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ileguotu

[其它]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章.明来暗谢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第十七章是显出无明是没有体性的,因为没有体性,所以它一灭就灭了;你一见道,无明就会灭了。

佛言,夫见道者:所以佛说,见道的这个人。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就好像有一个人拿着一把火炬,到黑暗的房子里边去,其冥即灭,而明独存:这黑暗即刻就没有了,而光明就存在了,因为你有火炬。这火炬就是人的智慧,言其你有智慧就能破无明。无明就是这一间黑暗的房子,你若有了智慧,这黑暗的房子也会变成光明了,所以说而明独存。

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学道能见到真理的这种人,你那无明即刻就没有了;无明既然灭了,智慧就会常常存在的。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第十八章,说明了念、修行和有无这种的关系。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佛说,我这个佛法,在念上就是要没有一个念,连没有念的这个念都没有的,所以叫念无念念。

行无行行:在我这法里头,修行也是用的无功用道,修行也不要有执着,要和没有修行是一样的,连那没有修行的那个行字,都不要存在的。

言无言言:言,就是所说的这个语言,也不要执着这语言,把没有执着语言的那种意思、那种念,也都没有了。

修无修修:修的时候也是修的无功用道,修而无修,证而无证。就是修道,也没有一个修道的思想,这些都要没有的。这就是没有一切执着,把一切执着都空了,连空都要空了它。

会者近尔:你若会得,会得就是明白了,你若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与道相近了。近尔,就是相近了,不会远了。迷者远乎:你要是不明白,你迷昧这个道理,就离道很远了。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样子?我告诉你们,这是 言语道断:说也说不出来,想也想不到,言语道断,说不出来这个妙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所要想的也没有了,一切一切都空了。非物所拘:不被物所拘住了,因为物也是真如的本体。这时候你若能会得这种的境界,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真如的本体,所以就不为物所拘了。

差之毫厘,失之须臾:这修行方法你若差了一丝、一毫、一厘那么多,在很快、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丢了,就找不着了。所以若把这种执着破了,就能得到这种境界。

第十九章.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第十九章是佛教人观“一切唯心造”这种道理,要把虚妄的去了,存这实在的。天覆着我们,在上边;地载着我们,在下边;对凡夫来讲,这都是常住的、不坏的。可是这并不是常住不坏的,它也是有新陈代谢,不是常的。

佛言:所以佛说,观天地,念非常:你观察天地,有寒来暑往、春夏秋冬的这种情形。地就有山、有河,也是互相迁变,不是一定的。所以这都是生灭法,不是真心里头的不生灭法,所以说念非常,这不是一种常的。

观世界,念非常:世,是以迁流为义,就是迁变的,不是常的;界,是以方位为义,它们也都是生灭的,都不是常住不坏的,是不常的,所以说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你观自己的灵明觉性,这就是一个菩提性。

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你能像这样子去研究,这样子来认识,这样地知道它,那你很快就会得道了。因为你明白这理了,就会得这个道;你不明理,所以就不得道。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本章指示人用四大来观身,知道身体如幻如化,是虚妄不实的。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所以佛说,我们人应该想一想,想我们身中这四大,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成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我们身中坚硬性,就属于地大;湿润性的,就是水大;温暖性的,是属于火大;出入呼吸和动性的,是属于风大。
各自有名:这四大各自有名,每一大有每一大它自己的名字,都各自有名。
都无我者:也没有哪一个地方叫做“我”。你说这全身,你来数──头有头的名字,脚有脚的名字,眼有眼的名字,耳有耳的名字,鼻有鼻的名字,舌有舌的名字,口有口的名字,从头到脚,各有其名。所有的地方都各有其名,你说哪一个地方是有一个我?哪一个地方叫一个我?没有一个地方叫做我!那么,既然没有一个地方叫做我,为什么要执着这个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我看得那么重?所以这整个身体也没有一个我的名字,都无我者。
我既都无,其如幻耳:我既然没有了,所以这身体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实的,无论能观、所观,都是虚妄的、幻化的。若能明白这是如幻如化,就能明白空观、假观、中观的这种道理。你能明白这道理了,那你就知道这个身体是虚妄不实的。

第二十一章.名声丧本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第二十一章,是教人明白好求声名的人,不单是没有益处,而且有害处。
佛言:所以佛说, 人随情欲,求于声名:人顺着自己的情和欲去追求声名,就是去追求一个好名誉。 声名显著,身已故矣:等声名成功了,这时身也就快死了。你声名成功了,也就老了;老了就快死了,所以啊,没有什么大意思!
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贪求世界上这一种普通、寻常的名誉,而不去修习道果,这就枉用了功,劳苦了身形。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譬如你点着一块香,虽然人闻着有一股香气,可是那个香烧完了的时候, 危身之火,而在其后:那火烬啊,或者就会着大了,把身烧死了。所以说危身之火,很危险的事情就会在这后边发生了。

第二十二章.财色招苦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第二十二章,是指示明白财色这两个字,它的滋味少,可是伤害很多。所以有智慧的人,不要像小孩子那样无知识,贪这甜味。
佛言,财色于人:佛又说了,世间一个财、一个色,这两种把很多修道的人都给害了。修道的人放不下财,就贪财;放不下色,就贪色。你贪财好色,那道业绝对不会成就的,所以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人人都舍不了这个财和色。好像什么呢?这里举出一个譬喻来:
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那刀刃上有一点点的蜜糖,这不够吃饱一餐的美好味道。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这个小儿看见那刀刃上有糖就去舐它,这糖就是指财色,无知的人贪财色,就好像贪刀刃上的蜜,就会有把舌头割断了这种的危险。所以我们人对于财色,一定要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狱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第二十三章,这说明了人的妻、子和房子,把人都埋葬在里边了。这种的埋葬比牢狱还厉害,所以人应该远离这种东西,应该知道它的厉害。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所以佛说,人被妻、子绑住了。系于妻、子,就是被他们绑住;房子也都把人绑住了。所以说,在家人有这三大件在身上,天天都披枷戴锁的。这个“枷”就是家庭的“家”,有家庭就像戴枷似的。枷是木头做的,把它戴到头上一锁上,你没有法子拿得下来的,这就叫枷。戴枷,人犯罪了就戴这个枷;有了这个家,人就被枷住了。好像我们有一些居士有家,行动就不自由,想到天上去,也去不了;想到地下去,也去不了,就在家里枷住了,这就是系于妻子,做什么都不方便。有小孩子,这叫“手捧子”,手上戴着那个刑具,行动也不方便,这叫手捧子。有父母,就像脚上戴那个脚镣子。有家庭的人都有这三大件,所以这叫系于妻子。这系就是被它绑上了,被妻子绑上了,被舍宅绑上了,就是有栋房子也放不下,这也是被绑上了。甚于牢狱:所以这妻、子和房子,也就是人生的一个牢狱。
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坐牢还有坐完了的时候,对妻子呢,就不想远离,无远离之念,就算想离开,也不是真的。好像人说:“要出家!要出家!”要出家就出了!讲它干什么?这就是因为没有远离之念,所以就这么唱唱歌而已。
情爱于色,岂惮驱驰:对于情、爱和女色,就不怕被它所驱驰,不怕被情爱和色来支配,所以说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就好像在老虎的口里一样,但是宁可被老虎吃了,也心甘情愿。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就好像投到泥里头,自己把自己淹没了,所以才叫做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你若过得去这个门,什么门呢?就是情欲、情爱和色这个门,与妻、子、房舍这个门。你若能透过去,那就是过关了,这就是一个出尘的阿罗汉,或者可以说是一个要证果的圣人。

第二十四章.色欲障道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第二十四章讲的是淫欲心,淫欲心若是断了,一定会证果,证得阿罗汉果。可惜这是不容易断的,所有的众生都有这种毛病。所以在《楞严经》上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欲心若是不除去,你就不能证得阿罗汉果。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佛说,所谓爱欲,这个情爱和色欲也就是淫欲心,莫甚于女色。 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色这种的情欲,你说怎么样啊?它这种大法,再没有比它更大的了,没有可以超出比情欲再大的范围了。 赖有一矣,若使二同:幸亏色欲只有一个,假若再有一个这么厉害的东西,再有一个和它一样的,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普天下所有的众生,谁也不能修道了。就是说只有一个都这么厉害了;要是有两个,一时间就会把人都给吃了,没有人再可以修道了。
还可以这么讲,这个色也可以说是女的被女色所迷,男的被男色所迷。男、女都有同性恋,男的和男的同性恋,女的和女的同性恋,这都叫被爱欲所迷。

第二十五章.欲火烧身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这是第二十五章,说明了爱欲是不可以接近的,不可以接近爱欲的这种情形。
佛言,爱欲之人:佛说,纵欲贪爱的人,就是顺着你自己的情爱和淫欲心这一类的人。 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就好像拿着一把火炬,迎着风走路,一定会把自己的手烧坏了。烧了手这还是一个小问题,恐怕有烧身的这种患啊!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不接近是最好的。

第二十六章.天魔娆佛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这个天神就是天魔,也就是魔王波旬。这魔王等佛将要成道的时候,他先派了很多魔眷属,也就是军队,去想扰乱佛,但佛不被他所转。这第二十六章就是说佛不被魔王所扰乱,还能把魔王化过来,成为佛的一个护法。
天神献玉女于佛:天上的魔王送了三个玉女给佛。什么叫玉女呢?就是生得非常美貌,像玉那么样地可爱。这三个玉女,不但相貌是人间所没有的,天上也没有那么样地美丽。 欲坏佛意:他的用意就是想教佛生淫欲的念头。坏,就是想要破坏佛修道的意志和愿力。
佛言:佛就说了, 革囊众秽:不论是男人、女人,男人生得相貌俊美的,也是一样,女人也是一样的。这不是单单说女人怎么样怎么样坏,男人就没有那么坏了。所以佛言革囊众秽,是说人的身体就是一个皮革之囊。革就是皮革,就是皮包着这么一个bag(袋子),这囊就是一个bag。众秽,里面装着什么东西呢?里面除了屎,就是尿,你说这有什么好?
在外皮上看那男人长得非常俊美,非常好看,再好看也不过像阿难尊者似的,生得相貌那么俊美,摩登伽女一看就爱上了,到佛那儿,佛说:
“你爱他什么?”
“他鼻子也长得好,眼睛也长得好,耳朵也长得好,面孔也长得好。”
“好!你爱他鼻子,我把他的鼻子割下来给你;你爱他耳朵,我把他的耳朵割下来给你;你爱他眼睛,我把他的眼睛挖出来给你,你拿回去啰!”
“啊,那不行!”
那么男女相爱,究竟有什么意思呢?这个相貌生得再好,里边都是革囊众秽──装的是屎、尿,九孔常流不净,眼睛就有眼眵(屎)出来,耳朵就有耳垢,鼻子又有鼻涕,口又有口水,大小便溺等。你说这究竟哪个是干净的?所以这叫革囊众秽,众秽就是众多邋遢的东西。
尔来何为?去,吾不用:所以佛说,你送这个给我,有什么用呢?这对我没有用的,你们赶快回去,我不要!
当天魔献这些女人给佛的时候,佛一看这三个女人,就观想:“唉呀!你们要是老了的时候,面上的皱纹不知多少啊?那皱纹很难看的,老得那个样子,头发也都白了,什么都是很难看的。”佛这么一想,魔女自然就现出这么个样子来。结果她们一看自己,这真没有什么意思,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所以佛就教她们去了,说:“去!吾不用!我不用你们。”
天神愈敬,因问道意:这时天魔看见佛道心这么坚固,所以他愈发恭敬了,因此请求佛为他说法。 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佛就为他说法,这天魔也就即刻证得须陀洹──初果阿罗汉。

第二十七章.无着得道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第二十七章是说一个譬喻,就是学道的人要远离一切的障碍。
什么叫两岸呢?两岸就是情和欲,有见思的情欲,又有无明的情欲。见思的情欲就是执着生死,像此岸一样;无明的情欲就是执着涅槃,也就好像触到彼岸一样的。经文上说,人拿这木头和鬼神取这木头,这是譬喻所有一切邪见的网缠着人,就好像木被人取似的;见思这个网把人盖住了,就好像木被鬼神遮了一样。
至于洄流所住,这洄流所住就是懒惰,和精进正好相反;腐败和无为法也正相反。因为他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所以他常常想精进却又退了,就像那洄流虽流得很急,但是它一转弯又流回来了;流回来了,所以就不能达到这无为法;不能达无为法,他就着相了,那么所修的福慧就修不成功,像木头烂了,他就必须堕落,不会到涅槃的彼岸,不会了生死。这就是被情欲所迷,和被爱见的众邪所娆了。若正念真如和精进,明白法的本性本来就是无为,能这样不为情爱所转,你一定会得道的,这是这一段文大概的意思。
佛言,夫为道者:佛说了,这修道的人,犹木在水,寻流而行:就像一块木头在水里一样,顺流向下走。不触两岸:不被两岸的石头所触、所障碍。触两岸就是这木头被留下来;没有触两岸就是这木头不会被两岸所留,也就是比喻不被情爱所留。这木头就好像一个修道人,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也不会被人拿去,也没有被鬼神遮挡住。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也不会被流过去,又流回来的这种洄流所停止了,也不会腐烂、败坏。吾保此木,决定入海:我保证这一个木头,一定会到大海里头去。
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学道的这个人,不被爱情、物欲所迷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也不被一切的无明、一切的懒惰所障碍,精进修这个无为法。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我保证这个人,一定会得道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八章.意马莫纵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这第二十八章,佛知道我们人这个“意”,就好像一匹马,难调难伏。还有这个“色”,无论男色、女色都应该离它远一点。你不离它远一点,就会有祸生。可是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就是恣情纵欲,在六道轮回里打转转,不能证得阿罗汉果,就因为常常和无明、爱见、慢在一起。因为这样,所以我们人不可以信自己的意念。你不可不小心、不谨慎;你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和色会,不要信自己的意。
佛言,慎勿信汝意:佛说了,你不要听自己意念的话,不要信你自己所想的东西,所以说你要特别谨慎一点,特别小心一点,不要信你的意念和你那个意思。汝意不可信:你那个心意是靠不住的,不可以相信的。
慎勿与色会:你切记谨慎一点,不要着到一切色相上。色会即祸生:你若是和色相合而为一,就会有祸患生出来了。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你若得到阿罗汉,证果了,断见思烦恼了,那时候,才可以稍微信自己的意念一点,还不可以多信。

第二十九章.正观敌色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这是第二十九章,说明白男的要远离女的,女的也应该要远离男的,防备有错误生出来。这就是用生善灭恶这种的方法,来对治自己这种爱欲,所以说好像莲华。这无论是男的,可以这么样来比较;女的,也可以这么样来比较──就好像莲华,虽在淤泥里头,可是不染淤泥,出淤泥而不染。自己这样一想,这念头也就会正了。你念头一正,这就是自利了。
你要看见老的女人,就像母亲;女人看老的男人,就像自己的父亲。如果男人看见女人和自己差不多年龄的,或者比自己稍微大一点的,就作为自己的姊姊这么样观想;要是比自己年轻的,就好像自己的妹妹。若是小孩子,就像看自己的小孩子一样,要发心来度脱他。你发心度脱他,有一种慈悲心,这就是利他。你既然自利,又能利他,这种自利利他的行为相应了,那么恶念自然就没有了,也就没有那么多妄想了。
佛言,慎勿视女色:这是男人对女人,才这么样说;女人对男人,就可以说是慎勿视男色,可以相反过来说。
亦莫共言语:也不可以和他(她)在一起来讲话,不要说是开玩笑,连讲话都不可以的。若与语者:或者有什么事情在一起,应该说话的时时,那怎么办呢?
正心思念:就是不要有邪心,要有正心──我为沙门:男人就说我为沙门,我为比丘;女人就说我是比丘尼,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论男的、女的都是处在这五浊恶世上,这五浊恶世是一个不干净的地方,但我们应该像莲华一样。男的,也可用莲华来比喻;女的,也可以用莲华来比喻。不为泥污:莲华生在泥里头,可是不为泥所染污,它是出淤泥而不染的。
想其老者如母:那么就想比我老的女人,就是我母亲;比我老的男人,就是我的父亲,你要这样想。
长者如姊,少者如妹:若比我自己稍微大一点的,就像我的姊姊;比我自己稍微大一点的男人,就像我的哥哥;比我小的,就像我的妹妹,这是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男人呢?比我小的,就像我的小弟弟。稚者如子:幼稚的年龄,不过十岁以上的,都叫稚童。看这幼稚的人,就好像自己的子女一样。
生度脱心,息灭恶念:无论是父亲、母亲、哥哥、姊姊、弟弟、妹妹,都要生一种度脱他(她)离苦得乐的思想。那么,自己这邪恶的念,也就是淫欲心,就可以停止了。

第三十章.欲火远离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乾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这是第三十章,告诉人要远离一切的欲念,不要被欲火所烧了。什么叫乾草呢?好像六情,这六根有个情,好像乾草似的;而六尘这种境界,就好像烈火。你没有到心和境都两忘的时候,就应该修远离的胜行。什么叫心境两忘呢?就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心也没有了,真的是空了;“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也没有一种境界了,心也空、身也空,心境双忘了,眼看一切物,也都没有了。这时候,就可不为六根、六尘所转了。
佛言,夫为道者:佛说,你们这些修道的人,也可以说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凡是修道的人都包括在内了。 如被乾草:就好像那乾草一样的。这是说男女这种情形,就好像乾柴近烈火。这乾柴就是乾草,草乾了,你用一点点火点它,它就都着了;一着,就烧了。
火来须避:所以火若来了,你应该远避,要离开它远一点。修道的人,那火来了,你应该远避。什么叫火呢?就是欲爱,也就是情欲这种六尘的境界。六根属于情,六尘属于境。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把人都迷了,迷得人醉生梦死。
所以道人见欲,必当远之:修道的人见到欲,应该远离它,如果你能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在这时候,就不必修远离行,你就天天在一起,也不会有麻烦,这样是可以了;要是不能这样,那就要修远离行。

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第三十一章,说明人断欲应该从心上断。你想知道断心的方法,你应该知道欲是从心意生出来的,心意是从思想生出来的。
你看这思想是自己生出来的呢?还是从他生出来的?还是共同生出来的?或者是没有因就生出来的?你还要知道这思想是在里边呢?还是在外边?是在里外的中间呢?或者是在过去呢?或者是在现在呢?或者是在未来呢?
你像这样来找思想,这思想也变成寂静了,没有自体。思想已经寂静了,你的心意也都寂静了;心意既然寂静了,你的欲也就寂静了;欲既然寂静了,所以你看一切的色、法就好像镜里边的像。既然像镜中的像,那就不是真的,一切的行为也像泡沫,泡沫也不是真的。所以诸佛都是这样来辗转观察,辗转传授,就是传这调心的方便法门,令你先调伏其心。
佛言:所以佛说,有人患淫不止:不止,就是不可以停止。有人有淫欲的毛病,他一时一刻也不能停止这淫欲的心。因为他欲念这么重,这么厉害,不能停止,他就想法子了,想什么法子呢?欲自断阴:想把自己的男根断了,割去它。
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佛对他就说,你想要把自己的男根割断,还不如把你那妄想心割断了。
心如功曹:心就好像工人的一个头儿。功曹,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他做一个头儿,就好像一个boss(老板)。功曹若止,从者都息:你这个头儿若停止了,跟着他做工的这些人就都停止了。因为你心里打这妄想,它才有这种行为;你若心不打妄想,也就没有人帮助它了,所以从者都息,就是都停止了。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你这个淫欲的邪心若不停止,那你把你的男根断了,又有什么用处呢?那根本就是没有用的。
佛为说偈:佛随着就为他说一首偈颂。
欲生于汝意:说淫欲的念头就生在你心意里边,是由你心意生出来的。意以思想生:这意又怎么生出来呢?就由思想生出来的。二心各寂静:你这欲心寂静了,你这思想、种种邪知邪见也都停止了,这两种的心都停止了,都寂静了。非色亦非行:就没有一种色欲的行为,也没有一种色心的行为,你这欲念的行为都没有了。
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佛又说了,这就是迦叶佛所说的偈颂。

第三十二章.我空怖灭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第三十二章是说明了人为什么有忧愁恐惧?就是因为人有爱欲,所以才有忧愁恐惧;若把爱欲断了,就没有什么忧愁恐惧了。
我们人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妄认四大为自己的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己的心相,所以就执着贪恋,不愿意把它放下。因为这样,所以就有种种的麻烦生出来。这种种麻烦生出来了,就有很多的忧愁、烦恼,也就生了种种的恐怖。
你若能观察这四大,能知道这身是四大和合而成,本来没有一个我;你再观察六尘缘影也是空的,没有的。若你知道心是无常的,能把爱欲心先断了,你这忧怖也自然就都没有了。
佛言:所以佛说,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因为有爱欲,就有所忧患、有忧愁、有烦恼;从忧愁、烦恼,就会生出一种恐怖心来。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你要是能把欲念和爱断了,或者转变了。那有什么可忧愁?又有什么可以恐怖的呢?没有了!人之所以会有忧愁恐怖,就因为有这种执着,放不下,所以才有忧患和恐怖。

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这是第三十三章,佛以譬喻说明修道的人应该有“戒、定、慧”这三无漏学,要一心来精进学道。
好像有一个人,有无始的虚妄,种种的习气,和一切的惑──见惑、思惑、尘沙惑这种种的惑。若你能专一其心来学道,这就譬如一个人。你有很多的虚妄,很多的惑、习气,这就譬如万人。你能受持净戒,这就譬如什么呢?譬如你挂上铠甲,挂上盔甲了。然后你再能坚持其心,就没有怯弱了,这就是一种戒力的精进。你能精进勇猛,不会在半路上退回来,这就是一种定力。有定力,就不会半路退回。你再不怕前边种种境界,不怕前边有许多敌人等在那儿和你作战,若不怕他,你就不会和人家一战争就死了,这就是一种慧的力量。
你有戒定慧这三种的力量,便能破灭无始的习气,无始的虚妄。这种种的毛病就等于众魔,能破众魔,你就可以证得道果;你能证得道果,那就是作战得胜回来了。
佛言,夫为道者:这个修道的人。 譬如一人与万人战:你能专一其心来修行,就好像一个人和万人战。这就是说除去种种的习气、毛病、虚妄、贪瞋痴,就好像与万人作战。在这个时候,你挂铠出门:就像披上盔甲和人作战,是不怕的。 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你要是心里不坚固,怕了似的,就是怯弱。或者修行修行,修到一半就不修行了,半路而退了。 或格斗而死:或者因为和虚妄的习气、魔军来作战,就战败了,修行不成功,死了。 或得胜而还:或者是得胜回来了。
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应该把心坚固了,不要半途而废, 精进勇锐,不畏前境:向前精进勇锐,只有进而不能退,不怕前边的敌人那么多。破灭众魔,而得道果:把一切魔王都破灭,都打败了,自然就能证得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第三十四章说明了人学道的方法,应该好好地调身、调心,不要令身心或者太紧张了,或者太懒惰了。在儒教里也讲,你若往前进得快,往后退得也快。你修道时,不要忘了这个道,也不要帮着这个道,要这个样子。能这个样子,这才是修道的一个好办法;你若不是这样,修道就不能成道了。因为你不会用功,不是紧了,就是慢了。所谓──
紧了绷,慢了松,
不紧不慢才成功。
紧了绷,就像弹琴,弦若紧,它就断了。慢了松,你弹的弦很不紧,那它又太松了。所以也不紧,也不慢,这修道才能成功的。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有一个沙门,晚间诵持迦叶佛那个时候留下的《遗教经》,他诵念这经时, 其声悲紧:他声音很悲恸,很紧张的样子。 思悔欲退:他就自己觉得很惭愧,又想要不修行,要退步了。
佛问之曰:佛就问他了。 汝昔在家,曾为何业:你在家的时候,是做什么职业的?你做的是什么事情啊?对曰,爱弹琴:这个沙门就对佛说,我最欢喜奏乐弹琴,我欢喜做这件事情。
佛言,弦缓如何:佛对他说,那你就懂得弹琴嘛!这弹琴的弦要是缓慢了、松了,会怎么样啊?对曰,不鸣矣:这沙门就对佛说,弹不响了。弦若松了,就弹不响,琴就不鸣,就没有音乐了。
弦急如何:这弦如果太紧了,又怎么样呢? 对曰,声绝矣:这沙门就对佛说,那么这一弹,弦就断了,也没有声了。
急缓得中如何:也不急,也不缓,这急缓正相当时,又怎么样呢? 对曰,诸音普矣:这沙门对佛说,这音乐就奏得普遍都响了,很好听的。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佛就说,这“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沙门,想修习道业,也是要这样。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你心也不紧也不慢,也不要着急,也不要懒惰,这就可以得道了。
于道若暴,暴即身疲:你在修道的时候,如果很暴躁、很着急的话,那你这一着急,一有火气,身就很容易疲倦了。 其身若疲,意即生恼:你身既然疲倦了,你的意念也就生出烦恼来。意若生恼,行即退矣:你意念假如生了烦恼,一生烦恼,就会退心,就想要还俗不修行了。 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你这行为既然向后退,不精进了,你的罪孽也一定又加多,又加重了。
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你能单独地,也就是一个人清净其心,安乐其心,这就不会不得道,一定会得道的。

第三十五章.垢净明存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在这一章, 佛言:佛就说了, 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就好像人锻炼铁一样,把铁的渣滓去了,然后做成一个器皿。器即精好:铁的渣滓没有了,无论造成什么器皿,它都非常好的。如果这渣滓不去呢?那就造不出一个好器皿来。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我们所有修行学道的人,要把心里的染污都去了。你去了染污心,就是清净心;你染污心若不去,清净心就不现。也就好像铁里头的渣滓,你若不去掉它,就不能成一个好的器皿;你若把铁里的渣滓去了,就可以做一个好的器皿。我们人人都可以成道的,是一个道的器皿;可是你染污心如果不去,就不能载道,不能成道。
所以你想要成就你的道果,先要去染污的心,去这垢染。垢染就是心里的欲,尤其是淫欲心。你淫欲心若不去,这就是有垢染;你淫欲心若是去了,就没有垢染。没有垢染就是清净心,所以说 行即清净矣:行,就是修行的行门,你所修行的行门都会清净的。你心里的染污如果不去,修行就不能得到清净。
淫欲心固然是染污,但这是最大的。其余的,还有你的贪心、你的瞋心、你的痴心、你的慢心、你的疑心,贪、瞋、痴、慢、疑这都是垢染的心。要把这些都去了,你的修行就能与道相应,返本还原,返回你本有的清净心。

第三十六章.辗转获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第三十六章是说明了──人身难得、中国难生、善知识难遇、佛世难值等,这种种的难。
佛言,人离恶道: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人能离开这三恶道,得为人难:出生来做人,这是不容易的。佛住世的时候,曾经对所有的弟子,提出一个问题来研究。什么问题呢?有一天,佛在地上用手抓了一把土,就问所有的弟子:“你们各位说,现在我手掌里的土多?还是大地上的土多?你们每一个人都要说。”
所有的佛弟子答覆佛这个问题,就说:“当然是佛手掌里的土少,大地的土多了!”那这有什么可问的呢?
佛就说:“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里边,再能来做人的,就像我手掌上的土这么多;不能得到人身,还在三恶道里的众生,就像大地土那么多。”由这证明,人能离开三恶道来做人,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说“得为人难”。
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得以做人这是很难了,但是做人中还有一难,能不做女人而做男人,这就更难了。这是按照欢喜做男人的人来说的,你想要做男人做不到,所以说不容易做。那么做女人难不难呢?也不容易的,你欢喜做女人的,要保证自己一定能做女人,也是不容易的,因为这是没有把握的事。做男、做女,自己都没有把握,没有主权,不能说我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既得为男:你既然得以做为男人了,或者得以做为女人了,我不要单单说是得为男人,因为也有的人欢喜做女人呢!你得到人身,能做人了。或者你欢喜做男的,就得到男身;欢喜做女的,就得到女身了,这叫遂心满愿,不难了。
六根完具难:可是要六根完具又不容易了,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有的虽做了人,但没有眼睛,眼睛瞎了,是盲人。有的做人是个聋子,这是耳根坏了。有人这鼻子很不通气的,虽然有鼻子,也有若无,有也像没有。舌是尝味的,或者说话的,那么他不会说话,也不能知道味道,所以这叫舌根坏了。有的身根坏了,你看那半身不遂,不能动弹了,这是身根坏了。有的意根不会想东西,什么也不懂。以上种种就是六根不完具,六根不完具,这是很容易的;若要完具呢,这是很不容易的,很难的,所以说六根完具难。
六根既具:那么六根完具不缺了,眼睛像个眼睛,耳朵长得也像个耳朵。不会耳朵长得像眼睛,眼睛长得像耳朵,或者嘴巴长得像眼睛,眼睛像个嘴巴,这都是不配合。或者七、八家子搬到一起去──眼睛、耳朵、鼻子、口,都长到一起,没有分开,它们愿意合伙,做一个合伙的公司。你说这难看不难看呢?但是也没有法子。
六根既具了, 生中国难:边远地区的人类在中国来讲,分为南蛮、北貊、东夷、西狄──南方的人叫蛮子,北方叫貊,东边叫夷人,西边叫狄人。这些都是中国里边分出来的,叫边地下贱。生在边地是很容易的,要生在中国的中间,是不容易的,所以生中国难。
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然生在中国,又遇到佛出世的时候,是很难的,很不容易的。
既值佛世:既然遇到佛在世的时候,遇到佛世了,遇道者难:道者就是善知识。你若再能遇到善知识,遇着有道的人、修道的人,你自己也能修道,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遇道者难。
既得遇道:既然你遇着,明白佛法了,明白修道的法门了。兴信心难:你要生出来一种信心,那又不容易。你虽遇着道了,但又不修行,不生信心,那也等于没有遇着,因为你不生信心。
你若生信心了, 既兴信心:你既然生出这一种信心了, 发菩提心难:你想依法修行又不容易,信是信了,好像有很多人相信佛法了,你教他修行,他就不修行。不要说旁的,就连抽个香烟,你教他戒了,他都舍不得;舍不得就放不下。啊!生信心难。你有了信心,虽生出信心,你想发菩提心也不容易,不能依法修行。
既发菩提心:你已经发菩提心了,菩提心很难的,那么你也发了。可是 无修无证难:你能到这个修无所修,证无所证,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那又是不容易了。无修无证,就是已经修完了,已经证得了,所以不需要再修了。好像人吃饱了饭,不需要再吃了;你睡觉睡够了,也不需要再睡了。这修道为什么无修无证了呢?就是到无学位了,已经证了四果阿罗汉,这是按着小乘来讲。
若按大乘来讲,无修无证,已经证得佛果了,上无佛道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了,这是无修无证,这又不容易了。所以修行,我们若是没明白佛法,不懂得就不管了;若懂得佛法了,就赶快要努力修行。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第三十七章是说你若相信佛的戒律,就算离佛多远,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你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不见佛、不闻法。这也就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六祖说:“你相信我,即使你离我十万八千里,也和在我身边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虽然你常常在我的身边,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一样的。”这一章的经文也是这意思。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佛说,佛的弟子,虽然离我很远很远的,有数千里这么远,若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忆念就是不忘。他若常常能记着、能忆念,常常能不忘我的戒律,能依戒修行,执持戒律去修行,修道一定会证果的。
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他就算在我的身边、左右,虽然常常看见我,不顺吾戒,终不得道:但不依照着我所立的戒律去修行,他就是怎样子,也不容易得道的。
由这一段经文看来,你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见佛面,常随佛学;你要是不持戒律,对面也会错过。
在以前,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想到舍卫国来见佛,中间经过的路程是很遥远的。他们走路走得很渴很渴的,渴得就要没有法子走路,就要渴死了。结果,在前边他们就遇着一点点水,这水是在一个死人的头骨里。
一个比丘拿起这水就喝了,然后给另外一个比丘喝。另外这比丘看那水里很多虫子,因为这水既然在人的头骨里边,又有很多虫子,他就不喝了。
“你为什么不喝这水?不喝就要渴死了!”
“因为佛制的戒律,水里若有虫是不可以喝的。我宁可渴死,都不喝这有虫子的水,我是要依照佛的戒律来修行。”
“你真是愚痴啊!现在已经要渴死,你喝了水,就可以见佛;你不喝水,就渴死了,你还这么固执。”就这样说他,这比丘也不喝,那个比丘就把这水都喝了。
喝水的比丘走起路来,就很健康的;没有喝水的比丘,果然就在半路上渴死了。死了之后,因为他专持戒律,就生到忉利天上去了,具足天人的福相。他当天晚间就来见佛,佛为他说法,他当时就得到法眼净,证了果。那因喝水没渴死的比丘,却在第三天才到,也见了佛。
佛就问这一位比丘,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几个人和你一起来呀?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这么一讲的时候,这比丘就说了:“我从波罗脂国来的,到这儿的路程很远,中间经过一个地方,根本就没有水喝。后来发现一点点水在头骨里,我就喝了一点。我有一个同参,他看见那水里边有虫子,就不喝,所以就渴死了。这是他和佛没有缘,所以渴死了也没有见着佛,这个人是太执着,执着心太厉害了。”
佛听他说完之后,就叫这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说:“他当天就升天了,得到天人的这种寿命是很长的。他又到我这个法会来,我为他说法,他已经证果了。你说他愚痴,其实你自己真正是愚痴。你不守佛的戒律,虽然来见我,也等于没有见一样的,因为你心不真,没有诚心,不持戒律。”
由这一件事看来,不论你是在佛的面前,或者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见佛;你不依照佛的戒律修行,即使你是在佛的旁边,也等于没有见佛是一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灭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问沙门:佛故意设一个问答,这问题本来佛不需要问旁人,并不是连佛都不明白,想要问问其他的沙门,好令自己明白,不是的!因为佛知道,人不知道人命有多长的时间,所以佛就问一个沙门说了,人命在几间:你说人命有多长的时间呢?有几许的时间呢?对曰,数日间:这沙门就对佛说,大约人命几天就会死了,不是很长的。佛言,子未知道:佛就对这沙门说,你没有明白道,你还不懂啊!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又问另一个沙门,人这生命有多长的时间?对曰,饭食间:这沙门就对佛说,在吃顿饭的时间里,人的寿命就会没有了。佛言,子未知道:佛对这个人说,你还没明白道啊!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佛又问另外一个沙门,人命在几许的时间会没有了?对曰,呼吸间:这人对佛说,人的寿命就在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佛对他说,真是好得很!你是明白道了。
以前在印度有一个国王,他相信外道,因为外道修种种的苦行,有的持牛戒,有的持狗戒,有的以灰涂身,有的睡钉子床,修种种瑜珈的苦行。相对地,在佛法里,比丘修道是很容易的,不修这种种的苦行。所以这国王就问佛的弟子说:“我相信外道所修的这种种苦行,可是他们还都不能断淫欲心,那么比丘这么随便,这淫欲心和烦恼,怎么能断呢?这根本就断不了的!”
有一个法师就答覆这国王说:“你可以在监狱里提拿一个应该处死的人来,对这人讲:‘我给你一碗油,你用两手拿着,在大街上游行。你游行市街时,如果洒了一滴油,就把你杀了;如果一滴油也不洒,回来就不杀你,把你放了。’那么这时候,你可以预备一些奏音乐的美女,在市街上奏音乐。等这个应该要死的人游完了街,你看看他这油洒了没洒?如果他的油洒了,当然就要被杀了。若一滴也没有洒,你问他在这街上都看到些什么?看他怎么样说!”
国王就照样办了,提出一个应该被杀的人,就对他说明白:“本来今天应该把你杀了,但是现在我给你一个不死的机会,怎么样呢?你必须去游街。游街时,我给你一碗油,你用两手端着,这油若是一滴也不流出来,不洒出去,那么回来就不杀你。若是洒了一滴油,回来还是照常把你杀了,你去试一试!”
于是,就这么样做。市街都游完了,回来一看,碗里边的油果然一滴也没有洒。国王就问了:“你在这市的大街上,看见过什么?听见什么?”这犯罪的人说:“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就只看见这油,我时时刻刻都保护这油,不教它洒了。我除了看见这碗里的油,旁的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
国王就问法师说:“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位法师就告诉他:“这就是譬如出家的沙门,他因为看这生死的问题事大,所以他没有时间来生淫欲的念头。他想要了生死,就好像那要死的人,如果流出一滴油,有了一点烦恼,那他就死了。出家的沙门也就是这样子,为什么他能断淫欲呢?就因为他把这生死的问题看重了;外道为什么不能断淫欲呢?就因为他不明白生死,不懂得这个生死是一种大的事情,所以他不能断淫欲。”
我们修道为什么淫欲心不断呢?也就因为你没有真正地认识生死无常就来了。你若知道生死无常就要来了,就没有时间来打淫欲的妄想,没有时间生这种淫欲的烦恼了。

第三十九章.教诲无差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第三十九章是教人明白一切的佛经都应该信受,不应该有分别大乘、小乘、顿、渐,或哪部经要紧,哪部经不要紧,生出这么多的分别心来。
佛所说的经典总起来说,不超出权实两种,权教也就是为实所说的,为实才说权教。权教要是再把它说详细了,就是为的显出实教来,所以权实是不二的。学佛法的人不应该分别什么大小乘,所以我在洛杉矶对那位泰国比丘说:“本来佛法没有大乘、小乘这么多分别。因为在佛教里出了一些个执着的弟子,不想真正学佛法,所以就分大、分小,在佛教里做佛的一个不孝顺弟子,也就是这个道理。”
佛言,学佛道者:佛说了,各位学习佛道的人, 佛所言说,皆应信顺:佛所说的这些经教都应该信受,不应该有分别心。
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就好像吃蜜糖一样,蜜糖中间是甜的,边上也是甜的,所以中边皆甜。 吾经亦尔:我所说的经典也都是这个道理,都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要教化众生皆共成佛道。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四十章说明白了人修道是在这个心,而不在形式上。你心若不在道上,只是注重外边表面的工作,那就和拉磨的牛一样──推磨的牛推来推去,一天一天地在这儿推,也走不出去这磨坊。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佛说,比丘修行无上道,不要像推磨的牛那个样子,在磨坊里磨来磨去,磨去磨来,都是在磨坊里走,走不出磨坊外。身虽行道,心道不行:你身虽然在表面上修行这个道,在外表上又拜佛、又念经、又持咒,但是心里不做这些工作,不注意这些修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你心里若真能修道的话,专一修道,在那儿不打妄想,你能常常在这定中,那你就是不修道也可以了。
这就言其你能把你的心降伏住,心里若是不打这淫欲的妄想,那是降伏其心了。你若尽打淫欲的妄想,外边虽然装模作样的,好像很老实的一个人,但里边很不老实,心里头尽打淫欲的妄想,那就是外边怎么样好,也没有用的。
所以修行要注重在这个心,你降伏其心了,那你很快就会证果;若不降伏其心,尽打淫欲的妄想,那就像牛推磨,在那儿磨来磨去,很辛苦的,但是也跑不出这个磨坊。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四十一章是佛告诉人,要直心修道,直心思惟道,要以念念想要出离这情欲,作自己的目的。情欲也就是淤泥,要出这淤泥。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佛说,我们大众啊,来修道的这些人,就好像牛身上拖着很重的东西, 行深泥中:走到很深很深的泥里边,拔不出腿来。这条腿拔上来,那条腿又陷下去了;那条腿拔出来,这条腿又陷下去了。 疲极,不敢左右顾视:这条牛疲倦到极点了,却连向左右看一看都不敢。出离淤泥,乃可苏息:等到出了这淤泥之后,才可以稍微松弛一点,稍微轻松一点。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出家的沙门──比丘、比丘尼──应该观想,情欲的这种欲心,这淫欲的念头,比淤泥还厉害。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你要一心一意,只有一个直心来思念修道,才能免去淤泥陷溺的这种痛苦。
所以我在洛杉矶对人讲,教他们好好地持戒。把情欲都停止了,不要抽烟、不要喝酒、不要吃毒药,就是这样讲得很短的。
还有他们在那儿烧头上的戒疤,那真是比在地狱里的火山地狱都痛苦的。他们也不会烧戒疤,用纸把那香粉卷起来,卷得好像一条香烟,放到头上来烧。烧的时候,它这东西点着了一下,又不着了;点着,它又熄了;熄了又点。一个人烧两个戒疤,或者烧三个,大约最少要用三百根火柴,用好几百根火柴。划了,点;点了,灭了;再划了,再点。光是烧戒疤的时间大约就有一个半钟头,用了那么多的时间,统统也没有烧几个。我一看!啊,两个、三个、五个、六个、七个,统统只烧七个戒疤,是不是啊?只有七个,七个烧了有一个半钟头。
在这儿我们烧戒疤,是用香焙成香炭点着。你们焙得已经都不太好了,点的是生香,因为没有把它焙成香炭,就用那生的香,所以把人烧得很辛苦的。有一个做律师的,烧得咬着牙:“哎呀!哎呀!哎呀!”念阿弥陀佛也念不出来了;有个女的烧得就流眼水,和我这个弟子差不多。那天的香炭焙得不太好,就烧得痛得很厉害;若焙得好,这香很快很快就烧过去了,烧过去就不那么痛。
这是我在那儿看见的情形,看他们真是很外行。然后有一个人说越南都是那样子的,我不相信越南是那个样子。在越南或者和尚都不烧戒疤的,他们看中国和尚烧戒疤,也来烧;但又不知怎么烧法,他的想像中大约就是拿香粉,用纸把它卷上来烧,其实完全不是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二章.达世如幻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

这第四十二章,最后说明了佛平等观察一切诸法,破一切众生的这种执着。

我们人间一百年,在忉利天只是一昼夜;这娑婆世界的一个大劫,在极乐世界也只是一昼夜。所以我们一切一切没有什么是真的,都是虚妄的,所以佛言:佛才说──

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王,是国王;侯,是诸侯。诸侯就是比皇帝小一点的,皇帝就譬如总统,诸侯就譬如省长,这都是很尊贵的、很高贵的。可是佛看这国王和诸侯的地位,就好像空隙中的尘那样,它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没有什么可执着的,所以说就像过隙尘。

视金玉之宝,如瓦砾:看金子和玉石这种宝贵的东西,就好像看瓦砾,破瓦似的。房上的瓦坏了,就叫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纨素之服,就是最美丽的这种衣服。但佛看它就好像烂棉花一样,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

视大千界,如一诃子:佛看这三千大千世界,就好像一颗诃子那么大,诃子是很小的一个东西。

(编按:诃子是诃黎勒树的果实,如橄榄大。)

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阿耨池那里的水本来是很多的,但是佛看见这水,就好像擦脚的油那么多,不是很多的。

这些道理说出来,就是教人离开执着,不要看什么都看得那么认真,那么执着;你一执着,一放不下,那就不会成就道业。

佛言。 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天上所用的一切器皿,都是用七宝所造成的。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在极乐世界,地都是黄金所成就的。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就连我们这个地也都变成琉璃,但是我们现在这是瓦石成的地,所以是很粗的。那么所有一切万事万物,你看它是好,它就会是好;你想它是坏,那么就随心所变。一切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在你自己这个真心里所现出来的,所以你就不要被虚妄所迷住。什么是虚妄呢?一切外相都是虚妄的,唯有你自己的本性那才是真实的,所以人不要执妄迷真,执着这个妄,把真的都忘了。

佛说了方便门,这方便门是诸佛所设出来的三乘法门,有声闻、缘觉、菩萨这种的方便法。众生若依这种法修行,就能证果,能成佛。在佛来讲,这方便法就是为实施权,为实法来施权教。所以佛说像化宝聚,是变化的一种宝聚。

在无上乘而言,佛看这无上乘,无上乘本来是真实的,可是啊!也是众生自性里头本具的一种理,没有在众生的心外边,都是在众生的心里边,所以才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菩提圆满了,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佛看这无上乘就像梦里头的金帛,在梦里头的这些金银,本来都是虚妄的。

所有一切的佛道都是对凡夫来说的,若没有凡夫,这佛道也就没有用了,所以才说无为。这无为法无起灭,也没有一个生起,也没有一个寂灭,不是实在的,不实如空华。所以说,佛观佛道像空中华。

再说须弥山,它是超出大海的上边,无论什么风浪,也不能漂动它。那么,人修禅定要有一种定,就好像须弥山这么不动。即使是说须弥山,也没有什么真实的法可得,不过就是举出一个譬喻而已。你真要是证得果了,把一切也都空了。所以才说──

视方便门,如化宝聚:佛看这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的方便法门,如化宝聚,就像变化的宝贝聚到一起。

视无上乘,如梦金帛:看无上的大乘法,就好像在梦里看见的金银财宝一样。

视佛道,如眼前华:佛观想这佛道,就好像眼前华,没有真实的。

视禅定,如须弥柱:视禅定,就好像须弥山,出于海而不摇动是一样的。

视涅槃,如昼夕寤:看涅槃的法门,就好像白天、晚间都醒着,没有睡觉似的。

视倒正,如六龙舞:视颠倒和正等,就好像六条龙那么乱舞是一样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你一颠倒,随着六尘境界转,那就好像六龙舞。

视平等,如一真地:看那平等法门,如一真地,这是真实的地。

视兴化,如四时木:佛看看兴化这个佛法,弘扬佛法,就好像四时的树木,到春天,它就生出来;到夏天,它就长;到秋天,它就落叶;到冬天,它又枯槁了,和四时的木是一样的。所以,要兴隆佛法也有一个时候的。

佛这种说法,就是教人不要执着一切,凡是有所执着,就不能得到人空、法空。人空,把人也没有了;法空,把法也没有了。

本来在一般凡夫来看,人也不空,法也没有空,这是有人、有法。可是你若是想证果,到圣人的果位,必须要把人也看空了,法也看空了。这样,人的执也没有了,法的执也没有了。这两种执着没有了,就破一切的执着,得到一切的空理,所以人也空了,法也空了。你人若不空,不能证圣果;你法若不空,不能得到圣人的智慧。

所以佛说这一段文,是教人把一切一切妄想执着都要放下。你能都放下了,就得到真正的自在;得到真正的自在,那也就是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得到真正的自由,你愿意活着就活着,愿意死就死,来去自由,行动自由,一切一切都得到自由了,这是真正的自由,不是皮毛上的自由。
发表于 2013-7-12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学也非常喜欢这部经典。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发表于 2013-7-12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上宣下化师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2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