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77|回复: 28

[其它] 黄念祖居士讲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黄念祖居士讲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 主讲

姜善和居士 录音整理



前 言

第一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前 言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原为黄老居士生前于北京居士林所讲,原讲共为七讲,惜当年第二讲录音丢失,故至今海内外只保留有六讲磁带,通过整理现编辑成此书。



为便于阅读通顺,同时依据‘依义不依语’的原则,编缉时于个别口语及无关义理之言外话,均做了适当删节,于语法上也做了调整补充。如果仅依录音而实录文字,读者会发现所云诸语不知源于何处。幸好于整理中发现黄老所讲,主要参考《弥陀要解》及其个人所写《大经解》等著书,此发现为整理文字带来了很大方便,也避免了许多错误的发生。但因整理者水平有限,肯定于个别处有所纰漏,还希大家予以指正。



第一讲



作为佛学漫谈,我这次来可不是来说法的,更不能说是来向大家开示的,只是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看经、实修方面的一些体会而已。既是漫谈,那我们从今天开始谈什么呢?就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吧。大家也许觉得这两部经很不相同,怎么能联系到一块讲呢?所以,这里有三个因缘,先跟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个因缘:正果法师一直在这个道场讲《金刚经》,现在正果法师生病了,委托我来代替他,所以这里有个接续的意思,因此还是先从《金刚经》谈起。大家都知道本人写了一部《无量寿经》的注解本,而且三月份的时候我就准备来向大家谈这个,后来就广济寺增信班的需要,我就到那边去讲《无量寿经》及净土法门了。当然我们这里接续正果法师的《金刚经》还是要谈到《无量寿经》以及《阿弥陀经》的。也就因此从‘般若’谈到‘净土’。此为第一个因缘。



第二个因缘:咱们居士林一恢复以后,开始印经,所印所念的那个经本,是本人所印,供养居士林的。而居士林所印的第一部经就正是这《金刚经》。秦译、唐译的两种版本,老居士们都得到了。接著所印的就是三种版本的《阿弥陀经》,应王居士所提议,我写了一篇序,其中就说明了这两部经先后印是很有意义的,这也说明了我们修行人所要走的修行途径——‘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



我们修行拿什么来做导引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导航、一个方向、一个指南针,这要靠什么呢?靠的就是这‘般若’——《金刚经》之类。但是我们要走到哪去呀?总要有个归宿吧!以什么为归呢?就是以净土为归!



我写的这篇序题就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其中,这个‘归’字有几种解释:



一是‘归宿’。总在外头跑要有个宿处回归呀!不然住在哪呢?这是‘归’的第一重含义。二是‘究竟终极’之义。如何能究竟、圆满呢?要究竟、圆满就要以净土为归,汇归大海。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才成,净土就是我们所要归的那个海!



‘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我们为什么要‘以般若为导’呢?因为我们修菩萨道都要修‘六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就是‘般若’。我们要修‘六度’,就必须知道: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目。对此,《金刚经》中有此证明。所以,正如有人批评人时常说的:‘你是盲修瞎练’。因为他没有目标,可不就是盲修吗!如果没有‘般若’,行五度也如盲,那就免不了被批评为‘盲修’了!‘以般若为导’如有眼目。一个人要行路,没有眼睛不辨方向怎么能行?佛经上也说:‘入佛宝藏,智慧为目’。到了宝藏里头,你要拿宝,你得先能用眼睛看见宝才成。什么是你的眼呢?智慧就是你的眼睛!不然,即使进了佛的宝藏,你看不见,不知拿什么,你若有‘般若’,才知道拿什么。那又用什么去拿呢?‘信为手’。信心就是手。用‘信心’去拿!所以,‘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以般若为导’呀!



反过来说,咱们许多在迷中的人,就如同‘大富盲儿’一样。拥有财富但却瞎了眼睛的孩子。‘日坐宝中,为宝所伤’。天天坐在宝藏里头,珊瑚树、水晶瓶、大金元宝……可偏就让珊瑚树扎破了脸;让水晶瓶碰破了脑袋;让金元宝拌摔了跤……整天在那儿受伤。所以‘般若’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为目,为目才能为导,其中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什么是‘净土为归’呢?最高的经——《华严经》,八十卷中的最后,讲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再现成再好不过的证明了!整个佛法的宗旨就在这。所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开始就讲《华严经》,一开口告诉众生的就是这个,也就是把佛的全部所得都给了众生了。最后导归到哪?归的就是‘极乐世界’。普贤菩萨是‘华严’的长子,是第一位的大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以净土为归就是‘华严’的宗旨!也就是普贤菩萨所给我们示范带头的——以净土为归。为什么我们今天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这就是第二个因缘。



第三个因缘:就是我自己本人的因缘。有许多老同修总问我:‘你是因为什么而学佛的?’这就要让我首先感激《金刚经》了,是《金刚经》救了我!不然我已经是‘叛徒’了。我这‘叛徒’又转变为‘信徒’,就是由于《金刚经》的缘故。



我小时候常跟著家长到广济寺来,可以说寺院里没有一处角落我没有走到的。在我十一岁的时候,那是腊月初八的夜里头,晚上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那天的道场非常庄严,从大殿绕著念,一直念到第二天淩晨。当年这地方有条甬道,一直通到天王殿,人就从这到天王殿来回地绕著念佛号。当时钳锤也好,钟鼓声也好,念的也好。夜里了,我母亲她们都走了,我还不肯走,还跟著大家绕,后来到了十二点多,才把我叫走......这些都是往事,所以小时侯是佛教家庭,一开始的印象很深。那么,为什么又成为了‘叛徒’呢?慢慢的,由于知识增加了一些,于是我就觉得不是仅仅参加参加道场、拜拜佛、念念佛就可以了,于是就想看看这些佛教徒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和行动。结果发现许多有名的法师、大居士,他们的名利心还是不淡,在人我是非上还是有很多分别,还是有时嗔恨,有时贪,贪、嗔、痴心都不淡,总还有一些计较分别,佛教圈内还是有勾心斗角的现象出现。由于看到有名的在家、出家人的这许多情况,于是便产生了一个错误结论,我以为:‘这些人修行几十年,看来修行是不管事的,要真管事怎么还是这样呢?’正好当时看过蔡元培先生的一篇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所以就更以为这些人这么拜、这么念,实际上根本没起作用。



直到我上大学三年级考试完了的之后,书也不想再看,也不愿出去玩,于是把母亲的佛书拿了两本来看,一本是《灵魂论》,另一本就是带注解的《金刚经》。这本《金刚经》看过后,不知有多少次地,一次又一次地,从身而心,从顶到踵,如同甘露灌顶一样,一阵一阵的清凉,一阵一阵的清凉……一切世间的事情都不能比的。我这才一下子明白了《金刚经》的道理,恍然而大悟:不是佛法不灵啊!是这些修行人辜负了佛法!



通过重新认识佛法,也就从中看到了一部《金刚经》的宗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到这时我才思想转变了,也不再是‘叛徒’了!同时,自己也有一个体会:这‘无住生心’可不是一般主观愿望所能达到的。如果想要‘无住生心’,一旦‘生心’了,你也就‘有住’了,也就不是‘无住’;一旦‘无住’你就不能‘生心’……



那时,第一遍看《金刚经》的时候,我刚二十岁,当时还有一个体会:看来这念佛法门很巧妙呀!你念佛的时候就容易达到‘无住生心’。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也就是从《金刚经》才到了《阿弥陀经》,也就是到了净土念佛法门。也就是从《金刚经》才体会到了净土法门的道理。这个道理的体会是第一次的开蒙,是开蒙的第一课。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就深化得多了。下面我要谈的就是深化后的一些体会、感想。这是第三个因缘。



通过对许多大德的论著、遗教的学习,多少年后回顾起来,当年我思想上的这一转还是正确的!当然,当年的体会、感想还毕竟很幼稚、很肤浅。其实,基本上说,一部佛法的道理也就是如此一回事!



关于‘无住生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因缘事迹中看得很清楚!六祖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劳动者,很孝顺!自己用砍柴担水挣钱来养活母亲。他之所以信佛就是因为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也就是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当时,六祖给小旅店里头送水来正欲出门,一个店客在念经,他就听,当他听到此人念到‘无住生心’的时候,心中豁然,于是便问:‘你这经是从哪来的?’客人告诉说是从五祖黄梅处听来的,于是六祖便要去黄梅。从广东(岭南)去黄梅路还不是太远。六祖就是听了这一句‘无住生心’便去了黄梅的。



一个不识字的,也从来没听到过佛法的人,就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样一个基础水平,可是大家都知道他后来见到五祖时的对答的这宗公案,我也常提起这个公案,因为这则公案实在太有意思了。不老去提,咱们总是体会得不亲切。



我们看,六祖当时就是这么个水平,既没有多少年的修持,也还是一个字都不识的劳动者。等他见了五祖,五祖一看他就说:‘你这茖獠,你也来学佛呀!’‘茖獠’当时是骂南方少数民族的话,好比‘南蛮子’之类的歧视的话。言外之义:你一个不开化的野蛮人,你也来学佛呀!



梅山五祖弘忍是禅宗祖师,所以说起话来都带有禅机机锋在内的。六祖当时就回答了:‘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人是可分南北的,但佛性即不分呀!人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难道还分南北吗?你看看这是什么水平!这么一问一答,六祖便显出了真水平。五祖就说了:‘这个根基还是很利的,你到操场上去劳动吧’。六祖后来又回答过一句话,这话就更利害了:‘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为甚再做何物?’他自称自己是‘阿那’,阿那每天都生出智慧来,除了我每天生智慧外,我不知道你还要让我干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该是什么人啊!仅仅听了半部《金刚经》,仅仅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所以,《金刚经》的殊胜功德,我们一定要深刻体会,道理就在这!五祖讲:‘这个根基太利,快去快去!’后来六祖做了个偈子,对于这个偈子,当时很多人都误会了,其实在修证上他已经超过了神秀。这就说明有许多人不相信顿法,这是很可惜、很遗憾的!你能不相信顿法吗!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事实,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能不信呀!神秀能讲多少部的经论,那《楞严经》在皇宫中第一次讲,就是神秀给武则天讲的。神秀是五祖弟子五百人中的善知识,是首座,所以五祖一宣说:‘你们谁来做个偈子,我就传衣钵给他。’听了这话,五百人中没有一个敢做的。因为他们都以为,当然非神秀莫属了,众望所归嘛!我们就不必再做了。由此可见,当时神秀是有这么高的威望了。



虽然神秀最后做了个偈子,但他还是没有得到衣钵,倒是让一个劳动者,一个南方来的,还没锑头出家呢,只是寺院里一个干苦活的人给得了去……后来众弟子追衣钵,对此很多人都误会了,认为佛教徒怎么还抢衣钵?不应该呀!其实不然,佛教徒水平不是低到这个程度,咱们可不要低估了、错解了!我要在此给五祖的众弟子们平反!他们之所以追钵,是因为这些佛教徒就是想不通呀!怎么一个在家人把衣钵拿去了?想想看,连戒都没有受,连和尚也不是,他竟成了六代祖师了。现在能有这事?!所以大家想不通呀!他们追慧能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



那么,慧能他虽然超过了神秀,但毕竟还没有‘见性’。五祖所以夜里才又把他找来,又给他开示,于是便讲到这《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无住生心’是一部《金刚经》的宗旨。现在香港出了一本《金刚经》的注解,其中对‘无住生心’这句话,一句也没发挥而加以再说明,这是很遗憾的事!



在那个时候,六祖是第二遍听《金刚经》,他没有别的基础,也没有见过别的经典,他就是因为《金刚经》最后才大彻大悟的。大彻大悟之下他感叹:‘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是这么一个文盲,他给我们以启示,告诉大家不要总以为‘我不识字’就学不了佛,其实大家怕什么?学佛开不开悟,不是考状元。大家要知道没有什么可怕的,你的佛性一点不减,一点没减啊!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哪里想得到呀!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何其’是哪里想得到的意思。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



‘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个‘自性’本来就是具足的,一切都是具足的,没有任何欠少,一点都不缺呀!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咱们这个妄心有动摇,但哪里想得到,这个‘自性’却从来不增不减而没有动摇过呢!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真正认识了‘自性’,一切万物皆由‘自性’变现出来的!



五祖也对六祖说了:‘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不认识你自己的本心(自性),你再怎么学法也没有用处!当然,不是说一点用处也没有,毕竟还是种了‘福’,但是,对于解决你个人的生死根本,就必须要开智慧,明心见性!你如果总愚昧,这就达不到了,所以也就学法无益了。



‘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倒过来说,你如果能识得本心,见自本性,怎么样呢?那你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世尊……佛’了。所以,这是顿法,正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五祖没有全说,言下之义:你是这样的大丈夫、天人师,我就把衣钵传给你。所以,这部《金刚经》的殊胜,也就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上,道理也有于此!



关于‘般若’的重要性,在此有必要重申,也就是上面所讲过的‘如聋如盲’。多少人能有目呢?《金刚经》有言:‘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心里有所住,你虽然行布施,但行的却是什么呢?就像一个人进了黑屋子似的,什么也看不见。所以,你即便是行布施,如果没有‘般若’,等于进了黑屋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又如《金刚经》所言:‘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能无所住而行布施,就才真是‘生其心’了。你如果真‘无住生心’又怎么样呢?那就是‘如人有目’了。‘般若’就是目呀!有‘般若’才有眼睛。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地在‘眼睛’上用功夫!现在大家都是愿意‘练腿’,想跑本来是好事,但是先别光‘练腿’呀!你跑得再快,如果眼睛看不清楚,是要摔交的。所以‘眼睛’太重要了,若人不住于法而行布施,那就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在日光明照之下,见种种色,也就是‘无住生心’。



‘般若’的重要,从经文中也可以看到。正如经文所说:‘若是无量百千亿劫以身布施,’早晨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中午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晚上还是这么布施……这么布施了百千亿劫,而且还是拿生命来布施,一般人根本是做不到的!这福报大不大呢?这要看跟什么比了,如经所说:‘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如若有个人听了《金刚经》能相信,心不矛盾,信心不逆,那他所得的福超过了这个百千亿劫以来能拿生命布施的人。



所以,《金刚经》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你拿这个去行一切功德,就如行人而有目,见种种色。你不如此,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入暗无所见’了。总之,《金刚经》的功德就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是什么人呢?根据蕅益大师的《破空论》所讲,这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他说:‘罗汉能够无住,不能生心’。所以只见到了‘我空’,真正没有‘我相’了,但他证的是‘有余涅槃’,他证了‘真谛’,就入了‘大般涅槃’了,也就生不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心了。所以他虽是‘无住’了,但不能‘生心’呀!所以,释迦牟尼佛呵斥这些声闻乘的菩萨为‘娇芽败种’。其实,他们已经入圣人流了,但就是因他们发不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些事度的菩萨,他虽也发了大乘心,比如:拿些脑髓来施舍,拿种种修忍辱……这些事度的菩萨他虽是发起了这个大乘心,但是他不能‘无住’,而是‘有所住’。那么只有到了‘地前’的‘三贤’才成。(几十个圣位,“十信”之上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上有“十回向”;“十回向”之上才是“十地”。)‘地前三贤’是什么情况呢?‘十住’、‘十行’、‘十回向’,他们只能有时候是‘无住’,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而有时倒是‘生心’了,但又不能‘无住’。相交换的,一段时间‘无住’,一段时间‘生心’。只有是登了地,破了‘无明’的菩萨,才真能做到:生心时即无住,无住时即生心。



《金刚经》的殊胜,前面我们通过蕅益大师的《破空论》了解了:虽是如此殊胜,但要知道这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罗汉的境界;也不是事度菩萨的境界;也不是三贤菩萨的境界,而是登地菩萨的境界!虽然我们如此赞叹《金刚经》,大家是不是认为高不可攀呢?



刚才不是说过吗,在我二十岁的时候就体会到,当你这么单单纯纯地、老老实实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句又一句,一句又一句……这时你心里没有想别的,所以,念佛的人应当万缘放下,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考级,什么家庭纠纷……这一切都应当放下,你万缘放下了,不就是‘无所住’了吗!于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声声不已,相续不断,这不就是‘而生其心’了吗!你的妄心毕竟还没有断灭,所以佛经告诉我们:以凡夫的生灭心要入诸法实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的。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是不好的。但以我们这种生灭的妄心,就此水平要入诸法实相,那就只能是以持名或持咒才成,因为这种方法是最容易的!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念佛之法是‘即事持达理持’,也就是说:你就这样去事念,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这就是事持。不想别的,就这么念、就这样持名号,再从这个事持便可达到理持,也就变成了实相念佛。蕅益大师这样的大德,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就是因为这一句的佛号,而暗合道妙的。你虽然不懂得《金刚经》,但是在你念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你就合乎了‘无住生心’这个无上的道妙,也可说是妙道了!



蕅益大师说过:‘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一个人能够信愿持名,便完全可以把佛的功德全摄成自己的功德,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能从《金刚经》谈净土宗的《阿弥陀经》(即同《无量寿经》),就是全摄自己的功德!我们虽然知道了《金刚经》有如此的殊胜,但还要知道这并非是我们的境界所能达到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净土法门所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下面就我们所念过的《阿弥陀经》的最后一段,结合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来向大家做一汇报。



刚才所说:从《金刚经》谈到《阿弥陀经》,其实《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所以也就是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最后部分有这样一句:‘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十方的佛都在赞叹这部经,这也就是佛在赞叹一切诸佛。‘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这说明十方的佛都在劝大家一定要信这部经。同时也在称赞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而作是言,’十方的佛都是这么说的。说什么呢?‘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到非常难得、非常稀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在娑婆国土,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五浊恶世’是什么呢?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就是在这样一个恶世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为这个世界的众生说一切世间人都太难相信的法。大家在赞叹释迦牟尼佛!大家为什么做这样的赞叹呢?蕅益大师就把这个原因告诉我们清楚了,下面就拿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中的话来供养给大家听。



蕅益大师的这个《要解》是九天中写出来的,完全是三昧境界!完全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的文句!所以近代大德印光大师,咱们现在推崇他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就曾赞叹:‘所有的注解之中,唯有蕅益大师的这本注解最好!而且这一本注解,即使是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这话只有印光大师才敢说,正是他说这话,我们对于他,被称为现代中国三大高僧而深信不疑!确实是和虚云老、谛闲老并列。印老,过去我个人总觉得印老‘弱’一点,当然这也是我的妄见。现在才觉得不是,可以并列的!



蕅益大师这些话说得太好了:‘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籍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意,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弥陀要解》。虽然佛所施的教化是有难有易的,实际上佛之功德是没有不同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结合到具体情况,就可以比较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本药方书,里面的药方没有一个不是好的,都能够治好病的,收集起来都是经验的总结。你不能说某一个药方好,除非你有科学试验的证实,随便说是不成的。虽然都是好的,都是经验的总结,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病人来说,那就可以说:你用这个药方最对,而用别的药方对于你是不对症的。就如人参是好的,但你患感冒发高烧,你吃人参这样就会死的,所以这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说药好就什么病都能治。那个砒霜能治病,一结合到具体的病这个有比较了。



回过头来,结合咱们这个具体的修行实际,就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便可以说,称赞净土法门最得当!施化有难有易。为什么称赞释迦牟尼呢?是因为他给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出了这样殊胜的法。给五恶众生说一般的法容易,说些渐法也已经就很难了,但是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他还要给众生说顿法,告诉大家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就可成佛。这话信起来可就太不容易了!《大乘起信论》就是讲‘三大阿僧祗劫’才可成佛,这个还是渐法。但是众生信起来已经不容易了!所以相比之下,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比较容易的。在这个五逆、十恶都有的世间,一个人于临终能十念,便能往生极乐世界,生了极乐世界,你就等著成佛,这是顿法!禅宗当下开悟就成佛,这也是顿法。这个不容易说呀!难呀!难有人信呀!佛说‘三大阿僧祗劫最后才能成佛’,他(泛指有些人)以为说得对,他还能慢慢修去,所以他能接受。而佛说到‘当下就成佛’,那他就不能接受了,佛给咱们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其他的顿法,比如禅宗、密宗、天台……这些个还容易接受,而说净土法门,这种横超的法,就不容易说、不容易信了!佛给众生说一般的净土法门中的法,比如念法有四种念法: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要说前三种大家信起来还比较容易,可是你要是给他单说是‘持名’,‘说此无籍劬劳修证’,告诉大家:不需要怎样闭关、不需要多少多少的修证,‘但持名号’就成了,只要去念,你就‘径登不退转’,直接达到‘阿鞞跋致’了。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转直到成佛。‘奇特胜妙’,出奇、特殊、殊胜、微妙的。‘超出思议’,不是众生的思想、言论所能达到的。‘是第一方便’,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这是难中之难。所以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甚难稀有’,能做这样的事情,给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说这样的殊胜之法,真是‘难中之难’!‘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所以,没有一位佛不推崇我释迦牟尼能做这样的殊胜的事情,真是太勇猛了!



下面《弥陀要解》解释’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劫浊’是个总的名词,就是这些浊法都聚汇了。见也浊了、烦恼也浊了、众生也浊了、命也浊了,这些浊都聚汇了,这样一个时代就叫做劫浊。那么在这样一个一切浊法聚集的时代,你一定会被这个时代所逼、所限制,为苦所逼,有种种的苦来逼迫你,你必然要受到时代环境的限制。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所以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的!谁都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苦在心里头了。所以在这种时候,劫浊谁都不例外,要不是带业往生,这种‘横出’的修行方法必不能度,这是肯定的!



结合这个时代,这个‘药方’也就出来了。佛法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你要是跑到药师琉璃佛世界,或是跑到其他别的什么国土,那可不一定能实现呀!但是净土法门不然,《要解》这就绝对肯定了,这个净土法门最殊胜!否则‘必不能度’。没有这个法绝对不能得度!而且这个法殊胜就在于可以带业‘横出’。现在有人在国外反对‘带业往生’的说法,还写了许多著作。这还是一个修学密教的人,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师兄弟。但是他背叛了我的师父,密宗修行最要紧的就是‘尊师’,可他却背叛了师父,这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这么样的一个人,他忽然写了些文章,而且还办有他的杂志,大肆反对‘带业往生’。有些人也写文章跟他辩论,但这些人说:‘带业往生是指带善业往生’。其实这么说也不对。所谓‘带业’指的就是带恶业。业深罪重不容易消,所以佛大慈大悲,让你罪业不消的情况下也可以往生。这也才是佛的大愿,也才是净土宗的根本!殊胜就殊胜在这!可是就是有人反对,我们看这就是劫浊时代的特点呀!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汨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见浊’呢?‘见浊’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见惑,又称为‘五利使’。因为它非常之迅速、灵利,所以它比谁动得都快。所谓‘见’,就是你的观点、看法。对于一件事,你是怎么看的、你是如何看待问题的,这都属于‘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但这个‘见’是‘五利使’,也就是见惑的前五种。



第一个就是’身见’。也就是说我们常把一个本来由‘五蕴’假合而成的血肉之身当作真实的自己了,贪爱这个身体,想种种办法来营养它、保护它。特别是女同志,‘身见’更重些!她总觉得我这个身很美,留恋它、装饰它……有很多修练的人,比如练气功或是练这练那的人,又是想通大周天吧,又是想通经通脉吧……而且产生了奇异功能使得这个身体有了些变化,便以为如之何了,这些人都属于‘身见’。这也是‘见惑’里的第一惑。‘惑’就是惑乱,就是迷惑。‘浊’是混浊,都是贬义词。



第二,什么叫‘边见’呢?所谓‘边’就是指落到了边上。一个事情要一分为二,一分成二,那两边就出来了。一个球就没有边,你用刀子中间一切,就分成两边了,也就出来‘边’了。一边是‘空’,一边是‘有’。有的人持‘空见’;有的人持‘有见’。比如,有的人把一切都执为是实有,一切都看成是真实的:人民币是真实的,彩电、冰箱也是真实的……,直到临死的时候都还留恋而舍不得。这些人所持的都属于‘有见’。另有些持‘空见’的外道,看什么都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这是断灭,也属于‘边见’。



再有些人执断执常,这也是执两边,是‘断’、‘常’二见。有些科学家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断见’。现在,国外大量的试验资料已经证明了人有前生。可就是有人还持这种‘断见’。‘断见’当然就不对了!还有人持‘常见’,特别是一些宗教徒说‘常’。比如耶教(天主教 )讲:人死之后将来要等待耶稣来审判,有罪的人就入地狱了,而且是永远地入地狱;善人行善就升天,而且是永远的升天了。这是常见,老是如此也是错误,是边见,不落断就落常,种种边见,这个见浊里面有许多是是非非的边见,这里就不多举了。见浊就是这样一个性质,蕅益大师说:在见浊中决定被邪知所缠。所以现在有很多练气功的想和我谈谈,我说这样的一位也不接见,因为现在他们连外道也不是了,他们走的不是老子和庄子的道路,这些人只能称为养生家气功师,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被邪知所缠。在这种情况之下有身见边见怎么办呢?如果不加方便,他已经被邪知所缠没有智慧了,你没有特殊方便的办法叫他修行,他就不能得度,他还觉得很艰苦,那么度他就没有这个心了,这是见浊。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烦恼浊’呢?就是‘见惑’中的‘贪、嗔、痴、慢、疑’。‘贪、嗔、痴’是‘三毒’。‘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用‘戒、定、慧’这三无漏学去对治人心的‘三毒’。‘慢’就是‘我慢’,这个‘我慢’仅次于‘贪、嗔、痴’。我们人人都想一想:总觉得自己不错,如果两个人发生点意见 ,总觉得自己对而别人错,总觉得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强……这些都属于‘我慢’。还有一种‘大我慢’,就是‘未得言得;未证言证’。



‘疑’就是怀疑。对什么事都不信,总要有点怀疑,尤其是对正法加以怀疑,这就最不得了的!‘疑根未断,即是罪根’。‘疑’的那个根没有断,就是犯罪的那个根没有断!‘贪、嗔、痴、慢、疑’称为‘五利使’,就是我们的‘烦恼浊’。‘烦恼浊’就是烦动恼乱。‘烦’是烦燥;‘动’是乱动,这个人喜欢热闹,静不下来。‘恼’就是苦恼;‘乱’就是心里很乱。人人种种的心情,实际说起来就在‘烦、动、恼、乱’这四个字里头。很烦燥,心里总不安,心里老在动,这样很苦恼,因为心都是散乱的,所以叫做‘浊’,又称它为‘钝使’。因为痴钝、痴重,所以就好像有了惯性一样,贪就让你老贪;嗔就使你老嗔,总也转不过来。那么,处在‘烦恼浊’之中是如何呢?蕅益大师说:‘处于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所限。’你在烦恼浊中,一定被贪欲陷进去,像陷井一样把你陷进去。各种的‘贪’:贪吃、贪色、贪享受、贪舒服、贪名利、贪人家的恭敬……。你如果被贪欲所陷,为恶业所蜇,就如同蝎子、黄蜂蜇了一样,决定有这样一种遭遇。



在这种情形下的众生,若不是‘即凡心是佛心之行’,那是不成的。这个念佛之心是什么心?就是’即凡心是佛心’。这句话我们要好好的慎重地理解!也就把你这个凡心变成为佛的心了。若不是这样的妙行‘必不能度’。‘必’字很肯定。如若不是把你的凡心当下就成为佛的心,没有这样的妙行,你决定不能得度的!所以这也是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的道理所在。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这样的妙法,怎么说是’即凡心是佛心’呢?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能成为佛,而出现这句佛号,是万德的一个果实,是万德之所庄严。由于是万德成了这个名号,所以这个名号之中就包括了万德。当你念这句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在你心里头,也就是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万德庄严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摄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



大家注意: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在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把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摄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这也就是密宗的道理。所谓‘密宗’就是把凡夫的‘三业’(身、口、意造业叫做三业),使之顿然同于佛的‘三密’。念佛就是这个方法,使你的口业同于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庄严了你的‘意密’,你的‘意业’同于佛的‘意密’,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为佛心。若不是这样的妙行,不能得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众生浊’呢?你又是见浊又是烦恼浊,这样所感便形成了‘五蕴’假合的这个肉身,所以‘色’跟‘心’都痞劣。身色就是这样,一旦把这个肉身之皮扒开,人就成了一个行动的厕所。这个身很劣呀!那么‘心’呢?也就是‘见浊’、‘烦恼浊’,同样也是很劣的!所以众生身心都痞劣就叫‘众生浊’。这个五蕴假合的身体,假名为‘众生’。在‘众生浊’中,你也决定安于臭味而不能洞觉,因为你是‘浊’的,所以安于这样臭味的环境之中而不会洞觉到。昨天晚上,我还批评我的两个女儿,我老是这么举例,我说:‘大家就是粪坑里的蛆。’从农村来的人或在农村劳动过的人都知道,这粪坑里的蛆,就在那忙忙乱乱的,争呀!这块粪好,那块粪不好,我丢掉这块粪去奔那块粪,那个蛆不如我这个蛆,我比它强……争来争去,想来想去,可就是不想著我如何出粪坑。对此,蕅益大师说了:大家在烦恼浊中,你决定安于臭味!你不认识这粪坑,就在这争,这个是大富翁的营养充足的粪;那个是病号的粪,我要补充这个粪,换那个粪……甘于劣弱而不能奋起。有人很自卑,总以为自己不行,要问:‘我还能往生吗?我念佛就只求一个好死。’我妹妹就是这种人,她念了一辈子佛,用她的话讲,就是求一个好死。还有一位居士跟我说:‘我念佛就希望我的一个亡者(她死去的一个亲人)。’这些人就是不想:我们自己的佛性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我们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摄成为自己的功德。



所以我们决定是可以往生的!我们决定如阿弥陀佛一样,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这些人不能担负起如来家业。所以很多人虽然都关心佛教,如若真关心佛教,你第一件事就应该把你自己这个‘灯’先点燃!你不要去管别人!这个寺院怎么样、那个和尚又如何如何了……你最好先管管你自己,只有这样,你这个‘灯’才能先放光。可有人就是不想奋飞,而只想管别人的事,这就是‘众生浊’的表现。如果在这种情形下,就没有弃厌之心。因为众生陋劣,他没有这个雄心壮志,没有广大的愿力,所以他安于这个臭味。其实这个弃厌,是苦空无常的啊!一定要厌离呀!极乐世界你可以欣厌,这个弃厌中也就包括了‘四弘誓愿’,包括了‘苦、集、灭、道’四谛。一般人没有这种弃厌之情,其实它应该对我们的人生是很实际的!人生无常,翻看年轻学生时代的照片,我一看呀,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照片上的人到老的时候,现在一半都变为鬼了。所以只有到这个时候,说到弃厌,我想大家才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也就提醒我们一定要求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呀!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命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再有就是这‘命浊’。因为你因很劣,所以果也就很沩。感受的寿命就不满百岁。现在到一百岁的人很少很稀有,所以称‘命浊’。我们最苦的就是‘命浊’。学佛也发心了,也懂了如何去修行,但是寿命却没有了。很多很多人都是知见错误而不觉悟,等到当他也明了、理解力也强了、决心也有了……可是身体却不顶劲了,人也老了。释迦牟尼佛曾告诉我们:人老之后,修行就如同那个吃过后已经没水分的甘蔗。所以希望年轻人可要及早努力,莫在老年方学道。《涅槃经》讲:老年人修行如挤过水的甘蔗。到了糖厂,把甘蔗挤出水后,剩下的只是甘蔗渣了。老年人修行就如同吃甘蔗渣。所以‘命浊’就是这样。



在‘命浊’之中,蕅益大师说:‘决定为无常所吞。’‘无常’是很快的事,就像打石火闪电光一样措手不及。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你既便不花多少时间,比如修密宗的人,有时十二年闭一次关,一个关接一个关,那已经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做不到。现在不需要让你费时节,像明真长老,他一天修‘十念法’,修‘十念法’照样也可以往生的。比如你早晨起来向著西方念十口气佛号,特别是像退休的同志,你并没有别的事,你完全可以这么念,但你还是不想念呀!明真长老是修禅的人,他还禅净双修,他这’十念法’也可以往生。所以,不是让你工作很多,能否往生决定你的‘信、愿’有无!而往生后的品位则决定于你平时念佛的水平。所以你不需要多少时节、多少勤苦。也只有这个法你才能得度。现代人命浊呀!生命很短暂。尤其是在家的居士,社会上的事、家族中的事……我们不能不管,也是我人菩萨道修行的一部分。净土宗的好处就在于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世间法所应该做的事,我们一样也不要废除,还能证佛法。这句话最妙了:‘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没有离开佛法行世间法,你在炒菜时何尝不可以念佛,你在带孙子,拍孙子睡觉的时候何尝不可以念佛,而且对你的孙子有很大的加持。可谓一举两得。如果没有这个就不能得度。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弥陀要解》。你有信、有愿,用信、愿的心来庄严你的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念佛必定是信愿持名!只是持名而没有信、愿,不能往生,这是最要紧的!用信、愿来庄严你的这一声‘阿弥陀佛’能怎么样呢?‘五浊恶世’就可以转了!



‘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这个时代是‘劫浊’,一切环境都很浊:核战争有可能爆发,到处闹各种灾荒,恐怖分子到处搞爆炸……这些都是实情,很普遍。但你如能坚持这一声‘阿弥陀佛’,就把这些变成你的清净海会。只要你真能往生了,这个是很好体会的。诸善人聚会一处了,也就清净海会了。大家要知道:你一声正念的时候,当下对于你来说,就是清净海会。



‘转见浊为无量光’。所谓‘见浊’就是污浊,就变成智慧之相。‘无量光’是照用,是智慧。你就把这‘见浊’完全变成‘无量光’,把‘烦恼浊’变成‘常寂光’了。《金刚经》不是讲‘无住而生心’吗,你念佛的时候,什么都不想,这就是‘寂’呀!你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照’呀!这不当下就是‘常寂光’了吗!‘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现在众生这样一个污垢之体,成了莲花化生了。‘转命浊为无量寿’。人本来不过百岁,这一句佛号就这么庄严之后,你就把‘命浊’变成了‘无量寿’了,就是无量寿佛了!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念一声‘阿弥陀佛’,今天我来以此供养大家,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拿这句话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声‘阿弥陀佛’即是释迦牟尼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什么呢?就是咱们的本来的导师释迦牟尼在这个世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现在把佛所得的这个果实的觉悟,全体授给浊恶的众生,一点没有保留地授与浊恶的众生。



(第一讲结束,由于第二讲没有被录音,故下接为第三讲,特此敬告,敬请谅解)



第三讲



还是继续上次那个题目,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也就是上次提出来的‘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我们要依靠般若作为我们导航的方向,引导我们,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我们还是以净土作为归宿。所以我们就从这《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



《金刚经》的经题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没有适当的中国字可以翻,因此就翻译了它的音,而没有翻译它的意思。这是古时候译经家的一种规定。咱们国家没有适当的名词恰好跟这个‘般若’一样,但是这个音有点走了样,注了这个音,这个音还是接近的。要是翻译了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有的翻译的是音,有的翻译的是意思。‘般若’就是音。因为我们中国没有适当的字相当于‘般若’,勉强叫做智慧。这很容易混,因此就需要‘般若’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深智慧或者大智慧,以区别于咱们一般所谓的智慧。尤其是要区别于咱们所谓的世智辩聪,这两个词的意思恰恰有天渊之别。我们如果把世智辩聪当作了般若,那就是禅宗的话:‘把驴鞍桥当作阿爹的下巴颌(铠Kai)了’。那个桥跟下巴颌没有共同之处,如果把般若体会成世间的学问、世间的聪明能干,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世智辩聪是佛教所讲的‘八难’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是有八种人是很困难学的:聋子、瞎子、哑巴......。哑巴,他就不能问话;如聋如盲,他就看不见、听不见。还有神经病等都属于‘八难’之一。这个世智辩聪是跟‘八难’并列的。我们有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有的人还以此自负,不知道这是一种缺点。所谓‘般若’既不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也不是指学问,而是一个大智慧,极深的智慧。‘六度波罗蜜’里头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只是这前五度而没有般若的话,不能称为‘波罗蜜’。你只是布施,就是布施,不能成‘布施波罗蜜’。忍辱,只是忍辱,而不能成为‘忍辱波罗蜜’......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彼岸到’。外国文法是倒过来说的,咱们的话就是‘到彼岸’。众生生生死死轮回不断,这生死是一岸。我们在这岸里头,八宝山一烧,又不知驴胎马腹哪里去了,轮回不休。现在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这种轮回是事实!很多人都记得他前生的事情,还出了大量专书,是外国人写的书。生死这一岸是可怕的,我们死是很苦的,这个死是无穷尽的死。一个人说:‘我难过的要死’,那就是用这个‘死’来形容难过到极点了。这个死是极难过的,如果只死一回就空了,这事情也好办了,但是这种死是无穷尽的。而且这‘六道’里头还有‘三恶道’,‘三恶道’苦趣的时间就更长了,三途一报就是五千劫呀!释迦牟尼佛修精舍的时候,很多大阿罗汉看见蚂蚁就哭了。因为前一个佛在这说法,这些蚂蚁当时就是蚂蚁,它们一直到现在还是蚂蚁。你看前一个佛过后,另一个佛出世得多少年时间呀!可它们还是蚂蚁。所以堕入这种恶趣就很难得再从这恶趣里头出来呀!因为它结的缘只是这个缘,它思想里头只是这个东西,它就出不去了。所以这生死之岸很可怕。



那么我们都希望永远离开这个生死。所谓‘涅槃’就是彼岸。但中间还有个中流,这个中流是什么?就是烦恼,烦恼是中流。度过这个烦恼的‘中流’这才能到‘彼岸’。那么,要想通过‘六度’到彼岸,就必需哪一度中都不能离开‘般若’。般若是大智慧,甚深的智慧,不是我们所谓的世智辩聪。就是‘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有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写成文字的、写成书的、写成经的、写成论文的,这都属于‘文字般若’。用文字来表达‘般若’的。那么仅仅是文字行吗?底下第二就是‘观照般若’。‘观’就是‘观自在菩萨’(《心经》语)的那个‘观’;‘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照’。你这读了经之后,闻到文字般若了,你得实修,要实践哪!



学佛和佛学是两件事,佛学只是佛教的学问,还要真学佛呀!学佛就是学佛的大慈大悲、六度万行。佛学院曾有一个学生问我:‘我们到底要不要搞佛学?’我说:‘既然名子叫做佛学院,当然要研究佛学了。’但是要知道,佛学里头真正的内容都是告诉咱们怎么去学佛的。



你这么去研究佛学就对了!不是给你写一篇论文,考个博士,而是告诉你如何去修行,如何去成佛的。我们要学佛吗,学佛就要‘观照般若’。‘观’就是‘观自在’的那个‘观’,‘观自在菩萨’的意思很深!老要观自己的自性在不在、你自己的妙明真心是不是当家做主。你的‘主人翁’在不在?你这烦恼一来就跟它跑了,音乐一响,你就想到音乐上去了,你这‘主人翁’就不在了。再加上一些分别颠倒,那就不自在了!所以要老‘观自在’才行!这是‘观’。《心经》还有‘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那就是‘照’。我们要学佛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学佛怎么‘观’?怎么‘照’?。所以这里头就需要实践,不光是懂得理论就完了。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你要去做才成。要去做当然很难了,上头说了‘无住生心’,这个凡夫是做不到的。我再举一个例子,证明我们也还是可以做得到的。比方《金刚经》里头大讲‘忍辱波罗蜜’。释迦牟尼佛讲:‘我前生为忍辱仙人,那时歌利王出来打猎,带了多少宫娥彩女,他打猎之后睡了个午觉。这些宫娥彩女没有事就出来转转看。附近有一个青年男子在那打座,很庄严很清净,有人过去问问他在做什么?他就回答了。于是大家就觉得他这些话都很有道理,便请教他,他就给大家讲。人越听越多,很多人都围过来了,听他说法。歌利王他睡醒一觉一看,宫娥彩女都没了,唉?大吃一惊,于是去找,发现都围著一个青年男子坐在那听他说话,歌利王这时,男人的那种嫉妒心就起来了。



‘你是干什么的?什么妖鬼?你敢调戏引诱我的妇女。’。



‘我哪里是引诱,是她们自己来找我,听我讲话的……’



‘你是干什么的?’



‘我在修忍辱,我是忍辱仙人,’



‘你修忍辱?那我拉你一刀你忍不忍?’



‘你拉我一刀,我,无我相无人相,不生嗔恨。’



于是歌利王给他一刀,拉下一块,‘你恨不恨?’



‘不恨!’于是再拉一刀,‘不恨!’于是就节节支解……



《金刚经》里谈到这个具体的一个事例。节节支解之后,歌利王看这个忍辱仙人始终不生嗔恨。佛就是这么大慈大悲。但是,我们现在要学当年的忍辱仙人,捅你一刀,你也不生嗔恨,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做不到的。因为这要有个程度。



这个‘忍’有‘六忍’,今天我们谈谈这‘六忍’。对于我们生活一切还都有关系。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



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人无缘无故打我一拳,唾我一脸唾沫,我当然是生了气了,动了真心了,但是自己要克制自己。我是修行人,我不应当跟他一般见识,自己努力克制,这样也就不思报复了。他骂了我,我没骂他,他打了我,我没有打他,他批评我向上级汇报我,我不打击报复,这样不报复就叫‘力忍’。我受了,但是我生了气了,还是动了心,动了烦恼,但是不去回报他,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忘忍’,凡事我就把他忘了,这就高了一步。度量很大,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宰相肚里好撑船,你对于我如何,我从不计较,于是就把这个事给忘了。过去有个宋襄公,他手下的元帅把敌人的元帅抓了来,因为他把敌人的元帅都给放了,于是自己的元帅就生气了,‘啊!我这么辛苦把他抓来,你却给放了’,说著就在宋襄公的脸上唾了一脸唾沫。而这个宋襄公度量很大,唾面自干。唾了一脸唾沫他擦都不擦一下,让它自己干,把这事给忘了。这又进步了。



再进一步叫‘反忍’,虽然人家对我无理横加种种事情,我回头想是我不对,责怪自己,一定是什么什么原因,由我引起来的,这是第三种叫‘反忍’。



第四种就是‘观忍’。那就用上了咱们的《金刚经》所讲的道理了。这个来侮辱我的、我受的侮辱以及我被受的人,都是肥皂泡,将来都是要破灭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一观,也就没有什么可计较的了,总之是肥皂泡。这个肥皂泡还是红的,还是绿的,还是蓝的,各种的颜色,有种种的差别,这差别反正是转眼就空的,这么一观,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一观照,一空就度一切苦厄。这是第四个忍。我们学佛,‘忍’不是无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乐法门。咱们对于‘忍’受用一点,就能安乐施慧。你就变了,种种问题就改了。



第五种是‘喜忍’。碰见种种无理横加的事,别人忍受不了,我却很欢喜。没有苦这个事怎么能锻炼我的忍呢!欢喜有这么个机会,那就不是生气了,排除了烦恼,一步一步高上去了。



第六步就是慈忍。对我的种种无理取闹,是愚痴的人所为,我要怜悯他,因此我就要度他。这就不是要报复了,最初一步只是不报复,后来想让对方得到好处,得到度脱。



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不是空谈,他都是自己先做到的。这个歌利王,后来他是谁呀?世尊睹明星悟道,首先度五比丘。五比丘之中最著名的,大家都知道是乔陈如。乔陈如就是当年节节支解世尊的那位歌利王。



我们就是念经,当然得好处,念经之后,你还要在一切日用中,能够用心去观行、去觉照。这是第二种‘观照般若’。



第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之后,最后所证的就是证‘实相般若’。‘实相’就是真如、佛性、果觉等等,都是‘实相’。说到‘实相般若’,这里不免首先要强调一点,就是现在对于‘文字般若’,大概有两种不正确的对待:



第一,研究的人只是重视了‘文字般若’,以为从这经典上我懂了,看了一些注解明白了,我也会跟人家说了,这就是‘实相般若’了。其实一切文字,不管你是经典,还是禅宗老和尚的语录,总之,就如禅宗的一部书《指月录》所喻的那样,文字的一切一切不过是给你指一指这个‘月’。‘文字般若’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你指一指这个‘月’。对此不认识就会产生二种错误:一种错误认为:既然实相是离开这一切,就不要‘指’了,对于经典我也不用去看了,这是个错误。这个茫茫太空之中,哪个是月亮?从来没见过,你哪里去找啊?所以需要一个指,才能得到很大的方便哪。连指都不要了,看‘月’就困难了,所以不要‘指’的人是一个错误。再一种错误更严重,以为这个‘指’就是月亮。错把指月亮的手指当成了月亮。虽然我这些话都是对的,我用手指著月亮的样子说‘这就是月亮,月亮就在那’。我这句话跟我的指都是对的,可误解的人就以为我的话及我的手指就是月亮了。正是由于这样去认识月亮,才把经典上的文字错当作‘实相’。那么这样就有二个严重的问题:一个严重问题是,再也看不见月亮了,因为把手指当月亮了。第二个严重错误就把月亮认为是指月的样子。



对于般若,如果我们只是从自力来悟入‘实相般若’,是很不容易的事。因此,我们再引证一下蕅益大师话,深入地解释这个‘实相般若’。‘实相’是什么呢?‘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离一切相,遍为一切诸法作相’。那到底是有?是无?是非有非无?还是又有又无……?这些都不是,所以‘实相’是离开了一切相的。我们总是在这些相之中,为之迷惑,是有?是无?是非有非无?还是有无具相?……都没有了,才离开这一切相。那么如果‘实相’就是离一切相,这就又跑到‘执空’的另一边去了,众生虽好懂,但是底下还有一句话:‘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一切法都依这个实相而成相,所以这才叫做‘实相’。



打个比方:就如这个水上生波,这个水本来无所谓有一定的什么波相。没有这些相,但是因为风动之后,水可以出现种种的波,种种波都是实相,因为风吹动之后而显的相,所以水就遍为一切波作相。水本来没有这个波相,但是它给一切波作相,这个话好懂吧!‘实相’是离一切相,可是‘遍为一切诸法作相’,所以就能显现一切相,无相而能显现一切相,佛法的道理就在于此。‘此实相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体,体自寂照,照不可思议,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寂而常照’空寂之中而常起无边无尽的照用。所以空到了极点,彻底了。而这个用也就无穷了。我们现在就是因为不能空其心,不能无所住,所以我们的妙明真心就不出生,就像阴天的太阳被云遮了。



这个‘实相’是什么呢?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本体。那么《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刚才说的‘实相’。在《弥陀要解》里头,蕅益大师说:《阿弥陀经》以什么为本体呢?就是‘以实相为体’。那些水、鸟、树林等等事相都是依止这个‘实相’而成的。‘寂照’就是本体,就是实相般若。如果契悟到这个‘离一切相,遍一切诸法作相’,这个实相也就‘实相般若’。能够稍微证一点‘实相般若’那就是地上菩萨了。这个体本来就是‘寂而常照’,所以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土,最高是‘常寂光土’,本体就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就是。‘寂而常照’是不可思议的。



这个‘观照般若’是什么呢?‘如理而照,照不异寂’。我说众生若真正像我刚才说的那个‘观照’,那还只是个初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粗浅的。真正的‘观照’是很深的境界。‘即理而照’完全是合乎这个本体的去照。这个‘无住生心’就是‘理’,用这个事照,我这个心寂然无住,又不断灭,以这个为我们心的镜,这就是‘即理而照’。‘照不异寂’,在照的时候,跟这个‘寂’并没有不同,所以这也就合乎了‘无住生心’。在照的时候跟那个寂,跟那个空寂没有相异。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很寂,它可是能照,镜子并无心,而它能照,而且镜子的照就比我们高,它不留一点痕迹,你什么人来,给你反映的真真实实,一点不错,毫厘不爽,只有在空寂之中才有这种作用。这个镜子就是我们很好的一个譬喻。所以这样叫‘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是什么呢?‘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就是‘如这个实际的理体’来表明什么叫做‘寂’。无有音声,无有所住心,应生清净心。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是修一切善法,无住而生心,用这些来表达这个‘寂’。那么在‘寂’不离开‘寂’而能够做一些表示说明,这就叫‘文字般若’。这个‘文字般若’,用我自己语言粗浅的说,也就是说是从‘实相般若’中所流出来的,‘实相’就是咱们‘观照般若’的本体、‘文字般若’的本体。这三个是互相联系的。



那么‘观照’是观照什么呢?‘观照’也就是照实相、照文字。那你观照什么?也就是照‘实相般若’、照‘文字般若’去。那‘文字’是干嘛的呢?‘文字’是表达‘实相’的,表达如何‘观照’的。说这三个般若,一也就是三,三也就是一。因此我们读经,我们思维,这里能起很大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为什么说你早上拿多少生命布施,中午拿多少生命布施,晚上又拿多少生命布施,这么布施多少千年万年,还不如对《金刚经》的道理你能相信、你能不违反,而没有信这《金刚经》的福气大呢?就是因为这个‘文字般若’,它也即是表达了‘观照般若’、表达了‘实相般若’。你只要读‘这就是月亮’这句话,就认为‘这就是月亮’这句话就是‘实相’!这么你只要这样去执著,那么你所积的福就胜过拿多少生命去布施所得来的福。这个道理就在这!



关于般若的妙用,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举六祖慧能的一个事。上次我们讲过六祖的水平,他得了衣钵。他只是听人念过半部《金刚经》。他给一个小饭店送水,有个客人念经,他旁边听了,就大悟,这就是他的全部理论基础。他的修行经过就是这样。到了黄梅去,他劳动,最后做了个偈子,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又是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小段,他大彻大悟,于是得了衣钵。这是六祖,因此禅宗才‘一花五叶’。



现在外国人非常重视咱们中国的禅宗,他们把佛学归为是印度的,这是应当的,确是印度的!对于中国的学问,外国人最重视的、在世界上最推崇的就是禅宗和老子。老子是中国的。这禅宗在中国是大放光明,所以他们把禅宗归为中国,其实也还是印度的,也还是达摩祖师传来的。他们之所以没有把禅宗归到印度,是因为印度没有这么发扬光大。只是到中国才‘一花五叶’,流出这么多公案。所以他们把这禅宗列为中国的。六祖就是这么一个水平,他得衣钵之后,有多少人在六祖这开悟啊!我们底下就举他的一则公案:



这个人叫法达,从七岁就出家,他一辈子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法华经》。《法华经》很厚的,有七卷,他念了三千遍。那么六祖就问他:‘你念《法华经》,法华是以什么为宗呢?’同样的,我们讲《阿弥陀经》,一部《净土资粮》就讲了《阿弥陀经》的‘宗’。《阿弥陀经》的‘宗’就是‘信、愿、持名’。可见这个‘宗’很重要,我们要研究什么经,先要知道这个经的‘宗’是什么。这个念《法华经》的人来,六祖就问他:‘你念法华以什么为宗呢?’他就回答说:‘弟子根器很愚、很钝,从来我就是按著经文念,我不知道什么叫宗。’(有些修行人,能做到这样还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了。)那么六祖就说:‘我是不认识字的’(一个比丘尼也曾请教六祖《涅槃经》,他也说:‘好,你问吧,你念念给我听,我不识字’,那比丘尼说:‘你不识字怎么讲’,六祖当时说:‘字我是不识,道理你只管问’,所以证悟佛道可不是什么搞学问的事,有学问更好,没学问一样。六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些人一有点学问就以为,我这个比别人强,其实不见得。你有学问,很容易生所知障)。‘你把经念念,我可以给你讲’,于是法达就高声念,念到〈方便品〉时,六祖说了:‘好,不用念了’,他就给法达讲这个经是‘以因缘出世为宗’。佛为何因缘而出现于世?佛为什么到世间来?也就是说:佛出世是因为一个大事因缘,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事,是一个大事、大因缘。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成佛了,给我们说法四十九年,最后给我们说《法华经》,说明一个大事因缘。什么大事因缘呢?就是开佛的知见。就是把佛的所知、佛的所见让众生都知道。所以这个《法华经》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个法达念了三千遍,他还始终不知道什么叫‘宗’。他还没有念完,六祖就给他开示了,而且开示得非常好:’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空,于空离相,即是内外不迷。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



在世间的,教外的人容易迷于著有相,执迷于世间种种身色、货利的繁荣相;教内的人则迷于著空。我要空,放下一切。其实不用空呀!见色闻声你只管见色闻声好了,离相就完了吗!用不著你空,用不著你躲著。那么于相就要离相,于空就要离空,所以‘空异空’。如果你要死守著一个空,那这就叫做‘转到阴山背后’,是很可怕的事!只有‘于相离空,于空离相’才可以‘内外不迷’。‘悟此法’你对于这个能够悟入,‘一念心开’,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我们这个念佛跟禅宗是一回事,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也就是从这里头‘悟入心开’的。咱们净土宗念佛就是要像母亲想孩子或孩子想母亲那样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只有这样你才会‘自得心开’。你一旦‘一念心开’,就是开了佛的知见了。有的人会说:‘《法华经》也讲了佛的知见,这是佛的事,我们没有份’。说这话可就错了,你这么去理解就是谤经毁佛。有的说:‘我怎么能谤法呢?’其实有的人是整天在谤法,你这么认识本身就是谤经毁佛。六祖都是佛了,他已经是佛知见了,他要开佛知见,悟佛知见,示佛知见使大家入佛知见。示佛知见干什么呢?就是给我们听的,让咱们自己要信佛知见。那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也就是直指人心。这跟净土宗《观经》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一致。你作佛是谁在作佛?是心在作佛!这个作佛的心就是佛。



‘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不二,故云开佛知见。’所以,一切众生是因为自己障蔽了光明,贪爱尘境而受到外缘内扰的。外头有种种缘,心里头自己干扰著自己,甘受驱驰,就这么整天跑来跑去。所以,世尊才从三昧境界中出来,种种苦口劝勉大家:不要向外求,你本来跟佛无二。你要是真正能够信受了,你就开了佛的知见了。‘吾示劝一切世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这个‘吾’就是六祖,他也劝一切世人,如若把佛的知见都推到佛那边去,于自己无关,这样学佛那至少得‘三大阿僧祗劫’。其实‘刹那即成佛’!这话是大圆满的话,密宗叫‘大圆满刹那即成佛’。六祖接著又说:‘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惨躏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口上说的都很好,好话说尽,但心中却很恶,坏事做尽,心里想的却都是坏事。轻视别人,害己夺物……种处的干扰,使得一切都不安宁。为什么这么做?就因为你是众生之见而不是佛知见。所以昨天我还跟别人讲:我们修行,就是把我们众生的知见换成佛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佛已经在《法华经》上把道理都说了,对于我们来说,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马上放弃自己的众生之见,变成佛的知见,这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



这是通过《金刚经》谈到三种般若的关系及般若所起的功用,六祖就是我们最好的一个事例。现在有的人,他就是不大相信,这六祖是中国历史事实,这不是咱们随便捏造的,非得捏造出个六祖来不可。其实唐朝就有,多少论著都记载了,这是事实啊!



我们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就要谈到我们的净土法门。代表禅宗的《金刚经》讲般若有三种,而净土法门讲念佛,也有四种念佛。四种念佛是:第一种大家都知道了——‘持名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二种叫‘观像念佛’,我供一尊像,我整天看这个像,观了这个像心里也就想著佛,这个叫观像念佛。第三种是‘观想念佛’,就是在《观经》里边讲的十六观:先观这个太阳,然后观水,观地……一步步观。但是这个《观经》的观想念佛方法很难。真正要做到《观经》的观,那就要观一朵莲花有八万四千个花瓣,你想一朵莲花都这么难!我的能力有限,要观一朵莲花,顶多也只能观一百花瓣,就是观这一百个瓣我也还是很困难的。你们也许比我水平高,能观得到更多,但我想真要观八万四千瓣,诸位恐怕还办不到吧!一朵莲花八万四千瓣,这就很难观了。一瓣莲花还要观八万四千脉,莲花却有一条条纹,每一个瓣上有八万四千条脉,每一个脉要放八万四千种光……这就超乎咱们众生观的能力了。所以《观经》就开了第十三观,叫‘略观’。观丈六或八尺的佛像,是略像。因为这像有多少多少万万里高,是报身像,咱们凡夫见不著,做不到那么微妙地观,基于根本连一个汗毛也看不清,既使上了白塔,你观到了一个圆圈,三四里这么个半径为一个圆圈,再远你瞧不见了。所以这样的眼力看佛的像,一根汗毛也看不见的,怎么能看见佛有多大呢。那都是佛的报身,凡夫没份,甚至阿罗汉也无份,只有地上的菩萨才能见。所以只能‘略观’,‘略观’就是观佛有丈六八尺。但是这么观也有难度,比如你要观这个白毫光相,白毫光相是八轮中空,右绕几匝,然后下垂于地,很不容易观的。



第四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修行的方法,说到究竟处其实是一样,禅宗谈到般若,有三种般若,最后般若是‘实相般若’。而念佛法门的念佛也有四种念佛。第四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也就是‘念实相’。念念入于实相,凡夫更无份了。虽然法门分了二种,但到了最高究竟的境界其实都是一回事。当然还不仅仅就是一回事,因为净土法门之方便中最方便之处就在于,可以使咱们凡夫甚至下愚的凡夫,也可以通过念佛,而不知不觉的符合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实相般若’。在不知不觉的持名念佛过程中,相契了‘实相念佛’,念佛法门最微妙的地方就在这!最方便之处也在这!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大慈大悲,而且阿弥陀佛是‘大愿之王’,原因也就在这。



许多经典、许多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好的。但是尤其是到了末法时代,末法的众生要依仗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之外的其他方法去解决问题,那就太困难了!正如《观经》中释迦牟尼佛也说的: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成万成亿的人去修行,很少有一个人能得道,释迦牟尼佛早说过了。那些法不是不行,可那是在佛世界,比如药师佛世界或其他种种佛世界,那些大菩萨们修行都可以得度,那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水平高的太多了!而我们这些末法的众生如果也依他们的法子去修,那是亿万人去修,很少有一个人能成功。我们现在只有通过念佛才可得度。所以,我们所有的一切人都要懂得这‘实相念佛’的般若道理!我们要用这个‘念佛’法去求生净土。以这个为归宿,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必定可以往生。



‘持名念佛’分二种念法:一种叫‘事持’;一种叫‘理持’。得到‘一心’之后,一种叫‘事一心’,一种叫‘理一心’。这也是我们应当知道的。那么什么叫‘事持’呢?‘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蕅益大师语)‘事持’就是在事相上,你在那儿持念、持名。这个‘事持’同样是极其殊胜、相当宝贵的。我们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但是如果你不能够深深的了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对于这个殊胜的般若,你就不能有很真实的理解。就像有的人所说的:‘我也就是这样念念罢了’,尽管于文字他也能讲,就觉得自己是理解了,就像考卷子似的,其实并没有成为他自己的智见。得真正的成为自己的智见才成。要真正相信承认了,成为自己的见地,那才算是了达了。如果听了某个法师讲经,自己按著他所讲的能复述地讲一遍,那只是鹦鹉学舌,不能算有了见地,了达了佛法。但是不了达不要紧,你只要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就成,你决志愿求生,死心踏地,不贪恋这个世界,愿意尽一切努力,争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可以成功!这一点很要紧!关键在于你愿意不愿意!如果表面上我也愿意,但实际上三心二意的话,那么来了一点别的事,他就把这个‘愿意求往生净土’给忘记了,就会被眼前的事所转,也就不能成功了。



所以,要真正下决心发愿求生。‘如子忆母,无时暂忘’。你会这句佛号,就像儿子思念母亲那样,无时无刻不忘地念,没有什么时候把这句佛号忘了,这才叫‘持’。所谓‘持名’,我们要注意,并不是说我这一天念一千佛号或念上三千五千的就算是‘持名’了。真正的‘事持’,就是在你时时都能想著你所修的这个法门,想著你所持的名号。但是,我们大家往往智慧不够,没有了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般若深义。



再高水准就是‘理持’。‘理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正如天台宗所讲的‘心具心造’。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本心所具有的。阿弥陀佛也是我本心所具有的,这叫‘心具’。不在我心之外,我心里本来具有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造的!从前的耶稣教讲上帝造万物。我就问:‘谁造上帝呀?’这么讲本身就说明了不平等啊!只许上帝造咱们,咱们不能造上帝?你要跟信者讲‘我造上帝!’他会认为你很不恭敬。而佛教是平等的。这个佛就是我心造的!所以‘十法界’就是从我们一念心中所流现出来的。这是难信之法呀!有人会说:‘你这么讲太我慢了吧!’其实他不知道,他只是重视了‘佛’,而没有重视‘心’。寺院一进山门就是那个大家称为的‘弥勒佛’,其实这么称是错误的,称为‘弥勒菩萨’还可以。那个造像实际上是唐朝的布袋和尚,大家说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有一个偈子告诉我们什么是‘佛’:‘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这三个‘心’字是佛,十方世界最灵敏的东西了。虽然你有多少神通妙用纵横自在,但这些事情可怜得很,还算不了什么,一切一切世间、出世间没有一样能比我们自心更真实的。



所以,我们要开佛知见,就是让大家明白‘自心’,我们念佛还是念的‘自心’。夏老师的《净修捷要》,我不是跟大家汇报了一遍了吗,其中讲了这个念佛法门,讲的十分透。‘《无量寿经》是我本觉’。‘阿弥陀佛’可以翻成‘无量光无量寿’。本来可以翻成无量的名子: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的无量……可以翻无穷的名子。但一个‘光’一个‘寿’就统摄了一切。光就遍满虚空,寿就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不可穷尽了。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是谁呀?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我们人人所有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我们发起了愿心来念佛,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无量寿佛’时,这才叫‘始觉’,即开始的觉悟。这个‘始觉’必须得合乎‘本觉’才叫‘觉悟’。怎么合乎‘本觉’呢?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是谁呀?念的就是自己的本觉吗!‘始觉’要‘念阿弥陀佛’,所念的这个佛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这个‘始觉’跟这个‘本觉’自然不就合起来了!不是念的别的。这叫‘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必然觉悟的!‘暂尔相违,便堕无明’。你不念了,不念了整个就又堕到‘无明’里去了。所以,所谓‘理持’就是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之所本具,是我心之所造、所显现。就拿自心所具所造佛,这一句法名为系心之净土。我的心就住于这一句上。而这一句住既然是‘觉悟’,就离开了‘四句’,离开了‘百非’。而这个心也就不断灭了!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令无暂忘矣’,没有一会把这句佛号忘掉。能做到这一点,是我们修行人的一个关键问题!



大家也信佛了,也念佛了,这个怎么样?能不能成功呢?能不能就像上次我给大家看的那个照片,那位八十多岁老修行,女居士那样,一天念八万佛号,念到无念而念?八三年冬天老人跟孙媳说:‘你不要给我送饭了,我见佛了,我就要往生了。’于是她就不吃饭了。不吃饭还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是她单腿盘坐昼夜念佛不断,又念了八天八夜,所以她说见佛见光。有人还否定这件事,不相信,说她见佛见光,是她自己在吹。这么认为可以,也有理由这么说,做为众生可以这么说,说她临终时神经错乱,她看的幻境。但是有个事实你不能否认,那就是一个老太太八天不吃饭,八天八夜念佛。反对的人做得到吗?你拿一天来试试?拿一天不吃饭,并且不住声的念,恐怕半天的功夫也做不到吧!甚至三个小时都也做不到。他就是念不了!所以老太太的行为是事实,只这个事实就够了。在最后一天,老太太跟她的儿孙说:‘佛这个白毫之相,特别的殊胜,没有法比喻!’她在这之前就见佛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她知道自己要往生了,就不叫孙媳妇送饭了。到了往生这一天,她再一次说:西方三圣来接了。所以临终佛来加被、来接引,这样的事例八三年就出现在福建了。我看过老太太临终时的照片,还是死后合掌很恭敬虔诚的样子,不是一般人的形象。死后又坐了七天,我看不是坐不住了,倒是街道居委会不答应了。街道要考虑再坐下去是不是不符合公共卫生了,因为一般人死后放两三天都不行,那就不要说死七天还不烧的,肯定有人会来管的。老太太烧的时候,大家都闻著奇异的香味,并烧出了三十多颗坚固子,也就一般俗称的‘舍利’。因为‘舍利’只有佛的可以称为‘舍利’。所以佛以下的人再烧出来的叫‘坚固子’。烧出三十多颗坚固子,这都是事实!坚固子摆在那,有这个东西在,这是‘唯物’的见证吗!那个所谓的坚固子,拿锤子砸都砸不破,所以称为‘坚固子’。



老太太为什么能往生?主要是她做到了不忘!她时刻不忘念佛。我们念佛应当是到一个什么程度才成呢?我们既然都在世间,总有些事情要做,但是我们应当怎样不忘念佛呢?打了一个譬喻,就像母鸡孵蛋一样,它不能离开这个蛋去找食,而把这个蛋忘了。在外边找食不回来了,就会让鸡蛋冷了,鸡蛋要一冷了就孵不出小鸡了。所以,我们就要注意这个不断暖气的道理。现实生活的事情未了,还要有很多事做,这就念不成佛了。但这个时候就要像母鸡出去找食一样,一旦回来后就又马上想到这个蛋,我还得焐,不能让暖气断了。你这样去念佛就行!关键就怕你留恋忘返,忘了不知哪去了,你再回来,再焐也不管用了。所以,蕅益大师说的很好:‘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佛,皆理一心。’不管你是事持到理持,你要能够把见惑、思惑都先断尽了才成。所以念佛到了这一步就很高了,但只要你‘不断暖气’,那必定得受用。这一点是多少事实经验证明了的,自己的、别人的,多少的事实证明了不是一句空话。要实践才能真正达到‘事一心’。之后自然而然地见惑、思惑就尽了。见惑思惑断尽了这就叫‘事一心’。不管是事持还是理持,你都能够开悟了,这叫做‘理一心’。这话说起来很深!不要想象地认为:要达到‘理一心’的一定得理持,事持只能‘事一心’,理持才能‘理一心’。那可不一定!事持和理持都可能先达到‘事一心’。事持的人也能够‘明心见性’,也能够达到‘理一心’。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念佛法门所具有的最方便之处!这其中有暗合道妙的道理。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花了五劫的时间才想出这‘四十八大愿’、想出这个极微妙的法门。这个法门‘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潜通佛智就是与佛智相通,暗暗地合乎道妙,巧入无生就是得无生法,证‘无生法忍’。正所谓‘花开见佛悟无生’。有人就是不能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其实能真正事念的人,一样可以达到‘理一心’。为什么?因为事念照样可以暗合道妙!持名念佛的人,通过念佛不知不觉中也就能达到‘实相念佛’,令得自己万缘放下什么都不想了,就是一句佛号,明明朗朗现前,无住而又生心,这是极殊胜的‘实相般若’,能在暗中就通了就合了。所以这个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就在于此。



同样的道理,密法中的持咒,也要发大菩提心持咒才成。要知道,净土宗就是密教的显说!二者是相通的。也就是说:般若有三个般若,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而念佛也有四种念佛,我们是‘持名念佛’,通过‘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在你持名之中不知不觉就暗合了‘实相念佛’。因此我们要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老实念佛,‘如子忆母,如母忆子’,一会也不忘,同样也可以‘明心见性’,这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的。蕅益大师的话与大势至菩萨的话完全相合。



有的人往往自己喜谈高妙,其实他并不知道,他所谓的高妙反而是走了弯路。所以有的时候反而不如我刚才说的那位老修行人。她虽然不识字,但通过念佛她至少是达到‘事一心’,不达到‘事一心’是做不到的。因为咱们凡夫的这个肉体,你怎么使横劲,多少天不吃饭,多少天念佛不断,困也把你困死了,饿也把你饿坏了。所以只有到达了‘事一心’之后,那才能有所突破!这是我们最近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把《要解》里头现成的话汇集成了一幅对联,这个上联是‘从事持达理持’



就从这个‘事持’,也就是刚才所讲的‘事持’,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我就这么如子忆母一样,真正下决心求往生,就这么念,老这么念,老这么念,不忘,一会儿也不忘,这就是‘事持’。‘事持’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达到‘理持’,那也就趋向于‘实相念佛’,或者完全‘实相念佛’了。当然这就要看个人情况而定了。这是蕅益大师的话。这个净土法门之妙,就在于‘从事持达理持’。有的人说:‘我智慧不高,这个道理我还不十分懂’,但你只要跟蕅益大师的话相合,即‘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对于这世间我不贪恋,我就决心要求生净土,去度众生,将来‘花开见佛’。你就这么老实地念就成!



蕅益大师是明朝人,他跟唐朝道绰大师的话也是一致的:念佛人不要一上来就求离相,所谓‘离相’,大家做不到!又要离相、又要不著相、又想什么金刚智慧……你这个头绪太多了,其实但能一向专致,就住于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住于阿弥陀佛这个像上,住这个像而专心致至去念佛,那你决定能往生。道绰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跟蕅益大师的话是一致的。所以,念佛的妙又妙在什么呢?它不要求你离相,就这么念就可以了!念念之中,他自然而然暗合妙道。所以巧妙就在这!方便就在这!阿弥陀佛的大智慧大慈悲也就在这!谁都可以这样下手。不比别的法门,非要你得悟道了之后才能修。而这个法门你不悟也能修。因为能悟道的人太少了!你不悟能修,所以大家都能使得上。佛要度众生,就必须给个方法,让大家能用,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是给一个方法,就像咱们一群人都得了癌症,但这个病不用发愁,美国有一个医院,你去了那保准治好。但是,对于咱们来讲没用!因为咱们到美国去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又要有美金、又要考虑是不是能接收你……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有方法而你又没法使也不成!如果方便到街道上就有一个大夫,现成的药方,他就能给你治。你就吃,吃了准好。这下子咱们都能方便受用了。所以佛尽管开了八万四千法门,他其中也开了最方便的法,使末法众生受益,这个法门就是净土念佛法门。



第四讲



今天是第四讲,我们从另一部经谈起,这部经很重要,但是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这部经的经题就是:《大方等如来藏经》。这部经最早翻译于南北朝之前的东晋时期。是由北天竺,也就是印度的三藏法师佛陀拔陀罗翻译的。到了唐代,由密宗大德不空金刚阿阇黎又翻译了一次。他译成的经名就是《大方广如来藏经》。其中‘大方等’与‘大方广’是一个名词两种翻译。



‘方等’这个词大家应当是很熟悉的。例如,佛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方’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方正;‘等’就是平等。等到‘方等’时佛就说大乘法了,并且‘谈偏斥小’,就是呵斥偏、小的小乘,称小乘为‘焦芽败种’,是长黑了的芽、腐败了的种子。因为小乘人不能生起大菩萨心,故而佛就呵斥他们而反过来‘赞大褒圆’,赞叹大乘、褒扬圆法。所以,‘方等’代表著大乘佛法,而小乘中没有‘方等’。所谓‘大方等’是指方等法中最为殊胜、最为稀有、最无上的法。‘大方等’的经题就是这个含义。



至于‘大方广’呢,是一个名词,也就是甚深广大之法来教导众生。其中最殊胜称为‘大’。我们也知道《华严经》的经题上面也有这三个字,所以由此可见,这部经与《华严经》是同宗旨的。



‘如来藏’在《大乘起信论》中讲的特别多!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呢?众生烦恼之中就包含‘如来法身’的功德。这是最不可思议的!是最难的法!在《大乘起信论》中,马鸣菩萨就是为了大家对此有信,所以才造了这部论。众生的情见对此很难相信呀!现在信小乘法的人很多!信大乘法的人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和日本。因为大乘法很难让人信。其实,在你的烦恼之中,就有‘如来法身’的功德!所谓‘藏’者,是‘藏(cang)’之意。即藏在里头。每个众生的本心里头,都包括‘如来藏’的智慧功德。在这一部经中,佛就直接地说明了众生的‘如来藏’,以种种的善巧方便为我们打了不少的譬喻,由此可以使我们明白:无论是《金刚经》还是《无量寿经》乃至净土法门,之所以殊胜,就是因为佛所演说的,都是以这个‘如来藏’(这部经)为根本的。



今天我们不是讲解这部经,而是侧要地向大家来做个汇报,做些贡献。下面所涉及的一段经文是很多古大德都引证过的。当时这个法会,是为众菩萨们说的,‘大比丘众百千人俱’。注意!这部经没有具体说讲有几个人参加法会,而只有《金刚经》里讲是千二百五十人。至于参加会者有多少人?中间有谁?名子叫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以‘大比丘’这几个字就全概括了,这说明对于这部经,‘声闻乘’不是当机者,当机者是什么人呢?是‘菩萨摩诃萨’。所谓‘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这些位菩萨,众生哪怕只要听一听他们的名子,你都可以在天道上得不退转。这样的菩萨有多少呢?有六十亿恒河沙那么多。一个恒河里的沙子多得不清,更何况有六十亿个恒河那么多,可见有那么多得数不清的菩萨。这些菩萨的功德都是极其殊胜的。只要听到过他们的名子,你无上道都不退转。其中有我们熟知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虽有那么多的菩萨,但阿罗汉却一个也没列席!所以我们说,今天咱们大家在一块能闻到此经,已经不是小缘了!



关于在这个法会上,如来现出极殊胜的瑞相,经文上讲了,我们在此不多说了。下文是菩萨请问于佛,然后佛就做答复。这其中有四位大菩萨是最突出的:金刚慧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四大菩萨在久劫以前,在‘常放光明王如来(佛)’说法的时候,那时无量的闻到法的人都已成佛了,但还有四大菩萨为救度众生而没有成佛,就是这四大菩萨:金刚慧、文殊、观世音、大势至。这时金刚慧菩萨又来问法,其实释迦佛就是后来闻到这个法而成佛的。‘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经名如来藏,将欲演说故现瑞相,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对大乘说的法,对菩萨说的法,我们应当极其殷重地来听授如来的开示。他说有一个‘方等’经,名叫‘如来藏’,将要演说给大家所,所以现出瑞相:有种种的花、种种的化佛、种种的放大光。目的是要让大家都能认真地听、认真地思悟。接下来就是经文:‘如是善男子,我从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疑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佛有‘五眼’,这在《金刚经》中讲过,只有佛眼才能见,其他一切都不能呀!见什么呢?能见众生的贪。‘贪欲’就是贪;‘恚’就是嗔恨;‘痴’就是愚痴。此为‘三毒’,存在于种种烦恼之中。而这种种的烦恼之中,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目、如来的身,在那结成‘跏趺坐’俨然而不动。这些个烦恼却与他无关!所以称之为‘如来藏’。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俱足如我无异。’这一段话给我们做了极大的说明,这是佛眼所见,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而悟道,悟的也就是这回事。所以一代世尊的教化就是这一件事,也就是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给我们开示佛的知见。什么是佛的知见呢?‘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跟以上经文所讲的意思一致!‘唯有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问题就出在这了!你出了个妄想、有了执著,因此你才不能现证!那么‘一切众生虽在诸趣’,其中‘诸趣’是指‘六趣’,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六趣’之中,虽然是在‘地狱、饿鬼、畜牲’这三恶趣中,但仍然于你的烦恼中有‘如来藏’存在,你的那个‘如来藏’是常无染污的!种种烦恼染污在缠的众生,你的‘如来藏’并没有染污,是‘德相俱足’的,而且是‘如我无异’,与我释迦牟尼现在三觉圆满成就的佛一样,这个‘德相’是没有分别的!所以佛为我们说‘大方等’,就是大平等法。正如《华严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这个大平等法是佛在这一段经文中开示的主要内容。



下面,世尊非常慈悲,给我们打了种种的譬喻,以说法让众生知道这个道理:



‘譬如淳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时有一个巧智方便,先取彼蜂乃取其蜜,随意食用惠及远近。’树上有许多蜜,但有许多蜂围著,你要吃蜜,蜂就要蜇你,这该怎么办呢?你得要先把蜂去掉才可以取蜜。蜜是现成的,你得的就是这个吗!这里‘蜜’譬喻的是‘如来藏’;‘蜂’代表的是‘烦恼’。你是要除了烦恼,这个‘如来藏’、一切功德、一切受用都是现成的。这个譬喻如同《圆觉经》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一样的。许多人对于这个‘本来成佛’的这个‘成’字极为不信呀!甚至连古大德也有信不及的。如果说‘本来是佛’还可以,而说‘本来成佛’这话可不敢相信。所以我们在这部经中再选几个譬喻,以此证明佛所说的这个话没错!



因为佛在说《圆觉经》时说的这句‘本来成佛’,是佛的本意!不是哪个翻译的人给翻译错了!上面的那个譬喻不是讲了吗,‘蜜’是已经有了的,不是蜂还要采花,而是因为蜂围在那才使你没法吃那个蜜。众生本来有‘如来自性’、就有‘如来藏’,如来的德相与释迦牟尼佛的一样!但你的烦恼就像许多蜇人的蜜蜂一样,所以才不能受用他,这是一个比喻。下面的比喻就更妙了:‘譬如粳粮未离皮糠,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这是说,吃饭的人,他们饭上还带著稻子壳,不管是掏米的人还是吃饭的人,只要见了带壳的米粒,一定是带著米一起扔了。给国王做的御用饭与咱们吃的饭都一样。这也是个比喻,那壳子里的米就是‘如来藏’;种种的烦恼就是那稻米壳。你只要把壳子去掉就可以给国王吃了,没必要偏得连壳带米一起扔掉呀!



以上两譬喻说的就是这个‘成’。就是多了点‘皮’罢了,我们要是有去皮、去壳的机器,倒进去皮壳就会脱了,也就成了好东西了。所以,我们学佛,特别是有学问的人,越是知识份子,学起佛来越是变成所知障、理障!不能如实领受佛法的真意,往往是按照研究学问那样去研究佛学,所得恰恰是相反的东西。‘为学日增’,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搞学问嘛!你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增长,学问要是越学越不会了,比如本来会高等数学,越多就越只会加减乘除了,那不就是白学了吗!所以,为学当然是越学越增长。‘为道日减’,有很多人肯读书、肯读经,但是他就不知道这读经的要旨是‘日减’。减什么呢?正如刚才所说的,你要把壳去掉!而没有什么可增的!就像淘米一样,你只要把米壳去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加什么了,也没有什么可加的。下面的经文中许多譬喻都是在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只是要去东西,而不是要得东西。就拿有些人来说吧,总是想得点神通、得点什么定、得点什么奇异功能……对于奇异功能,我曾在一次佛学会上讲过:‘这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有个人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因为他在这大讲什么奇异功能。其实,你真的把你的‘壳’去了之后,如来的智慧德相完全是本有的!



‘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知。’这第三个譬喻,是以真金为喻。真金你把它掉到胙昀地方,多少年也没有人能知道。这个金子怎么样呢?这个金子不坏呀!金子掉到粪坑里,多少年后,你把它拿出来洗干净,金子还是金子,从来没被染污!这就是譬喻:这些脏东西、粪便就是我们的烦恼;其金就是我们的‘如来本性’。所以,有人一听说,说我自己本来是佛?那不就骄傲自大了吗!对此有两点可以把这种错解打破!头一点,不是说了吗,虽然是金子,但这金子是掉进粪坑里的金子,如果不清洗,那连用手接都不敢接的,所以这个金子不比首饰店里的那个金子,就这一点,我们当然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因为虽是金子但还是带粪的。再有一点,你也是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一切众生都是这样,你也是,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所以也不值得骄傲!这是大平等法——全是金子。



‘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无语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譬如咱们造佛像,有个模子,把金子烧红成水后倒入模子,要造一个真金的佛像,当然最好宝贵,可是等你把成水的金子倒入模子后,只有等到冷却后佛像才能造成功。这时候你还看不到佛像,因为祖模子包著呢!所以,只有你必须把模子去了后才能见到佛像。金色光明、种种庄严相好也就显现出来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就说:‘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如来看一切众生,不光是咱们人,还有苍蝇、蚊子、蚂蚁……乃至地狱中的众生,一切都是众生。)佛藏在身,(都有佛藏在里头。)诸相具足,(如来一切相,不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言的,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释迦牟尼佛在尼泊尔出生后,示现给众生的相,实际上菩萨看到的是无量的相、无量的好。这是很难形容的。而这个无量的相好,咱们众生身体里头本身都是具足的!)如是观已,(还么看了之后怎么样呢?)广为显说,(佛就广泛地普遍地跟大家显示这个道理,说了干什么呢?让大家)得息清凉。(让他的心得到休息,得到清凉。)



以‘金刚慧’这种智慧来认识自己,也就是在我们贪、嗔、痴之中、烦恼之中、勃然大怒之时,种种的愚痴之中,而如来却是常照放光转大珐輪的!对此,禅宗祖师就悟到了这一点,比如德山禅师,临终大病,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嗳呦!嗳呦!’病痛得叫个不停。于是有徒弟问了:‘和尚疼吗?’回答是:‘有个不疼的’。他这个肉身还是疼,但他却答有个东西不疼。徒弟就又问了:‘那个不疼昀东西,他还来看老和尚吗?’德山就又回答:‘老僧看他有份!’。我看他还有份。这就是禅宗的大祖师的一宗公案。如来观一切众生都有疼!大彻大悟的德山禅师,他临命终也在病疼之中,但他还知道有个不疼的,这就是‘金刚智慧’,这个‘金刚慧’能摧破烦恼。(金刚智慧不同于其他外道的智慧。有的人学著佛还总不放心,还想找谁学点气功,或看些外道的书,不是看点这,就是看点那。他根本不知道,这样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只有金刚智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这一部经以金刚慧菩萨为当机,是经中的主角,就像经中佛所打的这些譬喻。)开净佛身如出金像。(佛的智慧就打开了,就好像把模子里的金像打开了,金像也就做成功了。所以,事情也就容易多了,就如同有人所讲的“只要去东西”。释迦成佛了,我们这些佛也成佛了。)



有一位佛学院的学生,他曾经对我说:‘我体会这个“佛性”,就是有这个“性”,而不见得人人都具有佛的智慧。’要是按他这么一说,当然也就好讲了,大家也就容易懂了,他就没有什么怀疑了。但是他却没注意到释迦牟尼佛成佛时曾说过的那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现在你如果认为凡夫只有佛性而没有智慧(佛),那不就如同在与释迦牟尼佛抬扛吗!这说明什么?说明难信呀!虽然佛学院毕业了,但他还不懂这个道理,而做自我发挥呢。这都说明这个法是难信之法呀!虽然难信,但你信了,你就有这个智慧!



对于顿法,许多人只能信渐法,而不能信顿法!因为他的根器只能信渐法,顿法他不能承认。你把模子一去,佛就出来了,这就是顿法!现在有些修禅宗的人,也不相信顿法,他还在那整天地打坐,只是第五度的禅,而不能相信顿悟。所以,盛教之衰就表现在这呀!



底下,我们讲持这部经的功德。‘若持此经者,当礼如世尊。若得此经者,是名佛法主。则为世间护,诸佛之所叹。若有持是经,是人名法王。是为世间眼,应赞如世尊。’(经文)‘若持此经者,当礼如世尊。’(我们对于这部经的礼敬,就当跟礼敬佛一样。)‘若得此经者,是名佛法主。’(得到这部的人,如能真懂,那么他于佛法就不是门外人了,不但是门内人,而且这是佛法的主人了!)‘则为世间护,诸佛之所叹。’(一切世间、天人、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护持于他。十六诸佛也都给予赞叹。)‘若有持是经,是人名法王。’(如若有人能够持这部经,他就是“法王”了。这个“法王”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的这个“法王”)。‘是为世间眼,应赞如世尊。’(他就是这个世间的正眼,我们对他的赞叹应该像赞叹世尊一样。)



今天我们讲这部经,并不是让大家连《金刚经》、《阿弥陀经》都不念了,而去精进念此经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们要通过这部经中的几个譬喻,以及如来开示,使得我们把金刚智慧带到我们天天所念的《金刚经》、《阿弥陀经》乃至一句佛号中去,这就是‘持是经’。如此,你就是‘法王’,你就会被一切世间所护念,一切佛所赞叹。这也就是我们的目的!这部经,前面也谈到了,不空三藏法师也曾翻译过,叫做《大方广如来藏经》。如若能够得到,有此因缘应该读一读!他为什么要再翻译一遍呢?不空阿阇黎翻这部经,说明他是密宗,中国的密宗称为‘唐密’。密宗在唐代盛世一时。日本的密宗,现在日本高野山还有,这很盛!当年就是从唐朝学去的。在中国没能流传至今,而在日本却一直流传到现在,这说明此经和密教有著极深的关系!不然不空三藏为什么还要翻译呀!对于密宗,大家存有很大的误解。以为所谓‘密’就是‘秘密’,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窍门。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所谓‘密’是指道理太深了!大家不能领会,即使给你说了之后,你也跟没听一样,因而称为‘密’。密宗的道理就是《大方等如来藏经》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的道理。近如密宗经典《大毗卢遮那成佛经》所说,密宗最根本的五个字可以包括就是‘如实知自心’。就是如那个实际、实相来知道自己的心。通过不空阿阇黎的翻译,就把这个‘心’告诉你了。你的心就是已成佛的心!你的心,所有的功德跟释迦牟尼弗是没有分别的!可是你就是总在那儿贪嗔痴、烦恼炽盛而不能自主。



我们对于‘如实知自心’这样的佛的开示,就应该知道我们每个人现在这个身就是一个模子,在种种的愚痴和烦恼之中,这个‘模子’是很容易去掉的!就像外头那个壳,这个‘模子’里头就有佛。我们知道了这件事,这是一大殊胜的‘因’!如道没有听说过,你就不知道,你就不敢相信!有时还觉得‘我这么想是多么“我慢”呀!’其实,我自心中已成就了佛!有人就不敢这么想呀!而佛就希望你敢于这么想。大家要知道这就是修行的‘因’呀!你要先知道你这个“模子”里头就有佛嘛!这才能有下文,下文是什么呢?就是要去掉这个‘模子’。这就很简单了,你就不用再去买金子,也用不著你再去刻‘模子’,也不必再去烧什么了!都不用了。你只要把‘模子’去掉,打开‘模子’就可以了!这是很现成的事吗!‘模子’也不是整个的,是两片合在一块的,把它掰开就完成了吗!是徒手之劳的!什么是‘正修行’,这就是正修行!你知道了这个‘模子’里就有佛,这就是正知见,有了正知见才能有正修行!而不要去搞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了。很直接了当、很简单的。‘模子’一打开,佛就出来了,也就成就了,证得佛法了!这就是‘如实知自心’。



第一步先知道、先产生正知见,刚掰开一点你就见到了,也就放心了,你努力继续去掰开,第一次见一点,就是‘悟’;整个都掰开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部修行也就圆满了。掰开同时佛成了!这个‘因’与‘果’是同时的。所以‘性修不二’呀!‘性’与‘修’不是两回事呀!‘修’就修在‘性’上;从‘性’上起‘修’。我知道了什么是佛了,就从‘性’上起修,修什么?把‘模子’掰开这佛就出来了。修在‘性’上,就叫做‘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上,这样修就快了!珠子放了光,光就照珠子,直接了当、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现现成成,没有那么多啰嗦,那么多繁琐。所以这就称为‘无上法’、‘顿法’。密宗所讲的就是‘一生成佛’,就是刹那即成佛。密宗的‘无上’就表现在这!‘红教’的特点也就在这!



从道理上懂得了‘如实知自心’,这是彼量的知。真正到了最后,‘佛像’被打开出来了,你是佛了,这是现量的知。有三量:非量、彼量、现量。这个‘知’,是指从彼量的知到现量的知。所以,我们一生参学佛法,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到了这就功德圆满了。密宗的精华就在这,所以不空阿阇黎要翻译这部经,因为它跟密法极其密切。禅宗经典《金刚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佛性’、‘如来藏’,但是从禅宗的公案中,你就明白了。六祖于《金刚经》只听了半部,他就压倒了神秀。所以,渐法和顿法,大家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只抓住一个渐法把它定死了。应该是有渐有顿呀!渐法也是对的,我们也应赞叹,但是你要是因此而排除顿法,那就不合适了!六祖慧能大师就示现在咱们中国,离咱们的年代也只一千多年的唐代,有历史记载的!虽然他的修证超过了神秀,而得了衣钵。但五祖的座下五百人各个都尊敬神秀,有神秀在,当然是他得衣钵。他继承了五祖的法脉,其他人没份的,他的威望就那么高!他还做了四句偈。而慧能呢,因为听了半部《金刚经》而来到寺院,因为只是个居土,还没资格上殿,只是在食堂里劳动,他的本钱就那么点,还只是从别人那听得的半部经,而他也做了四句偈,却被五祖所看重。而神秀呢,能够到皇宫给武则天讲经,被奉为‘国师’,可想而知他是一位什么水平的人。可是偏就是被慧能所压倒,他的四句偈压倒了神秀的四句偈。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却能说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看这四句好不好!这智慧是怎么来的?!



‘人有南北,佛性何分南北。’



‘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为甚再做何物。’



这些话是普通人所能说得出来的吗?咱们普通人难能‘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恐怕是日生烦恼吧!这件事一来就烦恼了;那个事一来就生烦恼了……我们如此,而六祖是‘无住生心’。‘无住生心’就是顿法;无住了就是去了‘壳’了。烦恼就是你的妄想执著,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若离了这‘四相’,能够‘无所住’,他本来的佛,他自然就是了!六祖的话是活泼泼的,既不是断灭也不是死的,而是把‘如来藏’的精神完全显示了出来!当六祖写了此偈之后,五祖就叫他夜里来方丈室,再给他讲《金刚经》,这第二次讲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是六祖便大彻大悟了,也就是见性了,‘壳’完全打开了!于是他说了一句话:‘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大地山河种种一切,乃至‘十法界’都不离开我们自己当人的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六祖完全开悟了!五祖曾说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要知道‘本心’就是‘如来藏’。如果不知道这个,那么你学法无益。学也只种点福田罢了!福享完了,你也就完了,所以五祖说‘学法无益’。‘若识自心,明白本性,’那么怎么样呢?‘是名大丈夫、人天师、佛。’这就是顿法,如果你不识,就学法无益!识了之后,你就是大丈夫、人天师、佛。以上所讲说明了,我们通过学习《金刚经》要‘明自本心’;要知道这个‘模子’中就有佛;打开‘模子’就见了佛。在咱们这个世界上,六祖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对于我们来讲,这个‘无住生心’,不是一般人境界所能达到的!在‘别教’而言,天台宗分为:藏、通、别、圆四种判教。



‘藏教’:就是经、律、论三藏,全称‘三藏教’。要知道‘藏教’属于小乘,(即为三乘人等分别说生灭之“四谛”法,以析空观同断思惑,令入“无余涅槃”)。



‘通教’:指般若类经典义通大小乘而不定,有的道理深,有的道理浅。



‘别教’:专属于大乘,(即专为大菩萨所说无量“四谛”令证“但中”之理。)



‘圆教’:就是无上圆满之教。



在‘别教’里立‘三贤十地’之位,但这‘三贤’都不能做到‘无住生心’。‘三贤’就是指修行大乘的三个阶位,即:十住(十地)、十行、十回向。其中,‘十地’中的每一‘地’又分出来四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别教分菩萨修行为四十二个阶位。别教的‘地前三贤’,只能做到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生心的时候就不能无住。心须到了‘初地’菩萨以上,才能实际做到‘无住生心’这句话。六祖是特殊根器的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们听了以后,只能帮助我们起到熏习的作用,得到无上的启发。



那么,我们当前众生到底该怎么办呢?



笫一个,首先‘知有’。虽然《金刚经》是破空论,教我们离相,讲什么是无相、无为,但很容易使人错体会到一个‘空无’上去,而偏空了!偏于空,就促二乘,是阿罗汉所证的‘偏真’。实际应该是‘中道’而不落两边。因此,我们读了《金刚经》,又举了六祖的例子,又通过《如来藏经》,而要珍惜‘知有’呀!知道我们本心之中有‘如来藏’。所以禅宗最强调这个‘知有’!必须‘知有’始能知道我们有‘如来藏’、我们有‘佛性’。对于这个‘知有’,我这里再打两个比方,一个比方举的是古大德,另一个比方举大家所接近的许学为例。



梁武帝执政的时候,有个大菩萨叫傅大士,现的是居士身。一次,梁武帝请他讲《金刚经》,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上了座便把戒尺一挥,然后就又下座了。他还么一挥戒尺,整部《金刚经》也就讲完了。他曾著有一本书为《兴亡铭》,其中就有几句话:‘水中碱味,色里胶青,’(水里的碱味,要上颜色就要往里面搁一点胶呀,这样染色画出来才能粘住呀,但碱味依然是有的!不然你尝怎么能尝得出来呢!(白水就不碱。)虽然有碱味,(知道实有)但是我们不见其形,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不可以形象来求!所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以见如来。所谓‘如来法身’,佛经中打过种种的比喻来说明,都不可能于各个方面表达恰当,而只是表一方面的意思,一分的表述,但现在告诉了你‘实有’,这就达到了一万分的表示。再把《金刚经》的道理结合进去,如释迦牟尼佛所说,我们能圆融起来理解,就好懂多了!这个‘见’,不是以色见声求得来,就如同水中碱味一样,决定是有,但不见其形。这个‘碱味’比喻的就是‘佛性’。这个‘佛性’,众生决定是有,但是无形的,你偏要把他找出来,看看是个什么形象,那你就是执著了!你用执著的心去找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以色见声求的方法是邪法,是不行的!



对于什么是‘佛性’,我们再举个常见的例子:谁都见过指南针,因为磁性作用,所以与地球两极磁性相吸,也就起到‘指南’的作用了。这是科学的发现,还有就是知道吸铁石可以吸起针来,为什么?因为针与吸铁石都有磁性。不仅如此,人类的科学发现,已经在利用这个磁场,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你拿一个能导电的金属物,让它在磁场里头转,这就起到发电的作用。发电机的原理就是这么来的:能导电的铜线在磁场里面转,电能就产生了。作用就这么大!大到工厂的发电机、飞机,小到家用的电扇、电吹风机……靠的都是这种发电方式来运作的。总之,靠的不过是这个‘磁场’的磁性作用!那么,这个磁场的磁性作用这么大,而磁性是个什么样子呢?不可得呀!这个‘见磁性’就如同禅宗所讲的‘见性’,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有朝一日,觉得能看到一个特殊的相出来,见光见色了,还搞得自己很紧张。其实,所谓‘见性’的‘见’是不可以色见声求的。‘佛性’虽然决定是有,但色见声求是求见不到的。这一点在此有必要重申!



对于净土宗来讲,这部《如来藏经》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净土宗最关键的两句话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老实说,这两句话大家听得都耳朵磨出趼子了!但是否能真得相信——这个心就是佛!倒过来说,有人才能信,‘我是作佛’,我这念著佛号,身在作佛,在这念佛,我才能是佛呀。通过这么理解才能有所信,而直接了当地就讲‘是心是佛’,这就不大敢相信了。



今天我们讲了这部《如来藏经》,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说的!众生就是在贪欲、嗔恚、愚痴之中,但你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如来身、跏趺坐、俨然不动。如果把释迦牟尼佛的话放在这个开示之前,咱们结合起来看,对于‘是心是佛’你信得就会更真切的多了。当然,‘是心是佛’这句话,我们要真正能够很深的信入,那就太了不起了!但是,释迦牟尼佛虽打了这么多譬喻,每个譬喻都说得很清楚,但并没说完。当时古佛为解释这句话,光打譬喻就打了‘五十劫’。用了无数的譬喻来说明这句话,可想而知这句话该有多难信!通过引入《如来藏经》中佛所说的开示,结合起来也许大家会比以前多信了一些,信得深一点了,这也是一大进步!



大家不要以为,我念佛可以念得入定了,如何如何了,这个是我的进步;或以为我能够讲多少多少部经了……这都是务外了。如果你真是对‘如来’所说法,从内心中把他接受下来,你坚信不疑,这才是‘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要在‘信’上加深认识。入‘宝藏’有没有空返呢?可别空入‘宝藏’呀!今天连我也在内,咱们也别空入‘宝藏’。要不空入‘宝藏’,要有两个条件:



一、要有智慧。智慧如眼睛,能看见哪个是宝,而不至于去拣破烂。只有把宝找出来了,才有可能去拿宝。但只有眼睛还不行,要拿还需要手。什么是手?‘信’为手!信心才是手,你才不会空入宝山。如果根本没到宝山,空手回来那才是错过,而你进到宝山,而却空手回来了,岂不如此太可惜了吗!‘是心是佛’,《净修捷要》说:‘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佛。‘无量光’就遍满虚空,没有一个地方不存在的。无量光它普照,你的身、你的智慧、你的一切都遍满虚空,这是本觉!‘无量寿’就是无穷无尽,没有终止。人要想求长寿,大不了活上二百岁。古大德之中有能活到一千岁的,但究竟是一刹那的事。这‘无量寿’才真正无穷尽。这个‘无量寿’也就是我们的‘本心’。从空间上说,哪也找不到边,东也无边,西也无边,上也无边,下也无边……从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尽头,不可穷尽。这样一个大觉的‘性’,就是我们的‘本心’。这‘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人人都有‘法身如来’,‘如来藏’我们已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什么意思呢?众生烦恼之中有‘如来法身’的功德!不是‘如来报身’的功德所化身的功德。而就是‘如来法身’的功德,所以才‘是心是佛’。我们的本心是佛,刚才的譬喻就说明了这点。



既然‘本心是佛’,有人说‘那就行了,我这真行了。’可是你要知道:我们凡夫就如同是那带壳的稻子、掉在茅坑中没洗过的金子、在这模子里没被打开的像,因此,要我们去修呀!天台宗有言‘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修’也就简单了、直接了。不是从外面去修,而是你心中就有佛,佛外的有个壳(模),这个壳就是‘无明’。只要一分开壳就见佛了!所以,所谓‘修’就是开壳。修有八万四千个法门,但在这一切修行法门之中,我们要想直接了当地‘开壳见佛’,莫过于‘持名念佛’这个法门了!它最容易,也最稳当。因为这个‘无量光’就是你的‘本觉’!你在念念中,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在‘无量光、无量寿’中。你也就是直接了当地开了这个壳。因此,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这一念相应一念佛,最直接、最了当!



念佛有四种念佛法。这四种念佛法跟别的法门比,都是捷径!而这四种之中,‘持名念佛’是捷径中的捷径。因为此法最为方便、最为简便、最为直接、最为稳当、最为现成。人人都能念,什么时候都能念。所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我们的‘本觉’,就是‘阿弥陀佛’。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所讲的‘宗’就是‘信愿持名’。‘信愿持名’这个‘信’有六信。往往我们有些修净土的修行人,他能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信念佛号能往生、信有因果,这叫‘信他、信事’,但是‘信自、信理’的就往往不够了。这部《如来藏经》和《金刚经》就是帮助我们产生‘信自’的!而且这个‘自’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都具。彼此之间没有什么不同。而同时,你的那个‘自’就是如截流大师所说的‘相信我跟佛是平等的’。只在于佛是已经成就了的,我还在迷、还与佛相差天渊。那你该怎么办?念佛吗!念佛的时候,因为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就是佛心中的众生,我念佛就是佛念我。这样感应道交,不相间隔。对这话,大家可能也还是不太懂:‘啊!我是佛心中的众生?’那当然了!我是在佛心里头,佛光普照,照到我嘛!佛是我心中之佛,对不?现在打个比方:



你只要把头一点,承认下来,在烦恼之中你的‘如来藏’中的如来就与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那个‘如来’,便完全没有区别了!释迦牟尼佛就好比是那边的一盏灯;我们就好比是这边的这盏灯,他的灯当然就照到了我的这盏灯,佛光普照。所以,我们这些众生是佛心里头的众生、就是佛光中这个灯。而我们这个灯也在照,也可以照到那边佛的那个灯,所以佛就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佛,就在我的心之内。合起来讲,这就重重无尽了。照著我们的这个佛,同样也被照在我们心中,我的也照到了他,相互彼此间的关系。而且佛这个灯的光和我们这个灯的光是不可分的!是一体的!所以‘心作心是’就是这个道理!



念佛的时候,这两个‘灯’就互照。这样去修,就决定能往生!所以‘上者即生,证入无生法忍’。晋朝就有这样的人,现代也有人能证入‘无生法忍’,上面提到的那个福建的老修行人她能够多少天不饮不食,端坐念佛,见光见佛,正念分明,那要没有达到‘事一心’是很难得做到的。就是因为通过这个殊胜的法门才做到的。因此,这个法门是如此的殊胜!



最后,对于这个净土法门,我们还是用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的话做个总结。‘从事持达理持’所以你不要管念佛是否就是著相或不著相、离相或不离相,你只要好好去念就是了,这就是‘事持’。按蕅益大师的说法,念佛珠一天要念三万,而且三万是最起码的,最低的数。当然现在就不好说了,我老劝人念佛、要修行,一天如果还念不到一万,恐怕功效不会有大明显。当然能念上一句也是好的,但要想显著起作用的话,那你一天至少得念一万,这离蕅益大师的要求可就差三分之一了。蕅益大师提出至少要每天三万遍,大家从他的开示录中可以看到,他的数是三万、五万、八万、十万。蕅益大师拿著佛珠就是这么念的。拿佛珠念也有好处,可以起提醒我们的作用。就这么念,什么时候我们有这一句,这就是‘事持’。在事持之中就可以达到‘理持’。



所以,尽管我们‘无住生心’做不到,就像刚才所讲的连‘地前三贤’,成了圣贤的贤了、菩萨了,也还做不到呢,所以这个净土法门的妙就妙在,你这么去念佛,在暗中,不知不觉地就做到了。念来念去,你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念著念著,什么功名富贵、什么人我是非,都没有了!念来念去就不知谁在念了,能念与所念的分别也没有了,这时你也就‘无所住’了!我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相继不断,这不就‘无住生心’了吗!这个‘地上菩萨’才能达到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同样达到了。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所在!(第四讲完)



第五讲



今天,向大家汇报这个‘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这八个字代表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因为‘般若为导’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在‘六度万行’中,前五度如盲,从布施、忍辱、持戒、精进到禅定,这是前五度。为前五度就如瞎子一样,唯有第六度—‘般若度’,才是有目,才算是打开了眼睛,看清了方向。因此,我们才以‘般若’为导,不能以盲为导。无目就不能导航,所以我们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佛经中,最高是《华严经》,《华严》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同赞’。十方诸佛共同赞叹这个法门。‘千经万论共指’,就指示你到极乐世界去!既然是十方诸佛都赞叹,那我们究竟归到哪呢?当然也是‘极乐为归’!总的精神就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这两部经,般若类的《金刚经》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再有《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第一经。所以,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



‘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经典文字是文字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所流出来的,是极殊胜的文字。但它本身仅仅只是个文字的般若,而我们的文字又非常的有限,所以用语言文字表达起‘般若’来,便有它的局限性。仅仅是文字般若,而不能一写出来就是实相般若。既然有文字般若,那我们就该依于这个文字般若去‘用’呀!所以,这个‘信受奉行’在任何一部经的最后面都提到这句话。所谓‘奉行’,就是要按著「般若’这个道理去奉行,这也便是‘观照般若’。



‘观’就是看,‘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中的照。这个‘照’字蕴涵很深哪!我们也念过《心经》,也懂得‘五蕴皆空’,但是我们却度不了一切苦厄。问题在哪?就是因为我们不会‘照’!我们是‘想见五蕴皆空’,用我们的思想一想,啊!五蕴都空了,所以才接受了佛所讲的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7 18: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