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做弟子”,师父也有过这方面的开示和简单的讲义,我今天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汇报,我对如何做弟子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一、师徒关系的重要师徒关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可以说是伴随着我们一生的,现在小孩从两三岁就可以上幼儿园了,然后到小学、中学、大学,甚至毕业之后,“活到老,学到老”,老师在我们人生中一直存在。所以,我们只要在学习,就会有老师;哪怕不学习,在生活中,总有不如人的地方,总有要吸取的地方,也会有老师。不管是主动的,或者被动的,师徒的关系始终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这是无法回避的。所以师徒关系的处理,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 师父是 “授业解惑”的,传授我们知识,解除我们的困惑,为我们的人生指明方向。一个人如果这一生没有师父,感觉是怪可怜的;我们有师父,我们是幸福的。有句话说“没有妈的孩子像根草”,没有师父的孩子,也像根草,因为他没有依靠。师父像一棵大树,让我们有所依靠。 有一位居士,在皈依之前遇到一位身穿白袍,有神通的奇人,那位奇人讲出了他的很多情况,讲的都很对。他听后就很害怕,觉得跟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一言一行都被知道,很恐惧,但是又很难摆脱他。因为当时他们有一个很大的项目,各种各样的利益纠葛在一起,那个奇人肯定是为了利益来的。他就问师父怎么办,师父说:“不要紧,我到你那儿去一趟就可以了。”他当时听了,感到很惊讶:“师父,你有神通啊?来一趟就可以了?”师父笑而不答。 没过多久,师父就到那位居士家住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师父也没有见到那个人。师父走了之后,那个人再也不来找那位居士了,只发了一条短信,“人生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位居士就感到很奇怪,问师父:“这是怎么回事?”师父就跟他说:“因为你以前没有师承,像一个没有主的人。好比一辆车没有驾驶员,当然谁都想来开;但现在你拜了师父,当然这是一种师承,不仅是拜了我为师。这一种传承,可以追溯到善导大师、昙鸾大师,一直到阿弥陀佛那个地方,你的根很深。他一看你是有主的,迷惑不了你,障碍不了你;他知道你是有来历的,所以自然而然就走了。” 二、尊师重道的故事我们在这个世间如果能遇到一个明师,一个良师,可以作为我们终身的依靠,那是非常幸运和值得恭喜的。世间人很注重师徒关系,中国的传统如此,而佛门更是注重师徒关系。 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是尊师重道的体现。宋代的时候,杨时去拜见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两兄弟,杨时先去拜程颢为师,跟程颢学习时非常虔敬,不久后,程颢病逝。杨时就和他的朋友去找程颐,到了程颐的门口时,看到程颐在睡觉,为了不打扰他睡觉,他们就很恭敬、很虔敬地站在门外等待,后来下起了雪。过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时发现杨时他们已经在门外站了很长时间,门外的雪积起了一尺多深。这就是古德给我们留下来的尊师重道的一个榜样。 孔子的学生子贡,对孔子也是非常恭敬。有一次,鲁国大夫孙武叔对他说:“你的学识比你师父高。”子贡听了就很生气地说:“其实不是这样子的。我的师父就像一座高墙深院,围墙有数十丈高,宝殿盖在里面,装饰得富丽堂皇,但是因为你太矮看不见,就认为我师父没有什么。我的墙很低,只有肩高,一眼就可望尽,就认为我好像有什么东西,其实不是这样的。我的师父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明亮的光辉照耀世间,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孔子去世的时候,子贡非常悲伤,为孔子守墓六年。 世间人对师父是这样地恭敬,有一句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佛门里也是这样子的,而且佛门里对师父的尊敬,比世间的这种关系更紧密一些。比如断臂求法,雪山半偈的故事,都是尊敬师父的例子。 释迦牟尼佛成佛前,曾在雪山修道,名为雪山大士。佛教的护法神帝释天见状,亲自前往试探修行者的心志是否坚定。帝释变成一位罗刹,向雪山大士宣说过去佛所说的半句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但没有说出下半偈。雪山大士为了求半句偈子,就对罗刹说:“你如果能为我说完这首偈子,我愿意终身作你的弟子!”罗刹鬼说:“不行,我现在已近很饥饿了,要你的命来换这半句偈子。”雪山大士说:“你只要说完半偈,我愿意用此身供养。”后来罗刹就说出了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雪山大士听闻下半偈后,即将坠落舍身,此时罗刹才现出帝释身,将雪山大士救下。 从这个故事也能看出,佛门中对法的渴求,对师父的敬重。 在《善导大师全集》里面,善导大师也有教我们怎么做弟子,“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是名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对佛说的话,对师父说的话,要信顺不疑,说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无量寿经》是由阿难向佛请问而说法的。请佛说法首先是有所表法,是很恭敬的,阿难尊者看到释迦牟尼佛光颜巍巍,他“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他对师父的恭敬是溢于言表的。法藏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法藏比丘听完后,“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这种尊敬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但是目前佛门里的师徒关系,越来越不如以前那么纯正,那么紧密了,有时候仅仅是打一个照面,剃了头后就走了,这种情况都存在。 师父跟上人之间是心心相印的。我们在深圳的时候,师父说,“都来不及给上人顶礼”,虽然没有给上人顶礼,但在师父心里面,上人的位置是高高在上的。上人和师父的心是相通的,在厦门的时候,上人给师父打电话:“你在哪里啊?”师父说:“我在厦门。”上人说:“如果我站在金门这边,你站在那边,我们能够互相看得见吧。”还有一次在支提山时,师父说:“这么长时间了,我也没给上人通话,回去的时候给上人打个电话。”刚刚讲完,我的手机就响了,是上人打电话来了,上人说:“你们在外面吧?”接完电话师父说:“上人有神通似的,我想给他打电话,他正好打过来。而且他知道我们在外面。”这就是心心相印吧。而且上人跟师父即便很多年不见面,也不觉得生疏,见面之后也不会显得太亲热,都是很平淡,很平常。如果不细心观察,认为他们也就如此,其实他们内在的真情是非常能感动人的。 宗道法师对师父也是很恭敬的,师父说什么他从来不会说:“我认为怎么样。”师父说什么就去做什么,都不会辩驳的。宗悟法师、净德法师对师父也是非常恭敬。越恭敬所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大,不恭敬的话,利益就小了。 当然也有对师父不太恭敬的弟子,星云大师在《我就这样忍了一辈子》文章中,讲了一个故事。星云大师吃饭的时候,他的弟子给他盛饭,拿了一双筷子给他,但这双筷子一只长,一只短,星云大师就说:“这双筷子吃饭不太方便吧?”他的弟子就说:“你就将就着吃吧!”所以师父和弟子,往往师父是高人,他不会计较这些,但是作为弟子的就受到损失,自己还不知道。 三、师徒关系的选择《华严经》里说到以九种心亲近善知识,哪九种心呢?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轮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以这九种心来对待我们的善知识,来对待我们的师父。弘愿寺网站上登了一篇《以九种心亲近善知识》,写得蛮好的,大家可以回去把这篇文章找出来看一看。 师父对我们很重要,影响我们整个人生,我们要如何来分辨、选择明师呢?这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随便拜一个,就以这九种心来待。智随法师写了一篇文章——《如何分辨选择明师》,写得很好,非常到位,里面讲了,“依善知识而依祖师,依祖师而依三经。对于我们这个法门来说,依止善导大师就是依止弘扬善导大师思想的如慧净上人和净宗法师等善知识。”这篇文章大家可以找来看。 在密宗里,选师父或者选徒弟都是很严格的,彼此往往会住在一起三年之久,互相考察。弟子看这个师父是不是可以终身依靠,师父也会观看弟子,一旦选择好了,终身就定下来,他们非常讲师承。 其实,我们未必有智慧来选择,我们没有法眼,很多时候就是靠我们的福报和缘分,碰到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而信受我们这个法门就不一样,缘分就特别好,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的师父不是我们自己选的,是由法而来的,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安排的。因为我们是为了求解脱,我们人生的趣向是解脱,有了这种趣向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有这样的师父。阿弥陀佛为我们安排的师父,肯定是最好的,是可以让我们终身归命的师父。所以大家要珍惜,有了好师父,如果我们不珍惜,不具备弟子相,也会带来种种的损失。 四、不具弟子相的损失哪些是不具备弟子相?比如高慢,觉得好像师父讲的我也知道;怀疑,对师父不够信任,对师父讲的话,他会摇摇摆摆;势利,他来拜师的目的不单纯,很势利,“这个师父能不能够带给我什么利益,通过拜师我能达到什么目的”,思想不单纯,利用师父的名望和声名,最后也有背离师父的,这都是不具备弟子相。这样就会给自己带来诸多的损失,损失会非常大,但有时候我们可能感觉不到。我列了以下一些损失,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 第一,学业受损。 师父是一个授业解惑的人,是给我们传授知识的,传授法的,甚至是关系到我们的法身慧命和道业的。师父给我们讲的时候,如果我们有高慢的心,很显然对师父所讲的法义,就很难吸收。比如现在我们的净土班,宗道法师、净开法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具备弟子相,不具备学生身份的定位,我们对他们上课内容的吸收会大打折扣,而且也会影响讲课的老师。所谓“教学相长”,如果讲课的老师,感觉听课人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他所讲的内容,他会越讲越有劲,会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像泻瓶之教;如果把自己的东西倒出来之后,没有人接受,他就自然会收回去,就会影响老师教授的效果。这就是学业受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