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34|回复: 30

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3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中国大陆净土宗的传承是专一持名,不必再带观想。我们要有自信心,不要以为观想好像更高级,我持名好像更低一点;持名最高级,持名最称阿弥陀佛的本怀;这个名号就是实相,这个名号就是万德洪名;所以无余无欠哪!持名成佛都有余裕,何况其他?对这一点,持名代表观想。

  在唐代有个大行禅师,他早年是修禅的。他有一次就想抉择一下法门,就在很多的经典当中随便来拿,看抓到什么经?他一抓就抓到《阿弥陀经》,就开始念《阿弥陀经》。他念《阿弥陀经》念了21天,就显现境界了:显现琉璃地的境界。古人可能善根深厚,心很清静,也很虔诚,他一修行就很有成效;但是他没有跟别人说。他曾经有过三次见琉璃地的经历,他没有去做观想,就是念《阿弥陀经》,就是念佛。第三次见的时候,他预知时至走的时候把他为什么念《阿弥陀经》的原因,及见到琉璃地等写出来,夹在《阿弥陀经》经本里,他走了,是后人在他往生之后看到的。

  这就证明持名念佛就包含观想念佛在里面,不需要你非得定心的面向西方,去观想佛,先从水观,再转为冰观,冰再转为琉璃,他没有作这个程序,直接就见了琉璃地。《观经》讲琉璃地现前,决定往生;因为琉璃地是西方净土真正的依报庄严。所以这一点,我们对持名一法要有决定的信心,不要以为持名好像不够,把持名都放到很一般的程度,这是他不了解法藏菩萨在因地当中,建立以名号度众生的法门。我们净宗十三祖就把佛的本怀非常如实地传下来,而且是以身作则,这就是持名。

  第三个传承就是注重戒律。念佛求生一法,虽然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中国净土宗祖师在这样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门教下融合的一点,还是在戒律方面;跟宗门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都是注重戒律。不会由于靠他力,我自力就不管了,就可以放任了;恰好相反,更要自重、自尊、严守戒律。

  慧远大师他的修行背景是般若的,搞般若法门的行人,一般比较洒脱一点,不一定注意到行为的威仪啊!细节,但慧远大师不一样;他一方面有般若的洒脱,另一方面他在比丘法的行为上真的是非常严谨。由于慧远大师的因缘,十诵律,第一部比丘的律是在慧远大师的敦促请求下完成的。十诵律出来后,他就真修实干,他过午不食那是非常严格的;到临终的时候,他示现生病,有人请他喝点米汤,他不答应,因为过了中午;就说搞一点蜂蜜调水,给他吃;因为非是浆是不是可以,他也拿不准,让律师去找律部看是不是允许?因为律藏卷很多啊!还没有找出来,慧远大师就往生了,说明慧远大师对细节都是注重的。

  善导大师你看他的持戒。比如有几个细节,他的眼睛从来不看女人的;他走路是单独走的,不跟人在一起共走,在一起共走就说闲话;他单独走,还可以自己念佛啊!看到祖师的行为,我们自己都会惭愧的无地自容啊!我们走路可能还恰好相反,要几个伴啊!要不很寂寞啊!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与众不同的、特立独行的风范,这样才能成就他一代祖师的德业。善导大师不睡眠,这也不是我们能够学得到的;夜不倒单啊!永明延寿大师,他很注重梵网经菩萨戒,他有一个基本观点:你要求上辈往生,一定要受菩萨戒。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中国的戒律很松驰的时候,甚至戒坛都废弃了很长时间。一般禅宗比较兴旺的时候,比较洒脱一点,对戒律比较松驰。莲池大师重新恢复比丘戒法的授受,三衣一钵啊!从莲池大师开始。然后对比丘戒、对菩萨戒、对沙弥戒都有整理,都有著述。

  还有蕅益大师。蕅益大师他对戒律是一往情深,他早年在24岁的时候主要是禅法,径山坐禅,开悟。开悟之后,他就开始深入律藏,三次阅律藏,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著述了一本《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他看到禅宗的弊端,不在于所谓的著相,而是根本就没有戒律之相;不在于教法很多,而根本就没有教法;所以他要用戒律,用天台教来匡正那个时候的狂禅,空腹高心的狂禅。

  蕅益大师就自己一边学,一边带一批人学;但是从那个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跟他一起学戒律的人很少。一般常随众十来个人,有时候六、七个人,最后剩下了二、三个人。蕅益大师后来就说:“庶几二三子,慰我平生思。”跟他学戒律的就是二、三个,甚至二、三个人还不幸短命死矣!所以他觉得戒律太难弘扬了。在五十岁那一年,有一次跟他的弟子成时说:“我早年有一个大的志向,就想恢复佛世的芳规,聚合五比丘如法共住。”因为戒律讲,无论在像法、末法,只要有五比丘如法共住,就表明佛法的正法还在这个世间。他找五比丘如法共住,最后搞了二十多年不可得呀!他说现在我不再是那个志向了,我现在是念念求生净土。现在讲点法无非给众生种一点圆顿的种子而已,不再像年轻时候,年轻时候可能志向很大:要把众生一网度尽的这个愿望现在没有了,做不到啊!等自己到西方极乐世界回来以后再说了。可见戒律很难弘扬,但是蕅益大师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弘扬。对持戒和念佛的关系,蕅益大师是非常明确地表明: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念佛人一定要持戒,一个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省庵大师,说是自己行在梵网,志在西方;印光大师对五戒十善也非常地重视,我们看到中国净土宗祖师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目前有些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末法众生是不能持戒的,是持不了戒的,是不能靠持戒往生的,于是就可以不持戒。有些人接受这些观点,本来原来还吃素,一听这个他素也不吃了,吃肉也没有关系,也照样往生呢!这些都是很偏颇的。

  戒律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教的寿命,是佛教的生命。我们作为佛弟子怎么不持戒呢?我们的态度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万一持不到,要生惭愧心、忏悔心,是这样的态度。你再持不到,你五戒在行为上总能做得到吧!先不谈你的念头嘛!念头以后再说,你行为上先做到,必须要有这种态度,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中国净土宗祖师对戒律重视的这个家风传承下来。

  释迦牟尼佛在净业三福里面,第二福就谈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佛也要我们持戒。那就是进行一个精进克期取证的念佛,《无量寿经》也特别提出一个前提:要斋戒清净嘛!斋戒清净,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现在我们为什么昼夜念佛,包括十天百万佛号,我们要受八关斋戒,这都不是我们自己立章程,都是按照经典来说的;

  经典要我们斋戒清净嘛!我们要奉行八关斋戒,我们就受,是这样的一个来源。所以不是说戒律就可以放任了,这一放任呢,我们种种的烦恼都现前,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信愿,甚至影响到我们整个的佛教形象。包括昨天大家提问的,你去预测一些不相干的、灾难性的东西,实际上戒律里面是不许可的。如果你真正持戒,你就不会做这个事情;但你不持戒,你这样做,显异惑众,你就破坏了佛教形象。人家政府怎么看佛教?你们佛教把人搞得人心惶惶,不好啊!这跟戒律是有有关系的。这是持戒问题。

发表于 2016-11-3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律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教的寿命,是佛教的生命。我们作为佛弟子怎么不持戒呢?我们的态度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万一持不到,要生惭愧心、忏悔心,是这样的态度。
.
跟宗门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都是注重戒律。不会由于靠他力,我自力就不管了,就可以放任了;恰好相反,更要自重、自尊、严守戒律。
发表于 2016-11-3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大乘戒经》若人持戒当得见佛;若犯律仪,远离涅槃不到彼岸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言。有破坏戒行寿命者。有断灭善根者。出家难值发精进心坚固守护。若诸苾刍等。于佛法中求解脱者。远离一切诸恶苦恼。如佛所说宁舍身命而趣无常。不得纵心犯其戒律。若人舍命只坏一生。若复破戒令百万生沉沦恶道若人持戒当得见佛。戒为最上庄严。戒为最上妙香。戒为欢喜胜因。戒体清净如清冷水能除热恼。戒法最大。世间咒法龙蛇之毒而不能侵。持戒得名闻。持戒获安乐。如是命终时。复得生天上。佛言。苾刍。若犯律仪。譬如盲人不见众色。亦如无足不能行道。远离涅槃不到彼岸。若持戒人成就一切法宝。譬如贤瓶圆满坚固。能盛一切珍宝。如是破损珍宝散失。若破律仪。则舍一切善法。先曾犯戒。而后心欲求涅盘。如去眼耳对镜照面。何所堪能。佛言。苾刍。女人无信不可亲近。王恩虽胜不可恃怙。水沫无实不可撮摩。富贵无常不可久住。色相如花须臾变异。寿如熟果不可久停。如急流渡船。如朽屋暂住。宁食毒药不得饮酒。宁入大火不得嗜欲。佛说是经已。时彼苾刍及诸菩萨。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大乘戒经》
发表于 2016-11-3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证明持名念佛就包含观想念佛在里面,不需要你非得定心的面向西方,去观想佛,先从水观,再转为冰观,冰再转为琉璃,他没有作这个程序,直接就见了琉璃地。《观经》讲琉璃地现前,决定往生;因为琉璃地是西方净土真正的依报庄严。所以这一点,我们对持名一法要有决定的信心,不要以为持名好像不够,把持名都放到很一般的程度,这是他不了解法藏菩萨在因地当中,建立以名号度众生的法门。我们净宗十三祖就把佛的本怀非常如实地传下来,而且是以身作则,这就是持名。

发表于 2016-11-3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11-4 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当知 六字名号便包含戒律功能,能相续念佛,戒自然生成。念佛越久,戒越 坚固。先持戒再念佛也未尝不可,只是不知持六字名号已是持戒,有些多余罢了

点评

请教师兄,这是你说的还是佛说的? 是佛说的,请问这句话的经典出处在什么地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07:00
发表于 2016-11-4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6-11-4 06:01
南无阿弥陀佛!当知 六字名号便包含戒律功能,能相续念佛,戒自然生成。念佛越久,戒越 坚固。先持戒再念佛 ...

请教师兄,这是你说的还是佛说的?
是佛说的,请问这句话的经典出处在什么地方?
发表于 2016-11-4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师兄只需考察一下每天持(南无阿弥陀佛)佛号两万声的念佛行人便知道了,如问不到,自己体验一下也可。六字名号包涵世出世间一切善法。能坚持相续念佛的行人,一定是持戒清静良善之人。而(强调)以持戒行善作基础的念佛行人,亦当随喜赞叹,这些善人还没有彻底信受六字名号的功德,还有怀疑,他能念佛我们就要赞叹。或有问那我专念佛号难道就不必持戒了,这就像问佛性到底是空还是有,极乐世界为什么不在东方一样不好回答了。佛经没有持名号即是持戒的字句,这些都是末学体会,如有唐突处,还望师兄见谅!

点评

转: 佛在《四十二章经》所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不是你的言语、你的头脑所能达到的、所能理解的。是“超情离见”的,超过大家的所谓情理、情感的范围,离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18:40
阿弥陀佛 师兄好,你没有唐突我,只是我信佛,当从佛语。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是闹着玩的。 师兄每天可以相续念佛两万声,随喜赞叹! 师兄回复可以点帖子下的回复,对方可以收到提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18:19
发表于 2016-11-4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自在文明请香
发表于 2016-11-4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6-11-4 09:38
南无阿弥陀佛!师兄只需考察一下每天持(南无阿弥陀佛)佛号两万声的念佛行人便知道了,如问不到,自己体验 ...

阿弥陀佛
师兄好,你没有唐突我,只是我信佛,当从佛语。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是闹着玩的。
师兄每天可以相续念佛两万声,随喜赞叹!

师兄回复可以点帖子下的回复,对方可以收到提示。

补充内容 (2016-11-4 18:22):
我们听一段印光大师的自述:「光宿业深重,虽则五十余年虚预僧伦,一切诸法,皆无所知。虽常念佛,以业重故,其心与佛,未尝相应。然信佛无虚愿,当不弃我。故其志愿,任谁莫转」。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师兄说得有道理,末学谨记。同样信佛无虚愿,当不弃我。但也只有做到尽此一生不舍弥陀名号罢了,谢谢师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0:16
发表于 2016-11-4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6-11-4 09:38
南无阿弥陀佛!师兄只需考察一下每天持(南无阿弥陀佛)佛号两万声的念佛行人便知道了,如问不到,自己体验 ...

转:
佛在《四十二章经》所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不是你的言语、你的头脑所能达到的、所能理解的。是“超情离见”的,超过大家的所谓情理、情感的范围,离开这一切见。因为众生所有的知见都称为“成见”,就是谬见、颠倒见。要离开你的头脑中所有的见。我们要慎重,千万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思维意识,不要只是相信自己主见,而自以为是。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四十二章经》所言极是,好吧,等论坛的师兄弟们都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再来这里谈经论道如何(玩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0:4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律与念佛,是相得益彰,互融互摄。
戒律与念佛,持戒可助持念佛,念佛可以助持戒律。
戒律不可废!持戒不可懈怠念佛,念佛也要严持戒律。
二者是互相帮助的。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11-4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钻研者 发表于 2016-11-4 18:19
阿弥陀佛
师兄好,你没有唐突我,只是我信佛,当从佛语。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是闹着玩的。

南无阿弥陀佛,师兄说得有道理,末学谨记。同样信佛无虚愿,当不弃我。但也只有做到尽此一生不舍弥陀名号罢了,谢谢师兄。
发表于 2016-11-4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钻研者 发表于 2016-11-4 18:40
转:
佛在《四十二章经》所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

南无阿弥陀佛,《四十二章经》所言极是,好吧,等论坛的师兄弟们都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再来这里谈经论道如何(玩笑)
发表于 2016-11-4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末学对(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还抱有疑问。《观无量寿经》里下品三生都是造恶破戒众生,他们念佛往生都是假念佛吗?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偏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於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生辈想,名第十六观。

补充内容 (2016-11-4 21:17):
转:
佛在《四十二章经》所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不是你的言语、你的头脑所能达到的、所能理解的。是“超情离见”的,超过大家的所谓情理、情感的范围,离开这一切见。因为众生所有的知见都称为“成见”,就是谬见、颠倒见。要离开你的头脑中所有的见。我们要慎重,千万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思维意识,不要只是相信自己主见,而自以为是。

点评

这是未闻佛法,造恶在先,遇到善知识,一念觉悟,与佛相应。 这是佛力。 不要错会意,可以不持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07:20
念佛非有真假。一念是念佛,这一念就是真。下一念,五欲妄想起来就是假了。不要太执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2:01
发表于 2016-11-4 21: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持戒念佛品位较高的念佛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1:29
发表于 2016-11-4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定善香慧照变 发表于 2016-11-4 21:19
持戒念佛品位较高的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6-11-4 21:16
南无阿弥陀佛,末学对(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还抱有疑问。《观无量寿经》里下品三生都是造恶破戒众生,他们 ...

念佛非有真假。一念是念佛,这一念就是真。下一念,五欲妄想起来就是假了。不要太执着。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师兄即是明理,那发(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帖子意义是什么呢,一念是真,便含诸戒,五欲妄想起者,便破诸戒。末法众生,只要能发心念佛求往生,我们都要鼓励赞叹,非末学执着,师兄这是给六字名号增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06:06
发表于 2016-11-5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亖求佛亖 发表于 2016-11-4 22:01
念佛非有真假。一念是念佛,这一念就是真。下一念,五欲妄想起来就是假了。不要太执着。

南无阿弥陀佛,师兄即是明理,那发(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帖子意义是什么呢,一念是真,便含诸戒,五欲妄想起者,便破诸戒。末法众生,只要能发心念佛求往生,我们都要鼓励赞叹,非末学执着,师兄这是给六字名号增加条款啊。
发表于 2016-11-5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6-11-4 21:16
南无阿弥陀佛,末学对(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还抱有疑问。《观无量寿经》里下品三生都是造恶破戒众生,他们 ...
......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这是未闻佛法,造恶在先,遇到善知识,一念觉悟,与佛相应。
这是佛力。
不要错会意,可以不持戒。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下品以上众生闻佛名号欢喜念佛,求生净土,师兄不会说他们尚未觉悟,皆靠自力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09:44
南无阿弥陀佛!原来师兄一直都在会错我意,从头至尾末学的意思一直是念佛就包含持戒,只是另外还弄一个戒进来是给六字名号的往生功能增设条件而已。并没有念佛反对持戒的意思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08:3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0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