,“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无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 。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假设你要勉强说,如来有所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话,“于是中”:在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上边,“无实无虚”:也没有一个常法,也没有一个断法,也没有一个真,也没有一个假。那么没有真,没有假,这是中道;中道了义,这个中道实相的般若。“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为这个,所以如来又说一切法,虽然是无法可得,可是皆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超出佛法之外。 我才说一切宗教都是佛教,它没有超出到佛教的外边去,因为佛教是包罗万象的。佛法是具足一切法,佛教也具足一切教;佛教里边也产生一切教,这一切的宗教,都是由佛教而产生出来的。那么既然由佛教产生出来的,将来还是还归于佛教。它从此地生出来的,将来还是到这个地方来的。所以现在你不要问他,你是甚么宗教?你是信天主、耶稣?无论信甚么宗教都没有跑出佛教之外。所以,祗管你信去。你信来信去,你走来走去,一定要回来的。所以你看这有多大!佛教也是这样大的,佛法也是这样大。虽然说无法可得,但是还没有一个法不是佛法,没有一种法不是佛法。所以又有甚么法可得呢?“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须菩提,所谓一切法,按著俗谛来讲,这是有一切法。要按著这个真谛来讲呢,“即非一切法”:就没有一切法。要按著中谛、中道来讲,“是故名一切法。”一切都是中道,一切都是了义,所以,“是故名一切法”,祗有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我现在为甚么说这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呢?因为,须菩提,我给你说一个譬喻。“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那么说是,“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听见佛说这一句话,那么他已经明白。他说,“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如来所说这个法身,是大,“则为非大身。”法身是无相的。无相,所以你不能说是他是个大身,“是名大身。”不过也就是依照这个假名,而名为大身而已 。 “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说,“菩萨亦如是。”说,这个菩萨也就像这样子的。“若作是言”:假设这个菩萨,他作这种的言论、这种的言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他要有一个我,说是,哦!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我应该度脱一切众生。他要有这一个我字的话,则非菩萨,“则不名菩萨。”他就因为有我执。你既然有我执,就不能叫他一个菩萨的名字。“何以故”呢?甚么缘故他不可以叫菩萨呢?须菩提,你应该知道,“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这个菩萨的名字,也是个假名,没有一个实体,没有一个形像可以看得见的,说这是个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给他取个名儿叫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因为这个,所以佛才说一切法,“无我”:应该要无我;没有我就没有我执,没有我相,没有我执;“无人”:也没有人相;“无众生”:也没有众生相;“无寿者”:也没有寿者相:这四相都没有。也就是,我执也空,法执也空,连一个空的执,都空了。要这个我、法、空都没有所执著,没有所执著,才能把这个轮回生死度了。你没有我,就是度过去这个我执;没有人,就也没有一个人相的执著了;没有众生相的执著;也没有寿者相的执著,这就是把这个我执、法执、空执,都断了。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假设菩萨要作这么一种的说法。说甚么呢?“我当庄严佛土”:说,我呀,应该庄严佛土。这也就是不名菩萨。为甚么呢?他还有一个庄严的这个执著存在著,还有一个我执。我是一个能庄严的,那么佛土是所庄严的。前边那个度众生,灭度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我是一个能灭度的,众生是我所灭度的,还有一个能所呢!既然有能所,他没有把我相看空。菩萨,度众生而不著众生之相;不是不著众生之相,而不著菩萨自己这个相。菩萨自己也就是众生之相,所以不著住到自己,也就是不著到众生。那么现在也没有一个能庄严,也没有一个所庄严,就是,做过去,做了就是做了,不需要存一种有功德的心。 好像我们普通的人想做某一种的功德,做过去,不要记得它。不要,哦,这个功德是我做的,这个功德是我能做的,谁受了这个功德。这就是所做的,有能,有所。那么现在菩萨庄严佛土呢,也是要庄严佛土即非庄严,把它空了。“是不名菩萨”:你要有一个庄严佛土的这个心,不是说不庄严佛土,是庄严而未庄严。就是你庄严佛土了,犹如你没有做这个事情一样,不要有所执著。怎么叫“庄严”呢?“庄严”,就是令这个佛土﹣﹣佛土就是佛的国﹣﹣令佛国,特别的妙好、特别的那么样美丽。好像我们现在用花来供佛,用香来敬佛,用种种的果来供佛,这都叫庄严佛土。一方面说是,这叫供养三宝,另一方面也就可以说是庄严佛土。为甚么呢?在佛前摆上一点花,看著是特别的好看;好看的时候,这就叫庄严。那么庄严佛土呢,就是令佛国家,增很多的光辉,很好看的。所以你要有庄严佛土的心,“是不名菩萨”。你要有这种的执著心,“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5:3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这按照俗谛来说是有所庄严的。按照真谛来讲呢,“即非庄严”。要依照这个圆融无碍的道理来讲,这是一个庄严的名字而已。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在这个佛事门里边,无法不是佛事。随拈一法,无非法界。你就信手拈来,甚么都是法。这叫“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真如性上不立一尘。”真如自性上头,连一个尘点那么多的东西也没有,连一粒微尘也没有。所以说,“佛事门中不舍一法”;“真如性上不立一尘”。“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假设这个菩萨,他能通﹣﹣“通”就是明白,通就是通晓;“达”就是达到这种的境界上;达到这种境界上,甚么境界呢?“无我法”:前边所讲,这都要无我,就没有我执。要明白这个没有我执这种的菩萨,“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如来说,这一类的菩萨才真正是菩萨。 B18 一体同观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现在讲这个五眼。“须菩提。于意云何”: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前边这菩萨没有度众生的相,和没有庄严佛土的相。我们人初发菩萨心,所做的一切功德,都不要有一种执著心。你这个人做功德,祗要你发心,说,我这个是做的功德。你不管,你不用问,对方这个钱是用到甚么地方去了。你做了功德,这就像种地似的,把它种到地下。出不出,这是又要看天时的关系,又看土地的关系,又看这个水份的关系,将来它成长。如果你说,我不种;不种,始终也不会有生长的希望。所以,菩萨发心作功德,祗要去做去,就和种田一样的;你祗要去种田,将来一定就会有收获的。你不要问它收获的时候是多少,看你种的时候是怎么样种的。所以前边这个菩萨度生而无度相,庄严土而无严相,这都是这个道理。“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于意云何”:在你的意思里怎么样子呢?你认为“如来有肉眼不”:如来有没有肉眼呢,你说? 这个肉眼,不是我们这两个眼睛这个肉眼。这个肉眼,我以前不是讲过吗?这是,属于五眼之中的肉眼。怎么它不叫旁的名称,叫肉眼呢?因为这个眼睛,它可以看见有色相的东西。有形有色的东西,它都可以看得见;那么没有形色的东西呢,它也可以看得见。这个肉眼和天眼、佛眼、慧眼、法眼,这五眼。五眼,在我们人头上这个地方长著。那么这个肉眼、天眼在我们这两边;这一边是肉眼,一边是天眼。你要是等你开这五眼的时候,你用一用你那个眼睛。这个天眼能看见天上的东西;它看不见人,看不见这桌子,花呀,甚么东西,它看不见的。因为它能看见无形相的;有形相的,它看不见的,这个天眼。但这个肉眼呢,它就可以看得见。它既可以看见无形的东西,又可以看见有形的东西;它有形的东西也无障碍,无形的东西也无障碍。所以,因为能看见有形质的东西,所以叫肉眼。这个人哪,它也可以看得见。 我们这两个眼睛可以看见人,但是你看不见鬼神。你这个肉眼又可以﹣﹣你把这两个肉眼睛闭上﹣﹣那个眼睛一样可以看得见这个人。一样这个人谁在甚么地方坐著,这个人是黄种人哪,还是白种人哪?是黑种人哪,是红种人哪?它一看就知道。并且这个人长得相貌,是圆满不圆满啊?哪一个地方有个黑痣,哪一个地方有个疤瘌,哪一个地方有一个甚么特别的记号,它一看就看得清清楚楚的,一点都不混乱,比这个眼睛看得更清楚。这个眼睛往远了一看,看不见。你这个肉眼最低限度在十五里地以内的事情,这个人哪,物啊,它都可以看得见的,就隔著房子甚么的,它都可以看得见的,这个肉眼有这么样子作用! 那个天眼呢,天眼就看天上的天人。天人,在那个地方互相吃东西,或者互相在那个地方用功打坐啊,天人多数都欢喜打坐的,又禅定,都可以看得见的。你说,现在用望远镜才可以看到月球上头有甚么情形。你要开了天眼,不用望远镜,就在这坐著,那天上有甚么东西,月球上有甚么东西,星球上有甚么东西,你都可以看得见的。那真比现在科学,要用这甚么种种的科学的方法,才能化验出来,才能试验出来。你那不用试验,你就是这儿稍微一入定,把这个一切一切你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你如果开了天眼,研究天文学,那是帮助你特别多。但是,你可不要给国家去做奴隶去。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5: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甚么呢?你一想去赚钱呢,你这个东西就都会又没有了。所以就这么妙,它这个东西是无价宝嘛!你想要拿它卖钱去,那就没有用了。你甚至于就说是,哦!我看见甚么了。你想要到国家去得到你的专利权,怎么样子?你那天眼就会随时没有了。就这么妙的!所以这个东西不能用它来取利,不能用它来标异现奇,来向人炫示。说是,哦!你看我!我知道的东西,你们都不知道。你一有这种的毛病,那也就快没有天眼了,也快没有了。为甚么呢?你一有自满的心,你一有,说是我这个可以比你,超过你了。那也就有这种的贡高的心,这都叫有我执了。好像前边那个菩萨也没有度生的相,也没有严土的相。为甚么呢?就因为叫他没有我执,把我呀,放下它。你如果得了天眼,得了肉眼,你有了我执,你看!我有天眼,你没有,你现在,哈哈!还不行呢!那就有了我执了;有我执,这个天眼就看得清楚的,你会看得不清楚一点;你看得不清楚,就根本就看不见了。就有这么重要的关系,所以这个佛法要真正明白才算;不真正明白就有了,或者有的时候也会弄错了。 “如来有肉眼不。如是”:这个须菩提说,“如是。世尊。”如来是有肉眼的,“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来有这个天眼吗?“如是。世尊”:须菩提说,是的,“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这“慧眼”就是智慧眼。这个智慧眼,能明辨是非,一看!知道这个事情是真的是假的,就知道了。那么这个没有智慧的人,他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有智慧的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混合的,这叫有智慧眼。有智慧眼的人,这就不会愚痴了;你愚痴的人也就不会有智慧眼。这智慧眼,最要紧的。我们每一个人,为甚么要研究佛法,也就因为要栽培我们自己的智慧眼。那么释迦牟尼佛这样问须菩提,须菩提就说了,“如是。世尊。”说,“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这个释迦牟尼佛又问,说,须菩提!在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这个法眼吗?“如是”,须菩提说,“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那么前边那四种的眼,须菩提都答得对了。所以,佛恐怕他还不清楚,所以又问,“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须菩提说,“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须菩提!在你的意思里怎样子?“如恒河中所有沙”:好像,前边那恒河中所有的沙,“佛说是沙不”:佛说这个是沙,是不是沙呢?“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那么须菩提就说,“如是”,是这样子,如来说这个沙也就是沙,“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在你的意思里怎样子啊?“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比方说,这一个恒河里头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有,这一个恒河里头所有的沙这么多的恒河,每一粒恒河沙作一个恒河来计算,“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这一切的恒河里边所有的沙数,“佛世界。如是”:佛的世界好像这么多。“宁为多不”:你说这个佛的世界多不多呢?“甚多。世尊”:这个须菩提说,这很多的,世尊。 “佛告须菩提”:佛告诉须菩提,“尔所国土中”:这个“尔所”,就是如许,当如许讲,就像这么多的国家。这个“尔”,不是说你那个国土中。这个“尔所”就是如许。如,就如是这个如;许,就是许可的许:如许就是像这么多国土中。“所有众生”:这么多国土里边所有的众生,“若干种心。”“若干种心”,就是他们那么多的众生,有那么多的种心。“如来悉知”:如来,每一个众生有甚么心,如来都知道。“何以故”呢?甚么缘故呢?“如来说”:如来说过,“诸心皆为非心”:这一切众生的这个诸心,皆为非心,这不是真心,“是名为心。”这不过都是一个凡夫众生的普通的心而已。“所以者何”:所以的缘故是甚么道理呢?须菩提,我现在简单一点告诉你,“过去心不可得”:这所谓的过去的心也不可得,无所得;现在的心也无所得;未来的心也不可得。为甚么呢?你说这个是过去,过去已经又过去了;那么过去的不存在。你说,这是现在,现在的又过去了,也没有存在。你说,那个是未来,未来的还没来呢!也不可得。这三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所以佛说,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若干种心都不出一种的攀缘心;要没有攀缘心了,就三心了不可得。 再讲一讲这个五眼。方才所说这个五眼,这五眼是从里边生出来的?是从外边来的?不是从里边生的,也不是从外边来的。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有的人就会得到这五眼,有的人昼夜那么求也求不到。这是甚么原因?这个五眼,也不是从里边生出来的,也不是从外边来的,也不是从中间,是本有的。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这是要你修行用功,你功夫到了,自然就会有的;你功夫不到,你求也求不到的。你有心求,这是妄想;无心求,这是感应。那么在你用功,怎样会开眼呢?你做事情,修行,都要做一些个有智能的事情,不要做一些愚痴的事情。甚么叫有智慧的事情?甚么又叫愚痴的事情?你知道好的事情,你不做,这就叫愚痴;你知道坏的事情,你要去做,这就是愚痴的事情。你知道好的事情,我一定要去勇猛精进去做去,这就是智慧;你知道这个坏的事情,我发愿一定要把它断除了,我不做这一些个事情,这就是智能。你明明知道这是坏事,哦!你还要去做去。你说,这不是愚痴?是甚么? 那么举个例子。你知道赌钱,这不是正道。哈!单要跑到雷诺去;回来就又要睡一天觉。你说!这是不是愚痴?人人都知道这是不一定对的。到那地方去赌钱呢,多数都是输的,但是还都要去赌去。甚至于,哈!我从香港来的这个弟子,大约结婚之后,或者钱也不够用了。哎!去赌一赌去,想要赢一点钱。其实去一趟,不但不赢钱,而且还要搭了很多精神,所以今天也不能来了。那么这是个譬喻,本来他人是很聪明的,但是要去做一些个糊涂事。再者,还有一件,本来他以前,要清身修道的。清身,就清净他这个身体;修道,不结婚的。他说,结婚,是很麻烦的事情。哦!现在钻到里边去了。这就是,明明知道这个事情是不很对的,又跑到那个阵里边去。你说这不是愚痴吗?你知道这是不对的就不做了,这就是智慧;你知道是不对,还要做这个不对,还要跑这个不对里边去,这就是愚痴。那么这样子呢,就很不容易得到五眼的。想得到这个五眼,就要做事非常的清楚、非常的认真,不能随便马马虎虎的。那么这是,得到五眼的这种的因缘。 那么再者,这个五眼,方才说这个智慧眼。智慧眼是观法界性的;观法界性是得具足一切的智慧。这个法眼,这个法眼哪,譬如说,得法眼净。这个法眼净,你看经的时候,你看一切的佛所说的经典。我们这个经典固然是可以看了,就是你不看这个经典,尽虚空遍法界随处都是佛法,都有经典,都有佛法在里头。祗要你一念,所谓照了诸法实相,你这么祗看一眼,把那一切的佛法那个真义,就明白了。这叫照了诸法实相。佛眼呢?佛眼,你们大家差不离都知道,就是在这个二眉中间,这个头,正中间,这是佛眼。你们记得,要知道佛眼,就记得在这个地方。你等你有一天,你这地方现出来一个眼睛:我这里怎么跑出来一个眼睛呢?呵!就是吓得不得了,哦!我怎么搞的?多了眼睛了呢?我现在告诉你,你多的时候,你也就不会生惊恐了,不会怕了。那么这个佛眼能洞观一切。这个洞,就是当个明了讲。洞观,明了,观察一切。所谓人的前因后果,宿命通啊,天眼通啊,这一切的都了解了。那么这个佛眼,是有形有色的也可以看得见,无形无相的也可以看得见。它比这个肉眼那种的力量,又增加了几千万倍。所以这个佛眼是最妙的,是最不可思议的! 我们如果要得到这五眼的人,应该要好好保护它。怎么保护它呢?你就往前继续去,栽培你的善根,修你的福慧。要没有得到的,要好好用功,更要栽培你的福慧。你的福慧够了,你五眼也就开了。这是,我讲少少的意思。(注:这时有小孩子哭)不要紧的,不要怕!不要紧!(注:这时孩子的父亲表示歉意)没关系!你坐那儿了。没关系!你坐那儿了。没关系!不要紧!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5: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B19.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德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释迦牟尼佛在前一段文说的三心不可得,现在又叫一声须菩提,说是,“于意云何”:在你的意思里边怎么样子呢?须菩提?“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假设要有这么一个人,他用这个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七宝来作布施。“是人以是因缘”:这个人以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七宝来作布施,以这种的因缘,“得福多不”:他所得的福报多不多呢?“如是。世尊”:须菩提说,如是,说,他所得的福德甚多,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德甚多”:他说,这个人以他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七宝来作布施,以这种的因缘,所得的福德甚多。他所得的福报,将来很多很多的。“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说,“若福德有实”:假设这个福德,有一个实体的话,有一个东西在这儿,“如来说得福德多”:如来说可以说是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以这个福德,它没有实体的,它是当体即空。所以“如来说得福德多”:所以如来说,因为它没有实体,没有可形容的,所以如来说他得福德多;如果要有一个实体的话,那就不能谈到多了,就因为它没有实体,所以说是很多。 B20.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在你的意思里怎么样啊?“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这个佛,可以用这个具足色身。怎么叫具足呢?具足,就是圆满的意思。这个身圆满,圆满报身,也就是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如来的色身非常圆满,所以说,“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就说,不可以的。为甚么呢?“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这如来﹣﹣不应以有相来推测如来这个色身是如何如何。为甚么呢?因为报身﹣﹣这色身也就是报身﹣﹣报身和这个化身,这不是如来真正的法身,所以不应该以这个具足圆满的色身,就来见佛。“何以故”呢?“如来说具足色身”:如来所说这个具足色身,是用一个假名而已,“即非具足色身。”要以这个俗谛来讲,就有具足色身;要依照真谛理来论,那么“即非具足色身”,就没有这个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这个祗不过依照中道来讲,是一个假名而已,叫一个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菩提!在你的意思怎么样啊?“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这如来,可以具足这个三十二相来见如来吗?以这个诸相,这个色身是相之总,而这个诸相呢,是相之别,这是别相。别相里边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么现在,佛又问须菩提,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可以具足诸相见哪?“不也。世尊”:须菩提说,不可以的。为甚么呢?“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如来,不应该以具足,以圆满这个三十二相,来见如来的。“何以故”呢?甚么原因呢?“如来说诸相具足”:如来说这个具足三十二相,这是按照俗谛来讲;要按照真谛讲,“即非具足诸相”,“是名诸相具足。”:这不过也就是,依照这个圆谛来讲,这是“是名诸相具足而已”。 弟子:“俗谛”的俗就是续的续,是吗? 上人:不! B21.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你,须菩提!你不要这样说,说,“如来作是念”:你作这么一种的想法。作这样一种想法,“我当有所说法”:你说,佛有所说法。“莫作是念”:“莫作是念”哪,是诫止之辞,就说,你不要这样想,你不要这样想。“何以故”呢?甚么原因你不要这样想呢?“若人言”:假设要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说,如来呀,有所说法,他说过法。“即为谤佛”:这个人,他就不明白佛法,他就是谤佛。那么说,佛说法四十九年,所有的经典都存在,为甚么说没说法呢?佛,有一次,文殊师利菩萨请佛再转法轮,佛对文殊师利菩萨就说,说我呀,四十九年,我没说著一字,我一个字也没有讲过,你怎么请我再转法轮?莫非说我以前已经转过法轮了吗?这是说啊,说而未说。 再这个须菩提,有一次坐到一个洞里边修行。这个天人就来给散花。须菩提就问,说:你为甚么,谁来散花啊?这个散花的人,说是帝释天来散花。须菩提就问他,你为甚么来到这儿散花呢?这个天帝释就说了,说,因为尊者善说般若,所以我来供养。须菩提说,我从来就没有说过一个字,你怎么说我说般若呢?这个天帝释说,尊者无说,我亦无闻;我也没有听,无说无闻才是真般若。你想一想,无说无闻,这是真般若。这个般若你听见了没有啊?没有听见。没有听见,这是真般若。 那么现在这一段文也就是这样子。说是,如来,你要说,如来有所说法,这就是谤佛。你离开经典一个字就是魔说;你要是照著经典来说,那就是谤佛。你说怎么办?你离开经典一个字,那就是魔王说的;你要是依照经典的一个字来讲,那就是谤佛,佛没有说法。佛没有说法;为甚么这样讲?这是,因为佛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连一切相都没有;也没有一个色相,也没有一个总相。具足诸相,也没有诸相。这一切相都没有了,你要再说佛有所说法,那岂不是谤佛吗?!那就是,所以谤佛。佛呀,说一切法,扫一切法。说了,扫,就像扫地似的,把这个法又扫了。随说随扫,随说随泯,随说,随就把它清理了;没有了,一点葛藤也不留。甚么叫葛藤呢?葛藤就是麻烦的事情,就是这些个啰啰嗦嗦不清楚的事情。所以,没有这些个不清楚的事情。“即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为甚么说他是谤佛呢?因为,他不了解我所说的法都是空的,我所说的法都没有实体的。“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这个说法,因为众生有分别,所以说出这一些个法;你要没有分别了,就无法可说。没有法可以说的“是名说法。”那么没有法可说,这才是真正的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尔时”就当尔之时;“慧命”,这是长老的别名。“慧”就是智慧;“命”,就是寿命。言其它智慧也高,寿命也长,所以也就是一个长老的别名,就长老须菩提。“白佛言”:对佛又说了。“世尊。颇有众生”:说,可曾有这个众生,“于未来世”:于将来世的时候,“闻说是法”:听见这样一部《金刚经》这个法,“生信心不”:他生不生信心呢?“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说,他并不是个众生,他是已经发菩萨心的。“彼非众生”,是发菩萨心的众生;“非不众生”:虽然发菩萨心,但是他修行,还没有圆满呢!因为,没有圆满,所以就“非不众生。”暂时,并不是众生而还仍然,是个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众生之所以为众生的原因,“如来说非众生”:如来说,暂时间他是发菩萨心的众生,而不是一般的众生、凡夫的众生。“是名众生”:所以现在,也就是假名,给他取个名叫众生。 这个“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这六十二个字,是在以前的翻译本上没有,这是以后,人添上去的。为甚么呢?因为,以前有一个法师,这个法师他暴病而卒,就得一个急病就死了。死了,就到阎罗王那儿,阎罗王就问他,说,你在生的时候,做甚么事情的?他一想,他说我在生的时候,我就念《金刚经》。阎罗王说,那好了,你念《金刚经》,那最好了。你请坐啦!于是乎就请他坐著。坐著干甚么呢?叫他念一部《金刚经》给阎罗王听听。 这个一念《金刚经》,念完了,阎罗王说,哦!你念那《金刚经》,其中少了六十二个字。这六十二个字在豪洲那个钟离寺,钟离寺那个石碑上头刻著。你到那地方去找去。找出来的时候,你告诉世间上的人,劝世间人多念《金刚经》。这个《金刚经》,你念得﹣﹣因为你念得很有功,本来你现在应该死,那么现在再给你十年寿。你再回到世间上去,劝化一切的人,多念《金刚经》。那么于是乎呢,他又活了。就奏明皇帝,派这一个使臣到钟离寺那个地方去;一找,果然在那个墙上的石碑上刻著这个《金刚经》。那么《金刚经》上有多这六十二个字。这是以前的翻译本有的没有的。那么以后,流通这个《金刚经》本,就都有这六十二个字。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5: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B22.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讲完了前边这个“非众生。非不众生。是名众生”,那么须菩提,就对著佛又讲了。“须菩提白佛言”:对佛说了,说,“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说,佛所得的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法门,“为无所得耶”,可是无所得吗?“佛言”:佛听须菩提这么样问,佛说,“如是如是”:说,是这样子,是这样子。我于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所得。“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我于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佛的果法,这个名号,“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乃至于“无有少法”,最少的那么多的法,“可得。”那么最少那个法也无所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祗不过起一个名字,起一个假名而已,叫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没有一个实体存在。说,哦!这个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的。所以,因为没有这个少法可得,所以,这个祗不过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么个名。 那么为甚么没有少法可得?以前我讲这个道理,也曾经讲过,那么想要知道有所得没有所得,你先要知道,有所失是没有所失。如果我们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经失掉了,那我们现在又把它找回来了,这是,有所得了。我们根本就没有把它失掉去,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们本性里边哪,固有的。所谓衣里的明珠,不假外求;不要向外去找去,祗是在你衣的里边。你这衣里明珠,你把你衣服揭开,就见著了。那么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圆满佛果的一个别名。那么你这个佛果,并不是从外得来的。你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名称,也不是从外得来的,都是你自己固有的。说,本有的家珍,本来就有你家里的珍宝,所以这不是从外得来的。你要认为从外得来的,那就是向外驰求了。到外边去找,找你自己家里的财宝,那是找不著的。 B23.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那么再把它详细说一次,所以就叫“复次。”“须菩提”:那么释迦牟尼佛叫须菩提,说,“是法平等”,说,这一个法是平等平等的。“无有高下”:也没有比它再高的,也没有比它再低的;它是平等平等的,所以,那么“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给它起个名字,叫甚么名字呢?就叫无上正等正觉。“以无我”:那么这种法要无我相,用这个无我相,无人相,也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执、法执、空执都没有。“修一切善法”:要修这所有的一切善法,而不行这一切的恶法。所谓,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这就是善法。你一切恶断了,一切恶就不生;一切善修,一切善根就增长。那么这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能修一切善法,就自然能得到这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所言善法者”:所说,是这个善法的这个善法,“如来说即非善法”:这个,按照如来来讲,“即非善法”,没有一个善法可得。“是名善法”:这,祗给它起这么一个假名而已,叫一个善法。那么在这个善法上,你也不要执著;你要著到一个善法上,仍然有了法执了。所以连一个善法也不要执著。一切看得都是如幻如化,如梦幻泡影,不要认真的。 B24. 福德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假设要有,这样一个人,“以(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这三千大千世界这个须弥山王是很多。“须弥山”是梵语,翻译成此方的文字,就叫妙高﹣﹣妙高山。这个妙高山王,三千大千世界里边有很多妙高山王。“如是等七宝聚”:像这个妙高山王这么多的七宝聚到一起,“有人持用布施”:有人拿著这么多七宝,来作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假设,那么再有另外一个人,以这个般若波罗蜜,到彼岸这种的经典;以智慧到彼岸这种的经典,“乃至四句偈等”:乃至于最少,到四句偈子这么少的文字,“受持读诵”:他能心领受,身能持,再能读诵,能对著本子读,离开本子来诵。“为他人说”:而再能为其它人来讲解,来解说。“于前福德”:在这个,和以前这个七宝聚;用七宝聚这么多的须弥山王的七宝聚,来用作布施来比较。“于前福德”,两相来比较,“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以前那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妙高山王,那么多的七宝来作布施,不如有人以这个《金刚经》的四句偈,为他人说那个福德,比以前那个福德,超过百千万亿倍都不止。“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乃至于,用这个算数来算,用譬喻来比方,“所不能及”,也说不清楚,他那种功德的大法。 这个《金刚经》,大约再有两个礼拜,就讲完了。或者最多还可以讲三次。那么少呢,就讲两次。这个《金刚经》主要就是不著相;你不著我相,不著人相,不著众生相,不著寿者相。那么不著相。我们听过经之后,自己问问自己,我这个相,空了没空?人的相空了没空?众生相空了没空?寿者相,空了没空?如果我总觉得,我自己是很大的,人人都不如我,那我自己这个须弥山,就没有铲平了,就没有平。如果我要再有人相,对人相看得很重的,那对人这个须弥山哪,也就没有平息。那么乃至众生相的须弥山、寿者相的须弥山都没能平。这个须弥山、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等于须弥山那么大、那么高,那就没有能离相,没有能不著相。现在我们学佛法的人,都要把自己这个须弥山推倒了它,要变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自己的须弥山、人这个须弥山、众生这个须弥山、寿者这个须弥山打不倒,那就不要得到这个平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所以我们学,听《金刚经》之后,一定要把这个我相,不要了它! 那有一个人,要把她的丈夫布施给人。我们现在把我们这个身体都布施给人,甚么都不要它。有古来的大德有这么一句话,说,“去年穷,还有立锥之地。”说,我去年穷啊,穷得还有一个立锥之地。甚么叫锥呢?这一个东西,有一个尖尖东西,可以钻出窟窿来。这叫锥子。“去年穷,还有立锥之地。”这个立锥之地,那个锥子尖上是很少的地方;说,我虽然穷,我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立这个锥子。“今年穷,锥也无。”今年穷,穷得连这个锥子都没有了。那么锥子都没有了,当然立锥之地方也没有了。那么这就是表示甚么呢?表示把人相也没有了,我相也没有,众生相也没有,寿者相也没有了。你听经,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去,不是听完了就没有事了。明白这个理,就要照著这个理论去实实在在躬行实践。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5: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B25.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说,这个以诸须弥山王的七宝来用布施,不如有人以四句偈为他人说,这个福德比以七宝的须弥山王布施,还更大。所以又说,“于意云何”:在你的意思,怎么样呢?“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你们这些个声闻的人哪,不要说,“如来作是念”,作这种的想念;“我当度众生。”你说,如来呀,应该度众生。不要有这种的想法。为甚么呢?“须菩提。莫作是念。”这“莫作是念”,就是这个诫止之辞。甚么叫诫止之辞呢?就说,你不要这样想,你不要作这种的想法。甚么缘故,你不要作这种想法呢?“何以故”呢?“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和众生是一个的,所以如来度众生并没有度众生;如来不度众生,众生自度。所谓,五祖和六祖讲的,这个“迷时师度”:迷的时候,就要师父来度徒弟。“悟时自度”,你要明白了之后呢,就要自度。所以佛度众生,在众生迷的时候,佛度众生。众生要觉悟了﹣﹣那么这个觉悟是谁觉悟的?不是佛给他的觉悟,是他自己觉悟了;自己觉悟了,所以佛没有度众生。 这又有一个说法,说,“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这个众生和佛是平等的。在佛的份上,也没有多一点点甚么;在众生的份上,也没有少了一点点甚么,甚么也没有少。在佛的地位上,甚么也没有多。那么众生所以和佛是一样的,是平等平等的。所以说“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因为这个,所以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假设的话,你要一定说有众生是佛度的的话,“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这个时候,佛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这个四相也没有空啊!佛叫一切众生都要离相,何况佛自己呢?所以佛度一切众生是众生自度,佛并没有度众生。因为甚么佛没有度众生?因为佛没有我相。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如来说“有我”,“则非有我。”怎么叫有我即非有我呢? 这个“有我”,是一个假我,“即非有我”,这不是一个真我。“而凡夫之人”:而这一般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以这个假我,就当成一个真我了。以这个假的就当一个真的了。可是虽然这样讲,以假我当成真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须菩提,现在所谓的凡夫,将来也是成佛的。所以“如来说即非凡夫。”那么他暂时间虽然是凡夫,将来也会成佛的,你不要拿著他当凡夫来看哪!所以佛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这一切众生,将来都是要成佛的,但以妄想执著未能证得。就因为有个妄想,有个执著,所以才没有能成佛,暂时作凡夫,那么将来都会成佛的。所以佛说,“如来说凡夫者”,这个凡夫“是名凡夫。”如来说这个,“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将来不是凡夫。“是名凡夫”:是暂时间有个凡夫的名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啊,你不要看他是凡夫。佛观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佛看所有的众生都是他过去生中的父母,将来的诸佛,所以“是名凡夫”:这暂时间是凡夫而已。 B26.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于意云何”:在你的意思里怎么样子呢?“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你可以,以这个三十二相就认为是如来吗?“观如来”﹣﹣前边这个是“见如来”,“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这是“观。”那么“见”呢,是在形上说的,可以看见的;这“观”呢,是由心里边的作用。这个“观”是观想、观相。这个“观”,是作意观察,用你这个心意来观察;不是单单用眼睛来见,所以这叫“观如来”。说,可以,以这个三十二相,你观如来,你这样就是,认为是如来的相了吗?“须菩提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因为前边,说“见如来”,他这儿“观如来”,那么他就说,“如是如是。”他说,是的,是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来观想如来的这个法身。“佛言”:佛又说了。佛说,“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假设要是以三十二相来观想如来的话﹣﹣这个“者”;“者”就是以这样子来观察的话﹣﹣“转轮圣王。则是如来”呀!那么,像你这样说,那个转轮圣王他也有三十二相,他这三十二相;既然有三十二相,也就是佛吧? 这个转轮圣王三十二相,和佛的三十二相,相差不远。佛的三十二相是非常清楚,很明显的;而这个转轮圣王,他这三十二相,和佛的三十二相比较,稍微黯淡一点。黯淡,就是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在这个有五眼六通的人,可以能分别得出来;那么一般的普通人,有的人就分别不出来。所以分别不出来,你要以三十二相来观见如来了的话,那么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啊?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了,就是佛啦?“须菩提白佛言”:须菩提听见释迦牟尼佛这样一说的话,他又对佛说了,“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那么现在,我听佛这样一讲的话,佛这个意思,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不应该以三十二相来观想如来,来见如来了。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这个释迦牟尼佛,听见须菩提这样一说,于是乎就给他说偈言了。这个偈言,就是下边的四句偈,这个所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四句偈,前几天这个果和来问我,现在我跟你清楚一点的讲,你要记得。这个“若以色见我”:以这个三十二相来见如来,这就是“以色见”。以这个四辩,八音,佛有八种的美妙音声,来见如来的话,“是人行邪道”:这个人哪,他怎么叫邪道呢?“邪道”,就是落于有边了;落于有边就是,不是中道;不是中道,所以就不能见如来。 这个《华严经》上说:“应化非真佛。”应身和化身,这不是真佛。那么这三十二相都是属于应化身的,并不是佛的法身;不是法身,所以,你要以三十二相这个有形有相的来见我,这就叫“以色见我。”以这个有形相的、有色相的来见我。“以音声求我”,以这个寻声,寻这个声音,找这个佛的声音,来见佛,来求佛。“是人行邪道”,这个人是著到这个相上了,是一种有为法,所以“不能见如来。”因为不合乎中道,所以就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中道,不偏于空,不落于有;不落于断见,也不落于常见。你这个邪道就是,不是落于断见就是落于常见了。断常二见:断见就是灭了,断灭相;常见就是不灭,永远不灭。但是这都是偏的,不是中道。所以这不是中道,你求如来的法身是无有是处的,是不可以的。 那么讲到这个地方,以前这目连想找佛的音声,看看佛的音声,到甚么地方是个边际。他就用他的神通,向东方去找佛的音声。过了千万亿佛土那么远,比现在打入太空的火箭,还远成万万倍。但是跑到这么远去,听到佛说法的声音,还是犹如在目前,就像在他耳朵旁边和他讲话一样的。所以找佛声音的边际,是找不到的,不知道佛的声音出去多远。那么所以“以音声来求我。是人行邪道。”这个人,所行的不是中道,是邪道。“不能见如来”,永远都见不著如来的法身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5: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B27.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一篇经文是恐怕一切众生,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么怀疑这个佛怎么又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恐怕有人怀疑,所以佛又说这一段经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说,假设你要是作这种的想法,“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如来,不是以这个具足诸相,具足一切福德智慧之相,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这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莫作是念”:须菩提!你切记不要作这种的想法。为甚么呢?你作这种的想法就是断灭相,“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说,如来不是福足慧足,这具足诸相了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须菩提!假设你要是作这一种的想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你要是这样想,这就是有一种断灭相。“断”,就是断灭了,这是执一种断灭。有的外道就执著一种常。所以,佛恐怕人落到这个断灭相上,所以又说这一段的经文。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这样人、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人,“说诸法断灭”,他不能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你不要这样想,不要说是,不以具足相就会得到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啊!在这一切诸法里边,是讲的中道了义,不说断法,也不说这个常法。既然不执断,也不执常,这才是中道,不会落于二边,落于断常二见。你要落到断见上,这也不是佛法;落到常见上,也不是佛法;你不合乎佛法就不能成佛。所以,修佛法的人要明白中道;明白中道就不会执断见或执著有常见了。 现在在这个西方的国家,这个佛教正在孩提的时候,就好像小孩子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需要每一个人都共同努力,来令佛教发扬光大。我们所有欢喜学习佛法的人,都应该以佛教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最重要的责任,不要推诿,不要认为弘扬佛法是旁人的事情。每一个人都以弘扬佛法、讲经说法作为自己应尽的一种责任,应行的一种天职。昼夜六时,要自己想一想,我是一个佛教徒,我皈依三宝了,我对于佛教有甚么贡献?有甚么帮助?如果要有,应该更多一点;要没有就应该努力。所以现在本堂所讲的经典,需要有人把它再复讲一次。 今天这果前很奋勇的,很有勇气的,他负责复讲这个《法华经》。那么还有《地藏经》和《金刚经》,再找两位出来把它复讲一次,给大家听一听。那么这个《地藏经》在我想像中﹣﹣我不知道他同意不同意﹣﹣在我的想像中和这果宁的想像中,大约果前也很同意的,就想推举,这个果遵出来复讲《地藏经》。那么他尊我不尊我,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讲是这样讲。那么还有《金刚经》,这个《金刚经》,看看哪一位不懒惰的人才可以讲;懒惰的人不能讲《金刚经》!《金刚经》,要好像金刚那么坚固。那个勇气更要十倍、百倍,好像金刚那么样子 strong (坚固),能摧毁一切旁门外道。所以,看看谁发心再出来讲《金刚经》。在这个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这三天轮著讲。那么一方面有人再把它复讲一次,用英文讲一次,那么免得一般人,时间久就把它忘了。 这么样,我们天天都是讲经说法。这就是,你一定会得到那个四辩八音。你要不愿意讲呢?那四辩一辩也不辩了。因为你总也不愿意讲,这个舌头都硬了!想说话也说不伶俐了。你看那个人说话说得很清楚。我告诉你们,我以前不愿意说话来著,一天到晚都不讲一句话。想不到现在,给你们讲经!为甚么我会讲经呢?就因为我自己欢喜说法。所以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变成说话像那个流水似的,总也不停止。所以,你们学师父,皈依师父,要学师父这种精神。师父是一个不会说话,但是也不是个哑巴,你不要误会,可是现在很愿意说话。你们都应该学师父这种的愿意说话。你们把佛教的责任自己负担起来,不要推诿。 这个佛教不好,佛教没有发扬光大,就是我没有尽上我的心;一定要尽我的心,来把这个佛教发扬光大。这才是圆满自己应尽的责任、应行的天职。天职,就是天给你的一种职业。那个职就职业,就职务,就是天给你的一种责任。我们这个也可以说是天给你的责任,也可以说是,佛,菩萨希望你做这件事情。那佛菩萨希望你做,怎么证明呢?因为,现在我欢喜你们做这件事;我欢喜你们做,大约佛菩萨也都同意我这个看法。所以你不要躲懒偷安,不要自己以为懒惰,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一件事。你对佛教没有贡献,那你懒惰,懒惰,为甚么西方人很少人懂佛教?就因为人人都懒惰的关系,人人也不来研究佛法。我们现在天天研究佛法,天天要讲佛法。还有,现在男居士有几个研究佛法的,女居士就一个。 应该女居士也抱奋勇,不甘落后,应该多出来几个人来研究佛法。但是,也不容易找这一个人。不知道哪一个人有这种勇猛的心。 B28.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释迦牟尼佛讲这个般若妙法的时候,叫一声须菩提,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就是假设;假设有这么一位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恒河沙”,就言其多,这么多的世界。这么多世界上,有甚么呢?“七宝”。七宝就是人所最爱惜的东西,所最爱的东西。那么这么多的七宝做甚么呢?用它来作布施。“若复有人”:那么这么多七宝作布施,这个功德是很大很大的。“若复有人”:假设再另外有这么一个人,“知一切法”:他知道一切法。这“一切法”,所有的佛法就都包括在内了。那么简单地说,就是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这等等的法。 这等等的法,“无我”:这个知道一切法无我,这把我执空了。我执空了,那么知一切法,那么法无我,人也无我,这也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了,空执也没有了。在这个时候,“得成于忍”:成甚么忍呢?就成这个无生法忍。这无生法忍,这也是修行得道的一种境界、一种程度。证得无生法忍,他不见三界之中,有少法生和少法灭。这个得知于心,而不能宣之于口,心里得到这种境界,口里说不出来。说不出来是个甚么意思?忍可于心,在这个心里忍著,这叫无生法忍,这种法的境界。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那么岂不是没有法吗?不错,本来是没有法!可是,没有法还具足一切法,但是说不出来,所以这叫无生法忍。得到这个无生法忍,“得成于忍。”在这个《金刚经》,全部《金刚经》,这个“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十个字,是很重要的。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因为他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所以这个菩萨,比前边那个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来作布施,比那个菩萨功德还大,“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呢?甚么缘故,这个菩萨仅仅就知道一切法,得成于忍,他的功德比那个那么有钱的菩萨,来布施的功德大呢?甚么缘故啊?“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因为佛说,须菩提!因为这个诸菩萨,他不执著有这个受福德和没有福德,不执著的。“须菩提白佛言”:须菩提对佛说了。“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说,怎么样子叫著「菩萨不受福德”呢?这个道理我不明白啊?请佛慈悲来解释给我听。佛一叫,说,“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菩萨所作的福德,就是要无形无相的,要不执著,所以“不应贪著”:不应贪著啊,说这个是我所作的福德,那个是我所作的福德:不应该有所执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所以,菩萨不应有所执著,那么他又有一个甚么受和不受呢?根本就没有受和不受的。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5: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B29.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释迦牟尼佛讲完了前边那一段经文之后,又恐怕一般人有所怀疑,这个如来有来有去,又著到相上了,所以又说这一段经文。说,“须菩提。若有人言”:假设要有人这样说,“如来若来若去”:如来,又好像来似的又好像去了。那么这个“若来”也是不一定来。可是“若来”,恍恍惚惚的,似是而非,你说它这样子又不这样子,“若来”。他,“若去”,又好像去了又没有去,这不清楚。因为他说,“若来若去”。“若坐若卧”:好像坐著又好像卧著。“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他说,这个人哪,不明白佛所说法的道理,的义理。“何以故”呢?甚么缘故呢?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说这个如来,也没有一个地方来,也没有一个地方去,所以就叫如来。那么这是甚么意思呢?因为这个法身哪,那么佛的法身,是无在无不在的,遍满一切处;既然是遍满一切处,所以你说他来,又从那里来呀?遍满一切处,你说他去,又到甚么地方去呢?所以说无在无不在。 你要是懂佛法了,这个山河大地都是如来的法身的地方;你要不懂佛法呢?你就见著如来也不认识如来。你要明白佛法了,你就没有见著佛法;没有见著佛,你也认识如来了。你要认识如来,那么就容易依法修行了;你不认识如来,连佛是怎样一个情形你都不知道呢!你怎么又可以学佛呢?如果你不认识,你就去学去,那就叫盲从。怎么叫盲从呢?就是,你本来也没有眼睛,自己也没有眼睛,又跟著一个没有眼睛的人跑路。这个没有眼睛的人,跟著一个没有眼睛的人跑。他以为,哦!领著我这个人是一个有眼睛的,所以不会发生危险。结果前边那个没有眼睛的人哪,他自己虽然知道是没有眼睛,因为有人要跟著他跑,所以他也就冒充一个有眼睛的人。两个人一跑,跑来跑去的就掉到海里去。两个一起掉到海里了,谁也上不来了,就一起淹死。所以这个盲从,是不对的。一定要先明白佛法,先明白修行的方法,才可以学的。 为甚么这个人跑到外道里去?越堕落越深,就等于这一个盲目的人领著一个盲目的人跑路似的,一起跑到大海里去,两个人同归于尽。因为世间的事情就这么奇怪,你越不明白,越会跑远路。你要明白,就很容易到那个你的目的地了;你要不明白这个路,你走了很久很久也到不了。也是这个道理,你明白佛法了,就会依著法修行成佛。你跟著外道的法门去跑,越跑就越远;越远就越回不来了,不能返本还原了。所以就有很大的危险发生了。 那么这个如来是,无来无去,所以叫如来。又者,这个“如”者,是不动意,不动的意思。“来”者,是一个动意。不动就是个静;动就是个动:这是动静一如。动不碍静;静不碍动。也就是,像我们这个人修道的时候,你静坐的时候是参禅,你动的时候也可以参禅。你一天到晚,所有的所行所做、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功修行的。不是单单打坐的时候,我用功了;不打坐的时候,那就不是用功。你时时刻刻都收摄身心;收摄身心,回光反照。收摄身心,就是自己时时刻刻要用功修行,不散漫。所以修道啊,要这样子去修行。 讲到这一段文上,有人就这样问了,说是如来不来不去,我看见如来也来也去嘛!怎么又说不来不去呢?我虽然没有亲身看见,但是在《金刚经》,一开始就说:“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这不是去了吗?那么“次第乞已。还至本处。”这不又是来了吗?为甚么说不来不去呢?你这个执著心多大!这不是佛的去来,是你心有去来,有去有来。 再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件事。你看那个“水清月现”;水清的地方,水里头有个月亮。“云遮月隐”,云彩,在空中把那个月遮上了,月就没有了,月隐了。那么究竟这个“水清月现”那个月有没有来呀?“云遮月隐”那个月有没有去啊?这是一个比喻。还有,这个云彩在空中走,有的人就说这个月亮走。那个月亮本来没有走,那是云彩走,他则看是月走。船在这个江里边来走,行这个船;你这个人看,不是这个船在江里走,看著是那两岸那个岸走。那么那个岸是不是走了呢?岸没有走,是那个船走。所谓去来,这也是佛的化身有去有来;佛的法身是无去无来的。那么现在讲的是佛的法身的境界,你不要认为佛的法身就是化身。 所以弥勒菩萨有这么几句偈颂,是这样说的,说是,“去来化身佛”,这是化身的佛。“如来常不动”,如来是常不动的。所以,“去来化身佛”,这是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在这个法界,也不是一个,也不是多,“非一亦非异”。这是弥勒菩萨,他说如来这个意思。 那我们现在,你要知道不是佛有来有去,不是如来有来有去,是我们人,在这个见分上﹣﹣这个八识里边有这个见分﹣﹣在那个见分上,分别出来这一些个来去。为甚么《金刚经》教你不要想这个佛若坐若卧,若来若去呢?就是教你把这个分别心,没有,不要生出一种分别心。你没有分别心,你的智慧就会现前了,你般若就现出来了。为甚么你的般若就那么小呢?你的智慧就那么少呢?就因为你分别心太多了。所以就把那个智慧就,都没有地方放那个智慧了。你因为分别心太多,整个你八识田里头,放满了这种肮脏东西。这个就好像你那八识田,本来是最洁净的地方,哎!你放了一些个垃圾。甚么是垃圾?就是那个分别心,就是垃圾。你把分别心收拾干净了,你那个智慧就现出来了。 B30.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善男子”:假设要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把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都碎为微尘。“于意云何”:在你的意思里边,“是微尘众。宁为多不”:这个微尘众多不多呢?“须菩提言。甚多。”以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世界是怎么变成的世界?你看这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简直地,我们看也看不见边,找也找不到边。这三千大千世界,坐著火箭都要走很久的时间,才可以找著少少的地方,还找不完这三千大千世界。那么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甚么造成的呢?怎么变成的世界?这个世界虽然这么大,却从一粒微尘造成的,从最小的那个地方造成这么大。因为,虽然一粒微尘是最少,最小,可是它多了就变成一个大千世界。所以我们作功德啊,都是从小的地方作,作多了就变成万德庄严了。你不要以为这个善事小,你就不做;不要以为恶事小,你就可以做。你善事小,做多了就变成大的善了;你恶事虽然小,你要做多了就变成大恶了。好像这个世界,一粒微尘、一粒微尘堆著,堆成一个世界。 在以前,秦的时候,也就是姚秦的时代,有个禅师叫跋陀。这个跋陀禅师,就问道生法师,问他甚么呢?问他甚么叫色?甚么叫空?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甚么叫色?甚么叫空啊?问道生法师。道生法师,就说了,说是“众微聚曰色。”众,就是众微尘,聚集到一起了,这就是有色了,这就是个色。“众微无自性”,这就是空。说这一切微尘哪,它没有自性,没有自己的一个体性,所以这就是空。 这个跋陀禅师又问他了,说:那在众微没聚这个时候叫个甚么?在众微尘没有聚这个时候,叫个甚么名字?道生没有话讲了。道生,不知道是个甚么了,说不出来了!那个跋陀禅师,也对他说了,说,哦!你祗知道这果上的空色。果上的空色,你所说的空和色,这都是果上的。你不知因中的空色。道生法师这回不得不低头了。虽然他可以讲得顽石点头,这么厉害,这么有本事,讲得顽石都点头了。现在对著人,他可没话讲了!就不得不请教了,说,那请问上座啊!在这个众微没聚的时候,这叫个甚么呢?他请问了;请问了,跋陀禅师就说了,说:“一微空故。众微空。”说,一粒微尘空了,所有一切的微尘都空了。因为甚么?一切微尘也就都是从一个微尘造成的,所以“一微空故。众微空。”那众微尘就空了。“众微空故。一微空。”那个众微都空了,所以一粒微尘也都没有了,都空了。“一微空中无众微”,说这个一粒微尘里头啊,也没有众微尘了。“众微空中无一微”,众微空中啊,也没有一微了。所以也没有空,也没有色了。 这样一讲,这个道生法师,自己一想,是比自己讲那个道理又深一层了。所以就给这个跋陀禅师叩头顶礼。他这回也点头了,这个跋陀禅师把道生法师也给讲得点头了。所以,这一微堆(注:此字音为ㄗㄨㄟ , cui1 )为三千大千世界。 “于意云何”:在你的意思里怎么样啊?“是微尘众。宁为多不”:你说这个微尘多不多呢?“须菩提言。甚多”:须菩提说,很多的,世尊。“何以故”:甚么缘故甚多呢?“若是微尘众实有者”:这个微尘都没有体性,本来是没有的;假设它要实有的话,“佛则不说是微尘众”:佛就不叫它微尘了。因为它没有体性,所以叫它叫微尘。“所以者何”呢?所以然的缘故是甚么样子呢?“佛说微尘众”,佛说这个微尘众,不过是按著一般众生所见到的,是微尘众。“即非微尘众”:在这个微尘里边,本来是空的,本来是有妙有的,所以,这“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这不过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微尘众而已。“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那么按照这个道理来讲,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本来是没有的,没有三千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5: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千世界。“是名世界”:这祗是一个假名而已。 “何以故”呢?“若世界实有者”:假设这个世界要是真有的话,“即是一合相”:这个“一合相”就是个真性;真性就叫一合相。要是真有的话,它也就成真性了。“如来说一合相”:如来说,连这个一合相,就真性啊,“即非一合相”:这也没有一个本体。这个真性,本来它是真的,但是也没有一个实体。“是名一合相”:也就是,勉强安一个假名,叫一合相而已。所以,般若无说,它因为没有一个体,所以也没有可说的。“一合相。则是不可说”:那么“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听见须菩提这样解释,又叫了一声须菩提,说,须菩提!甚么叫一合相啊?我告诉你,“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说不出来,没有法子可以说出来呀!甚么叫一合相。那没有法子说出来甚么叫一合相,这不过就是个假名而已。“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啊,可是一般的凡夫的人哪,就都执著这个是有的,那个是空的,这个是实的,那个是虚的,贪著这个事情。他为甚么贪著?就因为,他执著他八识田这个见分。他所看见这个见分和相分,他认为这个就是真的了,其实这完全都是虚妄的! 这个《金刚经》,就要讲完了,大约下个礼拜可以讲完。那讲完呢,这还有《心经》。这《心经》,你们如果欢喜听,可以就著这个机会讲一讲。《心经》,是在《般若》里边的,六百卷《般若》里边的一个心,所以,那么这部《心经》是很重要的。你常常诵这个《心经》,可以令你开大智慧。唐玄奘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就全仗这一部《心经》。这个《心经》,降伏天魔,制诸外道,那妙不可言!唐玄奘到印度去,那时候因为是走路;那也是古来的时候,人也没这么多,所以妖魔鬼怪很多很多的。到那个山里边,那个妖精啊,怪物很多的。可是唐玄奘一念这个《心经》,把那个甚么妖魔鬼怪,就都没有办法了。因为这个,他有了智慧了,就不被这愚痴的境界所转。这妖魔鬼怪呢,都是一些个愚痴的行动。它们所行所做都是背道而驰,和这个智慧正相反。所以你要有了智慧,就可以降伏一切的天魔外道;你要没有智慧呢,就被天魔外道所转。 所以你们如果欢喜听《心经》的话﹣﹣因为多数讲《金刚经》就讲一讲《心经》的﹣﹣要欢喜听的话就继续讲一讲。讲完了《心经》,我相信那个《大悲陀罗尼经》也会有了,也会就现出来了。怎么样有的呢?这是很妙的。就因为这都是佛法的表现,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现在讲完了《金刚经》和《心经》,这个《大悲陀罗尼经》就会来了。所以,你们如果要没有兴趣听这个《心经》呢,下个礼拜《金刚经》就可以讲完了;讲完的时候,在《大悲陀罗尼经》没来以前,就讲《法华经》。你们欢喜听《心经》呢,就讲一讲《心经》。不过《心经》,你看那么短哪,这么样短的一个经,讲也要讲,大约要讲八、九个礼拜才可以讲完。它是很不容易,很不好讲的。 在本堂,去年成立这个暑假楞严讲修班,由西雅图华盛顿 University 、华盛顿大学一班的学者,发起创办这个暑假楞严经讲修班。那么在去年,这个成绩都很不错,有一些个学者对佛法都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这是在西方佛法发扬光大的一个基本的法会。可以说在西方的国家里边,这是,第一次有这种法会。那在昨天晚间,又有这个加省大学远东文化的教授,这个兰卡斯特,来为我们大家来讲西方佛教的这种状态。我们各位,相信都很欢喜。不过我也很欢喜,但是因为我不懂英文的讲演,所以祗有一个欢喜,究竟这个教授讲的甚么呢?道理,我还知道一少份,不知道全份。你们每一个人所知道的是全份。我相信,你们各人也都很欢喜的。在今年哪,这个暑假的时候,又由各方面的学者,和本堂这个护法居士白文天。他中文的名字叫白文天,法名叫果彰,英文的名字叫詹.白卡克( Jon Babcock ),那么和本堂这果宁法师、果前法师、果现法师,这三位法师和其它好几位学者都发起,成立今年的暑假讲修班。这个暑假讲修班,和去年还大致相同,都是从早晨六点钟开始到晚间九点钟,中间也没有甚么休息的时间,都是研究佛法和坐禅。去年,九十六天;今年,分开两次,每一次是六个礼拜。那么两次是十二个礼拜,分开两次。因为这个消息已经发表了,所以今天,对大家再发表一下。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哎!前边这一分也还没有讲。 B31. 知见不生分第卅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叫须菩提,说,“若人言”:假设要有人这样说,怎么样说呢?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么要有人说,佛说的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在你的意思怎么样啊?“是人解我所说义不”:说,这个人明白我所说这个道理吗?“不也。世尊”:须菩提说,这个人不明白佛所说的这个道理。甚么道理他不明白呢?因为,这个人他没有得到人空、法空、空也空,这种道理,他没明白。 这个般若,是讲的空理。前边说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现在又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个“见”和这个“相”有甚么分别呢?这个“相”,是以眼见,眼睛见著相,而执著这个相,这个相。“见”呢,这个“见”是以心取谓之见。前边是以眼,这个是以心。这个心要是著到这个见上,这是一种微细的执著;那个相呢,是一种粗的执著。粗的执著啊,就是属于一种皮毛的执著;细的执著呢,是在你这个意识里边的分别执著。所以,皮毛外边的这个相的执著容易去,容易空;而这个细的执著,属于意识的这种执著,很难把它空了。那么很难得把它空了,所以佛又再把它提出来讲,令人不但降心离相,而且也要降心离见。把这个见离了,才能证到人空和法空,和空空的这种的境界上。所以,这一段文要离这个见。 那么须菩提又说,说这个人不明白佛所说的法,“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呢?甚么原因他不明白呢?“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说是啊,佛所说这个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一个在俗谛上来讲,是这样讲;要是在这个真谛上来讲,“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在这个中道来讲,这祗不过是个假名而已。有这个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其实都是虚妄的;本来没有相,也没有见,不过,佛说般若的妙法,给它假立起来这么一个名字而已。 “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样的人,“于一切法”:在这个一切法,“应如是知”:不单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这样子,就是一切法也应该,“如是知”,“如是见。”像这样子来见解。“如是信解”:也应该像这样子信解。“不生法相。”“不生法相”,就是不生这个法的执著相,不要有所执著。佛说一切法,为众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呢?所以不应该执著这个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所说这个法相啊,“如来说即非法相”:如来说本来没有法相的,法离一切相。“是名法相”:就给它仅仅起这么一个假名而已,叫一个法相。 《金刚经》在今天已经快结经了。那么恰巧呢,香港这一位 曾果成 居士也来随喜这个结经的法会。这个《金刚经》在前边所讲的这个空理,这个般若真空的妙理,总起来,有五种的平等。现在把它来讲一讲。 这五种的平等,第一、生佛平等。生就是众生;佛就是十方诸佛:平等。第二呢,是空有平等。第三呢,是诸法平等。第四是一多平等。第五,就是诸见平等。这一部《金刚经》上,所讲的这般若妙理,就是平等法门。这个平等法门,我们一般人都不明白,所以,就头上安头,在头上又安一个头;相上取相,本来已经有了相了,还在这个相上又加多一个相。所以呀,就变成平等法而不平等了。第一、生佛平等。 我以前在十六岁那时候,我说过,我写了一幅对联。这幅对联呢,为甚么写的这个对联呢?就因为看《六祖坛经》。那时候看《六祖坛经》,越看越欢喜看;越欢喜看呢,就越看。越看呢,才十六岁那个时候啊,就有一班的﹣﹣我那时候还没出家呢,做居士﹣﹣啊!因为我十五岁才念书,我现在告诉你们,我以前的事情,十五岁才念书,十六岁呢,就讲经。我认了几个字就讲几个字的经。讲甚么经?就讲《六祖坛经》,讲《金刚经》。给甚么人讲呢?哈!很奇怪的,给一些个和尚讲。我一个在家居士就给和尚讲经。为甚么呢?这些和尚,虽然是和尚,但是不认字。所以,他不认字就想要学佛法,也没有地方学去。我这个一个十六岁的,也不是大人也不是小孩子了。那么因为认几个字就给他们讲经。讲《金刚经》,讲《六祖坛经》,还有讲《弥陀经》。天天﹣﹣因为我住在庙上﹣﹣就给他们讲经。讲到这个《六祖坛经》呢,那是“法有顿渐,迷悟有迟疾”那个地方,我就想了,我就想啊,我说,怎么还有顿有渐?甚么叫顿,甚么叫渐呢?顿渐是不是一样的呢?是两样的呢? 然后我就写了一副对子。这对子怎么说的呢?我说,“顿渐虽殊”:顿渐,虽然是不一样。顿是立刻成佛;渐是慢慢成佛:这顿渐是两样的。“成功则一”:等到成功的时候,顿而非顿;渐而非渐:顿渐都没有了。你一成功了,也没有顿,也没有渐了;渐也不渐,顿也不顿了,这“成功则一”。“何分南北”,又何必分南、分北呢?南方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北方就是神秀大师。那么当时南方六祖的门人,六祖的徒弟就说,我们这儿才是真的呢!我们这儿才是地道的产品呢!地道,就是最正确了,是真的了。南方六祖大师是讲顿法,北方神秀大师,他讲的是渐法。这么北方神秀大师的弟子,就说我们师父跟著五祖多少十年,五祖所有的心法都是传给我们师父了。 两方面的徒弟就争,你说你是真的,他就说他是真的。我现在告诉你们这个法,你们无论遇著任何人,不要帮你们师父来争。不要说,哦!我师父是中国来的,这是真正的佛法。你就可以讲,你师父所讲的都是虚妄不实的法,没有法可讲;也没有真,也没有假;也没有是,也没有非,不和人讲是讲非的。要讲这个;不要像当时六祖和神秀大师那徒弟互相争。你就批评我的师父不对,我就批评你的师父不对,这所以就分出有个顿渐。因为我看见这个《六祖坛经》,我就觉得顿渐这个说法很不平等的。怎么又跑出来一个顿一个渐?所以我说:“顿渐虽殊,成功则一”:成功的时候,也没有顿,也没有渐了。 再者说,那个顿;顿从甚么地方来的?顿,他现在虽然顿然开悟了,他是以前修过,以前生生世世都在佛法里头熏修时间太久了,所以到这时候,他结果了,所以你说他是顿。那个渐,他是渐渐地现在修呢,修成的时候,等他成功那一天也就是顿了嘛!所以我才说,也没有顿,也没有渐。“何分南北”:你何必又分南分北,又有地方的这种区别呢?你说南,哪是南?你说这个地方是南,你到这个南边,这个地方又变成北了。《楞严经》上说,你甚么叫中?你这个中,东看则西,南观成北。哪个是个中?这南北也是,你说是这个是北,你到这个北边,这个北又变成南了。所以也没有南北,“何分南北。”你何必分别这么多,有这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5: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么多的分别心呢?这是第一。 第二、我说:“圣凡暂异”,“圣”就是佛,这叫圣人。“凡”就是众生,这叫凡。“暂异”,这是暂时间两样的。“根性却同”,他的根本那个性都是佛性。佛也是佛性成的,众生也是佛性成的。“莫论东西”,你不要论,说西方阿弥陀佛是佛,东方这一切众生是众生,不要这么多分别心。所以,那《永嘉证道歌》上说:“亦无人。亦无佛。六合乾坤如电扫。”你要明白法了,甚么都没有了;你有所执著,那你还没明白佛法呢!明白佛法,哈!没有可执著的事情。所以就“莫论东西”,不要讲这些个问题了。 怎么跑出来这么多问题?这一些个问题从甚么地方来的?这都是和那个演若达多是一样的。怖头狂走啊!本来他头没有丢,他说他头丢了。我们这一些个人找佛法,你到甚么地方找去?你转身就是佛法,祗要你转过来身;转过身,所谓转过身就是觉悟。你觉悟了就是佛法;你不觉悟,那就是没明白佛法。没觉悟也是佛法,不过你没有明白而已。不能说没有觉悟就不是佛法。觉悟和不觉悟都是佛法。 方才说“生佛平等”。这个众生,怎么做的众生?众生是从佛示现出来做众生,怎么样又成了佛?是这个众生返本还原就成佛了。这叫圣凡不二。这第一的生佛平等就圣凡不二。你暂时间在众生的这种分别心上说,哦!这是众生,那个是佛。你要没有分别心了,就生佛平等了。 空有平等,甚么是空?《六祖坛经》上说:“问空以有对。”甚么是空?有就是空。甚么是有?空就是有。说,这才糊涂呢?讲的空,怎么又变成有了;有又变成空了。这才是糊涂!也不知道是你糊涂?是我糊涂?是他糊涂?你要是不糊涂,你就会觉得空有平等了;就因为你糊涂,所以你觉得这空有,就是空有。空本来就是有;有本来也就是空。你能看,体验得到空有不二,空有平等,也不执断了,也不执常了。你执断就是落于空了;执有就是落于常了。所以空有不二,空有平等,这才是中道啊!这就是中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也不碍真空;真空也就是妙有,妙有也就是真空。你想知道这个空,怎么是个空?那空是由有而显空。怎么叫个有?那个有是由空而显有。没有空,也没有有;没有有,怎么会有个空?所以,这空有是不二的;空有不二就是空有平等:这是空有平等。 诸法平等,因为诸法平等,所以《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诸法平等。所以如来他无去无来,也没有去,也没有来;“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这诸法平等。 一多平等,一也就是多,多也就是一。这一粒微尘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粒微尘,没有甚么分别的。这是在众生啊,愚痴的众生,哦!这是多,那是少。哪个是多?哪个是少?多是从少这儿来的;少是从多这儿来的:这叫一多平等。一多平等呢,就是,所以微尘世界啊,世界也就是微尘;微尘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微尘。这一多平等。 还有诸见平等,甚么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没有的。这个诸见平等了。你把这个对症下药,你对这个病啊,来用这个药来治这个病;病没有了,怎么会又用这个药做甚么呢?所以,这药也不要了;病没有了,药也不要了,不需要再吃药了。因为你有病,所以要吃药;你那病没有了,你还吃药干甚么?吃药?吃药反而又多了病了。药是治病的,你没有病了,你吃药;药吃多了一样又会生病了。所以这叫诸见平等。 这五种的意思,这是《金刚经》的全部经文的意思。在这个《金刚经》还要有一个信字。这个信,这个般若是个空理,你要信;你要不相信这种空理,讲多少也没有用的。你要信,佛法好像大海水似的,唯信可入。你有一个信心,就可以到这大海里边,到这佛法的海里边。 B32.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说是,假设有这么样一个人,以满,没有数量那么多的阿僧祇世界七宝,那个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这七宝,“持用布施”:拿著它来作布施。不是舍一种,七宝都舍了,都作布施。 现在你们各位居士,问问你自己,说是,哦!有人能把三千大千世界,无量阿僧祇世界这么多的七宝,都用来作布施,我现在把我所有的财产,拿出来作布施,我舍得舍不得?哦!舍不得。那舍不得?哈!你的功德就没有这个人这么大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我来告诉你,你舍不得是最好了!留著你的这个财产,你怎么样呢?你来学佛法,用法来布施。假设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样的人,“持于此经。”你祗可以在这个学佛法,念《金刚经》。“持于此经”,也就是持诵这《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乃至最少,不要全部《金刚经》你都会讲,你就单单会讲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你受之于心,持之以于身。你又可以对著本子来读,离开本子来诵。“为人演说”:你再给人讲。“其福胜彼”:你这个福德,就比前边那个以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作布施,比他那个福德都大。你看容易不容易?所以我说,你的财产不必要舍,也就功德非常大了。比前边那个有七宝,作布施那功德都大 。 “云何为人演说”:这个“为人演说”是甚么呢?就是文字般若,这属于文字般若。“不取于相”:你为人演说可不要著相,不要执著。你也不要说,哦!我现在给你们讲这个四句偈呀,我的功德可大了。不错!你的功德大,但是你不要存著一个大的想;你要有这一个大的想法又著相了,又取相了;要不取相,你能有若无,实若虚。就像那个颜渊似的,有若无,实若虚,有像没有似的。本来自己有道德,像没有道德似的。实若虚,自己有学问,很实在的,还像没有似的。就是一切时一切处,都要无我相,要没有我。“不取于相”,这就是观照般若,这属于观照般若。“为人演说”是文字般若;“不取于相”就是观照般若;“如如不动”就是实相般若。前边一开始讲这个般若,后边结束这个经典,还是讲这个般若,这三般若。这个“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实相般若,真实的智慧。能以如如理,照如如的智;以如如的智,照如如的理。契如如的理,合这个如如的理,这都是无法不如,这实相般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5:4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故”呢?甚么缘故啊,要这样子?又要文字般若,又要观照般若,又要实相般若。何以故呢?我现在告诉你,释迦牟尼佛说的。这四句偈,我们听过《金刚经》的人,都应该常常念的。“一切有为法”:甚么叫“有为法”?“有为法”,甚么都是有为法;你说甚么不是有为法?你吃饭是有为法,穿衣服是有为法,你行住坐卧,这都是有为法。这是往外边讲。你做你的生意是有为法,你一切一切的行动是有为法,这都是有为法;这个有为法,这是外边的。我们所讲的这个“有为法”呢,五蕴--色受想行识,这是有为法;四大--地水火风,这有为法;六根、六尘,这有为法。十二入,又叫十二处,这是有为法。十八界,这都是有为法。这“一切有为法”,就包括这所有的一切法;一切有为法都包括在内。一切有为法像甚么似的呢?这说得明明白白,“如梦幻泡影”,像这四种;又,“如露亦如电”,这六种。“应作如是观”:这一切有为法,都应该有这六种的想法。 你们各位,现在告诉我,甚么叫梦?我对这个梦,是不太清楚的。你们做过梦的人,和没有做过梦的人告诉我,甚么叫梦? Everybody understands what is dreaming? Talk to me. 甚么叫 dreaming (梦) ? What is called dreaming? 弟子: …… 。 上人:嗯?甚么叫梦?有没有人讲啊? 弟子: Maya, mother of Buddha. 上人: Quickly talk to me. 他说甚么? 弟子: …… 就是像那个佛的母亲, Maya (音)那种化来化去的。 上人:玛雅?嘿,玛雅就是果进,啊! … 。 弟子: Dream was you see things that when you were awaken you realize were not there. You know you didn't actually. 翻译者:做梦就是所见的东西啊,是醒了以后才知道那个所见的是不存在的。 我们没有一个人知道怎么叫梦。我们要知道甚么叫梦啊,就不梦了!这个梦,我们人生就是梦;不要说做梦的时候是梦,有的人哪,昨天晚间,那个 Lancaster 说是啊,前生是怎么回事,他想不起来了。我们在梦里边,做梦的时候,醒的事情我们想起来想不起来呀?也一样想不起来。我们在梦中,在醒著的时候所行所作都想不起来了,我们前生的事情,所以就想不起来了。为甚么呢?我们前生那个事情啊,又走到今生这个梦里边来了。所以走到今生这个梦里边,把前生那个梦的事,所做的梦,怎么会想起来呢?! “梦”,我再给你讲一讲这个梦。有一个人做个梦。做个梦啊,也发了财了,也当了官了,哦!甚至于将要做国王了。这时候来一个人,告诉他,说是,你呀,先生!你现在是正在做梦呢!这一个做梦发财、当官,将要做总统、国王这个人不相信!我现在都是实实在在的,又发财又当官,又要做总统,又要做国王,你怎么说我做梦呢?这岂有此理!等他这个梦醒了,没有人告诉他,他自己也知道了,哦!原来我这个发财、当官、做总统、做国王,这是在梦中做的。那么他知道了;知道这个,没有人告诉,他也知道了。 就好像,我们人生好像做梦似的。我现在对你讲,说,这是做梦呢!嘿!实实在在就在这儿摆著的事情,你怎么说是做梦呢?这真是骗人呢!等到修行成了,这个梦醒了,不需要有人告诉他,他也知道,哦!原来我以前所行所做,所有的经过;我又做过某某地方的长官,又做过某某的国王,又做过总统,又做过这个外交部长啊,国务卿之类的。哦!原来这都是做梦哪!这个,但是他还想这个梦的回忆。说,这个梦真是一个甜蜜的梦!可是,再想到这个梦里边又不容易了。我们等到开悟了,知道我们所行所做都是梦了。为甚么现在我告诉你是梦,你还不相信?就因为你这个梦还没觉悟呢!你要觉悟这是梦了,那时候,你就说,对的,这是梦!那么这是个梦。 “幻”,甚么叫幻?幻是虚幻,就像那幻术师似的。他念一个咒,水里就生出一棵莲花。本来这水里没有鱼,他念一个咒就有了鱼了。本来这是一盆火,他在这个火里头栽一朵莲花,生出来了。他有这种神通妙用。其实,这都叫幻术,幻妄不实的。你看著,是好像有,那么你往真了研究,没有了。这就是,在这个小孩子,那个愚痴的人一看,哦!这有一条鱼--他不知道这个鱼是假的。这火里有一棵莲花--他不知道这个莲花,也是虚妄的,是一种幻术变成的。那个大人,一看,哦!这是耍戏法呢。耍戏法就是耍魔术的,魔术啊,原来这不是真的。所以大人才能知道,小孩子就不知道。 佛法,你这个明白的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这个世界也是虚幻的,也是这个因缘和合而成的;那么不明白佛法的,就等于小孩子一样,就等于那些个愚痴人一样。不明白佛法的人,的确是愚痴,的确是小孩子。我这不是轻看人。那么他就认为这都是实在的--发财也是真的,哦!当官也是真的。其实,都是一个,发财也是这个人,受穷也是这个人,没有甚么分别的。你要是明白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就不会被它所迷,不会执著这个虚幻不实的境界了。 如泡,那个“泡”,也是虚而不实的。如影,这个“影”,是随著人而有的这个影。有形,然后有影;这个形是实体,这个影是个虚的。那么再往深了一层讲,就连这个形也都是虚的,并不是个实有的。你不信?那你不信,你就执著你这个形,你就保持你这个形,看它死不死? “如露亦如电”:就好像那个露水似的。露水,一早起,你看著是有露水,太阳一出来,一照就没有了。“电”:电光石火也是不常的。“应作如是观”:应该像这样子来看法。你要能这样的看法,哦!天空地阔。你那心量,有天那么大,有虚空那么广泛,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挂碍就无有恐怖。你为甚么怕?怕的是甚么?我怎么不怕?我生来我就甚么都不怕。我告诉你,无论是死人,是活人,是妖精,是甚么鬼怪,甚么我都不怕的。甚至于老虎、狮子,你放这一个老虎,我敢把它毛给拔下来。你试一试!为甚么呢?我就因为无挂碍,我无所挂碍,怎么样都可以。所以我去年就对你们讲,我是 Everything OK 。为甚么能这样子?就是一切都是像如露如电,如梦如幻泡影了嘛!那么你还挂碍甚么?无挂碍,所以就无有恐怖。 今天果宁对我讲,说是大家又想请法,请讲这个《心经》。这是《心经》;讲《心经》最好了。所以我不等你们请,我就答应了,说:“好,我一定给你们讲。”那么这个讲《心经》。《心经》上就说,无挂碍,甚么也不挂,甚么也不碍,所以就无有恐怖了;无有恐怖才能远离巅倒呢!远离颠倒,也就远离梦想了。所以我说,我不怕老虎。不是说,我口头上讲不怕老虎。你就老虎,你不信?你要有办法,你拿一只老虎来,我就可以和这个老虎在一起来打坐!参禅! “佛说是经已”,释迦牟尼佛说完了这一部般若真空的《金刚经》之后。“长老须菩提”:这个,有十种德行这个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和这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和这个出家的比丘尼。“优婆塞”:近事男。“优婆夷”:近事女。“一切世间”:就世间。“天”:天上的天人,和人间的人。“阿修罗”:就是,那个有天福没有天权的,又是没有酒喝的那个阿修罗王。“闻佛所说”,听见佛所说的这个般若真空的妙理,“皆大欢喜”:哦!就都高兴起来了。“信受奉行”,欢喜呀,就好像如得宝珠一样,都得了至宝了,都得这个般若的法宝了。大家都高兴起来了。都高兴起来,相信把一切的这个 desire (欲)就都丢了,就都扔到一边去了。 我希望我们听完《金刚经》的人,也把所有的这个颠倒的思想,都撇到九霄云外去,都扔得它远远的。把你好吃的那种的心,也丢得远远的去;好睡觉的那种的心,也丢到远远的地方去;好名的那种心,也丢到远远的地方去;好金钱的这种心,也丢到远远的地方去;好一切的形形色色这种的欲望的心,都把它丢到远远的地方去;能把这个财、色、名、食、睡,都丢到远远的地方去,地狱那五条根就断了;地狱五条根断了,那么将来你到甚么地方去?不到地狱去了嘛!不到地狱去,那说,哦!那我到甚么地方去呀?我没有地方去了!你不要怕!到佛国那个地方去,到常寂光净土的地方去。所以“信受奉行”,大家都生出一种信心,顶戴奉持这个般若的妙法 。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5: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这一部《金刚经》,已经讲完了。我们所有听《金刚经》的人,都要把你们的身体变得像金刚那么坚固,把你们的志愿和心也都像金刚那么锋利;你那个智慧,和金刚那么光明,一定要领受这个般若的妙理。你身体力行去,才能般若波罗蜜多呢!才能到彼岸;你若不去行去,那还是要落后的。我们人人不要落后,要勇猛向前,都是向前去精进精进,精精进。谁也不要落后,各人都争先恐后,我一定要先成佛。要发这个愿,成佛不要落人后。说:“那师父!您怎么发愿说是您的徒弟不成佛,你不成佛呢?”你不要学我这么个没有出息的人。我是呀,把自己已经忘了,使劲帮人家去开荒,来种田;我自己的田,我不管它。所以,你不要替我担心,或者我跑到你更前头去也不一定 。
发表于 2019-8-26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善哉 。
发表于 2019-8-3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suixi:zantan:xianhua

顶礼宣化上人。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2: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