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192|回复: 28

[智随法师] 净土宗之特质——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6 19: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净土宗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为宗旨,此与通途法门似有三种根本之矛盾:一有相与无相,二心外与心内,三往生与无生。此三问题若不阐明,净土宗难以确立。虽隋唐时期即已阐明此三大问题,因典籍失传故,至使宋明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净土十要》中即收有此类问题之大量论述。乃至今日,此类问题仍困惑诸多行人。



       最早论及「往生与无生」之问题是昙鸾大师,道绰大师继承其说,再论及「有相与无相」「心外与心内」之问题,将三者合而论之,通途与净土各有所宗,意旨有别,至此一一明了,圣净二门判有了坚实内涵,净土立宗有了独立基石。此三说明了,净土宗意自趋明朗,发展至善导,则畅明净土宗「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之本意,开显净土宗之特质。试一一论之。



       一、三大问题之说明

       (一)关於有相与无相:

       通途法门,凡重般若、中观之空性者,无不注重无相,以无相为究竟。《金刚经》则明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於净土处处论有相,自有视其不究竟,转增系缚之说。



       《安乐集》於「破妄计大乘无相者」云: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
答曰: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须顺其二谛。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是故《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真证也。



       大乘空宗在法性实相上是主空无自性的,自然也就主无相了。而「净土」无疑是一种「相」,所以,如果仅从空宗的法性实相方面去看,信仰净土就是一种与空观相背的「取相」之行,这样非但不能得解脱,反而更增加有漏之系缚,所谓「转增漏缚」也。此乃偏解空宗者,视空即一无所有,近於恶取断灭空。《摩诃般若经》本身即有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坏诸法相。」《金刚经》虽言「凡所相皆是虚妄」,但又言:「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道绰大师对此而言,大乘佛教不仅要「依法性实理」,而且还得「顺其二谛」,不可因「真空」而废「妙有」,否则即是「堕灭空所收」。此即道绰依中观二谛理,来说明净土之有相不背空宗二谛之理,是故劝言:「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



       净土既为有相,执空性者即视其为虚妄之相,如同轮回诸相,认为净土乃「着相菩提」。为区别净土之相与轮回之相的不同,道绰大师更进一步论述道:



       凡相有二种:一者於五尘欲境,妄爱贪染,随境执着。此等是相,名之为缚。二者爱佛功德,愿生净土,虽言是相,名为解脱。何以得知?
如《十地经》云:「初地菩萨,尚自别观二谛,励心作意;先依相求,终则无相,以渐增进,体大菩提。尽七地终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绝於相求,方名无功用也。」是故论《十地经论》云:「七地已还,恶贪为障,善贪为治;八地以上,善贪为障,无贪为治。」况今愿生净土,现是外凡,所修善根,皆从爱佛功德生,岂是缚也!
故《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有二种爱:一者善爱,二者不善爱。不善爱者,唯愚求之;善法爱者,诸菩萨求。」
是故净土论《往生论注》云:「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有如是等无量佛道味。」故虽是取相,非当执缚也。
又彼净土所言相者,即是无漏相、实相相也。



       道绰大师将「相」分为二种:一是五尘欲境之缚相,不得解脱。二是爱佛功德之解脱相,亦是无漏相、实相相。信仰净土虽是执相,但非是执缚相,而是执解脱相、无漏相、实相相。执系缚相是不善爱,是轮回之业;执解脱相是善爱,是解脱之业,乃是菩萨修行必经之阶段,即菩萨必须经历「先依相求」而「终则无相」、「绝於相求」的过程,才能达到解脱境地。此道绰大师依大乘空宗之理,说明净土取相之行与大乘无相之行看似为二,实质并不相悖,以净土是无漏相、实相相故,先依相求,终则无相。进而言之,相与无相,二而不二,实相无相而无不相故,他宗於此多有阐释,如华严宗澄观大师云:「相与无相,等无有二。」观一切般若、实相类经典,佛欲说法时,无不显现各种瑞相,如说《法华》,以放光、动地、雨华为相;将说《涅盘》,以声光遍照、普告为相;欲说《般若》,以散金华为相;说《华严》时,则六种震动,雨众华、香、盖云。如是而观,即知有相不碍无相、净土不异般若矣。如主般若无知、法身无相之僧肇亦云:「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经云:念佛即是无上深妙禅,亦显明此一至理。相与无相,或各论一边,实二者不悖。所谓「色即是空故真如实相,空即是色故相好光明」。



       (二)关於往生与无生:

       按大乘空宗理念,主张无生之理。既然「生为有本,乃是众累之元……舍生求无生者何有脱期」?那麽,何故还要「劝生净土」呢?这岂不是「弃生求生,生何可尽」?昙鸾大师最早诠释此意,道绰大师继而释曰:「彼净土乃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众生爱染虚妄执着生也。何以故?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何以知净土往生是无生之生呢?道绰大师除了以「法性清净,毕竟无生」来释之以外,又进而解释道:「今言生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如经所言,往生者,乃「莲花化生」也。



       由於净土是因缘生、假名生,所以净土往生不是实生死之生,而是无生之生,只是随俗而说,得生者之情耳。此乃承昙鸾之说,既将净土往生与实生死之「生」区别开来,使之不与「生为有本,乃是众累之元」的观念相抵触;又将净土往生与空宗无生观念协调起来,使净土信仰立於不败之地。



       无生之理难知难证,往生之道易行易入;因往生而证无生,此净土之优势也,一切凡夫因此可入圣贤之域。如昙鸾《往生论注》云:「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三)关於心外与心内:

       除空宗与净土需要融会,有宗如唯识主张 「唯识无境」说,乃至禅宗有「心净土净」之「唯心净土」说。依此而观,净土是有是无,是内是外,仍是问题。所以道绰在破空宗的「异见邪执」之後,又提出要破「心外无法者」。《安乐集》云:「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这种观点即《维摩经》的唯心净土说,道绰对此而言:「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从「摄缘从本」而言,则「心外无法」,以一切相皆心生、一切法不离心故,此就真谛言;若「分二谛明义」,则无妨「心外有法」,以有相可见故,此就俗谛论。真俗无碍,言心外无法亦可,言心外有法亦可。如是依二谛说,再一次从有宗那里肯定了净土之真实存在性。不仅如此,道绰还指出:唯上根人才可入「心外无法」的「唯心净土」;中下根人,则可入「心外有法」之「西方净土」。如其所言:「中下之辈,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净土宗心外立法,指方立相,正为「中下之辈」,所谓「本为凡夫」也,宗义渐次明朗!



  



       道绰依昙鸾之说,融会了空宗与净土之关系,有其继承之处。而融会有宗之处,说明净土之真实存在,可谓发前人之未发,奠定净土宗立宗之根本。其说除理论之说明外,实亦情有所指,如当时之智满,与道绰同师瓒禅师,智满即所谓「妄计大乘无相者」,道绰曾劝其归心净土,以机缘、难易而论云:「法有生灭,道悟机缘。观相易入其门,涉空颇限其位。愿随所说,进道有期。」另有昙选,住并州兴国寺,以护法知名,即是执无生之人,其临终时曰:「吾命将尽,何处生乎?」道绰劝其归净土,曰:「阿闍梨,西方乐土,名为安养,可愿生彼?」昙选答曰:「咄!为身求乐,吾非尔俦。」道绰曰:「若尔可无生耶?」彼曰:「须见我者而为生乎!」此二人即道绰所破「妄计大乘无相」及「乐生净土多喜着乐」之人,一执无相,一执无生,故不愿往生净土。道绰有感而发,应缘而起,破此异见邪执,以彰净土正义。



       二、本有宗旨之确立

       以上三说之确立,为净土立宗扫清知见障碍,净土与圣道之别,有了明显分际。善导大师於三说之上,更进一步提出了净土立宗之要在「指方立相,住心取境」,完全脱离了空有二宗之理路,正依三经开显净土宗本有之特色。此说源於《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辨义。如何理解《观经》此文,隋唐各家众说不一,善导大师《观经疏》有云:「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此即先述他家之解,或作唯识法身观,或作清净佛性观,皆通途之理,非净土之意,故云「其意甚错」。後即正解此经意云:



       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此释即明言净土一法之特质在:「指方立相,住心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指方立相,就佛边而言;住心取境,就众生边言。佛指方立相,众生住心取境,此即法门特质,所谓有所指有所立,有所住有所取也。何故如此?为「末代罪浊凡夫」故,佛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



       除善导依《观经》之释外,再观《阿弥陀经》之文「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其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之意,更为鲜明直截。释迦本师於通途法门之外,何故别开净土一法,指方立相,旨在西方?推寻其源,根本在别为凡夫,大悲於苦者。以通途法门,皆为圣者,极智慧离生死,凡夫智浅,无有其分。故於凡夫之机,别开此门,大悲垂化。如善导《法事赞》云:「但为凡夫乱想,寄托无由,故使释迦诸佛不舍慈悲,直指西方十万亿刹,国名极乐,佛号弥陀,现在说法。其国清净,具四德庄严,永绝讥嫌,等无忧恼。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何意然者?乃由弥陀因地,世饶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广弘四十八愿。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此释可谓大明指方立相之肝要。



       三、总结

       以上三大问题之解决,净土宗之特质得以浮现出来,有相不碍无相,往生不碍无生,心外不妨心内。如是显净土宗既不悖於通途佛法之理,又有自身所独有的特质。前之昙鸾、道绰在和会中建立净土宗特质,善导大师则正依经典,立於本位,特显净土宗之特质在指方立相,住心取境,如是则完全不与他宗和会,独显净宗之妙。此一「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之特质,正与「净土一法,本为凡夫」相契相合。正所谓「弘圣道者,以证理为津梁;弘净土者,以往生为极致。若不尔者,宗义何显。」宋明以来,一因善导法脉之失传,二因诸宗之融混齐归,致使净土与圣道再次纠缠不清,苦於自立,不得不作大量之会通诠释,融合之态成为大势,以致於对净土有「寓宗」之说。虽名曰「寓宗」,其实亦有双重意义:一就义理而言,净土寓於诸宗;二就归向而言,诸宗寓於净土。若明了净土宗之特质,则净土宗自可独立不倚,而为诸宗所共同归向矣。





发表于 2019-1-16 19:5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同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7 07:03
发表于 2019-1-16 20: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
一部分一部分看。分析一下。
楼主不要介意。

有相与无相的问题,感觉隔靴搔痒,不尽如人意。对于较真的人,难以说服。
八地菩萨绝于相求,纯观无相,就是空宗所说的无相吗?——我不知道,但总觉得,这样理解有问题。

点评

诶?楼主为什么要介意啊,兔爷大驾光临给有神信仰分析一下而下的,面子大着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1:04
发表于 2019-1-16 20: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也无生。

今言生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这样说,能说服你吗?我不知道,但,说法不了我。
太含糊了。

点评

呵呵! 我觉得,这段话到没什么问题。焦点是对那个“生”字的怎么理解,因为“生”字含有由因缘组合而成,具成、住、坏、空特性的含义在内。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1:50
发表于 2019-1-16 20: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内心外。

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这样解释,认为心外无法是真谛,心外有法是俗谛。
论坛上,谁是这样认为的?应该非常多,这样的多,并不一定是“崇敬大师”,而是真这么认为的。
但,心外无法是真谛吗?真的是吗?

点评

心外无法可以从楞严经的真心角度解释通的。真心尽虚空遍法界,恒沙佛国皆在心内。这是从真谛角度讲的。不仅西方极乐世界在心内,东方疏璃世界也在心内,南北上下佛国亦不出心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7 09:3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见 发表于 2019-1-16 20:11
挺好。
一部分一部分看。分析一下。
楼主不要介意。

诶?楼主为什么要介意啊,兔爷大驾光临给有神信仰分析一下二下的,面子大着呢!

点评

道绰大师说服你了吗? (我不用说服) 如果是我,藏拙而已。 我是凡夫,娑婆实有,净土实有,往生净土实有,心外实有。今世业障,但求往生,求佛知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1:11
发表于 2019-1-16 21: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9-1-16 21:04
诶?楼主为什么要介意啊,兔爷大驾光临给有神信仰分析一下二下的,面子大着呢!

道绰大师说服你了吗?
(我不用说服)

如果是我,藏拙而已。
我是凡夫,娑婆实有,净土实有,往生净土实有,心外实有。今世业障,但求往生,求佛知空。

点评

话不投机,少参与争论。何必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7 09:40
道绰大师怎比得了我们兔爷,几楼下来,兔爷可藏得巧藏得妙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1:53
发表于 2019-1-16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见 发表于 2019-1-16 20:15
生也无生。

今言生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谓有实 ...

呵呵!
我觉得,这段话到没什么问题。焦点是对那个“生”字的怎么理解,因为“生”字含有由因缘组合而成,具成、住、坏、空特性的含义在内。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阿弥陀佛!

点评

实有众生,实有生死;死此生彼。——就是凡夫这样认为,没什么不妥的。非要往《中论》上靠,没意思。 现象界死次生彼,有为之法,梦幻泡影;成佛亦是黄金梦。梦中生死,对于觉者来说,实无生死可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2:0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见 发表于 2019-1-16 21:11
道绰大师说服你了吗?
(我不用说服)
如果是我,藏拙而已


道绰大师怎比得了我们兔爷,几楼下来,兔爷可藏得巧藏得妙啊

点评

藏拙是最好的。 好像,念佛之人有一句话,叫“偷心不死”。一会儿念佛,一会儿参禅什么的。 我不看好你现在有能力突破这层障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2:04
发表于 2019-1-16 22:0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翠竹 发表于 2019-1-16 21:50
呵呵!
我觉得,这段话到没什么问题。焦点是对那个“生”字的怎么理解,因为“生”字含有由因缘组合而成 ...

实有众生,实有生死;死此生彼。——就是凡夫这样认为,没什么不妥的。非要往《中论》上靠,没意思。
现象界死次生彼,有为之法,梦幻泡影;成佛亦是黄金梦。梦中生死,对于觉者来说,实无生死可言。

点评

呵呵! 我在8楼跟帖回复师兄4楼文章中引用文字的内容,应该是属于《中论》的范畴。 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2:11
发表于 2019-1-16 22: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9-1-16 21:53
道绰大师怎比得了我们兔爷,几楼下来,兔爷可藏得巧藏得妙啊

藏拙是最好的。
好像,念佛之人有一句话,叫“偷心不死”。一会儿念佛,一会儿参禅什么的。
我不看好你现在有能力突破这层障碍。

点评

兔爷摆道障,观如哪敢不给面子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2:12
发表于 2019-1-16 22: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引过唐朝怀感大师论述净土的文章。
怀感大师,精通唯识。
有兴趣,与道绰大师比较一下。
我倾向于怀感大师。

点评

好像一个是善导大师的弟子,一个是善导大师的师傅啊,看来兔爷倾向于道绰大师的徒孙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2:27
发表于 2019-1-16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见 发表于 2019-1-16 22:00
实有众生,实有生死;死此生彼。——就是凡夫这样认为,没什么不妥的。非要往《中论》上靠,没意思。
现 ...

呵呵!
我在8楼跟帖回复师兄4楼文章中引用文字的内容,应该是属于《中论》的范畴。
阿弥陀佛!

点评

今言生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这样的话就是《中论》之中的话。 并不是说,他出自《中论》,就让人信服。如果引一句《中论》,以“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2:2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见 发表于 2019-1-16 22:04
藏拙是最好的。
好像,念佛之人有一句话,叫“偷心不死”。一会儿念佛,一会儿参禅什么的。
我不看好你 ...
我不看好你现在有能力突破这层障碍。


兔爷摆道障,观如哪敢不给面子啊。

点评

念佛吧,有声无声,口念心念随你,多会儿,你能梦中念佛,或者紧要关头第一念想到的是阿弥陀佛,再思考这个吧。 这是凡夫能够做到的,并且不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2:26
发表于 2019-1-16 22: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翠竹 发表于 2019-1-16 22:11
呵呵!
我在8楼跟帖回复师兄4楼文章中引用文字的内容,应该是属于《中论》的范畴。
阿弥陀佛!

今言生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这样的话就是《中论》之中的话。
并不是说,他出自《中论》,就让人信服。如果引一句《中论》,以“不违大道理”一句话轻飘飘带过,就能够让人信服,那,还不如是“念佛往生极乐出自佛经,不可怀疑”更具有说服力。
关键是,怎么叫不违大道理。
没有具体解释。

点评

呵呵! 我没看过《中论》,只看过了《中论》的简介。 我可以肯定地说,我8楼回帖的内容应属于《中论》的范畴。 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3:55
发表于 2019-1-16 22:2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9-1-16 22:12
兔爷摆道障,观如哪敢不给面子啊。

念佛吧,有声无声,口念心念随你,多会儿,你能梦中念佛,或者紧要关头第一念想到的是阿弥陀佛,再思考这个吧。
这是凡夫能够做到的,并且不难。

点评

兔爷辛苦啦,不遗余力的降尊给我凡夫开示指引,观如谢过,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2:3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见 发表于 2019-1-16 22:08
我曾经引过唐朝怀感大师论述净土的文章。
怀感大师,精通唯识。
有兴趣,与道绰大师比较一下。
我倾向于怀感大师。


好像一个是善导大师的弟子,一个是善导大师的师傅啊,看来兔爷倾向于道绰大师的徒孙啰!

点评

徒弟一定不如师傅? 以唯识道理解释极乐世界这样问题的,我仅知道两个。窥基大师的那个,有人说是伪。这个不论,但从解释详细程度看,怀感大师的,最详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2:4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见 发表于 2019-1-16 22:26
念佛吧,有声无声,口念心念随你,多会儿,你能梦中念佛,或者紧要关头第一念想到的是阿弥陀佛,再思考这 ...
这是凡夫能够做到的,并且不难


兔爷辛苦啦,不遗余力的降尊给我凡夫开示指引,观如谢过,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呵呵,明天应该有什么生物该骂我不尊重古德,藐视古德了。 今天特殊,晚间有空,睡不着,随便聊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6 22:46
发表于 2019-1-16 22: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9-1-16 22:27
好像一个是善导大师的弟子,一个是善导大师的师傅啊,看来兔爷倾向于道绰大师的徒孙啰!

徒弟一定不如师傅?
以唯识道理解释极乐世界这样问题的,我仅知道两个。窥基大师的那个,有人说是伪。这个不论,但从解释详细程度看,怀感大师的,最详细。

点评

这会儿徒弟比师傅咋样不是重点,在尊师重教的年代怎么着也得认师爷吧。如今时代不同了,师爷管徒孙得叫兔爷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7 06:52
发表于 2019-1-16 22: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9-1-16 22:32
兔爷辛苦啦,不遗余力的降尊给我凡夫开示指引,观如谢过,南无阿弥陀佛!

呵呵,明天应该有什么生物该骂我不尊重古德,藐视古德了。
今天特殊,晚间有空,睡不着,随便聊聊。

点评

生物二字最是藏拙,但动物二字最为恰当,何故不用动物2字呢?因为这会把兔子也带进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7 06:5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7: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