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zd68828cn

到底什么是禅?读完此文至少能懂一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9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2 发表于 2017-6-19 19:36
禅是般若,禅无过去,现在,未来。禅一直都在!

你那里既然还有个禅在,你那个禅就有过现未。

点评

禅怎么会不在??? 禅一直都在,无始以来就在,也没有结束的时候! 这种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哪里来的过去,现在,未来??? 参禅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这个本来就在的东西!:vic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0 17:51
发表于 2017-6-20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6-19 20:30
你那里既然还有个禅在,你那个禅就有过现未。

禅怎么会不在???

禅一直都在,无始以来就在,也没有结束的时候!

这种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哪里来的过去,现在,未来???

参禅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这个本来就在的东西!

点评

本无。因有众生执有而有。若无众生则无禅。禅是指,本来面目是月。禅不是本来面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0 19:28
发表于 2017-6-20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2 发表于 2017-6-20 17:51
禅怎么会不在???

禅一直都在,无始以来就在,也没有结束的时候!

本无。因有众生执有而有。若无众生则无禅。禅是指,本来面目是月。禅不是本来面目。

点评

师兄颠倒了! 师兄当知:禅本有。跟众生执与不执无关。即使无众生,禅照样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1 18:02
发表于 2017-6-21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见 发表于 2017-6-19 12:29
黑齿女,你这是话里有话啊!我看,你这不是礼敬禅宗祖师,而是拐弯抹角骂某人呢。

老演快来!有人等你对号入座呢!
发表于 2017-6-21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7-6-21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6-20 19:28
本无。因有众生执有而有。若无众生则无禅。禅是指,本来面目是月。禅不是本来面目。

师兄颠倒了!

师兄当知:禅本有。跟众生执与不执无关。即使无众生,禅照样在!

补充内容 (2017-6-21 18:04):
禅,又叫本来面目,本地风光!

点评

禅叫思维修。若无众生,则无禅。禅是敲门砖,即见性则应弃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1 20:40
发表于 2017-6-21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2 发表于 2017-6-21 18:02
师兄颠倒了!

师兄当知:禅本有。跟众生执与不执无关。即使无众生,禅照样在!

禅叫思维修。若无众生,则无禅。禅是敲门砖,即见性则应弃之。
发表于 2017-6-21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2 发表于 2017-6-19 19:39
师兄说的好!

禅就是禅那的简称。禅是般若,是实相。是真实,寂灭,清凉,常住不变!

师兄,末学理解,根据《圆觉经》的解说,禅那不是实相,而是一种妙觉,这种妙觉随顺的是寂灭境界,而这种“妙觉随顺寂灭境界”,又是“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的,在此境界中“众生寿命皆为浮想”。因此,说到底,禅那是一种入佛知见的方便门。

虽说禅那不是实相,但却是真实,说明白点,禅那是一种真实的妙觉。而这种妙觉,正如《楞严经》所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末学理解,虽说禅那不是寂灭本身,却是寂灭相,所谓“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所以,师兄说“禅是般若”,禅那“常住不变”,这话也是有待商榷的。末学理解,如果说禅具般若相,禅趣涅槃相,应该更加符合法义。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二解地名 三摩呬多此云等引。旧云三摩提。讹略也。[/backcolor]此有七名。[/backcolor] 一云三摩呬多。释论解言。谓胜定地。离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名等引地。此卷下言。非于欲界心一境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2 10:23
发表于 2017-6-21 22: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了一些资料,分享给个位师兄:
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六度(a-pāramitā)佛教教义 又译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度即渡之意。
《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盘究竟之彼岸。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

禅度(禅波罗蜜、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
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禅定——要修炼成佛,必需寂静其心,以免散乱。要普度众生,精神须有特别训练,所以禅定才能生智慧,遇事才能有定力。
禅定度散乱:众生是心性散乱,妄想纷飞,心猿意马,到处奔驰,刹那刹那,念念不停,菩萨修行禅定,能够度脱散乱之心。禅定意译为静虑,就是寂照的意思,禅定有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
世间禅定:有四禅,四空定。
四禅:初禅离生喜乐地,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人,知道有了色欲,还是苦恼,心生厌离,发心修 离欲定。这个禅定修得成功,就能够上生色界初禅天,离生喜乐地。即是离了欲界之生,得到初禅天的欢喜快乐。因为定中仍有觉观,还要加功进步 来灭除 觉观理境。才能够得生二禅天,定生喜乐地。因为修习定功,尚有喜心浮动,再来加工进步,来灭除喜心,所以就能够得生三禅天,离喜妙乐地。因为修学此定,依旧存在著乐想浮动。所以更要加功进步,来灭除乐想。才能够得生四禅天,舍念清净地,也就是把苦乐二种境界,统统舍除。不但没有苦,连乐也了不可得。这是色界四禅天所修的四种世间禅定。
无色界四空定。(1)空无边处地,由于色界第四禅天人修行厌离色相。觉得还是有所挂碍,故用定功力量来消色相,归于空寂,到了定力成就,就能够得生空无边处地。(2)识无边处地。因为修行,灭色归空,感到空境过于宽大渺茫,不易缘想。所以就再前进用功,舍空缘识,到了定功成就,就能证得识无边处地。(3)无所有处地。因为修行,感到识心无踪,不易缘想,所以加功进修,把识心舍掉,再来缘无所有,将第七末那识的粗浅部分伏而不行,到了禅功成就,就能证得无所有处地。(4)非想非非想处地。因为所修禅定,先是初观识无边处,属于有想方面。就像生了疮一样苦恼,更观无所有处定,属于无想方面,就像一个痴呆的人,因此最后再来观非想非非想处定,把识心的粗分部分潜伏不行,叫做非想。可是细分部分,依旧存在,叫做非非想,就像一盏将要残灭的灯光一样,正是半明半灭的状况,这叫做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定。
上面所讲的色界四禅天四定、无色界四空天四定,以及他们所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十二门根本禅定觉观等,是菩萨发菩提心,普度众生,游三摩地,在三界诸天之中,大权示现,修行禅定,总称为世间禅定。四禅天人、四空天人,八种禅定,在用功时候,都是有入定、住定、出定的有为功用,没有得到无为功用,对于烦恼之惑没有断掉,生死之苦不能脱离。天上福报享尽,还要轮回六道之中,故称世间禅定。
出世间禅定、就是罗汉、辟支佛、菩萨三乘圣人所修所得的禅定。阿罗汉、辟支佛、二乘人得证灭受想定,受想已经灭了,第六意识已不起作用。这种定力能断除三界之内的见思二种烦恼,能破除我执,没有破除法执。不能从空出假,入尘垂手教化众生。唯有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乃是本来具足的自性本定。就像《楞严经》说的首楞严大定,以法界为定之本体,近具六根中间,远遍一切万法,即动即静,事理圆融,没有入定和出定与动静的差别。菩萨与二乘圣人所修所证的禅定,都是无漏禅定,总称为出世间禅定。
出世间上上禅定,这是诸佛如来,所修所证的那伽大定,即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任纵外境千变万化,内心犹如虚空一样,湛寂常恒,不生不灭,不动不摇。这就是达摩祖师的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定,六祖大师的自性清净的禅定,昔日释迦如来在雪山六年苦行深入禅定。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的禅定、六祖大师在黄梅山一年碾米的禅法是一脉相承。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修行禅定能度散乱之心。烦恼断尽,智慧圆满,就是《楞严经》说的,‘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的道理,故名出世间上上禅定。
发表于 2017-6-22 00: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2 发表于 2017-6-19 19:39
师兄说的好!

禅就是禅那的简称。禅是般若,是实相。是真实,寂灭,清凉,常住不变!

赞叹, 随喜!!!
发表于 2017-6-22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力力熊 发表于 2017-6-21 22:19
师兄,末学理解,根据《圆觉经》的解说,禅那不是实相,而是一种妙觉,这种妙觉随顺的是寂灭境界,而这种 ...

二解地名 三摩呬多此云等引。旧云三摩提。讹略也。此有名。
云三摩呬多。释论解言。谓胜定地。离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名等引地。此卷下言。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故。即以三义解等引。一等能引。二引平等。三平等方便所引发故。能引所引俱平等也。呬多
云三摩地。此云等持。三摩如前。持义。旧云三昧讹也。
云三摩钵底。此云等至。三摩如前。钵底。旧云三摩跋提讹也。
云驮衍那。此云静虑。旧云禅义不整也。
云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此云心一境性。质多翳迦阿羯罗。旧云一心略也。
云奢摩他。此云止也。
云现法乐住。六十三中。解等持心一境性奢摩他及住义。


此诸名中。其
等引地。释有三解。如实义者。通有心无心。唯在定位一切功德。等引三义其理通故。一切散位皆非此地。
三摩地名目。别境中等持一数。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如释论中四句分别。然诸经论。就胜但说空无愿等。名三摩地。
三摩钵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诸经论中就胜。唯说五现见等相应诸定。名为等至。
静虑通有心无心。有漏无漏。染与不染。依色四地。非余地处。然诸经论。就胜多说色地有心清净功德。名为静虑。
心一境性。体即等持。通染净故。以心一境性释等持故。
奢摩他唯有心位。非无心。唯净位。非不净。唯定位。非散心。
现法乐住。唯四静虑根本。非近分。净无漏心。非散及无色。


由此等引。通摄一切有心无心定位功德。总宽通故。偏立地名也。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了段落,并且改变了标点符号。原文出自————瑜伽师地论略纂 卷5 开头第二段。
发表于 2017-6-23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在参禅?
谁在吃饭?
谁在穿衣?
谁在喝水!
、、、
轻苏金臂拈落了花瓣的露珠。
在无数的岁月里,山涧清泉从你的脚趾流淌而过。
是谁行走在无意义的意义里!
、、、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说沙是沙。
谁在“拈花”,谁在微笑。何故现此稀有相。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光之威仪 发表于 2017-6-23 09:33
谁在参禅?
谁在吃饭?
谁在穿衣?

发表于 2017-6-23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学佛很浅,因为我没有成佛,所以我不懂什么是禅。

               但是,我的头像是宣化上人照片,宣化上人是禅宗的祖师,是懂什么是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4 00: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