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19|回复: 0

[中华德育] 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9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轮回路险,死生事大,一句弥陀直念去,笑看得失,谈观荣辱,学婆罗门女救慈亲,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极乐。乘愿再来,度尽遍虚空界父母亲,欢迎有缘师兄加入.QQ群号:158879181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它所记载的都是孔子这位至圣先师每日的生活行持。你看弟子规它是『圣人训』,是孔子这位圣人对我们的训导。所以「弟子规」不是规定我们必须得做,那是什么?

它是圣言量,圣人从自性中流出来的教诲,他所流出来的教诲,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性德。它不是外面给我们加上来的,是我们本有的,是圣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证得的,然后他把它说出来。所以佛在经里面,《金刚经》里经常提到「如来无有法可说」,如来就是佛,他没有说什么法。

为什么他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法,他说没有说法?这是因为他所说的都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他没有给我们再加一个新的法,所以他无有说法。弟子规也是这样,圣人虽然是说了弟子规,可是也是我们本来具有的,它不是给我们外加的。有了这样的一种理念,学习弟子规我们应该有信心,这里面每条我们都能做到,本有的,当然能做到。

本有的性德无量无边,要说起来可是尽无量劫也说不尽。但是圣人他用归纳的方法,归纳了七条,『首孝弟,次谨信』,第一是孝,孝是弟子规圣人之训的根本。孔子在《孝经》当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它是所有圣人教育起点,弟子规就得先说孝。

孝是一种观念,什么观念?父母跟我一体,所谓「父子有亲」这个观念,有了这种孝的观念,他自然就能做出孝行来。当然孝要扩而展之,不仅是父母跟儿女一体,老师,老师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跟我也是一体。

佛经里面讲,「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一样看待,那就是一切众生与我一体。你这样看来说,整个宇宙当中所有一切众生与我一体,你有这种观念,这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就是这么看待人。

他视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父母,他供养众生如同供养诸佛如来,所以修普贤行就能成佛道。老法师曾经说,整个佛法的修学就是孝道的落实,就是有这个道理。既是涵盖圆满的佛道,但是又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学又得从这里开始教起,所以孝就非常重要。

由于孝心,孝要表现出来就是恭敬,父母我们首先要恭敬。扩展出来,一切长辈我们也得恭敬,一切众生我们也得恭敬。所以悌是无方大用,一切恭敬,这才是悌的本意。这也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讲第一条「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就是孝道的落实。悌从哪里来?礼敬就是悌,悌要从孝的心态而产生。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体会到,《弟子规》所说的其实可以通《华严》的境界。

下面讲「谨」,谨是一种生活态度,恭谨、谨慎,事事物物我们都小心谨慎。从谨慎当中蓄养自己的这种圣贤的品德,因为人有谨慎,他才能够留心自己习气毛病有没有起现行?如果忘失、迷失了,忘记自己的烦恼习气起现行,起现行他迷而不知,这就不谨。

所以你想想,一位真正的修行人,他一定是在细节上,哪怕是动个念头他都非常谨慎。如果是个恶念,他就不能让它继续,要当下把它化解,把它去除,谨到这样的地步。这都是圣贤的克己功夫,克念作圣,通过克服自己的念头,成就圣贤的品格。

「信」这是讲做人必须有信用,如果人没有信用,那谁都不相信你,你不能立足于社会。特别是现在西方国家,尤其讲信用,信用一破坏了,这一辈子就完蛋了。信也包括信念,信念就是人生必须有个志向,有个目标,以什么为目标?

这是以成圣成贤为目标。假如一个人他没有这种远大的志向,这个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即使他吃得饱、穿得暖,那跟禽兽又有什么区别?所以,信念非常重要。你看孔子跟他的弟子们讨论,有一天子贡就问孔子,他说一个国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不败?跟孔子讨论。

孔子说具备三个方面,第一要兵,就兵器的兵,就是军队、警察,我们说国家机器;第二要食,就是食物,粮食,让人民能够生存;第三是信,人的信念,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信念那怎么行?

子贡就问,假如这三者必须要去除其一,先去哪一条?孔子说「先去其兵」,一个国家没有国家机器,没有军队、警察,但是如果大家能够有食,衣食温饱,民族有信念,它也能立于不败之地。子贡继续问,假如再去除一条是什么?

再去除一条,那就是食。百姓可以没有防卫的工具,可以没有粮食,但是不能没有信念,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注定要灭亡的。所以孔子才说「人无信则不立」,没有信念就立不起来,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复如是,信是很重要。

下面讲『泛爱众,而亲仁』,泛就是广泛,爱就是仁爱,对一切大众都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泛爱众的意思。这个爱心从哪里出来的?从孝悌出来的。孔子都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如果你自己父母亲都不爱,怎么会爱别人?

你去爱别人,表现出来好像你很有爱心,其实你不是真的爱心。为什么?父母都不爱,怎么可能爱别人?你表现出爱别人,那是装个样子,其中必有所图,不是真心的爱。所以孟子说「亲亲而仁民」,首先要亲亲,对父母亲要孝敬,然后才谈到仁民,对于民众才有仁爱之心,这是有顺序的。所以,泛爱众的这种广大的爱心,也是我们的孝心的拓展而已,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下面讲的「亲仁」,就是对于仁德的人,圣人君子我们要去亲近,向他们学习,跟他们在一起,自己的品德、学问也能够提升。这六条都是我们做为弟子的,孔门弟子、佛门弟子应该修学的,我们也是应该用这些德行教导我们的子弟。

这六条做好了,力行的功夫能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说「就」的意思,就是你做好这六条,有余力了,就得马上学文,所以学文也很重要。你行有力了就非得学文不可,你要不学文,你的修行往往想要提升就比较困难,甚至可能会出现偏差。

根据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补注》里头讲到这条,这条不是说你先做前面六条然后才学文,不是指这个意思。应该怎么解释?应该是力行和学文要同时,当然注重在力行,但是学文不可忽视。学文是什么意思?

学习圣贤之教,用这些经典的教训来导引我们的行为。你看《弟子规》上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如果你只有力行而没有学习圣贤的教育,那就变得自己自以为是。用自己的见解去力行,学到最后南辕北辙都不知道,昧理真,真理都违背了。重视在什么?力行和学文要同时、要合一,所谓知行合一,解行并重,这样子进步才快、才相应。


孝道是德的根本,也是后面所说的圣人这些德行的根本。为什么?因为佛法讲的宇宙万物是一体,这是事实的真相,这一体的观念就是孝道。当我们真正入佛知见的时候,我们看一切众生就跟我是一体的。我们怎么样子去入佛知见?从哪里入手?入,我们可以解释为入手,从哪入手?从孝道入手,所以「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从这里入手。为什么?因为你要有一体的观念,你才能有爱心,对待一切众生,爱他们就像爱自己一样。

爱心的原点在哪?我们老法师说,爱心的原点在父子有亲,就是父母跟子女这种亲爱是爱心的原点,因为这让我们最容易体会这一体是什么观念。我们跟父母一体,这谁都晓得,我们从哪儿出来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父母那儿出来的。我们每个细胞都是从父母细胞的原点那儿渐渐长大的,慢慢延伸出来的,所以我们跟父母本来就是一体,这比较容易体会。然后才慢慢扩展这一体的观念涵盖宇宙万物,这就是圣人的心量。

老子又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要证入圣人的知见,看到宇宙万物是一体,这是圣人知见。从哪里入手?就是从小事,生活小事慢慢去做、去落实,然后悟这里面心性的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4 18: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