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11|回复: 3

[祖师大德] 龚斌教授:纪念伟大的弘法者鸠摩罗什大师 2016-09-21 来源:大公佛教 石观音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龚斌教授:纪念伟大的弘法者鸠摩罗什大师2016-09-21 来源:大公佛教 [url=]石观音寺[/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鸠摩罗什大师传

编者按

鸠摩罗什大师早年也有舍身求法的经历,但最能体现他精神品格的,则是舍身弘法的大愿,以及为实现此大愿,甘于忍受一切苦难的坚韧不拔。他那种超凡卓绝的精神品格,证明在理想的指引下,人类的意志力可以战胜一切自然和人为的险阻,创造辉煌的业绩。


凡是中国文化史上真正的大师,都会让我深深怀念、感激,由衷赞叹并敬仰。


生活在距今一千六百多年的鸠摩罗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旷世高僧,千年不遇的天才。他的出现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千年的历史潮流淘尽了多少杰出人物,鸠摩罗什大师的传奇人生和精神品格,时间愈久而愈见光辉,具有永恒意义。


我阅读并倾心于鸠摩罗什大师,始于十多年前写作《慧远法师传》之时。他的传奇人生和译经事迹,如磁石一样强烈吸引我,由此萌生写作《鸠摩罗什大师传》的念头。到了前年下半年,再难压抑再现鸠摩罗什大师的欲望,遂以五个月的时间,一气呵成。


我之所以念念不忘千年之前的这位高僧,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鸠摩罗什大师在佛教翻译史上的伟大贡献。早在他之前的三百年左右,即东汉明帝年间,佛教开始传入东土。一代一代西域东来的僧人,跋涉关隘险阻,带来了数不清的佛经。但早期的佛经翻译,由于华戎两种异质语言之间转换的不易,致使传译常常失真。大乘佛教的精义蕴而不明,妨碍了佛教传播的进程。


时代翘首以待天才的出现。后秦姚兴弘治三年(401),鸠摩罗什大师历经时日漫长的困苦,艰难跋涉,终于来到长安。随着天才的到来,佛经翻译开创全新的时代。大师鸠摩罗什在一批杰出弟子的协助下,译出《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诵律》等数百卷重要佛典。鸠摩罗什大师的译作,不失原义,又保存梵文原本的语言趣味,通俗、简洁、流畅,富有吟唱韵味和文学美感,臻于佛经翻译的极致境界,后人难以为继。今天,当我们翻开佛经,或者瞻仰古寺中的经幡,诵读上面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经文,那么典雅有韵味,感念与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二是鸠摩罗什大师精深的佛学义理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在他之前,佛教虽已在东土传播了数百年,但由于佛典不完备、翻译失真,以及中印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等诸种原因,本土僧人对印度佛教的原义理解往往不很准确。魏晋以降,玄学兴起,常用“有”“无”等传统哲学范畴解释佛教。鸠摩罗什大师来华后,审时度势,以译经为第一要务,通过译出《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多种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引进龙树菩萨为代表的印度般若、中观学说,大大提升了中土佛学的水平,为后世的佛学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奠定了理论基础。


鸠摩罗什大师倾其全力译经,佛学著作大多散佚。然而我们读他所著《大乘大义章》、赠慧远之偈,义理精深,妙悟难及,境界极高,是灿烂的智慧之花。他的门徒成百上千,其中高足弟子有“四圣”、“八俊”之目,无不登堂入室,似众星捧月,形成中国佛教史上的奇观。最著名者僧肇作《肇论》,历来被誉为僧论中的“无上精品”。竺道生深刻理解般若之实相义,彻悟言外,称为“般若圣”。名师出高徒,从其弟子的佛学水准,不难见出鸠摩罗什大师的佛学造诣,既博且深,无端涯矣。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大凡杰出人物,成大成就、大事业者,必有坎坷曲折、艰难困苦,身心两方面经受严酷的淬炼,方能凤凰涅槃,达到完美的境界。虽然,如鸠摩罗什大师那样的传奇人生,在历史上仍属罕见。他如璀璨的珍宝,闪耀着奇异的色泽;如深沉的长诗,充满情绪繁复的咏叹。鸠摩罗什大师的故事,波澜起伏、光怪陆离,使人着迷、浩叹、感奋、深思。


他是早熟的天才,七岁随母出家,九岁往罽宾游学问道,十余岁升座说法,誉满西域。二十余岁龟兹王为其造金狮子座,声名远达东土。他早期在西域的经历,已经如满园奇花异草,让人目不暇接,叹为奇观。然而最使我感动的,还是他以后在东土的弘法岁月。鲁迅先生曾赞誉“舍身求法”者为民族的脊梁。鸠摩罗什大师早年也有舍身求法的经历,但最能体现他精神品格的,则是舍身弘法的大愿,以及为实现此大愿,甘于忍受一切苦难的坚韧不拔。他那种超凡卓绝的精神品格,证明在理想的指引下,人类的意志力可以战胜一切自然和人为的险阻,创造辉煌的业绩。


鸠摩罗什大师的故事中有一母子对话的场面,我反复读之,感动莫名,认为这是理解鸠摩罗什大师精神品格的一把钥匙:罗什母亲往天竺求道,临别之际对儿子说:“《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罗什回答:“大士之道,利彼忘躯。若必使大化流传,能洗悟蒙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何谓信仰?何谓理想?何谓舍身利他?何谓大乘精神?何谓艰苦卓绝?何谓九死无悔?罗什大师的誓言便是最佳答案。


为使大化传之东土,鸠摩罗什大师牢记佛陀的教导,忍受一切苦厄:占领者吕光强妻以龟兹王女,逼他破戒;东去途中,吕光故意让他骑牛、乘恶马;在凉州被吕光父子拘系十七年,虚掷岁月,无所宣化;至长安后,姚兴欲使“法种”有嗣,逼他受十妓女,再次亏其僧德……葱岭可以悬度,流沙也能险涉,恶世无道给他制造的困境与耻辱却无可遁逃。面临“身当炉镬”般的种种劫难,鸠摩罗什大师苦而无恨,道义和使命高于一切。


鸠摩罗什大师之死是他的人生高潮,死亡是塑造他精神品格的色彩最浓重之笔。大师临终之际对他的弟子说:“自以暗昧,谬充传译。凡所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于今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纵观漫长的中国历史,有几人临终能发诚实誓?鸠摩罗什大师临终誓言,是真诚人格的最后表白,是对自己一生事业的充分自信。


道义、使命感、诚实,是鸠摩罗什大师精神品格的全部内涵。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物,这三者缺一不可。心中有道义,就会舍身利他,为民众创造福祉。有道义贵在担当,时刻不忘实现道义的使命,就会坚韧不拔,即使身当炉镬也无悔无怨。诚信是人的灵魂,品格的核心,真善美境界之源。鸠摩罗什大师译经之所以“存其本旨,必无差失”,便是诚实。而诚实又与道义密切关联。只有诚实的人才具有公信力,才有可能建立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不朽业绩,才能赢得一代代人由衷的爱戴和敬仰。读懂鸠摩罗什大师,道义、使命感、诚实这三个词,实在是关键之关键。


我在《鸠摩罗什传》的《后记》中说:“写作《鸠摩罗什传》的过程,既是涉猎佛学,也是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我总是把读写古贤当作人生的修炼。鸠摩罗什大师忍辱负重,在苦境中始终不忘道义的担当,为钟爱的事业贡献全部智慧的精神品格,我相信会激励我的余生。”这段话,其实表达了我写作《鸠摩罗什传》的收获与感悟。如前所述,鸠摩罗什大师通过大乘佛经的翻译,向中国佛教界传入了龙树的般若学和中观义。过去我对中观义不甚了了,这次通读《中论》《金刚经》,对“诸法实相”“二谛义”始有所悟解。这是收获与感悟之一,指向学问。


如果说,鸠摩罗什大师的佛学属于“知”的范畴,那么他的弘法活动属于“行”的范畴。我最为倾心和赞叹者,正是上文所说的鸠摩罗什大师的道义、使命感与诚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鸠摩罗什大师的智慧深如海,高如山,我们无法企及。但完全可以以他为榜样,修炼自己的人格,践行自己的理想,诚实的生活和工作,创造真善美。这是收获与感悟之二,指向品德。


鸠摩罗什大师,这位千年罕遇的文化大师,距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但他就在我们身边。他不仅以无比精美的佛典译作供后世诵读、研究,而且以他独特的人生和高尚的精神品格,为后人敬仰、仿效。所以,鸠摩罗什大师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并将属于未来。


伟大的弘法者鸠摩罗什大师,中华文化永恒的瑰宝!


龚斌撰于2014年9月6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鸠摩罗什传》节选:
被俘忍尽万般辱如如不动明净心

编者按**在中国佛教史上,出现过许多弘道者、求法者,经历寒暑风霜之苦,高山流沙之险。罗什遭受的苦难,不仅来自恶劣的自然环境,更来自人为的精神折磨。逼他娶妻、逼他骑牛、骑烈马,败其德行、毁其尊严,遏其大志,种种精神的摧残,在古往今来的高僧中,以罗什为最。读者如果能了解此,思及此,能不同情怜悯之?虽然罗什遭遇种种苦难,但他以佛为榜样,体悟忍辱波罗蜜,为实现在东土弘法的大愿,即使身当炉镬之苦也无恨。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即前秦苻坚建元二十一年(385),三月末的一天,吕光率领七万多将士班师回长安。


延城北边的白山,依然白雪皑皑。城外的山坡和旷野,积雪也未融化。几乎看不到绿色——春天的脚步还在远方。东方人的军队踏着积雪,迎着寒风,开始漫长的归程。


这是一支胜利的大军,满载而归。在此之前的所有征服过西域的军队,若论战利品的数量和品种,与吕光的军队相比,都会相形见绌。二万多匹骆驼,一万多匹骏马,驮着从龟兹及西域搜寻来的无数珍宝、奇伎异戏、殊禽怪兽,种类多达一千余种,无声地诠释着吕光的“恩威并著”的真实涵义。


驼群好像一条缓缓流动的长线,长得不见尽头。这些韧性非凡的“沙漠之舟”,驼着木箱、革囊、一捆捆的锦褥,迈开沉重的脚步,往东,不断地往东。十几只关在木笼子里的孔雀,惊恐得收拢翅膀。吕光觉得这些美丽的鸟,食其肉,味道平平,但羽毛的炫耀让人惊喜。可惜从上路开始,它们就再也不愿开屏。两只符拔关在大笼子里,装在二辆牛车上。一只单角,一只双角,常常向着对方哀鸣。战利品中,还有几个康居的眩人,十几个胡腾舞、胡旋舞的男女演员,以及《五方狮子舞》的狮子郎。木箱中,有龟兹的各种乐器。吕光要把龟兹的乐舞带到长安,献给主上观赏。


所有的战利品中,还有一件最特别,这就是鸠摩罗什大师。吕光至今都不明白:为什么主上耗费不计其数的财力物力,似乎就为了得到这个比丘。太不可思议!吕光骑着一匹健壮的大马,偶尔回头看看后面不远处的罗什,好像在马背上打盹,心想,这个僧人有甚稀奇?西域的比丘多如牛毛,在延城街上走,一不小心撞上的准是比丘。符拔和辟邪才叫稀罕呢!似鹿非鹿,尾巴长长的,有的独角,有的双角,五色光耀,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与其让一个和尚占一匹马,还不如用一匹马驼两革囊葡萄酒。想到这里,吕光鼻孔里“嗯”出一股气,轻蔑随之而出。


时近中午,太阳渐渐显出热力。罗什裹着黑色僧袍,骑着一匹黑瘦马,不紧不慢地跟在吕光的卫队后面。僧袍吸足了阳光的热量,罗什觉得身上暖洋洋的,半闭着眼,回想离开延城的情景:龟兹王白震率领王室成员及文武大臣送行,却不见白罗吉的身影。罗什明白罗吉不来的用意,是勉励自己专心致志去东方弘法。吕光却奇怪起来,问罗什:“白罗吉为何不随军东去?”罗什回答:“公主已出家了。”吕光惊讶:“竟有此事!传命……”欲说又止,改口说:“算了,罗什,东土美人如云,到了长安,本都督第一件事即为你续妻。”罗什一笑:“大都督又说笑话。”吕光一脸正经,“怎么是笑话!本都督命你与白罗吉结婚,是否立时就办了?”罗什好像被刺痛了,呐呐地说:“世尊啊,我必堕阿鼻地狱,必堕阿鼻地狱……”


这时,卫队突然停下来,前头传来七嘴八舌的声音。原来,卫队中有一士兵被路上的石头硌了脚,痛得不能站立。卫队长请示吕光,吕光指示卫队长,把罗什骑的黑瘦马换下来,让伤脚的士兵骑,让罗什骑牛。西域民俗犁田或负载用牛,代步则马。罗什自然从未骑过牛。牛背不配坐鞍,光溜溜的,又无缰绳可控。所以,骑牛得全神贯注,尽力保持身体平衡。牛背上的罗什,再不能半闭着眼养神,必须提振精神,双手时刻抓住牛脊梁。幸好牛行迟缓,否则必从牛背上摔下来。吕光回过头,瞥见一个穿黑僧袍的比丘,紧张地坐在牛背上,高而瘦,滑稽而可笑,忍不住偷着乐。


一天又一天,罗什骑在牛背上,忍辱劳累,默然不语,与那缓慢前行的公牛浑然一体。


七天之后,吕光反而憋不住了。他所期待的罗什会从牛背上摔下的场面没有出现,而罗什也始终未提出改骑马的请求。罗什若无其事,既无怨言,也不喊累。牛背上黑色僧袍裹着的比丘,最初几天显得滑稽可笑,到后来稳坐牛背,看上去十分舒坦。偶尔有风吹起僧袍,罗什似乎也像个得胜的将军。吕光看见了,觉得不爽。


离延城一天比一天远。吕光想着龟兹王之梦的破灭,总摆脱不了沮丧。文武将佐博议进止,所言与罗什一般无二,皆以为班师回长安是上上之策。现在大军返回东土,证明罗什有先见之明。我欲王龟兹的野心,恐怕一开始就被罗什窥破了。想到这一层,吕光更加不爽。归程万里,看不完的山川旧景,令人生厌,何不再寻寻外国和尚的开心?也许,心情会好起来。


第二天早春出发,卫队长按照吕光的指示,给罗什牵来一匹大宛马,“罗什法师,你骑牛多日,想必很累,今天换马骑骑。此马善走,四蹄生风,日行千里。”


罗什斜睨大宛马:汗血斑,红鬃毛,体毛成五色,四腿如铁。果然是匹骏马!罗什踩上马镫,跃上马背。大宛马咴咴直叫,前蹄跃起,随后往斜刺里狂奔。罗什紧紧拉住缰绳,大宛马又叫着扬起前蹄,原地转了一圈,然后奔上不高的土丘,一阵狂颠。罗什从马背上摔下,一脸土灰,黑僧袍的下摆撕裂。吕光和卫队士卒看着罗什的狼狈相,大笑不止。


原来,这是一匹尚未驯服的大宛马。


罗什从地上爬起来,用袖子擦擦脸上的土灰,依旧不言不语,不怨不艾,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


卫队长对土丘上的罗什大喊:“罗什,再骑啊!马在你后面。”


罗什回头,大宛马在不远的地方“咴咴”地叫。罗什走过去,再次跨上马背。马举起前蹄,作一停顿,积蓄了力量,从土丘上直冲下来,连续跳过几块大石头,再突然转向,往旁边狂奔。就在转向的瞬间,罗什从马背上摔下来,在山坡上翻滚,最后四肢伸直,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吕光与卫队又一次爆发出大笑,士兵们狂叫:“罗什,起来!罗什,起来!”


罗什仍然一动不动。他清楚吕光的有意捉弄。他非要叫你摔几个筋斗不可,否则不会罢休——这是不可逃避的苦难。这时罗什听见了,听见了佛的告诫,如天鼓响在耳边:“须菩提,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罗什一动不动,重温着佛陀的故事:佛于过去世为忍辱仙人时,一日,恶世无道歌利王率宫人出游,遇到忍辱仙人在树下坐禅。宫人乘歌利王睡觉不醒,去忍辱仙人初听法。歌利王醒来不见宫女,四处寻找,后在忍辱仙人处找到。歌利王遂生恶心,将仙人节节支解。此时四天王雨金刚砂,歌利王见此心生恐怖。仙人发愿来世成佛后,第一个先度歌利王。这歌利王就是后来释迦牟尼佛的第一个弟子憍陈如。罗什重温佛的教导:不见我、不见人、不见法、不见忍辱相,视一切外在的侮辱和伤害为不存在。这才是第一波罗蜜啊!


罗什一动不动,佛又来告诫:


我于尔时,修习忍辱,不行卒暴,常亦能称赞忍辱者。若有智之人欲修吾道者,当修忍默,勿怀忿铮。(见《长阿含经》卷二十一)


罗什从默默地说:“伟大的佛啊,我听见了你的教导。此时正是我修习忍辱的好机会。我想大弘佛法,自然能忍默,不仅不忿铮,而且日后第一个要度吕光。”


再说吕光遥见罗什躺在山坡上一动不动,不由紧张起来。主上要我俘获罗什后以快马传送至长安,若罗什出意外,归程万里刚走了几步,就把他摔死了,我如何向主上交代?捉弄罗什,看来太过分了。于是大声命令卫队长:“快,快去看罗什!”


卫队长快步奔向山丘,刚走出几十步,罗什竟然坐起来了!双手一撑,又站起来,扭了扭腰,用手敲敲大腿,迈步从土丘下来。大宛马朝他不断鸣叫,不知是向他表示歉意呢,还是表示不甘驯服。罗什拉住马缰绳,牵着马回归队伍,神色平静得让人不明所以。吕光见罗什若无其事,不由心生惭愧。自己一再捉弄罗什,连卫队的士兵也看得清清楚楚,罗什岂会不知?然这比丘神色夷泰,如此度量,岂不胜过我吕光?人称为“宽简有大量,喜怒不形于色”,其实是溢美之词。这比丘才是喜怒不形于色呢!不知如何涵养成这个度量?


罗什走过吕光身旁,吕光对卫队长说:“还是让罗什骑黑瘦马,把这匹马换下来。”


“大都督,不必不必。它摔了我二次,刚才已向我道歉了。往后的路上,我还要感谢它哩。”罗什说完,轻轻地从马颈上拔下二根红鬃毛,分别在左右手的小指上饶成团,左手的一团塞在马的右耳里,右手的一团塞在马的左耳里,然后嘴巴凑近马的左右耳,分别咕噜咕噜几句。动作快得令人眼花缭乱。完了,一步跨上马。那马不声不响,服服帖帖,如铁的马蹄敲响地面,稳步向前,气宇轩昂。吕光、卫队长及所有的卫兵看着罗什的怪异举动,全都莫名其妙,面面相观。


军队缓缓向东。吕光有时回头看看罗什,看到的是黑色僧袍裹着的比丘,在马背上稳如泰山。这时,吕光难免会纳闷:这比丘莫测高深。刚才他说恶马摔了他二次,已经向他陪了不是,这话好像在影射我呢……


一个只知攻城掠地,只知炫耀权威,欲壑难填的武夫,岂能识鉴大智慧者?至于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超乎世俗智慧之上的无上智慧,更是永远无法理解。吕光不识罗什的智慧,不识罗什的大志,不识罗什的忍辱波罗蜜。因为不识,不断地戏弄智者,甚至给智者制造苦难。后人对这样一个有眼无珠、不知义理的专横者,除了鄙视和谴责,还会有什么呢?


在中国佛教史上,出现过许多弘道者、求法者,经历寒暑风霜之苦,高山流沙之险。罗什遭受的苦难,不仅来自恶劣的自然环境,更来自人为的精神折磨。逼他娶妻、逼他骑牛、骑烈马,败其德行、毁其尊严,遏其大志,种种精神的摧残,在古往今来的高僧中,以罗什为最。读者如果能了解此,思及此,能不同情怜悯之?虽然罗什遭遇种种苦难,但他以佛为榜样,体悟忍辱波罗蜜,为实现在东土弘法的大愿,即使身当炉镬之苦也无恨。我等能不由衷敬仰赞美之?


罗什遭受精神苦难的历程,如东去的路一般漫长。





石观音寺   

发表于 2016-9-23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众生舍躯弘法!!!可敬,可叹!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9: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