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德遵普贤

[其它] 净公上人佛学十四讲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十一岁的时候害了一场大病,病好了以后,人就变得像白痴一样痴痴呆呆的。
一场大病都能把从前的事情忘掉,何况坐胎这种大苦?所以前世的事情都忘掉,
都记不起来。可是有一种人能够知道前生的事情,他跟这个父母也有缘分,他没
有坐胎,他是夺胎。就是坐胎的人一出生就死
了,他见到这个情形,他的神识进去,把这个身体夺过来,代替了他。
换句话说,他没有经过十个月胎狱之苦,他是夺胎而来的,他对于前生的事情清
清楚楚。如果真正是投胎而来的,前生的事情一定不会记得。
  ﹁触﹂:就是出胎、出生,与外面境界接触。﹁根摄境界﹂:这是讲
出生,一出生就开始接触,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从出生到老死,
这一生当中都接触。
  ﹁受﹂:触了之后,他就有感受。感受是什么?﹁苦乐舍感﹂,就
是前面讲的苦乐忧喜舍这些感受。婴儿只有触没有受,他还不懂得喜怒哀乐,不
晓得苦乐忧喜,天真!从前的小孩天真的时间保持得相当长,现在的小孩一两岁
就懂得人情事故,天真的时间缩短,苦乐忧喜舍的受延长;一两岁就有苦乐忧喜
舍,实在很可怜!菩萨行里面有修一个婴儿行,完全修天真,心里面没有人我是
非、没有苦乐忧喜舍,非常自在。从前的小孩十二岁以前不懂得人情事故,心里
面清净,不受境界的染污,只有触没有受。现在的小孩受的时间提前,两、三岁
的时候就有受;在从前,确实十二、三岁以后才会有这个受。
  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现在世苦果,这些果报是过去世的因缘造成
的。可是我们在受果报的时候一定又不甘心,想种种方法要改进自己的享受,又
不知道正当的方法,所以又要造作。造作是现在因缘。
  ﹁现在因缘﹂分为三大类:第一是﹁爱﹂,第二是﹁取﹂,第三是
﹁有﹂。﹁爱﹂就是七情五欲的根本,它是缘,换句话说,爱就是无明。
﹁因受生着﹂:着是执着,着相了,你在感受时着相、取相。爱这个字
范围也很广大,如果顺自己的意思,称心如意,你就爱贪爱取;如果不合自己意
思,你就爱离,把它远离掉也是爱;爱意思很广,瞋恨也是爱。喜欢的,爱得到
;不喜欢的,爱远离;用一个爱字来代表,这就是起了分别执着。
  这一个无明还浅、还不太严重,才有分别而已,如果这个无明继
续增长,那就到第二个阶段﹁取﹂。取是﹁因执追求﹂,这就很严重,
必定要造业。这还算是缘,这个缘跟前面爱缘不相同。爱缘里面是动机;取这个
缘里面是造作,就是第二条所讲的行,取是有行动的。行动为什么不叫做因?因
为底下有结业,结业与来生神识去投胎关系更密切,所以它还是属于缘。这就是
对一切法取舍得失、一切的造作,都包括在这一条里面。
  既有造作当然就有业,造作就是业,就是阿赖耶识里又落下业习
种子。取就是造作、就是行,你造作善业,阿赖耶识里落下善的种子,
这个种子叫做﹁有﹂,有了种子。你造作恶业,阿赖耶识里落下恶的种
子。我们念一声佛号,阿赖耶识里有佛种子;念一声菩萨名号,阿赖耶识里有菩
萨种子;经典里面看到声闻、缘觉,就落到声闻、缘觉里面;一念慈悲喜舍是诸
天的种子;想到五戒十善伦常这些道理,觉得很欢喜,认为这是对的,人天种子
;起了贪心,饿鬼的种子;起了瞋恚心,地狱种子;对一切事情胡里胡涂,是非
利害不分,畜生种子。我们每天所造作的,十法界的种子统统都有。既然统统都
有,我们来生到哪里去投胎?当然最好的是作佛、作菩萨;也有人不愿意,有人
名利心很重,发心去作天王、国王。能不能我想这样,将来就能得到?
不行。为什么不行?业力主宰着你。﹁业牵后有﹂:后就是来世,来世
又有了身体,又要去投胎,又要去轮回,还是搞这么一套;六道之内全是业力主
宰。六道以外是愿力主宰,那就不一样;真的,想用什么身分就以什么身分出现
,想到哪里投胎就可以到哪里投胎,那是自在的。三界之外才行,三界之内没有
办法,全是业。
  业力,经上给我们说﹁强者先牵﹂,哪一种业的力量强大他先投胎。
十法界的业种我们统统都有,只看哪一个业力力量最大,它先起作用。
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佛教导我们念佛,使一切造作当中,我们以念佛这个业力
最强最大,当然这一个业因先成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就是根据这个
道理。如果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
那就不属于三界内的业力。念佛功夫没成就,没有能够达到一心不乱、
心不颠倒,带业往生还是业力(净业)去生的。八万四千法门中只有这个特别,
这个业力可以到佛法界里面去,其它法门都做不到,唯独净土法门占了这个便宜
。我们在三界之中是业力轮回,就凭业力也能往生,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
特别法门。其它法门里面没有,因为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必须要断惑
才能证真,连小乘都不例外,一定要断见思烦恼,就是此地这个无明,一定要把
它断掉才能够超越三界。净土法门称为难信之法,就难信在这个地方。因为三界
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怎么可能说是见思烦恼还在,你就能够超越三界,
在理上讲实在是讲不通。可是你要是想到极乐世界有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的
众生没有断见思烦恼,这就有点可信了。那里不断见思烦恼,这边也没有断见思
烦恼,当然可以去,境界相等。什么样条件去?十法界的业力要佛法界的业力强
,强者先牵,这么去往生的。何况阿弥陀佛又有愿力接引,给我们做增上缘。因
为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我们不晓得,太虚空这么广大,究竟到哪里去?阿弥陀佛
大慈大悲,他一定会来接引你、会来带路,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是讲业力强的
先得这个果报。
  ﹁未来苦果﹂:这是来世。来世又有﹁生﹂,生是﹁倒识托胎﹂。你
的神识不迷惑颠倒,它就不会来投胎;一定是迷惑颠倒,它才去投胎。
﹁老死﹂是﹁生后苦死﹂。投了胎之后,又是识、名色、六入、触、受、
爱、取、有,搞这么一套,而终有老死,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事情永远就是这么样的
循环,好像一个环没有一个开端,这就是轮回。﹁更生未来惑业,下推
未来无终﹂:生死轮回是无穷无尽,没有止尽的。经上常讲﹁生死疲劳﹂,
实在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我们应当要觉悟!
  这个十二因缘,如果我们从第一表总相、别相、事理上来观察,过去因缘是
属于理,现在苦果是别相;现在因缘是事,现前的事。事跟理有密切的关系,理
因事显,事依理成,相辅相成。未来苦果是总相,总别不二。从这里面,我们对
于总相、别相、理事这些关系,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
乙、喻语
  ﹁十二重城,困在长狱之意﹂,这是比喻。长是讲时间太长太长,
无量劫。六道就好比是一个监狱,永远不能够超越,所以把它比喻作
十二重城。又比喻作﹁十二轮﹂,轮是﹁轮回不停﹂的意思,永远不会
休止。这是比喻我们为什么有三世?为什么有轮回?为什么有六道?这是什么道
理形成的?谁在那里推动?谁在那里主宰?佛把这些真相跟我们说明了。十二因
缘此地是略说,若要详细的讲相当复杂。诸位
可参考《十二因缘经》或者《心经诠注》,《心经诠注》里面引用经论
说得很详细。
  佛门里面常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
者是。﹂我们前生到底造一些什么业?我们现在这一生所受的果报就是,因与果
一定相应。你前生做善业、修福报,这一生很自在、很幸福;前生造恶业、不善
业,这一生事事都不如意,很痛苦,就是这么回事情。刚才跟诸位说过,我们在
四十岁之前受前生业感力量很大,四十岁之后我们对自己这一生要负责任。因为
我们自从有知识起开始造的业,对后半世就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的命运可
以改造,道理就在此地。袁了凡改造命运是一个例子,像他这种改造命运的人太
多了!确实可以改造。
  来世果报如何?这一生所做的就是。我们这一生存心善良、做好事,来生的
果报比这一生一定殊胜,这是一定的道理。真正要学佛,依教修行,前途一片光
明,充满了信心,这一生再苦,几十年就过去了,来生得大自在、得大福报。我
们要相信,人决定有来生。千万不能说,苦到感觉人生没意思,算了,我不想活
,我要自杀。这就是你
不修了,苦果来了受不了,﹁我不受,我要自杀﹂,那么你这苦果没受
完还在,来生继续再受。你都没有善因,那只有受苦,你来生比这一生还痛苦,
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断恶修善,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不能够逃避现实,要面
对现实去改造命运,这是佛法。所以佛法决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佛法绝不脱
离现实,它是最讲求现实的。
佛学十四讲第六讲
宇宙有情概况
             欲六层 寿五百岁起,此间五十年
          类受 色四禅 为一日计算,向上一层,
             空四层 寿命按此间计算递增。
         天
             欲五衰(衣垢、花萎、身臭、腋汗、厌座)
          苦厄 三禅三灾(火、水、风)
甲、六道状况       空死堕
          类受 身寿享等各地球互异
         人
          苦厄 三苦八苦等
          类受
       修罗     天人鬼畜各随其类
          苦厄
          类受 胎卵湿化﹁形、寿、享﹂千差万别
       畜生
          苦厄 苦役、充食、人杀、互噉
          类受 ﹁多、少、无财﹂寿五百岁此间一月为一日计
       饿鬼
          苦厄 恐怖饥渴
             根本无间(趣果、受、时、命、形)寿短者
             壹万岁,此间三千七百余年为一日计
          类受 近边
                 寿命长短不等
       地狱    孤独
          苦厄 火坑、坚冰、刀山、剑树、碾硙、汤镬
             、沸屎、合山等繁多难述
      三善道喻头出


乙、互相轮回


                   三恶道喻头没
第六讲  宇宙有情概况
  这一讲,简单介绍六道。六道轮回,初学听起来有一点像神话一样,不大容
易相信,但是这是事实。信,有;不信,还是有;这是宇
宙之间实实在在的事。﹁宇宙有情概况﹂,这就是宇宙观里面的人事环
境,人情事理。
甲、六道状况
  ﹁天﹂:六道第一个是天道。天的意思就是高高在上,﹁天者颠也﹂,
颠峰、最高。在有情世间,天人的地位最高,福报最大,种类也很多。
  ﹁类受﹂:类是种类,受是享受;只举这个例子来给我们说明。天
的种类概略可以分二十八层天,这二十八层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就是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里面有六层天;色界里面有四禅十八层天:
初禅有三层,二禅有三层,三禅有三层,四禅有九层,一共有十八层天;无色界
又称空界,他连色相都没有,也有四层;所以三界总共合起来有二十八层天。
  天人的享受是说不尽的,享受里面只举一种:寿命。寿命是享受,
五福里面长寿是福报之一。我们从寿命看出他的福报,他寿长。﹁寿五
百岁起﹂:这是讲最低的,最低的是欲界里面的四王天。四王天再上去
是忉利天,我们中国人称玉皇大帝,一般宗教里面拜的上帝,都是指忉利天主。
佛在经典里给我们说,要想生忉利天必须修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跟摩西十诫很类
似,可见得修十诫能够生忉利天,忉利天主就是他们的天主上帝。可是我们娑婆
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多少个忉利天?一百亿个。他要找上帝,一百亿个上帝,
找谁?找哪一个?这个问题很严重,一定要搞清楚。
  四王天的寿命五百年,他这个五百岁可不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岁,我们人间五
十年是四王天的一天;也照人间算法,一年三百六十天,他要活五百岁,你们计
算计算,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寿命相当之长。可见得他的福报比我们人间的福报大得太多。他也
有五通,是报得,就是一生天上这五种神通都有。
  再往上一层是忉利天,福报就更大,寿命也更长,加一倍,他的寿命一千岁
,算法也不一样,我们人间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天。如果在忉利天上,看我们地
球上众生很可怜,朝生暮死,早晨看他生,晚上就死了。水上蜉蝣是朝生暮死,
忉利天人看我们世间人,就像我们看水上蜉蝣一样,还在那里争名夺利搞个不休
,真可怜!愈往上去寿命是倍倍增加,非想非非想处天是最高的,寿命八万大劫
。这是天界类受略举。
  ﹁苦厄﹂:厄是灾难,他有苦。天上毕竟是乐多苦少,不是没有苦,
他有苦。﹁欲五衰﹂:欲界有五衰,欲界天人平常没有苦,天天享福,
可是到寿命快终了的时候,他有五种衰相出现,这个时候他感觉无比
的痛苦。天人不老,天人也不生病,但是天人会死。五衰相:一、﹁衣
垢﹂:天人的衣服不要裁缝,天衣无缝,不像我们的衣服要裁缝、要买
料子,他不要。天人想穿什么衣服,随心所欲变化而成,而且衣服干
干净净、一尘不染,不要洗。衣服不染灰尘,这是我们人间所没有的。
可是他福报享尽命快终时,衣服就会染上灰尘。天人一看到衣服有染
污,就晓得寿命将尽,这时候他恐怖、苦恼。二、﹁花萎﹂:天人喜欢
戴花,天人戴花冠,花都非常的鲜艳。他有福报的时候花不会枯;如
果花枯萎,他的福报就尽了。三、﹁身臭﹂:身上发出不好的气味,原
本天人身上有香气。有时候我们读经、看经、念佛,并没有供佛像、没有烧香,
可是闻到有香气。我刚刚学佛时,看经常常闻到很强烈的香气。请教老法师,告
诉我说,这是我们在读经、看经的时候,有天人在旁边,他很喜欢,到这儿来看
看,他身上放的香气。他的色相我
们看不到,他的香气我们可以闻到。天人身上有香气,如果香气没有,
臭气出来,他的寿命就快要终了。四、﹁腋汗﹂:两腋之间出汗。天人
平常不出汗,身体很清净。五、﹁厌座﹂:坐立不安。天人福报快要尽
的时候,这五种现象同时出现,称为五衰相。天人知道寿命快终了,愁忧恐怖。
  天人也有灾难,﹁三禅三灾—火、水、风﹂。欲界有五衰苦,当然
三灾也是免不了的,也躲不过。色界四禅,初禅天有水灾、火灾、风灾,这三种
灾难都有;二禅天没有火灾,可是有水灾、风灾;三禅天福报更大,只有风灾,
没有水火灾难,可是风灾也很厉害,能够把三禅天吹坏。四禅天是福天,没有三
灾,但是有死堕。
  ﹁空死堕﹂:无色界四空天有死堕,虽然有福报,命终的时候必定
堕落;因为他爬到最高层了,死的时候没有办法再停留在那一层,只有往下堕落
。可见得三界统统都有苦,并不是真正究竟之乐。这是天道的简介。
  佛教里有两部类书,对于天道的讲解非常详细。一部是《法苑珠
林》,有一百卷,讲天道部分,把经论里面佛所讲天人的事情编在一起。
另外一部是《经律异相》,有五十卷。这两部都是唐朝人编的,等于百
科全书一样。
  ﹁人﹂:人道,我们现在都是属于人道。地球上有人,别的星球也
可能有人,其它星球上的人跟我们人的样子是不是一样?恐怕不一定。
可是他一定具备人的特色—人的智慧、人的感受。﹁身寿享等各地球互
异﹂:身形、寿命、享受等等,每个星球上不尽相同。苦厄大致上差不
多,有三苦、八苦,一定有这些受。为什么?造的因相同,果报必定是一样的。
  ﹁阿修罗﹂道:阿修罗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端正。阿修罗的男子相
貌都很丑陋、很凶恶。可是阿修罗的女子是美女,天上最美的,诸天都喜欢娶阿
修罗的女子。阿修罗常常跟忉利天战争,互有
胜负。《楞严经》讲阿修罗有四大类:有天上阿修罗,人间也有阿修罗,
饿鬼、畜生里都有阿修罗,只有地狱里头没有;他在那一道,他的身形享受与那
一道大致上相同。阿修罗福报很大,但是没有德行。六道里讲阿修罗都是指天阿
修罗,所以把他算作三善道。天阿修罗有天之福报,没有天人之德。诸天性情都
是柔和的,都是慈悲善良的,阿修罗不是如此。阿修罗福报跟天人一样,但是疑
心重、瞋恚心重,喜欢
斗争,好胜逞强,他要是不对别人发脾气,自己也会发脾气。斯大林、
希特勒都是人间阿修罗,福报太大、性情太残忍。他的业
因是过去生中修大福报,但是他瞋恚,瞋恨心重、傲慢心重,修福不修德,才落
到阿修罗道。福报享尽了,果报当然就不好,因为他很少造善因。
  ﹁畜生﹂道:畜生道的种类、享受非常繁多。﹁胎卵湿化﹂:有胎
生、卵生、湿生、化生。(一)胎生,又作腹生。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
如象、马、牛、猪等。(二)卵生,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鸡、蛇、鸟等
。(三)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即由粪聚、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
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等。(四)化生,无所托而忽有,称
为化生,皆由其过去之
业力而化生;如诸天、诸地狱。牠们的﹁形状、寿命、享受千差万别﹂,
苦厄也是很多。﹁苦役﹂:譬如从前,牛替人耕田,马替人拉车,要为
人服劳役。﹁充食﹂:家畜,猪羊鸡鸭之类,人要吃牠。这也是有业报,
杀业太重会有很大的灾难;因为你吃牠,牠并不甘心,并不情愿给你吃,牠没有
能力抵抗,牠怨恨的心、报复的心永远存在,将来一有机
会,牠一定会来报复。古人说:﹁吃牠半斤,将来要还牠八两。﹂我们
如果真正想到这个道理,不敢吃众生肉;吃众生肉,将来一定要还债,
这是没有法子避免的,冤冤相报。这个世间的刀兵劫就是从杀生而来的,杀生杀
得越多,战争就越残酷。我们从历史上来看,战争一次比一次范围大,一次比一
次惨烈,什么原因?杀业的累积。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做到不杀生,刀兵劫里就可
以不受这个灾难,就可以免除,这就是共业里面有别业,我们要觉悟。我们生活
必须仰赖饮食,植物里面有足够的养分维持我们的生命,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要杀害这一些动物
?实在是不
应该!﹁人杀﹂:譬如有一些小朋友,抓到蝴蝶、蜻蜓,他玩,把牠玩
死,他并不是吃牠,像这一类无知杀害众生的,也非常之多。﹁互噉﹂:
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畜生之死,很少得好死,都是被杀的,所以三途里面畜生
道称为血途,都是流血而死。
  ﹁饿鬼﹂道:鬼道的种类也很复杂,可以分为三大类:多财鬼、
少财鬼、无财鬼。﹁多财鬼﹂:有福报,像阎罗王、城隍、土地公、妈
祖、王爷公之类,有很多信徒烧香祭祀,都是多财鬼。﹁少财鬼﹂:也
能得到一点饮食,但是相当的苦,别人丢下,他去拾取。﹁无财鬼﹂:
你供养他饮食,他也没有办法得到,所以称之为饿鬼。饿鬼指无财鬼,
鬼里面大多数是无财鬼,很可怜。最苦的是焰口鬼,一得到饮食,他口里面就喷
火,把饮食都烧坏,所以他得不到饮食。佛门里放焰口就是布施,以佛神力咒语
来帮助他,使他能够得到一点饮食,能够救济他,所以放焰口就是施食给饿鬼,
请这些饿鬼来吃饭。能够很如法的去做,这些鬼能够得到饮食。
  鬼的寿命很长,﹁寿五百岁﹂。计算的方法跟我们不一样,人间一
个月是饿鬼的一天,我们人间初一、十五去祭祀供养,是一天早晚两
餐得到饮食;如果没有人祭祀,他就挨饿。人间一个月是饿鬼的一天,
也是以一个月三十天、一年三百六十天计算,鬼的寿命五百岁。鬼道
不能去,时间太长,而且太苦!饿鬼的苦厄是﹁恐怖饥渴﹂:他得不到
饮食,所以我们常常称鬼为饿鬼。除了饥饿之外,鬼的胆子很小,所以人怕鬼是
不应该的,是错误的观念,实际上鬼怕人。常言说得好:
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鬼的胆子很小,所以遇到鬼不要害怕,
没什么可怕。鬼常常有恐怖的感觉。经里面讲鬼道大类有三十六种。
  ﹁地狱道﹂:狱是监牢狱。经论上讲:﹁地底下过五百由旬是地狱
所在处﹂。但应知者,地狱不仅在地下,或在山间、大海边、旷野树下、
空中,皆有其地狱。地狱这两个字意思是苦地,六道里面他的情况最苦,是最苦
的一道。
  地狱的种类繁多,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
其形体寿命,受苦轻重,随各差别。根本地狱非常之苦,《地藏菩萨本
愿经》里面说得很详细。根本地狱里,其中的﹁无间﹂地狱最苦,又
称为阿鼻地狱。﹁趣果、受、时、命、形﹂:是说明无间地狱有这五种
无间,它不间断,这是地狱里面最苦的地方,是罪业最重的地方。佛经里面讲,
造五逆十恶堕五无间地狱,就是这种地狱。
  五逆:一、杀父,二、杀母。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纵然是抱怨,也不能
杀害父母,所以杀父母的罪非常重。三、杀阿罗汉。阿罗汉是圣贤,他是人间善
良的榜样,他能够转移风俗、教化众生,是众
生的好老师;杀害他,这个罪过很重。四、出佛身血。佛的福报太大,
许许多多护法神保护他,你想杀害佛,杀不到的;但是让佛受一点伤、
流一点血,这可能,这个罪很大。佛是天人导师,一切众生的福田;杀害佛,一
切众生都不能种福。佛是一切众生法身慧命的寄托,杀害
他,一切众生都不能够得到法身慧命,这个罪过很重。五、破和合僧:
僧团是和合、是一体,你在当中分化破坏。这五种罪都是堕无间地狱。
十恶:身—杀生、偷盗、淫欲,口—妄语、两舌、绮语(花言巧语)、
恶口,意—贪瞋痴,这是十恶。造十恶五逆之人必堕无间地狱。
  无间地狱:一、﹁趣果无间﹂:果报就是地狱,这个地方人一死,
神识立刻就到地狱,当中没有间隔。人死了之后,神识离开肉体,四
十九天之内不会马上去投胎,在这个期间是中阴身,完全是神识状况,
我们一般讲灵界,这个时间不会太长,一般不会超过四十九天,四十九天一定去
投胎,又到六道去轮回。可是犯五无间罪业的人,他的神
识不经过中阴,这个地方一断气,立刻就到地狱。二、﹁受无间﹂:地
狱里面有无量苦,他同时都要受,不是一样一样的受。三、﹁时无间﹂:
从堕地狱那一剎那开始,直到他罪受完才出地狱,没出地狱时他所受
的罪,在时间上讲没有间断、没休息。四、﹁命无间﹂:一日之中真是
万死万生,这个地方刀山下去,马上死了,那里风一吹又活了,活了
之后再受,非常非常之苦。五、﹁形无间﹂: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大,
地狱多大他的身体就有多大,所以地狱里所有刑罚同时受。
  地狱的寿命很长。﹁寿短者一万岁﹂,地狱里最短命者寿命一万岁。
﹁人间三千七百余年为一日﹂,在无间地狱看我们世间,中华民国五千
年的历史还不到两天,怎么得了!所以地狱千万去不得,决定不能去;
去了之后,出来很难,时间太长了。怎样可以不去?不造地狱的业就不去了。过
去虽然造了业,但现在不让它加上缘,缘我们自己可以控
制;不造恶缘,虽有地狱业因,不受地狱的果报。除地狱之外,饿鬼、
畜生都不好,最好都不要造这个业因。
  简单跟诸位介绍一下业因。天道是修十善业道。欲界天要修十善
业道;色界天要修禅定,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
舍无量;无色界天的条件要修四空定。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十善业道,这是诸
天条件,取得生天的资格。人道是要修五戒,中国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
、信,才能得人道。阿修罗也是修五戒十善,但是他贡高我慢的习气没有断除,
好胜好斗的心没有去掉,所以变成
阿修罗。因此我们学佛,处处要修柔和、忍辱,很重要。要能够忍让,
于世无求、与人无争,才能得到真正的善果。畜生道的业因是愚痴,真妄邪正、
善恶是非不能够辨别清楚,搞颠倒,搞错了。饿鬼道是贪心太重;贪爱不是好事
情,饿鬼道的业因。地狱道是瞋恚心太重,瞋心堕地狱。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

  地狱的苦厄,这里也是略举:﹁火坑、坚冰、刀山、剑树、碾硙、
汤镬、沸屎、合山等,繁多难述。﹂诸位可以看《地藏菩萨本愿经》,
或者看《楞严径》第八卷,讲得很详细。
乙、互相轮回
  ﹁三善道喻头出,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恶道喻头没﹂。这是把六道比喻作苦海,到三
恶道苦海里面,头伸出来透透空气,一下就再到底下去了,总而言之,
不出六道轮回。在三善道的机会比较少、时间也短,到三恶道的时间总是长、机
会总是多。你要不信,看看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想想我们自己,一天到晚起心动
念,三恶道的机会多,还是三善道的机会多?我们来生可能到哪一道,自己清清
楚楚、明明白白,不用去问人。什么样的因,该什么样的果!
  三恶道又叫做三途,三途就是血途、火途、刀途。畜生称为﹁血
途﹂:死必定有血,所以称为血途。地狱称为﹁火途﹂:纵然是寒冰地
狱,也有一片火光。这火从哪里来的?瞋恚之火。人一生气,火都往
上升,脸都红了;所以地狱是火途,是瞋恚心变的。鬼称为﹁刀途﹂:
鬼常常觉得有人拿刀跟着他,要杀他,时时刻刻有恐怖、有恐惧。
佛学十四讲第七讲
宇宙器界概说
           一个世界有二十八层天
        直竖
           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

甲、器界范围

           一个大千系为若干世界所集成
        环周
           如是环周各有无量大千系世界


           ﹁初﹂欲界六天(有饮食及男女之欲)
                             三界
        直竖  ﹁中﹂色界十八(无欲有禅具身器形) 
                             火宅
           ﹁顶﹂无色界四(已无形相只有神识)
乙、娑婆三界
  组织略说      一小世界(大洲四中洲八小洲数百上至初禅)

            小千世界(合一千小世界上至二禅)
        环周                     一
            中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上至三禅)     佛
                               土
            大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上至四禅)
       色
             六尘(由六根入身染污净心)
       声

       香
  万物归
丙、       异名  六妄(为凡夫攀缘迷妄之境)
  纳六类
       味

       触
             六贼(以根为媒劫功德法财)
       法

第七讲  宇宙器界概说
  第七讲是说宇宙观里的森罗万象—物质环境,内容是介绍三千大千世界。
甲、器界范围
  ﹁直竖﹂:﹁一个世界有二十八层天,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
这个地方讲的一个世界是说一尊佛的教化区域,这一个世界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
界。诸佛的智慧德能虽然是完全相同,可是他度众生的情形不一样。譬如两个老
师同样有学问、有道德,可是他们两个所教的学生不见得一样多,不见得是一样
的程度,也许有的学校很大,学生有几万人,有的学校学生只有几十个人,相差
很大。这就说明诸佛教化区大小不一样。像经里面所讲,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比释
迦牟尼佛娑婆世界就大得很多,水平也高,娑婆世界跟阿弥陀佛的世界没法子相
比。这是佛在因地与众生结缘不相同,你自己的学问道德是一桩事情,
你与众生有没有缘又是一桩事情,是两桩事情。佛常常劝我们,在初学时要广结
善缘,缘结得多,将来你成佛,你的世界就很大,你度的众生就很多。这里头当
然不能有贪心,如果是贪心,我将来成佛成个大佛,我的国土也很大,要度很多
众生,如果有这个心,恐怕佛都成不了。一个世界有二十八层天也是很普遍的现
象,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世界都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如此,世界无量无边,所以说
是﹁如是上
下各有此等世界﹂,像这样的大千世界在宇宙之间无量无边。这是从竖
的(上下)方面说。
  ﹁环周﹂:从横的方面看,﹁一个大千系为若干世界所集成,如是
环周各有无量大千系世界。﹂这是说明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四周,像这样的大千世
界无量无边。而一个大千世界也叫做三千大千世界,这个
三千大千世界其实是一个世界,因为一个世界的组成,它有一个小千、
中千、大千,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些学者读佛经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以
为佛家所讲的世界只有三千个,三千个大千世界,这是误会;三千大千世界是一
个世界。佛经里面所讲世界无量无边,诸位读《华严经》就晓得了。
乙、娑婆世界组织略说
  这一段是举例,举我们娑婆世界,这是我们现前居住的世界。﹁直
竖﹂,从纵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三类:﹁初﹂—欲界六天,﹁中﹂—色
界十八天,﹁顶﹂—无色界四天。
  ﹁欲界﹂有六层天。为什么称为欲界?﹁有饮食及男女之欲﹂,没
有离开五欲六尘;最重要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没离开,所以称之为欲界。欲界
天人生活跟我们世间人差不多,他的福报大、寿命长,乐多苦少。像忉利天以上
,他的苦只有五衰相,只有死堕之苦,除这个之外,确实享乐的时候多。
  佛对于六道众生特别赞叹人道,一切诸佛示现成佛都在人间,没有在天上成
佛的,也没有在三恶道成佛的。原因在什么地方?佛在天上说法,天人固然也有
去听的,不多。他们平常享乐惯了,俗话所谓
﹁富贵学道难﹂,他不愿意修行,他天天享乐,纵然闻法也很难认真修
行。三恶道太苦,修道也很难;﹁贫穷修道难﹂,他饭都没得吃,哪里
还有时间来学佛?人间是小康之家,说富也不太富有,说穷日子还勉强可以过得
去,这个环境最容易学道,苦多乐少,容易开悟。
  欲界六层天,最下面是﹁四王天﹂。四王天也是佛门的护法神。我
们进寺庙的门,第一个接触到的是天王殿。我们一般人称四大金刚,
其实那是四大天王,就是四王天。往上是﹁忉利天﹂,玉皇大帝就是忉
利天的天主。忉利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是三十三,所以也称为三十三天。三十
三天是一层天,不是三十三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欲界里面第二层天。为什么称为三十三?其实
那是三十三个部分合起来的,好像我们中国二十八个省,美国有五十个州,是这
个意思。当中也有中央政府的组织—忉利天主,四方好比是诸侯,合起来是三十
三个单位,所以称为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平列的,是在一层,欲界的第二层。
再往上去是
﹁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是﹁兜率天﹂。弥勒菩萨就住在兜率天,他
是在欲界第四层天。第四层天是凡圣同居土,因为有凡夫、有圣人,弥勒菩萨是
等觉菩萨,他是圣人;有内院、有外院,弥勒内院是菩萨道场。可是兜率天人看
不到弥勒菩萨,虽然同住在一起,彼此都不相见。好像我们这个地球上人鬼杂居
,人见不到鬼,鬼也看不到人。我们这个世界也有佛菩萨住在这个地方,有缘分
的人见得到,没有缘分的人见不到,所以这个世间也是凡圣同居土。欲界天第四
层兜率天是
凡圣同居土,色界天四禅天是凡圣同居土。兜率天再上去是﹁化乐天﹂,
最上面是﹁他化自在天﹂。这些名相以及它的状况,《法苑珠林》与《楞
严经》说得很详细,可以做参考。
  ﹁色界﹂有十八层天。﹁无欲有禅,具身器形﹂,具是具足,他有
身体、有居住的环境(就是器世间)、有形状;但是没有饮食男女之
欲,没有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些念头。目前在国内外禅宗很盛行,
我们自己要好好反省一下,心里头还有没有欲?如果欲念没有断,不够资格参禅

  色界的范围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共十八层天。愈往上
面去,定的功夫愈深。初禅是﹁梵天﹂,梵是清净的意思,心已经得到
清净。二禅是﹁光音天﹂。三禅是﹁净天﹂,在六道里面可以说是极乐
的世界,色界里最快乐的是三禅天。四禅是﹁福天﹂,福报最大,是凡
圣同居土。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层,一共是九层天,第四禅本身就有九层天

  四禅九层天,有三层是普通的四禅天。有一层是外道天,叫做﹁无
想天﹂,修无想定成功,就生在无想天。修定不容易,一定要有人指导,
盲修瞎练费了好大的功夫,修成个外道,还是出不了三界,到时候定
功失掉,还要堕落,很冤枉!另外有五天叫做﹁净居天﹂,这是圣人所
住的。小乘的三果,还没有证到阿罗汉,一些权教的菩萨,他们多半在这个地方
修行。小乘三果罗汉,把见思烦恼断尽,他就超越了。超越有两种:一种是利根
的阿罗汉,不必经过四空定,他就超越;还有一种是钝根的,速度没那么快,他
要通过四空天,然后才能够超越。
所以净居天那个区域又叫做﹁五不还天﹂,不还就是不回来了,他不会
再退回到欲界;从那个地方,他有能力超越三界,超越生死轮回。
  最高的这一层,顶层是﹁无色界﹂,有四层天。欲界有六层天,色
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一共是二十八层。无色界,﹁已无形
相,只有神识﹂,这个世界里没有物质,完全是精神的世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合起来称为三界。﹁三界火宅﹂,这句话是
佛在《法华经》上讲的。三界火宅,三界不安,三界里没有安稳的地方,三界里
面都有苦;欲界有三苦、八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明了之后才
会考虑到,我们要真正的超越三界,离开这个苦恼的处所。
  ﹁一个小世界﹂:这就是一个单位世界,这个单位世界很像现在天
文学里面所说的太阳系。﹁大洲四、中洲八、小洲数百,上至初禅﹂,
这就是一个小世界,就是一个单位,一个小的组织。佛经里面讲大洲、
中洲、小洲,类似我们现在所讲的星球,星球有大有小,有大星星、有小星星,
这是一个日月所照,以太阳为主,是一个单位世界。佛在经典里面讲,一个单位
世界有一个中心,中心称为须弥山。须弥山到底在哪里?这是我们没法子说的。
如果说须弥山在我们地球上,问题很大,与佛经上讲的不相合;所以须弥山大概
不在我们地球上,我们地球是一个单位世界里面一个洲而已。这是释迦牟尼佛给
我们讲的宇
宙观。以这个单位世界为单位,﹁合一千个小世界﹂,这就是一个星系
(星团),这就是一个﹁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为单位,集合一千
个小千世界,这一个大的星系叫做﹁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
合成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
  这种说法很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银河系一样,一个银河系就很像
佛所说的一个大千世界。我们晓得银河系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星系星团,
星系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太阳系,我们晚上所看到天空当中的星星都是太阳,因为
行星不放光,行星没有光。我们太阳系里面的行星,因为距离近,太阳反射的光
很强,我们能看到,火星、土星、水星、木星都是相当的亮;但是其它太阳系的
行星,我们肉眼没法子看到。天上的星星都是太阳,每一个太阳必定有许多的行
星、卫星环绕着它,所以世界无量无边。
  一个小世界有一个﹁初禅天﹂;一个小千世界里面有一个﹁二禅天﹂,
有一千个初禅天;中千世界有一个﹁三禅天﹂,有一千个二禅天,有一
百万个初禅天;一个大千世界有一个﹁四禅天﹂,有一千个三禅天,有
一百万个二禅天,有十亿个初禅天,也就是有十亿个小世界;这
个说法是一个概略的说法,不是一个定数。为什么?世界有大有小。我们今天在
太空当中发现的银河系,确实有很大的,也有很小的,所
以它不是一个定数。这合起来称为﹁一佛土﹂,就是一尊佛教化的地区。
可见得成了佛,的确是神通广大。
  我们说佛灭度了,佛不住在世间,佛没住在我们这个地球,到别的星球;其
实我们自己也如此。有很多人怀疑我们地球上人口逐年增加,这些灵魂从什么地
方来的?诸位要晓得,是他方世界到这儿来投胎的。我们这个地方的人,死了之
后神识也会到别的星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凡是聚在
一起都是缘分,如果没有缘分不会聚集在一起,所以一切法无非都是缘聚缘散;
有缘就聚,
缘尽就散,缘聚缘散没有定法。《华严经》里面讲,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藏世界比三千大
千世界大得多,是集合许许多多三千大千世界所成的,华藏世界是毘卢遮那如来
报身佛所居住的国土。
  这些说法,尤其是讲小千、中千、大千,几乎跟天文学家发现的完全一样。
里面最不容易解释就是单位世界,好像经里所讲的与我们现在观察有一些出入。
可是在此地我们要相信圣言量,这是事实。
丙、万物归纳六类
  世间诸法无量无边,说不尽,佛非常善巧把它归成六大类。这六大类配合我
们的六根,眼所见的都叫做﹁色﹂,耳能够听到的都叫做
﹁声﹂,鼻可以闻到的都叫做﹁香﹂,舌能够尝的都叫做﹁味﹂,我们身
体能够感触的都叫做﹁触﹂,心里面所想的就是意所知的都叫做﹁法﹂;
一切万法可以用这六大类包括。
  这六类有好几种名称,此地略举三种。又称为﹁六尘﹂,尘是比喻,
﹁由六根入身染污净心﹂:这六样东西,你要是分别执着它,能够染污
你的清净心,就好比尘土。我们桌子擦得干干净净,尘土落在上面就染污。这六
样东西,你要是执着它,就染污清净心,所以称为六尘。
又称为﹁六妄﹂,因为这六种境界确实是虚妄而不是真实的。﹁为凡夫
攀缘迷妄之境﹂:六根所接触的六种境界,凡夫迷了,以为这六种境界
是真的,一意的去追求,所以称为六妄。这个名词有警觉的意思,告诉你这六样
东西是虚妄的,虚妄的境界可以随缘受用,不可以攀缘追
求,攀缘追求是过失。又称为﹁六贼﹂,这个名词的意思就是提醒我们
要远离,要能够舍弃它。﹁以根为媒劫功德法财﹂:佛在经上告诉我们,
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心具足无量功德,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
,真是全知全能,现在都丧失了。为什么会丧失?被这六种东西障碍。这六样东
西好比是贼,六根是媒介,透过六根起作用,使我们本性本来具足的无量无边的
智慧德能不能现前,被它障碍住,所以称它为六贼。如果晓得这六样东西—六贼
对我们有伤害,我们当然远离,绝对不会执着。
  这是把宇宙里面物质环境作概略的介绍。说到这个地方,我再作一个简单的
结论。前面跟诸位说过四缘生法,心法是四缘生法,色法(器世间)是两种缘生
;一种是亲因缘,与有情众生的亲因缘没有两样,都是真如本性变现之物。器世
间(器是器用),就是人所依靠生存的环境,也就是物质的世间,这种世间是唯
心所变,经上常说﹁境
随心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明白这个道理,你的智慧就开,不
会再迷信。
  我们这个身体是我们最接近的一个境界,身体也是随着心在转变,
而这种转变可以明显的观察出来;心里高兴时面孔笑咪咪的,心里不高兴面孔很
难看,马上就转变,时时刻刻从表情就能看到你的心。再深一层讲,身体的健康
或者你的寿命,都随着你的心变化。心健康,
身体一定健康;心健康,身不会有病。为什么?身是随心转的。有病,
你自己有坚强的信心,病很容易治,很快就恢复。如果有点小病,自己就着急,
不得了,我得大病,非死不可,什么高明的医生也治不好你。为什么?心要是死
了,身也不会长久。
  台中李老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清朝时代的一个名医,曾经有一个病例。有
一个病人长了一个毒瘤,长的部位没有办法用药,而且非常严重。他告诉这个病
人:你这个病没关系,不会要命的,用不着吃药。他指出另外一个部位告诉他:
你要小心这个地方,如果这个地方有病,就要送命。他回家去,那里不注意,现
在注意这个地方,没多久,说要注意的地方问题出来,他害怕,又去找医生。医
生说:好!现在有办法了,原来你害病的部位药力达不到,那是要命的,现在是
你自己用精神的力量换了一个部位,这个部位好用药、好动手术;马上就给他治
好。可见精神力量非常大,能够改造生理。
  我过去有个同参,出家的一个法师,他从小出家。大陆撤退时被抓去当兵,
在金门当了几年兵,想要退役出家。退不下来,怎么办?装病。天天装心脏病,
假装了三年,真的得了心脏病,到现在也没有办法治好。本来没有病,天天装,
变成了真的。观想力量之大,确实能够改造自己。
  身可改造,环境也不例外。环境就是风水,你心清净,有智慧,风水不好的
地方,你到那里去住,慢慢的风水就会变好。境随心转!所以佛教导我们修心,
没教我们去算命,没教我们去找好风水;佛不许弟子看相、算命、看风水。只要
身心清净,什么境界都随心转变,这多自在!所以最好的风水是在最清净善良慈
悲的心地,心地才是好风水。佛法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最好的
风水。
  前七讲,介绍一般的佛学常识,也是说明六道一切众生实际的状
况。六道里面有情的众生统统有苦,不自在,所谓是不自由、不平等,
所受的都是苦,好比是一种病态的状况之下。我们要是发现有病,一定很快的去
找医生,诊断如何恢复健康。我们现在在六道里面生死轮
回是大病,为什么不警觉?佛为我们说破,指示给我们看清楚:第一、
我们要觉悟,知道三界六道轮回之可畏。第二、要发心,就是要发愿,
一定要离开轮回,离苦得乐!不出轮回,就没有离苦;出了轮回,才算是离苦。
特别是三恶道之苦,如果不出轮回,三恶道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第三、
要明了超越的方法,才能真正离苦得乐。如果真正发心求对治的方法,帮助我们
出离三界六道,唯有找佛陀才有办法。宗教不能解决,宗教只能使你生天,天还
是在六道轮回之内,没有出离六道;学术也没有法子。如果学术、宗教能够解决
得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不会出现在世间。

佛学十四讲第八讲
内容设施梗概
                 (藏)属于律部
        戒(防非止恶)
                 (聚)摄善法

                 (藏)属于经部
  佛法总纲  定(息虑静缘)  
甲、               (聚)能引功德
  (体)
                 (藏)属于论部
        慧(去惑证理)
                 (聚)权智摄众
        诸恶莫作
  佛法大意
乙、      众善奉行
  (用)
        自净其意
            阅藏(博学多闻)
        解门
            研宗(专精深入)
丙、二门并修
            律(三业清净)  正法期成就
            禅(明心见性)  像法期成就
        行门
            净(带业往生)  末法期成就
            密(三密相应)
第八讲  内容设施梗概
  后面这七讲,是佛法内容大意。第八讲﹁内容设施梗概﹂,首先把
整个佛法简单扼要的给诸位做一个介绍。从讲表里面,能够看出佛法
是什么。先说﹁佛法总纲﹂,后面是﹁佛法大意﹂;一个说﹁体﹂,一个
说﹁用﹂,作用。
甲、佛法总纲(体)
  体是教学的内容。佛法教学的内容是﹁戒定慧﹂,称之为三学,三
种学问。佛的经典也是依照这个来分类,称为三藏经典。﹁藏﹂,就像
仓库一样。律藏是戒学,经藏是定学,论藏是慧学;称为三藏经典,这就是佛门
的教科书。修学一定要依教科书,教科书就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教导。
  ﹁戒学﹂:﹁防非止恶﹂,这是戒学的内容。非是错误,指邪知邪见、
错误的知见;恶是指行为,种种不善的行为。佛家的戒律相当于儒家的礼,是基
础的教学。孔老夫子当年教学有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德行用礼来教,所以小
孩从小就教他学礼,学着待人接物,学着伺候长者。佛家一开端就学戒律,戒律
属于生活教育。从前学佛出家人五年学戒,然后才有资格学经、学论。
  诸位要想在佛法里成就,不能不重视戒;因为离了戒,不会有定,
戒是手段,帮助你恢复清净心。戒有两大类:一类是自律,完全是对自己、对个
人私生活,这一种戒律是小乘戒;另外一类是处大众,属
大乘戒。大乘戒也不是要求大家遵守,还是自律,团体当中如何自律,
这叫做大乘戒。个人在自己小房间里面如何自律,叫做小乘戒。由此可知,戒律
是自律的,不是戒别人的。戒律的目的是使我们得定、得清净心,我们一天到晚
拿着戒律的标准去看别人,这个人犯戒,那个人也犯戒,你的心还能定得下来吗
?一天到晚看到别人的过失,就是
你自己的过失;你自己心清净,见不到别人的过失。古人说:﹁来说是
非者,便是是非人。﹂说别人犯戒的人,他本身就是个犯戒的人,因为他的心不
清净。所以戒学是学佛的基础。
  ﹁(藏)属于律部﹂:在三藏经典里属于律藏。律部就是律藏,专
门讲戒学。佛所说每一部经典的内容都有戒定慧,都有经律论的意思,
这一部经典里面,那一部分说得分量重、说得多,就归到那一类去。戒律的经典
也讲定、慧,但是以戒律为主,戒律讲得最多,就归到律
藏。如果这一部经典讲定讲得多,讲戒讲得少;譬如《楞严经》,十卷
经文讲戒律不超过一卷,讲定占得多,占十分之七,就归到经藏。
  佛说法四十九年,世出世间一切法无量无边,说不尽,所以学佛
的人要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聚﹂这一条就是佛没说的;佛
虽然没有说,可是与佛所说的性质相同,也应当归到这一类;聚是归
纳同类。﹁摄善法﹂,凡是一切讲断恶修善这一类的理论方法,虽然不
是佛说的,也可以因为性质与佛所说的相同,归纳到律藏。佛教的心
胸广大平等,并不是我所说的经典就是无上的依据,别人所说的不行,
佛不说这个话。甚至于外道所讲,只要符合这个原则,都可以归纳。﹁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一类,可以归纳。
  ﹁定学﹂:定的意思是﹁息虑静缘﹂。禅定是佛法修学的总枢纽,
八万四千法门只是修定的手段不同,全都是修定。念阿弥陀佛修一心不乱,一心
不乱就是定,他是用念佛名号这个方法来修定;参话头是
一种方法,持咒也是一种方法,没有一个法门不修定。戒帮助你得定,
不持戒,心是放逸的,心往境界上跑,戒帮助你把妄心收回,成就大
定。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你的心一直在外头境
界上攀缘,要把它收回来。戒律教你不贪、不瞋、不痴,教你不杀生、
不偷盗、不邪淫,什么样都不准,心收回来,身心逐渐清净;戒帮助你修定。定
的要领是息虑。虑是妄想,息虑是把所有的妄想息掉。缘
是攀缘,静缘是把攀缘静下来。要止念头、不攀缘,一切妄念要止住,
外缘决定不能攀。不可以讲求应酬,现在的佛法是应酬的佛法,一天
到晚都攀缘,这是不能成功的。大经里面讲﹁庄严佛国土﹂,是以清净
心庄严。大定才是真正的庄严,身心清净一尘不染。
  ﹁(藏)属于经部﹂:在三藏经典里属于经藏。见到﹁经﹂这个题
目,偏重在定学。﹁(聚)能引功德﹂,虽然不是佛说的,这种理论方
法能够帮助我们得定,也可以看作是经典。功德就是禅定,决不是在佛教寺庙功
德箱里面放一点钱,这就做了功德,那是错误的。你供养一点钱,与禅定不相干
,与般若也不相干。功德是定慧,如果你修行得定,譬如说你得到一心不乱,戒
律也是功德,戒定慧都是功德。如果没有得定,戒律持得再好,那是修福,不是
功德,功德是一定要达到禅定。我们修学这么多年,有没有功德?福德是不少,
没有功德。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江南一带的寺庙大多数都是他建的,南朝四
百八十寺都比佛光山大,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度很多人。他问达摩祖师:﹁我的功德大不
大?﹂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达摩祖师的话是老实话。梁武帝把
福德当作功德,误会了。如果他问达摩祖师:﹁我福德大不大?﹂达摩
祖师一定说:﹁甚大!甚大!﹂福德跟功德一定要分清楚,心不清净,
没有功德。功德是讲清净心,从清净心里面生智慧。
  ﹁慧学﹂:﹁去惑证理﹂。慧是开智慧。慧学里面,有很多一问一答
互相讨论、辩论的文字。《楞严经》有不少文字是阿难尊者、富楼那尊
者这些人跟释迦牟尼佛的讨论,属于慧学;但是《楞严经》是以首楞严大定为主
,所以还是把它编在经藏。去惑证理:破除迷惑,证入真理,这是佛法修学最高
的目标。定是慧的手段,戒是定的手段,戒学可以说是手段之手段,属于最初方
便。
  ﹁(藏)属于论部﹂:在三藏经典里属于论藏。像《大智度论》、《瑜
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大乘起信论》,这一类多
半是以讨论的方式来说明真理,破除我们的疑惑,以这个为宗旨,这
是属于论部。﹁(聚)权智摄众﹂:权是善巧方便,以种种善巧方便,
能够摄受众生、帮助教学的这些方法,都可以归纳到论藏。
  三藏经典,有佛所说的,有不是佛说的;不是佛说的,只要与佛讲的宗旨不
相违背,都可以平等看待。
乙、佛法大意(用)
  佛法大意其实有四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
佛门的法印;后头一句﹁是诸佛教﹂,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
的宗旨。千经万论绝不离这个原则,凡是符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的宗旨,都可以看作是佛教的经典。佛门实在是广大,真正能够包容
一切法。教学以自净其意为目标,自净其意属于定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属于
戒学,帮助你得定、开智慧。佛教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开智慧;戒定慧又叫做三无
漏学,三是三大类,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无烦恼;这三大类的学问,可
以帮助你断烦恼、开智慧。
丙、二门并修
  这一段是对于研究佛法提供一个方法,学佛从哪里下手?提供我
们一点意见做参考。﹁二门并修﹂,二门是指﹁解门﹂、﹁行门﹂,二门必
须并修。古大德将佛教修行订四个次第:信、解、行、证;证是证果、
成就。当然你现在已经信了,信了以后要注重解行;解行要并重,不能偏一边。
偏在解,没有行,无法悟入佛法的真实义;要有行,才能真正的理解。只有行,
不解,这个行也不能成就;要有解帮助行,行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两门并重,
同时下功夫。解门是智慧;行门是功夫,就是禅定。解门是看破,行门是放下。
  ﹁解门﹂:自古以来有两种方式,一个是﹁阅藏﹂,一个是﹁研宗﹂。
﹁阅藏﹂:藏是《大藏经》。《大藏经》在宋朝最初编纂时有五千多卷;
现在的《大藏经》增加很多,有宋以后翻译的,还有自古以来祖师大
德们的注疏。现在最完整的是《中华大藏经》,这是台湾新编的,有几
万卷。阅藏是好事情,可惜现代人没有这个福报。从前的出家人,事
情少、时间多,每天到藏经楼阅藏;在家居士也可以到寺庙里住几年,
在那里阅藏、读书,有福报。现代人不但工作忙碌,而且没有文言文的基础,经
典摆在面前看不懂。我们今天最起码也要背一百篇古文,才有能力读诵经典。
  藏经是课程的标准,我们修学唯一的依据。佛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法就是
经典,首先我们对经典要建立信心,不能够怀疑,怀疑就变成障碍。世间人做学
问,怀疑的态度非常重要,没有怀疑就不能进步;但是佛法不能怀疑。因为世间
学问一直都在摸索,没有达到最高峰,没有一个定论,没有结论。佛法登峰造极
,有圆圆满满的结论;怀疑这个结论,就达不到。它是一条正路,是十方诸佛菩
萨所走的大道,唯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快速证得。现在全世界佛教所遗留的经典,
保存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就是中文译本,其次是西藏文译本。这两种文字都是直
接从梵文翻译,而梵文的经典已遗失殆尽。
  ﹁研宗﹂:没有阅藏的机会,不得已而求其次—研宗,专门在一宗
下手,这也是一个方法。在中国,小乘有两宗,大乘有八个宗派,每一宗派的典
籍至少也有一千卷以上,包括经论以及历代祖师的著作,也是有相当分量,要想
精通不容易。古人三、五年就能够透彻贯通,因为古人的福报大、环境好。古人
在寺院丛林,每天在讲堂里听讲经
八个小时,研究教理;还有八个钟点修行,在一块共修,参禅到禅堂,
念佛到念佛堂,一天十六个小时解行并重,他有这么好的环境;剩下
八个钟点,吃饭、洗澡、洗衣服,忙得不得了,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这种教学使你没法子打妄想。一天上两个钟点课,其余时间都在胡思乱想,不能
成功。古人教学方法好,因缘殊胜,我们今天找这个地方找不到,福报不如古人
,就是研宗也有相当的困难。
  除这个之外还有没有办法?有。不但近代有,古人也有这种情形,
一生专攻一部经,这会有成就;不但是行门要一门深入,解门也要专
精深入。在近代,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花了四十多年的时
间锲而不舍,写出《金刚经讲义》,这个讲义就变成金刚经批注的权威。
自古以来金刚经的注疏他都看过,这个讲义集古今《金刚经》批注的
大成。周止庵居士也是如此,一生专攻《心经》,《心经》两百六十个
字,他下了四十多年的功夫,《心经诠注》变成自古以来《心经》批注
的权威。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每一宗的典籍几十种之多,十年研究二十种,
平均半年读一部,用的功夫很有限,成绩平平;如果十年用在一部经上,这不得
了,你这一部经必定出人头地。古人,纵然他是从一宗下手,几乎到他晚年成就
的时候,把拉拉杂杂的都舍掉,最
后只留一样,变成专攻,所以在解门也是一门深入。诸位一定要记住,
解中有行,行中有解。着重学术的,像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天
台宗以《法华经》为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没气。什么方法能享现世福报、得人身?只要
你能够﹁受五戒﹂。受五戒,不是找个法师替你受个五戒,就得人身、
现世福报,这是假的,没那回事情。受是心地接受,依教奉行,一定要照做,只
注重形式是没有用处的。形式上是隆重的举行一个仪式,法师给你做证明,你在
佛菩萨面前宣誓,我要依照佛的戒律来遵守、来奉行。宣誓之后要能够做到,要
是做不到,你是存心欺骗佛菩萨,罪上加罪。
  一定要知道每一条戒所含的精神,以及我们在生活当中什么状况之下应该怎
么做。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犯了戒,还认为自己戒律持得不错,那就错了。
譬如不杀生,如果你们男同学去服兵役,派到
前方,敌人攻来,我不能杀生,这糟糕了!亡国灭种。你持戒不杀生,
你倒不错,你很好,别人遭了殃。在这个时候,戒有开缘,可以开杀戒,不是犯
杀戒、不是破杀戒,要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开,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由此可
知,戒律条条都是活活泼泼的,不是呆板的,在某一种情形之下要活用,一定要
懂得活用才能谈得上持戒。
  ﹁天乘﹂:这个世间也有一些比较高明一点的人,他知道有天堂,
晓得天人的福报比我们人间大,他不满意人间的福报,想要到天上享
天福。﹁胜妙天福﹂:胜是殊胜,殊胜微妙的天上福报,他想求这个。﹁误
为究竟﹂:一般宗教徒,祈求到天堂享天福,认为生到天上就永生、就
是究竟,这是错误的。天有二十八层天,有三大类:欲界、色界、无色界,都不
超越轮回。纵然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最高的一层,寿命八万大劫,寿
命尽了必定堕落,所以天并不是究竟。学佛的
人绝不羡慕天堂,可是你想去,佛也可以教导你、帮助你。﹁行十善﹂:
修十善业是生天的基本条件,可以取得生天的资格。如果要往上升,十善业还不
够,色界天要加上禅定,禅定里面还要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人乘与天乘都不究竟,因为没有超越三界,并不是真正的离苦得
乐,所以是﹁偷安小果﹂。在六道里,人天福报虽然比较大一点,但是
仍然在六道里面,不能超越,所以只是小小的果报。可是要记住,三界如火宅,
人天福报只能解除眼前的痛苦,得眼前的福报,决不是长远,这是我们应当要警
惕的。真正得到永恒的福祉,那还是要讲求出世。
丙、出世
  出世间有三种:声闻、缘觉、菩萨。根性钝劣的是声闻、缘觉,但是比人天
聪明多了。他觉悟到三界不安、轮回太苦,总得超越轮回才算是一个了断;明心
见性,成佛、成菩萨那太高了,不需要,只要不要轮回就好了,这就是一种钝根

  ﹁声闻乘﹂:要超越轮回,必须﹁断见思惑﹂。见思惑就是烦恼,
心里面只要有烦恼就不能超越轮回,因为生死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六道
是果,见思是因,有因必有果,断了因,果就没有。
  什么是见思惑?讲表末后有附注。﹁见惑﹂:见是见解,惑是迷惑;
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思惑﹂:思是思想,错误的思想、错误的
想法。
  见惑分为五类。一、﹁身见﹂:就是执着我与我所。执着身心五蕴
是﹁我﹂。﹁我所﹂是我所有的,这个房子是我所有的,这个田宅是我
所有的,这个家庭是我所有的,父母是我所有的,儿女是我所有的。我所是身外
之物,你认为是你自己所有的,这都是属于身见,是错误的。这个身不是我的,
几个人能觉悟到?无我就无烦恼了。所以见惑的根源就是我执,从我执而生的。
  二、﹁边见﹂:偏见,偏在一边。譬如佛法里讲空有是两边,若执
着一种都是堕在一边,不是执着空就是执着有。断常也是两边;譬如
有人认为人死了之后,来生还是人,这是常见;有人认为人死如灯灭,
死了一切都了了,这是断见;都是错误的见解。这些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
会引起许许多多的罪业、许许多多的障碍。
  三、﹁戒取见﹂,四、﹁见取见﹂,这两种一般人称为成见,成见很
深。戒取见是在修因上的成见,执着成见。见取见是果报上的成见。譬如,认为
天堂就是究竟,认为信上帝将来可以升天堂,这就是见取见。要到天堂一定要修
十善,不是信了就能去。
  五、﹁邪见﹂:除前面四种以外,凡是一切不正确的见解都叫做邪
见。邪见里面最严重的是不相信因果,拨无因果;因为人不相信因果
报应,他什么坏事都敢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决定有果报的。
  ﹁思惑﹂就是思想上的错误,分为五类:﹁贪﹂、﹁瞋﹂、﹁痴﹂、﹁慢﹂

﹁疑﹂,都是属于根本烦恼。百法里,烦恼有二十六个,六个根本烦恼,
二十个随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就是此地讲的见思惑,贪、瞋、痴、慢、
疑、恶见,恶见就是见惑。
  ﹁贪﹂:贪而无厌。﹁瞋﹂:瞋恚,遇到不顺心、不满意,生瞋恚心。
﹁痴﹂:愚痴,对于一切事理不能够明察,颠倒是非。譬如,我们眼前
这个社会是灭法的现象,不是佛法兴的现象,每一个大街小巷都有道场,里面有
正法,也有不是正法;开庙店很赚钱,于是庙店林立,打着佛教的招牌骗取信徒
的财物,这怎么得了!把佛教的形象破坏,这
是末法时期的怪现象,也就是佛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慢﹂:贡高我慢。﹁疑﹂:对于圣教怀疑,对于正法怀疑。现代的人都
听骗,讲正法是教学,规规矩矩跟你讲,不相信,认为这个不希奇。如果那个地
方开个道场,给你摸摸头就开智慧,就证果;你一定马上就去参加,认为这个快
!但是聪明人要想一想,如果摸一下头就开悟证果,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每一个
人给你摸一下,就什么都开悟了,还要修什么行?佛又何必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
年?我们实在是迷得太深,迷惑颠倒,头脑不清醒,稍微清醒一点就能够辨别邪
正,才晓得那种说法都是花言巧语、都是骗人,都不是真实的。
  见惑,在三界之内,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共有八十八使。思
惑,三界一共八十一品。见思惑断尽,就﹁证阿罗汉﹂。阿罗汉是印度
话,翻作无学;无学就是毕业,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学的东西修完。小乘法里,三界六道毕业,三
界六道的因缘断掉,不再受三界六道的果报,这是目标。他﹁修四谛﹂法,四谛
法是小乘法的总纲领,一切小乘法都不外乎四谛—苦、集、灭、道,修这个法门
可以超越三界六道轮回。
  ﹁缘觉乘﹂:声闻是由佛的言教开悟证果的;缘觉就不一定,他比
声闻聪明,观察宇宙一切的缘起而开悟。没有佛出现的时候,他自己
能开悟,是世间绝顶聪明的人,功夫比声闻深。缘觉能够﹁断见思习﹂,
习是习气。阿罗汉虽然断见思烦恼,习气还没断;譬如说傲慢,他养成一种习惯
,时时刻刻还露出那个习气,可是心没有傲慢。辟支佛连
习气都没有,都断掉。﹁辟支佛﹂是印度话,辟支翻作缘,佛是觉,辟
支佛就是缘觉。﹁证辟支佛﹂也有方法,﹁修十二因缘﹂。
  ﹁自了小乘﹂:声闻与缘觉不发心度别人,只管自己,称为小乘。
如果讲三乘,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菩萨是大乘。讲二乘,声闻与缘觉归为
一类称小乘,菩萨称大乘。
  ﹁菩萨乘﹂:菩萨这两个字也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有情﹂。菩
萨还是有情众生,虽然有情,觉而不迷。所谓有情就是烦恼没断尽,这个烦恼是
指无明烦恼,不是指见思烦恼。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尽,所以还称菩
萨;一定要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断尽,这个时候才是成佛。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
,其实菩萨的阶级是从凡夫概念当中建立,凡夫在迷,迷得重地位就低一点,迷
得轻地位就高,菩萨五
十一个阶位是这么分法的。菩萨根性利,心量也大。﹁自行化他,证成
佛果﹂:这是菩萨修学的目标,自己肯修,也肯帮助别人。声闻、缘觉
只自修,不肯主动帮助别人,众生向他请教,他才肯教,他不会主动
找你。菩萨则不然,经上常讲﹁菩萨作不请之友﹂,你不请他,他就来
了,他会主动的帮助你。
  菩萨﹁修六度万行﹂,任何法门都修,门门都学。前面我劝诸位学
一门,是不是与菩萨法抵触?不抵触。菩萨是一门成就之后,然后是门门都学,
样样都学,学的进度就非常快;如果一开端是样样都学,学到最后是没有一样能
学成功。所以,入门一定是从一个门入进去,
入了门之后,门门都成就。《华严经》里,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一个修行
的榜样,他在文殊会上求得根本智,根本智一定是一门深入,然后出
来五十三参,门门都通。这是很好的模范,我们应当效法善财童子。﹁六
度﹂是菩萨行的总纲领,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这六门,称为六波罗蜜,这是
﹁普度大乘﹂法。在佛法里面唯有菩萨能成佛,其它的不能成佛,因为所修的不
是成佛之因,只有菩萨所修的才是成佛之因,所以能证究竟圆满的大觉。

佛学十四讲第十讲
五戒十善
       不杀生(仁)

       不偷盗(义)

甲、五 戒  不邪淫(礼)   开遮持犯  人乘因

       不妄语(信)

       不饮酒(智)
           不 杀
                约身如绳
       身三  不 盗
                身业清净
           不邪淫

           不妄语

           不恶口
                守口如瓶
乙、十 善  口四             天乘因
                口业清净
           不两舌

           不绮语

           不 贪
                防意如城
       意三  不 瞋
                意业清净
           不 痴
           ﹁因﹂有真伪纯杂大小转变
       一
           ﹁果﹂有正依二报千差万别

丙、应 辨

           ﹁有漏﹂为世间功德︱着相求福
       二
           ﹁无漏﹂为出世功德︱离相去障

第十讲  五戒十善
  第十讲劝我们修学,从哪里下手?﹁五戒十善﹂。这是佛法修学的
根本法,无论是三乘或者是二乘,必须以五戒十善做基础。如果五戒十善没有做
好,人天资格都没有,他还能成菩萨吗?还能成声闻、缘觉吗?不可能的事情。
五乘佛法好像是五层楼,菩萨是最高一层,没有下面四层怎么会有最高一层?所
以我们要重视五戒十善,想学佛,想成佛、成菩萨,一定要认真修五戒十善。
甲、五戒
  ﹁五戒﹂:可以取得人道的资格,就是我们一般讲人格,做人的资
格,在六道里取得人道的条件。
  戒有五条:﹁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
﹁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这是配合中国固有文
化而说。中国的社会是伦常的社会,这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民族所看不到的。伦是
五伦,五伦是讲我们社会的组织,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由一个家庭
到社会国家,是五伦组织。五伦组织关系非常的亲密,所谓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在社会结构上来说非常的完美,这是西方社会所没有的。维系五伦社会的道统就
是五常八德,特别是五常,这是道德的基础;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条
是中国人基本的道德观念,人人都必须遵守。每一个人从小就要接受这个道德教
育,所以一般人一生在社会上所作所为,有这个道德规范着,不至于越轨太大。
我们民族在这个世界几千年来能够长治久安,一直到今天还没有被淘汰、没有灭
亡,就是靠这个伦常的道统维系着。可是中国人现在是礼丢掉了,法也不遵守,
天下大乱!所以我们现在比起西方人差远了,远不如西方人。我们自己应当要觉
悟、要负责,把中国固有文化复兴起来。
  ﹁不杀生﹂:跟儒家所讲的﹁仁﹂意思相同。仁是会意字,是两个
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意思。一切众生,尤其
是指有情的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一个动物甘心情愿被人
杀,被杀是没有抵抗的能力,可是这种怨恨之
心不会消失。杀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杀的众生怀恨在心,念念要报复,
这就是佛家所谓欠钱的要还债,欠命的要偿命,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为什么?两
方面都迷。被杀的众生不会想到,过去世我曾经杀他,这是一报还一报;就这样
算了,那这个事就完了,就没事;若还要杀他报复是迷,这是没有做还债想。你
杀我,我将来有机会再杀你、再报复,报复一次比一次要惨烈。战争是非常残酷
的事情,佛告诉我们,杀生招感世间刀兵的劫难。佛法教我们不杀生,不但是不
与一切众生结冤仇,同时更是培养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性德,真心里面本
来就是慈悲的,养自己的慈悲心。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
不杀生上来培养,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这条戒律有这么大的功德。杀生业障非常
重,障碍明心见性,障碍我们得一心不乱。因为一个好杀的人,瞋恨心必定重,
瞋恨心重的人,念佛怎么会得一心?修禅怎么
会得禅定?所以佛法把不杀生列为一切戒条里第一条戒,是有道理的。
  ﹁不偷盗﹂:不偷盗就是﹁义﹂,义是义务,不讲求报酬。对一切
众生贡献是尽义务,不需要报酬,这是义;不偷盗接近义。﹁不与取﹂
就是偷盗;不与取是别人没有同意、没有答应,你就取来,这就犯偷盗。这一条
戒也是很不容易受持,我们没有得到别人同意,随便把别人东西移动,都是偷盗
;不一定说据为己有才是偷盗,佛经里定义不是如此。我的书放在桌子上,你没
有得到我同意,故意把我的书拿到另外一边,让我找不到,就算偷盗。而且戒律
订得非常微细,就是一草一物、一针一线,再微小的东西都不可以偷盗。这一条
戒是帮助我
们修学清净的布施,帮助我们放下身心世界,使我们恢复自性清净心。
  ﹁不邪淫﹂:这一条相当于儒家讲的﹁礼﹂。不邪淫是指在家人,
不是指出家。人天法是讲不邪淫,出世间法是讲不淫欲,这一点有大
的差别。﹁不妄语﹂:不欺骗他人,这也是根本大戒。﹁不饮酒﹂:这一
条戒是属于遮戒。前面四条是性戒,不管你有没有受戒,犯了都有罪。
遮戒是防止、是预防,它本身没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后会
做出杀盗淫妄;由此可知,佛制订不饮酒,是防止前面这
四条戒。过分的酗酒必定误事,社会上许多犯罪与酒几乎都是关联的。
  ﹁开遮持犯﹂,﹁遮﹂是禁止,就是这五条戒决定不能犯。﹁开﹂是
有开缘,像我前面跟诸位说的杀生,是开缘。在什么情形戒可以开?利益众生的
时候。特别是在救度一切众生时,众生有急难,这时候可以开戒。开戒决定不是
为便利自己,而是为利益众生;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救度众生又不是非不
得已时,都不算开缘。要看戒本,
才能真正明了每一条戒的戒体、戒相、戒行,以及开遮持犯如何修学,
这才谈得上受戒。持戒守法一定要懂得戒律的意义,又要记得戒条的
条文,还要理解这一条戒的精神,然后才能够如法的修学。﹁持﹂是受
持,﹁犯﹂是破戒。开缘里面,开戒是持戒,并没有犯戒。佛告诉我们,
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够依教奉行,必定能够保住人身,来生还
是人身,不会堕三恶道。
乙、十善
  这一段是讲﹁天乘之因﹂。生天,天人要修﹁十善业﹂。他的德行
标准比我们高,我们守五条,他有十条,这十条也就是五戒的扩展。
  ﹁身三﹂:身有三条戒。﹁不杀﹂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是五戒的前面三条。﹁约身如绳,身业清净﹂:约是约束,绳是绳墨,
从前木匠用来打直线;约束自己身,像绳子一样拉得很直。约束自己,
身业清净。
  ﹁口四﹂:口业有四种,这是从不妄语里开出来的。第一、﹁不妄
语﹂:不说假话。第二、﹁不恶口﹂:不说粗鲁的话。第三、﹁不两舌﹂:
不挑拨是非。第四、﹁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话说得非常好听,
可是用意不善,都是欺骗人、诱惑人、迷惑人。譬如近代有一些电影、
电视、歌舞、小说,许许多多都是绮语,对世道人心有很大的影响;造作罪业,
不晓得罪业深重,还认为那是高度的艺术。佛制戒律,教
我们﹁守口如瓶,口业清净﹂。特别是要修出世间法的,纵然对众生没
有害处,也都是些戏论,为什么不多念几声佛号?你要写一部小说,
为什么不写一千万声佛号?天天一张一张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写上几十万字,你会成佛,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功德多大!众生迷惑颠倒
,没有把事实真相看清楚;真正明白,才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比念佛更好的
,为什么不多念佛!
  ﹁意三﹂:意业有三种,不贪、不瞋、不痴,这个范围也非常广大。
﹁不贪﹂:一切恶法不能贪,一切善法也不可以贪;因为贪恶法跟贪善
法都是个贪心,只是把对象更换一下而已。在人天乘里,贪一些善法还没有关系
,因为他并不想出三界,所以贪心并没有断。对一切恶法
不贪,心就清净。﹁不瞋﹂:欲界天人还有瞋,贪瞋痴都有;色界跟无
色界天人没有瞋,贪跟痴没断,但是瞋恚心已经伏住,种子虽然没断,
它不起现行,所以色界跟无色界天人不会发脾气,没有瞋恚。如果有
瞋恚心,不能得定。﹁不痴﹂:不愚痴。对于一切境界不明事理、不辨
真妄,这是愚痴。﹁防意如城,意业清净﹂:从前城墙筑得很高、很厚,
防守盗贼,我们防意就要像守护城池一样,要谨慎,不可以放逸,不可以大意,
求得意业清净。
  天人的三业比我们人间清净,道德水平比我们高。这十条是生天的基本条件
,不能缺少。如果是只修十善,最高只能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单有十善还不
行,还要加修禅定,叫未到定。欲界上面四层
天,也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若世间根本禅定成就,就生到色界天。
丙、应辨
  第一条是讲因果。﹁因,有真伪纯杂大小转变﹂:因,有真有假、
有纯有杂、有大有小,所以它会转变。这个转变,譬如真的会变成假的,假的会
变成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果报千差万别。因是这么复杂,所以果—依报、正报,千差万别
。为什么要辨别这个?譬如我们现在都是人,
这样说起来我们过去生中一定修五戒,现在我们得人身。虽然得人身,
每一个人正报不一样,面貌不一样,身体健康不一样,聪明智慧不一样,生活环
境差异更大,这是什么原因?真伪纯杂大小转变,非常的复杂,这是应当要知道
的。
  第二条讲﹁有漏﹂、﹁无漏﹂。有漏,这里面带着烦恼、习气,漏是
烦恼的代名词。有漏为﹁世间功德﹂,无漏为﹁出世间功德﹂。有漏是
﹁着相求福﹂,所求的是福报,在修学时着相。这个福报能不能得到?
能得到。﹁离相去障﹂:高明的人离相,他不求福,他求的是去障,去
障就明心见性;那是真正的功德,是真实的功德,这是觉悟的人。真正聪明人,
修学跟普通人不一样,一般普通人多半是求人天福报。佛在经典里面为我们讲许
多道理、许多方法,连无上正等正觉都可以获得,都能够证得,何况人天福报?
这些是小事,只要肯修学,非常容易就能够获得。
佛学十四讲第十一讲
四谛十二因缘
          身心酬业
       苦        (世间果)︱应知
          患累逼恼

          起惑造业
       集        (世间因)︱应断
          招集来苦
甲、四谛                       声闻乘
          结业已尽
       灭        (出世果)︱应证
          无生死累

          正助双修
       道        (出世因)︱应修
          能至涅盘
         无明       无明
         行    流   行
         识    转   识    谛
         名色   生   名色   二
         六入   死   六入   道
         触    门   触    灭
乙、十二因缘                    缘觉乘
         受    苦   受    门
         爱    集   爱    盘
         取    二   取    涅
         有    谛   有    灭
         生        生    还
         老死       老死
         
        起见惑八十八使        声闻断事
丙、三界迷谛           断尽证果
        起思惑八十一品        缘觉断习
第十一讲  四谛十二因缘
  这是讲出世间的修学要领。﹁四谛﹂、﹁十二因缘﹂,这两种都是小
乘人修行的方法。
甲、四谛
  ﹁谛﹂:就是我们俗话讲真理,谛实之理,它是实实在在的,决不
是虚妄的。有四种,说的是世间因果与出世间的因果。﹁四谛﹂是苦、
集、灭、道。
  ﹁苦﹂:﹁身心酬业,患累逼恼﹂,这八个字就把六道的众生说得清
清楚楚。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酬业。过去造业,现在来酬偿,造善
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讨债、还债、报恩、报怨。觉悟的人,在一生当中把这
个东西摆脱掉,逆来顺受,要求超越,人生就有意义。如果在一生当中不能把结
业解除,不能超越生死轮回,你想想看,这个人生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诸
位千万不要被世间名利诱惑。如果照世间人看法,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
言,青史留名;将来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太空中天天都有星球爆炸,试问那个
历史留到什么地方?假的,不是真的。唯有明心见性才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
不要被假的迷惑了,这比什么都重要。无始劫以来我们就迷失了自己,生生世世
都搞假的,搞到现在还是目前这个状况,还要不警觉,不得了!我们现在一天到
晚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拿五戒十善对照一下,我们能及格吗?如果不及格
就到三恶道,得不到人
身,一世比一世苦。一定要警觉,要办自家的真事,要办自家的大事,
什么妄想都不要打,老老实实的念佛。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如果有机缘,建
立道场弘法利生。身心的确是酬业,而我们自己又不会转
业,这就苦了。﹁患累逼恼﹂:这是说人生这一生的感受,苦;这是讲
﹁世间果﹂,先说果好懂,因为是现前的感受,我们很亲切的能够体会
得到。
  ﹁集﹂:有果必有因,集就是因。果报从哪儿来的?﹁起惑造业,
招集来苦﹂,这里面有三个字:﹁惑、业、苦﹂,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原因,
六道轮回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起惑、造业、受苦,受苦又迷惑,迷惑
再造业、再受苦,永远这么轮回。这是﹁世间的因﹂。
  佛教导我们要觉悟。﹁应知﹂:世间的苦果应该要知道。﹁应断﹂:
招集苦报的业因应该要断掉。能够断,当然就不受这个苦,就超越轮回。苦集这
两条是世间因果,这是真谛。
  下面两条是出世间的。出世间也先说果,果是什么?灭。﹁灭﹂:
灭烦恼、灭生死。﹁结业已尽﹂,灭尽了。﹁无生死累﹂:涅盘、寂静、
圆寂,都是灭的意思,把惑业苦灭掉,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轮回。这是﹁出世间果
﹂。
  果报当然有业因,因就是﹁道﹂。道的范围非常广大。﹁正助双修,
能至涅盘﹂:涅盘就是前面讲的灭,涅盘是梵语,意思就是功德圆满、
清净寂灭。如果我们用前面佛教大意三句话来说,﹁自净其意﹂是正修,
就是修定、修慧,定慧是正修;戒是助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
就是助修。这完全是从纲领上来说,在实际修行当中是相当的复杂。我们看《华
严经》,善财童子正修是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最后的结果是普贤菩萨十大愿
王导归极乐。他以念阿弥陀佛这一个法门为主修、正修,用这个法门成就念佛三
昧、成就正等正觉;以无量的法门来作助修,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中五十三参,参访许多的善知识
,成就自己的定慧,是助修。这一种助修,诸位一定要记住,决不是说遇到一个
禅德就跟他学参禅,遇到一个密宗上师就跟他学持咒,那就糟糕,一样都不能成
就。所谓参访是亲近这些善知识,听听他讲的,看看他修行的方法,
增长自己的智慧,绝不受他影响。如果受他影响,把自己的正修破坏,
助修也没有了,正助两边都失掉。自己必须如如不动,才有资格参学。
看得清清楚楚,样样都晓得,增长智能;虽然样样都晓得,如如不动,
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绝不改变,这就真帮上忙。不动心就帮上定,看得清
清楚楚帮上慧,定慧都修了。
  参学并不只限于佛门不同宗派、不同法门的这些大德,那为数不多;其实世
间各行各业,从早到晚看的这些人,遇到的那些事,都是五十三参。见到这些人
事,心里清清楚楚,增长智能;虽然见到,如如不动,在什么境界都不动心,增
长定功。修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
就是道场,在这个道场才成就无上道。正修就是自己选定主修的法门,
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决定不更换、不动摇。助修就是博学多闻,博学多闻里绝不
受影响,要记住这一点,绝不跟人家走;博学多闻是成就自己的定慧。怎么晓得
有定、不动心?样样都看、样样都听,在这里
头才晓得自己不动心,没有受影响。怎么晓得自己有智慧?样样都看、
样样都晓得,人家不问的时候,心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而一问样样都晓得,这
是智慧;绝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也就是说,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训练不起心
、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训练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历事炼心,
要在人情事故里锻炼,才能成就。所以社会是菩萨的大道场,红尘是道场;菩萨
是红尘里开的莲花,一
尘不染。正助双修要认识,要真正懂得这个意思。﹁道﹂就是道理、方
法,超越世间、了生死的这些理论与方法;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
这一个字都包括了。
  在此地苦集灭道是讲小乘—声闻乘;其实苦集灭道是佛法的根本教义,通大
小乘。过去天台智者大师有一个小册子,讲三十七道品第
一个科目—四念处。四念处是讲智慧,是我们学佛人入门修学的处所。
我们一般讲观照,四念处就是基本的观照法。第一、﹁观受是苦﹂:以
智慧来观察,我们现前的享受是苦不是乐。以为现前享受是乐,那是颠倒、是迷
惑;不过是苦暂时离开而已。你感觉到现在还不错,因为现在苦刚刚离开。仔细
想一想,我们从生下来岂不是就往坟墓里面走吗?一天一天接近,这种景象非常
凄凉,非常可悲;你没有觉察到,还觉得很快乐!做生日还庆祝一番,其实庆祝
什么?往坟墓里一天天接近,有什么好庆祝?实在颠倒,没有智慧。佛真是高明
,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一天一天接近坟墓,众生迷惑颠倒不觉悟。这
个身,一身都是病,还要装扮,还觉得很可爱。最大的病是饥寒之病,
天冷不多穿衣服就会冻坏,三餐没得吃就饿坏;三餐是吃药,治饿病。
我们所受的,确确实实是苦。第二、﹁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不清
净,佛经上说三十六种不净之物造成这个肉身。第三、﹁观心无常﹂:
这个心是妄心,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如果心老想一样
那就是得定,定在一门上那就是常;我们是一天到晚打妄
想。第四、﹁观法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一切法里
面没有主宰,不自在、不自由、不平等。不自在,无我;如果真有我,
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能自在的话,诸位想想,哪一个人不喜欢长生不老?哪一个
人不喜欢年年十八?做不到,自己不能主宰自己。这是智慧观察,能这样观察就
觉悟了。智者大师把四念处解释得很详细,告诉我们藏通别圆四教都有四念处,
四种念处境界不相同。四教也有四
谛,这个地方是讲藏教四谛,就是小乘法;通教有四谛、别教有四谛、
圆教有四谛,细说说不尽。
  ﹁三转法轮﹂:这是佛的教学善巧。﹁示、劝、证﹂,这是﹁三转﹂。
﹁示﹂:是指示,根性利的人一听就明了、就觉悟。譬如佛说:﹁此是
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招集感受的苦报;﹁此是灭,可证
性﹂;﹁此是道,可修性﹂;都从性体上说,﹁上﹂根人一听就明了。﹁劝﹂:

中等根性的人,跟他这么说,他虽然听见,好像与自己毫不相关,耳边风一样,
所以必须要劝他;告诉他:我说的话不是说给别人听的,是说给你听的,你要特
别注意。底下加劝勉的话,譬如,此是苦,你要知道。表解里,应知、应断、应
证、应修,都是从劝修上说。这是
对﹁中﹂等根性人说,意思就很亲切了。﹁证﹂:根性劣一点,﹁下﹂等
根性的人,虽然劝我,我行吗?我能办得到吗?对自己没有信心,是不是我们都
能做到?佛末后现身说法,给我们作见证,作证转。佛以自己为例:此是苦,我
﹁已﹂经知道;此是集,我﹁已﹂经断;这意思是我知你也能知,我可以断你也
可以断,我能够证得,你也能够证得,我可以修你也可以修。这么三劝,一而再
,再而三,三劝如果都还不动,佛就没法子。如果三劝能够回头,佛菩萨必定来
;三劝不能回头,佛菩萨不来,来了也没用处,白跑一趟,白费口舌。我们通常
叫做三转四谛法轮。
乙、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前面介绍过,此地特别注重十二因缘的修法。十二条是连环的,里
面有一个断掉,就统统断掉;所以缘觉所用的方法比声闻要巧妙。十二因缘里面
有因有果,果上不能了断,一定要从因缘里面断。十二因缘讲三世因果,过去、
未来的因果我们没法子断,我们不能回到过去,能断的范围只有现在的因果。现
在果不能断,现在的因
缘只有三条:﹁爱、取、有﹂,这三条断一条就证辟支佛,就成功了。
如果是修学大乘法门,净土念佛是大乘法,能断一条,马上就证得一心不乱,成
就念佛三昧。我们能不能在一切法里把爱心断掉?这个爱是贪爱,这一个字就是
见思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一个爱字代表这些,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把爱断掉得事一心
不乱。事一心就是断见思烦恼,理一心是分破无明。
  十二因缘有﹁流转﹂、﹁还灭﹂二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
色,互为因果;无明是因,行就是果;行是因,识是果;识是因,名
色是果。到末后,老死是因,无明是果,它又转回来,永远是循环的。
按照顺序去﹁流转﹂,这就是六道轮回;如果颠倒过来,称为﹁还灭﹂
门。为什么有老死?因为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没有﹁有﹂,就
没有生;没有取,就没有﹁有﹂;没有爱,就没有﹁取﹂。这里面断一
条就全断,三界系缚就得到解脱。﹁流转生死门﹂,相当于四谛的﹁苦
集二谛﹂;﹁还灭涅盘门﹂,相当于﹁灭道二谛﹂。
丙、三界迷谛
  这一段是附注。﹁三界迷谛﹂: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谛就
是四谛—苦集灭道;世出世间的因果,我们统统都迷了。迷了之后才
﹁起见惑﹂,有八十八使;﹁起思惑﹂,就是错误的思想,有八十一品。
见思烦恼变现出六道生死轮回,因为有惑,惑是迷惑,迷惑以后就妄
动,妄动就是造作,造作就结业,业力变现出六道的果报。﹁身心酬业﹂,
这个话说得非常的真实。真正明了了,我们在这一生际遇当中要像大修行人,他
们对人生的态度无不是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纵然受苦也甘心乐于接受,不会打
妄想去换个境界,想去找一个地方摆脱掉,不做如是想。为什么?摆脱不掉。有
这个业,怎么能摆脱掉?譬如欠人
家钱,想躲一躲不还债,那不行;现在不还,将来还是要还,没法子!
那干脆还清好了,还清就自在,所以不逃避,愿意受。受里面,改造他的业,断
恶修善,在业因上下手,这样确实能够改变果报,这是有智慧的人所做的。
  ﹁断尽证果﹂:不断尽不能证果,一定要断尽才能证果;八十八使、
八十一品,一品都不能留。而断的顺序一定是先断见惑八十八使,八十八使见惑
断尽,小乘就证初果。能把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就得保障,虽然不出三界,在六道
轮回里,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小乘证得须陀洹之后,在六道里面只有人天两道
,不会堕三恶道,而且从此以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一定证阿罗汉果。有许多学
佛同修常常来问:菩萨五十一个位次,我们现在能不能算初信?五十一个等级,
我们算一年级行不行?给诸位说,不够资格。见惑八十八使断尽算一年级,标准
从这边算起,这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圆教七信位的菩萨相当于阿罗汉,因为思
惑也断尽。天台四教仪、贤首五教仪都说得很详细。
  ﹁声闻断事,缘觉断习﹂:习是习气。习气很难讲,古人常常用酒
瓶来作比喻。把酒瓶里的酒倒掉,倒得很干净,里面也洗得很干净、擦得很干净
,确实没有酒了,闻闻还有味道,那就叫习气。阿罗汉见思烦恼确实断尽,但还
有习气在。缘觉的功夫比阿罗汉高,连习气都没有,都断掉。

佛学十四讲第十二讲
六度万行
         财物     除怨
      布施 诸法         贪悭
         无畏     不乏
         律仪     清凉
      持戒 善法         恶业
         益众     解脱
         人害     不失
      忍辱 世苦         瞋恚
甲、六度     修法     成就
         披甲     增善
      精进 摄善         懈怠    菩萨乘
         利乐     不退
         世间     静虑
      禅定 出世         散乱
         上上     见性
         实相     大觉
      般若 观照         愚痴
         方便     度他

      度无边众生    此名四弘誓愿
      断无尽烦恼    然能行此四句
乙、万行  
      学无量法门    万行可谓尽包
      成无上佛道    枚举不胜其烦
第十二讲  六度万行
甲、六度
  这一讲是大乘佛法。大乘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归纳修学的纲领
就是﹁六度﹂。为什么要归纳这六条?实在说,所谓佛法是建立在相对
的基础上,也就是众生有病,佛法就好比是药物一样,众生没有病,
也就没有佛法,因此,﹁法﹂不可以执着。《金刚经》告诉我们:﹁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有病的时候,需要这个法;病好了,这个法也不能要。
  在这一表里面,先来看看我们有些什么病?这一定要搞清楚。第
一是贪病,﹁贪悭﹂,这是病根,可以说无量无边的烦恼业障、生死轮
回,都是从它而来的;包括后面的恶业、瞋恚,乃至愚痴,都离不开贪悭。因为
它是一切病的根本,所以菩萨修学是从根本来拔除,得用个方法来对治它。我们
晓得这个病的严重,就要认识对治的方法,而
且要有效的运用方法来对治这个毛病。﹁贪﹂是贪求,凡夫欲望没有止
境,不但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连三界之外的佛法也贪图。佛
法,断掉贪心才能得到;用贪心来贪求佛法,结果是增长烦恼,不会得到的。所
以学佛要去贪心,不能用贪心来学,不可以用
贪心来求。悭吝与贪可以说是同类的,已经得到的不能放下,叫做﹁悭﹂;
这都是我们的病根,佛法处处教我们看破、放下。什么叫做迷?什么叫做悟?所
谓迷,不知道贪悭是病,认为是应该的,是一桩好事情,这就是迷惑。觉悟了,
知道它是病根,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苦难,如果真正从心地里面把悭贪拔除,就
成佛。无量的烦恼可以归纳为一百
零八类,百八烦恼;《百法明门论》再归纳为二十六种,二十六种再归
纳就是六个根本烦恼。六个如果你还嫌多,还可以归纳为贪瞋痴三毒
烦恼。因为有这三毒,心里头有毒素,果报就是生死轮回。三毒烦恼,
哪一个最严重?如果再把它归纳成一个,就是悭贪。所以菩萨行法把布施列在第
一条,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施是对付悭贪的。
  ﹁布施﹂有三大类。第一、﹁财物﹂布施:财分为内财与外财。外
财是身外之物,如金钱、物品等。内财是身体,譬如当义工,以劳力、
智慧、技能,为社会大众服务,这是内财布施。一切所有内外之财,能施与有所
需的众生,称为财物布施。自己有的,如果别人有需求,能舍,能够供养别人,
能够赠与别人,心地清净无有贪念。布施就是
舍、就是放下;能舍,你就得清凉、自在,就开智慧。第二、﹁诸法﹂
布施:诸法包括世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自己知道的乐于教导别人,
称为诸法布施。你所懂得的,有人来向你请教,尽心尽力把你所知道的都教给他
,不吝法。你知道十分,只教他三分,他所懂得的永远不
能超过你,这是吝法,悭贪心没有断。第三、﹁无畏布施﹂:众生遭遇
灾难危苦,心生恐怖、畏惧,你能够帮助他,使他远离恐怖,身心得到安稳,称
为无畏布施。这三种布施,如果没有把悭贪心断掉,这个布施不能称为波罗蜜,
只是布施而已。修这三种布施得福报。财物布施所得的果报是财物不缺乏;以钱
财布施,得大富。世间富贵之人从哪儿来的?修财布施而来的。法布施得的果报
是聪明智慧;世间人有智愚不等,不平等是果报,因为过去生中修的法布施不一
样。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吝财得贫穷的果报;吝法得愚痴的果报;不
能行无畏布施,身体多病,寿命不长。
  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佛陀教人不外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日
常生活中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服务一切众生、服
务社会、服务人民,而不求利益,这是布施。佛菩萨能施,因为知道身心世界无
所有、不可得。世间人不肯布施,
以为身心世界是真有,在这里面贪而无厌、患得患失;只知道为自己,
不晓得为众生。
  修布施的功德,略举两种:第一种﹁除怨﹂;第二种﹁不乏﹂,财
物、诸法、身心健康长寿,样样都具足,不会缺乏。除怨也非常重要,
世间人常讲,一家饱暖千家怨!你家里发大财,为富不仁,不能够帮助别人、救
济别人,你这一条街的邻里乡党对你都怨恨。你家里遭小偷,人家看到小偷去偷
也不会报警察,偷得好:他家里有东西,多偷他一点。你家房子要被火烧了,人
家也不会来救,烧得好。你要是有财富,常常布施别人,常常救济别人,大家对
你不但不怨恨,而且尊敬你。为什么?因为你发大财,大家都有好处;你肯周济
这些邻里乡党,多做这些慈善福利事业。布施所得到的功德利益还不只这些,前
面两条都是讲世间的利益,不是讲佛法;佛法的目的是除障,是﹁去
障﹂,不在乎除怨、不乏。如果目的是施一得万报,这是世间的果报,
不能超越三界,不是得到究竟的功德利益。如果想超三界、了生死、明心见性,
要除障。学佛的人修布施的目的是要断悭贪之心,财布施决不是求财富,法布施
决不是求智慧,无畏布施也不求健康长寿,求去除自己的病根。如果目标在这上
面,这就是布施波罗蜜,才算是六度,度越悭贪烦恼。所以我们一定要懂这个意
思,决不能够停止在除怨、不乏,那是得世间果报,不能超越三界。世间果报享
完还是要堕落,因为世间福报是享得尽,世间法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我们一
定要觉悟到。
  ﹁持戒﹂:持戒对治﹁恶业﹂。凡夫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无不
是恶业。前面说过,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业里面尤其可怕的是恶业,
恶业的果报在三恶道。我们不想得三恶道的果报,一定要把恶业断除;
不造恶业,当然就不堕恶道。除恶业用什么方法?持戒。持是保持不失,戒是戒
律;戒律是善业,是恶业的反面。戒律也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律仪﹂戒:律,有条文规定,像法律一样,譬如五戒、十戒、
菩萨戒、比丘戒,都有条文;仪是讲威仪、仪态。戒律里面关于威仪的地方非常
之多,威仪就是小节;连小节都不犯,这叫不犯威仪。也
就是说,礼节、规律是在生活当中要遵守的。第二、﹁善法﹂戒:一切
善法,对自己身心有利益的,可以增长善根的,虽然戒律里没有,我
们要遵守,也算是持戒。第三、﹁益众﹂戒:对于自己身心没有好处,
可是对于众生有好处,是利益众生的,菩萨也应该舍己为人;这是属
于菩萨戒,菩萨能够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持戒的功德是﹁清凉﹂、﹁解
脱﹂。能持戒的人,心地清凉、烦恼少。解脱是自在,戒律清净,就得
自在。由此可知,戒律不是约束人,而是真正教我们得到自由自在,把我们一切
无明、烦恼除掉。
  ﹁忍辱﹂:忍辱对治瞋恚。﹁瞋恚﹂:在三毒里面这是非常重的一种
烦恼,果报也非常可怕,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恚是地狱道的业因。
佛法常讲﹁火烧功德林﹂,这个火就是瞋恚之火,功德指定慧;一发脾
气,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定慧都烧掉;福德是烧不掉的,功德烧掉了。功德
能断烦恼、能破无明,如果瞋心不断,我们烦恼、无明一定会增长。为了要拔除
这个病根,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六度里面只讲忍,辱是翻译经典的大德加上去的
。中国人很有耐心,能忍;可是有
一桩事情不能忍,﹁辱﹂不能忍。﹁士可杀,不可辱﹂,杀头可以忍,没
有关系,侮辱不能忍。中国人自古以来把辱看得很重,翻经的祖师大
德认为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忍加上辱,这是专门对中国人说;
能忍辱,那就无有一法不能忍。忍要有智慧,而不是强忍。忍辱,不把需要忍受
的放在心里,忍辱波罗蜜就广大而无有边际,都把它化成智慧,都把它变成禅定

  忍辱,分为三大类:第一、﹁人害﹂:别人想尽方法障碍你、伤害
你,你要能忍,一定要明了这里面的道理。那个人为什么障碍我、伤
害我?他为什么不障碍别人、伤害别人?佛门常说:﹁一饮一啄,莫非
前定。﹂他伤害你是果报,果之前一定有因;如果真正觉悟到这样,我们忍受可
以做还债想,这一笔债务还了,再也没事了。菩萨在世间是个觉悟的人,菩萨会
不会受到伤害?会。躲不躲避?不躲避,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知
道这个债一定要还,躲不过的。安世高在中国还了两次命债,《高僧传》
记载得很清楚,他有神通、有他心通,有能力躲过,不跟冤家债主见面就行,害
不了他。但是,他还故意到那个地方去被他打死,还了命债。以后再投胎到人间
,再去跟他见面,变成好朋友,冤债解除。这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凡人迷惑颠
倒,于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觉悟
的人,样样事情都给你了断,绝对没有报复的念头。《金刚经》有一段
忍辱仙人的故事,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那是一种凌迟处死,拿刀一刀一
刀慢慢割,这种刑罚非常残酷,受刑的人非常痛苦;这是
﹁人害﹂,这位菩萨能受得了,没有瞋恨心,所以忍辱波罗蜜圆满。你
们发心修菩萨道,一定有这一天;就好像你读书,必定要经过考试,
考试满分,忍辱波罗蜜圆满了。人家无缘无故的对付我们、伤害我们,
都没有瞋恚的心,这是圆满的忍辱波罗蜜。别人对你一点点伤害,你都受不了,
你还学什么菩萨道?
  第二、﹁世苦﹂:世间的苦难要能忍受。饥寒之苦,物质环境上缺
乏之苦,都要能忍受。这也是属于自己的业力,譬如财物缺乏,过去生中没有修
财布施,今天得的果报样样缺乏,是因果相应,我今天受这个贫穷也是应该的;
看到别人富足,前生修财布施,他得财富,他今天享受是应该的。觉悟的人不怨
天不尤人,晓得因果相应。如果想改善自己的环境,就修因,不必去羡慕别人。
我们要想得财用,多多修财布施,财用决定不缺乏。没有修布施,这一生许许多
多的欠缺一定要能够忍受。
  第三、﹁修法﹂:佛法的修学要能忍耐。佛法的修学要无量劫的时
间才能成就,你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就不能成就。忍辱仙人专修忍辱波罗蜜,修
五百世;以中国人算法,一世三十年,修五百世,这个时间相当长,才能把忍辱
波罗蜜修圆满。所以我们修学要有耐心、要有恒心,锲而不舍才能有成就。大多
数的人退堕,都是因为没有耐心。
古人亲近一个老师,至少都在十年以上。《高僧传》里,亲近一个善知
识二十年、三十年的很多。师友具足,同学互相切磋,老师指路,才能成就。修
法要有耐心,无论行门、解门,都要有相当的耐心。像江味农居士、周止庵居士
,一生在一部经上用四十年的时间,不简单,所以人家的成就不是偶然得来的。
任何人有这样的毅力、耐心,都会有成就。古人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
人。有耐心、有忍辱的心,就会成就。
  忍辱的功德:第一、﹁不失﹂:《金刚经》虽然讲六度,特别强调布
施、忍辱,布施是能修功德,忍辱是能保持功德,不会让它失掉。第
二、﹁成就﹂:保持就能成就,世出世间法都能成就。俗话说:﹁小不忍
则乱大谋。﹂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要靠耐心,要能够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不
要冲动,要缓慢,循序渐进,才能成就。现代人急躁,什么事都要快速,弊病很
多。忍辱是除﹁瞋恚﹂障,能够做到除障,忍
辱波罗蜜就成就。所以修学菩萨道的人,修忍辱度,度瞋恚这个障碍。
  ﹁精进﹂:精是得其精华、纯而不杂;进是进步。天天求进步,儒
家讲日新又新,佛法讲精进,永远进步。精进也分为三类。第一、﹁披
甲﹂精进:这是比喻,古代打仗,士兵披盔甲冲锋陷阵,现代战争战车列在第一
线,也是披甲精进;这是比喻勇猛的意思,没有畏惧,向前精进。如果自己肯努
力,什么样的障碍都障碍不住我们。什么东西能障碍自己?懈怠懒惰障碍了自己
,外面的力量是没有办法障碍的,
无论顺境逆境都不能障碍,就怕自己懈怠放逸,那就没有法子。第二、
﹁摄善﹂精进:这是讲精进法的内涵。我们的精进,要向一切善法去追求、去努
力,千万不要向恶法精进,那就坏了。断一切恶,修一切
善,这是佛教导我们的精进法。第三、﹁利乐﹂精进:于一切众生有利
益,一切众生能够得到乐受,这个事情我们要努力去做。诸位要晓得,
令一切众生真正得到福利安乐,就是佛法,这是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安乐。我们
自己要努力修学,要把佛法发扬光大,介绍给一切众生,帮助他修学,这是精进
波罗蜜。
  精进的功德是﹁增善﹂、﹁不退﹂。增长一切善法,使不退转,这是
我们现前得到的利益。能增善、能不退转,﹁懈怠﹂的毛病自然就断掉。
懈怠懒惰是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可以说是先天的烦恼,不是后天学来的。
这个烦恼非常的严重,使我们世出世间法的修学都不能成
就,都不能够圆满,所以这个毛病一定要想方法来对治克服;能克服,
一定能成就。但是用什么方式克服,每一个人并不一定,自己要晓得这个病,要
知道选择某一种方式把这个病克服。我是用上台讲经的方法,对治懈怠。因为刚
上台讲经时,讲一个小时,差不多要准备二、三十个小时,没有那么多钟点认真
去准备,下不了台;一个星期讲一次、两次,一点都不敢懈怠。所以懈怠是严重
的障碍,自己一定要想方法对治。
  ﹁禅定﹂: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关键、枢纽。前面四种都是为修禅
定做前方便。你放不下,不能得定,你有恶业、不能忍辱、懈怠懒惰,
也不能得定,可见得前面所修都是为禅定做预备功夫,禅定才是真正
主要的修学。首先要懂得禅与定的定义,﹁禅﹂这个字是梵文音译,﹁定﹂
是中国字,定的意思与印度禅那的含义很接近,所以古人翻译就把这
两个字合起来,这种翻译法称为梵华合译。禅的意思是不着相,《金刚
经》所讲﹁不取于相﹂,这是禅;﹁如如不动﹂,这是定。禅定并不是天
天盘腿面壁打坐,那是坐禅;禅定范围广大,这不过是修学禅定的第一种而已。
这一种便利于初学,但是初学者心很散乱,叫他坐在那里
身不动,心在动、打妄想,还是不行,那没有用处。禅定着重心不动,
身要动;身是一部机器,机器不动就不能发挥它的功能,所以机器一
定要运作,身要动;心不能动,因为心本来不是动的,心是非有非无。
佛法常用圆(法轮)来表法。圆周要动,圆周不动的话,圆就不起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今
天一切的文明,可以说都是圆带动的;但是圆心动不动?心不动。所以禅定着重
在心不动,身要动。
  六祖大师在黄梅八个月,他修的禅定就是这种功夫。黄梅那时住一、两千人
,他每天替常住工作,舂米劈柴,身一天到晚要动,没有休息,心不动。他在黄
梅八个月是真正在那里修禅定,所以五祖把法传给他,而不传给天天在禅堂里头
面壁,一坐好几天都不动的、不倒
单的。《六祖坛经》实在了不起,这本书是中国人自己说的,不是从印
度经典里面翻译过来的,它的内容几乎是包括全部佛教的原理原则,把一部《坛
经》念通,所有大小乘法全部都通达,这是非常好的书,是我们中国的国宝。希
望诸位认真去学习、体会,知道什么叫做禅;禅应用在生活上,行住坐卧、穿衣
吃饭,没有一样不是禅。表现在艺术上,像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刻、美术,都
带有非常浓厚的禅家色彩,这就是禅的艺术化、禅的生活化,使我们整个生命都
变成禅定。
从禅定里透出的智慧称为般若智慧,是真正的智慧,不是从心意识里,
不是从分别执着、思惟想象里产生的智慧,是从定中自然显现出来的。
  禅分三大类。第一、﹁世间禅定﹂:指四禅八定。这一种禅定修成
之后果报在四禅天、四空天,色界、无色界,三界里面最为殊胜。第
二、﹁出世间禅定﹂:佛学名词称为九次第定,就是第九定。前面八定
是世间的,色界有四种禅定,无色界有四种禅定,一共是八种,禅定功夫有浅深
不一样。定功更深,再往上超越,就是第九定,第九定是属于出世间的,超越三
界六道。第九定指小乘的阿罗汉,阿罗汉与辟
支佛所修的是出世间的禅定,乃至于诸菩萨们所修也是出世间的禅定,
都超越了世间。第三、﹁上上禅定﹂:是诸佛与大菩萨们所修。如果将
范围扩大来说,凡是能见性的禅定都可以称为上上禅,六祖大师所修所传的就是
上上禅定。唯有上上禅才能明心见性,出世间的禅定虽然能够超越生死轮回,不
能见性,所以一定要修上上禅。上上禅的原理原则都在《坛经》里面。
  禅定的功德是﹁静虑﹂,静虑是我们现前就能得到的好处,身心清
净;虑,头脑清楚,不迷惑颠倒。心清净、头脑清楚,这是禅定的好
处。它能成就一切世出世间法,对你的学业、事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就是禅的生活化。更殊胜的功德是﹁见性﹂,明心见性。禅定是佛法
修学的重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禅定,不修禅定不能
称为解脱门,不修禅定不能见性。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法门是方法、
手段;修禅定有无量无边的方法,并不只有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无量无边的方
法里的一种。念佛也是禅定,一心不乱就是禅定,事一心不乱就是出世间的禅定
,理一心不乱就是上上禅定;用念佛的方法来
达到,所以念佛也是坐禅。坐禅,《坛经》说:心不动,名为坐;心不
执着,名为禅。除障—﹁散乱﹂:散乱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这是障
碍。精神意志不能集中,智慧不能现前,这也是大病,要用禅定的方法来断除。
  ﹁般若﹂:这是佛法修学的目的。禅定是手段,前面四条乃是手段
之手段,关键的手段是禅定,因定开慧。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
智慧是从定中生的;心要是散乱,决定没有智慧。般若有三种:﹁实相﹂、
﹁观照﹂、﹁方便﹂。实相是体,是般若智慧的本体。观照是自受用,是
自修自证。方便是教化众生,善巧方便。
  般若的功德是﹁大觉﹂,大觉就是成佛,圆满彻底的觉悟。自觉之
后一定要﹁度他﹂,要帮助别人觉悟。去障—﹁愚痴﹂。愚痴就是根本
无明,根本无明断尽就成佛。成了佛,连等觉菩萨也能度,度生圆满;
九法界有情众生,他都有能力教化,而没有障碍。
  六度,如果不能除障,就不叫做﹁度﹂,那是修六种福,布施、持
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统统是福报。如果能除贪悭、恶业、瞋恚、懈怠
、散乱、愚痴,这才叫做六度、六波罗蜜。儒家三达德:大智、大仁、大勇,与
佛法讲的六波罗蜜非常接近。布施、持戒是大仁;布施是能够推己及人,持戒能
够令一切众生欢喜,对你不恐怖、
不会害怕,因为持戒的人不会伤害任何人。忍辱、精进是大勇,禅定、
般若是大智,岂不是智仁勇三达德具足!这是菩萨修学的纲领,可见得佛法没到
中国来之前,儒家所修学的接近大乘教义。
乙、万行
  六度展开就叫万行。行,是动词。万行就是无量无边的行门,修行的方法。
无量无边的行门,用四弘誓愿全部把它归纳。四弘誓愿里
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这是真正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就
是帮助、服务,服务社会、服务众生。这是大乘佛法的本愿,我们要利益一切众
生;其余的三愿是为了圆满第一愿。你要度一切众生,你
自己一定要成就德行,一定要断烦恼;如果你不断烦恼,你去度众生,
恐怕会被众生度去。我们为什么要断烦恼?是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才断烦恼。
断烦恼是修德,是德育;学法门是智育,是求学问。断烦恼是品德的修养,学法
门是智慧、学术的修养。这种努力精进为谁?不是为自己,是为了一切众生。看
到一切苦难的众生,我们要去帮助
他、援助他;自己没有高尚的品德、深广的学术,你拿什么去帮助人?
菩萨一切的修学不为自己,而是为一切众生。你们要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这
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唯有菩萨,生命才真正有意义,他为一切苦难的众生而为,
为一切苦难的众生不休息,绝非自私自利。为一切苦难的众生,自己修布施、持
戒、忍辱,断烦恼,为一切众生学
无量法门。所以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条﹁法门无量誓愿学﹂,
都不是为自己。末后一条,那是积极到了尽头,﹁佛道无上誓愿成﹂。
为什么成佛道?因为还要度等觉菩萨,还要帮他的忙,你要是不成无
上佛道,等觉菩萨也是众生,他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忙帮不上,
你度众生的愿就不圆满。由此可知,四弘誓愿实际上是一愿,为了完成度众生的
大愿,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才有后面的三愿;先成就自己,再帮助别人。
  ﹁此名四弘誓愿,然能行此四句,万行可谓尽包,枚举不胜其烦。﹂
能够把这四句的意思明了,真正努力去做到,菩萨的行愿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
学佛先要发大愿,没有大愿怎么会有大行?没有大愿怎么会有真精进?所以大行
、大精进,都是以大愿为基础。这是把大乘佛法—﹁菩萨乘﹂简单的介绍出来。
  第十、十一、十二这三讲,是佛法一般的纲领,所谓是通途法门;
第十三讲表介绍特别的法门。特别法门跟普通法门究竟有哪些不一样?
特别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要留意的。通途法门,一生要成就确实不
容易;但是我们在佛法上要获得真正的成就,特别法门可以帮得上忙。
佛法要专攻,才能成就。
佛学十四讲第十三讲
行门中一特别快捷方式

         欣羡   解  说  周  详
                      多趋佛学
         理论   方  法  精  细

甲、学者感想

         畏视   断惑难(四十截流)
                      尝疏学佛
         实行   时间长(三僧祇劫)
           示现佛国
      佛力  
           宏愿接引    超出三界轮回
           方便伏惑    了脱分段生死
      自力   带业往生    皆不退多补处
           当生成就


        信  如圣言量真实不虚
        愿  专修往生乘愿再来
丙、方法略举  
           (正)持佛名号(一心不乱)
        行
           (助)止恶修善(心不颠倒)




           如竹中虫求出
        设喻    他宗节节上穿
  事有       净宗从旁破出   难(万中难得一)
  特别       他先解而后修   易(万修万人去)
        比较    净先修随分解
           他如步净如车

第十三讲  行门中一特别快捷方式
  快捷方式就是近路,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近路,实在讲它是大乘法,
大乘比小乘要快得多。在大乘法里,禅是快捷方式,比禅还要近、还要稳当,那就是
念佛法门这一条路。在这一条路里修成就的人非常多,我
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看过很多,近代学佛人往生的例子也
不少,可见得这个法门实在可靠。不但历代祖师弘扬,当年佛陀在世也特别称赞
这个法门。佛的父亲净饭王,以及他的家族许许多多人,都是修西方净土,这些
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甲、学者感想
  ﹁欣羡理论﹂:一般的学者接触到佛法之后,对于佛法的道理都生
起羡慕的心。﹁解说周详﹂:佛法经典非常的丰富,博大精深,在理论
上、在事相上,解说周详。﹁方法精细﹂:修证的方法非常精细,所以
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多趋佛学﹂:不但是在宗教界里,学术
界也非常向往学习佛法。多数人把它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这一条路在世间法里
面也能有一些成就,但是对于自己生死大事疏忽了。实在讲,真正能觉悟到自己
生死大事的人太少太少,这个事情是疏忽了。疏忽之后,真是苦,这种苦头没有
见到、没有尝试到,无法去想象、无法去体会,可是这些苦难就在眼前,佛观察
一切众生愚迷颠倒,称之为可怜悯者。要想离苦得乐,唯有自觉。佛菩萨在旁边
帮助我们觉悟,如果自己不觉悟,佛菩萨也帮不上忙,也无可奈何!
  ﹁畏视实行﹂:讲到修行,产生畏惧。﹁断惑难﹂:惑是迷惑、见思
烦恼。佛曾经有个比喻,﹁四十截流﹂,流就是瀑布,譬如有四十里宽
的瀑布,你能一下子把它阻挡住,使这个水不流,诸位想想这是要多
大的力量?比喻断惑真难!﹁时间长﹂: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之后,还
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把思惑断尽,时间实在是长。﹁三僧祇劫﹂:
中国人算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以兆做为单位,上面是一千,底下有八个万,一
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这是一个阿僧祇。劫,是时间单位,大约是一千六百多
万年。还要乘三倍,三个阿僧祇劫,这个数目
字确实是天文数字。要圆满佛果,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时间太长了。
﹁尝疏学佛﹂:疏忽修行。在佛学学术上去钻研,疏忽修行,这种修学
法﹁等于说食数宝﹂。肚子饿了,说这个菜不错,那个菜也不错,说了
半天,肚子还是空空的,这是说食;数宝,就像银行出纳,一天到晚数钞票,都
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我们学佛最怕走上这个道路,说食数宝,与自己生死毫
不相关。学佛一定要断烦恼、要转识成智,这才是功夫,才有效果,才有成绩可
言。烦恼不断就是说食数宝。
  每一个人都想有成就,而许多法门确实有它的困难处,不适合我们现前来修
学,所以佛开的法门这么多,就是便利我们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来修
学,这种方法能够帮助自己断烦恼,帮助自己
得到清净心。在一切法门里,佛指给我们大方向:正法时期戒律成就,
换句话说,修戒律、禅定、净土都能成就;像法时期,戒律成就很难,
禅定可以成就,净土可以成就;末法时期,只有净土才能成就。而在
净土里,真正能成就的是﹁带业往生﹂,这是非常可能的事情。所以我
们学佛不能好高骛远、不能好奇骛怪,一定要老老实实的修学、用功
夫。特别法门就是特别介绍末法时期的净成就,这是一个特别的快捷方式。
乙、门余大道净业
  这一段介绍念佛法门的内容。﹁门余大道净业﹂:门就是指八万四
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之外有一个特别法门;大道就是成佛之道,就
是净土净业法门。这个法门又称为二力法门,有﹁佛力﹂、有﹁自力﹂。
除净土法门之外,八万四千法门都要靠自己,才能成就;但是净土法门固然靠自
己非常重要,佛也帮上忙。
  ﹁佛力﹂:佛帮什么忙?﹁示现佛国,宏愿接引﹂:你的烦恼习气
没断,是个凡夫,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娑婆世界环境不好,你没有办法修学,不能成就;佛创造一个
好环境,供给你修学。你在家里读书很难成就,佛办这个
学校可以帮助你,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么好的所在,佛很慈悲,
欢迎你去。可是怎么去法?这个世界不在我们地球上,距离我们娑婆世界甚远,
你找也找不到,在你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你,不需要找,佛来带你一道去;佛力
帮忙就是帮这个。这种忙,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没有。佛力帮忙,这对于我们来讲
实在是便利太多太多,我们今天修行的目的不必用在断惑上,只用在求往生就行
了。可是求往生与断惑也有分不开的关系,能够断惑当然更好,品位更高;不能
断惑,能够
把烦恼压住、控制住,不让它起现行,就可以往生,品位虽然低一点,
佛国是到达了。一到达,所得的利益、所得的好处,实在是不可思议;
《弥陀经疏钞演义》、《弥陀经要解》,都说得非常详细。
  ﹁自力﹂:我们要具备些什么条件?这里给我们提了三条纲领,是
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可以办得到的。第一、﹁方便伏惑﹂:伏惑,伏住烦
恼,这是必要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佛号念得再多也不行,古人讲
﹁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虽然念佛号,不能伏烦恼。第二、﹁带
业往生﹂:带业习种子,不带现行;你烦恼没断,能够伏住,这样可以
往生。如果烦恼还在,念念当中都有烦恼,这不行,没法子往生。烦恼的根没有
断,决定不起现行,这个也很难体会,譬如我们有贪心,贪有贪的种子,贪心起
来的时候是现行,贪心不起来,种子在,贪心没断。带业是带种子、带习气,绝
不带现行。所以我们平常在生活里就要注意,不让烦恼起现行;烦恼就是七情五
欲,常常在心里起这些念头,佛号念得再多都是枉然。佛号如何变成功夫?就是
能够把烦恼压下去。烦恼才起来,一句阿弥陀佛就把它换过来,换成阿弥陀佛,
这一句佛号把烦恼压下去。烦恼起来只有第一念,第二念就变成佛号,
第一念是烦恼,第二念佛号把烦恼压下去,这叫做念佛人。遇到顺境起了贪心,
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贪心不起;遇到逆境起了瞋恚心,瞋恚念头才起,第
二念佛号就把它压下去,有这种本事才能带业往生。初学的时候,不太容易压得
住,这个方法用久、用熟,才能控制烦恼。念头一起来,立刻就警觉,这一句佛
号就是警觉。确确实实
能把妄想、妄念控制住,完全控制住就是功夫成片,这就是带业往生,
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功夫好,能够把烦恼念断,连习气种子也没有,这就是念佛
三昧,就是禅定;得到定,这个定能够断烦恼,断烦恼就是事一心不乱,生方便
有余土。假如功夫更高,从定中开智慧,智慧可以破无明,无明破了,这是理一
心不乱,自己成为法身大士,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与《华严经》的境界
完全相同,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别教是地上菩萨,也就是禅家所讲见性成佛
。到这样的
境界,一句佛号,念佛的方法可以成就。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说:﹁不
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是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只用这一句佛号,不用任
何法门,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从伏烦恼到明心见性,就
是这一个方法。所以这是在法门里面,最为殊胜、最特别的一个法门。
第三、﹁当生成就﹂: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的佛法。这是讲自力,自己
具备这个条件,佛力才帮得上忙,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下面三句说出这个法门殊胜的功德利益。第一、﹁超出三界轮回﹂:
出三界非常之难,通途法门讲,见思烦恼不断,没有办法出三界。净土法门真是
特别,见思烦恼没断,能出三界。为什么?阿弥陀佛来接
引,阿弥陀佛进来带你出去。第二、﹁了脱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六
道里的生死轮回,从此以后永远摆脱六道生死轮回。第三、﹁皆不退多
补处﹂:这是讲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绝不退转;生到西方之后,功夫
每天进步,不会退步。而且到了西方之后,﹁多补处﹂,这是说环境好。
不像我们现前这个环境,多半的人都是迷惑颠倒,我们不知不觉要受影响;还有
邪知邪见,对我们多少都会有障碍,使我们犹豫不决、无所适从,这是我们眼前
修学环境上所遇到的困难,不晓得学哪个法门
好。西方极乐世界则不然,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多半都是补处菩萨、
等觉菩萨,程度跟佛没有两样;无量无边的佛来教化,这个福报太大了。补处佛
的德行、知见,统统都圆满,跟佛没有两样,只是不在佛的地位上,除这个之外
,与佛没有两样。这是福报真正大,这么好的修学环境,你要是不晓得选择,自
己要去吃苦头、要去苦修,想达到这个境界太难太难了!这是给你介绍这个特别
殊胜法门。
丙、方法略举
  这一段依经典告诉你修学的方法,这就是《弥陀经》里面最重要
的内容。《弥陀经》正宗分里分为三大段,就是﹁信、愿、行﹂。《弥陀
经》经文虽然不长,义蕴非常丰富,决不是浅学人能够看得到的,一定要依靠再
来人、古大德帮助我们,请他们来作导游,给我们解释说明,我们才晓得经典里
面所蕴藏丰富的意思。全经的纲领,首先是教
你要建立信心。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列举六条纲领:第一、﹁信
自﹂,信自己、信自力;第二、﹁信他﹂,信佛力;第三、﹁信事﹂;第四、
﹁信理﹂;第五、﹁信因﹂;第六、﹁信果﹂。每一条都说得非常详细。
  信—﹁如圣言量、真实不虚﹂:佛说的话是圣言量,不会欺骗我们。
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实实在在有,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有许多优点是我
们这个地方所没有的。修学这个法门,一定要下决心把这个世间舍掉,
如果还留恋这个世间,决定不能往生。这个世间什么东西都要放下,有一丝毫的
留恋都不能成功,你就去不了!
  愿—﹁专修往生、乘愿再来﹂:娑婆世界,我们在这里的时间久了,
与这里的众生都建立许多密切的关系,生生世世互为眷属,有很深的感情,现在
要把这个感情一刀两断才能往生。往生并不是不顾他们,到西方成了佛,再来才
有本事度这些众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8 06: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