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录—— 阿難哪!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像以上所說,因為都用這三種的增進的緣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善能成就什麼呢?成就這「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這五十五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和等覺,再加上煖、頂、忍、世第一,這是五十五個位置。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u/volume8.htm G4示淨緣起歷成諸位(分四)
H1正答 因果諸位 H2結顯清淨脩法 H3推重初心勸進 H4判決邪正令辨 H1分十
I1漸次三位 I2乾慧一位 I3十信十位 I4十住十位 I5十行十位
I6迴向十位 I7四加四位 I8十地十位 I9等覺一位 I10 妙覺一位 I1分三
J1結前開後 J2立位翻染 J3示所立位
今J1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阿難哪!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像上邊我所講的十二類眾生,在每一類眾生裏邊,不是單單一種顛倒,十二類的顛倒都互相通著的。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這種亂想顛倒,都是從虛妄生出來的。好像你捏上眼睛看東西,有一種狂亂的華就發生;你如果把手放開,就什麼都沒有了。這表示,因為你追逐顛倒妄想才有生死輪迴,在這十二類眾生裏邊互相輪轉;你要是不隨著妄想轉,不隨著無明去,你能迴光返照,反聞聞自性,把這無明破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在虛妄生出這種顛倒,對自己本有那個妙圓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個明心,你依真起妄,在如來藏性上邊,生出無明。具足如斯虛妄亂想:就有以上所說的這種種顛倒的生死流轉的情形,這種亂想是虛妄的,一點都不實在。 J2立位翻染 汝今修證佛三摩地,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汝今修證佛三摩地:你現在修證佛這種定力。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在本來這種的因裏邊,本有的這些個亂想,你應該立出來三種修行的漸次,一點一點地修行,然後才能把這種的妄想消滅了。 如淨器中:「淨器」,就是本來乾淨的器皿。這比方什麼呢?就比方這個不生不滅的,我們每一個人本具的如來藏性。 除去毒蜜:這個「毒蜜」,就比方我們人所有的無明煩惱。把這個無明煩惱去了, 再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用 佛法,就比方用湯水,再預備一點肥皂、香皂等來一點一點地洗滌它;洗,就比方把這個如來藏性恢復本有那種乾淨的樣子。 後貯甘露:然後存起來這甘露水,存起來我們自己這種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菩提覺道,所以這比方甘露水。 J3示所立位(分二)
K1徵起列名 K2別釋其相
今K1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怎麼叫三種的漸次呢?一者、修習,除其助因:第一種,就是要修行,要把助著造業的這種因除去。二者、真修:第二、要真正的修行,刳其正性:「正性」,也就是業障的識性;要把這個業障的識性──貪、瞋、癡等,都打掃乾淨了。三者、增進:第三、要往前去修行,違其現業:和他現在這種的業要相違背,要不順著自己現在所造的業去做。 K2別釋其相(分三)
L1除其助因 L2刳其正性 L3違其現業 L1分三
M1徵名依食斷辛 M2深明食辛過患 M3結名第一增進
今M1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 云何助因:什麼叫幫助造業的因呢?它能幫助造惡業,也能幫助造善業;但是現在所謂「助因」,並不是幫助你做善的,而是幫助你做不善的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像這個世界,所有前邊講的這十二類眾生,他自己不能生長自己,要怎麼樣呢?要依靠四食住。 什麼叫「四食」呢?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怎麼叫「段食」呢?段食,就是分段食,一分一分的、一段一段的。六欲天和阿修羅、人、畜生都是分段食。「觸食」,在天上有這種的眾生,他只觸一觸就可以飽了;還有鬼神等也是。「思食」,也是在天上,他到時候不要一定吃,就禪悅為食,這麼思想一下已經就飽了。「識食」,好像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四空處的眾生,都以識為食。 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因為這個,所以佛說:「一切的眾生,都要依食而住。」最初佛要破外道,就對外道說這個「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依食而住,就都要吃東西。外道就好好笑了,說:「這還叫一個法?這還用你說嗎?誰不知道一切眾生依食而住呢?連小孩也都懂得嘛!」佛聽他這樣子說,就說:「那麼你說,這個『食』有多少種啊?」外道講不出來了。所以佛就說有四種食,有段食、觸食、思食、識食;這外道根本就沒聽見過,就不懂了。這是佛想要破外道,才說這個「一切眾生依食而住」。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這是第一個漸次,除其助因。這「五辛」,就是助著造業的一個因,所以要先把它除去。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一切眾生」,就是十二類的眾生。這十二類的眾生就包括所有的眾生,分析得清清楚楚的。「甘」,就是甜的東西,但是在此地講,就不一定是甜的。總而言之,吃著它不苦,可以吃的,沒有毒的東西,這都叫「甘」。這個「甘」,就是代表一切吃的東西,吃著覺得甘香甜美,所以叫「甘」。一切眾生食甘,所以生命就會延長。食毒故死:吃有毒的東西就會死的。這有毒的東西,不一定說是真正有毒的,就好像這五辛,這都謂之有毒的。總而言之,有毒,人吃了它,就有一種不正常的感覺。「故死」,不是即刻就死,就是死得快一點,壽命就不長了。 是諸眾生求三摩地:因為這個,所以一切眾生若是想要求得到三摩地的話,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應該首先除其助因,這個助因是什麼呢?就斷世間所有的這五種辛菜。五種辛菜,前邊已經講過了,就是「蔥、韭菜、薤、蒜、興渠」。薤,就是一種很大的頭,有野生的,有家裏生的;好像在外國吃的洋蔥,那很大一個頭,都可以說是薤。蒜,就是garlic。蔥,是 green onion;洋蔥大約也屬onion。興渠,這大約在印度有,中國沒有這種東西,所以也沒有翻譯;這種東西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大概也都是辣的東西,又叫「興宜」。這是五種的辛菜;辛,就是「辣」。 M2深明食辛過患 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噉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脣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 是五種辛,熟食發淫:這五種的辛菜──蔥、韭、薤、蒜和興渠,如果你把它煮熟了吃,它就增加你的淫欲心。肉類也是,為什麼修道的人不吃肉類?也就因為肉類幫助人的淫欲心,增加人的淫欲心。這五種辛的東西,也是增加人的欲念;它不是增加正當的欲念,而是增加這種邪念、淫欲的念頭。五辛的東西若吃多了,這淫欲快發狂的,男的也離不了女人,女的也離不了男人,就特別有一種忍受不了的性質發生。 生噉增恚:這個「恚」,你可也不要誤解了它,這是「瞋恚」的「恚」,不是「智慧」的「慧」!一樣的音,「哦,是不是增加智慧呀?」不是的,是增加你的愚癡。怎麼叫增加你的愚癡呢?真的,增加你的脾氣,就是增加你的愚癡!有智慧的人,不會發脾氣的;發脾氣的人,多數自己對事理分別不清,事情看不透,發生一種障礙,沒有法子解決。沒有法子解決,就要發脾氣了,結果對於事情也沒有幫助。所以為什麼會發恚,會有脾氣大?就因為吃種種的肉類,會增加你這種無明煩惱。吃五辛,也會增加你的脾氣,增加你的無明煩惱,你吃得越多,脾氣越大! 以下的經文,你看,吃五辛的東西、吃肉類,鬼天天接近你,和你接吻!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像這個世界,吃五辛或者飲酒食肉的這種人,縱然他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所有講經說法的人,如果你齋戒清淨,不吃五辛、不飲酒、不吃肉,這個時候,十方的天仙都會來擁護著你,常常來守護著你。天仙看我們人間的人,本來就是臭穢不堪。為什麼臭穢不堪?就因為吃五辛、酒、肉之類的,這身上就是有一股臭氣,非常不潔淨。 你們西方的人,自己或者有的人會覺得,有的人不會覺得。西方的人因為多數歡喜吃牛肉、歡喜吃洋蔥,吃這些個東西,身上總有一股好像很羶的氣味;這叫一股「狐臭」,由兩個胳肢窩底下,生出那一股臭氣,喔,離著四、五尺遠,就可以聞得清清楚楚的!在中國人裏邊有的時候也有,但是很少的,十個人裏頭,都不一定有一個。在西方人——這是我自己發覺到的,差不離(北方話,八九不離十的意思)人人都有,就因為牛肉吃得太多了,羊肉也吃得太多了,蔥也吃太多了!所以養成有這種的氣味。 咸皆遠離:這十方的天仙,統統都遠離這個人。為什麼?他嫌乎(北方話,嫌棄的意思)這種人不潔淨。這種人雖然能講十二部經,十二部經是: 長行重頌並授記 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共成十二名 廣如大論三十三 你把這幾句偈記住了,就知道這「十二部經」了!這十二部經,差不離的有很多人都會講的。可是會講,你若齋戒清淨,講出來經才會有人聽;齋戒若不清淨,你講得再好,也就都是一些個餓鬼聽,天仙不聽的。 諸餓鬼等:你能講十二部經,但你齋戒不清淨,那些個沒有東西吃的餓鬼,因彼食次,舐其脣吻:「彼」,就是講經的這個人;「食次」,就是吃完了。這個人吃完了,這鬼就來和你接吻了。因為你吃完了,嘴唇都有這股五辛的氣味,鬼歡喜這股氣味,也想吃這種的氣味,就來和你這吃五辛的人接吻,來舔你的嘴唇。佛講了,鬼神是觸食,所以你這兒有一股氣味,他就到那兒猛觸猛觸的,左觸、右觸,你看不見他,但是他是要這樣子來做的。 常與鬼住:這樣子齋戒不清淨吃五辛的人,常常地和鬼住在一起。可是和鬼同住,自己還不知道,還看不見。福德日銷,長無利益:他的福德一天比一天就消沒有了,什麼利益也沒有。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淫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你看,你讀這個文,就可以明白了!是食辛人:這個吃五辛的人是哪一個?哪一個吃,就是哪一個!你吃就是你,我吃就是我,這沒有指定哪一個人,就是說吃這種東西的人。修三摩地:他想修行定力的話。你說怎麼樣?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這所有一切的菩薩、一切的天仙、十方一切護法的善神,因為他吃五辛的關係,所以這護法善神都不來守護他。為什麼?太臭了嘛!護法善神都歡喜乾淨的,因為嫌乎他這個氣味太臭了,所以就不來守護。為什麼要護法善神守護你呢?就因為有正,則沒有邪;沒有正,也就有邪了。正,就是護法善神,就是守護修道人的。 現在護法善神不守護了,你說怎麼樣了?這大力魔王:唉,他一看:「這個地方沒有人接近這個修道的人!」哦,好了,他來了!他來,就把你搞得成他的眷屬。所以天仙、菩薩、十方善神不來守護這個修道的人,這大力魔王啊──這個大力就是有大勢力,他很有勢力,得其方便:他就得便了,乘虛而入。 怎麼樣呢?你說他這個大力,力量有多大?現作佛身:他變做一尊佛。所以我教你,將來你要是得了佛眼,有的時候會看見佛來了,菩薩來了,或者天仙來了,或者神來了。真正的佛、菩薩、天仙、神都有光的,他們這個光是清涼的,照到你身上,你覺得非常的自在,覺得再沒有那麼舒服了。要是魔呢?他裏頭有一股熱力。不過這個分析,要很有智慧才能分析得出來,才能判斷魔和佛的這種光;你若沒有智慧,你也不覺得他那個熱力是熱──當然不像火那麼熱了,但是它裏邊有一種熱的力量。所以這要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判斷魔和佛的這種光。 這個大力魔王,他能現作佛身, 來為說法:來給你說法。說什麼法呢?你怎麼能知道他是魔,怎麼能知道他是佛呢?他們所說的法不同。什麼法呢? 非毀禁戒:「毀」,是譭謗;「非」,就說:「不要 持戒!持戒都是小乘人持的嘛!大乘人,殺即無殺,盜即無盜,淫即無淫,這沒有關係的。你殺也是沒有犯戒,盜也沒有犯戒,淫也沒有犯戒,根本就沒有這些個東西!你不要拘止那個小節,不要這麼守這個細行,你犯也沒關係!」他這樣講。 可是這個犯,在沒受戒之前,你所做一切的事情,不算犯戒的。若受了這條戒,譬如受了不殺生的戒,你若再殺生,這算犯戒。為什麼?你明知故犯。受了不偷盜的戒,你又去偷了,這是犯戒;若不盜,就不犯了。你受不 邪淫的戒,以前你做邪淫的事情,那不管的,因為那是過去的,不知者不作罪;若受過戒之後再犯,那就是犯戒。不妄語,你沒受戒以前,那根本也就談不到什麼犯戒不犯戒,可以隨隨便便亂講;受過戒之後,就不可以亂講的。什麼事情,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可以知道說不知道,不知道又說知道。你不可以轉彎抹角講話的,必須要直心是道場,有什麼說什麼。這是受過戒的,然後才算犯。那麼說,這麼樣子,我可以不受,就不犯了吧?因為你現在知道受戒好,如果再不受,那你又是當面錯過。你不受戒,對你自己、對佛法上,也沒有進步的。一定循序漸進,若知道這是好,就應該受戒;受戒之後,要好好的守著戒,不要犯了! 而這個魔王就專門破壞禁戒,專門不叫你守戒的。讚淫怒癡:他讚歎淫:「你有淫欲心,那最好了,淫欲越大,你成菩薩的果位也高!你看那個烏芻瑟摩,不也是每一天都需要兩、三百個女人?然後他修行,變成火頭金剛,那有什麼關係呢!」其實他一這樣讚歎淫欲,這你就應該知道,他不是真正的佛,他是魔王變化的。他讚歎怒:「啊,那脾氣不要緊的,脾氣越大,你的菩提也越大。煩惱即菩提嘛!你煩惱多,菩提也就大了。沒關係,你只管發脾氣去!」 癡,是愚癡,多數做顛倒的事情。好像前邊講的「愚鈍輪迴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那個愚鈍的輪迴,由愚癡的顛倒這種情形,就怎麼樣呢?「精神化為土木金石」。這不是個個都是這樣的,不過偶爾會有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的情形。那麼這個癡顛倒,魔王就讚歎,叫你越愚癡越好;你愚癡,好聽它的號令,好入它的黨,做為魔王眷屬了嘛!所以他歡喜你愚癡的。 好像最近印度有一位姓黃的,他寄一本書來,那本書上就專門讚歎「雙修」,男女要在一起修道的;這都是近於一種魔說!魔王就專門讚歎這種,令人不斷淫欲,說不斷淫欲就可以成佛的。不斷淫欲如果成佛,那個佛也變成不清淨了!而佛是清淨的。什麼東西是最污濁、最不清淨的呢?就是這個淫欲,這是最不清淨的一種東西!所以男女結婚,那個「婚」字,在中文來講,有個「女」字邊,搞個黃昏的「昏」。這是說,一結了婚,就沒有智慧了,天天都好像在晚間過生活,天天都在黑天,不清淨;天天都是睡覺一樣──黃昏,就是要睡覺了。睡覺,就什麼也不知道,就愚癡了!所以在中國這字義上,你若是研究起來,很有道理的!說是「頭昏腦脹的」,頭昏,就是沒有智慧了。那個「昏」,再加上個「女」字,不單頭昏,覺也昏了!所以這是很厲害的。我說這個「覺」,不是「手腳」的「腳」,是「覺悟」的「覺」。覺悟也不覺悟了,也昏了!你看,厲害不厲害?(北方口語「覺」發音為「腳」) 不過這也不是一定的,應該要把它看得活動起來,不是死板的。雖然說結婚是昏了,你可以在這昏的時候明白,在這昏的時候不糊塗──釋迦牟尼佛也結婚了,但是他的智慧比誰都大。所以,方才說吃五辛的人,那鬼就和他接吻,常常和他住在一起,我們所有的人是不是就生一種恐懼心?如果你不怕,那是沒有問題;如果你怕的話,就不要吃五辛這種東西,它自然就離你遠了。你不吃,天仙、菩薩就守護著你,鬼就會跑了。 結婚,雖然說頭昏腦脹的,但是可以「頭昏覺不昏」;這個「覺不昏」的意思,就是說你雖然結婚了,若有覺悟性,就是我說的「頭昏覺不昏」。你可以學我們那個大覺世尊釋迦牟尼佛,那就不會黑暗,會光明了。我們現在跟釋迦牟尼佛學智慧、學佛法,我們一切一切都應該以釋迦牟尼佛做我們的一個榜樣、一個標準。所以就結婚的人,也不必憂慮,只要你能「入陣出陣」,能以在這個境界上明白這個境界,不被它所迷,這就不要緊了!我並不是要反對每一個人結婚,我是把這個道理給提出來。我們要研究這個道理,所以果容也不必擔心! 吃五辛的這一種人,因為天仙護法、菩薩善神都不保護他,所以大力的魔王就得便了;大力魔王得了方便,就變現一個佛的身體,來給他說魔的法,讚歎淫欲、讚歎瞋恚、讚歎愚癡。於是乎,這種的人受魔王的迷惑,就沒有正知正見,沒有真正的智慧了。沒有真正智慧,沒有正知正見,有什麼呢?就有了邪知邪見。魔王說淫欲好,他也信了:「這佛告訴我的嘛!佛告訴我說淫欲是沒有關係,不要緊的!」又說是:「煩惱也不要緊的,煩惱即菩提,這是佛告訴我的!」本來是魔王給他說的法,他說是佛說的,這就叫「認賊作子,認魔王作佛」了。 所以命終自為魔王眷屬:等他壽命盡了,在這世間上福享盡了,就命終了。死了,跑到什麼地方去呢?就乖乖地跑到魔王那邊去,做魔王的眷屬了。為什麼做魔王眷屬?因為他在生就相信魔王所說的法,就是存一種邪知邪見。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魔王也有他的福報,等他受魔王的福報盡了,就要墮落到無間地獄裏頭去。因為他邪知邪見,做完了魔王眷屬,魔福享盡了,又該墮落無間地獄裏頭去。什麼時候出來?那沒有人知道了! 以前有這麼一個修行的人,他念「南無阿彌陀佛」;雖然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他很貪心,貪什麼呢?就貪銀子、金子。他修行, 念佛是念佛,他聽說極樂世界是黃金為地,金子非常之多,說:「我若生到極樂世界,黃金為地,我一定要存起來一些個金子!」那麼在這個世界,他也存一些個金子、銀子。有一天,他看見阿彌陀佛拿著一朵蓮華來了,對他講:「你今天應該 往生極樂世界了!你可以把你的金子都帶著!」他就把他大約有四、五百兩銀子,都放在這朵蓮華上。可是他自己還沒有坐到這蓮華上,這蓮華就沒有了,阿彌陀佛把這些金子、銀子就給拿走了。他想:「喔,阿彌陀佛也是歡喜錢,也歡喜這金子、銀子的!看見我的錢,就拿走了!」 他本來是在一個家庭裏住著,這是人家另外供養他。正在這個時候,這個家庭裏邊,就生了一隻小驢──驢就是馬之類,比馬小的這種動物。這小驢一生出來就死了,看這小驢肚裏很重的,一扒,啊,這個老修行的銀子、金子,都在這驢肚裏。這老修行說:「喔,我貪心這麼重!幸虧這回我沒有去!我如果去,不也就做驢了?原來阿彌陀佛來接我,這還不是真正的境界!」自己慶幸,他幸虧沒有跟著這一個「阿彌陀佛」去。 由這個,說:「阿彌陀佛是不是有的呢?」阿彌陀佛是有的,但是往往人邪知邪見,就有魔;那個魔也會現這個相,和阿彌陀佛一樣一樣的。所以在這裏邊,我們知見一定要正的。知見正怎麼樣啊?切記不要生貪心,不要貪財,不要貪著說:「喔,我若生到極樂世界,那兒黃金為地,我把那個金子收起來多多的!」他因為有這一念要收金子,所以幾乎就變成驢。想要到極樂世界去掘金的這一類人,都應該發一種覺悟心:極樂世界雖然說黃金為地,但是你可不能存自私自利的心,預備給自己將來隨便用的。所以修行,就這一念之差,就會發生魔業。 M3結名第一增進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阿難哪!你聽見我說了沒有?修菩提者:修行菩提道的人,永斷五辛:一定要不吃這蔥、韭、薤、蒜和興渠。你若吃這些個東西,就會跑到魔王那裏邊去;不吃這些個東西,你就會到佛的眷屬裏邊來。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這是對修道的第一種增進修行漸次。修行漸次要除助因,什麼是魔王的助因呢?就是這五辛。你不要把它看得簡單了!你因為有五辛,就變成混濁了,就不清淨了;不清淨,就和魔王眷屬相合了。魔王的眷屬,就是不清淨的;他是越不清淨,他越歡喜。 L2刳其正性(分三)
M1徵名先斷淫殺 M2示以進修餘戒 M3詳明利益結名
今M1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噉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這第一種的增進漸次,就是不吃五辛;不吃五辛,也就要不吃一切的肉類。第二種的增進漸次,就是要正性。 云何正性:什麼叫「正性」呢?正性,就是正業識之性,業識之性要把它改變過來。要怎樣子正性呢?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想要得到定力,要先嚴持清淨戒律:你首先要修行。「嚴」,就是自己對於自己很嚴厲的,一點都不馬虎。「持」,就是執持。執持什麼呢?執持戒律,就是依照戒律修行。在你沒有受戒之前,你所犯的,那不算犯戒,因為你不知道,不知者不作罪。你若受了戒之後,就不可以再犯,所謂「不再犯」,就是不可以擴充你的這個罪過。譬如在沒受戒之前,歡喜做種種不規矩的事情,那麼在知道受戒的這種法後,就應該受戒,以後就要把所犯的毛病改過自新。 永斷淫心:淫由愛欲而生,淫欲是由無明生出來的。譬如你若是為著生子育女,而和自己的妻子,這不算的。或者有一種的因緣,你想幫助人,不是為自己的一種自私而尋求一種虛妄的快樂,這也不犯的。為什麼?你想要幫助這個人、度這個人,做你所不願意的事情,這是因時的一種通權達變。 不餐酒肉:就是吃齋。「不餐」,也就是不吃。酒有什麼不好處呢?肉又有什麼不好處呢?酒能亂性,因為你一喝了酒,性就不定了,就會做了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所以就應該把它戒除了,你的性就不會不定,不會顛倒了。並且酒也有一股酒氣,人聞著這酒氣,認為是好聞的;在天上那個天仙、神、鬼──鬼聞著它不是怎麼不好的,鬼也歡喜的;在正神和菩薩,聞到這個酒氣,都不高興的,都不願意聞的。菩薩、羅漢聞到酒氣,就好像我們聞到尿那個味一樣,它又臊又臭,所以他就不高興。你看,我們人不願意進廁所,可有一些個吃屎的蟲,在廁所裏專門吃那種東西,它歡喜吃的!這個酒、肉,因為它也是一種幫助淫欲的,所以修道的人就不應該吃它! 以火淨食,無噉生氣:什麼生的東西,甚至於蔬菜,都應該把它用火煮熟來吃,不要吃這個生的東西。因為生的東西,多數就會幫助你的瞋恨心。所以,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這一類的修行人,若不斷這種不正當的邪淫和殺生的話。出三界者,無有是處:說想要成佛,決定沒有這個道理的。 M2示以進修餘戒 當觀淫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 當觀淫欲猶如毒蛇:你應該作這種的觀想。觀想什麼呢?喔,這淫欲就像毒蛇那麼毒!被毒蛇咬一口,恐怕有的時候,就會把生命都丟了,所以你若看這個淫欲好像毒蛇那麼毒,就不會那麼歡喜了,淫欲心就不會生了!為什麼?你見著它像毒蛇那麼毒,又像虎狼那麼厲害──虎狼,你除非不碰著牠,碰著牠就沒有命了。如見怨賊:又觀淫欲,就好像見著那個和你有殺生怨仇的土匪。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這應該先持聲聞的戒。聲聞的戒是什麼?就是四棄、八棄。「四棄」,就是殺、盜、淫、妄。比丘尼再加上「觸、入、覆、隨」這四種,就是「八棄」。執身不動:你先修行聲聞的這四棄、八棄,把身修得不造這種的業了。 後行菩薩清淨律儀:然後再修菩薩的戒;行菩薩戒,就是守十重四十八輕戒。對於這個律儀,守得特別清淨。執心不起:在心念裏頭都不生這種的淫欲心,都不生這種的邪念,這才是修行人應該行的道路。 M3詳明利益結名 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禁戒成就:「禁」,就是禁止;「戒」,就是止惡防非。可是這裏邊,有種種的開緣,又有遮緣,這分開、遮、持、犯四種。開,有的時候這個戒律開開,你就做了也不犯。遮,就是防止,好像這飲酒什麼的,你若不飲酒,就不會犯戒,所以就不要飲酒,這是遮。持,就是執持,照著修行,依照這規矩去做。犯,就是犯戒。 怎麼叫「開」呢?在以前佛住世的時候,有兩個比丘在山上住著,有一個女人就走到這個山裏,這個時候,這兩個比丘中,就有一個到城裏去買東西,就剩一個比丘在這兒睡著了。他大約也很懶惰,在山裏頭也沒有人管,他就睡覺,也沒有穿什麼衣服。僧人在印度不穿褲子,就那麼圍著一條裙子,上面搭這個衣,就這麼樣在那兒睡著了。這個女人也不知從什麼地方來的,到這兒一看,有一個男人,於是乎她淫欲心也就動了,就把這個比丘給強姦了。 強姦完了,到城裏買東西那個比丘也回來了,這個女人就跑。那個比丘就問說:「這個女人來幹什麼?她跑什麼?」這個比丘就說:「這個女人不是個好人,她把我強姦了,令我犯戒了!」那個比丘說:「這還得了!我去把她抓回來!我們到佛那個地方告她去!」於是乎就追這個女人,一追,這個女人慌慌張張一跑,跌到山澗裏,就跌死了。 這兩個比丘,一個犯淫戒,一個犯殺戒——這個女人雖然不是他親手殺的,如果他不追她,她就不會死。這兩個比丘一想:這回可壞了!這回糟糕了!到佛的面前去,請佛看看有什麼辦法可以沒有罪?佛說:「你們去請教優婆離尊者!」優婆離尊者一聽他們倆個人一個犯淫戒,一個犯殺戒:「這個不能改悔的,這不通懺悔的。你們兩個人將來一定墮地獄的!」這兩個人一聽說要墮地獄,就痛哭流涕,各處去找人幫忙,說得有什麼法子不墮地獄? 一找,就找著維摩居士。維摩居士就問:「你們兩個哭什麼啊?」他們就說怎麼樣子犯的淫戒,怎麼樣犯的殺戒。維摩大士說:「你們兩個沒有犯戒!你們只要肯改過自新,我給你們兩個人保證,你們不犯戒的!」為什麼不犯戒呢?「罪性本空」,這不是有心犯的,不是故意來犯的,這不算的,可以開緣的;於是維摩大士就給這兩位比丘說這種的法。這兩位比丘聽維摩大士這樣一講,兩個人當下就開悟證果,以後都成阿羅漢了。 所以在這禁戒裏邊,有種種說法不同的。不過這種開緣,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開的,因為如果你開得太多了,人人根本也就不守戒律了!說:「這有開緣,可以開開的。」所以佛不主張講這種法。 那麼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相生相殺」,生了又殺,殺了又生;殺生的這種罪業,永遠沒有了。偷劫不行,無相負累:偷劫的這種罪業也沒有了,你不短我的,我也不短你的;我不吃你的肉,你也不吃我的肉;我不欠你的債,你也不欠我的債;彼此你不虧負我,我也不虧負你;你不累我,我也不累你。亦於世間不還宿債:也在這個世間,「不還宿債」,你就前生造的什麼罪業,也不需要還了。為什麼?你和畜生斷往來了!你不吃牠的肉,就和牠沒有什麼關聯了。 是清淨人修三摩地:這個不吃五辛的人,不喝酒,也不吃肉,又能嚴持四棄、八棄的戒律,他若能再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就是在父母生的這個肉身上,也不須得到天眼,自己就會看得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能遇著佛,能聞法,親自聽見佛這種慈悲的懿旨,他會得大神通的。得到什麼神通呢? 遊十方界:他就在這個地方,可以到十方世界遊玩去。宿命清淨:他得到宿命通。這個人,於肉身雖然沒正式得到天眼通,但是也相似天眼;沒正式得到天耳通,也會得到相似的天耳。得無艱險:他永遠也不會遇著艱難和危險的事情。 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上邊的「正性」,能正自己業識之性──就是以前不正當來的,現在把它改過自新,能以守持戒律。能以守持戒律,這一點,就是第二種增進修行的漸次。 L3違其現業(分三)
M1徵名承戒修定 M2結解即獲法忍 M3由漸入頓結名
今M1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前面講的是「除造業的助緣」、「改正業識的這種性」,現在是講「違背現業」,就是今生所造的這種業,也要把它違了。「違」,就是違背;違背現業,就是不順著現在所造的業去跑,要改回來。
云何現業:怎麼叫「現業」呢?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像上邊所說,這個清淨持禁戒的人,他心不貪淫。不是有一種貪心,貪圖淫欲這種虛妄的快樂。既然不貪了,所以他就清淨。他清淨了,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在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他就不隨著六塵的境界所轉;不奔逸於六塵的境界了,就是迴光返照,能以回來。 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因他不隨著六塵轉了,他就返本還原了,就迴光返照,反聞聞自性,修耳根的圓通。塵既不緣:六塵的境界既然不和他有一種的緣,就和他沒有什麼關聯,沒有什麼因緣了。根無所偶:六塵既然斷了,六根回來了,那麼這六根和這六塵就不會相對著;不會相對著,所以叫「根無所偶」。「偶」,就是相對著;好像男女結婚,在中文叫「配偶」,就是兩個相對著的。反流全一:這個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反流」,就是反向回來,修耳根圓通;「全一」,把六根、六塵這種的性都規制到一起了。六用不行:六根也不去追隨這六塵的境界了。 M2結解即獲法忍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 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在這時候,這十方國土都是很皎潔、很清淨的。比方什麼呢?譬如琉璃內懸明月:好像琉璃裏邊懸掛著一個明月,所以誰都看得見,就是透明體的。 身心快然:在前邊說,好像在一個琉璃裏頭懸著明月一樣,那麼玲瓏剔透,外邊也能看見裏邊,裏邊也可以看見外邊。這表示這個修道的人,修得身心清淨,好像琉璃那麼光明、那麼透明,所以在這時候,這身也非常快然,心也非常快然。「快然」,就是快樂的樣子。妙圓平等:這時候,得到這種微妙圓滿,而又平等的法性。獲大安隱:得到這個最安穩的。「安」,就是平安、安樂;「隱」,就是這種樂,自己知道,旁人不知道。一切如來密圓淨妙:十方三世一切的佛這種祕密而圓滿又清淨微妙的這種法性,皆現其中:這個修道的人,就都得到這種的境界。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得到這種境界的這個人就得到無生法忍,也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就是這個法沒有生滅了;得到這個沒有生滅的法了,叫「得無生法忍」,得到這種的境界也是很不容易的。從是漸修:從這個地方漸漸地向前去修行。隨所發行:隨著他所得的這一個修行的功夫,而發出一種行願。安立聖位:他在一切的聖位上安立。「安立」,是不動不搖的。 M3由漸入頓結名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這個就叫做第三種增進的修行漸次,這種要違其現業的修行漸次。 I2乾慧一位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阿難:釋迦牟尼佛叫一聲阿難說: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這個善男子,他這種欲愛的心都乾枯了,就是沒有欲愛了。他這個六根和六塵的境界不相對待了。現前殘質不復續生:這個「殘質」,就是他的餘習,也就是很少的無明;現前還有這麼一點點的餘習,無明既然這樣少,也不再增加無明了。 現前的殘質不復續生,這種的無明既然剩得很少,業障也沒有許多了,所以這個時候,執心虛明,純是智慧:自己的存心好像虛空那麼樣明朗,在自己的性份裏頭智慧圓滿了,沒有旁的妄想。就想的東西,也是由智慧發生出來的。慧性明圓,鎣十方界:這一種智慧的自性,既光明而又圓滿,映照十方,光明遍照。「鎣」,也就是映照。 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把這個欲愛都乾了,欲愛既然沒有了,就是剩智慧,所以這個名字,就叫「乾慧地」,又叫「金剛初心」。金剛,就是不壞的意思。這不壞的一個金剛心,最初的一步叫「乾慧地」──這和十地那個位子又不同。在這以後,就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再加上「煖、頂、忍、世第一」這四加行位,再加上「十地、等覺」,統統是五十五個位子,這是菩薩所修的五十五個等級。 欲習初乾:「欲」,就是自己的愛欲;「習」,就是習氣;「初」,就是一開始;「乾」,就是沒有了。愛欲和這個習氣在開始乾了,言其沒有這種欲愛的習氣了。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可是欲愛乾了,還沒有和如來這個法水相接。「法流」,就是法水這種的源流,就是所說的佛法。這個「佛法」,不是講出來的法,而是自己自性裏頭流露出來一種法水,由自性裏發出一種真正的智慧水。這個乾慧地,現在這還沒有和真正的智慧水相接上。 I3十信十位(分十)
J1信心住 J2念心住 J3進心住 J4慧心住 J5定心住
J6不退心住 J7護法心住 J8迴向心住 J9戒心住 J10願心住
今J1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現在這就講的「十信」的位子,有十個位子:(一)信心住、(二)念心住、(三)進心住、(四)慧心住、(五)定心住、(六)不退心住、(七)護法心住、(八)迴向心住、(九)戒心住、(十)願心住。以上是「十信」的位子,有十種的信;這十種信,又叫十種信心住——居住到這個「信」上。 即以此心:哪個心呢?就是乾慧地這個金剛初心。用這個金剛初心,中中流入:用這個心,流入佛法中;用這個中,流入這個佛法裏邊(即心心念念之中,都中入法性之流),圓妙開敷:得到這一種圓滿微妙的境界,又開佈而敷演。這個時候,就得到一種真如的理體。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從真如自性這個妙圓的心上,在這個真上再發出來一個真妙。妙信常住:這種微妙而生一種信,是常住不會變的,常常地住在這個妙信上。 一切妄想滅盡無餘:常常地住在這個妙信上,這時候所有的妄想都滅盡無餘,你再想生妄想,也生不起來了。因為妄想都是由無明幫助它,才生出種種的妄想,生出種種的欲愛;你欲愛乾了,無明也剩沒有多少了,這時候你一切的妄想,自然也就不生了,沒有那麼多妄想了。你為什麼打妄想?就因為你有欲愛,有所貪欲,所以不是想這個,就是想那個,總有一種攀緣心,這攀緣心不停止的。為什麼有攀緣?就因為你有欲愛、有貪。人若沒有貪心了,就沒有妄想了;妄想,都是從貪心那兒生出來的。而現在這個修行的人,一切妄想都滅盡了,沒有多的了。 中道純真:這時候得到這個中道的理性,沒有一點假的了。所謂「假的」,也就是有欲愛,那就有假的了。現在純真了,沒有欲愛,沒有那種妄想貪欲了。名信心住:這頭一個的名字,就叫「信心住」;生出真正的信心來了,住到真正的信心上。 J2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在前邊那個「信心住」,是修中道圓妙這種的如如理。既然住於信心,這是個真信。 真信明了:由真信,然後才能有真正的智慧,有真正智慧自然就明了了。一切圓通:這時候,所修的不但耳根圓通,眼根也圓通,鼻根也圓通,一切都圓通了。那麼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五陰──色、受、想、行、識。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在這六根、六塵中間,就生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是十八界。這時候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三種,它們都不能障礙你──你因為得到這圓通,五陰也不能障礙了,十二處也不能障礙了,十八界也不能障礙你了! 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像這樣子,乃至過去、未來和現在,在沒有數量那麼多的劫數裏邊。捨身受身:「捨身」,就是死了;「受身」,就是生了。在這生生世世,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知有多少。一切習氣皆現在前:在這每一生中,就有每一生的習氣。有一生就習得喝酒,有一生就習得抽煙,有一生就習得去賭錢,有一生就習得去行淫欲,有一生就習得殺生,有一生就習得偷盜,有一生就習得打妄語,有一生就習得種種不好的行為;總而言之,這太多了。 這是壞的習氣,那麼也有好的習氣;有一生就學著去拜佛,有一生又學得去讀誦〈楞嚴咒〉,有一生又去學得聽講《楞嚴經》,有一生又去聽講《法華經》;總而言之,生生世世,多生多劫,經驗很多的道路。所以「一切習氣」,這是很多生的習氣,就好像演電影都現在自己的面前了。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這個修道的、好的善男子,他都可以想得起來,都可以記得住。他得這種境界,就不忘了,就永遠念玆在玆地,總念這種的因緣。名念心住:這叫「十信」裏頭的「念心住」。 J3進心住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微妙而圓滿純真,由這個真精,而發出一種變化。於是乎,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從無始以來這種種的習氣既然都變了,就都變成一種精明的智慧。唯以精明,進趣真淨:以這種精明的智慧,再向前去精進。精進到什麼地方呢?精進到這個真清淨的地方,真清淨的地方就沒有一切染污。名精進心:這就名叫向前精進的進心住。 J4慧心住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在這個心進趣到真淨的境界上,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心也明瞭了,就有一種真正的智慧了。所以這時候這個智慧純了;「純」,就是一點雜的念也沒有了,其他愚癡妄想完全都沒有了。在前邊不就「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了嗎?所以這兒是純以智慧,名慧心住:這叫智慧的信心住。 J5定心住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就不要放鬆了這個智慧,要執持這個智慧的光明,周遍法界而寂然。「寂」,就是寂靜。「湛」,湛然;湛然,就是清湛。那麼寂靜而清湛,寂妙常凝:「寂湛」就是「寂而常照」,「寂妙」就是「照而常寂」。照而常寂,這有一種妙「常凝」,這個凝就好像凝結似的。什麼凝結了呢?是這一種智慧所凝結的。這個智慧,以前還淺一點,現在就又深一層了。由這個智慧水一常凝了,就名定心住:「凝」就是一個「定」,智慧有定力了,這叫「定心住」。 有了真正定的信心住了,這時候,不會人家說:「啊,這個好啊!」就跑到這邊去了;說:「那個法師不錯!」又跑到那個法師那兒去學;這個說:「某某法師講得好啊!」也就跟著這個「好」跑去了;那個說:「喔,某某法師講得不好!」他又也跟著人「不好的」轉了。這沒有定力!有定力,不會總東跑西跑的,不會東風來了向西倒,西風來了向東倒,也就是「八風吹不動」。 「八風」,這八風知道不知道?修行是不容易的。講到這兒,講講蘇東坡。這蘇東坡,叫東坡居士。在鎮江金山那地方,他和佛印禪師一個在江南,一個在江北,兩個人常常地談禪說妙,研究佛法。因為蘇東坡是中國宋朝一個很有學問的famous man(名人)。他學問非常好,也 打坐,也修行。有一次他打坐見了一個境界,就寫了一首偈頌,叫工人把這首偈頌拿給佛印禪師。 偈頌怎麼說呢?「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稽首,是拜;天中天,就是佛。他說,拜佛的時候,有一種毫光照遍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光明了。「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說,八風也吹不動他,他端然正坐到那個紫金色的蓮花上,都如如不動的。 八風是什麼呢?現在講給你們聽:(一)稱、(二)譏、(三)苦、(四)樂、(五)利、(六)衰、(七)得、(八)失。 (一)稱:就是稱讚你。說:「喔,你這個學生真不錯!真用功!你品性又好,又守規矩,一切一切都好!」你不要以為稱讚就是好了,這一稱讚,你心裏就搖動了,就沒有定力。(二)譏:就是譏諷你,譏刺你,說話令你忍不住。譏諷的話,好像:「啊,你真好啊──」聲放長長的,這就不是真正讚歎你,在這其中,就是說你不是真好,他這麼把聲放長了,這叫「譏」。有的時候,你受人一譏刺,也就發起脾氣了:「啊,你對我這麼樣子!你對我這麼沒有禮貌!對我這麼不客氣!」這譏諷,也是一個風。(三)苦:有一切的苦的境界來了,這也是一個風。(四)樂:樂的境界,令你快樂;你不要以為令你快樂就是好事,你這麼一搖動,這也是風。(五)利:就是利益,對你有益處。(六)衰:就是對你沒有益處,對你不好了,衰敗了。(七)得:就是得著了。(八)失:就是又失掉了。 你得著東西就歡喜,失掉東西就不高興。譬如,某某人有一個最好、最放不下的收音機,這是最新式、最名貴的一款;他買了一個,甚至於晚上睡著了,做夢都掛著這個收音機。這收音機、或者影相機、或者是傳真機、或者… …總而言之,是你最心愛的東西。你買來,這算得著了,得著誰不想啊?這個東西你愛惜,旁人也一樣愛惜,有人看見你這個東西這麼名貴、這麼值錢,於是看你不防備的時候就偷去了。偷去了怎麼樣?你這心裏,喔,生了煩惱,生了無明了,這都是被八風吹動了! 那麼蘇東坡寫完偈頌,叫工人拿過江給佛印禪師看,請佛印禪師批評批評,看他這首偈頌作得怎麼樣?你說佛印禪師怎麼樣啊?也就給寫了四個字。這四個字很有意思,但是蘇東坡受不了這四個字,一看這四個字,就發了火了。這四個字究竟什麼字呢?就是「放屁放屁」,這麼四個字給批上了。 拿回去,蘇東坡一看這四個字,就發起脾氣來了:「啊,這個和尚真是!怎麼罵人哪?我寫得這麼好偈頌,他來罵我!」於是穿上衣服,氣沖沖地就找佛印禪師的晦氣去,要去同他打架。一見佛印禪師,蘇東坡說:「你怎麼罵人哪?你這和尚!」佛印禪師說:「你說你『八風吹不動』,怎麼我放兩個屁,就把你從江那岸打過江這邊來了呢?」蘇東坡一想,自己說八風吹不動,人家說兩個「放屁、放屁」,自己就受不了了,你說這怎麼會吹不動呢?於是自己又低頭認輸,就回去了! J6不退心住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在定心住之後,有一種定光就發明。這種明性深入,這個修道的善男子,因為他明白了,就只知道有精進,而沒有向後退了。為什麼他不退?就因為他真正明白,真正有智慧了。名不退心:這名字,就叫不退的信心住。 J7護法心住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這個心有進無退,也非常平安,也不躁急,總保持有進無退的心不失掉。十方如來,氣分交接:這時候,因為你有進無退,所以就得到十方如來這個佛的氣分,和你這個修道人的氣分交接到一起。名護法心:這就叫護法信心住。就是佛也護你,你也護持佛法;佛護持你成就道業,你護持佛法發揚光大。 J8迴向心住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覺明保持:你和佛氣分相接,這有一種覺悟的心了,覺悟而有智慧聰明這種的氣分,你保持不失掉。能以妙力,回佛慈光:能用微妙這個力量,和佛的慈光互相相接。向佛安住:你這個氣分和佛的氣分,你這個光和佛的光,都這麼互相來回交接。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就好像懸兩個鏡子似的,這光明互相對著的。其中妙影:在這兩個鏡子中間,這妙影重重相入:「重重」,就是沒有盡的,沒有完的。這種的光,重重無盡的相入。名迴向心:叫迴向心住。 J9戒心住 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心光密迴:你的心光和佛的心光互相密通。「密迴」,也就是密通,你的心光通到佛的心光,佛的心光也通到你的心光。那麼佛的心光到你的心裏邊,又回到佛那兒去;你的心光到佛的心裏去,又回到你自己的心裏邊去;這心光與心光互相交接。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得到佛常常地照耀你,和佛甚至於合而為一,沒有比這個再高再上了的這種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安住到這個無為法上,得到這個無為法,也不會遺失。名戒心住:這個名字,就叫「戒心住」。 J10願心住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住戒自在:你住到這個無上金剛光明寶戒的上邊,得到一種自在,得到一種神通。這種神通是自在神通的,不必要這麼作意,就得到能遊十方,所去隨願:你到什麼地方,都是遂心滿願的,都沒有障礙。名願心住:這就因為遂心滿願,所以就叫願心住。這是十信裏邊的「願心住」,你有什麼願,就可以滿什麼願。 I4十住十位(分十)
J1發心住 J2治地住 J3修行住 J4生貴住 J5具足住
J6正心住 J7不退住 J8童真住 J9王子住 J10 灌頂住
今J1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現在講的文是「十住」的位,十信、十住都是菩薩的果位。十住:(一)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這「十住」的位置,言其這個菩薩已經將要到佛的果位上了,但是還沒有到,暫時住到這個位置上。 阿難:佛叫了一聲阿難,說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這個修道的菩薩,以這種真正的方便,發前邊所講的「十信」那十種心。這個十心,也就叫十種的用,就是十種的信。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這十種心發出光輝來了,發出來十種信的用,互相涉入,又回到一個心。這個心叫什麼呢?就叫「發心住」,這是十住裏邊的第一個位置,第一住。 J2治地住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中發明:這個心中發明什麼呢?發明一種智慧,即生出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如淨琉璃內現精金:又好像琉璃一樣的,是通明透體的。這淨琉璃是比方,比方這個淨琉璃裏頭,就現出一種精金。以前妙心:以前面「發心住」這個妙心,履以成地:「履」,就是步履。由這種妙心,它變成一種地。這個地,名治地住:「治」,就當一個「平」字講;這第二住的名字,就叫平地住。 J3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由你心地,把心地平了,就有一種智慧。你心和你的這種智慧都非常明了——前邊那種種住、種種心都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在這個時候,你就有神通;有智慧又有神通,能以遊十方沒有擱留和障礙,任運而行,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名修行住:這第三住就是「修行住」。 J4生貴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現在這第四住的菩薩,就叫「生貴住」。怎麼叫「生貴住」?就是生到法王家了——生在佛的家庭裏頭,佛的家庭是最尊貴的。 行與佛同:這第四住的菩薩,他所行所做,都是和佛一樣的。受佛氣分:「受」,就是接受佛這個氣分。接受佛的氣分也就是學著佛這種的行為,就是和佛的態度是一樣。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這時候就好像中陰身自己去找他的父親、母親。中陰身,以前講過,就是我們投胎做人的這個靈魂,是在前五陰已滅,後五陰未成,這時候叫「中陰身」。 中陰身,他看這個大地如墨,沒有光明。雖然有日月,但是在有日月的時候,他不敢睜眼睛,是看不見光明。沒有日月星的時候,他看大地如墨,就黑洞洞的。那麼他和某一個父母有緣,無論相隔千里萬里,這個父母行淫欲的時候,他就看見有一點螢光。他在千里萬里應念而至,很快就到這個地方,就好像吸鐵石吸鐵,有一種吸引力,一吸就吸上了;吸上了,這個中陰身,一到這兒就托生了,托生這時候就成胎了。所以現在這第四住這個菩薩,生在佛家裏,也就好像這個樣子。但是,這都是比方,不是一定這樣子。這是比喻好像這麼樣有吸引力,就生到法王家了。 陰信冥通,入如來種:也就是無論隔著千里萬里,就好像有個信互相通著。第四住這個菩薩,就成就如來的種子了。名生貴住:這個名字,就叫生在尊貴的家裏去了;尊貴家,就是生在佛的家裏邊。佛還有家嗎?佛是出家的,那麼這佛怎麼就又有家呢?就是「出家」那個「家」,就是佛住著的地方,這都是比方。 J5具足住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既遊道胎:既然遊歷到佛的家裏,好像生了一個道胎似的。親奉覺胤:親自受覺悟的這個胤;「胤」,就是承繼。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就好像這個胎已成就了,眼睛、鼻子、耳朵,這個人的相也不缺了。現在這是菩薩相,這個佛相也不缺了。名方便具足住:這第五住的名字,就叫「方便具足住」。 J6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這時候,第六住這個菩薩,他的容貌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的心和佛心也是一樣了。名正心住:這第六住的名字,就叫「正心住」。 J7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身心合成:身和心都和佛是一樣了,但是這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沒有長成大人;就是這個菩薩,他還沒有佛這麼大的智慧,這就比方像個小孩子。日益增長:他的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就和佛相離不遠。名不退住:那麼勇猛精進,這就叫「不退住」,到第七住,就不再向後退了,只是向前進。 J8童真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這時候,有十種靈相的身,同時就能現十身;這十身,就可以每一身又現十身,這就百身;百身,每一個身又可以現十身,這就現千身、萬身——具足這麼大的神通。名童真住:這個叫什麼呢?就叫「童真住」這個名字。 J9王子住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第九,是「法王子住」。前邊,他那個十身靈相能變化無窮了,但是還沒有真正做法王子,好像還沒有出胎。現在形成出胎,親為佛子:這個大丈夫相已經成就,也就是這個佛相、佛身成就了。就比方在母腹出胎一個樣,親自做佛的兒子了。名法王子住:這第九住的菩薩,叫「法王子」。 J10灌頂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表以成人:「表」,是儀表;也就是他的形相已經成人了。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好像某一個國家的大王——這大王,就是講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要傳王位給太子的時候,把這個國家的政事分別委託交給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那個轉輪聖王他這個太子長大了,要繼王位的時候,轉輪聖王要取四大海水給太子灌頂,灌完了之後,就授王位,令他繼承王位,這叫「灌頂」。現在這個菩薩也是,既然做菩薩了,可以做得法王子,佛也給他灌頂,授菩薩的職位。名灌頂住:這叫「灌頂住」。 I5十行十位(分十)
J1歡喜行 J2饒益行 J3無瞋行 J4無盡行 J5離癡亂行
J6善現行 J7無著行 J8尊重行 J9善法行 J10真實行
今J1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前邊講的是「十住」的菩薩位,現在講「十行」:(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瞋恨行、(四)無盡行、(五)離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這「十行」,也就是「十度」,也就是十種波羅蜜。現在先講第一的歡喜行,這歡喜行,也就是個布施行。 佛又叫一聲阿難說,阿難哪!是善男子,成佛子已:這位善男子既然受灌頂做佛子了。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已經具足無量這麼多的如來妙德,和佛所有的德行差不多了。十方隨順:所有十方一切的國土、一切眾生,都隨順隨喜他。名歡喜行:歡喜隨順,就是做布施。這兒的布施波羅蜜,有兩種的意思。以前常常講的布施,本來是三個意思,有財施、法施、無畏施,那麼現在又講兩個意思。這兩個意思並不是這個財施、法施、無畏施這三種,而是另外有兩個意思。 因為它叫歡喜行,這歡喜,第一的意思:自己去做布施,要有一種歡喜心,歡喜行這個布施。不是說,我要做布施,又很勉強的,很不自然的;又想做又想不做,又不想做又要做,猶豫不決的。我想做布施,但是這個錢給人家了,「捨錢如割肉」,捨錢,就像在自己身上往下割肉一樣,又捨不得痛。不想布施嘛,那我又做不了功德了,又沒有功德!因此就想做,又怕錢沒有了;不想做,又怕自己的這功德沒有了。所以你說,也不知道往前進好,也不知道是往後退好!這就不叫歡喜行,這就叫「勉強行」,勉強去做布施。這種布施呢,不能說沒有功德,但是功德已經打了折扣了,已經減去一半了。為什麼?你不是真心做的。這是對自己做布施要生歡喜心,甚至於我做了布施,我自己就沒有錢用,都要生歡喜心。 第二個意思:又要令眾生歡喜。你布施給眾生,不要拿這個好像對開口要飯的人那麼樣子。那個門口來要飯的說:「喔,大爺啊!大奶奶!你幫助我,幫幫忙啦!」你拿出來或者十個cent(分),或者是兩毫半,就往他那兒一丟:「哎,拿去了!」這不叫「布施」,這種根本就談不到什麼功德,並且接受的那個人也不會生歡喜心。在中國有這麼一句話說,「不食嗟來食」,不食嗟來食是怎麼樣子?好像那個人沒有飯吃,他到你的門口去討飯,你拿著一碗飯:「給你啦!」這麼樣子你給他了,還要罵他一頓。若有廉恥的人,寧可餓著,也不吃這碗飯了,這叫「不食嗟來食」。你要是這樣去布施給人,人就不會歡喜的。一定你要表現得很真誠的,布施給人,幫忙人,還不要令他生一種感謝的心,說:「喔,這我可要謝謝你了!」不要有這種的求,這叫令人也歡喜——你布施給對方,使令對方也要歡喜;你要是令對方不歡喜,那也談不到這歡喜行。所以這「歡喜行」也就這個樣子,要彼此歡喜;自己要歡喜,他人也要歡喜。 J2饒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這個「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就是用這個戒法,使令眾生守持戒律,這就是毗離耶波羅蜜,即持戒波羅蜜。那麼用這個戒法,去度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守持戒律。若人人都守持戒律了,那麼這就是對於世界上一切眾生都有益處,所以叫「善能利益一切眾生」,這就叫饒益眾生行。 J3無瞋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自覺覺他:自己覺悟了,又要覺悟他人。好像我們學佛法,我們自己學了、明白了,這不算,還要使令一切的人都明白佛法,乃至於一切的眾生都成佛了,這叫「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不要自私自利,不要有一種妒嫉障礙心。對佛法,我們明白了,如另外一個人比我更明白,切記不要生一種妒嫉心,你若妒嫉人,自己將來要受愚癡的果報。在佛法裏邊,自己盡自己的心,切記不要生妒嫉人的心,不要生障礙人的心。 不是說,有一個人開悟了,我沒有開悟,喔,氣得不得了:「唉呀,真是!佛都不公平,怎麼叫他開悟,不叫我開悟呢?這真是!」就生出一種無明來了。或者有一個人聽講經聽得很明白,他的智慧也很高,很聰明,學東西也學得快;念〈楞嚴咒〉,他幾天就念會了——幾天念不會的,大約念兩個月也念會了。「哦,我沒有念會呢!」這妒嫉得不得了:「啊,你怎麼跑到我前頭去了?你怎麼先念會了?」這都是一種妒嫉心。 切記!切記!千萬不要生妒嫉心,要生一種歡喜心:「啊,他念會了,就是等於我念會一樣;他開悟了,也就等於我開悟一樣。」要生一種隨喜心、讚歎心來慶賀他,不要妒嫉障礙。學佛法最要不得、最不可以有的,就是妒嫉障礙。你若妒嫉人,將來你就愚癡,愚癡到什麼也都不懂了,連吃飯都不會吃了,你說那時候糟糕不?蠢得連吃東西都不曉得吃,寧可餓死,有這一類的眾生。所以不要妒嫉人,不要生一種嫉妒障礙心。要隨喜讚歎,有人比我好嗎?我要生一種歡喜心。 得無違拒:自覺覺他,得到一種沒有違拒的這種法。什麼沒有違拒呢?這就是要忍辱。順的境界來,我也高興;逆的境界來——就是不順的境界,我也高興,我也不拒絕你,我不違拒。不違背你的意思,這就是忍辱。前邊第二個,是持戒度;第三就是忍辱度,要忍耐,要修忍辱波羅蜜,什麼事情都要忍,這叫得無違拒。 我前一堂不給你們講過彌勒菩薩說的那首偈頌?說: 老拙穿衲襖 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 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 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 憑它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 你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 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 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襖」,老拙,就是很愚癡的老頭子。「淡飯腹中飽」,吃得那個沒有滋味的,平平淡淡的飯,可是吃得飽。「補破好遮寒」,我補這個破衣服,可以遮寒,凍不壞我。「萬事隨緣了」,什麼事情都是很隨緣的,我不對你們講「Everything, I'm OK (我怎麼樣都可以)」,也就是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這是彌勒菩薩說的,不是我說的;你們現在不能罵我的,我還沒有到這種程度上,我們先講明白了。老拙就說:「好,好,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打我,我自己睡到那個地方了,什麼也不知道。 「唾在我面上,憑它自乾了」,你吐一口口水到我的臉上,我都不用手抹它,我要它自己乾了。「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我也省抹擦口水的力氣,你看見我這樣子,你也就沒有煩惱了。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這樣的忍辱波羅蜜,就是妙裏頭的一個寶貝。「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你若知道這真正的消息了,你怎麼會不成佛,怎麼會不成道呢?一定會成的!所以這第三,就是個忍辱行。 這個忍辱行,就說「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沒有瞋恨這種行為,這種行門就沒有瞋恨,遠離瞋恨。你無論對我怎麼樣子,我也不瞋恨你,這就是第三種,離瞋恨的行。 J4無盡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就是在這十二類的眾生之中,哪一類都可以去化生。這位菩薩化生到十二類眾生的裏邊去,窮盡未來際。「窮」,就是窮盡;「未來」,就是將來。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平等,十方通達,無盡無盡的,所以叫「無盡行」,這是第四行。 這一段文,所說的是「精進度」,就是向前去勇猛精進,沒有退墮,這叫無盡行。 J5離癡亂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第五度是「禪定度」,這個禪定度,不散亂。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一切合同」,是種種的法門,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門。在這一切種種法門裏邊,都自然分別而明瞭,是某一種法有某一種的用,這法的用途一點都沒有錯的。名離癡亂行:這個名字就叫遠離癡亂,這是禪定度。「癡」,就是愚癡;「亂」,就是不清楚。 J6善現行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這個理是「同」,那麼什麼叫「異」呢?等到事相上,就異了。那麼在理上,它都是一樣的;在等到事上,就不一樣,就有群異了。一一異相,各各見同:事相各各不同,卻又各各契合這個理;有理無礙、事無礙、事事無礙、理事俱無礙,這種種的有同中現異、異中現同。在這個境界上這叫什麼呢?名善現行:叫「善現行」,所以善於變化,雖有異和同,同也不礙異、異也不礙同,同中現異、異中現同,就是事上又有理、理上又包藏著事。 J7無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像前邊所說這樣子,不單說同中現異、異中現同,也能少中現多、多中現少,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所以,「乃至十方虛空」,這是現大。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十方的虛空這是很大了,那麼在這個虛空裏頭所有的微塵,每一粒微塵裏也能現這個世界,在每一個世界裏邊,又能把它縮為微塵。可是微塵現出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並不小;在這世界現這個微塵,這個微塵也不覺得大——這就是小中現大無礙,不能留礙;大中現小也不能留礙。說在每一粒微塵裏頭可以現出來十方界,那麼這個微塵是小的,十方界是很大的,可是這十方世界也不覺得小;在這個一粒微塵裏現出十方世界,這個微塵也不覺得大。這種的境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現出來這個塵,現出世界,都互相通融,沒有隔礙,沒有留礙。這個名字就叫什麼呢?就叫「無著行」,無所著住了。微塵也就是世界,世界也就是微塵;小也就是大,大也就是小,這種境界就叫無著行。 這個「微塵裏邊現世界,世界裏邊就現微塵」,就叫「方便度」。這是由前邊六度的智度裏邊,又開出來方便度,因為這是生出來一種方便。 J8尊重行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這個「尊重行」叫願度,這是由願力所成就的。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這一切的境界現前,完全都是第一的波羅蜜多——到彼岸的法。名尊重行:這第八個願力就叫「尊重行」,又叫「願度」。 J9善法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第九,就是「力度」,這個有一種的力量。如是圓融:像前邊所說這樣子,圓融了一切,現前都是第一波羅蜜多。像這樣的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十方諸佛所立的軌則,他都能成就這修行。名善法行:這個就叫「力度」,有身體力行這種的力量,這個名字就叫「善法行」。 J10真實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在十行裏頭,就叫「真實行」。一一皆是清淨無漏:前邊所有這九個行門都是清淨無漏的法。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就只有一個真正的無為,這是性本來的樣子。這個名字叫什麼呢?名真實行:就叫「真實行」,真真實實的一個行門。這第十行真實行,也就是一個「智度」;因為有智慧,所以才達到這個真實的境地。以上是分別十行這些個菩薩的位置。 I6迴向十位(分十)
J1離相迴向 J2不壞迴向 J3等佛迴向 J4至處迴向 J5無盡迴向
J6平等迴向 J7等觀迴向 J8真如迴向 J9解脫迴向 J10無量迴向
今J1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迴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現在這是「十迴向」。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修前邊十行的這個善男子,最後他因為有真正智慧,才達到這個真實行門。他神通也圓滿了,他能遊十方國,大作佛事。所謂: 修行空華萬行 宴坐水月道場
降伏鏡裏魔軍 大做夢中佛事 「修行空華萬行」,修行這好像空中華的萬行。「宴坐水月道場」,坐到這好像在水裏那個月亮的道場。「降伏鏡裏魔軍」,降伏鏡子裏邊這個魔軍。「大做夢中佛事」,大做夢裏邊的佛事。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就表示一切如幻如化,沒有什麼實在的。就你修行,也是好像空華;你坐道場,好像我們現在做佛事,這都是水月道場,好像水裏的月亮一樣。降伏天魔,制諸外道,好像降伏鏡子裏的魔軍。大做夢中佛事,做佛事,都是在夢裏頭呢!這就是一切一切都不要著住,不要執著,你把一切都看空了,看破了!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一點都不要著住。 那麼他能以「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遠諸留患」,也就是遠諸留礙。他能以到純潔精真的這種程度上,也沒有一切障礙了。當度眾生,滅除度相:所應當度的這一切眾生,而沒有一個度眾生的相。好像《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一眾生實滅度者。」說我應該度一切眾生,我把一切眾生度完了之後,一個眾生我也沒有度。為什麼?就是沒有度相。 不要著住說:「這是我做的,那個是我做的。」好像造廟,「啊,這座廟是我造的!某一座廟,我是一個發起人,那時候我做了多少多少功德… …。」這就都是有相了!尤其在度眾生而無一切度眾生之相,這就是不認為這是我做的,這本來就是我的責任,本來我就應該做這個事情。你本來應該要做的事情,你又向誰去報功?向誰去領功呢?你去向人家報功,這好像不是應該自己做的。好像有的中國人就這麼說:「我這一生,也沒有偷過人的東西,也沒有殺過人,也沒有做壞事,我怎麼還不好呢?」好像他的責任,就是應該去偷,現在他沒有偷,就自己好憤憤不平了;好像他的責任,就應該去殺人,那麼現在沒有殺,他覺得自己不夠本了似的;他沒有做過壞事,好像他的責任,就應該做壞事似的。所以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度眾生而無度眾生之相,這是「當度眾生,滅除度相」。 迴無為心,向涅槃路:迴小乘的無為心,而向大乘涅槃的道路。名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這個名字,就叫救護一切的眾生,而要離開眾生相。我救度一切眾生,這是我的本分,要離開救度眾生的相;不是說,我救眾生了,這回我的功德可不小了,我有了大功德了!不要存這個心。我的責任,就是應該教化眾生,就是應該度眾生的,不要以為度了眾生,就有了功德。那麼說度眾生沒有功德嗎?有功德。但是你不要存一個功德心,過去就過去了,不要存有一個度眾生的心。這不是叫你不度眾生,是叫你不存這個度眾生相,沒有這個相。 J2不壞迴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壞其可壞:不應該要的,都應該不要了,就壞了它。什麼是不應該要的?講來講去,都是這個東西:業障。業是不可以要的,無明是不可以要的,煩惱是不可以要的,都要壞了它,不要它!遠離諸離:遠離那你應該離開的東西。「遠離諸離」、「壞其可壞」,就是你不應該犯的毛病——譬如貪、瞋、癡,這都是修道的人不應該要的,你應該把它壞了;貪、瞋、癡也是我們應該遠離的,要把它離開。總而言之,一切的善法應該保存它,一切的惡法都應該破壞它、遠離它。名不壞迴向:所以這個就叫「不壞迴向」。不壞什麼呢?不壞你本有的善根,不壞你自己本有的覺性;要把那個壞的壞了它,不壞的要保存著。 J3等佛迴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本覺湛然:我們自己這個如來藏性是我們本來的覺,我們這個如來藏性清淨了。覺齊佛覺:我們這個覺悟的心和佛是一樣了,和佛齊了,就等於佛的覺悟一樣。名等一切佛迴向:這個名字叫「等一切佛迴向」,就和一切佛的覺一樣的。 J4至處迴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在前邊這個迴向,精真發明,地如佛地:自己的因地精真既已開發明了,就將要到佛的地位上。名至一切處迴向:這個名字就叫「至一切處迴向」。 J5無盡迴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這個「世界」和「如來」互相涉入,世界也就是如來的本體,如來的本體也就是世界。這種的神通妙用,互相涉入,得無罣礙:一點罣礙、一點造作也沒有了。名無盡功德藏迴向:這個名字就叫「無盡功德藏迴向」。「無盡」,就是沒有窮盡。什麼沒有窮盡?這功德藏沒有窮盡。 卍 卍 卍 我們上一堂課談到達摩祖師。當初達摩祖師到中國,因為他說的是印度話,中國人都不懂。那時候中國人很壞,怎麼壞呢?專門排外,見到印度人來了,就叫印度人摩羅剎,這摩羅剎是很不恭敬的一種俗話,言其很粗野的。那麼中國人看見達摩祖師來了,就叫他摩羅剎。也沒有人和他講話,即使有人和他講話,也不太懂,所以達摩祖師到各處也沒有人理他,沒有人跟他學佛法。沒有人跟他學佛法,後來他就跑到洛陽熊耳山那兒面壁去了;這也就因為方言不同,他沒有什麼人緣。 現在說說達摩祖師和梁武帝。本來達摩祖師想救梁武帝來著,但是梁武帝因為業障太重,所以達摩祖師雖然是西來的——印度來的第一代祖師,可是梁武帝是當面錯過。中國人說:「對面不認觀世音」,那麼這梁武帝「對面不識西來意」,不認識西來的祖師。達摩祖師為什麼要救他呢?因為達摩祖師知道梁武帝有一種災難,達摩就想使令他覺悟,或者出家修行,或者把皇帝讓給旁人做,他就可以免去餓死的這種災難。 梁武帝非常相信佛法,在他那個時候,中國的佛教是很興盛的;他到處造廟,以他皇帝的力量提倡佛法,所以當時的人民都相信佛。可是他在過去生中造的業也很重的。在過去生,這梁武帝是一個出家的比丘,在山上修行。有一隻猴子,就天天偷他所種的東西吃;他樹上所有的水果,好像桃子、蘋果之類的,這猴子都來偷著吃。他種的東西,被猴子給吃得沒有剩多少,所以他就把這猴子圈到一個山洞裏頭,用石頭把洞門擋上了。他本來預備擋幾天,再把牠放出來,不准牠再偷東西吃。殊不知他把這猴子堵到洞裏頭,就忘了,把這猴子餓死在洞裏頭。 所以他今生做了皇帝,這猴子就托生做了侯景。這侯景以後帶著兵去把南京攻下來,將梁武帝圈到臺城裏頭,所有吃的東西都給拿走,也把梁武帝就餓死在那個地方。這是受他餓死猴子,今生這猴子也把他餓死的果報。 本來達摩祖師看他造這麼多的功德,可以將功折罪,但是也要有一種因緣,所以達摩祖師對他講話也就不客氣。梁武帝一想:自己是個大皇帝,你一個窮和尚來到我的國家,對我講話還這麼樣子不客氣!所以梁武帝對達摩祖師也就疏遠了。達摩祖師雖然想要救他,但是他自己不向達摩祖師求,所以達摩祖師也就走了,不管他。結果,梁武帝果然被侯景帶著一些個人馬,把他餓死到臺城裏頭。這是有這麼一個原因。 J6平等迴向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輝,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前邊這個無盡功德藏迴向,說這一位菩薩,他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在佛的地位中,每一地都生清淨無染的這種因。依因發輝:依照這種清淨因,又發出來一種光輝。於是,就取涅槃道:取這個不生不滅的這種道果。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這個就叫「隨順平等善根迴向」,能恆順眾生,又能平等而度脫一切眾生,令這一切的善根都沒有不平等的。 J7等觀迴向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真根既成:在這種真正的善根成就了之後,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所有十方的眾生,都是我自己本性,和這個菩薩都合成一個了。所以為什麼菩薩要度眾生而無度眾生之相呢?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菩薩和佛看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本體,都和他一樣的。所以他度眾生,也並不是度眾生,就是度自己。 性圓成就,不失眾生:這種性光圓滿成就了,和眾生都成一個,所以也沒有眾生失掉了。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這個名字就叫「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以平等觀察一切眾生的迴向。這是往外邊說,一切眾生都是他本性;若往自己裏邊說,在我們每一個人自身裏邊,就有無量無邊的眾生。 現在的科學都知道,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紅血球、白血球,有很多的微生物在身上。你要是打開你的佛眼,你看每一個人身上那個眾生不知有多少?那種微生物數不過來那麼多!甚至於你這出一口氣,就有很多眾生出去,去托生,又做眾生去了;你往回吸一口氣,很多很多眾生都又被你吃了。所以說是吃肉不吃肉,這很難講的;要是你有殺心,你無形中就是呼吸氣,這都殺眾生的。這往微細處講,那簡直是無窮無盡的。 那麼在你本身這些個眾生,你若沒修行,它就是眾生;你若修行,它都變成本有的佛性,都返本還原了。你一返本還原了,你身上這一些個眾生——這些微生物,也都返本還原了。所以這有外邊的眾生、裏邊的眾生,你修行有功夫了,外邊眾生和你合成一個了,裏邊眾生也和你沒有分別了;所以這個「眾生」太多了! J8真如迴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迴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就在這一切法上,也要離這個法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唯這個「即一切法,離一切相」這兩種都不要有所著住,名真如相迴向:這個名字就叫「真如相迴向」。 J9解脫迴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真得所如:怎麼叫「真如」呢?就是「真得所如」,真得著這個所如了。「真」,就是一切真的;「如」,就是一個理——如如理。如如智契如如理,這叫「真如」。這個如如智和如如理都得到真的了,所以十方無礙:這時候,你就是遊歷十方諸佛國土,無障無礙,一點隔礙也沒有了。名無縛解脫迴向:這個名字就叫「無縛解脫迴向」。「縛」,就是綁上了。沒有縛,就是得到自由了;得到自由,也就是解脫了。 J10無量迴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在你性德沒有圓成,和法界沒有合成一體的時候,你這不是法界量。那麼你已經性德圓成,和法界合成一起了,你還有一個法界量;有一個數量,這還不是究竟。現在這法界的量都滅了,沒有了,根本法界都空了,名法界無量迴向:這叫法界也沒有量的迴向。 I7四加四位(分二)
J1結前起後 J2別明四位
今J1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阿難哪!是善男子:前邊這個修行菩薩道的人。盡是清淨四十一心:都得到這個清淨的「四十一心」。由前邊那乾慧地——這是乾慧初心,又叫「金剛初心」,是金剛心一個開始;加上「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四十個位置的四十個心,這叫「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在這四十一心的位置後邊,又有四種妙圓加行位;這四個位也就是「煖、頂、忍、世第一」。 J2別明四位(分四)
K1煖地一位 K2頂地一位 K3忍地一位 K4世第一位
今K1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 現在所講的這一段文,就是四加行位的第一位「煖位」。怎麼叫煖位呢?就好像鑽木取火一個樣,將要出火還沒有出火,所以它就煖了,這個名字叫「煖地」。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就以佛的這種的覺悟,和自己所覺悟的是一樣的。那麼「若出未出」,就是言其覺悟的這個心,將要覺悟,而還沒有真正的覺悟。猶如鑽火: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鑽木取火一樣,那火若出來了,那就是出了,就是開悟了。那麼欲然其木:將將地鑽木鑽得正熱了。這個木正要燒著這個時候,這就有一種煖意,這個時候名為煖地:這就叫「煖地」。在前邊四十一心,加上這一個位子,這是四十二個位子。 K2頂地一位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前邊鑽木取火,是個煖地。現在又以己心,成佛所履:以自己這個心,成就佛的行履,和佛所行履的是一樣。前邊以佛覺用為己心,像鑽木取火似的;現在是用自己這個心,成佛行履。若依非依:好像有所依靠,有這一個因依著似的,但又無所依靠。又有一個比喻,比喻什麼呢?在這個位子上,就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就好像一個人上高山一樣,到山的上邊,身猶如在虛空裏一樣,因為它高了。腳下邊著著山,還有很少的隔礙,還沒有騰身虛空,名為頂地:這是個頂位。「頂」,就好像到山頂上一樣。到山頂上,自己身入虛空,但是腳還是在地面站著,所以這叫「頂地」。 K3忍地一位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心佛二同:這心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心。這雖然說是兩個,可是合而為一了。即心即佛,就是這個心也就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一如,合成一個了,這叫心佛二同。善得中道:這時候真正得到中道的理體了。 得到中道了,如忍事人:就好像人有什麼事要忍著。非懷非出:想要自己把它懷而不露也不可以,要叫它露出去還不可以。在這個時候,忍可於心,想要把它存在心裏,又要把它放出去;想要放出,又要存到心裏。就在這個時候,也不知道是放出去好,是存到心裏好。名為忍地:這叫一個「忍地」,放出去又不捨得,想不放又想要放,所以這個時候要有一種忍耐性。 K4世第一位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數量銷滅:前邊不說那個法界的數量沒有了?現在這是任何的數量都沒有了。任何的數量都沒有了,這是什麼呢?就等於「零」了——就是那個○字,沒有數量的。變成那個了,所以迷覺中道,二無所目:迷、覺和這個中道,都沒有名目了,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就是圓陀陀,光灼灼。那個圓又圓的,圓陀陀;光灼灼,那個光比任何都光。沒有名目可說了,因為等於○了嘛!那個○字就沒有什麼可講的了。什麼都沒有了,這就叫○。可是那個○裏邊和外邊的東西,都在○裏頭包著。○是一切的母體,一切的母親,但是它可沒有一個母親的名,什麼都沒有了。所以講《楞嚴經》,你在這個地方——就我現在講這個意思,你若明白了,那就是開悟了。 這個迷、覺和中道「二無所目」。這個迷中道和覺中道,迷和覺這兩種,也沒有迷,也沒有覺了。為什麼沒有迷?他不迷了。為什麼沒有覺了?他已經覺了,還覺什麼?所以沒有迷,也沒有覺了;覺也沒有了,迷也沒有了,這還是那個○字。那個○,英文是個o字,中文就叫零字。這一些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所有一切一切都由○這兒生出來的。現在也沒有名目了,但是沒有名目,還要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什麼呢?名世第一地:就叫「世第一」。這世界第一了,再也沒有第二了,這是世界第一位。 I8十地十位(分十)
J1歡喜地 J2離垢地 J3發光地 J4燄慧地 J5難勝地
J6現前地 J7遠行地 J8不動地 J9善慧地 J10法雲地
今J1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阿難!是善男子:哪個善男子?就是前邊得到「世第一」這個菩薩。於大菩提善得通達:於這個大覺的道,他善得通達——根本也無所謂通達不通達,不過這個文法上說「善得通達」了。覺通如來:覺也就是如來,如來也就是覺。覺如來所覺,如來也就是覺到這個,才能成如來。覺到哪一個?就是這個○字。你們記得!這個○字,這是什麼也沒有了,你不要再著到這個○上了!什麼也沒有,這就是一個真空。盡佛境界:這就是真空裏頭,又現出妙有來了。什麼妙有呢?這是歡喜的妙有。說:「哦,原來如此啊!」這時候生出一種歡喜了:「以前我不明白,現在我可懂了!」喔,歡喜得不得了!名歡喜地:所以第一個地叫「歡喜地」。 J2離垢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可是前邊這個歡喜地,他還有個歡喜;有個歡喜,那還有一個「同」,雖然沒有名目,他有同。所以這個叫異性入同:合成一個了。「異性入同」,這就是這個無明,「理」和「事」雖然合成一個了,但是還有個「同」的存在。現在到第二地,第二地的菩薩就叫「離垢地」,就離開那個無明了,離開那種染污法。本來就沒有多少,這已經和佛的覺性相同了;雖然覺性相同了,還有一點執著,還有一點塵垢。那麼現在同性亦滅:連這個和佛相同的同性也都沒有了,這是返本還原到那個如來藏性上。如來藏性是大光明藏,就一個大光明藏,沒有什麼名相的。所以這第二地,名離垢地:就叫「離垢地」,離開這個塵垢。你就歡喜,這都是一種塵垢;你有所歡喜,就還有一種情感。所以這第二地,把這一切的塵垢都離開了,把這個微細的無明也都減少了。但是現在到第二地,無明也沒有斷盡,只能離開這個垢。 J3發光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這十地的菩薩,初地菩薩就不知道二地菩薩的境界,二地就不知道三地。現在講到三地的菩薩,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淨極」這個「淨」,就是清淨了。前邊那個離垢地,它有個「離」字,那還是有垢的;再要「離垢」那個「離」字也沒有了,這才是真正清淨了。好像我們掃地,預備把地掃乾淨了;那麼乾淨,你要把掃把放到一邊去,這才是真正乾淨了;掃就預備清潔,你要是總在那兒掃,那沒清潔的。所以,把「離垢」那個「離」都要離了、都沒有了,這是清淨了。清淨到極點就發光了,這就明生了,所以第三地的名字就叫「發光地」——真清淨到極點,一塵不染了,它發光了。 J4燄慧地 明極覺滿,名燄慧地。 明極覺滿,名燄慧地:光明到極點,覺性也圓滿了,這個名字,就叫「燄慧地」。這個「燄」,就好像一個火炬。火炬也並不是真火炬,是比方這個智慧就好像火炬那樣。這燄慧地是第四地。 J5難勝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燄慧地之後,這不單一種的「同、異」,是一切一切的「同、異」,同和不同都不能形容了,同和不同的名稱根本就都沒有了。那麼這叫一個什麼呢?名難勝地:這叫「難勝地」。「難勝」,就是沒有什麼可以再能勝過他了。不能勝過這個地位,就是超過以前那幾地了。第五地的菩薩這個名位(這個位置),叫「難勝地」。 那麼是不是就一個菩薩處到這個難勝地呢?不錯,是一個菩薩。但這一個菩薩,不是一個菩薩。說:「怎麼又是一個菩薩,又不是一個菩薩?」佛法也就是在這個地方。這一個菩薩處到這個地位上,和他同類的所有百千萬億菩薩,都是處到這種的地位上——就是到這種程度上,到這個學位上。就說一個比方,你得到一個博士位,這得到一個博士位,是不是就一個人得到?不錯,是一個人得到。我得到了,但是你也得到了,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的,每一個人得到這個位置,都叫博士。 那麼有多少數目呢?也有百千萬億這麼多,不是單單一個人。所以方才我說,這個菩薩也可以說是一個菩薩,一個菩薩他得到五地的這種的程度上了。那麼不單他一個菩薩到這個程度,有百千萬億那麼多的菩薩都到這種程度上了,所以這不知道有多少!每一地的菩薩,恐怕比恆河沙數都多。 J6現前地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無為真如:這個「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個「真如」,就是那個如來藏性,也就是一真法界。這個無為的真如,一切都如了,一切都真了;這真如,沒有不真的,也沒有不如的。真如性淨明露:性也清淨到極點,這光明也發露了,這是第六地。第六地這個名字叫什麼呢?名現前地:因為他這個明露出來了,所以他的名字叫「現前地」。 J7遠行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盡真如際:這個真如也沒有個際,也沒有個盡,怎麼會盡真如際?這也是形容,說真如本來沒有邊際的,又怎麼可以盡呢?沒有盡的。所以經上說「盡真如際」,就是好像虛空本來就沒有的,說「虛空粉碎了」,虛空都沒有個體相,它怎麼會粉碎呢?所以這是個形容。而真如也沒有一個邊際啊!真如包括十法界,一切的眾生都在真如裏頭包括著,它怎麼會有個邊際呢?那麼十法界之外,又是個什麼地方呢?根本就沒有了!所以說「盡真如際」,名遠行地:這個行得太遠了,跑得太遠了,跑多遠呢?誰能知道多遠?總而言之,叫「遠行地」——跑得太遠了,就是普通人到不了,唯有七地菩薩才能到這遠行地上。 J8不動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這一真法界,一真如心,名不動地:你這個心就是個真如,真如也就是個心。好像前邊說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這個真如也就是心,心也就是佛,真如和心沒有分別了。那麼真如沒有邊際,你這個心也沒有邊際了。心也沒有邊際,那麼到什麼地方去了呢?什麼地方也沒有去,所以這叫「不動地」——不動道場周遍法界,這是第八地。 J9善慧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在第八地,這個真如和心變成一個,名字又叫不動。那麼不動呢,如果總也不動,那就沒有用了。可是現在這個真如,就發生用了。發真如用:真如是什麼用呢?有什麼用呢?啊,真如這個用可就大了!這是個大用,不是個小用。小用,單單是有一種的用處;大用,是你怎麼用都可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常隨緣是常不變,常不變又常隨緣。名善慧地:因為這樣子,有這種的用,這是一種智慧的作用,所以第九地這個地叫「善慧地」,這是一種最真實的智慧了。 阿難哪!你要明白啊,是諸菩薩:這一切的菩薩,前邊從乾慧地那個金剛初心到此地,這是五十四個位子。那麼這一些個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從這個地位再向前去修,他修行已經完畢,無功用道了,不必用什麼功,這已經畢業,功德圓滿了。什麼畢業了呢?學佛就要畢業了,就要成佛了,功德圓滿了。亦目此地名修習位:也給這個地起個名字,把以前這所有的位置叫「修習位」,就是修習的位置,修行的位置。 J10法雲地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慈陰妙雲:這個「慈」和「妙」,都是屬於法;而這個「陰」、「雲」,就屬於覆,蔭蓋的意思。「慈陰」這個「陰」,應該是有草字頭那個蔭。這個慈悲普遍來蔭護一切眾生,這種「妙雲」是微妙的這種雲。覆涅槃海:遮蓋著涅槃海。「涅槃海」這種的形容,也就因為一切佛、一切的菩薩都在這個涅槃海裏而產生出來。名法雲地:所以這個第十地,它的名字就叫「法雲地」。因為慈和妙都屬於法,這個蔭和雲都屬於覆,蔭護一切眾生,就是保護著一切眾生,所以叫法雲地。 I9等覺一位(分二)
J1正明本位 J2出所得慧
今J1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怎麼叫如來逆流呢?因為如來已經成佛,又逆流而出。這個菩薩,怎麼叫順流呢?佛已經到佛的果位上了,再向菩薩這條路上來,來做什麼呢?來迎接這個菩薩,這叫逆流。菩薩順流而至,菩薩因為由凡夫到阿羅漢、到菩薩,還沒有到佛的境界上,沒有到佛的果位上,所以這叫順流而行,就向佛這個覺位上走。那麼在這兒,正和佛來碰頭,這叫覺際入交:佛的覺和菩薩這個覺,這兩種覺交接到一起。名為等覺:所以這個名字叫「等覺」,就等於佛,和佛平等了,但還不是妙覺,只可等於佛。在這個時候,這個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所以這個無明最不容易破的。你把這一分的生相無明一破了,這時候就成佛了。 所以說,一般人說他就是佛,他從什麼地方到佛那個地方去的?從哪一條路走的?初地,他連名字都不知道;二地,連那個道路也沒有見過;三地,也不知道怎麼樣子去。怎麼到佛那個地方的?說他坐飛機去的,那若坐火箭比飛機更快!所以這種的人恐怕永遠都到不了佛那個地方去。為什麼?他沒有到就說他到了,你說這是真話、是假話?也沒有修行,在佛教一點什麼事情沒有做,就成佛了?這可太容易了!我在佛教裏行了這麼多年,我還沒成佛呢!這或者是一個原子時代,用科學的方法去的,所以他這麼快就成佛了! J2出所得慧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前邊乾慧地又叫乾慧心,又叫金剛初心。從前邊乾慧地,到等覺菩薩位的這個地方。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這個覺,才獲得這一個金剛後心的初乾慧地。前邊那個乾慧地,是欲愛乾枯,還沒有和如來法水相接,所以叫乾慧地,又叫金剛初心。那麼這個乾慧地,它沒和如來這個妙莊嚴海相接,所以這也叫一個乾慧地,又是金剛後心;這是最後的一步了! I10妙覺一位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如是重重:像前邊這個重重。怎麼叫「重重」呢?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信有十個位置、十住有十個位置、十行又有十個位置、十迴向又有十個位置、十地又有十個位置;再加「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這統統是五十四個;再加「等覺」,就五十五個。有的說,加這個「乾慧地和等覺」,這是一個的。 在這重重,又有單複十二:什麼叫「單」呢?單,就是乾、煖、頂、忍、世、等、妙,這是七個位子。乾,就是乾慧地;煖,就是煖位;頂,就是頂位;忍,是忍位;世第一,這世第一位;又有等覺、妙覺,這合起來是七個;這七個位置都是單的。又有五個重的,即複的,五個複的是什麼呢?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五個位置,每一個位置都有十個,這就是重複了,所以這叫「複」。那麼合起來,這就十二,所以才說「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才完成了「妙覺」這條路子,成了「妙覺」這個果體。成無上道:這時候,佛道才成就了。 H2結顯清淨脩法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是種種地:由前邊金剛初心的乾慧地,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加行,這都叫「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這都用金剛心來修行、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如幻」,就是你說它真,又不是真的;你說它假,又不是假的。前邊我講過,要怎麼樣呢?「修行空華萬行」,這是如幻;「宴坐水月道場」,這也是如幻;「降服鏡裏魔軍」,這也是如幻;「大做夢中佛事」,這也是如幻。以上都「如幻」。 「十種深喻」,這十種深喻是什麼呢? (一)觀一切業如幻:你看這一切的業障,都是虛幻的,而不是真實的。 (二)觀一切法如燄:這一切的法,你應該看得好像陽燄。什麼叫陽燄呢?就是在春天,你遠遠的看,有的地上好像冒煙似的,到近邊又什麼也沒有,這就叫陽燄。 (三)觀一切身如水月:你看自己這個身,好像水中的月。 (四)觀妙色如空花:你看一切的妙色,好像空花似的。 (五)觀妙音如谷響:一切的妙音,就好像山谷的回音,如谷音。 (六)觀諸佛國土如乾闥婆城:諸佛國土本來應該是真的,但是你應該看它像乾闥婆城。我們前邊曾經講過,天龍八部有乾闥婆,是天上一個樂神。 (七)觀佛事如夢:所有的佛事,也都好像做夢似的。 (八)觀佛身如影:佛的身,也應該看他像影子似的。 (九)觀報身如像:你這個報身,就好像一個偶像似的。 (十)觀法身如化:法身也是一個幻化的,都不要看它是真的。 這一些個如幻的境,不可取,也不可捨;你不可以把它拿來,也不可以把它捨掉。因為一切都是空的,你不要看成實有的。這十種的深喻什麼意思呢?就是叫你不要執著一切,一切一切都要放下。你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 奢摩他中:「奢摩他」本來是止觀,不過在這兒是說以上十種如幻等觀,乃是以不生滅性,修不生滅的定。在修這個法門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用一切佛的微密觀照,去清淨修證,一點一點地就往前進。 H3推重初心勸進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阿難哪!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像以上所說,因為都用這三種的增進的緣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善能成就什麼呢?成就這「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這五十五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和等覺,再加上煖、頂、忍、世第一,這是五十五個位置。
H4判決邪正令辨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作是觀者:你能以看三界如空花,一切的佛事如夢如幻,依照這三種的增進去修行;三種的增進,前邊已經講過,不知你們記不記得?(一)就是要「除其助因」、(二)就要「刳其正性」、(三)要「違其現業」,能照這樣去修行,經過這五十五個位置,用金剛心的觀察,微密觀照。你能以作這樣的觀的話,名為正觀:這就是正當的修行,修行這個不生滅法。若他觀者:你要是不修這種的法門,不照這樣去觀察、去觀照,而修那個生滅法,那就是名為邪觀:那叫邪觀,那叫邪修行。這個呢,你依照這個法門去修行,這是正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