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88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4-1-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2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既然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过于冒进,那修行人到底该以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来学习佛法呢?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佛、法、僧三宝。关于佛,经云:
佛陀者,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生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佛于一切法,能一切得,一切说。[url=][31][/url]
佛陀的本质是“觉者”,他觉了的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这个真相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佛出世,真相都在那里,可以说世尊是一个发现者、报告者。又经云:
佛德不小。乃从无数劫,积累功德、奉行诸善,自致作佛,有是神妙自然法化。一切知一切见,无不入无不化。[url=][32][/url]
佛陀在人间成佛、度化众生,肯定是以人的形态出现在世间。但成佛绝不是仅以一世的修行就可以达到,而是无数劫以来广行菩萨六度,累积功德,到这一世方成佛果。他不仅觉证一切法,还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神通自在,非人能及。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佛陀视为人并不妥当。关于法,法的本质相当于佛陀这位真相发现者的报告,为的是让三界泥潭中的众生也能开启道眼,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关于僧,僧的本质是依循佛的教法修习,并已如实证知部分真相的有情,与身相、种族没有绝对的关系。
既然佛也是从凡夫一路修行而来,那么,他走的路也就是我们要走的路。成佛之路,漫长而艰辛,但绝不是没有终点。我们的修行,要切实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尽量每一世每一世都能有进步,不自暴自弃,也不好高鹜远。不管自己现在的水平是高是低,我们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坚持走下去,就总会有到达目标的那一天。
诚然,我们现在需要直面很多困难:没有领路人,环境、气候恶化,道路曲折多岔,同伴中还有各种邪师邪友。但是,曾经的领路人留下的地图仍然清晰可辨,一路上也有诸佛菩萨在默默地加持和守护,甚至化为我们的同修或家人陪伴我们成长。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仍然可以前进,只不过比以前更需要“自立”,运用自己的智慧分辨正道与歪道、善友与恶友。好比我们小时候过马路,有大人牵着手,即便闭着眼睛也可以顺利走过去;现在一个人过马路,需要观察信号灯、有无车辆违规闯红灯等等,靠自己的判断走过去。也许有人会觉得:“那么多事情都要我自己判断,这不是很累吗?!”这也是没办法啊──佛在世时,学佛人接触到的佛法中,正法至少占98%;而现在,学佛人接触到的佛法,正法恐怕不到10%。
我们接触正确佛法的机率比古人低很多,当然需要格外注意。就好像食品,如果制造业者都秉承良心,原料、方法也安全可靠,我们自然可以放心大胆地购买;但现在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毒奶粉、塑化剂、转基因、农药过量、化学添加剂……市民大众都不得不多长个心眼,自己学习一些相关的化学、物理、农学、食品加工学知识,保护自己与他人。学佛也是一样。而且,这个思考过程能锻炼思辨能力,长久下来,一定能增长我们的智慧与方便。
综上所述,学佛人应该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态度来修行,不卑不亢,不盲从名势,亦不闭门造车。佛陀所觉悟的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的客观事实,只要我们能秉承客观、理性的原则,依照佛典告诉我们的方法去观察、修行,就一定能生起出世间的智慧,渐次证得果位,并切实体会到烦恼的减轻。这种解脱功德是实在的,和那种靠议论、臆测而获得的满足感,知道生僻的名相文字而生起的博学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正是实证的方法和效力。
--------------------------------------------------------------------------------
[url=][1][/url] “末法”一词,在经中有时也作“末劫”、“末世”等。
[url=][2][/url] 佛法灭尽时的情况详见《佛说法灭尽经》。
[url=][3][/url] 《大般涅槃经》卷1〈1 寿命品〉 (CBETA, T12, no.374, p. 371, b28-c7)
[url=][4][/url] 也作准陀、淳陀、周那,意译为妙义。
[url=][5][/url] 《大般涅槃经》卷2〈1 寿命品〉 (CBETA, T12, no.374, p. 375, b1-5)
[url=][6][/url]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 (CBETA, T19, no. 945,p. 132, c8-14)
[url=][7][/url]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9 (CBETA, T19, no. 945,p. 151, b6-9)
[url=][8][/url]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1〈39 入法界品〉 (CBETA, T10, no.279, p. 389, a16-b6)
[url=][9][/url] 《不退转法轮经》卷3〈5 除想品〉 (CBETA, T09, no.267, p. 242, c28-p. 243, a24)
[url=][10][/url] 《大宝积经》卷2 (CBETA, T11, no. 310, p. 10, c21-22)
[url=][11][/url]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9 (CBETA, T19, no. 945,p. 151, b12-15)
[url=][12][/url] 《大般涅槃经》卷1 (CBETA, T01, no. 7, p. 195, c5-p.196, a14) “一者”之后的“二、三、四者”,只是欲说法人在身份上有不同,应该采取的态度与第一完全相同,篇幅有限恕省去。
[url=][13][/url] 《增壹阿含经》卷47〈49 放牛品〉 (CBETA, T02,no. 125, p. 804, b22-23)
[url=][14][/url] 《别译杂阿含经》卷1 (CBETA, T02, no. 100, p. 374, b10-21)
[url=][15][/url] 《十诵律》卷4 (CBETA, T23, no.1435, p. 25, a8-11)
[url=][16][/url] 《增壹阿含经》卷47〈49 放牛品〉 (CBETA, T02, no. 125, p. 804, c17-18)
[url=][17][/url] 《别译杂阿含经》卷1 (CBETA, T02,no. 100, p. 374, c1-2)
[url=][18][/url] 《大宝积经》卷114〈7 粪扫衣比丘品〉 (CBETA, T11, no. 310, p. 647, c17-22)
[url=][19][/url] 《大般涅槃经》卷3〈1 寿命品〉 (CBETA, T12, no. 374, p. 381, b6-8)
[url=][20][/url] “尔时如来熙怡微笑,从其面门放大光明,青黄赤白,名曰大悲,远照十方,上至阿迦腻吒天,下至十八地狱;照提婆达多身,身诸苦痛即得安宁。”《大方便佛报恩经》卷4〈6 恶友品〉 (CBETA, T03, no. 156, p. 142, b23-27)
[url=][21][/url]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url=][22][/url]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考》,第14页。
[url=][23][/url]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考》,第22页。
[url=][24][/url] [日]平川彰著,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4年,第71页。
[url=][25][/url]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22页。
[url=][26][/url] [日]平川彰著,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4年,第59页。
[url=][27][/url]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一切佛语心品〉 (CBETA, T16, no. 670, p. 480, b27)
[url=][28][/url]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88年,第23页。原文“中道缘起”后注有梵文词条,此处恕省略。
[url=][29][/url]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88年,第16页。原文“般涅槃”、“须跋陀罗”、“大迦旃延”、“婆蹉种”后注有梵文词条,此处恕省略。
[url=][30][/url]《不退转法轮经》卷3〈5 除想品〉 (CBETA, T09, no.267, p. 243, a2-3)
[url=][31][/url]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8 优波离品〉 (CBETA, T03, no. 156, p. 154, c29-p. 155, a2)
[url=][32][/url] 《般泥洹经》卷1 (CBETA, T01,no. 6, p. 182, a26-28)
(本文摘录自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第一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