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一行白鹭

初读楞严经笔记。主题一。讲经缘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从动静见性,心无舒卷。


1。憍陈那等,悟到客尘烦恼,收心归静。
〖经文——译文〗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音住)佛悲诲。

【阿难虽然又得闻佛祖这样高深的说法,但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终未开悟。还希望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期待佛的慈悲教诲。犹:还。冀:希望】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音翅)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一者,我等被客尘烦恼所误。
这时,世尊舒展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注意,这是形容佛祖手的柔相。
佛祖教诲告诫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
鹿园:即鹿野苑,又名鹿苑、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等。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十公里处。在这里,释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公元三世纪时,鹿野苑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中心。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鹿野苑建有博物馆,保存佛教文物和艺术珍品。

佛说:我为憍陈如五比丘及你们四众说,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都是由客尘烦恼所误。你们当时因何开悟,如今修成圣果?
阿若多:即憍陈如。
五比丘:最早出家的五位佛弟子,阿若憍陈如、阿说示(又译马胜)、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他们是净饭王(佛父)派遣随侍佛修行的臣仆。因见释迦放弃苦行,舍之而去。释迦成道后,首次于鹿野苑为他们说法,从此便有了最初的五比丘和比丘僧团。
四众:是佛教名词。有不同的解释。《法华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称四部众、四部弟子。《法华文句》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异部宗轮论》龙象众、边鄙众、多闻众、大德众】



时憍(音交)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音处,整理)装前途,不遑(音黄,闲暇)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又如新霁(音际),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佛言:如是。
【二者,悟客尘二字成果。但却落在空。
首先,
客尘二字中的客字,以不住即以动,名为客义。
当时,憍陈那即憍陈如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注意,声尘圆通第一圣憍陈那即憍陈如又叫阿若多。他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就叫解本际;因为他是最初开悟的,又叫最初解。他是法性长老,开悟也开得早,年龄也很大的,所以叫法性长老。

憍陈那说:世尊,譬如出行旅客,投寄在旅亭,为的是食和宿。食宿事毕,整理行装奔向前途,没有闲暇在此安住。若真的是主人,自然无有所往。这样想的话,不住即动,名为客;住即静,则名为主人。
注意,此处终归,憍陈那在主客二字,或说动静二字上,偏执于主,偏执于静,落在心外。如此,其悟则落在小乘道。
其次,
客尘二字中的尘字,以摇动,名为尘义。
憍陈那说: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显现空中诸处所有和微尘的相。

憍陈那说:种种微尘和形质摇动着,虚空则寂然不动。这样想的话,澄寂名为空,摇动名为尘。
注意,此处终归,憍陈那在空和动二字,以动为非。说穿了,也是悟;但这还是落在静空,落在心外,悟的是小乘道。

佛言:如是。佛祖慈悲,对弟子所得成就给予鼓励。但,憍陈那等仅仅悟空,并未真正悟道,并不明白常住真心。为此,佛祖还要开示】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2。常住真心,没有动,也没有静。
〖经文——译文〗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佛言:谁动谁静?
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佛言:如是。
【一者,动的只是佛手,静的也是佛手。见性,则没有动也没有静。
这时,如来在大众中,屈回五轮指。屈了又开,开了又屈。问阿难说:你现在见到什么?

阿难说:我见到如来百宝轮掌,在大众中开合。
佛告诉阿难:你见我的手,在大众中开合。这是我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有开有合?
阿难说:是世尊的宝手在众中开合。我见如来的手自己开合,不是我的见性有开有合。
佛问:谁动谁静阿?
阿难言:我见佛手不住,即佛手在动,在屈伸不停。
阿难说:而我能见的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注意,见性若执着静的话,动便见不到;既然见到佛手在动,表明见性尚无有静,不会执着静。如此而言,谁是无住呢?即是问:谁是动呢?虽然这是疑问句,但答案已然清晰。佛手在动,这是事实。阿难见性在动吗?
前面说过,阿难见性没有静;至此可以依理推导,阿难见性,也没有动。
依此分析,结论就是,动的只是佛手,将来静的也是佛手。见性,则没有动也没有静。

佛言:如是。是这样,如你所说】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言:如是。
【二者,动的只是自己的头,静的也是自己的头。见性,则没有动也没有静。
如来此时从轮掌中飞出一束宝光落在阿难右边,阿难便回头看右边。又放一束宝光落在阿难左边,阿难便又回头看左边。

佛告诉阿难:你的头今日为什么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发出神妙宝光到我左右,所以我才左右观看,头自摇动。
佛说:阿难,你看佛光,左右动头,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在动?
阿难回答:世尊,我头自己在动。而我的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注意,见性若执着止或说执着静的话,动便见不到;既然见到自己的头在动,表明见性尚无有止、无有静,即不会执着静。如此而言,谁是摇动呢?虽然这是疑问句,但答案已然清晰。我头自己在动,这是事实。阿难见性在动吗?
前面说过,阿难见性没有静,没有止;至此可以依理推导,阿难见性,也没有动。
依此分析,结论就是,动的只是自己的头,将来静的也是自己的头。见性,则没有动也没有静。

佛言:是这样,如你所说】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音际,到)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三者,谁能看到动是心在动?静是心在静?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倘若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注意,小乘以客尘为烦恼,以归静为目标。不知常住真心才是根本。

佛说:你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你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为何你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
注意,佛祖一语点醒梦中人。看到动,目光都集中在身动,都集中在境动;看到静,目光都集中在身静,都集中在境静。有谁,能回头呢?有谁能看到动是心在动?静是心在静?

佛开示说:从始到终,念念轮回在生灭之中,如此便遗失了真性,颠倒行事。
佛开示:失去了真性和真心,反而认物为己。轮回生死之中,自己执着,无休无止】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总结】
1。憍陈那等,悟到客尘烦恼,收心归静。一者,我等被客尘烦恼所误。
这时,世尊舒展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注意,这是形容佛祖手的柔相。
佛祖教诲告诫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

佛说:我为憍陈如五比丘及你们四众说,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都是由客尘烦恼所误。你们当时因何开悟,如今修成圣果?
二者,悟客尘二字成果。但却落在空。
首先,
客尘二字中的客字,以不住即以动,名为客义。
当时,憍陈那即憍陈如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注意,声尘圆通第一圣憍陈那即憍陈如又叫阿若多。他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就叫解本际;因为他是最初开悟的,又叫最初解。他是法性长老,开悟也开得早,年龄也很大的,所以叫法性长老。

憍陈那说:世尊,譬如出行旅客,投寄在旅亭,为的是食和宿。食宿事毕,整理行装奔向前途,没有闲暇在此安住。若真的是主人,自然无有所往。这样想的话,不住即动,名为客;住即静,则名为主人。
注意,此处终归,憍陈那在主客二字,或说动静二字上,偏执于主,偏执于静,落在心外。如此,其悟则落在小乘道。
憍陈那说: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显现空中诸处所有和微尘的相。
其次,客尘二字中的尘字,以摇动,名为尘义。
憍陈那说:种种微尘和形质摇动着,虚空则寂然不动。这样想的话,澄寂名为空,摇动名为尘。
注意,此处终归,憍陈那在空和动二字,以动为非。说穿了,也是悟;但这还是落在静空,落在心外,悟的是小乘道。
佛言:如是。佛祖慈悲,对弟子所得成就给予鼓励。但,憍陈那等仅仅悟空,并未真正悟道,并不明白常住真心。为此,佛祖还要开示。




2。常住真心,没有动,也没有静。
一者,动的只是佛手,静的也是佛手。见性,则没有动也没有静。
这时,如来在大众中,屈回五轮指。屈了又开,开了又屈。问阿难说:你现在见到什么?

阿难说:我见到如来百宝轮掌,在大众中开合。
佛告诉阿难:你见我的手,在大众中开合。这是我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有开有合?
阿难说:是世尊的宝手在众中开合。我见如来的手自己开合,不是我的见性有开有合。注意,见性,即心生见。心是体,见是用。
佛问:谁动谁静阿?
阿难言:我见佛手不住,即佛手在动,在屈伸不停。注意,这说的是,佛手在动。
阿难说:而我能见的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注意,见性若执着静的话,动便见不到;既然见到佛手在动,表明见性尚无有静,不会执着静。如此而言,谁是无住呢?即是问:谁是动呢?虽然这是疑问句,但答案已然清晰。佛手在动,这是事实。阿难见性在动吗?
前面说过,阿难见性没有静;至此可以依理推导,阿难见性,也没有动。
依此分析,结论就是,动的只是佛手,将来静的也是佛手。见性,则没有动也没有静。

佛言:如是。

二者,动的只是自己的头,静的也是自己的头。见性,则没有动也没有静。
如来此时从轮掌中飞出一束宝光落在阿难右边,阿难便回头看右边。又放一束宝光落在阿难左边,阿难便又回头看左边。

佛告诉阿难:你的头今日为什么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发出神妙宝光到我左右,所以我才左右观看,头自摇动。
佛说:阿难,你看佛光,左右动头,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在动?
阿难回答:世尊,我头自己在动。而我的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注意,见性若执着止或说执着静的话,动便见不到;既然见到自己的头在动,表明见性尚无有止、无有静,即不会执着静。如此而言,谁是摇动呢?虽然这是疑问句,但答案已然清晰。我头自己在动,这是事实。阿难见性在动吗?
前面说过,阿难见性没有静,没有止;至此可以依理推导,阿难见性,也没有动。
依此分析,结论就是,动的只是自己的头,将来静的也是自己的头。见性,则没有动也没有静。

佛言:是这样,如你所说。




三者,谁能看到动是心在动?静是心在静?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倘若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注意,小乘以客尘为烦恼,以归静为目标。不知常住真心才是根本。

佛说:你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你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为何你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
注意,佛祖一语点醒梦中人。看到动,目光都集中在身动,都集中在境动;看到静,目光都集中在身静,都集中在境静。有谁,能回头呢?有谁能看到动是心在动?静是心在静?

佛开示说:从始到终,念念轮回在生灭之中,如此便遗失了真性,颠倒行事。
佛开示:失去了真性和真心,反而认物为己。轮回生死之中,自己执着,无休无止。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从生灭见性,心无生灭。


1。波斯匿王,提出死后断灭问题。
〖经文——译文〗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
显出身心真妄虚实。
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一者,总结错误。请佛开示。
首先,总结闻法所悟。
一是我们失却了自己本心;
一是我们妄认因缘、红尘、分别、影事等等为真实。
其次,再请佛祖开示。

一要显示出身心的真妄与虚实。注意,身心,谁是真谁是妄?谁是虚谁是实?
二要阐明现前的生、灭二相,及不生不灭二相,其性何在?发明:阐明】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音翅,告诫)。
见迦旃(音沾)延、毗(音皮)罗胝(音之)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二者,波斯匿王提出死后断灭问题。
首先,提出外道的身死后是断灭的问题。
当时,波斯匿王起立对佛说
:我往昔未曾听闻诸佛教诲告诫,只是见到迦旃延和毗罗胝子,他们都说此身死后断灭,把此名为涅槃。
其次,求佛明示方法,证知不生不灭地。
我虽遇到佛,今依然狐疑。佛祖您,如何出主意,出方法,使我们证知此心不生不灭地。今此大众,诸多有漏,都愿闻佛的教诲。
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大强国。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在印度与频婆娑罗王同是护持佛教的两大国王。

断灭:人死如灯灭,没有因果,没有轮回,没有永恒。迦旃延: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常称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修习外道,后跟释迦牟尼学法。以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有议论第一之称。毗罗胝子尊者:名删阇夜。五百罗汉第三十七尊。是古印度苦行六外道之一。尊者为外道六师中之第三师。后归依佛教,成阿罗汉果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三者,实际情况,支持断灭论。

首先,眼前所观,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告大王:你身现在,我今问你,你此肉身,是同金刚一样常住不朽,还是变坏?

波斯匿王回答:世尊,我今此身,终究依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音允,死),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对大王说:你未曾灭,如何知道灭呢?

波斯匿王说: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眼前所现,念念迁流凋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由此,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其次,秘密变化,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音凑,肌肉纹理)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音貌,年老)。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音代,到)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佛说:如你所言。大王,你如今年龄,已经奔向衰老。颜貌怎么能如童子之时呢?

波斯匿王说:世尊,我往昔在孩孺之时,皮肤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到了颓废年龄,迫于衰老了。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到了不久之地了。这般老了,如何能和充盛之时相比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
佛告诉大王:你的外形容貌,应不是顿时朽坏。

波斯匿王言:世尊,变化乃是秘密移动,我诚然不觉
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
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
三十之年,又衰二十。
这是寒暑迁流,渐至于此的。为什么这样说?我年二十之时,虽号称年少,颜貌已经比最初十岁之时老了。三十之时,又比二十衰老

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和今天六十二岁相比,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音cú,死亡)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
世尊,我见到的秘密变化,虽此殂落即走向死亡,其间流转变易,尚且只限十年。若是令我微细思惟,其变不止是以纪去论,一纪十二年;实为年年在变。岂唯年年在变,也兼月月变化。何只是月化,也兼日日迁流

沈(音尘,同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
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2。身中有不灭之性,即是真心。
〖经文——译文〗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音叶,拜见)耆(音齐)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一者,变的是年龄形貌。不变的是能见的性。

首先,示现形貌年龄之变。
佛告大王:你见到变化迁改不停不歇,悟知你的灭也在当灭之时。你知道身中有不灭的吗?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在不知道。

其次,有不变的在,至少水不变。

佛言:我今开示你不生灭之性。大王,你年在几时,见到恒河水?
王言:我生在三岁之时,慈母携我,拜谒耆婆天,经过恒河。当时即知这是恒河水。

耆婆天:意为命天,即长命之天。此天为帝释天左右之侍卫。西域诸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此天之庙,以求长命百岁。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音貌)不(音否)?
王言:不也世尊。
佛言大王:如你所说,二十岁的时候,衰于十岁。乃至六十岁,日月岁时,念念迁流变化。则你三岁见此河,至十三岁时,其水如何,有变化吗?

王言:如三岁时一样,宛然无异。乃至于今,我已六十二岁,其水亦无有异样。注意,年龄变化,水无变化。这一事实,令我们从中感受到,千变万变,总有不变化的。
再次,面有童和老,见有童和老吗?
佛言:你今自己伤感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和老的区别吗?耄:音貌,年老。

王言:其见不变,世尊。注意,最终引入正题。那就是,年龄形貌都在变,但见性却亘古不变】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
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二者,确定,不变的是见性,永恒的是见性。
首先,佛告诉大王:你的面虽皱了,而此见精的性,未曾有皱。注意,能见之性,即常住真心。
佛说:
能皱的是变,不皱的非变。

变的终会受灭,而那不变的,原本无生灭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其次,这见性,为何在你身中受你的生死?而你居然还引用那些不悟道的众生言论,都说此身死后全灭。
末伽梨:意为不见道。

再次,波斯匿王听了佛祖所说,相信并知道,见性是永恒的。
至于此身,以后仅仅是舍此生、趣来生,按因果轮回而已。
波斯匿王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总结】
1。波斯匿王提出死后断灭问题。一者,总结错误。请佛开示。
首先,总结闻法所悟。
一是我们失却了自己本心;
一是我们妄认因缘、红尘、分别、影事等等为真实。
其次,再请佛祖开示。

一要显示出身心的真妄与虚实。注意,身心,谁是真谁是妄?谁是虚谁是实?
二要阐明现前的生、灭二相,及不生不灭二相,其性何在?

二者,
波斯匿王提出死后断灭问题。
首先,提出外道的身死后是断灭的问题。
当时,波斯匿王起立对佛说
:我往昔未曾听闻诸佛教诲告诫,只是见到迦旃延和毗罗胝子,他们都说此身死后断灭,把此名为涅槃。
其次,求佛明示方法,证知不生不灭地。
我虽遇到佛,今依然狐疑。佛祖您,如何出主意,出方法,使我们证知此心不生不灭地。今此大众,诸多有漏,都愿闻佛的教诲。

三者,实际情况,支持断灭论。
首先,眼前所观,
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告大王:你身现在,我今问你,你此肉身,是同金刚一样常住不朽,还是变坏?

波斯匿王回答:世尊,我今此身,终究依从变灭。
佛对大王说:你未曾灭,如何知道灭呢?
波斯匿王说: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眼前所现,念念迁流凋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由此,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其次,秘密变化,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佛说:如你所言。大王,你如今年龄,已经奔向衰老。颜貌怎么能如童子之时呢?
波斯匿王说:世尊,我往昔在孩孺之时,皮肤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到了颓废年龄,迫于衰老了。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到了不久之地了。这般老了,如何能和充盛之时相比?
佛告诉大王:你的外形容貌,应不是顿时朽坏。
波斯匿王言:世尊,变化乃是秘密移动,我诚然不觉。这是寒暑迁流,渐至于此的。为什么这样说?我年二十之时,虽号称年少,颜貌已经比最初十岁之时老了。三十之时,又比二十衰老。和今天六十二岁相比,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到的秘密变化,虽此殂落即走向死亡,其间流转变易,尚且只限十年。若是令我微细思惟,其变不止是以纪去论,一纪十二年;实为年年在变。岂唯年年在变,也兼月月变化。何只是月化,也兼日日迁流。
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2。身中有不灭之性,即是真心。


一者,变的是年龄形貌。不变的是能见的性。
首先,示现形貌年龄之变。
佛告大王:你见到变化迁改不停不歇,悟知你的灭也在当灭之时。你知道身中有不灭的吗?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在不知道。

其次,有不变的在,至少水不变。
佛言:我今开示你不生灭之性。大王,你年在几时,见到恒河水?

王言:我生在三岁之时,慈母携我,拜谒耆婆天,经过恒河。当时即知这是恒河水。耆婆天:意为命天,即长命之天。此天为帝释天左右之侍卫。西域诸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此天之庙,以求长命百岁。
佛言大王:如你所说,二十岁的时候,衰于十岁。乃至六十岁,日月岁时,念念迁流变化。则你三岁见此河,至十三岁时,其水如何,有变化吗?
王言:如三岁时一样,宛然无异。乃至于今,我已六十二岁,其水亦无有异样。注意,年龄变化,水无变化。这一事实,令我们从中感受到,千变万变,总有不变化的。
再次,面有童和老,见有童和老吗?
佛言:你今自己伤感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和老的区别吗?耄:音貌,年老。

王言:其见不变,世尊。注意,最终引入正题。那就是,年龄形貌都在变,但见性却亘古不变。





二者,确定,不变的是见性,永恒的是见性。
首先,
佛告诉大王:你的面虽皱了,而此见精的性,未曾有皱。注意,能见之性,即常住真心。
佛说:
能皱的是变,不皱的非变。
变的终会受灭,而那不变的,原本无生灭。
其次,这见性,为何在你身中受你的生死?而你居然还引用那些不悟道的众生言论,都说此身死后全灭。末伽梨:意为不见道。

再次,波斯匿王听了佛祖所说,相信并知道,见性是永恒的。
至于此身,以后仅仅是舍此生、趣来生,按因果轮回而已。
波斯匿王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从正反见性,心不颠倒。


1。事物有反正,真心无正反。
〖经文——译文〗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对佛说:世尊,若此见闻之性必然不生不灭,世尊,您为什么说我等遗失了真性,颠倒行事?愿佛祖大兴慈悲,洗我尘垢。阿难很聪明。既然不生不灭,我们怎么会把它遗失乃至颠倒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音道)?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一者,明辨倒和正概念。

这时,如来垂下金色臂,五轮手结印下指。示阿难说:你现在见我这结成印契的手,为正为倒?母陀罗:意为印契。指以手结成的各种印形。
阿难说:世间众生,以为你的手是倒的。而我不知谁是正谁是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为这样是倒,那么,他们的正又是什么样子呢?

阿难言:如来竖起手臂,兜罗绵一样绵软的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二者,指明世间所谓的正,需要付出一倍的努力去瞻视。此即自讨苦吃。

佛即竖起手臂。告诉阿难说:象这样的颠倒,首尾相换,即手臂向下垂,变作手臂向上竖起,世间人就认为是正。那么,诸世间人,想要看到这上边的正,和下边相比,当然需要付出一倍的努力去瞻视了。注意,从根本上看,手臂是一,向上向下都是自己的,哪有个反正?弄出个反正,也是刻意规定。劳心劳神,尚需一倍瞻视,真是自讨苦吃。注意,一倍瞻视,乃是和手臂向下相比而言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三者,佛乃正遍知,凡夫性颠倒。
佛继续开示: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通过上述的比类可以表明,如来之身即真心,名正遍知;你等之身即意识心,号性颠倒。注意,由此可见,真心本正。正在不分反正,不取向任何一边。此即真正的正。我等凡夫的意识心,就如同那上下颠倒的手臂,忘了向上竖和向下垂都是自己。反而以上为正,费尽一倍力气向上瞻视,作茧自缚,自讨苦吃。所以,号为性颠倒。而如来之真心,以手臂作比,手臂还是那个手臂,与我等凡夫没有二样。不同处,如来不刻意向上,把上定义为正;也不刻意向下,把下定义为倒。如此不执着任何一边,才名为正遍知。
佛祖说:随你仔细观,想想看,你身佛身称颠倒者,说说何处,号为颠倒?注意,譬喻,终究要归到心上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2。真心生出世界,反把世界中的这个肉身认作是自己。这就是性颠倒,活颠倒了。
〖经文——译文〗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音萌,目不明)瞻佛,目睛不瞬(音顺,眨眼)。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佛兴慈悲,哀愍(音敏,怜悯)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此时,阿难与诸大众,瞪大眼睛,目光茫然,瞻仰佛祖,一眨不眨。不知身心,颠倒在何处。等待佛祖开示。

开示一:一切身心都是唯心所现。

佛大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一样的声音,遍告同会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
宝明妙性?
认悟中迷。
诸善男子,我经常说,色和心这些缘,及心所使的这些所缘法,都是唯心所现。

注意,关键在最后一句,唯心所现。世间一切,方便说,分成色和心。色指色声香味触,心指法。这种划分,囊括所有,毫无遗漏。实际,这是世界合成的一切元素,因此称其为缘。心,把这些缘分分合合,而成诸多事业;从心而言就叫法,从事而言就叫所缘或称缘所。单单一个心字,单单一个色字,分析开来,无量劫也说不完。总而言之,色心能所之流,用一切一切,来的快捷方便。四个字:唯心所现。这最后四个字中的心,乃是八识心王;前面所言心,皆是意识心。二心本是一心。凡夫不悟道,只用意识心。圣人悟道了,才二心一体;也用意识心,但明白天下一心;更明白这一心是自心。
佛说:你的身你的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呈现出的东西。注意,阿难的身心,是阿难自己妙明真精中或说妙心中,所呈现的东西。这妙心,就是常住真心。
开示二:为何遗失这本妙圆妙明心,遗失这宝明妙性?
佛说:认悟中迷。
注意,为何遗失?为何颠倒?佛祖一语道破天机:这就是起心动念,自认其悟。
何谓悟?修行路上,万物归于有;有归于无。至此无何有之乡,沉沦下去,就是顽空。转身回头,脱落其无,灵光独耀,值此本心,堪称大悟。悟,有和无尽皆消散,唯余自心圆满灵光。所谓认悟,就是动念自认其本心,自认其明。如此,本心成为认知对象而在。可见,认悟二字,是丢失妙明真心而失道的关键。由此,才步步衍生出世间一切】

晦(音会,暗,无明)昧为空;
开示三。真心在迷失后如何生出天地万物。
一者,由悟到空。

佛说:晦昧为空,即是说,心之大明晦昧了,即没有了,转而为空
空晦暗中;
二者,由空到暗。

佛说:空晦暗中,即是说,这空也晦昧即没有了,转而为暗。注意,明,空,暗,这三个层次,凡夫在暗;罗汉在空;菩萨在明
结暗为色;
三者,由暗到色。

佛说:结暗为色,即是说,这暗久而必结,结而成色;色杂妄想,即是说,色多了杂了,就有了妄想。注意,步步下行,步步失道。至此暗处,因为心不住相,故而暗不能久,必然结暗生尘,即生出色声香味触法。这里用色字,代替六尘
色杂妄想;
四者,由色到想。

佛说:想相为身。此即是说,通过想,和合诸相,而成自己身体。注意,相对六尘,此即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想相为身;
五者,内成根识。

佛说:聚缘内摇。此即是说,通过想而内摇四大之缘,有了识和根。根乃是胜义根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
六者,外成诸尘。

佛说:趣外奔逸。此即是说,此心开始趣向并执着有外边在。在外尘中奔逸轮回。至此,十八界彻底形成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音欧,水泡泡)体。目为全潮,穷尽瀛(音营,海)渤(音驳,水)。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开示四。以识为心,以外为真。

一者,迷识为心。
佛说: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注意,昏即无明,扰即烦劳。此即是说,意识心呈现的是无明和烦恼相。凡夫,或是认无,或是认有,以此为心,实际都是迷失。


二者,把心安在肉身之内。
佛说: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注意,错认本性,便迷乱决定这心,是在色身之内。这是人生致命错误。凡夫,把自己的心,安放在肉身之内。执着不舍。

三者,不知一切皆是自心中物。
佛说:不知道色身,外到山河虚空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物。
这好比,把澄清百千大海弃之不要,唯认海面上漂浮的一个浮沤即水泡泡。目为全潮,穷尽瀛渤。瀛即海,渤即水,此即是说,看到这小小水泡,就以为看到了全潮,就以为穷尽了海水。实在是愚痴。注意,恰如梦中,只是把梦中的肉身认作是自己身,把梦中意识心认作是自己心,这都是错认。实际来说,从身而言,世界万物皆是自身。从心而言,千千万万心皆是自心投影。乃至世界万物,都是自心变现。

四者,凡夫乃颠倒之人,自讨苦吃。
佛说:你等即是迷中的倍人,即多一倍瞻望之人,多一倍劳碌烦恼之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注意,佛祖垂手,阿难说这是把手放倒了,世间人都这样说。正的,是把手竖起来对着空中。如此一来,就要付出一倍瞻望,多付出劳碌,多得些烦恼。手臂是自己的,如何放置,哪有个反和正?非要自己规定个反正,并趣向于正,那么多付劳碌,一倍瞻望,烦恼多多,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此之人,如来说是可怜悯者】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总结】
1。事物有反正,真心无正反。
阿难对佛说:世尊,若此见闻之性必然不生不灭,世尊,您为什么说我等遗失了真性,颠倒行事?愿佛祖大兴慈悲,洗我尘垢。阿难很聪明。既然不生不灭,我们怎么会把它遗失乃至颠倒呢?

一者,佛祖明辨倒和正概念。
这时,如来垂下金色臂,五轮手结印下指。示阿难说:你现在见我这结成印契的手,为正为倒?母陀罗:意为印契。指以手结成的各种印形。

阿难说:世间众生,以为你的手是倒的。而我不知谁是正谁是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为这样是倒,那么,他们的正又是什么样子呢?
阿难言:如来竖起手臂,兜罗绵一样绵软的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二者,指明世间所谓的正,需要付出一倍的努力去瞻视。此即自讨苦吃。
佛即竖起手臂。告诉阿难说:象这样的颠倒,首尾相换,即手臂向下垂,变作手臂向上竖起,世间人就认为是正。那么,诸世间人,想要看到这上边的正,和下边相比,当然需要付出一倍的努力去瞻视了。注意,从根本上看,手臂是一,向上向下都是自己的,哪有个反正?弄出个反正,也是刻意规定。劳心劳神,尚需一倍瞻视,真是自讨苦吃。注意,一倍瞻视,乃是和手臂向下相比而言。

三者,佛乃正遍知,凡夫性颠倒。
佛继续开示: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通过上述的比类可以表明,如来之身即真心,名正遍知;你等之身即意识心,号性颠倒。注意,由此可见,真心本正。正在不分反正,不取向任何一边。此即真正的正。我等凡夫的意识心,就如同那上下颠倒的手臂,忘了向上竖和向下垂都是自己。反而以上为正,费尽一倍力气向上瞻视,作茧自缚,自讨苦吃。实际而言,凡夫偏执一边,此即不要另一边,又丢了自家真心,所以,号为性颠倒。而如来之真心,以手臂作比,手臂还是那个手臂,与我等凡夫没有二样。不同处,如来不刻意向上;也不刻意向下。如此不执着任何一边,活得圆满无缺,才名为正遍知。

佛祖说:随你仔细观,想想看,你身佛身称颠倒者,说说何处,号为颠倒?注意,譬喻,终究要归到心上说法。



2。凡夫颠倒在何处?
此时,阿难与诸大众,瞪大眼睛,目光茫然,瞻仰佛祖,一眨不眨。不知身心,颠倒在何处。等待佛祖开示。

开示一。一切身心都是唯心所现。
佛大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一样的声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经常说,色和心这些缘,及心所使的这些所缘法,都是唯心所现。
注意,关键在最后一句,唯心所现。世间一切,方便说,分成色和心。色指色声香味触,心指法。这种划分,囊括所有,毫无遗漏。实际,这是世界合成的一切元素,因此称其为缘。心,把这些缘分分合合,而成诸多事业;从心而言就叫法,从事而言就叫所缘或称缘所。单单一个心字,单单一个色字,分析开来,无量劫也说不完。总而言之,色心能所之流,用一切一切,来的快捷方便。四个字:唯心所现。这最后四个字中的心,乃是八识心王;前面所言心,皆是意识心。二心本是一心。凡夫不悟道,只用意识心。圣人悟道了,才二心一体;也用意识心,但明白天下一心;更明白这一心是自心。

佛说:你的身你的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呈现出的东西。注意,阿难的身心,是阿难自己妙明真精中或说妙心中,所呈现的东西。这妙心,就是常住真心。
开示二:为何遗失这本妙圆妙明心,遗失这宝明妙性?
佛说:为何你等遗失这本妙圆妙明心?
遗失这宝明妙性?注意,此心是本,一切神妙以此为根。此心是圆,一切神妙,至此圆成。此心是明,一切万物,由此显露。恰如梦中,有身也有心,用身心去做一切事。但,其心乃是意识心。梦中之我,丢失了根本心,即醒来后依然还在的心,忘却了;丢失了圆满心,只是把物当真,不知一切事物都是假象;丢失了大明心,只是照亮眼前一点,不知日月星光乃至山河大地,都是自心显现之明。这正是愚夫颠倒处。天地本来都是自己,却认准其中肉身是自己。这恰如大海是自己,却认准海上一个水泡泡是自己,亏也不亏?
为何遗失?为何颠倒?佛祖一语道破天机:认悟中迷。这就是起心动念,自认其悟。
何谓悟?修行路上,万物归于有;有归于无。至此无何有之乡,沉沦下去,就是顽空。转身回头,脱落其无,灵光独耀,值此本心,堪称大悟。悟,有和无尽皆消散,唯余自心圆满灵光。所谓认悟,就是动念自认其本心,自认其明。如此,本心成为认知对象而在。可见,认悟二字,是丢失妙明真心而失道的关键。由此,才步步衍生出世间一切。
开示三。真心在迷失后如何生出天地万物。
一者,由悟到空。
佛说:晦昧为空,即是说,心之大明晦昧了,即没有了,转而为空;

二者,由空到暗。
佛说:空晦暗中,即是说,这空也晦昧即没有了,转而为暗。注意,明,空,暗,这三个层次,凡夫在暗;罗汉在空;菩萨在明。

三者,由暗到色。
佛说:结暗为色,即是说,这暗久而必结,结而成色;色杂妄想,即是说,色多了杂了,就有了妄想。注意,步步下行,步步失道。至此暗处,因为心不住相,故而暗不能久,必然结暗生尘,即生出色声香味触法。这里用色字,代替六尘。

四者,由色到想。
佛说:想相为身。此即是说,通过想,和合诸相,而成自己身体。注意,相对六尘,此即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五者,内成根识。
佛说:聚缘内摇。此即是说,通过想而内摇四大之缘,有了识和根。根乃是胜义根。

六者,外成诸尘。
佛说:趣外奔逸。此即是说,此心开始趣向并
执着有外边在。在外尘中奔逸轮回。至此,十八界彻底形成。

开示四。以识为心,以外为真。
一者,迷识为心。
佛说: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注意,昏即无明,扰即烦劳。此即是说,意识心呈现的是无明和烦恼相。凡夫,或是认无,或是认有,以此为心,实际都是迷失。


二者,把心安在肉身之内。
佛说: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注意,错认本性,便迷乱决定这心,是在色身之内。这是人生致命错误。凡夫,把自己的心,安放在肉身之内。执着不舍。
三者,不知一切皆是自心中物。
佛说:不知道色身,外到山河虚空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物。
这好比,把澄清百千大海弃之不要,唯认海面上漂浮的一个浮沤即水泡泡。目为全潮,穷尽瀛渤。瀛即海,渤即水,此即是说,看到这小小水泡,就以为看到了全潮,就以为穷尽了海水。实在是愚痴。注意,恰如梦中,只是把梦中的肉身认作是自己身,把梦中意识心认作是自己心,这都是错认。实际来说,从身而言,世界万物皆是自身。从心而言,千千万万心皆是自心投影。乃至世界万物,都是自心变现。

四者,凡夫乃颠倒之人,自讨苦吃。
佛说:你等即是迷中的倍人,即多一倍瞻望之人,多一倍劳碌烦恼之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注意,佛祖垂手,阿难说这是把手放倒了,世间人都这样说。正的,是把手竖起来对着空中。如此一来,就要付出一倍瞻望,多付出劳碌,多得些烦恼。手臂是自己的,如何放置,哪有个反和正?非要自己规定个反正,并趣向于正,那么多付劳碌,一倍瞻望,烦恼多多,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此之人,如来说是可怜悯者。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从去留见性,真心常在。


1。去一切尘,最终去不掉的,即是真心。
01,用攀缘心终不能悟道。
〖经文——译文〗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音敏,怜悯),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阿难承佛慈悲搭救,深刻教诲,垂头涕泣,叉手而白佛言:
我虽承佛如此妙音悟妙明真心,体用圆满,常住心地。
可我悟佛现在所说法音,用的是现在的缘心,允所瞻仰,即相信我所敬仰的佛法。允:信。瞻仰:敬仰。
阿难说:徒获此妙明心,我未敢认为这就是本元心地。愿佛怜悯,宣示圆满之音。拔除我的疑根,归无上道】


02,
手指月的譬喻。要明白法音是指,能分别的性才是月。
〖经文——译文〗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一者,以手指月的譬喻。

佛告阿难:你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也是从缘说法,未得真实法性。
恰如有人以手指月示人:月明在那里。那个人看到手指后,本当应看月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首先,若看到手指以为是月,这人不仅仅丢了月轮,亦丧失了其指。为什么?因为其人所指,指的是明月。注意,不看明月,其人所指有什么用?岂不是白指一回?此即亡指之意

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其次,岂仅仅亡指,也不知道明与暗是什么。为什么?因为所指之体是月明之性。不看月明,反而看没有明暗之性的手指,显然,此人对明暗二性尚不明白
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二者,离尘,有性在,此即真心。离尘,无性在,此即顽空。

首先,离尘有性在,此性即是真心。
佛说:你也如此。要看月才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注意,此还是指出月何在。法音是指;能分别的性才是月。
譬如有客人,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我说的道理也是如此。若真的是你的常住真心,是主人,则无所去。
如何离开分别法音,能分别的性就没有了呢?

注意,以缘心听法,落在分别是凡夫;虽有分别,此心不做分别想,此即能分别之性,即常住真心。佛祖已经开示,常住真心是不灭的,离有离无,真心常在。设定,阿难听佛说法,分别法音,把自己这颗心认作是常住真心,也可以。但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这能分别之心,离开分别法音,要有能分别的性在。这就是妙明真心。六根门头,常放光明;分别历历,了了无痕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
其次,离尘无性在,此即落入顽空。

佛说:这分别心,说的岂止是分别声音,也包括分别我的面容,乃至分别一切;若离开种种色相,没有能分别的性在,如是乃至分别都无。

注意,离开分别,没有能分别性在,甚至分别也都没有了,这就是落在空中
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佛说:非色非空,此即是说,空其色,空其空,如此直至空无所有。

佛说:拘舍离等,昧为冥谛。此即是说,至此无何有之乡,千般寻觅,空空空空。拘舍离等,把此昧为冥谛即冥性。也找到了性,但其性却空无所有。
佛说:离开这些法缘,达到空空,却无分别之性在。换句话说,分别不在了,能分别的心你也不明白,则你的心你的性,仅仅是意识心意识性。一定是从哪来归哪去,各有所还。各有所还的心,如何为主?
注意,这是关键所在。有化作空,眼耳鼻舌身意,一空到底,还有什么在?还有什么无处可还?能见此空的心,无处可还。此即真心,此即大明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音敏,怜悯),为我宣说。
阿难问:若我的心性各有所还,那么如来说的妙明元心,如何无还呢?希望佛祖垂怜,为我宣说。惟:希望】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2。著名的八还辨见。能还的都还回去,还不出去的,此即真心。
01,佛以见精,立八象。
〖经文——译文〗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佛告诉阿难:你阿难见到我见精明元,你所见到的见,虽不是妙精明心,但如第二月,不是月影。注意,见到佛心,佛心已经在自心之外,所以,不是第一月。因为是佛心,不是被佛祖称为月影的普通凡夫心,所以佛祖称这是第二月。自心若开,何须佛心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
佛说:你应仔细听,现在该给你示现无所还之地。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
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音名),则复昏暗。
户牖(音有)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音拥)。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
郁孛(音倍,混乱)之象,则纡(音yū,结)昏尘;澄霁(音际)敛氛(音分,气象);又观清净。
象一和二,明和暗。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看不见了,则又昏暗。
象三和四,通和塞。通过门窗的空隙,则见通达;而墙宇之间,看到的则是壅塞。
象五和六,缘有和顽虚。有分别之处,则见种种缘;在真虚无中,显现都是空性。
象七和八,郁孛和清明。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此即是说,天空繁杂胡乱之象,则郁结昏暗尘埃。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此即是说,晴明无染,才又观清净】

02,八象各还本因,还不出去,此即真心。

〖经文——译文〗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云何本因?
阿难,此诸变化。
一者,八还。

阿难,这些变化相,你都看了。我今各还本所因处。什么是本因?下面诸多变化即是
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
通还户牖;壅还墙宇。
缘还分别;顽虚还空。
郁孛还尘;清明还霁。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一还二还。明还给日轮,为什么?无日不明,明的因在于日,所以还日。暗还给黑月,理同上。三还四还。通达还给门窗;壅塞还给墙宇。
五还六还。缘还给分别;顽虚还给空无。
七还八还。郁孛还给昏暗尘埃;清明还给日出天晴。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此类。总而言之,一切一切,都是这个道理】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
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二者,辨见。

首先,辩驳所见可还,而能见则无还。
佛说,你见八种见的见精明性,当欲还给谁呢?
因为,这见若还给明,则不明时,就不能见暗。注意,下面七种可依此类推,都是一样道理。
其次,明示不变的是见性。
佛说:虽明暗、通塞等种种差别,但见无差别。
如此而言,这些一一可以还回去的,是所见之明,所见之暗,自然不是把你阿难的见性还给哪一个。
你还不回去的见性,不是你的真心还能是谁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
汝自迷闷,丧本受轮。
于生死中,常被漂溺。
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二者,辨见。
首先,辩驳所见可还,而能见则无还。
佛说,你见八种见的见精明性,当欲还给谁呢?
因为,这见若还给明,则不明时,就不能见暗。注意,下面七种可依此类推,都是一样道理。
其次,明示不变的是见性。
佛说:虽明暗、通塞等种种差别,但见无差别。
如此而言,这些一一可以还回去的,是所见之明,所见之暗,自然不是把你阿难的见性还给哪一个。
你还不回去的见性,不是你的真心还能是谁?
再次,本明、迷失、受苦。
则知你的心,原本便是妙、明、净。
你自己迷失不明,丧失根本,遭受轮回之苦。
在生死中,常被漂荡沉溺。
所以,如来名你等是可怜愍者】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总结】
1。去一切尘,最终去不掉的,即是真心。
01,用攀缘心终不能悟道。

阿难承佛慈悲搭救,深刻教诲,垂头涕泣,叉手而白佛言:
一者,悟到了妙明心。我虽承佛如此妙音悟妙明真心,体用圆满,常住心地。
二者,用攀援心在悟。可我悟佛现在所说法音,用的是现在的缘心,允所瞻仰,即相信我所敬仰的佛法。允:信。瞻仰:敬仰。
三者,愿佛拔除疑根。阿难说:徒获此妙明心,我未敢认为这就是本元心地。愿佛怜悯,宣示圆满之音。拔除我的疑根,归无上道。
02,手指月的譬喻。要明白法音是指,能分别的性才是月。
一者,以手指月的譬喻。

佛告阿难:你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也是从缘说法,未得真实法性。
恰如有人以手指月示人:月明在那里。那个人看到手指后,本当应看月。
首先,若看到手指以为是月,这人不仅仅丢了月轮,亦丧失了其指。为什么?因为其人所指,指的是明月。注意,不看明月,其人所指有什么用?岂不是白指一回?此即亡指之意。

其次,岂仅仅亡指,也不知道明与暗是什么。为什么?因为所指之体是月明之性。不看月明,反而看没有明暗之性的手指,显然,此人对明暗二性尚不明白。

二者,离尘,有性在,此即真心。离尘,无性在,此即顽空。

首先,离尘有性在,此性即是真心。
佛说:你也如此。要看月才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注意,此还是指出月何在。法音是指;能分别的性才是月。
譬如有客人,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我说的道理也是如此。若真的是你的常住真心,是主人,则无所去。
如何离开分别法音,能分别的性就没有了呢?
注意,以缘心听法,落在分别是凡夫;虽有分别,此心不做分别想,此即能分别之性,即常住真心。佛祖已经开示,常住真心是不灭的,离有离无,真心常在。设定,阿难听佛说法,分别法音,把自己这颗心认作是常住真心,也可以。但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这能分别之心,离开分别法音,要有能分别的性在。这就是妙明真心。六根门头,常放光明;分别历历,了了无痕。
其次,离尘无性在,此即落入顽空。

佛说:这分别心,说的岂止是分别声音,也包括分别我的面容,乃至分别一切;若离开种种色相,没有能分别的性在,如是乃至分别都无。
注意,离开分别,没有能分别性在,甚至分别也都没有了,这就是落在空中。

佛说:非色非空,此即是说,空其色,空其空,如此直至空无所有。
佛说:拘舍离等,昧为冥谛。此即是说,至此无何有之乡,千般寻觅,空空空空。拘舍离等,把此昧为冥谛即冥性。也找到了性,但其性却空无所有。
佛说:离开这些法缘,达到空空,却无分别之性在。换句话说,分别不在了,能分别的心你也不明白,则你的心你的性,仅仅是意识心意识性。一定是从哪来归哪去,各有所还。各有所还的心,如何为主?
注意,这是关键所在。有化作空,眼耳鼻舌身意,一空到底,还有什么在?还有什么无处可还?能见此空的心,无处可还。此即真心,此即大明。

阿难问:若我的心性各有所还,那么如来说的妙明元心,如何无还呢?希望佛祖垂怜,为我宣说。

2。著名的八还辨见。能还的都还回去,还不出去的,此即真心。
01,佛以见精,立八象。


佛告诉阿难:你阿难见到我见精明元,你所见到的见,虽不是妙精明心,但如第二月,不是月影。注意,见到佛心,佛心已经在自心之外,所以,不是第一月。因为是佛心,不是被佛祖称为月影的普通凡夫心,所以佛祖称这是第二月。自心若开,何须佛心?
佛说:你应仔细听,现在该给你示现无所还之地。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

象一和二,明和暗。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看不见了,则又昏暗。
象三和四,通和塞。通过门窗的空隙,则见通达;而墙宇之间,看到的则是壅塞。
象五和六,缘有和顽虚。有分别之处,则见种种缘;在真虚无中,显现都是空性。
象七和八,郁孛和清明。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此即是说,天空繁杂胡乱之象,则郁结昏暗尘埃。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此即是说,晴明无染,才又观清净。

02,八象各还本因,还不出去,此即真心。
一者,八还。
阿难,这些变化相,你都看了。我今各还本所因处。什么是本因?下面诸多变化即是。
一还二还。明还给日轮,为什么?无日不明,明的因在于日,所以还日。暗还给黑月,理同上。
三还四还。通达还给门窗;壅塞还给墙宇。
五还六还。缘还给分别;顽虚还给空无。
七还八还。郁孛还给昏暗尘埃;清明还给日出天晴。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此类。总而言之,一切一切,都是这个道理。
二者,辨见。
首先,辩驳所见可还,而能见无还。
佛说,你见八种见的见精明性,当欲还给谁呢?
因为,这见若还给明,则不明时,就不能见暗。注意,下面七种可依此类推,都是一样道理。
其次,明示不变的是见性。
佛说:虽明暗、通塞等种种差别,但见无差别。
如此而言,这些一一可以还回去的,是所见之明,所见之暗,自然不是把你阿难的见性还给哪一个。
你还不回去的见性,不是你的真心还能是谁?
再次,本明、迷失、受苦。
则知你的心,原本便是妙、明、净。
你自己迷失不明,丧失根本,遭受轮回之苦。
在生死中,常被漂荡沉溺。
所以,如来名你等是可怜愍者。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从自他明心,唯我一心。



1。要在见物中,分出自和他。见性是自,万物是他。
〖经文——译文〗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一者,见有不同层次。

首先。肉眼见。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如何得知这见性就是我的真性?
佛告诉阿难:我今问你,今你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你见于初禅,得无障碍。初禅:四禅八定,最初的禅定境界。分为色界初禅与出世间初禅。
其次。天眼见。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同观掌中庵摩罗果。
阿那律:意译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苦读佛经,昼夜坚持不眠,最终目盲。但因祸得福,得开天眼。
庵摩罗果:印度药果之名。
阎浮提: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
再次。心眼见。
诸菩萨等,见百千世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见。众生看得清清楚楚,不过分寸之间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
二者,见性不变。


首先,所见种种,乃是前尘留碍。
佛说:阿难,我和你,观四天王所住宫殿。
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暗的明的种种形像,无非是前尘分别,留碍心头。
其次,分出自和他。

佛说:你应于此,分别哪是自;哪是他
今吾将汝择(音宅,区别)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现在,我在我的见中,把你阿难区别开来。你想一想,谁是我的体,谁是物象?注意,当然是佛能见之心是自体,所见阿难是他物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佛说:阿难,追溯源头,你最早见的日月宫,是物不是你的见性。至七金山,周遍仔细观看,虽有种种光明,也是物不是你的见性。七金山:位于须弥山及铁围山间之七座山,其山悉由金宝所成,故有此称。

佛说:渐渐更能观到,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都是物,不是你的见性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
阿难,这些近近远远诸多物性虽有差别不同,但却同是你的清净见精所看到。如此说来则是,诸多物类自有差别,但阿难的见性没有不同。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见性是自己,差别是他物。注意,这种划分仅仅是方便说】

2。关于见的著名的四大论断。

〖经文——译文〗
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著名的第一个论断:外物没有见性。
佛说:这样的精妙明,诚然是见性。

若见是外物的话,则你也可见吾之见。注意,见是外物,我佛祖的见也一定是外物,当然可以被你阿难见到。你阿难没能见到我的见,表明见不是外物。
此即外物没有见性】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著名的第二个论断:他人没有见性。

佛说:若你我同见,见到一样的了,把这叫见到我的见了。此论成立的话,那么,吾不见时,因为同见,你也一定不见;你怎样才能做到,不见我的不见之处呢?注意,不见他人的不见,于理就不通了。
佛说: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注意,不见那不见,不行;见那不见行不行呢?你见到他人的不见。因为他人不见,他人那里没有不见之相;那么,你见到的不见,自然不是他人的不见之相,而是空无。
由此可见,原本没有他人,原本没有他心。
此即他人没有见性】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
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著名的第三个论断:佛祖没有见性。

佛说:若真的不见我的不见之地,你阿难做到了,自然非物,即自己这里什么都没有了,空空如也。
到这个地步,为何弄的也没了你自己呢?注意,不见我的不见之地,即是说阿难心歇,做到了不见;都歇了;自然归于清净,归于空。至此无何有之乡,知道什么都没有的心还在吧?见性,排除了物是,排除了他是,难道你阿难还要把自己排除吗?为什么想不到是你自己呢?


佛说:当然还有我如来在,影响了你的判断。你今见物之时,你既然见物,物也见你,体性是纷杂的。注意,物包括我如来的。
佛说:则你与我,两个见性,两个真心,并存在诸世间,想安稳立足是不成的。
此即是说,佛祖也没有见性。
阿难敢这样想吗?我等众生敢这样想吗?敢挑如来担吗?要敢于承担才行】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著名的第四论断,唯独自己才有见。
阿难,象你阿难在见,见性是你阿难的见性,不是我如来的。

注意,死死认定如来有见性,此即有了他,有了万物,陷入迷失。佛祖提醒过阿难: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这告诉阿难,我的见,相对阿难之见来说,是第二月。可阿难,无论如何,也很难做到把佛祖见性从自己的六根门头抹掉。

佛说:见性周遍的,不是你还能是谁?为什么自疑你的真性?是你的性不真,才求我验证的。注意,我即是自。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你我他,心头扫净你我他,最终唯独有我,此即大我,真我。细想我等,读经之时,明白哪是自,哪是他吗?这自,活脱脱,光灿灿,歇即显现。
说穿了,天下原本只有自心。此即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总结】1。要在见物中,分出自和他。


一者,见有不同层次。
首先。肉眼见。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如何得知这见性就是我的真性?
佛告诉阿难:我今问你,今你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你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其次。天眼见。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同观掌中庵摩罗果。

再次。心眼见。
诸菩萨等,见百千世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见。众生看得清清楚楚,不过分寸之间。
二者,见性不变。
首先,所见种种,乃是前尘留碍。
佛说:阿难,我和你,观四天王所住宫殿。
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暗的明的种种形像,无非是前尘分别,留碍心头。
其次,分出自和他。
佛说:你应于此,分别哪是自;哪是他?
现在,我在我的见中,把你阿难区别开来。你想一想,谁是我的体,谁是物象?注意,当然是佛能见之心是自体,所见阿难是他物。
佛说:阿难,追溯源头,你最早见的日月宫,是物不是你的见性。至七金山,周遍仔细观看,虽有种种光明,也是物不是你的见性。七金山:位于须弥山及铁围山间之七座山,其山悉由金宝所成,故有此称。

佛说:渐渐更能观到,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都是物,不是你的见性。
阿难,这些近近远远诸多物性虽有差别不同,但却同是你的清净见精所看到。如此说来则是,诸多物类自有差别,但阿难的见性没有不同。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见性是自己,差别是他物。当然,这种划分仅仅是方便说。

2。佛祖关于见的
著名的四大论断。
著名的第一个论断:外物没有见。
佛说:这样的精妙明,诚然是见性。

若见是外物的话,则你也可见吾之见。注意,见是外物,我佛祖的见也一定是外物,当然可以被你阿难见到。你阿难没能见到我的见,表明见不是外物。
此即外物没有见性。



著名的第二个论断:他人没有见。


佛说:若你我同见,见到一样的了,把这叫见到我的见了。此论成立的话,那么,吾不见时,因为同见,你也一定不见;你怎样才能做到,不见我的不见之处呢?注意,不见他人的不见,于理就不通了。
佛说: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注意,不见那不见,不行;见那不见行不行呢?你见到他人的不见。因为他人不见,他人那里没有不见之相;那么,你见到的不见,自然不是他人的不见之相,而是空无。
由此可见,原本没有他人,原本没有他心。
此即他人没有见性。


著名的第三个论断:佛也没有见。


佛说:若真的不见我的不见之地,你阿难做到了,自然非物,即自己这里什么都没有了,空空如也。
到这个地步,为何弄的也没了你自己呢?注意,不见我的不见之地,即是说阿难心歇,做到了不见;都歇了;自然归于清净,归于空。至此无何有之乡,知道什么都没有的心还在吧?见性,排除了物是,排除了他是,难道你阿难还要把自己排除吗?为什么想不到是你自己呢?


佛说:当然还有我如来在,影响了你的判断。你今见物之时,你既然见物,物也见你,体性是纷杂的。注意,物包括我如来的。
佛说:则你与我,两个见性,两个真心,并存在诸世间,想安稳立足是不成的。
此即是说,佛祖也没有见性。
阿难敢这样想吗?我等众生敢这样想吗?敢挑如来担吗?敢于承担才行。

著名的第四论断,唯独自己才有见。
阿难,象你阿难在见,见性是你阿难的见性,不是我如来的。

注意,死死认定如来有见性,此即有了他,有了万物,陷入迷失。佛祖提醒过阿难: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这告诉阿难,我的见,相对阿难之见来说,是第二月。可阿难,无论如何,也很难做到把佛祖见性从自己的六根门头抹掉。

佛说:见性周遍的,不是你还能是谁?为什么自疑你的真性?是你的性不真,才求我验证的。注意,我即是自。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你我他,心头扫净你我他,最终唯独有我,此即大我,真我。细想我等,读经之时,明白哪是自,哪是他吗?这自,活脱脱,光灿灿,歇即显现。
说穿了,天下原本,只有自心。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发表于 2019-1-28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从大小明心,心不伸缩。


1。见性唯独我有;可今在室中,我见唯满一室,为什么?

〖经文——译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
退归精舍,只见伽(音茄)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音五,走廊)。
一者,阿难疑问,见何以有伸缩?

首先,与如来同观,见便周遍。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然是我而不是其余的话。那么,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及其所居日月宫,此见周圆,见遍娑婆国。
娑婆:意译堪忍。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

其次,退归到精舍,见则缩小。

阿难说:退归到精舍,只见伽蓝即寺院,清心在户堂内,只能看见房檐走廊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音夫,陈述)演。

世尊,此见如此。其见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这是此见缩大为小呢,还是墙宇即房屋夹在中间,令见断绝呢。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请大慈世尊为我敷演,即陈述演说】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二者,佛祖解释。

首先,见性没有伸缩。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现前之尘。不应说见性有舒有缩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
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
譬如一个方形器,中间见到方的空。我再问你,此方器中所见方的空,是定方,是不定方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若是定方的话,另外安上圆形器,此空应不能变圆。若不定方,在方形器中,应无方的空。注意。这是把见比作虚空,把方和圆等比作他物。方和圆有大小,见性无伸缩。他物万般,自性不变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你说不知斯义所在,说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在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阿难,若是欲令入无方的圆,只需除去器的方形,就是空体,就是无方了。不应说言,再除去虚空中存在的方形的相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音豆,洞),宁无续迹?
是义不然。

就像你问入室中时,是不是缩小了见性才令所见变小。真的如此的话,你仰观日时,你岂不是手挽着见性齐于日面?
其次,见性不被夹断。
若筑房屋,能把见性夹断的话;那么,见穿过的是小洞,怎么没有小洞延续出去?显见,你阿难说的不对】


2。
醒悟自心,心能转物,则同如来。
〖经文——译文〗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首先,众生之错,迷失本心,为物所转。

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失自己反追逐他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所以,才在物中,观大观小。注意,把肉身认作自己,拼命放纵物欲;此即丢了自己,缠陷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解脱。此即被物所转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其次,醒悟自心,心能转物,则同如来。
佛说:此心若能转物,不被物转,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注意,恰如梦中,心能不执有也不执无,不执生也不执死。如此一来,天下万物尽皆收入囊中,尽皆明白是自心变幻。至此,才能明白,确实是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总结】

1。见性唯独我有;可今在室中,我见唯满一室,为什么?

一者,阿难疑问,唯独阿难有见,见何以有伸缩?
首先,与如来同观,见便周遍。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然是我而不是其余的话。那么,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及其所居日月宫,此见周圆,见遍娑婆国。娑婆:意译堪忍。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

其次,退归到精舍,见则缩小。
阿难说:退归到精舍,只见伽蓝即寺院,清心在户堂内,只能看见房檐走廊。世尊,此见如此。其见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这是此见缩大为小呢,还是墙宇即房屋夹在中间,令见断绝呢。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请大慈世尊为我敷演,即陈述演说。

二者,所见在变,见性不变。
首先,见性没有伸缩。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现前之尘。不应说见性有舒有缩。
譬如一个方形器,中间见到方的空。我再问你,此方器中所见方的空,是定方,是不定方?若是定方的话,另外安上圆形器,此空应不能变圆。若不定方,在方形器中,应无方的空。注意。
这是把见比作虚空,把方和圆等比作他物。方和圆有大小,见性无伸缩。他物万般,自性不变。
你说不知斯义所在,说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在?阿难,若是欲令入无方的圆,只需除去器的方形,就是空体,就是无方了。不应说言,再除去虚空中存在的方形的相。
就像你问入室中时,是不是缩小了见性才令所见变小。真的如此的话,你仰观日时,你岂不是手挽着见性齐于日面?
其次,见性不被夹断。
若筑房屋,能把见性夹断的话;那么,见穿过的是小洞,怎么没有小洞延续出去?显见,你阿难说的不对。

2。
醒悟自心,心能转物,则同如来。
首先,众生为物所转。
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失自己反追逐他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所以,才在物中,观大观小。注意,把肉身认作自己,拼命放纵物欲;此即丢了自己,缠陷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解脱。此即被物所转。

其次,醒悟自心,心能转物,则同如来。
佛说:此心若能转物,不被物转,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注意,恰如梦中,心能不执有也不执无,不执生也不执死。如此一来,天下万物尽皆收入囊中,尽皆明白是自心变幻。至此,才能明白,确实是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有诗为证:三界无常照永恒,人人本有大光明。凡夫只顾争颜色,忘却自心一盏灯。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从是非见性,心无是非。


1。说见性是物不对。
〖经文——译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音nàn,诘责)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一者,阿难提出疑问。
疑问一。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是我的妙性。今此妙性,显现在我眼前,我所见必是我的真心。那么,我现在的身心,又是何物呢?注意,妙性现在我前,显见,阿难此问,尚未悟道。见性不能归于自心,如何悟道?只能是身心之外别有见性。若见性是自己,身心又该是谁?当然迷茫。

疑问二。

而今身心,二者分别确实是存在的。见性没有分别,在分辨我的身。若实是我的心,令我有了当下的见。那么,见性确实是我,而所见的身显见不是我。这和如来先前呵责我所说的物能见我,有什么分别?
我惟垂请大慈佛祖,开示启发我等未悟之人。
注意,阿难未能悟道,故而见性与自己身心分开,不知见性和万物本是一体,故而有此疑问】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二者,见性不是物。

佛告阿难:现在你所说的见在你的眼前,此义绝非真实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你的见性若真实的显现在你的眼前,你又是真实的见到者;那么,你的见性就有了方所。你的见性既然有了方所,绝非不可以指示出来

且今与汝坐祇(音齐)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
且今我与你一同坐在祇陀林中。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

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
你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出陈述这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然不同,只要是有形,没有不能指示言说的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
若必是你的见,现在你的眼前的话,你应以手确实可以指陈出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然已经成见,什么是空?若物是见,既然已经是见,什么是物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音虫,多层)阁讲堂,远洎(音际,到)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你可以至细入微,披剥即劈开剥露万象,在万象中析出即分出精明净妙的见元,指陈明示给我,让我看这见性就如同看那些物一样,分明无惑。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到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所指皆是物,没有这见性。
由此可以作出结论:见不是物】


2。说见性不是物也不对。

〖经文——译文〗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

【一者,不能离一切物另外有自性。
世尊,如佛所说,何况我这有漏初学声闻,即便到达菩萨位,也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也不能离一切物另外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
二者,入微入细,就会发现,万象皆是见。

佛又告阿难:如你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另外有自性。注意,这意味着,见性就在物中。那么,你阿难所指的这些物之中,没有见到这样的见性,现在我告诉你是怎么回事
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
首先,堵住有见性可以指陈这条路。

你与如来,坐祇陀林中,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都是不同的。必无见精,受你所指。注意,佛祖堵住了指陈见性在何物这条路
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
其次,再微细研究万象哪个不是见?
佛祖说:你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此即是说,你再说明一下,这诸多物中,哪个不是见呢?又:再。发明:说明。
阿难言:我确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此中哪个不是见。为什么这样说?若树不是见,如何见到树?若树是见,便不是树了。如是乃至,若空不是见,如何见到空?若空是见,便不是空了。
我又思惟,这万象中,入微细至,发露彰明,一切无非是见性。

佛言:如是如是。注意,指陈不出,表明说物是见不对;说物不是见,经此论证,也是不对。如何是好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3。是非不定,佛祖安心。
〖经文——译文〗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
一时惶(音黄,恐惧)悚(音sǒng ,害怕),失其所守。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即没有证到无学果位的,闻佛说法,茫然不知,佛说的完整的意思是什么。一时恐惧,失其所守。即心不再因为明白佛法而法喜充满,清净平定,乱了分寸。

无学:佛菩萨和四果阿罗汉,叫无学位即不必学了。其下初果二果三果,是有学
如来知其魂虑变慴(音设,同慑,恐惧)。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
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音脚)乱论议。
如来知其担忧和恐惧,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说: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我说的不是末伽黎四种不死的矫乱论议。
注意,这里有三层含义要弄清。
一者,
无上法王是真实语。注意,此即是说,我说的见性是物和见性不是物,表面矛盾,实际不矛盾。一旦悟道,就明白我说的矛盾之语,是在懂得真实这一基础上说的,或说在明白常住真心基础上说的,所以便不矛盾了。众生不明真实,不明常住真心,即便所说通顺无比,也还是世间戏论。
二者,如所如说,不诳不妄。注意,此即是说,我佛所说,能说的是如,说的是所如,说穿了,明白一切都是假象,在这一前提下,我才说法。所以,我说法,不诳语,也无妄言。
三者,我说的不是末伽黎四种不死的矫乱论议。注意,此即是说,我说的和外道所说,大有不同。外道落在二边,要么执着有,要么执着无。不明常住真心这一根本,所以,被有和无所转。我则明白常住真心,才能做到超脱有和无,有和无成为我的子民。
矫乱:矫,匡正。乱,混淆。四种不死的议论,其词似乎匡正其道,实际是混淆不清。
末伽黎:古印度外道六师当中的第二种,翻译为不见,属于无因外道。四种不死:《楞严经》第十卷,五阴魔境中的行阴魔境,讲到此类外道,认为法性是亦变亦恒,亦生亦灭,亦增亦减,亦有亦无。法性因此而不亡,叫做四种不死
汝谛思惟,无忝(音tiǎn)哀慕。
【佛说:你仔细思惟,无忝哀慕,即不要有愧于你对佛法的哀伤思慕之情。
注意,佛法听不懂了,就哀伤;还想听,就思慕。佛祖告诫,听佛法,要仔细思索的。不认真听讲,仔细思维,对不起自己对佛法的哀慕。忝:音tiǎn,有愧于。哀慕:谓因父母、君上之死而哀伤思慕。此处,弟子听不懂佛法,如丧君丧父,产生哀伤思慕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总结】
1。说见性是物不对。
一者,阿难提出疑问。

疑问一。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是我的妙性。今此妙性,显现在我眼前,我所见必是我的真心。那么,我现在的身心,又是何物呢?注意,妙性现在我前,显见,阿难此问,尚未悟道。见性不能归于自心,如何悟道?只能是身心之外别有见性。若见性是自己,身心又该是谁?当然迷茫。

疑问二。

而今身心,二者分别确实是存在的。见性没有分别,在分辨我的身。若实是我的心,令我有了当下的见。那么,见性确实是我,而所见的身显见不是我。这和如来先前呵责我所说的物能见我,有什么分别?
我惟垂请大慈佛祖,开示启发我等未悟之人。
注意,阿难未能悟道,故而见性与自己身心分开,不知见性和万物本是一体,故而有此疑问。




2。说见性不是物不对。
一者,不能离一切物另外有自性。


世尊,如佛所说,何况我这有漏初学声闻,即便到达菩萨位,也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也不能离一切物另外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
二者,入微入细,就会发现,万象皆是见。
佛又告阿难:如你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另外有自性。注意,这意味着,见性就在物中。那么,你阿难所指的这些物之中,没有见到这样的见性,现在我告诉你是怎么回事。

首先,堵住有见性可以指陈这条路。
你与如来,坐祇陀林中,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都是不同的。必无见精,受你所指。注意,佛祖堵住了指陈见性在何物这条路。

其次,再微细研究万象哪个不是见?
佛祖说:你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此即是说,你再说明一下,这诸多物中,哪个不是见呢?又:再。发明:说明。

阿难言:我确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此中哪个不是见。为什么这样说?若树不是见,如何见到树?若树是见,便不是树了。如是乃至,若空不是见,如何见到空?若空是见,便不是空了。
我又思惟,这万象中,入微细至,发露彰明,一切无非是见性。

佛言:如是如是。注意,指陈不出,表明说物是见不对;说物不是见,经此论证,也是不对。如何是好?

3。
是非不定,佛祖安心。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即没有证到无学果位的,闻佛说法,茫然不知,佛说的完整的意思是什么。一时恐惧,失其所守。即心不再因为明白佛法而法喜充满,清净平定,乱了分寸。


如来知其担忧和恐惧,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说: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我说的不是末伽黎四种不死的矫乱论议。
注意,这里有三层含义要弄清。
一者,
无上法王是真实语。注意,此即是说,我说的见性是物和见性不是物,表面矛盾,实际不矛盾。一旦悟道,就明白我说的矛盾之语,是在懂得真实这一基础上说的,或说在明白常住真心基础上说的,所以便不矛盾了。众生不明真实,不明常住真心,即便所说通顺无比,也还是世间戏论。
二者,如所如说,不诳不妄。注意,此即是说,我佛所说,能说的是如,说的是所如,说穿了,明白一切都是假象,在这一前提下,我才说法。所以,我说法,不诳语,也无妄言。
三者,我说的不是末伽黎四种不死的矫乱论议。注意,此即是说,我说的和外道所说,大有不同。外道落在二边,要么执着有,要么执着无。不明常住真心这一根本,所以,被有和无所转。我则明白常住真心,才能做到超脱有和无,有和无成为我的子民。

佛说:你仔细思惟,无忝哀慕,即不要有愧于你对佛法的哀伤思慕之情。
注意,佛法听不懂了,就哀伤;还想听,就思慕。佛祖告诫,听佛法,要仔细思索的。不认真听讲,仔细思维,对不起自己对佛法的哀慕。哀慕:谓因父母、君上之死而哀伤思慕。此处,弟子听不懂佛法,如丧君丧父,产生哀伤思慕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20: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