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562|回复: 41

初读楞严经笔记。主题一。讲经缘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经文——译文〗
  
如是我闻。
【佛临逝世,嘱托阿难,后世结集的一切经典之首,用如是我闻四字。初步理解,阿难亲闻佛说如是法,令人生信。根性善者,瞬间回头,醒悟真我。闻我是如,闻如是我,更显直截了当】。
一时,
【佛,万法归一,无二无别。一时便是一切时,一切时也是一时。当下生当下灭是诸法实相。故言一时。既然是一时,我等读经,岂不与佛与诸大菩萨同在?岂不我就是佛就是菩萨?岂不我是如,如是我?岂不日月山和大地,皆是我妙明真心中物?这一,舍我其谁】,
佛在室罗筏城。祇(音齐)桓(音环)精舍。
【佛在室罗筏城即舍卫国首都的祇桓精舍。祇桓精舍,佛宣讲佛法处。道出讲法地点。祇树给孤独园的故事,十分感人】。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众多出家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共聚一处。道出听经人数之多】。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都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于解脱诸有。说穿了,就是实证到空。漏,烦恼之别名。注意,这是道出了这些听经者的身份】。
能於国土,成就威仪;
【能於国土之中,成就佛的威仪,注意,这道出了这些听经者能做到学佛威仪】。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注意,这道出了这些听经者能够转佛法伦,传佛教诲。】。
严净毗(音皮)尼,弘范三界;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毗尼乃音译,义为律。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注意,这道出了这些听经者能够严守戒律,三界之中,他们在弘扬戒律】。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他们能化生无量应身,去度脱众生;他们能拔除未来苦难,救济未来苦难,解脱诸多红尘烦恼缠缚。注意,这道出了听经者有救度众生解脱烦恼之心】。
其名曰:
大智舍利弗(音浮),
【注意,智慧第一】。
摩诃(音喝)目犍连,
【注意,神通第一】。
摩诃拘絺(音吃)罗,
【注意,辩才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注意,说法第一】。
须菩提,
【注意,解空第一】。
优波尼沙陀等。
【优波尼沙陀,译作中文:色性空,不净观堪称第一。等,注意,表明如此程度的大罗汉多多】。
而为上首。
【这些大罗汉,居上首】。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还有无量辟支佛,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这里。辟支佛:有二义,缘觉和独觉。缘觉,乃佛在世,听闻佛说十二因缘法悟道。独觉,指佛不在世,自观因缘而悟道。无学:和有学对。前三果罗汉称为有学;四果罗汉,称为无学。无学,已经究竟佛之教法,无烦恼无惑可断,也无可学,故称无学。初心:指有学】。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音资,听任),
【常随佛修行的诸多出家比丘,休夏自咨。属:下属,随从。注意,休夏即止夏,也即结夏安居。比丘,从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共三个月,只住一处,不到别处。养生,养慈悲之心。自咨,乃是安居结束,于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比丘自恣过错,此即自恣法。自,自己检讨过错;恣,听任其他比丘说自己过错。可见,佛此次说法,正是休夏时节。常随佛修行的比丘,可以安居闻法】。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另外,还有十方菩萨要问佛,解决心疑。敬奉师父,将求佛讲说佛法密义】
即时,如来敷(音夫,整理)座宴(音燕,闲逸)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音岩,席位)清众,得未曾有。迦(音家)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这时,如来整理好座位就坐,安闲逸乐。为会中大众,宣示深奥佛法。参加法会的清净大众,得未曾有。佛说话声音十分好听,象迦陵频伽鸟声音一样美妙。十方世界都能听到。如恒河沙一样多的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智慧第一,而为上首】。
  
时波斯匿(音逆)王,为其父王讳(音灰)日营斋。请佛宫掖(音业),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音住)佛来应。佛敕(音翅,令)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当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的讳日而营设斋饭。请佛进宫,波斯匿王亲自迎接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又亲自请诸大菩萨。宫掖,指宫殿正门两边小门。城里又有长者、居士同时设斋,恭请僧人进食。他们伫侯佛来应供。佛不能分身,敕令文殊菩萨,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到这些斋主家去应供】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音黄,急,紧迫)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音舌)梨,途中独归。
【唯有阿难,先受别处所请,远游未能归还。僧人规矩松懈了。既没有上座引领,也没有阿阇梨监督。所以,途中是独自一人往回走。出家人有规矩,外出,要有二人或三人作伴。有上座和阿阇梨同行监督自己最佳。阿难此次是一人外出,当然就是不遑(音黄)僧次,放松了僧人规矩。上座有四种,一,生年上座,年龄大有经验。二,戒严上座,受戒二十年以上,又能严持戒律。三,福德上座,福慧都圆满。四,法性上座,已经明白法性道理。阿阇梨,即规范师,堪做众人师范。有五种,一,出家阿阇梨,为自己教授沙弥十戒。二,受戒阿阇梨,教导自己怎么求戒。三,羯磨阿阇梨,为自己忏悔过去罪业。四,依止阿阇梨,依止他,学习佛法。五,教读阿阇梨,教经文咒语等】

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音谈)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音沾)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其日没有供养。还要吃饭。当时,阿难执持应器,即持钵,在所游之城,依照乞食规矩,次第行乞。注意,乞食规矩,阿难还在坚守。阿难心中开始求:最终,因为施舍食物给自己而成为斋主的,我一定不问净还是秽,不问刹利尊贵还是旃陀罗卑贱。檀越:施主。方正而行平等慈悲,不区别卑微贫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注意,刹利即刹帝利,古印度四种姓之尊姓;旃陀罗,此即杀者,如屠宰,渔猎等等,属于卑贱种】。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阿难已经知道,如来世尊呵责须菩提和大迦叶,都是罗汉了,心还是不均平。阿难钦仰如来,能够开阐无遮,解除众生对佛法的诸多疑虑和诽谤。注意,须菩提乞食,弃贫择富;大迦叶乞食,弃富择贫。注意,遮法,就是不该讲的不讲,到此为止,不容细究。开法,就是放开讲,讲彻底】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阿难经过所游之地的城隍,慢慢步入城门。城隍,即城墙和护城河。郭门指外城的门。阿难严整威仪,肃穆恭敬,依斋法行乞】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音茄)女,以娑(音梭)毗(音皮)迦罗先梵(音饭)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当时,阿难挨家乞食,经历淫室乞食时,遭遇大幻术。摩登伽女用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把阿难摄入淫席。淫躬抚摩阿难,将毁阿难戒体。摩登伽:译为下贱种,是其母姓。娑毗迦罗:又作劫毗罗。译为黄发、金头或龟种。印度古仙人名,为数论派之祖。因其须发面色皆黄赤,故号为黄赤色仙人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如来知道阿难被摩登伽女淫术所加。结束应斋后,马上回到祇桓精舍。波斯匿王及大臣长者居士,同来随佛,愿听闻法要】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音家)趺(音夫)坐,宣说神咒。敕(音翅)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世尊于当时,头顶放出百宝无畏光明。光中生出千叶宝莲,莲中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令文殊师利,持咒前往保护阿难。恶咒消灭,文殊师利扶持帮助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提:扶持。奖:帮助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阿难见到佛,顶礼悲泣。悔恨无始以来,自已一向多闻,即听法多多,可道力却不够。无始:修行达到高度,才可明白原本无始无终】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阿难殷勤启请世尊说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寂静,妙正定,妙静虑,哪个是最初方便法呢?奢摩他:寂静。三摩:三昧正定。禅那:静虑,思维修】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于此时,还有恒河沙一样多的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都愿乐闻佛法。退步而坐,安静默然,承受圣旨。上述,就是佛祖宣讲楞严经的因缘】

【问题总结】
一,次第修行,
此即渐修。十分重要。
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根本。如同读书,一年级二年级乃至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博士,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以操之过急。参加法会的众生,哪个层次都有。已经告诉我们,修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严守规矩,是人生基础;无欲无求,是人中大雄;敢于吃苦,才活在天堂
佛菩萨都
活在社会最底层。敬佩之余,我们还要学会做。学会放下,才能看破。
正法住世,富贵者能舍,贫穷者亦乐,这是经文中我们看到的。
我们常说,知足常乐,安贫乐道,仔细想想,我们能做到知足吗?我们能做到安贫吗?
二,智慧解脱,
此即顿悟。乃是目标。
修行到最终,都是为了悟道。悟道,是为了解脱生死烦恼。
遭遇磨难的阿难,修行已经很好,多闻也很著名。其果位有目共睹。可依旧被红尘缠缚。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明心见性,悟道,才能最终解脱生死轮回,解脱烦恼。
悟道,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自心。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二。不知常住真心,才有生死烦恼缠缚。
〖经文——译文〗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如来对阿难说:你与我血脉同源,情同天比。均乃同,伦乃比。你当初发出家心,在我法中,见到了什么样的胜相,顿时舍弃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音够,遇),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阿难告诉如来:我看到如来之身有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已思量,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所以,我渴望仰慕从佛剃度落发出家】
佛言:善哉阿难。
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轮回,都是因为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真心,常住,是说其永恒不变。
真心是性,能生一切;
是净,一尘不染;
是明,一灯独耀;
是体,万用归附。
凡夫不知真心如此广大,迷失遗忘,反用心于妄想。
此想不真,不真即非永恒,不永恒故有轮转】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
应当直心酬(音愁)我所问。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你阿难如今想细究无上觉,真去实证自性,你就应当用直心报答我之所问。发明:证明。酬:报答。
十方如来同是一道,所以,脱离生死轮回,都是用直心。
因为心和言都直了,这样保持其直,乃至终始都这样保持,那么,地位中间,永无那些委曲相。
注意,心直是因,空无是果。
心直,才能解脱一切缠缚。地位中间:渐次修行,要经历诸多地位,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必须经历的五十位次。
注意注意,能以直心面对,这一切都成虚幻空无。
这直心,就是常住真心,就是性净明体。
说穿了,一旦醒悟常住真心了,生死轮回瞬间解脱】


【问题总结】

一,一切众生为何陷入生死轮回?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佛祖发问:你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回答: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佛祖明白,阿难未能彻见真心这一根本,才抵御不住诱惑。
基于此,佛祖单刀直入: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轮回,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这就等告诉阿难,纠缠在外相上是错的。回头自省,明心见性,才是解脱生死的关键。

我们愚痴凡夫,不知还有常住真心。
不知真心是性,能生一切;
不知真心是净,一尘不染;
不知真心是明,孤明历历;
不知真心是体,万用归附。
实际而言,生死轮回,恰如圆镜过像,撩过心头,不留一丝痕迹。可见,真修行者,明心见性,何其重要。


二,如何才能知此常住真心?

答曰,汝今欲研无上觉,真去实证自性,应当以直心报答我之所问。
十方如来同是一道,所以,脱离生死轮回,都是用直心。
佛祖发问,令我们悟道而已,绝不是令我们理解语言文字相。回答佛祖所问,是意识心作怪;不回答佛祖所问,还是意识心作怪。当以直心报答。怎么用直心报答?直心何在?
禅宗公案,念佛的是谁?谁在念佛?只这一问,醒悟无数众生。这一问,落入思量既不是,只那直心面对这一问的我才是。老子道德经一则公案,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这此,落入意识思维便不是此,直心面对这一问一答的我即是此。
佛祖发问,乃至作答,其问其答,我们落入意识思维便是妄想心,委曲心;面对问答,明明白白清清静静一尘不染的自己,才是直心。
说话做事思维,唯独自己这心,面对一切。所有你心他心都清除干净。这就是用直心。
直心即是大道场,此言不虚。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三。我心在哪里?著名的七处征心。
〖经文——译文〗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心在自己肉身中吗?用眼看东西,这样说对吗?佛祖,打破了我们固有的观念】
【阿难,我现在问你,当你发心是因为如来三十二相,那么,见三十二相,你用什么来见?生出爱生出乐,是谁在生出爱乐?阿难告诉佛说:世尊,见三十二相生出爱和乐,用我的心和眼。由眼见如来胜相,由心生出爱和乐。所以我发心,愿舍生死】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佛告诉阿难:如你所说,有眼才见三十二相,有心才生出爱和乐。
若不知道心和眼在哪里,就不能达到降伏尘劳,就不能解脱生死轮回。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他要发兵讨除。这发兵最要紧的是,应当知道敌人在哪里。
使你流转生死,不得解脱的,是心目为害。
我今问你,心与目,现在何处】


【问题总结】
其一,我们常犯的两大错误。
一者,我们处凡夫位时,以为心在自己肉身中,这是犯的一大错误;
二者,以为能见在见的是眼,能听在听的是耳,这是犯的又一错误。
其二,
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一者,佛祖单刀直入,直接提出这两个问题: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不悟道,不知真心,故而落入俗套,回答:用我心目。是我身中的心在爱乐,是我面上的目在见。
二者,佛祖知道问题所在,逼问阿难: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首先,心在何处?
七处征心。
凡夫都知道,在自己肉身中。佛祖要打破这一错误观念,令众生寻找丢失了的自心,寻找丢失的道,才有下文著名的七处征心。
其次,目在何处?
八还辨见。
换句话说,是谁在见?为把这隐藏的真正在见的心,挖掘出土,才有著名的八还辨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征心一。心在身内。

1。阿难以为,识心居于肉身之内。
〖经文——译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其一,佛问心居何在?

阿难若真以直心报答佛恩,当下便可悟道。
可阿难忘了用直心,而是落在意识思维心上,回答佛: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十种异生:六道凡夫,分地狱,恶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共六种。三乘凡夫,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共三种。此共九种。外加一乘佛。共有十种异生。此与常住真心异生而有】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
【其二,五根不曾离身。
阿难又说:纵是观如来青莲花一样的眼睛,也在佛的肉身表面。注意,这是说,眼根不离肉身。
阿难又说: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即观耳、鼻、舌、身,只在我的肉身表面。
浮根:即浮尘根,与净色根即胜义根对称。浮尘根是外根,净色根是内根。外根肉眼可见,内根肉眼不可见,惟佛眼天眼可见之。此处浮根四尘,说的是肉眼可见的耳鼻舌身
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其三,如此而言,识心,实居身内。
注意,浮尘根居于肉身表面,识心则居于肉身之内。这是普通都能想到的】


2。佛祖驳斥识心居于肉身之内。
01。以坐在讲堂观察内外作譬喻。
〖经文——译文〗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音齐)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音虫,层)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音齐)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其一,先见讲堂之内景色。
佛开示阿难说: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那祇陀林,现在何处?
阿难回答: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独园。今祇陀林实际在讲堂外】

佛问阿难:你现在讲堂中,先看见了什么?

阿难回答:世尊,我在讲堂中,先看见如来,后看见大众。如此向外望去,才看见林园】
阿难,汝瞩(音主,看)林园,因何有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音有,窗户)开豁(音或,豁亮),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其二,后见外面的林园。
佛问阿难:你能看林园,原因是什么?
阿难回答:世尊,这大讲堂,门窗开阔通达,所以,我在讲堂里面得以向远处瞻望林园。
注意,这是譬喻。譬喻所含藏由内看到外的道理,才是关键】


02。佛祖郑重声明: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经文——译文〗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
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此时,世尊在大众中,舒展金色手臂,抚摩阿难头顶,示知阿难及诸大众:
一者,出示其名。
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注意,这是真正大定。
大佛顶:佛顶,乃是常人无法见到的佛最殊胜相,此即佛顶尊;大佛顶乃是总摄诸佛顶尊而为最胜尊。
首楞严:首楞,指一切事竟;严,名坚固。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是故首楞严定,名为佛性。
王:常住真心。

二者,展示其功。
佛开示:具足万行的十方如来,注意,所有如来。
都是由此一门解脱生死缠缚。注意,都由此一门解脱。除此之外,别无它路。
佛说:这是神妙庄严之路。你现在要谛听。

阿难顶礼,匍匐在地,接受师父法旨。
注意,阿难的回答,不知用直心报答佛问,一直落在意识思维中,此即不悟道。
佛祖决定,利用这个法会,向阿难及大众开示常住真心。
常住真心,此即真正三昧,此即大佛顶首楞严王。
十方如来,都是由此一门解脱。此路神妙庄严。
故而佛祖舒臂摩顶,郑重其事。
注意,千定万定,终归是楞严一定搞定】

03。驳斥心居身内。
〖经文——译文〗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音有,窗户)开豁(音或,豁亮),远瞩(音主)林园。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其一,从譬喻可知,应先见内,后见外。
佛告诉阿难:如你所说,身在讲堂,因为门窗开阔通达,就能远见林园。
同样有众生,在此堂中,隔着如来不见,而能见堂外,这样的见,有吗?
阿难回答:世尊,在讲堂中隔着如来不见,而能见远处树林泉水,没有这样的见。
注意,见,由近及远,隔物不见,这是道理】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
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
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其二,心在身中,先见内,应先见什么?
佛说:阿难,你也如此。你心灵光,一切明白了知。
一难。如果你现前这明白了知的心,真在身内,此时先该明白了知自己内身。
可有那样众生,能先见身中,后观外物,却放任自己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
注意,此即反驳关键点。
先见身内,后观外物,这个逻辑成立的话,一定是先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之后再观外物的。实际先见外物,并未先见身内景象,表明心不在身内。颇:可。纵:放纵,听任。

二难。心真的应该在身内,心能明了的话,如何不先知其内呢?结论是,不该在身内。
三难。心不内知的话,心即无知,
怎么可能知外面?注意,实际知外面,表明心有知。

是故应知,你说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总结
1。阿难以为,识心居于肉身之内。
其一,佛问心居何在?

阿难若真以直心报答佛恩,当下便可悟道。
可阿难忘了用直心,而是落在意识思维心上,回答佛: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十种异生:六道凡夫,分地狱,恶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共六种。三乘凡夫,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共三种。此共九种。外加一乘佛。共有十种异生。此与常住真心异生而有。
其二,五根不曾离身。
阿难又说:纵是观如来青莲花一样的眼睛,也在佛的肉身表面。注意,这是说,眼根不离肉身。
阿难又说: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即观耳、鼻、舌、身,只在我的肉身表面。
浮根:即浮尘根,与净色根即胜义根对称。浮尘根是外根,净色根是内根。外根肉眼可见,内根肉眼不可见,惟佛眼天眼可见之。此处浮根四尘,说的是肉眼可见的耳鼻舌身。
其三,如此而言,识心,实居身内。
注意,浮尘根居于肉身表面,识心则居于肉身之内。这是普通都能想到的。

2。佛祖驳斥识心居于
肉身之内。
01。以坐在讲堂观察内外作譬喻。
其一,先见讲堂之内景色。

佛开示阿难说: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那祇陀林,现在何处?
阿难回答: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独园。今祇陀林实际在讲堂外。
其二,后见外面的林园。
佛问阿难:你能看林园,原因是什么?
阿难回答:世尊,这大讲堂,门窗开阔通达,所以,我在讲堂里面得以向远处瞻望林园。
注意,这是譬喻。譬喻所含藏由内看到外的道理,才是关键。

02。佛祖郑重声明: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一者,出示其名。
此时,世尊在大众中,舒展金色手臂,抚摩阿难头顶,示知阿难及诸大众:

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注意,这是真正大定。
大佛顶:佛顶,乃是常人无法见到的佛最殊胜相,此即佛顶尊;大佛顶乃是总摄诸佛顶尊而为最胜尊。
首楞者:一切事竟;严,名坚固。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是故首楞严定,名为佛性。
王:常住真心。

二者,展示其功。
佛开示:具足万行的十方如来,注意,所有如来。
都是由此一门解脱生死缠缚。注意,都由此一门解脱。除此之外,别无它路。
这是神妙庄严之路。你现在要谛听。

阿难顶礼,匍匐在地,接受师父法旨。
注意,阿难的回答,不知用直心报答佛问,一直落在意识思维中,此即不悟道。
佛祖决定,利用这个法会,向阿难及大众开示常住真心。
常住真心,此即真正三昧,此即大佛顶首楞严王。
十方如来,都是由此一门解脱。此路神妙庄严。
故而佛祖舒臂摩顶,郑重其事。
注意,千定万定,终归是楞严一定搞定。


03
。驳斥心居身内。
其一,从譬喻可知,应先见内,后见外。
佛告诉阿难:如你所说,身在讲堂,因为门窗开阔通达,就能远见林园。
同样有众生,在此堂中,隔着如来不见,而能见堂外,这样的见,有吗?
阿难回答:世尊,在讲堂中隔着如来不见,而能见远处树林泉水,没有这样的见。
注意,见,由近及远,隔物不见,这是道理。
其二,心在身中,先见内,应先见什么?
佛说:阿难,你也如此。你心灵光,一切明白了知。
一难。如果你现前这明白了知的心,真在身内,此时先该明白了知自己内身。
可有那样众生,能先见身中,后观外物,却放任自己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
注意,此即反驳关键点。
先见身内,后观外物,这个逻辑成立的话,一定是先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之后再观外物的。实际先见外物,并未先见身内景象,表明心不在身内。颇:可。纵:放纵,听任。
二难。心真的应该在身内,心能明了的话,如何不先知其内呢?结论是,不该在身内。
三难。心不内知的话,心即无知,
怎么可能知外面?注意,实际知外面,表明心有知。
是故应知,你说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小结:



实际而言,佛祖所说法,我们若以直心报答佛恩的话,当下悟道,当下明白。不悟道者,则容易揣度思维,落入自己的知见之中。
佛祖不直接反驳阿难论断。而是明白,阿难不悟道,其推论必有破绽。抓住破绽,一路紧逼不舍,令阿难思维论辩失灵,漏洞百出。这是引导乃至逼迫阿难放下一切知见,清空自心,回头醒悟常住大道。绝不是引导阿难学习论辩技巧,学习佛学知识。

心居身内,阿难这一论断,一方面,我们要熟读佛祖的驳斥,以破除我们固有的知见。另一方面,为了树立正知正见,还需以梦譬喻,以明佛理。如做梦。梦中有个肉身。认定这肉身是自己,把心安住在肉身之内。直到醒悟,才明白,这心,确实不在梦中的肉身之内。因为醒来后,梦中的肉身,乃至一粒微尘,都烟消云散。如此而言,心在何处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征心二。心在身外。

1。阿难以为,我心实际居于心外。
〖经文——译文〗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
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阿难拜佛,回复佛说:我闻如来这样说法,我明白了,悟知我心,实际居在身外。
先譬喻。我为什么这样说?就像灯光燃于室中,这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房间门,后照亮庭院。
后推事。一切众生,不能见身内景象,独见身外事物,就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亮室内。
此义果真明白,就不会再有疑惑。必:果真,如果。注意,由譬喻,推导出事。逻辑通顺。
如此认定心居身外,就同佛了义法,得到无妄了吧?
了义:四依法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大乘经典是了义经,小乘经典是不了义经】


2。佛祖驳斥心居于身外。
〖经文——译文〗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音团,把东西弄成一团)食。
归祇(音齐)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音否)?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一者,譬喻含理,不相干,不能相知。
佛告诉阿难:此诸比丘,刚才随我来室罗筏城,中规中矩行乞抟食。抟食:当地习俗,以手捏成团吃东西,指饮食一种方式,也指饮食自身大小像状。
佛说:归还祇陀林用斋,我现已用斋完毕。适:刚才。
佛说:你观比丘,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其余人能饱吗?
阿难回答:不能,世尊。为什么?这些比丘,虽都是阿罗汉,但身躯性命不同。怎么说一人吃饭能令众人饱呢?注意,两个肚皮互不相干,自然是互不相知。
以此譬喻,明白一个道理,不相干不能相知。以便理解下文】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音否)?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二者,心在身外不成立。
一则,身心分开,不能相知。
佛告诉阿难:像你能觉能了能知能见的心,确实在身外的话,那么,身心分成二处,二者并不相干。
这样的话,心所知的,身不能觉;身在觉的,心不能知。注意,与上述譬喻之理相合。两不相干,如此结果,则是必然。我们可以自己对比,身心能分吗?
二则,佛举手,令阿难当下分辨。
佛说:我现在给你示现我的兜罗绵手,你眼睛看到时,你的心能分别吗?兜罗绵手:兜罗绵,意译是细香绵,色白柔软。这里比喻佛祖之手之性,一尘不染,柔软如绵。
阿难回答:是这样的,我眼在看,心在分别。注意,阿难所言,身心确实分不开的。
佛告诉阿难:如果心眼相知,二者不离,还说什么心在身外呢?注意,此即反驳关键点。
所以,你应当知道,你说的能觉能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说的不对】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总结】
1。阿难以为,我心实际居于心外。
阿难拜佛,回复佛说:我闻如来这样说法,我明白了,悟知我心,实际居在身外。

先譬喻。我为什么这样说?就像灯光燃于室中,这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房间门,后照亮庭院。
后推事。一切众生,不能见身内景象,独见身外事物,就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亮室内。
此义果真明白,就不会再有疑惑。
由譬喻,推导出事。逻辑通顺。
阿难高兴问佛:如此认定心居身外,就同佛了义法,得到无妄了吧?

2。佛祖驳斥心居于身外。
一者,譬喻含理,不相干,不能相知。

佛告诉阿难:此诸比丘,刚才随我来室罗筏城,中规中矩行乞抟食。抟食:当地习俗,以手捏成团吃东西,指饮食一种方式,也指饮食自身大小像状。
佛说:归还祇陀林用斋,我现已用斋完毕。你观比丘,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其余人能饱吗?
阿难回答:不能,世尊。为什么?这些比丘,虽都是阿罗汉,但身躯性命不同。怎么说一人吃饭能令众人饱呢?
以此譬喻,明白一个道理,不相干不能相知。

二者,心在身外不成立。

一则,身心分开,不能相知。
佛告诉阿难:像你能觉能了能知能见的心,确实在身外的话,那么,身心分成二处,二者并不相干。
这样的话,心所知的,身不能觉;身在觉的,心不能知。注意,与上述譬喻之理相合。两不相干,如此结果,则是必然。我们可以自己对比,身心能分吗?
二则,佛举手,令阿难当下分辨。
佛说:我现在给你示现我的兜罗绵手,你眼睛看到时,你的心能分别吗?兜罗绵手:兜罗绵,意译是细香绵,色白柔软。这里比喻佛祖之手之性,一尘不染,柔软如绵。
阿难回答:是这样的,我眼在看,心在分别。注意,阿难所言,身心确实分不开的。
佛告诉阿难:如果心眼相知,二者不离,还说什么心在身外呢?注意,此即反驳关键点。
所以,你应当知道,你说的能觉能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说的不对。

小结:
实际而言,佛祖所说法,我们若以直心报答佛恩的话,当下悟道,当下明白。不悟道者,则容易揣度思维,落入自己的知见之中。


心居身外,阿难这一论断,一方面,我们要熟读佛祖的驳斥,放下错误的知见。另一方面,还需以梦譬喻,以明佛理。以梦来说,有肉身也有外物。梦中我们死死认定心在身外。一旦醒悟,便明白,肉身乃至身外,都是虚幻无凭的。醒来后,梦中的肉身不见了,梦中的身外也没有了。如此而言,心在何处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心潜伏在根里。
1。阿难以为,心潜伏根里。
〖经文——译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佛言:处今何在?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阿难说:世尊,如佛所言,心不见内,故而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能相离,故而心不居身外。
我现在想,知道在一处。
佛问:这一处在哪里?
阿难说: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又能见外。
如若我来想,是潜伏在根里,即潜伏在眼睛里。
根:指眼耳鼻舌身等器官


2。佛祖驳斥心潜伏根里。

〖经文——译文〗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一者,阿难以琉璃碗譬喻,证明论点。
首先,琉璃碗和眼的譬喻。
阿难说:就像有人,取两个琉璃碗。琉璃:乃半透明的玉石,相当于今天的眼镜。
阿难说:一眼合上一个。虽有物合在眼上,却不阻碍眼向外看。注意,这是譬喻。以此理解下文的心和眼。
其次,类推心和眼的事实。
阿难说:心和眼也是如此。心潜伏在眼根内。心随眼生见,随即分别了知。
阿难说:这样,能觉、能了、能知之心,因为在眼根,所以,做到了不见内;
因为心潜伏根内,所以,又分明能看见外面,没有障碍。
注意,阿难以为,心潜伏根里,这样就解决了佛说的心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问题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音否,同否)?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二者,佛以同样譬喻,驳斥阿难。
首先,譬喻本身的漏洞。
佛告诉阿难:如你所说,心潜伏根内犹如用水晶碗盖上眼。就这一譬喻而言,彼人应当用琉璃碗笼罩其眼。笼罩眼睛后,当透过琉璃看见山河,看得见琉璃吗?
阿难回答:是这样的世尊。就这一譬喻而言,此人当以琉璃笼罩其眼,既能看见山河,也确实看得见琉璃。
注意,这里暗含一个道理,眼也能见到扣在眼上的琉璃碗。

其次,佛以此反驳阿难。
佛告诉阿难:你的心若同琉璃合者,此是说,以琉璃合眼来譬喻你的心潜伏眼根。依照这个逻辑推演,心也应该是通过眼根向外看。那么,见山河,也该见眼根。为何心只见山河,却不见眼呢?注意,此即一难。
佛说:若说见到眼了,这眼即同于外境。眼不能随境跑到身外面去。注意,此即二难。
佛说:若不能见眼,你为何说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注意,此即三难。经此三难,问题已然明迹。
佛说: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能觉、能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说的不对】


【问题总结】
1。阿难以为,心潜伏根里。
阿难说:世尊,如佛所言,心不见内,故而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能相离,故而心不居身外。

我现在想,知道在一处。
佛问:这一处在哪里?
阿难说: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又能见外。
如若我来想,是潜伏在根里,即潜伏在眼睛里。

2。佛祖驳斥心潜伏根里。
一者,阿难以琉璃碗譬喻,证明论点。

首先,琉璃碗和眼的譬喻。
阿难说:就像有人,取两个琉璃碗。一眼合上一个。虽有物合在眼上,却不阻碍眼向外看。
其次,类推心和眼的事实。
阿难说:心和眼也是如此。心潜伏在眼根内。心随眼生见,随即分别了知。
这样,能觉、能了、能知之心,因为在眼根,所以,做到了不见内;
因为心潜伏根内,所以,又分明能看见外面,没有障碍。
注意,阿难以为,心潜伏根里,这样就解决了佛说的心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问题。

二者,佛以同样譬喻,驳斥阿难。
首先,譬喻本身的漏洞。
佛告诉阿难:如你所说,心潜伏根内犹如用水晶碗盖上眼。就这一譬喻而言,彼人应当用琉璃碗笼罩其眼。笼罩眼睛后,当透过琉璃看见山河,看得见琉璃吗?
阿难回答:是这样的世尊。就这一譬喻而言,此人当以琉璃笼罩其眼,既能看见山河,也确实看得见琉璃。
注意,这里暗含一个道理,眼也能见到扣在眼上的琉璃碗。

其次,佛以此反驳阿难。
佛告诉阿难:你的心若同琉璃合者,此是说,以琉璃合眼来譬喻你的心潜伏眼根。依照这个逻辑推演,心也应该是通过眼根向外看。那么,见山河,也该见眼根。为何心只见山河,却不见眼呢?注意,此即一难。
佛说:若说见到眼了,这眼即同于外境。眼不能随境跑到身外面去。注意,此即二难。
佛说:若不能见眼,你为何说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注意,此即三难。经此三难,问题已然明迹。
佛说: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能觉、能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说的不对。




小结:

实际而言,佛祖所说法,我们若以直心报答佛恩的话,当下悟道,当下明白。不悟道者,则容易揣度思维,落入自己的知见之中。
心潜伏在根里,阿难这一论断,一方面,我们要熟读佛祖的驳斥,以破除我们固有的知见;另一方面,为了树立正知正见,还需以梦譬喻,以明佛理。以梦来说,梦中肉身固然也有六根。醒来后,什么都没有。说心潜伏根里,显见是错误的。如此而言,心在何处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征心四。心随所见而在。


1。阿难以为,心见明在外,见暗在内,随所见而在。
〖经文——译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音葬)在中,窍穴居外。
有藏(音葬)则暗,有窍则明。
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阿难的逻辑。
一者,以
腑藏和窍穴譬喻。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现在又这样想,以腑藏和窍穴而言。
众生身体:
腑藏居身中,窍穴居身外。注意,此即内外。
有藏则暗,有窍则明。注意,此即明暗。
注意,这是譬喻。暗藏的道理:明则是外,暗则是内。
这个道理,为阿难以后的推论提供依据。
腑藏:六腑,身内储放东西处。
窍穴:七窍,与身外相通处。
二者,推导心随所见明暗,而居外居内。
阿难说:现在我面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这样的心如何呢?
注意,这就是阿难的推论。开眼见明,而明源于窍,窍居身外,所以,我阿难见明,见的是身外,见就在外。同理,闭眼见暗,暗源于藏,腑藏居身中,所以,我阿难见暗,见的是身内,见就在内。见明心在外,见暗心在内。心随所见而在。
经过佛祖驳斥,阿难已经清楚,心不居身内,不居身外,也不潜伏在根。剩下的还有见。通过腑藏窍穴譬喻,阿难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外则见明,在内则见暗。
阿难瞬间懂得:
此心见明则随明而在,见暗则随暗而在。因为明就是外,暗就是内;所以,见明就是见外,见暗就是见内。如此而言,心就既能见外,也能见内了。心随所见而在,这个论断成立了。前面佛祖的批驳便都迎刃而解


2。佛祖驳斥心随所见而在。

〖经文——译文〗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一者,见暗之时,暗与眼,相对还是不相对?
佛告阿难:当你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是与眼对,还是不对眼?
首先,若与眼对的话,暗在眼前,这暗如何成内?注意,此即一难。表明不和眼对。
佛说:这暗若成内的话,居暗室中,无日月灯光,此室暗中,岂不都是你的焦腑?注意,此即二难。焦:三焦,人身有上焦中焦下焦。腑:脏腑,大小肠胃胆膀胱三焦等。
其次,若暗不与眼对,那又如何成眼见?此即三难。云何:如何。注意,这就告诉我们,暗与眼对,或暗不与眼对,阿难的论断都站不住脚】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二者,合眼见暗,外对不成,内对如何?
佛说: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见身内的话;那么开眼见明,因为这是内对,见的就是身内,就应该自见其面才是。为何不见脸面?注意,此即一难。
真的不见脸面,内对就不成立。此即二难。
倘若见到脸面的话,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之中,又怎么能内对成见?此即三难。
此心此眼真在虚空的话,自然不是你的身体。如此而言,如来今见你的面,也是你的身;你的眼已知此事,身本当没有觉知,因为心与眼见已经和身分成二体。注意,此即四难。

假使你执言这分开的身和眼,二处都能觉知,那么应有二知;即你以一身,应该成两个佛。这是不可能的。注意,此即五难。
注意,至此地步,见与内对而成,也告失败。阿难的论断岌岌可危。
由上述应该知,你说见暗名为见内这句话,无有是处】


【问题总结】
1。阿难以为,心见明在外,见暗在内,随所见而在。
阿难的逻辑。

一者,以腑藏和窍穴譬喻。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现在又这样想,以腑藏和窍穴而言。
众生身体:
腑藏居身中,窍穴居身外。注意,此即内外。
有藏则暗,有窍则明。注意,此即明暗。
这是譬喻。暗藏的道理:明则是外,暗则是内。
这个道理,为阿难以后的推论提供依据。
腑藏:六腑,身内储放东西处。
窍穴:七窍,与身外相通处。
二者,推导心随所见明暗,而居外居内。
阿难说:现在我面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这样的心如何呢?
注意,这就是阿难的推论。开眼见明,而明源于窍,窍居身外,所以,我阿难见明,见的是身外,见就在外。同理,闭眼见暗,暗源于藏,腑藏居身中,所以,我阿难见暗,见的是身内,见就在内。见明心在外,见暗心在内。心随所见而在。
经过佛祖驳斥,阿难已经清楚,心不居身内,不居身外,也不潜伏在根。剩下的还有见。通过腑藏窍穴譬喻,阿难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外则见明,在内则见暗。
阿难瞬间懂得:
此心见明则随明而在,见暗则随暗而在。因为明就是外,暗就是内;所以,见明就是见外,见暗就是见内。如此而言,心就既能见外,也能见内了。心随所见而在,这个论断成立了。前面佛祖的批驳便都迎刃而解。
2。佛祖驳斥心随所见而在。
一者,见暗之时,暗与眼,相对还是不相对?

佛告阿难:当你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是与眼对,还是不对眼?
首先,若与眼对的话,暗在眼前,这暗如何成内?注意,此即一难。表明不和眼对。
佛说:这暗若成内的话,居暗室中,无日月灯光,此室暗中,岂不都是你的焦腑?注意,此即二难。焦:三焦,人身有上焦中焦下焦。腑:脏腑,大小肠胃胆膀胱三焦等。
其次,若暗不与眼对,那又如何成眼见?此即三难。云何:如何。注意,这就告诉我们,暗与眼对,或暗不与眼对,阿难的论断都站不住脚。


二者,合眼见暗,外对不成,内对如何?
佛说: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见身内的话;那么开眼见明,因为这是内对,见的就是身内,就应该自见其面才是。为何不见脸面?注意,此即一难。
真的不见脸面,内对就不成立。此即二难。
倘若见到脸面的话,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之中,又怎么能内对成见?此即三难。
此心此眼真在虚空的话,自然不是你的身体。如此而言,如来今见你的面,也是你的身;你的眼已知此事,身本当没有觉知,因为心与眼见已经和身分成二体。注意,此即四难。

假使你执言这分开的身和眼,二处都能觉知,那么应有二知;即你以一身,应该成两个佛。这是不可能的。注意,此即五难。
注意,至此地步,见与内对而成,也告失败。阿难的论断岌岌可危。
由上述应该知,你说见暗名为见内这句话,无有是处。



小结:

实际而言,我们若以直心报答佛问,当下悟道。若悟道了,当下便明白常住真心何在。不悟道者,则容易揣度思维,落入自己的知见之中。佛祖为了阿难悟道,才寻找他推论的漏洞,破除其知见。以便阿难放下一切知见,清空自心,回头醒悟常住大道。我等切莫被佛祖的精彩反驳迷惑住,也不要被阿难慈悲的愚蠢迷惑住,当下用直心,当下见性。
心随所见而在,阿难这一论断,一方面,我们要熟读佛祖的驳斥,以破除我们固有的知见;另一方面,为了树立正知正见,还需以梦譬喻,以明佛理。以梦来说,梦中固然有见有识。醒来后,梦中的一切见识化为乌有。可我心还在。说心随所见而在,显见是错误的。如此而言,心在何处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征心五。心随所思而在。


1。阿难以为,心随所思而在。
〖经文——译文〗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一者,阿难举佛说法做依据。

阿难说:我曾听佛开示四众,由心才生出种种法;由法才生出种种心。
注意,这譬喻出一个阿难认定的道理,就是心和物不分离,是和合的。
为其下面的推论提供支持。
四众:有不同的解释。《法华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称四部众、四部弟子。《法华文句》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
法:佛教中,有泛指一切之意】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二者,心随所思而在。
首先。阿难说:我现在想,我思维之体,实是我的心性。随所合处即思维到什么,心则随什么而在。
注意,思维和物,比作上述的心与法。心生种种法,法生种种心,这暗含的道理是,心和法是离不开的。以此推理,思维和物,二者也一样离不开。思维体又是心性,如此说来,思维何处,心便与何处相合,便在何处。
其次。阿难说: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处。
注意,依照上述佛的教诲,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身中间的根,也不在所见。这时只剩思维了。所以,阿难认定,思维何处,心就与何处合。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此即是说,心随所思而在】


2。佛祖驳斥心随所思而在
〖经文——译文〗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音至,撞,捣)其体。
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
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一者,心体,你阿难明白吗?

佛告诉阿难:你现在说的是,法生种种心,心生种种法,心法不可分;由此道理,你推导出,想什么,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注意,阿难尚未见性,不明心体。佛祖知道阿难论据的漏洞,由此展开驳斥。
首先。此心没有体的话,则无所合。若无体而能合,有吗?比方说,用十九界与七尘合。实际只有十八界只有六尘。可见,没有实体,如何成合?注意,
此即一难。这是从心无体角度,告诉阿难,心不能与物合。

其次。若心有体的话,比如说你用手击打那个体,你心必有知觉。那么,你所知之心,是从身内出而有见,还是从身外入而有见?
一则,这心若从内出有见,还是先见身内脏腑;注意,此即一难。见内脏腑,不可能。表明心不从内出。
二则,若从外来有见,先应见脸面。注意,此即二难。见自脸面,也不可能。
表明心不从外来。
至此地步,阿难明白了。心没有体,心不能和物合,不能随所思而在。自己的论断不成立。而心有体的话,依照佛所说,这心体从内出不对,从外入也不对;如此,还是心体不明。心随所思而在的论断,又不攻自破。
实际来说,阿难未悟常住真心,故而有此困扰】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音否)?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
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二者,阿难把心见改作眼见。避开心体的纠缠。

一则。阿难狡辩:见是其眼在见。心知,不是眼见。为见的不是心。义:即心。注意,阿难眼见自己的论断要被佛祖推翻,马上组织反击。指出心知和眼见不是一回事。能见的是眼,不是心。把见,换成眼见,而不是心见。心无体有体难以把握,而这眼明明白白。

二则。佛驳斥:若眼能见的话,你在室中,能看见门吗?眼能见门,那么,所有已经死了的人,其眼还在,应该都能见到物?注意,此即一难。实际死人眼不能见物,故而说眼能见是错误。
三则,佛驳斥:死人眼若真见物了,如何名为死呢?注意,此即二难。这说明,能见的不是眼,而是心。阿难能见是眼的论断又被攻破】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
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音至,捣)一肢时,四肢应觉。
若咸觉者,挃(音至)应无在。
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
今汝不然。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三者,心体何在?
阿难没有悟道,不明心体。才有种种困扰。佛祖慈悲开示。
佛说:阿难,你的觉了、能知之心,如果必然有体,是一体,还是有多体?
现在心在你的身上,是遍身是心的体,还是不遍身是心的体?

首先,从心而言,心是一体还是多体?
一则。佛说:如果心是一体。则你用手击打自己一肢时,四肢都应觉知到。
若真都觉知到了,击打应该没有所在;如果击打有所在之处,则你所说的一体自然不能成立。注意。此即一难。实际不是四肢都觉知,表明心不是一体。

二则。如果心有多体的话。按照一心一人的规则,则成多人,哪个心体是你呢?注意,此即二难。实际未成多人,表明多体不存在。
其次,从身而言,是遍身是心,还是不遍身是心?

若遍身都是心体,同前说的以手击打一肢,四肢皆有感觉,一样道理。此即一难难。实际不是四肢都觉知,表明不是遍身都是心体。

若不遍身是心体的话,当你触到头也触到足的时候,头有所觉,足应无知。现在你不是这样的。此即是二难。实际触头触足都有知,表明说遍身不是体也不对。
至此地步,心无所处。
所以,应该知道,你的论断,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总结】
1。阿难以为,心随所思而在。
一者,阿难举佛说法做依据。
阿难说:我曾听佛开示四众,由心才生出种种法;由法才生出种种心。
注意,这譬喻出一个阿难认定的道理,就是心和物不分离,是和合的。
为其下面的推论提供支持。
二者,心随所思而在。
首先。阿难说:我现在想,我思维之体,实是我的心性。随所合处即思维到什么,心则随什么而在。
注意,思维和物,比作上述的心与法。心生种种法,法生种种心,这暗含的道理是,心和法是离不开的。以此推理,思维和物,二者也一样离不开。思维体又是心性,如此说来,思维何处,心便与何处相合,便在何处。
其次。阿难说: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处。
注意,依照上述佛的教诲,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身中间的根,也不在所见。这时只剩思维了。所以,阿难认定,思维何处,心就与何处合。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此即是说,心随所思而在。

2。佛祖驳斥心随所思而在
一者,心体,你阿难明白吗?佛告诉阿难:你现在说的是,法生种种心,心生种种法,心法不可分;由此道理,你推导出,想什么,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注意,阿难尚未见性,不明心体。佛祖知道阿难论据的漏洞,由此展开驳斥。
首先。此心没有体的话,则无所合。若无体而能合,有吗?比方说,用十九界与七尘合。实际只有十八界只有六尘。可见,没有实体,如何成合?注意,
此即一难。这是从心无体角度,告诉阿难,心不能与物合。
其次。若心有体的话,比如说你用手击打那个体,你心必有知觉。那么,你所知之心,是从身内出而有见,还是从身外入而有见?
一则,这心若从内出有见,还是先见身内脏腑;注意,此即一难。见内脏腑,不可能。表明心不从内出。
二则,若从外来有见,先应见脸面。注意,此即二难。见自脸面,也不可能。
表明心不从外来。
至此地步,阿难明白了。心没有体,心不能和物合,不能随所思而在。自己的论断不成立。而心有体的话,依照佛所说,这心体从内出不对,从外入也不对;如此,还是心体不明。心随所思而在的论断,又不攻自破。
实际来说,阿难未悟常住真心,故而有此困扰。


二者,阿难把心见改作眼见。避开心体的纠缠。
一则。阿难狡辩:见是其眼在见。心知,不是眼见。为见的不是心。义:即心。注意,阿难眼见自己的论断要被佛祖推翻,马上组织反击。指出心知和眼见不是一回事。能见的是眼,不是心。把见,换成眼见,而不是心见。心无体有体难以把握,而这眼明明白白。
二则。佛驳斥:若眼能见的话,你在室中,能看见门吗?眼能见门,那么,所有已经死了的人,其眼还在,应该都能见到物?注意,此即一难。实际死人眼不能见物,故而说眼能见是错误。
三则,佛驳斥:死人眼若真见物了,如何名为死呢?注意,此即二难。这说明,能见的不是眼,而是心。阿难能见是眼的论断又被攻破。

三者,心体何在?
阿难没有悟道,不明心体。才有种种困扰。佛祖慈悲开示。
佛说:阿难,你的觉了、能知之心,如果必然有体,是一体,还是有多体?
现在心在你的身上,是遍身是心的体,还是不遍身是心的体?

首先,从心而言,心是一体还是多体?
一则。佛说:如果心是一体。则你用手击打自己一肢时,四肢都应觉知到。
若真都觉知到了,击打应该没有所在;如果击打有所在之处,则你所说的一体自然不能成立。注意。此即一难。实际不是四肢都觉知,表明心不是一体。
二则。如果心有多体的话。按照一心一人的规则,则成多人,哪个心体是你呢?注意,此即二难。实际未成多人,表明多体不存在。
其次,从身而言,是遍身是心,还是不遍身是心?

若遍身都是心体,同前说的以手击打一肢,四肢皆有感觉,一样道理。此即一难难。实际不是四肢都觉知,表明不是遍身都是心体。
若不遍身是心体的话,当你触到头也触到足的时候,头有所觉,足应无知。现在你不是这样的。此即是二难。实际触头触足都有知,表明说遍身不是体也不对。
至此地步,心无所处。
所以,应该知道,你的论断,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小结:

若以直心报答佛问,当下悟道。若悟道了,当下便明白常住真心何在。不悟道者,则容易揣度思维,落入自己的知见之中。佛祖为了阿难悟道,才寻找他推论的漏洞,破除其知见。
心随所思而在,阿难这一论断,一方面,我们要熟读佛祖的驳斥,以破除我们固有的知见;另一方面,为了树立正知正见,还需以梦譬喻,以明佛理。以梦来说,梦中固然有思维。醒来后,梦中的一切思维化为乌有。可我心还在。说心随所思而在,显见是错误的。如此而言,心在何处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征心六。心在中间。


1。阿难以为,心在中间
〖经文——译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一者,举佛说法做依据。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也听佛与文殊菩萨等诸法王子谈论实相时,世尊也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注意,引用佛说过的法,作为自己下文推演的根据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
内无知故,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在外非义。
【二者,总结前面自己推论的错误。
如若我想,心在内是一无所见,心在外身心两不共知。
在内不知脏腑之类,故而心在内不成;身心二者原本共知,说心在外也是不对。
简而言之,心在内在外都不对】
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三者,结论:这心,当在中间。
现在,由于心和身共知,得出结论心不在外;由于在内不见脏腑,得出结论心不在内;这心,当在中间】


2。
佛祖驳斥心在中间
〖经文——译文〗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
今汝推中,中何为在?
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
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
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一者,中在何处?
佛说:你说出中间二字,这中必然不迷,不是没有所在。
你现在推断一下这中,到底在哪里?是在某处,还是应当在身?
首先。这心若在身的话。
一则,在身的边上那不是中;
二则,若在身的中间,这和心在身内说的是一个道理,错误已经讨论过。
其次。这心若在某处的话,为有所表,为无所表?表:作标记的木柱。立木以示谓之表。
一则,佛说:无标记的话,你说的中同无一样;
二则,有标记的话,这标记却是无定的。为什么说无定呢?比如有人用标记标示为中,东看则是西,南观则成北。
标记的体既然混了,标记的心也应该是杂乱的,哪有个定准的中阿。
注意,佛祖抓住中的漏洞,加以驳斥。上述二论,表明无中】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
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眼有分别,色尘无知。
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二者,阿难改变中的含义。
阿难说:我所说的中,非此二种。既不在某处,也不在身。
如世尊所说,眼和色为缘,是从眼识生出来的。眼是能分别色尘的,色尘则是无知的。
识生眼和色尘中间,这中间,则为心的所在。
注意,中间,说的是眼和色尘中间,说的是根和尘的中间。阿难定义了自己所说的中间,也就推翻了上述佛祖的驳斥。为了令阿难彻底放下知见,佛祖还要重新组织论据批驳阿难】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
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三者,心在根尘中间,是否兼任二者?
佛言:你的心若在根尘之中间,此之心体,是兼任根和尘二者,还是不兼任二者?
首先。从心而言。若兼二者。心在根,根有知觉;心在物,物有知觉。这样的话,物和体就杂乱了。
物不是心体在知,物和心成敌两立,各自有体,心如何是中?
注意,显见心不是中了。
其次。从物而言。若兼二不成的话。因心不在根了,则非知,知无从而有;因心不在尘了,则非不知,不知也无从谈起。此即是说根和尘没有体性在,或言没有心在。如此而言,中间这个相如何而有呢?
注意,显见没有中间之相。
佛说:是故应知,心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问题总结】
1。阿难以为,心在中间
一者,举佛说法做依据。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也听佛与文殊菩萨等诸法王子谈论实相时,世尊也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注意,引用佛说过的法,作为自己下文推演的根据。
二者,总结前面自己推论的错误。
如若我想,心在内是一无所见,心在外身心两不共知。
在内不知脏腑之类,故而心在内不成;身心二者原本共知,说心在外也是不对。
简而言之,心在内在外都不对。
三者,结论:这心,当在中间。

现在,由于心和身共知,得出结论心不在外;由于在内不见脏腑,得出结论心不在内;这心,当在中间。

2。
佛祖驳斥心在中间
一者,中在何处?

佛说:你说出中间二字,这中必然不迷,不是没有所在。
你现在推断一下这中,到底在哪里?是在某处,还是应当在身?
首先。这心若在身的话。
一则,在身的边上那不是中;
二则,若在身的中间,这和心在身内说的是一个道理,错误已经讨论过。
其次。这心若在某处的话,为有所表,为无所表?表:作标记的木柱。立木以示谓之表。
一则,佛说:无标记的话,你说的中同无一样;
二则,有标记的话,这标记却是无定的。为什么说无定呢?比如有人用标记标示为中,东看则是西,南观则成北。
标记的体既然混了,标记的心也应该是杂乱的,哪有个定准的中阿。
注意,佛祖抓住中的漏洞,加以驳斥。上述二论,表明无中。


二者,阿难改变中的含义。

阿难说:我所说的中,非此二种。既不在某处,也不在身。
如世尊所说,眼和色为缘,是从眼识生出来的。眼是能分别色尘的,色尘则是无知的。
识生眼和色尘中间,这中间,则为心的所在。
注意,中间,说的是眼和色尘中间,说的是根和尘的中间。阿难定义了自己所说的中间,也就推翻了上述佛祖的驳斥。为了令阿难彻底放下知见,佛祖还要重新组织论据批驳阿难。
三者,心在根尘中间,是否兼任二者?
佛言:你的心若在根尘之中间,此之心体,是兼任根和尘二者,还是不兼任二者?
首先。从心而言。若兼二者。心在根,根有知觉;心在物,物有知觉。这样的话,物和体就杂乱了。
物不是心体在知,物和心成敌两立,各自有体,心如何是中?
注意,显见心不是中了。
其次。从物而言。若兼二不成的话。因心不在根了,则非知,知无从而有;因心不在尘了,则非不知,不知也无从谈起。此即是说根和尘没有体性在,或言没有心在。如此而言,中间这个相如何而有呢?
注意,显见没有中间之相。
佛说:是故应知,心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小结:
若以直心报答佛问,当下悟道。若悟道了,当下便明白常住真心何在。不悟道者,则容易揣度思维,落入自己的知见之中。佛祖为了阿难悟道,才寻找他推论的漏洞,破除其知见。
心在中间,阿难这一论断,一方面,我们要熟读佛祖的驳斥,以破除我们固有的知见;另一方面,为了树立正知正见,还需以梦譬喻,以明佛理。以梦来说,梦中固然有内外,也有中间。醒来后,梦中内外乃至中间,尽皆化为乌有。可我心还在。说心在中间,显见是错误的。如此而言,心在何处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征心七。一切无著即是心。


1。阿难以为,一切无著即是心
〖经文——译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音浮)四大弟子,共转法轮。
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
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则我无著,名为心不(音否)?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
常说起觉知和分别的心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间。
佛把全都无所可在,一切无有执著,名之为心。
而我阿难无著,是否也名为心呢


2。佛祖驳斥一切无著即是心
〖经文——译文〗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所在。
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无相则无,非无即相。
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佛告诉阿难:你说觉知分别的心性,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以找到的。你阿难如何找得到呢?
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多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你不执著的,是在,还是无?
一者,你不执著的是无。
则同于龟的毛和兔的角。
本来就没有,说什么不执著?有不执著者,就不可名无,一定是对某某不执著。可见,说不执著无,是说不通的。
二者,你不执著的是在。
佛说:无相则是无,非无即是相。相有就是在。所执著是在的话,相就有了,为什么说无著?可见,说不执著在,也是说不通的。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问题总结】
1。阿难以为,一切无著即是心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
常说起觉知和分别的心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间。
佛把全都无所可在,一切无有执著,名之为心。
而我阿难无著,是否也名为心呢?

2。佛祖驳斥一切无著即是心
佛告诉阿难:你说觉知分别的心性,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以找到的。你阿难如何找得到呢?
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多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你不执著的,是在,还是无?
一者,你不执著的是无。
则同于龟的毛和兔的角。
本来就没有,说什么不执著?有不执著者,就不可名无,一定是对某某不执著。可见,说不执著无,是说不通的。
二者,你不执著的是在。
佛说:无相则是无,非无即是相。相有就是在。所执著是在的话,相就有了,为什么说无著?可见,说不执著在,也是说不通的。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小结:
实际来说,若以直心报答佛问,当下悟道。若悟道了,当下便明白常住真心何在。不悟道者,则容易揣度思维,落入自己的知见之中。佛祖为了阿难悟道,才寻找他推论的漏洞,破除其知见。以便阿难放下一切知见,清空自心,回头醒悟常住大道。
一切无著就是心,阿难这一论断,一方面,我们要熟读佛祖的驳斥,以破除我们固有的知见;另一方面,为了树立正知正见,还需以梦譬喻,以明佛理。以梦来说,梦中固然可以做到一切无著,但还是梦中故事,大梦还是没有醒。一旦醒来,梦中万物乃至梦中自己的无著,尽皆化为乌有。可我心还在。说一切无著即是心,显见是错误的。如此而言,心在何处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四。修行无成乃至走偏,是不知两个根本造成的。


〖经文——译文〗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音交)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音梭)毗(音皮)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音义,至)。
惟愿世尊,大慈哀愍(音敏,怜悯),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音产)提,隳(音灰,去除,毁坏)弥戾(音立)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音乔,翘首)伫(音住,长时间伫立),钦闻示诲。

【这时,阿难在大众中,立刻从座上站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我是如来最小的堂弟,蒙受佛的慈爱,现在虽然出家了,但是仍然仗恃佛的憍怜。憍怜:即恣爱怜悯。
阿难说:因此,我虽是多闻,却未能得到无漏。漏:烦恼。
所以不能折伏娑毗罗魔咒。为彼控制,陷溺在淫室之中。这都是由于不知真心边际所至。诣:至。换句话说,心在何处,我等根本不知。
惟愿世尊,大慈怜惜,开示我等入定之路。令那些信不具者,去除邪见。奢摩他:止,定。阐提:即一阐提迦,意译为断善根或信不具。隳:去除,毁坏。弥戾车:邪见,边见。
说完此话后,阿难五体投地。和诸多大众,倾心渴望,翘首伫立,钦闻如来开示教诲。注意,至此,阿难还是没有醒悟常住真心,求佛继续开示教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这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太阳。所有佛的世界,显现六种震动。六种震动:《大品般若经》卷一,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地动六相。
如是十方微尘一样多的国土,一时开现佛的威神力量,令诸多世界合成一世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都安住在本国,合掌承听佛说妙法】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音赚,饭食)。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佛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活在颠倒中。注意,颠倒多多,例举如下。心物二者,心生出物,我们凡夫却以为物生出心;原本万物是假,我们凡夫却以为万物是真;原本一切一切都是自己,我们凡夫却以为自己仅仅是这个肉身。
佛说:业的种子自燃自作,而成万万千千事物,如恶叉积聚。
注意,心颠倒了,就是无明,就是失道。无明,就会生出行,进而分别;这就是造作,就是壮大其事,就是业。心进而有了取舍,有了驱动,就是业力。由此业力,造作出根尘识十八界。妄想和合而成一切相,小到微尘,大到世界,应有尽有,随心幻化。这就是真相。
恶叉:又作呜噜捺罗叉。意译为綖(音言)贯珠、金刚子。树名,亦为果实名。一蒂生三果,同聚而生。
佛说:诸多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有的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都是由于不知道二种根本,错乱修习。这就像锅里煮沙子,欲成美食,纵经无数时间,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阿难。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音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哪二种根本呢?
一,无始生死根本是自性。可你及诸多众生,用攀缘心谋取自性,如何取得到?注意,自性本是清净心,不是攀缘心。说穿了,常住真心,是一切生死的根本。用攀缘心用凡夫心,如何能见常住真心?为:谋求,取。佛说: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观其根元,是清净体。注意,这说的是常住真心,清净无染。
佛说:可你现在,常住真心之根泯灭,识精之根点明。这时,由此妄想之因,能生出诸多妄想之缘。缘所失去的,是由其缘而生万物,失去此本明,失去常住真心。遗:失去。诸:其。
佛说:虽终日行,心向外逸,而不自觉;万物本是虚幻,空入诸多趣味】


【问题总结】
一,开篇的开示。
佛祖开篇提示:生死轮回不得解脱,在于不知常住真心。并开示我们,要用直心。用直心,报答佛恩。因为用直心,才可能当下悟道。
我等凡夫,不明何谓直心,何谓真心,才有七处征心。令我等放下知见,弃知绝学,才有可能显露真心。
二,七处征心未果,才有本次开示。
佛祖指明,不悟道,乃至修行走偏了或者修成邪道,都是因为不知两个根本。
这两个根本,实际都是我等不知的常住真心。
出世归还一个根本,那就是常住真心。归此真心,无始生死根本才彻底明了。
入世依靠一个根本,还是常住真心。有此依靠,无论红尘如何翻滚,始终保持一心清净。
二根名二,实际是一。
我等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能用直心,当下便明白常住真心,当下便得楞严大定,当下便悟道。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五。再度征心: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经文——译文〗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音否,同否)。
阿难言:见。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阿难言:如来现今徵(音征,验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音多)。阿难,此非汝心。
阿难矍(音绝,惊惧)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你今欲知得定之路,愿出生死轮回,我今再问你。这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对阿难说:你现在见还是没见?

阿难回答:在见。
佛问:你见到什么?
阿难回答:我见如来举臂,屈手指为光明拳,耀我心和眼。
佛问:你用谁来见?
阿难回答:我与大众都是用眼在见。
佛告诉阿难:你今回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你心和眼。汝眼可见到,你以什么为心,来面对我的拳耀?当:面对。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此能推者,我将之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你的心。阿难惊惧了,避开座合掌起立问佛:此非我心,应把这叫什么呢?
佛告诉阿难:此是想,想的是前尘虚妄之相,惑乱你的真性。由此,你从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把假心认作真心,遗失你的常住真心,故承受生死轮转】

【前有七处征心之妙论,此又驳斥:即能推者,我将为心。实际而言,能推演之心是意识心,故而佛祖断言: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实际而言,若能当下用直心对佛,当下已然悟道。众生做不到,总是起心思维其理,动念落入尘劳。佛祖第八处征心,至此,征心之理,已然穷尽。下面开示,乃是直指其心。这常住真心,悟与不悟,当看我等造化】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六。十次捧出真心。著名八番显见。


一,从体用见性,真心有体。

1。阿难所知心是日用假心。
01,凡夫日用此心。
〖经文——译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
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
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
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一者,阿难日用此心。
用心一,心爱佛,而出家。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是佛的宠弟,因为心爱佛,佛令我出家。
用心二,用心供养佛及善知识。我心何曾独供如来,乃至遍历恒河沙一样多的国土诸佛及善知识,我都供养。
用心三,用心行一切法事。发大勇猛,行那一切难行的法事,皆用此心。
用心四,用心行不善。纵令谤法,永退善根,原因也是此心。
总而言之,吃喝住行,思维论辩,皆用此心】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
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
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二者,日用心不是心。
首先,不接受无心。若此印证日用心不是心的话,我乃无心,同那些土木一样了。发明:印证。
其次,一定有心。可我阿难离此觉知,再无所有了。为什么如来说此觉知非心呢?
我实在惊怖。兼看这些大众,也没有不疑惑的。有心的话,我们自己怎么不知?其心何在?
惟垂询大悲佛祖,开示我等未悟。垂:垂询】


02,
心入无生法忍。
〖经文——译文〗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一者,无生法忍。

此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众生心入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一切都是虚幻,此即无生法。忍:一切虚幻,心尚在忍;虚幻固然,心受其刃;虽然空净,心在受之。无生法忍,不住有相,不住无相。一心朗然,明白了有和无,都是自心变现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音吕)结,诘(音杰)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二者,日用一切及心,都是唯心所现。
首先,一切因真心而有体。诸法所生,一切因果都是唯心所现。大到世界小到微尘,都是因心而成体。

其次,真心自己有体。阿难,如诸多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线结,追究到其根元,都有体性。纵令虚空,也有名状。何况清净的妙、净、明心,是一切本体的心,能自己无体吗?而:能。性:本体】

2。圣人能知心是常住真心。
〖经文——译文〗
若汝执恡(音吝,同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我非敕(音翅,令)汝,执为非心。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一者,了知之性,是心。

首先,所了知性是心。
佛说:象你执着不舍的分别和觉观,这其中正在了知的性,必定是心。注意,何谓性?性即生,即心生。了知性,即心生的了知。心是体,了知是用。

其次,永恒的心,离诸尘,而有全性。
佛说:此心若是永恒的话,就应该离开一切色香味触等等诸尘事业,另有自己的全性。注意,何谓全性?全性之心,生出有又生出空,二边都不执着,此即常住真心。非全性之心,要么执着生有,要么执着生无,这不是永恒的真心,而是意识心。

佛说:比方说吧,你现今在承听我法,此是因为声音而有分别不同的话,纵然灭了一切见闻觉知,声音都扫净,内守幽闲,一切都空了,最终还是法尘分别影事。注意,这是说你阿难两眼盯住外物,心向外驰,物没了,还要执着空,终究是错。
再次,真心假心要分清。
佛说:我说,不是令你执为非心,没有心。
你在心中要微细揣摩。若离前尘,到空了,还有能分别的性在,这性即是你的真心。
若这能分别的性,离开前尘却无其体,即只有空在,不能回头得见了了分明的自性,此即从有归空。如此,则依旧是前尘分别影事,没有真正悟道。你的心是假心。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二者,诸尘,不是心。
佛继续开示:若把尘认作是心的话,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有变作空,此心则同龟毛兔角,是根本没有的。如此而言,你的法身同于断灭。法身断灭的话,谁去修证无生法忍呢?注意,一切造作,都源于法身,都源于常住真心】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佛告诉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结果却是不得漏尽,而成阿罗汉果。这都是由于执此生死妄想误以为真实,失却常住真心。注意,即把假心误认为是真心。
所以,你今虽得多闻,却不成圣果。注意,认假为真,不能成圣。九次第定: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此即四禅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此即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九、灭尽定】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总结】
1。阿难所知心是日用假心。
01,凡夫日用此心。
一者,阿难日用此心。
用心一,心爱佛,而出家。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是佛的宠弟,因为心爱佛,佛令我出家。
用心二,用心供养佛及善知识。我心何曾独供如来,乃至遍历恒河沙一样多的国土诸佛及善知识,我都供养。
用心三,用心行一切法事。发大勇猛,行那一切难行的法事,皆用此心。
用心四,用心行不善。纵令谤法,永退善根,原因也是此心。
总而言之,吃喝住行,思维论辩,皆用此心。
二者,日用心不是心。
首先,不接受无心。若此印证日用心不是心的话,我乃无心,同那些土木一样了。
其次,一定有心。可我阿难离此觉知,再无所有了。为什么如来说此觉知非心呢?
我实在惊怖。兼看这些大众,也没有不疑惑的。有心的话,我们自己怎么不知?其心何在?
惟垂询大悲佛祖,开示我等未悟。



02,心入无生法忍。

一者,无生法忍。
此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众生心入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一切都是虚幻,此即无生法。忍:一切虚幻,心尚在忍;虚幻固然,心受其刃;虽然空净,心在受之。无生法忍,不住有相,不住无相。一心朗然,明白了有和无,都是自心变现。
者,日用一切及心,都是唯心所现。

首先,一切因真心而有体。诸法所生,一切因果都是唯心所现。大到世界小到微尘,都是因心而成体。
其次,真心自己有体。阿难,如诸多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线结,追究到其根元,都有体性。纵令虚空,也有名状。何况清净的妙、净、明心,是一切本体的心,能自己无体吗?

2。圣人能知心是常住真心。
一者,了知之性,是心。


首先,所了知性是心。
佛说:象你执着不舍的分别和觉观,这其中正在了知的性,必定是心。注意,何谓性?性即生,即心生。了知性,即心生的了知。心是体,了知是用。

其次,永恒的心,离诸尘,而有全性。
佛说:此心若是永恒的话,就应该离开一切色香味触等等诸尘事业,另有自己的全性。注意,何谓全性?全性之心,生出有又生出空,二边都不执着,此即常住真心。非全性之心,要么执着生有,要么执着生无,这不是永恒的真心,而是意识心。

佛说:比方说吧,你现今在承听我法,此是因为声音而有分别不同的话,纵然灭了一切见闻觉知,声音都扫净,内守幽闲,一切都空了,最终还是法尘分别影事。注意,这是说你阿难两眼盯住外物,心向外驰,物没了,还要执着空,终究是错。
再次,真心假心要分清。
佛说:我说,不是令你执为非心,没有心。
你在心中要微细揣摩。若离前尘,到空了,还有能分别的性在,这性即是你的真心。
若这能分别的性,离开前尘却无其体,即只有空在,不能回头得见了了分明的自性,此即从有归空。如此,则依旧是前尘分别影事,没有真正悟道。你的心是假心。

二者,诸尘,不是心。

佛继续开示:若把尘认作是心的话,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有变作空,此心则同龟毛兔角,是根本没有的。如此而言,你的法身同于断灭。法身断灭的话,谁去修证无生法忍呢?注意,一切造作,都源于法身,都源于常住真心。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从明暗见性,心见非眼。

1。见明见暗,不是眼在见。没有眼,见还在。
〖经文——译文〗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
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惟愿如来,哀愍(音敏)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一者,阿难请法,开启妙明心。
首先,不靠佛力,不靠多闻,要自己脚踏实地修行。
阿难闻佛说法后,不断悲泣落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对佛说:自我从佛发心出家,依恃佛的威神。常常自己思惟,不用劳烦我去修行,将是如来把三昧正定恩惠给我。不知身心本不能相互替代。丢失我的本心,虽然身出家了,心却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注意,这是妙法莲华经里一个著名故事。父亲十分富有,舍弃父亲,自己当然便是穷子了。我等凡夫,丢失本心,何谈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何谈我本大地山河主?
阿难说:今日乃知,我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是一样的。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注意,阿难看到了脚踏实地修行的重要。
其次,求佛开启我等妙明真心。
阿难说:世尊,我等现在,被二障所缠,的确由于不知寂静心性所致。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良:的确。
阿难说:惟愿如来,怜悯我等穷露。显现妙明之心,打开我等道眼。
注意,刚刚佛祖已经开示,常住真心已经和盘托出。佛祖站在出世法一尘不染唯有觉在的高度上,开示阿难,已经殊胜至极,阿难还是不悟。只好降低层次,从入世法角度开示阿难。离开觉字,从见字上做文章。哀愍:怜悯,同情。穷:此处指失去真心,恰如穷子。露:此处指因失去真心而露,没有真心遮蔽掩护,故而言露。发:显现】


即时如来,从胸卍(音万)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
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音床,伞盖)。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二者,以象显性。当下直心当下见。
这时,如来从胸前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种颜色。小到十方微尘,大到普佛世界,一时周遍。其光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
其光旋至阿难及诸大众。佛告阿难说:我今为你建大法幢。
也令十方一切众生,得获玄妙微密之性、清净明耀之心,得清净眼】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
此拳光明,因何所有?
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音谈)金赩(音细,红)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
我实眼观,五轮指端

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三者,拿谁来见?心不能直,晓之以理。
佛说:阿难,你先回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如何成拳?你拿谁来见?将:拿,用。

阿难回答:由佛全体阎浮檀金红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
阎浮檀金:阎浮,亦称阎浮提、南阎浮提,为须弥山四方的四洲之一。即位于南方的南赡部洲。上面生长许多南赡部树。阎浮即树名。檀,意译为河。阎浮树下有河,故称阎浮檀。《大智度论》卷三五:此洲上有此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
阿难又说:我实际用眼观佛的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五轮指:五轮,地、水、火、风、空。指,佛的手指。为了显示其全其大,故言五轮指】


2。佛祖开示: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经文——译文〗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音否)?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音主)。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一者,无眼人,见性还在。
佛告诉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诉你,那些有智者,要依靠譬喻而得开悟。
阿难,譬如我这拳。若无我的手,不成我的拳。若无你的眼,不成你的见。以你的眼根,来比我拳之理,其义相同还是不同呢?例:比。均:同。

阿难言:是的世尊。既然无我眼,就不成我见。那么以我眼根,比如来拳,事义当然相似了。类:相似。
佛告诉阿难:你说相似,实际不是这样。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无手的人,拳毕竟没有。但彼没有眼的,可不是说连见都没有了。这样说原因何在?你试着在途中,询问盲人:你见到什么了?那些盲人,必来回答你:我今眼前,唯见黑暗,其他什么都看不见。以此义观之,现前之尘自己黑暗,见,何曾亏损】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音叫)量,曾无有异。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二者,无眼人,唯睹黑暗,如何成见呢?

佛告诉阿难:那些盲人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之中;这二种黑暗,是有分别还是没有分别?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此暗中人与那群盲,二种黑暗衡量,曾没有什么不同。校量:衡量。
佛说:阿难,若是无眼人,全见现前的黑暗。忽得眼光即复明了,还会于现前的种种尘,见种种色。我们把这名为眼在见。
那么,有眼的暗中人,全见现前的黑暗。忽获灯光照耀,也会于现前的种种尘,见种种色。这就应该名为灯见了。
若是灯见的话,灯能有见,自不会名为灯。注意,此即一难。实际依然名为灯,故而灯没有见。
又则灯在观看的话,哪里有你阿难什么事?注意,此即二难。实际阿难在看,故而不是灯在见】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
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三者,见性是心,而不是眼。
首先,灯和眼而言,灯能显色,如此在见的,归之于身,是眼不是灯。
其次,眼和心而言,眼能显色,如此在见的,归之于性,是心不是眼。
注意,初都以为在见的是眼;最终明白,在见的实际是自心。
譬如做梦。梦中有身子也有眼,以为是眼在见。醒来后,梦中身子及眼都成虚幻,才明白,梦中在见能见的,是梦里梦外永恒常在的自心】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总结
1。说眼在见,不对。无眼,也有见性。一者,阿难请法,开启妙明心。
首先,不靠佛力,不靠多闻,要自己脚踏实地修行。
阿难闻佛说法后,不断悲泣落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对佛说:自我从佛发心出家,依恃佛的威神。常常自己思惟,不用劳烦我去修行,将是如来把三昧正定恩惠给我。不知身心本不能相互替代。丢失我的本心,虽然身出家了,心却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注意,这是妙法莲华经里一个著名故事。父亲十分富有,舍弃父亲,自己当然便是穷子了。我等凡夫,丢失本心,何谈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何谈我本大地山河主?
阿难说:今日乃知,我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是一样的。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注意,阿难看到了脚踏实地修行的重要。
其次,求佛开启我等妙明真心。
阿难说:世尊,我等现在,被二障所缠,的确由于不知寂静心性所致。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
阿难说:惟愿如来,怜悯我等穷露。显现妙明之心,打开我等道眼。
注意,刚刚佛祖已经开示,常住真心已经和盘托出。佛祖站在出世法一尘不染唯有觉在的高度上,开示阿难,已经殊胜至极,阿难还是不悟。只好降低层次,从入世法角度开示阿难。离开觉字,从见字上做文章。

二者,以象显性。当下直心当下见。

这时,如来从胸前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种颜色。小到十方微尘,大到普佛世界,一时周遍。其光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
其光旋至阿难及诸大众。佛告阿难说:我今为你建大法幢。
也令十方一切众生,得获玄妙微密之性、清净明耀之心,得清净眼。
三者,拿谁来见?心不能直,晓之以理。
佛说:阿难,你先回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如何成拳?你拿谁来见?
阿难回答:由佛全体阎浮檀金红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
阿难又说:我实际用眼观佛的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2,心在见,不是眼在见。一者,无眼人,见性还在。
佛告诉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诉你,那些有智者,要依靠譬喻而得开悟。
阿难,譬如我这拳。若无我的手,不成我的拳。若无你的眼,不成你的见。以你的眼根,来比我拳之理,其义相同还是不同呢?例:比。均:同。

阿难言:是的世尊。既然无我眼,就不成我见。那么以我眼根,比如来拳,事义当然相似了。类:相似。
佛告诉阿难:你说相似,实际不是这样。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无手的人,拳毕竟没有。但彼没有眼的,可不是说连见都没有了。这样说原因何在?你试着在途中,询问盲人:你见到什么了?那些盲人,必来回答你:我今眼前,唯见黑暗,其他什么都看不见。以此义观之,现前之尘自己黑暗,见,何曾亏损。
二者,无眼人,唯睹黑暗,如何成见呢?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如何成见呢?
佛告诉阿难:那些盲人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之中;这二种黑暗,是有分别还是没有分别?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此暗中人与那群盲,二种黑暗衡量,曾没有什么不同。校量:衡量。
佛说:阿难,若是无眼人,全见现前的黑暗。忽得眼光即复明了,还会于现前的种种尘,见种种色。我们把这名为眼在见。
那么,有眼的暗中人,全见现前的黑暗。忽获灯光照耀,也会于现前的种种尘,见种种色。这就应该名为灯见了。
若是灯见的话,灯能有见,自不会名为灯。注意,此即一难。实际依然名为灯,故而灯没有见。
又则灯在观看的话,哪里有你阿难什么事?注意,此即二难。实际阿难在看,故而不是灯在见。
三者,见性是心,而不是眼。
首先,灯和眼而言,灯能显色,如此在见的,归之于身,是眼不是灯。
其次,眼和心而言,眼能显色,如此在见的,归之于性,是心不是眼。
注意,初都以为在见的是眼;最终明白,在见的实际是自心。
譬如做梦。梦中有身子也有眼,以为是眼在见。醒来后,梦中身子及眼都成虚幻,才明白,梦中在见能见的,是梦里梦外永恒常在的自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8 04: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