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36|回复: 44

[其它]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文珠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1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文珠法师]发表时间:2015-05-21 10:34:16阅读:1作者:文珠法师[url=]放大字体[/url][url=]正常[/url][url=]缩小[/url][url=]关闭[/url]

[size=1.2em]  甲、讲经因缘  发起讲解此‘劝发菩提心文’的因缘,远在一九九一年一月,当时本人在主理祖庭重建落成,返美经港,应大屿山宝莲寺的邀请,主持佛学讲座时,仇净芬居士,即请本人下次来港,一定要到净基佛学会讲经。后来,钟太在长途电话中告诉我,仇居士想请我讲发菩提心文。但在藏经中,有关于发菩提心文的经论很多。例如: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文殊师利问菩提心经,龙树菩萨造的菩提心离相论,天亲菩萨造的发菩提心经论,莲花戒菩萨造的广释菩提心论。还有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以及西藏宗喀巴大师写的,法尊法师译的修菩提心七义。当然藏经中有关菩提心的经论,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其中简洁明了,动人心弦的作品,该是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而阐述发菩提心,修二利行,内容最丰富的,该是天亲菩萨造的‘发菩提心经论’。此经论有上下二卷,共十二品,非短时间,可以讲完。
  今年初,仇居士托朋友将省庵大师所作的‘劝发菩提心文’,及两本讲义,送到美西佛教会,始知仇居士要请我讲的,是省庵大师所写的‘劝发菩提心文’。因此,即以上述有关菩提心的经论,作为参考,写成这篇讲义,为大众讲解,并刊印流通。
  乙、解释名题
  无论任何经论,或世间书籍,皆各有其名题,今天要讲的,虽非经非论,谨是祖师的论文,当然,亦有其名题。本论文的名题,是‘劝发菩提心文’。在此六个字中,前五字是本文的别名,文之一字,属于通名。如云栖大师写的戒杀放生文,龙舒大士写的净土发愿文等。现在,先解释本文的别名。别名中劝字,是劝导,劝化,劝勉,属于教。发是启发,激发,及发起,属于机。菩提心三字,是本文的主题,亦是本文所说的中心思想。无论是教,是机,皆以菩提心为中心,为目标。但何谓菩提?何谓发菩提心?因何要发菩提心?我认为在解释本文之前,应该有详细解释的必要。
  一、何谓菩提
  梵语菩提,中国唐朝以前的旧译时代,译名‘道’。唐朝以后,新译名‘觉’。大智度论说:‘菩提,名诸佛道。’大乘义章言:‘菩提胡语,以翻名道。’安乐集亦言:‘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但唯识述记则言:‘梵语菩提,此翻为觉。’本人认为:菩提即是觉道,亦即是诸佛所证正觉之道。在能证方面说:是觉,在所证方面说:是道。
  但此道,非普通世间之道,非二乘人所证出世间小乘之道,亦非大乘菩萨所修的菩萨道,而是诸佛所证无上菩提的佛道。此中言觉,非世间一般人的知觉,或错觉,非外道的邪觉,非二乘的偏觉,非菩萨未圆满的正觉,而是诸佛智德圆满,究竟觉悟的无上正等正觉。
  因为一般人的知觉,是妄非真;外道的觉,是邪非正;二乘的觉,是偏非中;菩萨的觉,虽正未圆;皆非究竟。唯佛与佛,以始觉智,证本觉理,智极理圆,并基于平等之理,本乎平等之心,教化众生,平等拔苦与乐,故言正等;佛自觉己圆,又能觉他,二利究竟,觉行圆满,十界众生,无过其上者,因言:无上正等正觉。此无上正等正觉之道,就是本文所讲的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若据众生本具的理性而说,可分为真性菩提,实智菩提,及方便菩提三种:
  一、真性菩提:即是众生本具的真如自性,在有情言,名之为佛性;在无情言,名之为法性。无论佛性或法性,俱皆真实而且常住。众生虽然迷此佛性,流转三界六道生死,变成为苦恼的众生,但此性不灭,不减;诸佛虽然悟此佛性,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成为正觉的佛陀,但此性亦不生,不增。至于法性,则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如水之湿性,火的暖性,地的坚性,风的动性,以及宇宙万物的个别的特性。物之相虽生灭无常,物之性则永恒不变。此不变而能随缘,虽随缘而又不变的真性,原是生佛体同,圣凡无二,物我一如,既无去来,亦无生灭,因名之为如如理,亦即是众生的本觉理体,因此,被名真性菩提。因为此真性的法身理体,周遍法界故,是以理为道。
  二、实智菩提:实智,即是真实的智慧。此真实的智慧,是依据众生本具的理性而起的始觉智,还照众生本具的本觉理,理智一如,不假修成;而且能够如实了知本觉理体,能灭妄归真,能转识成智,因此,被名为实智菩提。即是诸佛所证的根本智,以其智光能够圆照法界而无遗,故是以智慧为道。
  三、方便菩提:方便,指权巧方便,佛以实智证理,以权智鉴机,随顺众生种种根性,而施设种种方便,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权巧启发,众生内在的智慧,令众生去妄存真,共证理性菩提,因此,被名为方便菩提。即是依根本智,所起的后得智,以其妙用无边,故以对机施教为道。
  若据诸佛证德言:菩提有法身菩提,有报身菩提,及应身菩提。法身菩提,即是如来藏性。此如来藏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无所不在,无处不遍,如水之在地,如电之在空,万物共品,诸佛共证。报身菩提:是十地位满的菩萨,果证真常,灵明觉照,恒于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涅乐境界中,自我享乐。应身菩提:是诸佛菩萨,随顺众生的机情所示现的应身。若然众生机情成熟,佛即示现八相成道。如释尊降生于释氏王宫,去伽耶城不远之处,坐菩提树下,于金刚座上,证得无上菩提,转法錀,教化众生,利益有情,即是应身菩提。
  若据菩萨修证的过程而言:有五种菩提:
  一发心菩提:是指十信位的菩萨,能够真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言。
  二伏心菩提: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能够调伏心中烦恼,进修诸波罗蜜言。
  三明心菩提:进入初地或以上的菩萨,能观照诸法实相理,心地明了,因名明心菩提。
  四出到菩提:八地以上菩萨,修诸般若,断惑证真,心不执著,而出离三界生死,到达涅槃彼岸,名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等觉菩萨,断尽最后一品无明,降诸魔障,证无上道,名无上菩提。
  今本文所讲的菩提,是真性菩提,是法身菩提,亦是无上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何谓菩提心?
  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名菩提心。’大日经疏言:‘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慧。’可知菩提心,即是追求佛道之心,亦即是正觉之心。如果有人以正觉之心,勤求佛所证之道,自利兼他,终必成佛;因此,菩提心是成佛的真因,亦是广修智慧,积聚功德的原动力。十方诸佛,皆因菩提心而积集诸功德,亦因菩提心而成佛。
  华严经中弥勒菩萨曾经盛赞菩提心的功德,如华严经言:‘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生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故,……菩提心者,犹如慈父,训导一切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慈母,生长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乳母,养育一切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善友,成益一切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勇将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菩提心者,犹如利锯,能截一切无明树故;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诸苦树故,…菩提心者,如善知识,能解一切生死缚故;菩提心者,如好珍财,能除一切贫穷事故;菩提心者,如大导师,善知菩萨出要道故;菩提心者,犹如伏藏,出功德无匮乏故;菩提心者,犹如涌泉,生智慧水无穷尽故;菩心者,如阿伽陀药,能令无病永安隐故;菩提心者,如除毒药,悉能消歇贪爱毒故,…。’最后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得生故。’
  所以,在菩萨道上,菩提心等如父母,等如导师,良友,善知识,能给予一切菩萨的训导,抚养,指示,与协助。又等如坚利的武器,能令菩萨降伏魔军,杀烦恼贼。又等如伏藏,等如涌泉,令诸菩萨,成就功德法财,出生无量智慧, 又等如良药,令诸菩萨,治疗身心重病,解除无明恶毒,最后能出生三世诸佛。可见菩提心的功德,实在不可思议,对于修学大乘佛法的人,非常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2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何谓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即是建立趣向佛果菩提的意志,发起追求无上菩提的心愿。虽然,真性菩提,人皆本具,但凡夫迷而不觉,若然值遇佛法,或闻善知识开导,藉此增上胜缘,发明本具的真性,知道生佛平等。既痛恨自己无始时来,从迷积迷,不觉不知,枉受轮回;又怜悯众生,不识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沉溺生死,受无量苦。于是发起大悲心,誓必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使自己与众生,共出苦海,同证佛道,就是发菩提心。否则,即使是自己喜欢修学佛法,但不喜欢利他,于利他心,不能发起,于大乘法,不能修持,要求佛道,亦不可得。因为,自己喜欢修学佛法,仅是自利之心,非菩提心;若但利他,不求佛道,亦仅是大悲心,非菩提心。必须自利兼他,且志在成佛。发愿我与众生,皆共成佛道,以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回向众生及佛道,方名发菩提心。
  菩萨持地经言:‘菩萨发心,而作是言:我当求无上菩提,安立一切众生,令究竟无余涅槃,及如来智。如是发心,求菩提道。’又菩提心观释言:‘当于自心,如实观己,然后发起方便,观于众生。知诸众生,于自觉性,不如实知,起于疑妄,颠倒执著,受于种种轮回大苦,我由是故,起大悲心,令诸众生,于自心法,如实证觉,是即名为菩提心。’读此可知,发菩提心,即发起自觉觉他之心,亦是立志希望,自己与众生,同出轮回,共证佛道之心。甚至为求佛道,为饶益众生,而牺牲自己的一切安乐,勤修六度,实行四摄,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5-8-12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因何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因缘,各人不同,或因自己,或因他人,或由顺境引诱,或因逆境激发。虽然,逆境往往令人悲伤,消极,但有时却能令人发奋向上;是以顺逆二境,皆可以成为发菩提心的增上缘。
  大方便佛报恩经言:‘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其事非一,或因慈心,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悭心,或因喜欢,或因烦恼,或因恩爱别离,或因怨憎和合,或因亲近善知识,或因恶友,或因见佛,或因闻法,是故当知,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各各不同。’在出生菩提心经中说:‘一切众生,若欲成就人天福报,须发菩提心。欲灭诸有苦,须发菩提心。欲供养诸佛,广修福慧,须发菩提心。欲断烦恼,得菩提,了生死,证涅槃,更须要发菩提心。’
  又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说:‘若人想作转轮王,帝释,或梵王,增长人天胜福报,光明照世间,应当发起菩提心。有人想断除三界颠倒行,减除一切罪,不生诸苦恼,远离诸魔事,不见诸魔相,应当发起菩提心。有人欲修诸梵行,断诸烦恼,证无漏道,应当发起菩提心。有人欲证菩提,转法錀,饶益一切众生,更应当发起菩提心。’
  在天亲菩萨所造的发菩提心经论中说:有四种因缘,令人发菩提心:
  一、思惟诸佛发菩提心:意思是该:思惟十方诸佛,未成佛时,与我等无异,内心充满烦恼,困惑作业,受无量苦。但因发菩提心,勇猛精进,勤求佛道,勤修苦行,积集功德,舍身命财。求一切智,结果自拔,超出三界,度生死苦海,终成正觉,得无上菩提。彼既丈夫我亦然,不应自卑生退屈,诚应学佛,自拔自济,因此,故发菩提心,趣向佛道。
  二、观身过患发菩提心:观察自己,由五阴四大和合而成的色身,污秽不净,无常迅速,为无明烦恼所覆,造诸恶业,轮回生死,永无止息,因生厌离,发菩提心,求佛果菩提。
  三、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因见众生为烦恼所缚,为生死所缠,为众苦所逼,广作恶因,不知悔改,不修善因,不集善法,报堕三涂,长期受苦,求出无由。因此,为慈悲愍念众生,欲拔其苦,而发菩提心,勤求佛道。
  四、为求最胜果发菩提心:最胜果即是佛所证的无上菩提,因见佛法身清净无染,集诸功德,具足十力,四无所畏,成就一切智,能从实施权,方便善巧,救济群迷,因此发菩提心,行菩萨,求证佛果无上菩提。
  菩萨持地经说:有四种缘,四种因,四种力,令菩萨发菩提心。四种缘是:一是萨于诸佛菩萨功德,或神通变化,亲见亲闻,而乐佛大智,发菩提心。二虽不亲见亲闻,但由闻法,欢喜信乐,乐佛大智,发菩提心。三虽不闻佛法,但见法灭,为护持正法,发菩提心。四、虽不见法灭,但见恶众生,为烦恼所逼,为救众生而发菩提心。
  四种因是:一因种性具足:即是本具佛性,因缘成熟,自发菩提心。二因诸佛菩萨善友所摄:从佛闻法,或由善知识劝导,而发菩提心。三因大悲心:悯念众生,生死苦恼,恒思救济,而发菩提心。四因不畏生死苦:菩萨为度众生,利益有情,恒住生死,于无量生死苦,心不怖畏,反而激发菩提心,愿代众生受苦,而发菩提心。
  四种力是:一自力:自己自动自觉,发菩提心。二他力:因他劝导,而发菩提心。三因力:宿习大乘善根为因,今得见佛闻,便发菩提心。四方便力:由亲近善友,闻法鼓励,而发菩提心。
  菩萨由于四缘、四因、及自力、因力而发菩提心,当然坚固不动,决定究竟。若由他力,及方便力而发心,则不坚固,动向不定,若遇四事,便会退失菩提心。四事是:一种性不具,二恶知识所摄,三于诸众生悲心微薄,四于生死苦生怖畏心。
  至于本文作者,省庵大师,则别举十种因缘,应当发菩提心。(留待下文解释) 正因为省庵大师,恳切陈词,写成此文,详述应发菩提心的原因,而劝导我等,当发菩提心。能劝是祖师,所劝是我等众生;又能发是我等众生,所发是菩提心。机教相投,能所并举,因名:‘劝发菩提心文。’

 楼主| 发表于 2015-8-12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丙、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莲宗九祖省庵大师。大师法名实贤,字思齐,号庵。江苏常熟县人,俗姓时,母张氏,生于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八月初八日。父早逝,自幼喜欢素食,母知其宿值善根,七岁时送往常熟清庵,礼容选大师为师。十五岁正式剃度,二十四岁受具足戒于杭州昭庆寺。师聪敏好学,所读经书,过目不忘,且严持净戒,精进办道。
  早年亲近渠成法师,转讲法华经玄义,并随从绍昙法师,学习愣严、唯识。对性相二宗,悉能通达。后往崇福寺,追随灵鹫和尚,参究念佛是谁?四个月后,心有所悟,对人言:‘我梦觉矣’。自此深入经藏,善说法要,备受灵鹫和尚所器重。欲传衣钵,继任住持,师辞不受,禁足于真寂寺,日研佛经,晚持佛号,昼夜精勤不懈。三年后,众请讲法华经,师乃升座,辩才无碍,听众无不欢喜踊跃,得益不鲜。
  后去宁波阿育王寺,瞻佛舍利,感佛舍利放光,遂发心于二月十五佛涅槃日,集众举行涅槃法会,广修供养,亲燃指供佛,发四十八愿,作劝发菩提心文,勉励四众,共发菩提心,续佛慧命,广度众生。后于杭州梵天寺,屏绝诸缘,掩关念佛,专修净土,定每日念佛十万声。
  雍正十一年,腊月八日,即告大众,明年四月,吾当往生。自此益精进念佛,雍正十二年,四月十二日告众,我月初曾见西方三圣,今日复见,大概往生时至。即书偈云:‘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遂沐浴更衣,结跏跌坐,一心念佛,不进饮食。十四日中午,面西念佛,安然而逝。世寿四十九,僧腊二十五。一代高僧,忽离人间,徒众悲不自胜,师忽开眼对大众言:‘吾去即来,生死大事,各自要净心念佛。’言毕,合掌称佛名而寂。
  师生前虽曾住持永福,普庆,海云,仙林,梵天等寺,因最后圆寂于梵天寺,梵天寺是杭州古刹。因名古杭梵天寺沙门实贤撰。沙门,是梵语,译名勤息,即是说:出家人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因为此劝发菩提心文,是古杭梵天寺的住持出家僧,实贤所撰述。故作者名题是:古杭梵天寺沙实贤撰。
  丁、别解文义
  此文虽非经非论,亦非律学,但义涉经律论三藏,理括大乘,因其劝人发成佛之因心,勤求佛果菩提,利己利人,可视之为经、为律、为论,而研究学习之。故今释此文,亦如释经,有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自从不肖愚凡实贤起,至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止,是本文的绪论,等如诸经的序分。自此菩提心诸法中王起,至是为发菩提心十因缘也止,是本文的正论,等如诸经的正宗分。如是十缘备识以下,是本文的结论,等如诸经的流通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绪论——序分
  本文绪论,可分为二点,一是总明愿是修行的根本,二是别明愿是立行的标准。
  (一)总明愿是修行根本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 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
  初句是祖师自谦之词。不肖,表非圣贤;愚下,显非上智;凡夫,谓是凡庸之辈。因省祖当时在大涅槃法会中,对众宣读此文,法会大众,根机高下不等,或有诸佛菩萨降临,或有圣贤乘愿再来,因肉眼不识,故发言谦逊,不敢自高,谓自己一非圣贤,二非上智,仅是凡庸之辈而已。僧、表明自己的身份,梵语僧伽,简称僧。译名和合众,是出家修行者的通称,和合有理与事之别。事和有六: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是僧团共住的规则,故僧团亦名六和僧。理和,指无为之理,为大众共修之目的。意思是僧众聚会,共学无为法,共证无为理。今实贤祖师,宗教兼通,解行相应,悲智双运,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专修净土,临终自知时至,实是圣僧。由于自谦,故言:‘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
  ‘泣血稽额’,是显示省祖内心的恳切至诚,祖师因愍众生,本同佛体,竟因一念之迷,流落生死,不肯学佛,不求出离,故悲伤涕泣,血泪交流。稽颡,即是头顶礼拜。祖师既知生佛同体,故等视众生,为未来诸佛,不但悲感同情,而且头面顶礼,而作佛想,故言:‘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
  ‘当世净信男女等’,是祖师劝发菩提心的对象。‘现前’指当时涅槃法会大众,当世,可以说是:当时之世,亦可以说是:当来之世。信是信心,净是清净。因为祖师,不但希望涅槃法会大众,及当时世间一切具足清净信心的男女,能发菩提心;更希望当来之世,甚至末法时代的众生,皆能够发菩提心。因此,以极端至诚的态度,悲哀的心情,沉痛的语调,普告当时法会现前大众,及当时世间一切群众,同时普告当来之世,末法时代一切众生。
  ‘唯愿慈悲,少加听察’,是表明祖师的心愿。唯愿,即唯一的愿望,听,是留心听其言;察,是考察思惟其言所诠的义理。可以说:听是闻慧,察是思慧。听而不察,即闻而不思,将何以修证?故祖师深恐当时法会大众,轻浮不信,不肯接受其苦口婆心的忠告,因言:‘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即是唯一愿望,希望大众,发慈悲心,愍念其一番至诚恳切的苦衷,提起精神,稍加注意,留心听其所言,考察其义,信受其劝告,共发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5-8-13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居士,请问这是哪里的瀑布啊?

点评

师兄发菩提心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13 19:41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宁静无扰 发表于 2015-8-13 19:35
居士,请问这是哪里的瀑布啊?

师兄发菩提心否?

补充内容 (2015-8-13 19:43):
http://chaichenhong.blog.163.com ... 004201571152618413/

点评

啥?要发菩提心,才肯告诉我答案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13 19:43
发表于 2015-8-13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啥?要发菩提心,才肯告诉我答案嘛?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8-13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晓得啦!是尼加拉瓜大瀑布!壮观!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行之五十四—壮观的尼亚加拉瀑布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尝闻人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此总明愿是修行的根本。‘尝闻’二字,表示本文所讲要义,非出自祖师的主观,而是从大乘经典得闻,今谨代佛宣扬而已。‘入道’即是进入佛道。‘要门’,是进入佛道主要的正门,大门,非傍道或小门。凡欲进入佛法菩提之道,其主要的正门,就是‘发菩提心’。若能发菩提心,自然可打开入佛知见的正门,进修佛道。若不发心,即使普通天道,人道,甚至日常锁碎的事务,亦不可能成办,可见发心,是为一切行门的根本。故曰:‘入道要门,发心为首。’
  发心,仅起步耳,我们学佛修行,必须继发心之后,实践急行,方达目的。然行无愿力支持,一旦逆境当前,必生退心。当知世间任何事业的建树,皆应当先发心愿,坚立意志,方抵于成。何况佛道遥远,魔障重重?是以发心,进修佛道,当先立愿。如释尊因中修行,立四弘誓愿,药师如来立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立四十八额,普贤菩萨立十大行愿。结果,终证佛道,广度众生,成熟有情。因此,发菩提心,行菩提道,首要急务,该是立愿,故说:‘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可成’。发菩提心,勤求佛道的人,立愿当然志在广度众生,是以四弘誓愿中,第一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为度众生,所以要断烦恼,要学法门,要成佛道。如金刚经言:‘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然则,三界众生尽度矣。故说言:‘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之心字,指菩提心。此菩提心,是众生本具的正因佛性。无始时来,埋没于烦恼丛薮中,无由显发,今遇善知识劝导,发明本具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性既发,则了因慧心,及缘因善心,自可相继而发。然则,凭借缘因,善心,所积集的一切功德,断惑证真,发明心地,使了因佛性显,成就般若智,了达真如实相理,令正因佛性出缠,法身理体得以显现,圆满佛果功德,自可成就正等正觉。故言:‘心发,则佛道堪成。’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此是反显示发心立愿为修行根本。广大心,简非二乘人所发自利之心。因为二乘圣人,虽发心持戒修行,断惑证真,愿出三界狱,愿度生死海,但其目的,仅求自利,发心不广,不得名为广大心。
  此广大心,即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己志愿成佛,亦希望法界有情, 同出苦海,共证菩提;而实行六度法,平等救济一切众生,方名广大心。
  愿曰坚固,即坚定不移,不摇动,不退屈的意志。修行人在菩提路上进行,无论遭遇任何逆境,任何阻力,任何打击,或付出任何代价,任何牺牲,亦应该坚持初心,不生退意。如经言:‘假使热铁顶上旋,终不退失菩提心’。如是坚决进修,精进办道,广度众生,于利他行为中,完成自利功德。求离二死,永断无明,福慧具足,自可成佛。否则,发心不广,立愿不坚,纵经尘点劫数,长时间修行,亦难脱离生死苦海,仍在六道轮回受苦,虽有修行,结果,徒劳无功。
  楞严经言:‘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二种根本,指真本及妄本。妄本,是依识心妄想心而修行。真本,是依菩提心,真实心而修。是以发菩提心,立坚固愿,是修行的根本。否则:‘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言: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此引经典作证,支持其言论。华严经,是佛初成道,于三七日中,为大机众生,所转的无上法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显事事无碍,事理圆融的境界。其中有段经文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诸善法,包活世出世间的善法。世间善法,是五戒、十善,以及一切有益世道人心的道德行为。出世间的善法,是指佛所说的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以及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法门。若不发菩提心,立志成佛,或已发菩提心后,因隔阴之迷,或因逆缘退心,即使仍然进修善法,亦将变成魔业。如欲界魔王,亦修十善业,及修世间禅定,因不发菩提心,但求自利,故报为魔王。即使修习四谛、十二因缘、及三十七道品的佛弟子,因忘失菩提心,但求自利,亦很容易为魔所转。如楞严经五十重魔的境界,皆是修行人的障道因缘,故言:‘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如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曾经发菩提心,后因逆境忘失,修诸善法,尚且成为魔业。何况根本未曾发菩提心?不曾立志成佛?更容易为魔所摄,沦为魔鬼眷属。‘故知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如来乘,是指一佛乘。佛说法教化众生,可分五乘:一人天乘:说五戒、十善之法。二声闻乘:说四谛法。三缘觉乘:说十二因缘法。四菩萨乘:说六度、四摄、诸波罗密法。五最上乘,即一佛乘,亦即是如来乘,说佛性本具,人人皆可作佛。然欲学如来乘,得证佛果,成就无上道,当先发菩提心,立四弘愿,培养纯正的心智,实践菩萨道,修六度万行,所谓:‘上求下化,悲智双运’。对于菩萨的心愿,不可或缺,更不可以懈怠缓慢,应即发心,急速起行。
  (二)别明八相为发心标准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然字,是承上起下之词。前言:‘发心为首’,‘立愿居先’,但末言明发何心,立何愿?因为众生心愿的行相差别多,其损益利害亦殊,若不明辨当愿当立,或发邪心,立邪愿,将误入歧途,未获其利,先受其害。因此,省祖特别提出忠告:‘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意思是:于众生众多心愿差别的行相中,若无善知识指出邪正,真伪的分野,以及大小、偏圆的利蔽,将如何能去邪趋正,止伪从真?又如何得知所发之心,所立之愿,是大是小,是偏是圆?今祖师特别提出,众生心愿的行相,可分为八种。故言:‘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在众生心愿差别的行相中,有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相的分别。而此八相,可归纳为四对,邪正一对、真伪一对、大小一对、偏圆一对。前两对是为世间凡夫说,为凡夫修行者,开智慧眼,免邪正不分,真伪莫辨,而盲从邪教,伪修瞎炼,误己误人。后两对是为出世间圣者说:出世圣人,不明圆理,偏于事行,祖师特别提出大小、偏圆之教,鼓励二乘,及别教菩萨,回小向大,舍权入实,趋向佛道。‘云何’二字,是征起,‘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总标心愿八相。以下各别分释: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此是说明心愿八相中邪正之一对。末法时代,众生福属障重,虽发心修行,但不能息心达本源,内证真心,反而舍本逐末,妄用识心,分别向外务求,或求利养,或求名闻,或贪世间五欲物质享受,或但求自利,希望获得来世福乐的果报。如是发心,如是立愿,皆名为邪。特别是世间,种种旁门左道的邪教,往往假托佛教的观音菩萨,或弥勒大圣之名,引诱徒众,蛊惑无知。甚至有人自称活佛,伪说一生解脱,何止贪求名闻利益,五欲享受,简直欺诳世人,误害无知,使人丧失正道,堕落魔眷,诚应口诛笔伐。可惜一般愚夫愚妇,受其迷惑,奉献财色,还要发毒誓,守秘密,不许告人,实在邪得可以。若然正法,自然可以公开宣傅,堂堂皇皇,击法鼓,树法雨,那有恐怕人知之理?凡秘密进行,不能公开,或自称活佛,或说一生解脱的人,皆名之为邪。
  反之‘既不求名闻利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因为一个真正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自然不贪求世间名闻利养,以及一切五欲尘劳的享受,更不希望人天果报。为的是了生死,证菩提,自利利他,是以止息妄想扳缘,向内寻求真心,开佛知见。内则明心见性,外则悲愍世人,唯一的心愿,是为了生死,为证菩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29 11: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