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dzgpxs 于 2016-11-15 16:06 编辑
我们还是运用《内业》的基本知识来分析佛学《金刚经》的基本原理,会让人很快的领会到佛学的切身益处。也能更好的明白国学的奥妙! 我们讲过,《内业》 上的认识问题的基本规律。而《金刚经》却也是讲,怎样做到无上的正知正见。 就像佛祖如来在金刚经里面说的,皆是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是说,只是表述的方式有差别吧。 这里采用三种方式注解,一、文意解,解释字面上的意义。二、原理解。解释内在的原理。三、运用解。讲解在现实中的运用。
1. 法会因由分第一那这部经典主要是讲怎么做到正知正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己。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文意解: 如是我闻,是开头语,记叙佛祖如来的话语都是这么说。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地址名。这段意思是讲,如是我闻,那个时候,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到吃饭时间了。佛祖就著衣持钵。到舍卫大城乞食,乞食的方式是次第乞。就是一家家的乞过去。然后回到孤独园,把饭吃完,吃完后,把衣钵收的好好的。再洗好自己的脚,把座位铺好再坐到上面。 原理解: 听说,佛在世间的时候,一举一动,都是在表示佛法,通俗的说就是,一举一动都是在教导人们开悟明理,教导人们摆脱因迷惑而带来的烦恼。那这里说这么一段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还是按照《内业》上的原理来分析。《内业》的基本规律是正形—守善—摄得—止---反。开始就要做到正形,就是做什么事情先要有个形式。再围绕这个形式去努力。形是神气的家一样。否则,神气动了就会散掉。安顿不下来。神气安顿不了,做什么都是白忙乎一场。 既然这么来理解佛,那么,我们来看看佛是在做什么。佛是怎么一个样式去做事情的。 经上讲,佛在孤独园那时候,与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修行佛法。然后就讲一个例子“乞食”。 乞食也在修行,否则怎么说是举止动念都是在教导众生修佛法呢。开始着衣,衣服是佛田衣。怎么叫佛田,我们通常见到的田地是耕种五谷杂粮的。佛的那个田,是耕种“福”的,穿上福田衣,去为众生播种福的种子。佛是带着这个心思来乞食的。听说这个钵,也是个度量工具,不仅仅是装饭用的。衡量“福”的多少吧。这样一来。可以体会到,佛就是带着度众生的慈悲心去做任何事情。如果说佛着衣再持钵。形象上带有一种庄严。那这种庄严也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为了自己便于乞食去,把自己打扮的像个神仙再去着衣再持钵的。 佛在吃饭时,一是在教导弟子们的修行方式,二是要去度众生。而不是常常说“徒儿们,为师饥渴,给我化些斋饭来吧”。而是着衣持钵,昂然而去。仅仅是带着慈悲心做事而已。 按着《内业》的“正形”规律来理解佛,佛的形式就是慈悲。做什么都是围绕慈悲心去努力! 再看佛是怎么乞食的。“次第乞己。还至本处”,是按顺序去乞的。而不是运用法眼一看,那家饭菜好、哪个人好就去哪家;佛都是平等对待。度众生之后,就回到本处,本处一个可以说是孤独园。另外一个也可以讲是“心”回本处。因为按着《内业》的意思,心动了,就要返回原处,不然的话神气不就跑掉了吗。就是“止”、“反”的意思。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乞来的东西要吃完,不论好坏。佛是为众生求福的,怎么不吃完呢!然后收好衣钵。身上整理干净。脚洗洗,座位也铺设好,再就坐然后定。“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都是佛自性恭敬庄严的一种表现。因为佛本身就庄严端正的。通俗的比如,就像一个人很爱干净,那他处处都收拾的很整洁。他不是为了什么目的去做的。是各人个性的问题。同样,佛也是这样形象,没有什么目的的。 现在佛坐好了。坐好后什么样子的。应该是“如如不动,不着任何相”的。着相就是心思无着落,东西南北的到处跑。佛心是定的,就定在慈悲上。所以讲佛不着相。再一个,佛要教导众生。本经文最后讲,“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怎么叫如如不动?就是动而不动。如果完全的“不动”,那什么都没反应了,那怎么度人呢!“动”的意思是讲,动了之后还要返回所要动的位置上。就像上面说的佛去乞食,不能乞了后就不回来了,就在人家呆着。那就把自己也消耗没了。所以要返回本处。人回到本处,心也回到本处,就象是没有动一样,这个就叫不动。这是动而不动,也就是“如如不动”的意思。接下来,再看看自己种下的福根。自己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就是“内业”上讲的“摄德”了。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我们通常讲道。这个道。基本上是指的是心理的活动过程。而不是肉眼看到的那个样式的。所以很多在现实中事业做的很好的人,一讲道就觉得不对劲。这个一定切记、切记!“内业”上不是说。道者,只可迎以意吗。就是用意念去体会的,那个就是道。 现在的佛已经如如不动了。应该可以去乞求佛法了。接下来看看佛的弟子怎么求教佛法的。 三、运用解这段经文,在整部经上来讲,就是“正形”的部分,佛是什么形呢,慈悲度人就是了,在现实日常生活中度人。按照内业的意思,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先有个目的,有个形象。这样人的神气才有个安顿之所。这样人的体质才会充实。否则,就像皮球一样,逐渐干瘪掉。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文意解: 长老须菩提,是地位比较高的弟子。“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是对待佛的礼节。就在这个时候,佛的弟子知道佛可以讲法了。坐在大众中的长老须菩提,就问了。问的时候很恭敬。长老须菩提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对着佛说:“稀有的世尊啊!如来是善于护念各位菩萨,善于嘱咐各位菩萨的,那么请问,善男善女,如果要坚持一个要得到无上正知正见的心,那么心应定于什么位置,怎样把这个浮躁的心降伏住呢。”佛说:“问得好,问得好啊!须菩提!就像你说的,佛是善于护念各位菩萨,善于嘱咐各位菩萨的。你现在听好了,现在就讲给你听。善男善女,如果要坚持一个要得到无上正知正见的心,那么心应这样定下来,应该这样把这个浮躁的心降伏住。”长老须菩提答道“好的,世尊,很高兴想听到这样的佛法”。 原理解:首先来说说佛身边的弟子们,我在网上听净空老法师讲,这些弟子,很多的是古佛再来的,是倒驾慈航。意思是说,他们来人世间,不是仅仅是来修炼佛法,而是配合佛祖如来共同完成一个度众生的事业。就像是唱戏,各人演各人的角色。我很喜欢这个说法。看看后面长老须菩提提出的问题,就知道不一般。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修行方式。而听说,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坚持不问不说的。看看金刚经,也就是把长老须菩提提出的两个问题讲完,这部经就结束了。所以提问是多么的重要。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说长老须菩提提出的两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 在“敬守德育教育”网易博客里面,有个图形,我叫他人性知识图。是一个方框套一个方框的,然后分出两条线,上线指的是形,下线指的是精。一个方框套一个方框的图形代表心,心都是两个部分组成的,就精和形两个部分。按照内业的意思上讲,人认识问题的时候,精和形都不能来干扰。就是说,不要用以前的方式和方法来干扰现在的判断。精指的是做事的方法,犹如《金刚经》里面讲的佛法,形指的是形式。犹如《金刚经》里讲的相。“精和形都不能干扰”,换成《金刚经》里面的说法就是,不着相也不住法相。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须菩提长老提出的两个问题。须菩提长老一个问题是,应云何住。就是站在哪个角度看问题。既然人是精和形组成,也只能站在精和形上去看问题了。但是我们讲不论站在精还是形上都不对。那么不就返回到事物的本来面貌上来了吗。这样不就能把事物看明白吗。不论站在精还是形上都不对。按照《金刚经》的说法,就是无所住,什么地方都不粘。须菩提长老二个问题是,云何降伏其心。意思是讲心思怎么去运作,才能把被干扰的心降伏住。我们的内业上讲要守善,要守善勿舍。就是围绕着善念转就好了。按照《金刚经》的说法,先做到无相,再去修一切善法就可以了。就可以得到无上的正知正见了。 通常的情况,人的心理都不是很通顺,通过这样两个问题一矫正,就能回到事情的本来面貌上来,能往积极的善的一面去发展,人的神气就通顺了不散失,神气就充足,人的状态就健康了。最明显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由于人的心在不当的位置上耽搁久了,带走很多的神气,通过这么矫正,心回到本来的位置,这样心里优于得到滋润一样,会很舒适的。说不定很多的顽疾都可以调理好呢!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试试。所以讲,须菩提长老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修行方式。 这段文中的世尊,指的是佛祖,后面的如来,指的是果位上的佛的名号,好像军长、师长之类的称呼。意思是讲,世尊啊,你是达到如来的果位上的佛了。到了这个程度,应该可以善于护念各位菩萨,善于嘱咐各位菩萨了吧。如是接着就提问题。而佛祖也说,是的,如来可以善于护念各位菩萨,善于嘱咐各位菩萨。佛祖并不说我就是如来,如来就是我。因为佛怎么会着相呢!佛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所以,接下来的回答,佛祖都是站在如来的理念上讲的。并不是“我”要说,也不是佛祖要这么说。 再来重复强调一个事情,讲佛讲道,都是讲的人内在世界的规律,看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些都是讲心的,讲发心,心怎么住,心怎么去降伏。我们不能拿现实看到的规律来衡量道的规律,之所以这么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今现实中的“英雄”很多,英雄们把现实中的事情处理的都很好,但是听见讲道了,道拿到英雄们的现实中,往往行不通。从而放弃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这些人往往根基都超出常人,放弃了岂不可惜!那么同一个人,人的内外处理问题的方式难道不一样吗!我们来看看:同一个问题提出来,不同的人,处理方式就不一样。处理方法不同,证明他想的就不一样。或者讲他心理活动的规律就不同。所以讲,对于人来讲,内与外有很大的区别的。那人怎么就变得不同了。到底内在规律怎么掌握,怎么才是正当的心理规律。错了怎么改!那就接着往下看看《金刚经》。 完整内容请看:http://dzgpxs.blog.163.com/blog/static/2184471432016101305457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