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12|回复: 0

[佛法知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5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t0170c2c8ecc28980d9.jpg
妄尽还源观 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 ?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是法藏晚年写的一部贤首宗的观法著作。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妄尽还源观


  • **属    性

    **观法著作



  • **全    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作    者

    **法藏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据他说是备寻三藏教典而集成的。此观的义旨和法藏的其他著作一样,建立在圆融法界无尽缘起论上。全书分作"显一体,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观"等六门。前三门是趣入的观门,显示众生心中本来具有的性德及从此所起重重无尽的德用。后三门正明观法,其中行四德是了悟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趣从而发菩提

**心行自行化他的四德,是为观法打下基础的。



折叠编辑本段六种观法**《妄尽还源观》的中心实在是止观两门,尤其是最后的六种观法。


折叠显一体**一体是自性清净圆明的心体,即是如来藏中法性之体。此心体从本以来,性自满足,处染不垢,修治不净,在圣不增,处凡不减,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妄尽还源观》的第一门,便是显示此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为华严行者依解起行悟入法界的指导原理。


折叠起二用**从自性清净圆明的心体,起二用:

**(一)海印森罗常住用,又名海印三昧,是说真如本觉,妄尽心澄,众德同时炳然圆明显现,森然交罗,常住不动,犹如大海,风息水澄,万象齐观。

**(二)法界圆明自在用,又名华严三昧,是说菩萨广修万行,契理称真,成就众德,普周法界而证菩提,放大光明,度脱众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一切自在,无有障碍。


折叠示三遍**海印、法界二用一一都周遍法界。周遍有三种:

**(一)一空普周法界遍,一切事法都无自性,要因真如理体而得成立;一尘亦揽真如理而成;一尘亦和真如同样周遍法界。

**(二)一尘出生无尽遍,一尘现起必依止真如,真如既然具备恒沙众德,一尘亦应称真如法界起无边的妙用,出生万法,无有穷尽。

**(三)一尘含容空有遍,一尘是因缘所生法无自性,即是空;众缘相续的假相幻用宛然,即是有;所以一尘同时具有真空、妙有二义。


折叠行四德**依前一尘能遍的境界而修四种行德:

**(一)随缘妙用无方德,众生根器不等、受解万差、乐欲不同,随顺机缘,起应病与药的妙用,施化万品,仪式难量。

**(二)威仪住持有则德,行住坐卧四威仪等,於如来所制禁戒,常护讥嫌,堪任住持,可为轨范。(三)柔和质直摄生德,慈悲平等,调柔和顺,体无妄伪,言行相符。

**(四)普代众生受苦德,菩萨由大悲方便力,以身为质,于三恶趣救赎一切受苦众生,令离苦得乐。


折叠入五止**依前能行四德之行而修五止:

**(一)照法清虚离缘止,观照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虚,肃然无寄,能缘之智既寂,所缘之境亦亡。

**(二)观人寂怕绝欲止,观五蕴假合之身寂然无主,诸欲皆尽,无愿无求。

**(三)性起繁兴法尔止,观真如体随缘起万差诸法,任运常然,古今不变。

**(四)定光显现无念止,于此六止妙观门中,心体相彻,十方齐照,无思无虑,任运成事。

**(五)理事玄通非相止,观幻相的事法,无性的理体,此隐彼显,此显彼隐;隐复显了,俱时成就;悲智双

**融,性相俱泯。


折叠起六观**依前即观的五止而起即止的六观:

**(一)摄境归心真空观,观三界一切诸法只是一心所造,心外更无一法可得,由此息一切分别,悟平等真空。

**(二)从心现境妙有观,观从真如体起色心一切诸法,具修万行,庄严佛土,成就报身。

**(三)心境秘密圆融观,观诸佛证之以成法身的无碍心,与诸佛证之以成净土的无碍境,即如来报身及所依净土,或身中现土,或土中现身,依正圆融,无有分齐。

**(四)智身影现众缘观,观智体唯一,能鉴照众缘,犹如日轮照现,逈处虚空,一切众生无不蒙益。

**(五)多身入一镜像观,观毗卢遮那由深定力十身互用,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如镜现像,无有障碍。

**(六)主伴互现帝网观,如以自为主,望它为伴;或以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或以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主伴互现,重重无尽,犹如帝释天宫所悬的珠网,光光交映,无尽无穷。

**以上所述六重观门,其一一观皆悟入法界要门,举一为主,余五为伴,随入任何一门即具余门而全收法界,所以法藏最后举圆珠六孔喻,说"如圆珠穿为六孔,随入一孔之中,即全收珠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19: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