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936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9-8-20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以为是真的有,实际上却不是真实有的;若说没有,但在戏场上却又存在的。这个『有』,是即无而 有;这个『无』,是即有而无。有和无都不是真实的,只有本来的『我』,清净湛然、常住不变;若是真正了解本来常住的『我』,还用得着争么?」两位僧人听了,无言以对。
武夷图
予病中有赠以武夷九曲图者,阅之忻然。因思古人沈疴不起,一友教翫辋川图,不浃旬而愈;况西方极乐世界,绘画流布,朝夕参礼而未闻奇验速效如辋川者何耶?良由辋川迹在寰中,易为描写;极乐境超世外,难以形容,则不若绘辋川者之备极工巧,耸人心目故也。彼鸡头摩之所传、十六观经之所说,亦略示其概而已。夫极乐世界, 忉利、兜率、化乐诸天所不能及其少分,使人得而详覩,何止四百四病之俱忘,将八万四千烦恼诸病皆消灭无余矣!昔人谓神栖赡养,又谓先送心归极乐天,岂徒然哉?
【译文】
曾经在我生病时,有人送我一幅「武夷九曲图」,我观赏后非常欢喜;因此想到,有古人病重不起时,其友人教他观赏「辋川图」,结果此人不到十天就痊愈了。但是,有人用绘画表达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圣境,并日夜参拜,都没有像观赏「辋川图」一样的奇验速效,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因为辋川胜迹就在我们国内,能看得到,所 以容易用绘画表现出来;而极乐世界的庄严圣境是超出俗尘之外,难以形容,当然就不如绘「辋川图」那样精致美妙而令人心驰神往。
印度鸡头摩寺五通菩萨所绘之净土变相图(以阿弥陀佛为中心而描绘五十尊佛菩萨像之图画),及《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极乐世界的方法,这都只是约略介绍其大概而已。其实极乐世界的胜妙庄严,即使忉利天、兜率天、化乐天等诸天,也比不上其少分。假使有人能够详细看到极乐世界的圣境,不止身体的所有疾病都能忘记,甚至精神上的各种烦恼诸病也能消灭无余。
古德永明延寿大师作《神栖赡养赋》,勉励后人要一心修净土,又憨山大师说:「身虽未到莲华内,先送心归极乐天。」现在身体还在娑婆,还没到极乐世界,但心已经去了,勉励后人要念念都在西方净土。古德说的这些话,难道是没有根据的吗?
谈宗
予未出家时,乍阅宗门语,便以情识模拟,与一座主书,左纵右横,座主惮焉。出家数年后,重会座主于一宿庵。劳问间,见予专志净土,语不及宗,矍然曰:「子向日见地超卓,今反卑近,何也?」予笑曰:「谚有之,初生牛犊不畏虎。识法者惧,君知之乎?」座主不答。
【译文】
我在还没出家时,才刚阅读几本禅宗语录,就以自己的妄情识见模仿语录中的谈话。在写给一位住持的信中,毫无顾忌的肆意发表,那位住持看信后惊惧不已。
我出家数年后,在一间旧茅蓬中,再度遇见那位住持。相互问候时,他发现我已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不再论及禅宗的玄妙之谈,便惊讶地看着我说:「你以前的见解高超卓越,为何现在变得这么浅显?」我笑着说:「有谚语说『初生牛犊不畏虎』,若识得佛法深广无尽,自然有所畏惧而不敢恣意漫谈,你知道吗?」这位住持听我这么解释后,便不再说什么了。
念佛
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勾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几乎。今念念思忆五欲,不以为非,而反以念佛为非。噫!似此一生空过,何如作愚夫愚妇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译文】
世间人稍具聪明才智者,便轻视念佛,以为念佛是愚夫愚妇的事。他们只看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时,心不在焉,而不知这种人只能称为读佛,不能算是念佛。
真正的念佛,必须是念从心起,心里不间断地思佛忆佛,使之不忘,这才叫做念。试以学儒的人作比喻:儒家学者,念念思忆孔子的言语、德行,久而久之,他的思想言行几乎可以与孔子相去不远了。
现在的人念念思忆世间的五欲,不认为这是错的,反而批评念佛的不是。噫!像这样空过一生,还不如去学做愚夫愚妇念佛呢!可惜的是,唯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肯去念佛,没有智慧的人就不可能去念佛了。
僧性空
吴泗洲寺僧性空,弃应院,闭关尧封山。尝寄予所发誓愿,及禀告十方等语,予嘉叹希有。俄而魔着,遂癫狂以死,予甚悼焉。揆其由,盖由乍起信心,有信无慧故也。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参师访道,出一丛林,入一保社,乃至穷游遍历,曾不休息。得意之后,方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耳。何得才离火宅,便入死关?有过不知, 有疑莫辨,求升而反堕,又奚怪其然哉!颇有初心学人,结茅深山,孤孑独居,自谓高致,虽未必魔癫,而亦顿失利益不少。明者试一思之。
【译文】
江苏吴江泗洲寺有位僧人,法号性空,离开原来所在的寺院,到尧封山去闭关。他曾寄给我有关他所发的誓愿,以及禀告十方等文章;我阅读之后,赞叹他希有难得。但不久听说他着魔了,且癫狂而死,真为他感到惋惜。我揣测他着魔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他初发信心,虽有信心却缺少修行的智慧所致。
古人在心地尚未通达无碍时,往往不辞千里而参师访道,出入丛林、寺院、精舍,乃至穷游遍历各方善知识,不曾懈怠休息;直至领会修行旨趣之后,才在水边林下,修习长养心性,乃至于彻见大道、住佛境界。
这位僧人怎么才刚脱离三界火宅,就马上进入鬼门关呢?那是因为,有过不自知,有疑不能辨,求升反堕,也难怪他会有这样的结果啊!
有些初发心的学人,到深山中搭个茅蓬,独自一人住在那里,以为这样就可以成为世外高人。这种人虽未必着魔癫狂,却也丧失不少向上学习真实利益的机缘。有自知之明的人请试着想想如何做才对!
行脚
予单丁行脚时,忍饥渴,冲寒暑,备历诸苦。今幸得把茆盖头,虽不识修行,而识惭愧。云水乍到,供事唯勤;己身受用,不敢过分。盖谓「曾为浪子偏怜客,穷汉起家惜土如金」也。今乍入缁门,便住现成庵院,事事如意,喻似富家儿不谙民间疾苦,纵才智兼人,无赖参访,而闭门自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