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51|回复: 6

悟与未悟(传印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4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悟与未悟

传印法师著述

  既然已经是大彻大悟、见性成佛的“名字即佛”地位的人,尚未断惑、亦未伏惑,仍然是“具缚凡夫”,那么,悟与未悟,差别何在呢?

  在这里,作者本人惭愧至极!没有资格回答这一尊严神圣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凭鉴,距离我们最近、最为亲切的、宏法利生活动在上个世纪前半期的印光大师(1861-1940),绝对是一位亲见“父母未生前”本地风光的大德。我们不妨引用他的一段话来回答这一不容含糊的重大问题。印光大师说:

  须知悟后之人,与未悟之人,其修持仍同,其心念则别。未悟无生者(未开悟的人),境未至而将迎,境现前而攀揽,境已过而忆念(原注:攀揽二字,该摄好恶、憎爱;勿谓好爱为攀揽,憎恶为不攀揽)。悟无生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犹如明镜,来无所粘,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如镜之现像,绝无一毫执着系恋之思想。

  虽然于境无心,犹然波腾行海、云布慈门。凡世间纲常伦理,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逾越。且莫认作于境无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弛。若如是认为,则是深著空魔,堕于顽空,由兹拔无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滥圣、坏乱佛法、贻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


  又因该居士请问“悟后应如何保任”的问题,印光大师回答说:

  至于悟无生以后,护持保任,销鎔余习,彼(开悟了的人)自了明,何须预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对没有开悟的人)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而未饮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

  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致余习复萌,得而复失,故有此问。

  真无生忍(此指证得),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住地也。

  以上,是与一些同学讨论“六即佛”时,以及与其相关的几个问题,大要如是。如果仍有疑问之处,请提出来再进行讨论。
发表于 2016-3-4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3-5 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悟无生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犹如明镜,来无所粘,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如镜之现像,绝无一毫执着系恋之思想。

我说咱们纯粹大师怎么就那么没皮没脸?怎么骂、怎么损,都那付死德行!

点评

你就别开玩笑了吧?能用印祖这句开示来套纯粹?印光大师下面还说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5 08:39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悲观世音 发表于 2016-3-4 23:59
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印光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3-5 02:12
我说咱们纯粹大师怎么就那么没皮没脸?怎么骂、怎么损,都那付死德行!

你就别开玩笑了吧?能用印祖这句开示来套纯粹?印光大师下面还说了:
虽然于境无心,犹然波腾行海、云布慈门。凡世间纲常伦理,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逾越。且莫认作于境无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弛。若如是认为,则是深著空魔,堕于顽空,由兹拔无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滥圣、坏乱佛法、贻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能够证悟,就可以不执着,但这是需要过程的;如果没有证悟,刚开始时就不执着于思维、修加行和因果的取舍,那么所有的众生在修行上都是不执着的,但他们却并没有解脱。所以,我们既不能堕“有边”,也不能堕“无边”。所谓堕“无边”,就是指听到禅宗讲的一些“不执着”、“不可思不可言”,以及中观有关空性的字眼,就认为无须作因果的取舍,无须修行,无须做世俗的布施、持戒等等。所谓堕“有边”,是指因为听说了佛、三宝、四谛、因果和轮回的存在,就认为一切是实在的、不空的。首先,我们不要堕二边,行中道;最后,就无所谓中道或二边,完全没有边执了。在达到这个境界时,就能够自由自在了;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我们还是不要让自己走这些边道。”
发表于 2016-3-15 08: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海 发表于 2016-3-5 08:45
  “如果能够证悟,就可以不执着,但这是需要过程的;如果没有证悟,刚开始时就不执着于思维、修加行和因 ...

信因果当然要相信其真实性,真实有效应,是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所觉的现量衣食住行,这不算“堕”,而是基本的信心,只是同时须观起“无常”,或者知道它是各种条件的组合,比如没有贪嗔痴慢嫉烦恼障,则一切境界本来清净,可见苦与乐只是物质与精神的效应,这种组合始终在变化中。
我们能修的就是对治清净烦恼障,有比喻说制造一双堪于穿越荆棘之丛的鞋子,这是道之总相,但我们通常很难发现自身的偏颇,而有了明师指导而用功就能对症下药,迅速治愈。
来自: 微社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01: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