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23|回复: 10

[实修交流] 观音菩萨修习体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无相布施 于 2014-10-5 10:25 编辑

观音菩萨名号绝对能消除怒气、戾气,百试百灵。对邪淫也有一定的作用。   
即使恶习多,也不要因惭愧放弃修持。相信自己如燃烧的蜡烛,可以边放光边冒黑烟,最终达到理想的境地


一门深入,念观音菩萨及念普门品最少半年,从今年10月1日算起


目前感觉普门品和金刚经含义很近,都讲的是无相布施,以后还要继续深入。从鱼蓝观音的事迹我悟出,普门品、金刚经、法华经可能是观音法门一系的修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相布施 于 2014-10-5 10:22 编辑

昨天体悟到了无我法的重要性,他是世间成功、出世间成佛、菩萨的基石。今天思维如何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最简单的方法应该有以下几种,观音入流亡所,念佛菩萨至忘我无我一心不乱的境界、修数息法门至一心不乱,忘我的生活和工作进入无我境界,进入到这个境界,世间法也就会成功了,所以我认为无我法是出世入世成功的关键!

第一步是无我,在做事的时候放下怕吃亏、怕累的念头,比如事情做多了,觉得自己像只牛马,就会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这都是初级的怕吃亏、不平衡心理,第一步要实现忘我、无我的去努力,有了第一步,就像火箭有了燃料和发动机,才会有第二步、第三步,没有第一步忘我的精神和境界,第二步、第三步就展不开,就上升不了。第二步,就是轻重缓急的区分、目标的专注、成功的路线,但是只有在有了第一步基础上,才有可能走好第二步,并且,有了第一步的无我精神,第二步会被自然发展出来,所以,其实第一步和第二步其实是不可分的。第三步,才是大方向的正确性,但这离普通人比较远,大部分普通人都是庸庸渡一生,其实即使一开始大方向错了,只要最后扭转方向,也没关系,密宗中魔到极点只要一翻转就是佛。所以,最重要的是第一步,要在实现目标时,达到无我、忘我的境界,这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实现自己的愿望。通达无我法者,名真是菩萨;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菩萨不让我们去旅游

特别提示:本文摘自《观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选译增补本

1989年5月份裡的一个夜晚,我读完《普门品》后,我丈夫叫我帮助他把135的胶卷卷在黑色保护纸裡面(使用的照相机是海鸥牌的,4B120型号,要加上上海冠龙4B相机135的附件)。因为明日,我俩要到一个新开闢的旅游地去旅游。

我俩各自拿住保护纸和胶卷的一头。我只管拿住,由他卷。卷完后胶卷被保护纸包住(正确的)。但不知怎麽,转眼间,胶卷出现在保护纸外面了,正好与保护纸位置交换。我们又重新细心地查著卷。经过好几次,都不明白怎麽老是要变。我急了,想不通。叫我丈夫握住一头,不要动,由我自己卷。我把红灯开著,细心地一边卷一边查。卷完是正确的(胶卷在保护纸裡麵包著)。但刚一产生这一念头,定睛一看,手中的胶卷又变在保护纸外面了。我们足足反覆卷了4个小时,我实在累了。我丈夫说:“不卷了,以前我们用它都未出现这种奇怪现象,莫非你吃观音斋,读《普门品》有灵验,观世音菩萨暗示我们别去那裡旅游,那裡有厄难吗?我们明日不要去了。”第二天,我们未去那裡旅游。

隔了几天,我们听到附近一个单位的男同志在那裡旅游,因拍照选位置,站在一大石上,连人带石翻进沟内,相机摔坏,人当场就死了。我俩听后,对视良久,深感菩萨救护,如此方便善巧。

各位读者,我不敢打妄语,也并非牵强附会,我学过物理学,我俩卷片中的现象是不可思议的。望大家同持“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离苦得乐,同修无上道。——四川潼南  谢安儿  89年6月5日记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佛现前三昧

《观经》曰:“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指见阿弥陀佛), 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所以,能见十方一切诸佛者,即是妄伏真现,为正受也。
《观经》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以是之故,念佛三昧又名“诸佛现前三昧”也。
一行三昧

又“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以念佛之一行(菩萨万行之一)。证入三昧故。《三藏法数·卷四》云:“一行三昧者,惟尊一行,修习正定也”。《文殊般若经·卷下》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非修观想、观象念佛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唯修持名念佛),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由上可见,修持念佛三昧之下手处,即是“惟尊一行,修习正定”“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以是之故,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也。
般舟三昧

又念佛三昧,亦名“般舟三昧”。以般舟之行,证入三昧故。梵语“般舟”译中文为“佛立”。此法出《般舟三昧经》。期七日或九十日专念阿弥陀佛,常行不间断,且无休息。以仗佛力,三昧力,自性功德力,故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其前立,如眼明之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复如是,故又名“佛立三昧”也。然般舟之行,说之是易,行之实难,若非过量圣人,末世实不易修,故印光大师《文钞·复恒渐法师书二》云:“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著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可见,般舟之行乃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博地凡夫,不宜效法。
普等三昧

又念佛三昧,亦名“普等三昧”。《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曰:“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又《悲华经》称其为“三遍至三昧”;《芬陀利经》称其为“普至三昧”;
宝王三昧

《荘严经》称其为“普遍三摩地”。如是等皆念佛三昧之别名也。《念佛三昧经·卷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盖念佛三昧以总摄一切诸法故,而为三昧中王,故又称“宝王三昧”也。
由上可知:“念佛三昧,别名甚多。称虽不同,其义一也。盖皆是以念佛心,于正定(三昧)中,见阿弥陀佛,以见阿弥陀佛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为此法之主本。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相布施 于 2014-10-5 10:52 编辑


如何快速得念佛三昧 印光大师开示
元音老人谈念佛三昧                                      记号持名念佛法门述要  律航法师著述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相布施 于 2014-10-5 20:27 编辑

一门深入是关键的关键,我现在主修普门品及念观音,所以印光师父的话先做进入无我之境的学习参考:

印光大师法语:十念记数念佛法
编辑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信愿行三,十要中皆悉详示。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重玄义中,第三明宗,发挥三法,最为精详。其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此不备书。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居士以年将半百,身系樊笼,素未参寻知识。倘欲即生了脱,但当专主净土一门。金刚法华,且先置之度外。待净土大通,一心已得后,再行研究不晚也。若此刻便即从事,恐智力不给,得彼失此。一法未精,二利咸失耳。拣魔辨异录系禅宗。深通教理者尚不易知,况居士乎。凡禅宗典章,概勿研究。以禅宗意在言外,若按文解义,则错会佛法,以善因而招恶果。释氏稽古略,乃记事之书,而以禅宗为主。凡属此种言句,皆当置之勿究可也。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灭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全无恭敬,虽种远因,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凡见一切信心人,皆须以此意告之。此系从初心至究竟之决定实义。若当作腐僧迂谈,便为自暴自弃,岂特孤负(印光),实为孤负自己也已。(增广文钞卷一)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相布施 于 2014-10-5 20:28 编辑

一、黄铁匠: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黄铁匠,以打铁为生,人皆呼为黄打铁。那时正是朱洪武兴兵作战的时候,需要很多兵器,黄打铁奉命赶制兵器,日夜不休息。
  
  有一天,某僧经过他家,从之乞食,黄施饭,僧吃毕,谓曰:“今承布施,无以为报,有一言相赠。”黄请说之。
  僧曰:“你何不修行呢?”
  黄曰:“修行虽是好事,无奈我终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
  僧曰:“有一念佛法门,虽在忙碌中还是一样修,你能打一锤铁,念一声佛,抽一下风箱,也念一声佛,长期如此,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日命终,必生西方极乐世界。”
  
  黄打铁遂依僧教,一面打铁,一面念佛,终日打铁,终日念佛,不觉疲劳,反觉轻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渐有悟入,后将命终,预知时至,遍向亲友辞别,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时把家务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铁炉边打铁数下,
  
  即说偈曰:“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泊然化去。当时异香满室,天乐鸣空,远近闻见,无不感化。
  
                         -----云居山方便开示(1955年)虚云老和尚

二、东瓜和尚: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

    清朝有一位东瓜和尚,名没有传下来,不知什么名字,喜欢吃东瓜,人们就称他东瓜和尚。

    他是杭州人,在华严庵出家,出家以后,专修念佛法门,邻近庵有一位慧照师和他打同参,二人很好的同参道友。很奇怪,东瓜和尚,吃饱就跑出去街上走,在杭州街上走来走去。走到晚上就回来,晚上继续念佛,每日都一样,都是在街上走。他的同参感觉到,好像不太肯修行,看他一天到晚都在街上走。但是也不敢对他说什么话,而他的习惯就是这样。每日吃饱就到街上走,晚上就回来,回来又有在念佛,这样的生活,经过了十多载。有一年他要往生的前一年底,见到同参慧照师的时候,他就对慧照师说:「老同参啊!我正月初六就要去西方,你正月初六要来送我!」慧照同参把他看做在开玩笑,想他一天到晚都在走街路,说他要往生,实在不太相信。但是口不敢说,心中在冷笑,口就回答说:「好啦!好啦!你若要往生,当然我会来送你!」东瓜和尚说:「我一旦话说出来就标准!不要忘记!」「好啦!好啦!我不会忘记!」年过了,正月初六,那日早上东瓜和尚就去法慧庵,受人供养吃饭。还没回来的时候,慧照师就已经来要送他。看他不在,就知道可能是在开玩笑,连他自己都没有在准备,说他会往生,那有这一回事?就在里面坐,坐到东爪和尚吃过午饭回来。回来见到老同参慧照师坐在那里,就问说:「你来做什么?」他说:「你告诉我说,你正月初六要往生,叫我来送你!你却问我要来做什么?很奇怪?」「真的!我有对你说过,你若没有提起,我也忘记。这样,好!现在我要去了!」马上就去沐浴换衣服。海青、披衣已经穿好,就去拜佛。拜好,就去坐着,就向他的同参说:「这样,我要去了,但是我有一首偈颂,请你写起来。」开始念:「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偈颂念好的时候,念一声「阿弥陀佛」,静静的坐在那里,他的同参见他静静坐着,就为他念佛,念了念,就看他,他都没有动,没有表示。再过一段时间摸他,他已经没气了,果然是走了,非常自在。看他的偈颂就可以知道:「终日走街坊」:说我一天到晚都在街上走来走去,做什么呢?「心中念佛忙」:我虽然是走街坊,没有一日闲空,不是在逛街,我是在念佛!“世人都不识”,世人都不知道他在修行,也许还以为他在闲逛呢,可见念佛法门真的不简单,真是易行道,即使终日逛街,只要心中念佛不舍,必能自在往生。

三、修无师: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这是倓虚法师在《念佛论》中讲到的真人真事:倓老是哈尔滨极乐寺的住持,极乐寺建立之后,以开堂传戒作为庆祝,并请谛闲老法师当得戒和尚,因为他的老师是谛闲老法师。开坛传戒是佛门最大、最殊胜庄严的法会,需要很多人帮忙,修无师也是从外面来的,发心到戒坛修福,帮助大众。

  当时的当家师是定西法师,定西法师就问修无师:‘你能做什么?’

  修无师说:‘我愿意在传戒期间照顾病患。’传戒当中,戒子伤风感冒,或是身体有不适时,都必须要有人照顾。他发心做这个工作,这非常重要,也是修福的好机会。

  修无师不认识字,未出家前是做泥水匠的,虽发心出家,也不懂得经教,所以就老实念佛。他待人谦虚恭敬,如何辛苦的工作都很欢喜、很乐意去做,从未推卸过,尤其别人不愿意干的苦活,他也去做,这是他的德。

  定西法师就把这个工作派给他,可是过了没几天,他就跟倓老与定西法师告假。倓老是很有修养的人,因为你是外面来的法师,你愿意来就来,愿意走就走,不以为怪。

  定西法师就有点沉不住气,就责备他:‘你这个人未免太没有恒心,传戒才两个月,你要帮忙就帮到底,来了没几天,怎么就退心想走了?’

  修无师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到极乐世界去。’

  这两位法师一听愣住了,‘你要往生?’

  修无师说:‘是的!’并请求老和尚给他准备一、两百斤柴火,以便火化之用,老和尚一听,这是大事情。

  定西法师说:‘大概多久?’

  他讲:‘大概十天。’

  到第二天,修无师又来说:‘禀告老法师,我今天就要走了。能否请几位法师帮我助念,送我一程?’当然,戒期当中听说有人要往生,又不生病,活着往生,要人助念,哪个不欢喜!

  念佛送他的人要求说:‘修无师,从前听说往生的人,临走之前,都要作几首偈子、作几首诗,留给后人做纪念,你今天要往生了,也不能例外。’

  修无师说:‘我是个苦恼的人,不认识字,也不会作诗作偈,但是我有一句老实话可以告诉你们,“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大家助念不到一刻钟,他告诉大家:‘佛来接引我了。’他就走了,瑞相希有,火化后还有舍利子。谛闲老法师对他非常赞叹

四、锅漏匠:

    近代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里记录的一个真实故事:民国初年,谛闲法师有一个徒弟,不知叫什么名,姑且按他出家前的职业“锅漏匠”叫他吧。这个徒弟是中年出家的,四十多岁才出家,他的年龄跟老法师年龄差不多。他们从小是生在农村里面,在一起玩的小朋友,童年都在一起。谛闲法师家庭环境比较好一点,念过书,以後舅父做生意,带他出来,所以算是我们俗话讲「见过世面」的,出去旅行过,见过世面。他那一个同学,家境清寒,没有念书,长大之後,生活非常困苦,学一个手艺,这个手艺在大陆上叫锅漏匠。「锅漏匠」,恐怕你们年轻人都不懂,年岁老的人晓得。什麽叫锅漏匠?就是碗、碟子打破了,他能把它补起来再用,那个时候很节省。不像现在打破了就丢掉,破个边都丢掉,那时候还得补起来再用。就做这麽个手艺,天天挑个担子在外面喊,吆喝着,非常的辛苦。这是他这几十年当中,真正体会到人生太苦了。所以就找他小时候在一起玩的这个朋友,出了家,做了和尚,於是就把他找到了。

  找到谛闲法师这里,在庙里住了几天,就跟老法师说:我要出家。他说:为什麽?生活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说:你不要开玩笑了,住几天还是去做生意去吧。为什麽不让你出家?年岁太大了。在大陆那个时候,四、五十岁就是老人了,体力就衰了。他说:你学五堂功课都学不会,念经都念不会,你在这寺庙里,大家瞧不起,冷眼看你,你的心多难过。学讲经,你还不认识字,还要从念书做起,到哪一年才能成就?这就是拒绝了他。结果他就硬赖着: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和尚给他搞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主要就是小时候在一起,这份感情在。  老和尚就说:这样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你得要答应我几个条件。他说:没有问题,我认你做师父了,你说什麽,我统统听、统统接受。老和尚说:这很好,我给你剃头。剃了头之後,他说: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庙里。受戒,五十三天这个戒坛,你也受不了。也不要住庙里,我到乡下(住在宁波),宁波乡下有很多小庙,没人住的,破庙、废庙没人住,找一个小庙给他住。老法师在附近认识的护法很多、信徒很多,找几个护法每一个月给他送一点钱、送一点米,他的生活可以过得去。又在附近找了一个念佛的老太太照顾他的生活,每天中午饭、晚饭,给他烧两餐饭,给他洗衣服,这他很自在了,早饭就他自己去料理。就教他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他说:你就给我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将来一定有好处。这个人没有知识,但是听话、老实,他就死心塌地念这六个字。真的就像老和尚讲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这样就念了三年。三年没有出门,就在那个庙里头念了三年,这叫精进,就一句佛号,一点也不杂,念了三年。

  这一天,他就离开寺庙,到城里去看他的亲戚朋友。晚上回来之後,吃完晚饭,就跟这位烧饭的老太太说: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这个老太太心里一想,「师父三年都没出门,今天出去看看朋友,大概明天一定有朋友请他吃饭,叫我不要给他烧饭」。到了第二天中午,吃过饭的时候,老太太到庙里去看看,看看师父有没有回来?有没有人请他吃饭?他那个庙是破庙,庙的大门都不关的,没东西偷,什麽也没有。到庙里去
看看师父,在喊的时候也没人答应,再去找一找,看到师父在寮房里,站在那个地方,面对着窗户,手上拿着念珠,再叫他,不答应,走到面前去的时候,他死了,站着死的,念佛往生了。这个老太太吓了一跳,从来没有看到人是站着死的,这赶紧去报告他那几个护法,这护法来一看,大家也不晓得怎麽办,就派人到观宗寺去报告谛闲法师。那个时候没有车,请一个人去报信,走路去的,走去再走回来,三天。你看他往生,
站着往生,还站三天,等他的师父来替他办後事。

  谛老法师看到之後,非常赞叹的说:你没有白出家,你的成就,当代讲经说法的法师,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净空法师讲述)
==========================================
心中感悟,黄铁匠的特点是每一句佛号历历分明,说明念佛最好每一句都清晰入耳。

锅漏匠的优点是专一到了极致,3年足不出户只念佛。并且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这是常人都做得到的。锅漏匠的方法是常人能够学习并较可能成功的方法。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68343.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相布施 于 2014-10-5 13:14 编辑

达成无我境界的方法,应该是全力以赴做事,达到忘我境界,再转入更深的无我境界,可以看下面的资料:
1、一门深入,忘我----》无我,自然达成。这是最明显的例子。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ohtLfn0qmsR-0WWexovYLiO9I9xALZ3TFqhbyjznRvI4MQrj-1HAv31XSbNYRGRM29MET5dk8c0rQp_NqYIdcq
木绎   | 十六级
真修实证能真正的做到“无我”

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吧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要有长远心 慢慢妄想就少了 最后心中只有一句佛号

没有第二念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自然而然就能念到无我的境界

念佛三昧诸佛赞叹 一门深入 非常殊胜 众生只知道念佛却不明白这句佛号
中深刻的修行境界

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 印光大师书钞 阿弥陀经要解一看便知
http://hi.baidu.com/%C4%BE%D2%EF/blog/item/7e5f774cbd78b0ffd62afc42.html

2、忘我的定义。由此可知,专注于某目标,就可进入忘我状态,继而进入无我境界。
a、形容人做事或工作的一种状态,由于精神高度集中,专注于某件事情上,而自发的舍弃掉与自身相关的其他的事情。
b、比喻专注于做事情而忘记了自己,形容做事认真;指人因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种事务中去而达到的一种没有自我意识存在的状态。
发表于 2014-10-5 14: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行,是法界一相,和念佛三昧是俩种的。一行三昧,不是必须念佛的。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发表于 2014-10-5 14: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喔一行就应该是念念系于法界。念佛是念念系于佛呗。
 楼主| 发表于 2014-10-6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汉和菩萨的区别,罗汉是以通达无我法为根本,菩萨是通达无我法后以利益众生为依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7 11: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