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52|回复: 30

[其它] [中观宗文集]龙树《中论》的“涅槃”思想探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9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中观宗文集]龙树《中论》的“涅槃”思想探析
龙树《中论》的“涅槃”思想探析
体恒

  “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佛学的基本观念。龙树菩萨倡扬毕竟性空的究竟实相义,有学者就以为大乘中观学派对于“涅槃”很不感兴趣[1]。其实这种认识有待商榷的。本文就以《中论》为主要依据,对龙树菩萨的“涅槃”思想进行探析,以明其真义。

一、“涅槃”的名义
  涅槃,梵语nirva^n!a,早期译作泥洹、泥曰等,意译作灭、寂灭等,与择灭、解脱等词同义,或译作般涅槃、大般涅槃。涅槃也常被称为解脱。
  “涅槃”一词的基本含义,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的状态,其后转指烦恼之火灭净,完成解脱的境地,意思是烦恼的灭除或熄灭,引申出的主要含义是指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无烦恼的最高至善境界。这种境界是超越了生死的境界,也是佛法修学终极的实践目的,所以它代表佛教的特征而被列为法印之一[2],称之为“涅槃寂静”。涅槃还用于称佛陀色身的入灭,亦即“圆寂”[3]。  
  关于对涅槃的解释,经论中有多种说法。《杂阿含经》认为涅槃具有灭除或熄灭一切烦恼的含义[4]。《俱舍论》说涅槃是诸蕴息灭[5]。《大般涅槃经》中将对涅槃的理解区分为“不了义”和“了义”[6]。这些说法是从不同的层面说明“涅槃”道理。“涅槃”之义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不同的宗派中出现时,名义都被赋予了新的解释。其中僧肇法师在《涅槃无名论》中依龙树菩萨中观的思想,将涅槃认作是一种离言绝相的玄奥境界[7]。
  至于涅槃的种类,不同的时期与宗派也有着不同的说法。在部派佛教后期,涅槃被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类[8]。在中观学之后兴起的瑜伽行派则称涅槃有四种[9]。此外,地论宗、摄论宗将涅槃分为“性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三种。这几种涅槃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思想。
  龙树菩萨《中论》所谓的涅槃,既不是部派佛教的二种涅槃,也不是瑜伽行派的四种涅槃。其所谓涅槃,如果就究竟真谛而言,是指无得无至、不断不常、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如〈观涅槃品〉云:“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若就对治而言,指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断一切我执及我所执,证一切缘起诸法非自性有无,起无我我所如实正智,离分别心,离言语概念,直观证入诸法实相(缘起法的空性),于是达至断一切烦恼、诸业及诸戏论的寂静境界,这就名为“涅槃”。如〈观法品〉所言:
  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入涅槃[10]。

二、《中论》破“涅槃”的背景
  龙树菩萨在印度兴起的时期,正值外道盛行及小乘佛教部派林立、争执不断的时期。当时,“九十六术,栖火宅为净道;五百异部,萦见网为泥洹”,致使“鹿苑丘墟,鹫山荆棘”[11],大乘佛法湮灭无闻,佛陀教义迷暗不彰。于是龙树菩萨广著论述,广破邪外,以此振兴大法,彰佛真义。《中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的“涅槃”观念自然也就是以广破邪外为主的了。
  《中论》“涅槃”思想所破斥的对象主要是外道中的数论师、胜论师[12],部派佛教中的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13]与摩诃僧祇派等。其中以萨婆多部实有涅槃为主。
  小乘部派佛教的“涅槃”观念认为,当人怀着无明烦恼去执著追求想获取的东西时,就会有种种贪爱、种种烦恼,这必然要产生痛苦。最初的涅槃,就是指消除贪爱、消除烦恼的离苦状态。这在“四谛”中就是所谓“灭谛”。“灭谛”也就是灭除贪爱等以后达到的无苦的状态,其达到无苦状态的具体实践是“八正道”,即四谛中的道谛。在小乘佛教中,若认识到了事物或人生现象是缘起、无常、无我的,那么也就消除了无明,就不会有贪爱。这样就能灭除烦恼和痛苦,也就达到了涅槃。
  小乘不大注意涅槃与世间的关系,小乘一般把涅槃看作是与世间生活环境有本质区别的境界。在他们看来,所谓涅槃是相对于世间而言的,世俗世界存在着贪欲、瞋恚、愚痴、烦恼,充满了痛苦,而涅槃境界则是摆脱痛苦后的一种境界。
  小乘为了消除这种颠倒的意识,脱离不净的尘世,在修行方面也有相应的要求。他们认为若要达到涅槃,就一定要有着严格的出离生活。为此特别强调个人的解脱,而对于利益其他人解脱的行为则不太在意。小乘佛教认为,凡夫(或外道)把世间事物的无常看成常,把世间的诸苦看成乐,把世间中的不净看成净,把世间中的无我看成有我,这就是四种颠倒[14]。四种颠倒是对世间的不正确的认识,持这种认识不能达到涅槃,要达到涅槃就需要破除这四种颠倒。颠倒的生死和清净的涅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
  在龙树菩萨看来,小乘对于涅槃的见解有一个大错误,即有实在可证的涅槃和有真实可断的烦恼。说一切有部就是如此,他们以为“涅槃是实有的、善的、常住的;有无为法的离言自性,名之为择灭无为,即是以妙有为涅槃的。”[15]除了小乘以外,就是大乘佛教之中,也有将涅槃认作实有之执的。印顺法师说:“大乘佛法中,也有以真常妙有为涅槃的……这与小乘以实有为涅槃的思想相近。龙树破实有的涅槃,主要是破小乘执有者;不过对于大乘真常实有的涅槃论,也是一样被破的。”[16]
  还有一种倾向,是将涅槃执为“无有”的。比如像小乘的经量部[17],他们以为“有为是实有,无为是非实”,比如火烧衣服,衣服烧了就“无有衣”;如破瓶,破了就是“无有瓶”;在因果的相续中,离去了惑业,不再有了生死,就说为“涅槃”,故此他们的涅槃为“无有”。除了这几家,被龙树菩萨破斥的“涅槃”思想还有几家,吉藏大师《中观论疏》之中有详细的罗列[18]。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中观宗文集]龙树《中论》的“涅槃”思想探析》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事实上,涅槃的特性,是寂灭。寂灭,不是取消什么,是说惑、业、苦本性空寂的现实。它不仅是寂灭,而且是体现寂灭的境地。对于涅槃是不应该有所分别的,涅槃不是一般人所觉,佛要引导众生去体证它,所以对生死说涅槃。说生死是无常、苦痛、不净、非自在的,涅槃是自在、快乐、清净、不生不灭的;说生死是虚妄的,涅槃是真实的。三有海中的有情,因此起出世心,精勤修行。而不能通达的学者,不解佛说的真义,生起执著,认为有三界可出,有涅槃可求;以为生死之外别有涅槃。佛证的涅槃,是悟入一切法性毕竟空,本来寂静的生死法的实相,它犹如虚空般无障无碍,明净不染,无彼此的对立,无一异的差别,无生灭的动乱,无热恼的逼迫,是远离一切戏论执著的,故而强名“涅槃”。

三、《中论》“涅槃”的特质
  1、毕竟性空的“涅槃”
  涅槃之所以为佛弟子所共证,之所以是佛教的核心归宿,正是由于“涅槃寂静,特依性空的实相安立”[19]。然而在部派佛教时期,《般若经》“一切法空”的思想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误解,小乘学者斥之为邪说;而接受“一切法空”的方广道人则把“空”等同于世间之“无”;甚至还有人以为它否定了作为佛教基础的罪福因果和转凡成圣。有鉴于此,龙树菩萨对《般若经》的“空”在《中论》中作出了明确的解释。
  龙树菩萨是中观性空学派的开创者,《中论》涅槃思想的特质当然也是依于“毕竟性空”而安立。龙树菩萨在〈观四谛品〉中说,正是由于诸法根本毕竟性空,所以才有世间万物的缘起而成;如果没有诸法的性空,也就不可能有万物的成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若是以有所得之见而见诸法,认为事物决定有一个真实的自性,那么他就不能了知诸法的实相[20]。他还说,正是世间万法皆是因缘而起,所以它的本性即是“空寂”,本性空寂之法当然是“假名”的安立,通达了“缘起”、“性空”与“假名”之间的微妙关系,这就是佛陀的“中道”正观了[21]。故此“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22]
  龙树菩萨“空”的含义以缘生无自性为基本特征,如幻的假名和非无的中道是对缘生即空的进一步说明,龙树菩萨的这种思想明确地反对了世俗和小乘佛学的实有主义以及方广道人的虚无主义,对大乘佛教“真空”的思想作出了准确的阐发。龙树菩萨不但于《中论》中如此论述,就是在他的其它著述中也同样是如此宣扬[23]。
  《中论》的思想原就诸法的寂灭性出发而言,对于寂灭的究竟处,就是毕竟空义。涅槃的实义,以《中论》而言,就是毕竟空性。龙树菩萨说,认识到万事万物本性“空寂”,心行道断,言语处灭,这就是诸法的实相,也就是究竟的大“涅槃”了[24]。如〈观涅槃品〉中说:
  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25]
  2、不可言说的“涅槃”
  如上所言,这种本性“空寂”的涅槃,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是“诸法实相、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是无得、无至、不常、不断,极其甚深微妙难测的,那么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讲,连它也是不可得的,也是不能够执著的,当然也是不可言说的。所以龙树菩萨特别交待:“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26]。
  对于涅槃的“空”而不可得,龙树菩萨的论述是很到位的,因为不但他如此讲,就是佛陀于其它诸经中也这样宣说。如在《增一阿含经》中佛说:
  若彼比丘,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尽生死原本,平等解脱,彼能分别地种,都不起想著。地种、人、天、梵王乃至有想无想处,亦复如是。至于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坏婬、怒、痴之所至也[27]。
  此言穷尽生死、平等解脱了的人,虽至涅槃而不执著于涅槃。为什么呢?须知《金刚三昧经》中说涅槃本来空无所得,若常住涅槃,就是一种系缚。故此哪里可住呢!《大宝积经》又说如来于彼诸法,连名字都空不可得,何况实有诸法以及能趣证的涅槃[28]?既然“涅槃”是不可别求的,若是执求就是增上慢人,如《思益梵天所问经·分别品》所说:
  涅槃名为除灭诸相,远离一切动念戏论……若人于诸法灭相中求涅槃者,我说是辈皆为增上慢人……涅槃者,但有名字,犹如虚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29]。
  “涅槃”之所以空而不可求,原因就在于它也是佛为了引导众生觉悟实相、进趣解脱的一种方便,同其它一切佛法一样,如《大般若经》中反复强调:
  一切法空,皆不可说,如来方便说为无尽,或说无数,或说无边,或说为空……或说涅槃……如是等义皆是如来方便演说[30]。
  3、真俗不二的“涅槃”
  大乘佛教有一个重要的理论特征,就是反对小乘佛教的那种把涅槃与世间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强调二者之间的联系或统一。小乘修学佛法的目的是求自我解脱,求“自度”;而大乘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不仅求“自度”,还要“度他”。在小乘佛教中,涅槃是要断生死、出轮回;在大乘佛教中,佛菩萨为了救度众生,即便达到涅槃了也不一定脱离世间。
  如《法华经》中就说佛是方便现涅槃,指出佛虽涅槃还住于世间常为众生说法,教化众生令入佛道[31]。这就是说涅槃并不与世间隔绝。《维摩诘经》甚至明确地说: “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 “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学佛当要“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32]。
  《中论》的主要宗旨是真俗二谛。诸佛说法常依二谛,如果禀承佛教,而不解如来有真俗二谛,但知诸法有决定相,是不解空义的;或者执一切法定空,亦是不能正确理解真空的[33]。因此龙树造《中论》,双破空有二种偏见,阐发如来的中道二谛。《中论》“涅槃”思想同样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它最主要的特质就是虽“有”而“空”,虽“解脱”而不离“世间”。反对把涅槃和世间作绝对化的区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宗文集]龙树《中论》的“涅槃”思想探析

续-《●[中观宗文集]龙树《中论》的“涅槃”思想探析》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中论》的观“空”,并不象小乘的观“空”从分析诸法下手[34],而是从诸法当体直下观空,所以说生灭亦即是说圣谛,说圣谛亦即是说生灭,二法一如,无有分别。“涅槃”与“生灭”则更是如此。上文中说,小乘需要脱离生灭,才可以得见寂灭无为,而中观则于生灭中即可得见寂灭无为。如〈涅槃品〉云: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35]。
  这就是龙树菩萨涅槃观“真俗不二”的特质。他以为,涅槃是与世间相关联的一种认识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种脱离了世间而达到的另一个独立的更高级的境界,而是对世间或事物“实相”的认知,认识到诸法的“实相”即达到了涅槃。所以他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分别,涅槃之实际与世间之实际无有差别。这样“涅槃”与“生死”这两个对立面,方便达到了真不离俗、俗不离真的圆融无碍的境地。此二偈在龙树菩萨的涅槃思想中极为重要,它们是龙树菩萨涅槃思想的关键所在。对这两首偈颂的理解,欲全面把握,采用印顺法师在此段的按语即可明晰[36]。
  真俗不离的涅槃思想,把小乘佛教的消极静止的涅槃寂灭观,变成了积极活泼的涅槃解脱观。

四、《中论》“涅槃”的论证方法
  龙树菩萨在著作中对“中观”思想的表达,不是使用通常的方法[37],龙树菩萨“涅槃”思想的论证中常用的辩论方式在逻辑学上被称作“论理”[38]。在《中论》“涅槃”思想的论证中,龙树菩萨主要用了五类“论理”的方法。
  (一)穷举证法(proof by cases)
  所谓穷举证法,就是将某一论题所有可能的情况穷尽地列举出来,然后一一加以讨论,以论证这一论题。穷举证法主要有四句、三时、五求等。
  1、四句法(cqtuskotika)
  《中论》中不乏有四句穷举的例子,其中又可概分为四句和四句否定两种。四句是一种层层递进、意义的表达不断提升的论述方法。
  四句穷举最典型的例子是〈观法品〉第八颂:“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39]此言“涅槃”是否定一切有所执的,无论空、有,只有入了绝待门才能深入实相的堂奥。故此青目在释文中判本颂为三门,以为前二门尚未究竟[40]。梶山雄一也认为四句是一种辩证的升进,第四句展示了最高真理。
  四句否定是《中论》最常用的思维方法。关于四句否定的类型,是指四句都被否定为伪假,也就是说“涅槃”是离四句而绝百非,不执著任何定见的。四句否定在〈观涅槃品〉中出现最多,如颂文:“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41]有、无、有无、非有非无这四项都是“不言”,所以就是四句否定。再如:“ 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亦边亦无边,非有非无边。”[42]以及:“何者为一异,何有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43]以上三个颂文都是四句否定的例子。
  四句否定的哲学意义,在于绝对地否定人类的思维、语言概念所可能表述的各种形式,杜绝人们用概念来描述和把握真实的各种企图,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种种烦恼,以达到在“言语道断”的境界中与中道实相直接契合。
  2、三时法(three times)
  关于三时的穷举证法,乃是指在时间上分为过去、现在、未来的穷举。一般人对时间的分别,总不出这三种情况。
  《中论》的解脱观是即性空而解脱的,不是承认先有系缚存在,再从系缚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本无系缚,何来解脱?因此,只要论证系缚本即是空,当下即是“涅槃”。《中论》在论证系缚本不可得时,就是用三时的穷举证法,如〈观缚解品〉颂文:“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而先实无缚,余如去来答。缚者无有解,不缚亦无解;缚时有解者,缚解则一时。”[44]
  颂文中“余如去来答”系指〈观去来品〉中颂:“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45]该颂文系从已去、未去、去时等三时观察都没有“去”,由此论证运动的实体不可得。此处是承接〈观去来品〉的三时观,以论证系缚的不可得。也就是说:已缚无有缚,未缚亦无缚,离已缚未缚,缚时亦无缚。而且,由于实无三时系缚,所以三时解脱亦不可得。用三时的穷举证法论证而得的结论,证明实有的“涅槃“不可得。
  3、五求法
  五求的形式通常用于破斥外道的神我以及佛法中实有如来之见,以显示彻底无我的涅槃解脱观。
  如〈观如来品〉:“非阴非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46]外人认为世间最尊贵者是如来,因此如来应是实有。外人的观点引发一个问题:若如来是实有,则应该有所依取。怎样依取呢?不外五种:五阴是如来;离五阴有如来;如来在五阴中;五阴在如来中;五阴属如来所有。文中偈颂所谓“五求破”就是以如来依五蕴而施设这五种假定来求证,故称“五求”。
  “五求”求证结果是其不能成立:一、不能说五阴就是如来,故言“非阴”。二、离了五阴也没有如来,故言“非离阴”。三、如来不在五阴中。四、五阴不在如来中。三与四合起来就是“此彼不相在”的求证。五、五阴不属如来所有,故言“如来不有阴”。五种求证得出依五阴而证明实有如来的五种施设俱不能成立,也就是说实有的“如来”不可得;实有如来不可得,则哪里还有实有的“涅槃”可证呢!
  (二)辩证法(dialectic)
  四句既是穷举证法的一种,又具有辩证的性格,所以也可以说是辩证法的一种[47]。四句的论理方法近于辩证的逻辑,特别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论证本质与现象、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等诸种辩证统一关系时所用的辩证程序。不过,龙树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实际不同。不同点在于黑格尔辩证法借着螺旋式的三一运动,推进到更高级的真理,最后则欲证得一个实存的绝对精神。四句虽也有类似的正反合过程,却只不过是一个由单而复,复中有复的多重二谛形式,它在语言文字层面上永远无法推进到竖超层面;而且中观的胜义空是指一种非本体的泯绝一切的解脱境界,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亦大相径庭。四句的辩证法,不过是随机教化的一种方便而已。
  (三)矛盾律(principle of contradiction)
发表于 2015-6-30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6-29 21:20
续-《●[中观宗文集]龙树《中论》的“涅槃”思想探析》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这是讨论中观和不二法门最有价值的文章。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6-30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假设杀一人,则已杀无有杀,未杀亦无杀。离已杀未杀,杀时亦无有。那应该是没有杀人,那何人偿他性命
发表于 2015-6-30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6-30 17:52
假设杀一人,则已杀无有杀,未杀亦无杀。离已杀未杀,杀时亦无有。那应该是没有杀人,那何人偿他性命

在现象界他以经做了杀人之事,他就得偿命。在理上讲,他证得真空实相,他不会再造杀业,假设杀一人,则已杀无有杀,未杀亦无杀。离已杀未杀,杀时亦无有。那应该是没有杀人。没有杀人还偿什么命。理上讲他杀人不成立。
发表于 2015-6-30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5-6-30 18:19
在现象界他以经做了杀人之事,他就得偿命。在理上讲,他证得真空实相,他不会再造杀业,假设杀一人,则已 ...


是啊,已杀无有杀,未杀亦无杀。离已杀未杀,杀时亦无有。杀时无有则杀事亦无有。杀事无有地上死尸岂不平空生,非是因缘有。没有杀人哪来的尸体?
发表于 2015-6-30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6-30 19:13
是啊,已杀无有杀,未杀亦无杀。离已杀未杀,杀时亦无有。杀时无有则杀事亦无有。杀事无有地上死尸岂不 ...

杀人死尸是世间的现象,明明有,没有说它是无。但是杀人者和死尸,体性是空不可得无所有,已杀无有杀,未杀亦无杀。离已杀未杀,杀时亦无有。杀时无有则杀事亦无有。有什么矛盾吗?
发表于 2015-6-30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件事情的发生时间不存,则该事件应该就不存在。杀时无有,则表示没有杀人这一事实现象。既然没有杀人这一事实现象,则尸体应该是凭空而有,不是由杀人而生。承认尸体无违现量眼前真实所见。承认尸体有,即违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的缘起法则。
不要说什么现象有体性无。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已杀无有杀,未杀亦无杀。离已杀未杀,杀时亦无有。到我的推导,都没有提到胜义体性。都是在现象界进行推导的。其次中观不承认有胜义体的存在。所以不可能是在胜义中推导
发表于 2015-7-1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6-30 22:02
一件事情的发生时间不存,则该事件应该就不存在。杀时无有,则表示没有杀人这一事实现象。既然没有杀人这一 ...

以中观立场说很有道理。死尸是假设的,没有杀人哪来的死尸。谢谢师兄赐教。
发表于 2015-7-1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6-30 22:02
一件事情的发生时间不存,则该事件应该就不存在。杀时无有,则表示没有杀人这一事实现象。既然没有杀人这一 ...

赞叹
发表于 2015-7-1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5-6-30 18:19
在现象界他以经做了杀人之事,他就得偿命。在理上讲,他证得真空实相,他不会再造杀业,假设杀一人,则已 ...

无杀无杀者,无有偿命者。以此理推演,一切皆无有。
发表于 2015-7-1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宛然 发表于 2015-7-1 12:08
无杀无杀者,无有偿命者。以此理推演,一切皆无有。

再抠字眼就钻进了死胡筒了。
发表于 2015-7-1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5-7-1 15:02
再抠字眼就钻进了死胡筒了。

  为什么是抠字眼?为什么进死胡同?

  相同的逻辑才不会导致矛盾。a师兄他用逻辑推出了没有杀这件事。那么用相似的逻辑,就没有杀者,没有受报者,没有尸体。这才不会在逻辑上导出矛盾。

  如果从现量说有杀有报,那么同样现量来说看到有杀这件事,这才是同样的逻辑不导致矛盾。

  否则,不就是无因有果了。

  《中论》对各个法认为实有的观点破斥得都挺彻底的,而且就是在逻辑的层面破斥的,就是在现象界推导。我觉得9楼说的挺好。
  这结论其实与般若空一致,但与我们的现量不一致。中间的矛盾就通过修行来解决吧。

  个人观点,难免有误。我也是向各位请教探讨学习。
发表于 2015-7-1 17: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推导,一切现象都是非有非无。就像薛定谔那只半死半活的猫。既然一切现象非有非无,即有即无。即是本性涅槃。信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不可有相取,不得无相求
发表于 2015-7-1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7-1 17:17
这样推导,一切现象都是非有非无。就像薛定谔那只半死半活的猫。既然一切现象非有非无,即有即无。即是本性 ...

中观之理讲的越清楚越明白越让我遗憾。要怎样我才能证入呢?不是明白了就有真实的受用啊。
发表于 2015-7-1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5-7-1 18:52
中观之理讲的越清楚越明白越让我遗憾。要怎样我才能证入呢?不是明白了就有真实的受用啊。

个人觉得方法就是六度万行,信解行证,戒、定、多闻、智慧,按照佛开示的去做,一个都不能少。脚踏实地。智慧自开。
发表于 2015-7-1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7-1 17:17
这样推导,一切现象都是非有非无。就像薛定谔那只半死半活的猫。既然一切现象非有非无,即有即无。即是本性 ...

观师兄的帖子,内心很赞叹。由此信入实证,如同武汉毛中师兄所问,师兄可有建议指点否?
发表于 2015-7-1 22: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晕啊,手机打字一晚上竟然是乱码。难道讲的不对吗?
发表于 2015-7-1 22: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算了,冒死也讲两句。要真实信入。一要靠多闻,在道理上说通。有一个可以接受理解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21: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