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91|回复: 2

[心得体会] 憨山大师《净宗法要 第十一 示修净土法门》——出生死,观念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净宗法要  第十一  示修净土法门》,

    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切要。
    经云:“心净则佛土自净”,故娑婆秽土,乃恶业所感,众苦充满;西方极乐,乃净业所感,故但受诸乐。
   惟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若身不杀,不盗不淫,则身业清净;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不嗔不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立念佛正行。
    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必定往生之验也。
    然一心专念,固是正行,资以观想,更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故得一生取办。今观经现在,任自志愿,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说,莲花宝地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坐卧经行,开眼闭眼,如在目前。若此观想成就,则临命终时,一念顿生,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此唯心净土之妙指也。
    若行人如此用心,精持戒行,则六根清净;永断恶业烦恼,则心地清净;观念相继,则妙行成就。净土真因,无外此者。若但口说,念佛求生净土,若净戒不持,烦恼不断,心地污秽,佛说是人,永不成就。是故行人,第一要持戒为基本,发愿为助行,念佛观想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则佛堕妄语矣。


     憨山大师《净宗法要  第十一  示修净土法门》中说:“第一要持戒为基本,发愿为助行,念佛观想为正行”。又说:“精持戒行,则六根清净;永断恶业烦恼,则心地清净;观念相继,则妙行成就。净土真因,无外此者。”
        其实,大师道出了净土修行的渐次。没有戒体,什么都谈不上,所以一切修行持戒是基础。不能发愿,就没有正因,心中净土不能生起,与阿弥陀佛便不能相应。念佛念到清净心现前,在在都是弥陀净土,念即是观,观即是念,这样的修持正是我等欣欣追求的啊。

        另外,末学在读到下面这一句时,开始心中也打了个大问号,大师是这样说的:“若此观想成就,则临命终时,一念顿生,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此唯心净土之妙指也。”
        末学于其中黑体字那一句,反复读了好几遍,不知道末学下面所说的对不对。末学觉得,要正确理解,一定不能断章取义,要联系全文前后来看。“去则实不去”之义,是对已经具足信愿行资粮,已能如此修行的人,其心生净土,此心即是净土,与阿弥陀佛刹那相应。如此这般的话,生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与生于自心净土就是一而不是二了,去与不去还有两样吗?《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2-25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云:“心净则佛土自净”,故娑婆秽土,乃恶业所感,众苦充满;西方极乐,乃净业所感,故但受诸乐。
其实,大师道出了净土修行的渐次。没有戒体,什么都谈不上,所以一切修行持戒是基础。
支持称赞!
随喜师兄法布施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
礼敬十方诸佛

点评

感谢师兄鼓励 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2-26 09:0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9 0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