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13|回复: 0

[祖师大德] 智者大师对三宝发愿遗书 2016-09-10 作者:修正法师 石观音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1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智者大师对三宝发愿遗书
2016-09-10 作者:修正法师 石观音寺


《国清百录》记载智者大师对三宝的发愿遗疏(发愿疏文)在第六十四条中,时间是圆寂前三天,与智者大师口授给杨广的遗书为同一天时间,原文如下: 

吴县维卫迦叶二像,愿更聚合修复;鄮县阿育王塔寺颓毁,愿更修治;剡县十丈弥勒石像,金色剥坏,愿更庄严。右三处功德乞修,沙门某敬白。

稽首和南三世诸佛!伏惟:法身无像,随机显现,净土不毁,人众见烧。沪渎浮来,灵塔地涌,剡山天乐,通梦陆咸。三处尊仪,表代三世,慈善根力,利益斯土。但年深岁曩,圣跡凌迟,诸佛影像若沦,众生善根无寄。

某宿世有幸,忝预法门,德行轻微,功业无取,谬为道俗所知,顾影羞躬,无以自处。上惭三宝,无兴显之能;下愧群生,少提拔之力。刻骨刻肌,将何所补。幸值明时,栋梁佛日,愿赖皇风,又承众力,将劝有缘修治三处。先为兴显三世佛法,次为拥护大隋国土,下为法界一切众生。若塔像庄严,则绍隆不绝,用报佛恩;若处处光新,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则报至尊水土之泽;若见闻者发菩提心,则利益一切种出世业。

但久域此心,缘障未果,此际赴期西出,气疾增动。毒器坏瓶,固非保惜,先以身命奉给三宝,谨听威神。若形命停留,能生物善,不污佛法者,伏听,使乞早除差,行愿速圆;若命虽未尽,方多魔障,损物善根,污乱佛法者,岂须停世,愿早灰灭。灭后以诸誓愿,付嘱后人,使经纪修立,乞三宝加建,速得圆满。前于佛陇金光明道场,已发此愿,今重于石尊再述愚诚。伏愿圣凡,重垂摄受!谨疏。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这篇临终发愿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付嘱后人要修立佛像;二是于三宝前发愿,若自己今世于佛法无益,愿早灰灭。

早在开皇十七年(597)夏初,晋王就遣使入天台参拜智者大师,期望智者大师夏安居竟即奉迎再入江都。后来由于杨广入朝未还,故直到秋末冬初,晋王还藩之后,才派人奉迎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次随使下山。十一月,行至新昌石城,“气疾兼笃,不能复前”。他命弟子智越,往石城寺扫洒,选择于彼佛前命终。他解释说:“石城是天台西门,天佛是当来灵像,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并于此时做了临终发愿文。

当时石城寺年久失修,新昌十丈大佛金身斑驳,所以智者大师在这篇愿文中,首先付嘱后人要经营修立佛像,并提及吴县维卫迦叶二像、鄮县阿育王塔寺,共剡县十丈弥勒石像三处功德,认为“三处尊仪,表代三世,慈善根力,利益斯土”。诸佛法身本无形相,满十法界,为众生故,随机示现。众生通过对佛像尊仪的恭敬供养得以增长福德善根,成为他日为诸圣贤得度因缘,因此“诸佛影像若沦,众生善根无寄”。

由于“年深岁曩,圣跡凌迟”,佛像“颓毁剥坏”,所以希望能借助皇风及承众力,奉劝有缘修治三处佛像:“吴县维卫迦叶二像,愿更聚合修复;鄮县阿育王塔寺颓毁,愿更修治;剡县十丈弥勒石像,金色剥坏,愿更庄严。”修治佛像的功德意义在于“先为兴显三世佛法,次为拥护大隋国土,下为法界一切众生。若塔像庄严,则绍隆不绝,用报佛恩;若处处光新,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则报至尊水土之泽;若见闻者发菩提心,则利益一切种出世业”。此疏写好后,智者大师交付弟子连同另一封遗书一起交给杨广,有希望杨广能承担修治佛像之意。

为了表示对佛的崇敬供养,大师将自己的三衣、钵、杖道具,分为两分:一分供奉弥勒,一分充羯磨。大师一生为佛法之弘扬劳苦奔波,临终亦念念不忘三宝的兴显,他选择在石城弥勒像前入寂也就具有了殊胜的意义。

发愿疏文的第二部分,是智者大师对佛前所发之愿。他在愿文中说,因为自己应缘出山,气疾增动,虽然身体是毒器坏瓶,不值得贪惜,但此形命色身若能使众生利益,不污佛法,愿病愈除瘥。如果命虽未尽,而魔障增多,损害众生善根,污乱佛法,发誓“岂须停世,愿早灰灭”。大师也许早已预感自己的入灭因缘,因此先前就这个住世与否的誓愿在佛前已发过一次。即在晋王入朝之时,大师“旋归台岳,躬率禅门,更行前忏,仍立誓曰:若于三宝有益者,当限此余年,若其徒生,愿速从化”。

所以他说“前于佛陇金光明道场已发此愿,今重于石尊,再述愚诚,伏愿圣凡,重垂摄受”。大师心心念念皆为三宝之利益,毫无一己私情,其遗疏颇有点世尊涅槃遗教的意味,蕴含着无尽佛法大悲与随缘入灭的悲凉。

据《别传》记载,智者大师对自己的命终有更明确的预感。早在开皇十六年春(596)智者大师重返天台之前,晋王杨广就曾致书劝他留在栖霞,但智者大师复书曰:“天台既是寄终之地,所以恒思果遂。每嘱弟子,恐命不待期,一旦无常,身充禽鸟,焚烧余骨,送往天台,愿得次生还棲山谷,修业成办,乃可利人。”

言下之意,智者大师已经预知自己住世不久。在他入天台山不久的“后时一夜,皎月映床,独坐说法,连绵良久,如人问难”。第二天,侍者智唏请问他:“昨夜见何因缘?”智者大师的回答是:

吾初梦大风忽起,吹坏宝塔,次梵僧谓我云:“机缘如薪,照用如火,傍助如风,三种备矣,化道即行。华顶之夜,许相影响,机用将尽,傍助亦息,故相告耳!”又见南岳师共喜禅师令吾说法(中略)。说竟,谓我云:“他方华整,相望甚久,缘必应往,吾等相送。”吾拜称诺。此死相现也。

这是说,起初梦见大风忽起,吹坏宝塔,过一会儿一位梵僧提醒自己世缘将尽。又梦见其师南岳禅师前来相送,他认为这是死相现前的征兆。智者大师又回忆起小时之梦,当终此地,世缘势必不久。于是智者大师嘱咐说,吾命终后,当安厝西南峰所指之地,堆石作龛,旁边多栽松树来蔽盖,并嘱咐弟子在坟墓外另立白塔,愿瞻礼者皆发菩提心,并仍为大众讲授《观心论》。按时间来看,此时应当是开皇十七年(597)夏安居期间或者安居毕的八九月,智者大师已有即将入灭的预感并对后事处理作了略微交待。

开皇十七年(597)夏初之时,晋王就遣使入天台参拜智者大师,期望智者大师夏安居竟即奉迎再入江都,并施物件。由于晋王入朝未还,故直到秋末冬初,晋王还藩之后,才派人奉迎智者大师。九月二十二日,晋王所派幕僚的高孝信从江都出发,十月十七日到达天台。智者大师次日不顾老病之躯,便随使下山。十一月,行至新昌石城,“气疾兼笃,不能复前”。晋王接到消息,曾遣医李膺前往参病,并希望大师“小得康损,愿徐进路”,但是智者大师已经做好要舍报往生的准备了。

大师在山自知教化众生的因缘将尽,于是前往剡东的石城寺居住,对弟子智越说:“大王欲使吾来,吾不负言而来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须进前也。”接着令弟子敷床于东壁,面向西方,专一心意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摩诃般若波罗蜜,以及观世音菩萨圣号。知道自己化缘已尽,他拒绝进食服药,唱诵《妙法莲华经》与《无量寿经》两部经为最后闻思,并对弟子作了最后的说法和训诫后,唱三宝名,入于三昧中安详圆寂。

从智者大师临终的诸多预感和他选择在石城入灭来看,大师对自己的入灭一事显然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他的住世皆为众生化度因缘,既然于三宝无益,故而示现入灭,此亦是佛法随缘之举。况且大师一生于大苏山、天台山等地已达较高禅观修证,至其临终又答弟子问说己品位。这些修证足以说明大师的高僧行持,其宗教行履并非凡人所能杜测,他是身虽处五浊恶世而心早已超脱三界的得道高僧,故而舍报亦能安然,吉祥善逝。

转自“佛学书刊”




石观音寺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石观音寺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 14: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