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91|回复: 13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妙法莲华经方便品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3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G2 明释迦开三

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 引之令得出
告诸声闻众:以前我说四谛的法门,告诉一切声闻的众生,及求缘觉乘:又说十二因缘法,来教化为求缘觉乘辟支佛果的这一类众生。
我令脱苦缚:佛的这种慈悲心,就是想使令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因为无常迅速,你如果不修行,只是慢慢的、或者等一等;无常鬼是不讲人情的,等到他若来请你去见阎罗王的时候,他是一点人情都没有的。你就是用钱来收买这个无常鬼,叫他延缓一个时期,让你多活几年,那是办不到的!因为无常鬼他不收贿赂。不像我们人间的贪官污吏,见到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到;所谓钱可通神,你若一有钱,办不到的事情也办到了!你犯法,拿钱来,法也不犯了!可是无常鬼就没有这种贪心,他不贪钱的。
逮得涅槃者:逮,就是“到”,已到涅槃的果位上。
这一类的众生,佛以方便力:佛都是用方便法门,说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去教化众生。示以三乘教:佛“为一开三”,为唯一佛乘,而开出来三乘;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乘最终的目的,就是佛乘;所以佛到最后的时候,说我现在要说佛乘这种实智的法门。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一般众生,无论在任何地方,他就着到任何地方;在哪一个位置上,就着住到哪一个位置。不要说旁的,做父亲的,就执着“我是父亲”,对儿子就“你是我的儿子!”有一种执着心。做哥哥的,就要来支配这个小弟弟,“我是哥哥,你是弟弟,你应该听我招呼的!”也就因为有一种执着。做丈夫的,就摆起来一个丈夫架子;做太太的,又想摆起来一个太太的架子。甚至于做和尚,就摆起来一个和尚的架子;做沙弥,就摆起一个沙弥的架子,“你看我,我现在是出家了!你们还不是出家的!”这都是一种执着。有学问的人,就执着到学问上了,“我是个教授,你们这些都是学生,我应该来做你们的师表。”也有所执着。做学生的,有学生的执着,“我是学生,我不知道什么没有问题的;你做先生的,我问你的问题,你就应该答覆。”可是在美国大学里,学生问的问题,教授答覆不出来,也就算了,也不犯什么法。
总而言之,做什么,都有什么的执着;在地狱里的,有地狱的执着;在畜生里边,有畜生的执着;在人里边,也有人的执着;在饿鬼里边,有饿鬼的执着;所以才说“处处着”,就是无论你在哪一个岗位、地位上,就有所执着了。一个家庭里边,兄、弟、父、母、祖这五伦,各有各的执着。在国家政府里边,“我是省长,我就要管你这个县长,你县长就要听我招呼;你不听我的招呼,我就给你一个颜色,给你过不去,给你一点的麻烦、烦恼!”所以这都是执着。
佛所说的法,就是为破众生的执着;你的执着没有了,佛法也了了、没有了!为什么有佛法?就因为你执着;没有执着,就没有佛法。佛法就是给执着人预备的;众生的执着没有了,佛法也就没有用了!所以这样说起来,还是众生多一点执着好,佛法才有一点用处;不然,佛法也就要退休了!
引之令得出:引导这一切众生,令出离这个执着的地方,不要执着了;我们不要执着,就大家都清醒、大家都快乐!清醒,就是快乐。
**E2 腾疑致请 分二
F1 经家叙疑 F2 当机请决
今F1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尔时,大众中:尔时,就是在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偈颂之后。这一段文,是在结集经藏的时候,经加添上去的,这是阿难所说的。在大众里边,有诸声闻:有很多很多的声闻。他们是修四谛法,闻佛的声音而悟道,所以叫声闻乘。漏尽阿罗汉:诸漏已尽,就得到漏尽通了,就是无漏了。无漏,就是没有无明、烦恼,也没有一切的习气毛病;有漏,就好像一个瓶子,里头有个窟窿,你装水,它就漏了。言其我们人的身体,也有很多的漏,所以叫诸漏。现在漏尽了,就得到漏尽通。阿罗汉是梵语,翻译为应供,又叫无生、杀贼,有这三种的意思。
这个时候,在阿罗汉里边,有一位长老,阿若憍陈如:阿若憍陈如也是梵语,翻译为解本际,又译为最初解。因为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候,首先到鹿野苑度憍陈如;憍陈如的前身,就是《金刚经》中那位歌利王──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愿:成佛之后,首先要度割截他身体的歌利王;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首先到鹿野苑,去度这五比丘。阿若憍陈如是最初证得罗汉果的,所以叫最初解;又因为他证了罗汉果,明白他本来的根性,所以又叫解本际。等千二百人:阿若憍陈如等有一千二百人。
及发声闻、辟支佛心:和另外有一班发心求声闻乘和缘觉乘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比丘,有乞士、怖魔、破恶三种的意思;比丘尼,就是出家的女众,也有这三种意思。优婆塞,就是近事男;优婆夷,就是近事女,这是亲近三宝的在家居士。每个人都有这种的念──
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现在释迦牟尼佛世尊,什么缘故这么说了又说,殷殷勤勤的,作这样的说话?殷勤就是很欢喜的,说了一遍又一遍。一般来讲,殷勤就是不懒惰;现在佛说经典不懒惰,所以说了一次、又想说一次,赞叹了一次、又赞叹。在前边用长行来赞叹,接着又用重颂来赞叹,所以叫殷勤;因为恐怕人不注意,所以将所说的大道理,说得郑重其事的,不是马马虎虎,是很重要的,来向大家称赞这个方便;称是称扬,叹是赞叹。就是说,这个方便的法门是最妙了!
佛所得法,甚深难解:释迦牟尼佛所得的这种法,没有人可以知道它有多深,所以甚深;没有人能明白,所以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释迦牟尼佛想说这个法,佛的意思和宗趣,也不容易明白。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所有的声闻乘和缘觉乘,都不能明白这个道理。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佛以前所说的这种第一等解脱的教义,我们声闻乘的人,也完全得着这种解脱义的道理。我们依照这种解脱义的法去修行,到于涅槃:已经都得到涅槃的妙果、乐果了!而今不知是义所趣:可是现在佛又说,以前所说的不究竟、不彻底,以前所说的都是权法、不是实法,以前所说的是权智、而不是实智;这样一讲,把我们也都讲糊涂了!不知道究竟的义理是什么?现在我们已经都生出一种怀疑了!佛以前说的法,都是说错了吗?现在所说的,才是对的吗?就算错了,我们也都得到好处──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证果了;那么这证的果,大概也都是假的啰?所以大家都生出一种怀疑心。
**F2 当机请决 分五
G1 初请 G2 二止 G3 二请 G4 三止 G5 三请 G1 分二
H1 长行 H2 重颂 H1 分二
I1 陈疑 I2 陈请
今I1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在声闻众中,最有智慧的就是舍利弗尊者;所以当四众弟子都生出来一种怀疑心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就知道所有在会的四众弟子,心里都生出一种疑惑,都糊涂了。自亦未了:在声闻众里,他的智慧是第一;但是,虽然他这么聪明、有智慧,可是佛显现的这种境界,他也不明白。而白佛言:所以舍利弗就向佛请问。
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世尊!现在您什么缘故,这样子殷勤,又称扬赞叹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第一方便的法门,甚深微妙难解之法:这么样的深、这样的微妙,又这么样难解的实智妙法?
**I2 陈请





发表于 2016-8-23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所讲的道理,也要来听、来研究佛法。
由这个“昔”字,就知道舍利弗尊者是常跟着释迦牟尼佛,时刻都不离的,天天都听佛法、研究佛法。未曾从佛闻如是说:我从没有听闻佛以前说法,说得这么重要的,赞叹又赞叹,称扬了又称扬,这样殷勤来说法。
释迦牟尼佛这样一赞叹不要紧,今者,四众咸皆有疑:现在,四众弟子都生出一种疑惑的心了;何去何从,都不知道,就无所适从,不知道依照哪个法门修了。惟愿世尊:所以我们现在请问世尊。敷演斯事:敷,就是分布;敷布而演说这种的事情。就是详细来分析演说,把我们四众所怀疑的心给解除,不要令我们都好像走到叉路上,不知道走哪条路是对的。
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现在世尊什么缘故,称扬赞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呢?什么缘故?我们大家现在都不明白?所以请佛慈悲来指示,我们伏受圣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6-8-23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准确的心经全文及其解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佛教界认为,心经是有法力的,可以消除业障,启迪智慧,给每个持有心经的人带来莫大的好处。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准确的心经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原文地址http://ptx.huaien.com/98/20567.htm
发表于 2016-8-23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准确的心经全文及其解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佛教界认为,心经是有法力的,可以消除业障,启迪智慧,给每个持有心经的人带来莫大的好处。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准确的心经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原文地址http://ptx.huaien.com/98/20567.htm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1: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7-1-16 06: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3-24 11: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9-23 16: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9-1-17 16: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15: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7-10 08: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10-2 10: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5: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00: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