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武汉毛中

[心得体会] 宏印法师中观思想略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5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真假都要经过实修的验证。
发表于 2017-1-5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其实就是佛陀时代和佛教有关的历史故事,至于故事中的人物和言论当然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不必计较一定要是佛说的话才是佛法,也有弟子们和在家居士们的学佛经验之谈,对于我们现在学佛人都有帮助和借鉴的。
发表于 2017-1-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自在文明请香

点评

只礼拜真佛真菩萨,只读真正的佛经,是虔诚的佛教正见,是纯正的佛教。但不是唯一的佛教正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5 11:23
 楼主| 发表于 2017-1-5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礼拜真佛真菩萨,只读真正的佛经,是虔诚的佛教正见,是纯正的佛教。但不是唯一的佛教正见。
发表于 2017-1-5 14: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为什么不把全文发出来?中观略谈,没见讲中观啊

点评

戊辰新春讲于台中正觉寺 宏印法师 缘起 正觉寺的住持,在座诸位法师、居士,大家能于新春期间到正觉寺听法,实属难得。我在这里向大家拜年,并祝福诸位吉祥如意,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这次正觉寺的新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5 14:46
 楼主| 发表于 2017-1-5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7-1-5 14:34
师兄为什么不把全文发出来?中观略谈,没见讲中观啊

戊辰新春讲于台中正觉寺

宏印法师

缘起

正觉寺的住持,在座诸位法师、居士,大家能于新春期间到正觉寺听法,实属难得。我在这里向大家拜年,并祝福诸位吉祥如意,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这次正觉寺的新春佛学讲座因缘来自施振辉居士,他于两个月前跟我连络,因当时我较忙,腾不出空档,施居士遂建议:「那过年总有空闲吧?」我说:「新年,大家都要轻松一下,但有人要听法吗?」施居士说:「过年,大伙反而喜欢闻法。」我说:「既然如此,有听众,我就讲。」施居士等便开始筹备,新春讲座就此诞生。

从初三至初五,我的讲题是:「中观思想略谈」。虽然有三天,但一天只有两小时,加起来也不过六小时。要以六小时把中观思想做有统的介绍,非常勉强,所以我只能做重点介绍。

壹、中观是什么

中观又可称「性空学」、「般若学」、「中观学」。这些年我在各佛学院、大专院校任教及四处演讲,发现只要是正信佛教徒,大都很关心的想了解:「释迦牟尼佛所正觉的『正道』到底是什么?世界上的宗教何其多,为什么我要选择佛教信仰?佛教最殊胜卓越,不同于其它宗教的特色在哪儿?」我认为在视今社会,物质、知识俱提升的时代,身为佛教徒是更应去把握住佛法的特色与殊胜。印顺导师说:「佛法跟世间宗教、哲学的分水岭即是中观般若。」学佛要学得有成就,首先得分辨邪、正道,把握住邪正的不同。而怎样才能把握正导?这唯有对中观的般若空理做正确的探讨,方能体悟到佛法的特色。贰、中观学的历史地位。

这份讲义是我以前对大专学生讲的,较属学术性,欲做通俗演讲,恐较不适合,因此我简单提出两点来做说明。

一、从印度佛教史来看,它是回归原始佛教释尊本怀的运动。由龙树菩萨发扬光大。

二、从中国佛教史而,言它又是影响以后大乘各宗理路的开展。

参、中观学代表人物

首推释尊,由龙树菩萨、提婆菩萨发扬佛陀本怀,后有月称、罗什、僧肇、吉藏、印顺等诸大论师的宗脉继承。

肆、中观学文献

谈论般若空理最重要的经有:阿含经、般若经、金刚经、心经、大小□般若等。论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入中论,三论玄义、肇论、中观论讲记、中观今论、性空学探源等。

伍、何种根机可学中观

佛教非常重视契机。古代的高僧度众,就相当注意观机逗教。要选择适合自己根机的法门,须先对自身有一番正确认识。唯有适合自己根机的法门,修起来较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不至于绕许多冤枉路,修学的根机有下列几种:

(一)宿习三多:依大般若经说:「若要修学中观须宿习三多。」「宿习」是多生多世培植善根;「三多」是:1.多修福、2.多持戒、3.多近善知识(或供养佛、多闻法要)。金刚经云:「能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乃于无量佛所种植善根。」

说到听闻佛法,我深觉生在台湾的人非常幸福,也很有善根。但由于听法容易却变得随便、懈怠,用恭心闻法的心态愈来愈淡薄。我们应知能闻法是难得的,佛经说:「佛法在恭敬中求。」是故应培养恭敬心求法闻法。

能亲近三宝、听闻佛法,且是听到中观的般若空理,诚属殊胜中的殊胜,诸位应生希有难遭遇想,好好珍惜把握。下面谈谈发何种心来修学般若空理才能有成就,有受用。慎记:「因地不真,困招迂曲。」可见学法的动机(发心)太重要了。

(二)菩萨发心的种类有:1.发质直心:质直即非颠倒妄想心,乃本性善良正质与老子道德经:「见素抱朴。」「素」是不染色的布,「朴」是没有人工雕刻的由上原木。孟子说:「大人者不失亦子之心。」意义相同。2.发深心:深心又名长远心、坚忍心,不是浅□即止。世间事都须要一番苦心方能有所成就,何况是学佛的解脱大道!在这里我要勉励诸位学佛要发长远心,要细水长流,切莫一曝十寒。要生生世世修菩萨道发菩提心,方谓深心。3.发广大心:前说深心约自,利今发广大心乃把利他而言,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心,如此发心才算广大。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菩萨与罗汉的差别是:罗汉只为自己断烦恼了生死,而菩萨则是为众生着想。所谓:「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缘起大悲心,趣入于乘。」教欲行大乘法者,必发广大心。4.发菩提心:菩提心即大乘心。请问:「菩提心是否本自具足?」舍利弗尊者当初是听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句偈颂才出家的。一切法皆是因缘生,所以菩提心当然也是因生绝不是本来具足。若以为菩提心是本有,诸位只要每天打坐,菩提心自然会生,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知见。菩提心的生起是由于「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从观察众生的苦难,为度那些苦难众生才激发起对众生悲心。是为度众生而成佛,非为成佛才度众生。不要因果颠倒本未倒置,因此学佛的人应尽量多往灾难处,较能激发菩提心的增长。我向来非常支持佛法的触角深入到各医院及偏远地区。十多年前我在台北曾集合大专学生,创办了慈云服务队,我本人当队长,每星期到各医院慰问病患,做了近两年,感觉很好。

我常以为,佛在世时并未强调力倡所有学佛的弟子都应以「成佛」为目的。原始佛教的重心在于劝人先断烦恼,继而才劝人「回小向大」,所以那时的口头头禅是「学法」,而不似今日所说的「学佛」。先学法断烦恼的用处是有了解脱的成就后,再慢慢的引导其发菩提心,此名「回小向大」。众生根机不尽相同,有些众生并不适合马上修成佛的根机。学佛的最终目标应以发菩提心自勉。发心亦即「动机」,学佛的动机非常重要。一般说学佛的动机约有三类:(一)人天乘-是世间法(世间道),即人天道法。修学方式是持五戒修十善,信因果业报,行各种善行,求现生未来的人天善果,这种发心名「增上心」。虽只是人天果,但诸位切莫忽视,须知人天善果都修不好,那能进阶菩萨果。近代高僧太虚大师非常重视这点,且大力提倡「人生佛教」到台湾后才改为「人间佛教」。(二)出世间导--发出离心,根机是声闻阿罗汉。社会人士向来非常垢病佛教的消极精神,认为佛教的修行人只关心个己的生死解脱,一点也不关心这个社会,为净化社会而付点心力,佛教确实有这种浓厚的厌离世间的思想。认为人生无常、苦、空,故极欲了脱生死出离三界,这种心态名「出离心。」

事实上,隋唐的中国佛教心态非常健康、积极。直到元、冒、清,厌世隐遁的山林气息方才浓厚起来,变成一种不健康的佛教。所谓「不健康」即厌世的山林思想太浓厚了,不关怀现实社会,不参与社会。禅宗说:「生死未了,如丧考妣;生死已了,也如丧考妣。」说生死未了如丧考妣是有道理,合以生死已了也如丧考妣呢?依禅宗的说法认为要保养「圣胎」,否则来生会有隔阴之迷。由于这种不健康的思想,养成整个佛教不是急于参禅自悟,便是念佛求生西方。印老对这种畸型现象,认为是:「用原始小乘厌世精神欲求急证成佛」。发出离心者须修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证得的果名阿罗汉解脱道。(三)菩萨的提心前面己经说过了,不再重述。

佛教是缘起论,但慢慢的演变成唯心论。唯心论盛行,会忽略了外在的行为表现,不重视行为的表现,当然就不容易有关怀社会的表现。未法时代,正法不昌隆,有大心的人,需激发起菩提心学般若道,弘扬正法。上来说明何种根机可学般若。

点评

陆、怎样学中观 (一)依缘起法说二谛教--「缘起法」即因缘法。世间有两种人,「迷」与「悟」。佛陀是先知先觉,我们是后知后觉,此「觉」欲觉什么?为觉世间真理。佛有十个圣号,其中之一名「世间解」。解即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5 14:47
 楼主| 发表于 2017-1-5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1-5 14:46
戊辰新春讲于台中正觉寺

宏印法师

陆、怎样学中观

(一)依缘起法说二谛教--「缘起法」即因缘法。世间有两种人,「迷」与「悟」。佛陀是先知先觉,我们是后知后觉,此「觉」欲觉什么?为觉世间真理。佛有十个圣号,其中之一名「世间解」。解即觉,觉悟世间宇宙真理的人。

「说二谛教」,二谛是真谛和俗谛。小乘法说四圣谛,大乘说二谛。

1.「依有明空」:欲学空必先学有。清朝康有为曾说:佛教的空理太深了,有如蚊子叮牛角,不得其门而入。「有」是有为法、世间生灭法。凡宇宙人生的现象--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现实生命的人生万象皆属有为法。佛经解释世间法向以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譬喻之。「空」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我常说学佛的人愈有人生历练,对生命有丰富的体会,愈能学得踏实;反之,如生活从来过得苍白又单调就学不出法的庄严。好比能低的人学佛就很难有成就,所以先学「有」也就是指先了解现实的人生境界。因此佛法绝不是漫无边际的谈玄说妙,真正的佛法是绝对重视现实的社会人生。

2.「先分别说诸法,后说毕竟空」:如何分别一切法呢?一切法--善恶、困果、邪正、先后、本未。中国佛教向来习惯说:「不要妄念,不要有妄想心,要无念而修。」试问,若一开始即无分别而修,怎能不愈修愈糊涂呢?因此,初学佛者仍应先有是非善恶、邪正、因果的了解,这就是「先分别诸法」。我以为佛教徒应明辨是非,善恶分明。要做社会的中流砥柱,要有道德的勇气。菩萨度生,三施之一即有无畏施。菩萨是除暴安良,主持社会的正义,这才是学佛者应有的德相。如果学佛得乡原,凡事模棱两可,处处想做好人,好坏不分别不执着,这种学佛态度也实在太差劲了。学佛的人应立场善恶分明,才能积极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免角。」佛法是不离也间的,因此我们必须如实了知世间法相。如中论观四谛品:「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

(二)说二谛教显胜义空--「二谛」是真俗谛。「显胜义空」是1.果从因生,2.事待理成,3.有依空立。

1.果从因生--缘起相关的因待性,「果」是世间存在的当前境界。以四圣谛来说是苦谛,一切世间法的存在皆是有因而生的。佛法是从果找因,非从因找果。为什么?果是我们所遇当前存在的事实,从人生的现实为出发点。太虚大师说:「佛教是真现实论」佛法所说的「现实」不是指空洞的想像,而是以人生非常真切的现实为出发点。因果皆只是事相,但也有一个不变的真理存在,宇宙间的运转有一不变的法则。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从不见二阴一阳,或二阳一阴。所以宇宙间的一切似乎都有一个轨则,这个轨则即是因缘法。

学佛的人要建立健康的生死观,坦然的面对死亡。据心理医学的调查,普通人在得知自己非死不可时,尤其是年青力壮者,第一个反应是:「啊!我会死?」不接受、不相信;第二个反应则是在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时,有如泄了气的皮球般,充满悲哀、恐惧、绝望;第二个反应有多种,一种是问心无愧型,念佛修行,安然往生。一种是恶贯满盈型,问心有愧,临终前无比的孤独无助、恐惧。一切业报皆现前,这是非常痛苦的煎熬。今年除夕前,我人还滞留台北,跟一个濒临死亡边缘的副教授见面。我不认识他,是位以前在慈云服务队的干部,现已取得博士学位的陈老师,介绍我跟他的朋友见面。这位身罹绝症的副教授,年方四十多,他在得知生还无望后,对家人说:「我想找心理医师。」他的朋友对他说:「师父即是最好的心理医师,找出家法师来和你聊聊可好?」就这样我跟他聊了两个多小时。这件事,使我感触颇深,「他受教育这么高,遇到生死问题,自己亦无法解决,对生命缘起的道理不能发现,最后仍须以佛法来解决。」所以说:宇宙间有一个不变性的轨则,即是佛法所说的了生脱死法。庄子说:「善吾生者,善吾死。」生时即要把握住生的道理,死了才能解脱超越。因此,大家不要:「有以为学佛的人研究生死问题,是迷信不吉祥的。」其实佛法是对人做深度又健康的生命诠释、追究。而□对生死问题参透,唯有建立三世业报因果观。也唯有通达三世业报因缘,才能无畏的面对生死。

2.事待理成--缘起序列的必然性,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大小乘,十大宗,皆离不开理事。「事」是各种修持,如拜佛、诵经及各种善行功德。「理」有了义、不了义、究竟说、方便说。我常碰到一些信佛甚久的信徒,在遇到逆缘时仍会烦动恼乱,动摇信心,继而退失道心。也有对自己修持相当时日的法门,在经过某个阶段后产生怀疑,这些都是因为有深入了解中观的正知正见。只迷恋于事相的境界名「盲修瞎练。」若只知在理上钻研,忽略了事相的实践名「说食不饱。」这两者皆有所偏,不合中道,佛经常说:「行解并重」一般而言,解可自修,行则须经长者指导,所以佛教特重师弟间的传承。

我很关注台湾的教徒,是否在学佛后,比以前快乐法喜?不但解决自己身心上的问题,且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在人际关系上是否更开拓更解脱?学佛后应觉得在生活上更受用才对,而要得到真受用,则非「理事相应」不可。

3.有依空立--缘起自性的空寂性:「有」是存在,「空」是不存在,因此凡是存在的现象皆依不存在而存在,所以能存在。凡存在没有自性,自性不可得即空性。因此中观是:「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是相依相成的」。中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何谓「自性」?自性具有永恒性、不变性、独立性、主宰性,而世上有这种境界吗?自性见用现代话譬喻即类似一种狭窄自固的观念,陷入某种观念的焦点执着。再具体的说,如对金钱、事业、感情的自性见。如果我们陷入对人对事用孤注一掷的全付心力来处理,则必定烦恼重重、苦不堪。因此身为一个佛弟子,必须培养在随缘中拿得起放得下,有缘时把握,缘尽时也不必强求,各人的业报各人受。所以若对中观的空理有所澈悟,必然对一切境界的执着就不致于那么强烈了,在日常生活上也会学习实践中道佛法的精神。

中国人好言:「真空生妙有」诸位试想这句话有没语病?若从其字义看,「妙有」是真空所生,亦即真空是能生,妙有是所生。真空先,有妙有后有,显示出彼此间的时间先后次序。我曾试着要查这句话的出处,发现天台宗、六祖坛经等并无这样的字句。我提出这句话的用意在:不能说「真空生妙有」应改成「真空即妙有」。以中观思想的立场说,真谛即俗谛,俗谛即真谛,真俗是不二的。维摩诘经的最高法门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当下相即,所以应改成「真空即妙有。」唯有尽量体悟这种法性,方不致放堕入能所相对待的境界里。

4.解胜义空见中道义--阿含经云:「先得法住智,后得涅盘智。」法住智是正见缘起的四圣谛深信不疑。苦真实是苦,集真实是集,灭真实是灭,道真实是道。涅盘智是通达无为法不生不灭的空寂性,也即是悟证缘起还灭律的无为胜义谛。

1.深观:要如实了知中道义,须从深观三种般若--文字、观照、实相般若去通达。2.广行:智慧要深,修行要广。何谓「广行」?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及六波罗蜜。深观是智慧,广行是大悲。智论云:「凡夫的悲心是小悲,菩萨的悲心是平等大悲。」是故我们应学习以智化导感情。能以智导情,以觉破迷,解行相应,理事圆融,不二中道显于中矣!

柒、结 论

维摩诘经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能善分别于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点评

中观的精义,到底什么是空,没听出来啊。 “「有」是存在,「空」是不存在,因此凡是存在的现象皆依不存在而存在,所以能存在。凡存在没有自性,自性不可得即空性。” 这句话又是有问题的。真空不是有的对立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5 20:34
发表于 2017-1-5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1-5 14:47
陆、怎样学中观

(一)依缘起法说二谛教--「缘起法」即因缘法。世间有两种人,「迷」与「悟」。佛陀是 ...

中观的精义,到底什么是空,没听出来啊。

“「有」是存在,「空」是不存在,因此凡是存在的现象皆依不存在而存在,所以能存在。凡存在没有自性,自性不可得即空性。”

这句话又是有问题的。真空不是有的对立面。
反而不如人家西方心理学家外行说的靠谱,空性即是存在本身。这句话更接近真空即妙有。

点评

真空妙有一体两面不可独立存在。有上就有下,无下则无上。没有一个独立的所谓真空。无自性是般若的体理,不可得,无所有,毕竟空。不可言说。开口即错,动念即乖。而现象是存在的一面,另一面才是其空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6 09:25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7-1-5 20:34
中观的精义,到底什么是空,没听出来啊。

“「有」是存在,「空」是不存在,因此凡是存在的现象皆依不 ...

真空妙有一体两面不可独立存在。有上就有下,无下则无上。没有一个独立的所谓真空。无自性是般若的体理,不可得,无所有,毕竟空。不可言说。开口即错,动念即乖。而现象是存在的一面,另一面才是其空性。

点评

动念即乖,它是说的超越念头的有无,动静不违。如取有取无,那才是动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6 10:29
真空离对待,离相对。所以它不是有或现象的对立面。空与有是不二的。有如不空,则是常--永恒不变。空如不有,则是断灭--无所有。 如果,真空与有是对立对待的,有就不是空,空就不是有。而胜义空性,周遍诸有,一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6 10:08
发表于 2017-1-6 10: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1-6 09:25
真空妙有一体两面不可独立存在。有上就有下,无下则无上。没有一个独立的所谓真空。无自性是般若的体理, ...

真空离对待,离相对。所以它不是有或现象的对立面。空与有是不二的。有如不空,则是常--永恒不变。空如不有,则是断灭--无所有。
如果,真空与有是对立对待的,有就不是空,空就不是有。而胜义空性,周遍诸有,一味不变。凡有即空。
真空就是妙有。不是一体两面,相互依存的关系。

点评

断常有无皆是俗谛,相对于胜义谛皆是戏论。般若理体不立一尘,离戏论,清静寂灭,一尘不染。有则随缘而现万法。无则毕竟空不立一尘。于三世中不生不灭,于虚空微尘中不来不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6 10:45
发表于 2017-1-6 10: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1-6 09:25
真空妙有一体两面不可独立存在。有上就有下,无下则无上。没有一个独立的所谓真空。无自性是般若的体理, ...

动念即乖,它是说的超越念头的有无,动静不违。如取有取无,那才是动念。

点评

超越了念头即非念头。动即非动,即非动也是多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6 10:56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7-1-6 10:08
真空离对待,离相对。所以它不是有或现象的对立面。空与有是不二的。有如不空,则是常--永恒不变。空如不 ...

断常有无皆是俗谛,相对于胜义谛皆是戏论。般若理体不立一尘,离戏论,清静寂灭,一尘不染。有则随缘而现万法。无则毕竟空不立一尘。于三世中不生不灭,于虚空微尘中不来不去。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7-1-6 10:29
动念即乖,它是说的超越念头的有无,动静不违。如取有取无,那才是动念。

超越了念头即非念头。动即非动,即非动也是多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5 04: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