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39|回复: 1

[其他法师居士] 成功进入清净心念佛之妙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7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成功进入清净心念佛之妙境   

南怀瑾先生谈刘洙源居士

……这些都是什么道理呢?这是说明结使问题,前面我们讲到,得罗汉果的七还人间,至于变成什么样子的人,不一定。在四川时有位老前辈也很有名啦!他两夫妻人很好,年轻时我很羡慕他们,我说人世间神仙眷属就是你们,自己有别墅在山上,两个人感情又好,子孙满堂。他两夫妻都学华严观,太太还得过眼通。她说前生是个la ma,受他供养,结果修行也没有修好,骗吃骗喝,所以这辈子变成他太太服侍他的。因为她修刘洙源先生那个佛法要领,自己前因后果很清楚,我认为这些都是再来人,这就是说到得预流果的道理。


【刘洙源】

(1875~1950)四川中江县人。名复礼,字洙源,别号离明。前清拔贡,北京经科大学毕业。长于文学,通达三礼,历任四川高级师范、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文学教授。早岁精唯识,曾着唯识学纲要数万言。私淑永明延寿,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著有宗镜录大科判;晚耽禅悦,不喜著作,惟存讲稿数篇为弟子所传钞。三十八年农历三月于德阳孝泉延祚寺剃发,受三坛大戒,法名昌宗。未久,应邀讲楞严经,并传净土观法。后返中江,驻锡白云寺,专研戒律。三十九年示寂,世寿七十六。着作除上记外,另有宗镜录细科判约五卷、宗镜录读法约十余卷。另纂集大智度论之法相而成性宗法藏三册,然未出版。
截流大师:《净土警语》

                  
事一心精进

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得一心精进者矣。

[参考译文]


持名贵在一心不乱,不间断,不夹杂,不必以快念多念为殊胜。只要不缓不急,密密持念过去,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就和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也不昏沉,这样持名,可以说是事上得一心精进了。


()

……
呼吸念佛方法修好了即可达到这样的境界。外地有位居士曾经打电话问我,他说:“犟牛居士,我打坐已经七年了,怎么从没出现你讲的这种情况,你是不是骗人呢?”我说:“《康熙字典》你看过没有?”他说没有看过,只经常看《新华字典》。我说:“《新华字典》上的字你是不是都认识?”他说哪能都认识,都认识就不查字典了。我说:“你不认识的字是不是《新华字典》记错了?”他一听没有讲话,啪一声把电话撂了……这位居士还是很有悟性。所以想问题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自己达不到并不等于那个境界就没有。不会就要好好去修,呼吸念佛如果修得如法,三个月就会有心得。另外,在我们呼吸念佛的时候,一定要钝化耳根,“外音入耳犹幻境”。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眼睛有墙挡着我们看不见,耳朵可不行,十里八村的声音也能马上捕捉到。所以呼吸念佛时我们要钝化耳根,因为声尘入耳就干扰了心性。

同修们一定要把呼吸念佛方法告诉还没有闻到的同修,千万千万不要吝法呀!要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样都能当生成就。

另外,打坐时如果有自己所求得的境界出现,我劝同修赶快放下,什么一片空白了、轻安了……不要去管这些,只管踏踏实实地念佛,放下贪求之心,以免心魔作怪。

佛法讲“教理行果”,佛的教诲起源于不变的真理,明白道理我们就要去身体力行,明理以后去行去做,一定得果。想要契入真如本性,证得菩提果位也是四个字,“信解行证”。“信解行证”和“教理行果”四个字相对应。信,佛的教诲相信了,我们有善根、福德、因缘,如果不相信那就别学了,佛讲那叫一阐提。“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往生的三资粮即起始于信,相信极乐世界美好才发愿要去,信要绝对相信。解,佛理我们要“解”,解要靠自悟,不要依外缘。行,佛理我们理解了,还要去做。对我们修净土来讲行就是念佛。证,努力去行去做,得果后就有证了。我们明白呼吸念佛方法的道理,如法去行去做,往生以后我们就能证得果位。

如果不相信这个法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净念相继”这一条你能不能达到?相继就是佛号不间断。你说自己念佛功夫很好,已经“相继不断”了,但白天不断晚上佛号断不断?晚上断也是断,断就没有相继。古大德讲“佛号如珠,念头如线,分则相离,合则成串”。我们念佛不求成片,但必须要首先达到不断,如果晚上不念佛,穿好的“珠子”就断掉了。不只是晚上,还有人讲在不洁净的地方不能念佛,这不也是断吗?哪有净和不净啊?上厕所也必须要念!不要出声在心里默念。

我去某个寺院,男众的厕所建在院墙外面,晚上锁大门以后,男众上厕所出不去,出不去怎么办?憋一宿也够呛啊……一位小师父看见我了,说:“老居士你怎么可以这样啊,这里是净土……”我跟他说:“那就麻烦小师父给我找个秽土的地方好不好?”哪里有净土和秽土啊?哪里又有没有佛的地方呢?佛在微尘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粒细沙、一个针尖上都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转dafa轮!针尖没有扩大,佛的法身也没缩小,你怎么理解?本来无大无小,“芥子纳须弥”。一个芥菜子把须弥山装在里面,芥菜子没有变大,须弥山也没变小,你能不能理解呢?这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我们搞不明白,也不要硬往里钻。一多一如,不要分别,行与不行是我们凡夫心分别出来的。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你再去念佛试一试,境界肯定会提升很快。念佛如果有了心得,有些事情你就可以自己去处理了。

呼吸念佛方法掌握以后,可以达到凡圣同居土的中上品,下品和你没份。如果功夫更近一层,达到事一心不乱,可生到方便有余土。所以同修们为了避免无量劫的修行,还是好好用些功夫,老老实实念一念吧。但是不要求,求不得、求不得,求决定不得!悟得、证得、修得。如果能念到理一心不乱,往生就是实报庄严土。但是这个可以肯定,在座的没份,我也没份,那是十回向品位菩萨们的境界。再往上就是常寂光土,就是佛了。不管品位如何,只要往生到了那里,“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纯印老人一生修学的是什么呢?可以肯定就是呼吸念佛方法,如果这个法门和她老人家没缘,我也不会得到,也不会传这个法。记得老人家一坐在小垫子上就开始“睡觉”,我小时候淘气,看到老人家一坐下来“没气儿”了,我就趴到她鼻孔那里去听,半天半天出来一点点气息……半天半天又收回一点点气息……把我憋得心里非常难受。我曾经告诉我老伴,让他把我关到佛堂里七天,锁上门,七天之后,不要把我送去火化场,你用引謦敲我,我肯定能回来。但她不敢,说一天一宿可以,七天舍不得。我说别一天一宿,七天没有问题,为什么?呼吸很少,身体所需的能量从毛孔进出,都可以保持住,七天绝对不会有问题,这就是佛法的不可思议。但七天以后送到火化场可就麻烦了,那可真是回不来了,所以同修们千万试验不得。

我劝同修,一定要学会呼吸念佛方法,往生好有保票。我们现在这样念佛未必真有把握往生,也许少量人能走,而且走得也很困难,要那么多人连敲带喊地助念,实在是太麻烦。你把呼吸念佛方法学会,身体这个臭皮襄随便让他们鼓捣,因为佛号连成片,绝对没有中阴身。儿女、家亲眷属不信佛法也没有太大关系,命终的时候在念佛当中走,佛早就在那等着呢!呼吸一停就跟着佛走啦,还要这个臭皮囊干什么!这是真正的自救法,靠别人不行,我们要自己救自己。

呼吸念佛方法大家听明白没有?记住这几句话:一定要在静止状态下练习,要把佛号融入到呼吸之中;再一个,不要求新的境界,千万不要求!

——节自《心地法门·第三讲》犟牛老居士主讲

修净业最忌夹杂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都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一生。


觉明妙行菩萨:《西归直指》()


            念佛即是长夜灯

谈玄说妙不相干,三字真传老实念。

只此即是长夜灯,苦海慈航斩魔剑。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汉。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觅方便。

夏莲居老居士:《净语》(转)

五停心观(转)

                       
“(光)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嗔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

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大乘佛法以成佛为目标,因此以念佛观代替界分别观,五种观法合起来又称为五门禅。就声闻法而言,五停心观是进入圣贤位前所必须修行的初阶法门;就大乘佛教而言,五停心观是修习禅波罗蜜前所不可缺少的方便法门。所以,五停心观在修行上的次第而言,处于基础门槛的地位,学佛者不可不知。这五停心观,主要是为对治五种烦恼,如:  
  不净观——对治贪欲  
  慈悲观——对治瞋恚  
  缘起观——对治愚痴  
  念佛观——对治我执  
  数息观——对治散乱
……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12-9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犟牛老居士的: 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得一心精进者矣。
初学不懂怎样念佛,不知什么方法适合自己。· “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就在一心不乱处下功夫,不求多,不求快。真心谢谢师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5 04: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