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934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9-8-20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怕没有智慧。因此认为,虽然造业,但只要有智慧,就算阎罗王对我也无可奈何!因此放心造业,不再有所顾忌。
殊不知佛经中所说的智慧,并不是平常世间所指的智慧聪明。况且你的智慧,能比得上文殊师利菩萨、舍利弗尊者吗?纵然比不上,再往下比,能比得上善星和调达吗?善星博学多闻,会背诵三藏十二部经,调达修得五神通,然而他们二人都不免生陷地狱,何况你的智慧未必胜过这二人!
一杯水是无法熄灭一整车正在燃烧的柴火,一只萤火虫的光是不能照破幽谷中的黑暗;你今天不过有点小智慧,能灭得了多少罪业?阎罗王的铁棒岂能放得过你!
塞翁
得失曾无定形,祸福互为倚伏,塞翁一段因缘,人皆知之,而未必信之也。予失足沸汤,筋挛不伸,畜双拐为二侍,若将终身焉,作跛脚法师歌自嘲,有「祇愁此脚不终疾」之句。既而足伸如故,笑以为诗谶。而依然奉以为诗规也,且感且惧,愿无忘射钩。
【译文】
得与失并无固定的型态,祸与福常常是互相依存的,「塞翁失马」这一则典故,虽然广为人知,但世人未必真信祸福相倚的道理。
我曾失足跌入滚烫的沸水中,因烫伤造成脚筋蜷曲不能伸直,必须依赖两只拐杖才能行走,以为终身都要这样了,因此作了一首「跛脚法师歌」自嘲,其中有一句为「祇愁此脚不终疾」。不久之后,脚已痊愈,且能屈伸自如,自笑以为所作的诗应验了。如今依然将此自嘲诗奉为准则以警惕自己,心中对此事件充满了感激与惶恐,但愿自 己不抱怨烫伤之苦,反要以此警惕自己把握时间专心向道,如同管仲劝齐桓公「射钩」的典故。
神通
神通大约有三:一报得,一修得,一证得。报得者,福业自致,如诸天皆能彻视彻听,及鬼亦有通是也。修得者,习学而成,如提婆达多学神通于阿难尊者是也。证得者,专心学道,无心学通,道具而通自具,但迟速不同耳;如古今诸祖诸善知识是也。较而论之,得道不患无通,得通未必有道。先德有言:「神通妙用不如阇黎,佛法还须老僧。」意有在矣!试为之喻:世间官人所有爵禄冠服府署仪卫等,若神通然,而亦有三种:其报得者,如功勋荫袭,自然而有者也。其修得者,人力夤缘,古人所恶,不由其道者是也。其证得者,道明德立而位自随之,仲尼云:「学也,禄在其中矣!」是也。是三者,胜劣可知也。
【译文】
神通大约分为三种:一种是报得的,一种是修得的,一种是证得的。所谓报得通力,是依福报自然感得,例如诸天的天人,都具有天眼彻视、天耳彻听的五种神通,以及鬼神也有小神通,这是报得的。所谓修得通力,是由修习禅定而得到的,如提婆达多向阿难尊者学习神通,这是修得的。所谓证得通力,是指专心学道,本无心学神通, 然而,道行具足成就,神通妙用就自然具足,只是证得的快慢有所不同而已;例如古今诸位祖师及诸善知识所具的神通,这是证得的。相较而言,得道便不愁没有神通,有神通却未必能得道。先德有言:「神通妙用不如阇黎,佛法还须老僧。」这句话实在具有深意。
试以譬喻来说明三种神通:世间为官的人,所拥有的官爵、俸禄、官帽、官服、官署、仪仗、卫士等,如同神通一样,也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报得的,例如子孙受先祖功勋的庇荫而承袭官爵,这是自然而得到的。第二种是修得的,例如用攀附权贵的方式求得官爵,这方式为古人所厌恶,因为不是从正途得到的。第三种是证得的,例如学问品德显著而自然获得官爵,正如孔子所说:「学也,禄在其中矣!」
从以上的例子说明,三种方式所得的神通,谁优谁劣?清楚可知。
大豪贵人
世间大豪贵人,多从修行中来,然有三等:其一持戒修福,而般若正智念念不忘,则来生虽处高位,五欲具足,而心则时时在道,真所谓有发僧也。其二持戒修福,而般若之念稍疏,则来生游戏法门而已。其三持戒修福,而于般若藐不系念,则来生为顺境所迷,背善从恶,甚而谤佛、毁法、灭僧者有矣!鞫其因地,则均之修行人耳,而 差别如是,来生更来生,其差别又何如也?寒心哉!
【译文】
世间富豪显贵的人,大多是因前世修行而来的。然而这还可分为三种层次:第一种持戒修福的人,对于通达诸法实相的无上智慧,念念不忘,这种人来生虽身居高位、五欲具足,而其内心仍时时向道,真像是带发修行的僧人。第二种持戒修福的人,对于无上智慧的修学稍为疏淡,这种人来生,对般若智慧的修学,仅仅偶尔凑凑热闹而 已。第三种持戒修福的人,对于无上智慧的修学不但轻视且不在意,这种人来生必为顺境所迷、背善从恶,甚至于毁谤佛法僧三宝,这也是有的!
推究这三种人的因地,都是修行人,结果却有如此悬殊的差别,那么来生再来生,他们的差别又会变得怎么样呢?真是令人担心啊!
天台清凉(一)
人有恒言曰:「天台贤首,愚尝究之。南岳举其纲,而万目毕张,则莫备乎天台;贤首持其衡,而千星交罗,则莫备乎清凉。盖自有佛法以来,天台集其大成;自有天台以来,清凉集其大成矣!故当以二师相对而名宗也。」或曰:「人于天台无议矣,于贤首或置喙焉,何也?」曰:「喙贤首者,亦百喙而一中耳。又向不云乎?贤首之道,至清凉而始备,是则天台清凉二师,恩如父母,道亦如父母,且清凉可得议乎?」或未答,予笑曰:「毋劳尔思也。天台之后有清凉,犹尧舜之后有孔子也。而又何议也?」
【译文】
有人常说:「天台与贤首二宗,我都曾经研究过。由于有南岳慧思大师先举出大乘教观的纲领,因此使得天台智者大师能够条理分明地展开完备的天台教观。也由于有贤首法藏大师点出华严的深奥玄义,因此使得清凉澄观大师能够融会诸宗,完成法法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的华严教海。自从佛法传入东土以来,天台宗智者大师可说是佛法思想之集大成者;而自有天台宗以来,清凉澄观大师更可说是集天台教观思想之大成者。所以,这两位大师可谓是地位相当而堪称一代宗师也。」
有人问:「对于天台智者大师的创立并无人非议,对于贤首大师之创立则有人非议,认为贤首大师只是因袭前人之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