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亖求佛亖

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5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钻研者 发表于 2016-11-5 07:20
这是未闻佛法,造恶在先,遇到善知识,一念觉悟,与佛相应。
这是佛力。
不要错会意,可以不 ...

南无阿弥陀佛!原来师兄一直都在会错我意,从头至尾末学的意思一直是念佛就包含持戒,只是另外还弄一个戒进来是给六字名号的往生功能增设条件而已。并没有念佛反对持戒的意思啊。
发表于 2016-11-5 09: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钻研者 发表于 2016-11-5 07:20
这是未闻佛法,造恶在先,遇到善知识,一念觉悟,与佛相应。
这是佛力。
不要错会意,可以不 ...

南无阿弥陀佛!下品以上众生闻佛名号欢喜念佛,求生净土,师兄不会说他们尚未觉悟,皆靠自力吧!

点评

 四、如何真修净业   1、凡夫应行凡夫行   如歌利王之割截身体,后为最初得度之憍陈如。此种如太虚量之大菩提心,何可以凡夫小知小见测量。须知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18:46
三、在家居士应如何守戒   1、持戒重根本,枝末随方俗   法门秋晚,讹谬甚多。但能生正信心,持诸净戒,则根本已得。其余枝末,悉皆从宽。若一味依古,则今人既不深悉佛制,今时所行,一一皆不可依,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18:45
三、在家居士应如何守戒   1、持戒重根本,枝末随方俗   法门秋晚,讹谬甚多。但能生正信心,持诸净戒,则根本已得。其余枝末,悉皆从宽。若一味依古,则今人既不深悉佛制,今时所行,一一皆不可依,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18:45
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18:44
印光大师:学佛之人如何持戒与念佛 一、持戒与念佛的关系      1、三学为学佛修净之根本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18:44
发表于 2016-11-5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6-11-5 09:44
南无阿弥陀佛!下品以上众生闻佛名号欢喜念佛,求生净土,师兄不会说他们尚未觉悟,皆靠自力吧!

印光大师:学佛之人如何持戒与念佛
一、持戒与念佛的关系
  
  1、三学为学佛修净之根本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则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故于《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及《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以期净业行者,于律仪戒之执身不作,进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离念,断惑证真。然纵得定共、道共二种实益,犹当兢兢业业,执持律仪戒,以为自利利他、维持法道之轨范。则空解脱人,无由以大乘借口,而因之以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也。(《净土五经·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跋》)

  2、受戒必当持戒

  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许人喝。未受戒者喝,无罪过。若喝而妄为,则在所为之事上论罪。故虽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则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发心皈依三宝,固当五戒全持。佛大慈悲,虽有一二三四随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势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宽。(《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三·复王雨夕、雪夕居士书》)

  3、持戒为了生死第一要道

  此所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而即欲度脱。众生由不了悟,不肯修习善法,以致长劫轮回生死,莫之能出。如来于是广设方便,随机启迪。冀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法门虽多,戒、定、慧三,摄无不尽。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而三者之中,唯戒最要。以能持戒,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行与佛近,其心必不至与佛相远也。故如来于梵网经,为众生保证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是持戒一法,乃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第一要道也。(《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四·陈了常优婆夷往生事迹兼佛性发隐》)

  4、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夫宏阐净土,何以首列《梵网》?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发表于 2016-11-5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6-11-5 09:44
南无阿弥陀佛!下品以上众生闻佛名号欢喜念佛,求生净土,师兄不会说他们尚未觉悟,皆靠自力吧!

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之主人。较彼带业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其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二、如何受戒方为如法

  1、白衣可受部分戒

  青楼女子所作下贱,果能信仰于佛,常生惭愧,常念佛号,求生西方,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佛种种方便引诱众生,种出世因,故于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何以令不全受?以彼或有势不能守故,如屠户不能持杀戒,尚可持余四戒。娼女不能持邪淫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载,不以一眚弃其本具之佛性。世之自高自大者,见人一短,即有千长亦不以为然,佛则不如是。

  《龙舒净土文》,有“普劝门”一卷,详说所以然。凡列名有三十多,内有屠户、渔人、做酒者,即在风尘青楼女子者,皆言如能改业固为最善。如不能改,当生惭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果能信愿真切,亦可高登九品,何止不堕地狱等乎?若不生惭愧,亦不修持,以此为荣,只以拜一师为事,则不堕与否,非光所敢决断。(《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二》)

  2、自誓受戒法则(戒女子出家)

  女人出门,大有妨碍,况用度艰难,更为不便。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习仪,方知丛林规矩,为僧仪则,则游方行脚,了无妨阻。否则十方丛林,莫由住止。若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于身家穷困,何必如此。但于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七日,对佛唱言:我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既受五戒,堪事佛故。满分者,五戒全持也),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若有夫女,则曰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如是三语,即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切勿谓自誓受戒者,为不如法。此系《梵网经》中如来圣训。

  普陀秋不传戒。传戒在于正月上旬开堂,至二月十九圆满。然祈安住修持净业,不可奔驰跋涉。倘或执著不改,便为不识好恶。妨自己之清修,负老僧之忠言。我欲汝即生成就道业,断不至障汝法缘。汝但谛思,自知取捨。至于不能出家,即欲捨命,此念虽烈,此心实痴。今之尼僧,谁堪为师。住持庵庙,强暴实多。汝既是女,上士则难为御侮,为避嫌故。下愚则竭力夤缘,欲造业故。汝只知出家为尼之解脱,不知出家为尼之障碍。故不辞烦琐,剀切言之。

  汝将谓舍命便解脱乎?不知识随业牵,又复受生。驴女马女,亦未可知。欲复得人女之身,恐未有此之大幸。纵令复得人女,或得为男,或为人王、天王,安保其能遇佛法而信受也。又安保其于佛法中,又复遇此即生了脱之净土法门也。纵令能遇,何若今生忍耐住世,报尽即生西方之为愈也。汝从生已来,有如此为汝筹画者否?倘或不依吾言,即为忘恩负义,则将来之苦,当更甚于今日无量无边倍矣。把手牵他行不得,直须自肯始相应。可听与否,祈自裁度。并祈以此告福莲贞女知之。(《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居士书》)

  3、佛前自誓受戒无须见好相

  佛法广大犹如大海,随人根性而为受持。若欲受戒,有可受处,固宜以师僧受。若无其人,则向佛忏悔自誓受。所云见好相,谈何容易。恐今人无此善根,或因不明心地,以躁妄心求,则著魔者多,得益者少矣。今之稍有行持者,动言见种种境界。此境界,皆是妄心所感。若是圣境界现,虽他人不得而知,而其人当必大有心行转变之征。若仍然照旧,则非圣境,乃魔境也。不可不知。

  凡一切人,皆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乃三世诸佛之略戒经,人人皆宜持,人人不可犯。持则有功德,犯则有罪过。持之及极,便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乃至成佛。彼发心受戒,无师可授。当志诚恳切佛前忏悔一七日,于佛前自誓受戒即已。固无须云好相。亦无须云已发心未发心。今之时机,非佛世之时机。然为往生西方受戒,当须真实受持。若徒求其名,则成戏弄,罪过实非浅鲜。(《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答缘净居士问》)
发表于 2016-11-5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6-11-5 09:44
南无阿弥陀佛!下品以上众生闻佛名号欢喜念佛,求生净土,师兄不会说他们尚未觉悟,皆靠自力吧!

三、在家居士应如何守戒

  1、持戒重根本,枝末随方俗

  法门秋晚,讹谬甚多。但能生正信心,持诸净戒,则根本已得。其余枝末,悉皆从宽。若一味依古,则今人既不深悉佛制,今时所行,一一皆不可依,便成拒人入佛法之言论矣。 若一一皆依佛制,今之僧人,皆属白衣道人,未必皆能合法合律,况在家二众乎。又佛制亦有随方俗所立之例,即如今日之僧衣,亦非佛国僧衣之制。然行之既久,固当为法。又佛制僧皆露顶,跣足。露顶夏则悉依,冬则能依者,便无有几。跣足,则更难见其人矣。是以不宜固执枝末以论,当从本源而修,则有利益。若一一要悉准佛昔日原制。则今日之经,皆不应受持。必取贝叶梵文者以受持,则方为不背佛法矣。(《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复李觐丹居士书八》)

  2、居士则不必完全断淫(但当节欲)

  如来说法,悉顺人情,不强人以所难。如受优婆塞戒者,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具受之,悉随人意。即如淫戒,出家则须全断,在家则唯制邪淫。以男女居室,大伦所关,故不为制。然既受佛戒,必须节欲。若不为宗祀,唯图快乐,虽不犯戒,亦有大过,不过比邪淫为轻减耳。菩萨处俗既有妻室,虽无欲念,亦当俯顺人情,时行夫妇之事。以凡夫不能无情,若欲绝不与相亲,则或出怨恨,致起毁谤佛法之衅。不但不能增长善根,或致造谤业,堕落恶道。

  以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乃曲顺人情,巧设方便之大慈悲也。但当节欲,不必绝欲,一季一亲,庶不致妻有怨望之苦,于汝修持亦无碍,且可以诱令修持净业。当云,若不修行净业,即永与绝交,彼自会勉而行之。至于生子与否,固不须论。以汝兄弟子甚多,岂必自己有子,方为不绝先祖之嗣哉。良以夫妇相处,殆有夙缘。不能使其种善根,忍令致彼堕恶道乎?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孔子曰:父母其顺矣乎?汝一意修行,断绝欲事,彼或长时怨望,或致抑郁而死。汝果上品上生,固无大碍。否则于亲有拂意之咎,于妻成怨对之人,亦属大累。较稍开欲事之累,深之多多矣。光为僧人,断不劝人造业。人既以身从汝,当尽夫妇之道。此实修行要义,伦常至情。祈发菩提之心,摄彼不知欲为苦本者,同生无欲之极乐世界,庶可不负夙生有缘,今为夫妇矣。(《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复周群铮居士书》)

  3、过中不食量力而为

  八关斋,以过中不食为体。今人体弱多病,而且打七念佛,乃精进行道,非息心坐禅者可比,似不必执著。否则或恐受病。又南方打七,吃点心度数过多。不但不能心归一致,且令食不易消。当以多食为戒,两粥两饭斯可矣。所言先日持八关斋,亦非确论。先日持,岂七中不宜持乎。须知念佛一法,事理甚深。吾人量力而为,不须强人以难,致人无奋发之思,则为得之。天下事,理有定而法随机,目可更而纲不改,乃可望其有成焉。墨守成规,妄立新章,皆难收效。祈善裁度之,庶可亲获三昧矣。(《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复罗铿端居士书二》)

  4、戒食五辛

  荤,正指葱韭薤蒜之物,故从草。《梵网经》明五辛:大蒜、葱(即韭)、慈葱(即葱)、兰葱(即小蒜,薤即是此)。荤物,此方只有四种。西域加兴渠,故名五辛。亦名五荤。有外道以芫荽为荤者,又有以红萝葡为荤者,皆属妄作。此五荤,本是菜类,以其臭秽,故不许食。食之诵经念佛,皆无大利益。(《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二》)

  5、戒食蛋类

  鸡卵之食否,聚讼已久。然明理之人,决不以食为是。好食者,巧为辩论,实则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谓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无雄之卵,不会生雏,可食。若如所说,则活物不可食,死物即可食,有是理乎?此种邪见,聪明人多会起,不知皆是为口腹而炫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怜悯也。晋支道林博学善辩,与其师论鸡卵之可食否。彼以善辩,其师不能屈。其师没后,现形于前,手持鸡卵,掷地雏出。道林惭谢,师与卵雏俱灭。此晋时所决断者。(佛法初入中国,大小分弘。大乘一切肉均不食,小乘则食三净肉、五净肉。三净者,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加自死、鸟残。鸟残者,鸟兽所食之余也,为五净也。至梁武帝时,悉依大乘,永废小乘。道林乃高僧,乃依小乘为论耳。)(《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真净居士书》)
发表于 2016-11-5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6-11-5 09:44
南无阿弥陀佛!下品以上众生闻佛名号欢喜念佛,求生净土,师兄不会说他们尚未觉悟,皆靠自力吧!

三、在家居士应如何守戒

  1、持戒重根本,枝末随方俗

  法门秋晚,讹谬甚多。但能生正信心,持诸净戒,则根本已得。其余枝末,悉皆从宽。若一味依古,则今人既不深悉佛制,今时所行,一一皆不可依,便成拒人入佛法之言论矣。 若一一皆依佛制,今之僧人,皆属白衣道人,未必皆能合法合律,况在家二众乎。又佛制亦有随方俗所立之例,即如今日之僧衣,亦非佛国僧衣之制。然行之既久,固当为法。又佛制僧皆露顶,跣足。露顶夏则悉依,冬则能依者,便无有几。跣足,则更难见其人矣。是以不宜固执枝末以论,当从本源而修,则有利益。若一一要悉准佛昔日原制。则今日之经,皆不应受持。必取贝叶梵文者以受持,则方为不背佛法矣。(《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复李觐丹居士书八》)

  2、居士则不必完全断淫(但当节欲)

  如来说法,悉顺人情,不强人以所难。如受优婆塞戒者,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具受之,悉随人意。即如淫戒,出家则须全断,在家则唯制邪淫。以男女居室,大伦所关,故不为制。然既受佛戒,必须节欲。若不为宗祀,唯图快乐,虽不犯戒,亦有大过,不过比邪淫为轻减耳。菩萨处俗既有妻室,虽无欲念,亦当俯顺人情,时行夫妇之事。以凡夫不能无情,若欲绝不与相亲,则或出怨恨,致起毁谤佛法之衅。不但不能增长善根,或致造谤业,堕落恶道。

  以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乃曲顺人情,巧设方便之大慈悲也。但当节欲,不必绝欲,一季一亲,庶不致妻有怨望之苦,于汝修持亦无碍,且可以诱令修持净业。当云,若不修行净业,即永与绝交,彼自会勉而行之。至于生子与否,固不须论。以汝兄弟子甚多,岂必自己有子,方为不绝先祖之嗣哉。良以夫妇相处,殆有夙缘。不能使其种善根,忍令致彼堕恶道乎?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孔子曰:父母其顺矣乎?汝一意修行,断绝欲事,彼或长时怨望,或致抑郁而死。汝果上品上生,固无大碍。否则于亲有拂意之咎,于妻成怨对之人,亦属大累。较稍开欲事之累,深之多多矣。光为僧人,断不劝人造业。人既以身从汝,当尽夫妇之道。此实修行要义,伦常至情。祈发菩提之心,摄彼不知欲为苦本者,同生无欲之极乐世界,庶可不负夙生有缘,今为夫妇矣。(《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复周群铮居士书》)

  3、过中不食量力而为

  八关斋,以过中不食为体。今人体弱多病,而且打七念佛,乃精进行道,非息心坐禅者可比,似不必执著。否则或恐受病。又南方打七,吃点心度数过多。不但不能心归一致,且令食不易消。当以多食为戒,两粥两饭斯可矣。所言先日持八关斋,亦非确论。先日持,岂七中不宜持乎。须知念佛一法,事理甚深。吾人量力而为,不须强人以难,致人无奋发之思,则为得之。天下事,理有定而法随机,目可更而纲不改,乃可望其有成焉。墨守成规,妄立新章,皆难收效。祈善裁度之,庶可亲获三昧矣。(《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复罗铿端居士书二》)

  4、戒食五辛

  荤,正指葱韭薤蒜之物,故从草。《梵网经》明五辛:大蒜、葱(即韭)、慈葱(即葱)、兰葱(即小蒜,薤即是此)。荤物,此方只有四种。西域加兴渠,故名五辛。亦名五荤。有外道以芫荽为荤者,又有以红萝葡为荤者,皆属妄作。此五荤,本是菜类,以其臭秽,故不许食。食之诵经念佛,皆无大利益。(《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二》)

  5、戒食蛋类

  鸡卵之食否,聚讼已久。然明理之人,决不以食为是。好食者,巧为辩论,实则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谓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无雄之卵,不会生雏,可食。若如所说,则活物不可食,死物即可食,有是理乎?此种邪见,聪明人多会起,不知皆是为口腹而炫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怜悯也。晋支道林博学善辩,与其师论鸡卵之可食否。彼以善辩,其师不能屈。其师没后,现形于前,手持鸡卵,掷地雏出。道林惭谢,师与卵雏俱灭。此晋时所决断者。(佛法初入中国,大小分弘。大乘一切肉均不食,小乘则食三净肉、五净肉。三净者,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加自死、鸟残。鸟残者,鸟兽所食之余也,为五净也。至梁武帝时,悉依大乘,永废小乘。道林乃高僧,乃依小乘为论耳。)(《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真净居士书》)
发表于 2016-11-5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6-11-5 09:44
南无阿弥陀佛!下品以上众生闻佛名号欢喜念佛,求生净土,师兄不会说他们尚未觉悟,皆靠自力吧!

 四、如何真修净业

  1、凡夫应行凡夫行

  如歌利王之割截身体,后为最初得度之憍陈如。此种如太虚量之大菩提心,何可以凡夫小知小见测量。须知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否则便于住持法道,或有妨碍。若未证无生法忍,即不住持法道,亦不宜学菩萨之捨头目髓脑等。以自力不足,不堪忍受,若自若他,俱无所益。凡夫须按凡夫能行者行之,则可矣。(《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黄智海居士书》)

  2、常想一“死”字

  接手书,知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沉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如是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盖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则即尘劳为解脱。(《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宁波某居士书》)

  3、真修净业

  然今之学者,每每专说假话,不修实行。意拟沽名邀誉以求体面,并非真实自省寡过而作是言也。此名自暴自弃,名大妄语,名不知惭愧。若非此等,则为圣贤之徒。若带此气,则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直心直行,方与佛合。又自既修持净业(谓改过迁善及念佛,即生即愿往生西方),亦当教一切相识者,亦修净业。宜依龙舒文普劝门,令其随分随力,种此不思议善根。然既欲教人,须由亲及疏。妻妾子女,忍不令得此利益乎。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世出世自行化他,莫不如是。

  汝专求往生,晨朝十念外,凡行住坐卧,语默动静,著衣吃饭,屙屎放尿,一切时,一切处,皆当以六字洪名,置之心口之间。但于如法时处,声默随宜。若大小便睡眠,则只许默念,切勿出声。默则功德齐等,声则不恭。睡则又加伤气,不可不知。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转载自佛弟子网,原标题:印光大师开示持戒与念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持戒与念佛,是互融互摄的。

戒律不可废。


念佛虽为往生正因。然持戒、吃素、布施、印经、放生等善,焉可废之?


有篇【弘愿寺网站的文章】特供养大家:


世善≠杂行  


作者:净宗法师


来源:弘愿寺网站《念佛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除了念佛之外,我们要“真成报佛恩”就还需要做一些世间善法——善行。
因为我们念佛之人生活在这个世间,肯定就会涉及到身、口、意三业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如果我们身为念佛之人,我们的三业不清净,有染污的地方,那就自然会影响到别人对净土法门的接纳与信受,令别人产生不信受、抵触的情绪。
从往生讲,往生的正定业是念佛,往生不是靠其他世间善法;但是活在世间要有世间善法。讲往生是靠念佛,但是也不否认世间善法,它只是不靠世间善法而已,不是依靠世间善法来往生,并没有否认世间善法的存在。
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善于理解。不能看到别人持戒就说:“你这持戒就是杂行!”看到别人做善事就觉得是杂行。这也不是杂行!你如果把持戒放生视为往生功德就是杂行;我们不把他视为往生功德,自然地持戒放生,作种种的善行功德,那就不叫杂行。
杂行是什么观念?
我们觉得往生功德靠念佛不够,再加一点才够,要加读经啊,要加布施啊,要加放生啊,等等,那就叫“杂”了——在名号之外加东西。如果我们相信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其他的善行有也可以往生,即使没有也可以往生,这样想就不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去行其他善法就不杂。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心安住在念佛当中,外在的行为上,就可以依照佛法的一些行为标准来行世间善法。
我们要想劝世间的人来念佛,就需要以世间的善法来与他们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来引导他们。
世间的善法依佛法而言有个大原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的事情我们尽量不要做,善的事情就要尽量做。
当然善恶的标准,世间的人与出世间的人还是有不同之处。比喻世间人往往觉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行了”“我也不伤害人,好像就不错了”。若是依佛法讲,我们经常会伤害人——我们心里动一个念头,或是行为上不小心得罪到别人,即使我们的语言不清净也会伤害人。
佛法对善法的要求,是要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要清净。
身业清净就是要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清净,所作所为都是善的,包括在寺院里烧香、拜佛作功德,在社会上帮助他人,对待工作尽心尽责等,这就是善的。
语言善,赞叹别人,真心待人,语言上不伤害别人,不骂人,不说脏话,我们口业也必须清净。
意业,没有贪嗔痴,当然这一点凡夫要做到很难;我们先把这些原理要明白,在意念里面我们要对众生起赞叹、随喜、恭敬之心。身口意都以善行为指导,这就是我们在这个世间立足的一个基本。
· 作者|净宗法师
· 来源|弘愿寺网站《念佛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净宗小常识
净土宗祖师对一代佛教有难易二道、圣净二门、二藏二教之大判。
善导大师对净土法门内又细判为要门与弘愿,以《观经》所说“定散二善回向求生”为要门,以《大经》所说“一向专念弥陀佛名”为弘愿。以此又有“正杂二行判”之行判,正行有五,以称名为正定之业,除此之外,皆为杂行。
正杂二行是针对净土法门而言的,因此,若世善等诸行,若不回向求生,则仍未入净土之门,无所谓杂与不杂;若以此回向求生,或认为念佛之外须加诸行,方称得上杂行。但对于只求世间福报而行世善之人,知回向求生,虽为杂行,亦为进步。
但对于一向专念之念佛人,所作世善,未有在念佛之外别加诸行求生之心,则是敦伦尽分、报谢佛恩之行。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hixiu.org/thread-189270-1-1.html

我刚发表的一篇文章。随喜一同学习【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佛子们!
南无阿弥陀佛 !
发表于 2016-11-14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亖求佛亖 发表于 2016-11-8 11:11
持戒与念佛,是互融互摄的。

戒律不可废。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4 22:2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4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02: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