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00|回复: 26

[其它] 转帖:当下社会中的《弟子规》盲目崇拜现象弊端及其推崇者思维模式探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4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推崇《弟子规》?
——当下社会中的《弟子规》盲目崇拜现象弊端及其推崇者思维模式探析
中国药科大学国学社讲义

  当今社会中,部分文化组织捧弟子规为“儒家的根”,对弟子规的文化层次定位过高,甚至缺少必要的道德与文化反思,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类似传销洗脑的文化效果。本文即针对此现状,对《弟子规》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进行界定,并初步探究了当下“《弟子规》盲目崇拜现象”的思想实质。旨在扭转当下盲目炒作吹捧《弟子规》的这一风气。

目录
1、“请循其本”——道德反思与反思道德
2、从道德观看《弟子规》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
3、从教育理念看儒家文化与《弟子规》的异同
4、部分盲目推广《弟子规》组织的理论逻辑初探
5、什么才是儒家——儒家经典与《弟子规》内容层次对比

  如果说培养情怀,陶冶情操,《诗经》可谓性情之真,《论语》可谓性情之正。然而却有很多人“弃《论语》而就《弟子规》”:一方面,在我们说“《论语》更加纯正经典”的时候,他们会一贯地以“《论语》小孩子看不懂,《弟子规》能看懂”为由予以回应。另一方面,他们在推崇《弟子规》时提出了“《弟子规》是儒家的根”的这一口号并进行反复宣传。这两方面行为的结果是:《弟子规》不仅成为了当今社会认可的学习儒家文化的首要书籍,而且大有登堂入室、全全代表儒家文化之精华与奥义的意味。

  虽然曾有学者指出“如此不切实际地将《弟子规》捧上天”是一种的“并不健康的文化现象”,然而这样的一个定义是没法解决问题的,我们的问题是——《弟子规》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以当下社会环境为立足点,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弟子规》中的内容?以及如何看待当今社会中部分盲目尊重《弟子规》的现象,并如何防止我们在其他事情上也犯相似的错误。

“请循其本”——道德反思与反思道德
  所谓“道德反思”,即行为主体对自身行为在道德层面上的反思。然而道德反思的前提是拥有一个合情合理的“道德尺度”。问题是,在人们习惯于用某些特定的道德尺度反思其行为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对“道德”本身的审视与反思。本部分即旨在通过反思“道德”本身而为后文评价“《弟子规》式的道德”做铺垫。
  为了审视“道德”本身,我们不妨先抛出对道德本质的原则性定义:即所有的事物,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为了解释这句话,我们不妨先以“国家”为参照体做个比方:为了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意义与价值”,国家提倡的道德总得来说必然是“在国内,奉献国家;在国外,为国争光”。很显然地,“奉献国家”倾向于合作甚至是牺牲,而“为国争光”则倾向于合作甚至是竞争。也就是说,以某个集体单位为参照体,该参照体提倡的“道德”,其在内部默许了合作行为与奉献行为,而对外部则默许了合作行为与竞争行为。换作以其他集体单位为模板进行分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换句话说,舍己为人是否道德?损人利己是否不道德?其实不能泛泛地给出答案。因为舍己为人是奉献行为,奉献行为是道德默许的。损人利己是竞争行为,而竞争行为也是道德默许的。只不过奉献行为与竞争行为的行为对象不同,而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意识下,大众对奉献行为与竞争行为的态度也是不同的。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特定道德尺度的适用前提是一个确定的“集体”,这个“集体”的范围就是特定道德的适用范围。集体范围以内,道德表现为合作与奉献;集体范围以外,道德表现为合作与竞争。

总的来说,所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意义与价值”,势必要通过竞争、合作与奉献三种形式来实现。而无论是通过竞争而优胜劣汰,还是通过合作而互惠互利,这些行为都是道德默许的。那是因为道德成为可能的前提是一个有明确范围的“集体”,道德是为“集体”服务的。
  藉此我们便可以简化地总结出道德产生的原因与途径:一群人相互竞争,渐渐地必然有部分人为了更有效地争取资源而形成“联盟”,联盟对内合作,对外竞争,这是道德的初级形式。而借由道德,联盟发展壮大,联盟壮大之后,其内部又会出现内部竞争,这促使联盟内部又会出现大联盟之下的小联盟,小联盟同样对内协作,对外竞争……种种联盟关系层层展开,无限循环,又错综复杂。联盟内的联盟与联盟间的联盟同时存在,那么以此为凭借的各种道德也会并存。虽然合作、竞争的适用范围会因联盟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合作、竞争本身都是道德默许的。事实上,各种范围的联盟的总和即现今的“社会”,而各种道德的总和则是现今的“社会道德体系”。
  当然,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社会道德体系不可能毫无矛盾。因为“联盟”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有包含被包含、并列、不完全包含等关系,所以道德尺度的前提也是错综复杂的。那么不同前提下的道德一旦产生分歧或矛盾,那怎么办呢?礼学、儒学、墨学甚至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样的思想就产生了,它们在道德层面上的作用,其实就是在各种道德关系中寻找平衡。
  到这里,我们也就大体清楚了道德的原则与前提。或许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推论:1、道德并非目的,而是手段,道德作为手段,其目的是实现某个特定的社会环境。2、道德的实现,既依赖物竞天择式的竞争,又依赖互惠互利式的合作,然而“无原则地主动放弃竞争”的行为则绝对是违背了道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1-4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道德观看《弟子规》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
  《论语》里记载了一个故事:端木赐问孔丘:“在一个乡里,全乡人都称赞他,这个人好不好?”孔丘说:“还不行。”端木赐又问:“如果全乡人都讨厌他,这个人坏不坏?”孔子说:“这还不行——全乡的好人都称赞,全乡的坏人都讨厌,那么这个人才算是真好人。”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强调了道德的原则性,即道德是有立场的,它绝不等同于一味中立,而有道德的人也绝不等同于“老好人”。
  《论语》里还记载了一个故事:仲由问孔丘:“知道某个道理之后是否就要践行?”孔丘回答说:“怎么可以听到什么就去做呢?”不久,冉求也以相同的问题询问孔丘,孔丘回答说:“听到后就应该去做。”相同的问题却有不同的回答,公西赤因此表示不解,询问孔丘。孔丘回答说:“两人性格不同,所以我给了他们不同的答案。”这个故事即强调因材施教,虽然有相同的目的,但也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论语》里,即有孔丘对“三年守孝”的提倡,也有孔丘贬一味奉守“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为“小人”的记载。
  《孟子》里,既有孟轲对“诚信”的褒奖,也有“大丈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的论述。
  《荀子》里,既有荀况对“尊君尊父”的肯定,也有其对“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推崇。
  以上的故事与论述还有很多。可以说,一个思想流派想真正传承下来,又不至于堕落为某种形式的宗教,那就肯定很难形成能够一以贯之的具体而明确的“教义”。就拿“仁、义”而言,虽然孔丘与孟轲对此不断进行解释,可是依然没有把“仁、义”说“死”,没有让这两个字僵化。甚至还明确提出“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样的做事态度。而事实上,“仁、义”在不同时代,其指代的词性、程度确实也都是不同的。这是儒家的软肋,然而也是儒家的优势。
  因为具体细化的道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零零总总的社会道德的最终目的是“道”,是一种社会形态、社会模式。而“道”这一目的是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具体细化甚至僵化的道德手段的。
明确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粗略地看一看《弟子规》一书中的道德。限于文本篇幅,本文仅从方法学上对审视《弟子规》的方法作简要介绍。
  我们姑且从“孝”这一话题切入:是否应该尊重长辈?应该!然而尊重长辈绝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尊重长辈是“孝”的手段。然而“孝”本身又有其立场前提,所以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其表现形式不应该被僵化。
  《弟子规》里关于孝敬长辈的论述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即对待父母的各种责备,应全然表现出顺从。而劝谏父母的过失时应全然以和颜悦色的态度劝戒,即便父母不听从也要哭着继续劝戒,即便父母因此打骂自己也不应该有任何怨恨的情绪。有长辈站在身边,自己不可以坐下,即便长辈坐下了自己也不能坐下,要等到长辈要求自己坐下,自己才能坐下。
  此段论述,固然在现今社会很难做到。然而“很难做到”是否就能得出“难做到,却能做到,于是显得可贵”这一“难能可贵”的认识呢?
  这里就存在问题了。就如同在古代中国的多个时期,“守丧三年”依然是被社会广泛接受、可以作为道德尺度衡量个人道德原则的行为准则,甚至《论语》里也说“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近年学界多有观点表明孔丘此话意在“特指”,本文此处仅作片面引用)。当然这种道德准则后来又被儒教“教义化”(此处“教义化”指以社会发展考虑,此行为不应再是社会普适道德底线,然而可以藉此行为表明自身的道德态度与理念立场)。而到了当今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之下,严格执行“守丧三年”而不从事原先的生产工作,恐怕不仅会拖垮身体、被打上“愚孝”的标签,还会拖累家人,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吧。

 同样地,《弟子规》其书仅仅作为“规”,即具体细化的道德手段而非道德目的,其并未从“精神理念”上有直接的论述,且从行文中可看出其具备道德“教义化”的特征。而从时代背景看,其内容也多为满清时代的道德教义,诸多内容放在今天并不适用。可以说,正如同“愚孝”并非“高于孝”,而是另一种“不孝”一样,《弟子规》的道德并非“高于当今社会道德”,而是过犹不及的另一种“低于当今道德”。所以《弟子规》中的道德要求在当今很难做到,而即便做到了,也绝对不可能得出“难能可贵”的结论,相反从很多角度来说,做到了反而是违背儒家精神理念的表现,而“《弟子规》每一条都做到了就是圣人的境界”这一观念则更是不从谈起。
  可以说,《弟子规》作为“规”,是对经典的细化,而并不能代替经典,更不能等同于经典。而考虑其内容在当下社会的认可程度以及儒家“因材施教”的原则,《弟子规》也未必是本优秀的当代儒学书籍。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孔丘看到了《弟子规》在当下的“不健康的兴盛”,想必他绝对会像指责“言必信,行必果”是“硁硁然,小人哉”那样,去反对《弟子规》的吧。即便书中部分行为并不违背孔丘曾经提及的东西,孔丘恐怕也会为了“道”这一目的而去修正“弟子规”这一手段的。

从教育理念看儒家文化与《弟子规》的异同
  我们翻阅《论语》,再对比《弟子规》,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者的区别:论语对“道德”只有举例式的概括描述,而很少有明确细化的行为要求。更多的是“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君子能够如何如何”、“做到如何如何,可以称之为君子”这样的表达。然而《弟子规》则与之完全相反,其中有许多诸如“在某特定场合下,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样的及其详细、及其明确的近乎法律条文式的行为要求。
  或者可以打比方说,假如一个人希望走路的样子显得好看,他去看《论语》,会看到很多诸如“走路好看的人常常干些什么事”;“能做到如何如何的人走路会好看”这样的叙述。而去看《弟子规》,则会看到诸如“走路每步要跨25厘米;平均每秒跨0.8步;每次抬腿的角度为50度”这样的详细明确的要求。
  换言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论语》更注重启发教育,通过描述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记叙一段段温润的语句来启发人们对道德、对人格的思考与追求,并以此培养人们举一反三、如切如磋的思维能力与思辨精神。而《弟子规》则开门见山地针对很多现实情境直截了当地给出明确详细的答案,甚至强调这个答案是“圣人训”从而防止了人们反思答案是否正确。
  《论语》授人以渔,《弟子规》授人以鱼。然而很遗憾的,人在得到了道德上的“鱼”之后,是很难再去寻求道德上的“渔”的!也就是说:《弟子规》将一种社会问题转变成了另一种社会问题:即将“丧失道德底线”这一问题转变成了“丧失道德反思”这一问题。相比前者,后者的问题更加可怕。这就是开篇提到的为什么有人说“弟子规能看懂,论语看不懂”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7-1-4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到这里,为何“论语小孩子看不懂,弟子规能看懂”的答案也就很明显了:
  弟子规的拥护者们缺少反思,尤其是道德反思,他们很少反思过道德本身。或者可以更进一步地说:在“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理性的力量”这三者上,弟子规的极端拥护者们其实一直停留在“精神匮乏”的状态上。其主要表现为:遇到道德问题不情愿独立思考,不愿通过自己的思维处理道德问题,而是希望通过某种“外在的精神依托”而直接得到答案,很多时候甚至不会去反思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确合理。而这些特点在一些重大的人生、道德问题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可悲的是,《弟子规》恰恰又迎合了他们的这一特点——就人生问题直接给出答案,甚至通过强调自己的权威性(圣人训)来让人觉得其接近真理,不用再反思。
  培养“理性的力量”是很难的,然而自甘堕落不再独立思考是很容易的。加之一些社会组织有目的地推广《弟子规》,于是弟子规拥护者的人数便如爆炸一般迅速增长。在增长的同时,这部分人也很难接受自己理念上的僵化与奴性。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理性的力量。《大学》有言:“致知,靠格物”。

部分盲目推广《弟子规》组织的理论逻辑初探
  《弟子规》一书中,除了有诸多当下并不适用的流水线式的道德教条外,还有部分内容很容易被传销式的洗脑教育模式利用,而这些均是与崇尚人格独立与平等的儒家思想相违背的。可是当代部分极端推崇弟子规的人士则又通过诸如“《弟子规》是儒家的根”、“《弟子规》每一条都做到了就是圣人的境界”等概念强化其书的负面影响。
  然而很可惜的是,当我们指出其问题的时候,《弟子规》教育者与推崇者们便会用《弟子规》书中所涉及的部分道德行为的正当性来掩饰辩解。
  任何教义都有其发展完善的过程。某些社会组织在有目的地推广弟子规的同时也粉饰强化了“《弟子规》与《论语》道德内涵一致性”的依据,使其具备了更强的理论迷惑性与社会说服力。
  【一】、“弟子规只是启蒙读物,儿童长大了会去思考,去改变。”
  这是典型地照搬了“先授人以鱼,再授人以渔”的经验:认为《弟子规》是鱼,《论语》等书是渔,人在得到鱼之后会渐渐地求渔。在得到具体教条之后便会渐渐地寻找并反思其精神依据。
  然而道德上的“鱼”是没法“吃光”的,所以得到《弟子规》这条“鱼”的人也就没有“缘鱼求渔”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更何况,《弟子规》通篇没有任何启发读者反思其道德依据的语句,甚至开篇“圣人训”这样的权威性指示又否决了人们“因鱼求渔”的必要性。而在弟子规教育者们“弟子规是儒家的根”、“弟子规每一条都做到了就是圣人的境界”等话的引导下,实现道德反思就更加困难了。所以诸如“弟子规只是启蒙读物,儿童长大了会去思考”这样的话是站不住脚的。
【二】、“《论语》与《弟子规》的关系就是“知”与“行”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
  这里借助了一个未明确说出的逻辑前提:“《论语》是知,《弟子规》是行”,然后用“知行合一”的观念将《论语》与《弟子规》联系起来。
  然而“《论语》是知,《弟子规》是行”这一隐藏的逻辑前提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弟子规》对做人处事做出了详细甚至苛刻的明确要求,这并不代表其能作为“行”;《论语》重视启发式教育,重视思辨教育,也并不代表其只是“知”。
  更何况,即便“《论语》是知,《弟子规》是行”,从两书在教育理念上截然相反的态度来看,两者也绝不属于同一理念上的“行”和“知”。也就是说两者甚至根本不具备行知理念上的一致性,把两者放在一起属于主观臆断,强加关联。
  【三】、“《弟子规》与《三字经》都是很好的启蒙读物,以前的人在读,没有人说三道四,反而现在去说,真是不可理喻。”
  其一,这里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概念暗示,即“《弟子规》与《三字经》性质相同”,这是很明显的错误。《三字经》对于父母、子女两方的义务都有很明确的叙述,“人格独立”、“人格平等”的思想在三字经中多有表达。而《弟子规》则只侧重一点:通过服从、隐忍、阿Q精神达到其所谓的“对人尽善”的教旨。当然这里的“善”并非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善。
  其二,《三字经》自宋代产生起直到清代,其一直与《百家姓》、《千字文》并列为三大启蒙读物。而《弟子规》虽产生自满清,可清人也几乎鲜有以《弟子规》作启蒙读物的。《弟子规》的兴起仅仅是十几年间的事。若论及真正的启蒙读物,可以考证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楼主| 发表于 2017-1-4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现实社会还是普通人多,老百姓只想吃饱饭,孝敬父母,养育儿女,弟子规正为此尔。如果大家都讲求思辨精神了,那谁还来扫大街,谁来工厂上班?”
  这里默认了“职业有高低之分”的观念以及“普通人不需要思辨精神”的观念。并偷换概念,隐藏了“有思辨精神的人不愿意从事扫大街等劳动”这一逻辑前提。
  孟子曾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即论述君臣在人格关系上的平等性,而其引申含义便是——不同的人即便在职业方面有主序之分,在人格上也是自由而平等的。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方面同样适用——职业确实是不同的,然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其人格精神都应该是独立、自由而平等的!《伍子胥逃亡》、《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即便是一位渔夫、一位看门老兵,都能拥有伟大的人文情怀——而这不正是我们所向往追求的人格关系吗?所以“有思辨精神的人不愿意从事扫大街等劳动”这类事本身就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么说来,“‘授人以渔’的教育在现在的社会是否能够实现”这样的实践性问题应该是能引起争论的唯一理由了,因为其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的理由都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社会现状是复杂的,所以“可行”与“不可行”的观点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依据。然而社会发展走向的可操作性也是很强的,毕竟路在脚下,大有可为!

什么才是儒家——儒家经典与《弟子规》内容层次对比
  通行本《论语》的解读并非没有问题。其中可从以下两例窥探一二:
  1、《论语》里的“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句,从“志于学”开始便是关于治学的论述:十五岁时在学术上确定了自己的治学方向(志)。三十岁时形成、建立了自己的学术观点(立)。四十岁时自己的治学风格渐渐成熟而形成观念体系,不同的观念不会再使自己迷惑(不惑)。
  2、如“温良恭俭让”一段,原文从“孔丘为何能参与多国政治”入手,即论述的是“从政”的道理,而原味并未有论及“做人之道”的词句。所以“温良恭俭让”应为“从政”的美德。而不一定为“做人”的美德。
  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可以说,《论语》里对“治学”、“从政”、“做人”的要求确实是不同的,因为如果混为一谈,那么《论语》里就会出现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而这些“自相矛盾”其实是建立在混淆了“治学”、“从政”、“做人”三者之道的解读之上的。儒家书籍的诸多通行本虽然仍然有背离儒家之处,然而遵照《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学习方法,以儒家书籍原文为分析材料,梳理儒家原教旨,并正本清源,依然可以看出《弟子规》诸多强调道德手段而忽视道德目的之处。
【一】:《十三经注疏》:“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说:有三种不孝,如果一味地顺从父母,就是陷亲人于不义,是最大的不孝。
  《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段有顺从意味,容易被洗脑者利用。当然弟子规中也有规劝父母的内容,在“二”中详解。
  【二】:《论语》:“父父子子”。意思是说:父亲要有个父亲样,才有资格要求儿子做得像个儿子。《三纲》:“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意思是说:父亲是子女的表率,如果父亲做得不像个父亲,子女可以离开。
  《弟子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一段,尤其是“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形成了一个“父母有错,只能不断地规劝父母改,如果父母不改,除了顺从之外别无他法”的逻辑。
  【三】:《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说: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丘直接否定:如果用德来报怨了,那么用什么报德呢?所以要用正直报怨,用德来报德。
  《弟子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一段强调“以德报怨”。然而无论“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其均为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立身处世,如果必须取舍其一,很显然“以直报怨”比“以德报怨”更加符合人性,也更加利于立身处世。
  【四】:《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意思说,应该让行为符合道义,而不是让行为迎合上级或长辈,这才是人真正应该追求的。
  《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一段,没有涉及“亲所好的东西违背了道德该如何”的讨论,然而结合“二”中所述,如果“亲之所好,不合道德”却又不愿意改正,那么依旧要听从。
  【五】:此类文案众多。限于篇幅,文尽于此。

(2014年1月29日修订 v3.0)

原文链接:
http://tieba.baidu.com/p/37886324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4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彼时中。若在家出家。欲修福业应诵佛语。欲增长智。彼等乃舍菩提。读外道经典摄受忆念。以诵习外道经故。诽谤佛语。舍是身已当堕地狱。愚痴无智到阿毗支大地狱中。入不闲处。彼等罪人无所能作。阿难。假使非前非后于阎浮提中。百千俱致诸佛世尊出现于世。为彼堕阿毗地狱者。演说佛法不能觉知。是故阿难。有智丈夫。勿以随心诽谤佛法。阿难。以是因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自利益者。一向不得受持诵习外道经典。如是比丘。亦应一向不得亲近。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第三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舍利子言。我等云何离诸诽谤。不生邪见。常生中国。见佛闻法。修声闻行。如是语已。

佛告舍利子。善哉善哉。汝能问于如来如是法义。舍利子。若诸有情乐习世间外道典籍。不应为说。若于佛法恭敬信解。志乐修学即当为说。何以故。舍利子。若于世俗外道典籍而不远离。我则说为斗诤根本。是佛法难。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坚固信解不生放逸。于长夜中寻伺观察。于诸有情心生救护。乃能往诣如来咨问法义。闻是法已。欢喜爱乐如说修行

----------------------------------------------------------------------------------------------------
“复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当行:一者、身常行慈;二者、口常行慈;三者、意常行慈;四者、若有檀越种种布施,平等分与无使有偏;五者、于深妙法乐说不厌;六者、不以世间典籍而教于人;七者、见非同学不生憎嫉。汝等若能修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长。《大般涅槃经》
 楼主| 发表于 2017-1-4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比丘:“复有五事,令法毁灭。何谓为五?一、或有比丘,本以法故出家修道,废深经教十二因缘、三十七品,方等深妙玄虚之慧、智度无极、善权方便、空无相愿至化之节。二、反习杂句浅末小经,世俗行故。王者经典,乱道之原,好讲此业,易解世事,趣得人心令其欢喜,因致名闻。三、新闻法人、浅解之士,意用妙快;深达之士,不用为佳。四、天龙鬼神不以为喜,心怀悒戚口发斯言:‘大法欲灭,故使其然。’舍妙法化,反宣杂句。诸天流泪,速逝而去。五、由是正法稍稍见舍,无精修者。是为五事,令法毁灭。”
<<佛说当来变经 >>
 楼主| 发表于 2017-1-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彼时中。若在家出家。欲修福业应诵佛语。欲增长智。彼等乃舍菩提。读外道经典摄受忆念。以诵习外道经故。诽谤佛语。舍是身已当堕地狱。愚痴无智到阿毗支大地狱中。入不闲处。彼等罪人无所能作。阿难。假使非前非后于阎浮提中。百千俱致诸佛世尊出现于世。为彼堕阿毗地狱者。演说佛法不能觉知。是故阿难。有智丈夫。勿以随心诽谤佛法。阿难。以是因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自利益者。一向不得受持诵习外道经典。如是比丘。亦应一向不得亲近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第三
发表于 2017-1-4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盲目崇拜及思维模式应该是楼主愿意且一厢情愿扣的高帽吧。真是当今社会之怪现象啊,学习的人未把它当作教条,反对的人却用教条来反对,奇怪,奇怪!
发表于 2017-1-4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做博士论文呢。
无限延伸夸张填充。
发表于 2017-1-4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用此做铺垫,主旋律是佛法,到了这里却倒个个儿了,真会找论点。
有次在庙里来了个中年男子求福,问出家师父:财神殿在哪里?大雄宝殿这里的师父说:在你左手边就是。男子又问:那那是什么?(指大雄宝殿)师父说:这里是全能,求财求福都行。
 楼主| 发表于 2017-1-4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悠悠龙儿 发表于 2017-1-4 18:20
人家用此做铺垫,主旋律是佛法,到了这里却倒个个儿了,真会找论点。
有次在庙里来了个中年男子求福,问出 ...

何来铺垫一说?

于彼时中。若在家出家。欲修福业应诵佛语。欲增长智。彼等乃舍菩提。读外道经典摄受忆念。以诵习外道经故。诽谤佛语。舍是身已当堕地狱。愚痴无智到阿毗支大地狱中。入不闲处。彼等罪人无所能作。阿难。假使非前非后于阎浮提中。百千俱致诸佛世尊出现于世。为彼堕阿毗地狱者。演说佛法不能觉知。是故阿难。有智丈夫。勿以随心诽谤佛法。阿难。以是因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自利益者。一向不得受持诵习外道经典。如是比丘。亦应一向不得亲近。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第三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舍利子言。我等云何离诸诽谤。不生邪见。常生中国。见佛闻法。修声闻行。如是语已。

佛告舍利子。善哉善哉。汝能问于如来如是法义。舍利子。若诸有情乐习世间外道典籍。不应为说。若于佛法恭敬信解。志乐修学即当为说。何以故。舍利子。若于世俗外道典籍而不远离。我则说为斗诤根本。是佛法难。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坚固信解不生放逸。于长夜中寻伺观察。于诸有情心生救护。乃能往诣如来咨问法义。闻是法已。欢喜爱乐如说修行

现在公然违背世尊的教诲,还振振有辞。

补充内容 (2017-1-4 18:53):
“复次,舍利弗,说法比丘处在大众,信乐法者为敷高座,舍佛正法,而说外道严饰文辞。我久勤苦求是法宝,而此恶人舍置不说,但以经中相违语义,互相是非不顺正法,于圣法中高心自大,随意而说为求利养。舍利弗,若比丘说法杂外道义,有善比丘勤求道者,应从坐去。何以故?舍利弗,有信白衣敷置高座,不应演说外道语义。若不去者,非善比丘,亦复不名随佛教者。舍利弗,说法甚难!如是说者,我说此人名为外道,尼犍弟子,非佛弟子。是说法者命终之后,当生尼犍子道。何等是尼犍子道?邪见是尼犍子道。何等为邪见?谓是地狱、畜生、饿鬼。何以故?舍利弗,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必堕地狱。舍利弗,如是因缘如来悉知,我诸弟子,以种种门、种种因缘、种种诸见,灭我正法。舍利弗,若有众生,闻如是经第一义空无所有法,心欢喜者,当知是人真我弟子。
《佛藏经卷第三 净法品第六 》
发表于 2017-1-4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把大把时间花在这里真是可惜啊。
师兄有时间可否帮我解决个问题,我一下午在给《悲华经》陀罗尼品注音,我在论坛发帖求助了,目前还没有回帖。有个没找到读音,师兄能帮我否?
[缥+寸],这个字怎么念?
 楼主| 发表于 2017-1-5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有四种法。若习近者。增长愚痴不生智慧。何谓为四。读讽修习外道经典。是增愚痴不生智慧。亲近修习诸邪见法。是增愚痴不生智慧。乐决断事。是增愚痴不生智慧。斯诸深法与空相应。不受不读亦不正观。是增愚痴不生智慧。是名为四。舍利弗。违此四法能生智慧应当修习。何谓为四。修习正见能断邪见。是第一法。能破愚痴得生智慧。若有读诵外经典处。修净行者当远舍离不应止住。
《佛说华手经》
 楼主| 发表于 2017-1-5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悠悠龙儿 发表于 2017-1-4 19:01
师兄把大把时间花在这里真是可惜啊。
师兄有时间可否帮我解决个问题,我一下午在给《悲华经》陀罗尼品注音 ...

您的我慢太强了。世尊一再教导不能修习世间外道典籍。您如果真的佛学的好的话,怎么会违背佛的教诲去修习世间外道典籍。俺佛经贴了这么多遍,您明明知道佛禁止这样做而不以为然,这不很危险吗?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舍利子言。我等云何离诸诽谤。不生邪见。常生中国。见佛闻法。修声闻行。如是语已。

佛告舍利子。善哉善哉。汝能问于如来如是法义。舍利子。若诸有情乐习世间外道典籍。不应为说。若于佛法恭敬信解。志乐修学即当为说。何以故。舍利子。若于世俗外道典籍而不远离。我则说为斗诤根本。是佛法难。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坚固信解不生放逸。于长夜中寻伺观察。于诸有情心生救护。乃能往诣如来咨问法义。闻是法已。欢喜爱乐如说修行

点评

岂止是我慢太强。都给弘法比丘当老师了,都能判断比丘在不在僧数,牛上天了,似乎该去佛学院给学僧上课的架势也。 学佛走来就修理比丘,非一般也。 远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6 08:38
发表于 2017-1-6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pure 发表于 2017-1-5 22:17
您的我慢太强了。世尊一再教导不能修习世间外道典籍。您如果真的佛学的好的话,怎么会违背佛的教诲去修习 ...

岂止是我慢太强。都给弘法比丘当老师了,都能判断比丘在不在僧数,牛上天了,似乎该去佛学院给学僧上课的架势也。
学佛走来就修理比丘,非一般也。
远之。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悠悠龙儿 发表于 2017-1-6 08:38
岂止是我慢太强。都给弘法比丘当老师了,都能判断比丘在不在僧数,牛上天了,似乎该去佛学院给学僧上课的 ...

“复次,舍利弗,说法比丘处在大众,信乐法者为敷高座,舍佛正法,而说外道严饰文辞。我久勤苦求是法宝,而此恶人舍置不说,但以经中相违语义,互相是非不顺正法,于圣法中高心自大,随意而说为求利养。舍利弗,若比丘说法杂外道义,有善比丘勤求道者,应从坐去。何以故?舍利弗,有信白衣敷置高座,不应演说外道语义。若不去者,非善比丘,亦复不名随佛教者。舍利弗,说法甚难!如是说者,我说此人名为外道,尼犍弟子,非佛弟子。是说法者命终之后,当生尼犍子道。何等是尼犍子道?邪见是尼犍子道。何等为邪见?谓是地狱、畜生、饿鬼。何以故?舍利弗,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必堕地狱。舍利弗,如是因缘如来悉知,我诸弟子,以种种门、种种因缘、种种诸见,灭我正法。舍利弗,若有众生,闻如是经第一义空无所有法,心欢喜者,当知是人真我弟子。
《佛藏经卷第三 净法品第六 》

补充内容 (2017-1-6 09:16):
于彼时中。若在家出家。欲修福业应诵佛语。欲增长智。彼等乃舍菩提。读外道经典摄受忆念。以诵习外道经故。诽谤佛语。舍是身已当堕地狱。愚痴无智到阿毗支大地狱中。入不闲处。彼等罪人无所能作。阿难。假使非前非后于阎浮提中。百千俱致诸佛世尊出现于世。为彼堕阿毗地狱者。演说佛法不能觉知。是故阿难。有智丈夫。勿以随心诽谤佛法。阿难。以是因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自利益者。一向不得受持诵习外道经典。如是比丘。亦应一向不得亲近。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第三

补充内容 (2017-1-6 09:18):
舍利弗,若有比丘著外经义,是人为舍微妙佛法,诵持外道语言为大众说,但作野干吼。舍利弗,如是恶人名为朽坏沙门。何以故?是外道义,非佛法故。舍利弗,著外道法比丘,不应自称是佛弟子。何以故?沙门释子不说尼犍子语,于大众中但说佛语。舍利弗,若人著不净语,欲作师子吼,但作野干鸣,是人不能解佛法第一义。《佛藏经》

补充内容 (2017-1-6 09:20):
宣扬外道的比丘非佛弟子,这是世尊的教诲。

点评

你搞得人家法师似乎都不看佛经似的,似乎都不如你看的佛经多似的,似乎都不如你懂佛经似的。出家师父并不都能弘法,能弘法的师父都是经过一系列阶段,要受戒,等等,然后才可向大众弘法;你经过啥阶段了,逮着佛经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6 11:35
发表于 2017-1-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仅对佛经不解。

而且,对弟子规也肯定是有很大的迷惑和误解。

弟子规 怎么说呢,其实就是《佛说十善业道经》的推广版。叫法不同而已。

弟子规,我虽然理解的不怎么样。

你如果哪些地方不理解,反感,提出来,我可以为你一试。

我不行,也还有其它同修来解答嘛。


发表于 2017-1-6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规,让人僵化与奴性。

这怕是世俗自由散慢惯的人的言语吧?你怎么受到感染呢?
这样的话,佛陀制的戒,如果真向世人推广,恐怕反对声要比这个《弟子规》强烈千百万倍吧?

怎么能听世俗凡夫的见解呢?
弟子规跟戒律一样,规跟律嘛,是说在人还没开发出自性大智慧的时候,不要随根妄动。调服自己贪嗔痴的手段(世人觉得这贪嗔痴是正常,不搞这些,不吃肉反倒是不正常)




补充内容 (2017-1-6 10:56):
讲不能宣传外道,你转的这个贴恐怕也是推广宣传外道言论吧?
发表于 2017-1-6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强制行给人行戒律是不对的,同样给小孩子强制学弟子规,也是不对的。

不能因为不对就认为戒律,弟子规有问题。而是在于教育者有问题。

要把道理讲给受者听,明白道理

自觉,自愿的守戒律。自觉,自愿的按《弟子规》去做,这样才算如法。

你看看胡小林懂事长,因为学习弟子规,变笨,变得奴性了吗?


反倒是治好了其的焦虑症。。。

建议你好好听听胡小林居士学弟子规的视频。

当然,你现在慢心很大,根本不会听。以为《弟子规》太幼稚了。




补充内容 (2017-1-6 10:54):
要讲僵化,轮不到中国人,轮不到你,德国人最僵化,他们因为僵化没有发展呢?守规矩,那车工业品做的多好?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您虽然自称不学无术,可您说起来是那么得体,就像一位和蔼的老师,项背焕发出智慧慈悲的光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6 11:11
发表于 2017-1-6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学无术 发表于 2017-1-6 10:50
当然强制行给人行戒律是不对的,同样给小孩子强制学弟子规,也是不对的。

不能因为不对就认为戒律,弟子 ...

南无阿弥陀佛!您虽然自称不学无术,可您说起来是那么得体,就像一位和蔼的老师,项背焕发出智慧慈悲的光芒!

点评

惭愧,也只是逞口舌之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6 12: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9 11: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