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97|回复: 23

佛经中随缘、攀缘的意思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7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查找了许多佛经,得出些结论,也许仍然不完全正确,但应该正在接近中.........
  OOOOOOOOOOOOOOOOOO
  缘字的意思:
  名词:1、缘者,关于吾身之内外事物也。2、缘由、缘分。
  动词:攀缘。
OOOOOOOOOOO
  摘自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经):
  尔时胜金色女说是语已。问文殊师利言。云何菩萨能离烦恼。文殊答言。若有菩萨知烦恼生知烦恼灭。是则不名离烦恼者。譬如明灯能灭诸闇。若与闇俱不名为灯。如是菩萨见烦恼生见烦恼灭。则不得名离烦恼菩萨。复次离烦恼菩萨。不见烦恼不见清净。非见非不见。离心意识者名离烦恼。于彼彼处心有分别。乃至念涅槃者。是名不离烦恼。何以故。或心或心数生攀缘罪福故。此攀缘者名一切作行。若作行已是为流转若流转法名实流转。一切流转名为烦恼。
  复次和合者名为烦恼。何者和合。眼与色和合。耳与声和合。鼻与香和合。舌与味和合。身与触和合。意与法和合。三昧与烦恼和合。何以故。见得三昧出没相者名为烦恼。离恶觉者名离烦恼。离心行者名离烦恼。无功用者名离烦恼。离数量者名离烦恼。若有菩萨。自离烦恼复令他离。为解一切众生缚故勤行精进。如来说此名离烦恼精进菩萨。
OOOOOOOOOOOOO
  因此,心的一切作为都是攀缘。
  OOOOOOOOOOO
  佛经中用的【随缘】二字、【攀缘】二字,其实际含意分别为下面4种。缘字的词性词义变化,不会影响以下4种含意。
  1、【心随缘】:实际是【心攀缘】中的一种。
  2、【心攀缘】:只要心变,就生妄心,就有攀缘。因为真心是不变不可得,一切缘皆妄,因此真心与缘没有相互作用。
  3、【身随缘】:身只能随缘,有被动、有主动,一切身动都是随缘,这符合因果报应客观规律。【身随缘】的可供选择的具体形式有无数种,随心的状态有相应的选择。
  4、【身攀缘】:实际是【身随缘】中的一种。
  OOOOOOOOOOOOOOOOO
  随缘与攀缘可以同时存在。举例:吃饭时我非常高兴的举起筷子,这件事应该同时符合上面所说的【身随缘】、【身攀缘】、【心攀缘】、【心随缘】。
  一切随缘而不攀缘:就是指一切可以【身随缘】(含【身攀缘】)而不能【心攀缘】(含【心随缘】)。
  阿罗汉的随缘与佛的随缘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涅槃上。阿罗汉的心是完全不动,有余涅槃的小乘阿罗汉,有身,有【身随缘】,但随缘方式是:身完全不动,但随天灾人祸等缘可以影响或毁坏。无余涅槃的阿罗汉,无身,因此身与缘没有相互作用。佛的心是如如不动,【身随缘】的形式是千变万化。不动已经很好,但是如如不动更加优胜。
  凡夫有分段身,菩萨有变易身,佛有报应二身,都有【身随缘】。
  涅槃中的小乘阿罗汉与任何状态的佛完全没有【心攀缘】。其余如凡夫、不处于涅槃中的阿罗汉与菩萨都可能需要【心攀缘】善法或正道,才能成佛。
  【三轮体空】、【无缘慈悲】及【不变随缘】与【随缘】的关系:谓布施时,布施者要符合【身随缘】,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为三轮,而布施者如果能够体会到:五蕴皆空,缘者,缘由,皆虚妄不实,就可以称作是【三轮体空】、【无缘慈悲】与【不变随缘】。
OOOOOOOOOOOOOO
身的意思:
二身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OOOOOOOOOOOOOOO
心的意思:
二心
 (名数)一、真心,为众生本具之如来藏心,真净明妙,离虚妄之想者。二、妄心,为起念而分别生一切种种之境界者。楞严经曰:“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转。”【又】一、定心,禅定之心也,又修定善之心也。二、散心,散乱之心也。又修散善之心也。(二善)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
真妄二心
 (名数)第九之庵摩罗识,为自性清净心,是真心也,第八已下之八识总为无明所起之妄心也。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喻之。海水常住不变,是为真,波浪起灭无常,是为妄。分之则为四心:一唯真心,真生不二之一心也,是唯为诸佛如来之心。二唯妄心,无明所起之八识心也,是唯为外道凡夫之心。三从真起妄心,由真如而缘起之妄心也,是为别教已上之心。别教已下乃至外道凡夫不知此妄心。四指妄即真心,离真心而无妄心,妄心即真心也,是为初地已上菩萨之心。见名义集六上。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OOOOOOOOOOOOO
   请各位师兄看看是否有错误之处!

南无阿弥佗佛!




补充内容 (2016-4-1 12:45):
我在这里所说的心随缘、心攀缘,是心活动的。最近意外的发现佛经中,应该存在心不动或心如如不动的心随缘、心攀缘,我在这里只是把它们列入身随缘身攀缘中,这是不够的。后做补充,请见20楼!
发表于 2016-1-18 00: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来自: 微社区
发表于 2016-1-18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随缘是清净心,攀缘是指强求外在因缘,执着于果相。还有一种叫结缘(化缘)。
攀缘是心向外求,随缘是心向内求。结缘是外求内化。
发表于 2016-1-18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提出了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不妨在此探讨一下,理一理头绪,或者大家都能有所增益。
确实,草草的两个词,随缘,攀缘,却概括了学佛者的种种心态、作派及世出世的种种品相,但认真追究起来,这其中的义趣是很深的。

首先,所谓随缘,其实前面还有两个字,即不变,叫不变随缘。什么叫不变?不变即是定,是已有了戒行之后的自心定力。因此,离开了戒——《楞严经》中言“所谓摄心为戒”,来说随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那跟攀缘没有任何区别。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诸如此类顿悟的存在,但一般来说,我们说学佛人法喜增长,戒行渐成,定力增益,这是一个互为表里的念念增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的随缘,其实也是一种攀缘,不过是建立在三十七道品之上的攀缘,当然,这样的正攀缘也不失于一种正随缘,不失于利人利己,度己度人。在这个阶段,如果学佛人不能正确观察自心,固执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贪图己利,便是攀缘。一个攀字,道尽了世人、假修道者攀援附会的私心邪念,身心俱为之动,身心俱为之转,身心俱为之护,身心俱为之作,都是因为不能摄心,戒行不立的缘故。

若修行人戒行成立,定力俱足,般若智慧得以增长——《楞严经》中言“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到了这个阶段,才能真正说得上一个“随”。这个“随”是内有定慧,而外随缘,于第一义不动,生大悲心,发菩提心,随众生根性,以四摄法而度脱之,不见我人众生寿者,不见生死,纯以利人,这才是菩萨大士真正意义上的随缘。《楞严经》中所说的五十阴魔,末学觉得,总的说来还是行者摄心定力不够,不用“随”而用“攀”的缘故。

以上只是末学的一己之见,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您的文章,我看了好久,似乎有错误但却抓不到,感觉您的文章如果在其中再加若干文字的话,应该容易令人看得明白。不过佛是随机说法,也许我会有如此看法,只是我不是应机之人吧。 只提一点:您说: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 12:42
发表于 2016-1-18 23: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攀缘者,由无明生二取能取之心与所取之境。以心取境,不识其空执其实有,取之不舍,妄生计较。故名攀缘。随缘者有几种,一是无记随缘,无记随缘有二,一为痴愚成病心智不全,任圆任扁随便怎么样;二是不正解实相执持无作任运,不舍轮回不乐涅磐亦不断烦恼。是为圆觉四病中任病。二、正智随缘,以正智观照而随缘,是为以智照而顺之,由智照观明空故不被缘转断诸诸烦恼。以顺缘而为不执空故成其功德事业。所以随缘故不动,不动能随缘。

点评

无记应该是指一件事的性质不可记为善不善。您这里的无记应该事不同事情中的善事与恶事互相抵消造成的。不能算做事佛法中的无记。十恶业中有三个业:贪心,嗔恨,愚痴。痴愚与不正解实相,应该是恶,不是无记。 一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9 18:02
发表于 2016-1-18 23: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攀缘者,由无明生二取能取之心与所取之境。以心取境,不识其空执其实有,取之不舍,妄生计较。故名攀缘。随缘者有几种,一是无记随缘,无记随缘有二,一为痴愚成病心智不全,任圆任扁随便怎么样;二是不正解实相执持无作任运,不舍轮回不乐涅磐亦不断烦恼。是为圆觉四病中任病。二、正智随缘,以正智观照而随缘,是为以智照而顺之,由智照观明空故不被缘转断诸诸烦恼。以顺缘而为不执空故成其功德事业。所以随缘故不动,不动能随缘。
发表于 2016-1-18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攀缘者,依止妄想心,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六识,皆是虚妄相象,心随妄转,顺境生娇嗔,逆境生退惰。
随缘者,依一念的清静自性,乘性而修,心常觉照 ,不随妄转,所谓顺逆皆方便,皆修行的依止处。
随缘和不变是互相依止的关系,修行初始由随缘而发明不变之真心,所谓“随缘不变”,台宗之谓“从假入空”,待发明妙明真性后,再依止一念真心,造作种种功德,即“不变随缘”,台宗谓之“从空出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点评

清净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自性,是指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 是见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3 17:35
发表于 2016-1-19 00:1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6-1-18 23:38
攀缘者,由无明生二取能取之心与所取之境。以心取境,不识其空执其实有,取之不舍,妄生计较。故名攀缘。随 ...

阿弥陀佛   师兄好   末学原以为攀缘指第六识这个缘心起用,是末学知见偏狭。请教师兄:无明妄起,真心即转为第八识,依第八识,有七转识。是不是前五识及第六、七、八识皆为缘心,皆能攀缘?阿弥陀佛   先谢过师兄了
来自: 微社区

点评

攀缘心中的心主要说的是前七识。 师兄前面讲的无明妄起转,真心转第八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这里都对。 师兄对这几句话还是不太理解。于我等而言第八识即是山河宇宙身心一切,轮回六道。不是我们思想里,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9 01:23
发表于 2016-1-19 00: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6-1-18 23:38
攀缘者,由无明生二取能取之心与所取之境。以心取境,不识其空执其实有,取之不舍,妄生计较。故名攀缘。随 ...

阿弥陀佛   欢喜赞叹真实法义。阿弥陀佛
来自: 微社区
发表于 2016-1-19 00: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6-1-18 23:38
攀缘者,由无明生二取能取之心与所取之境。以心取境,不识其空执其实有,取之不舍,妄生计较。故名攀缘。随 ...

阿弥陀佛   师兄好   依此说,攀缘就是依它起性和遍计所执性吧?若是随缘不动,不动随缘,就是圆成实性吗?阿弥陀佛
来自: 微社区

点评

遍计所执就是由认为梦境是实所成的苦乐。境我无实因执而生,名遍计所执。依他起是分别了知有梦中经历,我动境动,境动我动相续而转,名依他起。圆成实性就是梦境是虚幻的。 梦中山水我都是空此是相无自性,梦中分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9 01:40
发表于 2016-1-19 01: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1-19 00:13
阿弥陀佛   师兄好   末学原以为攀缘指第六识这个缘心起用,是末学知见偏狭。请教师兄:无明妄起,真心即 ...

攀缘心中的心主要说的是前七识。

师兄前面讲的无明妄起转,真心转第八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这里都对。

师兄对这几句话还是不太理解。于我等而言第八识即是山河宇宙身心一切,轮回六道。不是我们思想里,身里有个地方叫第八识。二取分别所产的虚妄相都是。
比如梦,无明妄起如无梦发梦,梦是心用。心喻如来藏梦即第八识。于一心中成二取,即有梦中我及梦境故成梦,梦中我动则转境动。梦中我心不动则境不动。梦中我为就像前七识。梦中识我假则出梦。不知师兄有梦中念经或念咒唯忆经咒忘我梦醒的经历吗。就比较容易理解。
发表于 2016-1-19 01: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1-19 00:31
阿弥陀佛   师兄好   依此说,攀缘就是依它起性和遍计所执性吧?若是随缘不动,不动随缘,就是圆成实性吗 ...

遍计所执就是由认为梦境是实所成的苦乐。境我无实因执而生,名遍计所执。依他起是分别了知有梦中经历,我动境动,境动我动相续而转,名依他起。圆成实性就是梦境是虚幻的。
梦中山水我都是空此是相无自性,梦中分别了知种种经历都非实,此是生无自性。梦是虚幻的胜义依梦显。离梦无有“梦是虚幻”的胜义,此是胜义无自性。
发表于 2016-1-19 07: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6-1-19 01:23
攀缘心中的心主要说的是前七识。

师兄前面讲的无明妄起转,真心转第八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这里都 ...

阿弥陀佛   谢师兄
来自: 微社区
发表于 2016-1-19 07: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6-1-19 01:40
遍计所执就是由认为梦境是实所成的苦乐。境我无实因执而生,名遍计所执。依他起是分别了知有梦中经历,我 ...

阿弥陀佛   末学对此三性的理解还差太多。阿弥陀佛   末学对真心、第八识的理解也很有问题,以为是单独、独立的,脱离一切而绝对的存在。谢师兄指点!
来自: 微社区
 楼主| 发表于 2016-1-19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6-1-18 23:38
攀缘者,由无明生二取能取之心与所取之境。以心取境,不识其空执其实有,取之不舍,妄生计较。故名攀缘。随 ...

无记应该是指一件事的性质不可记为善不善。您这里的无记应该事不同事情中的善事与恶事互相抵消造成的。不能算做事佛法中的无记。十恶业中有三个业:贪心,嗔恨,愚痴。痴愚与不正解实相,应该是恶,不是无记。
一为痴愚成病心智不全,既然痴愚,必然以心取境,妄生计较。这是攀缘。
二是不正解实相执持无作任运, ......为圆觉四病中任病。必然随心所欲,以心取境,不识其空执其实有,取之不舍,妄生计较。这也是攀缘。
因此,您说说的无记随缘,不正确。
正智随缘,则说得很好,对我很有启发。



【转识成智】


  瑜伽行学派及唯识宗认为,经过特定的修行,至证得佛果时,即可转有漏的八识为无漏,从而得到四种智慧。即:
  一、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得成所作智,此智为欲利乐诸有情,故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
  二、转第六识(意识)得妙观察智,此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能依众生不同根机自在说法,教化众生。
  三、转第七识(末那识)得平等性智,此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能平等普度一切众生。
  四、第八识(阿赖耶识)转至无漏时,得大圆镜智,此智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之光明,能遍映万象,纤毫不遗。
  见《成唯识论》卷十。


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南无阿弥佗佛!

点评

师兄说的很对,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0 21:51
发表于 2016-1-20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6-1-19 18:02
无记应该是指一件事的性质不可记为善不善。您这里的无记应该事不同事情中的善事与恶事互相抵消造成的。不 ...

师兄说的很对,谢谢
发表于 2016-1-21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同修有着丰富的佛学知识。引用各种经典。阐述自己理解。
末学也要参一下。当然末学理解有限。也没有那么多知识。就是

一片白话问答。
      金色女问菩萨。什么是烦恼。为何菩萨能离烦恼。文殊说,“

有人能觉的烦恼生  烦恼灭”那就说明那人还没有摆脱烦恼。如同

灯照亮暗。却把暗与亮同叫灯一样。所以说 能知烦恼有无的人,

叫不能摆脱烦恼的离烦人。又对金色女说。不见烦恼不见清净。

不是真的看不见。也不是看见了。是心不执着于烦恼。物以类聚

举一反三。有分别心者 ,甚至用心想证涅磐者。都是不明白离烦

恼的人。为何?因为心有所求。分别福与祸好与坏。分别者可以

起个名字 叫攀缘。叫作行。叫流转。用个法名就叫起心动念吧,也就是烦恼。
还有何合者。也可叫烦恼。什么和合者?就是眼见相。耳听声。

鼻闻香。舍尝到的味。身体触摸。心思所想。三味与不解脱都叫

烦恼。为什么?因为还有我执我见地   还有分别。
不起恶念可离烦恼。离私心者离烦恼。不住相布施可离烦恼。离

一切有所求心可离烦恼。若有人能离以上烦恼。离一切相。修一

切善法。精进修行布施众生。如来说“这人是精进的离烦恼菩萨”
       不住相布施。菩萨离一切相而行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与

金刚经一样。

点评

感谢您的解释! 南无阿弥佗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3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杰 发表于 2016-1-18 23:48
攀缘者,依止妄想心,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六识,皆是虚妄相象,心随妄转,顺境生娇嗔,逆境生退惰。
随缘者, ...

清净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自性,是指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
是见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为佛性,见自佛性者,当下与诸佛无异,禅家名之为见性成佛



您居然可以依一念的清静自性,这还只是修行初始,这起点实在太高了!


南无阿弥佗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blueflame119 发表于 2016-1-21 00:05
诸位同修有着丰富的佛学知识。引用各种经典。阐述自己理解。
末学也要参一下。当然末学理解有限。也没有那 ...

感谢您的解释!
南无阿弥佗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体会:
  我在1楼所说的心随缘、心攀缘,是心活动的。最近意外的发现佛经中,应该存在心不动或心如如不动的心随缘、心攀缘,我以前只是把它们列入身随缘身攀缘中,这是不够的。
  1楼的文章现在勉强还能用。只是其中的下面这些话应该有错误,暂时删掉。:
  一切随缘而不攀缘:就是指一切可以【身随缘】(含【身攀缘】)而不能【心攀缘】(含【心随缘】)。
  因此真心与缘没有相互作用。
  ***
1楼的文章补充如下: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是六度万行的省略说法。)
  参考这句话,心不动或心如如不动的心随缘、心攀缘,分为两种:
  1、生起随缘或攀缘诸法之心,心住于法,心不动。无行动。
  2、生起随缘或攀缘正法之心,心不住于法,心如如不动。行动上随缘或攀缘六度万行中某一行或无数行。


  注意:心不动或心如如不动的心攀缘,又可以称作心不攀缘。
  总结:心活动的与心不活动的随缘与攀缘,都可能会如法或者不如法,其决定在于中道,中道内的都如法,中道外的都不如法。
  至今,我在佛经中没有见到  佛有如如不动的心攀缘,可能因为佛的能力太大了。但如果真有,我也觉得如法。
****
以下为参考资料:
  心如如不动的心攀缘的参考资料:
  《大方等大集经》:菩萨摩诃萨八圣道分亦不可尽。何等为八。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若法能入正谛圣道寂灭涅槃攀缘正路。是正精进修集勤行。是名正进。
  《大方广佛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寂静音海夜神(第五难胜地菩萨):我发起攀缘不退转位永不退转心。
  守护一切城主夜神(第六现前地菩萨):亦见国土众生海,  而普攀缘起大悲。 随诸众生心所乐,  示现种种无量身,
  善财童子以偈赞守护一切城主夜神(第六现前地菩萨):念念攀缘一切境,  心心永断诸分别。
  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第八不动地菩萨):不住攀缘,无有障碍,了达一切诸法自性,善能观察一切诸法,得无我智,证无我法,
  弥勒菩萨(一生补处菩萨): 善男子!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菩萨摩诃萨闻此法已,......则能以善根回向智普入如是法,不入而入;不于一法而有攀缘,恒以一法观一切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切诸佛心无障碍,......,无我、无我所,非内、非外,了境空寂,不生妄想;无所依,无所作,不住诸相,永断分别;本性清净,舍离一切攀缘忆念,于一切法常无违诤;住于实际,离欲清净,入真法界,.....
  ***
  心不动的随缘或攀缘的参考资料:
  《佛本行集经》优波离因缘品:
    尔时,童子优波离母,语优波离作如是言:“汝与如来剃除须发,勿令出息如是太多令尊心乱。”时优波离童子,于即入第四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诸比丘!汝等速疾取优波离手中剃刀,勿使倒地。所以者何?其彼童子,已入四禅。”时优波离童子之母,从优波离童子手中即取刀也。
  注释:优波离生起为如来剃发勿令出息太多之心,心住于法,心不动。无行动。不能继续剃发。
  ***
  中道释义: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道。中道为佛教之根本理论,在大小二乘广受重视!故其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则一致以此语表示其教理之核心!中道之意义称中道义,中道真理称中道理。中道教(三时教之一)即指中道教说,以中道为旨趣称中道宗(法相宗主张唯识中道,自称为中道宗),观中道称中道观(中道第一义谛观•三观之一)。又中道乃表示,宇宙万有之真实相称中道实相。FROM:【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
如有错误!请指出!

 南无阿弥陀佛!




补充内容 (2016-4-1 13:34):
补充:心住于法,如果该法的性质是无所住,那么这个心住于法属于分类中的第2条,心如如不动。
比如:安住菩萨寂静法门、安住十善、安住一切佛境界、安住真如等等,只是其中有安住范围大小的差别。


补充内容 (2016-4-1 13:37):
优波离为如来剃发勿令出息太多之心。他应该只是住在了这一过程的某一点上,因此是心不动无行动。如果安住在全程应该算如如不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0: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