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59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5-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太虚大师:《深密》纲要2016-08-27 《太虚大师全书》 [url=]石观音寺[/url]
**十二年下学期在武昌佛学院讲
**一、翻译经名
**翻译经名,判为二解:先论翻译,后释题名。然此经译者,乃有四人:
**一者、南朝刘宋时元嘉年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在润洲东安寺,翻出两本:前本名相续解脱地波罗密经一卷,后本名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观此两本,虽各别行,如其次第,当今译后之二品焉。
**二者、北朝后魏延昌二年,菩提流支在洛阳少林寺,翻出一本,名深密解脱经,有其五卷,可谓全译此经之始。
**三者、陈朝保定年中三藏真谛法师,在西京四天王寺,翻出一本,名佛说解节经,仅有一卷,正此经今译之第二品也。
**四者、唐三藏玄奘法师,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于西京弘福寺,译出今本五卷,名解深密经,至七月十三日毕,沙门大乘光笔受。
**然释此经题,略有同异,四本不同,如上所列:“相续解脱”,“深密解脱”,“解节”,“解深密”。此中觉爱、玄奘,同译深密,跋陀罗译相续,真谛译节;详此三异,盖由梵文一名三义之故。虽可各标殊胜,欲令文义贯通圆足,应以今译名义为准。兹释如下:
**一、约教理:解即解释,是能诠之教,深密是所诠之理。谓此经所明义理甚深,法相玄密,难可通达,难可解释,唯此无上无容中道了义之教,乃能解释之,故名解深密经也。
**二、约智境:解是了解之智,深密是真实之境,谓以智慧解了通达此真实境,故说此经名题,亦从境智得名也。
**三、约解缚:解即解脱,缚谓无始烦恼,一切杂染品法坚固结缚,凡夫二乘不能全破。若由达真实理,发真实智,便能灭此深染,故说所解之缚名为深密。如金刚般若经,以金刚喻智,后译为能断金刚般若经,则以金刚转喻所断之妄心,能所互通,莫可拘泥也。
**四、约照惑:解为能照,深密谓所照,意谓一切众生心中所有无明习气深惑,微细难破,如了此经之理,依理起观,必能照破,故说此经乃从照破深密之惑得名,亦无不可也。
**以前一二义观之,如下文第二品云:“我于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遍一切一味等胜义相,现正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照了”。以后三四义言之,如下文第六品云:“譬如有人,以其细楔出于粗楔,如是菩萨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内相故,一切随顺杂染分相,皆悉除遣,……乃至证得无上菩提”。然则四本译题,独解深密文义明净,故今释此唐本。
**二、余经比较
**此经与诸经之比较,非四本之比较也。
**一、分齐隐显:如金刚般若经等,文义囫囵,虽经昭明太子释成三十二分,后人犹非斥之。此经虽文言幽赜,密义甚深,乃条段晰然,如镜眉目。
**二、叙说事理:如法华、地藏等经,多述本生、本事诸部。此经则论议方广,事少而理多也。
**三、土众秽净:诸经所明大众居处,或在净土,或在秽土,或在秽土而入净土。如华严之即娑婆而显华藏,非离堪忍别有净土;此经亦然,虽不离娑婆,而法会之众皆住于出过世间之净土。至于诸经大众,或小或大,或大小俱集;此经则纯是大机,以其声闻众亦为回小向大之不退菩萨故。
**四、诠旨偏均:如来一代时教,应病施药,有偏有均,般若等偏于境,华严等偏于行果;此经则于境行果三法平均总施,理事双显矣。
**总之、深密一经,木铎沙界,玄奘翻文,独超众师,研究法相,舍斯奚归!
**三、全经大义
**深密于教,为渐教第三时中道,不同华严顿教中道。初为发起声闻乘者,波罗奈国施鹿林中,创开生死涅槃因果,此即第一四谛法轮。次为发趣菩萨乘者,鹫峰山等十六会中说诸般若,此即第二无相法轮。后为发趣一切乘者,莲华藏等净秽土中,说深密等,此即第三了义大乘。
**言大乘者,有共不共,此属不共大乘,独菩萨法,不同法华同教大乘。究其大乘境行果法,具分为三:
**一、约大乘境,即前除序品,次之四品文也。第二一品,明真空谛,如下文云:“内证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表示,息诸诤论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相”。第三四两品,立世俗谛,如下文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第五品显中实谛,如下文云:“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要之、真空不空,俗有非有,中道圆实,即其境也。
**二、约大乘行,即第六品及第七品也。意谓第六品为行中之行,曰行行,如下文云:“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第七品为带果之行,曰果行,如下文云:“诸地摄想所对治,殊胜生愿及诸学,由依佛说是大乘,于此善修成大觉”。如是名为大乘行也。
**三、约大乘果,即第八品也。果是如来自受用身,方便善巧示现化身,故下文云:“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由此法身,故说有差别功德无量,即其果也。统上三法,概括全经,因果事理,罔弗周足。
**四、经文判释
**通常分科,必具三分。此经五卷,有其二分。但明其故,且示为三:
**一、序教缘起分,即初序品,约有二页,以证信序,为发起序。
**二、依理广成分,谓后七品──一、胜义谛相品第二,二、心意识相品第三,三、一切法相品第四,四、无自性相品第五,五、分别瑜伽品第六,六、地波罗密多品第七,七、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总有五卷,共八十页。或者据此文广,故分为几部,如刘宋异译是也。
**三、无流通分者,因第五品以下四品,各自结属流通,不待再结,故无流通分。经末虽有依教奉行等语,实是品中流通,非全经流通也。(嘿庵记)(见海刊四卷十一期)
石观音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