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31|回复: 22

[其它] 阿含经中所记载的大乘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4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现整理阿含中直接说有大乘法处,供诸位菩萨师兄参考,若再遇有大乘非佛说者,可用以做法义辨正或论文之参考!
  一、以阿含中说阿难尊者集结经典时,另有集结大乘佛典为证:
  《增壹阿含经》卷1〈1 序品〉:「于大众中集此法,即时阿难升乎座,弥勒称善快哉说,诸法义合宜配之,更有诸法宜分部,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
  ....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净三眼除三垢,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若有书写经卷者,缯彩花盖持供养,此福无量不可计,以此法宝难遇故。说此语时地大动,雨天华香至于膝,诸天在空叹善哉,上尊所说尽顺宜,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毘昙经为三藏,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安处佛语终不异,因缘本末皆随顺,弥勒诸天皆称善,释迦文经得久存,弥勒寻起手执华,欢喜持用散阿难,此经真实如来说,使阿难寻道果成。
  是时,尊者阿难及梵天将诸梵迦夷天,皆来会集;化自在天将诸营从,皆来会聚;他化自在天将诸营从,皆悉来会;兜术天王将诸天之众,皆来会聚;艳天将诸营从,悉来会聚;释提桓因将诸三十三天众,悉来集会;提头赖吒天王将乾沓和等,悉来会聚;毘留勒叉天王将诸厌鬼,悉来会聚;毘留跛叉天王将诸龙众,悉来会聚;毘沙门天王将阅叉,罗刹众,悉来会聚。
  是时,弥勒大士告贤劫中诸菩萨等:『卿等劝励诸族姓子、族姓女,讽诵受持增一尊法,广演流布,使天.人奉行。』」(CBETA, T02, no. 125, p. 550, c2-26)

  【注:从上经文可知,佛示现灭度后除由大迦叶即选众中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外;弥勒菩萨亦聚集菩萨、天、人等,由阿难讽诵方广等大乘诸经而集结,并劝勉诸菩萨广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阿含经单本般泥洹经》卷2:「复有四,佛所说十二部经,贤者阿难,皆讽诵念识,传为四辈弟子说,如所闻无所增减,亦未曾倦,是为阿难第四四德。」(CBETA, T01, no. 6, p. 185, a29-b3)

  【注:十二部经包含大乘如方广诸经等】


  《长阿含经单本般泥洹经》卷2:「大迦叶即选众中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长阿含、三增一阿含、四杂阿含。此四文者,一为贪淫作;二为喜怒作;三为愚痴作;四为不孝不师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众比丘言:『用写四文,当兴行于天下。』故佛闍维处,自生四树,遂相捡敛,分别书佛十二部经,戒律法具,其在千岁中,持佛经戒者,后皆会生弥勒佛所,当从彼解度生死履。」(CBETA, T01, no. 6, p. 191, a19-27)

  【注:此经中亦说佛示现涅盘后,除集结四阿含外,亦将十二部经书写广为流传,十二部经包含大乘如方广诸经等】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以阿含中说有如来藏为证:
  《杂阿含经单本:央掘魔罗经》卷4:「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CBETA, T02, no. 120, p. 539, c5-7)
  《杂阿含经单本:央掘魔罗经》卷4:「尔时央掘魔罗白佛言:『世尊!奇哉如来,哀愍一切众生,为第一难事。』
  佛告央掘魔罗:『非是如来为第一难事,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来正法住世馀八十年,安慰说此摩诃衍经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有众生持诸同类是亦甚难!若有众生闻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随顺如实是亦甚难。』
  央掘魔罗白佛言:『世尊!何如为难?』
  佛告央掘魔罗:『譬如大地荷四重担,何等为四?一者大水、二者大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如是大地荷此四担。」
  央掘魔罗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央掘魔罗:『非是大地荷四重担,所以者何?馀复更有荷重担者。』
  央掘魔罗白佛言:『谁耶世尊?』
  佛告央掘魔罗:『正法住世馀八十年,菩萨摩诃萨为一切众生,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当荷四担,何等为四?谓凶恶像类常欲加害,而不顾存亡弃舍身命,要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名初担。重于一切众山积聚,凶恶像类非优婆塞,以一阐提而毁骂之,闻悉能忍,是第二担。重于一切大水积聚,无缘得为国王大臣大力勇将及其眷属说如来藏,唯为下劣形残贫乞堪忍演说,是第三担。重于一切众生大聚,穷守边地多恼之处,衣食汤药众具麁弊,一切苦触无一可乐,男悉邪谤女人少信,域郭丘聚丰乐之处不得止住,是第四担。重于一切草木积聚,若能荷此四重担者,是名能荷大担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正法欲灭馀八十年,弃舍身命,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能维持彼诸众生,是亦甚难,彼诸众生闻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能起信乐是亦甚难。』」(CBETA, T02, no. 120, p. 537, c19-p. 538, a21)
  《增壹阿含经》卷1〈1 序品〉:「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净三眼除三垢,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若有书写经卷者,缯彩花盖持供养,此福无量不可计,以此法宝难遇故。」(CBETA, T02, no. 125, p. 550, b29-c6)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以阿含中说有十二部经为证:(注:十二部经包含大乘如方广诸经等)
  《长阿含经》卷3:「尔时,世尊即诣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当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证。成最正觉;.......比丘当知我于此法自身作证,布现于彼,谓:贯经.只夜经.受记经.偈经.法句经.相应经.本缘经.天本经.广经.未曾有经.证喻经.大教经。汝等当善受持,称量分别,随事修行,所以者何?如来不久,是后三月当般泥洹。』」(CBETA, T01, no. 1, p. 16, c8-19)
  《长阿含经》卷12:「是故,比丘,于十二部经自身作证,当广流布:一曰贯经、二曰只夜经、三曰受记经、四曰偈经、五曰法句经、六曰相应经、七曰本缘经、八曰天本经、九曰广经、十曰未曾有经、十一曰譬喻经、十二曰大教经。当善受持,称量观察,广演分布。」(CBETA,T01, no. 1, p. 74, b16-24)
  《长阿含经单本大集法门经》卷1:「当知佛所宣说,谓:契经、只夜、记别、伽陀、本事、本生、缘起、方广、希法,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CBETA, T01, no. 12, p. 227, b25-29)
  《增壹阿含经》卷17〈25 四谛品〉:「彼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声诵习。所谓契经.只夜.受决.偈.本末.因缘.已说.生经.颂.方等.未曾有法.譬喻。如是诸法,善讽诵读,不失其义,不广与人说法,是谓此人雷而不雨。」(CBETA, T02, no. 125, p. 635, a10-14)
  《增壹阿含经》卷21〈29 苦乐品〉:「彼云何名为法辩?十二部经如来所说,所谓契经.只夜.本末.偈.因缘.授决.已说.造颂.生经.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诸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诸法之实不可沮坏。所可总持者。是谓名为法辩。」(CBETA, T02, no. 125, p. 657, a1-6)
  《增壹阿含经》卷33〈39 等法品〉:「云何比丘知法?于是,比丘知法。所谓契经.只夜.偈.因缘.譬喻.本末.广演.方等.未曾有.广普.授决.生经。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经,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为知法。如是,比丘解了于法。」(CBETA, T02, no. 125, p. 728, c2-7)
  《增壹阿含经》卷46〈49 放牛品〉:「云何比丘择道行?于是,比丘于十二部经择而行之。所谓契经.只夜.授决.偈.因缘.本末.方等.譬喻.生经.说.广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知择道行。」(CBETA, T02, no. 125, p. 794, c27-p. 795, a2)
  《增壹阿含经》卷48〈50 礼三宝品〉:「尔时,世尊重告诸比丘曰:『汝等当知,若有愚人习于法行,所谓契经.只夜.偈.授决.因缘.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说.广普。虽诵斯法,不解其义,以不观察其义,亦不顺从其法,所应顺法终不从其行....』」(CBETA, T02, no. 125, p. 813, a14-19)
  《杂阿含经》卷41:「佛告二比丘:『汝等持我所说修多罗.只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多伽.毘富罗.阿浮多达摩.优波提舍等法,而共诤论,各言:汝来试共论议。谁多谁胜耶?』
  二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等不以我所说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而自调伏,自止息,自求涅盘耶?』
  二比丘白佛:『如是,世尊!』.....」(CBETA, T02, no. 99, p. 300, c5-12)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不善品第四十八入前品中

  [0792b07] 佛告之曰。我不作尔说。当供养圣众。不供养余人。今施畜生犹获其福。何况余人。但我所说者福有多少。所以然者。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今此众中有四向.四得及【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当从众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众。长者。我观此因缘义。故而说此语耳。亦不教人应施圣众。不应施余人。
  ……
  [0792c05] 尔时。师子长者复以余时。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我自忆念请圣众饭之。有天来告我言。此是持戒。此是犯戒。此人向须陀洹。此人得须陀洹。乃至三乘皆悉分别。又说此偈。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杂阿含经(三四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成就十种力,得四无畏】,知先佛住处,能转梵轮,于大众中震师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诸比丘!此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乃至其人悉善显现。如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足令善男子正信、出家,方便修习,不放逸住,于正法、律精勤苦行,皮筋骨立,血肉枯竭;若其未得所当得者,不舍殷勤精进,方便坚固堪能。所以者何?懈怠苦住,能生种种恶不善法,当来有结,炽然增长,于未来世生、老、病、死,退其大义故。精进乐独住者,不生种种恶不善法,当来有结,炽然苦报,不于未来世增长生、老、病、死,大义满足,得成第一教法之场。所谓大师面前,亲承说法,寂灭涅盘,菩提正向,善逝、正觉。是故,比丘!当观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学,我今出家,不愚不惑,有果有乐,诸所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当如是学。”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三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来比丘!善出家、善得己利,旷世时时得生圣处,诸根具足,不愚不痴,不须手语,好说、恶说堪能解义。我今于此世作佛——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说法寂灭、涅盘、菩提正向、善逝、等正觉。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诸比丘!难得之处已得,生于圣处,诸根具足,乃至纯大苦聚集,纯大苦灭。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如是出家,不愚不痴,有果有乐,有乐果报,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是故,比丘!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杂阿含经》证明:阿罗汉与佛所证不同,声闻阿罗汉非佛
  从二乘人之角度而言,由于佛已亲证大阿罗汉所应证者,因此我们可以说佛是大阿罗汉;但是佛之阿罗汉弟子们并未亲证成佛所应证之法(佛菩提道),故不能说阿罗汉或发愿不入涅盘而度众生之阿罗汉即是佛,所证不同尔!
  例如经中佛说:「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罗汉弟子们皆是:「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除佛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外,没有一佛之阿罗汉弟子敢自称:「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皆是:「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而由经中说佛所证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罗汉所证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亦可知佛所说法有大乘能令人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佛菩提道,亦有二乘能令人亲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二乘解脱道!故佛说法不可能仅说二乘解脱道,而不说大乘佛菩提道矣!故由此亦可知大乘必定是佛所说矣!
  由于有大乘非佛说者,有认为阿罗汉即是佛者,认为《杂阿含经》是最原始的佛经,故后学现在从《杂阿含经》中举证,佛与阿罗汉所证不同,并非佛之阿罗汉弟子即是佛!

  1.《杂阿含经》卷3:「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CBETA, T02, no. 99, p. 19, c2-10)

  (注:上述经文中说佛于未曾闻法能自觉而知,并且已通达无上菩提;而声闻则是闻佛所说而知,并且所知非是无上菩提,而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等。故知佛与其阿罗汉弟子不同尔,非是其阿罗汉弟子即是佛矣!)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2.《杂阿含经》卷1:「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2, c5-9)

  (注:上文中佛说其已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此阿罗汉之解脱果,并且亦能自证得不同于阿罗汉所证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杂阿含经》卷1:「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在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逸,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比丘即成罗汉,心得解脱。」(CBETA, T02, no. 99, p. 3, a7-b13)

  (注:上述经中说比丘证阿罗汉是于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而非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阿罗汉非是佛矣!)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发表于 2016-9-4 21: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6-9-4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悟佛 发表于 2016-9-4 20:40
 二.以阿含中说有如来藏为证:
  《杂阿含经单本:央掘魔罗经》卷4:「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 ...

你这样做学问是典型闭门造车!为什么不先读些今人所撰的佛教史呢?
《央掘经》是大正藏主编糊涂,误入于阿含部。
北传的《增一》则太晚出,与巴利文《增支部》可堪对应的比例很低,是不足以拿来证成大乘地位的。
发表于 2016-9-4 21: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9-4 21:13
你这样做学问是典型闭门造车!为什么不先读些今人所撰的佛教史呢?
《央掘经》是大正藏主编糊涂,误入于 ...

那就是说, 那时另有证到佛位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9-4 21:13
你这样做学问是典型闭门造车!为什么不先读些今人所撰的佛教史呢?
《央掘经》是大正藏主编糊涂,误入于 ...

你不用着急,后面还有的。你说的那些,我是知道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传佛经里也说有十方佛!

节录《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二○  此世现住佛,无上世几多,往昔有几人,上升于彼处。

<中略…………>

二八  诸佛问诸佛,执境一切智,甚深微妙事,彼等智慧悟。
二九  弟子问诸佛,诸佛问弟子,彼等互起问,相互作问答。

<中略…………>

六四  此世有十方,运行无限际,无论何方位,佛国不知数。

<中略…………>

七六  多佛及罗汉,遍集咸来聚,对此佛罗汉,礼敬应归命。


————————————————————————————————————————


以下是全文————

节录《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譬  喻  经
    归依彼世尊       应供等正觉

                第一  佛陀品

                一  佛陀之譬喻

    一  佛说诸譬喻 1,净意且谛听,三十婆罗密,法王数难知。
    二  诸佛正菩提,僧随世导师,合十示归命,礼拜头触地。
    三  佛国不知数,见宝殊有限,一切空及地,致意吾运作。
    四  彼处白银地,吾于建楼阁,几重宝层阶,高耸入苍穹。
    五  柱色映造法,无从估其值,门楣黄金造,门伞美装饰。

        譬喻经  第一  佛陀品                                   一
    --------------------------------------------------------------------------
        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二

    六  琉璃第一层,辉似无垢云,池中多水草,满地铺黄金。
    七  珊瑚如其色,何色映真红,胭脂色光辉,映照遍四方。
    八  门庭善规划,大窗高尖塔,四栏楯罗网,香华鬘清爽 2。
    九  美仑楼阁具,七宝所装饰,青黄复赤白,亦有漆黑色。
  2 一○  莲花映耀色,兽鸟现光辉,诸宿之星群,日月饰虚空。
    一一  黄金罗网覆,结黄金铃铎,随风起鸣响,黄金华鬘爽。
    一二  楼阁有绿窗,红赤与黄色,幢柱结华鬘,纷纭诸色彩 3。
    一三  白银所造板,红玉摩尼造,猫睛石所成,种种数百多。
    一四  敷诸色美床,柔展迦尸衣,钦婆罗黄麻4 5,织锦支那丝6,
          绵织与毛织,胜色诸外衣 7,一切种种覆,致意吾设敷。
    一五  阶上此彼处,贵宝饰尖屋,摩尼辉炬火,支撑确树立。
    一六  柱楹闪光辉,美哉黄金门,阎浮檀金色,坚材白银造。
    一七  连锁几多分,扉闩著色彩,左右多福瓶,莲花插青红。
    一八  一切往昔佛,率诸僧弟子,世间真导师,形以色所造。
    一九  佛率众弟子,圣者入其门,黄金座椅上,圣者坐一群。
    二○  此世现住佛,无上世几多,往昔有几人,上升于彼处。
    二一  自存无能胜,几百辟支佛,往昔彼等在,伴吾于彼处。
    二二  天上或人间,众多有劫树8,一切衣弃舍9,吾今披三衣。
    二三  种种美味物,饮食善调理,摩尼造耀辉,盛吾钵行施。
    二四  吾捧天上衣,彼等披净衣,更有甜砂糖,油蜜与糖浆,
          美食心欢悦,彼等圣者群。
  3 二五  居蜜如狮子,彼等入宝屋,高贵座褥上,暂为狮子卧。
    二六  彼等从座起,正知跏跌坐,摄佛一切食,浸入定愉悦。
    二七  或为示诸法,或享神足乐,或达神通境,耽于神通中,
          其数几百千,复有弄姿者。
    二八  诸佛问诸佛,执境一切智,甚深微妙事,彼等智慧悟。
    二九  弟子问诸佛,诸佛问弟子,彼等互起问,相互作问答。
    三○  诸佛辟支佛,弟子与侍者,如斯耽愉悦,彼等乐楼阁。

        譬喻经  第一  佛陀品                                   三
    --------------------------------------------------------------------------
        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四

    三一  黄金白银网,诸网相结造,真珠网围绕,宝伞头上罩。
    三二  有布遮阳光,黄金五彩星,散花色彩美,一切掩头顶。
    三三  花束散其上,香束复辉映,衣束亦分撒,复以宝束饰。
    三四  撒花美艳丽,更以良香薰,捺香五指印10,黄金覆其上。
    三五  四方有莲池,红莲青莲覆,莲花粉纷飞,现出黄金姿。
    三六  一切树花开,沿边绕楼阁,诸花自散敷,芳香注落上。
    三七  彼处孔雀舞,天鹅演圣歌,迦陵频迦鸟,处处鸟群歌。
    三八  天鼓响四方,到处琵琶音,吹奏诸天乐,尽萦各楼阁。
  4 三九  佛土或铁围,所居其上方,各具大光辉,宝成无裂罅。
    四○  建立黄金台,灯明树辉煌,其数上万炬,依次皆并立。
    四一  歌娘与彩女,舞踊天女群,种种舞台现,萦绕诸楼阁。
    四二  须弥山顶上,山颠见树梢,幢幡吾所树,五种彩色美。
    四三  天龙乾闼婆,诸神悉并临,合掌示归依,环绕诸楼阁。
    四四  不问何善业,吾皆应所行,上升于三天,身口意皆善。
    四五  有想或无想,一切诸有情,吾所积福果,皆可获分享。
    四六  吾实为彼等,寻致与福果,彼等未留意,神至使得知。
    四七  此世诸有情,因食故有生,美味由吾意,得获一切食。
    四八  吾意行布施,吾意持净信,一切觉独觉,供养胜弟子。
    四九  依吾心所愿,修行诸善业,舍弃此人身,吾上往三天。
    五○  天上与人界,吾知此二界,吾意所望果,他界吾不知。
    五一  吾为神上首,吾为治世主,完具端美姿,智慧亦无双。
    五二  种种佳美食,珍宝亦不鲜,种种胜妙衣,由空现吾前。
    五三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天食即现前。
    五四  地山或空际,乃至水森处,吾掌一伸展,诸宝现吾前。
  5 五五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诸香即现前。
    五六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乘舆现吾前。
    五七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华鬘现吾前。
    五八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庄严具现前。

        喻经  第一  佛陀品                                     五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六

    五九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童女来吾前。
    六○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糖蜜现吾前。
    六一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诸食现吾前。
    六二  漂泊无财者,行人来乞者,澄得正觉者,吾行胜布施。
    六三  岩山大震撼,轰动诸深山,此世吾成佛,神界普欢喜。
    六四  此世有十方,运行无限际,无论何方位,佛国不知数。
    六五  吾辉映光明,二道光运转,彼处与其间,光焰大辉映。
    六六  如此多世界,一切众见吾,一切心欢乐,一切皆从吾。
    六七  更发优美音,吾打不死鼓,彼处与其间,诸言倾耳闻。
    六八  法云以降雨,人皆成无漏,彼处虽劣者,亦达预流果。
    六九  布施应施物11,满行戒无余,出离波罗蜜,到达无上悟。
  6 七○  质问贤者事,行无上精进,得忍波罗蜜,到达无上悟。
    七一  真谛行加持,满谛波罗蜜,得慈波罗蜜,到达无上悟。
    七二  得不得乐苦,尊敬与不敬,到处皆平等,到达无上悟。
    七三  见怠惰怀怖,见精进得安,勉励行精进,此为诸佛教。
    七四  见诤论怀怖,见不诤得安,亲和共和合,此为诸佛教。
    七五  见懈怠怀怖,见不懈得安,励修八正道,此为诸佛教。
    七六  多佛及罗汉,遍集咸来聚,对此佛罗汉,礼敬应归命。
    七七  诸佛不思议,佛法越思议,具有净信者,果更不思议。
        ──如是世尊自己不断修佛之行、为说诸佛之譬喻及诸法门。

    注 1  暹罗本中在此之前有tristubh调之三偈,此与辟支佛之譬喻情形相同、为佛应阿难之问
          (在此就一切知之诸佛者,如何……问)所说。又在此一偈之前半,暹罗本中有:“过去
          诸佛前,吾希得佛位”,以下相同。
       2  读为ganhavela(暹罗本)
        3  读为samcitta(暹罗本)
        4  钦婆罗(kambala)毛织衣之一种。
       5  黄麻(dnkula)、以此种植物之纤维所织成之柔软之衣。

        譬喻经  第一  佛陀品                                   七
    --------------------------------------------------------------------------
        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八

       6  支那(c1na)指支那产之衣(c1namsuka)。
       7  原语Pandu 橙色。
       8  神树与任何欲求之物。此处指所谓衣树。与欲求之衣。
       9  原语解为samahitva。
      10  香之五指印(gandha-Pancangulika)开浸香油之掌捺印、印成掌形之一种善缘起之手
          印。
      11  以下为十波罗蜜、即;布施、戒、出离、智慧、精进、忍、真谛、加持、慈、舍。
发表于 2016-9-5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有大乘经。有些误传、谣言,否定阿难结集大乘经。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佛教史》(渥德尔)——

  在这部著作的汉译本序中有这个一段话:

  [由于作者缺乏唯物史观,有些现象,只能停留在表面描述上,比如本书讲到佛教的起源时,叙述显得比较一般化。又如汉译本中保存的古印度佛教史的资料十分丰富,比汉文以外其它来源的资料多,而且时代教早,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藏文资料也很丰富,作者也未利用。书中还有一些论述失之武断,这都是本书不足的地方。]


  翻开《印度佛教史/第十章/大乘和中观派》开篇:[大乘运动宣称是佛陀自己的创立的,虽然首先限于一批选择的听众。然而证据一再说明它是在公元一世纪发源于南印度。大乘自己的佛说经中有些地方说道(注1)佛涅磐后他们在南印度已为人所知,此后将向东(注2)然后向北方传播。这个新教义的几位领袖大师都生于南印度,在那里学习,后来往北印度去传教:最早也最重要的一位是龙树。]

  说明大乘是在公元一世纪发源于南印度的[证据]到底是什么呢?结合《印度佛教史/第七章/三藏的结集》和《印度佛教史/第八章/十八部》便不难看出,显然是受到锡兰文献《岛史》和《大史》的影响。

  对于大乘兴起时间上的判断,由此也自然追寻到龙树。但龙树却不是大乘经典的结集者。他不过是利用了存在的大乘经典,疏解、撰述、阐扬而弘扬了大乘佛教。

  在龙树(关于龙树的年代,说法很多,不在此祥论)之前,至少已有了下列数人,开示传播大乘思想:

  一、肋尊者:迦腻色迦王时代的人,他对方广经的解释:“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专用大故。”

  二、世友:这是第四结集中的重要人物,著有《异部宗伦论》及《界身足论》,他本是有部的小乘学者,但在真谛译的部执异论、玄奘译的异部宗轮论、玄奘著的西域记,均称他是大乘菩萨。西域记卷三也载有世友的自白:“我顾无学,其犹唾,志求佛果,不趋小径。他对小乘的无学罗汉,也看同”唾“而不向往,他所求的乃是佛果。”

  三、马呜菩萨:
  马呜菩萨,大正藏史传部有《马呜菩萨传》一卷,是迦腻色迦王时代的人,传说他生于中印,本学婆罗门外道,长于音乐及诗歌,声誉著卓,后为肋尊者所论破而归依佛教。马呜的著作很多,现存于藏经中的有:大乘起信论一卷,真谛译。大宗地玄文本论二十卷,真谛译。尼乾子问无我义经一卷,日称译。大庄严论经十五卷,罗什译。佛所行赞五卷,昙无忏译。十不善业道经一卷。日称译 事师法五十颂一卷,日称译。六趣轮回经一卷,日称译。

  这些资料都在表明,迦腻色迦王时代(公元120年)的北印度,已有大乘教法流行。

  也由于诸多中文文献被重视和重新研究,现在普遍把大乘兴起的时间又推到[公元前一世纪]。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目前的古代文献成书纪录看,大乘经论成书年代远远早于小乘经论;考古发现上也是如此。

  新疆出土的迄今世界上最早明确纪年的汉文佛经———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大乘经典《诸佛要集经》 残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明确纪年的汉文佛经,也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汉文佛经。

  2007年,日本佛教大学教授松田和信在阿富汗巴米扬遗迹中发现了世界最古老的佛经抄本,这又比之前在中国新疆发现的佛经抄本要早三百年。是2至3世纪期间抄写的大乘佛教经典之一的《贤劫经》。20世纪初曾在中国新疆发现5至6世纪时的大乘佛教经典的抄本,这次的发现将记录提早了约300年,可谓世界上最古老的抄本。这是抄写在椰树叶上的经典断片共20多片,最长约10厘米。经书使用的是从北印度至中亚广泛使用的犍陀罗俗语,用古印度文字记载。抄本是对大乘佛教六种修行“六波罗蜜”的说明,还记载了从过去至现世出现的千佛名号等。

 据日本媒体近日报道,这支德国考古队伍附属于联合国科文组织(UN鄄ESCO)的合作机构“国际古遗址理事会”,考古人员在巴米扬东大佛残骸中发现经文碎片,碎片现存放于阿富汗巴米扬。

  佛经用梵文写成,属“吉尔吉特/巴米扬种类1文字”,通用区域为现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吉尔吉特为印度次大陆西北部查谟和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区内的城镇。经日本佛教大学教授松田和信鉴定,这部分经文与中国高僧唐玄奘所翻译的《缘起经》之梵文原典相符。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中道 发表于 2016-9-5 20:03
当然有大乘经。有些误传、谣言,否定阿难结集大乘经。

我现在看到了很多研究说,北传阿含经与南传阿含经都有价值的,虽然在记载上有差异。
发表于 2016-9-5 21: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楼主的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29 0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