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70|回复: 26

[释疑解惑] 末学求教唯识方面。意识之关键词妄想与浮念与种子现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7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第一:末学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从次第的学习思考。

意法为缘生意识这是不能否的。

意缘外法尘(美 丑 长 短 等等)意识得生。

那我们平日禅定也好生活中打的那么多妄想浮念,也是来源于意根攀缘法尘得生此意识心。那这个法尘是来自于阿赖耶识?即意根缘(阿赖耶识的种子法尘)而生出意识心(不断的想某些人,某些事)吗?

就上面这段其实我也开过一些开示,有说是意根攀缘内法尘(阿赖耶识的种子)而生出种种妄想。

第二:但是也有说是种子现行,种子翻腾,这个怎么理解?我看过一些讲解说种子也要待缘而生而第八识不生不灭。那此现行怎么个因缘?如梦时,定时妄念,平时的胡思乱想?

求达人指教,实在是没找到很精确的讲解,而古文又有点晦涩实在是有点不能很好的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12-7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舞境网友,我解答的是你这个问题,比如,你忽然想起过去的某一件事情,这就是种子翻腾的一种表现。
  
                     还有你的种子翻腾,比如你的某个烦恼的种子翻腾了,忽然一下想起来这个烦恼的事情了,这称为某个烦恼种子的翻腾。



点评

谢谢。师兄回答,那这个种子现行,与意根缘法尘也有一定的关联吗? 难道就是好比大海突然起的一个水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8 16:10
发表于 2017-12-8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种子是内因,根境等是外缘,缺一不可。然而我们感知到的念头只是法尘境,还不是意识本身(见分等)。当然严格来讲法尘也是意识的一部分,只不过处于意识的“外围”,象现在的计算机程序都可以看作法尘的延伸。我觉得大脑可能是法尘的显示器,供意识识别。大脑受损,有些法尘无法显示,造成失忆等症状。尤其是生命重新受生以后,是一个空白的大脑,所以没有前世的记忆(因为记忆即是法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不记得有前世

法尘即是我们要找的真如佛性,只不过在我们眼里呈现尘境的样貌而已,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断除念头,而是怎么认识到它的真善美的一面,古德提供的方法是照看念头——不压制,不追随,久久念头自然露出本来面目,如大慧禅师说:

示谕。自得山野向来书之后。每遇闹中躲避不得处。常自点检。而未有着力工夫。只这躲避不得处。便是工夫了也。若更着力点检。则却又远矣。昔魏府老华严云。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正当躲避不得处。切忌起心动念作点检想。祖师云。分别不生。虚明自照。又庞居士云。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又先圣云。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如梦。切记取。躲避不得时。不得更拟心。不拟心时。一切现成。亦不用理会利。亦不用理会钝。总不干他利钝之事。亦不干他静乱之事。正当躲避不得时。忽然打失布袋。不觉拊掌大笑矣。记取记取。此事若用一毫毛工夫取证。则如人以手撮摩虚空。祇益自劳耳

古德有言。但办肯心。必不相赚。只恐当人信不及。于日用应缘处。被外境所夺。不能纯一做工夫。则成间断。当间断时。未免方寸扰扰。正扰扰时。却是个好底时节。佛言。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便是这个道理也。这个道理。说似人不得。惟证悟者。举起便知落处

补充内容 (2017-12-8 09:31):
大乘心念处观

点评

如是,若有悟处,本来即处处能妙用无碍。 但是毕竟妄想浮念,成佛路上,还是需要修证也不碍通达的··所以还是想多了解下关于这方面你的知识。 比如这个种子现行,与意根缘法尘也有一定的关联吗? 难道就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8 16:13
发表于 2017-12-8 09: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识缘境有三种分别。一是“自性分别”,是指于现在事相上不与他事相比较、用他事相推知现事相,只在自相上“任运分别”,是所缘相“无异无别”。二是“随念分别”,是指于过去之事相,追忆想念而起分别,是依经验常识的分别。三是“计度分别”,是指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未现之事相,构思测度计量而起分别,是非依经验常识的计度分别。在八识中,前五识与第八识,只有“自性分别”一种功能;第七识则具有“自性”、 “计度”两种功能,而计度只在“现在”一世;第六识则三种分别广具。 心识又有三种“量”。心识缘境作用时,第一量叫“现量”,是指于现前境上,离名言种类等所有分别,“逼附境体”,显现量知境之自相。第二叫“比量”,是指于不现在前的境上,藉已知境类比度量而正知之。第三是“非量”,是指谬误之量,于境上“非可现知明白而照,又非可比拟推度而知”,无境体可量度而起心量。在八识中,前五识与第八识,只有一个“现量”;第七识只有一个“非量”;第六识通具三量。 现在再论心识的功能,就比较清楚了。前五识在境上,运作本是“现量”、是离分别名相的“自性分别”、“无异分别”,是于境上照知境体自相的,并无染着。但是,当第六识参与运作时,情形即时翻转。第六识把境相比较分类,安立假名,于过去经验、常识来判断现在的处境;更与第七识同根执“我”为实,变本加厉地“计度分别”、无中生有、三心四相林立,起谬误心量。这个第六识的功能以第七识为核心,形成了“酱缸”。它可以把真理化为谬误,执“我”为是,更不自知。我们的所谓“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皆由此出,然而我们并不觉知“自我意识”的根源、和“自由意志”的真实含义及达成“独立自由”的正法。这里如果用一些比较确切的词语来比喻,大概应当是痴心妄想、做白日梦等等。
发表于 2017-12-8 09: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五识,这是我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其作用是:眼识依于眼根,缘色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耳识依于耳根,缘声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鼻识依于鼻根,缘香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舌识依于舌根,缘味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身识依于身根,缘触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为此,前五识是感觉器官,始终依附于人色身中的五根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 而生起作用。 五识依于五根而生起,但所依之根,又有内根、外根的分别。外根,就是我人视觉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但这五种根,是四大合成的物质,它的作用是辅助内根,是内根的依托处,这在佛经上称为扶根尘、扶助内根的尘法。扶根尘不能生识,生识的是内根,又称之曰“净色根”,又名胜义根。佛经上说:胜义根质净而细,有如琉璃,肉眼不可见,唯佛眼天眼可见之。近代科学发达,使我们知道所谓净色根,事实上就是人体的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净色根有发识取境的作用,功能殊胜,所以名为胜义根。 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不能越出自己的功能范围以外。如眼只能缘色,不能越色而缘声; 耳识只能缘声,不能越声缘香,其他各识亦然。并且,五识缘境,只是感觉,“唯是现量,不带名言”,所以无分别的功能。分别色、声、香、味、触五境的内容,是第六意识的功能。 所以说,眼、耳、鼻、舌、身是帮助我们获得感觉的五个器官,也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五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器。再高明的科学家也要借助仪器才能观察星空,才能探测石油。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要借助于五识的帮助。而对那些通过修行获得天眼通、天耳通的人来说,他们经过特殊训练的“仪器”,又比我们常人高明许多。 常人的眼睛叫做肉眼,它所能认识的范围极其有限,只能看到光明而看不到黑暗;只能看到近处而看不到远处。在一部名为《超视觉世界》的影片中,所展现的世界都是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我们的眼识如此,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也同样如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五识所能认识的世界非常狭窄。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分地依赖它们,觉得能够看到的才叫做存在,而无法看到的就不存在;能够听到的才存在,无法听到的就不存在。这样的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将其作为衡量是非的唯一标准,无异于一叶蔽目。
发表于 2017-12-8 09: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识名为意识,这是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人的思考、判断、记忆、决定,以至于喜怒哀乐的情绪作用等等,全是第六识的功能。前五识各有其根,第六识也是依根而生起。前五识是依于清净四大组成的净色根,是色法之根;第六识依于第七末那识,是心法之根。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境,缘的是色法; 第六识缘法境,是心法。前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而第六识则是前五识任何一识发生作用,第六识即与之同时俱起,以发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 意识与前五识比较,它有下列几种特点:1、意识缘虑法境,它能了解分别一切外境;2、意识能了别一切色法 (物质现象) 的自相与共相。即此物单独的形相,及与他物比较的差别相;3、意识不仅了别在的事和理,并且还能了别过去、未来的事和理;4、意识不仅是刹那了别,还能相继不断地了别;5、意识“思心所” 的造作,能造成业果。 意识有“五俱意识” 与“独头意识”的分别。五俱意识,并不是同时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五俱,视缘而定。五俱意识缘外境时,要经过五段程式,才能充分发生其了别作用。这五段程式,又称为‘五心’。五心是:1、率尔心,这是前五识根境相对生识,刹那间的了别;2、寻求心,这是五俱意识于前五识刹那了别之后,生起寻求之念,以了别外境;3、决定心,五俱意识寻到了目标,决定去了别;4、染净心,五俱意识了别外境后,所生起的善恶染净之心;5、等流心,这是因五俱意识的善恶染净,相续流转,而成就善恶之业。独头意识,是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生起的意识。独头意识缘虑的只是法境。 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茶杯并觉得它是茶杯时,已不单纯是眼识在产生作用,而是进入了意识的范畴;当我们觉得一个茶杯的好或不好时,也是意识在进行判断。眼识对境界的认识,在时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现在的境界;在空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眼前的境界,而且它是不带名言的。所以,佛教里称眼识为现量,为“现量缘境”也就是说:当五根对五尘时,第一刹那,还没起反应的时候,就是对外境的东西还没有来得及输入大脑,这叫现量。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取决于第六意识的作用。而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前面说过,我们现有的许多认识都是不完整的,是依我们有限的经验得来的。那么,由此而产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无疑会有许多偏差乃至根本的错误。所以,我们要通过对经教的闻思,以正确的方法对世界重新进行观察、认识和分析。在唯识宗的修行里,有四种如实智,只有经过如理的思维之后,我们对世界才能达成真实的认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此,佛法的修行应该从分别而不是无分别入手。很多人学佛之初,看了两个禅宗公安,就要无分别。但如果我们开始就不分别的话,只能永远生活在错误的观念里,当我们连是非尚未辨别清楚时,所谓的修行只能是南辕北辙。所以先要分别,在对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进一步修止、修观,方能成就无分别智。当我们修观感到困难时,还要从观里面出来,再作进一步的分别,使我们所认识的境界得到确认。 意识除了具有认识的作用,还能支配我们的行为,无论是造善业或恶业,主要也是在它的指使下进行。所以,整个修行的过程都是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如果说错误的分别是贪、嗔、痴产生的根源;那么,正确的分别就是开发智慧的基础。 第六识是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们的见闻觉知,思想判断,全以第六识为主,第七、八识是属於潜意识的范围。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无疑义的是第六识的活动一定受到第七、八识的影响。
发表于 2017-12-8 09: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识名为末那识,末那二字,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意,但恐与第六识混淆,故保留末那原名。第七识唯一的作用,就是“恒审思量”,思量些什么呢,它误认为第八识是恒、是一、是遍、是主宰的“自我”。它恒常的审虑思量,执着自我。因此,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中心。 说到思量二字,八个识都有思量的作用,但前五识时常间断,也没有审虑作用,所以是“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识有审虑的作用,但也有时间断 (如五位无心) ,所以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是“恒转” (恒转如瀑流) ,但它并不审虑,所以是恒而非恒的思量。唯有第七识,它恒时审虑思量,执著自我,维护自我,这就是我人何以时时以自我为中心,起惑造业,损人利己的原因了。 前五识和第六识,都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而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所谓潜意识,也就是我们感觉不到它的活动。虽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事实上,它直接影响着意识的活动。 第七识有一个最不好的特征:就是“我贪”,看见什么东西都是我的。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想到最多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自我,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我们做任何事情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我出发并以自我为中心,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就是末那识的作用。末那识的现行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烦恼与它恒常相应,这四烦恼是致使末那识产生强烈自我的根源所在。在它们的作用下,我们整个身心都被强烈的我执所包围。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是好事或坏事,都不会忘记这个自我,都不会忘记去著相,这就使得我们的所作所为或多或少地带着功利的色彩。因此,在禅宗里禅堂修行中最重要就是要消灭第七识;祖师云:“打得念头死,使汝法身活”。因此对一切事物要随缘,不要执着;禅堂有一句话叫“随他去”,随他去一切都随他去,一切都自然放下、自在,自在才能解脱。要怎样才不执着呢?打个比方:好像照相机对着空境而过,不要按快门一样,一切都是一闪而过。
发表于 2017-12-8 09: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这也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藏识,是说此识含藏万法种子,不令失坏; 又因为它历经生死流转,永不坏灭。藏是储藏意思,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能藏,是指它能储藏万法种子而生起宇宙万法,第八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在种子起现行的时候,受到前七识杂染法的薰习,现行种子受薰成为新种子,但是仍然藏于第八识中。这时的新种子称为能藏,第八识称为所藏。执藏又称“我爱执藏”,这是因为第七识误认第八识为自我,对于自我妄生贪爱,执著不舍,这称为“我爱执”。这时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是所执。 第八识是我们生命的宝藏,是一切身心活动产生的根源。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这些经验也叫种子,我们曾经做过的每件事,曾经说过的每句话,都会在生命中播下相应的种子;甚至我们的起心动念,每一次贪心,每一次嗔恨心,每一次慈悲心的产生,也都会形成不同的种子。正因为阿赖耶识真实地保存着我们的生命经验,所以,我们无始以来做过的一切才会如影随形,功不唐捐。 阿赖耶识既是生命经验的储藏室,同时也是我们命运的主宰。众生无始以来在六道流转生死,沉浮不定,从天上到人间、到地狱,虽然每一期的色身在不断消亡,不断转换成新的躯壳、新的生命形式,但阿赖耶识始终贯穿其间。佛不讲灵魂说,而以阿赖耶识作为轮回的主体,有人可能会不解:阿赖耶识和灵魂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要知道,灵魂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阿赖耶识则刹那生灭,相似相续,它时刻都在随着我们的所作所为而变化。当我们行善的时候,就是在阿赖耶识里播下善的种子,生命中善的力量就随之增长;当我们作恶的时候,就是在阿赖耶识里播下恶的种子,生命中恶的力量也随之加强。阿赖耶识虽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是变化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在佛教中,往往将阿赖耶识比喻为流水,因为它具有流水般相似相续而不常不断的特征。这一理论既不同于唯物论者的断灭说,也不同于一神教的永恒说。唯物论者认为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形散则神灭;而基督教等一神教,又将灵魂当作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得到救赎的灵魂可以在天堂享有永生,罪恶的灵魂则永远在地狱承受煎熬。从佛法的观点来看,生命虽然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有四圣六凡的差别,其中,在十法界中有果位层次最高的佛,有我们这些凡夫众生,还有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众生。即使就人与人来说,生命素质也存在高低形式的不同。但生命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行为和观念,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塑造。所以,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主导,和灵魂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与灵魂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可帮助我们认识轮回的问题。正如中观宗所讲的那样:“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没有我,没有造业的人,没有受报的人,但因果业报也不会消失。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比较深奥,不容易认识清楚,更难以理解透彻。
发表于 2017-12-8 09: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所说的八识是心王,也就是心的主体。此外,还有心所,它辅助心王认识境界。任何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生,必然有心所与之相应,才能完成心的认识作用。在唯识宗里常以这样的比喻来说明:心如师做模型,心所如徒弟在模型上涂抹颜色。由心所的现行,才能完成心王的认识。 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心所有法”,这是属于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1、恒依于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2、与心王相应。3、系属于心王。心所以此三义又名“我所”。这些心所,随着顺违之境,而起爱憎善恶之心,助成心王的事业。认真的说,心王本身无善恶,不能单独造作,必须心所相应方有势力,心所协助于心王,互相呼应,以造作善恶之业。这八识心王,每一个心王好比是一位国王,既然是王,不能没有臣属辅佐。所以心所就好比是国王的臣属。心所有五十一位,分为六组,叫做‘六位心所’。这六组是: 一、遍行心所:分别是触、作意、受、想、思。 二、别境心所:分别是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心所:分别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根本烦恼心所:分别是贪、嗔、痴、慢、疑、恶见。 五、随烦恼心所:又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三种。小随烦恼分别是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乔。中随烦恼分别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分别是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六、不定心所:分别是悔、眠、寻、伺。 由以上六位心所看来,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烦恼、随烦恼却有二十六,这也就难怪人们的善习少而恶习多,或者说是世人的善行少而恶行多。而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无穷无尽的种子,其中有善的种子,也有不善的种子;有无漏的种子,也有有漏的种子。每个人的种子不同,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人特别淡泊,有的人特别贪婪;有的人特别慈悲,有的人特别残忍;有的人特别谦和,有的人特别傲慢。 学佛就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的过程,这也是佛法不同于哲学的区别所在。虽然哲学也讲到本体,但只是停留在分析认识上。而佛法所阐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亲证的,我们只要如法修行,开发出自身的无漏智慧,同样有能力证佛所证。因为佛法的真理是实证的,因而就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我们仅仅通过意识云认识,还远远不够。所以在禅宗的修行里,要我们在“不思善、不思恶,一念不生”时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要“一念不生”?因为一念产生之时,就已落入意识的范畴。而我们所要认识的智慧和真理,是超越意识的境界,是要通过无漏的智慧去证得。
发表于 2017-12-8 09: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文字摘自:宏满大和尚在曹溪佛学院讲义,希望能帮到师兄
发表于 2017-12-8 10: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种子翻腾就是种子现行。禅修,修行,(包括持咒)闭关精进后一定会出现这种以妄念增加、烦恼变多等种子翻腾现象,这是学佛或修行精进的标志。你修学有成就,必有魔来障道搞破坏。一般都是用楞严咒来对付。
行门的有些修法,就是引燃阿赖耶中储藏的无量业障种子,促使业障种子提前翻腾化现。然后持咒念佛对治,直至业障种子灭除。此既是消业,也是自净其意。


种子翻腾这种现象会随着修行的精进,发生很多次,要有心理准备。

点评

谢谢师兄耐心回答· 那我还是想仔细推究这个问题·。 谢谢。师兄回答,那这个种子现行,与意根缘法尘也有一定的关联吗? 难道就是好比大海突然起的一个水泡?--根本无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8 16: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8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静 发表于 2017-12-7 20:12
舞境网友,我解答的是你这个问题,比如,你忽然想起过去的某一件事情,这就是种子翻腾的 ...

谢谢。师兄回答,那这个种子现行,与意根缘法尘也有一定的关联吗?

难道就是好比大海突然起的一个水泡?

补充内容 (2017-12-8 16:14):
即根本无明吗?
 楼主| 发表于 2017-12-8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明7 发表于 2017-12-8 09:29
种子是内因,根境等是外缘,缺一不可。然而我们感知到的念头只是法尘境,还不是意识本身(见分等)。当然严 ...

如是,若有悟处,本来即处处能妙用无碍。

但是毕竟妄想浮念,成佛路上,还是需要修证也不碍通达的··所以还是想多了解下关于这方面你的知识。

比如这个种子现行,与意根缘法尘也有一定的关联吗?

难道就是好比大海突然起的一个水泡?

补充内容 (2017-12-8 16:14):
即根本无明?
 楼主| 发表于 2017-12-8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17-12-8 10:18
种子翻腾就是种子现行。禅修,修行,(包括持咒)闭关精进后一定会出现这种以妄念增加、烦恼变多等种子翻腾 ...

谢谢师兄耐心回答·
那我还是想仔细推究这个问题·。

谢谢。师兄回答,那这个种子现行,与意根缘法尘也有一定的关联吗?

难道就是好比大海突然起的一个水泡?--根本无明?
发表于 2017-12-8 16: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哗,师兄知道根本无明,很厉害啊!后学也是初学。同师兄共同学习吧。

点评

心经:诸法空相,...无无明尽..。末学也在不断的摸索,愿与君共同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8 16:2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8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17-12-8 16:18
哗,师兄知道根本无明,很厉害啊!后学也是初学。同师兄共同学习吧。

心经:诸法空相,...无无明尽..。末学也在不断的摸索,愿与君共同学习。
发表于 2017-12-8 16: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种子现行,意根缘法尘是必然。法尘是催熟种子的必要条件。比如,我一个师兄闭关禅修,突然出手打伤护关人。他在禅定中见到护关人追杀他父亲。他护父心切,迷失于定境中。此例既是业种被般若之火点燃的典型例子。
发表于 2017-12-8 16: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是无善恶、是非、烦恼、爱欲、思想,是无知无觉的,即是宋儒所讲的喜怒哀乐未发,老子的清静无为,先天道的先天无极,哲学家的清净快乐,陆象山的吾心宇宙,儒家的天命之性,参禅的无明窠臼、百尺竿头,。婆罗门的冥谛,六祖讲的无记忆性,二乘的空执,根本无明者,因为根本即不明,将此佛性遮障。根本无明与种子无关

点评

·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路漫漫兮...上下而求索·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8 16:56
发表于 2017-12-8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师兄回答,那这个种子现行,与意根缘法尘也有一定的关联吗?

            难道就是好比大海突然起的一个水泡?

                  即根本无明吗?

             舞境网友,佛讲我们生生世世种的一切善恶种子,都存在八识心田当中。八识心田起烦恼种子现行的时候,必然要在第六识意识当中,也起到作用。要不然,哪里来的烦恼呢?

               有时候,起的烦恼,是看到一个事情,不高兴了。这种烦恼不是在八识心田当中存储的烦恼种子。


点评

感恩法施,那么能讲讲这个种子现行的一些知识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8 16:5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0 03: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