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415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1-10-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丙十四、上品生观
选择字号 1215182124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在开讲经文之前,有一个问题先行作答,有一位居士来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或许有别的人会想问,所以在此公开答覆。那位居士问的是:这十六妙观的第一观是落日观,观想那快欲落山的太阳。第二观是水观,观水结冰,再叫它变成琉璃。他说,我们观到第三观以后,每次修观时,是不是还要从头观起--先观个日,再观个水,再观结冰……?要知道我们要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先观想依报,依报就是世界,观世界先观想地,地就是琉璃地,因为我们众生的心粗,一下子观想琉璃地观想不来,何况凡夫没有看见过琉璃地像什么样子,佛有大智慧,权巧方便,告诉我们方便观想--第一先观想落日;第二观有三个次第:先观想水,再观想水结为冰,再观想冰变成琉璃,到能够观想出琉璃地时,那就是真实的观想,前面的日观、水观、冰观等三观就不要了。那三观是假设的方便观,因为我们众生的心粗,一下子观想琉璃地观不来,才观落日、观水、观冰,在琉璃地观想现前之时,那前面的落日观、水观、冰观通通不要了。到观想正报的时候,先观莲华座,莲华座观成功,再观想一尊佛的像坐在上面,这亦是个方便,是个假设的观想,因为我们所观想的佛像是人工造的,泥塑的或木雕的佛像。这种佛像,我们看见过,观想容易成功。到佛像观想成功后,再观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坐在莲华座上。等到你把假想的佛菩萨像观想成功,再观真身的佛相,真身的菩萨相。你把真身的西方三圣观成功时,那个假像的佛菩萨像观亦不用观了。这是正报亦有假设的观想和真实的观想。等到观想到第十二个观想时,佛菩萨的观想都修成功,到第十三个观想,叫杂明佛菩萨观,就观想一尊丈六金身,或者是八尺的金身,那就是因为你观想那种真身佛相观不来,所以还是先观想小的佛像。由于有丈六、八尺的经文,于是我就说:你对丈六或八尺的佛相还观想不来,可再观想小一点的。现在我们志莲精舍供的西方三圣像,二、三尺高,你去观。你们家庭里面的佛像,比这更小,亦没有关系,你就把你家庭的佛像去作观想。怎么样观呢?你就对著你家里佛堂所供的佛像,先开著眼睛观,观过了再闭著眼睛想,等到你闭著眼睛能把佛的相貌想得出来之时,你就离开佛相去打坐。坐时,闭著眼睛观,观出来了再开著眼睛观,可是这个时候你的前面没有佛像,你还能看见佛相,这就是你的观想工夫进了步了,进了步后你再把那佛像放大,放高八尺或放高一丈六。至于那是真实的观想,那是假像的观想,你去看善导大师的四帖疏,那里面讲的很清楚。
现在讲到第十四观,这十四观讲的是上品众生往生西方;上品善根又再分上中下,名为上三品,第十五观,讲的中三品,十六观讲的下三品,总名叫九品往生观。这十六个观想,前面讲过十三个观了,大家要记著,前面那十三个观,叫做观想念佛,要求证入念佛三昧,是要入定观的。现在这十四、十五、十六等三个观,不求证念佛三昧;不是不求,而是求不来了。十四观上三品,和十五观中三品,用的什么功呢?他不是修念佛三昧,而是用的回向发愿的功,作其他的功德,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小果,把它回转过来,对向著西方,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用回向发愿的功。第十六观下三品,用的是称名念佛的工夫;称名即是持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经讲到此,大家对全经大义就可了解了,你一了解就知道后面这三个观--九品往生,都是我们做得到的。就是前面的观想念佛,求一个念佛三昧,想入个定、入不来,我们的根器不够。虽然根器不够,佛亦不舍弃我们,因为佛是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所以佛再开方便,开出来九品往生的方便,这都是我们当下用得到的。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告诉这两个当机者。‘上品上生者,’上品往生的众生,再分成上、中、下,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虽说都是上品的根机还不一样,须再分上中下。现在先讲上品上生。‘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假若有这种众生,愿生彼国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经上讲的三种资粮:信、愿、行。这十六观经上亦是处处讲信、愿、行,愿生彼国就是发愿,为什么一定要加个信字?因为要有了信才会发愿,他若是没有信心,他绝对不会发愿的。所以若有众生,有信有愿,愿生彼国,他就应该发三种心,这三种心只要发起来,一回向就往生。如何叫即便往生?即便往生者,当下就往生也。
‘何等为三’?佛自己问,自己答:‘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合起来,就叫菩提心。记著!这上三品的人,都是大乘善根的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这里虽然没有文说发菩提心,就是把它分成三种心了。菩提是梵语,译成中国话为觉悟的觉,和佛道的道,就是求佛的觉道之心。这求佛的觉道,一定要下化众生,这不是求二乘的觉道可比拟的。所以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上三品的众生,统统都是发菩提心的众生。到下面中三品和下三品的众生,现在没有发,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去了,到了西方还是要发的。那就太急太忙了,你不如现在发,现在发的都是上三品往生。发菩提心最要紧,因为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成佛是怎么成的?成佛是先发了菩提心,而修行成就的。一者至诚心,至者真挚,诚是诚实,合起来说,就是真实心。什么真实心?菩提真实心。我们大乘佛弟子,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不是用嘴说说就算发了,而是要从心里真实发出来,必须在佛前烧香顶礼,顶礼以后,至极虔诚,对佛发愿,而作是言:‘我弟子某某从今天起,发菩提心,我从今天起,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真正发了菩提心了。虽然发了菩提心,你要自己检讨,你是不是真实发了?这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不是马马虎虎发了个心,就算发了,必须发的至真,发的诚实,那就决定上品上生。去年我在这里讲过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所说的要发三种心,和这十六观经的三种心相合的。大乘起信论上第一要发直心,第二发深心,第三发大悲心。直心的意义,大乘起信论自己有解释,直是正直,不弯不曲。正直心要怎么样才叫正直心?正念真如,能念到真如妙性,这个心就直了。若以配合此经的至诚心说,至诚心就是正直心,念佛要念到什么境界,才算至诚心?须念到真如妙性上,才算至诚心。第二深心,深心即是前面三种福中第三大乘福,深信因果之心,信因果要信到自己的最深地方,什么地方?信到自己的真如妙性上。一定要信到真如妙性上的信心才深,因为信因果要信成佛的因,要信成佛的果。成佛的因,是个什么因?成佛的因就是真如妙性。要相信我自己有个真如妙性,那就是成佛之因,将来一定可以证到成佛之果。这就是甚深甚深的一个信因果之心。这深心在起信论上亦叫深心,他有个解释:深心者,乐习一切诸善行--欢喜好乐修习一切诸善行。即是见到善事就做,大善事亦做,小善事亦做,叫做众善奉行。因为多多的修善,这个心就变成深广之心。前面讲到种福,其第三大乘福中,须深信因果。怎么样能求到大乘福?须深信因果,但是你必须实际去做求福的行门。你既然相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最浅的道理,讲到最深的道理,修行成佛,还是需要福。是故必须乐习一切诸善行,若是不修善行,不培大乘福报,自己成佛不了,度众生亦度不了。为什么?没有福报,所以一定要广培一切福报。打那里去培福呢?见善事就做,这叫做深广之心。第三回向发愿心,回者回转,向是趋向,把所做的功德,回转过来,趋向西方。趋向西方,即是发愿往生。若是不知道回向发愿的道理,光知道乐习一切诸善行,见善事就做,那么你做的这些功德,都变成福德。变成什么福呢?变成人天福报,来生来世转人,成个大富大贵的人;来生来世升天,升到天上享天福。这都是有漏的享福,把福报都给倒了。你今生今世好不容易修来的福,没有生到西方。既没有生到西方,应该有如是因,得如是果,你修的善因,一定得善果。可是你没有出三界,你的善果,在那里报?在人天道报,福报享尽,就没有了。这叫有漏--给漏失了。所以佛开示我们,不要求人天福报,就是这个道理。你好不容易修到点福报,被它漏的没有了。有漏无漏,这是佛经上的专门名词,漏是譬喻,有漏落和漏失二义。怎么叫漏失?等于做菜的锅,本来做了一锅的好汤,因为这个锅有漏洞,遂把菜汤都漏失了。漏落的意义,就好比房子有个洞,天下雨时会漏水,这就叫漏落。修行人没有回向发愿,把功德回向到西方,那么你修行的功德,就都成了人天福报,来生来世享人间福,大富大贵;享天上福,受五欲妙乐,这好是好,但是只第二生好,第三生决定不如意。为什么?他把福报一享受即漏失了,等于做了一锅好汤,因为锅子有漏给漏失了。漏失了福报,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啦!他要漏落。因为六道轮回,有四恶道,人天福报享受完了,就要落下去,落到四恶道去(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他是一定要堕落下去的。若是将所修的功德,都回向到西方,就变成无漏功德,它不会再漏失,亦不会再漏落了。所以你无论做了什么功德,都要回向到西方,例如我们讲经讲完了,要念个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我讲经有讲经的功德,你们听经有听经的功德,我们把这个讲经和听经的功德,故说愿以此功德。通通回向到西方净土去,故说庄严佛净土--庄严阿弥陀佛的净土。那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庄严出来的,我们要生西方,我们亦得给它庄严庄严。我们拿什么庄严呢?我们拿现在所修的功德,庄严佛净土。将来要享清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那是无漏的福。这回向发愿心,和大乘起信论比配起来,就是起信论的大悲心,大悲心是欲拔一切众生苦的心。这十六观经名之为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是愿生西方,愿生西方为大乘的行门,不是求小乘的偏空涅槃。我们求生西方干什么?要生到西方亲近阿弥陀佛,见佛闻法,证到无生法忍,有了智慧,有了神通,有了辩才,那时候还要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这叫乘愿再来。所以本经的回向发愿心,就配合那个大悲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具是完全具有之义,这三种心,不是三个人发的,而是一个人,一个人一定要发这三种心,第一至诚心,第二深心,第三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合起来,就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你欲上求佛道,就要发至诚真实心;你欲上求佛道,一定要发深信因果的心,发乐习一切诸善行的心;你欲上求佛道,一定要发愿回向,要发起大悲心,拔一切众生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分开说有这三种心。合起来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两个心。再合起来,就是发菩提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