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59|回复: 2

[其它] 念佛之道 用功之方---江味農〈復毛敬泉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7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神往清泰 于 2013-6-30 12:55 编辑

念佛之道 用功之方---江味農〈復毛敬泉書〉
資源提供:洪志明   

念佛之道用功之方---江味農〈復毛敬泉書〉 江味農    明倫月刊352期2005/2,3月

前 言

江味農居士所撰的《金剛經講義》,博採眾長,淵廣圓徹,有如一部佛教百科全書。老居士闡揚般若,又與淨土宗旨相互發明,高揭般若與淨土相輔相成的圓融善巧。而老居士在<復毛敬泉居士>書信中,則勸人一心專修淨土,將一己的淨土修行經驗和盤托出。此文在五十年前曾單張排印,因流布不廣,罕有人知,後蒙靈岩山德森老法師出示,附在《金剛經節錄》之後。其中念佛的「四層八字」,實為老居士念佛實踐的甘苦談。本刊謹將全文整理加上標題,疑有漏文之處則以問號存闕,以文章形式刊出,供作讀者淨土修行的資糧。                    編者謹案

全依一句佛號

(一)來函所述功德,有多無少矣。從來發勇猛心難,持久不變則尤難,非必自甘退惰也。或為病魔所擾,或以精力不支,或猝遇不及料之外緣,致生障礙皆是也。弟意每日早晚《彌陀經》各一卷,《往生咒》各二十一遍,或僅三遍,佛號各五千聲,觀世音、大勢至、清淨大海眾聖號各二百聲,或各百聲足矣。如覺行有餘力,最好將佛號加多,愈多愈妙,何則?臨命終時,所有經咒勢不能念,全依一句佛號,度我出苦。故平日用功,別項功課,可少即少,惟有彌陀萬德洪名則多多益善。古人有一切不念,終日只念佛,以十萬聲為度。又不念六字,只念四字,大凡皆為臨終時計也。何以故?一心不亂,非執持名號,不能成就故。試觀執持二字之義,即可知一句佛號,萬萬不可鬆動矣。因此之故,弟請兄將經咒減少,而佛號則儘量加多,至囑至囑!

(二)依上述理由,《金剛經》不念亦可。必欲念之,或早或晚誦一卷可矣。

(三)回向文由自己心中發出更好,不必定要文言。

(四)追薦先人,但求誠切,亦不必貪多。弟意《心經》七遍,觀世音菩薩聖號二千聲可耳。此亦須在佛前發願,略謂弟子某為某持誦何經何咒,或聖號若干,求佛慈加被某人早出苦輪,往生極樂,此其大略也。

一心念佛有四忌

(五)前函所云:「一心念佛時,急遽不得,疑畏不得,放鬆不得,矜喜不得」,此四句共含八句,應分四層觀之,一層深一層也。茲為分別明之。

第一層,急者焦急,遽者匆遽。此初用功時也。博地凡夫無量劫來所造罪業,所有妄想,不啻恆河沙數,談何容易便得消除。而不知上此義者,妄希速效,見效不速,遂生焦急。焦急乃退悔之根也。實學道之大忌,故曰急不得。

又初發心人慕道切故,幾欲絕塵而奔,恨不將所有教理一旦全通,所有功德一朝做盡。今日見此經,得未曾有,遽欲誦之。明日聞彼咒,不可思議,復遽欲持之,全不思精神來得及否,與自己所修之法門不夾雜否,遂致終日忙忙,無從容自得之趣,頭緒紛歧,勞雖多而效寡。又每當做功課之前,宜先靜坐片刻,將遊思打掃打掃,然後用功,此心較易乾淨。若一事甫畢,即匆匆進佛堂作功課,則心頭之亂也決矣。故曰遽不得。

第二層,疑者憂疑,畏者怖畏。此用功漸進時也。未念佛之先,自覺心中無雜念。即念佛之後,反覺妄想甚多。迨至用功久益勤,乃妄念竟隨之益增益長,不勝憂疑之至,曰此何故耶?殊不知念佛用功時,妄念實多不勝數,特汝自不覺耳。今汝日覺其多,正是汝心漸入寧靜之徵。譬如日處鬧市,雖車馬喧囂,不覺其鬧。夜深人靜,即蟲鳴鼠跳,亦嫌其擾,即此理也。誤起憂疑,妄念頗少,忽而明日妄念之多,竟百計排之而不肯去,此時不可強抑。惟有極力提起正念(即念佛之一念),或高聲念,或跪或拜念,久之彼力不敵,漸可退去。(案:此下,疑遺漏「故曰:疑不得。」五字)    有時念佛正好,妄想忽生,恍若天外飛來,甚至此念乃窮兇極惡之念,為生平所未有者切不可恐怖。須知此是多生以前曾作此事,八識田中留下種子也。今幸佛力冥熏,將其逼出,此時宜向佛前痛切懺悔,哀求加護,俾前造罪業根本拔除,是為最要。若生畏怯,大礙功行。又功夫加緊時,或忽覺眼前之山河大地,以及自己,空無所有,不必畏之。但極力念佛,求佛攝受,空境之有無,置之度外可也。要緊要緊,故曰畏不得也。

第三層,放者放任,鬆者輕鬆。此用功漸純時也。念佛至純熟之候,一句佛號衝口即出,本是佳事。然自以為已達無念而念之境,放開胸襟。任口念去。如俗所謂滑口讀過者,此又成病矣。其病為何?則求佛攝受之心不切是也。此時必須聲聲著實,字字靠緊,謂當聚精會神,一心悲仰,字字皆從心中懇切流出。然後生西心願,庶幾著實有憑耳。故曰放不得(初念佛時生處要熟,至此熟處要生)。

功夫念到念純之時,心無渣滓,遍體輕快,異常安適,此佛經所言輕安是也。然切不可一味悠游自在,必須緊緊著力,益加勇猛;否則不進則退,並此輕安而失之矣。夫欲逆生死流而出輪迴,豈可片刻鬆勁乎?故曰鬆不得。

第四層,矜者矜張,喜者欣喜,此用功漸成時也。綿密用功,精勤不已,忽而妄念暫銷,心光發露,得睹聖境,此時只可向真善知識密求印證,切忌逢人輒道,亦涉張揚。蓋此事即張,則頌聲競起,自思幾經勤苦,今何幸而獲之。此心若起,即是自矜,矜心作而我慢隨生,則前功墮矣。故曰矜不得。

既不矜張,仍復勤密用功,久之久之,自見己身趺坐大蓮華上,或睹三聖金容,或蒙彌陀放光摩頂,或復己身儼列清淨海會,如此聖境,或經一日二日,乃至數月經年,現前不散。此時切不可欣欣自喜。喜心若起,念佛之心即已不一,不一則亂,念佛三昧垂得而失。故曰喜不得。

念佛的甘苦談

以上自第一層至第三層,歷述甘苦,以為兄告。憶前五年,弟在北京,一日正念佛次,忽起大惡念,駭極,汗出如洗,竟有數日不敢作功課,嗣思生平絕無此想,何來此念,殆多生業種乎?稍稍自釋。然究疑莫能決。    後叩諸諦老法師,諦公曰:「此多生種子,今為佛力熏逼而出,由此加功,即可拔去根株。」當知八識中惡種藏積甚多,倘遇外緣引之,彼即出頭露角,不可收拾。所以佛法修心之功,不可不用。功用得勤,惡根方可拔除,善根乃能增長耳。    弟因此亦知念佛之要。蓋一切法門,必將業種斷淨,方離生死,必歷三祇功行始克辦到。惟修淨土者,依彌陀願力,慈悲攝受,遂得帶業往生。但得生西,便出輪迴,此之謂勝方便,謂方便善巧勝過一切也。(帶業二字,的指未能除盡之種習而言,非謂現行惡業。或曰:果爾,何以惡人臨終十念,亦得往生耶?須知惡人臨終地獄相現,幸遇善友開示,則恐懼之情與求生之心,一時並急,勇猛念佛,有一往直前之慨。但大限已到,甫及十念,遂已命終,非只發心十念也。試思當彼哀悔誠切,情急求生之際,此時之心,固已惡念全清,善根開露,故蒙攝受耳。此中道理亟應細辨。)

弟修淨土,亦已十年,然至今尚因循於第二第三兩層之間,乍前乍後,絕無進步,至為慚愧!若第四層功夫,特依據經教而陳述之,弟猶未能達此境也。又此四層亦依言說方便,立此次第,實則或前後互起,或一時並現。亦有人念佛甚久,無甚出入;或念之未久,境界甚佳者。此視根性之利鈍,業障之淺深,功行之勤怠,隨人而異。

總之,無論何人何時發現何境,必須審其利病,知所修治,乃為最要。所慮者自不審知,所以宜常親近善知識也。更有進者,用功固應求證念佛三昧,但不可著急求之,功到自能證得,非可強求。即令生前未能親證,但須真修切願,臨終必能蒙佛接引,不可自餒也。至要至要。

請由此門而入

(六)《觀經四帖疏》、《無量壽義疏》、《往生論》、《淨土十要》各一部,五彩及不著色三聖像各一幅。一併奉贈,即囑寄上。其《四帖疏》等書,如六謙先生有未見者,請與共讀之可也。

(七)三業清淨之法,最好一心念佛。蓋一句洪名,無業不銷,無德不備故也。

(八)在家人應持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也。兄今殺、酒已戒,而盜等之戒,平素之立身行事,已立其基。今復致力防檢,更自易易。夫戒有止持、作持。如堅持五戒,止而不為,是名止持。自己止之類(?),是名作持。    布施非必財施也,教人以佛法,曰法施;設種種方便,令人離恐怖,得安樂,曰無畏施。持名而得一心不亂,即是定,非必坐禪也。兄能信入淨土法門,即是基(?)慧根。若於念佛之暇,將淨土教義探討明白,大足啟發智慧。且因此己既增長道力,並得開發他人信心,益莫大焉。至於根本大智不可強求,果能一心不亂,則性光朗耀,徹體圓明矣。

右列八條,念佛之道,用功之方,一一備具,請由此門而入。以兄之至誠至勇,證道何難哉?不勝欣盼之至!


來源:http://www.minlun.org.tw/haihui/bbs/list.asp?unid=1914
发表于 2013-3-27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心念佛時,急遽不得,疑畏不得,放鬆不得,矜喜不得」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3-27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10: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