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学佛文档] [如本法师]超越心灵之法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住者,于住而无住,人之本性。」

  以上是六祖慧能大师对修行见性所立的理论,我曾经说过,六祖慧能大师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诸位,我向你们说个小秘密,我接到很多信,信中说『如本法师您是我心目中的偶像』,而我心目中的偶像,答案是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已修到肉身不坏、明心见性,是开悟圣僧,能知过去与未来,往生前一个月能预知时至,清楚地告诉弟子,某月某日某时将坐化入涅槃。他说:我所修行的法门,从菩提达摩祖师一直延传至我,不二法门,没有变迁,始终如此而修──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究竟要如何无念呢?诸位,今晚的重点在此,何谓无念?

  佛经云:「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亦无染着,是名无念。」

  这是说人不可能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是不可能的,既然会起心动念,所念之事无非是五欲六尘,因为我们凡夫众生,始终不曾与涅槃、法身、空性相应过,所起的念头无非是五欲六尘,所以念念之中都把境界放在心里,去不了,舍不掉,这是众生最痛苦之处。

  因此有些人堪受不了境界的考验,径而跳楼自杀,被境界所缠绕,自己身不由己,自杀后,内心的境界还是无法消化、疏通。六祖告诉我们,于自念上,就是在自己的念头中,知道动什么念头,国语有句话说,解铃仍需系铃人。是什么烦恼,什么事情使你为难、痛苦?先找出原因来,然后针对问题来疏通、解决、消化。六祖告诉我们,「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名为无念。」知道心中所有的念头、境界,亦是缘起性空,幻化无常,故知诸法本空,不可住、不可得,住亦住不得,得亦不可得,本性空性。如果内心的念头能始终保持不变,这是不可能,因为念头是生生灭灭、幻化虚妄的,你不相信吗?若不相信,我打个譬喻,从小至今遭到许许多多不如意;伤心、痛苦、令内心耿耿于怀的事,如今何在呢?不常在了,被无常所吞噬。为何被无常所吞噬?因为一切法、一切念头,皆是缘起,心攀缘境界,产生执着就有念头,念头亦是构成缘起,执着念头,念头是幻化,不执着念头,念头也是幻化,念头可不可得呢?念头当然是不可得,如果念头可得,从小到现在五、六、七、八十岁,过去所有的念头,如今何在呢?幻化无常,了不可得。这样诸位明白吗?(大众掌声四起)

  这是六祖慧能大师对无念的看法,凡是念头都是生灭无常的,染也染不得,得也得不住,因为一切法缘起性空,幻化虚妄。

  何谓无念?以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就是分别诸外境,于自性心不动,名为无念。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对外面的黑、红、青、白、好坏是非,心里清清楚楚,若问「如本」这是什么东西?我答:这是这次筹备会服务人员所插的花,这枝是莲蓬。又拿另外一枝花,问我是何物?我答:不太清楚,可能是喇叭花。我心里清清楚楚,怎么会不知道!「分别诸外境,于自性而不染。」道理在此,知道这是莲蓬、喇叭花、这是红色、白色,看得一清二楚而内心不动,无所染着,这叫做无念。诸位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无念不是把眼睛蒙起来,不看、不想、不听,心里一片空白,这不是无念而是断思灭,佛教不言断灭,功夫在分别一切境界而心不动,不是百物不思惟,否认一切境界,以为无念,这样名为外道,沉空守寂,守净看空,是无法开悟证果的。境界不看时能自在,看了之后,被境所转,不名有功夫,修行的窍门在此。

  我不否认有些人躲在山上,隐居山林,叫做修行。这在修行的过程中是必然的过渡时期,因为遇到境界堪受不了,会产生分别、会痛苦,见境思情,暂时的躲避,是需要的,但若人修到有功力后,再到五浊恶世、花花世界走一圈,若是看了之后心境仍承受不了,赶快收兵,再躲一阵子,这样无尽的在动静当中来来去去,锻炼心地功夫,到最后,任何境界现前,八风吹不动,若达此境界,渐渐与道相应,才有开悟、证果可言,此段以无念为宗已经说完,后面说无相、无住,说的更详细。

  诸位菩萨!请听好,下面解释何谓无念?

  六祖坛经云: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刚才说过,凡夫之念从来不曾与涅槃、空、自在,解脱相应,所起的念头无非是五欲六尘,故称为尘劳妄想,如尘如埃,搞得很烦恼、很痛苦。

  佛经云:「自性本无一法可得。」如果有所得,如今得到什么呢?请问你是一位大董事长,你得到什么?站到讲台上说来听听。说名,好,把名拿来让我看看。说钱,钱能够常在吗?不可能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我们并没有否认布施喜舍的功德,因为,那是为自己修行成佛铺路,有作用的,可是,布施只是人天福报,若无悟性,布施仍然是人天小果,离出世开悟证果遥不可及。

  今天我的重点是要令大家有见性的观念,诸位,若无明心见性,说有所得,皆是尘劳事、三界生死法,此名为尘劳邪见。能达到无念的境界,才是六祖慧能大师乃至达摩祖师、佛陀代代相传的心法,诸位明白吗?这点相当重要,因为,凡夫众生所追求之物,皆是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所以佛陀说:凡夫以欲望为命为依,若将欲望拿掉,当下就亡命,故凡夫不能没有欲望。凡夫不知有涅槃、法身可修可证。修行若将欲望净化,菩提自性当下现前,然而世人所求皆是为名为利,周旋不休不罢,故名凡夫。

  有一次,我在法王讲堂演讲,对弟子们说,你们看讲堂前面的大马路,车辆呼啸而过,车子那么多,不过综合起来,只有两辆,一辆是为名,一辆是为利,名与利如同二个兄弟,窜过来窜过去;话说到此,我有一位弟子反应很快,告诉我说:师父,还有一辆,我问那一辆?他答:救护车一辆。我说:「夭寿」,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明是跟师父作对。又有一位弟子说:师父还有一辆。我问是那一辆?他答:灵车啊!我说:咦!有道理。

  诸位,世人所求不是名就是利,我的意思不是说名与利不好,若以名利来做利益众生的工作,在名不沾染名,在利不沾染利,名利也很好用,不是吗?譬如筹备这次佛学讲座最少花费五十万元,仅刊登报纸,就花了五十万元,还有林会长辛辛苦苦的筹备、联系义工,若以台北市的行情工资如果是三千元,动员六百名服务人员,一共是壹佰捌拾万元的工资,还有插花的工资、花材的费用,以及租国父纪念馆不晓得花几万元,我没有参与,所以不晓得,但合计至少也要上百万元以上,你说钱好不好用?当然好用,要看如何去用,若用在利益众生方面是功德无量,若将一百万元拿去造业,那就罪过无量了,所以无量有两种,功德无量与罪过无量,看你选择那一种无量,诸位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佛教谈中道,不言极端,一切都操纵在心地的作为与动向,用得好是功德无量,出差错则败坏众生,害己害人,得不偿失。

  第二何谓无相?

  佛经云: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于相离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外面一切境界,包含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都称为相。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

  我们把外在的好坏是非善恶,全部记下,执相在心,这就是病,若能将相净化,心境泯除,无有对待,当下光明本体现前。为什么我们的光明本体彰显不出,因为执相,有念有住,若能达到无念无住无相,菩提自性当下显露。

  诸位菩萨再听好,后面谈到无住,何谓无住?

  佛经云:「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束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束缚,此是以无住为本。」

  意思是说,人不可能没有念头,除非成佛,佛是「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佛若不动念头,则累生累劫一个念头都不生起,到此境界,是真正有功夫,凡夫则不同。

  「阿本啊!不要动念头。」一秒、二秒不动念头,一分钟后念头动了:「出家已十五年,好久没吃香肠了。」会思念香肠,表示没有办法把持清净念头绵延不间断,所动的念头,皆是不想要的妄念,却偏偏又生起的念头,这是没有修持的结果。佛经云: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过去、现在、未来,都不要动念,你若做不到,则念念相续不断,名为束缚。被念头束缚,不得自在;念头愈少愈自在,念头愈多愈复杂、愈浑浊,沉沦生死愈深入。

  有人问:师父啊!我是不是老了,所以记忆愈显得比较差。我告诉他:你事情管太多了,念头多、思想多、观念多,人变得复杂,记忆渐渐衰退。

  记忆差有三种理由:

  第一业障。

  第二事情太多,操劳过度,使记忆减退。

  第三生理作用,人老了少动脑筋,易患老人痴呆症。我很担心以后会得老人痴呆症,我在想,老了之后,偶尔牵狗到公园散步。所以,多心是痛苦的,多心是束缚的,多心令人不自在,多心令人伤神劳心。

  昔日佛陀为了度一个人,早已知道此人的毛病在那里,这个人远远地走过来,很诚恳地拿了一束花供养佛陀,佛陀告诉他:放下。此人一听,心想我还没走到佛陀面前,佛陀就叫我放下,于是连走带奔,跑到佛前,把花于下。佛陀又说:放下。他心里想「咦!花已放下,难道佛陀要我布施这件衣服吗?干脆给他吧!」于是把衣服脱下,放置佛前。佛陀又说:放下。此人又把内衣脱掉。佛陀又说:放下。此人心想只剩下内裤而已,佛陀有没有搞错!于是开始紧张起来,正在此时回光返照,心想佛陀可能不是要我脱光衣裤,「放下」意义何在呢?终于!他觉悟了:「原来佛陀是叫我把念头放下。」此人念头放下同时,证得初果罗汉。

  我们在动中不知动,只有心静时才能看见妄想纷飞,有人说:师父我不修没关系,修行之后妄想更多,是不是退步了?我告诉他:这是进步的现象。他反问:应该是无念头、念头少才是进步,为什么看到念头多是进步?我告诉他:过去在动中不知动,现在欲静反动,他同意我的见解。诸位思惟看看,佛陀要他放下,是要他万缘放下,前境、现境、未来境、前念、今念、后念都不要思惟,这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自在。

  我打个譬喻,请如本法师帮我拿东西,好,左拿起东西了。法师再帮我拿手表,好,右手拿起手表了。如本法师您再拿一枝花给我,这时我就不知所措了,是不是,你们想想看,如果要我拿东西给他,先将右手的东西放下,再拿其他东西不是自在多了,把两只手的东西同时放下,可以随心所欲的拿其他东西;我们的心也是一样,这个譬喻浅显易懂,两只手没有东西,才能自在拿东西;两只手都拿东西,若要再拿其他东西,只有放下才能再拿,诸位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外在如此譬喻,我们的心也不例外,心在想事,若再思惟另一件事,唯有放下前一事才能思惟后一事,因为我们无法将一个心做三、四种作用,凡夫众生,尚未开悟证果,心千变万化,皆是染污不自在,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把心里的念头放下,放下的同时,自性彰显;放下的同时,何等清凉、自在、快活,诸位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一个念头,有一个罣碍,二个念头,二个执着,十个念头,十个痛苦,一千个念头,就有一千个执着,念头愈多,愈不自在!念头能放下就放下,没有必要的割舍掉,不要如垃圾般堆积。

  诸位菩萨!现在是物质生活很享受的时代,大家都追求精神上的清闲与快乐,来学佛正好,若在战乱时,想听闻佛法,一边逃命还担心敌军不知追来没有,念佛时又想着敌人,口里虽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到最后心里皆变成敌人的意识,这启示我们,要利用现在太平天国的台湾,好好用功修行,多一天就修行一天,一个月就修行一个月,一年就修一年,毕竟生命无常,我们尽量在安稳的社会中,多参自性,见性后方知如何修行,如此才不会辜负自己,以及师长、三宝、国家、父母之恩。

  因为,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生命是独生独死、独来独往,很无情的,你们不相信吗?难道出生时,有兄弟姊妹与你一起出生?双胞胎毕竟是比较少,所以说,独生啊!还要独死呢!死的时候,不可能跟爸爸说:爸爸,我们两人一块死好不好?爸爸会说:猴嵬子!怎么说这种话,自己去。或者说:妈妈我怕死,陪我一起埋葬好不好?妈妈会说:哎呀!不孝子,平常那么疼你,竟邀妈妈一起死,这是天大的不孝,罪过,罪过,天上要打雷了。

  诸位!一个人独生独死、独来独往,你不相信吗?例如四位兄弟,就有四种思想,老大信仰基督教,老二信仰一贯道,老三信仰回教,老四信仰佛教,四个人四种思想,何况累生累劫的思想,及所造的善恶之业,与今生息息相关,当下因缘果报千差万别。所以说独生独死、独来独往,人命无常,轮回路险,我们能懈怠、漠不关心吗?

  所以,修行,我很强调一句话,过去已成过去,现在既然知道学佛的可贵,就要在今生把生死了办,这是自我的勉励与期许。累生累劫的生死轮回痛苦已过去,我有信心在今生开悟本性,若无开悟,至少今生要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因为生死轮回很痛苦,不好玩的!

  佛经有句话,听起来很亲切,「生死疲劳」,我们从小学、初中、高中、以至大学,书读的够多,读得厌倦了,想到下辈子还要再读一次,喔唷!真痛苦,很疲累,所以,今生要解脱,今生不过短短数十寒暑,应在短暂难得的人身当中,好好用功修道,参我们的自性,自性不易参,若方法不对,参到最后,思想会偏差,是故,抉择善知识非常重要,善知识能指引出三界故。

  有一次,一位四十八岁的菩萨到讲堂,我教他善恶不思,一念不生,坐着参本性,后来她一直微笑,我靠近她问道:菩萨,你在笑什么?她想起十五前往生的「老黑狗」(其亡夫)。我问:老黑狗与你参本性有何关系?她说:师父您有所不知,十五年前我跟他的感情很要好,他时常带我去看电影、爬山,我在想,如果他能跟我坐在这里参禅、念佛,有空时看电影,不知有多好。参禅到这种地步,诸位,你们可想而知,久而久之,不着魔也会发疯,所以,参禅须善知识的指导。

  我有一位同学,大家坐禅时,他也跟着坐禅,时间是一个钟头,不知不觉中,他睡着了,自己还不知道,时间到时,引磬一响,他刚好醒来,人家坐禅一个钟头,他正好睡一个钟头。业障若重,念佛也会打呵欠。有一次讲堂举办精进佛七,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七天中精进念佛,大家正念的法喜充满,不料他在一旁打呵欠,嘴巴还张得挺大的,头四处张望,非常不雅观。业障重的人,参禅就参〝睡禅〞;念佛就念〝呵欠佛〞,真是无奇不有,乱相缤纷。

  譬如这次讲堂在八月份举办短期出家七天,学历限制高中以上,其中博士报名的有四位,届时一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出现在修行行列中,坐禅时发楞傻笑的,打盹的,什么都有。我有一位同学,看见广钦老和尚常坐不卧,睡时、参禅时都是坐着,这位同学,我不好意思指名字,他说要学广钦老和尚,晚上睡卧,常坐不卧,半夜,我醒来看他,真的,他很用功,不卧而坐,睡觉前坐得笔挺,缩下巴,眼睛睁三分,半夜过后,不知不觉地,他双脚伸得直直的,我称为〝一字禅〞,本来是坐而卧,夜深时觉得疲劳,干脆腿伸直比较舒服,卧而不坐,明天再重来。(大众掌声如雷)

  所以参禅悟道不简单啊,诸位!我的重点是修道要前念、后念、现念都能把持得住,知道一切法如幻存在,这样才能使菩提自性显露。见性非常的重要,我昨天说一句话,见性后方是起修时,见性后才知如何修行,所以,见性是最尊严的、最高贵、最神圣,见性是成佛的起点。诸位明白吗?

  还有很多话想说,但是时间不允许,我看留到十一月份芦洲鹭江活动中心讲经时再讲,很抱歉,时间已超过,今晚占了大家很多时间,要说的话没有全部说完,实在很抱歉,不要超过国父纪念馆规定的时间,原本我们应该说到九点二十分,诸位或许会说: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刚才还在说一件内裤,怎么时间马上就到了,恭禧你们,因为你们听得一心不乱,全神贯注的缘故,不知不觉当中已过了一个半钟头。诸位,明天是讲经的最后一天,很多人想归依三宝,刚才司仪已说过,先填好归依单,再缴至服务台,明晚讲经完后留下来归依,最后,祝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圆成,明天同一时间再会。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大家请放掌)

  诸山长老、诸位法师、诸位贵宾,以及首愚大法师、悟空大法师、修观大法师,还有现场热爱佛法所有的听众,大家统统晚安。

  今天下午一直下着毛毛细雨。听说下着细雨在台北是很正常的,大家风雨无阻的来听经闻法,那种热爱佛法的精神,非常可贵,全家撑着一把雨伞走进国父纪念馆,这种闻法的精神使如本非常感动,真是功德无量!

  风雨阻碍不了一个渴求听经闻法的人,如此精进佛道,福慧可期圆满,开悟证果有日可望,乃至成就无上佛果,诸位你们说不是吗?在此很感谢基隆市卫生局长的莅临,连连几天的参与,使我们这次法会增光无比,非常感谢。

  诸佛正法佛已宣,
  何劳凡僧苦叮咛?
  为扶如来正眼藏,
  频频流露无言声。

  今天继续演讲超越心灵的法宝,今天是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听众比前两天更多,昨天一、二千人无挤进来,今天也是一样,对那些无法挤进来的听讲的人,我依然抱以惭愧与歉咎的心,向台北国父纪念馆门外的数千听众,表示歉意,对不起,阿弥陀佛!

  第三阶段要告诉诸位,如何见性??然人人有个本性,本性要如何会?如何见?如何相逢呢?这要透过修行的管道,有方法的。若无方法,不得其门而入,即使费了九牛之力,依然见不了性,会不了性。这就是为什么禅宗口口声声叫我们要明心见性的原因。

  昨天和前天我引用涅槃经说:
  见佛性不名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见佛性是名众。

  圣人和凡夫的差别,在于有无见性,如果无见性,是名副其实的凡夫,若已见性,方知如何修行,开始迈开?步走向菩提,向佛道的时候,若无见性,离成佛尚遥遥无期。

  今夜要跟诸位谈如何见性?希望在座大众,我深入浅出的说,你们凝神倾听,必能深获法益。诸位菩萨,如何见性?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我们说见性,当下能见就是性,不是能见之见外还有性可见,这样诸明白吗?说见性,见与性不是两个东西,当下能见的能就是本性,不是离开能见之性另外还有性可得,若离开能见之性,另外有所见之性,有「能所」的对立就不能见性,若证得能所不二,当下佛性大放光明,普照大千,与诸佛正等无异;若落入「能所」相对待,欲得见性,如隔八万四千里,诸位明白否?(大众掌声如雷)

  六祖慧能大师说:见即是性,无性不见。

  理由在此,要如何见性?佛说:在六根门头即可见,佛性在日常生活跟上跟下,来去出入,吃饭走路,随时在我们身边,天天相处,可是我们?无法见到。世间最悲哀、最痛心、最遗憾的无过于此,诸位说是吗?

  古来大德言:若有一天尚未开悟、明心见性,在世间会惶惶不安,因为世间无常,生命随时会结束,那时?没有了生命,如何谈见性,如何修行呢?人身难得,又在难得的人当中丧失修行,放弃开悟成圣的机会,而轮回六道,这不是很可惜吗?

  诸位菩萨,我们在修道过程中,我最强调要先见性,若无见性,即使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密、念佛、诵经、拜佛,这些只是权巧方便,最后无非导归见性。

  法华经云:粗言细语?归第一义。

  历代祖师为了令人开悟证果,常不择手段,有时好言好语,有时拳打?踢,这些无非要触发佛性,使人见性,当你被臭?时,你觉得这位法师不慈悲。那么慈悲是否要好好的说才叫做慈悲呢?未必见得,如果臭?你,对你无理要求,用违反人性的方法,而能使你见性,使你回光返照,自觉本性,这难道不是慈悲吗?诸位你们说不是吗?(大众掌声如雷)

  在此我引用一个公案,有一次达摩祖师要度一位国王,国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已接近开悟的边缘,可是尚未开悟,不愧是达摩祖师,移动轻快的脚步,来到这个国家,进入城门,国王非常虔诚,打开大门迎接圣僧,初次见到达摩祖师就非常欢喜,于是请教佛法,菩提达摩使尽所有的方法要让国王开悟本性,可是事与愿违,最后达摩祖师想到一个方法,他说殿下,请你将我罗汉鞋拿到我面前,这个国听到师父如此讲,心生欢喜,立刻将师父的鞋子拿前面,鞋还没放好,师父就说:放着。大殿不清净,你先提水拖一拖,国王水刚提来,还没拖地,师父就说:放着。于是,国王内心无明渐生,心想这个和尚明明在整我,叫我拿鞋,我就去拿鞋,鞋未拿来又叫我停住,要我先去拖地,水提来尚未拖地,又叫我暂停。达摩祖师很有善巧方法,又说:殿下,殿下,赶快,赶快,麻烦你提水去浇你后花园的鲜花。

  诸位菩萨,正当此时,国王把水提起来的剎那当下回光返照,他知道达摩祖师的用意是要使他开悟本性。他心里想,如果我的心不动,那么谁来拿鞋?心不动,谁在拖地?我的清净本性每天都跟随我来来去去,我现在提水,我的心若不动,佛性没去,谁在提水?身体只不过是个臭皮囊,供人使用的器具而已,当下国王回光返照,照见本性,悟明心地,于是超凡入圣,成就菩提。

  开悟圣僧云:搬柴运水非他物,穿衣吃饭亦是他,来来去去不着相,法王出世更无差。

  诸位这四句话是问我们搬柴时,是谁在搬呢?参这个公案。运水,是谁在指使?非他物是说,不是离开本性,另外还有妖魔鬼怪或佛菩萨在操?我们的身体。非他物指的不是外来,是我们的自性。穿衣吃饭亦是他,他,指的是清净自性,来来去去不着相,是指今天跑去南部、中部、花莲、台北,来来去去不染污一切取舍得失、是非人我诸法。法王出世更无差,法王不是指法王讲堂,法王是佛的别名,佛来人间也不过搬柴运水非他物,穿衣吃饭亦是他,来来去去不着相,如此而已。不然,佛可离开这个法门,另外有别的法门可修吗?我看不见得,所以祖师说出这么亲切、这么可爱、这么贴切的法语,足见佛性在我们生活中流露,可惜迷昧的众生不能自觉,岂不伤悲。

  诸位,我这么说,你们是否已会得本性?诸位见性了吗?(大众掌声如雷)不然是谁在鼓掌?鼓掌的人是谁?相信你们再度鼓掌的人皆已见性,若已鼓掌而无会得自性的人,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请阿弥陀佛教你们开悟本性。

  开悟圣僧云:回光返照自观自,历历分别原来是;识得自家大宝藏,从斯受用无穷尽。

  诸位,这四句偈比前面还庄严,这无非要启发我们有个自性的存在。

  诸位若没忘记,第一天,我开门见山说了一句话,佛教是平等的宗教,人人若依此清净自性而修,想见性或成佛都有希望。人人皆有自性,我们所以无法出离生死,就是从来不曾和我们的人做过朋友,不曾明心见性过,这是众生最遗憾的事。回光返照要解释一下,不是人之将死叫做回光反照,一般人都落入这个观念,我们说这个人快死了,在床上翻滚,突然爬起来说要吃稀饭,以为这叫做回光返照,不是这样的;回光返照是说,我们的心要内敛,心要收回来看自己的自性,莫看外面的人我是非、黑白长短、取舍得失,佛门有一句话说:外道是心外求法,佛道是回光返照,照见本性。

  自己观照自己,自观自不是看你的四大假体,而是看你的自性,自性要如何看呢?有方法的,因为心须深入的说,时间不充许,现在姑且不谈。

  总而言之,自观自,自己观照自己的自性,无生无灭、不增不减、非空非有、非来非去。历历分别原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性就是如此,离文字相,离语言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头上安头、净上安净及心外求法,原来自性就是如此,心行处灭、言语道断。难道如本无自性存在,如本可讲话吗?难道我的心不动,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手可以在此比来比去吗?我的心若不分别,一切法如何生起呢?一切法不离自性,自性能生一切法,一切法与自性,非一非异。

  六祖慧能大师说:万法不离心,心能生万法。

  识得自家大宝藏,从斯受用无穷尽。自从明心见性后,才知我有个大宝藏,宝藏指自性而言,自性能演化无量无边的妙用,包括慈悲喜舍,利益一切众生,从此受用无穷无尽,这样诸位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这两个祖师的法语是要让我们见自本性,非常宝贵的格言,诸位若不嫌弃,我们与言两位祖师的法语结个法缘,我今一句,诸位跟着我念一句,这样好不好?我的台语念的蛮好听的,高?长说:台北国父纪念?有史以来,头一位来此用台语演讲的法师是如本法师。所以诸位今天能听到这般具有乡土味、本土化的台语,这是我们的福报。听说在此演讲的所有法师当中,我是最年轻的,我高兴的两三天睡不着觉,法喜充满,这是被顺境所转哩!

  希望诸位虔诚的诵这八句:

  搬柴运水非他物,
  穿衣吃饭亦是他;
  来来去去不着相,
  法王出世更无差。

  这是第一位开圣祖师的法语,现在大家跟着诵第二位祖师的法语:

  回光返照自观自,
  历历分别原来是;
  识得自家大宝藏,
  从斯受用无穷尽。

  祝诸位早见本性。阿弥陀佛!

  刚才是让大家热身一下,让大家了解佛性在我们身上,与我们来去出入,我们来去出入,我们?不得见性,始终无法找到我们的主人。在此我教诸位如何见本性,希望在短短的三、四分钟,大家把私人意见、妄想意识放下,与我配合,我相信对诸位见性有莫大受用,现在诸位闭上眼睛,眼睛闭上之后:不思善、不思恶,善恶念头都不要想,不想任何欢喜事、伤心事、快乐事,静坐三分钟。(静坐中,主讲上人敲了九下木鱼)

  诸位:请将你们的眼睛打开,打开之后直心回答,刚才我敲本鱼的过程,诸位听见了没有?大众云:听见了。师云:是谁在听?大众云:是心,也有说是佛性,也有说意识,也有说不生不减的自性。师云:是心吗?心长得什么样子?请你拿出来让我看看,大众答:佛性无形无相。师云:无形相如何作用说话?大众云:作用无言。

  诸位,见性者当下见,不见者永不见,也许很多已见性,刚才木鱼敲了九下,这九下不费吹灰之力,轻轻松松,不用刻意,自然听到,是谁在听,耳?在听吗?耳?只是感官器具,是一种助缘的工具,诸位是被我一问而吓到的,其实你们都已自会本性,没错,是自性在听,先肯定自性,然后见性起修,我们不要认为自性尚未清净,还污秽,当下就自卑,提不起信心,不要想那么多,何以故?佛法贵在见性起修,因修而证,因证而得无上菩提。

  禅宗有一句话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不是猪字,知是知道、分别之意,知识的知,我们人有知觉,不用作意去听,就能听得到,那么能知、知觉的知就是我们的自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鱼敲的那么响,难道你没有听到吗?是谁在听?不要以为是耳?在听,耳?只是一种感官器具,没有自性的分别,?然有耳?,也不能听闻,为什么活着能听,死后尸体不能听,毫无反应?若无自性分别知觉,活着如同行尸走肉,麻木不仁。

  社会上有个很错误、极端矛盾的思想,就是唯物论,认为人死后一切断灭,什么都没有了,否认精神的存在,这是毒死我们法身慧命的一种错误邪见。

  所以简单说,诸位刚才听到九声木鱼声,木鱼声有生灭,但是清净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

  有一次观世音菩萨坐在海边,一波波的海浪正拍打着海岸,然后海水逐渐退去,一下子海浪又拍打着海岸,然后海浪又退去……观世音菩萨回光返照,海潮有生灭,但是他能听的自性,不随着海潮声的生灭而有生灭,清净自性是不生不灭的,他悟到自性不生不灭,外面的声尘停止时,自性固然没有听到外尘的声音,但能听的自性并没有失去,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当下证得耳根圆通无碍。

  我们若惯用耳根修行,能触到自性,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个人的根机不同,有的用眼睛(眼根)触色尘而见性;有的用耳根触声尘而见自性;有的用舌头沾到酸甜苦辣而以味觉悟性;有的用皮肤触摸粗细,知道冷热,而触到自性;有的被?,然后心烦而悟到自性,有的人被夸奖称赞而悟到自性;有的跌倒碰到头,痛的悟到自性,悟的场所时间,因个人的业报因缘有差别,所以开悟证果的角度也不一样。诸位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说到此,我引用开悟祖师所说:
  五蕴山中藏真人,六根门头放光明;日夜相处不相识,迷失主人甚可怜。

  诸位,这些话听了令人即悲又喜,悲的是明知我们有佛性,?无法见性,不见性就要沉沦生死,这样名之为悲哀,欢喜的是希望透过这场佛法的演说,能让在座诸位悟明本性,从此不再沉沦生死,永超三界,如此名之为喜。

  诸位听好,五蕴者,若是有佛学基础的人,大多了解,我不再多作解释,简单说五蕴就是构成一个人的生命体,五蕴山中藏真人,我们的五蕴当中有个真人,不是指道教的孙真人,真人是指我们的清净自性,外在的肉体有生灭,本性并无生灭,所以称为真人,能了解四大五蕴是空性,悟到不生不灭的自性,方能了生脱死,这是修真人的当今之务。

  五蕴山中的是比喻的话,把身体当做一座山,五蕴山中藏真人,六根门头放光明,此放光明不可说是开悟证果后毫光万道;放光是说六识出六门分别外在的境界,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不染污,这叫做放光明,假使内心贪着外在的境界,染污心地,这样不名六根门头放光,这样叫故黑暗,所以光明与黑暗是染与净、迷与悟的差别,这样诸位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后面这两句是:日夜相处不相识,迷失主人甚可怜。

  佛性日夜与我们相处在一起,我们?不认佛性,这很悲哀,两天前我说一句话:若无明心见性,佛性在身体中出入而不自知,比死了父母还悲伤,父母有累生累劫之多,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这世的父母只有两个,若无开悟证果,来生的父母无量无边,若开悟证果,来生不再生死轮回,受不必要的沉沦痛苦。迷失主人甚可怜,主人不是指我们的父母,不是指我们的太太,或我们的孩子,主人是指我们的清净自性,所以横说竖说皆为指出人人有个自性,不要迷失我们的自性,向外追求,如此舍本逐末,?使经过累生累劫,对见性都毫无帮助,要赶快回光返照,找到我们的清净自性。诸位菩萨,我们不认识自己的佛性,佛性也不认识我们,每天相处在一起,不是很可怜吗?也许有人会说:师父,你这么讲,我觉得这两天你说的都是多余的。我问这话怎么说呢?他说:谁不知道若没有本性,谁在说话?没有本性,谁在走路?我说:话虽没错,可是我要告诉你,最简单但办不到就是最困难的,最困难但做得到叫做简单,困难和简单是问你故得到或做不到,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我问你一句话,你见性没有,你所见的性是不是妄想意识?或染污心呢?若是真的见性了,何以如今尚流浪六道,无有休止?深思!深思!真常唯心系:说外在的山河大地是空性,乃至起心动念的妄想分别意识也是空性,但是深藏在分别意识中的真常唯心不能空,若空则生死流转及涅槃还灭要如何建立?这是真常唯心论的法则。

  所以印顺导师真常唯心系编入有门,禅宗是属于有门。大般若经是空门,唯识学比起真常唯心系的说法又是另一个角度,时间不允许,不要说的太远,总而言之,修道是问你有无见性,如果你硬说你有见性,?然见性,为什么还在生死轮回、还在造业、还在发脾气、还在嫉妒、还在毁谤,若如此而为,则是妄想意识,分别染污,不是见性的作用,如果你已见性,世间忽然少一人,少一人不是说你已死了,是已见性出三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世间少一个凡夫,多一位圣人,诸位,这样好不好呢?

  不只禅宗教人参禅公案,坐禅悟道见本性,念佛终极目的也在明心见性,大乘经典乃至很多经典都记载,念佛与参禅本来同,悟得自家大宝藏,生死何尝是生死?念佛与参禅何来论长短?是故,见性法门有殊,归元无二。
  有一位念佛的祖师开悟后说了四句偈,值得我们省思,他说:

  我心感我佛,
  我佛即应我,
  感应非先后,
  生佛同一体。

  诸位,这意思是说,我心感我佛,我佛不是离开我们的本性还有他方世界的诸佛,我佛是站在自性的立场来说,阿弥陀佛……口口声声念阿弥陀佛,是你的自性在念自性佛呢?还是外在的佛在念你自己的心?或者自心在念他方诸佛?值得你思维与反省!

  我心感我佛,我佛即应我,我念阿弥陀佛,我发出阿弥陀佛的当下,我佛感应我,感应非先后,感应不是有前后,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马上反应,能念是我,所念也是我,能所是一体的,这样诸位明白吗?不是离开能念的我,另外有佛被我所念,因为能念所念不二。

  感应非先后,生佛同一体。生是众生,众生与佛没有两样,是迷悟染净的差别,离开众生并无佛,离佛并无众生,因为众生性与佛性皆同一性,离开众生性说另外有佛性,那就奇怪了,经典说无二之性名为佛性,佛性只有一个,当我念阿弥陀佛,若离开我的本性另外有佛性在念我自己之性,那就有问题了,所以烦恼性、菩提性、魔性、佛性、众生性,皆同一性,性无有二,迷悟、染净有别,悟名为佛,迷名为魔,染名为众生,净名为圣人,此皆不离此性呀!性无好坏,视你如何去用!如何运作!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诸位,若没有忘记,昨天我说过一句话:佛性作用为佛性,佛性作众生用是众生性,性无形相,随用立名,诸位明白吗?我们每天念阿弥陀佛,何必苦苦哀求阿弥陀佛度我,佛离我们八万四千里,你自己有个清净的自性,当你念阿弥陀佛,自性弥陀当下现前,何必离开你的自性苦苦哀求阿弥陀佛,这样有能念所念的对立,永远无法见性,永远无法破迷启悟,诸位明白吗?我天天感应,时时感应,分分感应,秒秒感应,诸位你们有感应吗?(大众掌声如雷),我的意思不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不存在,他方世界确实是存在的,这里是站在自性的立场来说,显示自性、见自本性的独见、自决自了、***的见性功夫。

  诸位再听好,我演讲超越心灵的法宝,无非要让大家明心见性,见性起修,因修行而开悟证果,这是我为何要说超越心灵之法宝的动机和目的,这样诸位明白吗?明心见性,见性是什么?简单说佛性无形无相,非语言文字能形容,佛性在日常生中与我们来来去去,我们?不能自觉,这是世间最遗憾的事。

  在此我引用唐朝怀让禅师参访六祖慧能大师的公案,怀让禅师怀着诚恳欢喜的心到六祖慧能大师面前,顶礼三拜后:

  六祖慧能大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

  怀让禅师答:我从嵩山而来。

  六祖继续问他:是什么东西带你来的?

  怀让禅师答:说似一物即不中。

  这句话很有学问,说它像一样东西就不中意了。意思是说佛性无从说起,非东西可比拟,甚深难思议,冷暖自知。

  这时六祖立刻问他一句话:还需要修证吗?其实六祖知道他已见性,内行人一听马上知道,说似一物即不中,此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语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最后无非导归见性。

  六祖说:还需要修证吗?

  怀让禅师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意思是说修证不能说没有,可是染污即不得。这是强而有力证实他自己已经见性,见性后才是大修特修的时候,无见性之人无从修起,你不相信吗?修行是必须的,要继续精进,但是不可污染,禅宗叫做保养圣胎,圣胎不是妈妈怀个公子,圣胎是保养我们清净的佛性不要亏损、不要染污,爱护我们的佛性如同手中的摩尼珠一般,保护得清清净净。

  六祖听了印证他说: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如是,吾亦如是。

  六祖说:对,就是如此,如此修就对了,诸佛菩萨会拥护你,你是真佛子,你?是如此,我六祖亦复如是。

  怀让禅师听到六祖对他印证之后,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豁然开悟,在六祖身边亲近十五年,后往南岳,大力阐扬禅宗,德高望重,行化四方,后人尊称大慧禅师。怀让禅师相当有智慧,善于引导人开悟证果,当时禅风盛行朝野上下,家喻户晓,所以唐朝时代是禅宗的黄金时代。

  自从这个公案出现后,宋朝、明朝、清朝,乃至民国修行的公案被搜集起来,阐扬天下。祖师说:行如何修?但莫染污自性,即是修行。修行不谈玄说妙,谈空说有,避免令人听得痛苦、听不懂,觉得高不可攀。他说:但莫染污自性,就是修行。所以善于保护自己的自性不造业,这是功夫。

  诸位菩萨,禅宗教我们要见性而后起修,不要染污自性,这就是刚才所说的保养圣胎。
  开悟圣僧又说:

  一念分别被云遮,
  圣凡本来共一家;
  随顺众生无罣碍,
  涅槃生死等空花。

  诸位听懂吗?一念分别被云遮,是指凡夫不起心动念便罢,所起之念无非是五欲六尘,一动念即将清净的自性遮蔽起来,如同太阳被乌云遮盖一般。圣人动念清净无染,如太阳,不被云遮,不染污,清净自在,凡夫?不能如此,因为乌云遮日而不见日,就否认太阳的存在,这如同轮回生死、不见本性,于是否认本性的存在,这是不对的,如果说对,那么多少人修行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转凡入圣,这又如何解释?所以这不是信不信的问题,你好好地修证,就有消息。

  所以说「一念分别被云遮,圣凡本来共一家。」圣人拥有佛性,凡夫也拥有佛性,本源佛性无有差异,如同一家人,后来为何变成两家,因为圣者已明心见性,而凡夫随意识妄想飘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分家。随顺众生无罣碍,是说会修行的人,即使处在五欲六尘一切名利现前时,依然心无罣碍,心不被好坏所迷惑染污,?横自在,如流水一般,畅流自如。

  涅槃生死等空花,这句话更深入而谈,其实佛性不可得,佛性,说似一物即不中,无法用世间任何事物来比拟,三天演讲提到很多法语,无非要引导你见性,三天演讲提到很多法语,无非要引导你见性。涅槃,方便说是彼岸;生死,方便说是此岸,由此岸到彼岸,要透过修行的方法,?然生死是假名安立,涅槃何尝不是假名安立,方便假设有涅槃、有彼岸,其实那有彼岸与此岸的对立,生死与涅槃亦复如是!

  真正悟性的人无性可见,证涅槃的人无涅槃可证,无涅槃可住;了生死,无生死可了,在这么不可思议当中又安住于涅槃,这样名之为涅槃,诸位明白吗?见性是自性自由自在的妙用,不染此,亦不染彼,这才是快乐自在逍遥的人。

  佛经云:佛性不住烦恼,不住菩提,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住无所住,无住而住。

  昨天有一位菩萨说师父讲得那么起劲,鼓掌都无法穿插,放心,我会留个空档让你尽兴的鼓掌。
  佛性者不住烦恼,诸位,这是指果地而言,烦恼就是心纳受一切外境,产生得失取舍,称心如意就欢喜,事与愿违就烦恼、忧愁。佛性不住烦恼,如果佛性住于烦恼,那就惨了,有人问什么?很简单,请问诸位,你曾有烦恼吗?如果佛性住于烦恼,那么你今日来听我讲经,听得笑哈哈,笑得肚皮酸,请问你两天前的烦恼如今何在?所以烦恼是生灭的,此心灭,彼心生,生生灭灭,生灭法那里能安住于佛性当中呢?这样诸位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相对的,快乐心、欢喜心也是不可住,我在国父纪念?演讲三天,大家听的非常法喜,但是欢喜也是缘生缘灭,如果佛性住于欢喜,我说你惨了,有人问为什么?欢喜总比苦恼来得好吧,言未必如此,痛苦不可住,快乐亦不可住,一直快乐也未必是好,快乐时一直在笑,心安住于快乐之境,会被当做龙发堂刚出来的,依然被顺境所故。

  快乐是缘起,痛苦也是缘起,不常在的,是无常的,所以佛经说:佛性不住烦恼,佛性不住菩提。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也是假名安立,不是真菩提可住可得。

  有一次有人问开悟圣说:请问师父您已证得阿罗汉果,开悟证果后,涅槃是如何一番?
  他说:我应该把我的嘴把挂在墙壁上。因为涅槃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圣境无止尽,不可思议的存在与清净,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其真正圣境比言喻还深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开悟后无法言说,但不假藉语言文字的 衬托,开悟的意境是显露不出来的,所以佛说:

  因言显道,
  道显遣言,
  言若不遣,
  因言障道。

  诸位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佛性不住生死,对凡夫而言,有生死轮回,说佛性安住生死轮回,也对,不安住于生死轮回也对,只是站在什么角度来讲,在因地或果地、迷或悟,而有差别;悟的人,正面说也对,反面说也对;迷妄的人,这这样说不对,那么说也不对,总而言之,佛性不住生死,如果住生死,那我们不必修行了,因为永远不会开悟证果,永远没有涅槃可得,所以说佛性不住生死,佛性亦不住涅槃,方便假名有涅槃,为倒驾慈航之诸佛菩萨已开悟证果,与涅槃相应,但?不住涅槃,从空出假,在现像界无尽的度化众生,悲度众生出三界。

  倒驾慈航,观世音菩萨典型人物,在经典记载,观世音菩萨「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观世音菩萨已成佛无量劫,他怜悯娑婆世界苦难的众生,大慈悲心流露,示现菩萨身份,倒驾慈航,运载娑婆世界的众生,使其一一出离生死,到开悟证果的彼岸,这样叫做不住涅槃。后面说,住无所住,有可住者,非佛性所住,但也不是无佛性可住,这已超越语言文字不可思议的存在,说佛性遍满虚空,住虚空吗?也未必正确,这很微妙的。

  佛怕众生执着,所以边说边扫,众生以为佛性可住,但佛说佛性不可住,佛又怕众生执着佛性不可住,故说佛性住无所住,佛性住与不住,皆偏失一端,不合中道义,道理在此。众生容易执着,佛说诸法空性,众生便执着空,故佛说:空空。众生又执着空空,故佛说空空空,我曾看过经典有四个空字,空空空空,无非是为迷妄的人而说,了解的人一个空字,就能悟入,不悟的人,那怕四空、八空,依然不够,迷者仍是迷者,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明白吗?(掌声如雷)

  我们这三天演讲超越心灵之法宝,第一天教导诸位正见佛性的可贵,不要落入断灭的思想。第二天教导大家要明心见性,见性起修,最后宗旨是让我们证成无上菩提,若如此行,可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达开悟证果涅槃的彼岸。第三天教导诸位如何明心见性,及正见实相义谛,并启示成佛亦须倒驾慈航,普度群迷。诸位菩萨明白吗?(大众掌声如雷)

  非常感谢从台北的闻法四众,三天不间断地拥挤在此听闻佛法,我讲经说法一向的原则是,到当地说法,尽量让当地的市民都有机会闻法。我这次到台北讲经,并没有邀请别县市的任何游览车与居民,全是台北市民,这无非是爱护大台北的市民,让每个市民都有机会听闻佛法,不然闻法的旋风人潮多,台北市民会挤不进来的,很感谢每日五千余位闻法大众,亲听法音,祈望诸位,早日明心见性,得证菩提,圆满佛道。(大众掌声如雷)

  诸位菩萨!三天的弘法大会已圆满结束,作功德回向,大家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三天弘法圆满──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5: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