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713|回复: 36

什么是不忘初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6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大家为名词所限。
其实换个词就不难理解了。你的初心是什么?大家被这个初字左右了。其实就是你的理想,你的目标,你的目的,你的追求是什么?

所谓不忘初心。就是不断检查自己的所言所作所行是否符合当初的目标。比如我们赚钱是为了生活好一点,可是人们渐渐迷失,就把赚钱当成了目标,而不再管是否对生活有帮助。

伟大的佛陀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我拿手指指向月亮,是要你看月亮,而不是盯着我的手指不放。那月亮比喻佛,手指比喻佛法,佛法是成佛的方法,这个方法是让我们成佛的方法。成佛才是目标,才是初心。佛法不是啊。

佛说,你把手指当成月亮,犯了三种过失:1.你把手指当成月亮,搞错了月亮,2.搞错了手指.3那月亮是发光的,你以为发光就是手指那样子。
换成正文就是,你以为佛法就是佛,不仅弄错了佛和佛法,也弄错了成佛后的样子。

那么,一切众生,从地狱到佛,共同的追求是什么呢?
发表于 2019-5-6 13: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一位模范众生
发表于 2019-5-6 13: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一位模范众生
发表于 2019-5-7 10:5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指菩提心,初心指发心菩提。不忘初心,不要忘失菩提心。所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华严经相关经文:
"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大智度论云:菩提心有五个阶段。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补充内容 (2019-5-7 11:01):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这句话就出自对华严经那几句经文的解读。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说不忘初心是不忘菩提心。
这世上还在世的,你指出来一个。
敢说自己发菩提心的站出来一个。

点评

还请师兄就事论事。 初心,就是菩萨初发心,就是发心菩提。师兄认可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8 08:08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帖子后面问的一切众生乃至成佛,共同的追求是什么?有能回答的吗?

点评

众生是没有追求的,有追求是头上安头,不过是妄想罢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24 21:58
求生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8 00:36
发表于 2019-5-8 00: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法光 发表于 2019-5-7 22:40
我在帖子后面问的一切众生乃至成佛,共同的追求是什么?有能回答的吗?

求生吧???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地狱的众生死才是快乐的。
发表于 2019-5-8 08: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法光 发表于 2019-5-7 22:32
若说不忘初心是不忘菩提心。
这世上还在世的,你指出来一个。
敢说自己发菩提心的站出来一个。

还请师兄就事论事。
初心,就是菩萨初发心,就是发心菩提。师兄认可吗?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说如果不忘初心是指发菩提心,那么对于大家宣讲就没有意义。能发菩提心的菩萨起码能明白的比我们多得多,何须宣讲。台湾那位大师是对大众宣讲的,那么那个就不应该指菩提心。

我们看,如果就事论事,在楞严经上,阿难尊者都不是菩提心而出家,佛没有说不对。也就是说,你迈向佛门那第一步的原因不一定完全正确。如果指不忘初心是这个,那怎们能成佛?

反过来,虽然当时不正确。可是你不断纠正,时时反省,早晚会正过来。此时,时时反省就是不忘初心之一,不必为名词所左右。

其次,从修行上讲,你每一个心行,或者通俗叫念头,你盯着它往回找,就是那个不忘初心。禅宗话头:念佛是谁?就是这个。三祖信心铭:须臾返照,胜却前空。那个返照也是这个。这就是不忘初心。

元音老人:在念头断出,回光一照,这是什么?一肯肯定,那就是佛性。那就是大家的无上福报啊。

那个何须菩萨?你也可以做到,只是不能持续吧。但你日久功深,不停返照下去,终会成功的。

到了上通佛心,下通众生,那时才能叫菩提心。

点评

不忘初心不是那样说的。天地的初心才叫初心,不忘记初心是要人不要忘本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24 22:08
其实,怎么定义初心这个名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意识到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了。这就好!毕竟佛祖老人家说过,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不知您为何做出找不到发菩提心同修的这种结论,我也不知你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8 14:27
发表于 2019-5-8 14: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法光 发表于 2019-5-8 11:11
我是说如果不忘初心是指发菩提心,那么对于大家宣讲就没有意义。能发菩提心的菩萨起码能明白的比我们多得多 ...

其实,怎么定义初心这个名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意识到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了。这就好!毕竟佛祖老人家说过,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不知您为何做出找不到发菩提心同修的这种结论,我也不知你修学环境如何,但是在我这里还是可以看见不少走在55位真菩提道这个难行道上的行者。

给师兄和有缘分享一个菩提心修习仪轨:

                       菩提心修习仪轨


  说明:受持愿菩提心者,为令所发菩提心坚固,当于每日早晚以真切虔诚之心修习菩提心仪轨。若实在无暇修习,亦须称念“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三遍。
一、请圣
   于佛堂或寂静处,洒扫洁净,施以旃檀等胜妙香水,散布香花。供奉佛、菩萨圣像,陈设香花灯果等供品。观想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海会围绕。合掌称诵: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一心奉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一心奉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一心奉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
二、大乘皈依
   忆念轮回苦,忆念三宝功德,生起至诚皈依之心。至心念诵: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三、修七支供

   修七支供(福物佛前供养),积资净障,打开心量,消除我执。为发菩提心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至诚念诵: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四法广无边,愿今回向亦如是。
四、宣誓
   发心者思惟如母有情在六道轮回中受苦受难,生起极大的慈悲之心,观想于十方诸佛菩萨前及阿遮利耶前宣誓:
   惟愿十方诸佛菩萨存念,阿遮黎耶存念:弟子某某!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见作随喜,以彼善根,如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弟子某某!亦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于无上正等广大菩提而为发心。诸未度有情为令得度,诸未解脱为令解脱,诸未出苦为令出苦,诸未遍入涅槃为令遍入涅槃。
五、发愿
   为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至诚发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六、正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三遍~二十一遍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尔时薄伽梵。已能善获一切如来灌顶宝冠超过三界。已得圆满陀罗尼自在。已善圆证三摩地自在。妙善成就一切智智。一切种智。能作有情种种差别。时薄伽梵。为诸众生宣说观心妙法门已。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我为众生已说心地。亦复当说发菩提心大陀罗尼。令诸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速圆妙果。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说何名发。善哉世尊。愿为解说断诸疑网。令趣菩提。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诸心法中起众邪见。为欲除断六十二见种种见故。心心所法我说为空。如是诸见无依止故。譬如丛林蒙密茂盛。师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其中。毒发害人。迥绝行迹。时有智者以火烧林。因林空故诸大恶兽无复遗余。心空见灭亦复如是。又善男子。以何因缘立空义邪。为灭烦恼从妄心生。而说是空。善男子。若执空理为究竟者。空性亦空。执空作病亦应除遣。何以故。若执空义为究竟者。诸法皆空无因无果。路伽邪陀有何差别。善男子。如阿伽陀药能疗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药随病除。无病服药药还成病。善男子。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病执空亦然。谁有智者服药取病。善男子。若起有见胜起空见。空治有病无药治空。善男子。以是因缘。服于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善男子。自觉悟心有四种义。云何为四。谓诸凡夫有二种心。诸佛菩萨有二种心。善男子。凡夫二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善男子。如是二心能发菩提。善男子。贤圣二心其相云何。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种名自悟心。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阿兰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结前如来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结此手印持念观察大菩提心微妙章句。一切菩萨最初发心清净真言。

  唵(一)菩地(二)室多(三)牟致波(二合四)陀邪(五)弭(六)

  此陀罗尼具大威德。能令行者不复退转。去来现在一切菩萨。在于因地初发心时。悉皆专念持此真言。入不退地速圆正觉。善男子。时彼行者。端身正念。都不动摇。系心月轮成熟观察。是名菩萨观菩提心成佛三昧。若有凡夫修此观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恶及一阐提。如是等罪尽皆消灭。即获五种三摩地门。云何为五。一者刹那三昧。二者微尘三昧。三者白缕三昧。四者起伏三昧。五者安住三昧。云何名为刹那三昧。谓暂想念满月而住。譬如猕猴身有所系。远不得去。近不得停。唯困饥渴须臾住止。凡夫观心亦复如是。暂得三昧名为刹那。云何名为微尘三昧。谓于三昧少分相应。譬如有人常自食苦未曾食甜。于一时中得一尘蜜到于舌根。增胜欢喜倍生踊跃更求多蜜。如是行者。经于长劫食众苦味。而今得与甘甜三昧少分相应。名为微尘。云何名为白缕三昧。谓凡夫人自无始时。尽未来际今得此定。譬如染皂多黑色中见一白缕。如是行者。于多生死黑闇夜中。而今方得白净三昧。名之为缕。云何名为起伏三昧。所谓行者观心未熟。或善成立未善成立。如是三昧犹称低昂。名为起伏。云何名为安住三昧。修前四定心得安住。善能守护不染诸尘。如人夏中远涉沙碛备受炎毒。其心渴乏殆无所堪。忽得雪山甘美之水天酥陀等。顿除热恼身意泰然。是故三昧名为安住。入此定已远离惑障。发生无上菩提之芽。速登菩萨功德十地。

  尔时会中无量人天。闻此甚深诸菩萨母不可思议大陀罗尼已。九万八千诸菩萨等证欢喜地。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菩提心真言1080~若干遍。
唵 菩地 室多 牟致波陀邪弭


参考梵音
om 菩提 吉达 乌得拔达亚弥



七、回向
   为速成佛道,利益一切众生。至诚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管那叫菩提心?
不争辩了,你认为是就认为是吧。
我已经说了我认为的标准。那其实也不是我的标准。

点评

师兄,境界深浅,不做讨论。 对于您说的标准,我不做评论。 我认为我所言说,皆有经教依据,师兄认为我说错了,请依经教指正,感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8 18:36
发表于 2019-5-8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法光 发表于 2019-5-8 18:17
你管那叫菩提心?
不争辩了,你认为是就认为是吧。
我已经说了我认为的标准。那其实也不是我的标准。


师兄,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事都得有一个开头,都得有入手处,否则,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
境界深浅,不做讨论。
对于您说的标准,我不做评论。

我认为我所言说,皆有经教依据,师兄认为我说错了,请依经教指正,感恩!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咱们就闲聊两句。

菩提二字,是觉悟的意思。那么怎么叫觉悟呢?你起码得到了明了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你说你发菩提心,假如我正在受苦,你知道吗?你连我的痛苦都没感同身受,你那心量能有多大?

你看世尊是怎么做的?佛说他以佛眼,昼夜六时观察此佛土众生。你一百米开外都可能看不清,你那叫菩提心?

你说你有依据,哪个是你的依据?就你上文提到的菩提心,也说觉悟心才叫菩提心。离开心心所法,你若能做到,我向你磕头十万也不算多。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你发菩提心。
假如有人现在就要你的眼睛,你能毫不犹豫贡献吗?
我觉得我做不到。你能,那我承认你发了菩提心。

点评

师兄,请勿以事昧理!任何事都是从零开始的。 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基石,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8 20:27
发表于 2019-5-8 20: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法光 发表于 2019-5-8 19:19
你说你发菩提心。
假如有人现在就要你的眼睛,你能毫不犹豫贡献吗?
我觉得我做不到。你能,那我承认你发 ...

师兄,请勿以事昧理!任何事都是从零开始的。

     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基石,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为初心,发心、发意;为菩提之根本。

发心菩提是世间菩提心,修习有三个阶段,分别为:
1,自受用菩提心,以内观为主。
自受用的菩提心又叫作愿菩提心,它只论心,不论境。发心时顺其自然,从心而为就行,即便你今天什么也没做也无所谓,初心菩萨就是自为,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你只要把所有的修行都会归到菩提心就可以了,所有的修行都跟你的理想抱负有关。所以,你这时的人生从攀缘心变成历事练心,修心达志,就是人生只有一个目的——利用所有的事情来帮助你的菩提心,就做好这件事情就可以了。
所以,在发愿后,你只要看看你的菩提心今天有没有比昨天进步就好了,因为成败得失对你来说没有意义了。“愿菩提心”是属于自受用这一块。
2,行菩提心。
经过五年或十年,初心站稳了,因缘也具足了,心智也成熟了,就可以实施“行菩提心”,即你可以做一点实事了。可以在一个地方开始利益众生,积集资粮。这时你的菩提心除了愿以外,还有资粮力了。所以我们前面的菩提心叫作“万行一心”,把所有的万行会归到菩提心。只要对你菩提心有帮助的你都可以做,只要伤到菩提心的就都不能做,完全用菩提心的增减当作我们生命意义的指标。
初心菩萨阶段可以先不管别人怎么样,管好自己就行,但是到“一心万行”时,就要考虑到慈悲善巧了,要开始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考他需要什么,恒顺众生,惠泽众生。
所以,行菩提心有两种修法:你如果是在自利的角度,那就以“愿菩提心”为主,先守住你的本愿就好了。如果你到后半段了,觉得除了自己的愿力以外,可以多少为他人为社会做一点事情,你可以转成“行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就是菩提心的修法,其实就是你心中的一种愿力,由愿力取代对生命的攀缘。
3,修菩提心。
修菩提心是一种愿望或愿望的达成,是生命中一个新的力量。而修行必须先有目标,然后才是修行。修行不能走一步算一步,过一天算一天。佛教的修行不是这样的,佛教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修菩提心时,要以愿导行,心要定,需要继续发愿,行善。我们学佛的终极目的就是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边众生,而菩提心的修炼正是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楼主| 发表于 2019-5-9 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你搞错了一个概念。

你若说心向往菩提,可以;你若说发菩提心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5-9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所说的菩提有广大之意。切莫草草。以为自己有一点助人之心就叫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9-5-9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当年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生命,那才对得起他发的誓言。而不是现在,口头说为人民服务,有几个真为人民服务?

假如他们发的誓言叫菩提心,那些革命先烈我承认,现在的你承认?

点评

师兄,不要太偏激,没有遇见菩提道行者,是自己福缘不够,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师兄,法由僧传,还是应该多亲近僧宝,这样会少走很多湾路。 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菩提道行者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9 08:16
发表于 2019-5-9 08: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法光 发表于 2019-5-9 05:50
比如当年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生命,那才对得起他发的誓言。而不是现在,口头说为人民服务,有几个 ...

      师兄,不要太偏激,没有遇见菩提道行者,是自己福缘不够,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师兄,法由僧传,还是应该多亲近僧宝,这样会少走很多湾路。

    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菩提道行者都可以称为菩萨。亦即,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

给你分享一篇成观法师的开示:

   初信菩萨的修行
一般而言,初信菩萨即是「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与「初发意」菩萨是有所不同的,「初发意」菩萨,道心始萌,心未坚定,尚未入菩萨正位,而「初发心」是已入菩萨正位,如最初学佛之人,其信心只是依于意识的暂时显现,信念摇晃不定,不能坚固,故只说其境界为「初发意」;再者,初发意菩萨因尚未明心,更未见性;以其未明本心,此时连心在何处,及心的行相如何,尚且不明,如何能「有知有觉」地「发心」?所以初发意菩萨极容易退转;甚且有时前念发,后念不继便退了。因此须善分别「发心」与「发意」这两个法相。初发意菩萨若修集种种功德成满之后,得到干慧地,亦即干枯粗烦恼之后,即可登入初信位,名初发心菩萨,以信心初发,登初信位后,更进而修习初信菩萨所修的「四信心」。

什么是初信菩萨的四信心呢?
信佛、 信法、信僧、 信真如
(一)、信佛
或许你会说:“信佛很简单嘛!”,对你来说,也许是这样,你不妨自问:你邻居为何不信?你弟弟为何不信,你亲朋好友不信,社会上那么多人为何不信?信佛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在当今末世,众生愚痴坚固,善根微薄。而我们凡夫的肉眼也无法亲见三世十方诸佛。“信”是累劫修得之善根,「信」实是不可思议,非言说辩论可致,非一蹴可几。不但信佛,还要信三世诸佛如来,不是只信一尊释迦牟尼佛,其它诸佛尽皆不信。
信可分四等: (l )「无信」,( 2 )「少信」,(3)「多信」,( 4)「具足信」。
( 1 ) 无信:不信佛之人即是「无信」之人,梵文称为「一阐提」。佛又称之为「断善根种性」之人。为何称其为断善根种性?「信」是五善根的根本,五善根中的第一个善根便是信根,如果没有信根的话,一切善根都将断绝,不得成就、不得成立,故名之为断善根种性。此类人是无法超脱三途六道的,且将长劫于三界中轮转不息。无信之人因为缺乏信根,所以连一佛也都不能信,更何况多佛。这种人是业障最重、最可怜的人。
( 2 )少信:信根微小之人,半信半疑,有时依世俗的历史书去找佛菩萨存在的证据,欲从其中证实是否某一尊佛菩萨真的在「历史」中存在。或依自己凡夫的眼、耳、鼻、舌、身、 意来判断佛菩萨。即使信最多只能信一尊佛,这类人通常只信一尊释迦牟尼佛,其它一概不能信。以研究佛法为兴趣或偶尔修一修,不愿放下世界的一切。
( 3 )多信:信根较大之人,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还信阿弥陀佛,还信药师佛等。能花较多的时间在佛法的修持上,对放下世间的一切还有所保留。
( 4 )具足信:能信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深信因果,把所有的时间用在佛法的修持与弘法上,愿彻底放下世间的一切而求解脱,求法与修持无有疲倦。
二、信佛果功德
信佛果功德即是信如来之法身具足无量功德,佛果功德实是无量无边,言之不尽,述之不完;不过依经教所示者,简略言之,则有如下数项:
( 1 )信佛为-切智人。
( 2 )信佛有三身四智: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或应身)」;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3 )信佛十号,所得的十种「称号」,概括地代表佛的十种功德威力。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4 )信佛有十力、四无所畏、 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
( 5 )信诸佛功德平等

(二  )信法
一、信「因果法」:「信」三世因果之说。
二、信『 六道法」:信解众生界六道轮回之基本现象,信一切唯心造,万法由心生。
三、信『 三乘法」
(a )信小乘法:声闻与缘觉乘。
(b )信大乘法:菩萨乘。
(c )信无上乘法―即「一佛乘」,即一切有情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断除妄想、执着即能证得。
四、信『 三世十方-切之法」,不但要信受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法,也要信受西方阿弥陀佛之法,亦要信受东方药师如来、乃至阿閦如来之法,南方宝生如来、 北方天鼓雷音如来之法。简言之,不只信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之法,乃信三世十方一切诸佛之法。信受一切法又可分为:a .信权法b .信实法C .信无上法d .信大乘法
此三项兹分述如下:
( a )信「权法」:「权法」乃是权变、权且方便之法,而非最终、究竟之法。权法非修行的最终目的,却是一切修行者必经之路,故菩萨修行,不应舍离方便。「方便」并非随便,「方便」为「方法」、「法门」、「妙法门」之义,且唯有佛及大菩萨之无漏智慧才能产生此方便智。譬如某种事理或现象很难理解,为了令学者易于了解、入手,故从种种角度、用种种方法来加以描述、诠释、解说;此种令人闻之易解、易入、易持、易行的方法。这才是经中所说的「方便」或「善巧方便」。反之,若以犯戒、破戒、污戒、毁法犯禁当作方便,或以受行外道法、 世间染污法,妄称为「方便」,例如:提倡风水、命相、 或世间哲学,或杂以外教如耶、道、儒等,而称它是方便,此为「邪方便」,非「正方便」。我们乃具缚凡夫,在道德智慧上还没有达到大菩萨的境地,实不太可能生出如是微妙智慧的度生法门来,因此,最好不要随便自己称说做某件不如法的事是一种「方便」― 相反的,最好一切事都能「如法行」。通常要到登地的菩萨才有方便之智;“方便”也是因有些众生根器太钝,所以诸佛菩萨为他开示比较容易接受的法门,是比较深入浅出的修行之道。权法虽是一时权设,但它也是必要的,而且是实在的、是真实而有的,并非权法就是虚假的、不实在的,因此我们也不能轻视权法,因为权法亦是具有广大、不可思议的如来功德在其中,众生依之修行,能灭罪生善,得无量福德果报,生起善根,渐入无上菩提。举要言之,一切权法,亦皆从如来的大悲心、萨婆若海中流出,如佛在地藏十轮经说如来有「三种清净业轮」:
第-、『 如来修福业轮」:此为修习持戒、布施、斋僧、供佛、放生等善业福报。一般而言,业障重的人,修行之第一步应从「修福」开始,以积集菩提资粮。「修福业轮」圆满之后,即可进修第二种「如来念诵业轮」
第二、『 如来念诵业轮」:「修福业轮」圆满之后,虽然业障减轻了,但是智慧尚未开启,还不能够由信而解,所以先习念诵,让第八识经过念诵之熏习,而后能进入不可思议境界,得心开悟解。
第三、『 如来定慧业轮」:这是开始正修禅定、智慧。前面第一、 二两种「业轮」都是所谓的「权法」,对于修行进程或是不可缺的,末世众生一般而言业障都很重,若想要一步登天,可能有难度,所以前面两种业轮的修持也可能有必要。
( b )信「实法」:般若、方等种种圣教皆称为「实法」,而非权法。信受实法,表面上好像比较容易做到,而实不然,因为「实法」甚深微妙,离言说相,离一切相,故难信解,因此,善根不足的人,于实法不能得正信解。金刚经上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故知实法实难信解。
( c )信「无上法」:其法最为甚深不可思议,离于凡夫一切言说戏论,是为离言法性,极难信解,因凡夫,一天到晚都只落在思议之中,自然很难与之相应;以不相应故,便常产生「疑」或「不信」。若只是心起疑、或不信,还不致于落到断坏善根的地步;倘若依于不信而出口言之,起而毁谤者,则不但自断善根,更造下弥天恶业。大般若经中说:毁谤佛法者的果报是来世当堕地狱,而且是堕于最深一层的阿鼻地狱。
( d )信「大乘法」:「信权法」、「信实法」、及「信无上法」这三项都具足了,那就是成就了「信一切大乘法」的稀有信根。信大乘法亦即是上面三种信心的总目,以若不信大乘,则权法、实法、无上法,皆成无义。佛之所以说三乘、五乘之法,是因为多数众生愚痴、合钝,所以须一步一步地教化接引,渐至于无上。对于一般人,一步步地逐渐深入修学,是绝对有必要的,因此「渐教」的权法在整体佛法中是不可或缺的。你若说:我只要修「无上法」,其余皆不想修。那等于是想一步登天,岂是可能的事!

(三)、信僧
一、信「凡僧」,「僧」有两种― 凡僧与圣僧。凡是尚未证得圣果的出家人,皆称为凡僧。圣僧可分声闻僧、缘觉僧与菩萨僧三种。现前的凡夫僧虽然尚未证圣道,但依照佛的教敕,他们是「代表佛」在传承、宣扬如来的正法,因此佛法才能师师相传,经千百年而不断。故大家对凡夫僧也应一体敬重,于其教授亦须敬信,这就是「敬信僧宝」的第一步。
二、信「圣僧」
( a )信声闻:即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些都是声闻乘中的圣僧。缘觉乘的圣人即辟支佛。虽然大乘行人并不取着二乘道,但对于二乘之圣僧,亦须敬信、供养。再者,二乘圣僧目前虽是二乘人,但依法华、涅盘等究竟之教,二乘之人亦毕竟成佛,因为经上说二乘圣人入有余依涅盘二万劫之后,亦将因缘成熟、回小向大,发无上道心,修行无上菩提,终究成佛。
(b )信菩萨僧:「菩萨」是特指入菩萨正位的三贤十圣大菩萨。因为我们修的是菩萨道,故信敬菩萨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菩萨之真身,凡夫俗眼不能得见,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对于菩萨的威德都有明显的感应经验,故有些人对于信菩萨始终有困难。
(四)、信真如
在一切信心里,以信「真如」最为难能可贵,因为真如与甚深佛法一样,凡夫俗眼不得见,且真如本性是离心意识? 无法以仪器检测的,亦无法以眼、耳、鼻、舌、身、意去衡量,故没有体验、尚未见性之人而能起信,当知是甚难稀有,定是累劫久修善根之人,方得如此。信真如可分为「信自真如」、「信他真如」、及「信真如平等」三项:
1 .信『 自真如」
信自己五蕴身心之中,有真如本性存在,信此实不易;因为依于权教,我们了知:我们现前的五蕴身心,是污染、臭秽不净的,这样的一具臭皮囊,岂会有这么宝贵的真如含藏于其中呢?虽然你尚未证得「自心真如」,无法亲见其面目,可是如来的确如是开示我们。『楞伽经绣云:「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当知一切众生自身这一座宝山,的确藏有真如本性之真金宝矿,无始以来,常住不变,未曾增减,只是尚未加以开采、提炼罢了,而这开采、提炼就是修行、信解行证。其实学佛中最难之处就是这种「自信」。自信什么呢?自信我们都能「毕竟成佛」。因为自信我能成佛,我确实有此潜能,所以我才可能发心努力去修行直至成就佛道,因为有希望的缘故。所以修行能否成就,与自信心的大小是有必然的关系的,而这自信的具体内容,即是信我自心中具有真如本性,若得如是信心,则与如来一切最甚深的道理相应,速能趣人第一义谛。
2 .信「他真如」
信其它众生也同样具有真如本性。故知:一切众生及我皆同具此性。由于信我本具真如本性,故努力修行,以期证得此性。同时,也因信一切众生,乃至娟飞蠕动,亦皆本具真如本性,故不遗余力地去利益他、教导他,令他也能疾速明见本心本性,证自真如。
3 .信「真如平等」,须信「诸佛」及「我」及「一切众生」之真如是究竟平等的。真如无高下,三界、六道、乃至十法界皆悉同一真性,「佛与众生无一、无别」。十法界中,唯相上有别,其性皆一,不分轩轾,究竟平等。众生之间的差别在于:我们各自所造的业,其种类与程度不尽相同,染净程度亦不同,因此业障的大小与福德的多寡也就不同;以此之故,目前各人自心所含藏的真如本性,其所显的功德之「用」也就不同。佛之三障已消,三德己圆,故佛之真如本性之功用得以完全显现出来。因此,虽然在理上而言,信「佛与众生无二无别」;但在事相上,众生之本性仍为烦恼垢秽所缠,不能显发,须努力开发,方得证入本具之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7 00: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