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其它] 《印光大师嘉言录》白话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19: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426.每个人一生中所遇到的情况各有不同。以你的情况来说,实在是在家比出家的益处更大。你家的祖业可使衣食无忧。上有老母可以侍奉,中有兄弟可以依靠,家中有贤妻,膝下无子女。而且你的大哥很信奉佛法,三弟四弟为人处事也与佛法的道理相符合。你在家坚定地修习净业,也可以使你的母亲信佛念佛,引导她了脱生死,也可以为在外的兄弟料理家中的事情,还可以带领你的妻子、弟媳等同修净业,以期共同脱离轮回。在外也可以随缘开导同乡亲戚。就把自己的家当作道场,那么母亲、兄弟、妻子、子侄、同乡、亲戚朋友就都是你的法眷,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用语言和行动去影响他们。使永嘉那些迷途之人,还有那些具有邪知邪见的人,都能放在佛法最圆满的净土法门这个大熔炉中,使他们都能成为学佛信佛的人,来同修净业,将来都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共证菩提。这难道不比你出家为僧,远离亲人,使家人因为无人可以依靠而心有遗憾,母亲因为儿子离开而心生怨恨,要好得多吗?况且那些不明真理的人,因为你的做法反过来会说佛法离经叛道,无端地毁谤佛法,使这些人造作口业,最终堕入三恶道。  这样看来,你的做法在还没有见到任何益处时,却先造成这么大的负面影响了,真是得不偿失。况且你的母亲既然不同意你出家,怎么可以不遵从母命而仍然有这样的想法呢?如果是你的母亲坚决不允许你修行也情有可原,但是她非常高兴你修行,那你何必一定要离开亲人去修行呢?佛法中成佛的途径非常多,无论哪种成就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你不出家对于你的母亲有很大的好处。就这一件事就可以顺从母亲的心意,在家学佛,等母亲看熟了修行方面的事,就算是没有期望她学佛,她也会自然向佛,这也是莫大的功德啊,何况还不止你母亲一个人受益呢?母亲既然不允许你出家,就不要再有出家的想法了。因为佛教的戒律中,如果父母不允许出家,自己坚持出家者,是不允许给他剃度、受戒的,否则师父、徒弟都有罪过。〔书二〕九  427.现在学佛没有什么障碍,在家研究修习的人很多,能得到利益往生西方的人也常有这样的事,为什么非要离开亲人出家修行呢?这种事我是绝对不赞成的。说实话,现在修行还是在家好,为什么呢?是因为在家修行没有什么障碍啊。出家修行的人障碍比在家人多,如果不是真正发心要修行的都会成为下流坯,不但无益于佛法的弘扬,反而玷污了佛。〔书一〕九  428.如果你想修出世间佛法,也不必非出家不可,另起炉灶,只要依照佛陀的言教,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直到习气完全消除干净就可以了。这样虽然身处俗世,也不会妨碍你断惑证真,了脱生死,以至向究竟圆满的佛果增进。比如西天的维摩居士以及现在的傅大士、李长者、庞居士等。即使你断惑证真的能力有限,又有仰仗弥陀慈力加持,带业往生西方的法门作为保障。难道必须所有人都出家才算是佛的弟子吗〔序〕六六  429.在凡尘中学佛、假借世俗尘劳修炼自己的真心,是高人名士、愚夫愚妇都能做的事。平时努力修持,把在家的种种束缚当作当头棒喝,时间长了就会生起厌离娑婆的心,并长时间地增进他欣求极乐的志向。将世间种种病苦成为长养出离心的良药,种种系缚堵塞成为通向极乐的道路。对上能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对下让全家有所依靠,而且能让周围的人都因为你读到或听闻净土法门,增长对求生净土的信心。还有比这个更让人高兴的吗!【书二】十  430.人生于世间不可以无所作为。但要尽自己为人的情谊和职责,决不在应尽的本分之外有非分的企图。士农工商不管你是从事哪个行业,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它作为养身养家的资本。平时要努力持诵佛号,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凡是自己有能力做的各种善事,或是出钱,或是出言来帮助,就算是看到别人行善而心生欢喜也是功德,这样来培植自己的福田,为将来能够往生作准备。这就如顺水行船,帆已经扬起,如果再加上船桨,那到达彼岸的速度不是更快了吗?〔书二〕十七  431.如果一个人精通各种法门,通常会禅净双修,但也必定以净土为主。如果是普通人修习,就不必让他读太多深奥的佛经和佛论,只要让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就可以了。这种人既能把家庭照顾好,同时又在修习出世之法,看起来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他得到的利益却是不可思议的。这些愚夫愚妇思想单纯,只知道一心念佛,与佛的智慧感应道交、与微妙的修行之道不谋而合。比那些精通各种修行方法,却总是按自己的想法测度思量佛法,成天在分别念中玩弄识神的人,得到的益处要大的多。所以愚夫愚妇念佛容易得益处。那些大通家们如果能真正放下所有的知见分别,也容易得到益处。如果是一味地主观臆断佛讲的道理,不但不能得到益处,有时反而会有害处。甚至说未得谓得的大妄语,流入狂慧背道的人大有人在。参禅不适合现在的人修学,即使学也只是望文生义,肯定不能使人顿然明了自心,亲见清净本然的自性。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没有善知识引导,替他抉择正确的道路;二是学习者不知道什么是禅。表面上似乎在参禅,实在是误会了禅的内涵。〔书二〕二八  432.受比丘戒这种事,如果是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到寺院里去学习行为准则,这样才能知道寺院的规矩,及作为僧侣的行为准则,懂得这些云游到任何地方去参访,都不会有障碍。否则十方丛林,不会让不懂规矩的人依止挂单。如果是在家修行的女人,家中条件比较好,又比较自由,到寺院受戒也不是不可以。如果家中比较贫困,何必如此勉强?只要在佛前真诚忏悔以前所作的罪业七天,发誓受戒。到第七天对佛说:“我弟子某某,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就是说我已经受了五戒,可以敬奉佛了。满分就是说五戒全都遵守)。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若有夫女就说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这样说三遍就是受戒了。只要是至诚受持,功德和去寺院受戒没有优劣的差别。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在佛象前发誓受戒不如在师父面前受戒。这是《梵网经》中如来的圣训。〔书一〕五四  433.三皈五戒,是进入佛法的初门。修其余法门,都必须依此而进入,何况是此生就能了脱生死的最简便最容易,最圆满最顿超的不思议净土法门呢?不省察身口意三业,不守持五戒,就没有再得人身之份,何况想要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的身体呢?  【书一】二十  434.为在家弟子简略地说说三归、五戒、十善义。  众生可怜啊!从无始以来,轮回于六道,辗转四生,无人救助,没个人依靠。如同没有父亲的孤儿,更象失去家园的穷人。这都是因为烦恼恶业所招致的恶果。人没有一双慧眼,象瞎子一般找不到脱离痛苦的出路。世尊慈悲,怜悯众生,来到世间,为众生说法,使人受三归,以此作为翻转邪路,归向正道的根本;让人持五戒,作为断除恶习,修养善法的根本;让人行十善,作为清净身口意三业的根本。从此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三业既然清净,就可以遵照佛的教诲,努力修习圣道,向上攀登觉悟的各品境界,背离凡尘干扰,做符合正觉的事业,直到转凡成圣。断除贪嗔痴烦恼的根本,在于成就戒定慧的菩提大道。所以为我们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助道品等无量法门,又为了使众生迅速超脱生死,迅速成佛,所以为我们说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为了使众生不用费太多的力气就能够今生成佛。啊!世尊的恩德可说大到了极点啊。即使是父母养育的深恩,也不足以作类比、天地承载的功德,也不能相提并论啊!障深慧浅的我实在是深受佛恩,无法报答。现在你们错听人言,不远几千里来到这里,想拜我为师,可是我自觉自己并无德行,再三推却,你们还是不答应。我不得已将如来出世说法度化众生的真谛简略地和你们说了,并且将三归、五戒、十善以及净土法门简单介绍了它们的含义。为的是使你们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去做。其中的四谛以及三十七助道品等不是你们的智力所能理解的,所以略过不写。如果你们能依照佛的教导去努力实行,就是以佛为师,何止是依障深慧浅的我呢。如果不能依教奉行,那么连障深慧浅的我的一点小恩都辜负了,何况是深重的佛恩呢。〔杂著〕三八  译文:三归含义(归,也写作白字旁的皈。皈字从白从反。也就是去除污染,回归洁净的意思)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  归就是归投。依就是依托。好比有人落入海中,忽然有一条船划过来,马上就会游向它,这就是归投的意思。上船后安坐在船上,这就是依托的意思。生死轮回象茫茫大海,三宝就是救渡的船。众生只要归投上船,依托船的力量就能登临彼岸。归依佛之后,就要以佛为师。从今天开始直到生命结束,不可以再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归依法之后,就要以法为师,从今天开始直到生命结束,不得归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经,及修行的种种法门。典籍就是外道的经书)。归依僧之后,就要以僧为师,从今天开始直到生命结束,不得归依外道徒众。〔杂著〕三九  译文:五戒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喜欢生存,厌恶死亡,动物的心情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我们人类既然喜欢生,动物们哪里会甘愿死呢?这样去想一想就能知道,畜生怎么可以杀呢?一切轮回于六道的众生。随着自己造作善恶的业力,出没生死,升降起伏。我们与其他众生,在无数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应当一心只想拯救他们,怎么能忍心杀死他们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未来世都可以成佛。我如果堕落了,还盼望他们来拯救呢。现在我又造杀业,将来必定堕于恶道中。这样辗转互杀,无休无止。由此想想,怎么还敢再造杀业呢?杀生是为了吃肉。如果明白了上面所说的因缘,自然就不敢再吃肉了。愚钝的人认为肉是美味,却不知道它本是精血孕育而成。里面盛放屎尿,外面掺杂粪便的污秽。其味腥臊恶臭,美从何来?能常常想到它的肮脏,再吃它的时候就会感觉令人作呕了。由此再想到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凡是有生命的都是如此。不能认为体型大的动物不可杀,小的就可以杀。佛经上说了许多戒杀放生的功德利益,俗人如果还是看不明白,看看安士先生的《万善先资》,就可以明白大概的意思了。  不偷盗的意思是见到利益先想到义,别人不给就不能私自获取。这种事懂得廉耻的人便不愿做。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人不是大圣大贤,贪取财物在所难免。为什么呢?假公济私、损人利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妒人家富贵、盼望人家贫贱,表面上有好善之名,遇到善事却不认真去做。比如设立义学,却不选择严师去教,这是误人子弟。施舍医药,却不辨真假,误人性命。见人有急难,冷漠而不快去救他。做事拖拉,有时就会误事。做事只是敷衍塞责,白白浪费别人的钱财,自己却从不放在心上。以上这些做法都叫做偷盗。因为你们身居善堂,所以摘录这些做法的利弊略略地说说。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19: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不邪淫,俗人男女居家过日子,生儿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妇同房,不是这里所禁止的。但夫妇应当相敬如宾,为的是有人来祭祀祖先。不可为了一时的快乐而纵欲,以至忘记保养自己的身体。虽然是自己的妻子,但是过分的贪图享受也是犯禁的,只是罪过比较轻微而已。如果不是自己的妻子而随便地结合,就叫邪淫,这种罪是非常重的。凡是做邪淫的事,就是以人的身体做畜生的事。等到这一生报尽命终之时,先堕地狱、饿鬼,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一切众生都是因淫欲而生,所以不邪淫这一戒是最难持守,最容易犯的。纵然是有才德声望之人有时也难免会在这方面犯错误,何况是愚人呢。如果立志修持佛法,必须先明白利害(利,指不犯戒的利益。害,指犯戒的危害),以及持戒的方法。那么当淫欲心生起的时候,就如见到毒蛇、见到坏人,心里就会感到害怕恐惧,欲心自然就消失了。持戒的方法,在佛经里面有很多记载,只是俗人无缘观看。看看安士先生的《欲海回狂》就可以明白个大概了。  所谓不妄语,就是言而有信,不说谎话。如果见到了说没见到,没见到说见到了,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有的说成没有等等,凡是心口不一,想欺骗别人的都属于妄语。又比如自己没有断惑说已经断惑,自己没有得道说已经得道,这些话就叫大妄语,这种罪非常重,此生结束之后,肯定要堕入阿鼻地狱,永无出离的日子。现在修行却不明白佛理的人比比皆是,应当痛下决心,坚决戒除妄语,这是非常非常要紧的。以上所提到的四件事,不论出家还是在家,受戒还是没有受戒,犯了都是有罪的,因为这四种罪恶有违我们的清净本性。所不同的是没有受戒的人,犯了它是一层罪,受过戒的人犯了它是两层罪。因为你在做恶事的罪上又加了犯戒这一罪。如果能持戒不犯戒,那么功德无量无边,一定要努力啊。之所以不能饮酒,是因为酒能迷乱人心,使人丧失智慧等。饮酒使人颠倒昏狂,胡作非为,所以佛法要求人断除它。凡是修行的人都不允许饮酒,还有葱、韭菜、薤(音械,小蒜)、蒜,五种荤菜(五荤菜,西域有五种,这里只有四种),气味臭不可闻,吃了使人身体不清洁,做熟了吃使人生发淫心,生吃增加人的怨恨心。凡是修行人都不许吃。但是这件事,未受戒的人吃和享用是没有罪过的。受戒的人饮酒吃荤则有犯佛戒一层罪过。佛已经禁止,你却要去犯,所以这是有罪的。〔杂著〕三九  〔按五种荤菜,我的家乡在葱、韭、薤、蒜外再加上藠,共五种,它们臭味是一样的,好像不应该食用。德森法师注。〕  译文:十善的内容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 其中前三种叫身业,中间四种叫口业,后面三种叫意业。业就是事相。如果能持守不犯戒,就叫十善。如果犯了戒就是十恶。十恶分上中下三品,它感应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受身。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它感应升入天、人、阿修罗三善道中受身。善因感得善果,恶因感得恶果。决定不用怀疑,丝毫不差。杀、盗、淫、妄,已经在五戒中说过了。绮语就是对人没有利益,虚浮无根据的话,用词虽华丽美妙动人,主题却是谈说淫欲,使人心生邪念的话等等。两舌就是对这个人说那个人的坏话,对那个人又说这个人的坏话,挑拨是非,使两人互相之间闹矛盾等。恶口就是言语粗俗恶毒,如刀如剑,揭露别人不为人知的恶行,一点也不顾忌。还有出口中伤别人的父母,这叫大恶口,将来要受畜生果报。受了佛戒之后,千万不要犯这一戒。所谓悭贪,自己的财物不肯施舍给别人,叫悭;别人的财物想据为己有,叫贪。瞋恚就是忿怒,怨恨。看到别人得到就忧愁愤怒。看到别人失去就喜悦快乐,以及仗势欺人等。邪见就是不相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说根本没有因果,也没有来世。轻慢欺侮圣人的话,诋毁佛经教义等。然此十善,总该一切。  如果能遵照实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担心你们不能体验观察,今略举其中的一两个方面陈述。作为子女应当孝顺父母,不要违背忤逆他们。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让他们信奉佛教,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如果相信,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善事了。如果他们坚决不从,也不要强迫,以免失了孝道。但是要在佛前替父母忏悔罪过,这就可以了。对于兄弟要友爱,夫妇之间要相敬如宾,对子女应该努力教导,使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千万不要溺爱娇惯,使他成为强盗那样的坏人。对于邻里同乡应当和睦相处,相互忍让,为他们讲善恶因果,使他们能改恶从善。和朋友交往要讲诚信,对于家里的仆人应当慈爱。对待公事要尽心竭力,就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凡见到亲近相识的人,遇到做父亲的人,就给他讲慈爱的道理,遇到做子女的人,就给他讲应当孝敬老人。如果做生意,应当用本钱去谋求利润,不可用假货去欺骗别人。如果用良善的风气去教化影响一乡一县,就可以把祸乱消灭在萌芽的状态,使刑罚失去作用。可以称得上虽然不当官,但已经为国家尽忠,端坐家中而参与了国家政治。〔杂著〕四十  十、标应读典籍  435.阐发弥陀无上弘愿,开启广度众生的愿轮,深明净土缘起的经典,只当推崇《无量寿经》。专门阐述观法,兼带说明往生之因的经典,唯有《观无量寿经》。但以上二经,法门广大,道理精深微妙,末世根基差的人,确实很难得到利益。求其经文精短而意义丰富,词语简约而道理深刻,三种根基一同收纳,九界众生共同遵循,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快,真修一门,圆成万德,能令因地心,顿时契合果地觉的经典,则只有《佛说阿弥陀经》了。由《佛说阿弥陀经》得闻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诸上善人都聚集一处,内心生起真实的信心,急切的愿望,有如江河决提般势不可挡。从此恳切诚挚地念佛,牢牢记在心里,时刻不忘这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不管到哪里,心念总在佛号上,以至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果然能够这样做,则现生就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贤了,临终自然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因此应该知道持名一法,囊括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地发心涵容于果地觉海中,果地觉贯彻于因地发心的源头。确实可说“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啊!【序】一  436.《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的《要解》,理事都达到了极致,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的第一注解,极微妙,极确切。纵使古佛再出兴于世,重新批注此经,也不会比它再高妙了。不可忽略,应当仔细阅读,诚信地受持。《无量寿经》有隋朝慧远法师的注解,训文释义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因此多半约着事相来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种修持方法的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的程度,即使是释迦诸佛现身,让他舍掉净土,修习其他的法门,也不能丝毫改变他的志向。可以称得上是净业行者的指南针。像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不能从中受益。所以不如《四帖疏》的义理能够三根普被,不管根器如何都能受益。【书一】五二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19: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437.古人想让世间所有的人都来修习净土法门,所以把《阿弥陀经》列为每日必做的课程。因为它言词简约,而义理丰富,修行简单,而收效迅速。宏法大士,对这本经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其中最广大精微的,莫过于莲池的《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虽然高深而初机也可契入,文词畅达而久修的人读了都能够钦佩。【序】  438.净如居士的《弥陀疏钞撷》,言词简便而精炼,义理深邃而显著,是净土的切要之书,实在是初学人的良导。【书一】五九  译者按:净如:即清朝徐槐廷居士,著《弥陀疏钞撷》一卷,《阿弥陀经疏钞》系明朝莲池大师所著。  439.《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到这里就知道念佛求生西方这个法门,就是《华严经》一生成佛的最后指向。实在是十方三世诸佛在因地中自利,在果地上利益众生的最殊胜最方便的法门啊。【书二】一  440.《普贤行愿品》义理宏阔,文字微妙。读诵此经,令我们人、我、众生的执着,化为乌有。往生净土的善根每天增长。应该以此自行化他。但不可以没有受持《阿弥陀经》,就去修习净土,这也是属于见浅福薄。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等祖师,也都极力赞扬《阿弥陀经》。《弥陀要解》中说:“如来一代时教,唯独《华严经》中说明一生圆满成佛,而一生圆满之因,在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进善财童子,以及华藏海众菩萨也往生净土啊!《华严经》要给予我们的教导,却在《阿弥陀经》中,而天下古今相信的人少,怀疑的人多,言词繁多,义理毁失,我只有剖心沥血罢了”!所以无隐禅师说:《华严经》就是广本的《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略本的《华严经》。观察二位大师的言论,就知道看经不具圆顿眼,辜负佛恩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啊!【书一】四十  441.《楞严经》第五卷最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土宗最好的开示。就这一章,便可以与净土四经合在一起而成为净土五经了。【书一】四三  442.《净土十要》,是蕅益大师用他的金刚法眼,在阐扬净土的各类书籍中,选择其中契理契机,阐述完备到极点,无法复加的精品文章汇集而成。第一,《弥陀要解》是蕅益大师自己的注解。文义渊深而容易了知,义理圆顿而唯有心悟。微妙得无以复加,应当时常研究阅读。至于后面的九种,没有不是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然未必能够一一全部了然明白,然而一经翻阅,如同服下仙丹。久而久之,以凡夫的资质而转化成仙人的智体了。(这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以错会,认为是令我们成仙。)【书一】五三  443.《净土圣贤录》详细记载了阿弥陀佛因地中的行愿,果上的功德。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马鸣菩萨,龙树等诸菩萨,自行化他的事迹。其次涉及慧远大师,智者大师,以及清朝初年的诸位大祖师,善知识,往生的事迹。以及比丘尼、国王、大臣、士人百姓、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的事迹。又采摘他们言论当中,比较切要的部分,一并录在传记中,使得阅读的人,效法古人有参照的对象,致使怀疑无从生起。以古人为师,努力修习净业。比到处参访叩拜善知识,利益更加真切啊!【书一】五三  444.《龙舒净土文》令人断疑起信,将修持的各种法门,进行分门别类,详细分析,逐条陈述。是导引初机的第一奇书。如果想要普利一切众生,不可以不从这部书做为指引。【书一】五三  445.《法苑珠林》这本书,(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苏州玛瑙经房订作二十四本,玛瑙经房板残伤模糊,天宁寺板是新刻。)这本书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读之后令人不寒而栗。纵然在暗室无人之处,也要常常如同面对佛陀天神,不敢稍生恶念。上、中、下根都能蒙受利益。断然不至于错认道路,执理废事,归向偏邪狂妄的弊病。梦东彻悟禅师所说的:“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禅师这个话,是千古不变的定论,也是徒逞狂慧之人的顶门一针。【书一】十三  446.《安士全书》觉悟化导世人,劝导人民,尽善尽美。讲论道德,超越古今。言简而义赅,理深而显著。援引事迹则证据确凿,兴发议论则洞彻渊源。实在是传家的珍宝,也是值得普遍宣讲的奇书。语语都是佛祖的心法,圣贤的道脉。济世利人,改善民风的要道,光阐前贤,教导后学的秘方。如果能够依照而行,那么继承圣贤的业绩,了生脱死,如同手拿凭证来取自己的物品一般。与那些一般世人所流通的善书,如同高山与小土堆,大海与路上积水的差异。现在因为了得师从普陀山朝九华山,我特地让他绕道到南京金陵刻经处请来,呈于阁下,祈望你细心玩味探索,那么吃了嘉肴而知道美味,学习大道而知道真善,你想刊板流通,博施济众的心,必定有如决堤的江河而不能抵御的势态了。安士先生,姓周名梦颜,一名为思仁,江苏省昆山市入学生员。博通儒释道三教的经书,深信念佛法门。二十岁入大学,于是厌倦求取功名做官之路。发菩提心,写书来觉悟世人。想要使得世人先安身立命于没有过失的心地,然后出离生死之海。所以写了劝人戒杀的书,名为《万善先资》,及劝导戒淫的书,名为《欲海回狂》。实在因为众生造业,唯独在这二个方面造的最多,改过也唯独这二个方面最为要紧。又写了《阴骘文广义》,使人在每一法每一事上,都知道良善的取法之因,都知道罪恶的惩戒果报。  内容涉及到的批评辩论,洞彻精微。周安士老先生真可谓文昌帝君的功臣。直接将文昌帝君垂顾教导民众的心,彻底开显,掀翻邪念,真理和盘托出。使得千古之上的帝君垂顾训导,千古之下的人民接受指引,君民上下两方面都满足自己的愿望,了无遗憾了。因为他凭借着奇才妙悟,智取佛祖圣贤,幽微奥妙的义理,以世间的事迹文字加以发挥,使得雅俗同观,智愚共晓的缘故啊!又因为修行法门,唯有净土最为切要。又写了《西归直指》一书,阐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的大事。实在是因为积德修善的道理,只能让人得到人天的福报,福报享尽,还要堕落。念佛往生,就入于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道。前面三种书,虽然教导世人修持世间善事,终其本质也具备了生死之法。这本《西归直指》,虽然教人了生死,而表相上又必须力行世间善事。实在可说是现居士身,说法广度众生。不是菩萨再来人,我不相信。【书一】五六  447.《感应篇汇编》文笔议论,都很高超美妙。但不如《安士全书》贯通佛法。除《安士全书》之外,应当推崇它是第一善书。【书一】六三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19: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448.《感应篇直讲》,这本书是非常精通的内行所写的,它的注解通俗如白话,但顺文一念,它的含义非常明白,最适合幼年子女来读。现在把这本书寄来,希望你依照这本书中的方法来教导子女,将来必能得真实受用,父母也不必再担忧了。【书一】六三  449.《居士传》是乾隆年间,苏州长洲进士彭绍升,在博览群书的空暇,采摘从汉朝到现今,大忠大孝,清正廉洁,有功于儒教,深通佛法的人,摘录这些居士入道修证的事迹,兼带记载发挥佛法的文字。所记载的人数有几百位,书有六册。【书一】五七  450.《三教平心论》是元朝学士刘谧的著作。先说明儒释道三教,都是劝人止恶行善,不可偏重废弃。其次说明终极功夫的浅深不同。后面广泛地破斥韩愈的学说观点,以及欧阳修、程灏、程颐、朱熹的学说观点。【书一】五七  451.《释氏稽古略》以历代的纪年为大纲,儒家佛教的事迹为眼目。自伏羲时代到明朝末年以来,国家的平治与大乱,佛法的兴衰,信佛毁佛的罪福,修持的利益,祖师的法言,高僧的行持实事,以及超出常规的大忠大孝,极度奸邪的恶人,摘录其中的大概。使人一开卷就知道取法和鉴诫,端坐而纵观古今之事。哪里只是有益于修道之人,而实在是读书论古之人的袖里奇珍啊!【书一】五七  452.如果已有信心,应当看些净土方面的书。如果不能多看,其最显豁的书,如《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看的人不用费太多的力气,就能直接接触到净土宗最精微深奥的地方。对于初学的人大有利益。【书二】二一  453.《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都是记载古德的嘉言懿行。阅读后自然有欣欣向道的心,断然不至于有得少为足,与卑劣自居的过失。《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决疑论》,都是护教的书。阅读后,就不会被邪魔外道所迷惑,而能摧破他们的邪见城堡了。这些书读了,能令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你不要说一心阅经,将这些书放在一边不去看。那么差别知见不开,遇到敌人或者会受到挫败侮辱啊!【书一】四八  454.《梦东语录》是钱伊庵居士从《梦东遗集》中,摘录专门讲解净土法门的语句编成的,在南方流通,来弥补仰慕已久却无缘相见的遗憾。全集北京有,南方只有这个略本。这本书词理精妙,是蕅益、省庵之后的第一著作。【书一】七六  455.彻悟大师(即梦东大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字为念佛法门的一大纲领宗要。这一段开示精确切要之极,应当读熟。而《梦东语录》全部都是词句义理周到,可以作为净宗指南,进而再有蕅益老人的《弥陀要解》,实在是千古绝无仅有的最好的优良导师。如果能够对这两本书,死心依从,就是没有时间研究一切经论,但经常读《净土三经》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诚言,从而生起真实信心,发出深切实愿,以至诚心恭敬执持佛名号,虽然居于暗室漏屋,也能如对佛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要学那些近代的通达各派的知识分子,对自己没有约束,肆无忌惮的作风。印光我虽然是生死凡夫,可以为你担保,即生你就可以谢诀娑婆,高入莲池海会,亲为弥陀弟子,观音势至等大士的良朋。【书一】七八  456.有了这些书,净土宗的众多义理,可以完备了知。纵然不遍阅群经,有什么欠缺呢?倘若不知道净土法门,纵然让他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想了生死,还不知道要经过几大劫,才能满他所愿。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土称: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万病总治。对这个药不知道,实在痛惜啊!知道了而不去修,以及修持而不专心致志,就更加痛惜了啊!【书一】五三  增附  给柴也愚居士的信  (这封信《文钞》中没有,因为世人大多对迷悟、生佛以及圣狂等词的意思有疑惑,所以把这封信附在这里,来帮助大家解除疑惑。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佛。圣人和凡夫的区别在于一念之间,圣人如果失掉觉察,起了无明就是凡夫,凡夫只要念念觉悟,他就是圣人。同样佛与众生的区别就是迷与悟,一念迷时,佛即众生,一念觉悟,众生即佛。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关键还在于自己。人本来就应该向上仰慕各位圣贤,向下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平时要战战兢兢,警惕自我,发愤立志修持佛法。诚实宽厚,坚守伦常,严格要求,提高自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任何的恶事都不要去做,要尽力多做善事。晚睡早起,勤勤恳恳,这样才能无愧此生。如果真的能做到这样,那么你就是贤人善人,就不会玷污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再加上深信佛法,发下宏愿,经常口诵佛号,只求将来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用自己的成就证明每个人都是本来具足佛性的,最后达到无上觉悟的境界。大丈夫生于世间,如果不能识大体,只知道追求饮食男女、声色名利这些世俗的欲望,那与动物有什么分别呢?如果凭借我们本来可以成为尧舜,可以成佛的资质,却由于各种的欲望轮回于六道之中,受尽各种痛苦,那岂不是很悲哀的事吗?  你既然已经发心皈依三宝,就应当念念不忘以去除自己的烦恼习气为根本。去除邪见,心存真诚,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符合礼。改正恶习,通过修行增长自己的善念。淳朴诚恳,遵守伦常,恪尽本分。勤修清净业,除自己修行外还要教化他人。对内如父母兄弟、妻子子女等眷属,对外如亲戚朋友、同乡邻居等,让他们共同来接受佛的教化,都成为善人,那么就不虚此生了,也不枉大家此生相聚一次。《中庸》里面说:“人们都说‘我是明智的’,但是如果将他驱赶到祸机四伏的罗网、木笼或陷阱中去,就不知道如何躲避”这就是因为他们只知道找外在的帮助,却不知道从内心去寻找原因,所以才会陷入这样的境地。如果能从自己内心去反省,隐藏自己的智慧,而把它用来检查自己,便可以用这智慧来学习圣贤学习佛祖,这样一定会达到圣贤的境界,到达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为你命名的用意。另外“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这四句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可能会使人生出许多的错误的认识。现在我简单地解释一下。前面说的圣、佛都是指对自己的内心要求严格的人,而不是真的已经成圣成佛了。后面说的罔念、克念、迷、悟则是指这个人是否按照佛菩萨教导去做来说的。最后说的作狂、作圣、即生、即佛,则是按照他所做的结果来说的。如果不知道开始说的圣、佛,是按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要求来说的,就会认为已经成圣成佛的人又会再成为凡夫,那么这样理解危害就大了。所以不得不再为你们简略地说说。我希望你们能细读《文钞》自然就会全明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19: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给俞慧郁、陈慧昶的回信(附来信)  我们这几位弟子业障深重,天资愚钝,有幸得遇净土法门,皈依到师父门下,只有严格遵守师父老实念佛的教导,希望能够迅速了脱生死,方不负师父苦口婆心的劝导。我等既然有幸成为佛家弟子就应该生发自度度人的心愿。现在我们自度尚且不能做到,怎么谈的上度人呢?话虽如此,平时遇到亲友也会随缘劝其信奉佛教的,这当然也是作为一个学佛人分内的事。可是经常会遇到两种人,他们的见解说法自误误人的程度实在是太深了。一种人的说法是:“佛法教人要放下一切欲望,可是《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种种金宝,好象还是为满足贪欲,不如《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皆空更为高超玄妙。”因为有这种想法而轻视净土法门,从而对佛法产生怀疑。这都是因为不了解《金刚》、《弥陀》二经的真正含义而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乱说的。还有一种人认为:“佛既然教人看破一切,为什么佛自己反而有这种种的贪欲呢(指《阿弥陀经》所说金宝)?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又何苦舍弃眼前触手可及的利益而寄希望于死后不可知的事情呢?”这就是执著于邪见,任意诽谤佛、诽谤法。这两种人虽然说法不一,但却同为邪见,都一样的自误误人。我等弟子努力向他们说明西方世界的种种境界都是阿弥陀佛功德显现出来的实相境界,自在享用福德的果报,这与五浊恶世的人用造业换来的利益是不一样的。更何况人世间所有的一切无不是苦的、假的、无常的,所以应该早早地放下它去追求实际的利益。然而因为弟子愚钝,所说的话虽然是正理,但终不能开启他们的正信。想到师父的所有言论都如明亮的太阳挂在天上,没有照不到的暗处。所以请师父回信写几句话,来破除这种种的邪见。  你们来信中所提到这两种邪见,都是用凡夫的想法看法来揣测如来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爱耍小聪明”,孟子所说的“自甘堕落”。这种人与他谈论,本来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然而佛法慈悲,不会放弃任何可以帮助众生成佛的机会。我们不妨用一种方便的说法来使他从梦中惊醒。佛因为没有一丝的贪心,所以才能感召如此庄严殊胜的境界,这种境界不需要人辛苦奔波才能得到的,哪是我们世俗世界中凡人的境界所能比的呢?比如慈悲善良有品德的人,他的所想所做都是光明磊落的,所以他的相貌也会显现出慈悲庄严的面容。也许他本来没有想求有一个好的容貌,但他自然就会有一个好的相貌。造作恶业的人,他的心地肮脏、险恶,那么他的相貌也就因此而变的晦暗、凶恶。他本来是想有一个好的相貌,为的是让人们以为他是个光明磊落的善人,可是,因为他心地不善,所以就算他特别想有一个好的相貌,也是不可能的。这些还都是我们这些凡夫所看到的。若在鬼神则会看到善人身上会发出光亮,光亮的大小则是随着这人德行的大小而不同。鬼神看恶人就会发现有黑暗、凶煞的气场出现,这种气场的大小,也是随他作恶的大小而不同。  他说《金刚经》里面讲空,却不知道《金刚经》乃发明理性,未言及证理性而所得之果报。实在是想告诉你极乐世界的庄严殊胜,也就是《金刚经》里所说的最终的果报。凡夫听到这些会怀疑没有这种事。《金刚经》是为了使已经发菩提心的善男善女,能够心不执著于虚幻的世界而度尽众生。虽然众生得度,也没有我能度人,众生为我所度,以及我得到究竟涅槃了的想法。这就是所谓“无所住而生心”,以至于无所得而作佛。《金刚经》中诸佛他们所居住的庄严国土也和我们生活的五浊恶世一样吗?那里是一无所有的吗?净佛国土,人一听到这个名字就会身心清净,而那些人却说这是贪欲,这就是好比蛆虫每天生活在粪坑里面却自认为自己是清香纯洁的一样。他们把檀香清香的气味当作臭气,而不愿意离开粪坑去闻檀香的香味。古时有一个名叫跖的盗贼聚集贼众几千人,横行天下,却说自己是有道之人而痛斥尧不仁、舜不孝、禹放荡、汤武暴乱、孔子虚伪,说他们都是无道之人,跖的知见正和这两种人是一样的。又如近年来的废经、废孝、废伦、裸体游行等,他们自以为这样才是最自然的,一点都不做作。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为什么夏天全裸冬天却不裸呢?说这是顺应自然,不造作,那么人们要掘井、耕田、纺织才能有饮食、衣服,这些就不造作了吗?恶人想阻止别人行善一般都是这样的。他们说行善应该是无心的,如果你刻意去做就不是真善。可古代的圣贤无不是每天勤恳谨慎、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他们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呢?总之,这种人就是想以不修行显示自己的高尚,所以才提出这样非常拙劣的不明事理的言论,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明理,同时希望大家都认为他是最高明的,是个万事通、真名士,却不知道他自己全身都陷在粪坑里,除了和他有相同见解的人之外,还有谁会赞成他的说法呢?  回复给愚僧居士的书信  附邵慧圆居士来信:关于放生这件事,苦于没有万全之策,世人往往担忧这些鱼放生后重新被网捕获怎么办。即使是佛弟子也大多有这种怀疑。曾有人问过这件事,我回答说:“依仗佛的慈悲护佑肯定不会再被网所捕。如果是因为宿业所致,到了该还业的时候就是人也不免被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见死不救就是一个残忍的人。我们只求心安就行了。”等等。道理虽然不错,但解释不够具体,话也说的不够圆满,不能满足询问者要求。昨天看到《净业月刊》上登载有我师父回复愚僧居士的一封信。它为世人解释,人们担心放生后的小鱼被大鱼所吃,即使放到长江又有被网重新捕获等疑惑。我反复诵读之后感觉如剥茧抽丝,茅塞顿开,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从未有过的。这段开示足以转变人们错误的观念,使愚痴的人顿觉清明。现把它附于《嘉言录》后,使大家都能解除疑惑。  放生这件事本来是为了使人发起戒杀护生之心、启发自己不忍心看动物被杀害的恻隐之心。世上的人很多,各人的想法行动都不一样。我们这样做即使不能感动所有人,就算能感动一个人,那么这个人这一生就会少杀若干的生命,何况我们感动的不只是一个人呢。至于小鱼被大鱼所食,即使放入长江也不免被人捕获的说法,看似有道理,实际上是在阻止人的善念,帮助人增加杀业。这种人有幸生而为人,又不至于身受杀戮,所以提出这种看似有理,实则无理的说法,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想说服放生的人放弃善举。假如他此生是条鱼,或是不幸生在畜生道,当他要被杀的时候,断断不会有这种想法,只希望有人能来救自己一命,再也不会有别的想法。它不会有即使现在被救起,将来还有可能被别的动物所食,被别人捕获,所以就甘心被杀,免得以后再次遭殃等想法。即使他在危急时还能起这样的想法,尚且不能用来教导别人,何况他在危急时万万起不了那样的念头,致使在无关自己痛痒的时候,说出这种阻止别人善念、启动别人杀机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19: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人如果不受说这种话的果报,那么日月就会从西方升起,天地都会变换位置了,这话能随便说吗?大鱼吃小鱼的事本来就有。放生后再次被捕获也会发生。如果说小鱼统统被大鱼吃光,是断不可能的;被放生的鱼全部被人捕尽,也绝没有这样的事情。我们何必过分顾虑呢?好比救济难民,给他一件衣服或给他一顿饭吃,他就不至于冻死饿死。在于那些人就会说:“这一件衣服一顿饭能使他终身温饱吗,给他又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让他冻死饿死好了,这样他就不会长久地受冻挨饿了。”又比如强盗劫人,有力量的人为保护他奋起击退强盗。那种人是否也会说:“你如果能一辈子保护他才好,如果只能为他抵抗一时,最终有什么好处呢?不如任由他被抢劫一空,那么以后他就不会再遭抢劫了。”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关爱抚养,但再慈爱的母亲也不可能在自己去世后仍能照顾孩子。那么那种人是否将会说:“既然我死了,不能再照顾他,不如现在就把他杀掉。”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有人一定期望万无一失才肯去放生,那么世上的人终其一生也不会做戒杀放生的事了。那么说这种话的人将面临死亡的时候,恐怕一万个人中也不会有一个人来救他,这是多么让人悲哀的事啊!想到这儿,我不由地啰嗦了这么多话。  复邵慧圆居士书  昨天接到来信,说邻乡亲友叫潘仲青的人,家住在张家口,来信求皈依佛门。你说他这个人真诚朴实,在学问上也有成就。他即发心皈依佛门,我也只有随缘为他皈依,给他取法名为慧纯。  从佛的角度来看,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即然有佛性,就都具有佛陀的智慧,但心中存有贪、嗔、痴等恶念,混杂在清净佛性中,致使本具的佛慧便转变成众生的浅近的偏见。现在既然知道佛慧是一切众生本来就具足。就务必在发心,起心动念和一切言行造作的地方加以检点,不让心中贪、嗔、痴的知见产生。更进一步发深信切愿,持阿弥陀佛名号,力行戒杀护生,爱惜物命(不但爱护有情,而且以同样之心爱护一切无情之物,及至自然万物),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自己努力实践,同时也感化和影响着周围的人,一起发心修习净土念佛法门。如此这般,则此人的智慧渐渐精纯。如果能够一直如此实践下去,命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心更容易清净纯善,等到烦恼惑业断除干净,福德智慧圆满,则其智慧便精纯到了极乐,便可以圆满成就佛的果位。  世间人个个说大话,称自己有大智慧。其实不知道他的智慧如同金矿中的金子,根本派不上纯金的用途。必须加以冶炼,使矿石中的杂质全部消除,才能得到纯金的大用。佛心如金,众生心如金矿。只有除去了凡夫心中的贪嗔痴等杂念,则佛心自显,受用无穷。  大致是这个意思,希望你能够转述给亲戚中发心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是亲身实践,现在学佛人多半贪图口头说得玄妙畅快,不落实在行动中,如同说食不饱的可怜人,真悲哀啊!  复王心禅居士书  你的母亲既然能念佛,就应当让几个儿媳妇陪你母亲念佛,还应当让她吃长素。将帮助母亲成就道业当作大孝。如果你担心母亲劳费心力,就不让她念佛;担心母亲营养不良、维持不了生命,就不让她吃素;认为这样做才是孝,那么这种“孝”,就和罗刹女爱人的方式相同了。这种“孝”破坏母亲的道业,使得本来可以了生脱死的她,却常堕在生死轮回中;这种“孝”,正是推她下井,再用石头打的“孝”。乃至使你母亲不得超生、长劫堕落。你好像在“尽孝”了,却不懂得结果反而是忤逆不孝。你既然为国家工作,虽说待人接物时,不必示现修持的形象;但是在心里,难道就不能忆佛、念佛吗?好比你忆念母亲时,谁不许你在心中时常忆念母亲呢?你所说的“工作、念佛互相妨碍”,完全是在待人接物的事相上论,而不是在心地上论。现在的时局如此危急,如果再不肯在心中默念佛号,将来一旦祸起,你终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你读了《文钞》、《嘉言录》,里面的道理还不能完全解决你的疑问,却必须要我亲自写我这一纸数百字的信,才可以满足你的心愿,这都是由于平时看书不加体察所导致的。应该用真孝的道理劝导几个儿媳妇,并将心里经常密念佛号作为自己的行持,那么利益就大了。祈愿您用智慧体察上述的道理,便很幸运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3 20: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