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52|回复: 9

文殊菩萨将咒往护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7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D2遣往救脱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敕文殊师利:“敕”,就是敕命,就是命令这个人去。命令谁呢?这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救度愚痴的人。阿难尊者虽然证到初果阿罗汉,然而他的定力不健全,所以就被先梵天咒这种的幻术所迷,淫躬抚摩,将毁戒体──最危险的,就是“将毁戒体”!这个“将”字,它是没有毁戒体,没有破戒;若说已毁戒体,那就完了,那阿难尊者就堕落了,将来很难再修得成功了。所以幸而这将毁戒体,将破没破的期间,佛就知道了。
佛在那儿应供,我相信大约没有吃得太饱。为什么?佛这么慈爱的一个弟子,又是堂弟,又是他的侍者。怎么叫“侍者”呢?就是他讲经说法,总在两边这么服侍他。好像现在黄文慈和李锦山这两个人,这就是侍者,又叫“护法”。那么这个时候,佛想:“啊,我这个侍者被魔给抓去了,这还了得!”于是大约吃饭吃得八分饱,赶快就回自己的祇桓精舍去。这些个王公、大臣、长者、居士都在后边跟着一大溜,喔,不知道有多少!
到祇桓精舍,释迦牟尼佛就放光现瑞──现百宝光明,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结跏趺坐,宣说神咒,就说〈楞严神咒〉了。可是光说这个神咒,也离得远,总要命令一个僧人,拿着这个咒去救阿难。于是就敕命文殊师利菩萨,他是有大智慧的,所以就叫他去。去做什么呢?将咒往护:“将”,就是拿着。拿着这个咒“往护”,就到淫室,也就是摩登伽女的家里,去救护阿难。这个〈楞严咒〉,我对你们讲过,其中有几句专门破外道法的。〈楞严咒〉破外道的咒术,是最灵验不过的,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就用这个咒,去救护阿难。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楞严咒〉是化身佛说出来的,必须要有大智慧、大德行、大慈悲的愿力,才能使用这个〈楞严咒〉。文殊师利菩萨智慧第一,道德也是最高的,他慈悲喜舍也是很圆满,所以佛就敕令文殊师利菩萨,以〈楞严咒〉去救护阿难。先梵天咒是一种迷人的咒,而〈楞严咒〉是一种教人觉悟的咒,也就令阿难反迷归觉,恢复定力,所以恶咒就消灭了。那么恶咒消灭了,阿难就明白过来,所以文殊师利菩萨提携阿难和摩登伽女,回到佛所住的地方。

由这一段经文,我们就也要知道,持〈楞严咒〉必须要严持戒律,修般若的智慧,才能与这个咒相应,才能用的时候得心应手,如意吉祥。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那么到那个地方,一念这个咒,恶咒销灭:这个恶咒就消灭了。“恶咒”,就是先梵天咒。恶咒不灵了,阿难就醒悟了。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文殊菩萨提奖阿难和摩登伽的女儿,就回来了。回到什么地方呢?就到祇桓精舍,佛所住的地方。
怎么叫“提”呢?因为阿难被恶咒迷惑得才刚明白过来,还不知道东南西北,也不知道现在在什么地方,就好像做了一场梦,这个梦方才醒的样子,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就用手来提着他,搀扶着他。
“奖”,就是奖励。奖励谁呢?奖励摩登伽女。这个时候,如果文殊菩萨不奖励摩登伽女,我告诉你,摩登伽女会和文殊菩萨拼命,杀文殊师利菩萨都有份的。为什么?你看,她这么样一个爱人被人给带走了!相信如果不和她说好话,她眼睛也红了,真不知道想要做什么了!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就安慰她,说是:“你真是一个很美丽的小姐,你是一个很善良的女人!现在你跟着我去,到那儿我和佛商量,看看你这个愿力能不能成功?我去给你说一点好话,或者可以办得到!”这样一讲,向摩登伽女连方便语带说好话,这叫“奖”,奖励她;就是用一种委曲婉转的语言,令摩登伽女不发脾气,令她不要寻死去。
这一段文,由前边“如是我闻”到此,这叫“序分”。序分,就是在经前边叙述,令它有这种证据。由六种成就“如是我闻”,到“归来佛所”这一段文,这统统名叫“序”,又叫“经前序”,因为它是列在这部经的前边。这个序,又叫“经后序”。说:“这简直讲得矛盾到极点了!怎么又是前边,又是后边?究竟是前边,是后边?”究竟也是前边,也是后边。怎么说呢?因为佛在说经的时候,没有这一段文。这一段文,是阿难尊者结集经藏的时候加上去的。因为是在说经之后加上的,所以叫“经后序”。
序分,有“证信序”,又有“发起序”。前边那六种成就,叫“证信序”,就是证明这部经是可相信的。又叫“通序”,差不离地所有经典都有这个序。由六种成就之后,到“归来佛所”这一段文,叫“发起序”。因为阿难尊者受摩登伽女难这种的因缘,而发起请佛来讲这一部经,所以又叫“别序”,这是每一部经各别的序。
关于“序”这一点,我们学佛法的人都应该知道。虽然这是名相,就是讲不讲,都无关重要,但是你要明白它这个道理。如果你不明白它的道理,连个序也分别不出来,那你就不是一个明白佛法的人了。明白佛法的,就是哪一段文是什么意思,都要深入经藏,要钻到它里边去,这样你才能智慧如海呢!你若这样想:“这部经就是我说的,我说了这一部经,这个道理都是从我心里发出来的。”你能这个样子,这经和你本身合成一个了。这个时候,也没有深,也没有浅了,你拿它当很平常的事情,就不觉得难了!《        楞严经》这个文章是再好都没有了,我认为这文章是妙到极点。中国的《古文释义》、《古文观止》、四书、五经,都没有这文章写得好!我这一生最喜爱这个文章了!所以愿意学中文的人,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能把《楞严经》的文法通了,那中文可以说是完全都可以通了。
我在香港有个徒弟,他能把这一部经,从前面一字不错地背到后面。为什么我叫他读呢?本来我想把它读得背得出来,连《楞严经》和《法华经》都装到肚皮里头,永远都不会丢了。可是我的时间太紧了,所以始终没有完成我这个心愿。我那个徒弟呢,《法华经》,他可以背得出;《楞严经》,他也可以背得出。他这不是用一年、两年的功夫,而是用了五年的功夫背这两部经。

A2正宗分(分二)
B1正修具示成佛妙定 B2助道别详护定要法 B1分三
C1阿难请定 C2如来答定 C3当机获益 C1分二
D1悔闻请定 D2会众愿闻
今D1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文殊师利菩萨用〈楞严咒〉把阿难救回来了,经过一段路途的时间,大约有惠风徐来,有这种清风拂面,把阿难这个梦也给吹醒了。阿难见佛,顶礼悲泣:“顶礼”,就是叩头。阿难回来见着佛,叩头顶礼之后,你说怎么样啊?就哭起来了。
阿难尊者平时哭没哭,经上没讲,不过这个时候哭了。“悲泣”,就悲从中来,悲到极点,而泣不成声,就哭起来了。为什么哭起来呢?他就恨怨自己。最好的,就是这一个“恨”字!这就是他觉悟的一个表现;他若不恨,回到佛住的地方,还不坦白,还像没有事似的装模作样,这就是假面具了。阿难尊者最好的还是这一点,他回来就向佛叩头,不做假面具。
恨无始来:“无始”,就是在多生多劫以前,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始”,是开始,就是个“头”;无始,就是没有头。这个地方没有头,你说在什么地方?就是在最初做人的那个时候。那个时候你说是什么时候?谁也说不出来,所以叫“无始”。他就恨无始来怎么样啊?一向多闻,未全道力:生生世世就注重多闻,而忽略了定力。因为注重多闻,所以他就记忆力非常好,博闻强记。因为他忽视定力,所以定力就很薄弱的。“道力”,就是定力;“未全道力”,就是定力非常幼稚。那么现在幸亏释迦牟尼佛把他救回来了,所以他就五体投地,身心恭敬。
殷勤启请:“殷勤”,就是不懒惰。就是叩了一次头,又一次,也就是拜释迦牟尼佛拜很多次,这就是殷勤,一点也不懒惰了。“启请”,启,就是启白;向释迦牟尼佛请求。请求什么呢?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你看这段经文,不要解错了!这是启请释迦牟尼佛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的道理,不是说“启请十方如来”。所以这段文要把它分析清楚了!你如果说阿难尊者启请十方诸佛,那么要释迦牟尼佛在那儿做什么的?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为什么他要舍近求远,去求十方如来呢?没有这个道理的!这就是他请求释迦牟尼佛,说一说十方如来成佛的这种道理。
什么道理呢?他也不知道用什么功才能成佛,所以就把平时所听到的三种定的名称提出来。这三种名称就是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三种,本来平时释迦牟尼佛只讲“奢摩他、三摩、禅那”,没有一个“妙”字。现在他都加上一个“妙”字,来请问十方如来成佛的这种妙定。释迦牟尼佛一听他这样讲,就知道他是一个外行了!怎么叫“外行”?就是不懂,他不懂成佛这个定。成佛是什么定呢?本经这个“楞严定”,就是成佛的定。佛知道他不懂得这楞严法门,所以在后面才有种种的诤论。
最初方便:就是开始的那个方便法门,那个容易修、容易行的法门。所以阿难尊者一回来,就向释迦牟尼佛这样启请。这是他知道改悔,知道错误了,知道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所以后边他能得证果,就因为他有这个“恨”字。这“恨”,就是“改悔”的意思,知道以前错了,求佛指示他新的路线。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方便:就是开始的那个方便法门,那个容易修、容易行的法门。所以阿难尊者一回来,就向释迦牟尼佛这样启请。这是他知道改悔,知道错误了,知道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所以后边他能得证果,就因为他有这个“恨”字。这“恨”,就是“改悔”的意思,知道以前错了,求佛指示他新的路线。
有的人生出一种偏见,什么偏见呢?他说:“哦,阿难尊者一向多闻,就将要堕落;这学多闻是没有用了,我就专门去修定,不学多闻了!”这也叫做“偏见”!偏见,就是不合乎中道。中道,就要不偏不倚;也不向左,也不向右;也不向前,也不向后。阿难尊者一向就注重多闻、忽略定力,所以他这叫“偏见”;可是你要是专注重定力,而忽略多闻,那也是不会生智慧的。所以你又要学解,又要学行,这叫“行解相应”。
最初你们到这佛教讲堂来,我不是说过?我们在此地研究经典一段时间就开始打坐,把万缘放下,不要想东,也不要想西;不要想南,也不要想北,就一心一意放在学佛法上,不要把这最宝贵的光阴空过去了,所以不要说杂话,不要做没有益处的事情。要怎么样呢?“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我今天听到有好几个人,在敲了三槌木鱼之后还讲话。禅堂的规矩,打过三槌木鱼之后,这叫“止静”,就任何人也不可以讲话的。再一讲话呢,那韦陀菩萨就会拿宝杵来打你的。
说:“那现在韦陀菩萨没有打我呢!”他还没发脾气呢!你等韦陀菩萨发脾气,那就不得了了!所以我们切记要遵守这个规矩。要有规矩,才能有相当的成就,所以不要太随便了。本来人都很守规矩的,不过我恐怕人忘了,再把它重复提一提。
所以我们现在修这《楞严经》,就是一心一意,专一其心来学经,专一其心来坐禅。这个样子,我保证你一定会相应,一定会有所成就的。不开大悟,一定也开一个小悟,绝对不会耽误你的功的──不会有“错误”那个“误”。前几天我不是讲“物欲”?白文天以为是“错误”的“误”;现在我讲“开悟”的“悟”,不是“错误、耽误”那个“误”。
在这个期间,只要你诚心诚意地来连学带实行,这一定会有好处的,我不骗你的!如果你不守规矩,那可就是“老鞑子看戏,白搭功”。中国内地叫蒙古人“老鞑子”,他看中国的戏,不知道讲的是什么,这叫“白搭功”。那么我们在“楞严法会”这段期间,每一个人都不要白搭功。你千里迢迢为法而来,这不是为旁的,是为了要学佛法,所以我特别欢喜,我就是辛苦到什么样子,都不怕的。在这个法会,我也一定要研究经典、看经典,尽我所能和盘托出,为你们讲;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得到佛法的好处,这是我的希望。
不过我这样讲,听不听还是在你!你实在不听,我也没有法子。因为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也可以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怎么说呢?我们现在大家呼吸气互相都通着的,没有什么分别,大家都是一体的,一个的。所以你也不要障碍我,我也不要障碍你,大家共同来研究佛法,共同都开悟,有一个不开悟,这也是我没尽到责任。这个法会很重要的,大家要专心来研究佛法、研究经典,不管它深浅,懂我也要研究,不懂我更要研究。我懂一点,就是比不懂好得多;我就算懂一个字──现在这位法师讲经,这个字以前我不知道怎么讲,现在我知道了,那已经就够了。你懂得一个字已经是得到好处了,更不要说不止一个字!这个价值太高了,没有法子可说的。
阿难尊者证了初果,为什么不能对抗先梵天咒呢?因为他过去所修的,是用他的心识来修定。心识是有生有灭的,不是彻底的。以心识这种思想来修的定,就是天台修的“止观”那种定;这种定是属于八识的,而不是不生不灭性的。以不生灭性,修不生灭的定,这才是真正的定,不会被外面的境界所摇动。所以阿难尊者尽用这个“心”,无论什么事情他都用心;听经也是用心来记着,佛讲什么道理,他都用强记的记忆力来记。这都是一种“识”,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所以他才会遇着魔的境界就认不清楚了。
我们修道人最要紧的,是能认识环境,认识境界。境界来了,你若认识它,就不被境界所转,这个境界不能摇动你,而你的定力能把这境界胜过去。不论善境界、恶境界、顺境、逆境来了,你都可以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就是真正定力。如果遇到喜事,你就欢喜了;遇着忧愁的事情,你就发忧愁了,这都叫被境界转。喜怒哀乐,你随便用,这都叫被境界转。不被境界转,就像镜子似的,“事来则应,事去则静”。镜子,有人一照,有个影在里边;人走了,影也没有了,这叫不被外境所转。镜子本体始终是光明的,不会受染污的,所以我们人若有了定力,不动了,就像镜子;有真正智慧,彻底明了了,这是最要紧的。
“奢摩他”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寂静”,意思是寂然而静。但是这个寂然而静,是强制这个心,使它有定力、不打妄想,不是彻底的定。这是最初释迦牟尼佛对着二乘人所讲的,是小乘修的一种方便法门。“三摩”,中文叫“观照”;观照什么?观照十二因缘,观照四谛法。“禅那”也是梵语,中译是“思惟修”,又叫“静虑”。思惟修,就是用这个心总想它,总这么思惟,想来想去。好像修止观的──天台讲“三止三观”,讲“空、假、中”。观空、观假、观中,本来是不错的,但是若比较这“楞严定”,那相差是太远了!我们现在坐禅,是meditation,这也叫“禅那”;虽然是禅那,可是有彻底、不彻底的。小乘人所修的,就是用识心所分别的;识心是有生灭的,以有生灭的识心来用功修定,这不能彻底得到真正的佛定。
那么要修什么?就要修“楞严定”。楞严定怎么修呢?下面经文里边,一点一点都会告诉你。你把这部经听明白了,就知道楞严定怎么定,就不会发愣了。现在还不知道,就:“喔,从什么地方下手啊?”现在你就好像人在山里头,想:“这座山是什么样子?”山里头树林很深很深的,你在这山里头,就不知道这山的面目。就像苏东坡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你不知道庐山是什么样子,因为你身在庐山里边,所以你看不见;你若走远了,往远一点看看,庐山是什么样子,就看见了。所以我们现在钻到《楞严经》里边来了,往前走,慢慢看看《楞严经》里边都什么样子,你看清楚了,那时候,你说:“这回我可得到宝物啰!这回可入了宝山啰!”把这“金银珠宝”抓了两大把,又揣了一怀,带回家里去。那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够你一生都受用不完。将来就证得楞严的佛果,那时你又该教化众生去了!
发表于 2017-4-9 23: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4: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6 10: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9-2-2 10: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4-1 07: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7-28 09: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10-20 16: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1-2-17 18: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10: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