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18|回复: 45

[佛教经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8---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9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  卷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

**  卷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  卷十八 明法品第十八

**  卷十九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  卷十九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八)

**  目 录

**  卷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一

**  卷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二九

**  卷十八 明法品第十八..................................一一七

**  卷十九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一八五

**  卷十九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一九四

**  开经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  唐于闐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  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讲述

**  卷第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

**  梵行品第十六

**  什麼叫梵行?眞境為梵,智慧為行。或者涅槃為梵,修因為行。浅言之,梵行就是清净行。因為在前边已经有了净行品的缘故,所以这一品叫梵行。梵行以何為体?以戒、四等、慧三种為体。戒能止恶防非,四等就是慈悲喜捨四无量心,慧就是般若智慧。这是菩萨所修习的清净行。怎样才能修习呢?在下边经文有所解释,这一品為本经第十六品,所以為梵行品第十六。

**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於无上菩提之道。

**  法慧菩萨说完十住品之后,在说梵行品这个时候。有位正念天子,很恭敬地长跪合掌,向法慧菩萨说:佛的大弟子!在一切世界中所有发菩萨心行菩萨道这些菩萨,他们都依照如来所教化的法门,穿坏色(不正色)的衣服来出家。怎样能得梵行的清净法门呢?从菩萨地位而证得到无上正觉的果位?

**  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訶萨修梵行时,应以十法而為所缘,作意观察。

**  法慧菩萨对正念天子说: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行梵行的时候,应该以这十种法作為所缘,要作意观察。也就是注意去所求道理,才能明白眞理。

**  菩萨修习梵行,身也清净,心也清净,口也清净,所谓「三业清净」,一切的一切,都是清净,所以叫梵行。如果有不清净的行為,那就不是梵行。不净有五种:①种子不净:我们的身体,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的,所以说种子不清净。②住处不净:住在母亲腹中,胎胞里都是血水,所以说住处不净。③自体不净:自己的身体,是由三十六种东西所成,也就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成,所以说身体不净。④外相不净:我们身体的九孔常流不净的东西。两眼流出眼屎,两耳流出耳垢,两鼻孔流出涕水,口流出涎唾或痰,大小便处流出的屎尿,所以说外相不净。⑤究竟不净:人死之后,身体膨胀、青瘀、虫生、血流,最后变成白骨骷髏,所以说究竟不净。这是五种不净的现象。我们的身体是臭皮囊,没有可爱之处,所以修道人,要常修不净观,也就是白骨观,这样才能成就道业。

**  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应如是观。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  菩萨应该用这十种法来详细推求,注意的研究,研究什麼是梵行?所说的十种法,就是①身:身是不是梵行?②身业:身所造的业是不是梵行?如果身体是梵行,可是,身体是不净的东西,它怎样可以算是梵行?这个问题,要仔细研究一番。我们人执著身体、爱护身体,有人骂一句,就受不了;有人打一拳,更受不了。若是梵行,怎会受不了?怎会发脾气?怎会被境界所转?所以观身不是梵行。身不是梵行,身所造的业也不是梵行。业有三种:善、恶、不善不恶。善业和恶业都是不清净,也不是梵行。③语:言语是梵行吧!言语也不是梵行。④语业:言语所造的业是梵行吗?也不是梵行。為什麼?因為口能说出忘言、綺语、恶口、两舌种种不净的话。⑤意:意念是梵行吗?也不是梵行。⑥意业:意念所造的业是梵行吗?也不是梵行。⑦佛:佛是梵行吗?也不是。⑧法:法是梵行吗?也不是。⑨僧:僧是梵行吗?也不是。⑩戒:戒是梵行吗?也不是。菩萨应该像这样来作意观察。作意就是注意。阿罗汉想知前因后果的事,必须在定中观察,才能了知因缘。八地以上的菩萨,不需要作意观察,即刻就能明明了了。应该这样观察,身是梵行吗?乃至戒是梵行吗?这些问题,在经文有所解答。

**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為非善。则為非法。则為浑浊。则為臭恶。则為不净。则為可厌。则為违逆。则為杂染。则為死尸。则為虫聚。

**  假设说身是梵行的话,那麼,就应当知道梵行①则為非善:身是不清净,所以不善。所以是善。如果说梵行是身,那麼,梵行就是非善。②则為非法:身体有时会做些不合法的事情。如果梵行是身,那麼,梵行也是非法。③则為浑浊:身体是混浊不清的东西,梵行是清净无染的。所以说身并不是梵行,梵行也不是身。④则為臭恶:身体是臭恶。如果梵行是身体,梵行就变成臭恶。⑤则為不净:身体是不净,九孔常流不净的东西。如果梵行是身体,那麼,梵行就变成不清净。我们应该作五不净观。在大智度论上有五首偈颂,形容五种不净:(A)种子不净的偈颂:「是身种不净,非餘妙寳物,不由白净生,但从秽道出。」因為身体是从父母交媾时,有业的因缘,有识的果报,而去受胎,成為身体。所以种子是不净的东西,并不是最好妙寳物所成就的,而是父精母血所成就。它不是从清净的地方生出来,而是从母亲阴根生出来。所以说种子不净。(B)住处不净的偈颂:「是身為秽臭,不从华间生,亦不从薝卜,又不出寳山。」这个身体,是由血肉而成,又秽又臭,又不清净。胎儿住在母腹中,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是个很骯脏的地方。不是从莲华生,所谓「华开见佛」既不是从薝卜香生出来,也不是从寳山生出来,所以说住处不净。(C)身体不净的偈颂:「地水火风质,能变成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这个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和合而成,能变成不清净的东西。纵使用大海水来洗刷这个臭身体,把海水用尽,也不能把它洗乾净,令他芬香而清洁。(D)外相不净的偈颂:「种种不净物,充满於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在身体里边有种种不净的脏物,充满在全身中,九孔常流出不净物,而不停止。身体好像一个有洞的布囊,盛著血脓等物,时时刻刻流出。(E)究竟不净的偈颂:「审諦观此身,必归於死处,难御 无反復,背恩如小儿。」要仔细来审諦来观察这个身体:它将来一定会死亡,没有法子能控制它不死。无论对身体如何的照顾,到时候,它便忘恩负义,逃之夭夭,好像小孩子一样,没有感情和道义。⑥则為可厌:身体是很讨厌的东西,令人不欢喜。如果说身是梵行,岂不是梵行是令人讨厌吗?不是的。梵行令人欢喜,所以说身体并不是梵行。⑦则為违逆:身体常常做出违背心意的事。好像心不愿意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可是身体偏要去做,不听心的指挥和支配,这就是违逆的行為。梵行不是这样,而是顺情合理去行事,所以梵行绝对不是身体。⑧则為杂染:因為身是由四大所成,所以為杂染。可是梵行不是杂染,而是清净,所以身体不是梵行。⑨则為死尸:因為身体将来会死,死尸是人所不喜。梵行令人欢喜,所以梵行不是身体。假设说身是梵行,那麼,梵行岂不是成為死尸了?不是,梵行是清净的。⑩则為虫聚:这个身体是由许多虫积聚在一起而成的。我们人身是大虫子,在体内有千万亿小虫子,组织成一个团体,共同生活。在大娑婆论中说:「人身之内,并是虫聚,虫头在内,食人所食;虫尾在外,辫成人皮。」我们喝水吃饭,就是大虫替小虫做工。千万亿小虫坐享其成,不费其力,悠哉游哉,等东西吃,多麼逍遥,多麼自在!

**  在观佛三昧海经上说:「佛成道时,魔王派三位魔女,来到菩提树下,拟破坏佛的道业。乃对佛说:『我们是天上的美女,现在献身於你、侍奉於你,愿為你做一切洒扫的工作。』佛无言静坐,身心不动,而放白毫光来照魔女。此时,三位魔女,自观其身,骯脏不堪,九孔所流的东西,骯脏可恶。见自己的腹中,大肠小肠,生藏熟藏(食物没有消化為生藏,食物消化為熟藏)。有很多小虫在大小肠中游戏,游来游去很自在。三位魔女见这种情形之后,生大厌恶,便作呕吐,匍匐而去。

**  若身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行住坐卧,左右顾视,屈伸俯仰。

**  假设说身所作的业是梵行,那麼,身有行住坐卧的业,当然梵行就有行住坐卧。可是梵行并不是这样子。身能左右观看,前后顾视。屈曲伸开,低俯抬仰,这些动作,都是身所造的业。如果身业是梵行,梵行也是左右顾视,屈伸俯仰。可是梵行不是这样,没有这种动作,可见身业不是梵行。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音声风息,胸舌喉吻,吐纳抑纵,高低清浊。

  假设说言语是梵行的话,那麼,梵行就是音声、风息。可是梵行不是音声,也不是风息。因為言语是用唇舌喉吻等器官而发出音声,而梵行并没有这种情形。言语有吐出纳入,抑压纵放,也就是言语有抑扬顿挫,语气有起承转合。可是梵行并不是这样。言语有高声,有低声,有清脆的声音,有混浊的声音,所以言语并不是梵行。

  若语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起居问讯,略说广说、諭说直说、讚说毁说、安立说、随俗说、显了说。

  假设说语业就是梵行的话,那麼,梵行就是起居问讯。可是梵行不是起居问讯,所以说语业不是梵行。或者简略的说,或者广泛的说,或者譬喩的说,或者直接的说,或者讚叹的说,或者毁谤的说,或者安立的说,或者随俗的说,或者显了的说,这些语业都不是梵行。如果说语业是梵行,这些说都变成梵行,可是,不是的,所以语业不是梵行。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则应是觉、是观、是分别、是种种分别、是忆念、是种种忆念、是思惟、是种种思惟、是幻术、是眠梦。

  假设说意是梵行的话,那麼,梵行就应该是觉察、是观看。可是梵行没有觉察和观看,所以意不是梵行。意识善於分别,是种种分别,而梵行是没有分别。意识有囘忆往昔的念,是种种的忆念,而梵行没有忆念。意识是思惟,是种种的思惟,而梵行没有思惟。意是幻术,意是眠梦,而梵行没有幻术和眠梦。如果说意是梵行,那麼,这些岂不是都变成梵行了吗?可是不是的,所以梵行不是意。

  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是思想,寒热,飢渴,苦乐,忧喜。

  假设说意所造的业,就是梵行的话,那麼,梵行就是思想、寒热、飢渴、苦乐、忧喜。可是不是的。因為意能觉得思想、寒热、飢渴、苦乐、忧喜的分别。如果说意业是梵行,那麼,这些岂不是都变成梵行吗?可是不是的。

  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识是佛耶?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业行是佛耶?果报是佛耶?

  假设说佛是梵行的话,那麼,色蕴是佛吗?受蕴是佛吗?想蕴是佛吗?行蕴是佛吗?识蕴是佛吗?这五蕴是虚妄,都是空的,都不是佛。那麼,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不是佛呢?不是的。因為佛是无相,所以不是梵行。有神通是佛吗?有业行是佛吗?有果报是佛吗?都不是。若说佛是梵行,那就无有是处。

  若法是梵行者,為寂灭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说是法耶?无分别是法耶?无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随顺是法耶?无所得是法耶?

  假设说法是梵行的话,可是,法寂灭不动,所以法不是梵行。梵行是修行而成,法是本来寂灭的。涅槃也是法。虽然由修行而得到涅槃,可是涅槃不修行。梵行是修行清净,而成梵行。所以涅槃是法,并不是梵行。法是不生,虽然不生,并不是梵行。法是不生,没有个体性。梵行要修行,才能有清净梵行。不可说也是法,虽然不可说,可是并不是梵行。无分别也是法,虽然无有分别,可是并不是梵行。法既然离分别,无所行处。无所行也是法,但不是梵行。不合集也是法,因為法是本有的,不需要和合而成,不需要造作,可是不是梵行。法是不随顺一切的境界,所以不随顺是法,但是不是梵行。法本来是无所得,但是无所得并不是梵行。有上述这样多的理由,证明法不是梵行。

  认為法是梵行,那是不成立的。因為八万四千法门并不是梵行。為什麼要这样讲呢?因為教你无所执著。不要执著梵行,有佛有法有僧,行所无事。修行不要有执著,如果没有执著,就证得实相。所谓「证得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眞能修到无人无我众生无寿者的程度时,人也空,法也空。自性了了,便证得实相理体。恒河沙数无间的罪业,立刻消灭了。如果没有破执著,一切有為法和无為法,都是存在。执著一破,一切皆空。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证得实相理体,得到眞正的受用。

  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可是门门是第一。為什麼要这样来说?因為佛曾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对机者,就是第一。不对机者,是不是第二?也不是的。不对你的机,会对我的机;不对我的机,会对他的机。你我他各有各的机,对机是第一,不对机是平等。无高无下,无胜无劣,既然是这样子,大家不要在法上自生分别,自找烦恼。所谓「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分别这个法,分别那个法,分别一切名相,没有完的时候。在一生之中,来分别名相,也分别不清楚。好像到海底去计算沙子有多少,是永远算不出来。那麼,要怎样呢?就要选择相应的法门,欢喜那个法门,就依法修行,将来就会有所成就。

  假设研究这部经是眞的,那部经是假的,研究几十年,等到死的时候,还是弄得不清楚。因為这个缘故,所以要选择一个法门,专心修行,就可以成就道果。佛住世时,有个最愚痴的弟子,名叫周利盘陀伽,其笨如牛,无论教他什麼法,他都记不住。佛可怜他,只教他一法。教他念『扫帚』二字。他天天扫地,口中念「扫帚」。念来念去,终於开悟了,证得阿罗汉果。怎样开悟呢?有一天,他在扫地,心在想,扫除外边的垃圾,也要扫除心内的垃圾,也就是贪瞋痴等不清净的尘垢。由这个公案看来,法无定法,对机就是好法。所以六祖大师说:「法本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法没有顿没有渐的分别。迷惑和开悟,有早有晚。由此观之,法好像钥匙,是开锁用的。若是把锁打开之后,钥匙就应该放下。如果不放下,就是执著。所谓「过河不需舟。」已经渡过河之后,不能揹著船走路,要把船放在岸上,这才能自在、才能解脱。修行就要破执著,如果仍然有我执、人执、法执,就得不到解脱了。

  若僧是梵行者。為预流向是僧耶?预流果是僧耶?一来向是僧耶?一来果是僧耶?不还向是僧耶?不还果是僧耶?阿罗汉向是僧耶?阿罗汉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假设说僧是梵行的话,那么:①预流向是僧吗?不是僧。因为僧必需有四人以上成为僧,所谓「众者为僧」,那么,梵行不是僧了。预流是初果阿罗汉,梵语是须陀洹。又译为入流,「入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未断尽三界见惑为向,就是趣向须陀洹之果位。什么是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对着境界生起贪心和爱心。贪就是把境界揽为自己所有,譬如眼见色,就生出贪色尘的心;耳闻声,就生出贪声尘的心;鼻嗅香,就生出贪香尘的心;舌嚐味,就生出贪味尘的心;身觉触,就生出贪触尘的心;意如法,就生出贪法尘的心。六根对六尘的境界,便生出贪心。所见的东西若喜欢,就生爱心。眼见色就爱法尘,这就叫见惑。 ②预流果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预流可以说预备参加圣流,可以作圣人。把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已断尽为预流果。证得见道位,又为有学位。什么是八十八使?因为三界的众生,对四谛(苦集灭道)的事理不了解,所以迷惑,发生十使。十使分为两种:一为利使,就是急性的烦恼。二为钝使,就是慢性的烦恼。利使就是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钝使就是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总共有十惑,能驱使众生流转三界。在欲界有三十二惑,苦谛有十惑,集谛有七惑,灭谛有七惑,道谛有八惑。在色界有二十八惑,苦谛有九惑,集谛有六惑,灭谛有六惑,道谛有七惑。在无色界也有二十八惑,与色界相同。又有十六心,就是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到十五心,就叫预流向,到十六心,就叫预流果。证到初果的圣人,把八十八品见惑断了,对境界不起贪爱,可是对于理论方面还不清楚。初果的圣人有定力,不为境界所摇动,能把境界转过来,所谓「人能转境,境不转人」,这时候,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就是入圣人法性流,但要受七番生死。③一来向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一来是二果阿罗汉,梵语是斯陀含。就是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已断欲界前六品思惑。当断一至五品为一来向,已断尽六品为一来果。什么是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对理论不清楚,就生出分别心。心若想:「他没有智慧,我有智慧。他不会做事,我会做事。」这就是对事理认识不清楚而妄生分别。④一来果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二果是修道位,又为有学位,已断思惑六品。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在欲界有一地,名叫五趣杂居地,有九品思惑。在色界有四地,名叫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 捨念清净地,共有三十六品思惑。在无色界有四地,名叫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共有三十六品思惑。⑤不还向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不还是三果阿罗汉,梵语是阿那含,又译为不来。因为已断欲界后三品思惑,所以不来欲界受生死。当断七品至八品为不还向,已断九品为不还果。⑥不还果是僧吗?也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三果是修道位,又为有学位,从二果位趣三果位,还没有证得到三果位时,为不还向。已证得到三果位时,为不还果。三果阿罗汉,已断尽九品思惑。⑦阿罗汉向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阿罗汉是梵语,有三种义:一为杀贼:杀尽一切烦恼贼。二为不生:三界生死永断,已证入有余涅槃,所谓「不生不灭」。三为应供:应受人天供养。当断其余八地的七十二品思惑为阿罗汉向,已断尽八地七十二品思惑为阿罗汉果。⑧阿罗汉果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四果是证道位,又为无学位元元元,不需要再学习。这是不受分段生死,但还有变易生死。在四十二章经上说:「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初果见道位,二果修道位,三果修道位,这都不可以信自己的意念。因为自己的定力尚未坚固,若是信自己的意念,就会错误的。要谨慎小心,不可和色会,如果和色会,也会生出祸患来。等证得四果证道位时,才可相信自己的意念。阿罗汉是比丘的果位。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在因地叫乞士,在果地叫应供。在因地乞食,上乞法于诸佛,以养法身;下乞食于众生,以养色身。比丘有三种义:一为乞士:乞食之士。托钵乞食,受人天供养,以养生命。二为怖魔:比丘在受具足戒时,得戒和尚问:「汝发菩萨心否?」答:「已发菩提心。」又问:「汝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在这个时候,一切夜叉互相传报,地行夜叉传报于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传报于天魔,传报什么?传报佛的眷属又多了一个,而魔的眷属又少了一个。魔王闻之,战战兢兢,骇怕不已,心想:「我们的力量一天比一天衰弱,佛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增加。」于是发生恐怖心,所以叫怖魔。三为破恶:就是破烦恼恶,杀无明贼,无明烦恼是伤害法身慧命的根本,所以要破恶。⑨三明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天眼明能知道未来世的生死相。宿命明能知道过去世的生死相。漏尽明能知道现在世的苦相,以及有断一切烦恼的智慧。⑩六通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不是僧了。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天眼通能看见天上、人间、地狱的众生,其起心动念,都能看见知道。天耳通能听见天上的神、地狱的鬼、世间的人所说的话,皆听得清清楚楚。他心通能知道其他人心中所思惟的念头。宿命通能知道其他人无量劫以前的因缘果报。神足通能遂心如意,游行世界,变化无穷,隐显莫测,有这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境界。漏尽通能把一切习气毛病,无明烦恼,妄想欲念,统统断绝,没有执着。也就是无漏,无漏就不会再到三界来受生死。
 楼主| 发表于 2018-4-26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戒是梵行者。为坛场是戒耶?问清净是戒耶?教威仪是戒耶?三说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闍梨是戒耶?鬀髮是戒耶?着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戒,梵语为尸罗,戒是止恶防非,也就是防禁身心的过失。戒有多种:五戒、八戒,是在家人所受的戒律。十戒是沙弥所受的戒律。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是在家人和出家人皆可受的戒。又有具足戒,是出家人所受的戒律。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这些戒都是教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戒又有四种:就是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戒法就是佛所制之法。戒体就是领纳戒法于心,生止恶防非的功能。戒行就是随顺戒体,而身语意三业如法所作,不犯过失。戒相就是五戒十戒具足戒等。
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以戒为师。所以戒非常重要。修道人,一定要依照戒律去修行,不可违背戒律。世间的法律,能治理犯罪后的身,但戒律能调伏犯罪前的心,使守法,作个好国民,也作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假设说戒律是梵行的话,①受戒的坛场是戒吗?不是的。要有十方诸佛来传戒,那才是戒。②问清净是戒吗?不是的。在传戒的时候,羯磨和尚就问受戒人:「你在过去做过不规矩的事吗?如果做了,能否改过自新?恢复清净?」问清净不是戒,所传的戒律才是戒。③教威仪是戒吗?不是的。在受戒的时候,教授和尚亲授受戒的戒子,学习行住坐卧四大威仪。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出家人行走时,轻如风一般,不可东张西望,更不可蹦蹦跳跳。站立的时候,身直如松树一般,不摇不动。坐的时候,好像大钟一样的稳重,端然而坐。不可像钟摆那样荡来荡去。卧的时候,要作吉祥卧的姿势。右手托腮,左手搭胯,面向西方身弯如弓一样。威仪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所以出家人,一擧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威仪的标準。就是有威可畏,有仪可敬。换言之,无论是行住坐卧,或者是出入往还,都要合乎法度,合乎戒律。④三说羯磨是戒吗?不是的。那只是一种仪式。在传具足戒的时候,得戒和尚问三次,羯磨、教授、尊证答三次。这是三番羯磨,也就是郑重三次宣读,谨慎三番通过。⑤和尚是戒吗?不是的。和尚是替佛传戒者。和尚译为力生,就是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由师力而生。⑥阿闍梨是戒吗?不是的。他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师范,所以为轨范师。出家受戒要经过三坛大戒,第一坛是受沙弥戒,第二坛是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第三坛是受菩萨戒。在家出家均可受此戒。还要有三师七证,方为合法。三师就是得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还要有七位尊证。得戒和尚是所依得出家者。羯磨和尚是传规矩的仪式者。教授和尚是讲戒的规律者。七证就是有七位律师来证明,才完成具足戒的法度。⑦剃发是戒吗?不是的。这是比丘相。出家之时,要擧行剃发的仪式,表示没有烦恼、没有骄慢,远离世间有为法,净修出世无为法。⑧着袈裟衣是戒吗?不是的。袈裟译为不正色,有五衣、七衣、九衣等的分别,也就是五条、七条、九条的布,披在身上。⑨乞食是戒吗?不是的。比丘过托钵乞食的生活,乃是为资养色身,令无贪心。⑩正命是戒吗?不是的,比丘都要过正当的生活。要用清净乞食来维持生命。不可用五邪命来生活。
什么是五邪命?就是(A)诈现异相:现出特别样子,与人不同,企图求利养。(B)自说功德:自我宣传,我有什么功德,我做什么善事,目的为求大众利养。(C)占卜吉凶,及为人说:用占卦相面,批八字,推命理,为人说吉凶,为求利养。(D)高声现威,令人畏敬:故意高声说话,现出大威德的样子,令人生畏惧心和恭敬心,为求利养。(E)广说供养,以动人心:对人说受某居士如何的供养,某居士乐捐多少香油钱,令闻者动心,自动捐献。这都是不正当的谋生之道。凡是用邪因缘来维持生活,就是邪命。要乞食或自炊的方式受人供养,方作为福田僧。
某一次舍利弗尊者到城中托钵乞食,得食之后,坐在树下而食。这时,来了一个梵志,名叫净目。乃问舍利弗尊者说:「你是下口食吗?」答:「不是。」又问:「你是维口食吗?」答:「不是。」净目又问:「食有四种,我现在问你,你都说不是。我实在不了解,请你慈悲,今为解说可以吗?」舍利弗尊者,便对净目梵志说明四种食的道理。便说:「出家人,合汤药、种五穀、植果树为生活,这是不净活命者,名为下口食。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说吉凶为生活,这是不净活命者,名为仰口食。到处攀缘,曲媚有钱有势,或者通使四方,巧言多求,这是不净活命者,名为方口食。学习咒术,卜算吉凶,来维持生活,这是不净活命者,名为维口食。」又说:「我不堕于这四种食,而是用清净乞食活命。」净目梵志闻听之后,生大欢喜心,信解舍利弗尊者所说的法,而证得须陀洹果位,也就是初果罗汉。比丘没有这四种食的现象,才是正命。比丘要修八圣法。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修种种法都是正的,所以不堕落在五邪命中。持清净的戒,才是眞梵行。清净梵行不属于前边所说的十种法。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要把戒相看空,不要有所执着。

 楼主| 发表于 2018-4-26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观已,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
像前边所擧出来十种观法之后。①于身无所取:在自身上来观察,也找不出梵行的所在。②于修无所著:若是修行,不应该住在梵行上。若是心中有一个执着:啊!我修的是梵行。这就是没有到人空和法空的境界。③于法无所住:对于一切法也没有执着。④过去已灭:过去世已经灭了,而不存在。⑤未来未至:未来世还没有到来。⑥现在空寂:现在世甚么也没有了。⑦无作业者:既然三世都空,身也空,心也空,世界也空,一切所有皆空;当然没有作业者。⑧无受报者:既然没有造业,又有谁去受报呢?所以没有受报者。⑨此世不移动:这个世界也不移动。⑩彼世不改变:其他世界也不改变,还是那个样子。
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由谁而作。为是有,为是无。为是色,为非色。为是受,为非受。为是想,为非想。为是行,为非行。为是识,为非识。
在这里边详细去推求,那一种法叫做梵行呢?没有的,都是空的,一切法都不是梵行。那么,梵行是从甚么地方生出来?这个梵行是属于谁所有呢?谁是它的主人?皆没有的。这个梵行的本体到底是谁?谁造出来这个梵行?再观察这个梵行是有?还是没有?这样辗转的推求,推求到极点,就发觉本来是空的。色受想行识是五蕴法。色属于色法,受想行识属于心法。梵行是不是属于色蕴?在色蕴中没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属于受蕴?在受蕴中没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属于想蕴?在想蕴中没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属于行蕴?在行蕴中没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属于识蕴?在识蕴中也没有梵行。
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
这样来观察。①梵行法不可得故:梵行法是空无所有,这种法是了不可得的缘故。②三世法皆空寂故: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一切法都是空寂,没有一个实体的缘故。③意无取着故:在意识中也没有一个所取,也没有一个执着的缘故。④心无障碍故:心中也没有一切障碍的缘故。⑤所行无二故:所修行的都是不二法门和中道了义的缘故。⑥方便自在故:这个法既方便又自在的缘故。⑦受无相法故:一切的一切,都是无相。色受想行识五蕴法,都是空的缘故。⑧观无相法故:能观察无相法的缘故。⑨知佛法平等故:知道佛法、心法、众生法都是平等的缘故。⑩具一切佛法故:一切众生具足一切佛性,一切法性,无欠无余的缘故。像这样没有执着,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这才是眞正清净的梵行。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达到一念不生。一念都没有了,又有什么法可得呢?如果一念不生,就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是空寂,这就是清净的梵行。
复应修习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道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
在前边所说梵行是虚妄没有实体的。菩萨所修的梵行,是清净光明而无形相。可是明白这种道理之后,又应该修习十种智慧的法门。这十种法门又叫如来十力。因为有了这种智慧,所以才有这种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才能断惑证眞。能断惑证眞,就因为有这十种力量的缘故。什么是十种智法?就是所说的:
①处非处智:处有多种的讲法。佛是处,地狱是非处。佛是觉处,地狱是迷处。在觉处就得到光明,在迷处就得到黑暗。又有一个讲法,在大智慧照了诸法实相,这是处。无智无慧的愚痴人,在三界中不知出离,这是非处。又有一个讲法,处就是觉悟的处所,非处就是迷惑的处所。总而言之,证得圣果,就是处。堕落三恶道,就是非处。明白一切诸法实相是处,不明白一切诸法实相是非处。断妄证眞是处,迷惑不悟是非处。一个智慧能分析无量的道理。佛有能知道是处非处的智慧。
②过现未来业报智:菩萨应该修习这种法,观察在过去世造恶业,今生受恶报;过去世造善业,今生受善报;现在世造恶业,来生就受恶报;现在世造善业,来生就受善报;未来世也是同样的道理。换言之,造甚么业就受甚么报,是丝毫不爽。为什么造业?因为起惑。为什么起惑?因为无明作祟。无明一念不觉,就生出业相、转相、现相,这是三细相。三细生出之后,就造种种的业,就要受种种的报。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最好的说明。佛有能知道三世该受的业报的智慧。
③诸禅解脱三昧智:诸禅就是所有一切的禅那。禅那译为思惟修。思惟修就是参。怎样叫作参?就好像用锥子钻窟窿一样,把窟窿钻透了,这叫做参,也就是参透了。参透什么?参透本有的佛性。也就是把无明破了。破了无明,就见到智慧光明。无明就是无所明了,凡是所有来的境界,看不破,放不下,执着这个境界,就被境界所转,这是没有参破。若能转这个境界,就是有定力。参到一念不生,本来无一物的时候,就有好消息,接近开悟的边缘。
我们学佛,无论学多少年,若是不把执着打破,那么,学多少也没有用处,只成为口头禅,所谓「会说不会行,就像石头人。」修行就是不执着境界。无论什么境界来了,皆要认识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无所谓,无动于衷。这叫当面关。当面关要打不破,就是没有定力的功夫;若是能把当面关打破,就是有定力的功夫。什么是当面关?就是有人当你的面称讚你或是诽谤你,而你不动于心。这就是十住菩萨所有的境界。

12345678910... 18 / 18 页下一页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禅有四禅的境界。证到初禅的境界,随时随地都可以入定。入定后脉搏会停止,好像活死人。证到二禅的境界,一坐就入定,不但脉搏停止,而且呼吸也停止了。虽然外部呼吸停止,但是内部呼吸却活动起来,也就是说鼻孔的呼吸断了,在每根毛孔便开始呼吸。证到三禅的境界,连念也没有了,可是还知道自己在静坐。这个时候,眞正一念不生。初禅很欢喜,二禅在定中很欢喜,三禅把欢喜捨了,得到一种非空非色的妙果。证到四禅的境界,把一切的念都捨了,分别意识也停止了。三禅叫离喜妙乐地,四禅叫捨念清净地。这是在禅定中的一种境界,并不是证果位。有的无知比丘误认四禅为四果,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观念。因为不明白修行的步骤,未证果而言证果;未得智而言得智;未开悟而言开悟,结果犯了大妄语,而堕落在拔舌地狱。
解脱就是八解脱,又名八背捨,违背三界之烦恼而捨离之。何谓八解脱?(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能使令六识之心灭而不起。
三昧译为正定、正受。离散乱为定,就是一心注意静境,令心不散乱。无念无想,纳法于心为受。佛有能知诸禅解脱三昧的智慧
④诸根胜劣智: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胜劣。佛有十种智慧的力量,能观察一切众生的诸根胜劣。一切众生的根性,谁应该种善根,谁的善根正在增长,谁的善根已经成熟了,谁的善根应该解脱,佛都清清楚楚地知道,他有这种的智慧。
⑤种种解智:一切众生,各有各的智慧、思想、见解,有种种差别不同。众生能明白什么法,佛就用什么方便法来教化。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先要知道自己,然后知道他人,这样才能教化众生。佛有知种种解的智慧。
⑥种种界智:佛有种种界的智力。知道众生有千差万别的界限,各类众生的境界有所不同。无论如何不同,佛都能认证,他有这种智慧的力量。
⑦一切至处道智:佛知道修行什么道,能到什么地方去,也就是修那种法,能证得那种果位。这是一切究竟的智慧。佛有这种智慧的力量。
⑧天眼无碍智:天眼通就无障碍,能普徧观察三千大千世界,观察诸天的众生和人间的众生,他们的根性是善是恶?或者是生是死?没有障碍。佛有这种无碍智慧的力量。
⑨宿命无碍智:宿命就是过去生生世世的因缘。善根种和深或浅,在一世学佛法或在多世学佛法,把种种因缘了解之后,便知道应用何法来教化众生。佛有这种智慧的力量。
⑩永断习气智:习气就是毛病。在生生世世学了很多染汚的习气,想断也断不了。为什么?因为没有智慧。例如,贪穿好衣服,贪吃好东西,贪住好房子,贪坐好汽车,凡是求享受,都是习气。习气在第八识田中,储藏得很多,无法说尽。好像有人没有好财的习气,而有好色的习气;有人没有好色的习气,而有好气的习气;有人没有好气的习气,而有好酒的习气。总而言之,虽然没有衣食住行的习气,但有酒色财气的习气。所有的习气,都叫做漏。若有习气,便是有漏。有漏就把自己的寳贝丢了。往明白点来说,就是精气神。如果把精气神三寳贝丢了,就不尊贵,就不值钱,不受人的尊敬,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修道人要谨慎小心,时刻严守保护自身的寳贝,不可遗失!佛有永断一切习气智慧的力量,不但自己早已断了,而且又令一切众生也学习佛法,永远断尽一切习气。
于如来十力。一一观察。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谘问。
菩萨修习清净梵行,对于佛的十种智慧力量,要一一观察,详细研究。在每种智慧力中,都有无量无边的义理。每种义理,都要自己来观察来研究。应该谘问自己,也就是廻光返照,反求诸己。自己来研究诸法实相的道理。
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捨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修清净梵行的菩萨,明白了解无量义理和法门,自己仔细研究。或者在诸佛处听闻之后,应该生起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心。诸佛菩萨不见众生的过错。为什么?因为他们把众生的过错,当作自己的过错,所以具足大悲心,也就是给予众生的快乐,拔出众生的苦恼。观察所有的众生,不管根性是胜或是劣,一律平等而教化。胜根众生教般若法,劣根众生教因果法,没有一个众生被捨离。阿难尊者说「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这是最无上的大愿。愿度众生,不和众生分开,所以不捨离众生。要思惟一切法的义理,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要研究明白。为求无上道,时刻在精进,所以不休息。修行无上业(佛道),而作无上功德,成就无上德业,栽培无上福慧,而不求好果报。将所得的善功德,完全廻向给一切众生;自己没有企图好果报。所谓「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这是菩萨的慈悲心肠。菩萨明了境界,认识的很清楚,没有执着,所以知道一切境界,都是有为法,如幻化如梦想,如影像如音响,都是虚妄而不眞实。也像变化一样,自无变有,自有化无。所谓「变化无穷」,一切境界皆是这样。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假设诸菩萨,能观察前边种种的法,而能和诸法相应。什么叫相应?就是究竟明白法本体的义理,把一切法照了,相应合而为一体,不分彼此。这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道理。这时,对于八万四千法门不生二解,门门是第一义谛。虽然没有两种解法,但是生出无量义。虽生无量义,还是不二法门。若能这样的观行,所有八万四千法门,顿然即刻照了而明白。那就和法相应,不生二解。那么,一切佛法便很快的现前。
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在初发菩提心时,便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译为无,耨多罗译为上,三译为止,藐译为等,菩提译为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正觉是二乘人的地位,二乘人和凡夫不同。凡夫是不觉者,是没有觉悟的人。二乘是自觉者,是自己觉悟的人。正等是菩萨的地位。菩萨和二乘人不同。二乘人虽然自觉,而不能觉他。可是菩萨既能自觉,又能觉他,比二乘人有慈悲心,所以能行菩萨道。无上是佛的地位。佛和菩萨不同。菩萨虽然二觉圆满,但是三觉不圆满。佛是三觉圆满德备,所以称无上。再没有人能比佛再高上的,所以无上正等正觉是佛的果位。
在这个时候,菩萨知道一切法唯心造。在本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说一切法都不离自性。如果离开自性,就没有一切法。若能这样观察研究,照了诸法实相,便能成就智慧身。这种慧身不是从外边得来的,而是由自己觉悟到这种境界,才能证得慧身三昧。六祖大师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就是这个道理。
开悟时,有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外求,而是自证。如有开悟的境界,必须经过善知识的印证,否则,就不能成立。可是印证的善知识,必须是开悟人。六祖在黄梅山时,五祖证明他开悟,所以到广东,弘扬佛法,传佛心印,教化众生。各位注意!开悟不是自己承认,而是由开悟了的善知识来证实,才算开悟。在佛教中,要守规矩,一切的一切,要合乎法度,渐渐趋向开悟之道迈进。不守规矩,不合法度,自命为祖师,那是无有是处。
菩萨的境界,超过罗汉的境界。罗汉的境界,已破我执,而未破法执。我空法不空,尚执着一切法为实有。菩萨的境界,是我法二空。根本不知有自己。不知有、不知无、不知是不知非,把一切执着破了。罗汉的分段生死(肉体)了了,可是变易生死(精神)还没了。菩萨是二死永亡,而入无余涅槃。
什么是分段生死?就是你有你的一分,我有我的一分;你有你的形段,我有我的形段。每人各有一分,各有一段,所以叫分段生死。也可以说三界的一切众生,随业而受生。种善业得生善道,种恶业得生恶道。各种的因缘受各种的果报,而转变寿命和形体,各各不相同,所以有分段生死。
什么是变易生死?就是念念迁流、念念变异。也就是修行的地位变换了,形相也变换了,越变越容易。又可以说菩萨修行时,前一期的心境和后一期的心境不同。就是心的生死,而不是身的生死。所谓「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命为长年。」所以叫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是三界内的生死,证得四果阿罗汉,才能了了,变易生死是三界外的生死,证得八地菩萨,才能了了。分段生死是生理生死,变异生死是心理生死。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是顿悟法门。顿悟就是不修持,便证得正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过去世或过去劫中,曾经发心修行菩萨道,现在功德圆满,善根成熟,所以就开悟。
初发心就是现在开始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在过去世或过去劫没有发过菩提心,也就是最初信佛的一念,最初学佛法的一念,最初想出家的一念。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很多,可是勇猛精进的菩萨很少,成就菩萨果位的更少。
菩提译为觉道。我们修道人,一定要发觉道的心,也就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简而言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而言之,严守五戒,勤修六度,这都是发菩提心。皈依三寳、亲近三寳、供养三寳,这也是发菩提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都是发菩提心。甚至持银钱戒、翻译经典,这也是发菩提心。总而言之,利益他人,而自己没有自私自利,这就是菩提心。所谓「发大菩提心而成就大果,发小菩提心而成就小果。」发大菩提心能即身成佛,发小菩提心要历劫成道。
功德就是做利益众生的事,而得到修功德的代价。例如修桥修路 ,建寺建塔,都是功德。所做的善事圆满了,就有功德,所谓「功德无量。」可是菩萨把所有的功德皆廻向给一切众生。初发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就是尽未来际也说不尽。因为一发心,便能成佛。既然成佛,所以功德无穷无尽。这一品在华严经为第十七品。
尔时。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
在这个时候,这位帝释天对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请问菩萨在最初发菩提心时,所得的功德,其数量究竟能有多少?请您慈悲,开示一番。
帝释天叫因陀罗,又叫释提桓因。他怎样作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主呢?在往昔的时候,他是一位很贫穷的女人,可是有大善心。有一天,经过一座寺庙,发现佛殿破烂不堪,屋顶露天,佛像被风吹雨淋,身上的金脱落了,暗淡无光,失去庄严。于是她发大心,要重新装金,可是自己无钱,怎么办呢?有志者事竟成。她到处化缘,感动三十二位女人,来帮助她完成心愿,不久功德圆满,佛身金光闪闪,灿烂夺目,佛殿金碧辉煌,焕然一新。她死了之后,因为有此功德,所以生到忉利天作为天主。其他三十二位女人,也作三十二天的天主。由此可知,凡是发心作功德,一定会得到善报,所谓「种善因得善果。」
法慧菩萨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
这位法慧菩萨对帝释天说:这种功德的义理非常深奥,不容易说出来,也不容易知道,更不容易能分别。这种功德的数量,说出来你也不会相信,也不会了解。这种功德,也不容易证实,也不容易修行。难以通达无碍,难以思惟揣测。不可以用尺来度量,不可以用秤来衡量。这种功德不容易趣人,其数量究竟有多少,无法可知。
虽然。我当承佛威神之力,而为汝说。
法慧菩萨又说:虽然初发菩提心的功德,甚深且不易知道。可是我(法慧菩萨)应当仰承十方诸佛的大威神力,而为你们大众来说一说,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有多少。
众生的心理,都有变熊的现象。信邪不信正,信恶不信善。给他讲眞正佛法,他不愿意听。给他讲些邪法,他就喜欢听。为什么?因为众生心有染垢,所以欢喜听染汚法,所谓「根深听善语,孽重听非言。」有善根的人,来到金山寺,就好像到了自己的家。可是没有善根的人,来到金山寺,则感觉住在冰库中,全身不舒服。所以到金山寺来听经的人,都有大善根。可是有人虽然来到金山寺,却不懂金山寺的规矩,还是随随便便。在家的习气也不脱,毛病也不改。大家要知道,如果习气毛病不去掉的话,那么,智慧就不会现前。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一劫。然后教令净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法慧菩萨擧出十一个譬喩来说明初发心的功德有多少,是那十一个?①利乐众生喩、②速疾步刹喩、③知劫成坏喩、④善知胜解喩、⑤善知诸根喩、⑥善知欲乐喩、⑦善知方便喩、⑧善知他心喩、⑨善知业相喩。⑩善知烦恼喩。⑪供佛及僧喩。
法慧菩萨称一声佛的弟子!假使有人用种种的乐具,来供养东方阿僧祇(译为无量数)那样多的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经过有一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令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受持清净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方)、上方、下方这九方,也都是这样的情形来供养无量数世界中所有的众生。
什么是一劫?由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标準,每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高高度减去一寸,减到人寿十岁为止。然后每一百年,人寿增一岁,身高增高一寸。直至增到原有的八万四千岁寿命为止,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劫。
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宁为多不?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在你的意思感觉是怎样?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你说一说究竟能胡多少?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余一切,无能量者。
天帝对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究竟有多少,我们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唯有佛才能知道。其余一切众生,皆无能度量这种功德有多少。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算分、谕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又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虽然有不可说那样多,但是若和菩萨初发心的功德比较,则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换言之,这个人的功德,有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印度十六个大数目之一)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竖穷三际,横徧十方那样多的数)、算分、谕分、优波尼沙陀分(最少的一分)有这样多的功德,也不及菩萨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佛子。且置此谕。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然后教令修十善道。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现在再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用种种的乐具,来供养十方十个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经过百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令所有的众生来学十善法。什么叫十善法?就是身口意三业清净之法,在身业不犯杀、盗、淫三恶;在口业不犯忘言、绮语、恶口、两舌四恶;在意业不犯贪、瞋、痴三恶,这就是十善法。
如是供养,经于千劫,教住四禅。经于百千劫,教住四无量心。经于亿劫,教住四无色定。经于百亿劫,教住须陀洹果。经于千亿劫,教住斯陀含果。经于百千亿劫,教住阿那含果。经于那由他亿劫,教住阿罗汉果。经于百千那由他亿劫,教住辟支佛道。
像这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的乐具,经过千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化一切众生,住于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修习四禅定法。经过百千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四无量心(慈、悲、喜、捨)修习四无量心法。经过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四无色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修习四空定法。这种功德,可以说是很大吧!但是,也不及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一分。经过百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须陀洹果(初果啊罗汉),译为预流或逆流。预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还要七番生死。证到初果的时候,眼不贪色,耳不贪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触,意不贪法。不被六尘境界所转,心定如山。这时,天天谋道不谋食。不谋就是不想,只想修道,不想吃好东西,你若要测量自己是否证果,就问问自己的心:想不想吃美食?如果有这个贪心,那就证明没有证果,还是在凡夫俗子的阶段中。初果罗汉走路,脚不沾地,好像在虚空中走路。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有慈悲心,深恐踩死蚂蚁和小虫的缘故。谁能这样走路,谁就证得初果位。没有到这种境界,便说证果,就犯了大妄语,将来一定会堕落无间地狱。
  12345678910...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千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斯陀含果(二果阿罗汉),译为一来,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二番生死,才能入有余涅槃。
经过百千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阿那含果(三果阿罗汉),译为不来或不还。就是不来欲界受生死,在色界或无色界受一番生死,才能入有余涅槃。
经过那由他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阿罗汉果(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就是不生不灭,已断分段生死,证得有余涅槃,此时证得无学位,学道圆满,不需要再修学了。
经过百千那由他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辟支佛道。世间无佛时开悟者为独觉,在有佛开悟者为缘觉。这个人的功德虽然是很广大,但不及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佛子。于意云何?是人功德,宁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你的意思是怎样?这个人经过无量劫供养一切众生的种种乐具,又教令一切众生住于四禅、四无量心乃至辟支佛道等,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天帝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有多少,我们无法能知道,唯有佛才能知道。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比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
何以故?佛子。一切诸佛初发心时。不但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故,发菩提心。不但为教尔所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教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教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故,发菩提心。
在前边擧出种种譬喩,来形容菩萨初发心的功德,可是没有任何功德能比的。是什么缘故呢?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不但为用一切乐具来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的众生,经过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那样长时间,为这个来发菩提心。不但为教化这样多世界的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或者为教所有众生住于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或者为教所有众生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或者为教所有众生证得辟支佛道的缘故,而发菩提心。
为令如来种性不断故、为充徧一切世界故、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发于无上菩提之心。
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①因为要续佛慧命,令佛的种性不断的缘故。也就是令佛的慧命继续永存,令佛的智慧常明,普照一切世界,为令佛的种子永远住世。②为令佛法充满所有一切世界的缘故。佛见一切众生在娑婆世界和其他世界,都是苦多乐少,沉迷不悟,所以令众生背尘合觉,才能离苦得乐,了脱生死。③为度脱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的缘故,所以佛才发菩提心。④为完全知道所有的世界,成住坏空四相的缘故,世界(地球)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一定是有理由的。⑤为悉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怎样有了染汚,怎样能得清净的缘故。若是性流为情,情流为欲,这就是染汚。若是反迷归觉,返本还原,这就是清净。⑥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是清净的缘故。⑦为要知道一切众生心中所欢喜的,所烦恼的,所有习气的缘故。⑧为要知道所有的众生,为什么原因,在这个地方死了,在那个地方又生了,这种的缘故。⑨为悉知一切众生种种的根性,用什么方便法门能教化众生的缘故。⑩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中所想的、行动所表现的缘故。因为众生迷惑太深,不知返本还原,所以菩萨才发菩提心。⑪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慧的缘故。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也可以说昨天、今天、明天;又可以说去年、今年、来年。总而言之,无论怎样讲,都可成立三世。所谓「法无定法」,不要执着。尤其华严经的境界,是圆融无碍,横说竖说,都有道理。
⑫为要知道一切诸佛的境界、众生的境界、心的境界,都是平等的缘故。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为要悉知种种的缘故,所以才发无上菩提心,这是第一个譬喩——利乐众生喩。
发菩提心者,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我们修道人。因为佛菩萨已经发过菩提心,已经实践菩提道,我们现在应该发大菩提心。既已知前边所讲的种种境界、种种道理,就要勇猛精进,迎头赶上,不可再懈怠或放逸。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过东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世界,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为谈,现在再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就在最短一念的时间,能经过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在每一念中,都能经过这样多的世界,穷尽阿僧祇那样长的时间。这些诸世界,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为什么?因为在一念之中,能经过无量数的世界,在念念中,能经过无量数无量数的世界,何况又经过无量数劫那样长的时间呢?实在没有人能知道究竟有多少,是无法能统计出来的。
又第二人,于一念顷,能过前人阿僧祇劫所过世界。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经过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次第的辗转,乃至第十个人。在东方是这种情形,在南西北四维上下这九方,也都是这样的计算。
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过诸世界。是诸世界,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中,就有一百个人。每个人都是这样经过诸世界。那么,这诸世界就算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的功德,所有的善根,是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往尔所世界得了知故,发菩提心。
为了知十方世界故,发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而不能知道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和善根的边际?佛的弟子!因为菩萨是修无所定法,没有一定的界限,没有一定的法度。但是菩萨静极思动,要往这样多的世界去找可度的众生,为了解世界是怎么囘事?因为菩萨有求知欲,所以想到很多世界去观察其缘故,而发菩提心。也就是修道,依佛法修行,才能得到觉道。菩萨是无事找事做,不应该知道的事,他要知道。想要了解知道十方世界的缘故,而发菩提心。也就是要修行。修行是菩萨的职业,菩萨不修行,就失业了。
什么是佛法?一言以蔽之,就是钥匙。现在讲经,就是讲钥匙。现在说法,就是说钥匙。这把智慧钥匙能开无明锁。因为无明锁把眞心锁住,所以什么也不知道。发菩提心就是找钥匙。本来没有丢,可是不会使用它。什么时候找到这把智慧钥匙,什么时候就能开启无明锁。那就是开悟的时候。望各位专一来找这把智慧钥匙吧!
所谓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
所说想要了解知道妙世界就是粗世界,粗世界就是妙世界的缘故,而发菩提心。什么是妙世界?就是清净庄严的世界,好像极乐世界。什么是粗世界?就是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世界,好像娑婆世界。想建立清净庄严的世界,必须在五浊恶世中来建立。想要五浊恶世转变成妙世界,就要在这处来用功夫,所以清净庄严世界可以变成粗世界,五浊恶世可以变成妙世界。怎样能妙?怎样能粗?就在自己的思想来决定。心中没有染汚的思想,就是妙世界;如果心中有很多妄想、欲念、贪瞋痴等,就是粗世界。总之,妙世界和粗世界,没有离开你的心世界。心世界没有离开一念心。一念心就可成为清净庄严的妙世界;一念心也可成为五浊的粗世界。
仰世界就是覆世界;覆世界就是仰世界。什么是仰世界?就是高世界。什么是覆世界?就是低世界。高低世界是一体。为什么成就仰世界?为什么成就覆世界?覆世界的基础就是仰世界,仰世界的根本就是覆世界。
小世界就是大世界;大世界就是小世界。小世界集小成大,可以成为大世界。大世界再分开,也就是小世界的一部份,所以大小无碍。
广世界就是狭世界;狭世界就是广世界。把狭窄的世界,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就是广濶的世界。把广濶的世界,再纳于微尘,纳于芥子,就是狭窄的世界。
一世界就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就是一世界。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世界和世界互相有连带的关係。每粒微尘和每个世界,都是相通达,好像电波雷达一样。我们众生的心电就是互相通达。为什么能得到他心通?因为心灵感应的电波作用。在每根毛孔中,都有雷达设备,修行成功时,毛孔的雷达都发生作用,雷达和雷达互相通达无碍,电波和电波互相通达无碍。所以说他心通是很平常的事,并不是稀奇。好像现在有人不会使用电脑和雷达一样, 如果学习此种技能,才会使用。我们现在修行,就是学习使用心灵上的电脑和雷达的技术。
不可说世界能入到一个世界中,一个世界也可入不可说世界中。为什么?因为它们是互相通达无碍的。
秽世界就是净世界;净世界就是秽世界。骯脏的世界可以变为清净世界。怎样变呢?所谓「一切唯心造」。心清净之后,世界就清净,看什么都清净了,好像人看水是水,佛菩萨看水是琉璃,饿鬼看水是火燄,一样的情形。清净的世界也可以变为骯脏的世界。怎样变的?心有染垢的思想,看什么都不清净。就是到了清净庄严的世界,也感觉是五浊的世界,因为心里不乾净的缘故。所谓「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无体性、欲以一念心尽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无障碍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想要知道一根毛端中一切世界的差别性,都有连带的关係。在一切世界中的一根毛端一个体性。菩萨想知道一世界中能生出一切世界。因为一世界是一切世界的种,所以能生出无量世界。在每个世界中的每粒微尘,可以成就无量无边的世界。菩萨想要知道一切世界没有一个实体性,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成住坏空!成住坏空!不是一个究竟不坏的体性。菩萨想用一念的心,能尽知广大无边的世界,而没有障碍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二个譬喩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速疾步刹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成坏劫数。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劫数,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现在又擧出一个譬喩。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它的成住坏空的劫数,在每一念中,都是这样,穷尽阿僧祇劫,经过那样长的时间。这样多的劫数,究竟有多少?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劫数。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中,便能知道第一个人尽阿僧祇劫的时间,所知道的劫数。也就是在最短一念中,便超过前人最长的时间。这样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样情形。
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成坏劫数。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这十方阿僧祇那样多世界中的成住坏空的劫数,还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的功德和善根,是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成坏劫数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劫尽无余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菩萨没有一定的边际、没有一定的法度。但是为想知道这样多的世界,是怎样成、住、坏、空,这四相劫数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完全想知道一切世界的成住坏空劫数,尽无剩余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所谓知长劫与短劫平等,短劫与长劫平等。一劫与无数劫平等,无数劫与一劫平等。有佛劫与无佛劫平等,无佛劫与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与无量劫平等,无量劫与有量劫平等。有尽劫与无尽劫平等,无尽劫与有尽劫平等。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一念与不可说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
就是所说的,菩萨要知道长劫和短劫是平等;短劫和长劫也是平等。长劫不离一念,短劫也不离一念。在一念中,长短平等无碍。好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一样的道理。又好像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都是平等。
一劫和多劫是平等;多劫和一劫也是平等。一劫也是劫,多劫也是劫。其中本来没有时间的关係,所以说是平等。
有佛劫和无佛劫是平等;无佛劫和有佛劫也是平等。有佛出世的劫和没有佛出世的劫,都是平等,没有分别。
在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出世;在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出世,都是平等,没有分别。
有量劫和无量劫是平等;无量劫和有量劫也是平等。有尽劫和无尽劫是平等;无尽劫和有尽劫是平等。这就是没有分别心。如果有分别心,一切都不平等了。
不可说劫的时间和一念的时间平等;一念的时间和不可说劫的时间也平等。一切劫能入非劫的里边;非劫能入一切劫的里边,都是平等,无所障碍。
欲于一念中,尽知前际后际及现在一切世界成坏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发心大誓庄严,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菩萨想在一念之中,尽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世界的成住坏空劫数因缘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个名字叫初发心大誓庄严。明了知道一切劫神通妙用的智慧。这是第三个譬喩——知劫成坏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现在再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中,所有的众生。众生既有种种不同的解,在念念中都能知道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种种差别解,而经过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众生诸解差别。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中所知众生诸解的差别,所明了不同的道理。像这样也尽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次第的辗转,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是这种情形。
佛子。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解,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一切众生种种的差别解,都可以知道究竟有多少,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佛的弟子!菩萨修无有定法,但是要想知道这样多众生差别解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尽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种种不同差别解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所谓欲知一切差别解无边故、一众生解无数众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众生海各各差别解尽无余故、欲悉知过现未来善不善种种无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来解力故。
菩萨为想知道一切不同的解法,而没有边际的缘故。一个众生解和多数众生解是平等的缘故。菩萨为想得到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慧光明的缘故。菩萨为想完全知道众生海各各不同的差别解,尽无余剩的缘故。菩萨想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善不善种种无量解的缘故。菩萨想悉知相似解(世间解)和不相似解(出世解)的缘故。菩萨为想悉知一切解就是一解;一解就是一切解的缘故。菩萨为想得到如来的解脱十力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有上解、无上解、有余解、无余解、等解、不等解差别故。
12345678910... 18 / 18 页




 楼主| 发表于 2018-5-5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为想悉知有上解,就是菩萨智慧解。无上解:就是佛的智慧解。有余解:就是九法界众生所解。无余解:就是佛法界佛所解。等解:就是一切等等解。不等解:就是不相等解。有种种差别解的缘故,所以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有依解、无依解、共解、不共解、有边解、无边解、差别解、无差别解、善解、不善解、世间解、出世间解差别故。
菩萨为想悉知有所依的解、无所依的解、共同的解、不共同的解、有边的解、无边的解、有差别的解、没有差别的解、善的解、不善的解、世间的解、就是凡夫所明白的。出世间的解,就是圣人所明白的。有种种差别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于一切妙解、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如来解脱无障碍智故。
菩萨为想对于一切妙解、大智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到如来解脱无障碍智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以无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众生界,一一众生净解、染解、广解、略解、细解、麤解,尽无余故。
菩萨为想要以无量方便,完全知道十方一切众生界,每一个众生清净的解、染汚的解、广大的解、简略的解、微细的解、粗糙的解,而彻底明白,没有余剩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别解、自然解、随因所起解、随缘所起解、一切解网,悉无余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为想完全知道深密解:就是眞实解。方便解:就是善巧方便,即是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别解:就是仔细分析一切道理。自然解:就是很自然而然就明白。随因所起解:就是随着种种因所起种种解。随缘所起解:就是随着种种缘所起种种解、一切的解,好像网一样。若是不明白,就在网中永远被困着。为了完全明白,没有剩余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四个譬喩——善知胜解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诸根差别。念念如是,经阿僧祇劫。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现在再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一切众生的诸根(六根)差别。在念念之中,都是这样,经过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诸根差别。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每一念每一念所知诸根的差别。这样往广泛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种情形。
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诸根差别,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诸根差别,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到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根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众生根种种差别。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诸根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因为菩萨没有一定的法度,所以不齐限。但是为要知道这样多的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根性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尽知一切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根性有种种差别。有的是利根,就有智慧。有的是钝根,就是愚痴。有的是善根,有的是恶根,有种种不同。推广来说,乃至想尽知一切诸根网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五个譬喩——善知诸根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次第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再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种种的欲乐。也就是那一类众生,所好那一种欲乐,他都完全知道。在念念中,都是这样,尽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一个人一个人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种的情形。
此十方众生所有欲乐,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在这十方众生所有的欲乐,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到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欲乐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欲乐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佛的弟子!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范围。但是菩萨为知道这样多的世界,所有众生欲乐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穷尽知道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的欲乐,若是往广处来说,乃至想尽知一切欲乐网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六个譬喩——善知欲乐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在一念之间,就知道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像这样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种的情形。
此十方众生种种方便,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在这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种种方便,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种种方便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方便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佛的弟子!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界限。但是为知道这样多的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方便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推广来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方便网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七个譬喩——善知方便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广说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可知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推而广之来说,乃至这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差别的心念,也可以知道它的边际。
 楼主| 发表于 2018-5-5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
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为什么不能知道它的边际?
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心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尽法界虚空界无边众生种种心,乃至欲尽知一切心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法度。但是为要知道这样多众生心的缘故,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完全知道穷尽法界虚空界中,无边无际众生种种的心念,乃至欲尽知一切心网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八个譬喩——善知他心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业。广说乃至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业,可知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业。推而广之来说,乃至这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的种种差别业,菩萨可以能知道它的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何以故?
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功德和善根,它的边际有多少,是没有任何人能知道的。为什么缘故,不可得知呢?
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业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众生业,乃至欲悉知一切业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界限。但为知道这样多众生业报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想知道三世一切众生的缘故,乃至欲悉知一切业网的缘故,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九个譬喩——善知业相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烦恼。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烦恼种种差别,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的种种烦恼。在念念中,都是这样,尽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这些烦恼有种种的差别,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众生烦恼差别。如是复尽阿僧祇劫。次第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所知众生的烦恼差别。像这样情形,又尽阿僧祇劫,次第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种情形。
佛子。此十方众生烦恼差别,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何以故?
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世界中,所有的众生,各有各的烦恼。众生有无量无边,烦恼也有无量无边,所以有种种不同的分别。虽然有这样多的烦恼,但也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功德和善根,究竟有多少?它的边际到什么地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为什么缘故,不能知道菩萨善根的边际?
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烦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烦恼差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萨没有一定的法。所以不齐限。但为知道这样多的世界中,所有众生烦恼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他欲想知道众生烦恼的来源。
什么是烦恼?就是烦心恼身。广说有八万四千之多,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贪的烦恼,贪得无厌,贪而不得,都有烦恼。没有得到的东西,千方百计设法要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这都是烦恼。瞋的烦恼,贪得而欢喜,贪不得而生瞋恚心,也就是发脾气。一发脾气,把所有的功德完全烧燬了。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打了三年的柴,被一根火柴所烧掉了。这就是星星之火,能烧功德林。愚痴的烦恼,就是无明在作祟.有了无明,就生出爱心。爱什么?爱享受、爱五欲之乐。因为要享受,无论什么,都欲取为自己所有。这样就做出颠倒事,黑白不分、善恶不明,这就是愚痴的表现。
所谓欲尽知轻烦恼、重烦恼、眠烦恼、起烦恼、一一众生无量烦恼,种种差别、种种觉观,净治一切诸杂染故。
菩萨想尽知一切烦恼的来源,所说的轻烦恼:就是不重要的烦恼,也就是小烦恼的十惑。重烦恼:就是非常重要的烦恼,也就是大烦恼的八惑。眠烦恼:就是隐藏在里边的烦恼。起烦恼:就是生起一切的烦恼。每一个众生,都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有种种不同的分别;有种种不同的觉观。清净修治一切烦恼变为菩提,将一切染汚的思想,变为清净的思想。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尽知依无明烦恼、爱相应烦恼,断一切诸有趣烦恼结故。
菩萨想尽知依无明烦恼,其中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等等,相应烦恼。要斩断一切诸有(三界二十五有)趣烦恼结的缘故,所以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烦恼结有三种:一为欲结:就是欲界一切的爱。二为有结:就是色界和无色界的一切爱所合成。三为无明结:就是三界的无明。三结就是三漏,如果把痴爱斩断,就永远断尽生死流。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欲尽知贪分烦恼、瞋分烦恼、痴分烦恼、等分烦恼,断一切烦恼根本故。
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想要教化众生,所以发心修行。修行有成就时,才能教化众生。若想教化众生,必须先要知道众生的根性。若想知道众生的根性,首先要知道众生的欲,也就是众生欢喜什么。欲就是贪欲,贪欲多烦恼就多,贪欲少烦恼就少。菩萨想知道每个众生的贪欲有多少,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贪分的烦恼:人人都有贪心,不是贪名,就是贪利。贪名的死在火上;贪利的死在水上。名是害人的东西,利也是害人的东西,可是人人不认识它,所以都贪。有人贪财,有人贪色,有人贪食,有人贪睡。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在贪的时候,以为是好事情。不知道贪来贪去,终堕落在地狱。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为名,一种人是为利。以出家人来说,想作大和尚,想作大法师,贪到老时,要作老和尚,老法师。贪图做世界最有名望的法师、最有势力的和尚,可是自己还不知道,贪做老法师,就离贪死法师不远了;贪做老和尚,等于贪死和尚不远。贪来贪去贪死了,两手空空,随业而去。要知道贪财的就死在财上;贪色的就死在色上;贪名的就死在名上;贪食的就死在食上;贪睡的就死在睡上。贪睡的人,越睡越糊涂,越糊涂越想睡,睡来睡去就睡死了,多么可怜!
瞋分的烦恼:就是发脾气。因为贪心不能满足,就生出瞋恨心。轻者怀恨在心中,重者则发生闘争。你争我夺,甚至你死我活。例如国和国战争,都是由元首领袖瞋心而起的。如果无瞋心,两国便无战争,百姓便得安宁。为什么会有世界战争?因为甲国的元首起了贪心,想侵略乙国的土地,佔据乙国的利益。乙国的元首,为保护国土,不愿利益被夺去,乃与甲国发生冲突,或是战争。引至两方老百姓遭殃,死伤无数,十室九空,民不聊生。仔细研究战争祸端,皆因两国的元首,在一怒之下,而引起大战,乃至死亡无数人民,损失无数财物。这就是瞋分的烦恼。
痴分的烦恼:就是愚痴,不明事理。愚痴的人,没有理性,不顾一切,甚至杀人放火,也敢去做,不加考虑,不计后果。
等分的烦恼:就是贪瞋痴三分俱多。譬如贪烦恼有多少?瞋烦恼有多少?痴烦恼有多少?再把它分开,变成千千万万的烦恼,不能计数之多。也就是相等分别那样多的烦恼。以上略释贪瞋痴诸烦恼。
欲悉知我烦恼、我所烦恼、我慢烦恼,觉悟一切烦恼尽无余故。
菩萨想知道我烦恼。因为有我,才有烦恼。如果没有我,就没有烦恼。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可是人人皆放不下这个「我」,所以就生出来许多烦恼。菩萨想知道我所烦恼。因为有了我,这个是我所有,那个是我所有,我所有的儿女,我所有的财产。总之,我所有一切的一切,这都是烦恼。菩萨想知道我慢烦恼。慢就是骄慢,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总觉自己的才能比人强,有办事的能力,有分析事理的智慧.有了我慢的心理,就会生出种种烦恼来.这三种烦恼,害人不浅,为了它而有生死.
有了烦恼,就有执着,有执着就造业,造业就受果报.如果烦恼空了,业也空了,果报也空了,一切皆空,就没有生死.菩萨要觉悟一切烦恼尽无余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从颠倒分别生根本烦恼、随烦恼、因身见,生六十二见,调伏一切烦恼故。
菩萨想知道一切烦恼是从颠倒分别而生出根本烦恼。有根本烦恼,就有随烦恼。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随烦恼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烦恼是昏沉、掉擧、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知八项。中烦恼是无惭、无愧二项。小烦恼是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害、骄十项。因为身见的缘故,而生出六十二见。这六十二见本来是没有的,是妄计有六十二见。凡是虚妄计较出来的,都不是正确。但有其名,而无其义。什么是六十二见?在五蕴上各有四见。譬如「计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在色中。」受想行识四蕴,亦复如是。这是二十句。经历三世,成为六十句。再加上断见和常见为六十二见。由身见分别生出这六十二见,所以佛就顺着他们的计较来破他们的烦恼。菩萨为调伏一切烦恼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心。
欲悉知盖烦恼、障烦恼,发大悲救护心,断一切烦恼网,令一切智性清净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2345678910... 18 / 18 页下一页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想悉知盖烦恼,盖就是遮盖。好像乌云把太阳光遮盖了,也就是无明把智慧光明遮住了。盖有五种:①贪欲盖:不知为什么?男人要找女人,女人要找男人,到处去找,找不到就生烦恼。这就是贪欲在作祟,令你生烦恼。②瞋恚盖:因为贪欲得不到,就生瞋恚的烦恼来。瞋是怒色形于面,恚是恨意藏在心。这两种现象,令人感情冲动,甚至不能理智,就发生颠倒事。乃至杀人放火,无所不为。③睡眠盖:因为有了瞋恚,无处发洩,就去睡觉,以睡解千愁。可是越睡越糊涂,心也昏身也重,就把心性盖住了。④掉悔盖:昏睡之后,就掉悔,不知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就迷惑了。⑤疑法盖:掉悔之后,什么都不相信,对于一切法,都生出怀疑心,犹豫不决,而把心性盖住了。因为不满足,就生出这五种盖,盖得天昏地暗,不知东西南北。或者以财色名食睡为五盖,贪财能把智慧盖住,贪色、贪名、贪食、贪睡,都能把智慧性盖住。
菩萨想悉知障烦恼。障就是障碍。障有二种:(一)烦恼障:由我执而生,能障碍涅槃寂静之眞理。(二)所知障:由法执而生,能障碍诸法实相之菩提智。 又有三种:①烦恼障:就是贪瞋痴慢疑等惑。②业障:就是五逆十恶等之惑。③报障: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之苦报。尚有多种障,暂且不谈。
因为盖烦恼和障烦恼是重烦恼,所以菩萨要发大悲救护心。大悲就是大慈悲心,也就是同情心、怜悯心。大悲心就是菩萨不见众生过错。众生无论怎样难调难伏,可是菩萨仍不眠不休来教化。这就是大悲心的流露,大悲心的表现。救护一切众生的心,令断绝一切烦恼网。每个人和每个人的烦恼是互相交织而成为网。不过,我们凡夫的肉眼是看不见而已。这个烦恼网非常厉害,你网着我,我网着你,你不教我出离三界,我也不让你出离三界,大家互相网着,都不能脱出六道轮廻。如果把烦恼网斩断,就出离三界,得到解脱。那么,用什么能斩断烦恼网呢?用戒定慧的寳剑,轻而易擧,就斩断了。菩萨为令一切根本的智慧性清净,恢复妙明眞心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十个譬喩——善知烦恼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以诸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幢旛伞盖,及僧伽蓝、上妙宫殿、寳帐网幔,种种庄严师子之座,及众妙寳。供养东方无数诸佛,及无数世界所有众生。恭敬尊重,礼拜讚叹,曲躬瞻仰,相续不绝,经无数劫。又劝彼众生,悉令如是,供养于佛。
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把前边的譬喩,放在一边,暂且不谈,现在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间,用种种最上等的色香味饮食,或者用种种的香、华、衣服、幢、旛、伞盖,和僧人所住的园林。以及妙好庄严的宫殿,用七寳所织成的寳帐、寳网、寳幔种种来庄严师子之座。再用种种的妙寳,一同来供养东方无数诸佛,和东方无数世界所有的众生。然后恭敬诸佛、尊重诸佛、礼拜诸佛、讚叹诸佛、鞠躬诸佛、瞻仰诸佛,对于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继续不断供养三寳、礼敬三寳、讚叹三寳,经过无数劫那样长的时间。又发心劝导无数世界所有的众生,令他们也发菩提心,也像这样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
至佛灭后,各为起塔,其塔高广。无数世界,众寳所成。种种庄严。一一塔中,各有无数如来形像。光明徧照无数世界,经无数劫。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乃至等待佛灭度之后,为每位佛都造一座寳塔,供养佛的舍利。这座寳塔,高度无比,广大也无比。在无数世界,皆有七寳造成的寳塔,有种种的庄严,十分壮观。在每一塔中,又有无数佛的形相,佛像是用七寳庄严,所以放大光明,普徧照耀无数世界,经过无数劫那样长的时间,其光也不减衰。在南西北四维上下的九方,也都像前边所说的情形。
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宁为多不?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余无能测。
法慧菩萨对天帝说:佛的弟子!在你的意思中,感想如何?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天帝囘答说:这个人的功德,我是不知道究竟能有多少,唯有佛才能知道。其余所有菩萨,恐怕也不能测度出来。
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虽然很多,但是比菩萨初发心的功德,相差甚远,百分也不及一分,千分也不及一分,百千分也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无论怎样来譬喩,都不及菩萨初发心功德的一分,也可说有天渊之别。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复有第二人,于一念中,能作前人及无数世界所有众生无数劫中供养之事。念念如是。以无量种供养之具。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及无量世界所有众生,经无量劫。
佛的弟子!把前边的譬喩,放在一边,暂且不谈,现在再说另外一个譬喩。假使又有第二个人。在一念之间,能做前人和无数世界所有众生,在无数劫中所供养之事。一念是这样的情形,念念都是这样的情形。用无量种的供养之具,来供养无量诸佛和无量世界所有的众生,也经过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
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于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养。念念如是。以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供养之具。供养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及尔许世界所有众生,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
第三个人,也是这样来供养无数诸佛和无数众生,乃至第十个人,也是这样的情形。在一念之间,能做前人(次第辗转)所有的供养。一念是这样,念念也是这样。没有边际,没有相等。不可用数目来数它,也不可用秤来称它,不可用心来思想它,不可用尺来衡量它,不可用言来形容它,简直是不可说不可说,说不出来那样多的供养之具,来供养无边诸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诸佛。和无量无数世界所有的众生。经过无边的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的劫。
至佛灭后,各为起塔。其塔高广,乃至住劫。亦复如是。
等待诸佛灭度之后,各为起寳塔。这寳塔不但高耸入云,而且广濶无比。乃至经过住劫,也是这样为诸佛造寳塔,供养诸佛舍利和诸佛形像。
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
佛的弟子!这前边人所供养诸佛的功德,比菩萨初发心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换言之,菩萨就是发极少的菩提心,也胜过前人供养无数诸佛的功德。为什么缘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不齐限。但为供养尔所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供养尽法界虚空界,不可说不可说十方无量去来现在所有诸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萨中在大菩萨,所发的菩提不齐限。菩萨的境界,没有一定的边际。但是为供养许多世界所有诸佛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供养尽虚空徧法界,不可说不可说十方无量数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诸佛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十一个譬喩——供佛及生喩。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發是心已。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始成正覺,及般涅槃。能信後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能知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慧。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之後,能知道在過去一切諸佛,由初發心乃至成正覺和般涅槃。又能知道在未來一切諸佛所有的善根,又能知道現在一切諸佛所有的智慧。

**彼諸佛所有功德,此菩薩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證、能成就,能與諸佛平等一性。

**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的功德,初發心的菩薩,能言說、能受持、能修行、能得到、能知道、能證得、能成就。能修這種法門,就能和諸佛是平等一性的。

**何以故?此菩薩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為充徧一切世界故發心。為度脫一切世界衆生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心。為悉知一切衆生垢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衆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為悉知一切衆生死此生彼故發心。為悉知一切衆生諸根方便故發心。為悉知一切衆生心行故發心。為悉知一切衆生三世智故發心。

**為什麼緣故?初發心的菩薩,能發菩提心而修道?因為要續佛慧命。為不斷如來種性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充徧一切世界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度脫一切世界所有衆生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住壞空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衆生怎樣能由染垢轉變為清淨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怎樣才能清淨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衆生心中好樂和煩惱習氣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衆生在這個世界死了,又在那個世界出生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衆生諸根方便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衆生心行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衆生三世智慧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

**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當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為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

**因為發菩提心的緣故,所以常為三世一切諸佛所想念,應當得到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刻受三世諸佛為其說種種妙法。即刻和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也就是已經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的方法。也成就三世一切諸佛的十力和四無所畏。也莊嚴三世一切諸佛十八不共佛法。初發心的菩薩,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的智慧。用種種方便法門來教化衆生。

**何以故?以是發心,當得佛故。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眞實智慧。

**為什麼緣故?因為用這種發心,應當得到成佛的果位。應該知道這位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即刻和三世諸佛是同等,即刻和三世諸佛如來境界也是平等,即刻和三世諸佛如來功德也是平等。他得到佛的一身,也得到佛的無量身。在本經光明覺品中的偈頌:「一身為無量,無量復為一,了知諸世間,現形徧一切。此身無所從,亦無所積聚,衆生分別故,見佛種種身。」一身可以作為無量身,無量身乃是從一身成就。明瞭知道一切世間,現出種種的身,徧滿一切處。這個身也是無所從來,也不是所積聚而成的。因為衆生有所分別,所以佛才現種種身,令衆生隨緣而見其身。初發心的菩薩,得到佛究竟的平等大智慧,眞實大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衆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淨一切國土、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衆生皆得歡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菩薩初發菩提心,才行菩薩道的時候,即刻便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同來稱歎。「啊!這個世界上,又有一個人發菩提心,將來一定能成就佛果。善哉!善哉!這個男子非常有志氣,發心行菩薩道。可嘉!可嘉!」這位初發心的菩薩,即刻得到十方諸佛的加被,而開大智慧,得到大辯才,能為衆生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的衆生。這個時候,所有一切世界發生六種震動,就是震吼聲,動湧起六種現象。即將智慧光明徧照弄好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的種種苦。即能莊嚴清淨一切諸佛國土。即能在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衆生得到歡喜快樂。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徧滿十方。即能持一切佛的種性不斷。即能得到一切佛的智慧光明。

**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諸佛、若諸佛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聞、若聲聞法、若世間、若世間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若衆生、若衆生法,唯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

**這位初發心的菩薩,他和十方三世諸佛所得的是一樣。就是所說的一切諸佛,諸佛所說的法。一切菩薩,菩薩所說的法。一切獨覺,獨覺所說的法。一切聲聞,聲聞所說的法。一切世間,世間的有為法。一切出世間,出世間的無為法。一切衆生,衆生的法。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唯求一切的智慧,在一切法界中,一切的一切,心無所著住。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雨衆天華、天香、天末香、天華鬘、天衣、天寳、天莊嚴具。作天妓樂。放天光明。及天音聲。

**在這個時候,藉著佛的神力緣故。在十方各有一萬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世界,皆有六種震動的現象發生。就是所說的動:是在一個地方動;徧動:是在一個世界普徧的動;等徧動:是在所有的世界,同時都震動。起、湧、震、吼、擊,亦復如是。處處都有這種情形發生,成為十八種震動。

**在同一時候,從天上像下雨一般,降下一切天華、天香、天末香、天華鬘、天衣、天寳、天莊嚴具等等。又演奏天上的音樂,又放出天上的光明,又廣播天上的音聲。

**是時,十方各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佛,同名法慧。各現其身,在法慧菩薩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法慧。汝於今者,能說此法。我等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佛,亦說是法。一切諸佛,悉如是說。

**在這個時候,十方各各經過十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世界外,又有萬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佛。這些佛的句號,統統為法慧佛。每位法慧佛,都現身在法慧菩薩的面前,異口同聲的說:善哉!善哉!法慧!你現在這個地方能說這種初發菩提心功德法。在我們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佛,也都同時在說這種法。一切諸佛也都是這樣在說初發心功德法。

**汝說此法時,有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發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記。於當來世,過千不可說無邊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興於世。皆號清淨心如來。所住世界,各各差別。我等悉當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

**萬佛剎微塵數法慧佛又說:法慧!你現在說這種初發心功德法時,有萬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同時發菩提心。我們現在給他們授記,在將來世當成佛,經過千個不可說無邊劫。在同一劫中,統統成佛,出興於世,佛號都叫清淨心如來。所住的世界,各各不相同。我們都應當護持這個法,使令將來世界發菩提心的菩薩,沒有聽過這種法者,完全都能聽到這種法。

**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須彌頂上說如是法。令諸衆生聞已受化。如是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亦說此法,教化衆生。

**像這個娑婆世界四天下,在須彌山頂上,帝釋天的妙勝殿,演說初發心功德法。使令一切衆生聽了之後,受佛的教化。像這樣在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量、無等邊、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盡虛空徧法界那樣多的世界。在一切世界中,也都是說這種法來教化一切衆生,令他們反迷歸覺,發菩提心,成無上道。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說法者,同名法慧。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願力故。為欲顯示佛法故、為以智光普照故、為欲開闡實義故、為令證得法性故、為令衆會悉歡喜故、為欲開示佛法因故、為得一切佛平等故、為了法界無有二故,說如是法。

**演說這種初發心功德法的菩薩,同一名字,都叫法慧菩薩。他們都仰承十方諸佛大威神力的緣故。十方諸佛往昔所發本願的緣故。為欲將佛法用顯明的方法而開示衆生的緣故。為用智慧光明來普照一切世界的緣故。也就是把所有的智慧,完全告訴衆生,令其開悟。為欲開闡演說眞實道理的緣故。為令一切衆生證得法性而能成佛的緣故。為使令衆會中大衆悉歡喜快樂的緣故。為欲開示一切衆生明白佛法因的緣故。什麼是佛法因?就是善因。為令一切衆生得到諸佛平等果位的緣故,也就是正等正覺。為明瞭十方法界都是一個的緣故。因為有這十種緣故,所以才說這種初發心功德法。

**爾時,法慧菩薩,普觀盡虛空界十方國土一切衆會。欲悉成就諸衆生故。欲悉淨治諸業果報故。欲悉開顯清淨法界故。欲悉拔除雜染根本故。欲悉增長廣大信解故。欲悉令知無量衆生根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欲悉令觀察涅槃界故。欲增長自清淨善根故。承佛威力,即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法慧大菩薩,普徧觀察盡虛空界十方所有佛國土中的衆會。這乃是想令一切衆生,都成就佛的果位的緣故。想令一切衆生淨治一切雜染惡業,得到清淨善業,明白種因結果道理的緣故。想要完全令法界現出本源清淨的緣故。想令一切衆生拔除無明煩惱一切雜染根本的緣故。想令一切衆生增長廣大信解力的緣故。想令一切衆生知道無量衆生根性的緣故。想令一切衆生知道三世法是平等的緣故。想令一切衆生觀察涅槃界是常樂我淨的緣故。想令一切衆生增長自己清淨善根的緣故。因為這種種的緣故,法慧菩薩便仰承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加持,而說出以下一百二十一首偈頌。

**為利世間發大心 其心普徧於十方

**衆生國土三世法 佛及菩薩最勝海

**菩薩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因為要利益世間所有的衆生,所以才發大心。這種大心量,能普徧十方世界。所有的衆生、國土、三世法、佛、菩薩,以及最勝海會大衆聽法者。

**究竟虛空等法界 所有一切諸世間

**如諸佛法皆往詣 如是發心無退轉

**究竟虛空等於法界,所有十方一切世間。無論那個世界,那個國土,凡是有佛有法的地方,菩薩都到那裏去,廣修供養十方諸佛,這樣發大菩提心,永遠不退轉。

**慈念衆生無暫捨 離諸惱害普饒益

**光明照世為所歸 十力護念難思議

**菩薩發大菩提心,常常慈念一切衆生,沒有一時刻而忘了衆生。要離開惱害衆生的行為,普徧饒益一切衆生。菩薩放光普照一切世界,令一切衆生來皈依三寳。用佛十力來護念一切衆生,修不可思議的行門。

**十方國土悉趣入 一切色形皆示現

**如佛福智廣無邊 隨順修因無所著

**菩薩到十方所有的國土去供養諸佛,教化衆生,皆示現一切色形。他有好像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廣大無邊又能隨順一切佛法去修行,恒順衆生,行菩薩道。在因地要修種種行門,又要無所執著。佛法的妙處,就是破衆生的執著。

**衆生為什麼那樣自私?看不破、放不下?就因為有所執著,執著國,執著家,執著身,執著我所有的一切財物,因之,就有無量的煩惱。

**有剎仰住或傍覆 麤妙廣大無量種

**菩薩一發最上心 悉能往詣皆無礙

**有的世界,或是仰住,其形狀是仰形;或是傍覆,其形狀是覆形。有的是粗世界,就是五濁惡世;有的是妙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有廣的世界;有細小的世界。世界有無量無邊的種類。菩薩一發菩提心,就能到所有的世界去,廣修供養,教化衆生,而沒有一切的障礙。

**菩薩勝行不可說 皆勤修習無所住

**見一切佛常欣樂 普入於其深法海

**菩薩所修的殊勝行門,是不可說的。他都是勤奮修習種種行門,而且還沒有執著。見到一切佛,常生欣樂心,普徧入于佛的智慧深海中。


 楼主| 发表于 2018-5-10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哀愍 五趣諸群生        令除垢穢普清淨

紹隆佛種不斷絕 摧滅魔宮無有餘

菩薩慈悲,哀愍 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道這五趣最苦惱的衆生,我們為什麼墮於五趣?因為貪瞋癡心太重、垢穢太深的緣故。所以要掃除垢穢,恢復本有的清淨。要紹隆佛種,令它不斷絕,要把魔王的宮殿完全摧滅,使它沒有餘剩。

已住如來平等性 善修微妙方便道

於佛境界起信心 得佛灌頂心無著

發菩提心的菩薩,已經住在佛的平等性海中,善於修行種種微妙方便的法門。對於佛所有的境界和所說的法,他深信不疑,所以得到諸佛為他灌頂,而其心也無有執著。為什麼?因為已經和法界虛空界是一體,所以無所著住。

兩足尊所念報恩 心如金剛不可沮

於佛所行能照了 自然修習菩提行

兩足尊,就是佛。因為福慧具足,受人天的尊敬。在念念中報佛恩、衆生恩。修菩薩道的心,猶如金剛一般的堅固,有堅固光明銳利的力量,是任何的力量所不能阻遏,也就是不可以改變修道的思想。修菩薩道的人,從初發心到最後一念,都要像金剛,即是存不退轉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修道要有貫徹始終的精神,不可忽冷忽熱。對於佛所修的法行,能用智慧光照了,自自然然常修習菩提行的法門。

修道人要一天比一天進步,一天比一天忍耐。修道好像逆水行舟,不努力前進,就被逆流的境界所轉而退步。忍耐是修道第一法門,不能忍的要忍,不能受的要受,能夠這樣,才會成就菩提行。

諸趣差別想無量 業果及心亦非一

乃至根性種種殊 一發大心悉明見

諸趣有種種的分別,每一類的衆生,所想的有無量無邊。衆生起惑、造業、受報也不相同,心念也不同,也不是一個。乃至衆生的根性,也有種種不同。菩薩一發菩提心的時候,就能把前邊所說的業報、心念、根性完全能明見。

其心廣大等法界 無依無變如虛空

趣向佛智無所取 諦了實際離分別

發菩提心的菩薩,他們的心是廣大無邊,等於法界。無所依靠,無所改變,猶如虛空。他趣向入佛的智慧,但無所取。所謂「無智亦無得」,他能審諦明瞭眞實的理體,離開一切的分別。

知衆生心無生想 了達諸法無法想

雖普分別無分別 億那由剎皆往詣

發菩提心的菩薩,知道衆生的心,但無衆生的妄想。因為菩薩是離相,菩薩是深入經藏,所以智慧如海。能了達諸法實相的道理,但沒有法執,他沒有衆生想,沒有我想,也沒有法想。雖然普入一切世界,教化一切衆生,但是沒有這種分別。若有一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刹,菩薩都前往去親近諸佛、禮拜諸佛、供養諸佛。

無量諸佛妙法藏 隨順觀察悉能入

衆生根行靡不知 到如是處如世尊

在無量諸佛的妙法藏,菩薩悉能隨順觀察,而深入如來法性裏。衆生所有的根性和所有的行為,他沒有不知道的。菩薩能生在法王家,得到無上尊貴的地位。

清淨大願恒相應 樂供如來不退轉

人天見者無厭足 常為諸佛所護念

菩薩所發清淨大願大行,恒常相應。也就是修行自己所發的願,樂修供養法門。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永遠不退供養的心。人間的人和天上的人,見到這位發菩提心的菩薩,常生歡喜心,而無厭倦和知足的心,所以常為十方諸佛所護念。

其心清淨無所依 雖觀深法而不取

如是思惟無量劫 於三世中無所著

菩薩的心中,常是清淨,沒有半點染汚的思想。雖然能觀察甚深微妙法,但是不取著,明白一切法,而不執著一切法,這樣思惟一切法的深義,經過無量劫那樣長的時間。對於過去諸佛所說的法、現在諸佛所說的法、未來諸佛所說的法,皆無所執著。

其心堅固難制沮 趣佛菩提無障礙

志求妙道除蒙惑 周行法界不告勞

發菩提心的菩薩,其心非常堅固,猶如金剛,無法可以破壞。他趣向諸佛菩提大道,無有障礙。立志追求微妙的道果,除去種種愚暗蒙惑。周行法界,到所有的世界去教化衆生,任勞任怨,絕對不厭辛苦。

知語言法皆寂滅 但入眞如絕異解

諸佛境界悉順觀 達於三世心無礙

菩薩知道語言法都是寂滅的,他但入眞如的理體,離絕不正確的知見,所有十方諸佛境界,他都隨順而觀察,通達三世諸佛無著法,心中沒有一切罣礙。

菩薩始發廣大心 即能徧往十方剎

法門無量不可說 智光普照皆明瞭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一開始就發廣大心。菩薩的化身,即刻就能徧往十方佛刹去供養諸佛。法門雖然有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可是菩薩大智慧的光明,能普照一切諸法實相,悉皆明瞭。

大悲廣度最無比 慈心普徧等虛空

而於衆生不分別 如是清淨遊於世

菩薩有大悲心的思想。悲能拔除一切衆生的苦,又能廣度一切衆生出三界,這種大悲心是最高上,沒有可比的。慈能賜給一切衆生的樂,用慈心來普徧救護一切衆生,等於虛空。對於衆生一律平等,而沒有分別心。不論衆生有善根或無善根,皆一視同仁,普徧教化。菩薩以這樣的清淨無為,遊化一切世界。

十方衆生悉慰安 一切所作皆眞實

恒以淨心不異語 常為諸佛共加護

十方的衆生,都得到安慰,沒有一切的困難,沒有一切的障礙。一切所作都是眞實,沒有虛妄。菩薩的心,常常清淨,不說兩樣的話,所以常為十方諸佛共同來加被和保護。

在方等經上,有這樣一段經文:釋迦牟尼佛對雷音菩薩說法華以前的因緣之後,佛又說:「在往昔有位佛,名號栴檀華佛,這位佛入涅槃很久了。在那時候,我和你是一樣,都是菩薩。當時又有一位菩薩,名號上首菩薩,他化為乞士(比丘),到城中托缽乞食,另外又有一位比丘,名叫恒伽比丘。他問乞士:『請問你從何處來?』乞士答:『我是從眞實中來的。』恒伽比丘又問:『何謂眞實?』乞士答:『寂滅相故,名為眞實。』恒伽比丘又問:『寂滅相中,有所求?無所求?』乞士答:『無所求。』恒伽比丘又問:『無所求者,為什麼要求?』乞士答:『無所求中,我所以要求之。』恒伽比丘又問:『既無所求中,何必又要求呢?』乞士答:『有所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也空,著者也空,實者也空,求者也空,語者也空,問者也空。寂滅涅槃,一切虛空、一切世界,亦復皆空。我為這樣次第空法,而求眞實。』恒伽比丘又問:『菩薩于何處求?』乞士答:『於六波羅蜜中求。』恒伽比丘聽完乞士答覆之後,生大歡喜心,乃自賣其身,把得到的錢來供養 乞士(上首菩薩的化身)。」可見古時的人,為法忘軀,聞法賣身,發廣大心,來供養三寳。這種精神,應該效法!

過去所有皆憶念 未來一切悉分別

十方世界普入中 為度衆生令出離

過去諸佛,常常憶念初發心的菩薩。未來諸佛,也常分別來加護初發心的菩薩。能普徧入十方一切世界中,為廣度衆生出離苦海,得到快樂。

菩薩具足妙智光 善了因緣無有疑

一切迷惑皆除斷 如是而遊於法界

初發心的菩薩,具足微妙智慧的光明,善於明瞭一切因緣果報,對於因果報應沒有懷疑。因為見到什麼事,就能瞭解什麼事,所以把一切迷惑皆除斷了。菩薩有這樣的大智慧,而能遊化於法界。

魔王宮殿悉摧破 衆生翳膜咸除滅

離諸分別心不動 善了如來之境界

能令魔王的宮殿完全摧破。衆生的無明,好像眼翳膜一樣,所以看物不清楚。要把它除滅,才能恢復光明。菩薩教化衆生,沒有分別心。因為離開執著,所以其心不動。他善於明瞭一切如來所得的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1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