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82|回复: 43

[其它] 儒家的浩然正气与佛教的忍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4 05: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浩然正气,正义凛然,不可冒犯。与佛家的处处忍让。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处世之道。也是两家的精髓之所在。其内涵与产生的社会文化必然相反。我想看看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05: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为了正义可以以死相搏,一是万般可忍,即使是正义昭然,也然非法之徒任所欲为,毫无抵抗之意志。
发表于 2018-5-14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认为,这两个不是在对等的角度,所以,不应放在一起比较。


浩然正气,还是先找一下源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个境界,跟佛教的境界应该是非常接近的。
发表于 2018-5-14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万般可忍,即使是正义昭然,也然非法之徒任所欲为,毫无抵抗之意志。


这个,我认为不是忍辱的正确解释。

昨看南怀瑾《定慧初修》,觉得有一段话很好。在修止观与参话头法要章之正修止观之助行之“正知而住”:

义所当为,力所能为,如理而为,不躁不诿,为而不为,无间无遗,一派圆成,法尔如是。曰:正知而住。



我觉得这个比较符合佛教行为准则的概括。



发表于 2018-5-14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儒家之孔曰取义,孟曰成仁,与佛家之“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谁更勇敢,谁更承担,恐怕也没有比较的意义。

文天祥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安世高之两次主动偿还命债,也一样难以比较谁更担当。

所以有区别者,无非一趋入世,一趋出世而已。

然而,

入世之勇,多来自出世之智。

出世之志,亦深蕴入世之勇。

孟子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诸葛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岂非出世之智乎?

大乘佛子发菩提心,以及佛菩萨倒驾慈航乘愿来,重入五浊恶世、三途六道,又岂非入世之勇乎?

点评

若欲比较二者谁更究竟,则无疑佛法为世间第一矣!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4 07:19
发表于 2018-5-14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泉水石 发表于 2018-5-14 06:41
至于儒家之孔曰取义,孟曰成仁,与佛家之“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谁更勇敢,谁更承担,恐怕也 ...

若欲比较二者谁更究竟,则无疑佛法为世间第一矣!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点评

说的好 ,世人多不知道真正的“佛法”,常以“佛门一角”而看全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27 12:06
发表于 2018-5-14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夫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吃了不少苦头,终其一生,并没有舍生取义。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一种策略。
佛教的逆来顺受从世间法角度实在难以理解。
1释迦族被琉璃王屠城之前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比如疏散人口,先躲过这场劫难。
2世尊听取魔王的要求灭度。佛既然能寿一劫或减一劫,管你魔王怎么劝,就是不灭度。
不管怎么说,佛在世教化众生效果会更好。
发表于 2018-5-14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大灌顶神咒经》

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礼义具足。上下相率。无逆忤者。震旦国中人民葬法庄严之具。金银珍宝刻镂车乘。飞天仙人以为庄严。众伎鼓乐铃钟之音。歌咏赞叹用为哀乐。终亡者身衣服具足。棺椁微妙香烟芬芬。百千万众送于山野。庄严山林树木郁郁。行行相值。无亏盈者。坟柏茂盛。碑阙俨然。人民见者。莫不欢欣

智者大师《法华玄义》

若周孔经籍。治法礼法兵法医法。天文地理八卦五行。世间坟典。孝以治家。忠以治国。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敬上爱下。仁义揖让。安于百姓。霸立社稷。若失此法。强者陵弱。天下焦遑。民无聊生。鸟不暇栖。兽不暇伏。若依此法。天下太平。牛马内向。当知此法乃是爱民治国而称为实

若此间庄老。无为无欲。天真虚静。息诸夸企。弃圣绝智等。直是虚无其抱。尚不出单四见外。何关圣法。纵令出单四见外。尚堕复四见中。见网中行。非解脱道

智者大师《摩诃止观》

若众生无出世机。根性薄弱。不堪深化。但授世药。如孔丘。姬旦。制君臣。定父子。故敬上爱下。世间大治。礼律节度。尊卑有序。此扶于戒也。乐以和心。移风易俗。此扶于定。先王至德要道。此扶于慧。元古混沌。未宜出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义前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尔。故前用世法而授与之

大慧宗杲禅师:

愚谓三教圣人。立教虽异。而其道同归一致。此万古不易之义。然虽如是。无智人前莫说。打你头破额裂

蕅益大师《性学开蒙荅问》
   
儒释同异之致。性学重轻之关。愦愦久矣。欲释此疑。须先就儒典消文释义。以超是非两关。次就二公决择是非。以示平心公论。后对佛教细辨同异。以彰权实本迹。初就儒典消释者。朱注以尊德性为存心。道问学为致知。以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属存心。以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属致知。如两物相需。未是一贯宗旨。所以偏重偏轻。致成大诤。今谓首倡大道。旣包下两节。则洋洋优优同是道。故同称大。不可谓洋洋但大不入无闲。优优但小不极无外。尤不可谓洋洋但是德性。不由问学。优优但是问学。不关德性也。然此大道。全率于性。全凝于德。故名德性。犹释称如来藏性。以藏性虽十界所同。惟如来能合之。故以如来藏称。不称地狱藏性。人天藏性等也。然则德性二字。已含性修因果旨趣。而广大精微等。皆德性所具之义趣。致之尽之。乃至崇之。皆道问学者之妙修耳。尊此德性。方道其问学。道此问学。方尊其德性。否则性近习远。沦于污下。犹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为众生矣。然德性广大。谓其洋洋发育也。精微谓其优优百千也。高明谓其位天育物也。中庸谓其不离子臣弟友之闲也。故谓其禀自初生也。新谓其经纶参赞也。厚谓父子君臣等皆天性所定也。礼谓仰事俯育等皆人事应尔也。世有广大而不精微者。如海鱼身长若干由旬。荡而失水。蝼蚁得意。有即广大而精微者。如阿修罗王。变身与须弥齐。复能幻入蕅丝孔。德性亦尔。虽洋洋峻极。而复举体摄入一威仪。随举一小威仪。全具德性。非德性少分也。世有精微而不广大者。如玩器等。微妙精巧。不堪致用。有即精微而广大者。如摩尼珠。圆明清净。不过分寸。置之高幢。四洲雨宝。德性亦尔。虽百千经曲。而随拈其一。皆全具位育功能。非少分功能也。世有高明而不中庸者。如夏日赫盛。不可目视。有即高明而中庸者。如诸佛光明胜百千日。而触者清凉。德性亦尔。上达即在下学。位天育物之极致。不离庸言庸行之家风。世有中庸而不高明者。如乡党善人。可狎可欺。有即中庸而高明者。如时中之圣。温而厉。德性亦尔。下学全体上达。洒埽应对之节。即具旋乾转坤之用。世有故而不新者。如衣敝不堪复御。有故而常新者。如上古瑶琴。一番摩抚一番音。德性亦尔。出生一切道德文章经纶事业。不可穷尽。世有新而不故者。如美食不可再列。有新而尝故者。如春至花开。树未尝改。德性亦尔。虽出一切经纶事业道德文章。而体尝如故。世有厚而非礼者。如牛犊相随。殷然天爱。而罔知仪节。有厚而即礼者。如孝子事亲。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出于至性匪由勉强。德性亦尔。虽率其天真。自有礼节。世有礼而非厚者。如六国事秦。势不得已。有礼而即厚者。如孔子拜下。尽礼非谄。德性亦尔。虽百千经曲。绝非强设。又致广大而不尽精微者。亦自有博学多闻。与则半是。夺则全非。以旣不精微。即于广大不能致故。尽精微而不致广大者。亦自谓一门深入。与亦半是。夺亦全非。以旣不广大。则于精微不能尽故。极高明而不道中庸者。亦自谓豁达大度。然离中庸。而别拟高明。便不名极。道中庸而不极高明者。亦自谓言行相顾。然舍高明而安于卑陋。非君子之道。温故而不知新者。亦自谓守其德性。而德性岂如此之痴顽。知新而不温故者。亦自谓日有增长。然如沟浍可立待其涸。敦厚而不崇礼者。亦自谓率其本真。未免同人道于牛马。崇礼而不敦厚者。亦自谓举止有式。反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故必了知广大精微等无非德性。皆须道问学以尊之。则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旣非二致。那偏重轻。斯为超出是非两关。全收二公之长。永杜二公流獘者也。次就二公决择者。象山意谓不尊德性。则问学与不问学皆无用。但能尊其德性。即真问学。犹吾佛所谓胜净明心。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亦犹六祖本来无物。又即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也。是将尊德性摄问学。非恃德性而废问学。故得为名贤也。紫阳意谓若不道问学。虽高谈德性。如所谓理佛。非关修证。必道问学。以成至德。方可凝其率性之道。犹吾佛所谓菩提涅盘。尚在遥远。要须歴劫辛勤修证。亦犹神秀时时拂拭。又即孔子庸德之行庸言之谨。下学而上达也。是将问学尊德性。非徒问学而置德性。亦得为名贤也。然则悟象山之所谓德性。问学已道。悟紫阳之所谓问学。德性自尊。可谓是则俱是。而象山似顿悟。较紫阳之渐修。当胜一筹。然执象山之言而失旨。则思而不学。与今世狂禅同陷险坑。孔子谓之曰殆。执紫阳之言而失旨。则学而不思。与今世教律同无实证。孔子谓之曰罔。可谓非则俱非。而无实证者。尚通六趣。陷险坑者。必堕三涂。象山之流獘。亦较紫阳倍甚。若就二公之学。以救二公之徒。亦有两番。一逆救。以象山之药。治紫阳之病。以紫阳之药。救象山之病。二顺救。执象山之言者。为申象山真旨。执紫阳之言者。为申紫阳真旨。终不若向初义打透。则二病不生。二药无用矣。后对佛教细辨者。先须知此五句。有名同义异者。有名义俱同而归宗异者。又须知对待绝待二种妙义。然后约迹约权以拣收之。约实约本以融会之。庶得戏论永灭。诤论亦消也。言名同义异者。德性二字。及德性中所具广大精微等八义。同则同名德性及广大等。异则儒以天命为性。修之上合于天者为德。老以自然而然。强名曰道者为性。复归无名无物者为德。一往判之是天乘。亦未尽天中差别。恐不过四王忉利法门。远自人闲视之。称为自然。及无名无物耳。推而上之。夜摩等空居四天。亦以自然为性。以欲界未到诸定及上品十善为德。魔天以命根互通为性。广化七珍多增宝媛为德。初禅天以出欲为性。离生喜乐为德。二禅天以超出觉观为性。定生喜乐为德。三禅天以永无喜水为性。离喜妙乐为德。四禅天以不动为性。舍念清净为德。无想天以一念不生为性。灭心心所为德。四空天以超出色笼为性。微细定心为德。我佛法中藏教以真谛为性。择灭无为为德。通教以诸法无生为性。体空智果为德。别教以离过绝非中道为性。所证法身般若解脱为德。圆教以不生不灭常住真心不纵不横三德秘藏为性。一心三智妙合如来藏理为德。旣德性一名。厥义各别。故所具八义。随此皆异。儒但以洋洋发育为广大。乃至仰事俯育为礼如前说耳。老则以生天生地为广大。杳冥昏默为精微。神鬼神帝为高明。专气致柔为中庸。长于万古为故。生一生二生三生万为新。还淳返朴为厚。守雌守黑为礼。夜摩等天各以境界倍增者为广大。受用倍妙者为精微。不假日月为高明。十善摄散为中庸。劫初先成为故。果报变化为新。随顺善性为厚。具善三业为礼。魔天则以统摄欲界为广大。超化无化为精微。威力自在居欲界顶为高明。不离尘劳为中庸。悟本命元为故。自在化现为新。爱网所摄为厚。眷属庄严为礼。四禅各以舍下苦麤障为广大。得上净妙离为精微。安住胜处为高明。十禅支行为中庸。超歴大小诸劫为故。喜乐舍受相应为新。同一定体为厚。王臣民等差别为礼。无想天则以无诸想碍为广大。体同木石为精微。居四禅上为高明。灭心心所为中庸。初半劫灭为故。后半劫生为新。顺无动性为厚。次第令其心虑灰凝为礼。四空天则以体同太虚为广大。微细心心所法为精微。徧超色缚为高明。不离心想为中庸。报境无有成住坏空为故。受用禅味为新。顺无色性为厚。次第证入为礼。藏通二教。各有三乘。虽体析巧拙不同。同以无为涅盘。离我我所。旷若虚空为广大。超诸断常有无戏论妄想为精微。远离三界成一切智为高明。依戒而住依念处行道为中庸。因缘法性无有作者为故。观谛观缘出生三乘道果为新。二乘别以警悟无常速求出离为厚。摄身口意解脱业系为礼。大士别以自愍愍他愿皆济度为厚。三聚净戒上求下化为礼。别教则以无量四谛十界因果为广大。中道佛性缘了修证为精微。迥超九界佛眼种智为高明。从因缘境歴修三观为中庸。本觉无始为故。功德智慧二种庄严为新。次第三慈为厚。歴侍诸佛徧度九界种种仪轨为礼。圆教则以介尔有心三千具足。竖穷横徧无欠无余为广大。三千性相互具互徧。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为精微。一心三智照穷法界为高明。无作四念一心三观为中庸。即随缘而不变为故。所以一切诸法无非性具。即不变而随缘为新。所以权实因果施设无方。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厚。所以上合无缘慈力。下合同体悲仰。而炽然常行与拔上侍诸佛下应群机为礼。所以性遮诸业。一切皆成无尽戒体。皆名无上道戒。是谓名同而义异也。言名义俱同而归宗异者。不论儒老。色无色定。乃至藏通别圆。欲以至德凝道。必道问学以尊之。欲真实学问。必尊德性以道之。欲证德性之广大。必尽精微以致之。欲证德性之精微。必致广大以尽之。欲证德性之高明。必道中庸以极之。欲证德性之中庸。必极高明以道之。欲证德性之故。必知新以温之。欲证德性之新。必温故以知之。欲证德性之厚。必崇礼以敦之。欲证德性之礼。必敦厚以崇之。是名义俱同。然如此问学。各尊其所谓德性。故儒成人闲之圣。与天地参。老成天道之圣。为万化母。乃至藏通成三乘之圣。永超生死。别教成圆满报身之圣。永超方便。圆教成清净法身之圣。方为真能尽性。是归宗永异。言对绝二妙者。若以人望天。以欲界望色界。展转乃至以别望圆。则彼广大之外更广大。精微之内更精微。高明之上更高明。中庸之中更中庸。故之前更故。新之后更新。厚亦弥厚。礼亦弥周。若以圆视别。以别视通。乃至以天视人。则彼广大精微等。皆悉有名无义。故以下望上。传传皆妙。以上视下。法法皆麤。此对待明妙也。绝待明妙者。为实施权。开权显实。若别。若通。若藏。若天。若人。究竟同归一乘。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则法法皆妙。旣知此理。方许论拣论收。能融能会耳。
发表于 2018-5-14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约迹约权拣收等者。拣之则全非。儒是世法。佛出世故。又此云天命为性。易云太极生两仪。并属非因计因。不知正因缘法。见论所摄。夫妇父子等恩爱牵连。爱论所摄。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无因论。不知正因缘法。亦见论摄。收之则儒于五乘法门。属人乘摄。所明五常。合于五戒。其余诸法。半合十善。尚未全同金轮王法也。老属天乘。未尽天中之致。已如前说。究而言之。总不及藏教之出生死。况通别圆邪。然此直约迹约权耳。

若约实约本融会者。此方圣人。是菩萨化现。如来所使。大灌顶经云。佛先遣三圣。往化支那。所立葬法。南洲中最。三圣法化若在。如来正教亦赖以行。而列子具明孔子赞佛之语。老子骑牛出关。欲访大觉。旣闻示寂。叹息而返。经史所载。彰明若此。后人不达。纷纷起诤。岂理也哉。然三圣不略说出世教法。盖机缘未至。不得不然。且如五天机熟。佛乃示生。而初倡华严。在会聋哑。不惟须说阿含以为渐始。兼立人天戒善。以作先容。况此地机缘。远在千年之后。纵说出世法。谁能信之。故权智垂迹。不得不示同凡外。

然即此儒典。亦未尝不泄妙机。后儒自莫能察。及门亦所未窥。故孔子再叹颜回好学。今也则亡。深显曾子以下。皆知迹而不知本。知权而不知实者也。何谓所泄妙机。如易经系辞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语最可参详。夫旣云易有太极。则太极乃易之所有。毕竟易是何物有此太极。傥以画辞为易。应云太极生天地。天地生万物。然后伏羲因之画卦。文周因之系辞。何反云易有太极。易有太极。易理固在太极之先矣。设非吾人本源佛性。更是何物。旣本源佛性。尚在太极先。岂得漫云天之所赋。然不明言即心自性。但言易者。以凡夫久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断断不能理会此事。故悉檀善巧。聊寄微辞。当知易即真如之性。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义。密说为易。而此真如。但有性德。未有修德。故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此无始住地无明。正是二种生死根本。密说之为太极。因明立所。晦昧为空。相待成摇之风轮。即所谓动而生阳。坚明立碍之金轮。即所谓静而生阴。风金相摩。火光出现。宝明生润。水轮下含。即所谓两仪生四象也。火腾水降。交发立坚。为海为洲。为山为木。即所谓四象生八卦。乃至生万物也。名相稍异。大体宛同。顺之则生死始。逆之则轮回息。故又云。易逆数也。亦旣微示人以出世要旨矣。老子道生天地。意亦相同。但亦不明言即心自性。皆机缘未熟耳。且易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一语。即寂照无二之体。而乾坤其易之门一语。即流转还灭逆顺二修之关。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非干修证。不属迷悟。而迷则照体成散。寂体为昏。逆涅盘城。顺生死路。全由此动静两门。是名逆修。亦名修恶。悟则借动以觉其昏。名之为观。借静以摄其散。名之为止。逆生死流。顺涅盘海。亦由此动静两门。是名顺修。亦名修善。然修分顺逆。性无增减。又虽善恶皆本于性。而道必升沈。如斯秘旨。岂异圆宗。菩萨现身。信非虚倡。习而不察。过在后儒。又旣知宣圣秘密微谈。兼秉法华开显妙旨。即此中庸。便可作圆顿佛法解释。天命之谓性者。天非望而苍苍之天。亦非忉利夜摩等天。即涅盘经第一义天也。命非命令之解。即第八识执持色身相续不断之妄情也。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阿赖耶识。此识即有生之性。以全真起妄。天复称命。以全妄是真。命复称天。全真起妄。即不变而随缘。全妄是真。即随缘而不变也。率性之谓道者。此藏性中具染净善恶一切种子。若率染恶种子而起现行。即小人之道。亦名逆修。若率净善种子。而起现行。即君子之道。亦名顺修。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正合此意。亦合台家性具宗旨。修道之谓教者。小人之道。修除令尽。君子之道。修习令满。此则圣贤教法。惟欲人返逆修而归顺修。即随缘而悟不变也。三句合宗。头正尾正。凡一文一字。皆可消归至理矣。以要言之。若得法华开显之旨。治世语言。资生产业。乃至戏笑怒骂艳曲情词尚顺实相正法。况世闲理性之谈邪。然此是智旭之中庸。非子思之中庸也。如大慧杲禅师。以此三句作法报化三身。亦只是宗杲之中庸耳。傥子思实知宗杲智旭之中庸者。孔子急当印之。胡颜渊死。一恸伤心。自称天丧。且追忆之。再叹今也则亡邪。昔孟子歴叙见知闻知之道。结云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是孟子尚不肯以曾子子思为见知者。何况孔子。彼一以贯之之传。但的示尊德性之真实问学如此。乃下手发足之方。非到家消息。又迹中权理之一。非本中实理之一也。

今约三圣立教本意。直谓同可。以无非为实施权故也。约三教施设门庭。直谓异可。以儒老但说权理。又局人天。佛说权说实。皆出世故也。约权则工夫同而到家异。谓亦同亦异可也。约实则本不坏迹。迹不掩本。谓非同非异可也。惺谷寿禅师云。为门外人说同。否则以为异端。为入门人说别。否则安于旧习。为升堂人说亦同亦别。以其见理未谛。须与微细剖析。令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为入室人说非同非别。麤言细语。皆第一义。又何儒释可论。斯言得之。以其次第顺于四悉檀故。然细论说法方便。则四句之中。一一皆具四悉。又贵临时善用。不得固执斯言为死法也

中庸直指补注
古吴蕅益道人智旭述
 
中之一字。名同实异。此书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若随情解之。只是独头意识边事耳。老子不如守中。似约第七识体。后世玄学。局在形躯。又非老子本旨矣。藏教所诠真理。离断离常。亦名中道。通教即物而真。有无不二。亦名为中。别教中道佛性。有名有义。而远在果地。初心绝分。惟圆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无非中道。岂得漫以世间中字。滥此极乘。然既秉开显之旨。则治世语言。皆顺实相。故须以圆极妙宗。来会此文。俾儒者道脉。同归佛海。中者。性体。庸者。性用。从体起用。全用在体量。则竖穷横徧。具。乃彻果该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不生不灭之理。名之为天。虚妄生灭之原。名之为命。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阿赖耶识。遂为万法之本。故谓之性。盖天是性体。命是功能。功能与体。不一不异。犹波与水也。体。则非善非恶。功能。则可善可恶。譬如镜体非妍非媸。而光能照现妍媸。今性亦尔。率其善种而发为善行。则名君子之道。率其恶种而发为恶行。则名小人之道。道。犹路也。路有大小。无人不由。故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然善种发行时。性便举体而为善。恶种发行时。性亦举体而为恶。如镜现妍时。举体成妍。镜现媸时。举体成媸。妍媸非实。善恶亦然。无性缘生。不可思议。圣人见无性缘生之善。可以位天地。育万物。自成成物也。故设教以修习之。见无性缘生之恶。可以反中庸。致祸乱。自害害他也。故设教以修除之。除其修恶。恶性元无可除。习其修善。善性元无可习。故深达善恶之性。即是无性者。名为悟道。断无性之恶。恶无不尽。积无性之善。善无不圆者。名为修道也。此节。且辨性修。下文。方详示因果差别耳。夫天命之谓性。真妄混而难明。率性之谓道。善恶纷而杂出。研真穷妄。断染育善。要紧只在教之一字。全部中庸。皆修道之教也。故曰自明诚。谓之教

点评

五体投地! 大快人心!时促闻少。如是妙文。前不及闻。相见恨晚,释尽多少纠结,罢却多少筹思....不刊之论,语语中的 易能通性,非世典也!易能通世,世眼见世用也!....圆融大慧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4 09:07
发表于 2018-5-14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杰里米 发表于 2018-5-14 08:49
后约迹约权拣收等者。拣之则全非。儒是世法。佛出世故。又此云天命为性。易云太极生两仪。并属非因计因。不 ...

五体投地!
大快人心!时促闻少。如是妙文。前不及闻。相见恨晚,释尽多少纠结,罢却多少筹思....不刊之论,语语中的

易能通性,非世典也!易能通世,世眼见世用也!....圆融大慧传易图于世。非无妙典,惜人心唯唯也.....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5-14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也讲究忍让吗?那不是法X功在标榜的品德?
发表于 2018-5-14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杰里米 发表于 2018-5-14 08:47
《佛说大灌顶神咒经》

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礼义具足。上下相率。无逆忤者。 ...
蕅益大师《性学开蒙荅问》

缺德吧你!这也好公开拿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15: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客观上,现在中国佛教的思想是纵容了恶行。

点评

你从哪一点哪些事来证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27 12:09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16:4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正好说明对现实生活指导意义并不大,在中国之所以更加繁荣,是结合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在现代则是在贪官非法者大量钱财的推动下与大量无助的普通民众。我说这些是客观现实,而不是否定它。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17: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上。。。佛教理论弱化了年轻人的斗志与对不平的抗争。一方面是和谐了社会,另一方面又纵容了恶人恶行,使恶人或者说不信宗教的人更加肆无忌惮与意义,并更加强大。

点评

冬暖:用并更加强大造句: 客观上,由于诸位师兄委婉平和的跟贴,使得楼主肆无忌惮并更加强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4 19:55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17:0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这些人不信报应。所以即使真有报应到他们身上和亲属,他们也毫无恐惧,反而内心上暗地里报复其他人或社会。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17: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学佛多停留于过去与书本。学而不通啊。当然这是有难度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17: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消亡的一个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复杂性。几乎所有人不能简单的分辨很多事情的善恶。起念都有善恶,但起一念,你根本不知其究竟是善还是恶,是善多还是恶更多。往往又觉得是善换个角度又是恶,既善又既恶。行为更是如此。就是一些俗称约定的善恶概念行为也变得模棱两可。在西方文明,则是复杂的相对完善的法律,以及美国的陪审团制服补充。

点评

露出马脚了!你就说“美国”吧,“黄赌”俱全,最近频发枪击案,这也叫“完善的法律”“西方文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27 12:17
发表于 2018-5-14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凉2017 发表于 2018-5-14 17:01
客观上。。。佛教理论弱化了年轻人的斗志与对不平的抗争。一方面是和谐了社会,另一方面又纵容了恶人恶行, ...
并更加强大


冬暖:用并更加强大造句:
客观上,由于诸位师兄委婉平和的跟贴,使得楼主肆无忌惮并更加强大。

点评

金庸《倚天屠龙记》里九阳真经的口诀: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狂来他自傲(嘿嘿,改动了两个字),我自一口真气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4 21:23
哈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4 21:22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21: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精静观如 发表于 2018-5-14 19:55
冬暖:用并更加强大造句:
客观上,由于诸位师兄委婉平和的跟贴,使得楼主肆无忌惮并更加强大。

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6 12: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