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69|回复: 1

[看新闻悟因果] 北大清华的博士、博士后为何出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2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中国越是顶尖的大学,出家为僧的人数就越多。
清华、北大出家的人,最多,比中科大多多了。
搜索“清华”“和尚”“出家”,你就会看到官方报道的权威统计新闻了。
佛法的可信,是因为从佛陀时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亲身的修行体验,证明着佛经的正确。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 哲学对这个(宇宙本体,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而佛教却是亲证。

——中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发明家王季同

■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爱因斯坦

■ 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

——著名物理学家,北大教授黄念祖

■ 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

——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

最早接触的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和尚是河北的释明海法师,哲学学士。后来又认识了他的师弟,毕业于北大地质系的明影法师。一次偶然的交谈中得知,近年来至少有六位北大校友出家为僧。

上周末与家人去北京西北的凤凰岭爬山,在刚刚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的龙泉寺,又验证了一个新现象:最近两年,大约有八位以上的清华大学博士或博士后出家,龙泉寺是他们的重要道场。用一位法师的话说,清华后来居上,出家人数一举超过了北大。

为什么有这么多高知出家?不是说科学知识越多,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就越强,人们的宗教性就越弱吗?北大清华的天之骄子们出了什么问题?

实际上,类似的疑问在90多年前的美国就出现过,并有过非常专业的研究。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刘巴(James Leuba)以《美国科学家名人录》(American Men of Science)为据,随机抽样,询问科学家是否同意:“我相信存在一个对他祈祷可以得到回答的上帝。”刘巴本想证明科学家是反对宗教的,但结果令他吃惊:有41.8%的人选择了“是”。而且这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比例。

1996年,埃德华·拉森(Edward J. Larson)和拉瑞·威赞(Larry Witham)继续进行研究,发现39.3%的科学家选择了“是”。他们的结论是:时隔82年,科学家对上帝的信仰并没有衰落。

   北大清华毕业生出家为僧说明,科学知识多少与宗教信仰没有反比关系。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科学知识多了,宗教情感会降低。但从上述中美两国的经验看,这样的想象值得探讨。在宗教社会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学派,认为人们的宗教需求基本是稳定的,不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改变。在宗教产品不充分的情况下,人们会以家族、国家、事业等宗教替代品来满足自己的宗教需求,但需求本身并没有大的改变。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最近半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或许很有启发。

   有没有理论解释在出家方面为什么清华的学子后来居上呢?也已经有成熟的研究成果供我们参考。1969年,卡内基委员会对60,028名美国学者作问卷调查,发现科学家的信仰比例与其学科的科学化程度成正比。越是科学性强的学科,其科学家的信教比例也越高;反之则低。 60%的数学家和统计学家自称宗教徒,排行第一;其次是物理科学家和生命科学家,55%。倒数前3位则是人类学家(29%)、心理学家(33%)和社会学家(49%)。研究者的结论是“最缺乏宗教的人在最缺少科学性的人群中”,这些人之所以倾向于非宗教,是因为他们的学科不太够格成为发达科学;换言之,科学越发达,宗教越兴旺。

以此推断,将来北大出身的和尚,至少从数量上难以超过清华。
【在家,还是出家】
  选择出家修行这样一种人生的,当然并不止于年轻的学生。明影法师就是工作多年之后才接触佛教的。1989年毕业于北大地质系的他,曾经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先在北京市海淀区,后在深圳市。
  虽然工作优越,但是理科出身的他总爱对许多问题探究本来,越探究却越困惑。后来遇到了净慧法师,他觉得“终于找到归宿了”,于是在2001年成为他的校友明海的师弟。
  也有许多人,在学佛多年以后选择了出家。比如李娜,比如陈晓旭。
  对于有关李娜——衍真法师的种种猜测,她的一位教中好友很是忿忿不平:“这些人根本不懂佛教。如果说因为某些原因开始接触佛教,那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在修行多年以后,出家只是一种修行方式的选择,不需要什么特殊原因。”
“当然,确实有不少人是因为自己的苦恼而出家。这个并不重要,你可以说求法也是因为苦恼,只是苦恼的层面不同。”他补充说,“重要的是出家以后如何修行。”
      曾经看过早期《今日说法》的观众,或许会记得经常在节目中担任嘉宾的两位气质优雅的女法学家,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范愉,一位是北京大学的王小能。而后者,已经于2003年出家,法名衍能,现在五台山隐修。
  现在的衍能法师,仍然不愿意接触任何媒体,她表示只有在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敢和别人讨论在家出家的话题。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她出家前已经评上教授职称,是票据法领域的专家,工作顺利,经济宽裕,身体健康,也有美满的家庭。
  曾任北京大学素食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哲学系毕业生王文利对记者介绍,王小能老师出家前一直是研究会的指导教师,所以接触较多。她学佛多年,同事学生都知道。
 “她早就戒了荤酒,自称在家是‘一锅两制’。她很早就计划要出家,但是她师父,香港的一位高僧,劝她等孩子大一点再出家。所以她出家是早晚的事,家人也都早有预期。”王文利对记者说。
  据王小能以前的学生回忆,王老师气质很优雅,说话很好听,对学生非常友善。
  衍能法师出家后,她的一位本科同学曾撰文表示不解,并将她的选择和她的本科同班同学——卧轨自杀的著名诗人海子——相提并论,认为有逃避社会责任的嫌疑,并提出“世法、佛法哪个更能帮助众生”的问题。而这也是衍能法师不愿意在出家不久的今天接受采访的原因之一。
  同样在五台山,还隐居着一位曾经非常有名的出家人——曾被誉为“第一神童”的宁铂。这位中国少年班第一人,曾是上世纪80年代无数少年的偶像,但是自大学毕业之后人生却一直不顺,选择出家之前他只是中国科大的一名普通教员。
  直到2003年出家,宁铂再次成为新闻人物。许多人就此感慨“神童”的“人生悲歌”。但是对宁铂而言,这是他第一次自己选择人生——虽然也曾被校方劝回一次。
  现在他在佛教界已小有名气,但却不再愿意谈起与“宁铂”相关的往事。或许,那个“宁铂”并不是他的真我,现在才是。
这正如陈晓旭出家后一位网友的留言:“林妹妹终得其所!”
2007年农历大年初六,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做了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同样的选择,撇下万贯家产,在长春的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
对于陈晓旭出家的原因猜测纷纭,真假难辨,最后她在自己的声明中称:“出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更积极的人生选择。”有媒体提供了一种说法,陈晓旭自20年前在电视剧《红楼梦》中饰演“林妹妹”以来,她的人生始终没有摆脱“林妹妹”的影子。中国源远流长的隐逸文化的浸润,和文学艺术作品中虚无境界的熏陶,造就了陈晓旭的选择。
  1990年,我国当代著名朦胧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隐居;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明海、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天才”宁铂、歌手李娜,直到“林妹妹”……这个名单可以列得很长,人们隐逸的愿望并没有在现代社会中湮没。面对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失去了农业经济的自己自足,当隐居山林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今人更多地选择了宗教。
 大概不少人或多或少也会有出家的冲动,只是生在五行之中,难逃三界之外,七情六欲、功名利禄很难放下。因此,到寺院小住,体会一下五戒、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做短暂的参禅访道渐成时尚。

    丰子恺曾经总结,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是衣食,精神生活是文学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李叔同是沿着这个楼梯一层层走上去的。但是宗教的门槛并没有那么高,尤其佛教,度一切众生,因此,还有很多人更愿意到佛的屋檐下避雨。
“我在红尘里行路,有着自己的负累和任务。很多时候,律宗尼师们带给我的一切成了我灵魂的一个烙印。虽然这身躯被万物、被缘法暂时役使着,但烙印不会消失,它将永在。它告诉我,吾师们勇猛精进,直上孤峰顶,在那风卷云舒的天之尽头,有莲花灯座千万朵,朵朵曼妙,洒下世间。
 近期一本流行书叫做《莲花次第开放》,此书作者程然发现有上千个博客摘抄这本书的内容。身为居士的程然多次去终南山,她说看到很多人烧香求佛,但大多没有看到佛的智慧,只看到了佛的仪式,因此才会有对陈晓旭的谣传。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 魏德东 哲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副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6 06: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