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58|回复: 51

[学佛文档] 太虚大师优婆塞戒经讲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9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太虚大师著



悬论

集会品第一

发菩提心品第二

悲品第三

解脱品第四

三种菩提品第五

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发愿品第七

名义菩萨品第八

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自利利他品第十

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二庄严品第十二

摄取品第十三

受戒品第十四

净戒品第十五

息恶品第十六

供养三宝品第十七

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杂品第十九

净三归品第二十

八戒斋品第二十一

五戒品第二十二

尸波罗密品第二十三

业品第二十四

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

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二十六

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

般若波罗蜜品第二十八

重示



悬 论



优婆塞戒经,即今日开讲之经。在未讲经文之前,先将宣讲此经大意略言之:



一 佛法与人生之关系



现在流行于人世之佛法,所以开导人生者最为深切,故先就佛法与人生之关系,分别明之。



甲、人生难得佛法难闻 从佛法出发点言,佛法不独为此地球人类而说,是普为一切而说;所谓普为尽虚空无边世界一切众生之类而说。但现今流传此世界之佛法,则为释迦牟尼在此人类中成佛所说。人类固为众生之一类,而在一切众生中,却具有特殊之意义。盖释迦牟尼佛现身人类中说法,大部分为依人类而施设者,佛谓:“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即言得生为人之不易。以佛法观人类,确有优胜之点。但得到人身者,亦不一定能闻到佛法。如不闻佛法,则不知人生之真价,而一期人生,仍是空过。必要闻到佛法,方知无始以来从业受果,一生一生,生生相续。因有善业,方能得到人身,而人身又复无常。假使在人生中为恶、为善,或发解脱心,或发菩提心,则可转受恶趣、善趣,或阿罗汉、辟支佛,以至菩萨及佛之果报。此由闻到佛法,乃知人生意义之深广,而佛法与人生关系之密切,亦可见矣。



乙、人道为罪福圣凡枢纽 人为无数众生中之一类。佛法中常分众生为十类,所谓四圣、六凡。四圣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及佛,此四圣已超脱生死轮转;其犹在生死中轮回者,则为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在六凡中,人道之上只有天之一道;在人道下则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四道,即四恶趣,系感受恶业之果报者。阿修罗、意为非天,近似常人所说之所谓神道,彼有天之威福而无天之德,其性好斗,故时亦受苦。此下畜生、即飞禽走兽等类,常人谓为动物者;此为人类能见之众生。尚有人类所不能见者,即所谓幽冥世界之众生,则地狱、饿鬼、两道也。此两道众生,纯受苦报。大致在十类中,人与天两道适居中间。但人、天虽同处中间,天道则以享受福报为胜,其身心之创造能力,则仍不及于人道。在人道中,造恶业则可受多生多劫之罪报,造善业或值遇三宝闻持佛法,则可受多生多劫之福报,且从凡位转超入四圣果位;此唯人道为能之,如余经论中详说。由异生──即六凡──而生起圣道者,唯人中能之,为别道异生所无,以人道能修习布施、持戒、多闻等极多功德,虽天道亦有所不如,此为人道特殊之功能。所以谓人道为转生四圣及其余五凡之枢纽。人生此种意义,唯佛法发挥尽致,非佛法则不能知人生乃有超凡入圣之希望。



丙、降生人间成佛说法 佛法是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所证所说之法。佛有三身,所谓: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佛之法性身与自受用身遍一切处,无相可睹;其所说八相成佛之变化身佛,则为人类等众生所共见之佛。此系最后身菩萨从兜率天上降生人间,出家修道,成佛说法。就此八相成佛言,乃有佛所说法。然此佛法非仅流行于人世,即天宫、海藏、亦均由是而得有佛法化行。因现身成佛,说法度生皆在人间,即可见佛法与人间关系尤切。所以唐裴休长者作圆觉经序云:“诸天正乐,修罗方嗔,鬼神沉幽囚之苦,畜生怀獝狖之悲,其能整心虑趣菩提者,唯人道为能”。故知佛法虽普为众生,而就特殊关系言之,人类为佛法所依,佛法为人类所最需要;所以人生对于佛法,极应研究了解,依以修行也!



二 此经在佛法中之位置



此经、即优婆塞戒经,为众经中之一部,流行之佛典,大概可分为:经、律、论之三藏;复有古德种种著作为杂藏,并之可称为四藏。此经属经藏中之一经。经者、梵语修多罗,乃结集佛所说法以传世者。而此经在佛经中居如何之位置,兹略加以分别。



甲、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 佛法可分三类:一、五乘共法,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共法;此五乘共法中,人天善法为出世三乘之基础。二、三乘共法,同为了脱生死超出轮转之法,即声闻之四谛,缘觉之十二因缘。三、大乘不共法,即发菩提心、广度众生、修学六度万行成佛之法。此经在三大类中,以名优婆塞戒故,可为五乘共法;以明发菩提心、修学六度、广度众生故,又可为大乘不共法。所以此经可谓为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因之受持此经之戒者,即为菩萨优婆塞。



乙、在境行果中特重在行 此经在佛法境、行、果中,以说明何者为主?佛经凡说明诸法性相者,为境;说明持戒、修六度行者,为行;说明佛果福智庄严功德者,为果。诸经中,有特重明境者,有特重明行或果者,有兼重若二若三者。此经重在说明受持戒行,故于境、行、果中为特重在行之经。



丙、优婆塞戒中心之佛法 以此经在明优婆塞戒,所以为优婆塞戒为中心之佛法。优婆二字为译音,译意有翻为清信者,有翻为近事者,有翻为善宿者;总而言之,可谓清净正信近事佛法之弟子。塞字、亦为译音,意指男性。在家弟子有男性,有女性,此经因为男弟子善生所问起而说,故题为优婆塞戒经。论其性质,亦可题为优婆夷戒经;夷者、女性也,以优婆戒男女无分别故。此经所明佛法,关涉佛所证所说之一切法;但以优婆塞戒为中心,故应以之为线索而贯通之也。由此点观之,自发菩提心至受戒品,为明由能优婆塞戒之人而受戒;自净戒品至般若波罗密 品,为明受优婆塞戒人所应修之行,故名之曰优婆塞戒经。



丁、在家菩萨中心之佛法 优婆塞戒经,最好题为在家菩萨经。盖观集会品所明:在家之人发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胜于阿罗汉辟支佛等果。又每品末,皆谓:在家之人发菩提心,种种之难于出家人。是此经虽贯通于一切佛法靡不穷尽,然究以在家菩萨为其中心。而其赞叹在家之人发菩提心,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尊得人天之师。又以出家之人不事生产,受人天供养,于布施波罗密反难圆满;故此经乃特为在家菩萨之所宗也。



三 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



首都各界此次发起请本人讲经,原未定何种经典。其决定讲此优婆塞戒经者,乃出于本人之选择,而选讲此经,有关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故特提出说明之。



甲、非研究佛书之学者 有人见本人有许多著述,以为是于佛学有专门研究之学者。其实从事考稽佛学书籍而研究其义理,以造成一专门之学者,亦殊非易易!所以用字比句栉、勾古证今之功夫,将佛书当学问来研究者,并世虽不乏其人,而本人则读书每观大略,不事记诵,不求甚解,但资为自修化他之具。故在吾之志愿趣向上,不在成为学者;其所有著作,亦皆为振兴佛教弘济人群之方便耳。



乙、不为专承一宗徒裔 在佛法中、自古即有开承一宗者,如中国之天台、贤首等,而宗又分派,则如禅宗之临济、曹洞、沩仰等。此皆是古德以自悟之心得及教化上适应时机而建立。最早在印度有小乘十八派、或二十派之别,嗣后大乘复兴,遂有大小乘对立,大乘复分法性、法相之空有两宗,继之又有真言宗兴起,故宗派对峙,不独在中国为然也。至中国性、相、律、密、各宗,为承传印度之宗派;台、贤、禅、净等宗,则为创立之宗派。日本承中国,复有日莲宗、净土真宗等之开创。各宗至今皆有专承之人,系统甚严,而各自弘扬其本宗之教义。至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以为由佛之无上遍正觉所证明之法界性相,为度众生应机设教,则法有多门,故法本一味而方便门则无量无边。佛法本旨既是如此,所以一切菩萨古德所开承之宗派,无非在方便妙用上显其区别,究竟均是趣向于无上大觉海中者。由此,本人于佛法中不为专承一宗而弘传之人。佛之现身人间,应机说法,而听法承传之人,当即不免各有偏胜。故佛所说法,由迦叶、阿难承传之,则成初期小乘;由龙树、马鸣、无著、天亲传弘之,则成中期大乘;由龙智、善无畏、莲华生传承之,则成后期密法。印度佛法,因之即分为三期。至佛灭千二百余年后,佛法在印度,即由衰落而销声匿迹,而转盛行于异地。印度初期佛法,可以传入于锡兰、暹罗、缅甸等地之巴利文系见之,以锡兰为代表;第二期佛法,可以由梵文译传为中国之汉文系见之,再传入于高丽、日本等地,以中国为代表;第三期佛法,可以传入西藏而密法为中心系见之,西藏再传于蒙古、尼泊尔等地,以西藏为代表。此为印度三期分流三系之佛教,流行二千余年之大概。其于诸法性相一味平等之各宗派法门,本可随人根机所宜而修学,藉以通达究竟觉海,则能修之人兴所修之法本无高下。所以本人观察佛法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为一贯,在教理解释上,教法弘提上,随宜施设,不专承一宗以自拘碍。



丙、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 佛法,原不拘限以现身此世为立足点,乃普为法界一切众生而发心。盖以佛法观察,一人与一切众生互相关涉,而一世界与无量世界亦相摄相入,如帝网之重重无尽。因此、佛法不是为此一人生与此一世界而起,即此一生、一世亦当体无始无终无边无中;所以发心、修行,应不为空间时间所限,宜普遍平等,超出一切时空而涉入一切时空。于佛法如此理解信行,即能自悟悟他,精进无息,再无庸拘定要即此身成佛。盖成佛亦不过自悟悟他而已!菩萨行满,佛陀果成;但勤耕耘,自能收获,何藉刻期企求?若有拘求,心量自狭,将不免为虚荣心所驱使,为满足此虚荣心而去著相贪求,则反增烦闷,难得自在!佛法为接引一类好夸大之众生,亦曾施设立地成佛,即身成佛等假名,而本人则不因此假名而引起希求即身成佛之贪心。



丁、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 前三从消极的反面说,此则从积极的正面言之。本人系以凡夫之人,得闻解佛法信受奉行者。认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均一贯可达到究竟圆满之觉海;凡从贯通五乘、三乘之大乘教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者,即是菩萨。愿以凡夫之身学菩萨发心修行,即是本人意趣之所在。盖真发菩提心已,历十信而登初住,由此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修菩萨行,则为集福智资粮之菩萨。今人每多稍具信行,便尔心高气傲,不知尚未做到发菩提心之少分。照起信论讲,入初发心住以前,尚须十千大劫修习六度行,乃成真正初发心菩萨;然后再经三大无数劫,方能成就无上遍正觉。故本人为一欲学菩萨发真正菩提心而学修六度行者。此经正是教凡夫人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者,故深合本人之意趣。



四 今讲此经之所为



因首都各界发起讲经之机会,本人选讲优婆塞戒经,亦自有其所为之意义,今一言之。



甲、为建立人间大乘佛教 在佛法与人生之关系一条,已详说佛法与人生有深切之意义;而推究佛法真正本旨,凡所证所说,均为大乘佛法。故欲弘扬佛法,应以人类世间为依据而弘扬大乘佛法。又、惟人生最需要大乘佛法,所以应建立人间大乘佛教。此经可为一切具善根之男人、女人修成在家菩萨之规范;如人皆依据此经去发心修行、自利利他,则人间大乘佛教即由此建立,而此世界人类即可由此大乘佛教之利益,而得享受和平安乐之幸福矣。



乙、为提倡实践修行 学佛之人中,有为专造成一宗一派之学者,或为成一博学者,因而努力研求。然此虽亦佛法之所需,而佛法之本旨,原从修行成无上觉而证明诸法性相,再由开示诸法性相而导他实践修行,期亦证明诸法性相而成无上正觉,故佛所说法重在实行。如由凡夫众生而发心趣求菩提者,即应从此优婆塞戒经而实践修行;如此经集会品,辨菩萨性非本自有,非依佛有,乃由发心修行因缘而有,尤为此经重行之特色。今为提倡发心学佛人实践修行,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故特选此经。



丙、为从基本之戒学修起 菩萨分为两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人为数甚少,在家人为数甚多;此经系应在家之人而发挥学戒之需要,故最能普及人类。而于戒、定、慧三学,应先修习戒学为基本,所谓由戒生定,依定发慧;戒为定、慧之基,定生后、戒即与之相应而成为定共戒,慧发后、戒即与慧相应而成为道共戒。戒能生定者,以戒具足后,理得心安,内心即常生欢喜安乐,由安而定,依定体验观察而发生智慧,则为无漏圣智。故佛法应从戒学之根本上修起。



丁、为从普通之六度修去 中国人多有豪迈不羁躐等之习性,不屑从普通者平实做去;又好专取一经之言或一宗之行,标高立胜,对他经他宗辄起水火是非之诤!此经第十八六波罗密品,讲明应从菩萨普行通修之六度修去。并引或者谓不必定有六度,可合为四。或通为一等言而斥破之。盖此虽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圆融道理,即一度可摄一切度,一切度可入一度,但根本上必先成立各各波罗密之独殊相,而后方能体会相摄相融之理。故于六度均须普行通修,方可由凡夫人历菩萨位而成佛之平正大道。



五 本经译传之略史



此经之名优婆塞戒经,已于优婆塞戒为中心之一段中说明其大概。此外关于译传所应说明者,分为三段说之:



甲、昙无谶法师在北凉姑臧译 此说明本经翻译之人及时与地者。一切经皆释尊所说,由弟子结集而成。当时或以文字纪录,或用口语背诵,皆用印度语文之巴利文或梵文等。此经由梵文译为汉文,系由昙无谶法师、在北凉朝之姑臧地方所译。北凉、系在南朝刘宋文帝时代,于现在甘肃地方所成立之一朝。姑臧、即今甘肃凉州,为北凉之首都。此经译在北凉时代沮渠蒙逊玄始十三年至十五年,或至承元元年之五六年间,亦即刘宋文帝元嘉三年或元年至五年之间。翻译者为昙无谶。昙无、即法义,谶、即“礼”义,合云法礼。中印度、即中天竺。法礼法师通达经、律、论三藏,故称为三藏法师。此经为法师到北凉后,在姑臧所译。法礼法师在中国所译,除此经外,尚有涅槃、大集、金光明经等,而古译之菩萨戒本经,亦为法师所译,故师既为涅槃宗之初祖,亦为中土传弘菩萨戒之初祖。与当时之求那跋摩──功德铠──法师较略在前也。法礼法师所译之菩萨戒本,与玄奘法师所译之瑜伽菩萨戒本,原本无异而译文稍减。故达磨迦罗──此云法时──为传声闻戒之首,法礼法师为传菩萨戒之首。以此大师而译此经,可知此经系以大乘法及菩萨戒为结晶;故所明优婆塞戒,即是菩萨优婆塞戒行。



乙、与此经类似各经之辨别 类似此经者,有中阿含经中优婆塞戒经,为瞿昙僧伽提婆所译;但虽讲五戒,而仍为普通所行五戒。又有优婆塞五戒相经,为求那跋摩法师所译,乃佛因净饭王所问而说,亦为普通之五戒,故皆与此经不同。又有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亦为求那跋摩所译,其实是瑜伽菩萨戒本之异译,与此经名称相近。又有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亦与此经不同,系佛为最有名之优婆夷鹿母所说。鹿母为大富妇,施构竹林精舍以供养佛,即于大乘优婆塞戒修行者;优婆夷发心修大乘行,亦可依此经也。又、此经系佛因善生之问而说,然善生经有数译本,亦佛为善生长者子所说者。一、后汉安世高译,名佛说尸迦罗越──此云善生──六方礼经。二、西晋支法度译,名佛说善生子经。三、名善生经,在中阿含第三十三。四、亦题善生经,在长阿含中。此四则与此经有关系,然经文均甚少,仅当此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之一部分。如小乘有摩登伽女经,而大乘则有楞严十卷。其善生长者子问佛所说之一小部分经,与此大乘部优婆塞戒经之关系,亦然。



丙、本经与优婆塞戒本 有单行本题为优婆塞戒经受生品者,即此经之受戒品,内分六重、二十八轻,与梵网经之分为十重、四十八轻,瑜伽菩萨戒本之分为四重、四十三轻者,同可别行为常诵之戒本者。



释 经



经题之优婆塞戒义,前已言之。其内容共有七卷,分为二十八品。品即品目,凡文义相类,则收为一品。兹将二十八品经文,依古德分为三分:一、叙启分,即集会一品。二、自发心品至般若品多分,共二十七品,皆为正说分,又称正宗分。三、结成分,即最后两行之文。



集会品第一



甲一 叙启分

乙一 追叙嘉会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陀林中阿那邠抵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优婆塞,五百乞儿。



此为结集人追叙本经有说法者、有听法者、及说听之时与地,谓之五重证信,藉证此经之确实可信,以流传于永久。佛弟子有阿难陀者──义即庆喜──在佛弟子中为多闻第一,记持不忘。佛灭后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由五百弟子推举阿难陀结集经藏,优波离结集律藏,大迦叶结集论藏。此经为阿难陀所结集,当结集时,追叙有此嘉会。如是我闻,是叙亲闻。我字、是结集者自称。如是,含义甚深,此中且指本经文义而言,谓如此经义,是我亲从佛说得闻,以证本经非道听途说,凭空杜撰者比。是为亲闻证信。



一时,系叙说法之时。所以不记明某年某月某日时者,就广远义言,天上人间,年月日时长短不同。就切近者言,世界各国所用历法亦互有差异,不相统一,故不能用某年某月某日时记之,以便行于各地也。复有事一时、理一时之分,所谓机教相扣、说听事毕,谓之事一时;依无分别智契无分别理,理之与智无二无别,谓之理一时。是为说时证信。



佛、系梵音,具足应言佛陀,或浮屠、浮图。浮图、中国一般人每指塔而言,其实、塔为供佛舍利之所,殆借名以代表佛耶!古时文人,又每以浮图二字称佛出 家弟子,实在出家人为学佛而尚未成就者,不能迳称之为佛;或以出家人为佛弟子之上首,代佛宣扬,亦称之为佛欤!佛陀之本义为觉者,觉为觉悟之觉,与中国之圣字相似。但佛法中阿罗汉、辟支佛及地上菩萨亦可称圣,而佛则为圣中之圣。觉者、谓有觉悟之圣者,譬如有学问之人称为学者,以有觉悟故称之为觉者。但此中觉者,要无丝毫迷惑错谬,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究竟圆满者方可当之;所以圣中阿罗汉乃至大菩萨,尚不能谓为觉者,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遍觉者──方可称为觉者。正、即正而不谬,遍、即遍而不偏。大菩萨虽有正遍觉悟,犹非无上,故须福智两足,乃可称佛。佛本为通称,如东方药师佛,西方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皆可称为佛。但因此世界只有释迦牟尼佛教法化行,故可单称为佛,别佛则须加别名于其上,如药师佛之类。故此中佛字,即指释迦牟尼佛。但十方诸佛,福智均等,其所证所说无有高下,仅于应机设教上有各种方便之不同,一佛说亦即等一切佛说耳。此为说主证信。



舍卫国、在中印度。中印度非只舍卫一国,不过舍卫与摩竭陀等国较大耳。舍卫、为译音,其义为礼德,谓礼富道德之国也。只陀林阿那邠坻精舍,即是金刚经中所云祇树给孤独园。只陀、简称为只,是舍卫国太子之名,其义为战胜,因生在其父王战胜时而命名。阿那邠坻、译为善施,即给孤独长者,以其当时给恤孤独之人,故称为善施长者。林为只陀所有,精舍为阿那邠坻所有,故合谓为只陀林阿那邠坻精舍。此处原为只陀太子之地,阿那邠坻长者欲买此地以供养佛,只陀太子戏谓须黄金铺满其地方可,长者供佛心切,复饶有家产,乃倾其所有金以铺此地。只陀太子受其感动,止其铺金,即以此地售与长者,而留树林以自供佛,故谓之只陀林。长者得其园林,构造最精美之房舍以供佛,故谓之阿那邠坻精舍。此中舍卫国为大地名,譬如南京;只陀林阿那邠坻精舍为小地名,譬如逸仙桥中国佛学会。是为说处证信。



叙与大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乞儿者,为同闻证信。此中先叙比丘僧者,出家五众以比丘为首故。比丘、有人望文生义,谓比于孔丘。然比丘为译音,即乞士之义。因出家之人,不独不事生产,且将家财舍尽,常行乞食以资生命,现在锡兰、暹罗、缅甸等地尚是如此。又有乞法以资慧命之义,乞法即求法,谓从佛出家,求学佛法以除烦恼了生死也。比丘本义,不过如此。若引申之,则有怖魔、破恶等义。盖修学正法,破除诸恶,为天魔所恐怖也。僧字、多有错用误认之者,或以僧为出家人之姓,或以僧即是出家之人。但僧为译音,具言应称僧伽,即众也。故僧即出家佛教徒之团体。此团体系依戒律而住;依比丘律而住者,谓之比丘僧;依比丘尼律而住者,亦可谓之比丘尼僧;僧、即出家各类团体之通称,佛经中亦有译为众者。比丘程度不齐,有证圣度生者,有破戒退堕者,复有新学之人,而此中比丘,皆是证阿罗汉果、发菩提心、有大功德智慧者,故谓之大比丘。复是常随从佛者,其数有千二百五十人。尼系译音,比丘尼即比丘之女性者,其数有五百人。比比丘在佛徒中为晚起之事,佛成道后约二三十年,由佛之姨母求出家,方有比丘尼。又优婆塞之义,前日虽曾略说,今日听众中不乏新来者,再约言之:优婆塞为译音,又有译为邬波索迦、邬波塞迦或优蒲塞者,义为近事,能亲近承事三宝故。有处翻为善宿、近宿、清信。中国习称为居士,其实、佛典中居士称通常之人,若佛弟子应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大概为受过五戒者所称;广义则但归依三宝者亦可称为三归优婆塞夷,受五戒者称为五戒优婆塞夷,受八戒者称为八戒优婆塞夷。此中,其总数有一千人。乞儿、乃普通之乞丐,与前之比丘有乞食、乞法之二义者不同,其数有五百人。此会、僧俗、男女、贫福俱备,全为人众而无他道众生,亦此经特殊之一点,可为本经正为人道而设之证。此种集会追叙,与现代之开会纪录相同:如是我闻,乃纪录人之自署也;继之有会时、有主席、有会地、有会众。如此佛经,证据确凿,无怪流传至今,永久可信也!



乙二 问启纲宗



千优婆塞中,有长者子名善生,发问启动佛说,揭示此经之纲宗。



丙一 本事问答

丁一 问礼六方



尔时、会中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师常演说法,教众生言:若能晨朝敬礼六方,则得增长命之与财。何以故?东方之土属于帝释,有供养者,释提桓因则为护助。南方之土属阎罗王,有供养者,彼阎罗王则为护助。西方之土属婆娄那天,有供养者,彼婆娄那则为护助。北方之土属拘毗罗天,有供养者,彼拘毗罗则为护助。下方之土属于火天,有供养者,火则为护。上方之土属于风天,有供养者,风则为护。世尊!佛法之中,颇有如是六方不耶”?



长者、为年高德邵,饶有财誉人之尊称;善生年轻,称长者子。在他经中,言其父命终时,嘱令礼拜六方之事甚详。善生归佛法后,因再启问六方之义。因其有善根方生人中,又能不空过此生,增进为善,故曰善生。此时善生虽已归佛,然未详问佛法,故举外道六师当说礼六方义以问。凡非佛法,即为外道。据理,所说所行与一切法实相相应,则为内道;反之,则为外道。在佛世外道有九十六种,六师为其著名之代表,涅槃经曾详言之。第一、富兰那迦叶,富兰那其子,迦叶其姓。立一切法断灭性,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第二、末伽梨拘赊梨,此云不见道,末伽梨其字,拘赊梨其母名。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自然生。第三、删阇夜毗罗胝子,删阇夜其子,毗罗胝子其母名,此云正胜不作。计不须求道,但经生死劫数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第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阿耆多翅舍其字,钦波罗即粗衣也。身著弊衣,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谓将长时之苦于短时受尽,即得解脱。第五、迦那鸠陀迦旃延,迦那鸠陀、此云牛领,其字也,迦旃延、此云剪发,姓也。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起见,随意而答,谓之邪命外道。第六、尼犍陀若提子,尼犍陀、此云离系,为出家总名,若提、为母名。计苦乐善福悉由前造,非今生行道所能断者,即现在印度之耆那教,徒众甚伙。以上六种外道,均有徒众,亦教化众生,此中亦非六师皆如此说,不过六师中有作如是言者耳。



增长命财,如所谓添福添寿。外道之人,多随顺世俗之要求,以图其恭敬供养;而在大乘佛法,亦不仅修智慧,尚欲兼修福德以增长财命,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则得师子、虎狼等身。依此道理,菩萨亦然,以和合超出人天而包括人天等善恶因缘,又能发起誓得菩提之心,所以名为菩萨。菩萨所以为菩萨,乃从此和合超出人天、包括人天多数善行而得。若说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则不然;本有不变谓之性,以有本有不变之菩萨性,则不必供养六方而能得菩提成佛故。



善男子若有性者下,结成菩萨性非本有不变心。盖既属本有,则无初心;既属不变,则无退转。以有初心及退转心,证明非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而为以无量善业因缘发菩提心名菩萨。此上、虽依文加以说明,在未曾研究其他经典者,或能信解无疑,若曾研究过其他经典者,则反生难问矣!盖有一类经内,曾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一类经内,言众生分为五种性:有无性者,即是无声闻、缘觉、菩萨等涅槃性;次有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及大乘菩萨种性;又有不定性者,于声闻、缘觉三乘种性不定。今此经言一切众生皆无佛性,与彼诸经如何会通?虽佛法为一贯之理,但说经造论各有特重之点。特重之点,分境、果、行三种说之:境、即宇宙万有──诸法性相,从宇宙一切法平等真如性言,离言说,绝思虑,一切众生均属平等,无二无别,则众生皆有佛性;即无情之一草、一木、山河、大地,亦皆同此佛性。此从境法之性,明皆有佛性者。若从境法之相上言,宇宙万有各有其因,如草木之种子各各不同,则有情众生亦各有本识中一切种之功能差别;由此法相境以观察,即有无性、三乘性、不定性之分也。有经论从果上谈,又有不同:如涅槃经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法”。盖从果上观一切法,一切众生皆佛之法身,故皆有以佛为性之义。然法华经彰佛果教之力,可明一切众生皆无佛性。故曰:“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以一切法从众缘生,众生初非有佛性,须有已成佛者大悲教化之殊胜增上缘,乃可令其生起佛性,即顿起佛性;先起声闻、缘觉之性,后被佛化,回发大心起佛之性。此皆依佛之教化为因缘而生起,初皆无性,此法华依菩提果之说也。此经特重在行,已说如前。以重行故,故以能发心修行者为有菩萨性。譬如发罗刹之心,行罗刹之行,即有罗刹之性;发人、天之心,行人、天之行,即有人、天之性;皆以发心修行为准。此经以特重在行,所以能发人、天之心,修行五戒、十善,为有人、天之性;以发菩提之心,修菩萨之行,则有菩萨之性;若能修集无量无漏业,三大劫满则能成佛。此显本经重行之宗旨所在,故菩萨性既不是已得菩提者,又不是本有不变者,须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者方有此性,方名菩萨。然此经与法华所说之义,虽属相近,唯法华是从佛果菩提为缘起一面说,故重在果;此经则从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一面说,故重在行;但其理则相通无滞。此是辨明能供养六方六度之菩萨性;明有此菩萨性者,则名为菩萨。



丁二 辨明所发生之菩提心

戊一 明十种能发因



“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缘,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嗔恚、愚痴、悭嫉,为呵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



菩提心之能发因,有十种:一、舍弃外道,由舍邪说而归投正法者。此种人、现时最多,如由同善社、道院、乩坛等信从鬼神教者,以从理论上研究其说难得成立,所说多与事实不符,乃舍却不符事实之邪教邪师,发心归佛、正知正见以修学也。二、为内因善根所启发,以先有善根故。三、观生死流转,六道往返时生时死,无间息时,见生死有无限之过失而发起菩提心故。四、有众生见恶、闻恶,引起悲愍心,欲救拔众生苦恼而发菩提心故。五、有人体会悭是贪之一分,嫉为嗔之一分,此为觉自己与众生,皆须阐明烦恼之根本,故发心对治。六、五通: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通;佛菩萨则更有漏尽通,合之则为六通。但佛菩萨虽有六通,非有度众生之必要,则不常显现;外道特重在神通,专以眩耀人心。此为羡慕神通以为降伏外道,乃发菩提心故。七、为求知欲所驱使,现在讲科哲学亦类是;如欲知世界有始无始,有终无终,有中无中,有边无边等,为澈底了知个中道理,故发求无上觉之菩提心。八、为羡慕佛道故。因佛有十号,以观佛有最尊最胜之不思议事,自己亦欲成就佛事故。九、即众生有苦而欲救济,起怜愍心,认为非发菩提心则不能成办。十、欲成就其所亲爱而发心,观众生如父母、兄弟、妻子,亲爱之极,故发心普度。



戊二 示三种所发心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种:谓下、中、上。若言众生定有性者,云何说言有三种耶?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若善修进则名不退,若不修进名之为退。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转;若不如是,是名退转,如是菩萨则有退心及恐怖心。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人,决定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三种所发之菩提心,所谓下心能作上中心,中心能作上心,上心能作中心,中心能作下心。此之下上、上下,即增进退转之意。下心即是声闻心,中心即是辟支佛心,上心即是菩萨心。有先发菩提心,后退发声闻、缘觉心者;亦有先发声闻、缘觉心,后发菩提心者。是上中下变动不定,以勤故上进,不勤故不进,且不进则为退,进为不退。要于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故,方名不退。倘有一念之退心及恐怖心,即为退。若不退转。则佛定可授记,记其经若干时即可成佛。



戊三 辨发心无定性



“善男子!三种菩提无有定性;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发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名外道。何以故?诸外道等无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



此发明菩提心无有定性。僧众和合无有定性,如僧众原为五六人,今日离去一二人,明日又来二三人,分子不定,时有变动。以喻三种菩提变动如是。若说有定性者,即是外道之见,以佛说诸法因缘生;所谓诸法皆空,亦是明因缘变化之无定性。外道有自在天者,与耶教之创造主宰,体用相同;谓为本有不变,即为非因非果。因是能变者,如谷种生谷则因已变果,自在天既常不变,则为非因非果。然佛法中之平等真如虽亦非因果,但不于因果外有其存在,不过遍于一切因缘生果诸法中之理性;自在外道乃于因果之外,有其本有不变之存在,故为外道。



丁三 辨菩萨性之因缘生



“善男子!或有人说菩萨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缘发故,得为金用;菩萨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说。何以故?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树,眼有火石,是故梵志无因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树,当知即是梵志因果,是义不然。何以故?因细果粗故。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则被烧;眼若被烧,云何能见?眼中有石,石则遮眼;眼若有遮,复云何见?善男子!如梵志说:有即是有,无即永无;无则不生,有不应灭。若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说性,性不说金。善男子!因缘故则有和合,缘和合故本无后有,如梵志言无即永无,是义云何?金合水银,金则灭坏,若言有不应灭,是义云何?若说众生有菩萨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缘故而有金用,菩萨之性,亦复如是。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也。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有,性亦如是先无后有,是故不可说言定有。”



此处再辨因缘生。石中有金性,是梵志所说,即因中有果说。尼拘陀树、即菩提树,此树甚大,略与广东榕树相似。此树之子甚小,小子内有大树,亦即因中有果。人眼患病,或觉烧疼,或觉有星障。彼谓眼中本有火与石,烧即是火,障即是石,亦即因中有果。若谓好眼已有火石,尼拘陀子已有尼拘陀树,所以因即是果,此与事实相违!子小树大,是因细果粗,如何子即是树?又若眼好时即有火者,何以眼不被烧?眼好时即有石者,何以眼不被遮?彼执有定性,故说有即永有,无即永无,此近数论派所说。如此则无生灭,无生、则与因缘和合本无后有之事实相违,无灭、则与金合水银金即灭坏之事实相违。且既已有金,则不必说性;既说是性,不能说即是金。如矿石不能作金用,以非金故。梵志之说与理相背,是故若说众生定有菩萨性者,则为外道;以有善业因缘和合始有菩萨性故。欲心、即愿欲之心。发菩提心,即发菩提之愿。欲、即志愿得菩提之心,以此即名为菩萨心故。不可谓众生定有菩萨性,要成佛方得名菩提,要发心方名有菩萨性。虽无有决定性,若一发欲得菩提之心,则无论男女长幼,即皆为有菩提心之菩萨。



丙三 揭示纲宗

丁一 彰一切菩萨之义类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萨;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退转,二者、不退。已修三十二相业者,名不退转;若未能修,是名退转。复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菩萨奉持八重,具足清净,是名不退;在家菩萨奉持六重,具足清净,亦名不退。”



大智慧、即大觉,亦即佛智。由觉慧相应而得之──一切智、一切种智、自然智──广大普遍之觉慧,欲求如此智者,为菩萨;此总明菩萨之义。次别明菩萨之义为五:一、欲知宇宙一切法之究竟真实,此亦求智之动机。何故求智?此为发菩提心品之纲领。大概世人求学问事业,都不外乎求安乐、免苦恼,及求知识得智慧之二种,世人一切欲望不外此二。此中对宇宙万有、法界诸法之求知,即最高无上之求知欲,因此可成一切智故。如法华经言:“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了知”。二、大庄严,为此后自他庄严二庄严品之纲领,即福智两足尊之谓。二、心坚固,以志向绝对,住持趣向,发心修行,不免遭遇困难;要心志坚固,才能胜彼私欲。欲坚固,则须受戒,所以有受戒品文。四、多度众生、为六波罗蜜品、三十二相业品之纲领;种种菩萨,皆为度生。五、不惜身命,菩萨为度生而受身,众生为烦恼牵引而受身,菩萨为度众生入生死海,具足福智庄严,施舍资财;既为度生受身,则如手足头目等皆可施舍,无悭惜心。命、即命根,亦皆可为度生而施舍。盖菩萨真能照见五蕴皆空,即人我已尽,得生忍智,依摩诃般若而度生,以身命与资财及无畏等无差异。上来明为求智慧等而发心,既发心、更须修行,是为菩萨定义。要具五义,方为菩萨。菩萨大乘、如车中之火车,能载多数人至目的地。此下、明菩萨之种类。二种菩萨,以退不退分。在真发心以前,不名有退无退;既发心已,于十信中六信名信不退;初住名发心不退,此要圆具十信,才到发心不退;第七住为位不退,修菩萨行至第七住方不退,故发心在因中修行,于第六住尚有退转;到初地方证真理,证真能不退,故名为证不退;第八地则为念不退,以其念念任运增进,真智现前故,七地以前则尚起俱生烦恼。有说到三劫行满,方修三十二相。或说:从初发心住已修三十二相业,即是初住。至三十二相业,下面专有一品说明。前明退不退二种,下明出家在家二种,即以持戒坚固与否明退不退,足证此经重在戒行。此中八重、六重,为轻重之重,其重者犯则不可悔,犯则失戒体,可悔则轻。比丘戒四重,瑜伽菩萨戒亦四重。八重:即以比丘四重──杀、盗、淫、妄,与菩萨四重──自赞毁他、悭不施法、嗔不受悔、说相似法,合为出家八重。以此八重完全修持无犯,可名不退。在家六重:此经受戒品所明之六重、二十八轻,即在家菩萨之戒,至下受戒品时详言之。亦要完全不犯,方为不退。足见此经重持戒以示宗旨之所在。



丁二 显在家菩萨之殊胜



“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德,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此以比较而显殊胜。善男子以下,皆以比例而说。外道亦能修世间四禅、八定,能断五欲,能超欲界诸天。须陀洹、即小乘声闻初果,由闻佛所说法,修行解脱;声闻四果,此为第一。义为预流,即初入圣人之流类。已胜一切外道,超过非想非非想天,证人空无我见,见所断惑皆已断竟。非真实见为异见。斯陀含人为声闻第二果,义为一来,谓于人间一往来也。阿那含为声闻第三果,义为不还,即生色界五不还天,不还人间即可证阿罗汉果。阿罗汉、依法华有十九种义,根本义为无生。辟支佛人,义为独觉或缘觉,以从十二因缘得觉,谓之缘觉;以不闻佛说法而自觉,又谓之独觉;其智慧超过阿罗汉果。上来不专讲在家,此下特讲在家。在家人若能真发菩提心,不仅胜过外道,乃至辟支佛均超过之。就此可见发菩提心之尊贵,不要自贬去供养外道鬼神。从前有一罗汉,以他心通见跟随背后负著包袱之小沙弥忽发菩提心,罗汉应时知其发心,即将包袱取来自负,让沙弥前行。沙弥忽想起菩萨行之难行,有退心,罗汉即将包袱交还,仍令沙弥背负后随。沙弥问:何缘如此?罗汉为说:发菩提心即超越阿罗汉,一有退转即不及阿罗汉。



出家之人以下,言在家发心之难。出家人舍离五欲,无恶缘缠绕,清净易进;在家之人,于五欲之中能发菩提心,真不可思议,以其有许多恶浊因缘故。四天王天为第一天,阿迦尼吒天是色究竟天,共有二十四天,皆生惊异欢喜,以其于恶因缘中能发菩提心,当为人天师表,即与佛无异故。由持戒清净,宗旨在重行,尤重在家菩萨行故,特在此品显其殊胜,故可谓在家菩萨经。已显全经纲宗,以下各品,于纲宗内详明其义而已。



甲二 正说分

乙一 明能行六度之菩萨

丙一 广说修成菩萨之行丁一 策发心愿

戊一 策发总心

己一 明发心相



现讲发菩提心品,即明发心义相。发菩提心,此心上已说明发求菩提或求佛果之愿欲,对佛果起求得之心,可谓发愿欲心或誓愿心,即对菩提愿欲之心;到初住成胜解;由十住到十回向,欲、胜解、念具足;到四加行得定;入初地得无漏智,方是真正菩萨。其初发心之实质,即愿欲。



发菩提心品第二



庚一 善生问



善生言:“世尊!众生云何发菩提心”?



云何、即为何因、何以、何方法之意,发起以下第二段世尊之所说。



庚二 世尊说辛一 分别广说

壬一 信解发菩提心



“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是故发心。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二者、勤心求索无上果故。复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胜于外道等所得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为断众生身障。



信解发菩提心有十二种二事,凡此皆是最初外凡发心,未到十信位,是由外凡进入十信位之发心。先说之二事,就平常人说,即长命富贵、多福多寿。虽是平常人所求,然亦至佛乃为具足福寿者。又二:一、为不断绝菩萨行,二、为断众生种种罪苦烦恼。又二:一、以三世因果已明,认为造业受苦而不得利;二、以无量恒沙诸佛皆不能度脱己身。又二:为济世利人广作善业,但人由求知求经验至能作善,忽已衰老而死,故常作已而失,发菩提心乃不失之。又二:胜一切义如前已说。又二:一、为不惜受大苦恼,苦不立坚固志愿不成;二、为得无限量利益,一切世界之利益,得已易失,惟发心后不失。又二:一、过去、未来诸佛未发心修行时,亦与我同;二、如不可得,即是妄想,既是可得,当立志求之。又二:一、七住不退,六住以前有退转,犹胜缘觉;二、发心勤求,亦须立愿。又二:欲令众生解脱胜于外道解脱,亦须立愿。又二:菩萨以大悲度一切众生,众生无尽,故须不舍;自断烦恼,方能度他。又二:为遮众生现在未来苦恼,故须立愿,以众生无知,菩萨能以智悲断遮之。又二:智慧障碍即所知障,佛智被无明无知所障;众生身报障,由烦恼业所招故,即烦恼障。欲断此二,故发菩提愿。



壬二 修习发菩提心



“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嗔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复有五事:一者、不见他过,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憍慢,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妒心,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



此即以修习两种五事、发菩提心。此由学习发心,为十信位菩萨。为要长成菩萨心故,须修:一、亲近善友,佛、菩萨等皆是善友。二、断嗔恚心。三、顺师教诲。四、对众生生怜愍心。五、勤修精进。又有五事:一、观他人须从好处看,不观其过。二、菩萨虽方便为人,而难使离过,仍不厌悔。三、发心修行,若得善法或好境界,或得禅定清净,或得好称誉等,若生憍慢,则如好食中放毒药,成为有漏之善。四、一生嫉心,则成有漏。五、有二子,或生偏心,若只一子,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决无异心。前来犹非真实发心,不过由信解以修习发心而已。



壬三 真正发菩提心



“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有智之人,为三事故发菩提心:一者、见恶世中五浊众生,二者、见于如来有不可思议神通道力,三者、闻佛如来八种妙声。复有二事:一者、了了自知己身有苦,二者、知众生苦如已受苦,为断彼苦,如己无异。”



此以三事、二事说。有胜解之智者,其发心乃为真发心,即能破恶如须弥山。须弥山、即妙高山,此界最高之山也。有智之人,以三事故发心:一、以大悲心,观众生在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之五浊中,欲为救度,然非有无上菩提不可;此一、为下度众生。二、见佛神力,欲得佛果事;三、闻佛法音,故欲成佛;此二、为上求佛道。八梵音:一、转好,二、柔转,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妄,六、深造,七、不误,八、不竭。此三为内由悲智,外藉教法之胜缘以发心也。又二:了了自知,知最深切苦,即声闻苦谛,所谓三苦、八苦;此一是三乘共法。二、即大乘不共法,以有同体大悲心故。第一句通发三乘心,第二句惟发大乘菩提心。



辛二 揭示正宗



“善男子!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能礼六方增长命、财,不如外道之所宣说”。



若能发心,即成菩萨,即能增长命之与财,亦即增长功德法财;可度众生,可成佛道,即揭示正宗之别于外道。



悲品第三



先明大悲生因,即悲品,后明解脱,即解脱品。



己二 辨发心因

庚一 大悲生因

辛一 问答发因

壬一 通问发因



善生言:“世尊!彼六师等不说因果,如来所说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如佛初说发菩提心,为是生因、是了因耶”?



悲、即慈悲之悲,悲天悯人之悲,亦即哀怜之心,是为悲义;须依一切众生所发。又须了知众生性空,方谓大悲,非仅对自已亲爱者所起悲痛之谓。但悲有浅深,不到佛果,则悲起皆待缘;一到佛果,则悲不必由缘而起,即是同体无缘大悲。在此品中,明应如何发起悲心,进而起菩提心。



发即是发见、或发生,发见、在科学上亦谓发明,不过发生是生因,发见是了因。此段文即通问发因。此文即善生问佛义,六师在前第一品已讲过。外道因果不得成立,虽说因果,等于不说,即六师说因果之理,不能通达。如来、亦即佛陀尊称之一。生因、即能产果者。了因、即明了因;如屋内电灯之光一照,则室内各物皆现,室内各物并非灯光所生,不过因光发现而已。前两品皆言发菩提心,究竟发心之发,是发生、抑发见耶?



壬二 广答因义

癸一 泛说多种因相



“善男子!我为众生或说一因,或说二因,或说三因,或说四因,或说五因,或说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烦恼、业、器。言四因者,所为四大。言五因者,未来五支。言六因者,如契经中所说六因。言七因者,如法华说。言八因者,现在八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经说。言十因者,如为摩男优婆塞说。十一因者,如智印说。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缘。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有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



善男子者,呼善生而答之也。十二因以上,有说十五依处,二十四因,乃至无量因者。十二因、就是普通所讲十二因缘也。一因:为生因之因,因所生者为果,能生果者为因。二因:在涅槃经中常说为生因、了因。三因者:烦恼与业为内因,器即器世界为外因。有根生为正报,此中正指为因之业报。四因:为四大,即地、水、火、风,亦即内身外器皆地、水、火、风所成。又通常四缘,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及增上缘,亦为四因。五因:未来五支,即十二因缘中之爱、取、有、生、老死。六因:为众多契经所说。梵文修多罗,修婄路,华语契经,为众经之通名;因佛说法契理契机,故具言契经。不契理、则不能切合真理;不契机、则不能化度众生。六因:在大小乘论皆说之: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七因者:法华经并无明白说七因之文,不过在方便品内有十如是,除后二──果报及本末──其前即为七因。八因者:即十二因缘中现在八支,所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九因者:出大城喻经。十因者:摩男优婆塞、为佛之弟,即须承王位欲出家未能者。此二经,待考。大乘论中有明十种因者,即一、随说因,二、观待因,三、牵引因,四、生起因,五、摄受因,六、引发因,七、定异因,八、同事因,九、相违因,十、不相违因。前六因、俱舍论详说之;十因、瑜伽师地论论之亦详。十一因者:在汉文智印经不可考,但说有七因发菩提心:一、如佛菩萨发菩提心,二、正法将灭为护持故发菩提心,三、见诸众生众苦所逼起大悲念发菩提心,四、菩萨教余众生发菩提心,五、布施发心,六、因他发菩提心而发心,七,见如来相好庄严与闻佛教而发心;或汉译简略故。十二因:即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以其展转为因,故名为十二因。有漏、如壸漏则茶尽,屋漏则水滴。无漏之法,分别说其因则为数无量无边,如说六波罗蜜,八万四千波罗蜜,无量数波罗蜜;有漏之法亦然。有智之人,为欲尽知有无漏一切因,故发菩提心。佛以悉知一切法无量无边因,故称为一切智者。



癸二 正辨悲是生因



“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



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生因者,即是大悲;无上菩提心非有大悲则不能发。不欲了脱生死,亦不能发菩提心。然小乘虽欲了脱生死,但无大悲,亦不能谓为发无上菩提之心。故修发菩提心,要从大悲修起。如谷播种,无种则谷不生,发菩提心亦然,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惟解脱生死才有此安乐。所以平常修心之人,以存心为最要。一切功德如回向人天福报,即不得解脱分;如回向无上菩提,即得解脱分。即念佛、坐禅人,虽已得定,若不回向菩提,未发真无漏慧,亦不过得世间四禅、四定而已。



癸二 得解脱时



“善男子!得是法者,于三时中:佛出世时,缘觉出时,若无是二、阿迦尼吒天说解脱时,是人闻已得解脱分。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发心时,都不见佛及辟支佛,闻净居天说解脱法,我时闻已,即便发心。”



此佛言得解脱之时。凡佛住世及佛法流行尚有经典存在于世时,即为佛出世时。无佛经教时,即缘觉出时。缘觉虽不度生,而其神通威仪亦可起人信仰而发出世之心。阿迦尼吒天,即五不还天之色究竟天,皆证声闻三果或位登大菩萨者生在其中。净居天、为五不还天别名。即释尊在作悉达太子时,出城所遇沙门为说解脱法,亦即净居天所化,此即以本生事来证明者。



癸三 得解脱人



“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亦非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亦非无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身、口故。是法体者,是身、口、意。郁单曰人亦所不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是解脱分,三人能得: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众生若遇善知识者,转声闻解脱得缘觉解脱,转缘觉解脱得菩萨解脱;菩萨所得解脱分法,不可退转,不可失坏”。



此说惟以人趣为能得真见道。欲界天享欲乐,无三方便,即无施、戒、多闻。无色界无身、无口,而得解脱分应以身、口、意三为体,无色界缺二故不能得。郁单曰或译郁单越,即北俱卢洲。此地福报最胜,故无贫富之分,无寿夭之别,本无惠施、持戒、多闻,因其无用之必要也。三人:即声闻人,缘觉人,菩萨人;即以人为能得声闻解脱,缘觉解脱,及菩萨解脱。又可由劣转胜,由声闻转缘觉,由缘觉转菩萨。



壬三 问得法相

癸一 正明得相



善生言:“世尊!说法之人,复以何义能善分别如是等人有解脱分?如是等人无解脱分”?“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谓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听法,听已受持,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



至心、即至诚恳切之心,听后即能受持实行。闻地狱、饿鬼、畜生之苦,皆系造杀、盗、淫、妄等十恶业而生,即生恐怖涕泣,持戒不犯,此种人可谓得解脱分法之相。



癸二 广辨得人

子一 就五趣辨



“善男子!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无量劫,若不能得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地狱人。若复有人阿鼻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能得如是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涅槃人。善男子!是故我于郁头蓝弗生哀愍心,于提婆达不生怜心。”



外道得报,虽居最高之非想非非想天,经八万大劫,而业报一尽即落轮回,难免堕生地狱,故观其为地狱人。而地狱中如曾具有三方便得胜解者,已能得解脱分,故观其为涅槃人。郁头蓝弗、为外道之最高者,佛得道后即欲度之,而彼已生非想非非想天。佛观之,知其第二生即转畜生,第三生即堕地狱,所以哀之。彼曾在水边修定,被水鱼、树鸟所扰,发愿为水獭害鱼、鸟而生恶心,致将来堕畜生、地狱。提婆达、此云天授,虽堕地狱,在法华经中提婆达多品,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故虽在地狱,已具有解脱分矣。



子二 就三乘辨



“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万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脱分法;虽尔、犹胜缘觉根利。善男子!是法有三:谓下、中、上。下者声闻,中者缘觉,上者诸佛。善男子!有人勤求优婆塞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于短量世如闻而行,亦不能得。何以故?不能获得解脱分法故;可名修戒,不名持戒。善男子!若诸菩萨得解脱分法,终不造业求生欲界、色、无色界、常愿生于益众生处;若自定知有生天业,即回此业求生人中。业者,所谓施、戒、修定。善男子!若声闻人得解脱分,不过三身得具解脱;辟支佛人,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得解脱分法,虽复经由无量身中常不退转,不退转心,出胜一切声闻、缘觉。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脱分法,虽复少施得无量果,少戒、少闻亦复如是。是人假使处三恶道,终不同彼的恶受苦。若诸菩萨获得如是解脱分法,名调柔地,何故名为调柔地耶?一切烦恼渐微弱故,是名逆流。善男子!有四种人:一者、顺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三者、不顺不逆,四者、到于彼岸。善男子!如是法者,于声闻人名柔软地,于诸菩萨亦名柔软。复名喜地。以何义故名为喜地?闻不退故;名菩萨故。以何义故名为菩萨?能常觉悟众生心故。如是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萨不名人天,非五道摄,是名修行无障碍道。”



舍利子、此云鹙子,为佛弟子,因已修得大乘胜解,故虽有退转,犹胜缘觉。未得胜解者,于戒即为修戒,不为持戒──即定共戒、道共戒──。业有善恶、有漏无漏之分,此中为不造三界业而修无漏三业,即布施、持戒、修定、多闻之业。人中易化,故回生天业以生人中。须陀洹若得解脱分,但经三次生死身即涅槃,不必七返。须七返者,为钝根性。以无相布施而福德不可思量,故提婆达多在地狱,阿难问其苦否?彼言:有如三禅之乐。以有胜解功德故。调柔地。即胜解行地,或登初地。此中之四种人:一者、凡夫之人,顺生死流;二者、二乘之人,逆生死流;三者、菩萨之人,不顺不逆;四者、到彼岸人,为佛,以涅槃功德妙用度生故。喜地、即初欢喜地,此地以前为假名菩萨,此地以上是实义菩萨。觉悟众生,即是菩提萨埵。外典虽知,不受持,亦不教人,而惟受持佛法,教以佛法。



癸三 作菩提种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则能增长。善男子!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心坚难坏,三者、能行难行,四者、怜愍众生。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善男子!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福田,如是菩萨出胜一切世间之事及诸众生。”



四种种子,即是悲心,修此四种种子,即是修悲。复次、修者中五事、六事,能增长此四种子。炽然、是最胜之意。而六波罗蜜又以一不放逸行而增长。善友、指佛菩萨。六念:即念佛、法、僧、戒、天、死──即无常──。合两种四事,即八法。初发菩提心,在理性上即与佛无异,故得名为无上福田。



癸四 明佛难得



“善男子!虽有人言:无量世界有无量佛,然此佛道甚为难得。何以故?世界无边,众生亦尔;众生无边,佛亦如是。假使佛道当易得者,一佛世尊则应化度一切众生!若尔者,世界众生则为有边。善男子!佛出世时,能度九万九那由他人,声闻弟子度一那由他,而诸众生犹不可尽,故名无边。是故我于声闻经说无十方佛,所以者何?恐诸众生轻佛道故。诸佛圣道,非世所摄,是故如来说无虚妄。如来世尊无有妒心,以难得故,说无十方诸佛世尊。善男子!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萨道。若人难言:若有现在无量诸佛,何故经中但说过去、未来二世有无量佛,不说现在无量佛耶?善男子!我一国说过去、未来有恒沙佛,现在世中唯一佛耳。善男子!真实义者,能得佛道无量众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转,时有一人乃能得度,如庵罗华及鱼子等。”



此言佛不易成。若佛易成,则众生当有穷尽,而与世界皆有边矣。那由他、此云亿,佛及弟子,能度此多众生,而众生犹不可尽,证明佛之难成,恐众生轻佛也。从佛非世间摄之理,故言十方世界无佛。初发心者虽多,而退堕者尤多,故历长时间方有一人成佛。三千诸佛名经等,不言现世有多佛,乃据小乘以说。其实、现在有多佛也。庵罗树、几千几百花而间结一二子,水中鱼子亦几千几百子偶成一二鱼,譬发心虽多而成佛者少,以见得佛之难能可贵!



癸五 显在家胜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得解脱分法,是不为难;在家得者,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此显在家菩萨恶因缘所缠绕多于出家之人,故说出家菩萨得解脱分法不为难,而在家之人则为难能可贵也。



三种菩提品第五



三种菩提,即声闻、缘觉及诸佛菩提,此品宗旨,在从三种菩提中辨出诸佛菩提为最胜。



戊三 别策胜愿

己一 辨胜策发

庚一 辨三种菩提策发

辛一 善生问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若觉法性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觉法性,以何缘故不名为佛?若一切智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一切智,复以何故不名为佛?言一切者,即是四谛。”



三种菩提,即文中所讲声闻、缘觉及诸佛菩提。证声闻菩提即阿罗汉果,证缘觉菩提即辟支佛果,此二虽得解脱生死而不得谓无上菩提;要得诸佛无上菩提,才是真正菩提。辨明三种菩提,须舍劣取胜。此品仍由善生问,佛答,本经各品皆然,如金刚经为须菩提问、佛问之类。问意:以声闻闻佛说四谛法之声而证阿罗汉之果,缘觉由观察因缘而觉悟,同得一种菩提,何故声闻名为声闻,缘觉名为缘觉,均不名佛?若觉法性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觉法性;若一切智名为佛,声闻、缘觉亦知一切法,何故不名为佛?以四谛即摄一切法──苦集摄世间果因;灭即解脱生死而证涅槃,道即达涅槃之方法,则摄出世果因──,何以声闻、缘觉不名为佛?以上有三种问意,盖欲起佛说三种之差别也。



辛二 如来答

壬一 就所问三义答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得,一者、从修而得。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声闻之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佛;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思,无师独悟,从修而得,故名为佛。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足,以是义故。不得名佛;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



声闻须从佛闻法而得菩提;缘觉不必闻佛说法,即以思惟而得菩提;如来无师,从修而得一切觉悟,乃成无上菩提。所以菩萨发心修行,虽亦藉佛所说法为方便,而由离言妙悟,不同声闻之拘执法相;菩萨了诸法性空,由修遍觉,辟支佛只有少分觉,未为深广圆满;真要得一切智,须以无师智离一切语言文字修证而得。佛又能为一切众生之机说法,亦非声闻、缘觉所能。所觉法性,有总相、别相之分。达五蕴和合空无人我为总相智,辟支佛以自思惟亦只了总相,了别相则五蕴之法一一皆空,无有自性。此既从修而得,一切言语文字皆无所用,以无分别而证知者为妙智,故名为佛。以一切法为所缘境,而佛智缘之无不圆满。此佛境界,非声闻、缘觉仅于所缘知其总相者所堪比,以彼不具遍正觉故,不名为佛。



壬二 别增举八事辨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如彼香象,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如来悉断如是二疑,是故名佛。善男子!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善男子!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声闻、缘觉智虽清净而器不净,如来不尔,智器俱净,是故名佛。善男子!净有二种:一者、智净,二者、行净。声闻、缘觉虽有净智,行不清净;如来世尊智、行俱净,是故名佛。善男子!声闻、缘觉其行有边,如来世尊其行无边,是故名佛。善男子!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坏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脱障,是故名佛。如来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



一、 恒河、为印度最大之河,香象、为最大之象。此譬以恒河水喻十二因缘生死流转大河,以兔喻声闻,以马喻缘觉,以香象喻佛;三兽虽同渡河,而唯象达河底。二、声闻、缘觉仅断烦恼,不断习气,如兔马勉强渡河而不彻底,佛则彻底,断其根本。三、疑为六根本烦恼之一,烦恼疑障善法使之不生;无记疑如地球为多少微尘所成,有多少斤两,声闻、缘觉不须明白,而佛则悉知之,所谓佛于恒沙世界一滴之雨,皆知头数。四、声闻从佛闻声得悟生空而不愿多闻;缘觉虽以思惟而悟生空,亦不愿多所思惟,唯佛则于山河大地微尘草木无不了知,于闻、于思心无疲厌。五、智慧喻物,身心喻器。声闻、缘觉之身心,为业报所成,故须灰身泯智,方得无余涅槃,有余身心则非究竟清净。六、声闻、缘觉习气未净,所以身心有时于行不净,佛则无不清净。七、声闻、缘觉其行自利利他,俱有边际限量,佛则俱无边际限量。八、佛于最后一念,能断二障,智障即所知障,解脱障即烦恼障,前障菩提,后障涅槃。智因、即菩提心等,智果、即佛果。



壬三 广明佛功德辨

癸一 总示佛功德



“善男子!如来出言,无二无谬,亦无虚妄,智慧无碍,乐说亦尔,具足因智、时智、相智,无有覆藏,不须守护,无能说过,悉知一切众生烦恼起结因缘、灭结因缘,世间八法所不能污,有大怜愍,救拔苦恼,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满足。”



此总示佛功德智慧。无障碍乐说、即随意所说。了知一切众生心行,即因智。知一切时,为时智。知一切因相、果相、差别相等,为相智。三业清净,全无过失,故不覆藏守护。结、即烦恼,起结、即起烦恼,灭结、即灭烦恼。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八风。于众生之大苦恼、能怜愍之。十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即知事理是非之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众生心性之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所至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四无所畏:一、说一切智无所畏,谓大众中作狮子吼,我为一切正智之人,无怖心也。二、说漏尽无所畏,谓说我已断尽一切烦恼。三、说障道无所畏,谓说烦恼等障法,无有怖心。四、说尽苦道无所怖畏。佛能在大众中作狮子吼:言我为一切智者,断尽一切烦恼,能说起何业、得何果,及知苦之灭尽;由此四无畏,能于大众中分明决定而说,毫无怖畏。大悲不必待缘,众生信与不信,佛亦无喜与忧。因此身心二力,皆得充满。世人言:有志者,事竟成。但初发菩提心,虽有大悲救他之志,尚无其力,故须精进培养成身心二力。



癸二 别显身心力



“云何身力满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见,其城纵广满十万里,宫室百万,诸天一千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有天。夏三月时,释提桓因欲往波利质多林中欢娱受乐。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罗苯那,具足七头,帝释发念,象知即来,善见城中所有诸天处其头上,旋行而往。其林去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胜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万八千,其力唯敌佛一节力,是故身力出胜一切众生之力。世界无边。众生亦尔;如来心力,亦复无边。是故如来独得名佛,非二乘人名为佛也。”



三十三天、为欲界第二天,其顶之城,名善见城。释提桓因、即三十三天之天主。波利质多树、义为香遍树,为树中之王。乾陀山、即香树山。伊罗钵那、即热臭树而大。所有诸天、即一千六十六万余天,俱能变化,随意大小,可处香象之显上。由延、又谓由旬,正译踰缮那,印度三十里之数。即合如是香象一万八千之力,仅敌佛之一节力。以世界无边,众生亦尔,形容佛心力之无边。



癸三 列举诸德号



“以是义故,名无上师,名大丈夫,人中香象,师子,龙王,调御示导名大船师,名大医师,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名净莲华,无师独觉,为诸众生之眼目也。是大施主,是大沙门,大婆罗门,寂静持戒,勤行精进,到于彼岸,获得解脱。”



人天师中,佛为无上,故名无上师。能调御众生,故名大丈夫。能渡一切众生到道岸,故名大船师。能医一切众生心病,故名大医师。人比常牛,故佛比大牛王。一切清净,故名佛净莲华。菩提树下无师独悟,故为无师独觉。能指示众生觉路,故为众生眼目。为一切施,故是大施主。沙门、为出家之通称。婆罗门为清净之裔,佛为出家之最极清净者,故称大沙门、大婆罗门。身心清净,故名寂静。能止恶行善,持戒不退,勤行精进,故得竟解脱也。



癸四 结非声缘比



“善男子!声闻、缘觉虽有菩提,都无是事,是故名佛。”



声闻、缘觉都无上述佛之功德,故惟有佛得名为佛。



壬四 结在家菩萨胜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分别如是三种菩提,是不为难;在家分别,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此中仍警策在家菩萨,环境恶劣,甚难辨识如是三种菩提。



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欲成最胜菩提,须修三十二相福业之因,此品次在第六,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题为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庚二 修三十二相策发

辛一 善生蹑问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身力,何时成就”?



善生跟蹑上文,即问佛之身力何时成就?



辛二 如来广说

壬一 正答得成身力



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业时。”



佛答上述佛之身力,即成就三十二相业时。



壬二 总明修相功德

癸一 略明功德



“善男子!菩萨修集如是业时,得名菩萨,兼得二定:一者、菩提定,二、有定。复得二定:一者、知宿命定,二者、生正法因定。善男子!菩萨从修三十二相业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中间,多闻无厌。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绕。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



此为真正菩萨,以修集三十二相之业故。趣向无上菩提决定时,即得菩提定。于二十五有之中不堕三恶道,谓之有定。知自己宿命,为知宿命定。能了解正法,修行正法,为生正法因定。自初发心修三十二相业,乃至得无上遍正觉,于中多闻无厌。一种相有百福德者,修心五十、即十善法一一各有五善根,合为五十;到具心时,十善法亦各有五善根,合亦五十;是名百福德。



癸二 较显功德



“善男子!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如来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种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白毫功德,复不得及无见顶相。”



世间所有福德不及佛之一毛孔功德,即以三界之功德与佛之一毛较。白毫相、即眉间白毫光相。佛说法华经,即放眉间白毫相光;说楞严经,即放无见顶相光。白毫相与无见顶相,为相之最胜者。



癸三 出修相人



“善男子!菩萨常于无量劫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业,是故如来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转轮圣王虽有是相,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是相业体,即身、口、意业。修是业时,非于天中、北郁单曰,唯在三方,男子之身,非女人身也。菩萨摩诃萨修是业已,名为满三阿僧祇劫,次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以因中修大悲而得此三十二相之功果也。轮王、有金、银、铜、铁、之四种,转轮王即金轮王,王四天下。金轮王虽具三十二相,不及佛果三十二相光明显现。成就三十二相业,即以身、口、意三业而成。三方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此三洲能修三十二相业。男子相亦为三十二相之一。三十二相修满,即满三无数劫,次第获得无上遍正觉。



癸四  示修相时



“善男子!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善男子!我于往昔释迦牟尼佛所,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是心已,供养无量恒沙诸佛,种诸善根,修道持戒,精进多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是三十二相业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其业虽定,修时次第不必定也。”



迦叶佛为贤劫第三佛,即释迦佛之前一佛。此中释迦佛,即古释迦佛。满三十二相业时,明白自知成佛,庵摩勒果,此云难分别果,印度人常握置掌中,取“如示诸掌”意。



壬三 别明修相次第

癸一 泛说先修何相



“或有人言:如来先得牛王眼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乐以善眼和视众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次得余相。或有说言:如来先得八梵音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恒以软语、先语、实语,教化众生,是故先得八梵音相。或有说言:如来先得无见顶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师长、诸佛、菩萨、头顶礼拜破憍慢故,是故先得无见顶相。或有说言:如来先得白毫毛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不诳一切诸众生故,是故先得眉间毫相。善男子!除佛世尊,余无能说如是相业。”



此是泛说先修何相。前说已成三十二相功德,未明先修何相?佛言:修时次第不必拘限先修何相,盖应随机缘之先后发起而定。自来多有人言先修何相者。牛王眼相者,即青莲花目,所谓目绀青相。和视者,即和平慈视。八梵音相者,即于一音有八种功德相。先语者,如于两人对语时而先发。实语、即真实语。无见顶相者,以佛初生时,其姨母不能见其顶,持地菩萨观至上方无量世界,亦不能见此无见顶。此正显一切法之妙真如相,所谓一相无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无对待妙理,故难可见。佛为至尊无上;菩萨为先进,或同辈之有德者。头顶礼拜、即五体投地,在顶礼之中有种种仪式也。憍、是小随烦恼,以著己功德者为性。慢、为根本烦恼,有七慢、九慢之分,恃己凌人为慢。世界不平之事,皆由慢心而起,其根本在有我见。接诸佛菩萨之足以破其憍慢,则能达一切平等。常人以憍慢故,不平等故,不能得此无见顶相。白毫毛相者,毛字、可改作光字,他经俱作光,毛与毫同。白毫光相,透明有光,细长而能卷舒自在,因不诳众生而成,此表中道实相。虽有此先修何相诸说,以佛之意,不必定言何先何后,随缘修之可也。



癸二 正明修相次第



“善男子!或复有人次第说言:如来先得足下平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布施、持戒,修集道时,其心不动,是故先得足下平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足下轮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父母、师长、善友,如法拥护一切众生,是故次得手足轮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纤长指相。何以故?为菩萨时,至心受持第一、第四优婆塞戒,是故次得纤长指相,足跟长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身庸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善受师长、父母、善友所教敕故,是故次得身佣满相。得是相已。次得手足合网缦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以四摄法摄众生故,是故次得手足网缦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手足柔软胜余身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以手摩洗师长、父母身,除去垢秽,香油涂之,是故次得手足软相。得是相已,次得身毛上向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化众生,令修施、戒一切善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故次得毛上靡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鹿王瑞相。何以故?为菩萨时,至心听法,志心说法为坏生死诸过咎故,是故次得鹿王瑞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身方圆相,如尼拘陀树王。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施一切众生病药,是故次得身方圆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手过膝相。何以故?为菩萨时,终不欺诳一切贤圣、父母、师长、善友知识,是故次得手过膝相。得是相已,次得象王马王藏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见怖畏者能为救护,心生惭愧,不说他过,善覆人罪,是故次得象马藏相。得是相已,次得软身,一一孔中一毛生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亲近智者,乐闻乐论,闻已乐修,乐治道路,除去棘剌,是故次得皮肤柔软,一一孔中一毛生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身金色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施众生房舍卧具,饮食、灯明,是故次得金色身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七处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可嗔之处不生嗔心,乐施众生随意所须,是故次得七处满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缺骨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善能分别善不善相,言无错谬,不说无义,可受之法口常宣说,不可受者不妄宣传,是故次得缺骨满相。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上身,二者、颊车,皆如师子。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自无两舌,教他不为,是故次得如是二相。得是相已,次得三相:一、四十齿,二、白净相,三、齐密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以十善法净化众生,众生受已,心生欢喜,常乐称扬他人功德,是故次得如是三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四牙白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修欲界慈,乐思善法,是故次得四牙白相。得是相已。次得味中最上味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不待求己然后方施,是故次得味上味相。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肉髻,二、广长舌。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众生,是故次得如是二相。得是相已,次得梵音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自不恶口,教他不为,是故次得梵音声相。得是相已,次得牛王绀色目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等以慈善视怨亲故,是故次得牛王目相。得是相已,次得白毫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宣说正法,实法不虚,是故次得白毫光相。得是相已,次得无见顶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头顶礼拜一切圣贤、师长、父母,尊重赞叹,恭敬供养,是故获得无见顶相。”



此言次第,仅二十八种相,与他经论,有不尽同者:一、足下平相。道、即菩萨道,达一切法空平等,其心如实不动。二、足下轮相者,即足下千辐轮相。拥护、即爱护。三、四、五、足跟长为二相:纤长指相者,此处亦重持在家戒;足跟长者,即足跟圆满。此中摄三相:纤长、及足跌端厚、并足圆满。六、身分庸满者,即身分圆满。前一相包括三相,此一相即为第六。七、四摄:即布施、爱语、同事、行利。网缦、即指间之网。八、柔软、在他处又谓网软。九、上向靡、即毛向上。十、鹿王、为鹿中之最美满者。□、即足胫。十一、尼拘陀树,其干端直,众生身不端正圆满,故无此相。十二、手足过膝、即能立身摩膝。十三、藏相、他处又云马阴藏相,又谓势峰密藏相,谓与象王、马王无异。十四、一一孔中一毛生相,即每一孔生一毛。乐闻、乐论、乐修,均对佛法言。十五、佛身常现真金色,故名得身金色相。十六、七处平满相者,在全身七处皆圆满:即头、胸、脐间、及四支;又谓之七处充满。凡人生嗔恨心即现丑陋相,生善心即现好相。十七、缺骨者、人身有骨节处,皆现缺陷相。缺骨满,即骨处皆圆满无缺。十八、十九、颊车、又谓师子颊轮。上身、即如师子身,颊轮、即如师子面,两皆圆满。此即两相。二十、廿一、廿二、三相,皆关于齿者:白、净、齐密、皆齿之圆满相。廿三、四牙、即门牙,宽阔鲜白,此亦修四无量心而得。廿四、上味相,即不待他求,先施而得。廿五、廿六、肉髻;即顶上隆起之红肉,广长舌、能遍于世界而说法,此为二相。廿七、梵音相,已如前释。廿八、廿九、牛王绀色目相,分为牛王睫相,目绀青相。牛王睫、似其形,目绀青,言其色。三十、白毫相,以说不偏不虚中道实法而得。卅一、无见顶相、解释见前。此中只明三十一相,无项光及胸卍字之相。其次第自足修至顶,亦即此经明在家修行次第,明应从施、戒修起。佛之功德所惑,皆无漏果,非出有漏之业。菩萨须修三十二相业以度众生。



壬四 结在家菩萨胜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如是业,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是业者,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在家菩萨多障碍缠绕,以难修勉励精进。



发愿品第七



上来策发无上菩提,即辨胜策发,勉以修大悲心,行菩萨道,因有前两品之辨胜策发,所以有正发胜愿之此品来。就实体讲,愿、即是欲、欲通善、恶、无记之三性,此愿即善性之欲。三乘之愿,并是无漏,非有漏摄。愿之发,与草木种子发芽相同,在中国普通谓之立志。愿与回向不同,于有功德之后,用向于何途谓回向;未有功德之前,欲修功德,谓之发愿。



己二 正发胜愿

庚一 善生问答



善生言:“世尊!是三十二相业谁能作耶”?佛言:“善男子!智者能作”。“世尊!云何名智者”?“善男子!若能善发无上大愿,是名智者。”



善生进问:云何为智者?佛答:发无上大愿。无上者、即最高最上,有广大心量,深远志趣者之谓。



庚二 广说发愿

辛一 发愿所因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业,愿为众生;将来得果,一切共之。菩萨摩诃萨常亲近佛、声闻、觉缘、善知识等,供养恭敬,咨问深法,受持不失。”



摩诃、即大义,大、即胜义。从真正开发菩提心,即初住或初地以上菩萨。发心、即发菩提总心。愿、即如普贤十大愿王,药师十二愿行,弥陀四十八愿,各有不同;四宏誓愿,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则为共愿。不外愿众生皆能享受其所修之功德。亲近、亦是普贤十愿之一,此两愿、仍是愿之总相。



辛二 正陈愿言



“作是愿言:“我今亲近诸佛、声闻、缘觉善友,宁无量世受大苦恼,不于菩提生退转心!众生若以恶心打骂毁辱我身,愿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恶念!愿我后生,在在处处不受女身、无根、二根、奴婢之身!复愿令我身有自在力,他为给使,不令他人有自在力而驱使我!愿令我身诸根具足,远离恶友,不生恶国边裔之处,常生豪姓,色力殊特,财宝自在!得好念心,自在之心,心得勇健,凡有所说,闻者乐受,离诸障碍!无有放逸,离身、口、意一切恶业,常为众生作大利益!为利众生,不贪身命,不为身命而造恶业,利众生时,莫求恩报!常乐受持十二部经,既受持已,转教他人!能坏众生恶见、恶业,一切世事所不能胜;既得胜已,复以转教!善治众生身、心重病,见离坏者能令和合,见怖畏者为作救护,护已为说种种之法,令彼闻已心得调伏!见饥施身,令得饱满,愿彼不生贪恶之心;当啖我时,如食草木!常乐供养师长、父母、善友、宿德,于怨亲中其心等一!常修六念及无我想,十二因缘!无三宝处,乐在寂静,修集慈悲!一切众生若见我身,闻触之者,远离烦恼”!菩萨虽知除菩提已不求余果,为众生故,求以弘利。”



不退转者、不论遇何苦恼──打骂毁辱──而不生恶念,即大慈悲心。修行度生,须色力具足:女身力弱;无根者,即无丈夫相;二根者,即男女根不决定;奴婢者,无自在力。菩萨虽恒顺众生,而须有转众生之力及教化众生之力,不为他人所支配。恶国者,即有恶王恶法之国。边裔者,不拘地域方所,但指无文化及气候不良之地而言。生豪姓、则人多钦仰。色力殊特者,即勇健。好念、即常起善念。十二部经、前已详述。心病者,即烦恼病。六念、十二因缘、前均已解。三宝:即佛法僧。此上为正愿言。



辛三 显示愿果

壬一 总显立愿利益



“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立愿,当知是人即是无上法财长者,是求法王未得法王。”



菩萨为利他故而求得法王,于发愿时尚未得到法王之位。但若能立如上愿言,即是无上法财长者。



壬二 别明法财长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三事,则得名为法财长者:一者、心不甘乐外道典籍,二者、心不贪著生死之乐,三者、常乐供养佛法僧宝。复有三事:一者、为人受苦心不生悔,二者、具足微妙无上智慧,三者、具善法时求生憍慢。复有三事:一者、为诸众生受地狱苦如三禅乐,二者、见他得利不生妒心,三者、所作善业不为生死。复有三事:一者、见他受苦如己无异,二者、所修善事悉为众生,三者、善作方便令彼离苦。复有三事:一者、观生死乐如大毒蛇,二者、乐处生死为利众生,三者、观无生法忍多诸功德。复有三事:一者、舍身、二者、舍命,三者、舍财;舍是三事悉为众生。复有三事:一者、多闻无厌,二者、能忍诸恶,三者、教他修忍。复有三事:一者、自省己过,二者、善覆他罪,三者、乐修慈心。复有三事: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摄摄取众生,三者、口言柔软不粗。复有三事:一者、能大法施,二者、能大财施,三者、以此二施劝众生行。复有三事:一者、常以大乘教化众生,二者、常修转进增上之行,三者、于诸众生不生轻想。复有三事:一者、虽具烦恼而能堪忍,二者、知烦恼过乐而不厌,三者、自具烦恼能坏他结。复有三事:一者、见他得利欢喜如己,二者、自得安乐不乐独受,三者、于下乘中不生足想。复有三事:一者、闻诸菩萨苦行不怖,二者、见有求者终不言无,三者、终不生念我胜一切。”



此十四种三事,如文可解。



壬三 结示法王自在



“善男子!菩萨若能观因观果,能观因果,能观果因,如是菩萨能断因果,能得因果。菩萨若能断得因果,是名法果,诸法之王,法之自在。”



此明能观所观以善因得善果,离恶因解脱恶果。从因观果,谓观因果;从果观因,即观果因;如观苦、集、灭、道,即从果观因。能断因果、乃能得因果,断因果、即断德,得因果、即恩德智德。王者、自在义,能支配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支配。法华经言:“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凡夫之心,亦可造一切法,谓之心王;但未做到一切自在,故不名法王也。



庚三  结在家胜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不为难;在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此言要常行精进不放逸,以勉励发心而时加警策。



名义菩萨品第八



假名及实义之二种菩萨,在此品中,分别以出其相,故名。



丁二 积集福智

戊一 分别名义菩萨

己一 善生问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假名菩萨,二者、实义菩萨。云何名为假名菩萨”?



此品分别假名、实义两种菩萨。善生所问仅及假名菩萨,就以下答文观之,应两种菩萨俱在问中。



己二 如来答

庚一 假名菩萨



“善男子!众生若发菩提心已,乐受外术及其典籍,持讽诵读,即以此法转化众生。为自身命杀害他命,不乐修悲。乐于生死,常造诸业受生死乐。无有信心,于三宝所生疑网心。护惜身命,不能忍辱。语言粗犷,悔恨放逸。带己身所生自轻想,我不能得无上菩提。于烦恼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坏结方便。常生悭贪、嫉妒、嗔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乐处无明。不信六度,不乐修福,不观生死,常乐受持他人恶语,是名假名菩萨。善男子!复有众生发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无量劫苦行修道然后乃得,闻已生悔。虽修行道,心不真实,无有惭愧,不生怜愍。乐奉外道,杀羊祀天。虽有微信,心不坚固。为五欲乐造种种恶,倚色、命、财生大憍慢,所作颠倒,不能利益。为生死乐而行布施,为生天乐受持禁戒,虽修禅定为命增长,是名假名菩萨。



已发菩提心之菩萨,不于佛法中自学化他,而以学外道化他,乃至常乐受持他人恶语,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为假名。粗犷者、即粗恶犷野。悔恨者、即发菩提心后又生悔心。自轻者、即不信自己能得无上菩提。不勤修坏结方便,即不修布施以度悭贪,不修忍辱以度嫉妒、嗔心等。六度、即六波罗蜜;是虽发菩提心,而不修菩萨行,即假名菩萨,此是一类。复有一类假名菩萨,先发菩提心,原非真实诚恳,故后见难生畏而悔。惭愧、在修行中为最重要。惭者、即崇善,见己不如诸佛、菩萨善行而崇仰之;愧者、即拒恶,见诸众生恶行而轻拒之。惭愧、在中国,通谓之羞耻。杀羊祀天,即如现在亦有受佛法僧皈戒后,仍祀礼神鬼者。复有虽修布施、持戒、禅定,乃为生天、长命而起者,均为假名菩萨。



庚二 实义菩萨



“实义菩萨者,能听深义,乐近善友,乐供养师长、父母、善友,乐听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思义。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其心坚固。怜愍一切,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于自身所不生轻想。舒手惠施,无有禁固。常乐修磨利智慧刀,虽习外典,为破邪见,出胜邪见,善知方便调伏众生。于大众所不生恐怖,常教众生菩提易得,能令闻者不生怖心。难修精进,轻贱烦恼,令彼烦恼不得自在。心不放逸,常修忍辱。为涅槃果持戒、精进。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见退菩提,心生怜愍。能救一切种种苦恼,能观生死所有过罪,能具无上六波罗蜜。所作世事,胜诸众生。信心坚固,修集慈悲,亦不悕求慈悲果报,于怨亲中其心无二。施时平等,舍身亦尔,知无常相,不惜身命。以四摄法摄取众生。知世谛故,随众生语。为诸众生受苦之时,其心不动如须弥山。虽见众生多作诸恶,有少善者,心终不忘,于三宝所不生疑心,乐为供养。若少财时,先给贫穷,后施福田;先为贫苦,后为富者。乐赞人善,为开涅槃。所有技艺,欲令人学;见学胜己,生欢喜心。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业所作诸善,终不自为,恒为他人,是名实义菩萨。”



此策劝为实义菩萨。修行进退,本无一定。如假名菩萨习修菩萨行,又可转为实义菩萨。忽进忽退,或忽退忽进,为凡夫常有之事;若自己省察尚在假名菩萨相中时,一生惭愧而转进修。仍可为实义菩萨。深义者,即佛法之深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思义,在法华为五法师行,详之为十法行,即对于经典十种行法: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谛听,五、披读,六、受持,七、开演,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为法因缘不惜妻子、财物者,即可为出家菩萨。智慧刀者,能断烦恼缘之义,所谓闻慧、思慧、修慧。善知方便调伏众生者,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善知善调,可令止恶行善。自在者,每一法能转动他法,谓之自在。烦恼能转动善法,则烦恼力得自在矣;要令彼烦恼不得自在,须勤贱视烦恼。信心者,即信三宝之心。不惜身命者,知身命无常而不惜之。四摄法义、见前。认世事为真实者,谓之世谛。财多可平等施,若财少则先贫穷。令人学艺,所谓菩萨当于五明处求,五明谓:内明、声明、因明、医药明、工巧明。技艺、即后四明之学。若此者。则为实义菩萨,是即劝勉从假修真。



庚三 彰在家胜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为实义菩萨,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每品末后皆置此勉励之语,佛之慈悲,深切极矣!



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戊二 勉为实义菩萨

己一 正明实义菩萨

庚一 善生问



善生言:“世尊!义菩萨者,云何自知是义菩萨”?



佛了了知何者为假名菩萨,何者为实义菩萨。然菩萨以何法能自知为假为实,为行菩萨道者所要知之事,故有斯问。



庚二 如来答

辛一 列举本生行



本生、为佛举自己修行之事。十二部中有说佛之本生部,而本事则为说弟子修行之事。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苦行时,先自诚心。善男子!我念往昔行菩萨道时,先从外道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无退转。无量世中以灰涂身,唯食胡麻、小豆、粳米、粟米、床等,日各一粒;荆棘恶刺、椓木、地石以为卧具;牛屎、牛尿以为病药。盛夏之月,五热炙身;孟冬之节,冻冰衬体。或受草食、根食、茎食、叶食、果食、土食、风食,作如是等诸苦行时,自身他身俱无利益。虽尔、犹故心无退转,出胜一切外道苦行。善男子!我于往昔为四事故,舍弃身命:一者、为破众生诸烦恼故,二者、为令众生受安乐故,三者、为自除坏贪著身故,四者、为报父母生养恩故。菩萨若能不惜身命,即自定知是义菩萨。善男子!我于往昔为正法故,剜身为灯三千六百。我于尔时具足烦恼,身实觉痛,为诸众生得度脱故,谕心令坚,不生退转。尔时、即得具足三事:一者、毕竟无有退转,二者、得为实义菩萨,三者、名为不可思议,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又我往昔为正法故,于一劫中,周身左右受千疮苦。尔时具足一切烦恼,身实觉苦,为诸众生得度脱故,谕心令坚,不生退转,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又我往昔为一鸽故,弃舍是身。尔时具足一切烦恼,身实觉苦,为诸众生得度脱故,谕心令坚,不生退转,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善男子!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何以故?一切凡夫无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烦恼而为怨敌;菩萨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烦恼而为道伴。恶友及业,亦复如是。善男子!舍离烦恼,终不得受恶有之身。是故菩萨虽现恶业,实非身、口、意恶所作,是誓愿力。以是愿力受恶兽身,为欲调伏彼畜生故。菩萨现受畜生身已,善知人语、法语、实语、不粗恶语、不无义语,心常怜愍,修集慈悲,无有放逸,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善男子!我于往昔受熊身时,虽具烦恼,烦恼于我无自在力。何以故?具正念故。我于尔时,怜愍众生,拥护正法,修行法行。受瞿陀身,劫宾耆罗身,兔身,蛇身,龙身,象身,金翅鸟身,鸽身,鹿身,狝猴、羖羊、鸡雉、孔雀、鹦鹉、虾蟆,我受如是鸟兽身时,虽具烦恼,烦恼于我无自在力。何以故?具正念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怜愍众生,拥护正法,修行法行。善男子!于饥馑世,我立大愿,以愿力故受大鱼身,为诸众生离于饥渴;食我身者,修道、念道、无恶罪过。疾疫世时,复立大愿,以愿力故身为药树,诸有病者,见、闻、触我,及食皮肤、血肉、骨髓,病悉除愈,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受如是苦,心不退转,是名义菩萨。”



诚心者,菩萨修苦行为度外道,须先诚心警策云:此苦行为度外道而修。往昔行菩萨道时者,即佛自己本生之事。盖外道苦行,亦能起世人尊敬,于此外道盛行时,修菩萨行,若要起世人信仰,则须行胜过外道。唯食胡麻等,即食一麻、一麦之行。椓者、为已死之木。乃至土食、风食,外道俱有此行。虽于自他身无利益,而为降伏外道,启世人信仰,即应一一修之。菩萨能为法、为众生而舍命者,即为实义菩萨。千疮苦者,所谓百孔千疮,极言其苦。以恶友诸烦恼业为道伴者,即能于浊恶世中度生,虽罗刹、饿鬼,亦皆能度之矣。大凡菩萨证道愈高,则其行愈下。证道不高者,只能于人天中度生,不能三入恶道。能于三恶趣度生者,即观音、地藏诸大菩萨是。受熊身者,其他经上说佛往昔受熊身,能扶养人之小孩成长,虽在烦恼,不被其转,故云于我无自在力。瞿陀身、即牛身。劫宾耆罗身、即鸟身。羖羊、即雌羊。谓自在能转烦恼而不为烦恼所转。



辛二 泛明菩萨行



“菩萨修行六波罗蜜时,终不悕求六波罗蜜果,但以利益众生为事。菩萨深知生死过患,所以乐处,为利众生受安乐故。菩萨了知解脱安乐、生死过患、而能处之,是名菩萨不可思议。菩萨所行,不求恩报,受恩之处,常思反报。善男子!一切众生常求自利,菩萨所行恒求利他,是名菩萨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具足烦恼,于怨亲所平等利益,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善男子!若诸外道化众生时,或以恶语、鞭打、骂辱、摈之令出,然后调伏。菩萨不尔,化众生时,无粗恶语、嗔语、绮语、唯有软语、真实之语,众生闻已,如青莲遇月,赤莲遇日。善男子!菩萨施时,财物虽少,见多乞求,不生厌心,是名菩萨不可思议。菩萨教化盲、聋、喑、哑,愚痴边地恶众生时,心无疲厌,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善男子!菩萨有四不可思议:一者、所爱重物能以施人,二者、具诸烦恼能忍恶事,三者、离坏之众能令和合,四者、临终见恶说法转之;是名菩萨四不可思议。复有三事不可思议:一者、诃责一切烦恼,二者、处烦恼中而不舍之,三者、虽具烦恼及烦恼业而不放逸;是名菩萨三不可思议,复有三事不可思议:一者、始欲施时心生欢乐,二者、施时为他不求果报,三者、施已心乐不生悔恨;是名菩萨三求可思议。”



青莲遇月者,青莲华遇月而开。赤莲遇日者,赤莲华遇日而开也。教化盲、聋等者,世人用爱,遇不美妙者则不爱之;菩萨用悲,愈不美妙者则愈怜悯之。临终说法者,有将命终,自见其恶者,即说佛法以转之。呵责烦恼及不舍烦恼者,自烦恼则呵责之,他烦恼则不舍之。烦恼业者,乃由烦恼所生之业;烦恼在心,而业通身、口、意三。不思议者,在理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谓之不思议;此处不可思议,指平常难能者而言。



辛三 行时自观心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作是行时,自观其心,我是名菩萨耶?义菩萨乎?众生若能作如是事,当知是人即义菩萨也。”



菩萨能常自观其心,省察自己是否真能为实义菩萨而不为假名菩萨,即是实义菩萨矣。



辛四 较显在家胜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作如是事,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为如是事,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听此经者,皆能如说修行,才不辜负佛于每品之勉励语。



自利利他品第十



此品于二十八品中,次在第十,即为利他而成自利,成自利适能利他。



己二 勉修菩萨功行

庚一 举德劝修

辛一 举自利利他劝

壬一 问答菩提及道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提?云何菩提道”?佛言:“善男子!若离菩提无菩提道,离菩提道则无菩提;菩提之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菩提之道;出胜一切声闻、缘觉所得道果,是名菩提、菩提之道。”



菩提与菩提道,两名当有分别。菩提、在大乘则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三乘、菩提分为声闻、缘觉、及诸佛三种。此经之尽智、无生智,可通三乘菩提。道、指能得菩提因分之法,如四谛之道谛,及三十七道品是。不过就此处文义观菩提道,亦即所证所成之果,而菩提则为能证能成就之智。以大乘理智如如不二言,所证菩提道与能证菩提智,不一不异,所以谓菩提即菩提道也。若离能证之菩提智,即无菩提道果,离菩提道果,亦无菩提智。若通因果不相离言,道为因分,菩提为果。大乘道果即是菩提;声闻、缘觉所证涅槃之果,与菩提智非为同一;大乘无住涅槃,方为无上菩提之智故。常言菩提,即指无上菩提而言。



壬二 问答三乘同别



善生言:“世尊!声闻、缘觉所得道果,即是菩提,即是菩提道,云何言胜”?“善男子!声闻缘觉道不广大,非一切觉,是故菩提、菩提之道得名为胜。犹如一切世间经书,十二部经为最第一。何以故?所说不谬,无颠倒故。二乘之道比菩萨道,亦复如是。”



云何言胜者,谓何故言大乘为胜?声闻、缘觉不广大者,以不能遍一切觉故。世间经书者,即指佛经外之世间讲道德说仁义等之经书。



壬三 分别菩提学果



“善男子:菩提道者,即是学,即是学果。云何名学?行菩提道未能具足不退转心,是名为学;已得求退,是名学果。未得定有,是名为学;已得定有,第三劫中是名学果。初阿僧祇劫,犹故未能一切惠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第二阿僧祇劫,虽一切施,未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如是二处是名为学。第三阿僧祇劫,能一切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是名学果。善男子!菩萨修行施、戒、忍辱、进、定、智时,是名为学;到于彼岸,是名学果。善男子!有是惠施非波罗蜜,有波罗蜜不名为施,有亦惠施亦波罗蜜,有非惠施非波罗蜜。善男虑!是施非波罗蜜者,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闻、缘觉、一切凡夫、外道异见、菩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施是。是波罗蜜非惠施者,如尸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亦是惠施亦波罗蜜者,菩萨第三阿僧祇劫所行施是。非施非波罗蜜者,声闻、缘觉持戒、修定、忍、慈、悲是。善男子!非施非波罗蜜,是名为学;亦施亦波罗蜜,是名学果。善男子!夫菩提者,即是尽智、无生智也。为此二智,勤心修集三十七品,是名为学;得菩提已,是名学果。自调诸根,次调众生,是名为学;自得解脱,令众生得,是名学果。修集十方、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是名为学;具足获得十八不共法,是名学果。为利自他,造作诸业,是名为学;能利他已,是名学果。习学世法,是名为学;学出世法,是名学果。为诸众生不惜身财,是名为学;为诸众生,亦不吝惜身财、寿命,是名学果。能化众生作人天业,是名为学;作无漏业,是名学果。能施众生一切财物,是名为学;能行法施,是名学果。能自破坏悭贪、嫉妒,是名为学;破他悭贪、嫉妒之心,是名学果。受持五根,修行忆念,是名为学;教他修集成就具足,是名学果。”



菩提道、即修菩提之因分,即是学,亦即是学果。定有者:有三有、五有、九有、二十五有、六十二有之分,定有、即在人天。不堕恶趣者,普通须初地菩萨方不堕恶趣,即要初阿僧祇劫满。第二劫、即初地到七地之位。第三劫、在八地以上菩萨。就布施波罗蜜,有四句分别,后当详言。亦惠施亦波罗蜜者,须第八地以上菩萨及佛所行施是,所谓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界而究竟施也。非施非波罗蜜,第一非字,以改为是字,较通前后文义。尽智者,证阿罗汉果,知我生已尽之智。无生智者,证知再不生受后有之智,小乘要到阿罗汉果,大乘要到佛果才得。三十七品者,即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自修持戒禅定,谓之调伏诸根。十力、四无所畏、前已详。十八不共法为佛独有。三无失:即身、口、意三业无过失;又三随法行:即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又六无减:即欲无减,精进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又三随智慧行:即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又三无碍:即知过去、现在、未来无碍。阿罗汉知八万大劫,菩萨虽知无尽劫,亦复有碍,佛为究竟无碍。以上为十八不共法。平常修行人小有神通,仍是在不可知之中,若妄用之,反成颠倒。如舍利弗为阿罗汉之上首,而观察鸽子至八万劫前仍是鸽子,而不知以何因缘堕鸽身,而唯佛之不共功德,乃能决知也。五根、即是五善根:信、进、念、定、慧。



壬四 正明自他兼利

癸一 示自他兼利相



“善男子!菩萨信根,既自利己,复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于身、命、财不生悭吝,是名自利。菩萨定知若用声闻、缘觉菩提教化众生,众生不受,则以天人世乐教之,是名利他;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菩萨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何以故?如是菩萨于法财中生贪著心,是故不能自利益也。行者若令他受苦恼,自处安乐,如是菩萨不能利他。若自不修施、戒、多闻,虽复教他,是名利他,不能自利。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后转教,是名菩萨自利利他。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现世,二者、后世。菩萨若作现在利益,是不名实;若作后世,则能兼利。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世乐,二者、出世乐;福德亦尔。菩萨若能自足如是二乐、二福化众生者,是则名为自利利他。”



以人天世乐教他者,因观机以大乘教化不能受,次以声闻、缘觉法教化,亦不能受,则以人天世乐教之。令现世、后世、出世乐与福德自具化他,方为真正利益。



癸二 能自他兼利行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一法,则能兼利,谓不放逸。复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闻,二者思惟。复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怜愍众生,二者、勤行精进,三者、具足念心。复有四法能自他利:谓四威仪。复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闻,四者、布施,五者、智慧。复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谓六念。复有七法能自他利:谓坏七慢。善男子!若沙门、婆罗门、长者、男女,或大众中有诸过失,菩萨见已,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令得调伏。如其不能,先随其意便为说法,是则名为下品菩萨。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乐近善友,二者、不乐。乐善友者,能自他利;不乐近者,则不能得自他兼利。善男子!乐近善友复有二种:一、乐供养,二、不乐供养。乐供养者,能自他利;不乐供养,不能兼利。乐供养者,复有二种:一、能听法,二、不能听。至心听者,能自他利;不至心听,则无兼利。至心听法,复有二种:一者、能问,二、不能问。能问义者,能自他利,不能问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能问义者,复有二种:一、至心持,二、不能持。至心持者,能自他利;不至心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至心持者,复有二种:一者、思惟,二、不思惟。能思惟者,能利自他;不思惟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能思惟者,复有二种:一者、解义,二、不解义。能解义者,能自他利;不解义者,则不得名能自他利。解义之人,复有二种:一、如法住,二、不如法住。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如法住者,复有二种:一者、具足八智,二者、不能具足。何等八智?一者、法智,二者、义智,三者、时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他智,六者、众智,七者、根智,八者、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者、时说,二、 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呵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生憍慢,十六、说已不求世报。如是之人能从他听,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者、时听,二者、乐听,三者、至心听,四者、恭敬听,五者、不求过听,六者、不为论议听,七者、不为胜听,八者、听时不轻说者,九者、听时不轻于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者、听时终不自轻,十一、听时远离五盖,十二、听时为受持读,十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心,十五、听时为调众生,十六、听时为断闻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说能听,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



不放逸者,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之义,盖须精进也。六念者,即念佛、法、僧、施、戒、天。七慢者,即慢、过慢、慢过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我慢,能坏七慢,即为七法。先随其意然后说法者:见诸众生过失,不能生忿怒而随意教化之,令得调伏。善友范围甚广,自佛、菩萨以及一切修行有德者皆是。能问者,则更能起说者之广说。能思惟者,则能体察考究。解义者,即胜解决定之结果。如法住者,能身、口、意三业皆如法住;如法者,能得智果。上来层层升进,至如法住,则可得智果矣。时智者,知时节因缘。知足智者,离欲知足。根智者,知众生根。上下智者,即知之上下根。和合说者,即说一法与他法,均能融通。随意说者,即无碍说,欲何说皆能说之。如法说者,即契理。不轻众、不呵众者,为契机。不散乱者,为有条理。合义说者,即合理论。前讲说法功德,下为听法功德。自轻者,以自己难学言。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及疑。五欲:即财、色、名、食、睡之粗五欲,与色、声、香、味、触之细五欲。断闻根者,从闻所成慧而到思所成慧,再到修所成慧而得根本智,即是断所闻言说等。



癸三 辨自他兼利人

子一 从说法听法辨



“善男子!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不清净。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者、为利故说,二者、为报而说,一者、为胜他说,四者、为世报说,五者、疑说。清净说者,复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后为说,二、为增长三宝故说,三、断自他烦恼故说,四、为分别邪正故说,五、为听者得最胜故说。善男子!不净说者,名曰垢秽,名为卖法,亦名污辱,亦名错谬,亦名失意。清净说者,名曰净洁,亦名正说,亦名实语,亦名法聚。善男子!若具足知十二部经,声论、因论、知因、知喻、知自他取,是名正说。听者有四:一者、略闻多解,二者、随分别解,三者、随本意解,四者、于一一字一一句解。如来说法正为三人,不为第四;何以故?以非器故。如是四人分为二种:一者、熟,二者、生。熟者、现在调伏,生者、未来调伏。善男子!譬如树林,凡有四种:一者、易伐难出,二者、难伐易出,三者、易伐易出,四者、难伐难出。在家之人亦有四种:一者、易调难出,二者、难调易出,三者、易调易出,四者、难调难出。如是四人分为三种:一者、呵责己调,二者、软语而调,三者、诃责、软语使得调伏。复有二种:一者、自能调伏不假他人,二者、自若不能请他令调。复有二种:一者、施调,二者、咒调。是调伏法,复有二时:一者、喜时,二者、苦时。为是四人说正法时,有二方便:一者、善知世事,二者、为其给使。善男子!菩萨若知是二方便,则能兼利,若不知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先学外典,然后分别十二部经;众生若闻十二部经,乃于外典生于厌贱。复为众生说烦恼过、烦恼解脱,叹善友德,呵恶友过,赞施功德,毁悭过失。菩萨常寂,赞寂功德,常修法行,赞法行德;若能如是,是名兼利。”



十二部经者,为内明。声论者、为声明。因论者、为因明;知因知喻知自他取者,皆言因明。譬如树林四种,喻调在家人四种。咒调者,即祈祷、回向之类。闻十二部经于外典不生愿者,真能闻十二部经者,对于外典自不乐闻。



子二 从在家出家辨



“在家菩萨先自调伏,若不调伏,则不出家。在家菩萨能多度人,出家菩萨则不如是。何以故?若无在家,则无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诵经、坐禅、皆由在家而为庄严。善男子!有道、有道庄严:道者、所谓法行,道庄严者、所谓在家。出家菩萨为在家者修行于道,在家之人为出家者而作法行。在家之人多修二法:一者、受,二者、施。出家之人亦修二法:一者、诵,二者、教。”



此下言在家出家相互为增上缘。盖无在家修行者,则无具善根出家之人。在家之人,能布施供养护持出家人而作法行。受者、受法。施者、布施。诵者、即诵十二部经。教、即以佛法教化。



子三 从自行化他辨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兼有四法:受、施、诵、教,如是名为自利利他。菩萨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为易化故。菩萨摩诃萨应护一切众生之心,若不护者,则不能调一切众生。菩萨亦应拥护自身,若不护身,亦不能得调伏众生。菩萨不为贪身、命、财,护身、命、财,皆为调伏诸众生故。菩萨摩诃萨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有是处!是故菩萨先应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菩萨若不自行法行,则不能得教化众生。善男子!众生诸根凡有三种,菩萨诸根,亦复三种,谓下中上:下根菩萨能化下根,不及中、上;中根菩萨能化中、下,不及上根;上根菩萨,能三种化。”



化他须应机说法,不善巧者,每开口即说法界深义,以眩自己之高深而无益于度生。佛则因众生机之浅深而设教化。拥护自身者,即雪讥谤等,菩萨虽证生空,无有我见,以利他,不得不拥护自身故。下根者,则可说以人天法;中根者,则可说以二乘法;上根者,即可说以大乘法。菩萨三根,系就程度言。



壬五 显在家菩萨胜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自利利他,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是二利,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此示勉励精进之意,望大众勿辜佛恩!



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由假名菩萨入实义菩萨,自他兼利,即能自他庄严。



辛二 举自他庄严劝

壬一 问答能自他利



善生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能自他利”?“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为八?一者、寿命长远,二者、具上妙色,三者、身具大力,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者、具好种姓,五者、多饶财宝,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语辩了,八者、无大众畏”。



几法者,几多功德之意,谓须具若干功德方能自他兼利。八种法:前六皆福德,后二则有关智慧。寿命长远者,非特异其类之寿命也。自古圣贤,如释尊年八十岁,孔子七十余岁,如在人中,即得人中较长之寿命耳。盖人须至五十、六十岁后,其经验、道德、学问、年龄方为众所钦仰,而能利人也。具上妙色者,即色身具足相好。身具大力者,佛菩萨皆身具大力,若人身力不具,则虽有利自他之心而无其力,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具好种姓者,如印度婆罗门、刹帝利之类,为多人所钦仰,方能自他利。具男子身者,以其身比女子强健,能耐劳苦艰难之事;盖修菩萨行,须行常人所不能行故。言语辩了者,须舌根锐利,智慧具足。无大众畏者,即于大众中无怖畏。忆昔有一修行人,经典极熟,于少数人中颇能讲解,后于升大座讲经时,听者甚众,忽起怖畏,不能讲说,下座后即懊恼致病以死!



壬二 问答八事所因



善生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得寿命长,乃至大众不生怖畏”?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无量世中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色。无量世中常坏憍慢,以是因缘,生上种姓。无量世中常施饮食,以是因缘,身力具足。无量世中常乐说法,以是因缘,多饶财宝。无量世中呵责女身,以是因缘,得男子身。无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缘,言语辩了。无量世中供养三宝,以是因缘,无大众畏。”



善生意:有果必有因,上八事究以何因而得?故问世尊。不杀以得寿命者,不独前生修今生得,即现生修亦可现生得。生上种姓者,在中国如生在世家大族。身力原藉饮食资养,能常施饮食,俾无饮食者得到饮食,故能得身力充足之报。以法施人,俾人得到学问道德者,亦能得饶财之报。呵责者,不贪著之谓。中国有所谓女中丈夫者,即有刚健之气,此种人将来可转得男子身。以三界言,超过欲界则无男女之分,至诸佛真如法身,平等平等,更无男女性之差别;在欲界中,因有男女贪爱之性,故有男女之报。在因中、男女均可以修男子身。持戒者,即止恶行善,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即生真实智慧,所以得言语辩了之果。佛法僧三宝,为真正皈依处;他若诸天等所成功德,均不免有欠缺,故非真正可归依处。惟佛有大威德,大智慧;其所说法,亦究竟圆满;依佛法修行之僧,亦真实无漏;此三者譬如波涛大海中之救渡宝筏,故为真正归依处。



壬三 明八事所由成

癸一 三因缘



“如是八事,有三因缘:一者、物净,二者、心净,三者、福田净。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欣人得,是名物净。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是名心净。云何福田净?受施之人远离八邪,名福田净。善男子!以如是等三因缘故,八法具足。”



物净者,指所施之物言,非从偷盗不义之行而得之物。圣遮物者,为圣法所遮之物,如五荤不净葱蒜等类。非众共物,即非已所有之公物。回与者,谓己施与人者又拿来施与他人。恼他得者,系恼恨他人而得之物。诳他得者,即骗他而得。欺人得者,系以智识乘智浅者而得。心净者,以布施动机存心利他而定。生死善果者,即欲得人天福报。名称胜他者,即为名而施。得色、力、财者,菩萨为弘法利人,非为得色、力、财。不为家法眷属多饶者,菩萨应普为一切众生,不应为不断家法盛旺及眷属多饶。唯为二种:一、为庄严佛果,二、为调伏众生。菩萨除此二种外,即无所事。所施之物为施物,能施人之心即施心,受施之人为受施之福田。八邪者,即与八正道相反。八正为:正语、正见、正业、正勤、正定、正命、正念、正思惟;八邪:即邪语、邪见、邪业、邪勤、邪定、邪命、邪念、邪思惟。常行八正道者,为三乘圣众。三种清净,不仅布施有之,其他善行亦有之。



壬二 八所以



“善男子!菩萨所以求于长命,欲为众生赞不杀故。菩萨所以求上色者,为令众生见欢喜故。菩萨所以求上种姓,为令众生生恭敬故。菩萨所以求具足力,为欲持戒、诵经、坐禅故。菩萨所以求多财宝,为欲调伏诸众生故。菩萨所以求男子身,为欲成器盛善法故。菩萨所以求语辩了,为诸众生受法语故。菩萨所以求不畏大众,为欲分别真实法故。”



不畏大众者,要心如大海,安然不动,其目的在为众生授真实法,觉悟一切众生。



壬四 由八事所成德

癸一 有德不憍



“善男子!是故菩萨具足八法能自他利,能如是行,是名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八法者,具足受持十善之法,乐以化人;具足受持优婆塞戒,乐以化人。虽得妙色,终不以是而生憍慢;虽持净戒、多闻、精进、大力、好姓、多饶财宝,终不以此而生憍慢。不以幻惑欺诳众生,不生放逸,修六和敬。菩萨具足如是等法,虽复在家,不异出家。如是菩萨终不为他作恶因缘,何以故?惭愧坚故。”



不憍、即儒书中所谓“富而不骄”,其实不仅富不应憍,即贵或有学、有名、有德、有智,皆不应憍人。十善、但为人天善法,而优婆塞五戒,从佛法性海中流出,乃可为出世阶梯也。幻惑者,即以多智、多力而施巧技。六和敬者,即尊重团体之法,出家人有六和之戒法,在家之人亦应身、口、意三业恭敬。和合者,在家人能修六和合敬,善敬同道,即无异在家。惭愧坚、则不为他作恶因缘。



癸二 处世不动



“善男子!在家之人,设于一世受持如是优婆塞戒,虽复后生无三宝处,终不造作诸恶因缘。所以者何?二因缘故:一者、智慧,二、不放逸。善男子!于后恶处不作恶事,有四因缘:一者、了知烦恼过故,二者、不随诸烦恼故,三者、能忍诸恶苦故,四者、不生恐怖心故。菩萨具足如是四法,不为诸苦一切烦恼之所倾动。善男子!不动菩萨有五因缘:一者、乐修善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者、分别善恶,三者、亲近正法,四者、怜愍众生,五者、常识宿命。善男子!菩萨具足如是八法,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修行道时,欢喜自庆,不生憍慢。能调恶人,见离坏众,能令和合。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不为世事而作咒誓。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愍;见他偷时,默然不动;见来打者,生于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宁丧身命,终不虚言。何以故?知果报故。于诸烦恼应生怨想,于善法中生亲旧想。若于外法生于贪心,寻能观察贪之过咎,一切烦恼,亦复如是。虽复久与恶人同处,终不于中生亲善想;虽与善人不同居止,终不于彼而生远想。虽复供养父母、师长,终不为是而作恶事。乏财之时,见有求者,不生恶想。虽不亲近凶恶之人,而其内心常生怜愍,恶来加已,以善报之。自受乐时,不轻他人;见他受苦,不生欢喜。身业清净,持四威仪,即以是法用化众生。口业清净,诵读如来十二部经,即以是法用化众生。意业清净,修四无量,亦以是法开化众生。假身受苦,令他受乐,甘乐为之。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所学之事,世中最胜,虽得通达,心无憍慢,以己所知勤用化人,欲令此事经世不绝。于亲友中不令作恶,乐以上八教化众生。说因说果,无有错谬。爱别离时,心不生恼,观无常故。受乐受时,心不耽荒,观苦、无常。善男子!菩萨具足如上八法,则能施作如是等事。”



生无三宝处终不造恶,以有不放逸及智慧之报故。忍苦者,如无恒产而有恒心之士,及君子固穷之君子。不动者,如孔子四十不惑,孟子四十不动心之类。在佛法中,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贤人,亦可得不动。正法者,亦有世出世之分。常识宿命者,非人中圣人所能得,到三贤位菩萨亦不能常得,须到初地以上方得。让毁能忍者,以无关自他利,不必护雪之者是。赞叹往往有过其实者。在佛法中破和合僧,即乖合斗争。广言之,一国之中有破和合者,辄起战争,再广言之,全世界人类,各民族国家,亦因乖合起斗争。推而广之,其义无穷;能令和合,则自他利矣。咒誓、即为世间事赌咒、发誓之类;在出世法上之誓愿,如四宏誓愿之类,则应为之。见偷不动,应事后以正法化之。众生为父母者,自无始来从众生受身,谓为父母,并不为过。菩萨于他不生怨想,而于己之烦恼应生怨想。为供养父母、师长而作恶事者,世间往往有之,究不应当也。凶恶之人,如自己为大菩萨,还须亲近而化度之。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世事无利,为众生故学之者,如修外道苦行之类是。



壬五 显在家菩萨胜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是八法,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此为本经每品通义,如前已详。



二庄严品第十二



辛三 举福智二严劝

壬一 蹑前问答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此承前问如何而能自他庄严,佛称为福智两足尊,故答言须具足福智,方能自他庄严。



“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复有六法二庄严因,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



六波罗蜜中,亦有分别施、忍、戒、为福,般若为智,精进与定通于福智者;亦有以施、戒、忍、进、定、为福,唯般若为智者。此经又为一例。



壬三 明二严相

癸一 以果利明



“善男子!菩萨具足是二庄严,能自他利,为诸众生受三恶苦,而其内心不生忧悔。若能具足是二庄严,则得微妙善巧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善男子!福德庄严即智庄严,智慧庄严即福庄严。何以故?夫智慧者,能修善法具足十善,获得财富及大自在,得是二故,故能自利及利益他。有智之人,所学世法,于学中胜,以是因缘,便得财富及大自在。菩萨具足如是二法,则能二世自他利益。智者若能分别世法及出世法:世间法者,一切世论、一切世定;出世法者,知阴、入、界。菩萨知是二法因缘,故能二世自他利益。善男子!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



二世、即现在世及未来世。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入、即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之十二入。界、即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十八界。



癸二 以因行明



“善男子!是二庄严,有二正因: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修是二因,虽复流转生死苦海,心不生悔。复次、菩萨具足二法而能庄严无上菩提:一者、不乐生死,二者、深观解脱;是故亦能二世利益,了知法相得大智慧,能令自他财命增长。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是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菩萨若施所亲爱处,为报恩故;若施怨仇,为除恶故。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则名为施波罗蜜。菩萨施时,离于悭心,名尸波罗蜜。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罗蜜。所施之物,手自授与,名精进波罗蜜。至心系念,观于解脱,名禅波罗蜜。不择一切怨亲之相,名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



不乐生死,即于流转生死中度生而不乐著之。贫穷田、即贫苦穷乏之众生。施怨仇、则能解怨。就融摄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22: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