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47|回复: 4

[学佛交流] 现代人修行入门——心灵实验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31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心灵实验室 ——非凡心教育手册〗之1

                原创岳灵犀   







  
自  序
这本书叫做《心灵实验室》,它不是“心灵维他命”,也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心灵实验室”。什么叫做“心灵维他命”或者“心灵鸡汤”呢?那是指一般励志的语言文字,当您遇到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赶快服下一剂心灵维他命,以便得到慰藉,重新鼓起斗志。维他命和鸡汤的效力有限,必须经常服用,有时候不见得管用,碰到一件令人沮丧的事,安慰和鼓舞全都失效,只好躲到幽暗的角落独自啜泣。
为什么叫“心灵实验室”呢?因为本书特别强调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运用于心灵的修证──以客观、有系统、可以重复验证的方法,让您亲证心灵和生命的实相,产生洞照世间本质的智慧,从而解脱一切的烦恼。什么是世间的本质呢?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不知道您有没有看过电影《黑客帝国》?一个陶醉在人生大梦里的人,突然发现到他所认识的世间,原来只是电脑所建构的虚拟世界,其中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全都是电脑所发送出来的讯号。如同电脑游戏中的种种得失,何尝真有得失?当您发现世间本来就是一场梦幻,连自己都是虚妄的,您还会有什么烦恼?亲证实相能够彻底断除烦恼的根源,它所依靠的不是信念、不是宗教情操,而是智慧──现前观察现象界的虚幻和烦恼产生的原因;因为是自己现前观察所得,所以能确认它的真实性,无有疑惑,终能断除一切妄想与渴爱。
所以,《心灵实验室》就是“以法为师”,没有我、没有人,也没有权威,只是将证明心灵真相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让大家自己去亲证。
在本书中,笔者会依据经典和自己的经验,详细说明证果的理论和方法,只要读者能够舍弃成见,依照本书所述,如实的做观行,也许不必读完这本书,您已经断三缚结,明白解脱道的原理,证声闻初果──须陀洹。至于那些发心雄猛的修行人,则不应以声闻初果为已足,应该志求明心、穷究万法的根源;明心之后,方能发起真实的菩萨行愿,终能圆满福德和智慧,为三界人天的导师。无论声闻初果或大乘的明心,都是见道位;见道位以上的修行人,对生命的本质和世间心相有透彻的了解,其所说所行,超脱世间,的非凡品;所以,本书的副题定为《非凡心教育手册》。
“见道不是很难吗?岳灵犀怎么讲得那么简单呢?”其实在佛陀的时代,证果就像吃大白菜一样──平常得很。很多人第一次听闻佛或圣弟子说法,就当场证阿罗汉果,最多的是证初果,甚至有几万人一起证初果的记载。佛初成正觉的时候,到天界说法,曾经令数亿天人明心、证无生忍。现在是末法时代,有很多邪师、外道不净说法,以似是而非的佛法误导大众,所以证果是困难多了。因此本书也针对时下流行的谬论加以辨正,为大家扫除见道的障碍。如此一来,只要能够一心修行,证果是必然的。
笔者修证的层次并不高,以解脱道而论,才断三缚结、证初果;以佛菩提道而言,不过是一个见地不退转的习种性菩萨,修证比我高明的人多的是。我的写作主要是整理自己的心得,以便作进一步的参学,并没有期望作品得到青睐。因此当我完成〈唯识与修证〉、〈修证方法论〉和〈唯识、幻化、空三昧〉之后,就觉得已经写完了,原本准备暂时停笔潜修一段时间,没想到有许多网友询问文章中的细节,一一答复之余,我才发觉对绝大多数的读者来说,大乘见道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必须反复说明、举例,始得据以修行,遂撰写《心灵实验室》电子报,详细说明修证的方法和知见。本书部分的内容,即是取材自《心灵实验室》电子报和前述三篇修证心得。还有一些零星的短文,曾发表于佛学杂志和网络论坛,与本书主旨相关的,也予以编入。最后,再补写一些遗漏未说的,集结成《心灵实验室》单行本。
为了负起文责,已经发表过的文章,大多保留原貌,只在文字上做小幅度的修改,包括我引用某“活佛”的文字,也都保留下来。虽然那位“活佛”所悟非真,演说的佛法亦有重大错误,但是我引用他的文字,却是经过筛选的,至少是朝正确的方向解释的,放在我的作品当中去理解,在脉络的贯通上面,并没有问题,基于“依法不依人”和“不以人废言”的理性态度,以及保留历史纪录,并负起文责的缘故,我并没有刻意删掉引用那位“活佛”的文字,但必要时,我会附上补注,免得读者产生误会。
另外,2002年8月至2003年7月间,笔者在台北市某国小实习一年,发现心教育和生命教育,虽已引起政府教育当局的重视,却极度缺乏师资,连合适的教材都不易找得到;便想写一本合适的教材,供教师参考和自修。也许有人会质疑:“目前投入生命教育和心教育教材研发的人士或团体不在少数,包括郑石岩著、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发行的《生命教育工作坊》,以及台北市教育局委托中山女高编的《心教育白皮书》……等等;教育当局也积极的推动心教育和生命教育,举办各种研习,培训种子教师,怎么可以说缺乏师资和教材呢?”
我说:绝大部分的教师,并没有真切的了解生命的本质,自己尚且存有错误的见解,如何能够教导学生正确的见解?多数教师固然没有舍弃教育理念,却每每为理论与现实的冲突,道德、义务、人情的冲突所苦,犹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叹。少数教师虽然顶着教师的头衔,却早把教育理念抛诸脑后,终日谋求自身私利,气味相投者结成小团体,相聚闲聊,不谈道义,专论是非。学校里本位主义盛行,每年为了摆平职务、课程的纷争,无不伤透脑筋。高悬在庙堂上的宗旨,仍然在教科书中陈列着、在课堂上讲授着,考试也列为必考题;大家都不敢公然违背,却彼此心照不宣:“那只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罢了;真要拿来实践,非倒大楣不可。”
在这种状况下,试问:成千上万的教师,有几个能够心口不二、行解相应的贯彻教育理念?所以我才会说:心教育和生命教育,极度缺乏师资。当然,这不能太责怪老师,毕竟教育界只是人类社会的小圈圈,当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全都扭曲了,教育界也无法幸免!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实,庙堂上的宗旨,从来都没有说服过人们,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人生观,仍然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价值观只有真小人方敢宣之于口,虽然不堪,却是见行合一。其余的人,都得小心的包装自己真正的企图,在各种美名的掩饰之下,悄悄的满足自己的欲望;越上流的阶层,包装得越精致,乃至掩饰得无迹可寻。经年累月的自欺欺人,到最后连自己也相信:“我是一个品德高尚、公正无私的人。”若有人不识相,胆敢揭穿他潜行的贪染,让他察觉自己丑陋的一面,他劣根性发作起来,准会让您大吃一惊。(看到这里,您还读得下去吗?如果是,就是有缘人了!)
有鉴于此,我完全没有意图,要像一般的教科书那样,灌输理念、信念或其他未经严格验证的知识给读者。例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信念”,多数人肯定这句话,但到底有几人实际上去检验它的正确性?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一到利害关头,总是见利忘义、临难苟免呢?如果我们相信它,而这个东西又很重要,我们就应该想办法去验证它,不然就成了废知识。我们的脑海中,已经充斥着太多的废知识,这些废知识不但无法引导我们解脱烦恼,反而使我们更加的虚伪,离真相越来越远;那不是我们需要的心教育和生命教育。
在西方哲学里,“知道就一定做得到吗?”争论了千年,到现在仍然没有定论。我却很笃定的说:“经过自己完全证明的知识,必然会转变自己的行为。”实证重力加速度的人,在高处一定会戒慎恐惧;烧伤过的人,绝对不会把手伸入火焰。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若亲证生命的实相,必然会彻底改变他的人格和行为。因此,理想的心教育和生命教育不应该是教条,也不应该只是信念,它必须符合真相,可以让人去验证。在这个领域里面,科学的求知态度远比宗教情操更加重要。
由于我自己是看书学法,证果以前没有得到真悟的善知识亲自的教导,必须自己抉择法义、一步一步的验证,因此我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多数人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我却是依认识论和方法论,发起相似的般若慧,再依相似的般若慧,顺入禅定和戒律,最后参禅明心,亲证实相般若──宇宙万法的根源。因此本书主要的内容是:慧学、定学、戒学和本体论。
本书是许多独立的短文所构成的,过去发表的时候,为了求每篇的完整性,所以不避重复,现在收集起来,不免觉得这些重复有些繁冗。不过,考虑了一下,我还是保留原样,毕竟这不是文学作品,啰嗦一点,并不是太严重的缺点,何况那些重复的段落,所说的大多是重要的法义,多读几遍,可以加深印象。再者,若有人时间不多,只想读其中几篇,也不会觉得缺少什么。这些短文是依照作品的类别排序,这是为了使读者的思路能够有一贯性。如果依时间排序,主题不免会跳跃与错乱。
正犀(岳灵犀)居士 September 1, 2005



  编辑按:本文摘自现代人修行入门书——《心灵实验室──非凡心教育手册》。该书是岳灵犀(法名正犀)的重要著作,经作者授权,在“实证的佛教”(微信公众号:szfjyjzx)每周六、周日陆续刊载,敬请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7-1-31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证方法论
(《心灵实验室──非凡心教育手册》之2)

原创  岳灵犀

为什么叫心灵实验室

  佛教是讲求实证的宗教,有一定的方法,达到一定的境界,这个方法和境界,都有清楚的定义,必须可以重复验证──这和科学家重做别人的实验,本质上并没有不同。

  许多了义佛法都透露出实证的精神,例如:“唯一实相”(真相只有一个版本[1])和“以法为师”(向真相学习)。《心灵实验室》就是“以法为师”,没有我、没有人,也没有权威,只是将证明心灵真相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让大家自己去亲证。

  以法为师并不否定人师的价值,就像科学家必须依据前人的实验报告和理论一样,有经验的人可以让我们节省盲目摸索的时间,因此值得我们尊敬和效法。

               岳灵犀May 1, 2001

[1]“唯一实相”的意思没有那么简单,这只是其中一个解释。



 楼主| 发表于 2017-1-31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证方法论


我最近写信给一位师兄:
    圣言量是别人的经验,证量则是自己的经验。经典固然可以帮我们节省盲目摸索的时间,但如果不去亲证,圣言量还是靠不住的,无法抵得了生死。就像科学家一样,他们不会只看别人的实验报告,一定还要根据别人的报告再做一次实验,甚至还要自行控制变因,做不同的实验。这样他不但可以亲自确认报告的正确性,还可以观察到别人所没有写下来的细节。所以在求知的过程中,证量必然是最后的依据。佛也是先有证量,把它讲述出来才成为圣言量。

    最近三、四年,我在修行上采取严格的经验主义,凡是未能亲证的东西,都是尊重而存疑。因为不以圣言量和比量为满足,所以才会继续突破,从许多不同的言教当中,抉择出可以验证的真理出来。如果有人问:“什么是真理?”锵的一声──我会抛一串钥匙到地上,告诉他:“这个就是”。如果他还不明白,我就说:“上面的东西会掉到下面来。”要这么确定,我才会说那个是“真理”。

他提出以下的质疑:
    弟认为不可将“佛法”如同科学家做实验之“世法”一概而论!请问师兄去过“西方极乐世界”吗?亦或至兜率天面见“当来下生弥勒佛”?还是曾往“地狱”一游?照师兄的修法:依“严格的经验主义”──凡是未能亲证的东西,都是尊重而存疑。当自失大利!

    “信心”乃为入道之初步,故置于“信、进、念、定、慧”等五根之首。故六十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信为道元功德母。”大智度论卷一:“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何等为信力?于如来所起信心,深入坚固。”

    当知古人也有许多不通教理,唯仰仗“一句弥陀”念到能往生西方者!何以故?唯信世尊圣言真实而已!若如师兄的方法:凡是未能亲证的东西,都是尊重而存疑;此人未至舍寿之前皆如是“疑心念佛”,岂能往生西方?

    弟再请教师兄,师兄一念相应后的证量能与佛陀一念相应明心见性后的证量相比?能具四智、十号、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等?故佛子于自己亲证处当可印证“圣言量”,而于自己未亲证处当仰信“圣言量”,岂可于“圣言量”存疑?小弟认为与人论法还是应依“圣言量”做依归才是!

我答复他:
   证量所证明的,就是圣言量的正确性。亲证少分佛法的人才会对佛所说的话生起无上的信心。没有证量的人虽然口中说信,但是心里其实是在跟佛唱反调的,因为他还没有断我见、疑见,不可能完全信受佛语。如果真的那么有信心,闻法的当下就可以断三缚结证初果的,佛经里面很多这种例子。

    “从他圣解,塞自悟门”、“三藏经典,总是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见与师齐,减师半德”等等,都是说明不可执着圣言量。祖师大德甚至呵斥那些只知道依赖圣言量不知道要亲证佛法的人为“附草木精灵”。

    参禅就是要起很大的疑心才能够破参的,证据不足就强迫自己去信,不可能安心的。古人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参禅必须倾身命投入,若不信佛语,怎能如此?但破参前的“信”仍然有疑问、有保留;破参后的“信”,则是证信,真正的断疑。

    除了证信者不疑、断善根人不信之外,“信”和“疑”都不是全有或全无;所以“凡是未能亲证的东西,都是尊重而存疑”,只是符合事实的描述,并不是我的“立场”。除非是自己没有把握,又怕别人不认同,才会形成诤论。像我说:“上面的东西会掉到下面来”,请问这是“立场”吗?我会起心去保护这个见解吗?

        能够凭一句“阿弥陀佛”往生西方的人,其实也需要一点点的证量来支持他的信心;至少他念佛的时候能够消解世俗的烦恼,乃至他能够修成一心不乱的定力,都是以自己的修行印证佛经的话。

    我们讨论的层面包括认识论和方法论,这在修证上都是居于核心的地位,其中至少有三个问题还可以继续深入探讨下去:
    一、佛所说的话可以怀疑吗?
    二、无法亲证的事物,可否做结论?
    三、什么是真理?

    或许有人会质疑:怀疑佛语的人,还算是佛弟子吗?我答:不信佛语,而能以身作证的人,是佛所称许的。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九所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种之人,可敬可贵,世之福田。云何为四?所谓持信、奉法、身证、见到。
    “彼云何名为持信人?或有一人受人教诫,有笃信心,意不疑难,有信于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亦信如来语,亦信梵志语,恒信他语,不任己智。是谓名为持信人。
    “彼云何名为奉法人?于是有人分别于法,不信他人,观察于法:有耶?无耶?实耶?虚耶?彼便作是念:‘‘此是如来语,此是梵志语’,以是知如来语法者,便奉持之,诸有外道语者,而远离之。是谓名为奉法人。
    “彼云何名为身证人?于是有人身自作证,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来语,诸尊所说言教亦复不信,但任己性而游。是谓名为身证人。
    “彼云何名为见到人?于是有人断三结,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彼有此见便有惠施、有受者、有善恶之报、有今世后世、有父、有母、有阿罗汉等受教者,身信作证而自游化。是谓名为见到人。
    “是谓,比丘!有此四人。当念除上三人,念修身证之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上面的经文说,有四种修行人是佛所赞许、值得供养的。第一种是“持信人”,人家跟他讲什么,他就信什么,不会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没有能力分别佛法和外道法。第二种是“奉法人”,他会去检验人家所说的,是不是和事实相符,判断那是佛法还是外道法,他奉行佛法,远离外道法。第三种人是“身证人”,他不相信任何人,连佛都不相信,只相信自己所亲证的;这样的人已经有少许的证量,但还没有证果。第四种人是“见到人”,这是已断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的圣弟子,他完全是以自己所亲证的理,作为行为的准则。

        最后佛总结的说:“当念除上三人,念修身证之法。”这是说,前面三种人虽然也可敬可贵,但佛要我们效法第四种人。因为只有第四种人可以自行依循证量而得到解脱,远非前面三种人所能及。

        不通教理,而能念佛往生的人,其实是前述的“持信人”,这种人天生就不会怀疑老师的话,能够一门深入而得到成就。但这也要前世因缘很好的人才行,否则就会被邪师外道所误导,永劫不得出离轮回。“持信人”的成就并不限于往生净土,《阿含经》中提到,有很多人初次听闻佛陀说法,就当下断三缚结成为“见到人”;这些人称之为“信心清净”,完全是当之无愧的。至于一般人所谓的“信”,其实没有断我见、疑见,而自己却没有察觉,因此够不上持信人的标准。

        相对于“持信人”的依人不依法;依法不依人的,是“身证人”。“奉法人”则是介于二者之间。这三种人将来的果位都是“见到人”。持信人的秉性很特殊,一般人想学也学不来。我们只能学奉法人和身证人,相信自己理性的抉择,讲求严格的方法论。

        方法论(Methodology)应该是现代科学发展得这么快速主要的原因。科学家必须知道,一个理论所依据的是经过严格证明的事实(证量)还是推测(比量)。例如,在爱因斯坦那个年代,各种实验和观测从未发现有超过光速的情形,但不能保证以后不会发现例外,所以他只是把“任何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当作是假设,并以之来架构“相对论”。爱因斯坦不会说:相对论是万世不移的真理。其他的物理学家也不会迷信爱因斯坦的权威,他们只要发现有超过光速的实例,一定毫不犹豫的推翻爱因斯坦的假设。

        真相(证量)只能去认识、发现,它不是见解、不是思想、不是哲学,也不是信仰。因为它可以验证,所以不会落入诤论。如果真相还未明朗,大家又急着下结论的话,只好依赖证人或专家的话(相当于圣言量),再作一些推测(比量),由于没有办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性,就会引起诤论。例如:政策的辩论、刑事案件的审判等问题,对于还没有到过佛国的人来说,“念佛能往生佛国”也还不能算是真相,充其量只是他的信仰而已。

        我们的知识当中属于证量的,根本就少得可怜,但是为了活下去,我们又必须不断的做判断,只好暂时依靠推测和报导(包括道听涂说)。比方说,我们日常的饮水和食物,谁能担保它一定卫生?然而我们又不能一一的去检验,只好依据色泽、气味做粗略的判断,大致不差就吃了。因为无法保证绝对卫生,所以有时候就会有吃坏肚子的事。说不定有一些毒素、重金属在里面,要吃好多年才会致癌的,在发病之前没有人知道食物有问题。当我们被迫以不足的证据做判断时,就要随时有认错的准备,不应该轻易做结论。

 楼主| 发表于 2017-1-31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据不足就急着下结论,大家的结论不同,又各自坚持己见,就形成诤论、戏论。甚至一个人闲来无事,脑海里也有二个意见在那边交战个不停。这种思惟习惯若是改不过来,就是修行的障碍。因为心里有太多与真相不符的成见(邪见)纠缠着,不但智慧无法开启,连修定都没有办法得力。

        奉法人对于圣言量的态度也是一样。佛经说有天堂、有佛国、有解脱果位可证,还有证果的方法,他不会因为自己暂时没有办法亲证,就予以否定。他会如法修习,看看是不是每一个次第都能获得验证。请问:他是相信圣言量,还是不相信圣言量?如果相信,为什么还要去求证?如果不相信,为什么又肯倾身命去修行?──其实不能说完全相信,也不能说完全不相信。应该是:虽然相信,但是还保留一点怀疑。

        另有一种成见,它不是理则学所谓的“命题”,因此没有客观的真假可言,也不可能以任何方法得到证实;例如:善、恶、是、非、正、邪…等价值判断。(此部分请读者参阅语意学、理则学等相关著作。)还有一些影响性含意很强烈的字眼,如“野狐”、“附佛外道”、“摧邪显正”…等,这些名相(主观的)价值判断的成分,远超过(客观的)事实,但很多人却拼了老命也要辩个明白,落入我执和法执却不自知。价值判断本质上是戏论,足以增长妄想执着,评价若失当,还是很重的罪业,修行人应该尽量避免才对。(有些圣贤可以自在的运用名相的影响性含意破除众生顽固的执着,就不在此限。)

        《佛藏经》说:“贤圣不作是念:‘此是正见,此是邪见’。所以者何?一切诸见皆从虚妄缘起。…若作是念‘此是正见’’,是人即是邪见。…于圣法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悉断一切诸语言道,如虚空中手无触阂,诸沙门法皆应如是。”因此,修行人脑海中的圣言量,在本质上仍属邪见,更别说那些价值判断了。如果是见道位以上的修行人,就会断除这些无谓的“见解”。

        例如“上面的东西会掉到下面来”,因为这是您所亲证的物理现象,您不必依赖物理课本的定义,念头一动(离语言文字相),就可以灵活的运用它──这就是证量。证量本身就有断除见解的力量。

        物理的定律只是相对的真理。绝对的真理──清净本心的证量,其实也离不开事相,所以是以“抛一串钥匙到地上”来表示。妄心在指挥清净本心的时候,也是念头一动(离语言文字相),清净本心立即了知其意,然后祂会有独立的作用,协助您完成一切的事;不管您是否已认明祂,都没有差别。

        语言文字思惟只存在于第六识。而第七识起贪瞋,以及第八识(清净本心)执行第七识的指示,都是当下的反应,其速度快过语言文字的思惟。因此若想做深观,最少要有看话头的定力──当念头一起,语言文字相尚未出现时,就已经了知其意思,才能看清七、八识的运作。修行人的定力就像天文学家的望远镜一样的不可或缺。

        证果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一个比较实际?哪一个才是修行人直接的目标?我认为证果比较实际。因为修行人是以自己的身心作为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每一个步骤都是可以现观、现证的,这个过程很像科学家重做别人的实验,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不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最后关头才能验证。我也认为证果才是直接的目标。因为我们修习佛法,是为了永断贪欲与无明,得到究竟的智慧解脱;未证果的人往生的佛国,乃是化城,并非宝所。

        究竟的佛果或许很难证得,但初果须陀洹只是断三缚结而已,如果信心具足,或者自己能够深入的思惟和观察,是可以当下证得的!如《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一所载:

        尔时世尊与长者及八万四千众说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淫泆大患,出要为乐。如来观彼长者心意及八万四千众心开意解,无复尘垢,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尽与八万四千众说,广分别其行。
        尔时众人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犹如新衣易染为色。尔时庶人亦复如是,各于座上,已见道迹,已见法得法,分别诸法,度诸狐疑,得无所畏,更不事余师,自归佛、法、僧而受五戒。

        这是说,佛在一次说法当中,让八万四千人立即证得声闻初果。其他类似的记载,《阿含经》处处可见。大乘的经典,则记载佛说法时,许多人当下证得无生法忍。

        不只佛能够如此,已大乘见道的佛弟子也都能够以很简短的语言文字,将密意宣说出来,让听闻的人立即现观、现证清净本心。所以不说,是因为预料大家无法信受的关系。笔者曾讲禅门公案给一个六岁的小朋友听,他竟然当场把密意说出来;只是他不敢承担,也没有任何功德受用。最近有一位师兄告诉我,笔者和他谈“心”的次日他就猜到答案,但随后又被自己否定,直到四个月后才承担下来。因为他曾经过辛苦的参究,知见和定力都已养成,所以当他承担下来的时候,就断我见和疑见,安住在道共定当中,得到很大的功德受用。

        只要透过正确的努力,一定能得到预期的效果,世间法如此,出世间法也是如此。已发起出离心的修行人,如果能够效法科学家严谨的求知方法,必然能够迅速摆脱邪见的纠缠,证得圣道上的第一个果位──须陀洹。
 楼主| 发表于 2017-2-2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灵实验室——非凡心教育手册》全集阅读地址: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088630361_16_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5 19: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