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47|回复: 22

[学佛交流] 欢迎每周来听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1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欢迎每周来听法!
        为弘扬正法、利益众生,打开大门,普渡接引,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将从2016年5月24日(周二)起,在YY语音聊天室“实证佛教交流”房间举办公开讲座——《实证佛教观行法门》。该讲座每周二举行一次(晚上七点半到九点半)。由智平师兄为大家分享善知识吕真观老师所讲述的佛法入门基础知识以及怎样如理如法的修行佛道。只要您坚持每节课都来听讲,证得佛道的果位就不是那么困难的事,甚至还可以步步增上,开悟、明心、见性。
      参与方法如下:
      第一步:点击网页 http://www.yy.com/yy6/    下载YY语音聊天室软件,安装到电脑或手机里。
      第二步:登录YY语音软件,注册登录名账号。
      第三步:登陆YY之后,在操作界面右下角点击「查找」。 在「找频道」界面下搜索 65997173 找到  「实证佛教交流」,点击进入即可听法。

       特别提示:5月24日(周二)晚七点半,吕真观老师将会上线YY语音聊天室“实证佛教交流”房间,现场用语音给大家讲解《实证佛教观行法门》“开场白”——修行佛法的重点。敬请广大修行人相互转告。



 楼主| 发表于 2016-5-22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实证佛教
实证佛教其实就是佛教,但是现在大部分的人都把佛教当成信仰、哲学或玄学,而忽略了佛教实证的本质,所以在佛教前面加上“实证”二字,以兹区别。佛教必须是能够实证的,唯有能够实证的,才是佛教。所以,实证佛教可以说函盖了全部的佛教。
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是从信心开始而入手的。比方说,佛说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我们听佛陀说极乐世界那么美好,你去到那边不只是享受而已,又可以听闻佛法,大家就起了很大的欢喜心,你就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然后你会累积福德,还会念佛,具足信、愿、行。信徒学佛的态度,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
但是有另外一种研究佛学的方式,就是非信徒的方式。大概在两百年前,英国人占领了印度,在那边发现了很多古文献,包括经典和各种文物,有些文字是刻在石碑上,有些是刻在山石上面的摩崖石刻,有些是刻在器物上,有各种古文物。那个时候佛教在印度基本上已经灭亡了,但是英国人发现这些古代的文献和文物之后,他们想要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就做了系统的研究。他们所做的研究,跟佛教徒差异非常大,因为他们基本上不是佛教徒,大部分是基督徒,有一些是无神论者。他们研究的结论,说:“阿弥陀佛是佛教徒捏造出来的东西。”又说:“大乘经典也是后世佛教徒捏造出来的。”他们就得到很多这样的结论。甚至他们也说:“佛陀根本没有那些神通,都是编造出来的神话。”大部分的学者,走的就是这个路线。他们认为,不相信才是对的。
但是佛教徒会说:“佛经讲的一定是对的,佛陀不可能欺骗我们。”你会发现这两个方法,根本就是水火不容。佛教徒看学者写的书,会看得很心痛:“极乐世界是真有的,为什么学者说它是捏造出来的东西。”
刚才我们讲的那两种观点,一个是相信,一个是不相信,我现在请问你:“相信比较高明,还是不相信比较高明?”(有人回答:相信。)那我现在问你,一个相信《圣经》的基督徒,和一个相信佛经的佛教徒,两个人在一块儿争执:“我的相信是对的,还是你的相信是对的?”这个时候要怎么办?这很麻烦了,对不对?(大众笑。)所以,诉诸信仰显然有些问题。
那么,不相信难道就比较高明吗?其实也不一定。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调查好了。我现在说:“我现在手上有一张一块钱的人民币,你相信还是不相信?”(有人说:相信。有人说:不相信。有人说:不知道。)
那我现在的问题是:“相信我手上有人民币的人比较高明,还是不相信我手上有人民币的人比较高明?”我先问一下。(有人说:“不相信的人比较高明。”大众笑。)
(把手打开)请大家自己看。现在你看到了,这个是一块钱的人民币嘛!那我刚才在讲的时候,你还没有看到,还没有求证过,就因为这样,才有相信跟不相信的问题,对不对?如果你已经看到了,问你相信还是不相信,你会说:“我不是相信,也不是不相信,我已经知道它是有了。”这个时候你会说:“相信、不相信,已经没有意义了。”对不对?
好!你看到有一块钱,这件事情是什么?它是事实。刚才你不知道,你要弄清楚它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这是什么?这是实证。当你有了实证之后,原先的相信跟不相信重要不重要?已经不重要了,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子?
实证跟相信差别非常地大。如果我告诉你:“要相信我的话喔!我绝对不会撒谎,我也绝对不会骗你。”就算你再怎么相信我,你心里头还是会有所怀疑,对不对?你会想:“会不会到时候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你心里头会不踏实,怀疑没有办法消除掉。但如果是你眼见为凭,你会怎么样?你会接受这个是事实,不再怀疑。刚才我们提到,很多学者是用不相信的立场来研究佛教,佛教徒是用相信的立场来接受佛教。“这两种态度都比不上实证”,我们得这么说。
其实我一开始也认为佛经里头讲的都是真的,但是后来发现有些经典显然是伪造的,比方说以前有一部经典叫做《老子化胡经》,它说中国的老子出了函谷关,跑到印度去,变成了释迦牟尼,然后开导了很多胡人。如果有一部经典这样子讲,你会不会相信?你一定不相信。因为这个是很离谱的事情,你一定不会相信。如果说它讲得有点像,又有点不像,那就很难判断了,对不对?这个会造成问题。
其实以佛教的道理来讲,佛陀是教我们要实证。所以你相信还不够,你得要实证。刚才我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与否,这个命题的实证比较困难。《阿弥陀经》讲,念佛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现身,告诉你什么时候走,这叫预知时日。预知时日也是实证,但是要等到快要走的时候,才有办法证明。即使如此,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与否,你还是没有看到,对不对?这中间是有差别的。所以说,你在活着的时候,要证明极乐世界的存在,有现实上的困难。但是呢,佛教某些法义的实证,它不用等到死后,你活着的时候就可以实证它的真实性。这种实证在佛教里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所以,佛教徒和学者之间,还是找得到交集,这个交集就是实证。遵循四依四不依[1]的佛教徒和坚持理性与科学的学者,可以透过实证,而同意彼此的看法。因此,现在没有办法验证的命题,例如西方极乐世界是否存在,我们先搁置、暂时不去讨论和判断。我们优先探讨现在就可以实证的命题,主要是三乘见道的命题。
三乘是哪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见道是什么意思?就是见到那个道路,见到那个真理。如果说你是声闻见道的话,你会知道修到阿罗汉的方法。如果说你是缘觉见道的话,你会知道修到辟支佛的方法。如果说你是菩萨见道的话,你会知道修到究竟成佛的方法。
跟西方极乐世界比起来,这个法义非常地现实。因为一般来讲,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到最后关头你证不了的。像经文里头讲的大菩萨有神通,一下子就飞到极乐世界去,你如果有这个本事,亲眼看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你当然一定会接受,这个就是实证。但问题是对于一般佛教徒来讲,这个是做不到的事情。三乘见道的法义则是一般的佛教徒在活着的时候就可能实证的命题。
佛教的核心义理必须是能够实证的,如果只有信仰而完全无法实证,就不是佛教,只能说是具有佛教表相的外教。这并不是一时的创见,而是有佛教以来一贯的特征。但是这个特征已经被人遗忘很久了,所以在“佛教”前面加上“实证”二字以表彰之,并和信仰的佛教、以及哲学或思想的佛教有所区别。在未能实证以前,相信佛教的义理,是信仰的佛教;根据自己或他人已经证实的义理,发挥为哲学,则是哲学的佛教。信仰必须具有实证的可能性,否则即是迷信;哲学必须以已实证的义理为基础,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学术或对实相的探究。
 楼主| 发表于 2016-5-22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基于以上的认识,提出实证佛教宣言:

          一、佛教的核心义理不是信仰、不是哲学、也不是思想。佛教的核心义理是一组可以验证的命题所构成的客观事实。[2]就此部分而言,佛教是科学的,它允许不同的人反复地验证它。佛教与一般科学的差异,在于它探究的是生命终极的真相[3]。由于对此一真相的实证(以观察、实验与逻辑推理,确定客观事实与规律),生起解脱智慧与实相智慧,行为取向随之改变,最终导致忧悲苦恼的止息。

         二、所谓的核心义理,是指与修证有关的法义。其中,最重要的法义是见道位[4]的法义,这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截然不同之处。见道位的法义有声闻见道[5]、缘觉见道和菩萨见道的差别。声闻见道的内涵是六见处,缘觉见道的内涵是十二因缘法,菩萨见道的内涵则是证解阿赖耶识。

       三、见道位的法义,虽然有三乘的差别,但因为都是可以实证的客观事实,所以只有深浅的不同──缘觉见道函盖声闻见道的见地,菩萨见道则函盖声闻和缘觉见道的见地──彼此之间决无矛盾之处。

          四、由于声闻见道是三乘见道当中最浅的,所以判别是否为真佛法,应以声闻见道的六见处[6]为准。凡是合乎六见处的,必是真佛法,不管它是由谁所宣说,不管它是用何种语言文字宣说,也不管它是否以印度以外的区域性文化加以诠释。违背六见处的,则不是佛法,不管它是不是以佛教立名,不管它存在的历史有多久,也不管宣说的人是否出家、曾经取得某种头衔或传法的证明。

       命题是逻辑学的术语,意指有客观真假值的语句。因为有客观真假值,才有实证的可能性。例如,“所有的物质都可以被消灭”是命题,因为它有客观真假值。只有命题才能被证实或证谬,非命题则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谬。例如“时间是永恒者的影子”这个句子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谬,因为它不是命题。

         佛经中常出现“有是处”和“无有是处”,前者意谓有道理、可能出现事例,后者意谓没道理、不可能出现事例。“有是处”和“无有是处”,表示有客观的真假值。《杂阿含经》说:“如来处、非处如实知,是名如来初力。”[7]换句话说,对于各种命题,肯定与否定,佛陀是有智慧可以决了的;这是如来十力当中的第一个,可见它的重要性。所以能够有智慧决了各种命题,则是由于实证。命题的实证,在佛教当中一向居于核心地位,因为佛教自创教以来始终是智信而非迷信的。

       刚才的“实证佛教宣言”第一项,对“实证”作了一个夹注:以观察、实验与逻辑推理,确定客观事实与规律,称之为实证。

      下面补充解释一下:

        一、“确定客观事实与规律”是正面的说法,从反面去定义就是“能够排除合理的怀疑”。例如地面是湿的,可能是因为下雨,也可能是因为洗车、浇花等人为的活动造成。如果现在有人因为地面是湿的,而主张曾经下过雨,他必须以证据排除洗车、浇花等合理的怀疑,才能确定曾经下过雨。能够动摇实证的怀疑,必须是“合理的怀疑”,也就是不能违背逻辑,并且要有起码的合理性;违背逻辑或者欠缺起码合理性的怀疑,即不是合理的怀疑。合理性是依证据而判断;不能因为某种事例不曾发现过,或者发生的机率极渺茫,或者它与一般常识违背,就认为它欠缺合理性。

        二、佛教修证所需要的实证,不一定要达到自然科学要求的严格证明,实际上只要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说服自己放弃原有执著的偏见,让自己没有任何合理的怀疑就足够了。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的看法,但只要看到经典记载有些证果的人竟然会退转,就可以证明这个看法没有错。如果修行人的实证已经过严格的证明,他怎么可能会退转?会退转的“实证”,显然未经严格的证明。不过这种会退转的“实证”,因为它所证内容仍然是符合事实,而且能够在证果者的行为和心态上产生截然不同的差异,这使他可以依此继续进修更上层的果位;所以除非碰到恶因缘,否则不会那么容易退转。这和没有充分的证据,便暗示自己应该接受正教量的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也可以方便称之为“实证”。

        这样的说法,似乎很奇怪,但其实科学界所谓的严格证明,也只是相对意义的严格,没有人知道“严格”的界线到底在哪里,也无法确知已经过严格证明的事理将来是否会被推翻或修正(例如传统物理学原理被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颠覆)。所以有人主张:实际上我们无法证明哪些事理是绝对正确的,最多只能证明哪些事理是错误的。[8]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会把一般人弄得手足无措,所以本文还是沿用一般的语言用法。

         所谓“充分的证据”、“严格的证明”,其实是相对的,是因人而异的。但也不能因为这样就暗示自己可以降低证据水平,轻易地接受五阴非我的理趣,以为这样就可以证得初果。实际上人是无法欺骗自己的,只要有一个合理的怀疑没有排除,就无法真的安心,就会觉得它未必是真理,便会拿我见来替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辩解,没办法真的断掉我见。证据标准越低的人,看似容易证果,但是他的证量也越经不起考验,只要碰到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挑到他论理上的毛病,他可能就会否定自己的见地,退失见道的解脱功德。

        “实证佛教”虽然强调实证的重要,但并未排斥信仰的佛教和哲学的佛教。先谈信仰的佛教。对多数人来说,实证生命终极的真相是难以期望的,但是他们却相信佛陀与圣弟子,认为他们所说真实,因此愿意依循佛法而修正自己的行为。例如,许多佛教徒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虽然他们不是亲见,但是他们相信佛经的说法,因此愿意念佛及行善;亦如有人相信佛经所说人人都有本来面目,虽然修习一世而仍然无法实证,但他们仍然愿意来世继续修学佛法,心中仰信而不怀疑,冀望未来世终有实证之时;这都是属于信仰的佛教。信仰的佛教,其知识的来源得自经教,可靠性相当于正教量。[9]

          另外一种人,他们多闻佛教典籍,并且反复地思索,虽然不能完全实证,但是却能依据已知的部分事实和若干假设,建立一套理论,用来解释世界与人生的现象,这是属于哲学的佛教。哲学的佛教,其知识的可靠性,相当于佛典中所说的“比量”。比量只是不完全可靠的推测,所以有可能会背离事理,成为“非量”。哲学的佛教,在三个前提下,可以承认它是佛教:第一、其前提不能背离事实;第二、其推测必须保留实证的可能性;第三、必须符合正教量。不能实证的哲学,称之为玄学;例如,安慧论师主张:“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10]──他的说法与《成唯识论》大乘见道者可以证解阿赖耶识[11]的说法正好相反。假设安慧的说法正确,阿赖耶识就是玄学,因为他说阿赖耶识的心行法相不可分别;既然不可分别,他怎么知道阿赖耶识有哪些功能和性质?别人又怎么验证他所说的是否正确?玄学既与实证无关,别人不能将它证实、也不能将它证谬,则其主张并非命题,没有办法让我们增长智慧,也没有办法让我们解脱烦恼。这种无用的理论施设,佛经称之为“戏论”。

--------------------------------------------------------------------------------


[1]佛教的方法论:四依四不依(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2]这个客观事实是谁都无法从实质上加以改变或否定的,只能是语言文字上的改变或否定。

[3]此真相是客观的存在而非施设。

[4]见道位,为唯识学五种修行位阶之一.。唯识学把修行分为五个阶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

[5]声闻见道是见不退,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见道者都清楚地知道五阴非我,所以他不会以众生我见来为自己的贪瞋辩解──例如,生意人利用自己的优势,订立明显不公平的条款,却辩解说:“我当然要先小人后君子。”会用凡夫我见来为自己辩护,即是表示见地上有所渗漏。

[6]六见处有六个见处(六个命题)。按顺序排列,前五见处是色、受、想、行、识的属性,第六见处是“我”的属性。六见处的实证,是佛教的入门功课。六见处也是判别真假佛法的标准。

[7]《杂阿含经》卷26

[8]现代科学哲学中称这种思潮为“证伪主义”,其代表人物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便主张一种严格的「证伪」方法论,但是这种观点也招致了许多批评。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可以参看一个教科书式的简介:(德)汉斯‧波塞尔《科学──什么是科学?》,李文潮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页81-105。

[9]正教量为因明学所承认的三种知识来源之一。这三种来源分别是:现量、比量和正教量。现量,就是现前观察所得的知识,以及用事实做前提,透过演绎法和归纳法所得到的逻辑推论。(不论是世间法或出世间法的知识。)比量,是依据部分现前观察所得的事实(现量)所作的研判。正教量,是现量者的报告,相当于见证报告。

[10]《大乘广五蕴论》卷1

[11]参见《成唯识论》卷3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证初果不堕三恶道
怎样证初果?请深入闻思以下核心文章:
1.《详解:怎样实证“初果”(论述版)》http://url.cn/Xs2SdW
2.《欲证初果,请读《阿含经》“六见处”及注解》http://url.cn/UsOtyT
3.《佛法的真修实证:第一步——六见处 (论述版)》http://url.cn/X7QYjQ
4.《六见处--实证小乘初果(综合版)》http://url.cn/cz7NGj
5. 《小乘佛法的核心——六见处(引经据典版)》http://url.cn/TOMqIa
 楼主| 发表于 2016-5-29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流平台

1、QQ:正法佛学院QQ群:75649039  ; 理性佛学院QQ群号: 222029028  ; 智平QQ号:372037220

2、微信:实证的佛教微信公众号:szfjyjzx     智平微信号:hytxhzp(请先加此号,智平会拉您进入正法佛学院微信群)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入门——从迷惑到觉悟


        编辑按:这一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如何证得声闻初果。其中有些内容在以往的文章或讲述中反复出现过,但这一次讲座最突出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并且十分完整地讲述了“五阴非我”的义理,以及证果的利益、修证的原理、观行的方法等等,对于刚接触“实证佛教”的读者来说,是很好的入门篇章。而正文之后附录的现场问答部分,则更是集中了初学者容易疑惑的各种问题,讲述者都一一作答。文中的小标题是编辑为使阅读方便所添加。
       一、游戏与案例:从喜羊羊变成灰太郎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这张纸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喜羊羊。接下来,我们把它依次传下去,每一个人拿到它之后,把这个喜羊羊擦掉一点,然后再画上一点。最后再传回我这里。
        (游戏完成。)
         看来大家都很客气,这个喜羊羊的形象尽管有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看得出来是喜羊羊。这有点像你小时候是一个样子,过了十几二十年后,样貌改变了,但是人家看到你,还是会说:   “哦,你是小时候的某某吧?”
        但那个为你接生的护士,等你二十几岁的时候再次遇见你,你觉得她还能认出来你就是她当初接生的婴儿吗?
          这个游戏就是一个比喻,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虽然他的改变都是一点一滴的,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全身上下统统都会换掉。好比你刚出生的时候只是三公斤的baby,但是你现在已经长成一个有四五十公斤,或者六七十公斤的成年人了。当你说“某某就是我的小时候”,你要怎样解释,那个只有三公斤的小baby,就是“我”呢?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有哪个东西是一样的,哪个东西又是不一样的呢?
         也许你会觉得思考这个问题很荒谬,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哲学家已经思索了两千多年。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中间的变化如此巨大,然而大家一直都认为这是同一个人,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就以刚才这张喜羊羊的画来讲,我们把它擦掉一点,再画上一点,如果重画的部分差别比较大的话,它有可能整个都被擦掉,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就像刚才做游戏的时候,有人就说“把它全部擦掉,画成灰太狼”。所以,喜羊羊一样可以把它换成灰太狼;或者当初画的是男性,后来被画上了裙子,就变成女性了。前后差异可以如此之大。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一生的改变也很大。刚开始的时候,人只是一颗受精卵;受精卵只是一个细胞,它会分裂;到最后变成一个胎儿出生的时候,全身上下的细胞的种类有两百多种,细胞的总量是天文数字,但只要七年就可以全部代谢更换。从出生时的小baby,到上小学,差不多是七年。也就是说,到他上小学的时候,全身上下的细胞差不多都更换过了,没有一样东西是和他刚出生时一模一样的了。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呢?
          有的人会说:“基因还是相同的,所以基因相同,我们就说还是同一个人。”但这个答案无法解释同卵双胞胎的情况。大家知道,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按照刚才那个说法,是不是因为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一样的,就可以把他们当成同一个人呢?这是讲不通的。
         所以,很显然有另外某种东西,你不知道它该叫什么,但是它一直都保持着同一性,所以你才会一直说“这个是我,这个是我,这个也是我”。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很聪明。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把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杀掉,然后自己打电话去报警。他想要证明:他的犯罪手法如此高明,警察动用所有的警力都破不了这个案子。结果,他还是露出破绽,被判处无期徒刑。
         他在监狱里关了三十年,从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五十岁的中年人。他写了一封信给司法部长,请求假释。他说:“我不是当初杀人的那个凶手。”他的理由是什么呢?当初杀人的那个凶手,经过七年,全身上下的细胞都全部换过了,而他已经关了三十年,细胞都换过好几次了,所以继续关他是没有道理的,应该立刻把他无条件释放。
         大家想想看,他这个理由有没有道理?司法部长会不会把他放出来呢?结果大家一定可以猜得到,这个司法部长不可能因为这种理由就把他放出来。如果这个理由可以成立的话,那以后所有的有期徒刑都不能超过七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问题:“谁”是不变的主体?


         其实这里牵涉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人,在从小到大的转变过程当中,很显然有些东西是一直不断改变的,但也有东西是从来没改变过的。就以这张喜羊羊的画来讲,擦掉一些,再画上一些,到最后喜羊羊整个变成了另一个形象,也就是说这上面所画的东西统统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什么东西是没有改变的呢?
        (有人说:这张纸。)
          对,这张纸没改变。再打一个比方,假设你买了一台电脑,你每天都会往硬盘里写一点数据进去,或是改动一点数据。(硬盘和我们的身体很像,我们的身体也是每天一点一点地改变。)到最后,硬盘里所有的数据都换掉了,但是你还是会说“这个是我原来的电脑”。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那个存储数据的硬盘没有改变过。同样的道理,这张纸上面画的东西都可以被改变,但是这张纸没有变。
          我们要知道,佛教讲的“有情”,不只是有生命,它比有生命还要更进一步。植物是有生命的,但是花、草、树木这些植物,在佛教里并不是“有情”。所谓的“有情”是能够感知的,有痛苦、有快乐,能够作决定的,这样才叫做“有情”。但是植物,你把它毁掉了,它也不痛不痒,所以,植物不是有情。人、动物(比方说蚂蚁、跳蚤)则属于有情的范围。
         和有情相对的,就是“无情”。凡不属于有情的东西就叫做“无情”,包括没有生命的东西,像桌子、椅子;也包括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比如花、草、树木。
        那么,有情和无情的差别在哪里呢?在佛教的观念里,差别就在于有情具有主体性。刚才我们讲的就是主体性的问题。一个人,在一生当中,由小到大的转变虽然很大,但总有一个东西是不曾改变过的。而佛教中讲的有情的转变则更大,因为在六道轮回当中,人可以变成老虎,老虎可以变成猫,猫可以变成狗,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女人可以变成男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也一定有某个东西是不曾改变过的,不然讲什么“过去世”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佛陀讲,有一世他是在地狱里发菩提心的。佛陀过去曾下到火车地狱。在那里,他和一个可怜的地狱有情一起负责拖火车,也就是一辆被烧得很热的车,因为车的温度很高,他的这个同伴已经被烤得快不行了,旁边的鬼卒看他动作变慢,马上举起带钩的鞭子用力抽下去。释迦牟尼佛的过去身在这个时候发了菩提心,他觉得这个同伴太可怜了,于是就向那个鬼卒求情:“他已经衰弱成这样子了,你就不要这么催促了嘛!”结果这个鬼卒生起气来,一鞭子就把他打死了。但是,不要以为被打死了很糟糕,因为在地狱这么苦的地方,死了才可以脱身,没有谁在地狱里还想要求长寿的。所以,他在那个地方死掉后,就脱离了地狱身,这是在说发菩提心会有很大的利益。
            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曾经在地狱里受刑的人,最后他成为了佛,三界人天的导师。举一个相似的例子,这就像南非的前总统曼德拉。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被白人抓起来关入监狱,等到种族隔离取消了,他成为第一任黑人总统。曼德拉从一个囚徒变成总统,这个转变很大。但是,刚才讲的那个情况转变更大,是从地狱身转变成佛。佛陀说:“那个在地狱里拉火车的就是我,因为发菩提心的缘故,很快证得佛果。”[url=][1][/url]
          不仅佛陀是这样,普通的众生也是如此,在很多世的轮回当中,也同样经历了巨大的转变。有一个女人,婆婆对她很不好,不管她怎么孝顺都没用,婆婆还是不断地虐待她。在催眠当中,她看到一个神射手,觉得一头牛很蠢,用弓箭把它射死了。当她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她知道自己是那个神射手,而那头牛就是她这一世的婆婆。过去世的男性神射手,这一世变成一个女人;过去世的一头牛,而这一世变成了一个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看到,“因果报应”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依附的主体,才能延续下来。
          这个观念和我们今天做的游戏有点像。记录因果报应的容器,好像这张纸,刚开始画了一个喜羊羊,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一点一点地擦掉,然后又一点一点地画上。这就像一个人一开始是一个样子,但他每做一件事情,就在他的纪录里添加一笔;而他每受一点报应,他的纪录就要擦掉一笔。所以,到后来,喜羊羊可能变成灰太郎;而一个男人可能变成一个女人,甚至畜生可能变成人。
       那么这个六道轮回中不变易的东西是什么?在哪里呢?如果你读过《心经》的话,你一定会知道这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提到的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五阴”,或者叫“五蕴”。有情都会有这五个部分,包括人、猫、狗等等。我们就先来探讨,五阴会不会是这个不变易的主体呢?
         第一个“色”身,也就是构成身体的部分,包括身上的器官、肉体、骨骼、头发等等。凡是固体的东西,我们就把它称为“地大”;液体的东西,像唾液、血液这类东西,就归类为“水大”;身体里的气体,还有身体的转动,归类为“风大”;温度则归类为“火大”。因为古代人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现代人不同,那个时候他们就用地、水、火、风这“四大”来概括一切。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讲,地、水、火、风其实就是物质和能量的总和,也就是说,色身一定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
         有些人的色身特别强壮有力,而有的人又非常瘦小虚弱,但不管哪一种,都属于色阴。前面举过例子,显然这个“色”是不断改变的。
        “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假设我们肚子饿的时候,你吃到很好吃的东西,觉得真好,这就是乐受。或者天气冷的时候,洗了一个热水澡,觉得浑身上下都很舒服,这也是乐受。但是肚子饿了,或者是生病了,你就会觉得很难受,这是苦受。而不快乐也不痛苦的时候,比如发呆,是不苦不乐受。
          受也是会转变的,因为境界会转变,还有每个人的性情也不同。有的人是天生的乐天派,那也就是说他的神经系统容易感到乐受。可能一群人一起去某个地方吃饭,结果没有什么好菜,每一个人就只有发一个馒头。大家一边吃一边抱怨:“怎么只有一个馒头。”可是这个乐天派吃着馒头也觉得很好吃,又香又甜,他乐在其中。这就是那种特别容易感受到快乐的人。也有特别容易忧郁的人,他天生就是苦受特别多。有些事情,明明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他也要不停地抱怨。这就表示:每一个人所得到的受蕴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修行人的话,他一般不会着在乐受上面,而是大部分时候保持在不苦不乐受上。同样,这个“受蕴”也是会转变的。
         “想”,在佛经中的定义是:“知即是想。”比方说,你现在正在想一件事情,这个当然是想;再比方说,我现在想起某一个人,或者说想起某一件事情,这也是想;还有一种想,你只要了知,就是想。比方说,我现在把这个东西拿起来(拿起一个橡皮擦),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橡皮擦;我又拿起这个东西来(拿起一支铅笔),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支铅笔。你知道这个东西,就是“想”。在佛教中,想包含六种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有“想”。比如耳朵能够了别,听到声音,知道声音是高声是低声,是大声是小声,这些都是想。
          想蕴也有好与坏的差别。比方说,我现在拿起的这支笔,大家都知道是铅笔,可有的人很细心,能看出这是一支摇摇笔,只要这样甩一甩,笔芯就会冒出来的那种。再比如,狗的鼻子特别灵敏,对气味的了别性特别地好,犯罪嫌疑人在现场留下了一只鞋子,只要让警犬闻一闻,它就能把犯罪嫌疑人找出来。再比如有的人从事美术工作,他对于颜色、形状的了别功能就会特别地敏感,也就是他在这方面的想阴跟别人不一样。
          “行”在佛经中的定义是“身行、口行、意行”。比方说,你走路、跑步,生活中一切的动作,只要是身体有意识的动作,统统都是身行。口行是指嘴巴讲话。意行就是心在动,哪怕你坐在那边一动不动,但只要你心里在想这想那,就是意行。
          “识蕴”,能够让你了知、思想、感受的功能的就是识蕴。识蕴是心法,受蕴、想蕴、意行是心所有法。识蕴和色、受、想、行一样,也有好坏的差别。比方说,一个人很会读书,大家都说他头脑好,这就是他的识蕴特别地好。但识蕴也是会转变的。一个人现在会读书、头脑好,因为他受了教育。但并不是他刚出生的时候就能这样,如果那个时候就出一道算术题给他,哪怕是2加3等于几这样的题目,他也不会算,因为他没学过。但等到他后来一点一滴地学习,后来甚至连微积分、线性代数这些很难的数学他统统都会了。这就是识蕴的转变。

      三、以“五阴”为“我”所带来的苦


      我们平常是如何认识我们“自己”的呢?就是常常从“五阴”上去认识。我们常常会把色、受、想、行、识认为是“我”。但是,把色、受、想、行、识当成是“自己”的时候,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比方说,如果有人把色身当成是我,那就很麻烦了。如果他是个小老百姓,还不会太明显。但如果他是法老王,是皇帝呢?如果他是埃及的法老王,他会替自己盖一个金字塔。死后,他的尸身一定要先做好防腐,然后用绷带缠起来,最后再放进黄金的棺木里。一个人为什么会为了一个尸身做这么多的事情?这就说明在他的观念里,觉得那个尸身就是“我”。
        像秦始皇,动员六十万人去盖自己的陵墓,而修长城动员了四十万人。在他的心目中,是国家比较重要,还是他的臭皮囊比较重要呢?很显然,他觉得他的臭皮囊比整个国家还要重要。
        不仅是皇帝,还有王爷、公侯伯子男,各种达官贵人,都要替自己建一个陵墓,至少要有昂贵的陪葬品。动员这么多的人力、财力,在世时已经是很大的苦恼,埋葬以后还有被盗墓的苦恼。
        有的人把受阴当成“我”。他觉得:“一定要快乐才是我。”可是当他失恋了、失业了、生病了,这时候他就会不快乐,就会感到痛苦。“痛苦的就不是我,快乐的才是我。”所以,有的人觉得以前过了那么多的好日子,很快乐,但是现在开始受苦了,他就否认自我,精神失常,甚至自杀。
         又比如电影明星,他们有很多的粉丝,这么多人崇拜他,围绕在他身边,让他觉得:“哇,这种飘飘然的感觉真是好!”他如果把这个乐受和“我”结合在一起了,认为一定要有这个乐受才是“我”,那就麻烦了。等到他过气的时候,很容易得精神疾病,因为他没办法忘记当初那种辉煌。这都是把乐受和“我”连接在了一起而产生的苦恼。
           把“行”当作是“我”也一样会造成烦恼。比方说有一名运动员,他跑得很快,甚至有希望拿奥运金牌,但是突然受了伤,或者生病,跑不动了,没办法参加奥运。如果他把“行动能力”和“我”连接在一起,当他丧失行动能力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没有了。
           最后,我们讲“识蕴”。我曾经跟一位朋友讲因果报应,他就说:“我不用管因果报应啊!像我这样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去,都一定吃得开。”他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知道怎样去奉承长官,知道怎样让朋友高兴,知道怎样让下属服服贴贴地听他指挥,是一个到处都吃得开的人。
但他忽略了一点:识蕴是会转变的。很多很聪明的人,后来得了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像美国的前总统里根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原本聪明绝顶,可以指挥文武百官,后来连一般人都比不上。一世一世的转变更大,这一世很会读书,但不能保证下辈子还很会读书。若是转生到三恶道,前世头脑再好都没有用。
          所以,色、受、想、行、识,都是不断在转变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会转变的东西当成是“我”,这种观念就会给我们带来烦恼。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从迷惑到觉悟

         以佛教的观念来讲,把五蕴当成是“我”,就是“迷惑”。而佛教所讲的“觉悟”则有三种,也就是所谓的“三乘佛法”。乘是交通工具的意思。小乘佛法就像一辆小车,它只够载你一个人。中乘佛法则是中型车子,它可以多载几个人,也许是四、五个人。大乘佛法就像火车、轮船等大型的交通工具。
       小乘,也叫“声闻乘”,觉悟的内容就是“五阴非我”,也就是我们今天主讲的内容。大乘佛法,我会另外安排一个机会,把《心经》从头到尾解释一遍。[url=][2][/url]
        开悟以后会怎么样呢?会不会飞到天上去?会不会钻到地底下去?或者说从此有了神通,可以知道过去世,可以看到神、鬼,是不是这样呢?不是的。
        佛经里讲的开悟不是这样的,这些只是某些人对开悟的臆想。有的人会说:“开悟了就应该马上变成圣人。”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小乘的果位有四种,大家平常都知道的阿罗汉,其实是声闻果位里的第四果。而我们现在讲的,明确地知道“五阴非我”,便能证得声闻初果,叫作“须陀洹”。
        《阿含经》有记载,有的人本来是外道的信徒,他们来请问佛陀:“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佛法是什么?”佛陀跟他讲五阴非我,讲完之后,这个人当场证得初果。初果有哪些功德呢?并不是飞天钻地,并不是马上会有神通,也没有立刻就变成圣人。虽然没有这些,但他可以在七返人天之后证得阿罗汉果,离开生死轮回。
        什么是七返人天呢?声闻初果人死掉以后会生到欲界天去。欲界天是什么样的地方呢?欲界天有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四天王天,第二个是忉利天,第三个是夜摩天,第四个是兜率天,第五个是化乐天,第六个是他化自在天。天人的寿命都很长,以四天王天来讲,人间五十年在那里只是一昼夜而已,而四天王天的天人寿命是五百岁,所以和人间相比,他们的寿命非常长。不仅如此,四天王天的天人都有五百个太太,每一个太太都有七个侍女,所以就等于每个男性的天人都有四千个女人服侍。欲界天是心想事成的,想吃饭的时候食物就在眼前,吃完以后也不用洗碗盘,它们自然就不见了。但是,要知道,四天王天的福报还是欲界天里最差的。
         初果人在欲界天用完福报,死后再回到人间,这就叫做“一返人天”。初果人经过“七返人天”, 最后来到人间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之后,便能“永尽后有”,不再有生死轮回,更不会再来人间受种种罪了。
         有的人可能会说:“人间很好啊!我可以在这里吃喝玩乐。”但是你要知道,像中国历史五千年,承平的时期很少,大部分时候都是战乱。如果说现在在打仗,有旱灾、水灾,要死掉很多人,你还能吃喝玩乐吗?
       我有一个长辈是安徽人,现在七十几岁。安徽那个地方常常闹水灾、旱灾,他们那个地方有个习俗,一旦闹天灾庄稼没有收成,家族的人就会集合起来,挑几个比较聪明的人,大家把仅有的粮食和钱财交给他们,让他们到外地去求生存。然后其他人留在家乡等死。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轮回很好,遇到好的时候,生活是不错,可如果遇到不好的时候,就会受很大的罪。所以很多人知道这样继续轮回下去不是办法,所以他们就会想要离开轮回。
          声闻初果人七返人天之后,一定能离开轮回,这种功德受用一般人看不出来。

         证初果不等于是“圣人”


         现在很多学佛人有一种观念,认为开悟了就一定是圣人,或者开悟了就一定会有神通。因为他对开悟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他几乎不可能开悟。
         比如他认为:“开悟了就是圣人,圣人没有男女的欲望。”所以有的人会受持一些过分严苛的戒律。这样,他修行起来不但很苦,而且没有办法证果。
        最近有一个人写信给我,说他现在受了“不邪淫”的戒律,最初两个月,他通通都能忍住,但前几天他受不了,犯了邪淫,接着第二天、第三天又犯了。我问他:“你所谓的邪淫到底是指什么?”原来,他自己认为的“邪淫”是指自慰。他让我看一篇网络上的文章,那篇文章里讲,只要动念想到了男欢女爱就是邪淫,自慰更是不允许。断绝欲界贪爱是色界天人的境界,这个理想很高,出家人这么期许自己是应该的,但对于贪爱很重的在家居士是否太沉重呢?
        像刚才讲的那种修行方法,并非完全行不通,那是以守护根门为基本功夫,降伏欲界爱而成就初禅。在佛经里,得初禅的人就直接称之为仙人。因为他有禅定功夫的原因,所以很容易发起神通。这时候你去找他问事情,他就可以告诉你“你的钱是谁偷走了”这类的事情。而且他又不近男女色。世间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大家一定会把他(她)当成仙人。
         从戒律和禅定入手,一开始就要修苦行。比如你吃东西的时候,觉得比较好吃就多吃一口,这也不行。如果你要证初禅就得这么修。结果会怎样?一定是每天都在那边忏悔,刚才犯了哪一条,现在又犯了哪一条。可能一分钟要忏悔好几次。你本来好好的,是一个很快乐的人。但突然间这样修行起来,人家一定会问你:“这样子犯得着吗?”而且,你这样修行,可能很久都没有什么成效。弄不好可能一辈子都证不了初禅,因为你不知道修证的原理。
修证的原理
        我希望大家选择轻松愉快的方式来修,也就是按照解脱道的果位次第而修,先证初果,再证二果,然后证三果,最后才证四果阿罗汉。这种按部就班的修行次第才是最合理的。这四种果位中,初果和二果都属于欲界的果位。所以你不要对声闻见道(证得初果)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又知道该怎么修,你就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证得初果。
          多短的时间呢?《阿含经》记载很多次,一个凡夫来问法,佛陀跟他讲“五阴非我”,讲完之后他已经证初果了。你注意看,第一,他没有留宿;第二,他也没有吃饭。所以,这个时间顶多就是几个小时。
          如果你下午的时候去,到晚饭之前你就已经证初果了。所以,证初果的时间,按照我的估计,快的话,可能半个小时,长一点的话,也许三个小时。所以,你不要觉得从迷惑到觉悟要很久的时间。如果说你今天有幸遇到佛陀或圣弟子(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些有果位的人),只要他跟你好好地讲解“五阴非我”的道理,讲完之后,你就有可能证得声闻初果了。

         证果并非“不可思维”


        关于证得初果,很多人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他们认为修行是要认识到一种很特别的真理,这种真理不可能用我们的大脑去想,或者说不可能是用我们人间的逻辑思维可以达到的。
          这种想法目前很流行。他会说:“你不要以为用观行那种方法可以开悟,那是不可能的。你不如找一个明师,好好地学习禅定,这样求开悟还有一点希望。”但是如果你对《阿含经》非常熟的话,你绝对不会认可这种说法。
        因为《阿含经》里讲的就是用观行“五阴无常”的方法去证得初果的。如果你继续看《阿含经》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其实这个方法可以让你一直证到阿罗汉,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不用打坐。这是大部分的佛弟子所不知道的。
        三果阿那含和四果阿罗汉都是已经断掉了欲界贪爱的果位,我们现在先不说。二果是薄贪瞋,这要有一点定力,所以也暂时不谈它。初果,它是纯粹见地上的成就,你应该要预期自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证得。只要你能够实际考查,最后认定“五阴非我”这个命题是符合事实和逻辑的,是绝对不可推翻的。当你能够确认这一点的时候,就已经是声闻初果人了。
       佛经里讲声闻初果人有断三缚结的功德,三缚结就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除此之外,他的贪、瞋跟欲界人一样。他所断掉的那三种烦恼(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瑜伽师地论》称之为“见所断烦恼”,也就是在见道的时候能够断掉的三种烦恼。断掉这三种烦恼,纯粹属于智慧的成就。如果你原来是很贪吃的人,声闻见道之后还是会很贪吃;你原来很贪爱你的男朋友、女朋友,现在还是很爱。所以,人家看不出你有任何的改变,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对“五阴非我”的道理你已经非常清楚了,你绝对不会用凡夫我见(“五阴是我”)来替自己的贪瞋辩护。
         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位科长,他在一间公司干了二十年,现在有一个可以升经理的机会,很多人竞争。这时候,很多人会想办法巴结总经理,甚至走后门、送红包。这种事情很多人都会做,可问题是做完了以后,你是用什么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如果你说:“任何人碰到这种情况,一定都会这么做的,我当然也不例外。”那么,你就落在凡夫我见上面了。
         圣弟子和凡夫的分界线也就在这里。一个声闻初果人,如果他遇到这种情况,说不定也会去拍总经理的马屁。但是他不会用刚才那种理由替自己辩护,那样的话他讲不出口,因为他知道,只要这么一讲,自己就落在凡夫我见里了。
        “任何人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都一定会这么做”,这是我们刚才讲的色、受、想、行、识中的哪一蕴呢?(有人说:识蕴。有人说:行蕴。)属于“行蕴”,因为“一定会这么做”指的是行为。[url=][3][/url]如果他觉得:“只要碰到有升经理的机会,去巴结总经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就说明他认为这个行为是不可改变的。
           我们刚才讲,五蕴一定是无常,因为无常,所以“非我”。但是拍马屁、送红包这个行为模式本来是可以转变的,也没有谁规定一定要送红包。品德比较好的正人君子,他就不屑去做这种事。所以你不能说:“任何人碰到这种情况都一定会去拍马屁、送红包,所以我也不例外。”你这样说,就表明你认为送红包这种行为模式是不可变更的。这就违背了行蕴无常的真理。
            我现在这样讲,你可能会觉得很模糊,但这刚好就是凡夫和圣贤之间的分界线。圣贤的人生观里,不会认为五蕴(包括行为模式)是不可改变的。
           再比如有一个案子。某甲开车把人家撞伤了。被撞伤的人拿起笔要抄他的车号。结果,他拿着刀子把人家捅了七、八刀,把人家杀死。他的师妹还说:“抄什么车号?我碰到这种情况,也一样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某种情境下,某种行为模式是一定要发生的,不可改变的。这是典型的凡夫我见。
          要从凡夫修成圣贤,就必须把凡夫我见给断掉,最后变成圣贤的身口意行。这是修证上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我见”就是把五阴当成是“我”,或者是当成“常、恒、不可改变”,只要有任何的这种想法,就是凡夫我见。
          要有善知识告诉你五阴无常的道理,然后你通过观行,最后确认这个真理,你才能断掉凡夫我见。比方说色法,你在做观行的时候,你可以假设自己是皇帝,你正打算盖自己的陵墓,这时候来了一位圣贤,他告诉你:“色身一定是无常,既然是无常,就不可能是恒常不变的‘我’。既然这样,你又何必去盖那个陵墓,这是在浪费自己的福报啊。一个聪明的人,他会知道人的福报是一定,你布施了多少,你的福报才会有多少。如果你现在把福报都花在这种莫名其妙的地方,那福报就耗费了。就好像你现在很有钱,可你去买了一些奢侈品,买来后又不吃又不用,让它馊掉、坏掉。那这些钱少掉了就是少掉了,并不会因为你没吃没用就不算数。同样的道理,你现在虽然是个皇帝,你驱策了六十万的老百姓替你盖一个陵墓,消耗的福报一定很惊人。”
           也就是说,善知识要为你详细解说五阴无常的道理,让你确认:在任何状况之下,五阴一定是无常的,所以它不可能是“我”。只有达到这种程度的确认,才会证初果。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五蕴无常”的观行

          今天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重点讲五蕴无常的观行。更详细的讲解,请大家参看《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

          色蕴无常

       所谓的“观行”,并不是打坐。打坐没有办法产生智慧,你观察客观事实,发现它的规律,这样才会产生智慧。比方说运动定律,它不可能是你在打坐的时候,忽然自己跑到你脑袋里去的。你一定要去设计各种不同的实验,然后仔细观察。
         在做色蕴的观察时,首先你要去找经典,看看经典里讲的色蕴到底是怎么定义的。在佛经里,色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四大”,也就是地、水、火、风,它是物质和能量的最小单位。“四大所造色”,也就是经由小的物质和能量拼凑而成的大型的物体,比方说我们的身体。

在做色蕴无常的观行时,要做三种观察。

         第一,它是不是本来没有,现在变成有?以我们的色身来做比对,大家马上就懂了。也请大家立刻做这种思维:我们的色身是不是本来没有,而现在有,中间有一个出生的过程,对不对?(有人说:对。)所以你可以确定:色身很显然符合第一条。
        第二,它是不是现在有,将来会变成没有?大家能不能确定色身符合这个条件?(大众答:确定。)
         第三,在它存在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一点一滴地发生变化,剎那剎那无常?这一点大家能不能确定?(有人说:确定。)我们的色身一定会有新陈代谢,很多细胞在不断地死掉,然后又长出新的细胞;而且心脏在不断地跳动,血液在血管当中不断地运转,这些都是它的变化。所以,我们的身体从生到死,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都在变化着。
           这三个观察全部都完成了,你就完成了“色身无常,所以‘非我’”的观行。
网络上有一个人,宣称自己是深山修行三百年的道士,已经证得不死之身。既然你已完成了色身无常的观行,那么你就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观行是不是周遍,看看你是否能确认:任何状况之下的色身都是无常,没有例外。那么,就请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人如此宣称,你会肯定他、否定他,还是无法确认?

          (有人说:否定他,什么是“不死”呢?不死是一直保持这样子,还是指一直都活着?如果他是指活着,但是他的身体也已经改变了,不是以前的东西了。)
          对,没错。这个人的文章现在在网络上可能还找得到,他还在网上回答别人的问题,所以他应该是仍然在世的人。你可以问他:“你的身体是物质的,它是不是必须要有一个生存的空间?地球总有一天会毁灭,到时候你的身体是不是要随着地球一起毁灭呢?”
         按照天文学的理论,太阳是恒星,而恒星会一直不断地散发光和热,这个过程中它也在不断地消耗质量。太阳本身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核子反应炉,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消耗,太阳的质量变小,引力就会变小。太阳原来的核心部分是非常稠密的,所以它才能让很多物质在里面碰撞,产生核子融合反应。但是等到引力变小的时候,太阳的体积就会变大,最后就会把水星、金星、地球统统都吞进去。

           那你想想看,现在如果有一个仙人住在地球上,等到太阳膨胀到把整个地球都吞进去了,那么请问,这个仙人要怎么活下去?有人说:“既然是仙人的话,他应该会飞,他可以在地球还没有毁坏之前,赶快飞到另外一个可以住人的行星去,他就不会死。”如果只逃跑一次,可能没问题。但问题是,他讲的是“不死之身”,是表示以后永远都不会死,这才叫不死之身,不然你说你是一百亿年的寿命,和人家一百年的寿命比,虽然时间上有长短,可照样不能叫“不死之身”。所以他一定要从这个行星逃到另外一个行星;等到那个行星又快要毁坏的时候,他又要再逃到下一个行星去。他要每次都这样逃,永远都不出差错,统统都不会死,这样才叫不死之身。但是学过数学的人你就知道,只要是你每次逃的时候,有一点点会死的机率,当你经历无穷多次逃跑,就一定会被你碰上一次,这就是墨菲定律:任何事情只要有可能出错,到最后就一定会出错。

           所以,如果一个东西的存在是需要依靠其他的东西来支撑的话(也就是说它必须要依靠其他的缘来支撑它),那这个东西将来一定会毁坏或死亡。
         后面四蕴的观行方法,也是同样观察三点:第一,是不是本来没有,现在变成有;第二,是不是现在有,后来变成没有;第三,存在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一点一滴地变化。等你都观察过以后,就可以确认它们是无常的,不可能是“我”。这样,你就分证了解脱道声闻初果的部分。分证的意思就是你不是一次全部证完的,而是一个一个命题分开来证的,从色蕴无常、非我,然后受、想、行、识一个一个地观行下来。等到你全部观行完毕的时候,也就证得了声闻初果。

            受蕴无常

          受蕴无常其实很容易证得。因为在你睡着的时候是没有受蕴的;在你没有出生之前,当然也没有受蕴;或者说你还是受精卵的时候,大脑还没成长之前,你不会有受蕴。这是本来没有,变成有。
          那受蕴什么时候变成没有呢?比如睡着的时候,死掉的时候,或者是昏倒的时候,就没有了。
          而且它存在的时候也是刹那刹那地转变的。比方说你本来听音乐听得很高兴,可是突然间外面有噪音,这个时候你心里产生了一点点不快,这种不快其实就是苦受。你想想看,既然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就说明一件事情:苦受一定会转变成不苦不乐受,或者乐受。同样的道理,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也一定是变来变去的。
         当我在讲解的时候,你就可以立刻思维:这件事情有没有道理?符不符合事实?它是不是任何人在任何状况之下都不能推翻的道理?如果你可以确定这一点,那你就完成了受蕴无常的观行。
想蕴无常
         想蕴,我们前面讲过,“想即是知”,也就是你了别的能力。我们先来看,想蕴是不是本来没有,现在有?
          比方说,现在拿这个东西给你看,你知道是铅笔;拿这个东西给你看,你知道是橡皮擦。这些显然是需要你经过学习的。这也需要你有大脑储存以前的知识。前五识的了别不需要学习,比如现在拿一个东西给你看,你知道这是某一种颜色。这里面,你的意识会知道这是绿色、这是蓝色,但是你的眼识,它的了别并不需要经过学习,直接就能了别青、黄、赤、白,当它了别这个东西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比如,你看到红灯,知道车子该停下来,这是需要学习的。但是看到红色,是由于眼识本身有了别能力,即使是刚得到视力的人,也可以辨别各种颜色。还有耳识、鼻识、舌识,乃至身识,都是本身就有了别能力的。这五个识加上意识,便是六个识,六个识的了别能力称之为识蕴,了别便称之为想。想是识蕴的功能之一,必须有识蕴才能有想蕴。识蕴必需依附于大脑而存在,在你还没有出生之前,还没有长成大脑之前,是没有识蕴和想蕴的。
          想蕴睡着的时候就没有了。在你睡着的时候,人家讲话你也听不到。我们现在把眼睛闭起来,还会感到一片黑,可是睡着的时候,连眼前一片黑都不知道。在睡着的时候,眼睛没有办法了别青、黄、赤、白,耳朵没有办法了别声音的大小、高低,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睡觉,因为意识也停掉了,你不可能观察到自己在睡觉。所以,想蕴很显然也会从有变成没有。睡着的时候,死掉的时候,或者大脑坏掉了,想蕴就没有了。
          想蕴存在的过程当中,也是刹那刹那地转变的。以我这个拳头来讲,你们现在看到的时候,试着心里尽量不要有语言文字出现,等一下我会伸出手指来,请你试着在不起语言文字的状态下,看看你能不能知道是几个手指。(先伸一个手指头,又伸出一个、二个、三个手指。)你们有没有办法在不起语言文字的状态下,知道有几个手指头?(有人答:“不行。”)真的不行吗?
其实会开车的人,或者会骑脚踏车的人,他行驶在路上,要是突然间有一个小孩子从巷子里冲出来,这个时候他会立刻踩刹车,而不是起语言文字的思维“有一个小孩子从巷子里冲出来了!赶快踩刹车”,然后才踩剎车,对不对?(大众答:对。)
         他一定是直接刹车了,这表示在那个小孩子冲出来的一瞬间,他就已经察觉到了,这就是“想”。小孩子一冲出来,他可以马上知道,就说明这种察觉是可以瞬间转变的。想蕴其实有点像是旧式摄像机的底片,它要很快地转动,在运作的时候要瞬间瞬间地转变,所以即使你盯着一个白色的墙壁,这个墙壁从来都一样,没有任何变化,但你的了别还是刹那刹那一直在变更着的;一旦有不一样的画面出现,你立刻就能知道。
          确认了以上三点,你就完成“想蕴无常、非我”的观行。

           行蕴无常

         行蕴无常很容易掌握,因为身体的动作本身就是在不断地改变;或者说,正因为它在改变才称之为“行”。所以说“行蕴”在存在的过程当中是刹那刹那地变动的。你还没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行”的,所以“行”是原来没有变成有。等到你死掉的时候也没有“行”了,所以它也是会从有变成没有的。这样,你就完成了对“行蕴无常”三个事项的观察,也就是完成了“行蕴无常”的实证。

            识蕴无常

          识蕴,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总共这六个识。刚才我们讲的“想蕴”是指了别的功能。比方说,你现在能看到红色的东西、绿色的东西,这就是眼识所显示出来的功能,也叫做“心所法”,而眼识就叫做“心法”。眼识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摄像机,摄像机它能够把一个一个的镜头拍下来,那么拍摄就是摄像机的功能。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眼识就好比是这个摄像机,而“想蕴”就是摄像机的拍摄功能,也就是它的了别功能。一个人能够了别的主体叫做“心”,而它的各种功能叫做“心所”。“心”的功能有很多,“想”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佛教讲的“心”有八个,我们今天有提到的只是前面六个。

             六、结尾

           我现在已经讲完了,不知道你证初果了没?可能还是茫茫然,因为里面有很多专有名词。而且因为时间很短,我讲的这些例子你未必当场就能够确认下来。在当时的印度,五蕴的概念是大家所熟知的,所以佛陀跟他讲五蕴无常、非我,讲完之后那个人就证初果了。今天大家的主要障碍是不知道五蕴是什么东西。所以,你如果有兴趣的话,请仔细看《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如果你的思辨能力很好,看完的时候应该就可以证初果、声闻见道了。如果说你思辨能力稍微差一点的话,可能就需要几个月;但如果还有其他的障碍,需要更长的时间也不一定。
         真观补注:讲证果容易,或者讲证果困难,都有道理。信行人对佛陀或出世间圣贤起信心,因为供养圣贤的因缘而听闻真正的佛法,便很容易证初果。法行人能够将真理放在情执之上,即使不曾以实物供养圣贤,一旦听闻真正的佛法,也能够很快地证得初果;因为能将真理放在情执之上,是实质上的“皈依法”,也是法供养,这样的人福德超过信行人。讲“证初果很容易”,是针对信行人与法行人而说,若不是这两种人,就得修集福德,改变根器,才能证果,那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但是,大部分的人觉得证果很困难,为了鼓励大家修证,应该说证果很容易,所以《优婆塞戒经》说:“实义菩萨……常教众生菩提易得。”
 楼主| 发表于 2016-6-13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现场问答

           编辑按:由于现场有的提问者距离录音设备比较远,提问录音模糊,所以个别提问是根据讲述者的回答反过来进行推断,未必和原提问者的语言表述完全一致,敬请谅解。小标题是编辑为方便读者阅读所添加,并对部分问题的位置做了略微调整。

            问“五蕴非我”

         (有人说:我觉得您讲的五蕴无常很好理解,我只是想说,那“我”到底是什么呢?既然色蕴不是“我”,受、想、行、识都不是“我”,那么“我”到底是什么呢?)
         你这个问题非常地重要。其实我们开始做的那个游戏,就是想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在生死轮回当中,一定有某个东西是不曾改变的。这样一幅喜羊羊的画,每一个人都把它擦掉一点,再画上一点,到最后,它有可能整个被擦掉,被画成了灰太狼。而在轮回当中,则可能从地狱身,最后变成佛。
        正因为在轮回当中,一定有一个东西是从来不曾改变过的,才能使得因果报应有一个对象。假设我现在杀了一条狗,但是下辈子的我完完全全没有任何一点相同的地方,那么,那条狗转世以后也就没有办法找我报仇了。甚至下一辈子的那个人都已经不能称之为“我”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游戏中是这张纸从来不曾转变;而轮回中,则是记录你业行的那个东西永远不改变,而且它和每一个有情的五蕴是一对一相应的。一对一相应怎么理解呢?比方说这张纸是某甲的,另一张是某乙的;某甲的善行、恶行统统记在某甲这张纸上,而某乙的善行、恶行则记在某乙的那张纸上;将来各自凭着这张纸上的纪录,或去天堂,或去地狱;这张纸上记录的善业、恶业跟每一个人是一对一地对应好的,不会有一丁点差错。所以《杂阿含经》讲“五阴非我、不异我”。这句话里的“我”,指的就是能够记录业行的这个东西,它有一个特征,和游戏中的这张纸一样,不能改变;而上面的纪录则是一直不断地变更的。这也有点像硬盘,硬盘的功能是不可改变的,但是里头的数据则一直不断地转变。
           等到产生果报的时候,它就起作用了。如果你过去世是一个善良的人,所以你这辈子得到一个人身。而你这个人身,其实就是根据里头记载的善行、恶行,而产生的一个相应于你业报的色身。
         (有人说:那个五蕴不是我,为什么业报要存在我的档案里面呢?)
           它虽然不是我,但它不异我,不异就是相应。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不等于硬盘里面存储的数据。为什么说“不等于”?假设你正在操作的时候突然间断电了,屏幕上什么都不显示了;但是屏幕上不显示并不代表硬盘里也没有了;等到充好电再开启,屏幕上又可以重新显示。这就说明屏幕上显示的数据和硬盘中的纪录不是相同的东西,但两者又是对应的,相互之间存在一种关联性。
            而记录我们业行的东西,就像这个硬盘,硬盘本身是不会毁坏的,而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口意行,总而言之,我们的色、受、想、行、识,都是从这里流注种子出来形成的,就像屏幕上的数据都是从硬盘里输出的一样。
          所以《杂阿含经》中讲的“五阴非我、不异我”,“非我”就是说屏幕上的数据并不等于硬盘里的资料,“不异我”是说两者没有差异;而你现在显示出来的五阴,虽然不等于那个“我”,但和那个“我”也没有差异。
         (继续说:就是“我”还是这个五阴。)
          不是“还是”,只是“没有差异”,因为它们是一对一对应的。这个观念是需要你去思维理解的,如果你暂时没有听懂的话,可以回去看书。虽然弄清楚今天讲的这些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还是鼓励大家去做这件事情。刚才讲过,初果人有两大功德。第一大功德就是说永不堕三恶道,这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第二个功德是七返人天之后一定会离开痛苦的轮回。“七返”就是到天界去,再回来,来回一共七次。天界是很快乐的地方,不像人间这么多痛苦。你如果把今天的道理都证实了,那你就会成为是一个初果人,也就等于得到了一个解脱的保证。
           我刚刚讲过,大家要注意,和一般人相比,表面上初果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还是一样有贪、瞋。二果人就稍微好一点,他能够薄贪瞋。三果以上,就能够把财色名食睡都断除。这对各位来说,跳级得太大了,我们就暂且不说。
         (有人说:“不异我”就是说不会变成别人的档案?)
           不异就是相应,刚才我用硬盘和屏幕的关系来作譬喻,你把它弄清楚就不会弄错。也就是说,它们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你的造作会存到里面去,将来又会输出变成五阴。
 楼主| 发表于 2016-6-14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苦与乐

          (有人问:我想问一下,真正的快乐是什么?不是来自欲望吗?如果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这样一些,还会有快乐吗?)
           初果人到欲界天去也是享受,欲界天享受的范围,其实也是财色名食睡。
          (继续问:这不是很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初果只是证明“五阴非我”的道理,而贪、瞋这些则属于“修所断烦恼”,也就是说,贪、瞋是需要你知道道理之后,再认真进修才会慢慢消减的。[url=][5][/url]
          有一种懈怠的初果人、偷懒的初果人,他要经过七返人天才能解脱。而如果他很精进的话,可能在当世就取证三果、四果了。
         大家千万不要把证果看得非常地困难,因为在《阿含经》里面讲,证二果可以七天七夜证得。而证初果需要多少时间?我刚才讲过,快的话其实就是一次谈话的时间,半个小时到三个小时不等。
          (有人问:有没有可能我们现在是初果人第三返人间或是第四返人间?有人说:如果你没有用心过,可能你要N返人天。继续说:也许说不定我现在是三返人天呢?有人说:那就说不准了。)
            说不准。但假设你是三返人天的话,可能你现在来到人间暂时忘记以前的见地;但是你一旦听到人家讲述完整的声闻法,你一定会马上证果。如果你听到现在还茫茫然的话,就可以证明不是了。
            (有人问:吕博士,您开始讲“五蕴非我”,又在讲什么是“我”。我就想这个“我”是不是就是轮回。后来你又讲,如果证果的话,就会超出轮回,既然超出轮回,那我想轮回应该不是这个“我”。您说记录业报的东西是“我”,假设这个东西是“我”的话,那我们去修的目的是什么呢?)
            解脱,断掉一切的忧悲恼苦。
           (继续问:假如说,我修到了一个层次,我可以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在地狱,是不是在人间,是否在几层天享受,或者是否在佛祖那个层次。就是说,这些都完全不介意了,这在佛教里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那就是菩萨了。我们今天讲的都是小乘法,但如果你是大乘人的话,你现在不用着急。
         一直修小乘法的人,会有一个麻烦,他将来证得阿罗汉入于无余涅槃,但是入了无余涅槃就成不了佛了。其实无余涅槃大家也不一定会喜欢,因为无余涅槃和死掉差不多,只是死掉还会有后有,而无余涅槃是永永远远不再有生命。我们现在讲,修证的目的是永尽轮回,因为佛教认为轮回本身就是很痛苦的事情。现在是承平时期,你才会觉得人间好像还不错,但如果是战乱、刀兵、饥馑流行的时候,活在人间就是很吓人的事情。即使是承平时期,你毕业之后找工作也是很苦,有时候找个半年一年都找不到;或者说被公司裁员了,你又要去找下一份工作。这种时候,你还是会觉得苦的。
         (有人说:可是老师,我觉得没有苦就没有快乐,你整天高高兴兴的,什么痛苦都没有,那你还感觉得到快乐吗?)
           我刚才没有讲苦谛的观察。声闻法要从“苦、集、灭、道”去讲。苦有三种:苦苦、坏苦和行苦。你刚才讲,如果没有苦就没有快乐。你所说的苦是由快乐衬托出来的苦,比如饿肚子是苦,吃饱饭就会快乐。这种叫做苦苦,就是饿肚子、生病、贫穷这一类的苦。
          坏苦是说你本来很好,但现在变得比较差,这种转变让你觉得苦。比如你本来是一个大老板,后来因为生意失败,要去做门卫,做门卫的时候又要听人使唤,还要打扫清洁,做这些事情让你觉得很难堪。这种苦叫做坏苦。
        行苦,是身口意行在进行当中的忙烦、变异之苦。这个比较不好理解。像玩电脑游戏,你眼要看得快,手要找得准,眼睛看到,手马上就要做出相应的操作。好比有一个怪兽出现了,你要赶快把它打掉,但是怪兽很多,一直来。你刚开始玩的时候还觉得很快乐,可是叫你连续玩七八个小时,你一定觉得累。这就表示这件事情本身是一件累人的事,虽然只是一丁点,但是累积起来就会让你非常的累,这个叫行苦。
          以佛教来讲,你的快乐也一定逃不开行苦。比如大家在那边吃吃喝喝很快乐,或者和朋友聊天很快乐,或者看电视听音乐很快乐,可是这些都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如果让你不能睡觉,一直做这些很快乐的事情,三天三夜不能停,你不累才怪。这就表示这个东西在进行的时候,它已经有忙烦、变异之苦。
          “忙烦”这两个字是诠释学中的术语,但是用来描述行苦却很贴切。你知道这些道理之后,就会明白,最后一定要把这些觉知心全部灭掉才会没有行苦,要把五阴全部灭掉才会没有行苦。对于一个小乘根器的人来说,他就会想要取证无余涅槃。但如果你是大乘根器的人,则会有另外一种想法,这些我们就等讲《心经》的时候再说。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开讲座通知:

善知识吕真观老师将于下周二(6月21日)晚七点半,在YY语音“实证佛教交流房间”为大家讲解《世界就是一个游戏》公开讲座。本次讲座在临时接待室举行,没有报名参加函授课程班的学员也可以参加。欢迎大家相互转告与佛有缘的朋友,参加听闻佛法。

参与方法如下:
第一步:点击网页 http://www.yy.com/yy6/ 下载YY语音聊天室软件,安装到电脑或手机里。
第二步:登录YY语音软件,注册登录名账号。
第三步:登陆YY之后,在操作界面右下角点击「查找」。 在「找频道」界面下搜索 65997173 找到 「实证佛教交流」,点击进入即可听法。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初果的功德


         (有人问:吕老师,我有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我有点迷惑,七返人天的时候,如果他有一次返到人间,犯了重罪,那么他还回得去吗?)
他再回到人间基本上不会犯很重的罪。一个人犯很重的业,他必须要有很强烈的分别我见(邪见)来当借口。
           举个例子,像纳粹党屠杀犹太人这种事情,它事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文宣,建立“犹太人都是坏人”这种舆论,等到大家都接受这个观念以后,就会认为杀犹太人是在替天行道,杀六百万个也没关系。“犹太人是坏人”这句话本身是凡夫我见,凡夫才会做这种分别思维。因为犹太人是五阴,只要是五阴就一定是会转变的,谁也不能保证犹太人全部都是坏人。就算这个犹太人现在是坏人,你也可以透过某种方法把坏人变成好人。人是会改变的。
          所以说,如果你有“五阴无常、苦、空、非我”的观念,这种熏习一经实证的话,你不会去杀那么多人。你如果真的会杀人的话,顶多杀一两个,不会杀掉成千上万的人。你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爸爸妈妈给杀掉。想想你爸爸妈妈养你这么大,你骂两句就已经很不得了,还想把自己的爸爸妈妈给杀了?你要做那么大的坏事之前,你的脑海里要经过大量的语言文字思维,你一定要有很多很偏、很邪的观念,才会让你觉得应该把爸爸杀掉。一般人不会只凭着一个事件,就想要把自己爸爸杀掉,因为这种事情太大了。
           (有人问:我觉得那些纳粹杀犹太人的时候,他也可能不是自己愿意的,可是他必须这么做,那这个业要由谁来承担呢?)
业报的事不好说,我们暂时不要揣测。我们现在先管好自己。你要确定一点,凡夫我见会让你一直不断地替你自己不正当的行为辩护。(有人说:找借口。)对,你会找借口,而你找了借口以后,就很难改正过来。

            问第八识


          (有人问: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八个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我不是很理解末那识。)
我的书里有写,但现在讲这个东西容易把大家搞得更迷糊,所以我们暂时不讲。
           (继续问:阿赖耶识跟“我”的概念是一样的?)
           这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阿含经》里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那个“我”就是阿赖耶识,一模一样。
           佛经里有很多这种情况,所以你一定要掌握,佛经里一个东西可以有很多个名称,另外一个是一个名称可以有很多个意思。你如果不常读佛经,可能会搞不清楚。
            我推荐大家看《实证佛教导论》,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市面上的佛学教科书很少有把基础名相一个一个解释清楚的,有的甚至是解释错误的。而我是把这些名相全部收集在一起,而且完全照经教和事实去解释。
            要读懂佛经,就要明白里面的基础名相。很多人在背《心经》,《心经》里有“苦集灭道”,这是“四圣谛”;有“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还有“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一直到“老死”,这是“十二因缘”。很多人只是把《心经》当咒来念,不管它是什么意思。
          你要想知道《心经》是在讲什么,就必须要把里面的每一个专有名词都搞清楚。

          问安乐死、堕胎

         (有人说:杀人肯定是一种恶业。那现在社会上讨论很多的事,比方说安乐死、堕胎,佛教对这些事情怎么看呢?安乐死和堕胎都是杀害自己的亲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我们不能只用行为的表相来判断罪有多重,佛教的戒律上有一个原理,叫做“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url=][6][/url]。也就是说,你如果是起了很大的恶心去做这件事情,罪就会很重,果报也会非常重。而你虽然在做外表上看来不好的行为,但你其实是想要利益这一个人,让他痛苦减少。这个时候,你的果报会比较轻,甚至有可能会变成善业。
        (有人说:发心很重要。)
          对。

          问学佛的阶位


          (有人说:吕博士,我想问一下,在我的认识里面,佛教应该是人类最高等的一个宗教,它是属于人心与人心之间的关系。或许你可以说我与佛无缘,因为我不看佛经,我也看不懂,或者那么多经我看了我也记不到。但是你也可以说我与佛有缘,我对佛教的那种辩证、思维等等,我都觉得很好。)
           你是说,你想暂时不去看佛经。可以。
          (继续说:把佛教的思想用在生活上,我是很愿意的,但是你要我去读诵佛经,可能我做不到,因为我觉得很难看懂。佛是怎么看我这种人的呢?)
           不着急,这是时间的问题。跟大家讲一件很好的事情,今天大家只要走进来这里,我可以担保你将来一定会成佛。准确地说,不是我担保你,而是佛担保你。因为佛陀在《法华经》里讲:“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你要是不放心的话,回去就多念几遍“南无佛”。“南无”就是恭敬、皈依的意思。
         《法华经》讲,有的人看到佛像,或者佛陀,或者圣弟子,即使他没有恭敬顶礼,而只是举个手说“你好”而已,像这种行为都是“皆已成佛道”,意思是说你将来成佛的宿命已经注定了。所以你不用担心。你现在已经有善根了,因为你现在认同佛教,起了欢喜心,这就说明你的善根已经在增长了。
          修行是渐次的过程,第一个阶位是资粮位,第二个是加行位,第三个是见道位,第四个是修道位,第五个是究竟位。刚才我讲的是属于见道位的法。如果你照着我讲的去做的话,那是属于加行位。加行位可以让你见道。
           如果你的资粮没有具足的话,就说明你人间的善法修得不够,或者是过去世熏习佛教的道理比较少。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你就可能没有机缘听到我讲这些法,或者你听了也不会觉得有多好。
          有的人听了之后,会想:“你讲半个小时、三个小时就能证初果,我就算三个月能证初果也很好啊!三个小时我不能保证,我把你的书拿来猛读三个月,看看能不能证初果。”有的人他会起这种心,于是就把书拿回去很努力地看。这种情况就表示他的资粮位已经满足,进入加行位了。加行位的时候,他会很认真地修行,想进入见道位。
             如果你的资粮还没有满足,也没有关系,只要慢慢去增长它就好了。所以我们的原则是不劝人修行,除非你想修。你现在如果觉得修行很累,所以不想修,这也没关系。我会等到你缘熟的时候再来帮你想办法,也许等上一世、二世、三世、五世,哪怕是几个阿僧祇劫。因为我们今天大家结了这个缘,所以我会等你等到底。
             (有人说:我觉得学佛不一定要读书吧?)
           不一定要读,但是你要听闻,要“闻、思、修、证”。
           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一次要出远门,他出发前说:“哇!把《金刚经》带在身上可以除魔,可以防鬼。”(大众大笑。)我就跟他讲说:“那如果把《金刚经》的意思记在心上,岂不是更好。”你想想看,你把经书放在背包里面,可能连翻都没翻开;而我们是把《金刚经》里的法义都实证了,这是不是比你只把经书放在背包里,或者只是背诵起来更好。这就是因为你不只有“闻”,更有“思、修、证”。
           现在很多人念《心经》,但不理会其中的意思,甚至当成咒语来念。这就还没有到达“思”的层次。因为“思”是还会想想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以前在台湾,有人扶鸾请神下降,说请来的是吕洞宾祖师,然后他解释《心经》,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解释成精气神。但其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他这样解释很有问题。但是后来那个道坛就把这个错误的解释印成书,到处“广结善缘”。结果很多人看到以后,就说:“哇!这个是《心经》啊!”大家根本不管《心经》是什么意思,觉得只要是《心经》就好,看到就觉得高兴。(大众大笑。)
           所以说,这个是次第的问题,你必须要经过闻、思、修的次第,最后才能证。那时候你就变成了人天福田,人家布施你,将来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这是很不一样的,以前你是为得人天福报而去布施,但是证果以后你变成可以让众生种福的福田。所以大家不要小看初果。佛经讲布施果报的时候,说:布施禽兽得百倍报,禽兽就是羊、狗、猫等等;布施破戒的人,也就是说这个人是个坏人,会偷盗东西、会杀人的这种坏人,布施这种不受戒的人、破戒的人能得千倍报;布施守戒的人得十万倍报;布施初禅以上的仙人得百万倍报;布施初果人,乃至于佛,得无量报。这中间的差别非常大。
          像每年大年初一或初四,武汉归元寺里都挤爆了,那些去烧香的人基本上都是为求人天福报,而且大部分都是求人间的福,希望今年做生意能够赚钱。像这些都属于资粮位。当然,去拜拜佛也是很不错的,因为佛经里也讲“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所以去寺院拜佛,也是和佛法结下善缘,你心里会觉得佛菩萨是可以赐福给我的,对于佛菩萨以及佛法产生了欣慕、恭敬、钦仰这一类的正面情绪。你有了这样的情绪,照《法华经》来讲,都是“皆已成佛道”。
所以没关系,佛菩萨会慢慢等着你,你不用担心。因为除了度众生,他们也不做别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轮回
         (有人说:我有一个问题,人总是这样轮回,那以前人那么少,为什么会轮回出这么多人出来?)
         这个问题好像每次都有人问。(大众爆笑。)因为世界无量,众生无量,众生种类也无量。比方说蚂蚁,数量够多了吧?还有很多像苍蝇、蚊子、跳蚤,这些都可以变成人啊!
        (继续说:那他们的量是不是固定的?)
          理论上是这样的,有情的数量是一个常数,因为第八识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
(继续说:人越来越多,动物越来越少?)
          这个你不用担心,因为因果报应是一个庞大到我们无法想象的体系。我跟大家讲一个有趣的事,《瑜伽师地论》就讲到一件事,说:按照业报,这个众生本来应该变成一只狮子,但是他要出生的那个地方根本没有狮子,这该怎么办呢?结果它会变成猫、狐狸一类,和狮子接近的物种。这中间的原理我们不知道,你也不用去做太多思维。
(有人问:那您怎么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呢?)
         这是经典上讲的。
(有人说:六道轮回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先不要管它的意义,而要考虑事实真相。真相才是重点,意义则是因人而异。
(有人说:六道轮回要怎样去实证呢?)
        这部分你需要看别人的研究报告。现在有催眠回溯、儿童前世记忆的案例报告,你要看这些。
(继续说:按照心理学上的讲法,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被催眠,其他的人不能被催眠。有人说:催眠是唤醒潜意识里的东西,它不能作为一个实证的东西啊,而且他被催眠说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
          你要去看具体的案例,在我的书里有引用一些可靠的案例。
(有人说:我觉得佛法劝人向善很好,但是我并不太喜欢六道轮回这样的事情。)
            你不喜欢?但是重点在于,它到底是不是事实。
(继续说:没法证明啊。)
          可以论证。
(继续说:怎么论证呢?)
           可以从一些证据去论证,虽然现有的案例不能百分之百肯定,但是一些证据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倾向于有六七成、甚至八九成的把握认定有轮回,这可以算作比量。比量的意思就是说,虽然没有办法完完全全地肯定,但是从目前显示的证据来看,我们可以判断它很可能是有的。
          很多的案例报告有很强的物理证据。其中有一个案例是这样:有一个警察在执行勤务的时候被子弹打穿了心脏,因而殉职。后来他的女儿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长大到几岁的时候,有一天因为很调皮,他的妈妈生气说要打他。这个孩子突然间讲了一句话,他说:“你以前小时候非常调皮,我从来都没有打过你,现在你也不应该打我。”他妈妈吓坏了,这个孩子等于是在说“我以前是你爸爸”。她就觉得很奇怪,后来发现这个孩子有一些记忆是她死去的父亲的。
(有人说:这个孩子不会是学电视或者朋友说话的?)
          她还发现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孩子有先天性的心脏病,那个缺口刚好跟她父亲中枪的位置一模一样,所以这个案例不能用潜意识去解释。有一个教授叫做伊安‧史蒂文森,他主持了一个科研部门,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案例。
(继续说:很多宗教都可以提供这样的例子。)
            轮回并不是佛教单独的主张,基本上发源于东方的宗教都肯定轮回,所以道教、佛教、婆罗门教、锡克教等等都承认轮回。轮回应该是一个待证的事实,你不能说“我喜欢还是不喜欢”,喜欢不喜欢和事实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只要它是事实,你不喜欢也得承认。关键在于你要把它当成一个命题去证实或者证伪,这才是重点。
(继续说:您将来的轮回会是什么样的呢?您将来是会跳出轮回还是进入这个轮回呢?)
         我学的是大乘法,所以我不会去取证无余涅槃。不入无余涅槃也可以不受轮回的系缚,但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到,要经过修行的次第。以小乘来讲,必须要证到阿罗汉才可以离开轮回;以大乘法来讲,至少要到七地或者八地,这个需要修证的次第还很长。因为大乘法的修证方法是不一样的,它不以取证无余涅槃为目标,大部分大乘法的修行人都要在人间等待有缘的人。
(继续问:那您现在除了做讲座和写书之外,主要还做些什么呢?)
           就是把佛法讲给想要听的人。
(继续问:那您生活靠什么维持呢?)
          靠人家赞助。
(有人说:古时候什么天什么人的,不是释迦牟尼所讲的,那都是后面的人加上去的吧?)
             不是。这是古印度人原先就有的观念,而不是后面的人加进去的。在婆罗门教里,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教,现存的古经典里就已经有六道轮回的记载。佛陀根本没有去改变它,也不需要后人去加,是原先就有的。
(有人说:天界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它呢?)
           你不能因为你现在看不到它就否认它的存在,这点很重要。
(继续说:除非我亲眼看到,我才能告诉别人确实有这个。)
           你有这个观念很好。但是你也不要因为你没有看到就把它否定掉,因为这也不符合证据法则。但是像我今天讲的五阴无常,是你可以马上去验证它正确或者不正确的。

           问无常与常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灭亡的。您说这中间有一个恒常的东西,它是记录所有的东西。那么到底是有一个永远存在的东西呢,还是它也是会不断地变化的呢?这两个我觉得互相矛盾。)
          不是矛盾,它们是体性不同的两种法。第一种法,一定会有生住异灭。刚才我们讲的从三个方面去观察它的无常,实际上讲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它会有生、住、异、灭。其中“住”刚才我没有讲。比如像这张桌子,工厂把它做出来叫做“生”;它现在有正常的功能,就叫“住”;等到它开始有点不稳了,有点快坍掉的感觉,这是“异”;到最后整个坏掉,不再有桌子的功能了,这是“灭”。人也会经过生住异灭。这些在佛经里叫“有为法”。《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但是还有一个东西,叫做“无为法”。它是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我们刚才讲的能够记录业行的心体,它一定是不生不灭的。好比硬盘,假设你要记录五个月的数据,那这个硬盘的寿命是不是至少要超过五个月?(有人答:对。)如果说这硬盘的寿命只有四个月,是不是那些资料它就记不住了?同样的道理,在记录业行的过程当中,它都不能毁坏。而佛教在讲时间的时候,它不讲时间有起点和终点,也就是说,生命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无始以来就存在的。既然是这样,那么,这个记录业行的东西是不是要无始无终,要不生不灭,才有办法让所有的因果报应都不漏失?所以从因果报应的存在来看,你就可以证明这个记录善恶的东西一定是要不生不灭才行。

            问业报


(有人说:我觉得这个也是很不公平的,一个人做好事、坏事跟他的环境很有关系。碰到一个不好的环境,他就变成一个坏人,其实对他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环境本身也是因果报应,所以我们不能谴责环境。
         举个例子,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要错说佛法。我上次去省博物馆看文物展,很多佛像是一男一女光着身子抱在一起。旁边有人讲“佛教就是要这样修”,这就属于错说佛法,因为佛陀不可能叫你这么做。你要知道,佛教是智慧的宗教,要随顺真相,才能解脱烦恼。“五阴无常”是事实,佛陀不可能让你系缚在受阴上面去修行。但是那种双身修法,是把两性接触时产生的快乐叫做“俱生不变妙乐”,认为这个乐触、乐受是永恒的。这就是错说佛法。持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他们就变成是一个小环境,这群人在未来世还是会互相影响。当初是他自己想要待在那个小环境里,现在也不能怪环境不好。

          问无始


(有人说:最开始的时候,所有人的业行都应该是一样的?)
            没有所谓的最开始,佛教都是讲“无始”。你所讲的最开始是什么样子,那是无法想象的。
(继续说:那业到底怎么来的呢?总要有一个初始吧?)
            没有初始。基督教、天主教才会这么讲,佛教不讲初始,而是讲“无始以来”。你去看佛教的忏本,一定讲说:“我从无始以来,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你找到一件事件,那么在这之前一定还有另一个事件。如果说初始什么都没有,那既然什么都没有,又怎么可能突然间生出这么多众生来呢?
         (继续说:如果有两个人,他们一个成了好人,一个成了坏人,也就是一个有好的业报,一个有坏的业报,那是不是这两个人一开始就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
          刚才讲过了,没有“一开始”,所以也谈不上一开始是好是坏。
          我还要和大家讲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有的众生到最后一定会成佛,而不是说成佛以后还会反过来变成众生。它的原理就在于:因为“无明”所以是众生,如果你有“明”的话,一定会往成佛的方向走。所谓的“明”就是认识到事实真相。因为事实真相一直存在,所以众生到最后一定会发现:“原来真相是这样子的。”当他发现核心真相而开悟的时候,他不会还故意让自己越来越迷糊,到最后一定能认清所有的真相而成佛。
           你不用担心有的人变成坏人,变成坏人也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我们大家都会因为跟真相,跟佛菩萨结缘,到时候都一定会解脱。

          问动物听法


(有人说:请问今天来的那只猫也听了您这个讲座吗?)
            它应该没有听懂。
(继续说:在佛教里是不是认为动物也可以成佛?它们也可以直接成佛吗?)
            没有办法“直接”,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就好比这只猫,它在我们这个场合出现,即使它在这里根本没有听我们在讲什么,但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看到了它,它便和我们这些人结了缘,而不是直接与法结缘,这两个是不一样的。但是将来它有可能变成你儿子,或者你女儿,那时候因为你这个爸爸是学佛的,它最后也会跟法结缘,这是间接的法缘。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天人福报

           (有人问:您说一个天人他有五百个妻子,那如果一个天女她会不会有五百个丈夫?)
         照经教来看,是没有的。一个人修成男性的天人,表示他是一个主修者,而其他人都是佛法上所谓的“随喜”和帮忙的。打个比方,你现在发起了一个倡议,自己也出了很多钱,那将来最主要的果报一定是报在你身上;而其他人可能根本就没有出钱,他们只是在称赞你:“你这样真的很好喔!”这种关系到天界,就有可能变成你是一个天人,其他人变成是你的眷属。
         (有人问:吕老师,我刚才听您说一个天人有五百个妻子,一个妻子有七个侍女,我感觉这种情况我听得倒胃口,我觉得这个东西好庸俗啊!这跟升官发财没什么区别。)
           对啊!如果你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修行的话,我们会说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样会把自己的福报用完。佛教讲这个事情,并不是要你把这个当成目标。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现在为了升官发财而在人间要很努力地工作,这也是很庸俗的事情。
         (继续问:到天人那个境界为什么还要去追求这些东西呢,要五百个妻子?)
          不是去追求,而是作为天人附带而来的福报,这叫做“眷属圆满”。你想想看,歌星的一次歌友会可以来几万人,你想这个歌星会不会觉得很愉快?这也是他的福报,或许是因为他过去世经常善言劝慰别人,或者是称赞佛菩萨等圣贤,诸如此类的善口业。

问学佛的目的

         (有人说:这样让我感觉就是我送你东西,然后你给我好处?)
           这样是着相,而不是修行。我们刚才讲“五阴无常”,既然无常,你追求的那些福报到最后还不是都会用光?要是有人把这个当成目标,就显然找错方向了。这些东西是无常、靠不住的,你还把它当成目标,那不是浪费时间吗?
          (有人说:那我怎么知道学佛的目标是什么呢,到我成佛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我们的目标就是“发现真相,解脱烦恼”。如果是小乘的话,就是解脱自己的烦恼;大乘的话,就是要解脱一切众生的烦恼。只有发现真相,解脱才有可能。
         (有人问:解脱了众生的烦恼之后,又该干什么呢?)
          众生有烦恼,菩萨才需要干什么,众生都没有烦恼,就是涅槃,大好的寂灭道场。
我们下次再讲大乘法,今天讲的基本上是小乘解脱道。有小乘开悟的基础,再去求大乘的开悟,这样会比较扎实一点,不容易落入双身法这些奇怪的法门。


           问《坛经》

          (有人问:《坛经》您觉得它是真经还是伪经?)
           您怎么会觉得《坛经》是伪经呢?那都是有真实人物和事实记载的,义理也符合佛法的体系。
         (继续说:我觉得它的体系不同,《坛经》里面基本不讲六道轮回,讲“无境界性”。)
          你不要以为《坛经》不承认有六道轮回,它是承认的。你要注意,佛经的语言文字分成两类,一种叫做世俗谛的语言文字,一种叫做胜义谛的语言文字。世俗谛的语言文字它告诉你有轮回、有天堂地狱、有果报;而胜义谛的语言文字会告诉你“根本就没有一切法”,它会讲“一切法皆空”。那这个“一切法皆空”是不是在否认天堂、地狱、轮回这些世俗上的东西呢?不是。
          打个比方,假设有一台电视机,里面的节目里有一个人出生了。这时候,你说是有人出生呢?还是没有人出生?都说得通。说有人出生,是从电视画面去讲的;说没有人出生,是因为那根本就是一块屏幕,它根本就没有动过。
         《心经》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里的“诸法”是指三界万法,包括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依照世俗来讲都是有的,但在讲“诸法空相”的时候,是从胜义谛上去说,因为在胜义谛中超越一切法的差别对待相。
所以你不要因为它在胜义谛的立场上说“没有轮回、没有天堂地狱”,你就以为真的没有,如果你真的以为没有,跑去干坏事,到时候果报还是会来的。

           问《水知道答案》

          (有人说:有一本日本的书叫《水知道答案》,我就不懂,如果水是无情的话,怎么会因为赞美它就变出漂亮的结晶,骂它就变出丑陋的结晶呢?)
            我会这样解释:水本身是无情,但是水里面有众生。
            (有人说:但是,这本书是想用这个来告诉别人,因为人类身体70%都是水分,所以他觉得应该称赞别人,这样的话别人就会很快乐。)
            我觉得那个实验不决定,可能有其他的因素造成这种现象,只是他还没发现。就像刚才我讲的水里有众生,这一点是可能的。
          (继续说:我也是这样想。)
            还有一种可能:一个人的心思造成了这杯水的变化。量子力学有一个实验,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把量子打出去,按常理它应该是平着飞的;但是结果发现人可以用心念指挥量子往上还是往下。
           以上都是猜测和假设,按照实证佛教的风格,这件事情应该搁置讨论,不要马上去做草率的判断。

           问末法时代

          (有人说:您刚才说,佛教讲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但是佛教也讲有末法时代,佛法也有消失的时候。这也就是说,还是有一个终点的,至少佛法是有一个终点的。)
           如果限定一个时期,它当然就是有起点和终点的。就好像数线,它两头都是没有终点的,负数可以到负无限大,正数也可以到正无限大。这个负无限大就相当于过去无量劫,正无限大就相当于未来无量劫。但是你在中间切一个线段,当然这个线段就是有起点和终点。
           同样的道理,释迦牟尼的佛法就是我们给它的一个限定,这个时期就是有起点和终点。释迦牟尼佛法的流传,作为一个事件,也是有为法,也会有生住异灭,快要灭亡的时候,就叫它末法时代。
           我们在说一个事件的起始和终结的时候,并不是说这件事件先前没有事件,也不表示其后没有事件;而只是说,这件事件本身有它的起点和终点。
问佛教中女性的地位
              (有人说:佛经中有没有把男性和女性放到一个对等的地位,为什么我们都看到女性是男性的附属,没有男性是女性的附属?)
             你讲的这个,是佛经反应了古印度的社会现象。《维摩诘经》记载,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菩萨,现身为天女的形象。舍利弗问她:“你怎么不转成男身呢?”她说:“我如果转成男身的话,就等于你变成凡夫。”他说:“我已经是阿罗汉了,再变成凡夫,无有是处。”她说:“我转成男身也是无有是处。”
           她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开悟的菩萨是远离一切差别对待相的,他经常住在胜义谛中,所以男身、女身对他来讲根本无所谓,因为这只是呈现出来的一种表相而已。
          《维摩诘经》是大乘经典,如果以小乘法或者世俗人的观念,会认为女身是比较差的。因为古代印度女人会被当成财产来支配,丈夫可以把妻子卖掉,也可以送给别人。这是古印度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佛教主张要歧视女性。

         问胜义谛

          (有人说:佛陀看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样还能说有六道轮回吗?)
         “诸法空相”是胜义谛的法,不能用胜义谛否认有世俗谛的六道轮回。胜义谛不只否认六道轮回,也把五阴身否定掉,甚至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就好像你看电视,你觉得电视到底是有动还是没动呢?以后我讲《心经》的时候再跟大家讲这种观念,其实在现象动的时候,有一直不动的东西,所以才会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胜义谛的境界,不能用胜义谛来否认世俗的存在,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两回事,要区分清楚。

           问世间智

         (继续说:有哲学家就讲过,人不可能同时跳进同一条河里面,这是讲五阴无常吗?)
是的。但他们不知道还有常住法。这两者你要同时知道才行,不然的话就会落到“断灭见”里去。常住法是在生死轮回当中保持不变易的那个东西。你不知道这一点的话,一定会认为死掉以后什么都没有了。

           问硬盘的譬喻

          (继续说:如果说“我”就像一个硬盘,那如果把硬盘格式化了,是不是就变成了另一个“我”了?)
            但是硬盘它一定还在啊!也就是说记录善行、恶行的东西一定还是同一个,并没有改变。而且以因缘果报的原理来讲,它没有办法一次性销毁掉,果报一定要呈现出来,里面的记录才可以抹消。这个和硬盘是不一样的。
         (继续说:做好事确实应该有好报,但是我觉得要考虑到某种影响,这种审判不能绝对的贴切,我觉得它有什么权力来审判呢?)
          不是权限的问题。如果你要把这种审判的权限归到某一个人身上,谁都担当不起。而是说这个东西它本身会产生这种效果,就像硬盘和屏幕的关系一样。一旦你做了善业、恶业,不需要审判,就会由这个东西记录下来,到时候又由它流注出来变成果报。因果报应不是由谁来审判的,它是法尔如是的,也就是说,它的原理就是这样,不是由谁去制造出来的。
          (继续说:那为什么那些菩萨、佛出现在这个世界的时候,不告诉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进入他们所说的境界呢?)
          他们已经讲了,佛经就是在讲这些道理。问题是众生不喜欢听。一般人会觉得:“我活在人间好好的,干嘛去修行?”他们认为修行会把自己弄得很辛苦,很多余。你看信佛的大部分都是哪些人?大部分都是求发财的、求平安的,求这些的人比较多。你要是真的肯学,一定很快就能够开悟,契入佛菩萨所说的一真法界。

           问因果报应

            (有人说:我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家乡的人,都觉得好人短命,坏人都生活得很好。)
            不一定。而且你不知道这个坏人前辈子做了什么善业。所以不能这样评断。因为过去世很长,你不知道他过去世怎么样,你只看到他现在这一世造恶,没看到它过去世行善,对不对?
          (继续说:那这样说的话,他前一辈子造善,这一辈子造恶,就把这善业抵消了?)
            不能抵消,善恶是分别受报的。
           (继续说:那下辈子又要开始做善,那这样的话,又会回到哪里呢?)
          这就是轮回,我们不应该朝这个方向去求,应该朝离开轮回的方向去求。发现真相,不再受轮回的系缚,这才是解脱。
             (继续说:我今天对因果部分的理解就是,一个因必然对应一个果。)
          果报的范围非常大,包括你现在的环境都算是果报。果报分正报和依报,正报就是你的五阴,依报就是你的环境,像你生在中国,而不是生在美国、日本,这就是依报的差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天人福报

           (有人问:您说一个天人他有五百个妻子,那如果一个天女她会不会有五百个丈夫?)
         照经教来看,是没有的。一个人修成男性的天人,表示他是一个主修者,而其他人都是佛法上所谓的“随喜”和帮忙的。打个比方,你现在发起了一个倡议,自己也出了很多钱,那将来最主要的果报一定是报在你身上;而其他人可能根本就没有出钱,他们只是在称赞你:“你这样真的很好喔!”这种关系到天界,就有可能变成你是一个天人,其他人变成是你的眷属。
         (有人问:吕老师,我刚才听您说一个天人有五百个妻子,一个妻子有七个侍女,我感觉这种情况我听得倒胃口,我觉得这个东西好庸俗啊!这跟升官发财没什么区别。)
           对啊!如果你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修行的话,我们会说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样会把自己的福报用完。佛教讲这个事情,并不是要你把这个当成目标。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现在为了升官发财而在人间要很努力地工作,这也是很庸俗的事情。
         (继续问:到天人那个境界为什么还要去追求这些东西呢,要五百个妻子?)
          不是去追求,而是作为天人附带而来的福报,这叫做“眷属圆满”。你想想看,歌星的一次歌友会可以来几万人,你想这个歌星会不会觉得很愉快?这也是他的福报,或许是因为他过去世经常善言劝慰别人,或者是称赞佛菩萨等圣贤,诸如此类的善口业。

问学佛的目的

         (有人说:这样让我感觉就是我送你东西,然后你给我好处?)
           这样是着相,而不是修行。我们刚才讲“五阴无常”,既然无常,你追求的那些福报到最后还不是都会用光?要是有人把这个当成目标,就显然找错方向了。这些东西是无常、靠不住的,你还把它当成目标,那不是浪费时间吗?
          (有人说:那我怎么知道学佛的目标是什么呢,到我成佛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我们的目标就是“发现真相,解脱烦恼”。如果是小乘的话,就是解脱自己的烦恼;大乘的话,就是要解脱一切众生的烦恼。只有发现真相,解脱才有可能。
         (有人问:解脱了众生的烦恼之后,又该干什么呢?)
          众生有烦恼,菩萨才需要干什么,众生都没有烦恼,就是涅槃,大好的寂灭道场。
我们下次再讲大乘法,今天讲的基本上是小乘解脱道。有小乘开悟的基础,再去求大乘的开悟,这样会比较扎实一点,不容易落入双身法这些奇怪的法门。


           问《坛经》

          (有人问:《坛经》您觉得它是真经还是伪经?)
           您怎么会觉得《坛经》是伪经呢?那都是有真实人物和事实记载的,义理也符合佛法的体系。
         (继续说:我觉得它的体系不同,《坛经》里面基本不讲六道轮回,讲“无境界性”。)
          你不要以为《坛经》不承认有六道轮回,它是承认的。你要注意,佛经的语言文字分成两类,一种叫做世俗谛的语言文字,一种叫做胜义谛的语言文字。世俗谛的语言文字它告诉你有轮回、有天堂地狱、有果报;而胜义谛的语言文字会告诉你“根本就没有一切法”,它会讲“一切法皆空”。那这个“一切法皆空”是不是在否认天堂、地狱、轮回这些世俗上的东西呢?不是。
          打个比方,假设有一台电视机,里面的节目里有一个人出生了。这时候,你说是有人出生呢?还是没有人出生?都说得通。说有人出生,是从电视画面去讲的;说没有人出生,是因为那根本就是一块屏幕,它根本就没有动过。
         《心经》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里的“诸法”是指三界万法,包括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依照世俗来讲都是有的,但在讲“诸法空相”的时候,是从胜义谛上去说,因为在胜义谛中超越一切法的差别对待相。
所以你不要因为它在胜义谛的立场上说“没有轮回、没有天堂地狱”,你就以为真的没有,如果你真的以为没有,跑去干坏事,到时候果报还是会来的。

           问《水知道答案》

          (有人说:有一本日本的书叫《水知道答案》,我就不懂,如果水是无情的话,怎么会因为赞美它就变出漂亮的结晶,骂它就变出丑陋的结晶呢?)
            我会这样解释:水本身是无情,但是水里面有众生。
            (有人说:但是,这本书是想用这个来告诉别人,因为人类身体70%都是水分,所以他觉得应该称赞别人,这样的话别人就会很快乐。)
            我觉得那个实验不决定,可能有其他的因素造成这种现象,只是他还没发现。就像刚才我讲的水里有众生,这一点是可能的。
          (继续说:我也是这样想。)
            还有一种可能:一个人的心思造成了这杯水的变化。量子力学有一个实验,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把量子打出去,按常理它应该是平着飞的;但是结果发现人可以用心念指挥量子往上还是往下。
           以上都是猜测和假设,按照实证佛教的风格,这件事情应该搁置讨论,不要马上去做草率的判断。

           问末法时代

          (有人说:您刚才说,佛教讲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但是佛教也讲有末法时代,佛法也有消失的时候。这也就是说,还是有一个终点的,至少佛法是有一个终点的。)
           如果限定一个时期,它当然就是有起点和终点的。就好像数线,它两头都是没有终点的,负数可以到负无限大,正数也可以到正无限大。这个负无限大就相当于过去无量劫,正无限大就相当于未来无量劫。但是你在中间切一个线段,当然这个线段就是有起点和终点。
           同样的道理,释迦牟尼的佛法就是我们给它的一个限定,这个时期就是有起点和终点。释迦牟尼佛法的流传,作为一个事件,也是有为法,也会有生住异灭,快要灭亡的时候,就叫它末法时代。
           我们在说一个事件的起始和终结的时候,并不是说这件事件先前没有事件,也不表示其后没有事件;而只是说,这件事件本身有它的起点和终点。
问佛教中女性的地位
              (有人说:佛经中有没有把男性和女性放到一个对等的地位,为什么我们都看到女性是男性的附属,没有男性是女性的附属?)
             你讲的这个,是佛经反应了古印度的社会现象。《维摩诘经》记载,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菩萨,现身为天女的形象。舍利弗问她:“你怎么不转成男身呢?”她说:“我如果转成男身的话,就等于你变成凡夫。”他说:“我已经是阿罗汉了,再变成凡夫,无有是处。”她说:“我转成男身也是无有是处。”
           她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开悟的菩萨是远离一切差别对待相的,他经常住在胜义谛中,所以男身、女身对他来讲根本无所谓,因为这只是呈现出来的一种表相而已。
          《维摩诘经》是大乘经典,如果以小乘法或者世俗人的观念,会认为女身是比较差的。因为古代印度女人会被当成财产来支配,丈夫可以把妻子卖掉,也可以送给别人。这是古印度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佛教主张要歧视女性。

         问胜义谛

          (有人说:佛陀看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样还能说有六道轮回吗?)
         “诸法空相”是胜义谛的法,不能用胜义谛否认有世俗谛的六道轮回。胜义谛不只否认六道轮回,也把五阴身否定掉,甚至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就好像你看电视,你觉得电视到底是有动还是没动呢?以后我讲《心经》的时候再跟大家讲这种观念,其实在现象动的时候,有一直不动的东西,所以才会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胜义谛的境界,不能用胜义谛来否认世俗的存在,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两回事,要区分清楚。

           问世间智

         (继续说:有哲学家就讲过,人不可能同时跳进同一条河里面,这是讲五阴无常吗?)
是的。但他们不知道还有常住法。这两者你要同时知道才行,不然的话就会落到“断灭见”里去。常住法是在生死轮回当中保持不变易的那个东西。你不知道这一点的话,一定会认为死掉以后什么都没有了。

           问硬盘的譬喻

          (继续说:如果说“我”就像一个硬盘,那如果把硬盘格式化了,是不是就变成了另一个“我”了?)
            但是硬盘它一定还在啊!也就是说记录善行、恶行的东西一定还是同一个,并没有改变。而且以因缘果报的原理来讲,它没有办法一次性销毁掉,果报一定要呈现出来,里面的记录才可以抹消。这个和硬盘是不一样的。
         (继续说:做好事确实应该有好报,但是我觉得要考虑到某种影响,这种审判不能绝对的贴切,我觉得它有什么权力来审判呢?)
          不是权限的问题。如果你要把这种审判的权限归到某一个人身上,谁都担当不起。而是说这个东西它本身会产生这种效果,就像硬盘和屏幕的关系一样。一旦你做了善业、恶业,不需要审判,就会由这个东西记录下来,到时候又由它流注出来变成果报。因果报应不是由谁来审判的,它是法尔如是的,也就是说,它的原理就是这样,不是由谁去制造出来的。
          (继续说:那为什么那些菩萨、佛出现在这个世界的时候,不告诉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进入他们所说的境界呢?)
          他们已经讲了,佛经就是在讲这些道理。问题是众生不喜欢听。一般人会觉得:“我活在人间好好的,干嘛去修行?”他们认为修行会把自己弄得很辛苦,很多余。你看信佛的大部分都是哪些人?大部分都是求发财的、求平安的,求这些的人比较多。你要是真的肯学,一定很快就能够开悟,契入佛菩萨所说的一真法界。

           问因果报应

            (有人说:我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家乡的人,都觉得好人短命,坏人都生活得很好。)
            不一定。而且你不知道这个坏人前辈子做了什么善业。所以不能这样评断。因为过去世很长,你不知道他过去世怎么样,你只看到他现在这一世造恶,没看到它过去世行善,对不对?
          (继续说:那这样说的话,他前一辈子造善,这一辈子造恶,就把这善业抵消了?)
            不能抵消,善恶是分别受报的。
           (继续说:那下辈子又要开始做善,那这样的话,又会回到哪里呢?)
          这就是轮回,我们不应该朝这个方向去求,应该朝离开轮回的方向去求。发现真相,不再受轮回的系缚,这才是解脱。
             (继续说:我今天对因果部分的理解就是,一个因必然对应一个果。)
          果报的范围非常大,包括你现在的环境都算是果报。果报分正报和依报,正报就是你的五阴,依报就是你的环境,像你生在中国,而不是生在美国、日本,这就是依报的差异。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佛教的消亡
           (继续说:我看你的《实证佛教导论》,佛教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方式,有可能消亡。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佛教是一定会消亡的。一般讲佛法,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客观事实,客观事实就是“法界常住”,不管有没有佛出世,它都在那里。另外一种佛法,就是有人发现客观事实,然后用语言文字把它宣讲出来。我们现在讲的佛法,是第二种意义的佛法,它一定会消亡,因为它是有为法。
           我们刚才讲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然事实真相需要有人把它讲出来,那讲出来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有为法,所以它一定会灭亡。
            但是,客观事实依然存在,虽然没有语言文字去讲述它,等待着有人去发现它。发现它的人就能得到解脱,不一定要有佛出世。
           那种没有佛的时代,自己能够通过发现客观事实而解脱的,就是辟支佛,他会通过因缘法的观行而得到解脱。

问成佛
          (继续问:为什么会出现佛呢?)
           因为有愿力。假设你现在发了菩提心,你将来就一定会成佛。你成佛的时候,从发菩提心到你成佛这期间受过你帮忙的众生,在你成佛的时候就会变成你的弟子,所以你会度很多人。
问观念的对与错
           (有人问:这世界上有很多的宗教,只有佛教是正确的吗?)
            目前为止,我认为佛教讲的才是准确的。其他的宗教总有某些说法不准确,或者是错的。
          (有人说:宗教不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还要分对错呢?)
           这要看你是从哪个层面去讲。胜义谛没有对错之分,但以世俗谛来讲,不应该说没有对错。你要知道,佛经有很多是在破斥外道的。
          《实证佛教导论》有提到,佛陀曾跟耆那教的教主萨遮尼犍子有过辩论。因为他们的说法是刚好相反的。耆那教认为“五阴是我”,佛陀说“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虽然他们都承认有“我”,但是耆那教的说法跟佛法差别很大。
           佛教从一开始就有很多的辩论。凡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必然有错误。如果你用凡夫知见和佛陀对话,他一定要跟你辩论,把你错的地方更正过来。如果没有这一道程序的话,你又怎么转凡成圣呢?
           佛教的修证原理里有一条很重要,叫做“抉择”,你要抉择“法”和“非法”,把它们分清楚,才能证果。如果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的,那佛陀也不需要出现在人间了,因为已经有很多其他宗教了,还要多一个佛教干什么?
           (继续说:像您刚才说,凡夫有错误的观点,所以他是凡夫。但我的理解是,正确与错误本身就是相对的,这个东西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说:我觉得法是无限的,就算是佛法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法都讲完吧?)
            法虽然是无限的,但是它可以归类。归类就会有一个限度,不会没完没了。
           (继续说:有一句话说,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法也有各种各样的呀?)
           在认识论上,你要承认归纳法,每一片树叶不同,却不妨碍它们是同类的。例如,取一滴海水,你可以知道其他的海水体性也是和这一滴一样的。
            (继续说:海水也是有很多种啊!)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你可以讲水一定是H2O,就只有这一种。虽然水有很多种,有海水、淡水,但如果只讲水,就只有一种。对于科学来说,都归类为H2O。同样的道理,有情虽然各各不同,但一定是五阴。虽然你没有办法全部现前观察,但是你经过归类之后,总结他们共同的特征,然后从这些共同的特征去认识他们,这样认识的对象就变成有限的,不会学个没完没了。到某一个时候,你就会把所有的学问全部通达。
           (继续说:我觉得科学和宗教还是有些差别的,比如说,科学的特点就是它可以被证伪,或者可以被证实。)
           我刚才讲的“五阴无常”也是可以被证实或证伪的。“五阴”有明确的定义,你可以现前观察五阴是不是无常。
           (继续说:有些是不能证实的,比如说来生。)
           只是你暂时没有办法证实,不能说它永远不能被证实。你看佛经里有一些人,发起天眼通、宿命通,用这种方式去证实,这是一种方法。或者现代用催眠去证实,也是一种方法。技术上存在困难,但你不能因为这样,就说它不是命题。
            (有人说:如果有一天科学能够证实这东西的话,那所有的人都会信仰佛教、皈依佛教,但是现在没有办法证明轮回。)
            其实现在轮回已经证实得八九成了,《实证佛教导论》里有举证,你可以参考一下。


--------------------------------------------------------------------------------

  [1] “挽火车者,今我身是,因发菩提心故,疾得成佛。”《大方便佛报恩经》卷2〈4 发菩提心品〉 (CBETA, T03, no. 156, p. 136, a27-28)


  [2] 已经发表并整理为〈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


  [3] 法律和戒律,规范的都是人的行为,但最多只能规范到身行和口行。但如果你受了菩萨戒,那么就连心行也要规范。但问题是,你心里在想什么,其实别人是管不了的。


  [4] 《优婆塞戒经》卷2〈8 名义菩萨品〉 (CBETA, T24,no. 1488, p. 1041, a25-b4)


  [5] 真观补注:佛教讲有受皆苦,只有涅槃才是真正的乐,这种乐凡夫不会说它是乐。


  [6] 《优婆塞戒经》卷6〈24 业品〉(CBETA, T24, no. 1488, p. 1069, a17-18)

本文引自:《实证佛教通讯》佛学杂志第八期。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妨害学佛人的两种心理趋向

林悉照



       现在,做一个学佛人很不容易。
       距释迦牟尼佛入灭已有二千五百多年,那个时代的一切似乎早已远去,湮没在科技革命、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脚步声中。特别是一百多年前,一向自信的东方世界被西方征服后,这里的人们便对自己的文明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们嘲笑先人的愚昧,他们怀疑传承的文献,他们批判曾经的信仰,他们轻薄一切的传统。于是,佛陀的证量被质疑,佛经被认为是千年来僧侣们你一笔我一划共同创作的作品,佛教修行人被贴上封建迷信、消极避世、自我麻痹的各种标签。
        当然,既然已经开始学佛,就不会在意上面的种种看法。对学佛人来说,真正的难点在于:在远离佛世的今天,我们的修行得不到佛陀、公认的大菩萨的指导,而出家师父说出的佛法又不尽相同,派系徒众之间甚至有超出法义辩论的谩骂攻击,种种丛林乱象使我们不知道该如何修行、能依照谁的说法去修行,陷入迷茫甚至失望之中。学佛人里,有的已经觉察到这种迷茫,他们中一部分四处参学,力图找到正确的门路,另一部分则认为“反正都是佛法嘛,都是一样的”,干脆碰到什么就学什么。
       而对更多的学佛人来说,迷茫只是沉淀在内心深处,悄悄地影响他们的心态和言行。这类人从外表看来,往往拥有无比坚定的眼神,对自己的师父有着绝对的信心与忠诚,甚至到不愿听其他法师讲法的地步;如果有人提出对其师父教法上的疑问,他们往往群起而攻之,并将此人列入“黑名单”,视为不受欢迎的“外人”。我们的修行人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执着、脆弱?彷佛他们心中的佛法是个瓷瓶,美好却不堪一击。这样的“法”怎么能带领学人解脱烦恼的缠缚!恐怕还会增加新的镣铐吧!
       据笔者观察,在迷茫的修行人中,有两种不同的心理趋向,都对修行非常不利,也是形成上述看似坚固、实则脆弱之现象的原因。之所以用“心理趋向”一词,因为它不是明显易察的心态、观念,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趋势,它导引人的思维方式,使之形成心态观念,再让人付诸言行。这两种心理趋向,虽然方向相反,但都会把学人引向险恶的歧途,切切不可大意!





         这第一种,从本质上来说,是把佛的境界无限抬高的心理趋向。一方面,认为佛的智慧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佛的神通不可思议、无所不能,总之佛的境界是绝对的,不是我们可以理解和讨论的,更何况提出疑问!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根钝器浅,很难通过修行增长智慧、证得果位,也不相信别的学佛人能够做到﹙除非是名气很大的出家师父﹚。有这种心理趋向的人,常怀怯劣之想,妄自菲薄,一言以蔽之──“过分保守”。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此心理趋向结合上“末法时代”这个伤心的词,这种悲观的心态更是以几何数率增长与传播──
          1、有人说:“现在是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都很差,佛经肯定是看不懂的,想通过读佛经来学习佛法是痴心妄想,还是老实念佛吧。平常拜拜佛、跑跑庙、放放生、供供师父,顶多听师父讲讲经,就是这辈子的修行,只求往生极乐世界,到那里再好好修。”
          2、也有人主张说:“现在是末法时代,修智慧是很难的,还是修禅定吧,有了定,智慧自然会生起。听说那里的某某师父,一入定,可以几天几夜不出定,而且他生活非常艰苦,都不碰钱的,绝对是真修行人!我们去拜他为师吧!﹙小声﹚人家说神通之类的事情不能公开说,我只对你说哦,那个师父好像已经证了神通,他的弟子在家做什么事他都知道,厉害吧!”
         3、还有一种更极端的人,会说:“我师父跟我说了的,佛经上说‘末法时代,说自己有神通、显示神通的都是外道;说自己证了果位、开悟的都是魔!’大家千万要警惕,不要被他们骗了!对这些邪魔外道,我们要毫不留情地全部清除掉!”
这几类主张,在现今的佛教界内可以说是比较普遍。但是,仔细一推敲,其中又有很多奇怪的地方。
        首先,“末法时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现在普遍的说法是:正法时代,教、行、证三者俱全;像法时代,有教、行,无证;末法时代,只有教,无行、证。也就是说,末法时代,空有佛陀的教法,没有依循教法的修行,更没有人能证得果位。但是,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是佛说的吗?利用现代的搜索工具查阅佛经,并没有找到任何一部经典中有这样的说法,而最早这样说的,是出自隋唐时代,中国法师撰写的经疏,距佛涅槃已有千年。恐怕这里我们还是要以佛说的经典为准。
        在经典中,提及“末法”[url=][1][/url]的地方并不多,也不像其它重要的法义(如“五蕴”)那样给出具体定义。我们能确定的只有:随着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佛教正法的势力必然渐渐衰微,从时间上距离佛世的远近来看,分为正法、像法和末法,越远越衰弱,最后灭尽[url=][2][/url],相应的,曲解、邪说和毁谤也是越来越多。而这,正是佛子们悲观心态的来源。其实,这种心情不是进入像法或末法时代才有,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即将入涅槃时就出现了。《大般涅槃经》记载:
         时诸天人及诸会众阿修罗等,见佛光明还从口入,皆大恐怖,身毛为竖。复作是言:“如来光明出已还入,非无因缘。必于十方所作已办,将是最后涅槃之相。何期苦哉!何期苦哉!……圣慧日光从今永灭,无上法船于斯沉没!呜呼痛哉!世间大苦!”举手搥胸,悲号啼哭,支节战动,不能自持,身诸毛孔流血洒地。[url=][3][/url]
        这是释尊将入涅槃时,诸天人众的悲叹和种种哀恸的举动,绝望之情溢于言表,仿彿佛陀这一“走”,世间佛子皆成弃儿,永远失去了庇护。但是,之后的经文里,出现了一位名叫纯陀[url=][4][/url]的优婆塞,释尊没有接受诸天、他方国土菩萨的供养,惟独答应以他的供食作为涅槃前最后的受供。他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尔时纯陀复白佛言:“如是!如是!诚如尊教。虽知如来方便示现入于涅槃,而我不能不怀苦恼,覆自思惟复生庆悦。”
         佛赞纯陀:“善哉!善哉!能知如来示同众生方便涅槃。”[url=][5][/url]
         原来如来入涅槃是方便示现,不是真的弃世间众生于不顾!又,《楞严经》卷六,佛陀告诉阿难:
         我灭度后,勅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叹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url=][6][/url]
        《楞严经》卷九中,佛陀也嘱附阿难: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url=][7][/url]
         可见,在末法时代,仍有很多菩萨和阿罗汉,依照佛的嘱托,以种种方便善巧,陪伴在我们身边,帮助我们,成就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绝不是黑暗无光。
          我们再来看《华严经》,夜神告诉善财童子一段久远劫前的佛世因缘:
          彼佛出时,有转轮王,名:清净日光明面,于其佛所,受持一切法海旋修多罗。佛涅槃后,其王出家,护持正法。法欲灭时,有千部异众千种说法。近于末劫,业惑障重;诸恶比丘多有斗诤,乐着境界,不求功德,乐说王论、贼论、女论、国论、海论,及以一切世间之论。
          时,王比丘而语之言:“奇哉!苦哉!佛于无量诸大劫海集此法炬,云何汝等而共毁灭?”作是说已,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身出无量诸色焰云,放种种色大光明网,令无量众生除烦恼热,令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以是因缘,彼如来教,复于六万五千岁中而得兴盛。……善男子!于汝意云何?彼时转轮圣王随于如来转正法轮,佛涅槃后兴隆末法者,岂异人乎?今普贤菩萨是。[url=][8][/url]
          这两段经文,有三处值得今人注意。第一,这个佛世的末劫情况,和娑婆世界的非常相似,甚至有的描述能在当今的世间找到活生生的例子。第二,这位王比丘在末法时代,是先以大神通让世人重拾信心,然后转正法轮,令正法又兴盛了六万五千年。第三,在这个末世,佛教的正法还能兴盛起来,为众生去除烦恼,可见,事情并不像今人所说的那么糟。也许有人会说:“这是那个佛世时的事情,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可不一定。”君请看《不退转法轮经》:
       佛言:“有难信者,少智下劣者……恶口贪嫉亲近邪见,习邪见已,常修邪观,不好学戒,心无惭愧无所顾畏,亲近愚痴乐行外道,不信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于一切法不生信心。阿难!如是人等难可解悟。”尔时世尊默然而住。
            是时阿难承佛神力,问文殊师利言:“如来何故默然而住?”
           文殊师利答言:“于末法中,后未来世多有众生,在于彼世成就如是心,不信法不能解了,是故如来默然而住。”
           阿难言:“复有众生能信如是法不?”
文殊师利答言:“亦有众生少能信者。阿难!少有众生能识于宝,多有众生不识是宝。阿难!少有众生能生信解,如是说法;城邑聚落,多有众生弃舍不信。何以故?是彼众生宿世因缘,本作谤法罪业障故。”[url=][9][/url]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师利菩萨告诉阿难,娑婆世界的末法时代,有很多众生不信正法、更不能解悟于佛法。阿难尊者又问“那还有众生能信正法吗?”,菩萨给予了肯定的答案:“还是有少部分众生能信解佛法。”这样看来,在佛法灭尽之前,不管是像法还是末法时代,都还会有佛子能信受正法,奉持修行。就怕众生“不识宝”!文殊菩萨说:“少有众生能识于宝,多有众生不识是宝”,恐怕这就是“末法”之所以为“末法”的根本原因──仔细想想,佛虽然见不到了,但法还在啊,经典绝大部分都仍然保存在世间,甚至比过去方便千万倍(一打开计算机,三藏十二部就在眼前),但是经典摆在人面前,有的人不敢读,有的人不愿读,有的人曲解经义顽固不化,有的人只看了只言片语就开始毁谤。识不识得了宝,关键就在“慧眼”。可惜的是,在这些过分保守的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没有慧眼,准确地说,是不敢相信自己能有慧眼。正因为这一点,才有了末法时代的三类主张这些比较极端的言论。下面,就来解析一下这些主张,看看它们究竟可不可信。
            1、第一种主张说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很差,经文是看不懂的,所以还是老实念佛、勤做功德就行,经文就不用看了,顶多听听师父的讲经。
           首先,佛经中没有这样的说法。
           其次,诚然,有一部分学佛人文化水平有限,有的年纪也大了,阅读经文是有实际的困难,而且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是不错。这是各人依照个人情况和志愿作出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是,说众生都看不懂经文、不要看经文,是不是就有点太以偏概全了呢?这样不负责任的说法传播开来,会有怎样的影响?
          试想,如果一个有一定文化的人刚刚开始学佛、或者对佛教有兴趣,从前辈居士那听到或从网上看到这样的“心得体会”,信以为真,便不敢贸然阅读经文,并出于好心,把这个说法告诉其他人,辗转传播开来。于是,对读经心怀犹豫的人越来越多,能潜心研读佛经的修行人越来越少;而近现代以来,许多教外人士因为各种原因,开始阅读、研究佛经,反正他们不信或者不全信佛教,自然也不用在意这个顾忌,于是他们依照各自的见解,解读佛经,写出大量佛教研究的著作,包括佛教史。结果现在,正规书店中能找到的佛教史绝大部分是教外人士以基督教、无神论等立场来撰写的,表面上看是旁征博引、言之凿凿,实际上是毁谤不带脏字;而寺院流通处的书籍,常常是只有结论没有论证,甚至不知道作者是谁,很难让人信服。那么,上面提到的不敢直接阅读佛经的初学者们,为了了解佛教,还是得读点什么啊,就只有读这些佛教史了。读后,对于书中的“佛教”和“佛教史”,有的人信了,有的人很怀疑,有的人更迷茫了,有的人开始照着书上的内容去“弘法”了。于是佛教界的诤讼越来越多,谤法的众生也越来越多,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己不读经文,指望听师父讲经来学习,这个愿望是好的,但谁又知道师父讲的是不是正确?你自己没有正知见,又怎么去判断你的师父有没有正知见、是善师还是邪师呢?也许有人会说:“就算我没有正知见,总有人有嘛!按他们的推举来抉择师父不也可以吗?”不幸的是,现在的佛教界,每一个稍有名气的修行人,都是有人赞叹随学,有人指摘批判,没有公认的“正知见者”。其实,释尊早就预见到了他入灭后的丛林乱象,曾这样对大迦叶尊者说:“迦叶!今时尚有于如来所多兴诤竞,何况未来!”[url=][10][/url]

           面对各方的诤辩,你如何判断孰是孰非,你要听哪一边的推举才好呢?可见,自己没有正知见的话,竟然什么都判断不了!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那我要到哪里去学习正知见呢?”这就在佛所留下的经文中啊!佛陀嘱托阿难尊者:“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url=][11][/url]“如来语”即是经典及律典,是至上的法宝,饱含着佛陀守护后世佛子的殷切之心,也是帮助我们抉择正邪知见的明镜。
             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时,有比丘问今后应该如何分别佛说、魔说,佛回答道:
             有四决定说。一者,若有比丘,乐欲说法。作如是言:“我亲从佛闻如是法,善解其义,受持读诵,极自通利。”汝等宜应请之令说,应随所闻,善自思惟:“为修多罗?为是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耶?”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应受持,称赞善哉。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无此法者,不应受持,亦勿称赞。当知此法非我所说。……
           汝等宜应善分别此四决定说。又亦以此分别说法,传授余人。设我在世,及般涅槃。虚伪真实,以此知之。时诸比丘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我等从今当能分别佛说魔说。”[url=][12][/url]
           修多罗和毘尼分别是“经”和“律”的梵语音译。这段经文即是告诉我们,无论说法者自称是何来历,听到他说的法后,都应当自己静心思惟:“他说的法是否与佛经相应?是否与佛律相应?”对照之后,如果说法人所说的,在经、律当中有出处,他的解释能与经律的意思相符合,则确是依佛的教法而说,应当受持、赞叹;如果说法在经、律中找不到出处,或者对经、律的分析有不妥甚至曲解之处,则不是佛的教法,也不应受持、赞叹。佛陀也吩咐比丘们将这个印证的方法告诉别的弟子,这样,无论佛在世还是涅槃后,弟子们都可以照这样分辨佛说、魔说。
        由此可见,阅读经、律(尤其是经),对我们的修行是极为重要的。佛从没说过末法时代的弟子读不懂佛经,恰恰相反,末法时代的弟子为了分辨真假佛法,更需要仔细地研读佛经。否则,很可能给自己和他人的修行增添重大烦恼和障碍。
           2、第二种主张,说末法时代,修智慧很难,要修禅定,有了禅定,智慧也会生起。并以定力、神通和生活清苦来择师及判断真假修行人。
首先,佛经中没有这种说法。
         正如前引文殊师利菩萨所说,末法之“难”,是难在辨识并信解真正的法宝,而非难在修智慧──如果能识得法宝,便能对真实的佛法生起信乐之心、如说修行,这样即使是再懈怠的人,也能发起正智(哪怕只有一点点)并渐渐增上;而不识法宝,便不能知道佛法的真义,甚至跟随他人加以毁谤,这样即便是再精进的人,也没有智慧可言,甚至是邪见、邪智充满。
然后,让我们来看看禅定、智慧和修行人之间的关系。
          提婆达多这个人物,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以至于有的佛教徒用“你是提婆达多!”之类的话来评定意见不合的佛教徒。用这样的言辞攻击他人是否合适暂且不表,这里要说的是,提婆达多在佛陀住世的时候,还能吸引并召领一批出家人舍离佛陀的僧团跟他走,可见两点:一、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不能辨识真假善知识了;二、提婆达多可不是那种看一眼就知道“不是好人”的人物,相反,从表现出的外相上看,他至少符合一部分人心中对善知识的理解和标准。
         《增一阿含经》中,阿难尊者说:“提婆达兜在时,有大威神,极有神德。乃能往至三十三天,变化自由。”[url=][13][/url]《杂阿含经》又记载:
         尔时提婆达多获得四禅……即往诣阿阇世所。化作象宝,从门而入,非门而出。又化作马宝,亦复如是。又复化作沙门,从门而入,飞虚而出。又化作小儿,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在阿阇世膝上。……时阿阇世见是事已,即生邪见,谓:“提婆达多,神通变化,踰于世尊。”时阿阇世于提婆达多所,深生敬信。[url=][14][/url]
           提婆达多有四禅的定力,神通广大。神足能上忉利天,形相变化自由。在阿阇世王那里变化身形、飞腾穿越,有如《西游记》的孙大圣,把阿阇世王都看呆了,顿时心服口服,敬信供养。
提婆达多还在佛陀说的戒外别立五条戒律,称为“天授五法”。虽然从现有文献上看,关于“天授五法”具体内容的说法不完全一致,但都是从衣、食、住方面作严格的要求,如:尽形寿着粪扫衣,尽形寿不食鱼、肉、盐和奶酪,尽形寿乞食,尽形寿露坐等。这些戒律,在佛陀的僧团中没有作硬性的规定,各人依习惯和实际情况自己安排。这“天授五法”从戒条上看,似乎要求得更严格了,生活更清苦,也没有明显的不妥之处。怪不得当佛座下的比丘去劝阻跟随提婆达多的徒众们时,这些徒众还呵责来劝化的比丘:“汝等莫说提婆达多是事!何以故?是人说法、说律。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欲。是人知说,非不知说。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乐忍。”[url=][15][/url]
         另外,佛陀也曾说:“提婆达兜,博古明今,多所诵习,总持诸法,所闻不忘。”[url=][16][/url]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也有这样一个人──他说起历史,可以娓娓道来;聊起现代社会,也是真知灼见,侃侃而谈;他博览佛典,记忆超凡,经文、典故、出处都是触目成诵,信手拈来;还神通变化自由、提倡严守戒律──这样的人很可能被数亿人奉为“大师”,怎么看都绝对是大善知识啊!可是,这个人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还是会做出谄曲、陷害的恶行。所以佛说:“提婆达多愚痴无智,不识义理,长夜受苦。”[url=][17][/url]为什么呢?因为他虽然知道得多,却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无法生起真实的智慧,于是仍然被烦恼缠缚、驱使,造作五逆地狱业。
          从提婆提多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所认可的真修行人的标凖,是要有能解脱于烦恼系缚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解脱功德也会相应生起,修行人会切实感受到烦恼的减轻。而一个有禅定及神通、熟悉经律又崇尚苦行的人,不一定有这个智慧。因此,我们判断真假修行人,用禅定、神通、苦行等作为标准恐怕并不可靠,关键要看他有没有正智和解脱功德,听他说的法是否与佛经一致,是否能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拔除烦恼的大树,而不是仅在边角上修枝剪叶。这做起来并不容易,尤其需要注意两点。

          一、佛教的智慧,是能敌生死流转、能离三界系缚的。这个世界上,能减轻一般烦恼的并非只有佛教。跟朋友谈谈话、看看文学哲学的书籍、找心理医生开解开解,对某些烦恼的排除都是有效的。如果说心中宁静淡泊、逍遥自在就是没有烦恼的状态,这么说来老子、庄子看上去也没有烦恼,但那不是佛教所承认的解脱。
         二、有的时候,我们生起了烦恼不自知,以为自己已经断了烦恼。比如,有人在寺庙里觉得很清静,没有烦恼,回到社会上,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时,又会看人家不顺眼,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真是心烦。又如,有人深信自己的师父,一听师父的开示,烦恼就都不见了,非常欢喜,但是一碰到人家对自己的师父或修行法门提出不同的意见,就生起气来,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跟人家争吵,甚至咒骂别人下地狱。这些都还是烦恼。所以,我们对烦恼需要全面细致地去观察,这对检查自己和判断他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里也不是否定禅定神通、严守戒律、艰苦朴素和广学多闻。这些对修行人而言确实有益,甚至应该提倡,在当今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也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只是仅仅以此来判断是不是真的佛法修行人,并不是合适的作法。
            3、第三种主张是,坚信听来的一个结论:“末法时代,说自己有神通、显示神通的都是外道;说自己证了果位、开悟的都是魔!”否定末法时代的神通及证果。并视这些人为敌人,认为应该予以消灭,以正视听。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依旧是,佛经中没有这种说法。
            其次,说说师父。前面也曾谈到相关的问题:如果一个学佛人,自己没有正知见,无法分辨善法恶法,又以不正确的标准来判断真假修行人及择师,这样找到的师父难保没有问题。前文所引中,文殊菩萨说,末法时代,多有众生不信法、不能解了,少有众生能生信解。如果一个学佛人百分之百敬信爱戴的师父,正是这多数众生中的一员,不习正法,乐行外道,这师父连自己都度不了,更不用说度他的徒弟了。佛在世时,就曾谈到未来世的恶比丘:
           迦叶!我今说彼恶比丘不应希望。若说如是法,若遇如是法,闻如是法已,自知所行,不解深法而诽谤之,谓“非佛说,是论师作,或魔所说”,用教余人。彼恶比丘,如是自害,亦复害他。自染垢污,亦垢污他。是恶比丘,不能自利,亦不利他。[url=][18][/url]
           佛说这些恶比丘已有邪见邪行,遇到真实的法义与他的见解相违、对他不利的时候,不生惭愧之想,反而说这些法义不是佛说,是后人伪造的,甚至斥其为魔说,并这样教导他人。这种比丘,自害害他,不能自利,更不能利他。可见,如果一个修行人,自己没有正知见,又懒于思考查证,师父说什么就信什么,还把师父言之无据的话转告他人,也同样是害己害人。所以,修行人千万不能盲从师言,否则与迷信无异。
          其次,说说这“有神通是外道,有证果是魔”。之所以会形成这个说法,排除掉酸葡萄心理作遂的话,可能又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神通这东西,可以度化众生,也可以迷惑众生,因为众生特别容易对有神通的人产生敬信。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和宿命这五种神通的证得,按佛门的修法和外道的修法都可以达到,印度许多宗教派别都有证得禅定、神通的例子,甚至现代也有一出生就有特异功能的人。而佛门特有的漏尽通,却又是一般人难以观察到的。所以,一个大显神通的人,可能是外道,也可能是佛门中人。前文引《华严经》时也提到,王比丘在末法时代显示大神通,转正法轮,令末法众生对佛法又生起信心,这是利益众生的大功德。因此说“有神通的都是外道”,是有失偏颇的。
          末法时代,证果是比较难,理由前文也反复提到,是难在辨识并信解真正的法宝,而不是难在现代人的智力和毅力不如古人。说“证果的都是魔”,可能是从佛预言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众势力炽盛推测而来,但佛从来没有说“末法时代,说自己证果的人都是魔”啊!只要还有人能信解真实的佛法,就有可能证果。如果这个时代注定没有人能证三乘佛法的任何一个果位,那我们末法修行人在这里修行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在这里学不到能证果的佛法,只能念佛求往生的话,佛陀把那么多经典传下来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说“证果的都是魔”,且不论其毁谤的过失,实在是枉费了世尊的一片苦心。
          最后,谈谈认定人家是“邪魔外道”,即,将其划为敌人之后,要把他们统统消灭的言论。虽然有理由相信说这些话的人一般不会付诸行动(杀人是要受法律制裁的),也暂且不论人家是否真的是外道或魔,但作为一个佛教徒,说出这样的话,就有违佛教平等慈悲的精神。佛说:“如来善修如是平等,于诸众生,同一子想。如是修者,是名菩萨修平等心,于诸众生同一子想。”[url=][19][/url]佛教自古以慈悲为怀,特别是修菩萨道的佛子们,更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当初释迦牟尼佛树下成道时,没有把扰乱他的魔王及魔众清除掉;魔王说要障害后世佛子,佛也没有把他怎么样。提婆达多多次毁害如来,受报下地狱,一般人可能会想:“哼,活该!受报应了吧!”可佛却是放出大悲光明,照耀地狱中的提婆达多,令他身上的苦痛得以缓解。[url=][20][/url]
            我们学佛,很多地方做不到佛陀那么好,遇到一些人和事还是会生起瞋恼之心,但至少不要忘记自己学佛的初衷。就算是破坏佛法的外道、魔,就算是一阐提,也都是有情,只是一时被无明障蔽而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常怀慈悯之心,精进学习,以期早日有度脱他们的智慧和方便,这才是诸佛菩萨乐见的佛子之心哪!
            以上就是对这三个主张的解析。也许读者会发现其中有些重复提到的关键词,比如读经典、择师、神通等。这是因为这三种有代表性的主张,都是建立在“无限抬高佛的境界,同时贬低怀疑自己”的心理趋向之上,又浸染于末法的绝望之中而形成的,它们的核心实际上是相通的。这三个比较极端的主张在当今颇具代表性,所以用了较大的篇幅来分析。下面回到心理趋向本身。这种心理趋向,对修行人有相当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使人失去信心,修行上很难有切实的收获和成就。打个比方:有一棵参天大树,旁边的小树苗看到大树,都觉得“这棵大树真好啊!我也要向它学习,争取能早日像它那样!”小树苗们仰望着大树,心目中大树的形象越来越高大秀美,它们渐渐觉得自己好矮小、好没用,甚至怀疑自己只是那种长不高的灌木,和大树根本不是一个种类,更不用说和它长一样高了。
            我们学佛、修行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成佛,至少也是为了证得阿罗汉、辟支佛吧。结果有人一边修,一边说“我什么都学不好!我根本进步不了!”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器,就算各人因缘有远近、才智有高低,但只要我们在修习,就一定会进步。末法时代的情况,就好像我们在一个学习环境很糟的学校上学,虽然老师和同学大都不怎么样,但是我们手上还有官方编写的教科书,就算不听老师讲课,自己看课本,我们还是能学到东西,只是比有良师指导慢一些。可有的同学总觉得自己肯定哪儿有问题,肯定学不到知识、毕不了业,所以虽然每天有来学校忙东忙西,却没有心思学,也学不进去,就这样因为莫名其妙的理由荒废了学业,无异于自毁前程。
            二、使人失去理智。认为“佛的智慧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佛的神通不可思议、无所不能,这些境界不是我们可以理解、讨论的”,其实就是神化佛陀。这样一来,修行人与佛之间的距离被拉得无限大,与其说是佛与弟子之间的关系,不如说是上帝与信徒之间的关系──有人说基督教常教导信徒“只要信,不要问”,因为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他的境界人类不可能理解,只需依教奉行即可。但佛教徒的修行,是“闻、思、修、证”,必须经过思考和修行才能证果,而提出问题正是思考的表现和必经之路,佛经中的绝大多数内容也都是以问答的方式展开的。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佛,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确实不宜妄自揣测佛的境界,但我们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比较高深的部分放一边,先把基础部分学好,况且现在绝大部分修行人学的都是基础部分。
            如果一个佛教徒在内心把佛神化了,他在修行过程中一切合理的疑问都有可能用这个理由自行否定掉,他会越来越迷茫、消极,失去自己判断的信心和理性。另一方面,对某些说法人而言,这个理由又是一个万能的“答案”,当他们说的佛法面对人家的提问不能自圆其说时,都可以用“你的境界不够”来敷衍过去,甚至还可以加上一句“你的根器不行”。于是,提问人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不敢再相信自己的思辨力,在不安中变得盲目、顺从。人一旦摒弃了自己的理智,就会无法抉择正法邪法、善师恶师,胡里胡涂跟着人家跑,也不知道走的是佛道还是魔道。
可见,这种“过分保守”的心理趋向对修行人非常不利,会障碍圣贤道、开启恶趣门。学佛人千万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对自己、对他人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0: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