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39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5-1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6-1-5 01:28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抉择: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在此虚妄分别心当中唯有二取空的空性,也就是在有法虚妄分别心当中唯一有法性二取空,也就是圆成实。
在彼二取空的空性当中也有此虚妄分别,也就是在法性二取空当中也有此有法虚妄分别心,也就是依他起识。
这样,我们就明白圆成实和依他起识的关系,是一种自性和具自性者的关系。所谓圆成实——二取空的空性,就是虚妄分别心的自性,而虚妄分别心就是本来具足二取空的具自性者,两者就像热和火的关系一样。所以,圆成实并不是没有证悟的凡夫位没有,到证悟时才产生,否则圆成实就成了前面没有、后面新生的有为法,根本不是本来圆满成就的真实法性。所以说,二取空的法性,在没有证悟时没有减少一分,在证悟时候也没有增加一分,所以叫做圆成实。圆满成就真实的本性,如如不变的,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如是,证悟是这样,没有证悟也是这样,所以叫本来圆成真实性。这叫做轮涅一味的大平等性。
即然轮涅是平等,那么为什么又说两者有种种的差呢?我们就回答,虽然圆成实性是平等的,但是呢,在能境上还有差别,还有什么差别呢?还有迷乱和证悟的差别,在迷乱的时候,不见无二取的法性圆成实,反而见遍计的二取,这就是虚妄分别;在证悟的时候呢,不见二取的法,唯一见无二取的法性自性,这就是无分别智。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从能境上来讲,确确实实轮回、涅槃方面有差别,因为一个是迷乱的自现,一个是证悟的自现,这是从能境上讲的。但是呢,从圆成实本性或说轮涅一味的大平等法性的角度来讲,根本没有差别,也就是说,即使在迷乱的时候,分别心也不离开无二取的法性,在证悟的时候,无分别智慧也不离无二取的法性,所以说从圆成实胜义的自性来讲是大平等的,不论是轮回还是涅槃,或者说是虚妄分别念,还是无分别智,都是不离开圆成实自性,但是从能境角度来讲,毕竟有迷悟的差别,所以说,迷乱的时候,不见法性圆成实的面目,反而见了虚假的二取法。在证悟的时候,不见虚妄的二取,唯一见到了无二取的法性真实自性。
弥勒菩萨的颂词当中说“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因为这里是在抉择杂染的真实相,所以就说“此中唯有空”。“此中”,为什么说“此”呢?就是因为这里在抉择杂染的真实相,所以说“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所以对圆成实,或者对法性用“彼”字。然后讲轮回的虚妄分别念的时候,就用了这个“此”。为什么这样分别“彼”和“此”的差别呢?因为这里就是真实在抉择杂染的真实相,所以说“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这样抉择下来,我们就可以认定杂染的体相,决定就是虚妄分别心有,能取和所取根本没有。这样的话,我们心里有个很深的一种定解来观照轮回的法。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流转轮回时,有的是什么呢?有法就是分别心,它的法性就是二取空,对于轮回的真实相,主要抓住两点,第一点就是唯一是一个心识,一个是心的无二法性,只要这两点能悟入的话呢,整个轮回就抉择完了。补处弥勒菩萨就是大智慧,用十二个字就已经把轮回的实相指点出来了。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意思呢通过上面的根据,就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在名言不清净位:虚妄分别心是决定有的,但是呢二取法是根本没有的,所以一概不能说都有,一概不能说都没有,必须要辨别。
那么之所以《般若经》等经典当中宣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不是偏堕于一方的。那我们想,佛陀为什么在经典当中这样说呢?因为:①在名言当中,虚妄分别心是无欺存在的,所以不是空无的;②虽然虚妄分别心是有,但是像显现那样的二取根本不成立,所以也不是不空的。或者,以肯定的方式应当这样说,轮回一切诸法,空的就是二取,不空的就是虚妄分别和二取空的空性。这样的话,我们就明白“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的内容。
世亲菩萨的注释上说:“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意思就是如果在此法之中没有彼法,就由彼法观为空,也就是“此法以彼法空”,但是余下的法并不是没有,所以应当如实了知为有。比如,以我的错乱眼识正把一条花绳误认为是蛇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是什么法空、什么法不空呢?空的法就是蛇,因为花绳上本来无蛇。不空的法就是余下的花绳,以及花绳本来无蛇的特性。这个蛇空和花绳不空,以及“花绳上无蛇”不空,在名言当中都是要承认的。
同样我们这个本无二取而遍计二取的分别心正在现前的时候,什么法空、什么法不空呢?唯一是二取空,有法分别心和法性圆成实不空。这也是在名言当中要承认的,不然,你不承认“无二取”,那就等于承认了“二取存在”,这样就有增益的过失。而你不承认“虚妄分别有”以及“二取空的法性有”,那就等于承认了“虚妄分别心没有”“二取空的法性没有”,这样就有损减的过失。
所以我们必须要辨别,必须要有一种辨别的差别。否则的话,没有办法真实安立真正的弥勒菩萨的观点。所以我们通过名言量,或者说以名言量观察,应当善加辨别有与无,空与不空的差别。这个上面我们已经依靠世亲菩萨的注释的句来作了抉择,而且这些抉择的一切一切都是以名言量观察,善加辨别有和无,或空和不空的差别。这样的话,跟其他的自中观的讲法根本没有相违之处。也就是说,一丝一毫矛盾的地方都没有,包括大中观讲根本入定的殊胜境界的论师,比如月称论师、寂天菩萨等等,在安立名言的观点,安立名言当中有和无、空和不空的差别的时候,不得不承认的,必须要承认的,如果不承认这个的话,完全与真实谛的观点相违,也就是说名言量观察善加辨别有和无、空和不空的差别,在名言万法当中就有如是如是种种的差别。那么就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就需要了知,弥勒菩萨讲的不能单单理解是唯识宗承认的,中观宗不承认的,或者说这是第三转*轮所讲的一种观点,第二转*轮般若观点上来讲根本不能承认,一切一切都否定,不能这样想。这是自己不好的邪见引起来的,真正的教证和理证来做观察的时候,的的确确本论所讲的不但是唯识宗包括中观宗,或者是无论是讲自空中观还是讲他空中观,每一个宗派都需要承认的,因为在世俗名言当中轮回的真实的体相就是这样存在的,补处弥勒菩萨的殊胜的智慧就如是见到的,做了抉择,不是偏某一个宗派而做一种不究竟的观点,或者不符合杂染体相的观点,所以不论是哪一种人只要你相信理论,以理论观察符合杂染的体相或者符合轮回生死的体相的话呢,你不得不承认。因为本来就是这样的一种自性存在,所以这以上以名言量观察善加辨别有和无或者空和不空的差别,一切一切的宗派实际意义上不得不承认的,但是直接着重抉择这样的在小乘的经典论典是极为罕见的,因为他没有这么殊胜的智慧,他所化的根机没有那么深奥的法能接受的这种福报,所以小乘所化的根机智慧有限,福报有限,所以对他们直接没有宣讲这样殊胜的观点,但是针对大乘的根机或者说针对大乘中观宗和唯识宗所化的众生来讲,这些是必须要通达的,必须要按照这样来安立杂染的体相,所以弥勒菩萨就讲了这样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的支分的内容,也就是说上面所讲的支分的内容,小乘的经典和论典当中也做了抉择,他能辨别轮回和涅槃、杂染和清净的差别,或者说有和无,或者说一者存在另一者在究竟小乘阿罗汉果现前的时候,他说是没有,相似相似确实小乘的经论当中做了抉择。
最后两句“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这是做总结。
“有故、无故、有故”三个根据来安立符合中观道自性。
第一个“有”,就是转生轮回的时候唯一虚妄分别心有,比如我们凡夫当下,只有这个显现二取的心识,而且现量显现,这是在心识面前无欺存在,这个虚妄分别确实是周遍整个轮回,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凡夫时时处处都在虚妄分别心当中,这就是无欺的事实,所以必须成立为“有”。
第二个“无”,就是转生轮回的时候,本来没有能取和所取分离的他体显现,比如你们正在听课的此时此刻,别别分开的声音和听见声音的耳识并不成立。这种二取确确实实在整个轮回的一切时处都是不可能成立,所以叫做“无”故。
第三个“有”,就是在分别心当中二取空的空性是以法性方式当体有的。比如,虽然你没有证悟,但是你听我讲课的带声音之相的耳识正在显现的时候,本来就是远离能取和所取的,本来就是不二的法性,不可能以你不证悟而损减他的一分,所以就是说“有”。
这样由“有故”、“无故”、“有故”,就是以不增不减的方式如实确立了杂染的实相,也就是轮回虽然显现而不成立自体的实相,或者说现空双融的自性。而这样证悟,就是契入了远离有无损减的中观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轮回诸法的自性已经如实证悟了,既不增益,也不损减,息灭了一切边执,当然就是入于离开边戏的真实性,也就是由于通达“虚妄分别心”有和“二取空性”有,远离了损减边;由于通达“能取所取”无,远离了增益边,这样就如实悟入了杂染的实相。
所以,弥勒菩萨的颂词内容特别深奥,一层一层讲得非常清楚,而且前前的观点必须要通达,然后才能通达后后的真实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讲总标略说的时候,在颂词的每一句、每一颂、每一个科判都要真实通达,否则的话,没有办法一条一条详详细细能够抉择,所以,没有了知总标略说的话,后面其义广说的内容从要点上抓不到什么东西,但是从总标上你抓到了要点,下面具体一步一步一个一个详详细细抉择的时候,最后确实知道说很多不必要的,只说七相,七相当中完全把三乘道的共相和大乘不共的殊胜相就可以归摄,所以大家对科判,对颂词义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的侧面需要观察,需要仔细地思察,这样的话对颂词的要义确实有所了知,那么有认识有了知的话,相续当中很容易生起真实的定解,所以希望大家认认真真的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