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03|回复: 21

[佛教经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净行品第十一---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7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讲述
  这一品乃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宣公上人讲于台湾台北市志莲精舍
  卷第十四 净行品第十一
  净行品第十一
  净是清净。清净什么?清净身、口、意三业。三业清净,便是圣人;三业不清净,便是凡夫。三业合乎标准就是善,不合乎标准就是恶。先说三业的十恶,翻过来就是十善。这是每个佛教徒所应该了解而遵守的,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①身有三恶:就是杀、盗、淫。
  (A)杀:就是杀生。世界为什么会有战争?就因为杀生太重。互相残杀,前世你杀我,今生我杀你,循环报应,因果不爽。古德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夜半声。”这就彰明战争的起因。道理虽然浅显,但人人不注意,所以造成世界的浩劫。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这样看来,我们伤害一个众生,等于伤害一位佛,所以佛教戒杀。不但戒杀生,而且提倡放生,因为众生皆是过去六亲眷属的缘故。人人不杀生,人人不吃肉,那么,世界一定和平。人人和平相处,慈悲相待,就是人间极乐世界
  (B)盗:就是偷盗。凡是不告而取谓之偷,强抢财物谓之盗。古时廉洁的人,就是“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诸人”。就是一棵芥草,也不随便赠送给人,也不随便接受人所馈赠。这是廉洁自守,清净淡泊的表现。
  (C)淫:就是性行为。出家人戒淫,在家人戒邪淫。从无始劫以来,这种淫欲心,不容易清净。在楞严经上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果淫心不断除,想修行是不会成功。好像“煮沙成饭”,无有是处。修行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断欲去爱,才算真正清净,三业才没有过失。所谓“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这是十八不共法中前三法。
  ②口有四恶:就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
  (A)妄言:就是说不真实的话。信口雌黄,没有根据,无中生有,虚妄不实。
  (B)绮语:就是说不清净的话。好谈男女事,有的用口说,有的用笔写,令人想入非非。
  (C)恶口:就是爱骂人。出口伤人,令人生烦恼。或者说些刻薄的话,所谓“口中无德”。
  (D)两舌:就是传播是非,也就是挑拨离间,令双方发生误会,或者冲突。专门搬弄是非的人,一定会堕地狱。我们所造的恶业,多数是由口业所造,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是至理名言,也是经验之谈,当奉为座右铭。
  ③意有三恶:就是贪、瞋、痴。
  (A)贪:就是贪欲。贪而无厌,越多越好,没有知足的时候。不知足常忧患,能知足常快乐。世上的人,不是贪名利,就是贪食色。各有企图的欲望,这就是贪心在作祟。最后导致身败名裂,或者国破家亡。
  (B)瞋:就是瞋恚,也就是发脾气。贪之不得,便生瞋心,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要知无明大火,能烧毁功德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修行人,切记!不可发脾气,要修忍辱法门。忍人所不能忍的事,那才是修行人的本份。
  (C)痴:就是愚痴,也就是痴心妄想。不该想的去想,不该得而欲得。例如爱观花的人,就想“好华常令朝朝艳”。爱赏月的人,就想“明月何妨夜夜圆”。好喝酒的人,就想“大地有泉皆化酒”。好用钱的人,就想“长林无树不摇钱”,这都是愚痴人的妄想。
  在大忏悔文中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样诚心来忏悔,三业才能清净。所以修行人,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基本法门。
  行是行为。每天要反省,在一天内所行所作,是否清净?如果清净,更要努力,令其更清净;若不清净,要改过自新。在商汤的盘铭上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说,假设今天把污垢洗清净,以后天天要洗清净,要继续不断洗清净。不但身清净,就是心也要清净。我们修行人,就是令身心无烦恼,也就是三业清净。
  西天第四祖,优婆鞠多尊者,遵守师父商那和修尊者的教诲,每天反省,用黑白小石来作标记。起恶心下黑石,起善心下白石。开始时,黑多白少,渐渐黑白相等,七天后,只见白石,不见黑石,这是修清净行的方法。
  这一品净行品,是菩萨所修的法门,也是我们修行所遵守的法门。在前边所讲的是信解门,现在所讲的是行证门。光信光解,不去修行,就得不到证果的成绩。佛教是躬行实践,以身作则的教。要实事求是,依法修行。知多少,就去行多少,所谓“知行合一”,真知才能真行,真行才能真知。修行人,要注重在行。如果注重在理论,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但不去修行,等于说食数宝,最后一无所得。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好像银行的出纳员,天天数钞票,结果自己没有半分钱。
  这一品,在华严经排列在第十一品,所以称为净行品第十一。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在说净行品的时候,这位智首大菩萨代表大众向文殊师利菩萨问法。怎样能令众生知道修行的法门呢?怎样能得到菩萨的果位?
  在这一品提出二十个云何,分为十一段,每段有十句。“十”表示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道理。华严经就是这种道理,是圆融无碍,无碍圆融的境界,尽未来际,说不可尽。为什么?因为它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在这一品有一百四十一个愿。在每一愿,都为众生而修行。凡是佛教徒,都应该发愿,依愿修行。立定目标,贯彻始终,很快就会有成就。这一点,希望大家特别注意。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云何是问。乃是问种什么因,能得什么果的问题。这些法身大士,互相设出问答,来表明因果的道理。这位智首大菩萨,他有大智慧,所以为智慧的首领。他请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问题,怎能得到三业清净?
  佛的弟子!请你慈悲:①一切修行的菩萨,怎样能得到无过失的身语意业?要勤修戒定慧,身语意三业就无过失。要息灭贪瞋痴,三业就清净。这是菩萨得到身无失、语无失、意无失的方法。
  ②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伤害身语意业?就要用坚诚恒三字来作基础,有坚固的心、诚实的心、恒常的心,不被染污法所伤害,身语意三业就自然清净。菩萨修行时,谨慎小心,时时注意,不造一切恶,愿修一切善。
  ③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可毁犯身语意业?前边的伤害,是外来的破坏。现在的毁犯,是内缘的破坏,以至令自己犯三业的戒。所以要严守戒律,否则犯戒,身语意业就不清净了。
  ④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可破坏身语意业?修三业如金刚,任何境界都不能破坏。也就是修禅定,有了定力,不被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总之,不动其心,三业自然清净。
  ⑤一切修行的菩萨,怎样能得到不退转身语意业?无论修那个法门,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生退转心。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成就。有人发心修行,不到几天的时间,便生退转心。好像修行坐单(夜晚坐着睡觉),觉得不舒服,不如躺下睡觉舒服,这就是生退转心。
  ⑥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可摇动身语意业?把三业修成坚固、任何境界都不能摇动,这样就不会造恶业。
  ⑦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殊胜身语意业?不但不造恶业,而且还要去成就殊胜的善功德,就是多做有益众生的事,一切为众生着想,乃至放弃自己的幸福,也在所不惜。
  ⑧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清净身语意业?把染污的思想除掉,得三业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就因为有欲念。如果能断欲去爱,三业就自然清净。
  ⑨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染身语意业?人自无始劫以来,为染污所害,身不清净、心不清净,天天糊糊涂涂,颠颠倒倒,没有清净的时候,作些白日梦。如果把不正当的思想消灭,心就清净了。心清净之后,就不能再染污三业了。
  ⑩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智慧为先导身语意业?造恶业的原因,是智慧不现前,以愚痴心来做主;那么,身语意就不清净。如用智慧来领导,走正大光明的路,三业就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俱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有关具足的问题。具足就是圆满无缺的意思:①修行的菩萨,怎能常得生在中央大国,有佛法的地方?②修行的菩萨,怎能得生在尊贵家而不生于卑贱家?③修行的菩萨,怎能得生在正法佛法修善的家庭,而不生在旁门左道的家庭?④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端正庄严的色形,而不是丑陋无端正的色形?⑤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圆满相?⑥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正念不忘,宿念现前?也就是有正知正见的念,而不是邪知邪见的念?⑦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真智慧而开悟?有智慧人,知见高明,善解世法;无智慧人,认识不清,不能依法修行。⑧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柔和、调善、离过的修行?⑨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畏具足?就是志力坚强,没有怯弱,有大无畏的精神。⑩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觉悟具足?要修般若的智慧,不染世间法,而得出世法,就能开悟。
  印度将民族分四大姓,有贵族和贱族之分别,其种族观念非常重,界限分得非常清楚,贵族不和贱族同行。就是寺庙,也不准奴隶和乞丐进去参拜。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令贱族到处受歧视。
  婆罗门教的传说,人是从大梵天王所生的四姓:①婆罗门族(僧侣)是从大梵天口中生。②刹帝利族(贵族)是从大梵天肩上生。③毗舍族(商贾)是从大梵天胁间生。④首陀罗族(农奴)是从大梵天足下生。所以人人希望生在贵族的家庭,便可以享受特权,到处受人恭敬。
  菩萨有四种无畏:①总持无畏: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于法记持而不遗忘,于大众中说法,无有畏惧。②知根无畏:知道众生的根性,于大众中说法,无有畏惧。③决疑无畏:善于解答疑难的问题,能摧破邪法,于大众中说法,无有畏惧。④答难无畏:无量众生,同时问难,随意解答,巧断众疑。于大众中说法,无有畏惧。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慧的问题。慧就是智慧。智慧有真智慧和假智慧。真智慧就是般若智慧,这种智慧,只做善事,不做恶事。假智慧就是世智辩聪,虽然聪明,但是可以为善,又可以为恶。十个问题是:①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殊胜的智慧?②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第一的智慧?③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最上的智慧?④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最殊胜的智慧?⑤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量的智慧?⑥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数的智慧?⑦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思议的智慧?⑧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与等的智慧?⑨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可量的智慧?⑩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可说的智慧?等到经文时,便有详细的解答。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将民族分四大姓,有贵族和贱族之分别,其种族观念非常重,界限分得非常清楚,贵族不和贱族同行。就是寺庙,也不准奴隶和乞丐进去参拜。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令贱族到处受歧视。
  婆罗门教的传说,人是从大梵天王所生的四姓:①婆罗门族(僧侣)是从大梵天口中生。②刹帝利族(贵族)是从大梵天肩上生。③毗舍族(商贾)是从大梵天胁间生。④首陀罗族(农奴)是从大梵天足下生。所以人人希望生在贵族的家庭,便可以享受特权,到处受人恭敬。
  菩萨有四种无畏:①总持无畏: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于法记持而不遗忘,于大众中说法,无有畏惧。②知根无畏:知道众生的根性,于大众中说法,无有畏惧。③决疑无畏:善于解答疑难的问题,能摧破邪法,于大众中说法,无有畏惧。④答难无畏:无量众生,同时问难,随意解答,巧断众疑。于大众中说法,无有畏惧。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慧的问题。慧就是智慧。智慧有真智慧和假智慧。真智慧就是般若智慧,这种智慧,只做善事,不做恶事。假智慧就是世智辩聪,虽然聪明,但是可以为善,又可以为恶。十个问题是:①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殊胜的智慧?②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第一的智慧?③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最上的智慧?④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最殊胜的智慧?⑤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量的智慧?⑥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数的智慧?⑦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思议的智慧?⑧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与等的智慧?⑨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可量的智慧?⑩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可说的智慧?等到经文时,便有详细的解答。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力的问题。力就是具道因缘。怎样修行才能具道这种因缘?①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种性?在梁摄论上说:“多闻薰习,与阿赖耶识中解性和合”。一切圣人,以这个种智为因。②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有胜欲乐、大菩提,及起行的因缘?③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方便力?要依六种方便,才能成就悲智。所谓“悲智双修”,这是修行的基本法。六方便就是(A)慈悲顾恋(B)了知诸行(C)欣佛妙智(D)不舍生死(E)轮回不染(F)炽然精进。④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善友劝发的因缘?⑤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所观察悲智的境界?⑥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信、进、念、定、慧五根力?⑦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观察自他、事理、药病、善于选择的力?⑧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奢摩他(止)的力?⑨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毗钵舍那(观)的力?⑩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应做不应做的思惟力?
  止是止静,观是观察,合起就是“止观”。所谓“修习止观”,止什么?止住无明妄想、止住淫欲心。能止住,就生智慧。观什么?观察是否还有无明妄想?还有淫欲心?如果有的话,一定要降伏它。古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万物要静观,就是止观。能止观,就能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也就是儒家所说的“格物”功夫。格物是穷究事物的道理,也就是革除你的物欲,返回到自性上。能革除物欲,就是返本还原,明心见性,才能致知”。生出智慧,才能修行。浅言之,这是止观的功用。
  止观就是静虑。初修时,静是止,虑是观。修成时,静是定,虑是慧。修止观是天台宗的法门;修禅定是禅宗的法门。其实修行人,都要修这两个法门。不过,这二宗偏重而已。修止观,可以令脉搏停止、呼吸停止、想念停止、知觉停止,可是不是死人。在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个什么?得个明白。明白是观察中所生出来的,也就是“四时佳兴与人同”。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四季,佳兴就是最高兴的快乐事。这种事,不可自己独占享受,要和所有的人同来快乐,所谓“与民同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修止观的人,首先要把一切妄想习气停止,就生出智慧。知道一切的善法,来观察一切事物,才能明白。明白人,不会做颠倒事。古人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能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不知足,便生贪心。有了贪心,就会受到侮辱。为什么?因为彼此都贪。你争我夺,而生出斗争心。有斗争心便有优胜劣败的现象,胜利者就骄傲,失败者就侮辱。如果能知足,而无贪心,就不会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从不贪求。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循规蹈矩,便无危险。若不知足、不知止,便要受侮辱和危险。
  修止观的人,首先要停止贪根,然后观察贪根是否还存在?有了止观的力量,再修禅定,双管齐下的修行,定会有所成就。止就是诸恶莫作,观就是众善奉行。我们修行,不要知道太多。知道多,不修行,反而误事。在口头禅用功夫,说的很妙,行的不妙,那是没有用处。好像开花不结果的树,花虽然开的鲜艳,可是不结果实,那有什么用呢?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善巧的问题,善巧就是善巧方便法。
  ①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五蕴的善巧?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在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别名。我们众生,都是观自在菩萨的化身,自己要回光返照观自在,观察自己是否自在不自在?自在就是菩萨,不自在就是凡夫。怎样能观自在?要看破、要放下,没有一切执着,这就是自在。看不破、放不下,执东着西,这就是不自在。不自在就要乱跑,有时跑到天上去,有时跑到地狱去,在六道轮回中跑进跑出,无有暂歇。欲得自在,就要修深般若波罗蜜的法门。有了大智慧,就能到彼岸,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这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他三蕴——想、行、识,亦复如是。用善巧方便法来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令众生知道五蕴是空,而非实有。
  ②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十八界的善巧?十八界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以及六识(六根对六尘,中间生六识)。六根六尘,令我们打妄想。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就被境界所转。所谓:“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能有这种功夫,就能转境界,就得到自在。眼不会被色尘所转,不会贪着美色。耳不会被声尘所转,不会贪着美声。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证得初果罗汉,名为“入流”;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这时对于色声香味触法,无动于衷。所以古德说:“终日吃饭,未吃一粒米。终日穿衣,未着一缕纱”。这是说吃也无心,穿也无心,不执着在吃饭穿衣,也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
  ③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十二处的善巧?十二处是六根和六尘。若善于运用十二处来修道,不被六根六尘所转,而能转六根六尘,便可以帮助成就道业。不会利用它,便会破坏道业。好像善于用兵,百战百胜;不善用兵,百战百败。
  ④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缘起的善巧?事物之起因,为缘起。善知一切诸法,本来是空,空无所有。又知是不坏的假名。虽是假名却不需要把它破坏,且留着为分别一切诸法实相。无论有什么因缘生起,都应该以善巧方便法来演说,令众生明白缘起的道理。
  ⑤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欲界的善巧?欲界有食欲、淫欲、色相、心识。欲界有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在欲界的一切众生,都有淫欲心,所谓“色欲而生,色欲而死”。若能断欲去爱,就能出离三界。
  ⑥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色界的善巧?色界有色相、心识,也就是有色可见的世界。色界有十八天(四禅天、无想天、五不还天)都是修习禅定。以禅定功夫深浅作标尺,或上升或下降。
  ⑦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色界的善巧?无色界只有心识而已。如果心识的思想断除,就出离三界,达到圣人的地位。无色界有四空天。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修行人,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能出离火宅,到达清凉地——常寂光净土。
  有一首偈颂,说得很有道理:“六欲诸天俱五衰,三禅天上有风灾。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六欲天上的人也有生死,等到命终的时候,便发生五种衰败的现象:①花冠萎谢:天人所戴的花冠,十分美丽,永不凋谢。到寿终时,自然萎缩。②衣服垢腻:天人的衣服清净,不用洗濯。到寿终时,自然现出尘垢。③两腋汗出:天人的身体是清洁,而不出汗的。到寿终时,两腋之处,自然流出汗来。④身体臭秽:天人严守五戒,所以放出清香扑鼻的气味。到寿终时,就放出死尸味,令人掩鼻。⑤不乐本座:天人修习禅定,端然正坐。等寿终时,业障现前,见到衰相发生,便坐立不安。坐下起来,起来坐下,反覆数次就死了,遂随业去投生。天上虽然快乐,但不是究竟处。我们佛教徒,不要希望生天,因为天道仍在轮回中,还没有出离三界,就是生在三禅天,仍有大风灾。因为三禅天太快乐了,容易令人丧失道业。真正修行人,很快离开此天,不恋其乐。等三大灾发生时,大风能将此天吹毁,所以也不是究竟处。就是修到三界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也不是究竟处。不如专心念佛,业尽情空,往生西方净土,和善人同修,一齐成佛;乘愿再来,普度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
  ⑧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过去的善巧?过去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
  ⑨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未来的善巧?未来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
  ⑩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现在的善巧?现在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反迷归觉,舍邪归正,出离三界,往生净土。
  我们为什么要吃饭?这个问题要研究清楚。因为饮食是治饿病的药,所以要吃东西。要活着才能修行,所谓“借假修真”。饮食是帮助修道的。诸位请注意!我们吃饭为活着,不是活着为吃饭。既然活着,便要有功于世,有德于民,有利益于全人类。若能这样,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如果活着为吃饭,那么,就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而已,就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的责任,是将自己所明事理的道理,去教化不明白事理的人,令他们得到明白。所谓“以天下为己任”的心胸来度世人,要有人饥己饥,人寒己寒的精神,令众生离苦得乐。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侵占东北的时候,预备战争,到处修建防御工程,到处抓劳工。因为在冰天雪地中工作,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被饿死、被冻死的人不知有多少,这就是遭劫。那时候,我在母亲墓前守孝,有一天,来了位亲戚,谈起劳工的悲惨生活,我听了这一番辛酸话之后,便发愿:“一天一餐,不穿棉衣”,省下来的米和布,便可以给没有饭吃的人和没有衣穿的人,这是我的心愿。
  有人说:“一天一餐不是佛制”,因为你是孤陋寡闻的人,没有看四十二章经的缘故,所以才有这种想法。在该经上说:“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这不是佛制吗?我因读诵四十二章经,所以提倡一日一食,到了美国以后,主张“日中一食,夜不倒单”的规矩。凡是跟我修行的比丘和比丘尼,一律遵守不误。
  在中国的东北,冬天常在摄氏零下三十五度左右。一般人要穿皮衣服,才能御寒。我因为发愿不穿棉衣,故只穿三件单衣。就是鞋袜也不穿,赤脚在雪地上走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身上也不冷,足下也不冻了。那时就有这种本领,也可以说是奇迹。
  有位师侄,他才十八岁,看我光脚,天天在雪地上走,脚也没有冻破。他很好奇,也想试一试。他光脚在雪地走不到百步,就受不了,回来躺在床上半年,不能行动。无论什么事情,看起来容易,行起来就难。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就是这种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七觉三空的问题。七觉就是七菩提分。三空就是空、无相、无愿。这是涅槃的因:①菩萨怎样修习念觉分?这种念头放在禅定智慧的上边,使其平衡,不可偏差。②菩萨怎样修习择法觉分?要选择无漏法——二空真理。不要选择有漏法——五蕴法。③菩萨怎样修习精进觉分?要向佛道精进,不向外道精进。④菩萨怎样修习喜觉分?欢喜正道的正知正见,不欢喜邪道的邪知邪见。⑤菩萨怎样修习猗觉分?就是轻安,断除烦恼,而生善根。⑥菩萨怎样修习定觉分?修禅定时,有快乐的感觉,这是坐禅初步的境界。⑦菩萨怎样修习舍觉分?知道这是是法,那是非法,次而舍弃虚妄不实的境界。⑧菩萨怎样修习空?一切是空,凡是因缘所生,皆归于空灭。⑨菩萨怎样修习无相?一切都没有真实的相。⑩菩萨怎样修习无愿?不但相空,愿也要空。总之,没有一切执着,就达到三空了。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问题,也就是六度和四无量心。这是菩萨必修的法门,布施对治悭贪,持戒对治毁犯,忍辱对治瞋恚,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智慧对治愚痴。菩萨对众生,必须先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令众生有好感。再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根本,才能表里合一,才能利乐众生。
  “道在浅中求”,这句话有哲理。修道人,不要好高骛远,想到天上去求道,那是得不到的。今天将六度解说一番,如果有人听过,不妨再多听一次。没有听过的人,要注意听讲,六度就是行菩萨道的根本法。
  ①菩萨怎样得到圆满的檀波罗蜜?檀是梵语,译为布施。波罗蜜是梵语,译为到彼岸。从生死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达到涅槃彼岸。
  布施有三种:(A)财施:就是用财物来救济需要的人,不是说出钱造庙,才算是功德。布施要三轮体空,才算真布施。什么是三轮体空?就是也没有能施,也没有所施,中间也没有受者。换言之,布施不是为名为利,没有企图,才能有功德。诸佛菩萨所布施的,外舍国城妻子,内舍头目脑髓,统统布施,毫无吝啬。虽然布施,而没有布施相,行所无事,这是根本的布施。也是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表现。所谓“有心为善,虽善不偿;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为善不图获报,自然梦隐神清”,这是修行人的座右铭。
  释迦牟尼佛舍弃国荣家富、娇妻爱子,到雪山修六年苦行,一天只吃一麻或一麦,最后才证得佛果。这种行为,才是大丈夫、大英雄、大豪杰!这是超人的行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成就道业,而成为创立佛教的教主。
  行菩萨道的菩萨,把一切的一切,看成是空是假,所以才肯布施于人。有人需要头,可以割下来;有人需要眼,可以挖出来。舍利弗尊者,他聆听世尊讲行菩萨道的法门。他想回小向大,行菩萨道。于是到外边去实行。在路上遇见一人,正在号啕大哭。他想,此人一定有难以解决的困难,否则,不会如此伤心,痛哭流涕。乃走到哭人面前,很慈蔼的问:“喂!你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可以告诉我吗?我愿意帮助你。”哭人抬头一看,是位出家人,便说:“我母亲患重病,请医生治疗,但是买不到药。那么,我母亲没有活的希望了,所以我才大哭。”舍利弗又问:“是什么药?”哭人说:“是活人的眼睛。”舍利弗说:“没有问题,我愿将眼睛布施给你母亲治病。”说完用刀将自己的右眼挖出,送给哭人。哭人接过一看,大失所望的说:“错了!我母亲的病,需要活人左眼睛,右眼睛没有效。”说完将眼珠抛在地上,用脚踩碎。这时,舍利弗尊者,眼也疼、心也痛,经不起考验,而生退转心,于是再也不行菩萨道,只愿作阿罗汉。我曾经作过一首偈颂:“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大智慧舍利弗,虽然舍右眼,但不肯舍左眼;仍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这就是未做到难舍能舍。舍利弗尚且这样,何况我们凡夫俗子,谈何容易?
  (B)法施:就是讲经说法。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一切供养中,以法布施于人,是最重要的。若有人想明白佛法,想修行佛法,这时应尽其所知,来指导他、帮助他,令他依法修行,乃至成佛。这个人成佛,是你帮助他成佛。你帮助别人成佛,别人也会帮助你成佛,这就是自利利他。但不要存这个心,要发大菩提心,但愿人人成佛。
  我在美国曾说出狂言:“我是制造活佛、活菩萨、活祖师的工匠人。谁愿意作活佛、活菩萨、活祖师,请到我的工厂(金山寺)来。不管过去如何?来到金山寺,不要怕苦、不要怕难,只要脚踏实地,认真修行,一定会有成就,在大冶洪炉中,经一番锻炼,试试看,究竟是什么材料,就造什么的佛、菩萨、祖师。”
  (C)无畏施:就是无所畏的布施。有人发生恐怖的事情,被吓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忐忑不安,而需要善知识来安慰,来援助。那么,就应劝他一心一意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能使精神集中,一心哀求菩萨保佑,就不会被恐怖境界所转。或者对他讲佛教的因果,讲社会的公理。或者教他静坐,安定其心,这样,他就没有恐惧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②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尸波罗蜜?尸应该是尸罗,译为律,也就是戒律。释迦牟尼佛将要入涅槃时,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其中有一问:“世尊在世时,以世尊为师。世尊入涅槃后,当依谁为师?”佛说:“以戒为师。”所以出家人要受戒、要守戒。戒是止恶防非,所谓“恶不止,善不生”,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戒的法门,是最要紧的,任何人不准不守戒律。除非到了不思善不思恶的境界,又另当别论。切记!犯戒一定会堕地狱。
  在六祖坛经上记载:“惠明禅师在大庾岭向六祖大师请法。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你知道吗?”这一声把惠明吓得开悟了。
  ③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羼提波罗蜜?羼提译为忍辱。忍字是心上一把刀,这是不容易忍受的。修行人应该学忍辱,忍苦忍热、忍风忍雨、忍饥忍寒,一切要忍受;不能忍受,也要忍受。我常说:“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事事都能好”,这话虽浅俗,但意思却很深远。我们对法也要忍,研究佛法,要有忍耐心。佛法如大海一般的深广,不可望洋兴叹!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专心去研究,便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最好的说明。
  忍有多种,一般来说,有㈠生忍、㈡法忍、㈢无生法忍三种。能忍受人为的欺辱,为生忍。能忍受天然的侵袭,为法忍。菩萨才能修到无生法忍,就是断常二见双遣,我法二执不生。不见少法生,不见少法灭,为无生法忍。
  在金刚经上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解身体,而不生瞋恨心。佛是过来人,给我们留下无上的忍辱法门,我们应该依法修行。忍辱是最妙的法门。不要觉得比黄连还要苦,要觉得比甘露还要甜,这样,才有受用。古时“张公百忍,九代同居”应该学习。一般人常说:“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这真是千锤百炼经验之言!
  我们能躬行实践,修行这个忍字,就会有大成就。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法就是一切事,也就是一切境界。每天所遭所遇,都叫一切法。在这个时候,面对现实,能认识真相。要人来办事,不要事来办人。能看破放下,就得自在。我有一句妙法,在美国使用的,就是“一切OK”。怎样都可以,什么都没有问题,这就是忍。天地间的一切事,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应该这样来观想,就不会执着了。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为什么会起烦恼?就因为愚痴。若是有智慧,绝对不起烦恼。烦恼是从无明那里来的,怎样才能没有无明?就要修戒定慧,有了智慧光明,就能照破无明的黑暗。
  烦恼即菩提,把烦恼翻过来就是菩提。会用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烦恼。不要在烦恼外边,另找菩提,菩提就在烦恼中。有人主张断烦恼,我主张不要断烦恼。为什么?因为烦恼即菩提。如果把烦恼断了,那么,岂不是也把菩提也断了吗?断个什么?有什么可断的?根本不要向外驰求,回头就是岸。只要觉,就是菩提;若是迷,就是烦恼。
  烦恼包括菩提。菩提不会用,就是烦恼。烦恼会用,就是菩提。如反掌之易,不要头上安头,离开烦恼去找菩提,那就错了。要晓得发菩萨心也是这个人,生烦恼也是这个人;成佛也是这个人,做鬼也是这个人,而不是另外去找个人。所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假设有人想明白三世所有诸佛,就应该观察法界的情形,所有一切事和一切物,都是由自心所造出来的。
  自心可以作佛、菩萨、缘觉、声闻。自心又可作天人、世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的众生,都是唯心所造。有人说:“我不相信有鬼。”那么,你相信有佛吗?他说:“当然相信有佛。”告诉你,佛是由鬼修行成的。所以说自心可以作佛,又可以为鬼。请看心字是“三点如星布,弯勾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所以说“一切唯心造”。
  佛为什么要说法?因为要度一切众生。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生;若无一切生,何用一切法。”古德说:“无心便是道。”真正无心的境界,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俱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这时湛然常寂(入定),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念不生,就是真静。这不过是修行过程中一个小境界而已。慢慢才能得到耳根圆通,六根互用的境界,就是六根各有六种作用。
  能忍辱就能帮助精进、禅定、智慧。在法华经上说:“常不轻菩萨,见人就叩头,口中还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虽然对人顶礼,可是增上慢的比丘,打他骂他。他也不改变初衷。在很远的地方,就向人叩头顶礼,还是说:‘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增上慢比丘要打他,他站起就跑了。”我们修行忍辱法门,要学释迦牟尼佛被割解身体,不生瞋恨心。常不轻菩萨菩萨纵受尽打骂凌辱,也不生瞋恨心,这都是最好的榜样。
  ④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为精进。精进就是不懈怠。有人知道精进是好,但是还要懒惰。知道光阴宝贵,可是不爱惜,这是明知故犯。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又说:“失去寸金容易得,光阴失去难再寻”,这是废话,可是要用它来鞭策我们懒惰的习气。又说“一寸时光,一寸命光”,把一寸的时光空过,就少了一寸的命光。古诗:“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不要等到老时才学佛,你们看那些孤坟所埋的人,都是年轻人。人生无常,不知何时就结束生命,所以要及时学佛。今天知道佛法,今天就要学佛法,不可等待到明天。明天!明天!永远有个明天。等到死的时候,也不能学佛法,多么可惜呀!
  精进要身精进、心精进,昼夜六时恒精进。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站在佛前,七天七夜,目不转睛,瞻仰于佛,这才是真精进。药王菩萨,将臂燃烧供养于佛,表示诚心,这才是真精进。过去诸佛菩萨,为求道业,布施性命,这是精进的表现。人人都有惰性,所以要用精进来鞭策,勇猛向前精进,不可向后撤退。学佛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前大丛林的规矩,是“多参夏学”。在冬天因为天冷,所以要坐禅,太冷的缘故不能多睡觉。在夏天因为天热,所以要讲经说法。在美国金山寺,无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要精进,没有休息。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⑤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禅那波罗蜜?禅那译为思惟修,又译静虑。所谓“妄想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坐禅就是把妄想逐走,坐的时间久了,才能有禅。古德说:“久坐有禅”。坐禅不怕腰酸、不怕腿疼,无论如何的疼,也要忍,打破疼关,就不疼了。
  坐禅会有种种境界来扰乱,但不要怕境界,要降伏境界。例如正在坐禅时,有只老虎,要吃活人,吓得你的魂魄飞出九霄云外,站起就跑。结果不知老虎到什么地方去了。一切唯心造,心定自然无境界。老虎来了,也不要跑。它不会吃你。为什么?因为这境界,是来考验你的定力够不够。来测验你参禅的功夫到什么程度。总而言之,不管什么境界,好的也罢,坏的也罢,不动其心,一切魔障便会化为乌有,就能降伏一切魔军。
  坐禅的方法,现简单介绍。其实坐禅没有什么妙法,就是端然正坐,结双跏趺坐。这种姿势不容易昏沉或掉举,又可降魔,所以叫金刚坐。因为坚固,所以不容易倾倒。坐时,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时,舌尖顶上颚,生津吞下去,可以延年益寿。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因为可以接交任督二脉,调气调血。气血调匀,就百病不生。
  坐禅的功能,可以减少睡觉的时间,普通卧睡,需要八小时,坐单只睡四小时就够了,而精力充沛,精神愉快。坐禅有不可思议的好处,所以我在美国极力提倡这种法门。
  西天第十祖,胁尊者他一生胁不着席,也就是坐睡不卧睡。历代的祖师,都是坐单,所以有大成就。坐单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就不觉其苦,反而觉得舒服,所谓“习惯成自然”。假设没有恒心,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当然不会有所成就。要有忍耐心,才会有成就。
  ⑥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般若波罗蜜?般若译为智慧。为什么不翻译过来?因为有五不翻的规定:(A)尊重不翻:如般若、菩提等。(B)多含不翻:如般若、比丘等。(C)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D)秘密不翻:如咒语。(E)此方无不翻:如阎浮提树、庵摩罗果等。这般若含三种义:(A)文字般若:就是经典的文字。用文字来说明观照和实相的道理。(B)观照般若:有了文字的经典,要观察要照明,才能了解真实义。(C)实相般若:了解真理之后,才知道诸法实相,也就是无相,无相无所不相。总而言之,因为有文字,而起观照。有了观照,而能证入实相。所以说文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三者合为一体。
  有部大般若经,有六百卷。这部经是唐玄奘大师由印度取回来的。玄奘大师在五十九岁正月开始翻译这部经,经过四年而译成。大师在六十三岁二月五日夜半而圆寂,这部经是大师最后译出。大师所译出的经典,有七十四部,总有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为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
  ⑦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慈?慈是给一切众生快乐。要为众生谋福利,就是无缘大慈。没有缘的众生,也给他们快乐。
  ⑧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悲?是拔一切众生的痛苦。要为众生解决困难,就是同体大悲,没有怨亲,一视同仁。要存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思想。
  ⑨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喜?见到众生得到幸运和快乐的事,而生欢喜心,没有幸灾乐祸心,也没有嫉妒心,只有喜悦心,这才是菩萨的行为。
  ⑩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舍?把慈悲喜三心都舍了,没有怨亲平等心,也没有爱憎之情。一切不著于相,没有企图的思想,所谓“施恩不求报”,这都是舍的表现。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问题,怎能得到佛的十种智慧力呢?①怎能知道事物是合理不合理这种智慧力?②怎能知道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报这种智慧力?③怎能知道众生的根性是胜还是劣这种智慧力?④怎能知道世间众生种种境界而不相同这种智慧力?⑤怎能知道一切众生种种知解这种智慧力?⑥怎能知道五戒十善之行,四谛八正道之法这种智慧力?⑦怎能知道一切禅定、八解脱和三昧染净这种智慧力?⑧怎么知道一切众生过去宿命事这种智慧力?⑨怎能知道以天眼观察众生生死及善恶业无障碍这种智慧力?⑩怎能知道永断一切妄惑的余习这种智慧力?
  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怎样能常得到十王的守护、恭敬、供养?
  ①天王:是指四天王而言。他们住在须弥山中间的四方,保护诸天,管理诸鬼,也是护法善神。东方是持国天王所镇守,管理乾闼婆及毗舍遮,保护东胜神洲人的安全。南方是增长天王所镇守,管理鸠槃茶及薜荔多,保护南赡部洲人的安全。西方是广目天王所镇守,管理诸龙及富单那,保护西牛贺洲人的安全。北方是多闻天王所镇守,管理夜叉及罗刹,保护北俱卢洲人的安全。
  ②龙王:有象龙王、蛇龙王、马龙王、鱼龙王、虾蟆龙王等等,虽然是畜生,但有神通,能守天宫殿。兴云降雨,开渎决口,守护佛法。它们在往昔修行时,欢喜修大乘法,所以有神通,可是不守戒律,所以为畜生。
  ③夜叉王:译为捷疾,行走的速度非常快。分为天行夜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三种。他们食啖生类。皈依佛法后,成为护法善神。菩萨常示现其类,作为其王,领导他们行善事,保护修行人的身心健康,不受天魔外道的扰乱,而能安心修习佛法。
  ④乾闼婆王:译为香神,以香为食,其身放香。他们不事生产,寻香之处,为人作乐,而乞其食。又为乐神,为帝释天演奏俗乐。天主需要作乐时,烧栴檀香,他们嗅香而至。
  ⑤阿修罗王:译为非天,虽有天福,而没有天德。化生为王,胎生为臣,卵生为民,湿生为奴。阿修罗王能手撼须弥山,令忉利天宫摇动不安。阿修罗王的宫殿在金刚山下边。每天有三时要受苦具的威胁,刀枪剑戟从空而至,因为业所感的缘故。如不避之,便受杀伤之灾。
  ⑥迦楼罗王:译为大鹏金翅鸟。它的翅膀展开有三百三十六由旬(一由旬八十里)。它食龙为生,每日吃一条大龙、五百小龙。要死的时候,龙吐毒气,便不得食,在金刚轮山顶而死,自焚其身。唯有其心不化,成为宝珠,也就是如意珠。
  ⑦紧那罗王:译为疑神。因为头生一角,其形似人,貌很端正,令见者生疑。他善于奏庄严的法曲,也是帝释天的乐神。忉利天宫善法堂有法会时,他们腋下汗出,便知前往,演唱歌曲。
  ⑧摩睺罗伽王:译为大腹行,就是蟒;又叫地龙。它们没有神通,因嫉妒心太重,常喷毒害人。虽然害人,但受佛法感化之后,乃作为护法善神。
  ⑨人王:就是皇帝。古时的皇帝,多数有功于国,有德于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行仁义的王道,不行强权的霸道,所以老百姓安居乐业。
  ⑩梵王:就是大梵天王。他的名字叫尸弃,深信正法。每逢新佛出兴于世时,他首先来请法。他有威可畏,有仪可仰,所以为梵王。
  修行人要守戒律、要有定力、要有智慧。如戒定慧圆满,十王就来守护、恭敬、供养;否则,三缺一,十王便不会拥护你。所以要具足,才能得到好处。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问题,怎能饶益众生?①怎样才能做一切众生所依靠和所寄托?②怎样才能救一切众生出三恶道?③怎样能令一切众生皈依三宝?怎样能使其生菩提心?④怎样能令一切众生趣向佛道,出离三界?⑤怎样作为一切众生的火炬,照破黑暗?⑥怎样作为一切众生的明灯,指示迷津?⑦怎样能令光明普照,作为一切众生的眼目?⑧怎样能引导一切众生到佛道上,勇猛前进?⑨怎样能作一切众生最殊胜的导师,指导正法?⑩怎样才能作一切众生普遍大导师,天人的导师?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问题,怎能超胜尊贵?①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为第一?第一就是佛。因为功德圆满,一切无缺,所以为第一。②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为大?佛体最大,尽虚空遍法界。③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为胜?佛功德是殊胜,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是超完人。“自利圆满”为胜,又可以说是得到胜利。④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为最胜?佛境界是最殊胜,无人可以比的。“利他圆满”为最胜。⑤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为妙?把烦恼障断尽为妙。烦恼能障碍证涅槃。⑥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为极妙?把所知障断尽为极妙,所知能障碍证菩提。⑦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为上?即是高高在上,无人在其上。⑧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为无上?没有再比你高上的。⑨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为无等?没有人能和你来比,能和你相等。⑩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为无等等?不但一人不能和你比较,就是所有的人,都不能来和你比较。到了这种程度,就圆成佛果。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
  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答覆智首菩萨所问的问题,便说:“好得很啊!佛的弟子!你现在想要饶益一切众生,令他们都得到利益、安乐。你很慈悲哀湣世间一切众生,利乐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你代表大众来发问这样的义理。”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文殊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假设一切菩萨,善于运用其心,发广大的愿,就能获得一切殊胜微妙的功德。对于所有诸佛的法,心中无有障碍,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住在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修之道上,常随顺一切众生而住,常不舍离一切众生。好像一切诸法实相的道理,完全能了解,而且通达。能明白一切法,就能依法修行。能依法修行,就能断绝一切恶,就是具足一切善。
  什么是修行?所谓“平等心是道”。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和平,不要生烦恼。若遇不如意事,处之泰然。要发菩提心,要有长远心,这样便会有所成就,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若能把烦恼翻过来,就是菩提。无论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修行时,要认识境界,才能忍辱。在顺的境界也不生欢喜心,在逆的境界也不生烦恼心。这样,烦恼便变为菩提。生死即涅槃,也是这样道理。执着就是生死,不执着就是涅槃。生死是苦,涅槃是乐。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是人人不修行。不去修行,怎能离苦得乐?知道此岸是苦,彼岸是乐,可是不设法渡过烦恼海。只站在此岸,望洋兴叹,那是一点也没有用处的。应要脚踏实地去修行,坐在法宝之筏,平安达到涅槃,享受常乐我净之清凉。
  初发心的菩萨,应当和普贤菩萨的色像是一样的;普贤菩萨的色像是第一,所有一切的行愿,都得到具足圆满。在一切法中,没有不自在,也就是遂心所欲,爱怎样就怎样,能作为众生的第二位大导师。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文殊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你想知道怎样善用其心,才能获得一切殊胜微妙的功德?
  佛子!
  文殊菩萨深恐在法会中的大众不注意听法,所以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们!请你们聚精会神来听讲,不可睡觉。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万不可错过。以下陈列一百四十一愿:
  在家有十一愿。出家受戒时,有十五愿。坐禅时,有七愿。将行披挂时,有六愿。澡漱盥洗时,有七愿。乞食行道时,有五十五愿。到城乞食时,有二十二愿。还归洗浴时,有五愿。习诵旋礼时,有十愿。寝寐安息时,有三愿。总计有一四一愿,这是出家人必须发的愿,也是必须遵守的戒律。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在家的菩萨,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都知道居家的性,本来是空的。如能这样的观想,就不会被家所逼迫,一切都是逢场作戏,毕竟都是空的。能明白这种道理,就不会生烦恼,也不会整天忙忙碌碌,为名利奔波。
  凡是皈依三宝,受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行菩萨道(为人不为己),都可以称为菩萨。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为菩萨所说。
  孝事父母 当愿众生 善事于佛 护养一切
  在家的菩萨,孝顺事奉父母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侍于佛(父母就是堂上佛)。护养父母,等于供养诸佛。
  妻子集会 当愿众生 冤亲平等 永离贪着
  在家的菩萨,和妻子集会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冤亲平等。待仇人如亲人,以德报怨,这样和平相处,永远离开食欲,而无执着。
  若得五欲 当愿众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隐
  在家的菩萨,假设得到五欲(财、色、名、食、睡)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拔出五欲的箭,得到究竟安稳的快乐。古德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贪财的人、贪色的人、贪名的人、贪食的人、贪睡的人,统统都会跑到地狱去。若不想到地狱去,就要用智慧剑,斩断五欲的根,这是最究竟的办法。
  伎乐聚会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了伎非实
  在家的菩萨,如果到表演歌舞或演奏音乐场所的聚会,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用佛法作为娱乐。每天拜佛诵经,才是真正的快乐。要知道伎女所表演的歌舞,是暂时的快乐,不是实在的。
  若在宫室 当愿众生 入于圣地 永除秽欲
  在家的菩萨,假设在皇帝所住的宫殿,或在平民所住的屋室,这个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 ,都到达圣人所住的地方,永远除去不正当的思想和欲心。
  着璎珞时 当愿众生 舍诸伪饰 到真实处
  在家的菩萨,佩戴璎珞(用七宝所编,悬挂在身上的饰物)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舍去一切虚伪不实在的装饰品,而到真实的地方去。
  上升楼阁 当愿众生 升正法楼 彻见一切
  在家的菩萨,当上升楼阁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升上正法的楼阁,彻底明白一切正法,也就是佛法。
  若有所施 当愿众生 一切能舍 心无爱着
  在家的菩萨,假设有所布施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一切都能舍,不能舍也要舍。能这样布施,心中就没有贪爱和执着。
  众会聚集 当愿众生 舍众聚法 成一切智
  在家的菩萨,当大众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舍去一切聚集的法,不要执著于法,便成就一切的智慧。
  若在厄难 当愿众生 随意自在 所行无碍
  在家的菩萨,假设在厄难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随心如意,得大自在,没有灾难,所行所作都没有障碍。因为自己遭到厄难,所以愿众生无厄难,这就是发菩提心。
  以上十一愿,是在家的菩萨所发的愿。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发愿,这就是大悲心,要有悲天悯人的思想。出家人,更要有怜悯心,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舍居家时 当愿众生 出家无碍 心得解脱
  在舍俗家修行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出家没有一切障碍,心无挂碍,而得到解脱。解脱被五欲所缠的绳索,便得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出家有三种意义:①出世俗家:就是割断情爱,依止佛门。②出三界家:就是证无漏道,不受轮回。③出烦恼家:就是断尽诸惑,心中清净。出家乃是大丈夫事,非一般人所能作得到的,要有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入僧伽蓝 当愿众生 演说种种 无乖诤法
  到出家修道所住的地方时,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能演说种种佛法,没有不正当的法、没有诤论的法,所谓“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云何得三昧”,这是金刚经所说的无诤三昧。
  
  

 楼主| 发表于 2018-1-3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舍居家时”:这菩萨是有眷属的,可是有的时候菩萨也要出家,把家都布施了,他能布施国城妻子,这当然就包括家庭在内了。所以菩萨愿意示现解脱相,不愿意有所拘束,他也为众生说解脱法,令一切众生促进觉悟,知道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所以菩萨有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家财,一切的财产都布施出来,舍居家时,都布施出来了。在这时候菩萨就发心了,说“当愿众生”,“出家无碍”:所有的众生快一点都发菩提心,出家修道,得到无碍的菩提道果了。
“心得解脱”:免得你那个心又挂着东,又挂着西,又挂着南,又挂着北,又挂着上,又挂着下。挂东也舍不得,挂西也舍不得,挂南也舍不得,挂北也舍不得,挂上也舍不得,挂下也舍不得,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都是挂碍。有这一切的挂碍,就不能得到解脱;你心里心无挂碍,才没有恐怖呢!你为什么有忧悲苦恼呢?为什么又哭又笑、又喊又叫呢?就因为有所挂碍,还没有把这个世间一切都看破了,放下自在了,你得不到自在。所以说菩萨若出家的时候,他明白一切都是无碍的,明白一切无常,就愿意修无碍法,心里得到一种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平安、真正的无忧无愁、无挂无碍、无人无我、无乐无苦。在心里头,超出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种的境界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心里时时都是快乐,时时都是自在的,时时都是解脱的。
“入僧伽蓝”:菩萨到庙上去烧香拜佛。这僧伽蓝就是清净的修道处。“当愿众生”:就当愿所有的一切众生。“演说种种”:演说种种什么呢?“无乖诤法”:无乖就是没有违背,诤就是诤论。不乖违就是不违背正法,不违背大乘的教理。那么诤,就是同人辩论,同人诤论,诤论得甚至于发起脾气来,啊!面红脖子粗的,这个样子是很难看的,那个怒发冲冠,好像雷霆万钧似的那么样子发脾气,这叫诤法。无乖诤法,要学没有乖诤这种法。
“诣大小师”:菩萨或者见大乘的法师,或者见小乘的法师;或者见大僧,或者见二僧。这个“大”可以说是大乘,“小”可以说是小乘;这个“大”又可以说是大僧,“小”又可以说是二众,二众就是尼师。但是菩萨也不能轻看比丘、比丘尼,所以诣大小师,“当愿众生”:这时候也愿意一切众生,“巧事师长”:这个巧就是合法度,合这个道理,不会乖违这个戒律,那么都合法合度,一切都很如法次第的,这是巧事师长。无论大师、小师,都要善事师长。“习行善法”:修习、学习这个善的法,不要学那个恶法。善法就是令人时时都欢喜,而没有瞋恨,所以这是一切善法。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求请出家”:菩萨有的时候想要出家,想要出家必须要去求请善知识来出家。所以在这时候,又发愿说“当愿众生”,“得不退法”:能得到不退转这个法,得到三不退,是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于二乘;行不退,不退于菩萨行;位不退,不退大乘的果位,这三不退。“心无障碍”:心里没有所障碍。
那么这个出家,有种种的出家:有出烦恼家的,有出三界家的,有出火宅家的。那么火宅,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叫三界。这三界没有一个地方是平安的,不要说我们人间处处没有平安的地方,就是天上也不平安。天上四禅、四空处、无想和那含,这些天都是不究竟的,都是不平安的,那个劫火燃烧的时候--现在你们各位要认识清楚,所谓劫火燃烧是什么呢?就是这种死光、这种殛光,这种殛光就是劫火。你看看!它打到什么地方,那个房廊屋舍、树木不死,人就都没有生命了,这都叫劫火。这个劫火燃烧,天上都受不了,那个太空都受不了这种劫火,所以这三界无安,我们出家要出这个三界家。
要出烦恼家,每一个人都有烦恼,这个烦恼一来了,什么都忘了,这无明烦恼一起来,就三千丈那么高,由地下冲到天上去。要出这个烦恼家,又出这个生死家,生死也是家。那么菩萨愿意出这种家,所以心无障碍,心里一点障碍也没有,一点放不下、舍不得这个心都没有。
“脱去俗服”:这个脱去俗服是把在家这个衣服脱去了。那么这时候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愿意这一切的众生,“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勤修善功德,栽培自己这个善根。“舍诸罪轭”:舍去那个罪的轴心,,就像那个车轴的轴心,把它舍去了;轴心舍去了,那么它就停止这个罪报了。
“剃除须发”:这个菩萨出家要把头也剃了,把胡子也剃了,这是剃除须发。“当愿众生”:这时候又发愿了,愿意一切众生,“永离烦恼”:我们各位想一想,出家的人最要紧就是离烦恼,要是不能离烦恼,那就没有能出烦恼家,所以要永离烦恼,离开这个烦恼。“究竟寂灭”:究竟得到寂然的快乐,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这种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8-1-3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着袈裟衣”:菩萨着这个袈裟,这袈裟有祖衣,有七衣,又有五衣。这个祖衣是为着说法、入王宫穿的;七衣是随时礼佛、诵经、拜忏穿的;这个五衣是劳作穿的,所以说着袈裟时。这个袈裟,又叫忏悔衣。那么穿袈裟的时候,菩萨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心无所染”:这心里一点染污的杂念也没有。“具大仙道”:具大觉金仙这种所修的道。具足大觉金仙所修的道,也就是佛道,具足佛道。 “正出家时”:菩萨正在出家的时候,他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同佛出家”:跟着佛在一起出家,随佛出家。“救护一切”:愿意救度,来护持一切的众生。“自归于佛”:菩萨是皈依佛之后,“当愿众生”,“绍隆佛种”:绍隆就是继续这个佛的种子不灭,接续佛这个种子令它兴隆而不灭,佛种不灭,也就是出家人一天比一天多。“发无上意”:发无上三藐三菩提的心。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这是说菩萨“自归于法”:他以身心性命归投于佛的法宝的时候,这时候菩萨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深入经藏”:能以深入这个法宝的经藏。“智慧如海”:这个智慧犹如大海那么无量无边的,那么宽阔。“自归于僧”:这个菩萨皈依僧的时候,就是皈依三宝了。“当愿众生”,“统理大众”:统理就是管理一切的大众。“一切无碍”:那么在道场里边,和大家都和合相处,没有互相障碍这种的行为。“受学戒时”:那么菩萨受学这个众戒、众学法的戒的时候,“当愿众生”,“善学于戒”:好好地注意学这个戒律。“不作众恶”:一切的恶事不要做,所谓是诸恶不作,是众善奉行。 受阇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受阇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上人:有人知道什么叫“阇黎”吗?
弟子:阇黎就是教戒律的老师,教比丘、比丘尼戒的老师。
上人:阇黎是阿阇黎,阿阇黎就是规范师,就是讲规矩、讲戒律的、讲一切法则的,这叫阿阇黎。阿阇黎是梵语,翻译中文就叫“轨范师”。所以“受阇黎教”:也就是阿阇黎给上课的时候,这叫受教。“当愿众生”:这时候菩萨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具足威仪”:具足圆满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所行真实”:所行这一切的法都是真实不虚的,都是井井有条,循规蹈矩的。
“受和尚教”:和尚,这个和是和合,尚就是高尚,就是和合最高尚的,这叫和尚。受和尚教,也就是最高的善知识,受善知识来教。“当愿众生”:这时候要发愿,愿一切众生,“入无生智”:入无生法忍这个智慧,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忍可于心,这种无生的智慧。“到无依处”:到那个烦恼都尽了,烦恼没有依靠的地方了,烦恼没有了,到那个地方,那叫无依处。“受具足戒”:这个菩萨要出家受具足戒的时候,“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具足圆满种种的方便法门。“得最胜法”:得到最胜的这种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便法就是为教化众生,而不舍生死。常在众生中游戏,而不受其染污,也就是慈悲护念一切众生,善于教化一切众生,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无论修行那个法门,当功德圆满了,都可成佛。
  以上十五愿,是在出家的时候所发的愿。出家人看破世间法是苦、空、无常、无我,虚妄不实。唯有出世法是常、乐、我、净,乃是真实不虚,故舍弃五欲之乐,净修十地之位。
  若入堂宇 当愿众生 升无上堂 安住不动
  假设进入讲堂或房屋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升无上法堂,就是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的觉位,安住在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佛位。如如不动是顿,了了常明是慧,要安住在顿慧圆明的境界上。
  若敷床座 当愿众生 开敷善法 见真实相
  假设在布置陈设床或座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众生,开敷善的法门,令一切众生,见到真实的相,也就是实相。不要执著于相,相从妄心生,不执便无,所以为实相。又可以说没有四相二执为实相。
  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提座 心无所著
  在正身端坐(坐禅)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坐在觉悟之座,心中无所执着一切的境界。
  坐禅的时候,要端然正坐,所谓“坐如钟”,好像大钟那样稳定,不前伏、不后仰,如如不动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妄想不生,智慧自然现前。如有境界现前,无论是善境界或是恶境界,皆不动其心,所谓“不思善,不思恶”;甚至“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这就是不动心的表现。修道就是修定力,不为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也就是把不好的境界转为好的境界。怎样能转好?就要发愿。为法界一切众生发愿,当愿他们发菩提心,修无上道,早证佛果。
  为什么会现善的境界?因为在往昔生善念的缘故。如果生恶念,在今生就现恶的境界。所以修行人,千万不可打妄想。打什么妄想,就现什么境界。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如果一念不生,全体大用,本有佛性,都会现前。一念不生,什么妄想都没有了。永嘉大师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妄想已尽,还求个什么真?真已得到了,还求个什么?
  结跏趺坐 当愿众生 善根坚固 得不动地
  在结跏趺(盘腿)坐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根坚固,得到不动地;也就是不改变修行的初衷。
  诸佛菩萨现禅定相的时候,都是结双跏趺坐的姿势,也就是菩提座。今天讲个跏跌坐的公案。从前有个赶经忏(替死人念经)的比丘,平常不修行,以替鬼做佛事为生活。有一天,做完经忏,走到半路,遇着大雨,便在桥下避雨。一时心血来潮,便结双跏趺坐。此时,从前边来了两个鬼(因为他常和鬼打交道,所以能看见鬼身),其中一个鬼说:“这座金塔,内供舍利。我们要拜塔,可以减轻业障,早日得解脱”,于是两个鬼便虔诚的拜。这位比丘,坐不到半点钟,感觉腿痛,便换了姿势,变成单跏趺坐(左腿在上,右腿在下)。二鬼一看!“咦!金塔变成银塔了?”其中一鬼说:“我们拜佛的舍利,何必管它是金塔银塔?反正总是有功德的。”过了不久,这位比丘,因为不常打坐的关系,腿又痛起来,于是他又换个姿势,成为普通坐,双腿放在下边。二鬼抬头一看,银塔变成泥塔了!二鬼大怒的说:“打!”这位比丘,听得清清楚楚,吓得战战兢兢,他反应极快,立刻又恢复双跏趺坐。二鬼一见,又是金塔了,于是又开始礼拜。比丘这时再也不敢伸腿了,一边打坐,一边念佛。心静如水,妄波不生。不知不觉,雨停天明,回到庙中。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赶经忏,而专心参禅。不久之后便开悟了,自称为鬼逼,故人人都称他为鬼逼禅师,所谓“英雄莫论出身低”。无论那位同参者,真正发菩提心,忍耐一时之痛,便有成就,这是结双跏趺的好处。
  修行于定 当愿众生 以定伏心 究竟无余
  在修行禅定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用定力来降伏其心,才能没有余习。也就是没有一切习气毛病,也没有一切痴心妄想。我常说:“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性要定,才能降伏天魔外道,天天是快乐。如果不打妄想,到什么地方都平安,绝对没有麻烦。
  若修于观 当愿众生 见如实理 永无乖诤
  假设在修行止观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见到真实的理,永无乖诤。
  我在美国弘扬佛法,唯一法宝,就是“万事OK”。不争名、不争利、不计人我,一切放下。不和人诤,和平相处,这是我的宗旨。
  舍跏趺坐 当愿众生 观诸行法 悉归散灭
  在不坐禅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观察诸行无常法。凡是因缘所生的法,都是无常,究竟都归于散坏而消灭。
  以上七愿,是就坐禅观时所发的愿。发愿才能生菩提心、才能教化众生、才能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普度众生。
  下足住时 当愿众生 心得解脱 安住不动
  在坐完禅定下座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心得到解脱(自在),无所著住。安稳住在定中,对行、住、坐、卧不动于心。不动就是不打妄想、不起邪念。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安住不动的意思。佛教说:“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真正不动,即得真正的智慧,得到真智,就不会颠倒梦想。
  从前有位修行人,参访善知识,求其解脱。参访多处,但仍不得解脱。有一天,他去访问一位明眼善知识,请其开示,便问:“大和尚!我怎能得到解脱?”那位大和尚一听,乃对他说:“是谁把你绑着?”他一想:“嗳!是没有人把我捆着呀!”大和尚又说:“既然没有人绑你,为何到处找解脱?”他一听,豁然大悟,原来如此!于是把黑漆桶打破,得到解脱。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假设要举足走路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都出离生死的苦海,具足一切善法。也就是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之法。
  在下单的时候,应念“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其形,愿汝即时生净土。”所以比丘行路时,不踏青草,深恐足下伤害生灵,这是爱惜众生的表现。
  着下裙时 当愿众生 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
  在穿下裙(裤)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保护自己的善根,才能具足惭愧(惭是自不作恶,愧是不教他造)。如果不着下裙的人,就不知惭愧。
  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 检束善根 不令散失
  所穿的衣服,所系的带子,都要整齐,而且清洁,才合乎威仪。令人见之,而生恭敬。在这个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检讨自己所种的善根要否增长,不令它散失。
  若着上衣 当愿众生 获胜善根 至法彼岸
  在穿上衣(衫袄)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获得殊胜的善根,修六波罗蜜法圆满时,就达到涅槃彼岸。
  着僧伽梨 当愿众生 入第一位 得不动法
  在穿大衣(袈裟)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都入佛的果位,证得不动的法,也就是定,而住在常寂光净土。
  以上六愿,是将行披挂时所发的愿。出家人所穿的衣服要整齐、要清洁,不可参差不齐、不可破烂不堪,因为这是代表佛教的标志,故时刻要注意,不失威仪。不穿奢华的衣服,也不穿褴褛的衣服,应采取中道,令人生敬重心,这才不失比丘的价值。
  手执杨枝 当愿众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净
  手拿杨枝(齿木)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都得到不可思议的法,将来得到清净。杨枝能令众生齿垢消除,究竟清净。
  杨枝有五种利益:①明目②除痰③除口臭④辨味⑤消食。因为杨枝有苦性,所以有消炎作用。杨有四种:①水杨②白杨③赤杨④黄杨。现在所用的杨枝,多是柳枝,又称为小杨。
  嚼杨枝时 当愿众生 其心调净 噬诸烦恼
  在嚼杨枝(刷牙)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心中调和而清净,把一切烦恼吞噬没有了。
  在毗尼母经上说:“不嚼杨枝有五过:①口气臭②咽喉中不净③痰癊宿食风冷不消④不思饮食⑤增人眼病。”这是说嚼杨枝有消食化痰的功用。从前在中国大丛林中还保持嚼杨枝的风俗习惯。近百年来,因为有牙刷牙膏等工具问世,大家才将古法抛弃了。
  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 弃贪瞋痴 蠲除罪法
  在大小便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舍弃贪瞋痴三毒,不复爱恋,把一切罪法扫除清净。罪法等于大小便,时时刻刻要排除。
  能布施就不盗,所以不贪。能慈悲就不杀,所以不瞋。有智慧就不淫,所以不痴。所以在涅槃经上说:“毒中之毒,无过三毒!”这三毒,可以戕害法身。不可不谨慎!不可不注意!
  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大小便完毕之后,用水洗净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修出世的法,出离三界,速疾往生净土。所谓“弥陀净土,觉悟无生,共出生死,同脱苦轮。”
  在佛制规定,大小便之后,一定要洗净,否则会招过咎。若不洗大便处,不应坐在具上,不应绕塔行道,不宜礼佛诵经。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洗肛门(去秽)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清净、调和、柔顺,最后离一切过患,而无染垢。
  以水盥掌 当愿众生 得清净手 受持佛法
  用水洗手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清净手,因为手清净,才可以翻诵经典,才能受持诸佛之法。经云:“以不净手请经,当获厕中虫报。”
  以水洗面 当愿众生 得净法门 永无垢染
  用水洗脸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清净的法门,永远没有尘垢的污染。
  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佛才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是清净法门,专治众生的热恼病,令其清凉。在心地观经上说:“八万四千总持门,能除惑障销魔众”。
  在印度传说,有人诵华严经,洗手或洗脸的水,撒在地上。如果虫蚁被水沾到,便可即刻往生,皆得生天。由此可证,读诵华严经的功德,真是妙不可言!
  以上七愿是澡漱盥洗的时候,所发的愿。去秽为净,此为常规。凡是焚香、拜佛、诵经、持咒等,都应沐浴、漱口、洗手、涂香,以表示恭敬。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执锡杖 当愿众生 设大施会 示如实道
  手拿锡杖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设立大布施的法会,指示众生走真实修行的道路。也就是真如实相之道,平等普施,令闻法得到利益。
  锡杖的形状,在杖头有四肢(代表四谛),又有十二环(代表十二因缘),可以摇动出声音。比丘乞食时,至施主门前,摇二三次。如无人应时,必须即刻行去。地藏王菩萨手持的杖,就是锡杖。佛制比丘左手执杖,比丘尼右手执杖。持锡杖不得着地,立时,比丘置在左足上,比丘尼置在右足上,不得使锡杖倾侧。否则违者犯戒,失去威仪,不受人之尊敬。
  执持应器 当愿众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手持应量器(钵)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成就载法之器,应受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来供养。
  佛用石钵,外道用木钵,比丘用瓷钵,不可用金银所造之钵。不可在钵上写名字或绘画。结斋时,应洗净放回袋中。
  发趾向道 当愿众生 趣佛所行 入无依处
  发心修行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趣向佛所修行的道,也就是依法修行。要入无依靠处,也就是没有依赖心。好像阿难尊者,最初依赖佛是他的堂兄,而自己不去修行。不知“各人吃饭各人饱,自己生死自己了”的道理,所以被摩登伽的女儿所迷,险失童体。所幸文殊菩萨持楞严咒拯护,才救他脱离女难之危。
  若在于道 当愿众生 能行佛道 向无余法
  假设在道上行走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依照佛所修的道路去行,而走向无余涅槃。
  涉路而去 当愿众生 履净法界 心无障碍
  涉路而去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所到的地方,都是清净法界,心无执着,也无障碍。
  见升高路 当愿众生 永出三界 心无怯弱
  向高处路行走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永远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不生怯弱的心。
  见趣下路 当愿众生 其心谦下 长佛善根
  向低处路行走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谦恭不自满,不生贡高我慢心,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平融相处,这样,才能增长佛的善根。
  修行人要没有骄傲心,随时请教善知识。就是不如自己的人,也要请教。在论语上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我们研究佛法,要有这种的精神,才能有进步。
  见斜曲路 当愿众生 舍不正道 永除恶见
  向弯曲不直路行走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舍弃不正当的路,而走正直路,才能永远消除邪知邪见。
  若见直路 当愿众生 其心正直 无谄无诳
  假设见到正直道路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其心正直,没有谄媚、没有诳言,这种人才是君子作风。
  一般人皆有谄富骄贫的心理,见到有钱有势的人,专说恭维奉承的话,这种态度,实在可耻!见到无钱无势的人,便起骄傲心,这种行为,实在可恶!正直人,绝对没有这种思想。
  富贵人不骄傲,就是有德行。贫穷人不谄媚,就是有德行。可是人人皆有“喜新厌旧”的心理,如果这种毛病不犯,那么,就明白做人的道理。
  在三国时代,有位关公,非常注重义气,所谓“大义参天”。他在曹营三载,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筵,五日一大筵,受曹操礼遇,但不改其志。身虽在曹营,可是心在大哥刘备处。有一天,曹操送给关公一件新袍,他不忘大哥的情义,将新袍穿在里边,旧袍仍然穿在外边。曹操见了,觉得奇怪,乃问:“二将军!为何将新袍穿在里面?”关公说:“因为这件旧袍,是刘皇叔所赠,我不愿喜新厌旧,所以将丞相所赠新袍穿在里面”。曹操一听,大失所望,知道无法挽回其志。乃放弃爱大将之意,放关公回刘备处,在历史上留下千里寻兄的佳话,万古流芳。到隋朝时,天台智者大师在荆州玉泉山造寺,得关公帮助而成功,而皈依大师,成为护法善神。一般寺院,左边是韦陀菩萨,右边是关将军,二神都是保护道场的护法神。
  见路多尘 当愿众生 远离尘坌 获清净法
  见著有多尘土道路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远离灰尘聚集的地方,获得清净的妙法,也就是身无尘土、心无尘土,使身心清净。
  见路无尘 当愿众生 常行大悲 其心润泽
  见着没有尘土道路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常常行大悲心,令其心常润泽,也就是有智慧的光明。
  所谓“富润屋,德润身”。有钱的人,建筑豪华的房屋;有德的人,身体就是光辉的。我常说:“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每个人要承认自己的过错,不可怪人家不对。孔子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能改过,就是善。昔时,大禹闻过则拜,子路闻过则喜。我们在谈话的时候,常犯的毛病,就是爱议论人之是非,批评人之长短,但不说自己的过失,这好像乌鸦落在猪身上,只见人家黑,不见自己黑,这是愚痴的行为。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此可知,圣人是无过,贤人是寡过,君子能改过,小人能护过。这就是圣愚的分水岭,关键即在于此。他人不对的地方,就是我的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人和我本是同体,所谓“同体大悲”。若能这样的想,就达到无诤三昧的境界。
  若见险道 当愿众生 住正法界 离诸罪难
  假设见到危险道路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住在正法界,离开一切罪业障碍,得到一切清净智慧。
  危险道就是轮回的六道,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畜生,忽然而饿鬼,忽然而人,忽然而修罗。所以说六道是危险的道,佛说:“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证明人身难得。古德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若见众会 当愿众生 说甚深法 一切和合
  假设见到大众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说无上甚深微妙法,令一切和合而无诤论。
  若见大柱 当愿众生 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
  假设见到大树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离开诤论的心,而没有忿恨的心,也就是怨亲平等,一视同仁。所谓“冤宜解不宜结”,人人若是如是观,便能化干戈为玉帛。
  若见丛林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应敬礼
  假设见到丛林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诸天的人和人间的人,都应该恭敬礼拜,不可有贡高我慢的心。
  出家人所住的道场,称为丛林。为什么?因为每位出家人,好像一棵大树。大家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等于丛林一样,所以叫丛林。
  若见高山 当愿众生 善根超出 无能至顶
  假设见到高山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根超出一切人,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已达最高峰,无人能到其顶上。
  见棘刺树 当愿众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见到荆棘有刺的时候,这个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迅速剪除贪瞋痴三毒之刺。这三毒好像毒箭一般的厉害,如果不幸被刺到,轻者昏迷不醒,重者可以丧生。
  见树叶茂 当愿众生 以定解脱 而为荫映
  见到树叶茂盛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用定的解脱力,而为荫映,好像茂盛的树荫,令众生得到清凉。
  若见华开 当愿众生 神通等法 如华开敷
  假设见到华盛开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都得到神通妙用不可思议等法,好像华开放得那样繁荣茂盛。
  若见树华 当愿众生 众相如华 具三十二
  假设见到树木开华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一切相如同华一样,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庄严相。
  若见果实 当愿众生 获最胜法 证菩提道
  假设见到树木结果实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获得最殊胜的法,证得菩提大道,也就是涅槃觉道。
  若见大河 当愿众生 得预法流 入佛智海
  假设见到大河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预法流,也就是先入圣人法性流,才能入佛的智慧海中。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见陂泽 当愿众生 疾悟诸佛 一味之法
  假设见到有蓄水的地方,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很快地觉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一味法,也就是诸法实相的道理。
  若见池沼 当愿众生 语业满足 巧能演说
  假设见到池沼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语业要满足,用善巧方便来演说一切诸法实相的道理。
  若见汲井 当愿众生 具足辩才 演一切法
  假设见到水井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具足四大辩才(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善于演说一切妙法。
  若见涌泉 当愿众生 方便增长 善根无尽
  假设见到涌泉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方便智增长,善根没有穷尽。
  没有种善根的众生,令其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令其增长。善根已在增长者,令其成熟。善根已经成熟者,令其解脱。
  若见桥道 当愿众生 广度一切 犹如桥梁
  假设见到有桥道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广度一切众生,犹如桥梁。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度过到涅槃的彼岸。换言之,若想度生死河,必须藉般若的桥梁。
  若见流水 当愿众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假设见到有流水的地方,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善意的欲、洗除惑垢,永远清净。我们从无量劫以来,就起惑、造业、受报,这就是惑垢。
  见修园圃 当愿众生 五欲圃中 耘除爱草
  见到有人修理园圃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在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圃中,勤耘铲除爱欲的草。它是菩提圃里的障碍,能令我们堕落。我们应当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所以修行人,要断欲去爱,就是拔尽爱草的根,令它永不复生。
  见无忧林 当愿众生 永离贪爱 不生忧怖
  见到无忧树林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永远离开贪心和爱心,就能得到无忧虑无恐怖,不然的话,时刻都在忧怖中。
  佛是业尽情空的人,众生是业重情迷的人。如果用功修行,慢慢把业也消了,把情也空了,这样,就会成佛。为什么业不尽情不空?就因为有贪心、爱心、瞋心、痴心,所以,菩提心不生长,焉能成佛。
  若见园苑 当愿众生 勤修诸行 趣佛菩提
  假设见到花苑的时候,应该发愿。但愿一切众生,勤修一切行门,趣向佛菩提,就是到觉悟的果位上。
  在唐朝武则天女皇帝,她下诏给花神,令其所管理一切的花,在冬天一律开放。乃作一首诗:“明朝游上苑,果树苞春枝,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第二天,她到御苑一看,果然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开花了,非常鲜艳。她龙心大悦,自知有天子之命,不但有情众生服从她的命令,就是无情众生也服从她的命令。
  武则天在往昔,曾经蒙佛授记,在中国应该出一位女皇帝,来护持佛法。她的私生活虽然浪漫,受人唾骂,但是对佛法有很大的贡献。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她派人到西域于阗国请来遗漏的部分,特请实叉难陀三藏法师重译(在晋朝有佛驮拔陀罗三藏法师已译六十卷),成为八十卷,流传于世。她是佛教的功臣,她写了一首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传至今世,当诵经时,首先要诵这首偈颂。
  见严饰人 当愿众生 三十二相 以为严好
  见到庄严修饰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应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作为庄严妙好,令人见之,肃然起敬。
  见无严饰 当愿众生 舍诸饰好 具头陀行
  见到不严饰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舍弃一切修饰的所好,具足头陀(苦行)的行门。
  头陀译为抖擞,就是打起精神,克服困难;也就是常精进不休息。头陀行有十二种:①住阿兰若:即寂静处,远离喧哗的地方。②常行乞食:不食僧团之物。③次第乞食:不选择富贫之家。④日中一食:一天在日中时,只吃一餐,过午不食。⑤节量而食:只受一钵之食。⑥过午不饮浆:在午后不喝乳蜜之浆。⑦着粪扫衣:捡人所弃之布,缝衣而穿。⑧但有三衣:就是五衣、七衣、大衣三件衣。⑨冢间而坐:住在坟墓之处。⑩树下夜宿:在大树下坐单,但不宿过三夜。⑪露地而坐:坐在露天的地方,不怕风吹日晒。⑫常坐不卧:也就是夜不倒单,结双跏趺坐而睡,而不横卧。
  见乐着人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欢爱不舍
  见到快乐执着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用法来作为自己的娱乐,也就是拜佛、拜忏、念佛、念经等,欢喜法乐而不舍弃,这样才能破除乐执。
  见无乐着 当愿众生 有为事中 心无所乐
  见到没有乐执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在有形有相的事中,心中没有任何贪着的境界。
  见欢乐人 当愿众生 常得安乐 乐供养佛
  见到欢喜快乐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常得安稳快乐。怎能得到?首先要知足,后要忍耐。所谓“知足常乐,能忍自安”,要欢喜来供养诸佛。
  见苦恼人 当愿众生 获根本智 灭除众苦
  见到痛苦烦恼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获得根本的智慧,而灭除一切的苦恼。为什么会有苦恼?因为没有智慧。对事看得不清楚,或者不认识,就生出苦恼。有智慧人,把一切的一切,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自在就是快乐。因为这个世界,是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世界,所以人人有苦恼。怎样才能没有苦恼?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别无二法。
  见无病人 当愿众生 入真实慧 永无病恼
  见到没有疾病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能得到真实的智慧,永远没有疾病的烦恼。为什么会有疾病?因为不快乐的缘故。所谓“自古神仙无别法,广生欢喜不生愁”,这就是健康身心的密诀。
  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
  见到有疾病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知身体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假和合而成,本来是空寂的,不要执着这个身体。等到四大分张的时候,即化为乌有。现在是“借假修真”,也就是修真如法身。既然知道身体是空寂的,那么,就应该离开乖谬诤论法。也就是与人无诤,与世也无诤,达到无诤三昧的境界。
  见端正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常生净信
  见到五官端正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在诸佛菩萨的面前,要常有清净的信心,不可生怀疑心,或诽谤心。
  五官端正的人,是在往昔,欢喜供养诸佛。在因果经上说:“今生端正是何因,前生香华供佛前”。在本经上说:“信是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又说:“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所以研究佛法,要有信、解、行、证四步骤,才能有所成就。
  见丑陋人 当愿众生 于不善事 不生乐着
  见到五官丑陋的人之时,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对于不善的事,不生乐着的心,要远离邪知邪见,要亲近正知正见。
  丑陋的人,因为业障太重的缘故,好像阿修罗,就是无端正。为什么无端正?因为他们好战争,伤害人家的五官,所以作阿修罗时,五官很不端正。所谓“今生杀生重,来生无端正”。
  见报恩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能知恩德
  见到知恩报德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对诸佛菩萨,能知佛的恩德、菩萨的恩德。那么,佛菩萨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佛在过去生中,因为教化众生,曾经布施头目脑髓,令众生发菩提心,早成佛道。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之报”。所有众生,应该报佛恩、菩萨恩、父母恩、师长恩。在作功德之后,一定要回向,念“愿 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背恩人 当愿众生 于有恶人 不加其报
  见到忘恩负义的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对于有罪恶的人,要以德来感化,而不要生出报复心。
  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
  假设见到沙门(出家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调和自己的刚强心性,变成柔顺,而没有烦恼,就是寂静。如果没有脾气,是很快乐的,将来一定是第一,也就是佛。
  沙门译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就是比丘。比丘译为乞士,谓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
  见婆罗门 当愿众生 永持梵行 离一切恶
  见到婆罗门(修清净行)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永远修持清净行,离开一切恶行。
  婆罗门是印度教,修行很认真,也吃斋,修苦行,可是有时生瞋恨心,所以有恶。
  见苦行人 当愿众生 依于苦行 至究竟处
  见到修苦行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依着苦行的功德,达到究竟处,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上。
  修苦行可以助道,但是不可修无益的苦行。在印度的外道,有的持牛戒,有的持狗戒,学牛狗的生活,认为可以升天,他们不知道牛狗为什么会升天的因果。这就是盲修瞎练,白费功夫。有益的苦行,就是头陀行。忍人所不能忍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为乐。我常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修苦行人,要注意!一切不可勉强,随其自然,如果太勉强,便容易走火入魔。
  见操行人 当愿众生 坚持志行 不舍佛道
  见到性情和蔼,行为清高的人,这时候要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坚持自己的志愿和行为,永远依照佛法去修行,早成佛道。
  见着甲胄 当愿众生 常服善铠 趣无师法
  见到戴盔穿甲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常服善铠,趣向无师自通的法。
  修行人有一种盔甲,就是善。要披精进铠,向前勇敢迈进,抵抗十大魔军,一定会胜利。十大魔军就是①欲为初军②忧愁为二军③饥渴为三军④爱为四军⑤睡眠为五军⑥怖畏为六军⑦疑为七军⑧含毒为八军⑨利养为九军⑩自高为十军。
  见无铠仗 当愿众生 永离一切 不善之业
  见到没有穿铠甲和持杖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永远离开一切不善之业,如果没有恶业,善根必然增长,而得到解脱。
  见论议人 当愿众生 于诸异论 悉能摧伏
  见到善辩论议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把一切异论(邪知邪见)者,统统摧残降伏。
  在印度有外道论师,能言善辩,以是为非,将黑作白,就算没有道理,偏能辩出道理来。他们虽有辩才无碍,但这是属于世智辩聪,一点也经不起考验的,所以往往有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将真理变成谬论。
  见正命人 当愿众生 得清净命 不矫威仪
  见到正当职业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清净命,不矫饰威仪,也就是不现奇特相。
  修行人,不要以五邪命为生活:①诈现奇特:故意现出和一般人不同的样子。为什么?因为要引人注意。②自说功德:就是自我宣传。我作些什么功德,对众生有什么贡献,自己来赞叹自己。在儒家来讲,这是“伐善”,夸张自己的才能。在论语上有这样的记载:有一天,颜渊和子路侍立孔子的身边。孔子说:“各言尔志”,说说你们自己的志愿。子路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就是我愿意把我的车马和我的皮袍,和朋友共同来享受。纵使被朋友用坏了,我也不埋怨。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就是不愿夸张自己的功德,也不宣传自己的劳绩。这是颜渊的志愿,比子路高明多了。子路的志愿是有形的,颜渊的志愿是无形的。③占相吉凶:为人占卦、看相、批八字,专门说些吉凶祸福的事情,来威胁人。如果破解,要拿出钱来,可以消灾,化凶为吉。这是骗人的行为,所以出家人,绝对禁止。④高声现威:令人敬畏,现出有威风的样子,令人见之,而生恭敬心和畏惧心。⑤说人供养:每到一个法会时,必说那个法会居士们,如何发心供养;又说某某法会居士,发心供养,这就是向人化缘收红包。这是五邪命大概的意思。
  现在是末法时代,能真正明白佛法的人,能依法修持的人,能有几人?出家人不犯五邪命又能有几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修行人,要依照佛制来修行,不能别开生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有人问:“法师!你既然这样讲,中国法师没有天天搭衣,你为什么天天搭衣?”我天天搭衣,是遵守佛制,并未“标新立异”。凡是佛的弟子,都应该天天搭衣,因为中国的气候、环境、习惯的关系,所以不搭衣。其实那是错误的,本来要时时搭衣才对。这是佛的制度,任何人不能改变。去年我到台湾讲经,有人在电话中质问:“你们美国来的和尚,天天搭衣,一天吃一餐,常坐不卧,装模作样。如果你们是对的,那么中国佛教是不对的。如果是你们不对,中国佛教就是对的。”问的非常厉害,我在电话中的答覆:“在中国佛教不搭衣,认为是对的,究竟对不对?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懂。因为你也不搭衣,他也不搭衣,大家都一样,所以不搭衣。海青长袍是中国的古装,并不是出家人所穿的衣服,你们看南传僧侣所搭的衣,那才是真正依照佛的制度。因为中国天气冷,在冬天要穿衣服,所以在衣袍外边搭衣,有时被大风吹掉,自己还不知道。这时,聪明的法师,愚笨的和尚,便想出一个办法,采用钩环的方便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形成现在的样子。出家人应时时搭衣,因为天长日久,求其方便,大家都不搭衣,久而久之,已成习惯。这个问题,应该考证一番。”
  搭衣是现比丘相,可以受人天供养。如果不搭衣,便不成比丘相,失去比丘的威仪。因为小乘人太执着,所以裹足不前,不求进步,墨守成规,有一定的界限。可是大乘人太方便,一切没有关系,不搭衣也可以,习焉不察,反说搭衣是不对,真令人啼笑皆非!
  若见于王 当愿众生 得为法王 恒转正法
  假设见到皇帝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为法中之王,恒常转大*轮,来教化众生,令众生离三界之苦,得涅槃之乐。
  若见王子 当愿众生 从法化生 而为佛子
  假设见到太子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从法王化生,而作为佛的弟子。
  佛于诸法得到殊胜自在,所以称为法王。从佛口生,续佛慧命,所以称为法王子,凡是随顺佛道,为法所资养,皆为法子。
  若见长者 当愿众生 善能明断 不行恶法
  假设见到年高有德的长者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于能辨明判断,认清是非善恶,这样,才能不行恶法。
  若见大臣 当愿众生 恒守正念 习行众善
  假设见到大臣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恒常守持正念,学习实行一切善事。
  以上五十五愿,是乞食行道时,所发的愿。初发十二愿,是在游涉道路的时候,次发十九愿,是在所睹事境的时候,后发二十四愿,是在所遇人物的时候。
  若见城廓 当愿众生 得坚固身 心无所屈
  假设见到内城外廓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坚固的身体,心中没有弯曲,而是耿直,也就是没有自私自利,大公无私。
  若见王都 当愿众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乐
  假设见到京都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把功德积聚在一起。心中常生欢喜快乐,所谓“为善最乐”,助人为快乐之本。
  见处林薮 当愿众生 应为天人 之所叹仰
  见到树林和湖泽有草的地方,这时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应该为天上的人或人间的人所赞叹和仰慕。
  入里乞食 当愿众生 入深法界 心无障碍
  到乡村去乞食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入甚深的法界,心无障碍,也无烦恼。所谓“欲除烦恼先忘我”,如果没有我,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门
  到人家的门户时,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入八万四千佛法的门,一切都能明白了解,所谓“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到人家屋中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入唯一佛乘,和三世诸佛平等,而无差别。三乘是善巧方便教,佛乘是真实圆满教。
  见不舍人 当愿众生 常不舍离 胜功德法
  见到悭贪不舍的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常不舍离殊胜的功德法,也就是多行善事。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知道,恶虽小,也不作,因为大恶是从小恶所集聚而成的。善虽小,也要作,因为大善是从小善所集聚而成的。
  见能舍人 当愿众生 永得舍离 三恶道苦
  见到肯布施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永远离开三恶道的苦。为什么会堕落在三恶道?就因为有贪瞋痴三毒之心,有贪心的众生堕落饿鬼道,有瞋心的众生堕落畜生道,有痴心的众生堕落地狱道,这三恶道,真是苦不堪言。
  若见空钵 当愿众生 其心清净 空无烦恼
  假设见到空钵(未乞食之前)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其心常清净,没有贪瞋痴。那么,就空无烦恼,时时快乐。
  我们修行人,天天在修什么?就是修无烦恼。所谓“烦恼无尽誓愿断”。可是“烦恼即菩提”,不是在烦恼外边另有一个菩提,就在烦恼上边就是菩提,易如反掌。会用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烦恼。戒定慧就是菩提,贪瞋痴是烦恼。菩提似水,随缘而变。装在方器,就是方形;装在圆器,就是圆形,但其水性不变。烦恼似冰,形状不变。方形不能变圆形,圆形不会变方形。浅言之,用一碗水,泼在人的头上,没有痛的感觉;如果将一碗水冻成冰,击在人的头上,可能打死人。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就是将冰化为水,将愚痴变成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见满钵 当愿众生 具足成满 一切善法
  假设见到满钵(有人供养)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所行所作,都具足成就圆满一切的善法。五戒十善为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的善法。
  若得恭敬 当愿众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比丘托钵乞食,如有人来恭敬顶礼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毕恭毕敬佛法僧三宝,修行身语意三业,及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当愿众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不受人恭敬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而行一切善之法。等功德圆满时,就有人来恭敬。
  受人恭敬,不生欢喜心。不受人恭敬,应生大惭愧心,检讨自己的道德,一定有不圆满的地方;反省自己的学识,一定有不充实之处,所以不受人恭敬。所谓“回光反照,反求诸己”,不要怨天尤人。
  见惭耻人 当愿众生 具惭耻行 藏护诸根
  见到知惭知耻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具足惭愧羞耻的行为。要谨慎护理诸根,不要随境界转。
  在论语上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藏护诸根的方法。修行人要常生惭愧,才能躬行实践,对修行有所帮助,如果无惭无愧,便永无成就。为什么?因为不知改过,不知精进,焉能有成功之日。
  见无惭耻 当愿众生 舍离无惭 住大慈道
  见到不知惭愧和羞耻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舍离无惭无愧的行为。惭愧就是知过必改。晓得善法,不敢犯罪,为惭。晓得羞耻,拒绝不作,为愧。这时就能住在大慈悲道上。
  若得美食 当愿众生 满足其愿 心无羡欲
  假设得到美食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满足所求的愿,求富贵得富贵,求寿考得寿考,而心无羡慕他人的欲望。
  得不美食 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 诸三昧味
  得不到美食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没有不获得一切正定正受的滋味。
  得柔软食 当愿众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软
  得到柔软食物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为大悲所薰习,心意柔和而无瞋恨。柔软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

 楼主| 发表于 2018-1-10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着 绝世贪爱
  得到粗糙而苦涩食物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心无染着的思想,断绝世间贪食的爱心。
  我在母亲坟墓前守孝的时候,有一天,有位比丘,送来一筐窝窝头(用玉米面做的馒头,中间是空心),又称为黄金塔,又叫里二外八。有个公案:唐朝赵州和尚,不明白里二外八是什么东西?在八十多岁时,还去参方,究竟是什么?这是求法的精神。到了北方,见人家在做窝窝头,用两个大拇指在里边转,其余八指在外边守。这时,才明白了,原来如此。里二外八找到答案,这种精神可钦可敬。
  这一筐窝窝头,约有五十多个,我每天吃一个或二个,到最后还有几个,已经生出很长的霉,我把霉擦掉,仍然照食不误。虽然其味苦涩到极点,真难以下咽,但为了不暴殄天物,终于把它吃完,蒙佛菩萨保佑,肚子平安。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假设在吃饭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在坐禅时,得到轻安快乐,以这种禅悦作为饮食。坐在那里,不饥不渴,得到法喜的充满,这是坐禅的境界。
  无论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在吃饭的时候,要三念五观。三念:这是捧钵当胸受食,先喝三匙汤,而说此言。第一匙,说愿断一切恶。第二匙,说愿修一切善。第三匙,说愿度一切众生。五观:①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就是算一算这一粒米,要用多少劳力才能收获,思量它的来处不易。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午。须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描述农夫辛苦耕耘的写照。古德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还。”②付己德行,全缺应供:要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否有资格来受应供?受人供养,于心有愧否?在毗尼母经上说:“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信施,为施所堕”。也就是依佛穿衣,赖佛吃饭,不做佛事,将来必会堕三恶道。③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要防心防意,勿起贪吃的过失,所谓“对上食而起贪心,堕入饿鬼。对下食而起瞋心,堕入畜生。对中食而起痴心,堕入地狱。”一切业障,皆由贪瞋痴而来。④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饮食是治疗形枯的良药,吃饭时,不要求其好恶,要借假修真,只为养形,来修佛道,这就是吃饭的目的。⑤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为求佛法,为成道业,必须受食。但是不要贪食,所谓“贪多嚼不烂”。浪费食物,对身体反而有害。所以佛制日中一食,不但合乎卫生,而且也是长寿之道。
  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假设在受味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佛的最上等味,常有甘露的味道,非常的满足。
  普贤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为调和大家的口胃,在过堂用斋时,身上带很多的瓶子,内装各种调味粉。谁喜欢吃咸的,他为加点盐。谁喜欢吃甜的,他为加点糖。谁欢喜吃辣的,他为加点辣椒粉。谁欢喜吃酸的,他为加点醋。总而言之,令大众对口胃满足为原则。可是还有人认为服务不周到,为什么呢?因为众口难调。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辨 具诸佛法
  在吃完饭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所作的事务,都已办妥,具足一切佛法。要结斋还念:“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若说法时 当愿众生 得无尽辩 广宣法要
  假设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无穷无尽的辩才无碍,广大宣说佛法的要义,也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
  以上二十二愿,是到城乞食时,所发的愿。每一愿都为众生而发,令众生得到利益。
  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从所住的舍宅,要外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早日深入佛的大圆镜智慧,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时,才能永远脱离三界的二十五有。
  若入水时 当愿众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假设入水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一切智慧,能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因果。
  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
  在洗浴身体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把外身的尘垢洗清净,也要把内心的三毒洗清净。这时,内外光明,而又清洁。
  盛暑炎毒 当愿众生 舍离众恼 一切皆尽
  在暑夏炎热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舍离一切热恼,把一切烦身恼心的妄想统统消除灭尽。
  暑退凉初 当愿众生 证无上法 究竟清凉
  在初秋凉风起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证得无上法,没有热恼,究竟身心清凉,脱离三界的火宅。
  以上五愿,是乞食返归住处,饭食已讫,沐浴洗足时,所发的愿。
  讽诵经时 当愿众生 顺佛所说 总持不忘
  在讽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随顺佛所说的法去修行,不可背道而驰。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总持不忘,要牢记住经文和咒语。
  若得见佛 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 见一切佛
  假设见到佛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无障碍的眼,也就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能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修行人,有时候会得到五眼六通,能见一切佛。有的人,没有修行,因为在往昔努力修行,有了善根,也得到五眼。不过,那是少之又少。修行还是根本法,修行有了功德,便会开五眼。
  谛观佛时 当愿众生 皆如普贤 端正严好
  在注意观仰佛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都像普贤菩萨那样的端正、庄严、妙好,令人见之,生起恭敬心。
  见佛塔时 当愿众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见到佛塔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尊重众生如同尊重佛塔一样,受天人的供养。修行人,见到佛塔,一定要拜塔,或者绕塔,能得五种福:①来生得端正身。②得好音声。③得生天上。④得生王侯。⑤得泥洹墙。绕塔时,有五件事要遵守:①低头视地而行。②不得踏虫。③不得左右顾视。④不得唾塔前地上。⑤不得中住与人言。必守此规,否则无功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8: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