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180|回复: 6

[祖师开示] 净土法门的修行宗要【信愿持名】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4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随喜功德 于 2012-12-4 22:40 编辑

摘自: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大安法师讲解

第三来看看它的宗旨。“宗”是修行这个法门的重要门径。这个体和宗的关系,就好像虚空和梁柱的关系:空间代表它的体,梁柱代表它的宗。这个宗是从修行的层面来建立。你要回归到那种自性本体,就得要有一种纲领来契入。所以就把这个宗称作“枢机”。枢机怎么理解呢?就是这个门要有一个门枢,门的开合要靠这个枢。你这把箭——特别是那个大的叫弩,弩射程很远,射重要目标的,这个弩要把箭射出来,一定要扣那个扳机。扳机一扣,那个箭才能射得出去。好,这个宗就是回归到那种实相本源心性的枢机,就是修行的纲领。纲大概像网的总绳一样的。你把那个纲提到了,那个网目就能够张开。你把领口抓到了,那么袖、襟都能够井井有条。所以一般讨论完它的体性之后,就得要讨论它的宗——宗要、宗旨——在什么地方。

好,这部《阿弥陀经》的修行宗要,就是四个字。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信、愿、持名。这种概述第一强调了信、愿,第二是强调称名。这称为净土三资粮。而这三资粮它具有内在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就体现在下面的四句话: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好,他用一种否定性的句法表述,来强调这三者缺一不可,若鼎之三足。鼎是由三个足立起来的,只要缺了一个足,它都会颠覆。这一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净土祖师的思想很为重要。你不能只是谈一方面。“非信不足启愿”,你首先没有建立智慧的信心,你就开显不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首先你对于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它本身是不可思议的,要产生信心都很难。因为我们凡夫众生与生俱来具有贪、瞋、痴、慢、疑,这种根本烦恼的疑是很难根除的。就是在世间法,很多东西我们都很难产生信心,更何况是出世间法了,更何况是出世间法当中至极圆顿的法。我们这个疑常常会显发、泛滥出来。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无量寿经》讲你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得无上菩提。“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这种清净的信心你是不是具足?有很多人一听,就好像他能担荷:“我已经产生了信心,我即得往生了,我已经住不退转了。”你担荷得太快了!实际上我们所谓的信心里面有太多的怀疑。最多你有一定的信心而已,夹杂着很多的怀疑。这种怀疑都是你不能察觉的——疑根哪!你没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和多生多劫深厚的净土善根,你想对这个法门当下产生“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当你对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不能产生决定信心的时候,你对于往生的愿就犹豫不决啊!而且这个厌离娑婆的出离心也不容易出来啊!无量劫以来,我们对三界六道、五欲六尘、恩恩怨怨太熟悉了,把这些无明大梦里面的境界看得太真实了。每天在这里喜怒哀乐,我们哪有一念出离之心啊?但这个愿一定要启发出来啊!这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愿启发出来,就是在烦恼淤泥当中伸展的莲华,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就是大善根了,就是这个时代所讲的道心了。有不有道心,你首先要看有没有出离心。而且出离心还是要认真去修行的一个科目。这个愿是要用信来启发出来的。这个净业的行持是要以你的愿作为前导的,所以“非愿不足导行”。你发了愿,才能够作为你的动力机制去做这个事情。你都不想去做这个事情,你就动不了,“把手牵他行不得”啊。

好,当你建立信、愿之后,信、愿它属于形而上的东西,你说你有信愿,我们很难判断,但是在事相上可以进行判断:你能不能去执持名号。你执持名号,尤其是对这个名号功德具有甚深的理解,这就是你的智慧。由这个智慧的心来持名,才叫妙行——不可思议的行。这些概念都要注意。一般我们认为:念念佛号好像愚夫愚妇都能念,好像很低级。“我水平很高,一定要修很复杂的东西,很复杂的法门才显得与众不同。”恰好这是凡夫的见解——错误的。执持名号,简单的方法里面包含着甚深的智慧。你对这个智慧能够领略,你去实行它,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人。你的行就是不可思议的行——“持名妙行”。

好,由这个持名妙行就能够“满所愿而证所信”。这个意思就是你执持名号——名号是用前面讲的信愿来庄严的——信愿称名就能感通佛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我们就能够带业横超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就是满了愿吗?满足了我往生之愿。而且是“证所信”,因为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所信的净土法门——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以及名号的功德,以及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四德以及他的大慈悲心,这些所信的东西都属于仰信的范围,只是由于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这么说了,我们对释迦牟尼佛佛德的信任,我接纳了,但不是我证悟的境界;但是如果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原来我们所信的所有东西都是我们现量亲证的境界。而且“华开见佛悟无生”,这时候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阿弥陀佛跟我们母子天然的关系,果觉、因地的互动,都是我们现量亲证的境界。这就是“证所信”。

这部经典也就围绕着信、愿、称名三资粮来展开的。在这部经典的结构当中,在正宗分里面就首先陈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产生信心。《阿弥陀经》——包括《无量寿经》,为什么首先宣说依正庄严?其目的是要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井底之蛙——被这个秽土的五欲六尘境界所缠缚的众生,来建立一个佛的境界。一真法界,至真、至善、至美:建立这么一个境界。然后以这个作为参照坐标,来对比我们娑婆秽土所有的东西,我们才会有鉴别。知道这个秽土是我们业力感召的苦难地方,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清净愿心所感召的一种极乐境界:来产生信心。那么产生信心之后就“劝发愿以导行”。《阿弥陀经》有一番的劝信、三番劝愿,来让我们生起愿往生心。再第三个结构,就是你产生信愿之后,告诉你到极乐世界去的方法: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这就是《阿弥陀经》信、愿、行三资粮展开的结构

好,那下面进一步讨论信愿行。何为信?何为愿?何为行?那么这些都是展开了净土宗基本的原则、理念。“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通途大乘法门都要靠信心,更何况大乘里面极难信的、极圆顿的净土一法,这个信心就来得至为重要。那么对信心的阐释,净土宗祖师各有不同角度的诠释。善导大师单刀直入,从两种深信下手:从业力凡夫的根机以及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拯救,这两个层面展开信心的阐释。蕅益大师以通宗通教的祖师风范,高屋建瓴的展开了六信的诠释。净土宗的信具体体现在三对范畴——六个方面:信自、信他,这第一个范畴;信因、信果,第二对范畴;信事、信理,第三对范畴

那么“愿”,什么叫净土的愿?就是厌离娑婆秽土、欣求极乐净土。这里就要建立一个净土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怀。他带有情怀——一种情感化的心理——在里面。但这种情感化的心理是有他的智慧作为背景的。这是愿。行呢?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就对信、愿、行的本质内涵作了一个概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信自信他——全他即自;信因信果——以果地觉作因地心;信事、信理——全事即理

摘自: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大安法师讲解

下面具体展开。什么叫“信自”?信自,这个“自”就是自性。一般我们会说净土法门是仰靠佛力——他力——去往生的。但仰靠他力往生成佛一法,它的前提还要建立在信自的这个基点上。我们首先要“内重己灵”,我们现前这一念之心具足着如来的智慧、德相。只不过是我们迷惑颠倒了,冤枉的在三界六道受苦了,我们这一念真如自性变成了一个无明的心意识了。我们当下一念之心本身具足着一真法界全体的功德,不是我们肉体上的肉团心,也不是我们心意识里面的“缘影”——那种攀缘心。它是竖穷三际,超越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横绝边涯”,这个心遍到十方。虽然在这里随六道之妄缘,但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没有减少一点。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当下的这种心意识——虚妄心——的本体,是大方广真如妙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方无量无边微尘数的国土都是我们这一念心——真如之心——所现显之物。我们的身心——无论是四大的身体还是我们的精神现象,也是我们一念真如自性显现之物;山河大地——所有的外境,也是所现之物。现在要从这种昏迷、颠倒当中回归,回归到我们自性本具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就是我们的自性。对这一点不加以怀疑,就是信自——内重己灵。我们只有有信自的基础,才能够去谈信他。因为信他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的自性展示出来:我们具有无量光、寿的性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阿弥陀佛。只不过是现在我们无明、分别太厚重,我们自性显发不出来,才有必要借助一个佛的果地上的强缘,把我们自性的性德展开出来。这就是“内重己灵”前提之下,才“外慕诸圣”。

第二个就谈到“信他”。信他,就是从佛的那一面产生信心。佛的那一面产生信心,主要从三个方面。释迦牟尼来到我们这个南阎浮提,一代时教千经万论处处劝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释迦牟尼佛绝对不会讲假话,一定要相信这个。第二个方面,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称性发出的大愿,以及请他的亲教师世间自在王佛为他宣说十方二十一俱胝佛刹的优劣——刹土的境界,法藏比丘摄取他方世界的精华思惟五大劫发出的愿,它绝对不会虚设。那么这个愿成就之后,揭开了度化众生的序幕。是大称十方诸佛度化众生之本怀,所以十方诸佛都伸出广长舌相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以及在他自己住持的刹土劝勉与会的四众弟子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都是真实不虚。所以我们要随顺释迦、弥陀以及十方诸佛的“真实教诲”。这真实的教诲是给予一切众生真实之大利。下定决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这一点没有一丝的怀疑,也没有一丝的迷惑、后悔,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叫“信他”。

净土法门的因果法则是妙因妙果,不可思议的超越通途的因果法则是自因自果!
那么“信因”,一般讲因果:自因自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断一分惑证一分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我们常常说的因果法则。净土法门包含着通途的因果,尤其包含着它不共的一个因果特点,就是“以果地觉作因地心”所显现的妙因妙果,不可思议的超越通途的因果法则。它不一定非得要断一分惑证一分真:你不断烦恼就能得到佛的功德,不断烦恼就能横超三界。它难信就难信在这个地方。通途佛法你不断见、思惑,三界是出不去的。但净土法门你只要信愿持名,感通佛力,你就可以横超。这个“信因”,在因地上修行要深切的相信:我们就是散乱称念弥陀名号,都能成为成就佛果的种子;更何况能够一心不乱的称念,哪能不往生净土呢!以念佛为因,以成佛为果。

净土往生的条件后面也谈到,往生到底在功夫上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必须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这是净土往生一法非常带有原则性的问题。有些人常常会说:“你念佛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那么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关系的认定。后面解释的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实际上都不是我们这个时代众生所能到达的水平。事一心不乱能够伏灭见、思惑,试问谁能做得到?如果灭见、思惑,那都是阿罗汉的水平,在圆教属于七信位的水平。这里尤其要注意:我们在散乱心称名当中,只要具足信愿,也能往生,只不过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你能得到事一心不乱往生,那是方便有余土;你能得到理一心不乱往生,那是往生到实报庄严土。他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但就往生这一点来说,不要把门槛提得太高了,那是不符合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的悲心、愿力。阿弥陀佛欲令一切众生没有一个遗漏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定不施设任何的门槛——只要你相信、愿意去。它真的就是这么简单,但是真的就这么难信。

好,那“信果”,相信果地上的功德,深信极乐净土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地方。“诸上善人”都是指等觉菩萨。我们一去就能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等觉菩萨把手同行。那么这个法门是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乃至蜎飞蠕动,乃至阿鼻地狱众生都能平等往生的法门。他们都是从念佛、执持名号去往生的。所以你只要念佛为因,一定能够往生到净土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得到这样的果。这样的因果好像是种瓜就能得瓜,种豆就能得豆,就好像你的影子必然随着你的形体,回响必然随着你的声音会回应一样。所以念佛为因,得以往生为果,这叫信果

好,现在讲“信事”和“信理”。它是包含着大乘佛法讲的四种法界。深信当下这“一念”不可思议,不可穷尽,这叫信理。依当下一念,所现的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也不可尽。在不可尽的刹土当中真实的有极乐世界,在我们娑婆世界西边十万亿刹土之外的地方,至为清净,至为庄严。不是齐东野语,不是乌托邦。你一定要信事。以极乐的境界为事。要相信这个。有的人会说:“极乐世界是不是表法的?是不是一个比喻的说法?”绝对要把这个看法放下。真实是有,信事。

“信理”,相信这个理。因为这个事是从理显现出来的,透过极乐世界存在的事相,我们要了解这个事相后面的理。这个理就很深邃,是以法界作为理的:深信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极乐世界也在我们介尔一念心之内,不在之外。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性,其大无外。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主伴庄严,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中所现之影——所现的影子。我们现前一念就好像是大圆宝镜,显现的极乐世界的净土庄严就是宝镜所显的影那么极乐世界全体的事相,就是这个法界的理体。我们能念的心虽然都是妄心,但当下这个妄心所显现的体性也是真如。这个真、妄二心的分别我们常常要思惟,就好像水和波的关系、水和冰的关系。虽然这个水变成了冰,但是水和冰它们共同的湿性,没有由于形态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全体的冰也就是水。全冰即水,全水即冰,来理解“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全修即性”,我们全体的修德就是从性德里面显现出来的

“全他即自”,蕅益大师在要解当中常常出现一个概念——全他即自。全体的他力就是自性之力,自他不二。那么这个“他”也是我们心性所显现的外境,就好像梦中的境界全体是自己的心显现的境界一样。全梦即心,全心即梦。全体的他力是自性之力。如果这个“他”表明是佛果地上的功德的话,那全体佛果地上的功德也即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功德。这也是谈因心果觉的互动、互摄、沟通、同质。所以我们当下这一念心也能够周遍十方虚空法界。佛的心周遍十方微尘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也遍到十方虚空法界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我们的心跟诸佛的心也是交融互摄,平等不二。在这里来理解,这叫事事无碍法界。用灯光来比喻,像一间屋子里面有一千盏灯,每盏灯放出的光互相融遍,互相融摄,重重无尽地交摄在一起,没有妨碍。不是说有这盏灯光在这里,另外一盏灯光来了,它就有妨碍,就要拒绝。它没有这样。所以以事事无碍的法界来理解这种性、理,来理解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理解自他不二、自他一如。

那么这样相信之后,我们就能够了知:娑婆世界也在我们的自心之内,不在自心之外。只是我们自心所感的是秽土。这也是即理之事。娑婆世界,所感召的秽土。秽土的当下也是真如理体。那既然是“自心秽”——我们自心的秽恶所感召,我们理所当然的去厌离。极乐世界是我自心净业所感到的净土,那“自心净”就理所当然的去欣求它。所以净土法门就有一个取舍。厌离秽土就是“舍”,舍掉娑婆秽土,舍到了究竟就无可舍了。你心求净土也取到究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无可取。通过这种取、舍到西方极乐世界——无生的法界,就离开了取舍。所以极乐世界往生的问题就是“全事即理”。这个取极乐是理——真如理体,舍秽土也是真如理体。取、舍都是法界,与不取不舍也没有两样。这就是信。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愿持名: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

本帖最后由 随喜功德 于 2012-12-4 22:46 编辑

有六信之后才能阐明他的愿。那么有愿就能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里特别的展示了名和德的辩证关系。名为假名,德为实德——实相的功德。一个假名——一个名相的符号,它跟实相的功德会有什么样的关联呢?这个名号是一般的名号吗?它不是,这个名号叫万德洪名阿弥陀佛果地上的一切功德都凝聚在这个名号里面,所以这个名号叫实相身。那么这个名号里面内具的弥陀功德恩赐给众生,众生去信愿执持这个名号就能召唤实相的功德出来,这叫名召万德——开显出来了。这个名号里面内具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于是这个名号的载体也是不可思议的。名号——这种假名——和运载的实相功德不可思议,那就会形成一个奇妙的结果:你就是散乱心称这个名号,前面讲都能成为成佛的种子;你执持这个名号一心不乱,就能直接登到不退转位——阿鞞跋致

大乘的净土经典都在展示各种净土的行持,它有千差万别。执持名号是其中一种方法。你观想念佛——观想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修五念法门,乃至于修普贤十大愿王,以及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这些;包括净业三福。这些净业的行持你一一修行成就,回向西方极乐世界都能够生到净土。所以往生一法是普门的,不是一种方法,其他的也都可以往生。但是在所有的净土往生方法当中,唯有持名一法——就是执持名号一法,它收摄的根机最广。不仅是上中下九法界众生的根机,也不仅是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它是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的众生都能收摄的一个法门,乃至蜎飞蠕动之物。叫“收机最广,下手最易”。你念这个名号最容易。这个念佛最容易的方法,它得来——建立的这个过程——极不容易,是法藏菩萨五大劫所思惟出来的。所以越简单的东西就越有智慧,越有慈悲。“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有这么一个特点。释迦牟尼佛以他的大慈悲心观机逗教,只要众生这种善根、福德、因缘成熟——能够信心担荷这个法门,就“无问自说”。净土经典都属于无问自说的范畴。因为不是众生的境界,他问不出来,所以佛自己宣说。尤其是向具有大智慧的舍利弗拈出:唯有智慧第一,才能够信受。所以下面就有三句非常特别重要的话,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

一般的经典都谈教、行、理三经。那把《阿弥陀经》跟大乘通途所有经典相比,就特别显出教、行、理三经的殊胜。一切法门的施设——观机逗教,都是方便,所有的方便法门当中唯有净土持名一法叫“第一方便”。先了解“第一方便”,这第一方便是跟通途的方便法门比较出来的,什么人都能念。这叫“行经”——修行方面的行经。第一方便的东西,是不是简单的东西就是浅薄的呢?那不是,简单的东西在教义上、在法义上又是无上了义。我们说,学经典一定要学了义——第一了义,不要学那些半字教——不了义的东西。这个大乘的佛法,都叫了义。但是净土法门是无上了义,它不仅仅谈真空,不仅仅谈妙有。真空妙有——大乘圆顿的中道了义,就在这种净土的教义里面——第一义谛妙境界相。这个净土一法乃至这个名号,是法藏菩萨由他契证诸法的空性——实相——里面,由他的悲愿、愿力所展示的妙有。全体的妙有就是真空。所以净土法门越空越有,越有越空。了解真空妙有,就能真正的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这是无上了义。

那从“理经”来看,是圆顿中至极圆顿——最极圆顿:圆融、圆妙、圆满、顿捷。一个业力凡夫,信愿称名,带业往生,一去就是阿鞞跋致,一去就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一去就能够有种种神通,随心转物,快速成佛。它是成佛非常顿捷的法门,而且非常的圆妙。它的境界全体具足华严的十玄门——事事无碍的法界。

这三句话,我们就能了解到蕅益大师一生心血比较的一个精粹。所以古德就说这个法门在修行的德用,就好像清水珠投到污浊的水里面,这个污浊的水不得不清。由于这个清水珠——宝珠——的力量使它澄清。用这个作为一个比况:阿弥陀佛这个万德的洪名,投到我们凡夫众生的散乱心里面。我们众生都是散乱的心,我们没有一刻的清净心,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就是这种散乱的心才需要弥陀至极清净的名号、来收摄我们散乱的心。使我们散乱的心由于执持名号,趋向于佛的那种有序的、清净的、平等的、慈悲的心里面去。所以乱心就不得不佛。你只要执持名号,凡夫的心不得不佛。就好像这个蛇:进入了竹筒子,它的身体不得不直起来一样。我们凡夫众生的心不念佛的话,我们的心就落在九法界。甚至不可能落在三圣法界,都落在六凡法界;而且更多的落在贪、瞋、痴、慢、疑,是落在三恶道的法界。所以对我们念念都趋向于三恶道——众生这样的散乱心——来说,这句名号对我们多么的重要。念这个名号就是佛法界现前;心不安立在名号上,就是轮回的恶业所以信、愿、执持名号,就是作为成就一乘佛果的真因。由这个执持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就能获得一乘的奇妙佛果。举这种信愿持名之因,那么往生四土的果就如影随形。所以信愿称名就是这个《阿弥陀经》的“正宗”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所以总结前面,就应当知道: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乃至顿至圆。它至顿至圆就是“念念即佛故”我们所念的名号、能念名号的心就是佛,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就在我们的念头里面我们每称念一声弥陀的名号,阿弥陀佛的智慧、德能就每一念的显彰出来。执持名号为净土的正行,这建立在阿弥陀佛因地以名号度众生的立场上。了解这个立场,我们就不需要夹杂观想念佛,也不需要去参究话头。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当下圆明”,没有任何的剩余,也没有任何的缺陷。当下圆明,当下具足

    所以上上根的等觉菩萨像文殊、普贤这样的,不能超越这个念佛法门之外;下下根的悠悠凡夫乃至于鹦鹉、八哥,也能够进入念佛法门之内。而且以信愿称名所感到的佛——感得的阿弥陀佛,以及所往生的极乐净土,往往又“胜进”——就是殊胜进步。所以这句名号可以说圆收一切法,叫“横该八教,竖彻五时”。圆收一切法,又圆超一切法。一切五时八教都是弥陀名号的注解。由此,释迦牟尼佛就以彻底的大悲心在这个法会上“无问自说”,并且感慨:“难信啊!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没有比这更难的——“是为甚难”。确实很难哪!难,释迦牟尼佛还要宣说,这就难能可贵呀!正因为这难能可贵,才感得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赞叹释迦牟尼佛大悲勇猛啊!能在这很难成佛的五浊恶世成佛,已经是一重难了;然后成佛之后还为这些烦恼重重的众生说九法界都难以相信的法门,“是为甚难”。很难哪!所以很多人听不进去啊!很多人摇头哇!如水和油的关系,入不到耳里面去,入不到心里面去,更入不到神里面去呀!于是信根难以扎根哪!信力没有办法展示啊!于是今生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道业。一切众生也没有办法借助其他的法门解决生死轮回之大事。所以这桩事情,祖师大德们是这么苦口婆心来著述,来讲法,来以身垂范。真是悲心甚切。
发表于 2012-12-9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叹哉!大安法师!于经典与祖师所说融会贯通。圆融无碍。面面俱到。
顶礼此大善知识。不可多得之大善知识!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赞叹师兄。赞叹师兄。
发表于 2014-8-2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8-16 11: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18 19: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