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见即是心,见性是心---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0 13: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1-21 00: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子标题很好, 但讲义中没有具体讲解?

点评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backcolor]  此悔恃多闻,终无实得。今日乃知,因悟方知,虽有多闻善根,若不依教修行,与不闻相等;犹如有人,口说美食,说而不食,肚中终不能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28 09:37
发表于 2016-11-21 07:2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即显平日所遗之真性,始自眼根显出。阿难觅心不可得,特为指出。原文确实没有相关文字。欢迎指出。
发表于 2016-11-21 08: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 又读了一遍, 讲义中讲了。近具眼根, 始自眼根显出, 都在讲。只是没有你标题讲的那么明, 可能不少人看不懂。

点评

当时的小标题为穷子舍父逃逝更准确。有时发帖子时间匆忙,不够准确。 南无阿弥佗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28 09:45
见闻觉知都是心之妙用。了了长明,如如不动,离妄即真。离尘有分别性即是真心,分别缘虑即成妄心。能大师云,不思善,不思恶,百嘛不思,当下即是真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1 09:01
发表于 2016-11-21 08: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区别第八识的见性和眼识的见性?

点评

眼之见性,耳之闻性,鼻之嗅性,身之觉性皆源自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在缠曰如来藏,佛性,自性,见性,妙真如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1 09:0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1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pingjing6 发表于 2016-11-21 08:42
不好意思, 又读了一遍, 讲义中讲了。近具眼根, 始自眼根显出, 都在讲。只是没有你标题讲的那么明, 可能不少 ...

见闻觉知都是心之妙用。了了长明,如如不动,离妄即真。离尘有分别性即是真心,分别缘虑即成妄心。能大师云,不思善,不思恶,百嘛不思,当下即是真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1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pingjing6 发表于 2016-11-21 08:47
怎样区别第八识的见性和眼识的见性?

眼之见性,耳之闻性,鼻之嗅性,身之觉性皆源自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在缠曰如来藏,佛性,自性,见性,妙真如性。
发表于 2016-11-21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发表于 2017-1-1 18: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7-4-28 06: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7-4-28 07: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视众生为子 发表于 2017-4-28 07:09
没有进入道门的都可以比如为穷子舍父逃跑!

下劣之辈,得少为足,不懂装懂,害己害人。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pingjing6 发表于 2016-11-21 00:11
贴子标题很好, 但讲义中没有具体讲解?

[size=21.3333px]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size=21.3333px]  此悔恃多闻,终无实得。今日乃知,因悟方知,虽有多闻善根,若不依教修行,与不闻相等;犹如有人,口说美食,说而不食,肚中终不能饱。虽有多闻,不肯从闻、思、修,三慧并进,徒闻无益,亦复如是。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观此即闻不足恃,徒攻文字,而不实修者,可以警矣!初悲感痛悔竟。
[size=21.3333px]  子二 表迷求示
[size=21.3333px]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size=21.3333px]  二障者:一、烦恼障:属我执所起,有分别、俱生、粗、细之异。粗乃作意分别之惑,如起身边等见;细乃任运俱生之惑,如起贪嗔等心。总是昏烦之法,恼乱有情身心,续诸生死,能障涅槃,故名烦恼障;又名事障,能障人天胜妙好事。二、所知障:属法执所起,亦有分别、俱生、粗、细之异。粗乃心外取境,不达外境唯心,分别心外实有,有所希取;细乃自生法爱,不达修证性空,任运而生爱著,不能舍离。所知二字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智境。碍正知见,即能障菩提,故名所知障,又名理障,能障所证法空之理。
[size=21.3333px]  《圆觉经》云:‘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二乘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则入如来大圆觉海。’又二障,据天台宗所分:烦恼障即界内见、思。见乃分别所起惑,思乃任运所起惑;所知障,即界外尘沙、无明。尘沙谓于外境,不达唯心,遇事生执;无明谓于所修证,不达性空,随分起爱。阿难初果之人,但破我执分别,我执俱生仍在,是尚为烦恼障所缠,而所知障全未解脱,故曰:‘二障所缠。’然障缠必有所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即其因也。良犹诚也;寂者不动摇;常者无生灭。此之心性,即是真心实性,具在众生根中。心性二字,若单用一字,则体用双兼,若双用二字,则体用当分。以灵知谓之心,以不变谓之性。诚由迷此真心实性,所以认彼妄识,而为二障所缠矣!
[size=21.3333px]  阿难已觉妄识,摇动不寂,生灭无常,故责己不知寂常心性,意欲舍妄求真,与前所求真际所诣,迥然不同。前仍认识为心,但责己不知真处;今闻妄识无体,乃责己不知真心。惟愿如来,哀愍穷露:无有法财曰穷,无所栖藏曰露,即贫穷孤露,无有华屋,可以安身立命也。发妙明心者:即本妙元明之心。妙是寂义,明是照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若言其寂,一段光明,照天照地;若言其照,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如云栖大师所云:‘寂湛常恒,灵明洞彻’者是也。此心虽是众生本有,迷不自知,故求如来,而启发之。以期破除二障也。 开我道眼者:即求开见道之眼,属智眼、心眼、非浮尘眼根,与胜义眼根可比。阿难至此,已知认见属眼,与认识为心,同一错谬,故求开道眼,可以辨明奢摩他路,而起微密观照,照见楞严定体。下文如来十番显见,会四科融七大,皆为发妙明心,开道眼,应其所求也。初阿难舍妄求真竟。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21.3333px]癸二 如来极显真体 分二  子初 光表许说  二 正显即真  今初
[size=21.3333px]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size=21.3333px]  《宝镜》云:‘此佛先以光相显示,而后许说也。’前放光表破妄之相,今放光表显真之相也。卍字者,表无漏性德。梵云阿悉底迦,此云有乐,谓有此相,必受安乐。然按华严音义卍字本非是字,因武周长寿二年,则天权制此字,安于天枢。以佛胸前有纹如此,名吉祥海云相。此相为吉祥、万德之所集成,今制此字,安于天枢,冀获吉祥故。
[size=21.3333px]  光表智慧,从胸卍字涌出,表根本正智,从如如理体而发。后文如来自谓,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此是妙觉明,下是圆照法界。其光晃昱:光明盛貌。有百千色者:表体含万德,用遍恒沙。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者:此即表智光,圆照法界,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也。 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者:表上齐诸佛。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者:表下等众生。正显此光,生佛一如,无所欠阙。
[size=21.3333px]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size=21.3333px]  幢,表摧邪立正。大法幢,即大佛顶首楞严王,最胜之法,可以摧伏邪妄,建立正因。获妙二字,双贯下二句,当云获妙微密性,获妙净明心。性言微密者:谓幽微秘密,即识精元明之体,人人本具,虽终日行,而不自觉也,乃属如如之理,如宅中宝藏,非指示而莫晓,故曰:‘微密’;心曰净明者,谓清净圆明,即本觉照体独立,个个现成,由妄识障蔽,而不能发也。如摩尼珠王,自具照体,必随方而现色,故曰:‘净明。’
[size=21.3333px]  得清净眼者:此属如如智,与上二句,乃理智对举,此称理之智,即微密观照,远离分别,诸尘不干,故曰:‘清净。’称理而周法界,即后大开圆解之智慧眼也。又阿难求寂常心性。而佛许以获妙微密性;求妙明心,而佛许以获净明心;求开道眼,而佛许以得清净眼;一一悉皆如愿以偿,由佛具乐说无碍辩,故能请答相应如是。
[size=21.3333px]  昔沩山问仰山:‘妙净明心,汝作么生会?’仰山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沩山曰:‘汝祗得其事。’仰山曰:‘和尚适来问甚么?’沩山曰:‘妙净明心。’仰山曰:‘唤作事得么?’沩山曰:‘如是!如是!’只缘仰山会妙净明心,得清净眼。初光表许说竟。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21.3333px]子二 正显即真 分三  丑初 克就根性直指真心  二 会通四科即性常住  三 圆彰七大即性周遍 丑初又分二  寅初 带妄显真  二 剖妄出真  今初
[size=21.3333px]  阿难既已舍妄求真,而如来许以显真。若就众生分上,指出纯真无妄之心,即使如来,亦所不能。何以故?纯真之心,清净本然,未涉事用,并无众生之名。既为众生,则依惑造业,依业受报,则真堕妄中,故只得带妄显真。所显之真,即是八识精明之体,前二种根本中所云识精元明,后第五显见中,喻如第二月。识精本是妙明真体,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全体是真,不过略带无明之妄;如第二月,亦全体是真,略带捏目之妄。此之识精,即是众生根性,处染不染,随缘不变,众生日用之中,承渠恩力,迷不自觉,故佛向阿难眼中指出,即指根性为真心,欲令阿难及诸大众,舍彼识心用此根性,若不先为极显其真,何能使阿难取此新悟,舍彼旧执乎?明知体带二种颠倒见妄,姑且带之,而不急破;直待十番显见之后,真理即明,真体亦露,再为破坏同分、别业二妄,正如脱衣露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21.3333px]寅初 带妄显真 分十  卯初 显见是心  二 显见不动  三 显见不灭  四 显见不失  五 显见无还  六 显见不杂  七 显见无碍  八 显见不分  九 显见超情  十 显见离见卯初 显见是心 分五  辰初 双举法喻现前  二 双陈法喻令审  三 辨明无眼有见  四 辨明瞩暗成见  五 辨定眼见是心  今初
[size=21.3333px]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size=21.3333px]  此蹑前拳相,以验当机,毕竟取何为见。如来即为建大法幢,许令开发真心道眼,于彼见解,不得不加勘验,故连三问:一问: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二问:云何成拳?三问:汝将谁见?问虽有三,意则在一,要阿难参究见者是谁?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宗门下教人看话头,即本此旨,岂可谓此经完全教意耶?此经乃有字之宗,宗门即无字之教。又此经双兼宗教,阿难不领能见是心,故如来不得已,举例设喻以显之。
[size=21.3333px]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金光赤焰也如宝山。阎浮檀此云胜金,须弥山南面有洲,多此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失色。又传此金方寸,置暗室中,照曜如昼。佛身金色如之,赩如宝山:金光赤焰,犹如一座宝山。清净所生:即前云,非是欲爱所生,故有光明。此答第一问。 我实眼观:答第三问。佛问阿难:汝将谁见?正要阿难悟见是心。今者阿难于识虽知是妄,于见仍认属眼,不知眼根乃是色法,为眼识所依,见性所托,能见并不是眼也。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此答第二问。初双举法喻现前竟。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21.3333px]辰二 双陈法喻令审
[size=21.3333px]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size=21.3333px]  世尊见当机,仍然认眼为见,更反劣于前认识为心。略说眼见不及识心有三:一、眼有形,易可破坏,触之即伤,不若识心无形,卒难损坏;二、眼有限,只能明前,不能见后,不若识心,前后左右,皆能遍缘;三眼有碍,但见障内如墙壁为障障内可见之色,不见障外,不若识心,远隔千山,皆能缘到。因此之故,众生皆认识为心,迷却本有真心;今认眼为见,迷却眼中见性。故如来巧示,无眼有见,令知此见非眼,见性常住,全不系属眼根之有无,有眼有见,无眼亦有见。若能悟此见性为真心,则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无边妙义,悉皆得显,方能迥超识心,令决取舍,故辨无眼有见。 告阿难言:我今不与汝谈玄说妙,但就现前实事,与汝言之;法若不显,再以喻明之。诸有智者:指中根,要以譬喻而得开悟;若上智之人,一闻便悟,不须譬喻;无智之者,喻亦难明。
[size=21.3333px]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同也否?
[size=21.3333px]  无手无拳,无眼无见,迷观似同,悟见实异。今佛以见例拳,用手例眼,故问之曰:以汝阿难眼根之见,比例我手之拳,此种事相,与义理均同否?正勘阿难,为迷为悟耳!此中眼根,即眼所成之见,但举能成,略却所成;拳理,即手所成之拳,但标所成,略却能成:须善会之。
[size=21.3333px]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所成见。例如来手所成拳,事义相类。
[size=21.3333px]  当机只知顺水行舟,不知看风使舵,遂即应声,答曰:唯然,世尊!唯然是应诺之词。既无我眼,不成我见等语,全同凡情见解,究竟不悟见不属眼之理,乃曰:以我眼根所成见,无眼即无见;例如来手所成拳,无手即无拳,若事相若义理,两者比例,正属相类。类者似也,同也。二双陈法喻令审竟。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21.3333px]辰三 辨明无眼有见
[size=21.3333px]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size=21.3333px]  初三句,总斥引例不齐。告阿难曰:汝言无眼无见,引例无手无拳相类,是义实则不然,汝殊欠审察。何以故下,征辨不相类之义。如无手人,手无则拳相毕竟是灭,以手外无拳故;彼无眼者,眼坏而见性仍然不坏,以眼见各体故。
[size=21.3333px]  彼无眼者:指盲人,非见全无,以仍能见暗故。全无二字按体用作二释:一、约用释:盲人无眼,既能见暗,但阙一分见明之用,非见暗之用而全无也。二、约体释:盲人无眼,但是眼无,并非能见之全体亦无,以见体整个,完全无有亏损,亦非半无也。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21.3333px]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惟见黑暗,更无他瞩。
[size=21.3333px]  此令其询验。重征所以无眼有见者,何也?汝若不信,试于途中,询问盲人,自可验知;以无眼有见,非盲人无以证也。 汝何所见?是告以询问之词。彼诸盲人,必来对答于汝:我今眼前,惟独也见黑暗,除暗之外,更无他物可瞩。瞩即看也,此则揣其答词。
[size=21.3333px]  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size=21.3333px]  前尘指眼前尘境。依本经眼根所对,有明、暗二尘。以是义观者:以盲人瞩暗之义,观察起来,眼前尘境,自有一分暗尘,盲人既能瞩暗,则能见体性,有何亏损?所以汝言相类,我谓不然者,此也。此佛就无位真人赤肉团上,指出一只金刚正眼,正所谓无明窟里,有个大光明藏也。上无眼有见,显能见之性,不假眼缘,是脱根也;下瞩暗成见,显能见之性,不假明缘,是脱尘也。而能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岂同妄心离尘无体者乎?
[size=21.3333px]  昔相国崔公群,见如会禅师问曰:‘师以何得?’会曰:‘以见性得。’会方病眼。崔讥曰:‘既云见性,其奈眼何?’会曰:‘见性非眼,眼病何害?’崔稽首谢之。后法眼禅师别云:‘是相公眼,岂以会之所答,犹涉教意乎?’三辨明无眼有见竟。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21.3333px]辰四 辨明瞩暗成见
[size=21.3333px]  阿难言:诸盲眼前,惟睹见也黑暗,云何成见?
[size=21.3333px]  当机不达,瞩暗成见之义。反难云:诸盲眼前,一无所见,惟独睹见黑暗之境,云何成见?良以众生迷己为物,认见属眼,但知眼见,不知性明。又世人不但无眼,即谓无见,乃至无明,亦谓无见。故此上科示内不依根,此科示外不循尘,较上随尘生灭之识心,其真妄何难立判也?
[size=21.3333px]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惟睹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size=21.3333px]  上科阿难意以见明为见,人所共许,睹暗成见,世间相违。故诤以唯睹黑暗,云何成见?此科佛立例令审,无眼见黑,有眼处暗,约根有异,论境实同,故问有别无别,令其自审。
[size=21.3333px]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无有异。
[size=21.3333px]  当机则曰:如是世尊,此暗中人,有眼见暗,与彼群盲,无眼见暗,二者所见黑暗,比较筹量,曾无有异。既知所见,二黑无异,当知能见,二见亦同。汝谓无眼见暗,为无见,岂此有眼见暗,亦无见耶?以是义观,无有明相,亦复有见,显彼见性历然,自有离尘之体。全不系尘而为有无,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相倾,见无所碍。正所谓:‘青山常不动,白云任去来!’四辨明瞩暗成见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1 17: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