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08|回复: 1

净觉法师:《楞严经》最高明的指引:七处征心十番显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1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楞严经》里讲,佛祖开示阿难,有七处征心的典故。我执何来,身心也。什么是我,有的人认为身体是我,有的人认为心是我。身体乃因缘和合,那么心呢? 佛祖开示,人有两心,一个是妄心,一个是妙明真心。妄心根本没有可以依止的地方,而妙明真心则是无处不在的。了解什么是妄心,什么是妙明真心,则更加明白无我无相。
注:七处征心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详细解说分辨了心的所在。从这里我们细细揣摩心到底在什么地方。禅宗五祖有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可见明了心在何处是多么的重要。
【七处征心】
佛祖发问,“心在哪里”。阿难有七次回答,而佛祖驳斥了他七次,让他明白了妄心根本没有可以依止的地方。
1.心在身内
倘若如果心在身内,那么心新看到的应该是人的内部,诸如五脏六腑,为何心不见五脏而见外物呢
2.心在身外
如果心在身外,那么身心分离是不相知的,但事实上身心是有相通的
3.心在根里
心在眼根,就好像眼睛上戴上了眼镜,心就是眼睛,而我们的眼睛好比眼镜。但是眼睛能看到眼镜,那么心能看到眼睛吗?
4.心在内外明暗之间
阿难比喻,睁眼看世间万物,闭眼一片黑暗如五脏六腑。这是阿难根据人体的孔窍来做比喻的,即有孔睁开为明,闭上为暗。佛告诉阿难,当你闭眼见暗的时候,这个黑暗的境界是和眼相关还是不相关呢?如果和眼睛相关,那么黑暗就在眼前,怎么能说看到身内呢?如果是看到身内,那么在黑暗的房子里面,没有日月灯光,这个房间内岂不都是你的五藏六腑。如果和眼睛不相关,那么怎么能说是看见呢?如果不看外面,就能反过来看到里面,身体里面的黑暗就是身内的话,那么睁开眼看为什么不能反看到自己的颜面呢?如果看不到自己的颜面,怎么能说是向内看呢?如果能够看到自己的颜面,那么觉知的心和眼都在虚空才对。怎么能说在身内呢?在于虚空,自然不能是你的身体。现在如来和你对面,你的眼睛己经看到,但是身体还没有察觉,照你的话身体和眼睛实在是有两个觉知的心。那么你的一个身体应该可以成两尊佛。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所说的看到黑暗就是见到了身内是不正确的。
5.心在随所合处
阿难说,那么心不在里外和中间,那其实是六识是思维的产物,是相结合的。佛祖说,有结合就会有体有形象;如果是有形象的,那么拧自己一下,你觉知的心(痛)是从内而出呢,还是从外而入呢?如果是从内而出,心还是在心里,如果是从外而人,应该先看到自己的相貌。阿难又说,眼睛只是看见,而心是感知的。佛说,如果眼睛能够看见,那么你在室内,门可以看见外面吗?又如已经死去的人,眼睛尚在,应该可以看得到。可如果能够看,又怎么能称为死去呢?阿难,你的觉知之心如果有形象,那么是一个,是两个,在你的身体内是遍布你的身体,还是仅仅局部?如果是一个形象,那么你以手抚摸其中一个肢体,四肢均应感知,而都感知的话,你根本不会知道这个抚摸。如果抚摸时感知有具体的地方,则你的心肯定不是一个。如果是多个那就不止一人。哪一个是你自己呢?如果是遍布身体,那么和刚才说的一样,是不成立的。如果是局部的,那么同时触摸你的头和足,如果头有感觉,足就应该没有感觉。而你则不是这样,所以心是随物结合而存在的理论是不正确的。
6.心在根尘中间
那么心体是否兼于根尘? 如果不是,那么与根尘无关,也就没有体性;如果是,那么眼根有知而色尘无知,怎么会是在中间呢
7.心并没有住所
世间有很多物象,诸如飞禽走兽海陆空,如果说心不附着在上面,又如何感受到呢,那么这些物象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如果说不存在,那么一切都是幻境;如果说存在,那么就是有所依著,怎么能说不著呢
佛祖又问,你是用什么看见的。
阿难说是眼睛。
然而佛祖说,没有心只有眼睛又有什么用,死人也有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
我思故我在也是类似的,无非是五蕴是六根六尘六识的结果,思维并不是心。
所以说眼睛看到的,凭借六根看到的六尘而生出六识去做判断,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有造作的。
进一步说,妄心是依尘而存在的,说白了,就是有外缘;而真心是没有外缘而不变存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番显见】
解释完了妄心,下面就讲到了见性。何为见性,见得是什么性? 这里指的就是佛性,是本性本心,是妙明真心。见性成佛,见性有多重要不用说;十番显见,我佛慈悲,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性,这样修行就有了依止,禅定的时候遇到魔境自然可以以正见正念区分正邪,不被外魔所惑。
1.见性是心非眼
眼睛并非是见性的充分必要条件。瞎子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而睹暗也是看见,并非是不见。明暗只是外境不同,瞎子看到的黑暗,和正常人在暗室所看到的黑暗都是一样的。不应该说,有眼的人,能够看见明相才是见,无眼的人所见暗相,不名为见。那么,到底是眼见还是心见。举例,如果盲人遇到名医,医治好了眼睛,而脱离黑暗看到光明,如果这个叫做眼见的话;那么正常人处在暗室,什么也看不见,这个时候一盏灯照进来,看见了光明,那就成灯见了。而灯见是不合理的。据此,你们应该知道,灯的光明,只能显示种种色相,真能看见东西的,是眼非灯;同样道理,眼只能显示外面种种色相而已,真能看见东西的,其实是心非眼。此心并非是妄心,而是真心是妙明真心也。
2.见性不动
佛祖以客尘烦恼为例。烦恼有粗细,粗烦恼犹如住宿旅店的客人,事情过了就会走了。而妙明真心如旅店的主人,就住在这里,不会走的;而细烦恼犹如门缝照进来的亮光所映射出来的灰尘,是在空中不断摇摆变动的,而真性佛性本身则是心如如不动的。
3.见性不灭
见性不灭是与断灭见相对应的。断灭见就是顽空,认为人死了就空了一切都没有了。因此,持有断灭见的人会不承认三世因果,会不断的趋乐避苦,及时行乐。而佛祖说,人虽然有生老病死,但是你年幼的时候看到恒河的见性,和年老的时候看到的恒河的见性,是不变的。因此,见性常驻不灭,人死并非灯灭。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中阴身会继续投胎转世,业力会紧紧跟随之。
4.见性不失
阿难问,既然见性不变,那么佛祖为什么总说众生遗失真性呢。佛以倒垂手臂来开始众人。其实很简单,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不是没有妙明真性,而是众人皆只看到了妄心,而不识真心。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心理投射,连心理投射都摆脱不了,又如何见性呢。真性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
5.见性不还
万事万物都因境而生,都有可以还的地方。比如明暗还日月。但是见性是不依靠外物外境的,不需要外缘,因此没有可以还的地方。是谓见性不还。
6.见性不杂
万事万物看起来有区别有差别,即使是同一物种,也有分别,这些都是六根六尘六识对事物因分别而滞留的印象。而见性是没有分别的,是统一的,是无差别的见性。
7.见性无碍
大小、方圆等种种相,以及明暗等种种业用,都是六识的产物;而见性本身是无大小、缩减、舒展等种种相的,不因外境和外缘而有所变化。
8.见性不二
佛告阿难:如果真的如你所说:见性是在你的眼前,你真的能够看见的话,见性便同于外界的物质,是存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那么,你应该在外界所有的事物中,可以指示出来,此是见性,此非见性。见性随缘不变,因此不能在万象中找出见性。佛又恐阿难转计说,见性确实是在眼前,不过是藏于万象之中,不容易发觉而已。所以命阿难可于万物中,微细分析、解剖现象,看看是否可以找出见性来,犹如指示其他事物一样清楚分明,无有疑惑!见性不变随缘,没有物象不依见性而显。
9.见性超情
阿难说,那么见性跟自然无二。自然的意思就是一切法自然而有,无因无缘,非从因缘生。也就是说时间根器木有因缘,连众生及情感祸福都无因缘,自然而生。阿难又说见性是因缘而生,而事实上见性虽然随缘但是体不变。因此因缘说和自然说都不对。若离一切情执,真如本性即自显发:
(1)“非因缘、非自然”,此为破凡夫与外道之情执;以凡夫执“因缘”,外道计“自然”,若离此二计执,即离凡夫、外道所行境界。
(2)“非不因缘、非不自然”,此为破二乘之法执,以二乘已证入空,法执犹在若离法执,即超二乘所行境界,入菩萨境界。
(3)“无非不非、无是非是”,此为破权教菩萨之微细法执,而入于实相境界。因此,佛意为:不但因缘、自然(正邪二因)要离;非因缘、非自然也要离;非不因缘、非不自然也要离;无非不非、无是非是亦离。至于离无所离,即诸情荡尽,法法皆真。
又,“离一切相”为显“空如来藏”,以离一切相即得诸法空相。“即一切法”,为显“不空如来藏”,以诸法相虽空,但并非没有真如之体,万德具足。于此之中,“离”时便是“即”,“即”时便是“离”,离即不二,即是显“空不空如来藏”。
又,“离一切相”,即是妙奢摩他之空观;“即一切法”,即是妙三摩之假观;离即不二,即是妙禅那之中观。三观若成,便成就首楞严大定,一切事究竟坚固,断三烦恼,证三菩提,是即本经之宗旨。
10.见性离见
见性是能见的心,而不是所见的境。以能见之性,见于所见之境,能见的见性并不是所见的境。有妄见时,真见全隐;妄见没有的时候才现见性。
一念妄动而有无明,无明生愚痴而见不到真性也。比较妄心和真性,就是让众人明确分别何为妄何为真,在修行的路上也好明辨是非,不要被幻境所骗。此外,妄见有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别业妄见就是独立的单独个人所造的。比如主观意识,刻意标新立异,损人利己,好高骛远,妄见妄为,和众人有所不同。而同分妄见就是众生共业造成的,比如天灾人祸,或者共识造成的邪恶和无明。
其实只要把握一条,见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意思就是见性根本不依靠外缘生灭增减等。比如很多高僧都说禅定的时候会有外魔入侵陷入幻境,幻境里的感觉是依靠外缘的,缘灭则感觉灭,并非真的见性。喜乐也不过是表象,真正的见性安心自在,无法语言描述,但一定超越苦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12: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